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鉴赏课堂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

篇1

在欣赏《哆来咪》这首歌曲时,教师专门为学生准备了《音乐之声》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并对音乐情节进行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随音乐展开演绎活动,一部分学生歌唱,一部分学生表演,还有一部分学生伴奏,参与表演的学生都自制头饰,课堂学习气氛被成功点燃。为丰富学生感知信息,教师引入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欣赏,体会音乐形象个性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演绎活动,将音乐欣赏上升到体验感知维度,学生在多重音乐表演中获得的音乐感知是深刻的、多元的。音乐欣赏不需要解读专业内涵,只要能从音乐中获得感染力量,产生心动,就是典型的音乐欣赏。教师选择其他音乐作品作为欣赏补充,往往能够弥补单个音乐作品的不足,形成重要音乐感染力量。

二、优化音乐鉴赏方法,提升鉴赏针对性

音乐鉴赏具有多元性和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利用多种教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要对引导方法进行优化处理,以贴近学生学习思维。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展开音乐欣赏,接受音乐的教育与洗礼,可以形成重要的课堂教学进取点。为提升音乐鉴赏品质,教师不妨多创设教学情境,利用音乐媒介展开教学激发,发挥教学情节深度渗透,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

在欣赏歌曲《拉萨谣》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音频,让学生逐渐掌握歌曲旋律,了解歌曲基本内涵,然后组织学生展开学习讨论,对歌曲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在具体操作时,教师组织学生在歌曲伴奏下学跳藏族舞,感受西藏牧民生活的豪放和快乐。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并快速掌握藏族舞蹈基本特点。学生在歌曲伴奏下展开自主舞蹈练习,课堂學习气氛热情。为让学生建立相关学习认知,教师发动学生针对歌曲特点设计音乐活动。有学生设计歌伴舞,有学生建议小合唱,也有学生设计音乐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音乐表现形式,说明学生对歌曲内涵有了一定的挖掘和体验。音乐欣赏形式众多,让学生展开音乐活动设计,这无疑是欣赏教学的创新尝试,值得我们大力推演。

三、创设音乐鉴赏活动,塑造鉴赏独特性

篇2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内容更具体化

音乐的具体节奏能够充分给予人听觉和视觉上的艺术享受,音乐相对于其他课程,内容上更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上更多元化。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将乐谱都采用大面积的板报形式进行教课,即使借助于音乐弹奏乐器也没有办法带来全面的视听享受,学生只能了解认识基本音乐知识,并不能充分感受音乐自身的魅力特点。

(二)促进学生效率提升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视听结合所获取记住的知识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这种科学有效的数据调查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音乐教学中提供了有力保障。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多种生动表现形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学习,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音乐教学,为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增强音乐学习兴趣

没有学习兴趣,就等于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对学习成绩造成严重影响,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轻松掌握相关知识,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极大程度的增强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兴趣,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理论历史方面的教学大多数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大部分学生敷衍应付的心理比较严重,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将枯燥无味的音乐历史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出历史人物、历史乐器以及历史音乐作品,多种形式的展现更加详细的诠释了音乐历史内容,还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二、关于高校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

(一)在理论知识的应用

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进行授课,将相关知识要点全部记录在黑板当中,学生主要注意力全部用在摘抄课堂笔记上,严重忽视了教师所讲的相关音符、节奏以及调号等内容,影响听课质量与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将很多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化,教师通过具体的音乐教学软件帮助提升教学效果,在讲解相关知识要点时通过软件的配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多媒体现场演示不仅节省了教师书写黑板笔记的时间,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演唱练习的应用

演唱练习对学生音乐学习至关重要,也是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演唱练习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音乐学习情况,以及对相关音乐节拍乐律掌握程度。传统的高校演唱练习教学中,大多数都是由教师利用钢琴伴奏,来对学生进行音乐的节拍、乐感以及发声等方面的指导,长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并且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基本需求。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音乐教学当中,可以有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演唱练习平台,有很多专业的练习软件,不仅师生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在线互动,还包含数十种音质调试与声音特性联系,可以为学生带来综合练习。

(三)在音乐鉴赏的应用

音乐鉴赏简单说是针对某一音乐作品的整体欣赏,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对其作出相应的听后感与评价,他是一种主观与客观基本意识统一的行为活动。音乐鉴赏在高校音乐课程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能够将艺术情操贯穿学生整体欣赏过程中,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加强音乐节奏感,对将来学生自主创作音乐作品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很多高校音乐课堂中可以看见电脑以及智能投影机等先进多媒体设备,由于传统音乐鉴赏教学,方式存在落后,教学内容不够生动,影响了教学效果,但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电影、视频等形式的展现,现场向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演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极大程度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全面了解音乐给人内心带来的情感影响,通过音乐可以理解作者创作时的主要情感,能更深入的了解音乐本身内涵,将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有效结合到一起。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学生可以将学到的基础音乐理论知识与鉴赏课堂中感受到的思想情感,充分的运用到日后原创作品当中,提升学生音乐创作的热情,促进高校学生音乐素养全面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短片,图片以及音乐演唱表演等形式的表现,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是每个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提升音乐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大学生艺术情操,为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家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一、关于赏乐随笔的作用

赏乐随笔通常被认为只是音乐鉴赏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实,笔者认为,赏乐随笔应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以乐载道,以美育人”的作用,是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一种高效教学形式。

1.赏乐随笔,能够高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音乐是瞬间艺术,稍纵即逝,在实际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中的曲式结构、和声、调性色彩等理性的音乐要素很难用感性的方式表述出来,而教师对音乐知识的理性呈现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赏乐茫然,故此时教师通常会为了“感”而舍弃“理”,以至于对音乐作品的教学和学生的感悟处于浅层、表象的认知状态,无法深入到音乐作品的灵魂深处,当然也就无从感受音乐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情感。而此时如果引导学生用写赏乐随笔的形式来分享赏乐之感,则教学效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学生可以从自身体验中找到与音乐作品的共鸣。这种随乐而动、由心而生的赏乐情感往往是有感而发、有据可依、有真情做支撑。因此,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写赏乐随笔能够将音乐灵感赋予学生,能够使学生的鉴赏才能得以逐步产生“量”的嬗变,“质”的飞跃,使学生的音乐理解层次向系统和纵深发展……

摘自学生随笔:《希伯来的天堂》――赏《辛德勒名单》主题曲有感

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灵感到极大的震撼。更使我震撼的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曲。伴随着小提琴忧伤、如泣如诉的旋律……

哀婉动人的旋律,描述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心路历程。……随着辛德勒接过戒指的动作,影片主题旋律再次响起,将画面中的感人气氛推向了。在画面以形象、精练的电影语言表现内涵的同时,音乐也用从主题发展出的悠长、绵延的旋律线表现了辛德勒与他倾尽全力救出的这一千多个生命之间结下的难舍亲情……

2.赏乐随笔,是感悟、分析、理解音乐并达到情知合一的有效手段

音乐是感人至深的一种艺术,单凭理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唯有通过切身的感受,音乐方能化为己有。音乐鉴赏教学中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分析和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掌握基础的乐理、和声、音乐史等各种音乐知识;二是理解音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精髓及其音乐审美价值。

在实际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多偏重或甚至集中于音乐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引导学生更多的感悟、理解音乐作品的精髓及审美价值。殊不知培养学生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是高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学中,写赏乐随笔时可以引导学生先“以内衍外”(根据内心对音乐的感受进行记录和分析),然后再“以外促内”(通过分析、整理促进对音乐情感内涵的理解),最后达到“情知合一”。以下笔者根据学生随笔实例来说明学生通过写赏乐随笔进行感悟、分析、理解音乐的演变和升华过程。

摘自学生随笔:《三赏》

一赏:第一次听大提琴版的《D大调卡农》时就爱上了这首曲子和低沉略带忧伤的大提琴。而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是在韩国电影《假如爱有天意》里面,悲伤的故事配上伤感的音乐,不知道到底是谁映衬了谁,气氛就这样营造起来了。某些意义上来说音乐和画面是互相配合,交相辉映的。

二赏:一直以为卡农就是曲子的名字。直到音乐鉴赏课中刘老师介绍巴赫时才知道原来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D大调卡农》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三赏:《D大调卡农》的主旋律由大提琴负责,三把小提琴负责和音,缠绵悱恻。一个低沉,一个空灵,很好地将这种生死之恋的感情表达出来。卡农里承载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意义和它背后的那个故事。至少它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对他殉情的恋人的思念和哀伤,它代表的轮回和希望已经远远大于最初的本身。

3.赏乐随笔,能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材”源

篇4

1.教学过度专业化

在高中阶段,学生还没有掌握足够的美术专业方面的知识,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会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些美术专业名词或专业理论照本宣科地搬进高中美术鉴赏课堂。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美术鉴赏课枯燥无味,听不懂,也不愿意听,挫伤了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2.教学重点不明确

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过多地向学生讲述一些与美术鉴赏教学无关的内容,从而忽视了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例如,在引导学生鉴赏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油画作品《愚公移山》时,教师会满怀激情地给学生介绍徐悲鸿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他与夫人廖静文的爱情故事。虽然徐悲鸿在艺术上艰难求索、孜孜不倦的精神魅力也很值得学生去学习,但这不是美术鉴赏课程的重点所在,老师这样的讲课方法无疑偏离了课堂的核心,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去把握作品的精髓所在与人文价值。

3.教学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高中美术所要鉴赏的作品非常多,内容也非常全面,其中会涉及不同流派、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然而,教师所学也只是在一定范围之内,很难面面俱到,很难准确地把握所有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会有一定的模糊性,感到力不从心。

4.教学中过分要求标准答案

美术作品富有创造性和抽象性,对于同一幅作品,不同经历、不同知识结构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但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忽略这一点,往往只坚信书中或自己认同的观点,并欲通过暗示、诱导使学生逐渐接受自己的看法。教师这样的授课方法不仅给美术作品贴上了固定的标签,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的途径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针对目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及其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认识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涯中要广泛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实事求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探究,发现作品中的美术价值与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2.充分发掘美术鉴赏资源

古今中外,美术作品包罗万象,但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却有限。教师虽然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课外的美术素材,但主要鉴赏对象还是教材中所提供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大力发掘这些有限资源中所蕴含的巨大内在价值,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拥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美。例如,绘画作品和工艺品,它们虽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艺术家心血的结晶,都蕴含着艺术家的情感价值与审美态度,都打上了某一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美价值、艺术形式等多个层面来欣赏作品,透过外在的表现,看到作品内在的精髓。

3.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极具趣味性的课程,但因为一些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某幅美术作品的鉴赏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其进行展示,给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的精彩意境。以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陈逸飞油画作品的鉴赏为例,文中收录了陈逸飞的两幅油画作品《双桥》和《浔阳遗韵》,这两幅作品都是陈逸飞油画的代表作品。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陈逸飞的油画创作特色,让他们能更好地鉴赏油画作品,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陈逸飞的生平,陈逸飞油画作品取得的成绩,其油画创作的习惯和特点,可以给学生配上陈逸飞作品中所描述的《双桥》的实际景象,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其油画的精髓。从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角度去品读其作品。教师可以和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表达自己对陈逸飞这两幅油画作品的见解。然后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发表对油画作品的见解,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释义,对学生独到的见解予以肯定,对于某些理解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结合作品的背景进行充分的讨论,深入了解作品内涵,达到教学共长和共鸣。

4.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写鉴赏笔记

(1)让学生自主鉴赏,允许“百花齐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制约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承担的是裁判的角色,是非对错由教师来评判,这样的教学方式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事实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而不是给美术鉴赏设置标准答案。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不给他们设置许多条条框框,积极引导他们自己来欣赏作品,自由思考,合理发挥,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当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意味着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可以作壁上观。相反,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激发创造条件。比如,在莱顿的作品《音乐课》的鉴赏中。因为这幅美术作品表意较为直接,教师不需要对作品内容进行启发性引导,教师只需要对莱顿的生平和美术作品特点进行介绍,然后让学生自主欣赏,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点评。

(2)鼓励学生写鉴赏笔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教师可以改变美术课外作业的布置形式,可以让学生写鉴赏笔记。有部分学生不善于表达,写鉴赏笔记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掌握每个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的学习效果。在鉴赏笔记的写作上教师不要固定形式,而应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表达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见解,逐渐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美术鉴赏笔记进行点评,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在作品鉴赏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关键时期,教师应认识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要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审美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雪琳.絮语高中美术鉴赏[J].科技信息,2011(15).

篇5

二、指导吟诵,读出诗意

对于古诗词教学,朗诵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就高中生而言,朗读更容易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诗词教学过程中朗诵的重要地位,我们平常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是强调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先进行示范朗读,再让学生自己朗读。朗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朗读重音、节奏、情感

例如,在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纶”和“酹”是需要重点掌握的,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读到“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穿”、“拍”、“卷”三个字应当重读,这三个字展现了赤壁之上杂乱山石、长江水滚滚翻腾和浪花如飞雪的景象;而在读“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句时,要读得铿锵有力,节奏鲜明,赤壁火光中,刀光剑影中,周瑜这一笑,比星空还灿烂,曹操八十万大军化为灰、化为烟,从而体会作者追忆赤壁之战、怀念周瑜的情怀,更能想象赤壁之战的场景。又如在学习《雨霖铃》时,朗读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句时,要低缓、哀愁,使得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能展开想象,想象亲朋好友难舍难分的场景。通过朗读来进行诗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其效果也比仅仅是教师讲授要好得多。

2.根据风格选择朗读方式

常见的朗读方式有:教师范读、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让学生边听边读、边学边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还能营造学习气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佳境。例如在朗读李白的《蜀道难》时,该作品中凸显出作者独特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力和气势,这样的诗词就适合选择教师范读,再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方能加深感受该诗的气势、作者的气魄。

三、联系实际,提升体验

高中古诗词教学应注重语文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实际生活包括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将诗词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积累,让学生表达对生活、对诗词的独特感受,才能深刻地领悟和理解诗词的真正内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都不尽相同,所以对诗词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进行品味,得出独特的体验,教师应特别重视,这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地提供一些这样的机会,例如,在对诗词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朗读后可以这样切入:第一,请说出最喜欢的字词,并说明理由;第二,请挑选出写的最好的诗句,并说明原因;第三,请说出感到疑惑的地方,跟大家一起答疑解惑。

古诗词学习的关键,就是以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情感的切入点来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最能够发散思维,表达一些精彩独特的见解而不受束缚,对诗词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诗歌的独特看法,不要僵化学生的思维。当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不是说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联系实际,而是要求将学生的实际认知与情感、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不要将诗歌庸俗化。

四、注重积累,读透作品

篇6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角度提出的,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对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于2012年4月撰文《新课改下高中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在(《新课程研究》)发表,已就高中音乐鉴赏课的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分析进行了论述。本文将对该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作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笔者经过一些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六步:提出课题 个人自学 小组共学 师生互学 总结评价 课后作业。

一、提出课题

提出课题,主要由教师根据现行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而设定,可以把教材上的有一定顺序性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课题,如《鼓乐铿锵》(第三单元第六节)、《京剧大师梅兰芳》(第四单元第八节)等。以课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行为。当然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课题,比如“周杰伦音乐赏析”等。学生自提的课题需要老师加以指导,而且数量比例要少一些。提出课题后,教师要辅之以一些问题,俗语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围绕着课题,提出一些具体的、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方向和具体目标。此程序(环节)一般在课前或是前一课时的“课后作业”环节中进行。

二、个人自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个人自学犹如战场上的单兵作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课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自己以课题为核心展开个人自主学习,例如,学习课题《京剧大师梅兰芳》,就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我应该如何欣赏这一课题呢?进而独立参照教材、查阅有关背景材料,或是学着哼唱他的著名唱段的片断,或是思考他的艺术成就等。

这种学习应不同于简单的预习,还要求在教材的基础上,知识面应向外扩展和适度的延伸。因此,教师应对班上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对于那些自学能力稍差的学生,要对其提供一些自学的方法。对某一些要运用到的稍偏或稍难的知识点要作适当地提示。对于个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求学生用一个小笔记本记录下来,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交流和求解。此程序(环节)一般在课前进行,教师可抽查学生自学的结果。

三、小组共学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体,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这也是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

小组共学,即是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小组共同学习。个人自学是开展小组共同学习的基础,这种合作学习的活动还会有效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我们根据学生班额情况一般可分2~4个小组,并推荐或自选一个小组长负责。

在这一阶段,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和难以搜集到的信息,大多数都可以在小组学习中得到解决或者提高认识。此环节大致还可分为三个小的环节,即是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整合共享。

结合课题,可以分小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欣赏这一课题等问题。学生个体的知识面、看问题的角度总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把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把遇到的困难在小组中提出。如课题《贝多芬》(第八单元,第15节),可以讨论如下问题:贝多芬的经典曲目有哪些?贝多芬一生中前期作品与后期作品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等等。各组学生可围绕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纠正错误。

对于某些需要收集整理的相关音像资料或文本资料等,则由组长根据本组学生的情况明确责任,分工在互联网或是图书馆中收集。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分头行动,既节约了时间又达到了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互学习目的。某一些作品主旋律需要掌握的,还可以让小组中有乐器特长的同学演奏,让有声乐特长的同学教唱,大家就更容易唱熟和掌握作品的主旋律。

这种小组共同学习,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这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此程序(环节)一般在课堂上进行,有个别内容可以酌情在课外完成。

四、师生互学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一环节中,我们先要求学生分小组展示本组共同学习的“成果”,然后在展示后师生相互交流学习。在某个小组展示的“成果”中,可能某些地方会有错误或遗漏,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指正,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在学生展示的“成果”中,某些观点可能提法新颖,或是某些资料教师是难以收集到的,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扩容和学习。

这就是师生互学的好处,这样形成的知识体系,既不是教师给予的,也不是学生自然形成的,而是师生双方共同构建的。此程序(环节)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五、评价与总结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评价,可以分为“分评价”与“总评价”。分评价,即是在学生的某一个环节(如个人自学等)进行时或进行后给予及时评价;总评价,则是在本课题结束以后给予一个总的评价。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对于个别不足的地方要委婉地提出。

这里指的评价,均是针对某一课题上课情况而进行的。而对于学生的学期或学年的总体评价,则应参照新课标要求采用学分制进行。总结,就是在本课题结束后进行总结,包括对与本课题知识体系的一个小结,也包括对整堂课上课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此程序(环节)也应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六、课后作业

音乐鉴赏的课后作业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巩固本课题的知识内容或作品体验,如课题《非洲歌舞音乐》(第五单元,第11节)后可布置:

1.搜集非洲舞蹈的种类除教材之外还有哪些?

2.用手拍打教材中某段非洲音乐的典型节奏等。

作业的第二方面,就是布置下一课题(下一课时内容),并提出一些相关难度适中的问题。

以上的提出课题、个人自学、小组共学、师生互学、总结评价和课后作业等六个操作程序,是笔者经过一些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的,是能够较为有效地实施这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元均.新课改下高中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4).

篇7

在2012级中专生入学之初,笔者抽取三个中专班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以了解他们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以及想从音乐课中学到什么。通过调查详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便有的放矢地制订教学计划,从而确保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1)你喜欢音乐吗?A.喜欢;B.无所谓;C.不喜欢。(2)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可多选)A.流行;B.民族民间音乐;C.古典。(3)你认为中等专业学校应该开设音乐课吗?A.是;B.无所谓;C.否。(4)你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吗?A.喜欢;B.一般;C.不喜欢。(5)喜欢的原因有:(可多选)A.音乐可以陶冶性情,应该喜欢;B.音乐老师教学认真,教学水平高,教得好;C.欣赏课设计得好就喜欢,内容感兴趣就喜欢。(6)不喜欢的原因有:(可多选)A.什么音乐都不喜欢,不愿意听;B.不知道怎么欣赏,不会欣赏;C.老师教得不好,不想欣赏。(7)你喜欢教材中的欣赏内容吗?A.喜欢;B.一般;C.不喜欢。(8)你觉得音乐欣赏课应该多开设哪些方面的内容?(9)你想在今后的音乐课中学习哪方面或哪些类型的歌曲?

二 对调查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我发现目前的中专生非常喜欢音乐,但他们的欣赏方向都是单一的流行歌曲。对原来所上的音乐课内容尤其是一些专业性的音乐知识感觉很枯燥,提不起兴趣。学生希望教师在今后的音乐课教学中能把流行音乐带入课堂,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出发。

三 提出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查阅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并向同行老师请教,得出如下的改进策略:

1.在课堂中尝试加入适当的流行音乐,让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为音乐教学服务

对教材中一些传统的音乐知识,一味地采用讲授的方式,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下去。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我几乎每节课都会加入一些当下最流行的音乐元素。如在教授音乐与戏曲时,有些学生有抵触情绪,我就用陶吹摹Susan说》作为课前导入。一上课,大家听到他们喜欢的偶像的歌声,学习情绪很高,我很顺利地带领他们进入我真正想上的内容。课中,我还让学生们欣赏戏曲与流行音乐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些代表作品。

2.教唱歌曲时由传统的艺术歌曲转变为内容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

艺术歌曲较难唱,学生一听教师范唱就直喊“难听”。对此,我把教唱的内容变为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如《我们的纪念册》《永远的画面》等关于友情的,《感恩的心》《常回家看看》等关于感恩的……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会一些唱歌的技巧,又能感受到歌曲的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学唱兴趣。

3.专门介绍中国流行音乐,让学生对中国的流行音乐有个系统、概念化的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了一个学期专门介绍中国的流行音乐。从最早的大上海流行音乐讲到21世纪的流行音乐,从港台地区的流行音乐讲到内地的流行音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认真记笔记,上课认真回答问题,还有些学生下课后还和我探讨有关流行音乐的一些问题。

4.在课堂中实施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流行音乐和音乐课更有效的结合

第一,采用“我是歌手”期末测评方法。在学期结束前,每位同学挑选一首自己唱得最好的歌曲为大家演唱,以此作为音乐课期末考试的成绩。

第二,采用分小组竞赛的教学模式。第一节课学生自由分组,给自己的组起名字、选组长,通过小组竞赛、竞演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

5.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鉴赏流行音乐

学校有很多社团,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可以自主参与。通常比较喜欢音乐的学生会参加校吉他社、爱乐社等。作为吉他社的指导教师,我会推荐一些学生比较喜欢又便于弹奏或弹唱的流行歌曲,以此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他们自然愿意和教师一起共同探索课本之外的音乐艺术知识。

四 研究后的思考

通过采取一系列策略,几乎每名同学都特别爱上音乐课,同时能做到在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大胆地展示自己,看着他们从第一次上台的羞涩到如今大方自如地表演,我倍感欣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音乐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要一直做下去。

参考文献

篇8

诗词鉴赏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使得诗词鉴赏更加科学有效。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教学功利化现象严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对诗词挖掘的深度往往不够。其次是教学模式僵化,几乎都是教师赏析,学生被动地做笔记,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发展。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笔者试图从激发兴趣、积累常识、自主学习、进行拓展活动四个方面来谈谈培养小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诗词鉴赏兴趣

情境教学是导入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音乐或者图片,学生看到这些东西,就会很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也容易接受新知识。例如,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上课时我先播放了歌曲《水调歌头》的后半部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听到歌曲,学生兴致勃勃。这几句词学生也较为熟悉。接下来再进入全词的讲解,就简单多了。借助歌曲,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世事难料,世上难有十全十美事情的豁达心境,以及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感受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情境的创设有效触发了学生的感官,消除了课堂压抑紧张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品读诗词的情感之美。

二、积累常识,归纳诗词鉴赏方法

我国诗词发展的历史漫长,诗词变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多彩,如果没有一定的常识积累、经验总结,很难找到诗词鉴赏的切入口。因此在上诗词鉴赏课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常识的积累,平时的练习也应布置相关的作业,强化这方面的训练。首先,学生要了解诗歌的类别。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着特殊的韵律及格式,其分类方法包括按音律和按内容分两种。按音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南北朝民歌》等都属于古体诗;绝句和律诗则属于近体诗。按内容可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临别送行、怀古咏史、山水田园和边塞军旅等主题。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赋、比、兴”等古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其次,要掌握著名诗人的风格。由于诗人所处的年代、人生阅历、写作手法、思想感情各具特色,诗词的风格也形成了各自的风采。比如李白的诗清逸洒脱,苏轼的词豪放豁达,陆游的诗雄浑奔放,杜牧的诗婉约含蓄……第三,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比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怕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高洁情操。诗词往往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抒感,学习时要灵活变通,切不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三、熟读背诵,提高自主鉴赏能力

熟读背诵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好办法。学生只有将诗词读熟、读透,才能了然于心,运用时才能信手拈来。另外,背诵时要结合诗人的风格和诗词表达的情感,有节奏、有韵律地诵出来,音调上需有抑扬顿挫。比如读《蒹葭》要用低沉缓慢的调子,表达出诗人追求不到“伊人”时内心的忧伤。但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气势一定要读出来,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怀,读出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同的诗词风格迥异,只有多诵读,才能把握诗词的格调,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开设讲座,拓展学生的鉴赏水平

篇9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既爱又恨,爱其琅琅上口,却因读不懂诗词的主旨而生厌,对于古典诗词,存在一种水中花、镜中月的朦胧美的感觉,但在解读上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其实,诗词的脉络一旦理清,诗歌的主旨自然就会凸显,情感的解读也就不会偏颇了。如在解读粤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我几乎每首诗(词)都让学生自画思维导图,从一开始,我就给他们出示如下图的一个模式。

起初,学生依模式画图,只会从上图的五个方面去解读诗词。然后慢慢放手,渐渐教会学生可以从时间、空间、逻辑为思路展开思维导图,不一定按老师画的那五个方面,也可以按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从诗词的内容、时间、空间、逻辑为思路展开思维导图。

又以诗《书愤》为例,有了样板导图,学生也就能理解时间、空间、逻辑的思路究竟是怎么回事了,学生对诗词主旨的掌握就简易得多了。

一张导图足以让学生掌控全诗。初始时先给个样板让学生试填,这样的样板,只是告诉他们古典歌词的内容可以这样去解读:

结果各式不同的导图一齐涌现,学生画出的导图呈现百花齐放的现象,着实让人开怀。

最终发展到学生自主散发思维地自创导图,不仅一首诗或词可以画出思维导图,一个单元,甚至一本书都可以画出思维导图,如单元的诗歌发展脉络,一张导图足以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而单元学习完毕后,学生也能画出比老师画的更精美更全面的思维导图,结果令人非常欣慰。

二、巧用思维导图速背诗词

背诵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点。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理解的基础下,背诵古典诗词应不是难事。而用导图巧设背诵内容也着实有其优越性,特别易记,十分高效。

一开始同样需要老师画一个样式给学生做示范,习惯了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画出背诵导图,巧记巧诵,效果很好。

如长诗《琵琶行》的音乐描写部分要求学生背诵,我先给出一个导图的框架,再让学生讨论后自行填补如下内容,最后再进行背诵和分组及个人单挑进行抢背,效果很棒。(见下图)

事实上,有的导图既是诗词的结构思维导图又是背诵思维的导图,一石二鸟,事半功倍,一图足以掌控全篇,一图足以主导全堂。

三、巧用思维导图鉴赏诗词

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只弄清楚内容和情感是永远不够的,古典诗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所以让学生学会品味古典诗词,懂得鉴赏术语,写出一两段像样的鉴赏文字显得尤为重要。

鉴赏古典诗词的本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但是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迅速地记住鉴赏的步骤,快速地掌握鉴赏的内容,从而高效地写出鉴赏文字。先让学生弄清楚何为意象,何为意境,再给出一个鉴赏的基本导图,以《雨铃霖》为例,给学生一个示范性导图,让学生借鉴或模仿。如下图:

让学生学会从诗词中的意象入手,再由意象勾勒(描绘)出一(几)副画面,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通过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作者何种情感,体现作者怎样的风格。

这种鉴赏的步骤如果只是用文字的形式告诉学生,学生很难记牢,但通过画图的形式,每一首诗(词)画一图,反复地画,一个单元下来,再差的学生也能明了鉴赏的大致内容,掌握鉴赏的步骤了。

四、巧用思维导图多角度品读诗词

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而每一首诗(词)的解读也是立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如果学会多角度地去审视古典诗词,这无疑将极大限度地打开思维的广度,但思维的广度打开后,思维的深度也会凸显出来。

1.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练字型诗词鉴赏训练

如:李煜的《虞美人》全词的词眼究竟什么?是“愁”还是“改”,学生们争论不休,但只要画出导图,结果一目了然。

李煜“愁”的缘于“改”,根本原因是“改”,答案不言而明。

2. 利用导图进行对比型的诗词鉴赏训练

对比是古典诗词的常用的手法,可以是同一首诗(词)内的对比,也可以是不同诗词、流派的对比等。在对比鉴赏类的训练上,思维导图更能体现出其优势。同首诗(词)内的对比。如《虞美人》《扬州慢》的对比:

3. 同一首诗词,用思维导图,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探究品读,开拓思维,多角度鉴赏

篇10

要培养“文感”,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感什么”,也就是要找准确感的对象。

1.从文体类别,辩阅读关注点。

感觉的对象,就是阅读的关注点。不同的文体,关注点往往不同,教师要教会学生找准阅读的关注点。比如阅读诗歌,我们更多应该关注诗歌意象的选择,语言的应用,思想内容的评价,艺术手法的鉴赏等等。

2.从“写什么”入手,辩阅读关注点。

界定了文体之后,不管是什么文体的文本,我们首先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记了什么人?叙了什么?绘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抒了什么情?说了什么理?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思想?

3.从“怎么写”入手,辩阅读关注点

“怎么写”是阅读鉴赏的第二个层次。包括文章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什么表现手法?什么修辞手法?写人用的是肖像、语言、神态,还是心理,动作描写?如何点明主题,开门见山还是卒章显志?

4.从“为什么这样写”入手,辩阅读关注点。

“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鉴赏的第三个层次。对于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能向学生讲明各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学生自然就懂得“为什么这样写”。

二、教会感觉的方法

(一)激活

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文感”首先得激活学生的阅读: 转贴于

1.课堂是激活阅读的主阵地。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幽默的课堂语言,灵动的课堂智慧,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彩的讲解点播,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所阅读的文本,他们自然会爱上阅读。

2.活动是激活阅读的催化剂。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很有帮助的。为此,教师可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开展各种阅读活动。

(导顺)跟着感觉走,有时候会很顺利,但并不是每时每刻我们的感觉都是对的,阅读文本是要使学生不感觉到偏差,要培养起学生正确的“文感”教师就要因势利导。

(二)引导

1.引导学生掌握常用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改进学生阅读的基本条件。认真学好常用基本知识,不段提高语文素养,才能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如圈点批划的习惯,善于质疑的习惯,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三)放飞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要素,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1.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

学生愿意去读小说、戏剧、诗歌也好,音乐、绘画、建筑也罢,甚至是烹饪方面的书籍,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尊重,并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因为学生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同样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

篇11

篇12

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在诗歌学习兴趣培养的过程中,关键要产生情感共鸣,即课堂内外学生与教师在诗歌学习上的情感融合,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学生与自我的情感宣泄,学生与生活的诗意对话。在现阶段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情感的触发点。结合学生学习诗歌的心理差异,可以采取“淡化神圣性,强化生活性”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积极开辟一片新的诗歌教学天地:将散文教学转换为诗歌教学,将歌曲欣赏与诗歌鉴赏有机结合,开展《影视金曲与现代诗歌鉴赏》《心音共鸣――感受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等专题“讲座”;将诗歌学习与诗歌朗诵充分结合,开展班内或不同班级之间的诗歌朗诵比赛;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唐诗三百首》朗诵与鉴赏的活动。在课堂外,因时因地制宜地与学生分享教师原创诗歌,在开学之初分享共筑“文学之家”的《鹊占枝头》,在军训期间分享鼓舞士气的《秋雨》,在诗歌学习期间分享改编诗歌《我却不知道你的名字》和《我们的梦想》,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分享感同身受的《冰窖》,在中秋月圆之时分享感时惜时的《中秋》;另外教师还与学生分享诗意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随身携带笔和笔记本,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瞬间产生的灵感和美丽的语句,从而使学生在记录、分析头脑里和梦境里支离破碎的片段语言(也称梦境语言)的基础上来把握语言之间的内部联系,甚至对片段语言进行描述、否定、歪曲和重构。从课堂内到课堂外,教师在学生诗歌学习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导引角色,但教师绝不是诗歌学习和鉴赏经验发展的主体。

二.创作与驱动阶段

何平与汪正在其著作《解放阅读:文学批评与语文教学》中提到“语文课堂应当从‘知识内容’讲授向‘学生感受和体验’转移,努力建立‘知识内容’与学生‘感受体验’之间的关联,以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体验’为前提展开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经验有可能真正得到改造和提升。”因此诗歌感受经验和鉴赏经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从一个经验缺乏的不成熟的读者成长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具有丰富鉴赏经验的读者。所以贾桂强在《以“学生的解读逻辑”为教学起点》中更是强调教师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弄清学生的感受体验,并应把学生的感受体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解读逻辑”。这里强调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诗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二是学生对诗歌的感受经验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笔者认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体验主要表现为诗歌创作,变换角度,转换时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进行诗歌创作,由此而带来的最贴切最真实的诗歌感受。

在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导引角色非常重要。为了将这种诗歌创作的兴趣持续下去,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维护。在课堂上,选出一部分优秀的原创诗歌,请原创作者进行现场朗诵,教师给予积极肯定和支持;将学生的原创诗歌作为课堂教学的文本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原创诗歌赏析和再创作。在课堂外,采用“周记”的形式给予诗歌创作的同学以积极的响应,做详细的评价与指导;开展班内或者班级间的诗歌征文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引导学生进行私下的诗歌创作“心得交流会”;将优秀的原创诗歌进行班级展示,并做好收集与整理工作,还可成册印发。

心理学认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它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动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驱动力。只有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上升到个体内在的需要和生命意识的观照,演变成诗歌创作时,学生本身对诗歌的感受体验、阅读体验和创作体验才会最大限度地发展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成为真正推动复杂的诗歌教学系统发展的内驱力。而教师的诗歌自创式的引领、“周记”式的鼓励与指导、诗歌竞赛式的引导则成为推动诗歌教学发展的外驱力。内驱力与外驱力的相互结合,使得学生的感受体验与教师的深入引导相互融合,从而推动学生在驾驭支离破碎的诗意语言的基础上的意义重构与生成,最终推动诗歌教学的深入发展。

三.鉴赏与生成阶段

诗歌创作不是现阶段高中诗歌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斯坦利・费什认为“意义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感受体验能否转化为阅读和鉴赏经验,能否将语言把握上升到语感层面,能否上升到意义的建构与生成阶段。从本质上看,意义的生成过程是学生与诗歌之间的来回“斗争”,教师的责任就是想方设法去捕捉这个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张力”,进而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与方法,使学生与诗歌作品之间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最大限度接近“最近发展区”,从而帮助学生将创作体会上升为情感共生,将阅读感受上升为鉴赏经验,将语言运用上升到语感升华,进而促进鉴赏过程的意义建构与生成。因此在这个阶段,存在着一个“双向平行世界”的相互转化,既诗歌创作与诗歌鉴赏的双向转化,语言运用与语感升华的双向转化,音乐赏析与诗歌鉴赏的双向转化,现代诗歌鉴赏与古代诗歌鉴赏的双向转化,课堂内与课堂外之间的双向转化。教师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导引角色,能否实现双向转化,基础在于细水长流地坚持在兴趣与触发阶段和创作与驱动阶段的引导,重点在于两个阶段后的专业鉴赏指导。

篇13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句俗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任何事的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成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兴趣阅读,从而使学生们主动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

1.巧设悬念

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就要给学生兴趣空间。那么,在教学环节的开始可以给学生们留一些悬念,用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可以用音乐、图片、故事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导入。

2.引导阅读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形式,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们时间来分析问题。通过质疑与思考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欣赏冯骥才的作品——《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时,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为什么多次写到“打雨伞”这个细节?围绕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开始对这个意象进行分析与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使得学生们细细品味文本中字里行间的内容,从而更充分的理解全文。

3.开展阅读活动

定期举办阅读鉴赏活动,学生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互交流读书成果,同时倡导学生背诵古诗文,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二、强化教育者自身素质

在现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飞速的社会中,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还要跟的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迎合学生的口味,慢慢的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应像一条活水一样,不断的更新自己,同时也满足学生不断提升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在教材钻研中获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文本富有活力。同时,要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建设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语文教学内容。

除了扩展知识面,在课堂中教师的朗读也很重要。教师的范读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领悟力。好的范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级朗读风气。比如,在欣赏诗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教师就可以范读全诗,反复朗读传达出主人公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这样的情感也会感染学生。

三、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即使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阅读方法。要针对不同文本内容,运用不同阅读方法,达到最佳效果。阅读有浏览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等诸多阅读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多学生阅读时要教会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讲小说《命若琴弦》时,如果进行细细讲解,必然会浪费很多时间,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文章主旨,并让同学们进行讲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节分析,这样不但缩短了教学时间,也使学生们有了收获。

如果是戏剧,可以采用理解性阅读方式,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全剧,使学生对戏剧冲突有一定了解,再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进而让学生理解人物的情感。这样会比讲读的效果来的明显。

对于诗歌,可采用鉴赏性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对诗歌里所描写的景物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进行鉴赏分析,培养学生们体会从读到悟的阅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