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课堂的内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当代,高效课堂探究日益成为教学实践领域炙手可热的一个话题,成为倍受广大教师追捧的教学探索方向之一。可以说,自“有效教学”被升级为“高效课堂”以来,每一次在“高效课堂”名义下开展的教学改革都极易激起广大教师的热情响应。当前,我国教学实践领域正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高效课堂”冲击波的震动,教学实践者对教学“效力”的追求空前强烈!至今,广大教师对“杜郎口旋风”、李炳亭的“22条”、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泗阳中学的“1+1模式”[1]等依然津津乐道,高效课堂的花样与形式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不仅要问:在林林总总的高效课堂教学样式下蕴含的核心理念与教育精髓是什么?教师如何利用这一精髓实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教学自由境界呢?无疑,这可能是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了。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结合本人在基层参与高效课堂改革的实践来探讨高效课堂改革的精神实质与本真内涵。
一、降耗
对课堂“效力”的追求当属一种科学主义的教学论调,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讲目的、不问手段。进言之,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设计、思路,只要能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即可被认定是成功的。这也正是有效教学的原初本意。但问题是,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教学过程控制与教学结构重整,就必须设法整合利用一切科学手段与有利条件,尽力将教学活动中的无效劳动、低效与“反效”劳动(即与教学目标方向南辕北辙式的教学劳动)降到最低水平。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过于关注课堂教学的正向效果,而低估了无效、低效、反效劳动对教学资源与成本的占用,以致认为:只要教学效果好,多一点付出也无所谓。由此,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陷入了另一种误区与盲区。当前,这种教育思想已悄然沉积为许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哲学,根深蒂固地主宰着他们的教学行动与教学思路。其实,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与共同行动,教师对教学精力、体力、心力投入的增加都不仅会导致教学成本投入的相应增加,而且,这种额外的教学成本投入还会异变为拖累他们学习进程的“包袱”,最终加重学生的精神负担与学业压力。无疑,在教师进行轰轰烈烈的不计教学成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学生也在跟着受累、受罪,如忙碌于课前的演练与资料收集工作、课后的大量专项训练、大量日常生活时间被占用、课堂中的学习时间被无聊参演活动侵占等,学生进而成为教师教学改革的“替罪羊”与“牺牲品”。其结果,师生的教学成本都会增加,高效能的取得对教师来说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情,整个高效课堂改革实践必然遭遇来自学生与教师的无形抵制,最终会沦落为“面子工程”,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生根发芽。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懒教师不一定是差教师,懒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高效能课堂应该是一种便捷、简单、明快、节能的课堂,一种绿色、生态、减负、增能的课堂,高成本投入的高效课堂最终只会让师生望而却步,对之失去参与改革的热情。我们相信:高效课堂所需要的教师是智慧型教师,所需要的学生是智慧型学生,大量机械、无效、无聊的教学活动只会埋没师生的教育智慧,最终与高效课堂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增效
如果说降耗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一条逆向而进的路径,那么,增效则是高效课堂的一条正向路径,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根本路径。课堂效能的增强靠的是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方式的优选、教学过程的专业化推进,这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三驾马车”,是促使一堂课持续走向高效的必由之路。从教学设计上看,高效课堂强调的是内涵设计而非形式设计,重视的是关联设计而非分步设计。内涵设计的主要意蕴是: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知识点及其学习过程的科学设计,是按照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与学习者消化知识的自然进程来进行的教学设计,是一种“立基学习、服务学习、为了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学的根本内涵就是“助学”“促学”,是为学习者顺利消化知识提供一架“云梯”,搭建一座桥梁。所谓关联设计,就是强调: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三维”式网络化设计,是严格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呈现生命化的知识形态,力求让知识不再单单是一个符号、一种信息,更是散发着诱人的泥土芳香的“活知识”,是承载着知识原创者的生气与灵气的“活知识”。从教学方式上看,高效课堂强调的是方法的优选与灵活的组合。客观地讲,方式由方法组成,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的元素,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构成的母体,用“优选”出来的方法组合成为“优秀”的教学方式是创建课堂课堂的重要思路。在当代高效课堂改革中最为崇拜的是教学模式,是种种成熟教学方式的凝固化组合形式,这一点值得警惕,它很有可能弱化高效课堂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最终在教学模式打造中偏离教学改革的初衷与本意,把高效课堂改革引向歧途、推入陷阱,致使整场改革屡屡受挫。在推进方式上,高效课堂必须立基于专业化的思路来推进。专业化的教师是最优秀的教师,专业化的课堂改革是迈向卓越与优秀的课堂改革。立足于专业化的高效课堂改革是关注教师的教学艺术、关注教学活动的专业品质、关注课堂结构的专业内涵的教学改革。在高效课堂创建中,教师只有树立精益求精、崇尚原创的专业精神,高效课堂的“春天”才会到来。因之,高效课堂增效的秘诀就是在教学设计上关注学习,教学方式上追求灵活,教学推进上注重专业品质。在设计、方式、进程“三管齐下”思路指引下,高效课堂改革就一定能够走上一条健康、持续、生态的新路径,也才能够实质性地增进课堂教学的效能与内能。
三、固本
高效课堂理念不是“玄学”,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基于坚实的实践与理念基础之上。对高效课堂而言,其根本是学生,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为学生高效学习提供坚实的条件支持,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使命所系。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是根本;相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学习是根本。如何让教学实践回归学生,回归学习,是高效课堂“固本”的应有之义。高效课堂是一种促使学生学习高效率地发生的优质教学形态,是以促使学生学习富有成效地展开为终极使命的教学样式,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本真内涵。当代高效课堂改革的鲜明势头是:其一是课堂结构瘦身,其二是推崇导学案,其三是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无论是杜郎口的“10+35”模式、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还是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其内核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地“抑教扬学”、“以教辅学”,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最大化、最优化,全力推进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化、自助化。要坚固课堂教学的学习之基,高效课堂需要启动一场面向学生学习的重心“沉降运动”,需要大力倡导低重心、亲学生、强基础的新式课堂结构。我们相信:只要是落在学生学习层面的教学活动都会生根发芽、产生效果,只要是真正能启动、加速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活动都才算得上是“高效”。高效课堂改革的目的不是如何让教授活动变得多姿多彩、花里胡哨,不是要让教师在课堂上尽情展示、恣意挥洒,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舞台,创造一种情境,确保学习活动顺畅、高效地展开。只要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学习活动,课堂就会产生教学效果;只要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进行着学习活动,课堂就一定会变得高效。促进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永恒旋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高效课堂的本真追求。对高效课堂而言,它需要固守的“根本”就是学生,就是学习,就是如何让教学活动“沉入”到学生的心底与灵魂中去。
四、强力
高效课堂一定是一种可持续的生命化课堂,一种能够不断增强学习者内能与正能量的课堂,这种正能量就是“学习力”。学习力既包括学力又包括心力:前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知的消化力,后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吸纳新知的动力。我们相信:有了学习力这一能量,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可能实现自主运转、自在推进,就无需教师更多的絮絮叨叨。高效课堂持续运转所需要的内力来自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学习需要,来自学习者强烈的学习成就感与学习责任感。学习者对新知的渴求、对“学习改变命运”的信仰是教学活动的坚实能源库,要创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在学生“强心”这一环节上下功夫。高效课堂的实践者相信,高效课堂的实现必须依靠学习者的两股力量:其一是掌握学习艺术的学力,其二是渴望学习成功的心力。与之相应,高效课堂改革的使命也有两个:一个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掌握高效学习的诀窍,促使整个学习活动发生主动化与自助化的转变;一个是让学习者获得学习的内驱力,加强他们的学习后劲与劲头。高效课堂考虑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让教师更好地教”,而是“如何让学习者更好地学”,是“如何让学习者承担更大的学习责任”。在高效课堂中,学生“会学习”比老师“会教学”更重要,学生“喜欢上学习”比教师“忠于职守”更重要。任何高效课堂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构筑一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自主发展”的高速公路,是要构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通道。只要学生想学,学习活动才会发生,教学活动才有必要;只要学生会学,学习活动才能生效,教学活动才有“效果”可言[2]。对教师而言,高效课堂必须坚持“两手抓”的策略,即一方面持续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智力商数,另一方面不懈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能、情感商数,力促学习者的学习走上一条自助、自强、自信的轨道上来。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上的自立与自理。把学习者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负起责任来,藉此最大化地彰显他们自身在学习方面的内能与超能量。这才是高效课堂走向最终成功的秘诀与依靠。
总之,降耗、增效、固本、强力是高效课堂的根本内涵,坚守这四大理念是教学实践者在高效课堂改革与探索中实现自由创造、灵活自主的坚实依托。高效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法定的样式与权威的范本,它只有明确的追求、共通的理念与个性的实践。作为实践者,教师如何身体力行地实践高效课堂理念,直接考验着他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思维。我们相信: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每一个教师一定能够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样式,完全可以超脱各种流行高效课堂模式的轨限,闯出一条奔向高效课堂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篇2
高效课堂不是潮流,不是形式,而是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使人满意,教学成果显著的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我们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要成绩,就要注意教学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简单说,“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它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研究主导和主体二者的关系,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如何使英语高效课堂成为现实,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做法和想法。
二、高效课堂的教学要素
高效课堂教学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
三要素的体现与衡量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层面,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教师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量。学生层面,教学效率=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的时间总和。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要和谐、有效。只有教师的高效或学生的高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三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高效的目的呢?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起。
1. 教师的具体操作
(1)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进行自我洗脑,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要确立和增强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统一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方式之中,而面临的一个共同对象就是“英语”。教师虽为主体之一,在课堂上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但要把学生当作中心,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要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从“交际论”的角度讲,师生共同都是主体,即“双主体”。而“自主”是学生主体的第一特征。高效的课堂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通过教师的主导,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各种学习能力,以获取必要的知识、强化学科技能。教师应该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教材目录、每个单元的“目标”“复习要点”,各单元的“学习建议”(Tips)指导学生有效地采取各种策略提高学习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和高效教育。
(3)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基础知识的讲解,还是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乃至最终综合英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学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因此,英语教学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科目。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时,特别注意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综合地应用所学语言完成一些任务。
(4)教师熟练操作多媒体
多媒体呈现的知识内容,可以形成清晰具体的映像,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中,多媒体作用功不可没。
2. 学生学习热情和正能量的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里的“发展,兴趣,爱好,倾向”都是心理健康的内容。高效课堂上,学生三种学习需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成就的需要
成就的需要就是指对地位实力、绩效优势、声望名誉的需要。成就需要的强弱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成就需求的高低、自信心和成功体验。
(2)被赏识的需要
被赏识的需要在课堂上表现为希望获得教师的赞许、认可和赏识。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学生就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因此,这是一种外在动机。
(3)认知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需要,是属于内部动机的作用。认知需要与学习的目标有关,也与学习的兴趣有关。课堂学习成功经验可以使学生增强认知需要,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
三、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 学法指导
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学生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注意提示学生从两方面去看:一是从宏观上看,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要点、布局结构、写作方法、风格特色等,把这叫做“宏观把握”;二是从微观上看,对词、句、段中的难点、重点作深入的探讨,把这叫做“微观理解”。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
2. 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情感的交流。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通过观察、倾听和参与,调控教学,考虑学生的差异,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加以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
3. 质疑设问
质疑,是学习的真正开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倡导“发现学习法”。这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方法”,即由学习者自行发现问题,自己去概括,作出结论。学生能设问,常常表明他已经进入了真正学习的角色。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
4. 释难解惑
问题提出后,怎样解决,谁来解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发挥主体作用的还是学生,提问者在继续学习、思考或受他人启发后,也可为自己“解惑”。一句话,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来取得共识、获取新知。
5. 创新与提高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新”的课堂。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获取新知的阶段,而必须进一步使学生的新知转化为智能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掌握新知之后,及时地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发现、质疑、类比、分析、综合、联想、求异,而达到创新的过程。
6. 巩固深化
篇3
篇4
关键词:教学智慧;高效课堂;联系;体现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减负”的诉求下,教学开始追求“高效课堂”。教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灵魂人物,在备课、授课、课后巩固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合理安排,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新课改也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精进专业技能。
一、教学智慧的内涵
什么是智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智慧”被解释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1]《辞海》上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2]
教学智慧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3]
教学智慧有“复杂性”“情境性”和“实践性”。教学智慧的“复杂性”在于“教学实践领域具有两重性:它是自然的又是属人的,它是客体的又是观念性的,它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它是因果性的又是目的性的。”[4]第二,教学智慧强调“教学情境”。教学智慧大都是教师个人应变能力与意外情况撞击而迅速迸发的火花,是“急中生智”的产物。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艺术活动。前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我们所学的教学理论,后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并成为教育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内容,反映的是教学的偶然性。[5]第三,教学智慧同时强调教学情境中的“实践性”。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所做的观念运筹、经验调度、操作设计等的种种努力最终体现于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平时教师无论是直接经验或是间接经验的获得,以及知识技巧的积累都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磨合、升华。在课堂教学中,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随时出现,教学实践者需要“当机立断”、“急中生智”,才有可能避免教学实践活动的混乱或不协调。[6]
综上所诉,教学智慧是教师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已生成的智慧知识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状况,并且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达到完成教学任务,保证课堂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快速吸收的目的。
二、打造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的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实现课堂效益最大;三是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1.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候对整堂课进行精细设计,使学生逻辑清晰得到接受知识。
2.改变传统授受式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转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角色定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3.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融洽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良好有利于相互间的交流、沟通老师能对学生的各类问题及时作出引导。
4.生动有趣、旁征博引的教学语言。第斯多惠曾经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有严密的逻辑性,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旁征博引,内涵丰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高效课堂与教师智慧
一个高效的课堂,需要老师在有限的时间传授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学方法要开拓创新,让学生乐于接受。所谓有智慧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一个头脑机敏内涵丰富的老师不仅能提升课堂效率,对学生的一生求知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教学设计环节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石,一个充满智慧型的老师在其教学设计中会充分展露自己的高瞻远瞩。课前精心的准备才能宏观把控整个知识点。无论是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还是板书的构思无不展现着教师的匠心独运。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实际课堂中有学生会有各种各样、始料未及的问题,更加考验教师综合能力。如对整个教学节奏的把控、反应、逻辑、观察、表达等等。具有教学智慧的老师懂得在小知识点上少讲,在重点知识上精讲。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上,教师要以更加敏锐的观察,攻克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扩充知识。
(三)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课后作业不仅起着温故知新作用,还能开阔学生视野。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通过作业让学生夯实基础,也要让学生触类旁通。一个传统类型的老师只会机械训练,而一个智慧型教师,他拥有全新的视角,布置有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到“学而不厌”。
四、总结
在面对教育改革、转型的关键点,教师必须靠“智慧”去统率、处理知识信息,用教师智慧去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把“高效课堂”落到实处,减轻学生负担,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25、921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20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篇5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界定
高效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针对传统低效教学课堂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高效的含义即是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较高,学生在单位时间直接理解和消化的知识较多。对于高效的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两大衡量指标。而这两大指标的实现,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意义分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具有很积极的意义。从根本上讲,高效课堂的构建,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学生要站在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框架结构,促进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首先,高效课堂的构建有利于不断创新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其次,高效课堂的构建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主体性,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不同思想和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不断生活化,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促进高效率课堂的形成。
三、当前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的构建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如下:
1.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
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效课堂的构建具有哪些积极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所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缺乏足够了解,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2.学生的主体性不足。
在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的际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占据威严的地位,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升。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小组合作学习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对于初中物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而言,教师可以针对某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并通过认真倾听,总结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法,对于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比较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备受广泛关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教师亦可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情境教学法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设置好问题,通过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积极性的提升,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3.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内涵,强化物理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而物理教学生活化,也是顺应时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内涵而提出的。例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光进行直线传播的课程时,可以引入利用一些生活化的设备,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从而在了解的过程中逐渐对生活中很多物理现象感兴趣,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4.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形成。
总之,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摒弃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当前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带着学校的重托,我参加了 2010年10月23日-10月24日在郑州举行的《中小学有效教学模式暨高效课堂经验交流研讨会》。虽然只有两天的学习时间,但洋思中学刘金玉校长详细解读了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阐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先进教学理念。他长达三个小时题为“探课堂真谛,寻高效之路”的专题报告使我收获颇丰。
一、怎样认识高效优质课堂。
高效的内涵就是变传统低效课堂的少、慢、差、费为现在高效课堂的多、快、好、省。高效包含两个层面:教师的高效和学生的高效,教师的高效,是学生高效的前提。教师的高效是指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高效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学业成绩的高效(没有分数,今天谁都过不了关;理直气壮抓分数,不屈不挠求成绩。)、学生素质的高效(只有分数,明天谁也过不了关)、每一位学生的高效(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和每一分钟的高效(抓好每一分钟)。
二、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使课堂真起来。
“先学”: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教师不提示、不暗示、不揭示。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要下达自学达成的目标,让学生“以我为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辅,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之前。
“后教”:学生自学之后,解决问题,哪怕有一个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教师都不要出场,教师要在真正没有一个学生解决问题之后才最后出场。教师讲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讲。
“当堂训练”:在课堂上及时反馈,这样发现的问题才具有实效性和真实性。要做到“千忙万忙,课堂训练不慌不忙”,学生有为才是教师的最大有为,自学是“培优辅差”的关键。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特点是:1、真实;2、有序;3、紧张。我想高效、紧张、有序可以使整个课堂动起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高效、紧张、有序的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只是参与者、指导者,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变讲堂为学堂,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益。
三、采用怎样的思想来实现课堂的高效。
首先要从实际出发。课堂上最大的实际是什么?是学情。学情决定教情,学情大于天,学情缘于学生。其次要按规律办事。刘校长讲了学游泳的故事,这个故事充分体现出我们的课堂要想高效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实践认识规律。最后他提出问题教学论,我们要把课堂打造成问题课堂。有这样三句话如今我还记忆犹新:不发现学生的问题是老师的问题;不积极分析学生的问题是老师的问题;不有效利用学生的问题是老师的问题。
篇7
1.1 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所决定的。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目的是协助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为“职业人角色”。教学内容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学生该学什么,二是老师该如何教。而如何教又是协调教与学关系的关键所在。正如陶行知所说:“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让学生学为目的。通过学,培养具有扎实知识,娴熟技能,态度平衡的高素质学生。一个是用教师教为手段。运用学术平台,采用教育模式,实现第一个方面。而唯有协调的教与学关系构建高效课堂才足以实现以上两个关键内容。
1.2 课堂教学现状改革所需。课堂教学的现状令我们不甚堪忧。例如这样的课堂,学生们坐得整整齐齐,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教态从容,板书漂亮,极有条理。写上去的就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去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教学过程流畅,无懈可击。这样整齐划一、完美和谐的课堂是我们行之已久的认为很高水平的课了,但就是这样的课,是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的。因为我们的教学不是课堂秀。教育研究领域也一再呼吁倡导让教师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技能、促进专业素养的进步。就是让教师心中有规则、手上有技术、脑中有智慧。这看起来无可非议,但无不是研究领域的作秀而已。不讲究协调的教与学关系,不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切都毫无意义。因为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不会买账。
1.3 时代要求所趋。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加入“现代”两个字,这是一种新提法。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后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当前职业教育的短板在于职业教育观念的更新滞后。传统的职业教育跟不上就业观念的发展,跟不上劳动者对就业环境、就业待遇、就业前景的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强调用人单位的需求,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但忽略了另外一个市场,就是生源市场。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在萎缩,学校数量、招生数、在校生数量都在下降。这说明什么?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是跟老百姓的需求脱节的。要重塑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教育理念。微观到课程体系,宏观到培养模式,而这些又绝对都要细致到协调的教与学关系构建高效课堂为基础上来。因此调整教与学关系构建高效课堂是时代所趋切时不我待。
2 如何调整教与学关系构建什么样的高效课堂
2.1 教学调整方向。变革“以教代学、以讲代教”,协调教与学的关系,要从五方面进行调整。
2.1.1 顺序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一改上课开始首先是教师滔滔不绝开讲的做法,而是先让学生们预学。预学内容根据文化课与专业课的不同要区别设置。比如文化科先规定预学任务即新学习内容的名称,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梳理与该学习任务相关的基础知识,再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若干可供自学探究的问题,在自学后产生的疑难问题学生可试着自答,最后来谈预学心得,这样做就是为激发学生对预学过程或者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想法与个性化思考。对于专业课的预学在梳理相关知识后要明确该专项技能的操作方法与要领,还要通过精选典型题目进行能力训练及拓展延伸。与预学文化课一样最后也要谈预学心得。
2.1.2 时间从“多教少学”到“多学少教”。一堂45分钟的课堂,要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来主宰。摒除教师“满堂灌”的做法。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再到教学组织形式都要突出学生主体状态。
2.1.3 教法从“教师主讲”到“学生主学”。教师可以是导演,可以是剧务,可以是督学、可以是观众,总之主角应该是学生。通过调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24小时后学生对课堂所获知识平均保持率的比较得知。教师讲授方式下,保持率仅有5%,学生阅读方式下,保持率有10%,运用多媒体手段视听结合,保持率有20%,示范方式保持率有30%,学生分组讨论方式保持率有50%,学生实践练习方式下保持率有75%,而让学生向其他人教授或者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的保持率高达90%。由此可见只有学生的主体性被关注并得到充分发挥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2.1.4 作业从“巩固练习”到“导学作业”。布置作业不一定非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作业的功能无非是为了巩固强化知识点或者提高熟练度。而这种功能的实现完全可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行。预学尝试可以作为预学作业,合作解难可以当做随堂作业,梳理提高可以用作后续作业。
2.2 高效课堂的内涵。
2.2.1 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一致程度,体现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性。
2.2.2 有效率。指有效教学时间与实标教学时间的比值,或者说是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间的比值。
2.2.3 有效益。效益是指效果和利益。指教学目标与教育者的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从教学角度讲,效果是指教师的“教”,利益是指学生的“学”。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要达到什么样的课堂有效性呢?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或者说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切实的进步或发展。因此,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追求学生学习效果、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师要有效关注教学的效益,有效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自觉程度,有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篇8
每年9月份,在草窝滩镇龚家湾小学,都会举办学生书画作品展、教师书画作品评比、学生作业管理论坛、等活动。这是该校一年一度的“书画节”。
而在上沙窝小学,学校的艺术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腰鼓、绘画、军乐、舞蹈等活动让全校所有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在学校“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理念引导下,每个班级都组建了“口风琴、剪纸、巴乌、葫芦丝、电子琴等兴趣小组。
校长王小平说:“学校在快乐星期五的基础上,每天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军乐队和腰鼓队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每天下午,校园内一片乐鼓声。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兴趣,也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支持。”
龚家湾小学校长茍正源说,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围绕“立于礼,兴于学,成于乐”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建设布局,建成尚礼园、励志园、快乐园三园,深入开展3611文化工程,即重视礼仪教育的“三礼”活动、覆盖各项主题活动的“六节”、深受师生欢迎的“快乐星期三”活动及“新三好”评选活动。书画节就是这六节当中的一个。“英语节”、“读书节”、“科技节”等活动异彩纷呈,已经成为了龚家湾小学的一大特色。
龚家湾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景泰县在全县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一个缩影。从2012年起,景泰县为了丰富学校内涵、改善育人环境、提升办学品位、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县域内教育内涵发展,在全县推开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景泰县教育局副局长宋希才说:“我们确立了‘文化立校,突出特色,内涵发展 ’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开展“三年三步走”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用三年时间,分三个步骤,使全县规模以上学校初步形成‘办学理念明晰、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郁、管理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崭新局面,逐步构建具有景泰特色的学校文化品牌,推动全县教育内涵发展。”
据宋希才介绍,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结合学校的历史、现有资源和发展愿景,精心凝炼具有学校特色、引领学校教育方向的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教育目标、校训、校风、学风等,将其与学校的硬件建设和环境美化结合并外显出来。第二步,大力推进与精神文化相适应的制度文化建设,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凸显文化特色。第三步,通过外显文化的积极影响、制度文化的有效制约、行为文化的反复促进,最终将精神文化内化为全体师生共同的追求,将学校建设成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在喜泉镇兴泉小学,一个独具特色的绿色文化园林格外引人注目。兴泉小学校长苗辅珍介绍说:“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来,我们将泉水所蕴育的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百溪成河的凝聚精神等,融入办学的全过程,建设‘三园两廊’校园文化体系,打造了‘德育园’、‘育才园’、‘趣味园’、‘行为规范长廊’、‘国学诗词经典长廊’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建设富有韵味的德育、文化教育的隐形课堂。同时,大力实施3431工程,将学校图书馆全天候向教师、学生、家长开放,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创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使得校园的读书氛围日益浓厚,进一步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减少实施过程中的曲折与失误,我们主要通过着力抓好典型,搞好试验来以推动区域整体创建工作的开展。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求学校强化自主意识和特色意识,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和提炼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与策略,科学设计和规划学校的发展蓝图与目标,充分挖掘、利用并优化组合本校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追求精致发展,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意识,兴泉小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宋希才说。
在实践中,景泰县已经初步探索出了理念引领——特色提炼——物化呈现——行为内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步骤。以草窝滩学校、龚家湾小学、兴泉小学等一批学校充分结合“丝路文化”、“景电文化”、“沿黄文化”、“寿鹿文化”、“红色文化”、“ 黄河石林文化”、“ 农垦文化”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背景,精心提炼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并通过校本课程、校园文化墙、展板、标语、学生活动等进行展示,积极建设全体师生认同和参与的校园文化。
高效课堂建设 助力内涵发展
高效课堂建设是景泰县推进全县教育内涵发展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景泰四中校长王子峰向记者介绍了学校进行课改的背景。他说,景泰四中是一所由企业移交过来的学校,一段时间内,发展存在诸多困难,靠办重点班争取生源。
“2010年底,我们面对传统课堂的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和教师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开始思考如何彻底改变学校的生存状态,让学生愉快的学习,让老师舒心的工作。但是作为学校,我们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生源状况,无法改变教材,也不可能改变考试制度,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课堂。于是我们果断的决定进行课改。”
“刚开始的时候,面对全新的模式,老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有的家长甚至说‘四中在拿孩子做实验’。一句话,课改困难重重,课改的旗帜究竟能打多久,学校又一次面临抉择。我们更深刻的感觉到,思想决定行动,如果不改变教师、学生、家长的思想,让他们行动是很困难的。于是我们再次大规模派教师到山东等地进行学习观摩交流,向家长介绍宣传课改的内容,让每个人都深切的体会到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才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景泰四中的李柱春主任感慨地说。
2012年春,市县教育局下发了《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实施方案》,方案的下发,就如一缕春风,给景泰四中的教学改革带了新的动力。学校抓住这个机会坚定地确立了“一个目的”、“两点理论”、“三项统一”、“四种状态”、“五个环节”、“六个标准”的“123456”教学理念,开始全方位整体构建“高效课堂”。
为了推进高效课堂,景泰四中联系实际,从三个方面主抓高效课堂建设。首先,进行小组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个性和谐发展。二是变教案为导学案。科学界定课堂的内涵,强力要求教师转变课堂观念。三是狠抓三课。要求教师扎实上好日常课,苦练教学本领;用心上好研讨课,磋商提高技艺;精心上好展示课,全力培植名师。
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学校教师自觉参与听课探讨,把学习和改变当做工作的主要任务;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发言展示,且自信心不断增强;学校教研氛围浓厚,学生竞争意识强烈,人际关系和谐,教学成绩稳步提升。
“可以说,就是高效课堂使我校师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现在我们全校的师生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高效课堂的目的不是确定模式,也不是字面上的高效益,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是一种课堂的境界,即让学生超越原有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王子峰说。
如今,高效课堂在景泰县已经成为很多校长的共识。从2012年全面启动全县中小学创建高效课堂活动之初,景泰县明确提出了高效课堂建设的基本目标、三年规划及行动计划,并推动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在全县中小学迈入了全面实践阶段。
在具体实施中,景泰县制定了“培植骨干,在实践中建设;优化模式,在反思中推进;细化评估,在完善中深化”的三步发展规划,努力构建以“学、导、练、测”为核心的具有景泰地方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同时,还根据各个学段以及学校规模、办学水平等具体得情况,分层设置了三大努力方向:普通高中学段,努力在“有效教学——高效训练——特色备考”三个方面下功夫;义务教育规模校,着重在“有效自学——合理引导——变式训练——及时检测”等四个点上求实效;小班额校,切实在“个体谈话——作业面批——当堂检测——家校一体”的教学策略上寻突破。
目前,景泰县各个学区及学校都进行了校本教研的创新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草窝滩学区组织各小学开展的“校际联袂同课异构,合力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使以卡森希望小学为代表的“先导后学,当堂检测”模式逐步成熟;景泰三中在充分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三案六环节三督促”的课堂教学流程,特别是在“三案”(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编写中,充分针对班级内不同层次学生特点,极富实用性;县实验小学倡导“突出一个中心、把握一个重点、强化两项工作、落实三种思想”的工作思路,确定了“适合教育,高效课堂”为学校创建了高效课堂活动的平台。
“实践证明,只有各个学校自发行动,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自主构建解决问题的高效课堂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深入推进全县高效课堂建设工作。”景泰县教育局党委书记王锡荣说。
精细化管理 保障内涵发展
管理工作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发展。为此,景泰县联系当地教育实际,提出了要着力构建以适应推进县域教育内涵发展的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教育管理为特征,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现代管理制度。
景泰县九支中学位于寿鹿山脚下,走进九支中学的大门,花团锦簇、绿草茵茵,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典雅大方的校园布局,优美的育人环境和深厚的文化氛围让人很难想象到这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
校园周围墙上的醒目位置书写的富有人文色彩的标语。“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用知识点燃青春,用拼搏书写人生”……异彩纷呈的黑板报、手抄报都是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都得益于学校近年来在各方面推进的精细化管理。据了解,九支中学在内部管理中实施校长负责、中层领导参与、教师监督的民主治校管理体制。凡学校重大事情,均要通过校委会讨论,教师会通过,确保了决策的准确性。
校长赵仁威告诉记者:“我们在领导班子建设中,实行参与领导,分工协作,责任到岗,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机制,进一步增强了校长为中层服务,中层为老师服务,老师为学生服务,一切工作为学校发展服务的主动服务意识。我们在继续实施教师工作考核方案的同时,进一步深入细化了对教研组、年级组的管理、监控和考评,并与学校常规管理、考核相整合,用制度约束人、管理人,夯实了本校常规教育教学的基础,营造了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
长期以来,九支中学把德育工作放在五育之首,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狠抓师德建设,建立师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坚持开展常规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了保证养成教育经常化,并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坚持进行“班级量化管理”制度,并要求值周领导、教师提前到校,值周班级学生在校门口检查,把行为规范班级的荣誉和班主任的津贴挂钩,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
篇9
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修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以说,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和习惯、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在内的素质,而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怎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表现在读写的语言实践能力上,更表现在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人生态度上。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挖掘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强化阅读教学,发展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为重要。在众多基础学科中,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教育应最先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甚为深广,充分把握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是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不能靠教师的“灌输”,而要靠学生理解、感悟、内化、认同而“生成”。我们的语文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通过阅读大量文学作品,让学生感悟文本中的丰富人文内涵,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具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和细腻的情感, 逐步建构起自己的人文理念,形精神,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二、加强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应通过大量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们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语言环境中开展活动,提高各种能力。
(1)发掘基本教学资源,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课堂教学是最好的语文实践资源,课内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为利用好课内实践资源,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文本、教师、学生三者间的关系,把握好教师指导与学生操练相结合的紧密度,引导好与学生自主相融合的和谐度,让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参与课内实践,活学活用。
(2)发掘多彩生活资源,培养动手感悟能力。生活是语文的天地和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系列实践活动。
(3)发掘有益自然资源,培养审美探索能力。广博的自然环境带给人类情的触发和美的熏陶,它是有益的语文实践资源。教师要让学生关注人类、自然与环境,将他们带进大自然,亲近并融入大自然。在这里,学生审美力、探索力得到实践,求知欲、创造欲得到激活。
(4)发掘宝贵历史资源,培养思辨扬弃能力。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历史素材。语文实践要结合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加以发掘和利用,对学生进行思辨、扬弃能力的培养。
(5)发掘时文名著资源,培养良好阅读能力。光靠教材文章,要使学生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不但要带着孩子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阅读范围,注重课外阅读指导,培养阅读习惯。通过有计划的课外阅读,实现以读促积累、提升文化素养的目标。
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在语文实践中一起进行的,而语文课又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基础课堂。所以进行高效课堂建设,既要注意研究形式、内容等显性因素,也要研究诸如语文素养等对于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乃至对于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隐形因子,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奠定内涵基础,以期在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广,姜英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J].
篇10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中,一定要回答以下问题: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和准备有哪些?
3.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的支撑理论是什么?
4.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过程和策略是什么?
5.各学科之间构建高效课堂有什么区别?
6.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构建高效课堂?
根据以上六个问题,我认为广大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应有以下五个思路。
思路一:知内涵,明本质
如何正确把握和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关键要从它的定义、整合层次以及它的本质,从现实教育中去理解,从自身的实践中理解,万不可都听专家定义、专家分析,总之,一切从你的实际教学中去把握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涵。我在此分析一二,根据何克抗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内涵阐述,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不再是简单的辅助教和辅助学,是彻底、全面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学习方式。它的最高目标是为了改善学习,并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它首先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构建新的学习方式,重视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打造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在当前的信息化建设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改变、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改变。所以,“整合”不是简单的“融合”,它主要是一种教育理论的“整合”,一种教学模式的“整合”,更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变。
思路二:懂理论,会构建
在现代学习理论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最广泛,应用最广泛的学习理论之一,它的主要思想是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学习者)进行重新定位,把学习进行重新定义。学习者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是学习主体,教育者应该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所以,教育者在教学中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设计思想。
在当前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必须让每一位教师懂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提出挑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活学活用。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思路三:夯基础,早准备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每一位教师一定要提前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提早准备好所需的学习资源和构建好学习环境,本人认为有以下几步可做:(1)扎实学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2)熟悉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尤其是教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和教学媒体的应用技术,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很多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无法创建,也就达不到整合的效果。(3)加强学科资源信息的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是构建高效课堂最重要的部分。(4)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进行双主导为原则的教学设计,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部分。(5)在构建高效课堂中,一定要充分注意各学科的特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构建特点和规律。
思路四:步骤明,方法当
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准备,在具体实施某一课堂教学中,还要明确步骤,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构建高效课堂。(1)认真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了解学习资源的准备情况和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2)分析你的学生,知道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掌握他们的学习性格和情感情况。(3)认真选择你所熟练掌握的信息技术,千万不能追求高大上,能实现你的目标就是最好的技术。
(4)合理准确地设计你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做到每一分钟都在你的掌控之中。(5)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自身的教学情况,并及时反思改进。
思路五:重应用,简单始
在实际应用中,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理论来构建高效课堂呢?各学科有各学科的特点,构建也是多种多样,但很多老师认为很复杂?根据整合的层次来说,我们基本上还处于第一层,也就是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很多教师认为很难达到二层、三层,甚至更高一层,因为高层次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很多教师总是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学生的水平太差了,整合没有办法进行。错了,这是你不了解学生。
参考文献:
篇11
"没有问题就没有教研"。教师、学校、教研室都要树立问题意识,要按照发现问题、梳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课研活动。同时要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哪些问题是教师自己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校本教研的问题,哪些是大学区研究的问题,哪些是教研室研究的问题,都要分清楚。从问题出发开展课题研究,既要全面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工作,还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去开展国家和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认认真真地总结经验,并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广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为推进高效课堂和内涵发展做出贡献。在问题的指引下创造性地开展教研工作,在问题的指引下脚踏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在问题的指引下去探索质量提升之路。另外,校长要把教师从繁重的无为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带头学习,带头搞科研,要给教师提供思考的问题,跳出教育看教育。
2.减负高效,追求绿色教学质量
追求质量之心,人皆有之。到底什么是质量?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才是科学的?尽管现在关于"教育质量"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少的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一定是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一定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的幸福奠基的,一定是"绿色质量"。"绿色质量"不是用简单的分数和成绩垒砌的质量,而是一种追求自主、多样、特色、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质量。"绿色质量"是一种全面的质量;"绿色质量"是一种高效的质量;"绿色质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质量。"绿色质量"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代表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品位,一种追求。作为主管教学校长,不能只把眼光放到脚下,一定要有"三副眼镜"(望远镜,看远;显微镜,看细;放大镜,看透),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高点定位,不能只限定在当区上的名学校,要成为宝鸡市的名牌学校,陕西省的名牌学校,乃至全国的名牌学校。
3.高效课堂,提高质量有效途径
目前,我区的"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教改是永恒的,追求课堂的高效更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的"高效课堂"教改之路漫漫而修远兮。因此我们要继续组织全体教师不断学习深化"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的相关理论,认真领会,进一步转变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精心组织"高效课堂"观摩课、研讨课,引领课,"同课异构",青教示范课等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提升教师素养。要不断总结学校"高效课堂"教改经验,形成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深入反思,寻找不足,及时整改,认真做好教改实验阶段性总结工作,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教改方案,开展不同课型的教改研究,深化"高效课堂"教改实验。
4.内涵发展,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篇12
一 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思维,是教师基于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对教学因素的高效组合,是教师融认知建构和情感激活、价值引导和人格陶冶、教学控制和情景创设为一体,使教与学交感互动、协调平稳推进的高效教学。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与学生的最大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性的课堂,一种精致的教学理想和境界。“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是心系学生、以生为本,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创建学生学习的‘学堂’。”
二 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现实障碍
目前,农村学校受课改的影响,纷纷踏上课堂教学的改革道路,学习一些改革的成功经验,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制”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以及山东省昌乐二中的“271”模式等高效课堂的实践。但很多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建构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效果,在形式上,还是追求课本至上、考试至上、教师至上。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现实困境是教师课堂教学少“技术”、缺“技艺”、无“艺术”。
1.少“技术”――课堂技术的不足
“所谓课堂技术,就是教学实践者固化、定型、再制造某些优秀课改经验或流程,并扩大其应用范围的课堂思维、行动、观念,是教师在课堂中为达成教学意图而采用的现成技术性手段的总和。”在农村小学,多数教师都是一个人一个班全权负责制。一方面教师课务繁重,另一方面教师能力有限。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很多偏远的地方,农村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等新理念知之甚少。有的农村老师可能对一些课改概念听说过,但对其内容和意义却是完全不知,有的甚至就不知道什么叫作课改。农村学校的小学老师对新课改并不是没有向往的,但行动是艰难的,一是创新代价大,素质教育在农村基础薄弱,老师一旦抓不好,将面临家长、学校领导的重重批评;二是教师自信度不高,农村教师多半是普师,他们对自身的能力有所怀疑;三是学校领导对课改的热情度不高,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很少有人敢去尝试。
2.缺“技艺”――课堂技艺的短缺
西部农村小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持续着封闭、保守的传统教育,学校的教师不仅缺乏课堂技术,在课堂技艺方面更是十分的短缺。在课堂上,还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的成绩为中心,与我国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还差了很多。“任何课堂技术都有一定适用阈限与生命周期,对它的任何过度使用、过分偏宠、刻意固化都可能导致课堂技术的崩溃与失效。”因此,在高效课堂的建构中,还需要呼吁课堂技艺,“所谓课堂技艺,就是教师在熟练掌握大量现成课堂技术,如课堂典范、课改理念、先进模式、课堂结构、课堂程式等的基础上,个性化地理解、迁移、改进这些范例、理念、模式、结构、程式,促使其与自己的教学情境、经验结构、教学个性、教学思维、教学哲学等相融合,努力构建具体有自身特色、更高效能、日趋合理的课堂形态的一种专业品性或教学样态。”
3.无“艺术”――课堂艺术的低能
“所谓课堂艺术就是课堂教学的超越性品质与理想化状态,其主要内涵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以和谐美好为内在目标,以灵活多变、创意跌出、个性突出、风格明显、自如自然为外显特点,以即兴创作、机智应变、自由施展的方式展开,由此到达了一种‘随心所欲而不渝距’的完美教学境界。”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艰难的,毕竟这是一个高境界和超越性很强的课堂。教师不仅要能够把各种课堂技术内化到自身的教学中,要到达对各种教学技术能灵活自如运用的境界,而且还要懂得课堂教学的“道”,“道即方法、技术、技艺,是教师职业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领悟课堂的智慧,到达课堂教学的高度自主化、个性化和柔性化状态,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三 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有效策略
1.重“技术”――博采众长
“对课堂‘效力’的追求当属一种科学主义的教学论调,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讲目的、不问手段。”“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设计、思路,只要能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即可被认定是成功的。”实际中,农村小学教师的问题是对教学技术掌握的缺乏,对教学理念的不足,再加上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和“反效”使得教学效果更糟糕。加强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建构,必须博采众长,发挥教师的优势。这里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校内教师相互学习彼此之间的长处,取长补短;第二是农村教师应该多吸收校外优秀教师长处,不断积累经验,促进自我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个是教师要有自信,通过前面的博采众长,再根据自己优点积极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2.品“技艺”――知行合一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技艺的短缺,是因为农村小学教师实践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将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建构农村小学的高效课堂,不是一日之长,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农村小学教师不停地输入新鲜血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时,“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断地进行实践与理论的创新,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地高效。只有农村小学教师不断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教学的知行合一,农村小学教师才能掌握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的高效。
知行合一是教师教学的智慧。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从课堂上来,再到课堂中去”,需要教师脚踏实地、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教师须亲身体验、亲身感悟,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村教师虽然长期站在教育第一线,可毕竟“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此处”,要想摆脱自身的局限,教师必须开阔视野,多学习理论知识,站在最高处,“一览众山小”。通过理论学习和不懈的教学实践,农村小学教师还必须有自我的反思、内心的自审,把教学理论所反映的思想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组合,实现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和高效化,掌握好课堂教学技艺的精髓。
2.贵“艺术”――以人为本
篇13
课堂教学是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这就需要学校有宏观的顶层规划,结合校情和师生的实际水平,提出渐进性的目标和操作性强的要求,让学生多学、教师少教;教师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制订教学方案,围绕学生的学去研究自身的教学;学生有自我主动学习的心向,乐于合作、耐心倾听、积极发言,踊跃展示学习成果,善于帮学助教。多年来,我坚持探索生物高效课堂发生的路径与方法,重视凸显生物的学科特点,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从而真正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
一、催生教法改革,用“过程高效”博取“结果高效”
高效课堂首先应关注学生“怎样获得知识”的问题。苦学苦练,多投入、少产出是一种学习状态;乐学乐练,少投入、多产出也是客观存在的。高效课堂,应是因学而教,重视发展个体的学科兴趣的课堂。作为生物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借助于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围绕问题解决而学;要丰富教与学的形式,运用好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把理性的认知演绎得感性与立体;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成为生物课堂的主讲人,将“教学”转化为“学教”,翻转师生关系,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演和自我提升的殿堂。
例如,教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部分内容时,我先通过形象的图片展示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事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学生认为,植物生长需要光合作用,有着天然的本能去追求光明。也有学生猜测,可能是因为单侧照射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还有学生指出,可能是光照射后产生了一种抑制生长的物质,造成植物两侧生长不一致。我没有立即抛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自主阅读与探究。师生相互启发,逐步厘清了植物产生向光性的本质原因:向光性是源于生长素调节作用下形成的个体适应性。实践中我们发现,只重视学科知识认知而漠视个体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将学习动机、情绪等放置一旁,直奔“高效学习”,是不切实际的。高效课堂是过程高效与结果高效的和谐统一。
二、拓展学科内涵,由“生物教学”过渡到“生命教育”
高效课堂在研究学生“怎样获得”的问题后,还应聚焦于学生“获得了什么”。生物课堂到底要带给学生什么?这是一个具有不同层级质量的命题。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规律及生命与环境关系的科学,是关于生命认知的课程。从更高的层面上看,通过生物课程学习,要让学生领悟到生命教育的力量;引领学生理性解读生命,把握生命的本质内涵,建构生命的意义,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和世界观。
例如,在教学“生命观念”与“社会责任”系列主题时,我和学生先后搜集了《逃出克隆岛》《月球》《星球大战》《云图》等近十部影视作品,学生在对克隆技术的研判、讨论和审视中,对生命的意义观与价值观有了新的自我定义,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体所包含的社会责任。通过对电影细节的揣摩和部分片段的欣赏,学生形成了尊重生命的意识。生物教学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的历程,这样的认识源自高效的生物课程观,即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历经残酷的淘汰与斗争后幸存的,我们应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笑对人生;要善待生命,科学处理人与自我、自然、社会的关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