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采用情感式的教学
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情感的抒发是音乐最擅长的,它能拨动听者的心弦。在实际的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音乐的鉴赏,让涉世不深的高中生逐步了解人生、探讨世界,使得他们能有更坚强的心灵去面对将来可能经受的情感考研。比如,在引导学生鉴赏《春节序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这部管弦乐曲的热闹明快、具有民族风格的旋律中体验早欢度春节时那种载歌载舞、喜气洋洋的热闹欢快的情绪。在《春节序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踩着音乐模仿秧歌的舞步,用动作体验音乐的情绪,既锻炼了音乐的节奏感,又发展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学生还根据音乐创编动作,大家交流,再把编创的动作连起来形成一个组合,学生会感到很有成就感。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口中仍哼着《春节序曲》的主旋律。这种上课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鉴赏音乐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内容,在音乐鉴赏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生动化等特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由于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内容多,涉及广,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偏向性地选择部分音乐。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相关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立已有知识的图式。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将枯燥的理论趣味化,条理化凌乱的知识,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知识的生动、鲜活、形象、趣味等特点,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激发起来,调动其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例如,学生对京剧不是很感兴趣,在进行京剧音乐欣赏时,为了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了一些脸谱和其他剧目的彩色照片,找到京剧唱段的视频录像,和京剧有关的知识,做成相关知识链接,声形并茂,形象生动,一目了然,由于京剧剧目和语文、历史联系紧密,我还会让学生自己介绍事先了解的故事梗概,增加趣味性。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致盎然,主动学唱几句京剧的劲头也有增无减。
三、实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广的今天,培养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成为了教育改革中所倡导的理念,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实行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切不可以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使得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梦幻曲》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可以让会弹钢琴的学生为大家演奏,和CD碟放的音乐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点评,由于演奏者是自己的同学,学生情感上会表现出百倍的热情和关注,也会更细心的体味音乐,找出学生演奏的乐曲与大师演奏的作品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能够更深刻的体会音乐内涵。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高雅音乐离自己很近,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课上有时会邀请有舞蹈特长的学生为大提琴独奏《梦幻曲》配舞,高雅的芭蕾很适合表现乐曲的意境,舞蹈的韵律随着音乐的节奏展开,乐与舞的融合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又或者是有绘画功底的学生还用画笔描绘了自己的梦幻世界。有文采的学生写了音乐随笔,表达自己在音乐中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特长都有了充分的发挥,而且由于其师亲身参与到这个鉴赏的活动,因此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温故而知新,巩固音乐教学的收获
通过平日的学习,学生在音乐鉴赏中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散落、不成系统的。为了让学生牢记在音乐鉴赏课上所获得的知识,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学生将知识点系统化。比如利用音乐作品中出现的数字,做一个数字游戏,把所学过的音乐作品回忆起来,同时总结每一部作品的特点,教师自制课件,学生想到哪部作品,就播放主题片断,以加深印象。如合唱《阳关三叠》、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钢琴独奏《第一新疆舞曲》、室内乐《鳟鱼钢琴弦乐五重奏》、管弦乐《1812年序曲》等。这些作品中都出现了数字,利用出现数字这点相似性,把这些作品串联起来,所学的知识也不容易遗忘。此外,教师在进行音乐作品欣赏教学时,还应增加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以及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形成对音乐作品音乐表现和音乐创作的评价与感悟。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鉴赏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逐渐走向了多样化,音乐鉴赏模块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最直接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音乐鉴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关照。高中生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新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3.
[2]李剑萍,魏巍.教育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0,(7).
篇2
研究有效的歌唱教学,是从理性的角度探讨音乐课程教学改 革实践的一个问题,对促进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有着十分重 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歌唱有效教学的相关 理论,并结合新课程的歌唱教学实践,对歌唱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进行了探讨。
一、歌唱的有效教学
1.有效的教学
“有效”指的是管用,能起作用,“教学”指的是教与学的 活动,有效教学指的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的教学。关于如 何界定有效教学,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很多学者都 对此进行过研讨。我国学者姚利民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 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 学,是有效率的教学。”[1] 而高慎英、刘良华宁愿在更宽泛意义 上使用“有效教学”,他们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 学’。”[2]
其实,自从教育产生起,怎样做一个成功的老师?怎样有效 地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追求。“有效教学”成 为 20 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实属必然。有效教学理 论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课题,与学校 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追求效率的时代特征和实践 性的特征。当代各种不同的教学理论中都蕴含了有效教学思想, 与有效教学理论一起,形成指导教学的理论基础,有效教学理论 又具有基础性的特性。
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教师有 效教学,研究涉及到有效教学的涵义、特征、影响因素、标准和 策略等方面,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框架体系。现今,已 有“有效教学论”问世。应该指出,研究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与 重视学生主体因素并不相悖,只是研究控制教学因素的角度不 同,侧重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作用。我国学者姚利民研究的基本 结论是:“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只是处在经常有效的水平上,并未 达到总是有效,即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在有效性上存在问题。”[3] 这些研究为有效教学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方向。
2.歌唱的有效教学
与其它学科一样,歌唱的有效教学,是通过研究音乐教师在 歌唱教学方面的有效性来阐明的。歌唱的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可 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方向性。教学目标是否正确?是否定位在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上?是否对教学活动结果做了较为具体 的规定和描述,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使目标起到导向和激励的 作用?
第二,艺术性。教学方法是否突出音乐、声乐、艺术学科学 习的特点?是否具有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三,科学性。教学策略是否科学?是否突出了音乐学科 学习的规律和学生歌唱认知技能的基本特点?教学实施中是否 保证了教学内容、活动、秩序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学方法是 否灵活多变,是否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创造性地 选择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是否注意了歌唱知识技能的准确 性、严谨性?
第四,主体性。教学过程是否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 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创造音乐的机会?是否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适配 性?是否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音乐 创造性思维?是否注意鼓励学生参与,重视学生音乐表演的实践 活动,为学生创建展现自己歌唱才能的平台?是否注意既面向全 体学生,又因材施教?
第五,高效性。教学效果是否高效利用了教学时间?学生的 音乐学习能力,如音乐感受力、演唱能力、欣赏能力、音乐创造 力、音乐记忆力等是否有明显的捉高?是否使绝大多数学生积极 投入学习活动,完成教学,整体质量较好?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 得了较大的利益?
此外,国内对歌唱方面有效教学的研究,还体现在对有效 教师特征或表现上。陈琦、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 在“有效教学”章节论述了“有效教师的特征”,包括知识丰富、 条理清晰、热情热心等方面的内容。曹理在《音乐学科教育学》 中讨论了良好音乐教师的特征问题,她先后于 1986 年 5 月和
1998 年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生中进行过两次问卷调查。以第二 次在北京城乡 22 所中小学 960 名学生中问卷调查为例,学生最 喜欢的“音乐教师排在前六位的是:教学方法灵活(37.25%), 幽默诙谐(36.8%),唱得好(33.6%),知识渊博(31.3%),耐 心平易近人(29.4%)和活泼大方(27.4%)。虽然这些研究还 很初步,并不能提供有效教学的全部答案。但它启示我们,应 将研究聚焦在包含有效教学的更为广泛的变量上。本文就是这 种思考的一个尝试。
二、歌唱的有效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它的内容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方法、教 学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采用教学活动程度、方法、形式和 媒体等。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以下两种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教师 歌唱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中小学生发展歌唱的审美情趣很有助益。
1.程序性教学的策略
教学模式属于一种“模型方案”,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为一体,强调教学策略选择的必要性,是教师用来 计划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学行为的程序性教学策略。
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角度看,音乐教学模式可分为情感 模式、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三类。其中的行为模式,以动作的和 心智的技能为目的,主要依据示范――模仿的作用,是常用的声 乐有效教学策略。其实施程序是:定向(讲解示范)参与性 练习(模仿、反馈、调整、形成)自主性练习迁移。[4]
(1)定向――有效导向与示范
有效导向过程包括“四导”:一是情境的导,创造良好的学 习氛围,激发学习自觉性;二是讲解的导,交代示范的目的,做 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三是观察的导,有意识的看,有重点的 看,边看边体会,让视觉反映调动心理反映;四是思维的导,结 合示范,引导学生想象,理解生理反映,了解技能要领。
有效的示范,以教师的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能引起学 生相应的行为反应,可以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完成技能操 作原理和程序。音乐教师的范唱及范唱水平在整个歌唱教学的课 堂实践是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本身的范唱能缩短与 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消除学生对歌唱艺术高不可攀的恐惧心理。 在范唱中,教师富于表情的演唱、甜美圆润的声音,悠扬婉转的 行腔、亲切清晰的发音吐字、生动细腻的感情处理,完美的艺术 表现,都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样板”,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借鉴。
(2)参与性练习――有效地模仿练习 新课程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经过模仿、纠正、重复、改
进的学习过程,形成正确的技能和行为反应。在模仿训练中,学 生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段,为他们营造能够保持学习热情 的氛围,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方法点拨,以形成从表象到意识再 到理念的升华。教师必须加强模仿练习,指导的针对性,由集体 到个别,从共性到个性,做到驾驭全局,兼顾个人的因材、因需 施教,才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基础上的普遍提高。
模拟包括模仿、试练、连接、熟练、精练、讲练(边练边说 要领)。在歌唱教学中,常用的是单练、合练、综合模拟等。模 仿过程主要由三步组成:第一步是简单模仿。以形声为主,并感 受技能要领。此时学生模仿的声音,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即对发声器官运动的规律还认识不清。第二步是有意识模仿。以 学生个人的理解去试做,完善技能以达到基本符合要求。在此阶 段,学生记取了自己的发声感觉,对发声器官的运动等有了具体 感受。第三步是综合模仿。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技能要领,尽可能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在大脑的综合协调后, 准确模拟。只要老师一个手势、一句话,学生就能意识到自己所 发出声音位置的高低及调整的方法,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声音 了。模仿的本身就是学生在声音中的练习实践,再练习再实践, 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提高掌握和控制发声器官的能力。
(3)自主性练习
自 主性练 习是在 学生已 基本掌 握了歌 唱动作 与操 作要 领时,教师继续给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情景,加大练习活动量,让 学生自主练习实践。由于技能的习得主要是练习的结果,因此, 学生随着实践活动量的逐步增大,执行的功能就更强了。
(4)迁 移 迁移的作用在于能够将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于新的学习或
创造性的活动,它标志着学习主体形成了一定的音乐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的音乐教学中,采用激励性评价手段,是促使
学生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动因。有效性的教学评价,体现在“准” 字上,是要促进学生向高质量完成学习目标的转化。“准”,首先 是建立科学、具体、简约的目标;其次是对知识技能的关键点的 判断要准确;再次是要求准确把握被评价者的心理,克服不良因 素的干扰,使评价的正向激励到位。
2.行为指导的策略
歌唱的有效性教学程序是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角度提出 的教学策略,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定向、示范、正误辨析、评 价等环节上,起着示范者、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因此,有效 的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习主体行为跟进的自觉、主动性。对学生 进行行为指导策略方式有以下四种:
(1)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歌唱的基础训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新课
程倡导教师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感受、鉴赏和表现能力。这些能 力的形成没有一定的基础训练是不行的。
歌唱基础训练,包括掌握正确声音概念、正确的歌唱姿势、 正确的歌唱呼吸,初步掌握歌唱的共鸣,咬字吐字,初步的情感 处理等方面内容,都要经过长期磨练,才能不断提高歌唱表现的 基础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个问题在许多中小学的 音乐课堂教学中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 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急、过高的要求,不但达不 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挫伤学生歌唱兴趣和技能的发展。 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教师做起,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歌唱 奠定良好基础的理念。
(2)激励期待,体验成功。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
与教学活动,是指导学生获取成功的重要关键。著名的皮格马利 翁和罗森塔尔期待效应证实,教师的期待有可能导致学生不同的 成功。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总是对每位学生怀有很高的成功的期 待,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所学内容,学有所成。
激励性教学策略有多种形式,笔者认为,教师激励学生行 为跟进的指导,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让学生知道课程目标;使 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对学生不断提出挑战性要求;师生共同 分析成败原因;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感兴趣、有价 值的);教学形象生动,充满吸引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等等。从中不难看出,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是一种 境界,可以使教学双方都能获得超越以往的成就感体验。
(3)情感技巧,相辅相成。 歌唱中“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在歌唱教学中 “以
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歌唱,是新课程追求的学科育 德目标。教师不能片面理解为把声音搞好了再谈音乐表现。而应 在声音训练开始时就要求学生注意音乐表现,使学生的声音技巧 与情感表现力得到同步的提高与发展。教学指导时应注意:
第一,充分利用音乐“以情动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展成为热爱。平时让学生多观摩音乐会、歌唱比赛, 多听优秀歌曲唱片,以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情趣。
第二,多为学生参与歌唱表演实践活动创造机会,培养学生 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和表现能力。通过欣赏感受不同题材、不同体 裁与风格的声乐作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节奏速 度,不同力度,不同音色对于表现歌曲的不同作用,了解歌曲情 感表达与歌曲中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法的关 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歌曲、歌词内容、歌曲结构、音乐特征和 歌曲意境,以较为准确地把握、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
(4)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条件、教育状况、个人天赋、接受教育
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音乐能力(如,音乐感、 音高感、节奏感、嗓音等)可能存在着发展的差异。因此,正确 的教学策略是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因需地施教,善待差别、 扬长避短,既面向全体,又有个性发展。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 不自信,演唱时怯场,教师应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每一点进步, 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更积极、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因地制宜的教学,讲究的是从本地、本校和本人任教班级学 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好现实的音乐课程资源,尽可能地营造好校内外音乐教育环境,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在这方面,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注重更新课程观念,充分发挥现有教学条 件、教学设备的作用,创造条件,开发并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开展歌唱教学,让歌唱这种最便捷、最易普及的艺术形式,更好 地发挥其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美好心灵的作用,进而贡献于社 会的和谐与进步。
〖注 释〗
1 姚利民著. 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27
2 高慎英、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
3 姚利民著. 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12
4 曹 理. 音乐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97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著. 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高慎英、刘良华著. 有效教学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中采用了众多的教学方法,例如,欣赏法、引导法、联想法、体验法、讲授法、比较法、举例法、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辨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探究合作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学
策略,才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
能力。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及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欣赏能力。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理解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掌握音乐的基本规律,增加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就可以提高学生利用音乐传递情感的能力,利用音乐知识制作出更多受人们欢
迎的作品,感染人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
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主要是了解民族歌曲的特点及体裁,中国曲艺及戏曲曲种的辨别,中外乐器及乐器作品的欣赏,现代通俗民曲鉴赏,中外流行音乐的鉴赏等,教师通过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鉴赏音乐,利用音乐传达自己的情感,制作更多的音乐作品让人们欣赏。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在鉴赏《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的时候,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电影,伴随着孟姜女哭长城的音乐,学生一边看着幻灯片上生动的画面,一边听着凄凉的歌词“今夕把亡夫来祭奠,满腔悲愤怨苍天,你不该容忍暴君,逞霸道,害得俺恩爱夫妻,难团圆哎呀……”,学生感受到这首歌蕴含的凄凉和悲痛的情感。通过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策略,体现了更好的鉴赏音乐的特征,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会通过这首歌的音调、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体裁,理解声乐中体现的意境包含怎样的感情,展现当时社会背景下怎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时代的背景,学习更多的知识,并有效地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水平。
2.利用比较法进行鉴赏对比
在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中,合理利用比较的教学方法,将所学习的歌曲或曲调进行对比,使学生增长鉴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歌曲《幸福歌》和歌曲《脚夫调》进行鉴赏比较,从对比中发现音乐的结构、体裁和基本要素的不同,学生在比较中,明显发现了这两首曲调的节奏不同、乐器不同、速度不同等音乐的知识内涵。教师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比较和分析的策略,学习音乐的基本常识,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到音乐中不仅能赞扬、歌颂人和事物,体现人的喜怒哀乐,也是一种交流与表达的特殊语言工具,激发学生鉴赏音乐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鉴赏音乐的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利用音乐的音符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3.利用体验法使学生进行实践
在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体验教学法使学生亲
身实践,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在鉴赏《滚核桃》这首歌曲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鉴赏这首歌曲的特征,通过要求学生进行亲身实践,教师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小鼓,并要求学生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实际操作(拍打),学生通过自己激昂的敲打过程,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基本特征。学生通过在体验教学中进行对应的实践,有效地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了个人素质及个人修养,并对音乐鉴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合理地运用到适当的位置上,展现了学生的个人才华,并在活动或是演出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中,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努力,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不同的乐曲的特点不同,带给别人的情感不同,利用体验教学法使学生经过亲身体验,更好地寻找鉴赏音乐的方法,并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感染,让学生联想到更多的意境,在
提高鉴赏音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运用音乐知识更好
地生活。
篇4
音乐是一门以欣赏、鉴赏为主的学科,主要锻炼与培养的是学生性情与情感,激活其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音乐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育下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缺乏艺术性与创造性。可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选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教学策略,以期帮助广大音乐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1 转变课堂形式,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管理不仅只是简单地管理课堂纪律,而应当有效地将其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教师教学态度以及与音乐管理技巧等相关因素进行结合。有机地将这些因素进行结合,并巧妙地运用到音乐课堂管理教学中来,以更好地优化音乐课堂管理。
大部分教师认为音乐这门学科在小学教学中隶属副科,认为没有教学的必要,在其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认为音乐课可以随心所欲,学习态度也就不端正。教师每每走进课堂,都需要较长时间去管理班级纪律,甚至连吼带叫,整堂课下来,难免身心力疲,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瞬间化为乌有。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单一死板,应当随时跟随学生以及教学进度灵动进行变化,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与管理技巧。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当成一场比赛;一场秀;一档节目,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注意力也得到集中,学生学习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此以往,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还有助于教师操控课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纪律,优化教学管理的目的。
2 创设音乐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正常交流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心理认知能力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话语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引导他们深入感受与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2.1 语言表达准确有序
教师在运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时需要紧绕课堂教学内容而展开,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如果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未能合理地组织语言,模糊不清或者语无伦次,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与想象,从而是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中,更别提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教师要确保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有序性。
2.2 语调语速以及课堂节奏应当与音乐情境相一致
通常而言音乐作品会在旋律、速度以及节奏等方面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创设不同的音乐教学情境。在音乐情境创设过程中,为了能真实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情感,需要借助语调语速与节奏来进行表现。例如,《七个小兄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并体验音乐,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减缓语速,运用轻松的话语引导学生进行歌唱,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3 贴近学生生活,加强学生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随处可见音乐的存在,如鸟的歌唱、风的呼啸。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作品带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鉴赏,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有效注意力。小学音乐课堂要善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音乐课堂教学具有多元化与灵活性,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些心理特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合理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实例来诱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其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并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学生的表现提供舞台,让学生勇于参与,勇于表达。例如,在教学《我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找朋友”这首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引起他们的注意,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实践中来,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 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门以鉴赏为主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从而有助于实现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范培.探究巧用教学策略激活小学音乐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213.
篇5
1.视觉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提供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实例、图像、图片、三维立体图等可以增进学习效果。视觉教学策略为教师所提供之影像教学内容(如:海报挂图或教材呈现等)。因此,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法找出可行教学做法来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如:学习环境的布置、戏剧性的肢体动作的表演、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图片、故事的展示等。同时,针对视觉学习敏锐的学习者,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对真实情境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2.听觉教学策略
听力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之一,古希腊人认为如果要想学习得更多更深,就必须大声朗读及进行对话交流。听觉教学策略为教师所提供之声音相关教学內容(如:英语音乐播放、英语发音练习、语音语调变化等)。音乐是通往大脑中记忆系统中的高速公路(林丽宽译,1999)。教师应在设计英语教学活动时,尽量提供多样的听觉学习途径,如:可以让学习者大朗读英语单词、对话或是电脑屏幕上的英语材料或通过听英文歌曲、英文电影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可以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互相进行英语的对话或进行教学内容的讨论;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內容分段录音,互相聆听来增加听课文的次数,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3.触觉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如何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活动转换为主动学习活动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通过刺激触觉感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触觉教学策略为教师所提供之肢体及活动相关教学內容,引导学生做一些伸展活动,即将学习过程通过身体操作方式进行(如:模仿、展演、学习游戏、主题讨论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话题讨论、角色扮演或开展生动的学习活动;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户外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休闲中学习知识等等。
4.多感官教学策略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应该使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习者英语学习的兴趣,应用包括情境对话、剧本、歌曲或视听教材,学习者可以通过自然的途径来学习英语(陈月妙,1996)。同时,轻松、和谐及有助于学生潜能充分发挥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创造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利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全部感官、消除压力、强化学习动机和潜能来优化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学步骤为:1)通过游戏或戏剧方式复习。2)情境式呈现。3)以音乐配合来巩固学习的内容。4)以模仿、学习游戏、角色扮演来训练和应用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加强对多感官教学策略的认识和研究,充分利用和灵活处理现有的英语教材来促进多感官教学的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进行英语学习,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篇6
所谓的音乐编创教学便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发自身的大脑思维,在教学中寻找着与音乐的共鸣,在共鸣中产生灵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音乐创编需要学生有着开阔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新课改中将音乐编创列为了音乐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这是一种让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的体现,旨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创造音乐的同时发展自身音乐个性,同时也通过创造音乐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1],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创编。
1.普及乐理 为创造音乐奠基础
学生想要进行音乐编创,第一要素是学生应有着良好的音乐基础,学生在进行音乐编创时,每写一句曲子都需要音乐理论作为依据。学生也只有知道了每一个音调的高低,低音高音分别代表的情感以及音调之间的不同组合将会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效果等理论知识,学生在进行音乐编创时才能根据自己所写歌曲的曲风进行适当的曲调组合。例如学生想表达的是一种高兴的情绪,但用的曲调是低沉冗长的音调,便会造成曲调与歌词情绪不符的情况,会让听众觉得很怪异,不知这首歌表达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故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最先教学生进行识谱练习,为后期的音乐创编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境 为编创音乐找灵感
学生在进行音乐编创时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便是灵感,灵感相对与音乐基础是一个相对缥缈的事物,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便会在脑海中涌现出灵感。而教师在进行音乐编创教学时,通过创设预设的不同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产生灵感,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的不同感情,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情境中的每一种事物,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情境中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在一个不经意间便找到了音乐创造的灵感[2]。学生进行音乐编创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学生在情境中对事物进行分析时,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进行音乐编创提供了一个"辅助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朵花由节花苞,然后慢慢开放,然后慢慢枯萎,最后接出果实的视频给学生看。对于这一个过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会有不同的感受,最后写出的歌曲也会是不同的风格。有些学生看到的是一个花苞出现时对世界的期待,有些是看到花开时的绚丽,有些看到花枯萎的忧伤,有些看到结果的喜悦,有些看到花期的短暂等,每一种同学都有着自己的一种思想。教师通过一个情境更加容易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到对音乐的灵感,创造出不同的音乐。
3.欣赏歌曲 为编创音乐列例子
学生在进行音乐创编前期可能对曲调以及歌词的创造感觉到无从下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其他歌曲进行赏析,分析其他歌手创造曲调以及歌词时运用的技巧以及对不同曲调的组合方式,然后对一些学生自己认为好的曲调进行一些模仿创造[3]。让学生先通过借鉴别人的曲调先要求在模仿中创造,然后在脱离别人的创造模式,在不断的模仿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歌曲风格,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培育个性 为编创自己的音乐施教
在音乐创编时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故教师在进行音乐创编教学时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在课堂中限制学生的思想,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异想也别一棒子打死,要鼓励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的理解、想法。在教学课堂上,把课堂交给学生,对学生只进行一些基本知识的讲解,然后帮助学生对音乐进行理解,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也是有着不同的理解,故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大胆的进行创作,对学生创作出的作品给予肯定,树立不断创作信心、恒心。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音乐创编教学时最先应该培养的便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在创编音乐时能创造出曲调以及歌词,并且应该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只有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在进行创编时才能找到正确的理论依据。当然除了以上列举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时还能运用很多其他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学生教学策略,并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自己创造一些教学方法,只要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便可。
参考文献:
篇7
一、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能恰当x择音乐欣赏作品
不少幼儿园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时,未能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具体来说,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及其欣赏能力均不高,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节奏欢快且简单的音乐作品,例如在欣赏有关春天景象的音乐时,教师可选择广为人知的儿歌《嘀哩嘀哩》,其内容简单,节奏欢快,且朗朗上口,尤为适合幼儿音乐教学。但有的教师却选取了由奥地利音乐家海顿所创作的《春天来临》,尽管这种歌同样反映的是春天万物生机盎然的景色,但对于幼儿而言,其存在非常高的欣赏难度,无法对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起到积极的培养作用。
2.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出现了偏离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促进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实现审美情趣的获得,为幼儿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主要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及音乐教育本身的审美特点不够重视,将音乐教育目标的重点放在了单一的模仿以及技能获得等上面,忽视了幼儿自身的欣赏与感受,从而使得音乐教育结构出现缺陷。
3.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音乐欣赏活动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幼儿过多的指导与控制。在此种模式下,幼儿缺乏自我表现与创造的机会,只能围着老师展开行动。此外,有的教师则完全任凭幼儿自由发挥,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梳理,同样无法获得理想的音乐教育效果。
二、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1.对音乐欣赏作品进行合理选择
为确保音乐欣赏活动的顺利进行,幼儿园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合理选择音乐作品,以期给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具体来说,教师应从幼儿年龄、兴趣爱好以及欣赏能力等因素出发,对音乐作品的可接纳性、可感性等进行充分考虑,包括是否具备适宜的长度、方整的结构、鲜明的形式特点以及充分的可参与性等,并制定出与之相应的教学目标。
2.引导幼儿认真倾听
音乐欣赏属于艺术活动的一种,其主要将声音作为媒介,因此,音乐欣赏的基础便是听。欣赏活动的开展效果与幼儿倾听的能力及态度有着直接联系。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比如耐心倾听老师播放的歌曲,不与其他小伙伴交头接耳;在同伴讲述自己的看法时,同样用心倾听,去认真感受音乐。在幼儿听完后,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
3.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便是让幼儿通过倾听音乐,从而对音乐进行理解,并将其表现出来,而充分感受音乐则为表现音乐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搭建起相应的学习支架,帮助他们感受音乐,并逐渐建立对音乐的感知,最后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将音乐呈现出来。其中,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
(1)将音乐作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为让幼儿对音乐作品产生更深切的感受,教师可将作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从作品需要出发,对幼儿原有的经验进行丰富,从而给予幼儿更为形象、具体的感受。例如,在欣赏《螃蟹上山》这首作品时,教师可先让幼儿针对螃蟹的动作及生活习性展开讨论,并鼓励他们模仿螃蟹的动作等。由于事先进行了经验铺垫,这就帮助幼儿突出了学习的重点,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了音乐的倾听、分辨以及理解上,让幼儿感受哪些节段体现了螃蟹的动作与习性,做到有的放矢,有效防止了幼儿因学习难点过多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2)采取多种形式。音乐欣赏活动虽然属于听觉艺术的一种,但幼儿更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时,应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欣赏能力以及音乐特点等展开综合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幼儿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在音乐作品与幼儿经验之间构建良好的学习支架,加强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其一,采取图谱的形式。幼儿园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形式便是图谱。我们可将抽象的音乐以图谱的形式,直观展现给幼儿看,达到音画沟通的目的。其中,图谱具有简洁、形象及直观等特点,并且其变化趋势与乐曲的结构相匹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可加强其对音乐特点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欣赏《赶花会》这首音乐作品时,教师可在音乐引子处将鸭子睡觉、起床以及整理等动作标出来;在A段,将合拍的鸭子走动动作标出;在B段,将每一乐句做的花开动作标出,并在乐句最后一个音符上面做一个花朵造型。通过借助图谱,可帮助幼儿对音乐产生更为直观的感受。
其二,采取故事的形式。教师可以音乐的特点为依据,选择幼儿所熟知的故事,或是自己编造一个,将故事情节与音乐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幼儿感受音乐。在选择故事时,应注意角色与音乐的节奏相对应,故事的情节应当与音乐特点相呼应。例如,在对《狮王进行曲》进行欣赏时,教师可从音乐作品的特点出发,编一个关于狮王巡视的故事,引导幼儿对各种动物列队欢迎狮王的画面进行想象,并让幼儿进行简单模仿。以故事的形式给予幼儿启发,可让他们快速分辨出音乐节奏的变化。
其三,采取表演的形式。音乐欣赏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听觉活动,教师还应配合相应的肢体动作,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加强其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单簧管波尔卡》这首作品时,教师可借助剁陷、煮饺子、放水等一系列的肢体的动作帮助幼儿有效理解流畅、欢快乐段的交替变化的特征,在这一基础上,还可指导幼儿进行举一反三,赋予音乐节段相应的情节。除了动作表演以外,教师还可采取歌唱表演、打击乐表演等形式,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为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发展提供了有利途径。为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在获得快乐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实现欣赏能力的提升,教师就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确保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胡翠娥.微探幼儿园音乐欣赏多维教学策略[J].科技资讯,2013,12(03):193.
[2]陈莹.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游戏化之策略谈[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9(10):261,263.
篇8
分析学情共性和差异性才能在教学中选择切实可行且高效的教学策略。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在意识形态、生理状态上都跟小学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可以用问卷调查、音乐素质测试、谈话等方式对每班的学生的前在状态和潜在状态进行了解,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例如:笔者对Y校6个班级进行音乐素质测试卷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两项分析:第一项进行总体的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对基本音乐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不同,思考合唱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哪些方面是需要强化训练?合唱教学应当怎样分组?学生是否具有开放式教学的潜能等。第二项可以进行学生音乐基础知识、音乐能力水平的系统差异性分析。
例1是针对音乐素质测试卷结果好、中、差的三个班级进行问卷和访谈的调查分析。
例1:
Y校抽样三个班对音乐课学习状态调查分析
(一)学习态度与动机
调查显示,58%的学生认为音乐学习只是为了娱乐,至于学成什么样并没有太多要求;6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合唱教学;38%的学生认为合唱教学是有意义的。
(二)学习兴趣
调查显示,80%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不适应音乐课本的歌曲;16%的学生认为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与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相比,难度加大许多,歌曲不好听,不想学习。
(三)音乐学习习惯
调查显示,85%的学生参与演唱并能够对他人的演唱做出评价;68%的学生愿意参与音乐课堂中的实践活动; 30%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认识乐谱;10%的学生表示愿意主动参与音乐的创造活动;76%的学生有小组合作的意识,愿意于他人配合合作。
(四)合唱学习经验调查
调查显示,35%的学生从未参与过合唱或者从未有过合唱经验;63%的学生没有经过系统阶梯性的合唱训练。
(五)课外学习音乐方面
曾经或现正参与课外音乐学习的学生比例高达44%,其中多数是以乐器学习为主。这部分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例1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初中生已奠定了基本的音乐知识,他们对自己喜欢的音乐乐于参与,对不感兴趣的音乐极不情愿参与。教师们可以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测试,对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现有音乐知识结构、音乐学习习惯、音乐学习兴趣、合唱学习经验等方面调查分析,激发合唱学习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做到高效且有针对性。
二、教学者因素
(一)教师的学习背景直接影响着合唱教学的过程及方法
教师的学习背景指是否经过专业的音乐素养训练、学过合唱指挥、是否有很深的专业积累、专业学习是哪个类型的音乐学习。例如:高校学习声乐专业的老师会比学习器乐的音乐老师更加注重科学的演唱;曾经经过专业合唱梯度训练的教师,会有意识的在课堂中渗透合唱教学,对合唱歌曲进行系统的规划教学,由易到难,会更加注意音乐的和谐。教师的合唱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与其就职前的专业知识获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合唱教学的组织与处理
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调控能力、教学经验等。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过程的实施和教学生成的策略调整,教学经验则影响教师对学生和音乐作品的判断。
三、教学内容因素
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师教学策略选择最重要的因素。笔者对2012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初中音乐教材中的合唱教学歌曲进行分析分类。
(一)苏少版初中音乐合唱歌曲基本情况列表
七年级上册:《欢乐的啦啦歌》、《茉莉花一》、《我和你》、《念故乡》、《欢乐颂》。
七年级下册:《渴望春天》、《爱星满天》、《我们在一起》、《杨柳青》、《彩云追月》。
八年级上册:《嘎达梅林》、《愛我中华》、《赶圩归来啊哩哩》、《桑塔.露琪亚》、《献给老师的歌》。
八年级下册:《大海啊,故乡》、《踏浪》、《划船曲》、《钟声嘀嗒》。
九年级上册:《故乡的小路》、《阳光三叠》。
九年级下册:《同一首歌》、《友谊地久天长》、《骊歌》。
(二)苏少版初中音乐合唱歌曲分类
1.根据情感、速度分类
(1)属于曲速稍慢抒情类的有:七年级上册《我和你》、《念故乡》;七年级下册《爱星满天》、《林中那间小屋》;八年级上册《嘎达梅林》、《献给老师的歌》;八年级下册《大海啊,故乡》;九年级上册《故乡的小路》、《阳关三叠》;九年级下册《同一首歌》。
(2)、属于曲速中等至稍快抒情类,赞颂某种事物或者美好情感的有:七年级上册《茉莉花一》、《欢乐颂》;七年级下册《彩云追月》;八年级上册《爱我中华》、《赶圩归来啊哩哩》、《桑塔.露琪亚》;八年级下册《划船曲》、《钟声嘀嗒》;九年级下册《友谊地久天长》。
(3)属于欢快活泼,体现青春活力的有:七年级上册《欢乐的啦啦歌》;七年级下册《渴望春天》、《我们在一起》、《杨柳青》;八年级下册《踏浪》;九年级下册《骊歌》。
(4)属于中国民族调式的歌曲有:七年级上册《茉莉花一》、《我和你》;七年级下册《杨柳青》、《彩云追月》;八年级上册《嘎达梅林》、《爱我中华》、《赶圩归来阿哩哩》;九年级下册《阳关三叠》。
教师们可以根据歌曲的音乐要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达到二声部教学的目标。
2.根据演唱难度分类
(1)属于音域跨度超过一个八度的歌曲:七年级下册《爱星满天》、《彩云追月》、《林中那间小屋》;八年级上册《爱我中华》、《獻给老师的歌》;九年级上册《故乡的小路》、《阳关三叠》;九年级下册《同一首歌》、《骊歌》。
(2)属于节奏复杂或者有变化音的歌曲:八年级下册《划船曲》、《钟声嘀嗒》;九年级上册《故乡的小路》、《阳关三叠》。
3.根据二声部创作类型分类
(1)复调模仿式。苏少版的教材中的采用复调模仿式的二声部歌曲中都是采用严格完全模仿的同度卡农形式,即模仿声部的音乐材料跟导声部的音乐材料完全相同,只是模仿声部追随导声部先后出现。在歌曲的演唱形式上是以轮唱的形式出现。属于此种创作类型的二声部歌曲有七年级上册《欢乐的啦啦歌》、七年级下册《杨柳青》。
(2)复调对比式。复调对比式是歌曲的两个声部旋律各具独立个性,旋律完全不同。复调对比式可以有好几种形式:
第一种,主题旋律与二声部旋律完全是两个独立的旋律,各不相同或是以卡农形式出现的不同旋律的二声部。例如:七年级下册《彩云追月》、九年级上册《阳关三叠》、九年级下册《同一首歌》。以七年级下册《彩云追月》为例(例2),歌曲上下两个声部旋律节奏、旋律各不相同。
例2:《彩云追月》
第二种,主题旋律可以在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中交叉出现。例如:七年级上册《茉莉花一》。前半部分,主题旋律出现在第一声部,后半部分从让我来把主题旋律出现在第二声部。
第三种,加花形式。即在主题旋律的长音拍子上加入第二声部旋律。加花的旋律可以是主题旋律的重复、变化重复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旋律。
第四种,混合式,即将以上三种形式混合出现的复调对比式二声部。例如:七年级上册《我和你》。这首歌曲的二声部出现在第一、二乐句。第一乐句采用变化重复主题旋律加花式,第二乐句则是完全不同旋律的复调对比。
复调对比式这种二声部音乐保持了主题音乐的风格情绪,起到烘托与增强音乐趣味的作用。这种二声部的演唱难度也比较大,需要教师选择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多加练习。
(3)固定音型式。类似于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是一种以固定的节奏不断重复为特点二声部,常用在具有活泼跳跃、舞蹈律动性格的歌曲中。例:八年级上册《赶圩归来啊哩哩》。乐曲的二声部是以固定的节奏型,不同的和弦分解进行的。
(4)双音同步型。这是运用最广的一种二声部形式,它的特点是两个声部的节奏整体划一(局部可以有微变),二声部完全是主题旋律音的下方三度、六度、四度、五度音程。音响效果能体现出音程协和的特点,较单声部具有较饱满的音响和声效果。
篇9
基于此种教育理念,在组织的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笔者自身而言,会遇到艺术技能传授与培养幼儿艺术感知力之间的矛盾,故而使用何种恰当的策略,怎样在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及实践意义的。现今,幼儿园教育教学多以“儿童、全体、普通、开放”等原则为引领,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需要能从教育教学的理念直到细小的语言组织环节的提问都能摆脱单一维度的思考模式,全方位的考量音乐对于幼儿身心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因此,下列问题转变成了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中无法回避的,即:
“选择何种策略才能真正促使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何种方式能最大程度调动全体幼儿参与音乐活动?”
“歌唱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为何?”
上述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不在于书本,而在于真正的日常教学实践。鉴于此,笔者以园级课题开展一年以来的素材加以整理和积累,并将实践中的点滴积累成文,从“教学目标――学习动机――组织策略――对象意识”等四个维度加以阐述,试探寻出在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明晰音乐活动的教学目标
在《纲要》以及《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引领下,幼儿园教师在开展音乐时从以前的“为音乐而音乐”的教学目标,转变为“通过歌词培养幼儿音乐艺术的审美情趣”,音乐只是幼儿通过音乐艺术形式感知美、体验美的形式之一。
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明确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学才能更顺利的进展,教师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也才能更好的针对幼儿表现中的问题进行引导。基于目标自身的活动设计,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目标的设定要从本阶段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和音乐学习特点出发,符合本阶段幼儿的音乐发展水平。比如为小班幼儿设定的“用动作表达歌词内容”目标,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小班思维动作直观性的特点。
第二,活动目标的难度要适宜,既要适合幼儿当前的生活和经验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比如“初步学唱歌曲”、“学唱歌曲、新编歌词”这样的目标既来自于幼儿的现实生活和实际经验,又让幼儿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在教师或者成人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第三,目标表述要清晰、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学会内外圈换舞伴队形、学会三舞伴互动队形”这样的目标表述就很容易操作完成。如能在活动课设置好这样的教学活动目标进行教学,进而完成活动目标。
二、掌握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方法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和维持学习活动,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肯定要依据幼儿此项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教师会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基于园本课题的开展进程,笔者作为一名任职不到三年的新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采取了以下两种策略。
其一,故事法。幼儿都喜爱听别人讲故事,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开展音乐活动,特别是音乐欣赏活动时设置和乐曲内容相关的故事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有的兴趣。如《农夫与禾苗》的音乐欣赏活动,可在引入阶段创编一个农夫辛勤在田里耕种的小故事,将幼儿更好地带入音乐的想象的情境中。
其二,实物吸引法。如在《水族馆》片段赏析时,笔者带领幼儿观察了植物角中的各类小鱼,并在活动课利用家长带来了各类小鱼、小虾等,先期让幼儿更好地观察、感知水中生物的形态和特点,调动幼儿情绪、吸引幼儿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可以选择制作一些新鲜的、特别的玩具作为引入环节的铺垫。
三、灵活使用活动教学方法
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任务也是关系到教学活动完成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在幼儿园进行生活与学习的幼儿思维处于初级阶段,对他们的教学指令一定要简单、明确。如:“请先听我唱”、“请跟我学唱”、“你也来试试动动你的身体吧”、“请听清音乐的前奏”等等,这一系列指令性的言语,能使幼儿明白到底应该如何做。当然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前必须明确每一个活动环节的具体任务,知晓每一个活动环节的操作性定义,以便给幼儿明确、清晰的指令。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反复练习,并逐步开展活动。
1.让幼儿真正学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儿童的发展都是主动的,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常常扮演着音乐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或者是知识权威的象征,并时常有意无意的无视幼儿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幼儿只会在教师开展过程中一味的模仿节拍或者记忆歌词。其实,我们知道所有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和创造性,幼儿应作为整个音乐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在教师实施教学活动中。
2.让音乐环境浸润幼儿的心灵
通过潜移默化的音乐环境的创设,使幼儿能充分浸润在充满音乐氛围的环境,变枯燥的音乐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关音乐环境是否能真正丰富幼儿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已有较多的文献资料加以佐证。
四、具备活动组织管理的对象意识
每个幼儿的音乐能力都是不同的。这一方面是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则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幼儿的音乐能力个体差异性特别明显。因此,需要以本班幼儿现有的音乐能力水平位依据,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够让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美的感受。当然,此项活动策略在实践过程中,未必能在每次活动中都能有较好地达成度,这就需要教师在对音乐活动进行评价时,采用“多维”思考的角度,不冒然给班级中的幼儿下判断性的评语。应以开阔的视角和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为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做评价,真正将活动组织中的对象意识时刻付诸于实践。
总之,重新审视组织音乐活动,制定出有利于幼儿整体发展的音乐活动目标,明晰了活动教学对象的管理措施,采用多元化的评价观念,那我们就将会贯彻艺术教学所应达到的最本质目的,努力为其创造一个获得全面、丰富以及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让艺术之光开满每个孩子纯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王秀萍. 学前儿童经验音乐教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篇10
一、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1.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2.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1.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有礼貌的小山羊》、《黄鼠狼拜年》。
2.音画转换法。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促进幼儿的创新精。如《摇篮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歌曲。
2.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背景的游戏情境,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欢快的气氛,让幼儿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
(2)填充创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点及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来学习演唱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的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借助图片、幻灯、媒体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养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
(4)唤醒自主法。通过幼儿提供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
3.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艺术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4.戏曲的教学策略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极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名家名段,体验多种戏曲的风格和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诗韵交融法。将唐诗与戏剧曲调相结合,让幼儿体验唐诗美的同时,感受戏曲旋律的美,使诗与曲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这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诗风配不同的曲调。如抒情诗可配黄梅戏曲调,言志的诗可配京剧或豫剧的曲调。
(2)角色体验法。通过欣赏体验不同角色的外形、声音、动作,让幼儿体验京剧中生、旦、花脸等行当的特点,如旦角唱段《苏三起解》、《老生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5.流行歌曲的教学策略
时尚这一词正在逐渐被现代人士认可,我们改编吸纳了一些流行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爱住我家》、《波斯猫》,让幼儿与环境互动、与文化互动、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音画时尚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让幼儿通过欣赏MTV、FLASH、MP3等形式学习健康、有趣的流行歌曲。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减轻了教师教与幼儿学的负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幼儿情感、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成为“唤醒”和“激励”的地方,在教师的“唤醒”和“激励”下,使幼儿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让幼儿在关注中学习,在尊重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卓娅.艺术.
[2]曹冰洁.试论音乐教育新理念.
篇11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1.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2.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1.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有礼貌的小山羊》、《黄鼠狼拜年》。
1.2音画转换法。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1.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1.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促进幼儿的创新精。如《摇篮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歌曲。
2.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背景的游戏情境,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欢快的气氛,让幼儿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
(2)填充创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点及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来学习演唱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的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借助图片、幻灯、媒体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养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
(4)唤醒自主法。通过幼儿提供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
3.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艺术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4.戏曲的教学策略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极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名家名段,体验多种戏曲的风格和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诗韵交融法。将唐诗与戏剧曲调相结合,让幼儿体验唐诗美的同时,感受戏曲旋律的美,使诗与曲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这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诗风配不同的曲调。如抒情诗可配黄梅戏曲调,言志的诗可配京剧或豫剧的曲调。
(2)角色体验法。通过欣赏体验不同角色的外形、声音、动作,让幼儿体验京剧中生、旦、花脸等行当的特点,如旦角唱段《苏三起解》、《老生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5.流行歌曲的教学策略
时尚这一词正在逐渐被现代人士认可,我们改编吸纳了一些流行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爱住我家》、《波斯猫》,让幼儿与环境互动、与文化互动、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音画时尚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让幼儿通过欣赏MTV、FLASH、MP3等形式学习健康、有趣的流行歌曲。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减轻了教师教与幼儿学的负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幼儿情感、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成为“唤醒”和“激励”的地方,在教师的“唤醒”和“激励”下,使幼儿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让幼儿在关注中学习,在尊重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卓娅.艺术.
[2]曹冰洁.试论音乐教育新理念.
篇12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课;启发式教学;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55-01
1 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有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证实,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此外,音乐还有很多奇妙的功能,它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学理论认为: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以审美对象的存在为前提的,先有审美对象才有审美意识,没有音乐艺术的美,也就不会有音乐审美意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必须先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而音乐鉴赏就是接触大量音乐作品的主要方式。
培养学生的音乐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操,要放到影响社会风气,培养一代新人的高度上来认识音乐课,来看待音乐鉴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无不表现着人类积极的情感,如贝多芬的 《命运交响曲》表出了对不公命运的抗争,《草原夜色美》表现了对和平宁静的夜色的热爱,《我的祖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者的憎恨等,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思想情操得以陶冶,灵魂得以净化。
令人遗憾地是,目前许多学校除了音乐特长生之外,其他学生很难上一节音乐课,一些开设音乐课的学校也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常常应学生要求学唱一些流行歌曲,一些学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而轻情感熏陶、重音乐技能而轻音乐审美能力的倾向,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学还缺乏音乐学科特点,采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来教授音乐,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效果。
2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策略
要改善这种现状需从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入手。因为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订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的形成,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全面实现。具体可有以下几种:
第一,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多媒体音乐欣赏教学形式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增加了课堂密度,更以精美的画面吸引学生,使音乐欣赏有形、有声、有色、有情,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如欣赏京剧 《贵妃醉酒》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强大功能,因为平时学生很少接触京剧,光靠教师讲解以及聆听名段,学生很难理解和喜欢,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直观形象的展示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艺术风采,让学生真正体会京剧的艺术魅力。
第二,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感知音乐形式美的能力是强调音乐记忆力的训练与知识技能的积累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将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和转化为音乐审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变化是实施这一教学中的极其关键和有效的策略。“以听为中心”是音乐教育所遵循的原则,训练学生“音乐耳朵”,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积累听觉经验,发展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单纯的枯燥的技能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
第三,启发学生借助相关文化挖掘音乐内涵。艺术正如科学一样,目的主要是理解。在对音乐作品有了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时,所得到的是人生其他体验极少能提供的,分享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对音乐表现形式的观察,就是要从审美的层次体验音乐,并对审美对象有具体的、深入的思考,审美教育就应该帮助学生的这种思考合情合理,从而促进将来更好地进行审美体验。因此,启发学生挖掘所欣赏的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并对其进行分析理解和给予恰当的评述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
篇13
一、教学内容、对象分析与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对于教材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内心所组织的内容及课堂中由于师生间思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各种现象,都是一种隐性教材(或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就是要分析课堂教学内容在单元、模块、学段中的地位与作用。只有明晰前后知识、技能的内在联系,才能准确地认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具体地说,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以规范的文本固定下来,把音乐作品、音乐知识、创造活动根据教材的呈现规律分类组合。有效的方法是将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的内容根据需要重新整合,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以单元结构人文主题呈现的新课程教学内容给教师的教学工作留有充分的拓展空间,应做到“下有底,上无顶”。
2.教学对象分析(又叫学情分析)与设计。教学对象是执教者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特征、运动技能基础、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方式,都需要音乐教师仔细分析。
二、教学目标设计
确立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音乐课程标准与新课程实施方案的规定;二是单元、模块的具体要求;三是课堂教学的任务;四是学习者的实际知识、技术技能基础。要将这四点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再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从而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科学、规范、明确,并且能自接指导教学的活动。它的制定应注意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测评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
(3)行为方式必须是灵活、多样、可操作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缺少情感与活力的;
(4)行为程度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最低底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
三、教学策略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是以学习理论为依据,既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还要考虑本校、本班及教师本人具体教学条件的可能性。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包括课的类型、教学顺序的安排、教学方法设计的选用等。
1.教法的选择与设计。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设计要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能为核心”的“三主一核心”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灵活多样,具有主导性,体现主体性和有效性。
2.学法指导的设计。在学法指导上,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学法指导要既具体又明确,既恰当又体现主体性,要把学法指导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上来考虑。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行为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
教学设计是以目标导向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
五、教学评价设计
音乐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设计(即兴发挥和创造)、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还应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音乐教师一个不可或缺的元认知活动。
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再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