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学校规模小且分散:由于我县的地理形状是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以及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比较分散,我县大部分学校都在边远山区,山区农村小学中主要有不完全小学和教学点,教学点存在学校规模小,而且比较学校分散一般有一至三年级,各学校教室比较少,有的只有一至两间教室,各年级学生人数偏少,一般15人以下,教师分配比较少,好多学校让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进行复试教学,给教师上课带来困难,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落后,当地政府与教育部门对农村小学教育关心不够和投入的资金很少,农村小学教学设备非常短缺,好多教学点没有音美题材,教学点面积比较小,让学生无法开展体育锻炼,这就边远山区小学教育音体美教学带来极大的障碍。农村教学点学校布局混乱,需要进行对农村小学规模和布局做调整。随着边远山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有所提高,在国家大力支持教育,各地区实施了完全免费的教育政策。家长的觉悟有所提高,宁愿自己再苦,也要把孩子送去较远的城镇小学。山区农村小学的小学生数目逐渐减少,学校不得不缩班级。也一些山区农村小学进行就近的学校进行合并。即使学校进行合并,但学校面积没有扩大,教室没有增加,那么对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教师不得不采取包班制教学,教学质量依次有所下降。成了家长更加不信任学校理由。1.2粗放的教学管理模式:边远山区小学学生越来越少,学校条件差,教学设备短缺,学校的内部管理跟不上现代化,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大部分学校仍采用了粗放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仍停留在原来的起跑线上。没有对学校办学特色和对小学长远发展的方向思路考虑,严重制约农村边远山区小学发展。农村边远山区学校是否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程度;社会各阶层人士是否关注程度;学生家长对是否学校支持教育的观念;以及学管理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校长学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这四个原因直接成为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对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增加投入,但是,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跟城镇小学对比,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设施跟不上城镇中心小学的设施。长期的发展,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和城镇中心小学的差距越来越大。1.3师资力量薄弱: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各种原因,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和城市学校师资力量相比。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以中老年教师为主,城市学校师资力比较雄厚,年轻教师为主。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死板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现在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有一段差距。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缺少年轻教师,教师中老年教师为主,加上中老年教师大多数以高中文凭,有些中老年教师文凭虽说大专和本科,也是函授文凭。在加上从好多边远山区农村小学中调走教师,没有及时新分配的教师到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出现了严重短缺,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力量更加薄弱。1.4工作环境差,教师积极性不高:边远山区农村小学交通不便,教师生活上带来了许多困难,很多教师不愿意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安心教学,一心想着往城镇小学调入。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和工作不热情。
2解决边远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困难的对策
2.1整合教育资源,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比较分散且条件差和教学质量低下是当今边远山区农村教育的真实情况,如何保证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接受平等教育义务,如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大众、家长、以及教师需要关心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一个好的教师影响学生一身,使学生终身收益。边远山区农村教师严格进行合理的编排和整合。2.3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随着边远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现代化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是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的必然趋势。2.4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想留住更多的年轻化教师,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师和城市学校教师应该工资待遇有差异,加大边远山区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比如基层补助、生活补助、车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那也只能是舍本逐末的效果。只有实质性改变对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才能很多年轻教师愿意到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学,才能改变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否则,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改变只是一个设想?
参考文献
[1]湖南教育网,正视当前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困境。
[2]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17日,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正视农村教育困境。
[3]学术期刊网,试谈农村小学教育现实困境和对策。
篇2
1·1 山区农产品生产现状
山区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实施分地到户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在优越的农业区条件下,山区农产品生产迅速发展。由于最初农户是为了获得农产品实物而不是以生产商品化的农产品为目的,所以,尽管缺乏现代化商品农业所需要的交通、信息技术、资金等关键条件,且农业生产都是以单个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农产品产量仍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多样化。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山区农业生产开始注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并将其作为追求目标。当农产品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时,农户开始重新考虑如何组织生产,如扩大或缩小规模,放弃已有品种或引进新品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务工等等。于是就形成了山区农产品生产的现状:外出人员增加,务农人员减少;农户从多种作物同时种植转变到以单一作物为主,多种作物为辅;单一作物产量增加,产品种类减少;产业化生产只在少数山区的少数农户中进行,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不了解市场行情,农产品生产缺乏技术指导,导致农户不知选择种植何种作物,不知如何从事生产;虽有丰富的特色产品,受交通不便的影响,产品出不去,客商不愿来,农民又无法自行拓展市场,造成农产品滞销积压,大大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1·2 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
(1)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通讯成为瓶颈,交通运输不通畅,公路密度不及平原地区的40%,运输工具效率低下。
山区运输以公路为主,大部分山区境内没有高速公路,部分乡村公路尽管是水泥路但依然曲折狭窄,过境干线(省到或国道)单一并且距离乡村公路较远;运输工具以机动三轮车和小四轮拖拉机为主,速度慢,运量小,成本高。
(2)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缺乏。一些山区尚未建立农产品集散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和经销企业等流通中介组织,有些地方虽已建立,但机制不健全,功能尚未发挥。主要表现在,总体力量较弱,成立时间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竞争意识及其自身的素质与见识面的局限性,导致农民对农业中介组织的参与意识不强,降低了组织效率;管理水平不高,农业中介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多数来自于头脑灵活、富有创业精神的农民,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必要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企业和组织运行机制不灵活、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偏低。(3)物流缺乏系统的流通体系,农户个体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力量薄弱(如图1)。
图1 山区农产品流通形式示意图1·3 山区农产品销售现状温表 近年来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其实农产品“卖难”对于山区农村来说已不是特殊现象。一方面,流通渠道闭塞是边远山区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致命障碍,流通不畅致使农产品输出困难,造成成本增加,规模缩小,对农产品保质保鲜提出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市场匮乏。边远山区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与郊区和平原地区相比,存在着先天不足。从内销方面分析:第一,边远山区农村人口分散造成消费能力分散;第二,通过购买来消费的人群较少,家庭多能自给自足;第三,山区县城的消费半径仅局限在县城附近的农村,且消费人群有限。所以,边远山区农产品内销市场极其狭隘,无法承担起帮助农民致富的重任。从外销的角度看,受远离市场和农民开拓能力的局限,山区农产品运往大中城市的运费负担沉重,国家大型农产品基地多在平原地区,边远山区缺乏生产销售的典范,山区农民一直徘徊在外部市场之外。
没有政府的帮助,边远山区农产品在打开外部市场上困难重重。
对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现状不能孤立地看待,分析其原因还得从链接内部着手。农产品生产、流通与销售中任何一环受阻,将会导致整个链接不畅或中断。
笔者认为,销售环节是该链接的关键,一旦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必然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信心,迫使农民改变生产计划,从而又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种类和品质。
当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而不能成为农民致富的手段时,农产品销售环节的问题就无人愿意去解决,而这些问题又重新影响农产品生产,这样就出现了山区农产品产销的“低效循环”。(如图2)图2 山区农产品生产销售低效循环示意图图2清晰地反映了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的现状,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中可以发现是销售终端最先出现问题,从而导致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生产环节的问题与流通环节的障碍形成合力,加剧了销售困难。因此,要解决山区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走出低效循环,就必须从销售环节着手。先帮助农民解决市场问题,再扫清流通环节的障碍,最后才能鼓励并引导农民搞好生产。
2 山区农产品链接市场的政策建议
2·1 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城市“绑定”农村,拓展广大支线市场与销售终端
建立稳定的主市场的具体措施是实施城市“绑定”农村政策。在坚持利益最大成本最小原则的基础上,将边远山区农村划分给就近的大中城市,这些大中城市负责消费所划分农村的外销农产品,将农村“绑定”在城市上,使城市成为所“绑定”农村的主销市场。
为山区农产品建立一个稳定的主市场,是立足于先从销售环节着手而采取的措施。一旦为农产品建立了稳定的主市场,就消除了农民对农产品“卖难”的担忧,只需一心一意地忙生产。城市“绑定”农村应作为一项惠农政策,依靠行政力量来保证实施,也是先富地区帮助后富地区致富的一项举措。
通过城市“绑定”农村,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为农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仅仅依靠类似于计划经济式的城市“绑定”农村的政策是不行的。山区农产品在立足于主销市场的基础上,应向其他市场延伸,建立一个以主销市场为主,同时拥有广大支线市场的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这些支线市场是没有行政作保证的,凭借市场竞争去开拓。
2·2 完善自我,建立新型流通机制
2·2·1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道路、运输工具、农产品集散地是农产品流通的载体,是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整个链接的关键环节。如何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山区农产品流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产品集散地问题并保持农产品流通顺畅,值得我们探讨。基于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拓展乡村公路,缩短村级公路与干道之间的距离。因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村落分散的现状,使道路曲折局面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加宽路面提高运输速率,从而拉近乡村公路到干线的时间距离。
(2)政府连同其他组织出面或牵头,组织运输人员和运输工具建立农产品运输队伍。克服和扭转单个农户无力解决的农产品运输能力分散和运输能力不够的局面。
运输队伍应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统一调度,运输成本由农户承担,但国家应给与予补贴。
(3)建立统一的农产品集散地,统一收购,集中运输,为山区农户、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2·2·2 强化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的流通主体地位
(1)以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为中介,取代农户作为流通主体并承担流通任务,活跃在农户与市场之间。同时搜集市场信息并及时反馈,配合政府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寻找卖点、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为农民进入大市场提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支撑和服务。
(2)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虽是农户自发形成的自主组织,但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比如帮助建立办公场所,配置农产品流通设施。解决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资格等问题,赋予其独立法人地位,增强其社会公信力。
2·2·3 简化中间环节,建立新型农产品流通体制
把山区农产品从产地向消费者输送,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本地机动车运输、城际卡车运输、铁路运输、货运等。农产品经营销售者所选择的运输配送方式,就决定其要承担的物流成本,从而也决定了所经营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山区农产品流通呈多重循环格局:一是自循环或微循环。也就是农民的自留消费和使用以及周边城镇居民的消费,这是山区农产品消费的主体。二是县域、传统区域范围的小循环和省域范围的中循环。这是由流通成本、边际效益和信息局限所决定的优先级循环,它保证了区域内城镇非农居民和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给,是进入消费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循环的主体部分。三是省际间的大循环,也是域外循环和全局性的循环,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要求和信息驱动性,是保证大中城市和非农产区的农产品消费供应和农产品战略性调配的循环。分析以上3个循环类型的具体情况,在确保山区农产品拥有稳健的主市场之后,还要统筹考虑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产后农产品销售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运输配送方式。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产品集贸市场中心的形式建立并完善山区农产品集散地。主要功能是统一收购,集中运输,克服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力量薄弱的缺陷,为山区农户、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2)加强农产品集散地与农产品批发零售地之间的联系,或直接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目标市场建立批发地,确保销售终端畅通,为农产品批发商、加工者、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3)鼓励外部大市场微型化移驻山区。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大中城市农产品经销企业在农村建立农产品集散超市,统一收购,集中运输,包销所在地的农产品。通过外部市场主动直接与农户联系,可以避免农户由于信息闭塞无法找到市场的问题,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成本。
通过以上措施改变原来单个农户面向大市场的局面,建立“农户———农产品集散地———市场”为主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机制。
3 结语
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流通和销售则是生产不断延伸和发展的动力,是山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关键。国家和社会帮助山区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和流通环节的难题,优惠政策向山区农民倾斜,并承担山区农村发展的部分成本,为山区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消除担忧,提供保障,这样,山区农产品可以顺利走向市场,充分发挥潜在的经济效益,使山区农民致富就不再是难事。
参考文献
篇3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实力雄厚,连续多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首位。但是,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除了珠江三角洲和部分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较发达外,位于粤东,粤北的大部分山区经济发展仍相当缓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东要在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山区经济的发展,不容忽视,我们应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而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应如何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呢?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应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省的山区县中,从事农业,种植业的人占了大多数,他们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农产品不仅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的主源,也是城镇居民生活和农产品加工生产的基本物质来源。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加强农业在山区经济经济发展的根本作用,巩固其地位。
其次,要认清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马克思辩证主义认为影响事物发展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主因,外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影响我省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如此。总的来说,影响这些地区发展的内因有:当地人们思想观念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外因有: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也影响了当地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投资环境。只有认清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使山区经济工作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只有排除掉这些因素,山区农村经济才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认清影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对山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今年三月,我在省十六个贫困县之一的揭西县作社会调查后认为,该县有很多经验值得其它山区县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县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定期召开农村经济会议,探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领导还亲临农村指导农业生产,并实行领导扶贫挂钩责任制。这些措施,取得了成效,它使农民的生产劳动不但有了指南,也加深了他们依靠农业脱贫致富的信心。二是因地制宜,合理生产。该县针对各个镇的不同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有些镇主要产茶叶,有些镇主要产水果,有些镇主要产养殖业,有些是产农产品加工业等,这些发展路子使该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合理分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三是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该县先后建了十几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有水果基地,有茶叶基地,有蔬菜基地等,为了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他们还聘用了华农,中大等高校专家作为指导,这些基地的创办,给该县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辐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四是加强对农村干部队伍的培养。该县针对农村干部队伍素质整体不高的问题,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培养,如举行党员培训班,对党员理论知识的学习,举办经济知识培训班,增强党员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发展观念。这些措施,使党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五是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建设。自省两大会战以来,该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指示,通知精神,较为圆满的完成任务,目前,该县各镇都有公路,大部地区可通汽车。六是,该县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生产知识,举办了培训班,还发送大量科技书籍到农村,这些都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知识。七是该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事实证明,农产品加工,使该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是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地处山区,农民思想守旧,封建在所难免,该县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经常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如此,还经常派宣传队到农村进行宣传,给农民解答问题,这些举措,使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一定的解放。该县的以上成功经验,我觉得值得其它山区县学习。
广东山区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力的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和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应一如既往的支持山区经济,尤其是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十分愿意能与各位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篇4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实力雄厚,连续多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首位。但是,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除了珠江三角洲和部分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较发达外,位于粤东,粤北的大部分山区经济发展仍相当缓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东要在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山区经济的发展,不容忽视,我们应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而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应如何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呢?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应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省的山区县中,从事农业,种植业的人占了大多数,他们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农产品不仅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的主源,也是城镇居民生活和农产品加工生产的基本物质来源。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加强农业在山区经济经济发展的根本作用,巩固其地位。
其次,要认清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马克思辩证主义认为影响事物发展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主因,外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影响我省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如此。总的来说,影响这些地区发展的内因有:当地人们思想观念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外因有: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也影响了当地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投资环境。只有认清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使山区经济工作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只有排除掉这些因素,山区农村经济才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认清影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对山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今年三月,我在省十六个贫困县之一的揭西县作社会调查后认为,该县有很多经验值得其它山区县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县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定期召开农村经济会议,探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领导还亲临农村指导农业生产,并实行领导扶贫挂钩责任制。这些措施,取得了成效,它使农民的生产劳动不但有了指南,也加深了他们依靠农业脱贫致富的信心。二是因地制宜,合理生产。该县针对各个镇的不同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有些镇主要产茶叶,有些镇主要产水果,有些镇主要产养殖业,有些是产农产品加工业等,这些发展路子使该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合理分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三是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该县先后建了十几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有水果基地,有茶叶基地,有蔬菜基地等,为了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他们还聘用了华农,中大等高校专家作为指导,这些基地的创办,给该县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辐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四是加强对农村干部队伍的培养。该县针对农村干部队伍素质整体不高的问题,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培养,如举行党员培训班,对党员理论知识的学习,举办经济知识培训班,增强党员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发展观念。这些措施,使党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五是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建设。自省两大会战以来,该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指示,通知精神,较为圆满的完成任务,目前,该县各镇都有公路,大部地区可通汽车。六是,该县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生产知识,举办了培训班,还发送大量科技书籍到农村,这些都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知识。七是该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事实证明,农产品加工,使该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是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地处山区,农民思想守旧,封建在所难免,该县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经常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如此,还经常派宣传队到农村进行宣传,给农民解答问题,这些举措,使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一定的解放。该县的以上成功经验,我觉得值得其它山区县学习。
广东山区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力的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和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应一如既往的支持山区经济,尤其是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十分愿意能与各位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篇5
1 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的优势
传统油菜的种植需要精耕细作,是一种各方面投入要求相对较高的产业,但它的产出有时与投入是不成正比的。与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需要利用现代技术对油菜种植栽培简化,讲究实用与效益。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业环境保护,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2 当前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对新技术推广意识不够。因为所处地区主要是在山区村民相对信息滞后,观念落后,认识有限,所以对这种新技术的推广责任主要集中在了县乡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身上。他们受专业指导少,先进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跟新,所以对农村农民的培养传授技术也得不到实时有效的更新。山区本来地广人稀,人员也较难以统一集中培训指导。综合上述原因,主要还是人们意识观念比较浅薄。
生产油菜的成本高,资金落实不到位。种植油菜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山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又跟随近几年物价涨速很快,致使种植油菜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花费内容节节攀升。给农民造成不小负担,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对农民种田有专项补贴或扶植性政策,但是实际资金运转并不规范,有的地方上购买种子发放与农民手中,这就算是把事情解决了。后续的一系列跟进与指导都不会进行。
农村劳动力呈不足状态,难以满足大面积专业化作业需求。经济的发展,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年轻人多以外出务的形式工流转到城市工作,乡村都剩下一些孤寡老人以和留守儿童。他们本就不是主要劳动力,所以在农村种植油菜也就面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各方面新技术的学习与配套完全跟不上大面积种植与推广的步伐。
3 结合实际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如何在山区得到有效推广的建议
从国家层面讲对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大宣传力度与政策扶持。油菜是世界4大油料作物之一,是生产食物用油的关键性产品,所以它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推广的政策性扶植力度,且派专门的人监督察看,保证政策资金等都落实到位,通过广播、新闻报道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惠农政策的宣传,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保障它们的利益,从而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使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各个环节切实得到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作为一项现代高新化技术,使种植人认识到想致富必须依赖新技术,传统的自给自足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从市、县、乡各级农业部门逐步落实推广技术,服务步步跟进及时对农民进行有效指导。想要获得高的收益,需要从源头保证品质,引入优质的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种植的品种进行推广。可以先采用小范围试验种田,起示范性效果,从而逐步调动和辐射周边地区。
山区耕种油菜时注意事项。由于油菜产量容易波动,所以目前油菜的播种情况以被转移到贫瘠的土地上,让位于其他农作物。所以针对这种底肥贫瘠的情况,耕种前要施足底肥,提高土地质量。肥料的配比要合理,对土地进行过科学合理处理过后,再根据当地气候开沟深度合理,防止出现发病和倒伏。
针对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状况,在推行山区油菜直播技术时,我们为了起到更有效的管理,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如实行区域化管理,设置专人负责技术方面的问题,防止油菜生长会出现各的种问题,确保生长的顺利进行。这种区域化的管理方式不仅减少人员需求也便于集中解决问题。对老龄化的劳动力要给予多的帮助,技术上要多耐心讲解。适时提醒老人观察油菜苗的生长,警惕病虫害的发生影响作物的生长情况。
4 总结
农业作为我们国家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它的有效发展对我们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更有效的农业使用技术投放到实际操作中,以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为例,结合农村发展现状 ,投入技术改善农村种植状况,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1问题提出
幼儿期的发展任务之一是为未来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发展任务之二是为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做准备,后者亦称入学准备。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提出的儿童入学准备生态模型。包括:儿童个体对学校的准备(具备参与学校学习的能力);学校为接受儿童进入学校所做的准备;儿童入学准备的社区服务和家庭支持。其中,儿童的准备状态包括五个重要发展领域:身体和运动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学习方式、言语发展,以及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入学准备水平是预测儿童未来学校适应状况的重要指标,儿童入学准备状态对他们未来学业的成功有极强的预测作用。吕正欣2008年进行的“儿童入学准备发展水平对其学校适应状况的预测”的研究发现:儿童入学准备总分对儿童学校适应的所有指标均有显著地预测作用,入学准备水平高的儿童在学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上的表现更好。除了整体准备水平具有很高的预测作用外,国外的学者还发现入学准备各个维度与儿童入学后的适应状况和学业成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Hair 2006年对四类不同入学准备水平儿童入学后的学业与社会适应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入学准备全面发展的儿童在学校表现最佳,情绪与社会性、健康发展维度存在风险的儿童在学校表现最差。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在入小学前都为未来的学校学习和生活做好了准备,有关研究发现,大约16%―35%的适龄儿童尚未达到必要的准备状态。由于起点上的差距,这部分儿童相对而言更可能存在学校适应问题。
近些年来,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入学准备对学前儿童降低学业和学校适应不良、改变社会经济不利的风险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意义,有关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及如何促进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积极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很少关注到我国山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山区农村幼儿大部分住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偏远地区,幼儿园教育质量不高,其父母受教育水平也普遍较低,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发展状况如何?他们在正式入小学之前的学习和生活是怎样的?在开始正规学习生活前做好了入学准备吗?他们的入学准备又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他们的家庭和幼儿园在他们的入学准备工作上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研究对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的入学准备状况进行考察,旨在丰富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研究,同时为提高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江西省山区农村216名儿童为被试,这些儿童均在幼儿园读大班,平均年龄为5.62岁,其中男生117名,女生99名,测评工具使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盖笑松的开发编制的《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评工具》(SRTB―CV)。该测评工具包括入学准备五大领域的指标:运动技能、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学习方式、言语发展以及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是一套本土化的适用于评定4-7岁汉语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构念效度和结构效度。
测验在幼儿们所在幼儿园一个不受干扰的房间内进行,每个幼儿测试时间大概为30分钟,测试完毕后每人发一支自动铅笔或涂改笔,测试人员由研究者本人或者经研究者培训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承担。研究者对幼儿的测查数据进行校对核查后输入SPSS16.0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整体情况
数据处理使用SPSS16.0导出测查的216名幼儿入学准备发展的原始总分,参照东北地农村儿童入学准备的检出分数与标准,先将原始分转化成Z分数,得出每个等级的分数的频数,将每个等级的分数的数目转化成百分数,以此来直接看入学准备各个水平的人数所占的比重。结果发现,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水平非常低下,大约57.4%的幼儿入学准备水平严重不足,26.8%的幼儿处于中等水平,仅有15.8%的幼儿入学准备良好,在具体各领域上,身体与运动技能方面准备较好,83.3%的幼儿通过测试,其余四领域准备水平严重不足。
3.2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五领域基本情况
3.2.1“学习方式”领域
学习方式是指个人在解决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及学习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好的学习方式的儿童“有动力、坚持、自信,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解释,对新任务保持好奇心,有自己的认知风格”对此方面进行测验能够考查儿童是否为今后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SRTB―CV中学习方式领域共15道题,包含了对缺失、上位范畴、空间方位、联合、基本范畴、任务相同不同姿势、汉字这七个维度的考察。每个维度下设两道题目,每道题目中有三张图片,要求被试选出与其他两张不一样的图片并说明理由。另附主试评定项目六个,主要考察儿童在完成此领域测验时出现的与学习方式相关的行为特征情况,此部分试题分数15分,主试评定分数6分,总分21分。
测试结果显示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在该领域的平均得分为8.958分,其中试题平均得分为6.232分,主试评定平均得分为2.726分,216名儿童中全部试题都通过的为32个,占总数的14.8%,对照常模可以发现,与农村常模相比8.958分这一分数处于6.0-13.0分这一中等水平,与城市常模相比则处于≤90分这一范围内,也就是说江西省农村山区幼儿在“学习方式”领域的准备状态与农村儿童相比处于中等水平,与城市儿童相比则处于落后水平。在主试评定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完成测验时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坐在椅子上晃动,东张西望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够认真倾听”;“没有耐心,不按顺序翻阅测量工具”;“不能很好的理解主试讲的话”;“对自己的答案没有信心,反复改口等。只有大概16%的幼儿能够能“安静地听施测者对问题的解说,并按照施测者的指令进行答题”。而学习方式对未来儿童的学校适应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儿童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其将来的成绩有很大的影响,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在学习方式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在未来的学校生活中面临更多的发展风险。
3.2.2“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
学龄前儿童应当掌握三种类型的知识:自然知识(指关于外部事物的认识)、逻辑―运算知识(包含人们对时间、物体和任务之间关系的建构)、社会―规则性知识(是在社会中已经取得人们一致认定的规则,以及在学校中学习得到的、具有传承性的知识)。SRTB―CV中“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包含了对数概念、记忆、逻辑关系认知、观察、类别、符号表征、类比推理、知觉观点采择这八个维度的考察。主要考查内容分别为:为20以内的加减法、倒背三位数字、认识速度和距离的关系、找相同的图案、找不同的答案、根据示例进行类别推理以及对给出的案例决策其观点,主要考察儿童的认知能力一般基础知识水平。此部分共14道试题,总分为14分。
测验结果显示,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在此领域平均得分为7.38分,无论与城市常模还是农村常模相比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有12%的幼儿在此领域处于优秀水平,另外还有近25%的幼儿处于准备落后状态。在考察各维度的平均通过率可发现,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七个维度中类别维度的通过率最高,其次是数概念,通过率最低的依次是观察、符号表征、和类别推理三个维度。通过我们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可知,造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更多地关注幼儿读写和算的能力,幼儿园开设的课程“小学化”倾向非常明显。以数学知识为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的内容几乎完全被幼教阶段所完成,这一方面是应家长的要求所致,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幼儿园教育理念落后造成的。在主试测评中也可以发现,幼儿对于加减法运算以及日常接触到的事物十分了解,对于找出事物的规律、推理与问题解决就相对困难,句子理解方面往往要主试重复几遍才能听懂。
3.2.3“语言发展”领域
儿童入学时的言语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其入学后的学习和学校生活的适应。其中语言表达和应用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言语发展”领域共8道题,主要测试儿童的言语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水平,具体内容上的要求为:能够理解句子中的时间名词、趋向名词、心理形容词、指示代词、集合量词以及复句,并且能够用准确、清晰、流利的语言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另评附主试评定项目两个,主要考察儿童在测试过程中陈述是否清楚完整。此部分试题分数8分,主试评定分数2分,总分10分。
测验结果显示,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在此领域试题的平均得分为4.78分,其中试题的平均得分为4.13分,主试评定得分为0.65分,与农村常模相比处于中等水平,与城市常模相比则处于落后状态。在主试测试过程中也可以发现,面对主试的问题很多儿童不开口说话,或简单地说“嗯”或者挠头以笑回应,摇头示意,要么直接说“不知道”,有些儿童在主试的提示下会描述一些相关内容,但都是最简单的句子,不能够讲清楚要表达的意思,表达也不够流利和顺畅。有些儿童不能很好地运用普通话,说的都是当地的方言,对普通话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弱。在人类社会中,语言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其独特的作用性,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语言领域准备不足很有可能未来造成他们将来的学习、认知以及交往方面产生问题。
3.2.4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方面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早期情绪及社会性满足的体验与儿童将来是否能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及学习能力的良好发展关系密切相关。是幼儿入学准备体系中最关键的内容。SRTB―CV中的情绪与社会性测试是以图片故事法对幼儿进行测试的,主试向儿童呈现图片,同时以讲故事的方法向被试描述图片情境,然后向儿童提问,共设置启动友谊和冲突解决两类情境,其中启动友谊情境是“如何加入别人的游戏”。冲突解决情境包括“争抢玩具”、“帮助受欺负的朋友”和“电视选台矛盾”。被试在各种情境下作出的反应被编码为积极处理策略、中性处理策略和消极处理策略,另附主试评定项目两个,此项目主要考察幼儿在测试过程中的表现状态。
从测试结果来看约有58.8%的儿童在此方面有准备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不能很好地解决与同伴问的冲突,例如针对“如何解决争抢玩具”这一问题时,近40%的幼儿会使用消极策略,很多幼儿回答“别人抢我的东西时,我会哭”,“我会躲起来,让他找不到我”,“我会说你如果不给我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或者“我会打他,下次他再也不敢抢我的了”尤其是男孩子表现出的攻击更多。只有32%的幼儿会采用“我会和他商量轮流着玩”或者是“我会让他玩一会,等他不想玩了就会给我了”等积极策略,有28%的幼儿会采用“我会告诉老师或爸爸妈妈”等中性策略。在回答“如何帮助受欺负的好友”这一问题时,25%的幼儿会采用回避策略,不回答主试的问题或说“我不知道”。在解决“启动友谊"“如何加入别人的游戏”这一问题时,40%的幼儿会表现出独处、旁观、找别人玩耍等中性或消极的解决方式,例如:“如果他们不和我玩,我也不和他们玩”。具体分析幼儿在冲突情境中的消极行为发现,他们主要用回避主试问题、采用伤心哭泣等消极情绪或者是言语威胁、抢、夺等攻击等方式。
3.2.5“运动技能”领域
运动技能部分主要通过立定跳远来考察幼儿的大运动技能;抛接沙包来考察幼儿的感觉运动技能;90秒筷子夹球来考察儿童精细运动技能,每个项目一分,总分3分。该项目主要通过统计流动儿童在该部分测试中的平均分数来描述他们在运动技能发展领域的入学准备水平。测验结果显示,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在此领域的平均得分为2.356分,无论与农村常模还是城市常模相比都处于良好水平。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83.3%的儿童运动方面处于中等、良好或优秀状态,只有少数儿童在运动发面处于准备不足或落后,据此可以理解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运动技能发展较好。在测试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这些幼儿尤其在大运动技能方面表现很好,在立定跳远还有投掷活动中都可看出他们无论是跑、跳还是动作的协调性都很不错,这可能跟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每天的活动有关,在农村,他们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也有更多的时间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再加上他们所住的地方普遍离学校较远,大部分的孩子需要走路去幼儿园,这也让他们的身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4讨论分析
4.1对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分析
本研究发现,江西省农村山区留守儿童入学准备除运动技能领域外其它四个方面都普遍不足。分析原因,落后的经济状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的学习条件非常简陋,大部分儿童在家中没有单独的房间和学习空间,很少有图书和玩具。经济落后也直接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念,他们很少有人意识到学前教育对自己的孩子未来发展的意义。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的父母常年外出,孩子主要由家里的老人代为照看,他们不知道也没有精力和心力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这就造成了江西省山区农村儿童在学校生涯起点上就表现出准备方面的严重不足。
另外,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在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以及学习方式两方面的准备不足状况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由于家长和幼儿园教育中缺乏科学全面的教育观念和意识,在实地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很多山区农村幼儿园主要就是附设在小学里的学前班,这些学前班经费来源有限,办学条件严重受限,设施都非常简陋,班级中所配备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往往缺乏音乐、体育、舞蹈等素养,且年龄偏大,他们每天带领这些孩子在教室里进行汉语拼音拼读和识字、书写等内容,在数学方面,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的内容几乎完全被幼儿园阶段所完成,相当多的儿童在入小学前已经掌握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儿童在学习方式、情绪和社会性等领域的发展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4.2关于提高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建议
本研究的测试结果显示,江西省山区农村儿童的入学准备严重不足,这些孩子在开始正规学校生活前就处于不利地位。其家庭资本、不利的教育环境、低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等多方面造成此结果。为帮助孩子在入学后有更好的学业成就和适应状态,首先政府应着眼于改善农村儿童早期教育的条件,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质量。除必要的财政投入来改善山区农村幼儿园的条件设施外,购买图书材料和益智玩具等,政府还应加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为他们提供到外面走走、看看接受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政府还应通过补助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山区农村幼儿园任教,以保证这些山区农村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其次,在家庭方面,家长应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为子女提供充裕的教育资源,家长还应积极的参与至儿童的教育活动中去,为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指导,例如,尽可能多地为儿童买书,父母与孩子尽可能多地进行亲子共读,这些对儿童的情绪、认知、言语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孙蕾,邰宇,于涛.优质家庭环境的特点:对高入学准备水平幼儿家长的访谈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9(5).
[2] Gredhr G R.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What the future hold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0,37(1):73-79.
[3] 于涛,邰宇,盖笑松.儿童入学准备的评估与促进[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
[4] Kagan,Sharon L:Moore,Evelyn&Bredekamp,Sue(Eds.).(1995).Reconsidering children’S earlydevelopment and learning:Toward common views and vocabulary.Repor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Goal l Technical Planning:Group.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ED 391-576.
[5] 魏彩.学龄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J].开封:河南大学,2010.
[6] 吕正欣.儿童入学准备发展水平对其学校适应状况的预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欠账太多,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匮乏。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想方设法地提高山区教育的质量,包括提高山区教师待遇,教育硬件设备设施向山区小学倾斜,多渠道开展教育帮扶等。在国家的引导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山区小学教育的整体形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校园美了,设备先进了。但实际上,城乡教育失衡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虽然在办学条件上缩小了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但是比硬件设备更重要的软件,却与城市学校相去甚远。现在,山区小学普遍存在着“配到钢琴当饰品”“爷爷奶奶教小学”“教师进取欲望不强”等现象。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是教师专业性不强、教师老龄化、师资队伍结构性缺编、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和困境。这使得山区小学的发展举步维艰。软件的改善不容小视,只有软实力提高了,才能充分发挥优质硬件资源的作用,没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引领和支撑,再先进硬件设备也只能沦为摆设,毫无用处。因此,教育资源向贫困山区倾斜,应该包括教育的物质、财力、人才等政策的倾斜,既要重视对山区小学的硬件投入,又要在育人水平上进行帮扶。
社会认同缺失导致山区小学的品牌难以打造
良好的社认同、高素质的教育队伍、正确的教育决策和科学的管理水平是打造高品质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良好的社会认同是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源源动力,是孕育高品质教育的沃土。山区小学,特别是地处偏远、规模小的山区小学,要打造高品质的学校品牌实属不易。良好的社会认同是学校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有效保障。随着城乡规划一体化、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撤并或合并山区小学、麻雀学校的信息与日倍增,社会对山区小学教育品质的认同感也日益消减。
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城区小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比山区小学要强。在这普遍的舆论中,山区小学无法寻求到一种可以改善自身办学的方式。社会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山区小学缺乏办学的自信,缺乏前进的决心。于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教育观念慢慢滋生,并日益制约着山区小学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层面认同的缺乏,低人一等的教育情怀,使得山区小学的教育品牌依然徘徊在构思的尴尬中。单凭高人指点、外力帮助的山区小学,没有了社会的认同和学校发展理念,就失去了改革发展的内部动力,犹如被折去双翼,永远也无法翱翔蓝天。
篇8
一、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一是年龄结构普遍“年轻化”,多是最近几年才招考的特岗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多是“生手”型教师。据调查,我县县城、平坝、山区35岁以下的教师的比例分别是46%、61%、73%。山区教师断层现象严重,学校负责人普遍反映:山区学校留不住骨干教师,基本是成熟一个走一个,教师年龄层次停留在老和少两个阶段,老的是即将退休教师,年青的是教龄不超过5年的新手型教师。教师结构青黄不接,断层严重。
二、农村教师师德师风不容乐观
一是教师的职业精神下降,职业自豪感减退,农村教师安心工作的不到60%。二是进取意识弱化,教育观念呆板,对暂时落后、学习有困难或是有情绪的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堪忧
我县地域辽阔、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人居分散,很多艰苦山区学校教师的交通、生活条件恶劣,环境闭塞,生活单调乏味。教师们想方设法要调进条件好、交通方便的学校,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而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实现农村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力保证。我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像发达城市一样吸纳更多的人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此,我有如下建议:
一、建立教师培训“专家库”
可以由县教育局主持建立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的“专家库”,“ 专家库”由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人员、基础教育教研人员、城市骨干教师组成培训团队,对农村教师实行“订单”式、“临床”式培训。
1、深入农村,获得真实的培训需求。“专家库”团队中的教师培训人员到农村听课、评课,与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互动式研讨活动,同时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和教师的需求进行调研,根据农村教学现状和教师需求“订单”来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服务。
2、开放“专家库”中城区骨干教师的课堂,根据“订单”预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听取该教师针对问题的突破方式,使农村教师能在生动具体的场景中感悟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送教下乡,同课异构。以“专家库”为核心,每个科目建立2至3个送教下乡团队,由农村学校选取课题,优秀教师和本校教师上同课异构课,同时由培训团队专家作点评,使农村教师能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二、夯实有效的校本培训,搭建多维学习平台
教师的培训离不开学校,作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学校,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1、落实有效备课
落实有效备课,重研讨,轻形式化的抄教案,重在提升教师解读教材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可采取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个人备课”指年级主任在放假前把下一册内容分到每一位教师,每位老师重点备一个单元的内容。“集体备课”是指开学后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先由主备老师谈自己的备课,再由组内老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等进行探讨、优化,提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备课方案。这个方案作为上课的共性教案,每位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再根据自己的风格、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
2、重视课例研修
重视在真实的状态下,在随堂的状态下进行实实在在的课例研修。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我们提倡农村学校力求不做假大空的课题研究,而立足于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比如针对彝族学生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计算教学的研究、概念教学的研究、情境创设的研究、课堂提问的研究等等。
3、搭建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1+1”平台
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以其独到的优势、优秀的网络资源、精典的培训课程,深受山区教师的喜爱和好评。它为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成为引领山区农村培训的一面旗帜。山区农村学校以此为契机,把“国培”大培训与立足教师教育现场的校本培训小培训结合起来,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本土化”、“草根化”的校本培训小平台,把网上学习和线下研修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做成一项“1+1>2”的培训。引领教师“知行结合”,鼓励教师围绕“国培”远程培训的相关内容,探索如何将学到的理念、方法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并逐步内化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我们意识到教师内部心态的复杂性、教师素质、科研能力、参与性等的参差不齐,真切地感受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工作,是一个不断生成和修正的过程,山区农村教育是一个太需要思考、太需要智慧去解决的难题。我认为经验不可以被简单复制,任何措施的推进都必须立足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情,要切实提高山区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认真地审视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构建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县级培训机构方法的创新和特色培训模式的开发。
参考文献:
篇9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据资料统计:“到2006年,我国农村小学减少14.5万所;农村初中减少近4000所;农村教学点减少近7万个。但由于地域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差异,在看到布局调整带来的显着成果时同时也应看到布局调整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学生生活、安全、心理、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生活方面。寄宿学生的年龄相对偏小,自己解决衣食住行对他们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如果花在这些日常生活上的时间增长,那么学习时间相应减少。其次,心理方面。在家中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都是依赖着父母,住校后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这巨大的反差,使学生心理上一时半会接受不了,严重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另外,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布局调整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控制约束能力差,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很多学生会选择暴力方式去解决,这样学生的人生安全就很难得到保证,而且他们寄宿年龄相对偏小,在生活方面不懂得照顾自己,很容易引发感冒或其他疾病,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了威胁。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的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农村山区寄宿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水平,使他们同城镇学生一样享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其次,是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广大农村山区的孩子来说,上学承载了全家人的汗水和期待,是他们走出贫困和落后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上学他们才能改变命运,也才能走出大山。所以他们对于学校有着更高的期望。但是,背负着这种期望的农村山区寄宿学校却受到来自城镇学校的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中的城市趋向问题十分严重。原因是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家长不惜成本的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而且自己什么工作也不干只为为孩子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这也就是俗称的“陪读妈妈”,这样一来致使农村寄宿学校的生源急剧减少,而且教学质量也不断下降。长此一来,形成的恶性循环,对于农村寄宿学校的发展十分不利的。因此,从学生学习、安全、心理健康、生活等全方位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对寄宿学校来说必要的,而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学校新形象才是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改变现状走向光明的生存之道。
二、研究设计
对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管理的研究,本文不是基于逻辑分析,而是依循实践,即通过实践观察、个案访谈等形式呈现出一些情景化、脉络化的问题。本项目研究目的是基于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背景下,对山区寄宿小学管理现状实地调研,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力求为有利于山区年幼寄宿学生健康成长的作一些探索,关注的焦点在于广大农村小学生以及他们寄宿生活遇到的问题。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①文献法:搜索、阅读与中小学教育管理有关的文献。②社会调查法:实地走访、考察,与教师、家长、学生谈话,并设计问卷调查。③案例分析法:调查分析实施较好的学校的管理模式,吸收其成功经验。 选择湖南省绥宁县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地域因素,另外,本团队有两人就生长在此地,对周边环境颇为熟悉,特别是对该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比较了解。选择在此地做调查,访谈容易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也比较丰富。绥宁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南岭山脉八十里大南山北麓和雪峰山脉南支的交汇地带。境内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岗地、溪谷平原多种地貌。南、北、东三面高山环抱,中部纵向隆起,地势高低起伏,变化多姿。森林资源蓄积量居全省之首,因境内森林茂盛,山奇水秀,被誉为“神奇的绿洲”。由于这一地域原因,在对偏远山区撤除教学点后,寄宿制成为偏远山区学生的选择。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湖南省绥宁县的100名农村寄宿小学生为研究个案,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对相关学校进行走访与观察,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42人,女生58人,其中一年级学生32名,二年级学生15名,三年级学生23名,四年级学生30名。 通过对绥宁县农村寄宿小学的100名学生进行生活与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展现了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山区寄宿学校凸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方面 :山区寄宿制学校一般设在条件较好的乡镇地区,无论是从环境方面还是硬件设施方面来说都是以前农村地区教学点无法比拟的,但是同时学生所面对的环境也相对变得复杂起来,而且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并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导。而且缺少父母的督促,他们很容易放松对自己学习上的要求,迷失方向。根据我们的访谈大多数寄宿学生的成绩不如以前,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又缺少父母的督促,学习成绩有很大的退步,从以前的尖子生变成了“差生”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2、生活方面 :刚刚远离父母的寄宿学生,对生活环境的转变一下子不能适应过来,如果缺少学校的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受不良的因素影响,而误入歧途。而且由于是山区,学校的生源地区跨度较大,环境语言也有一定的差异,地区帮派,以大欺小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做好对寄宿学生生活方面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的一个重要职责,这些寄宿学生大部分还没有完全的自理能力,这就需学校特别的关注,教师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从吃穿住行各个方面来严格要求,使学生感觉就像在家里面,时时刻刻感受到温暖。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如何安排他们的课余生活也是学校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调查显示,42%的学生表示,晚上上厕所会很害怕;17%的认为有时害怕,有时不太害怕;只有41%的学生表示不害怕。 另外在学生的住宿环境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从我们调查的一百名学生来看,33%的学生住在6~10人一间的宿舍里,28%的学生住在10~15人一间的宿舍里,39%的学生住在15人以上的宿舍里,这样的住宿环境如何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下面的图示2更清楚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住宿条件。 如此多人间的宿舍过挤,易引发矛盾,78%的学生表示有时闹矛盾,5%的学生会经常闹矛盾,只有17%的学生从不闹矛盾。 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比较少,可能因为是农村孩子, 68%的学生换下来的衣服都是自己洗,只有32%的学生带回家洗。
3、心理方面 :寄宿学校一般实行的是封闭式的管理,而这些学生又年龄尚小,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会因为经常性的想家而孤独、寂寞,把自己封闭起来,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很多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甚至好几年都不回家,这类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误入歧途等等,这些问题也都值得寄宿制学校关注。根据调查有45%的学生很想家,53%的学生有时候想家,只有2%的学生表示不想家。而且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也不够,我们的调查显示只有10%的家长每周至少一次去看望孩子;68%的家长有事才去学校,13%的家长去过几次,9%的家长从来没去过学校。这些学生大概6~11岁,他们这么小的年龄远离父母,住在十几人的宿舍里,这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呼吁学校和家长都能重视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在安全方面 :首先,许多的山区寄宿小学住宿条件差,住宿所需资源配备不足、住房拥挤;其次,山区寄宿小学餐饮不卫生、食物严重缺乏营养这易导致学生生病。最后,学生节假日返家路途遥远,年幼的小学生在路途中没有安全保障存在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悲剧的发生。根据调查学生来回学校只有6%的学生是家里人开车接送,而且这些车大多为农用车,或者是货车;74%的学生是走路,他们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遥远在一两个小时以上;20%的学生时遇到车就坐,没有就走路;学校或村里专门有车接送的是0%。这样的环境给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在学校食堂伙食方面 ,学校也做得不尽如人意,这些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卫生可口的饭菜是每个学校必须要做到的,但是根据调查2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饭菜还行够吃;18%的学生认为不好吃,5%的学生认为饭菜不够吃;45%的学生认为饭菜有时候好吃,大多时候不好吃;22%的学生认为饭菜有时候够吃,有时候不够吃。而且饭菜的质量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在环境卫生方面也做得不太好,学生食堂大多是由当地的村民承包的,他们没有相关的卫生许可证明,也没有按照物价局的统一规定来收取费用,这些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威胁。
人身安全方面,学生的人身安全是住宿学校始终如一的管理重点。他们才刚刚走出父母的“襁褓”,对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都是陌生的,而且由于外界环境的诱导,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打群架、顶撞老师、欺负同学的事时有发生,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尊敬师长,尊重同学、健康快乐的融入到学校的生活环境中去,对学校,家长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当然学校校舍、体育设施等也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交通安全方面,根据调查学生来回学校只有6%的学生是家里人开车接送,而且这些车大多为农用车,或者是货车;74%的学生是走路,他们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遥远在一两个小时以上;20%的学生时遇到车就坐,没有就走路;学校或村里专门有车接送的是0%。这样的环境给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四、建议及对策
通过对当地政府、寄宿学校、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的实际走访调查,我们对改变农村寄宿小学现状提出了以下建议及对策,希望我们的建议及对策能给处于困境中的农村小学以帮助,使这批小学生能像其他小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在远离父母的寄宿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
1、安全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为实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定的具有特殊保护作用的法律。其中很多措施都是由学校来实施的。安全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创造良好育人环境,确保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人们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学校是寄宿学生的港湾。学生寄宿学习,安全第一,学校就必须给他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
(1)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一方面对学校的校舍,设施和设备,体育、实验器材应特别注意其安全性能,安全标准应比一般的场所要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其组织管理规范应更为严格,且适合未成年人的特点,易于操作和遵守。对于校外团体和机构为方便师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和安装的设施设备更要注意其安全性;另一方面对用于学生的食品,其安全标准和准入条件应更为严格,监督机制应更健全。学校小卖部需有卫生许可证,采购和出售食品必须符合卫生要求,采购食品时应检查供应单位有无卫生许可和安检证明。学校自己加工食品、饭菜提供给学生,必须保证所用器具、加工、出售环节符合有关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否则,造成学生伤害,学校就要承担全部责任。
(2)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住宿的管理,特别是要根据山区寄宿小学的特点、山区的经济状况、学生的家庭条件、山区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来改善和加强管理。要制定良好的宿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使学生从小形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有良好作息时间过有规律的生活。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旨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活动,例如评文明宿舍,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奖励先进,鼓励后进。形成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把宿舍创建成充满活力、充满爱意的温馨式家庭。让山区小学生能在这“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要充分发挥各团队的积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可以在山区小学组成少先队这一学生团体,让学生中的少先队员起带头作用,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学会如何生活得有条理。
(3)在学生上学放学回家路上的交通安全,学校也应给于高度的重视,要么学校自己购买符合有关标准的校车接送学生,要么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请当地政府派专门的车在一定的时间内接送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安全到家,安全到校。总之,我们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安全,使他们高高兴兴上学去,安安全全回到家。
2、身心健康方面 ,山区寄宿小学的许多学生是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年幼的他们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寄宿制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离开家庭,入住学生,过上集体生活,难免不习惯,他人,有想家的思想情绪。
(1)寄宿学校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封闭式的,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更需要和关怀。基于这种情况,学校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他们情绪上的微小变化,也不容忽视。一旦发现情况便及时找学生谈心,必要时可作一定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另外,山区寄宿小学还有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比其它学生更加脆弱和敏感。因此,学校及老师倾注更多的关怀和爱。经常找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惑让他们及时走出困境。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以爱心去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在生活上,要经常给他们以关怀,要为他们营造健康、和谐、充满爱意的生活环境。在学习上,要对优秀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鼓励优秀生帮助后进生,这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友情,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思想上,老师要致力于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孤僻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同学。同时要注意到年幼的学生很多都对老师有畏惧心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关心。绝对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他们谈话,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和他们是平等的,让他们愿意和教师谈心,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山区寄宿小学大多实行封闭式管理,这使得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小,生活易变得单调乏味。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方面,课外活动能让学生热爱学校生活,另一方面,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让他们能正确认识自我。
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而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3、学习方面 在学习上,多表扬、多鼓励,以欣赏的心理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在集体活动中可开展一系列“我相信,我自信,我可以”的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自立能力。学校可以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生活能力的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以高他们的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远离父母远离家庭的情况下能健康快乐地生活。与此同时还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情绪波动,并辅助以相应的心理辅导,保证他们能健康地成长。为了确保让山区寄宿小学的学生能安心学习,政府一定要改善山区小学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补助以使他们的生活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每位适龄儿童和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并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综上,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秉持科学发展观,从学校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为农村儿童创造尽可能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农村的适龄儿童不仅有学上,而且可以上好学。在本次调研中,虽然本团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团队将继续关注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同芳娥.西部农村寄宿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朱霞桃.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3)农洪江.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不容忽视[J].贵州教育,2006.
(4)叶敬忠,潘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 .
(5)邓悦.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7 .
(6)楮衍香 王勇。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探因 湖南教育2006年12月号 .
(7)郝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河北教育2008.7-8 .
(8)段燕.观点教育纵横 江西教育 .
(9)周楠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2期.
篇10
当前,巨大的城乡差别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最突出的一个矛盾。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在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几乎是一片空白。各级政府首先应当关注和解决的是学前教育在农村如何从无到有、从稀缺到普及的发展问题。而城镇应当重点通过减小班额、培训教师、改进理念加强管理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解决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早在九年以前,房山区政府和区教委就注重在农村地区逐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不说很有远见。他们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采取公共财政支持、降低收费、减轻农民负担等措施。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处于空白状态的情况下,房山区的一些乡镇能够让100%的农村幼儿享受一年学前教育,让97%的农村幼儿享受三年学前教育,这不可不谓了不起的创举。
在学前教育机构建设过程中,可以适度超前发展,但一定要注意避免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从总体上说,我国人口出生率呈逐年递减趋势,随着城镇化不断加速,农村地区的幼儿人数必将不断减少。因此,在学前教育机构建设过程中,要防范简单追求政绩的“”思路,防止出现“空壳学校”。
房山区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合理利用空置校舍,有效整合超编教师资源,用来发展学前教育。在幼儿园教学资源开发方面,房山区也没有一味地和城市攀比,而是成功地调动了这些转岗幼儿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各种乡土学前教育资源。这些都堪称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值得在全国有关地区推广。
房山区在适当超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我建议应该着重掌握好未来发展趋势,规划设计好未来发展方向。就学前教育的国际经验看,近年来,幼儿园社会功能的多样化,办园形式的小型化和家庭化,学前教育服务的社区化等,都是普遍的发展趋势,并且已经在促进儿童发展、有效利用幼教资源等方面显示出显著的成效。在一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开展正规学前教育的同时,还提供幼儿临时托管、低龄学童上学前或放学后的托管等社会服务。有些国家有众多微型幼儿园不断涌现出来。很多社区建立了幼儿学习中心等,直接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亲子教育服务。实际上,我国部分地方社区也已经出现了亲子教育服务机构。对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适当给予支持和引导,同时还要加强监管。
篇11
二、贫困山区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
玉龙县是一个以山区、半山区为主的农业大县,“三农”问题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地理条件、可有效利用资源相对匮乏和广大农村群众整体素质还较低等因素的制约,贫困山区农民增收困难,是长期以来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是受地理条件及人口因素限制。玉龙县贫困山区普遍处于20__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山区农民的田地绝大部分为坡耕地,没有得到改良,农田浇灌十分困难。同时,这些山区旱、涝、风、冰雹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御灾能力弱,很大程度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另外,贫困山区教育文化和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人才短缺,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生产投入,生产经营模式落后,大大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对现有特色资源利用不足。玉龙县地处“三江并流”和汉、藏、白、纳西文化的交汇之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蕴涵,独特的人文、地理等旅游资源潜力十分巨大,有着很大的发展和开发空间及优势。但目前玉龙县总体来说还只是一个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特色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程度还较低。三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当今市场上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高低及规模已成为其在市场上占有力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而我县的农产品发展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要想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在特色、优质、高效上狠下工夫。
三、促进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是稳定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贫困山区农民的积极性。玉龙县95是山区,9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因此,要把全面贯彻落实和稳定党的农村工作政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抓,努力把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支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和规范农产品市场,重视农产品营销,发展各种形式的流通组织,不断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加大贫困山区扶贫力度,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要做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科技到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扶贫投入,进一步加大小额信贷开发式扶贫的工作力度。同时,继续抓好科教扶贫、文卫扶贫、计生扶贫等工作,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要继续加强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山区人民的文化素质,转变传统观念。必须要加大对贫困山区的教育投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教师的待遇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同时,在贫困山区要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改变老百姓“读书无用”的老观念,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贫困山区的教育。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贫困山区经济发展。以乡镇为依托,以集贸市场建设为基础和重点,把有条件的乡镇建成一个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全面改善山区投资和发展环境。如玉龙县西部的黎明、塔城和东部的宝山、大具等乡镇,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投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以吸引更多的开发投资商。
篇12
贵州省雷山县乌东、脚尧两村都是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腹地的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山区村。“十一五”期间,两村均被列为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试点”村,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思路,两村均以生产发展为重点,带动新农村工作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起步,初步取得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的明显成效。
1 两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1.1 把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作为地处边远的贫困山区,两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都把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当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目标,通过生产发展加快山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带动其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1.2 把改善村容环境和生产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抓好生产发展的同时,依靠上级提供的资金、物资支持,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大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
1.3 把民主管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为更好地推动全村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村党支部注重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围绕经济活动的开展,党支部把实行村民监督引入各项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以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核心,村民代表参加决策,全村村民共同关注的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
2 两村新农村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2.1 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长期性缺乏明确的认识
虽然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广大农民群众收入明显增加,村镇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仍然缺乏全面的认识。仅把新农村建设看着是简单的政府工程,而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全面完整的认识。由于认识问题存在的偏差,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2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是初步的,还没有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生产成为主要的经营形式。无论是茶叶还是其他产业,都体现为典型的家庭生产,联户经营的形式还没有形成。
2.3 农民群众的技术能力难以适应生产发展不断变化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之初,由于两村均是试点村镇,县乡两级均派有驻村技术人员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但随着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面的扩大,驻村技术人员离开,农民群众又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手段,时常面临新的技术难题,影响当地农业生产。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短板。
2.4 市场建设滞后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由于受到交通、信息等条件的制约,相当一批农产品销路不畅。农民群众因此从生产的主动者变成市场的被动者。
2.5 民主管理的范围和层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基层民主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农民群众只注意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而对涉及全村未来发展的问题重视不够;基层民主管理的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只围绕项目建设进行。如何提高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热情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 推动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由于边远贫困山区特殊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与其他地区相比,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难度就更大。
通过对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整个发展环境和条件的了解分析,明确了要推动已起步的新农村建设村镇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
应该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涉及农业、农民、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的边远贫困山区进行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有一个认识逐步深化、措施逐步完善、成效逐步体现的持续发展过程。应通过有效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增强他们通过艰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
3.2 推动已起步的新农村建设村镇从政府主导向农民主体转变
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最终取决于广大农村群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作用的体现和主体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同时,要着力提高广大农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使农村广大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推动力量。
3.3 大力改善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基础
篇13
1山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人手欠缺、效率低下
山区的经济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因为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仍然存在手工耕种的模式。在一些山区由于受地形方面的条件限制。
1.2二度加工困难
因为山区的经济落后使得收成好的粮食不能够进行再次加工,因为技术的落后人们不能有效的合理利用粮食作物。
1.3市场体制僵硬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山区的地理位置也成为阻碍农业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交通的不便利,使得山区粮食走不出去。
1.4科技体系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山区农民对于现代化科技体系认识不到位,科技意识淡薄,不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更新换代。这也是山区落后的主要原因。
2促进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山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带动,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建始县特有的科学发展观。给建始县的农产品提供有利的产品保证,山区的经济应以高效、增产、质高的发展水平促进山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1先进的政策支持
作为山区的主管部门,政府应该加大对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支持,利用优质的条件进行经济的指引,并且应加大力度投资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经济时借鉴优秀的技术,从中积累经验,同时也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山区经济的指导发展。
2.2突破束缚,改革创新
要想从根本上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观念。陈旧的思维方式成为束缚农业经济的主要因素。只有创新思维,改变种植管理模式,应做的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即把农业发展方式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变到依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利用率上来,由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资金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经营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2.3完善科技体系的建设
完善的科学管理体制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这就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相关部门可以从外部引进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制度的完善。针对性的对山区进行战略方法实施。另外,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进行资金补助。大学生下乡指导也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的农业技术已经引进我国农业经济。在农业种植方面,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和专门研究机构的有效配合,培育优良的品种,进行山区种植。在收获时可以对外加工厂进行有效的配合。建立一条龙生产、加工、出售的服务体系。从而发展山区特色食品对外贸易。
2.4服务系统完善
修建道路,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公共服务,扩大信息来源,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以防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在农业管理体制上尝试一定的创新,市场调节优先化,灵活有序的市场调节可以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服务部门进行资产、组织和职能调整,创建服务于产加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也可以实现一定的创新,如可以通过加快粮食流通等重要农产品的流通来强化市场化进程,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解除地区间、行业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封锁,建立“绿色通道”通过加快建立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调控制度,改进市场运行监测手段,建立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确保重要农产品的安全储备和对农产品进出口的有效调控。
3结语
山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的带动,实现山区特色农业建设,最为关键的是发展适合县经济建设的体制。运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农产品加工。用现代科技和产业体系提升山区农业的发展水平,用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推进农业发展,用现代化的理念引领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