在线客服

高中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篇1

一、深度剖析哲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进行深度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哲学知识理论体系,即哲学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并对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其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对于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的重难点就集中在辩证法这一大块知识点上,这一知识点包含有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这一哲学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在了解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对引导学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内涵上进行区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务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两面;其次,从作用来看,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认清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哲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学习哲学知识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哲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或者是联系形势与政策中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刊载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绍到的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对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时政信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认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基。这一时政新闻让学生掌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买了一只猫来解决鼠患,但是鼠患缓解的同时,猫也偷吃了鸡,他的儿子很生气,父亲告诉他,没有鸡我们不会挨饿受冻但是没有猫却会,他的儿子就不再抱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不是学习哲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学到的哲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哲学课堂中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材料或者问题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如鼓励学生观察学校的布局,班级规章制度的设置,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结语:总之,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同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灵活地运用。要明白,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的,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才是真正高效课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满顿.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8:46-47.

[2]郭强.以哲学思想引领高中政治体验式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5-8.

篇2

①(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与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②哲学道理(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原理(世界观)、哲学依据(世界观)、哲学启示(方法论)的区别。

1、是什么:

①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或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②运用具体哲学道理分析: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③哲学启示型:方法论+原理名称+联系材料。

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哲学原理);

②书本中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③归纳材料,提炼要点。

3、怎么办:①含义;

②书本要点;③提炼材料,作为要点。

4、谈认识、谈看法(辨析题):①下判断(正确、错误和不科学);

②正确的部分要论证(运用正确的哲学道理);③错误的部分要纠正(a、摆出正确的道理内容;b、指出错误的实质及危害);④总结一个正确的结论。

政治哲学的答题技巧总结明晰设问,不仅有利于考生明确试题立意与正确理解情境,也有助于考生正确把握主旨,有的放矢地答题。考生可以利用“三定法”即“定知识”“定题型”“定材料”来研读设问,把握设问主旨,清晰试题“用什么材料来考”“考什么知识”“出什么题型”等指向性。

政治哲学主观题的材料往往是对来自生活的时鲜素材的凝练,具有内在的逻辑层次,通常用叙事方式进行描述。考生可通过“句读+分层+关键词”研读材料的句读,把握材料的逻辑层次及其关系,通过抓“关键词”等方法明确“用什么(哪些)材料来考”,从材料中筛选、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提升材料阅读能力。

知识犹如粮食需要颗粒归仓、仓储到位,不能散乱一地、混杂一堆。考生可从宏观上照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目标题的“目录体系法”进行纲举目张式的知识建模,明确知识条目所在的目录层级,把握内在关联,准确定位知识,灵活调取知识。从微观上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W追问法”精读框(目)题及相应考点,精细仓储知识,这才能更大的解答出政治哲学的原理。

虽然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设问方式多样,总体可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常见题型。考生在遵循政治主观题的“有理有据、理据对应、分点作答”答题普适套路的同时,还要注重图表题、措施类、关系类、认识类、原因依据类等题型的一般思路的归纳与梳理。

高中政治哲学具体的答题方法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抓住这几点,高中政治轻松学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课本中的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篇3

理清教材主干脉络。例如我在教学经济生活时,让学生知道经济的一条主线是发展生产力,课本主要是按生产—分配—消费—交换四个环节来讲的;在教学政治生活时,告知学生政治的主线是政治文明,课本按公民—国家—政府—党—国际社会依次阐述;文化生活的主线是精神文明,主要讲文化的作用—继承与创新—民族精神—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哲学的主线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讲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又如讲认识论时让学生记住六个字:实践、认识、真理。再如讲国际社会时记住十六字:国家利益、和平发展、国际竞争、对外政策……

第一,通过多媒体系统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组织和编辑,把声音、图片、文字、影像按照教学过程的逻辑需要组织起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来。

第二,通过因特网强大的信息网络功能,教师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时事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超越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有效地扩大信息量,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通过电脑软件制作的教学课件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节省课堂时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花一定的时间板书或作图,在组织教学或衔接各个知识点时也会说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话,这些都会造成时间的浪费。用课前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更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活动,保持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贯性,使教学过程更加严谨。把节省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真正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加上受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单一,讲解难度大,学生难于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从多角度接收信息,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解决课堂中的重点、难点,特别是难点的目的。如讲“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时,我们可以用Flash软件制作一个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动画,通过动画生动地展示商品价格尽管受到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价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

二、击破考点

第一轮复习,大量的时间是梳理知识点,笔者的做法是按照考试大纲上的考点,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整理笔记。

1.读教材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九月份用两个周的时间,一字不漏通读四本教材,这一遍主要是读懂教材,心不能急,不能图快,要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识记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仔细研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自己不理解的重点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弄懂。然后再把课本读“薄”。从认真记教材目录入手,主干知识由大到小记忆,根据记忆规律,过一段时间还要进行复习,把书读薄就是要抓主放次。

2.记笔记。高中复习时间很紧,记忆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按考点顺序认真整理笔记是个好办法,每一个考点,都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整理。例如:考点“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是价值和供求,为什么?笔记一定要自己整理,整理时留出空白,在复习过程中不断补充、订正。

篇4

一、审题审设问,找出考点

政治主观题的特点是:围绕一定的背景材料,设计若干问题。高中政治主观题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针对性题型。从微观的角度,考点限制性强,指向性明确。在设问中已经明确提出考查的知识模块及该范畴中的某个知识点。这类题目难度值比较低,针对大部分考生,类似送分题,让绝大多数考生可以拿到基本分值。只要掌握基础知识,那么原理分数就可以轻松拿到手,再扣上材料点对点分析,拿高分并不困难。如2016新课标二卷39题第1问(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题目直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考生可以快速切题答题。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然后扣上材料分析。

二是综合性题型,这是宏观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大综合和小综合。小综合题型,难度值有一定的提高,需要学生具备对模块知识的整合能力。在设问当中提出了某一模块的考点中的某一单元或者某一主体,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一卷政治试题38题第一问(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2分)像此类题型,学生在平时的复习当中一定要构建对整本书的提纲,从而在解题时快速获取信息。

大综合的要求则更高,选拔功能更强,这类题目开放性强的设问,需要学生对材料信息有较强的提取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发现考点,并回归课文中的原理。题目的问题当中只告诉了学生某一模块,却没有指出该模块中具体的哪一考点。如2015年福建高考文综试题第39题第(2)问,联系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福建自贸区建设应如何依法推进。题目中没有具体涉及哪个主体应该怎么推进福建自贸区的建设,这就需要学生回归材料,根据材料中出现的“党、人大、国务院、社会各界”等关键词,提取必修二中每个主体对应的知识点展开组织答案。

二、构建模块思维导图,提取知识

政治主观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不到位,混淆考点,导致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盲目提取知识答题。在一轮特别是二轮的复习中,构建模块知识思维导图尤为重要。特别是采用全国卷中,政治科目考试范围不再考查选修知识,重点突出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本必修模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既要有对单元的实施框架又要有对四本教材的梳理。

《经济生活》主要有四个单元,概括起来是:一是货币、价格、消费;二是生产、劳动和经营,包括三个主体,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是收入与分配,讲述国家的财政收入、支出及财政的巨大作用,分析个人的收入分配制度级分配的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介绍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市场和计划,以及当前的小康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及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等知识。在本书基础上,还应重视对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主体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政治生活》包括公民、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即国家制度,党的相关内容、当代国际社会及国际关系部分。像38题第1问,当代国际社会,看到题目马上想到当代国际社会包括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从而分点对应材料扣题分析。

《文化生活》主要描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发展及创新,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第三单元主要围绕中华文化,讲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及包容性的特点,分析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一个单元主要是介绍当代文化的建设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当前文化市场中出现的落后和腐朽文化现象,如何应对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简单说主要在讲马哲,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作为本书的开篇,介绍了哲学的关系问题,包括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他们的共性,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和时代的关系,哲学来源于时代,既是时代的总结和升华,又是时代变革的先导。第二单元开始围绕马哲展开,马哲可以分为两个角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展开。唯物论必然离不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讨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认识论主要讲人的认识的来源,即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又讨论了其中正确的认识、真理的相关内容;辩证法提出了四个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角度,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又要有创新精神。其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分析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的区分。第四单元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及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创造与实现。

从以上知识体系分析会发现,有些主体是有交叉的,如同样是政府,可以是经济生活中的国家财政角度,也可以是政治生活中的政府职能角度。同样是个人,在经济中有个人的消费、就业问题,在政治生活中是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可以是文化生活中个人对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所以,一旦混淆了考点,就容易导致整题失分,在平时的训练与复习当中,不仅要巩固基础考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只有知识扎实灵活,思路清晰明确,才能事半功倍。

三、分清试题题型,注重语言表述

第一,原因类,包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样做的依据、合理性等。如2016I卷38题第(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2分)2016II卷39题(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解答时可在原理前面加上“有利于”,从而转化角度,特别是意义类的,有利于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有利于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有利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从理论的角度也可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措施类,包括启示类。这是政治学科中最常见的试题类型。通常此类题目会限定主体,如国家、企业或者个人,或者唯物论、认识论的角度等,此类设问,如39(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思考的角度要多元化。解答此类题目,最先要抓住与此考点的相关知识,迅速而简洁得罗列纲要,钩玄提要,并在理论前加上“要……”“坚持……”等,强调做法。

第三,评析类,包括谈谈对某种现象、观点的看法,或者“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较好区分,而有的试题中的观点有时候迷惑性较强,正误夹杂在一起,合理性与不合理因素并存。解答评析题切忌着急下笔,而应当先理清题目的思路,确认命题中的对错,这是解题的前提,然后回归课文原理。接着指出命题中的正确部分是什么,并说明理由,同时辨析题中的错误部分在哪里,说出理由。最后,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四、规范答题,原理加扣题分析

首先,确定要点,要有逻辑性,分点表述,每一点中的关键词、关键意思是什么,反对不分段落整体罗列,把要点序号化。

篇5

1 夯实基础,注重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的指导思想下,近几年的高考题让人无法妄加揣测,惟有抓好基础,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政治科高考在试卷中所强调的关注现实生活、发挥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的。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所以抓好基础,既能保证高考中占80%的基础题、中档题的得分率,又使提高能力成为可能。抓基础必须重视知识的落实。“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说明了对教材基础知识落实的重要性。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复习越到最后,教师越应狠抓落实,越应为学生创造抓落实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做到对“双基”融会贯通。

在复习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对课本知识分了五个层次,即课题――节题――框题――问题――问题阐述,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第二轮复习中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例如,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对于每个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此我重视了对知识的挖掘,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学生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2 关注热点,迁移知识,培养各种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概括地讲就是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提高思想觉悟,以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培养各种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又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同时,也是我们适应高考试题改革的需要。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背景、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高考改革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并且将继续深入下去。

《考试说明》在规定考查知识范围同时,也规定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 如果说,《考试说明》中“考查的知识范围”对考查内容的广度作了要求,那么“能力要求”规定的就是高考政治对于考试内容深度的要求。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即第一轮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热点专题复习(即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热点,学会迁移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而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那是肯定考不好的。

基础打牢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提高能力和素质,除了首先要夯实基础外,还必须把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也是高考政治科命题的重要原则。政治科高考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倡导“现实问题的知识性关注,理论问题的现实性追问”,既反对知识化倾向,也反对时政化倾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此在备考过程中,我十分关注党的各种会议的召开及其报告的主要精神,努力将之与思想政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增删、整合,对知识进行更新。并把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加强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巧

政治试题的主、客观题目往往都是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背景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筛选信息、找到切入点等都需要通过进行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了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突出抓好知识的落实,抓好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留下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适时开展学科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当然,作为文科综合有机组成部分的政治学科,决不能隔绝与政治、历史学科的联系。在备考过程中,我还注重了与历史、地理两科教师的密切协作,加强了集体备课,统一相关的重点问题及热点问题等。

以上是我在思想政治课备考工作中的一点做法,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备考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新蔡一高 禹连一;浅谈高中政治知识分类教学[N];学知报;2010年

[2] 河南郏县一高 史晓延;高中政治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N];学知报;2010年

篇6

一、恰到好处地导入,教学便成功了一半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它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如果一个故事的开头动听、而且有很多的悬念,就很容易把听众吸引。所以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坏,直接会影响到该节课的效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就会使学生觉得政治课堂不不是枯燥无味的、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使学生感受到新意,感受到活力、激情,感受到生机、奔放。所以一节课如果导入的好,就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很快的融入到课堂角色,进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学无定法,但并非无法。我认为教学的有效开始,可以采用三大导入法。

1、材料导入法。一个视频、一个小故事、一段精彩的文章片段、一首歌曲、一部电影片段、一则笑话都可以成为导入的材料,经过处理加工,从而赋予材料以全新的内涵。以这些生动、形象、幽默的材料不但可以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为全节课营造一个恰到好处的起始点。比如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观看电影《惊天动地》中的片段,该片段是关于大地震中人民子弟兵、一些志愿者救人的情景,让学生思考电影中所展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从中概括总结一个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从而自然而然地、又恰到好处地导入新课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且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吸引过来。

2、设疑导入法。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点、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的真正需要,并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明辨是非,摆正观点。比如在上《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课,先让学生看焦点访谈关于《违规建起的超标楼》,然后让学生们思考:广西省宜州市的这种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呢?是不是一种滥用权力的行为,这种需不需要监督?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本节课的课题――政府的权力需要监督。这样不仅激发出学生对这一课题的兴趣,同时也很自然的进入了新课的教学之中。

3、时政热点导入法。时政热点之所以“热”,一是因为它是新发生的一些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二是由于它是民众关心、社会关注一些重大问题,以它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出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比如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课时,我引用了福州地区各大超市的食用油价格变化,让学生思考,食用油价格的变化,会带来那些影响?从而得出价格变化会给消费者、生产者带来什么的影响,学生就会跟随教师的思路走,从而轻易地导入《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的教学。

二、架设清晰的教学框架,从容地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新课改之后,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很多课程的安排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它虽便于学生的学习,却也使得旧教材的逻辑性很强的知识体系受到一定的打乱,从而给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对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意无意地铺设许多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在清晰的知识框架中将重点、难点予以突破。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和理解重难点的意义,而且也能更容易、全面、深刻地理解它们。如何架设清晰的教学框架,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课内知识框架法。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新课改后的教材一节课的设置一般都以生活的情境入手,知识的逻辑性不够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调整知识的顺序,比如在《国家财政》一课教师就可以把后面的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还有财政的收支平衡放到前面来上,把财政的作用放到最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系统地认识,在教学从收入和支出来分析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这一作用时就轻而易举了,而且在对于“财政作用”这个重难点的分析、理解和突破上也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2、课间知识框架法。课与课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孤立地上一节课,要注重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如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课的教学时,通过课间知识框架,同学们观察到前一课《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实际上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则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即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和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当教完了这些知识点后,不应就此结束这一知识点教学,而要紧接着给学生提出问题:目前我们身边的政府监督的手段有哪些?让学生真正做到对政府权力这个问题在头脑中有个清晰地逻辑的框架体系,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也就一目了然了。

3、单元整体知识框架法。知识间的联系还要关注单元内知识间的联系,这就需要单元之间知识框架的架设。比如经济生活的第一单元,主要是以价格为中心,讲述商品、消费等相关的知识。当这一单元教学结束时,就要在课堂上适时在给学生架设这一单元的知识框架,这样前面所上的各课内容,通过单元知识框架简洁地再现出来,学生对这一知识体系的认知就可能在这节课上得到更理想的效果。

4、课程整体知识框架法。知识的框架并不局限于课内、课与课之间、单元内的架设,还应该在单元之间架设,比如在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就可以在上这一模块之前,就给学生架设知识框架,让学生知道第一单元是哲学的基本知识,第二单元是马克思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认识论,第三单元是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第四单元是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图表的形式,给学生展示知识框架,让学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这一模块有个清晰的脉络,对于之后的上课的效率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

三、盘活情境活力,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这门课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但是新课改后,在很多课的教学上我们都可以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盘活情境活力的方式主要有:

1、生活型情境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用跟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例,特别是创设一些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把学生日常生活的世界引进课堂,使学生感到通过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学习,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愉悦学生的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消费及其类型》一课中,应该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家想要有更好的消费,你应该怎么办?哪些因素会影响你家的消费?用学生自己的生活中的例子来创设情境,他们的思路会比较宽,而且也能很好的回答问题,就很容易得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2、讨论型情境法。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讨论性的问题,利用辩论、小组竞赛等方式来引发学生争论,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让学生能够较全面地看待问题,另外学生在争论中学习的兴趣能够充分地激发出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从而深化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可谓是一举三得。这种情境的创设在探究课的教学中的运用犹为必要,效果更好。

3、阶梯型情境法。爱因斯坦说过:“系统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设置阶梯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层层的疑问当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紧紧跟着教师的思路,真正让教师成为教的主体,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比如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学时,便可以采用阶梯型问题情境,让教师成为记者,对某一事件进行全程采访,并设法将本课的知识点全都给串起来。

情境一:记者郭峰采访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检察官,目的:通过模拟郭峰与检察官的对话,同时通过专家点评得出第一个知识点为什么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情境二:记者郭峰采访人大代表。目的:通过模拟郭峰与人大代表的对话,得出本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怎么样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情境三:记者郭峰到你所在的城市采访。目的:通过模拟郭峰随机采访市民,让学生感受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状况,联系了学生的实际。

这些情境的创设可使得整堂课活泼生动,学生也不会感到这些知识的枯燥,自然而然地课堂的效率就得以提高。

四、向教育信息技术的纵深要效益,大胆拓展学生的思维通道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关注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内容,是一门理论性强、较抽象、极具科学性的学科。如果仍然是以往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效率是绝对大打折扣的。所以在新课改后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向教育信息技术的纵深要效益,积极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大胆拓展学生的思维通道。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汹涌式的知识整合法。新课改后,高中政治教学所学的内容有所增加,而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增加的知识点在固定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让学生消化、吸收,这需要积极借助多媒体,而且还要向教育信息技术的纵深要效益。比如高三阶段的总复习,知识面广、内容量大,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容量,而且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大容量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更加形象直观地加以展示,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更有效、更容易地消化、吸收。

2、滚动式的知识联结法。多媒体运用的过程中有个缺陷,就是一个知识演示结束后,无法产生像板书那样的仍留在黑板上的效果,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要多层次地运用超链技术,可以及时调取已学知识,不时加以复习反思,从而尽可能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逻辑体系。比如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课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多层次地设定、展示整课的脉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通过超链接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整体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挖掘式的知识剖析法。一堂课,尤其在重难点的突破上,使用多媒体技术有着显著的优势。它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技术设定,更加直观、形象地演化知识及其相关联结,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课的教学中,在讲述传统文化作用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清明节扫墓这一事件,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层层观察、分析这一事件,从而得出传统文化有利也有弊的观点。有了这个层面的认识,对于这个难点问题的理解与突破,就能得以更好的解决。

五、精心地导演精彩的教学过程 ,积极收获最佳的探究结果

无论课程改革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的教学还是要面对高考这一现实问题。每堂课的教学小结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采取了什么样的导入方式、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过程是如何的完美,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了收获我们的“结果”即学生学到些什么,掌握些什么,我们的教学过程达到什么目的,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何收获我们的教学结果呢?至少有以下几种方法:

1、学生自我小结法。一节课是否获得完美的结局,不在于教师是否归纳出本节课完美的知识框架,而在于学生是否把握和理解了本节课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所以,要想得到一节课的完美结局,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动手去归纳小结课堂上的所学知识,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现情境小结法。政治课堂教学上创设的情境很多,特别是阶梯式的情境,教师应该进一步挖掘其潜在价值他们都连接着所传授的知识点。通过现在教学情境,复习、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可由学生进行小结,也可由教师进行归纳,让其为获得完美的教学结局服务。比如《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小结就是:创设情境四:郭峰回北京写总结报告,目的:让学生归纳本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3、教师结束语小结法。用几个句子或成语概括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既能让学生轻松地走下课堂,又能让学生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比如在《意识的能动作用》这课的教学小结时,关于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可以用“一发挥、二尊重、三结合”的方式进行小结,这样这个重点就可以轻易地记住了。这种小结形式对教师的完美教学提出很高的要求。

总之,在新课改后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从政治学科的特点出发,优化教学环节,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思考,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改的要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我国高考改革的新发展,学生答题规范化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和暴露出来。高考所要考查的各种能力最终要通过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在试卷上,越是能力测试型的题目,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就越高,需要学生依据学过的概念、原理,用恰当的政治学科专业术语,去解释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哲学问题和政治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既是教师长期忽略,也是学生所普遍欠缺的,所以能力测试要求的提高和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普遍较差的矛盾也就显现出来了。规范化答题问题已成为教师和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培养。

1 规范化答题的要求

1.1 要求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进行答题,而不能使用生活化语言去答题。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是专业术浯,如经济常识中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等等;哲学常识中的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变、质变、认识、实践、人生价值等等;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家政体、共和制、民利、依法治国、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

1.2 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一定要做到科学、严谨、准确。例如,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写成意识的反作用,人民民主不能写成人民,自由不能写成宗教自由,对人民负责原则不能写成对人负责原则等等。

1.3 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要注意文字叙述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完整性。既要做到浯言精练,又要答全要点,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接近一致。 哲学答题一般从“原理-方法论-材料简析”三层次来组织。

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本题的用意有二:一是考查考生对矛盾概念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该题的辨析,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希望引导学生注重对书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此题要求学生紧紧抓住矛盾概念,运用所学辩证法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对之进行层层分析。在辨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思维的清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里的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种矛盾不同逻辑矛盾,也不同于人为制造的矛盾,人为制造的矛盾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考生若能从这几个方面思考的话,那就很少失分,反之较易失分。

2 培养学生答题规范化的策略

2.1 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是进行规范化答题的基础。所谓全面是指知识结构中须包含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为进行规范化答题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所谓系统,就是要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良好的组织,在大脑中形成有序的而非零散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对所需的知识点专业术语进行有效而快速的提取和运用,否则则是“巧妇难以无米之吹”,要构建这种应用功能强大的知识系统,必须抛弃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方法,采用研究式、探索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2 建立以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是提高答题的针对性、逻辑性、条理性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精选典型试题进行思维训练(平时加强简答题和辨析题的训练);对照标准答案进行反复分析理解;对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化的问题及时点拨,以帮助学生自我反思等。

2.3 掌握规范化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一、要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一定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并完成以下思维要点:(1)辨明试题的指向,明确试题的设问点,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2)分析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3)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越要小心,不能简单地用已做过的类似题目的思维去解答。

第二、在保证答题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和简洁性,通过完美的回答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具体方法技巧如下:

(1)缩小包围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例如,题目涉及哲学知识时,首先要确定题目考查的是哪个知识板块,然后再考虑属于该知识板块内的哪一方面的内容,哪个知识点。若考查的是唯物论的内容,则应考虑物质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理,若考查的是辩证法的内容,则应考虑其为矛盾、发展、联系知识等;若考查的是认识论的内容,则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等知识;若考查的是价值论,则为高二第12课的内容。

(2)正确选用高中政治专业术语答题,提高用词的科学性、规范性,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答。由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规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因此,对这些现象进行概括分析时,常用“一般情况下”“多数是”和“绝大多数”等词语来描述,而不能一言概之。

篇8

一、哲学范畴复习法是通过对哲学范畴的分类了解来学习《生活与哲学》的方法

哲学范畴是哲学里概括与抽象程度较高的概念,如物质与精神、信息与能量、运动与静止、必然与偶然、规律与混沌、对立与统一、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建构、理性与信仰、利己与利他等。在这里我们将其分门别类。主要分为四大块: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学习,掌握哲学范畴的整体思路和框架。

二、关键词复习法

是根据高中《生活与哲学》每单元的小章节关键词理解和扩展记忆的学习方法。在《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里,学生对关键词的把握异常简单,如下图就清晰的建立了关键词链接起来的整个学科知识点,学生根据关键词对课程有了详尽的了解,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回忆知识点,在这里就起到了从学习到复习的整个方法和思路。

三、原理复习法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等30多个哲学原理构建了《生活与哲学》的整个框架,通过对原理的掌握是学习哲学的重要方法,这也是哲学课目考试惯常的考试重点。学生具体的理解原理的内容,按照原理的分类了解哲学的整个脉络和思路,从而学好高中《生活哲学》这门课程。

四、利用热点材料进行问题探究和分析归纳法

这是通过对时事热点的主动分析方法,是通过学生对具体材料运用哲学的方法分析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哲学思想的习惯,同时帮助他们养成哲学的思维习惯,将来源于生活的哲学应用于生活,从而轻易在考试中取胜。发现生活里的哲学,学习和应用应有效结合。

为什么有《教师法》没有《学生法》?为什么国学热?我们失去了,我们的教育忘了本,所以速食文化应运而生;第一:舍本逐末,对外来文化激励表彰,跃跃欲试,英语四级六级八级,却看不懂古汉语。哪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中国深厚经典,有中国人的直接、豪爽、血腥。韩非说法治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还给我们纳岁币着,当时他们的名字还叫蛮夷、异族。庄周梦蝶 《逍遥游》 一辈子学一点点庄子的潇洒,你活得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怡然自得。孔子说“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活着,追求什么舒服而已。第二:过分的注重全面发展,培养不出来高精尖人才,领头羊迷失了方向——没有绝对的对、错,这是辩证法。聪明的人最早闻到变质的气息。SARS好多人发了财,口罩,大蒜,体温计;汶川地震的时候有照片拍到有人在废墟里捡破烂,他们有两种人,第一种生活所迫;第二种想发国难财,我觉得很合理,他自己愿意冒险,去追求他的利益也不犯法,为什么要谴责,这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什么要鄙视。

哲学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神秘的错误观念是学生对其本质的模糊接触造成,对《生活与哲学》的教授,正确的方法,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哲学的本源,从而使学生发现哲学对生活真切的解析和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温和的指引,知识在这个时候才能成为学习的欲望,考试当然迎刃而解。无论是应试还是学习,《生活与哲学》都是很好的方法论启蒙。

【参考文献】

篇9

1 情景材料设置的范围

政治学科所涉及到的范围和领域比较宽泛,这就规定了能引用的情景材料也比较广泛,可谓是“原举诸物,近举诸身”。这就对组织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对情景材料的设置范围,进行比较准确地界定,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经常将情景材料的范围设置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其一,时政热点。政治学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典型的时政热点设置为情景材料。这些典型时政热点主要有:会议类的时政(如党的中央全会,“两会”等)、经济建设类的时政,文化发展类的时政、社会热点类的时政以及国际关系类的时政。其二,故事情景。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学生所生活在各色各类的社会关系之中,丰富复杂的社会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极其丰富的故事情景。这些故事情景可以采取个人、家庭、社会事例为切入点,从而引导出各类知识点。其三,网络材料。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展的社会。政治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可以通过目前网络上常用的微博、博客、跟帖等诸多新颖方式,将涉及到的材料组织起来。

2 情景材料设置的必要性

2.1情景材料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各方面潜能。由此可见,学生的知识生成,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形成的,而是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中构建而成。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应该遵循人的认知规律,通过预设感性认识,采用情景材料为手段,使学生从情景材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环节,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发挥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情景材料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之中,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上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情景材料的设置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倘若进一步加以利用和引导,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上看,情景材料可以反映的是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现象或问题。从形式上看,情景材料有文字、图片、表格、视频等多种方式。多元化的教学因素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必将打破学生的认识疲劳、视觉疲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2.3情景材料的设置符合高考的考试要求

江苏高考的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江苏高考试题中,情景材料的取材渐趋多样化,需要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式,对材料进行纵深驾驭。部分考生对这一点不太适应,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平时已经将书本上的知识点背得滚瓜烂俗,而反映到试题中,面对纷繁复杂的材料,却无从下笔。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对挑战,化解学生的困难,最根本的方法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材料进行教学。将各类热点问题以情景材料的方式展示出来,将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点渗透在其中,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自己分析和归纳出各类知识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坚持学习目标和情景材料的有机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高考要求相吻合。

3 情景材料设置的方法

3.1注重情景材料的获取

在取材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取材贵精不贵多。从形式上讲,情景材料的取材字数要有所控制,材料中要涉及数据、现象、观点等多方面的样式。从内容上讲,题目要观点鲜明、褒贬明确,正文中要涉及到情节主客体、原因、结果、论点、论据等多方面内容。第二,取材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经济生活的取材要有数据,以及数据的变化、数据的增幅、数据的对比等方面;政治生活的取材要涉及到主体,比如国家、政府、党、民族、公民、政协、国际组织等方面;哲学生活的取材要涉及到关键词、辩证思维关系等方面。第三,取材要形式多样。名言警句、成语俗语、漫画图片、表格等形式都可以成为情景材料的取材内容。

3.2注重情景材料的深化

情景材料的深化是指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设计得当的情境应该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学生相互间合作。

3.3注重情景材料的问题设置

篇10

一、笔者曾参加省学业水平测试阅卷工作,特别是几年来对自己所带的几个班级学生答题状况的观察来看,答题不规范的表现很多,具体情况如下:

(1)由于审题不清导致回答问题的方向不明确,答非所问。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点的宏观把握能力较差。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学生却用政治生活解答;题目要求用辩证法的知识,学生却用唯物论的知识来解答。

(2)口语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对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的掌握欠缺。学生容易把经济术语、政治术语和哲学术语混同起来;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混同起来,例如:“我国实施的“四大工程”,促进社会发展类题目。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析。”解此类题最易错误在于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来评析这一观点,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却不符合答题要求,“张冠李戴”,用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代替了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

(3)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例如,把认识的根本任务混同于认识的根本目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与利润的提高分不清楚,等等。

(4)观点的表述缺乏逻辑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形式上,书写不工整,上下左右不整齐,不分段,要点不清,答不出或答不全要点;内容上,观点与材料两张皮,不能有效的统一起来。

二、政治试题中,主观题综合性大、灵活性与时代感强,分数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类题目在平时的测试中乃至高考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在实际考试中,考生的答案往往缺少规范性,其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1)心理干扰。尽管考生经历了多次考试,但当真正面临考试特别是高考,考生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仍然很重。据心理学家分析,75%的考生临考前都有焦虑、恐慌、紧张情绪,因此容易怯场,导致记忆混乱,思维受阻发生失误而失分。表现在考生一进考场,晕晕乎乎,大脑一片空白,有些概念原理怎么也想不出来,而一出考场则又会做了,追悔莫及。这主要是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深刻而造成的。

(2)由于以往记忆的干扰而造成的审题失误。考试中经常会碰到曾经做过的类似材料或类似设问,加上由于考试时间紧,许多考生急于求成,未能认真地把试卷的材料、设问与曾做过的题目进行比较,仅凭以往经验或“似曾相识”就仓促动笔,往往由于找不准设问的切入点而失分。

(3)缺乏必要的理解能力。看不到试题中的“隐含题意”,所谓隐含题意就是没有明确设问的形式和要求,只能根据题目的情境设置具体分析作答。而考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和归纳能力,错误地或不能全面地理解材料的隐含题意,只是抓住了材料中的片言只语就妄下结论,结果是该答的没有答,不该答的却答了,抓了芝麻却丢了西瓜而造成失分。

(4)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对概念和原理缺乏必要的理解,只是一味死记硬背,因此解题时不能很好地结合所给材料分析,造成概念、原理与材料内容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又由于基础知识不牢靠,答题时不能很好地运用政治术语和时政语言,使得答题语言不规范而失分。

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治规范化答题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简洁:即要求卷面整洁清晰、文字工整之外,更要力求简洁、准确、概括文字量不宜过多,做到直接明白,不过多解释。简,不是在知识点的数量上简,试题要求多少个角度或者能够体现多少个知识点,那就应该简而全。简,是指在回答每个知识点的时候,以尽量精简的语言来回答,做到有原理,有分析。当然,有的试题明确要求回答所体现的知识,且分值不高,后续有更深入的设问要求,则在此可以简到只答原理,另一类设问为材料反映的现象,一般可以不答原理,而是直接用另一种书面语言把材料观点表达出来。

(2)层次清楚,有逻辑性。这就要求平时培养学生严格分层(要点层次化,层次段落化,段落序号化),即一个要点一个段落,并以序号标记,至少应该做到段首空两格,段落与段落之间略有空隙(这也有利于补充答案),严禁好像分层了,但分得不合理,比如三个要点分成两个段落,给人的感觉是只有两个要点。

(3)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进行答题,而不能使用生活化语言去答题。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一定要做到科学、严谨、准确。例如,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写成意识的反作用,而且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要注意文字叙述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完整性。既要做到语言精练,又要答全要点,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接近一致。

四、培养学生答题规范化的策略

(1)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是进行规范化答题的基础。所谓全面是指知识结构中须包含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为进行规范化答题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所谓系统,就是要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良好的组织,在大脑中形成有序的而非零散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对所需的知识点专业术语进行有效而快速的提取和运用,否则则是“巧妇难以无米之炊”,要构建这种应用功能强大的知识系统,必须抛弃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方法,采用研究式、探索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建立以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是提高答题的针对性、逻辑性、条理性的关键。在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精选典型试题进行思维训练;对照标准答案进行反复分析理解;对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化的问题及时点拨,以帮助学生自我反思等。

(3)掌握规范化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一、要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一定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并完成以下思维要点:首先,辨明试题的指向,明确试题的设问点,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其次,分析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再次,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越要小心,不能简单地用已做过的类似题目的思维去解答。

第二、在保证答题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和简洁性,通过完美的回答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具体方法技巧如下:

首先,缩小包围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例如,题目涉及哲学知识时,首先要确定题目考查的是哪个知识板块,然后再考虑属于该知识板块内的哪一方面的内容,哪个知识点。若考查的是唯物论的内容,则应考虑物质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理,若考查的是辩证法的内容,则应考虑其为矛盾、发展、联系知识等;若考查的是认识论的内容,则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其次:正确选用高中政治专业术语答题,提高用词的科学性、规范性,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答。由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规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因此,对这些现象进行概括分析时,常用“一般情况下”“多数是”和“绝大多数”等词语来描述,而不能一言概之。

再次: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审题时要注意设问的关键词,例如:材料体现了哪些哲理?其中“哪些”两个字就是一个关键词,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

篇11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大块,即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人生观与价值观。其中有很多概念、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需要学生掌握,因为熟记并理解这些基本的概念、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是解答主观题的前提和基础。而不少学生在哲学学习过程中最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完全否定“死记硬背”,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哲学知识点只要理解就行,其实,新课程并不否定“记”和“背”的重要性,新课程反对的只是“死”和“硬”,如学习矛盾的不平衡性中的两个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两个原理的内容很多学生一是不能记住,二是经常混淆,试想这样怎么可能在考试中运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呢?因此缺乏必要的识记是很难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的。二是认为“背诵万能”。有一些学生认为,哲学的学习就是背课本,于是埋头苦背,最后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而收效甚微。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知识点的主干知识有三句话:“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只记住这几句话还不行,更要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才能在考试中得高分。

2.部分学生对学习哲学知识缺乏信心,不愿下工夫。

一些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愿配合老师进行系统的训练,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哲学概念、原理虽然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往往比较抽象,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缺乏必要的练习就更难以掌握和运用。如唯物论中的“物质”概念,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领域所学习的物质概念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世界上各种具体物质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又如“矛盾”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矛盾就有很大区别,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逐步理解掌握。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在平时的练习中,不少学生只喜欢做选择题,对主观题要么不愿做,要么怕做错,所以干脆空着不做等老师讲解直接把答案写上去完事,这样没有经过自身思考所获得的答案,不可能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3.对已经掌握的哲学基本原理不能加以区分,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考试中,有的题目要求我们用唯物论的原理予以解答,而有的题目要求运用辩证法的原理予以解答。可是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唯物论部分包括哪些原理,辩证法部分又包括哪些原理不能正确地加以区分,导致把辩证法中的内容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当成是唯物论的内容,而又把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当成辩证法的内容,这样一来在考试中失分就是必然的了。

4.不能把所学过的哲学原理与考试题中的材料联系起来,从而做到解题有的放矢。

一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对于材料不能很好地分析,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无法把材料内容与具体的哲学原理联系起来,要么完成不了解题任务,要么是泛泛而谈,得分很低。比如说考察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一些学生在考试中不能从材料中找出“实际”是指什么?“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在哪里?导致虽然记住了原理内容但还是难以完成解题任务。

二.提高主观题的得分对策。

1.坚持识记与理解相结合。

在哲学知识的学习中,一方面对具体的高考知识点要做必要的识记,也就是该记的要记,该背的要背,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要做到准确快速地进行表达。另一方面要做到在记忆的过程中多思考,多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把识记与理解结合起来,做到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加深记忆,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多看课本,勤做练习。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每位学生对老师布置的练习一定要认真对待,一定要动笔去做,只有勤做才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哪怕是做错了通过老师的讲评也可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做错?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向成功的方向发展。除了要做好练习外,还要多看书。要认识到练习是一种检查和评估看书效果的重要方法,通过做题,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另外,还能发挥练习对看书的引导作用,以题目为载体,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带动课本其他相关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3.对于所学的哲学原理要能够加以区分,正确运用。

篇12

高三的政治复习一般进行三轮复习:第一轮梳理知识,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归纳专题,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三轮是强化综合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纵观历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试题的分值相当大,而且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也是做好拔高题的一个前提,任何对基础知识忽视的复习都是错误的。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是困扰师生的一个瓶颈。本文就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第一轮复习四步法提出以下建议,供高三师生参考。

一 建构体系

新课程文科综合政治试题,要求全面理解与掌握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门课知识,才能灵活应用,进而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复习时回归课本,通览全书,整合相关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真正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建构体系,笔者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理清教材主干脉络

如在教学“经济生活”时,让学生知道经济的一条主线是“发展生产力”,教材主要是按“生产――分配――消费――交换”四个环节来讲的;在教学“政治生活”时,政治的主线是“政治文明”,教材按“公民――国家――政府――党――国际社会”依次阐述;“文化生活”的主线是“精神文明”,主要讲文化的作用――继承与创新――民族精神――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哲学的主线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讲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又如讲“认识论”时让学生记住六个字:实践、认识、真理;讲“国际社会”时记住十六字:国家利益、和平发展、国际竞争、对外政策等。

2.以关键词为中心,构建知识网络

例如:“经济效益”这一知识点,它自身包括含义、内容、表示公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途径,同时还要找到它与价值规律、国企改革、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交易的原则、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正当竞争手段等经济学知识点的联系;还要进一步扩展到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另外还要联系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际竞争的实质等内容,从而全面理解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的真正内涵。又如“科技”这一关键词,相关内容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社会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企业自主创新等;延伸到文化生活中的大众传媒、文化创新等知识;再联系政治生活中的政府职能、“三个代表”、民族繁荣、综合国力等知识;还要联系哲学中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的观点、追求真理等知识。

二 击破考点

第一轮复习,大量的时间是梳理知识点,笔者的做法是按照考试大纲上的考点,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整理笔记。

1.读教材

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九月份用两个周的时间,一字不漏地通读四本教材,这一遍主要是读懂教材,心不能急,不能图快,要结合《2012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识记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仔细研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自己不理解的重点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弄懂。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若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挤时间,必须把课本认认真真地读一遍。再把课本读“薄”。首先认真记教材的目录,主干知识由大到小记忆,根据记忆规律,过一段时间还要进行复习,把书读“薄”就是要抓主放次。如学习“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时,只需记住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可。

2.记笔记

高三复习时间很紧,记忆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按考点顺序认真整理笔记是个好办法,每一个考点,都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整理。例如:考点“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是价值和供求,为什么?因为价值决定价格,所以价值变动必然引起价格变动。供不应求,则物以稀为贵,形成卖方市场,导致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则货多不值钱,形成买方市场,导致价格下跌。怎么办?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改善供求关系,维护市场秩序,力避哄抬物价等。笔记一定要自己整理,整理时留出空白,在复习过程中不断补充、订正。

三 理解难点

高三学生复习时总感觉提升不大,主要原因是对难点理解不到位。如政治常识中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混淆不清。公共服务是组织经济建设职能过程中的手段和措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是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如很多学生不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包括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经济政策等。

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学生对难点知识真正理解了,才会运用知识点分析材料,教师在遇到难点知识时,不能轻描淡写,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要查阅资料,分析学生不理解的原因,暴露学生思维误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易混概念,找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巩固。

四 科学训练

适度科学的训练是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非常重要的环节,考点试题化是巩固考点知识,检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怎样训练较为科学,我的做法是:一考点一练,一课一测,一单元专项训练,一本书综合训练。训练采用当堂训练、限时训练;选择题就做两件事:排除错误答案,排除无关选项;主观题先审设问,带着问题读材料,再确定答几个要点,每个要点的关键词是什么,再围绕关键词用课本规范语言,理论联系实际作答。

篇13

1.语言要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通过音量、语速的不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牵制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适应对知识信息的接受,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一些谚语、诗词、歌赋、顺口溜等,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感染,有所收获。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效益高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统一的结果,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成人化、政治化的倾向明显,有些学生有逆反心理。

其次,在考试中存在考题过难、内容过多、范围过大等问题,造成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等。

再次,很多学生对政治课提出的问题带有一种偏见,总认为能“编”能“凑”就行了,似乎没什么严格的是非界限,缺乏对教材难点、重点的分析和理解,对问题大概知道就行了,根本谈不上准确性。鉴于此,政治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更为必要。

教师必须明确指导学生怎样去挖掘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如何运用教材内容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教师的导向进行思维,避免出现偏差。只有这样,学生对教材内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准确掌握重点,成功地攻克难点,自觉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三、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具有连贯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孟子主张教学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他说:“流水的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的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他以流水比喻,指出流水在行进中必须流满经过的洼地才能继续前进;君子有志于学问道德,没有达到一定的成就也不能通达。说明学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打基础,循序渐进,决不能侥幸从事,否则“其进锐者,其退速”。“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是违背学习规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以课、节、框的知识点孤立存在,但形孤神不孤,如哲学生活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经济生活中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等,且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较多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用语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过渡衔接,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的层层深入,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四、有理有据,语感传情,具有可信性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该课程不但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使学生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这就要求政治老师要具有一定的威信。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具备了这种力量,就能获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学生也乐于接受教育,对思想政治课就会感兴趣甚至热爱。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学内容一起当作认识和评价的对象,如果政治老师对自己所授的内容本来就持怀疑态度,还照本宣科讲下去,学生就会既反感教师虚伪,也反感内容的空洞枯燥。因此,教师能否客观、准确、有说服力地说明教学内容,是政治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对书中内容分析要热情洋溢,有理有据,语言要声情并茂,语调要抑扬顿挫,举手投足之间真情涌现,激起学生对教师言语内容的关注,充分显示语言的魅力。

五、观点明确,主次分明,具有归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