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题研究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课题研究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学课题研究方法

篇1

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首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创设诱导学生探究兴趣的情景。上课伊始,教者提出了“细胞的边界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笨拙,因为细胞具有细胞膜的结构是初中生已具有的生物学基本常识,不值得一问。但此问实则巧妙,因为教者接着问:“谁看见过?请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这是学习的关键,因为所有学生都没有见过细胞膜,这使学生陷入困惑。如何证明细胞具有细胞膜?从而激发起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其次,通过创设值得探究的问题串,将探究内容目标化、序列化,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沿着科学研究的途径以及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积极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充分展示探究过程

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是《生物必修I》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之一。如何组织好实验、观察等探究性活动,是教师教学面临的难题。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关细胞膜研究的实验无法在中学开展,学生不能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而获得实验结果,无法真正在实践中体验和领会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为破解这个难题,教者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展示实验研究过程及结果,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的方法,获取实验结果,最终通过逻辑分析获得实验结论。这样,学生在感知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着力突出探究意识

篇2

探究式教学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以个人或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性

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教师在授课前要积极准备素材与教学内容。教师举例高抬腿跑、车轮跑、小步跑、上坡跑、下坡跑等一些专门性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分析与判断,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既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实效。

2.2探究式学习的自主性

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认知为基础,通过实践,尝试解决新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2.3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性

探究式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新的运动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必须有自身的体验,发挥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增强自信心、进取心与运动毅力,对自己更有信心。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体会到探索创新的甘甜。

2.4探究式学习的创新性

探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统一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在体育教学中主张创新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学生领驭新知识是非常有利的,要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创法。常言道:熟能生巧,其“巧”就带有创新的成分,如在乒乓球教学中,当学生对乒乓球达到酷爱与痴迷的境界时,此时他们不仅想用自己所学的基本技能进行实践,在人们面前展示,还希望有乒乓球专业运动员打球的风采,更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乒乓球运动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技能水平与身体素质状况,可灵活运用异质分组、分层次的方法进行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实施探究式教学法的环节

实施探究式教学法要遵循一定的教学环节,要适时地找准引入探究的时机,问题的难度适当,并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相一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探究的问题适度叠加,环环相扣,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让每个参与学习的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互动、尝试和体验成功,并逐渐产生对体育学习的“恋感”,上完一节课就有想上下一节课的渴望,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锻炼身体。

3.1探究的准备

探究的准备阶段,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兴趣设计逻辑性较强的问题进行,探究必须有一定的深度与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思维水平,并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相一致。比如:如何才能跑的更快?在这个问题后面还跟着“问题串”,即决定跑速的因素是什么?你的步频和步幅是怎么样的?它们有什么问题吗?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自己主要的问题是步频还是步幅?发展步频与步幅可分别用什么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合理地进行练习?问题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探究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3.2探究的过程

探究学习过程应清晰流畅,要从问题出发,通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最后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基本程序是:第一步,选择和确定探究的问题;第二步,搜集与处理得到的信息;第三步,得出答案或者结论;第四步,交流与表达。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想象青蛙是怎样跳的,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玩具青蛙的跳跃方法,加上及时的引导与学生的模仿,能够比较快地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案例所反映的现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小组的分析与思考,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分析、思考,提高学生对技战术学习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与扩散性思维的发展。

3.3探究的讨论

探究的讨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讨论,形成了个人、学习小组的观点,教师根据学生观点的异同,进行讨论总结。在这个期间,体育教师要把握整个讨论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生的探究要有收有放,探究学习与运动技能教学紧密结合。

3.4探究的实践

在经过教学案例的讨论之后,体育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去模拟案例教学进行实践。同时应根据案例讨论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运动参与的积极性,深入到学生中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体育课堂营造成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体验收获的快乐,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3.5总结评价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给予比较恰当的评价。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不同意见与新观点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表扬,要及时地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善于发现新问题,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解除疑惑。评价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评价语言应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语言应简洁明了。另外,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耳目一新,并富于幽默感,教师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评价,能让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积极性得以调动激发。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教学中实行探究式教学法,是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对于推进体育课程教学,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有益的,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这一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能让每一位教师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4.2建议

4.2.1采用探究学习应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要精选,教师要加强对学习的引导,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课程评价中关注学生的“进步度”。

4.2.2探究学习的问题必须是值得探究的“真问题”乃至“问题串”,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知。为此,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教法,要读懂学生,去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

篇3

1.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之科学事实方法

(1)观察法.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或者是借助相关的机器仪表来观察研究相关的对象.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观察法包括观察化学实验、模型、化学图表等.比如,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的学习,在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实验中,让学生触摸试管壁,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观察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化学反应过程,有利于积累学生的化学经验.

(2)实验法.在实验法的运用上侧重于实验建议、信息提示以及思路启发和技术支持等,增强了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学生合作以及探究的机会.比如,在实验的设计和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巧妙地渗透了科学实验的对比思想和控制变量的思想,如溶液、胶体在光照下的现象对比,溴水在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前后的现象对比等.

(3)调查法.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记录、整理并分析调查结果.比如,对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实验等获取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的体验有效转化为经验.

(4)模拟法.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微观世界,从而形象具体地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比如,以动画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化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内容,拉近所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之理性思维方法

(1)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各个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合,得出一定的经验或者结论,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高中化学知识.比如,对于“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知道反应的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出有效的结论.

(2)归纳演绎法.一般来说,归纳法是从特殊事实到一般理论的具体应用,而演绎法是从一般理论到特殊事实的演化过程,归纳与演绎是完全相关的思维推理方式.比如,对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就是采用的归纳演与绎法.

篇4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人说,数学枯燥乏味,我想他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没有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华罗庚就曾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不仅缤纷的生活中存在数学、多彩的文学中也暗含有数学,而且在文学中,更能体会出数学的妙趣横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也是如此。以往的数学课大多开门见山,久而久之,让人觉得严肃沉闷、枯燥乏味。如果能够在数学课上创设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们怀着求知的欲望和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就会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课堂就会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特别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能够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首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们勤于动脑,善于发育。其次,要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启发、借鉴和学习,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又由发散到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中得到了发展,对解决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交流活动中.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不轻易地表态或者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要压抑而是在群体的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的过程应当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害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关键是要通过交流和讨论了解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认识理解问题时的缺陷。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教师应当能够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地应用教学方法。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很多对于新课.我们有时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有时采用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建立数学模型,探求新知识,而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可采用图形法,让一个个定理用图形来生动地展示,并把基本图形作各种变式,数型结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例如在初等数学中的平面几何教学中,对于几何定理的教学笔者采用首先让学生从图形探求出定理,教师再文字叙述,然后,再用几何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让学生记图形,对应几何语言表述,这样通过数型结合,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记得牢固,对于复杂图形的解题也善于分解出基本图形和基本定理,化难为易效果较好。此外,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灵活地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方法。有的时候,在一同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句话叫做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懂知识点,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有的学生学不好,不是不用功,而是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很低。由于学生不会学而导致不愿学,教师要向他们介绍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学习迁移规律的作用下,使知识触类旁通。那怎么培养学生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我认为: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如何预习。一般在教师上课前都会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达到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的目的。但检查就会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按要求进行预习,只是稍微浏览了一下书本而已。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教师的课前指导不够,学生不明确该如何预习,应注意什么和如何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提出让学生预习时应对学生进行指导。

其次,要指导学生做好数学笔记,让数学笔记在学习和复习中发挥作用。例如数学公式定理应该是理解后将其记在明显的位置,方便复习时及时查看;典型的例题的解法,所用到的思想方法,以及容易忽略的细节应该总结,并举一反三。

最后,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所解答的问题进行“检验”,这是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的重要手段。学生检验的方法越多、思路越广、思维也就越灵活。培养学生检验习惯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有错自觉改正的习惯,树立学习的责任感,纠正某些草率从事,不管对错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以保证学生解答问题的正确率和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五、精讲例题,多做练习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根据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和思维方法等特点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地追求例题数量,而是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的过程视具体情况而定。可由教师完整地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在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让学生也能够参与其中.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完全承包。教师应当腾出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做练习题、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解答学生的提问,进一步地强化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堂课作准备。

篇5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篇6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自70年代日本、美国在中小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数学开放题以来,数学开放题已逐渐被数学教育界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开放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80年代介绍到我国后,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探讨开放题的理论文章或进行教学实验方面的文章,并形成了一个教育界讨论研究的亮点。90年代我国高考试题中连续出现具有开放性的题目。近几年在全国和各地的高考试题中数学开放题更是多样化,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摸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研究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

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开放题的编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它的编制本身也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项内容。

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出开放题,面对实际问题情景,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

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编制开放题。数学中的定理或公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3.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我们平时所用习题多是具有完备的条件和确定的答案,把它称之为封闭题,在原有封闭性问题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发散开去,能够启发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就有可能形成开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呈现给学生封闭题,解答完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探究更一般的结论,探究更多的情形,或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它条件等。

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数学家的研究方法蕴涵深刻的数学思想,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研究,做小科学家,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以此为着眼点编制开放题,其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5.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在实际问题中,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即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如包装的外型,花圃的图案,工程的图纸这些是需要设计的,而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设计者的知识背景、价值判断不同,得出的方案也会不同。

篇7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为发展和完善社会科学理论在搜集和整理社会科学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研究方法。[1]方法论问题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论的突破意味着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深化。然而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发展与更新一直比较滞后,尤其是在大部分省属院校研究生教育对学生研究方法训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还存在明显不足。重视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跟社会科学理论同等重要,社会科学方法论甚至构成了社会科学理论的核心。

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要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社会科学方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撰写学位论文乃至今后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问题。提高研究生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规范研究生的研究方法还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教学,使受教育者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理论联系实践,尊重社会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研究素养,为将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奠定基础,为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省属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在省属普通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的整体基础还比较薄弱。通过对所在院校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对吉林省部分省属高校有关教学情况的个案研究发现,目前一些省属高校尚缺乏掌握主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一方面,部分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指导老师所掌握的资源(纵向和横向的课题经费)不足以支撑实证研究的支出。另一方面,部分导师和其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理论研究上多进行规范分析,而缺乏实证的研究。当前部分研究中体现出研究者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还不够成熟,或者重理论而轻方法。

同时,在部分省属普通院校,对研究方法领域的教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我与部分同行交流,以及在授课和接受一些研究生关于论文中方法方面问题的咨询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面临的方法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不会选题,对研究问题的确定偏重于依赖专家或导师意见,难以在符合专业方向的论域里发展出感兴趣又有能力操作完成的论题,不会界定研究问题,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能激发读者兴趣并且有价值、潜力的选题,等等。有些学位论文没有研究问题,研究的论域和论题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把研究的论域具体化为论题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也许不是单纯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但是通过方法方面的引导,可以改善在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再比如,有的研究论文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学位论文应该如何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不少论文在这个方面比较混乱。[2]一些学生只在导论中提到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或假设,而在后面的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等章节均没有涉及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显然是为了提出研究建设而提出研究假设。还有学生在论文文献回顾中,根本就没有涉及文献回顾所涉及的有关其他研究与本研究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论文在提出研究假设时很突然,前人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介绍清楚。此外,还有一些论文中对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均值比较,相关分析等不理解统计软件给出结果的含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位论文写作和其今后的研究能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初步估计一方面与这些院校的生源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现象比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些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缺乏应有的方法方面的指导有关。

以上问题反映出了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实际应用和方法课教学中的一些缺陷,希望能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或指导。

三、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路

1.促进研究生选题能力的提高

研究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也许不是研究方法课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的选题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授课的初期,应该在讲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后,在进行讲授研究设计、研究假设、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等内容之前,用适当课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或好的选题,某些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会鉴别他人的选题,督促学生阅读其研究领域内重要的刊物和作者的文献。

2.着力解决研究规范性问题

科学研究要遵循学术规范,包括选题的确定、研究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果的表述、论文的结构等。加强研究生研究方法的训练,重要的一环就是强调学位论文的撰写要遵循学术规范。一方面是对研究程序的理解问题,如研究问题或假设与文献回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研究方式和方法的深化问题,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教学中应采用研究生论文的案例(包括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与鉴别、课堂与调研作业)进行教学,在经验层面探寻研究生科学研究中的方法欠缺,澄清存在的问题,找到优势。从研究选题的论域、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统计假设、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结论讨论等方面分析研究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进行案例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印象。对于统计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深入浅出地介绍如何根据研究目的与数据类型选择统计方法,为学生应用、解释统计软件输出结果奠定基础。

3.明确研究生与本科生方法课的差异

研究生阶段的方法课与本科生阶段的方法课,除了在深度、课时方面存在不同之外,在教学的方法与侧重点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如果说本科生阶段的研究方法教学还主要是传授有关知识,那么研究生阶段则应该促进学生掌握实际研究的能力。把知识过渡到实际的研究与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要考查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是如何建构的。总结、归纳研究生与本科生社会科学类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的异同,特别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实践和一定强度的课外实践作业,通过“亲历”,激发学生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热情,使学生投入研究对象或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情境中去,自发地掌握科学研究的规范与技巧。包括文献综述写作的训练、主要研究方式的应用、问卷的设计、访谈技巧等,都需要亲自操作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课外督导,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提供具体的、个别的指导。

综上所述,加强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能使他们掌握并运用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任务与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又要充分考虑到省属普通院校的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着力解决研究生研究过程中不会研究或研究不够规范的问题,协助学生从研究问题的确立入手,发展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具有实证特点的研究问题,并深化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之规范地开展研究,提高研究层次,从而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我国的高校大学生艺术专业基础水平普遍较低,在高中阶段忙于应付高考,长时间坐着学习,缺乏身体的直立感。在现今高中学生,教育以应试高考为目标,缺乏身体以及艺术感染力的培养。高中生在长期繁重的课业压力下,有的学生的体态弯曲,肥胖,缺乏想象力,这是国内应试教育产生的弊端。反观欧美国家注重艺术的培养,如美国选秀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舞林争霸)许多参赛选手都是非专业人士,有设计师,工程师,医生,甚至有残疾人员,他们无论身体的表现力还是对舞蹈的想象力都令人称赞,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之处。

在探讨高校形体课教学方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何为形体课?”形体训练课是以培养学生美的意识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切入点,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的体态得到训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外在的表现与内在的修养,形体之美和精神之美的和谐统一。为了达到形体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原动力。源源不断的兴趣是学生积极进行形体学习的重要支撑,是形体课堂开展高效教学的重要保证。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形体课有初步认识。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改善形体姿态,提高审美能力和美的表现力,增强自信心。也让学生们了解在身心迅速发育成长的时期,身心状态是有极大的可塑性。另外,形体训练要与音乐相结合,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通过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激发学生们对美的感受,对音乐的感受,对优美动作,对高雅举止,对良好的形体的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达到促进学生艺术修养。教师在看到学生的进步应及时的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在形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在鼓励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信心。当然学生有不足之处,教师也应当指正,可以使用大范围鼓励,小范围批评的原则,使学生感觉得到重视的同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可以使用粗蛮的手段体罚或是使用其他的语言攻击,让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现代大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往往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对形体课的学习失去兴趣。总之教师要更多地去关心学生,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因而感到自豪,情绪高涨,增强学习兴趣。

2 针对性的形体训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避免单一的教学方法。形体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由于形体训练课的课时限制(共34课时,每周2课时),所以每一堂课都需要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应在短时间内了解好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制定一套有效的训练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以组合的形式集体训练,分组训练两种方式。在教学中通过示范、讲解、练习,这几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运用到实践之中。动作的节奏要由慢到快,以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动作要领,让学生们感受姿态美、形体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基本体态训练、地面训练、把上训练、把下训练。

课程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形体课教学是为了塑造学生健美的形体,使学生形态呈现端庄、挺拔与优美感。基本体态包括坐、立、行等。对于基本体态不够规范的学生,教师可采取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加强训练。例如:有的学生含胸驼背的习惯,教师要求学生靠墙站立,借助墙的平面来培养和训练站立时身体的挺拔、保持头部、躯干和腿在一条垂直线上的良好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使学生的基本体态达到应有的规范,也就是所谓的“站有站姿,坐有坐姿”。对于O形腿的学生,应加强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外旋的训练,拟用把上擦地、蹲等动作来改善。根据实践教学经验,这些方法都切实可行,效果明显。

地面训练:地面训练是在把杆训练之前的辅助练习,通过基本关节运动对肢体各部位产生初步认识,为把上训练打下基础。如压腿(前、旁、后),压肩,后弯腰,腹、背肌等训练。通过地面训练加强身体的柔韧性拉伸,解放身体,为进一步学习动作和塑造优美身体线条打下坚实的基础。压腿时要注意腿部的开、绷、直以及上身的直立。在遇到学生韧带过紧时,不要太过苛求其柔韧性,而是强调保证正确的姿态并且鼓励学生循序渐进的练习。

把上训练:把上训练是地面训练的延伸,为把下练习打下坚持的基础。把上训练使身体的关节和肌肉得到全面的训练。把上训练包括;擦地、蹲、小踢腿、划圈、单腿蹲。主要解决:躯干的直立,重心的稳定,进一步加强腿脚的外开及肌肉控制能力。

把下训练:通过把杆上的一系列训练,身体已掌握了相应的能力,把下训练是在把杆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主要完成基本舞姿及跳跃的练习,在训练舞姿的表演性同时重点强调腿部的稳定性、爆发力及身体的协调力。让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初步培养动作的表现力和高雅的气质。通过以上动作增强学生腿部支撑人体站立和立腰拔背的力量,以及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在教学中要做到每节课练习,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随意编排组合。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内心意识决定外在行为举止。形体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进行有意识的心理指导,培养出学生健康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学生在各项事业上都能够稳步前进。在形体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心理保健与心理疾病知识进行一定的讲解,让学生提前了解哪些心理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可取的。形体训练离不开竞争与比赛,而且大多还需要通过舞台进行展现,如何克服紧张的情绪,在舞台上显得落落大方,更是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进行教诲与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进行德育,要让学生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关心集体,关心他人,通过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勤奋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4 提高教学实效

形体训练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探索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以此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遵循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形体课成效。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组织学生观摩比赛演出或观看录像,使他们更直观、更深入的体会形体训练带来美的享受和真切的练习效果,以便以良好的职业形象走向社会。教学方法力求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形体训练课的研究课题相结合、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与新课程标准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切实提高形体课的艺术教育成效。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可塑造学生正确的身体形态及优美体态。形体训练不但可以塑造学生的完美身材,同时也能够培养高雅的气质,表现出现代年轻人应有的朝气与风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专业之行都有着现实意义。我国在未来会在艺术教育培养上更加投入,高校对于形体的教学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不断总结,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明确目的,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组织,让学生感受到高校的关注,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注。随着对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形体教学与艺术教学将会更加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晓妹.初探高校形体课教学创新[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42-46.

篇9

2.篮球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篮球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需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2.1素质教育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交往能力等;

2.2科学性原则。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篮球运动技能的认知与发展规律,采用科学的训练方式展开教学;

2.3循序渐进原则。篮球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长期训练过程,教师要坚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原则展开教学;

2.4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在篮球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进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篮球训练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分析

3.1篮球体能训练的教学方式

在篮球竞赛过程中,运动员的体能素质水平已成为制胜性的关键因素,运动员需要在体能训练中提高自身的力量、速度、灵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因此,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对学生体能训练的有效教学方式,否则无法适应篮球运动的高强度和速度要求。篮球运动是一项带动全身心运动的项目,因此在篮球力量素质教学中,主要以锻炼学生的肌肉水平为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安排跑、跳、器械类运动等来增强学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在速度教学过程中,是使学生实现在复杂的动作中做出正确并快速的反应为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类型的篮球比赛,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逐渐熟练掌握每一个动作的速度、节奏,以及与同伴间的配合默契能力,积累丰富的比赛经验,提升篮球技术动作的熟练度。篮球比赛的时间限制需要运动员具备高水平的耐力素质,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学生长跑质量的要求来提升学生的耐力,无论在体能训练中采用什么方式,都不要你操之过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切忌施加超负荷、超强度的体能训练,反而对身体造成损害。实际上不管采用体能方式进行训练,要都结合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避免出现训练强度超过大学生的身体负荷量,起到反作用。

3.2篮球技巧、战术的教学方式

在篮球训练中,运动员常出现动作衔接不连贯,不能灵活地应变篮球技术,或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分析和运用战术,篮球教师需要采用措施改善以上常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强化对篮球技术的训练,例如训练传球、急速停止、准确投篮的技巧不出现交换位置或是补位的现象,使学生逐渐找准自己的技术应用时机,体验技战术发挥的作用。在训练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篮球意识教学,传授和引导学生自我把控球的力度、方向,预测和感受球的传达位置,从弧度、落脚点、防空范围的控制来提高篮球技能。在具备一定篮球意识的基础上强化专项训练,比如打篮板球、如何切入、如何有效地防守等技术。针对战术配合问题,运动员之间的战术配合是得到投篮机会的最佳途径,团队成员之间若不能协调配合,则会丢失很多投篮机会,因此教师在篮球战术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之间的特长优势来分配团队角色。再根据不同战术相应地分析不同的制胜线路,激发运动员在不同形势下灵活地作出反应。篮球教学的有效性可通过战术配合和技术训练的强化方式得以实现,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战技能,可以有效地贯彻篮球教学理念,充分体现篮球教学的实际意义,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篇10

①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对教学进度可以提出建议,学生与教师一起设计教学方案,学生对教学过程可以适当调控,同时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

②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好的教学气氛的前提条件是互动、民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展欲,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从而使师生都体会到教学是一种人生的良好享受。

③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增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主体型课堂教学设法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有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

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承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是它们二者谐振的有效机制。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调动。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融入教学而实现自觉、自主地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⑤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社会性,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合群性,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社交技能。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方法步骤:

1 课前导学

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引导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载体:导学提纲教学案一体化个体二次备课优化各种教学要素(主要是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

1.1 创设问题情境。

1.1.1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帮助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知识体系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来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1.1.2创设问题情境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集中注意力,使学习得以顺利开始。

②明确教学主题,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领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

③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状态价值,得到明确的意识信号,形成一种价值倾向,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④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智能水平,创设问题情境就要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

⑤创设问题情境的工作不但在学习过程中的前期要予以重视,而且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需要加强,只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已。

1.1.3 创设问题情境应着力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1.1.4 如何进行课前问题设置(课堂问题设置)。

①课前问题设置应紧扣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及高考命题改革方向,紧扣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和办法。

②课前问题设置要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的问题要包含多种水平的层次,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不要太易也不要太难。

③课前问题设置要便于课堂上展开“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设置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探求。同时便于在课堂上讨论,以便在师生之间进行多次质疑、讨论、交流和评价。

④课前问题设置要新而有趣,特别要反映出最新的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背景和有价值的史料。

1.2 激发学习动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

1.2.1 激发学习动机,应达到下列要求:

①学生在情境体验和教师的诱导下,表现出具有情绪感受色彩的集中注意,并因主观奋发而导致活动的力度增加。

②学生在奋发的学习状态中对学习材料的区分和选择将变得易于进行。他们会对学习材料作出有意义还是无意义,重要还是次要的判断。这时学习的行为的方向和目标就具有决定的意义。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目标的激励,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③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意向(认知内驱力)。

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

1.2.2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篇11

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面向不同应用需求的本体方法,如IDEF-5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METHONTOLOGY法、循环获取法、七步法等。虽然领域本体的开发与建设面向不同的、特定的学科领域,但其过程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需要以一定的科学方法为指导,需要遵循一些通用的技术路线。作者曾在另文中提出本体构建的原型进化方法,本文以此为基础,聚焦于一个本体进化的周期过程,对其中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作一概要的梳理和分析。

一个学科领域知识本体原型的建设,一般包括本体需求分析、本体构建规划、获取本体信息、确定本体概念及关系、本体形式化编码、本体的评价、本体的进化、本体的表示等过程。

2 本体需求分析

领域知识本体建设一定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建设。如同软件工程注重需求分析一样,知识本体的开发与建设必须将本体需求分析置于首要位置。

需求分析阶段是本体开发的开端,也是本体建设的基石。它是从实际应用的规划、目标及特点出发,对本体系统进行的一种规范化描述。一般来讲,本体需求可分为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功能需求主要描述本体的目标实现;非功能需求主要描述本体要达到的性能指标。

作为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本体建设的需求分析,其要旨是确定领域本体建设的目的、范围、用途和使用者。基本内容应包括:

所构建的知识本体覆盖的学科领域,该学科领域资源的基本状况。

知识本体的建设目的、任务要求,实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利用知识本体的基本用户与核心用户,用户需求的基本特点。

较之其他资源系统,知识本体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知识本体和其他资源系统的关系,包括资源的进一步映射和整合。

知识本体在建设时间、进度上的要求。

对本体需求分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需求分析的过程性。本体需求分析应包括需求调研、分析需求、需求描述、需求认可、需求演进等逐次递进的过程。需求分析不仅应是本体实施的前提,而且应贯穿于本体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故此,要进行科学的安排。

需求分析的动态性。因为本体需求贯穿于整个本体建设过程,用户需求在很多情况下是隐性的。不明确的,所以本体需求分析只能建立在不完全的需求基础上。为此,本体需求分析既要维持需求的稳定性和精确性,也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

需求分析的文档化。为了指导领域本体建设的后续工作,应该编写一份基本需求描述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需求分析报告”,以文档的形式明确需求分析的结果,作为该阶段的成果。

3 本体构建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本体建设应有明确的计划,其目的是用一套程序和标准来规范开发过程,让研究者和建设者了解其目标和所要做的工作,将偏离目标的损失减至最小;同时合理有效地开发计划便于对建设过程进行检查和控制,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使本体建设置于一种规范化、可视化、可控制的管理之中,提高本体研究与建设的效率。

本体建设计划应以“需求分析报告”为依据,主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确定目标,确定完成目标的程序,确定工作所需要的资源配置。内容大致包括:

明确计划中要达到的工作目标,论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工作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以及每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列出工作责任矩阵,确定完成工作的优先次序。

明确计划中各项工作开始和完成的时间,在任务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以便有效地控制和协调。

说明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具体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集中使用,并进行综合平衡。

规定控制标准和工作指标,也就是说必须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才算完成了计划。

制定计划是本体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但在研究项目中往往被忽略,致使其开发过程难以受控,从而导致实施过程中的重新计划。本体建设计划的关键是计划的合理编制和有效执行。

4 本体信息获取

获取领域信息是领域知识本体建设的关键。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定领域知识本体的信息源,获取领域本体信息,通过收集领域信息,充分了解领域知识的现状,为本体建设奠定基础。获取领域信息大体有两条路径:

篇12

体育项目英语课程是为培养体育英语人才而设立的。课程的设置、学科的形成,都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其能否满足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还取决于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1〕。

一个学科的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点。那么,体育项目英语课程都有哪些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呢?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呢?笔者在对相关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整理、归类、筛选的基础上,又结合体育项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对这门学科的发展有所帮助。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体育项目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2.2研究方法

这里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和超星数字图书馆教育学书籍,为研究打下基础。

2.2.2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归类。

2.2.3逻辑分析法

按照数学逻辑分析、归纳、筛选、推导。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项目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分类与介绍

3.1.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为主要传递形式,其特点是能够迅速、准确而大量地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2〕。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针对体育英语的学科特点,讲授法又可演化出双语教学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按照教育内容要求,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观念的方法。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方法。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讲授的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第二,讲授要有系统性;第三,要组织好语言;第四,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力求克服讲授法的缺陷;第五,恰当地运用板书和直观教具。

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讲授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很大。

(2)双语教学法

这里的双语教学法特指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教学〔3〕。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必然要使用英语教学;要让学生更清楚明白地了解体育英语的专业性知识和术语,要使英语和汉语相结合教学。

体育项目英语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讲起来效率也就提高了,如此教学进程也会大大提高。然而,不可否认,双语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学生有可能只注意汉语意思的理解而忽视了英语表达的学习和记忆。这便需要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和弥补了。

3.1.2以直观形象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取知识的方法,现在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法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与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它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相宜、形象生动的特点。将它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就形成了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信息处理能力,将一些抽象枯燥的概念、知识、背景等教学信息以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事物或现象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深刻理解知识做好准备。

具体地讲,将多媒体教学模式运用到体育英语教学中具有三大优势:第一,多媒体模式可以弥补以往单向教学和教师资源不足的缺点,资源信息的反复使用和共享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均可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第二,体育英语并不像单纯的英语教学,而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方向性,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必然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1.3以实际训练(锻炼)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方法要求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能力。这类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实践法和任务型教学法。

(1)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将教学活动运用到实际社会环境中,通过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从而将书本中的“死”知识转化为“活”能力。体育英语教学中,除部分文化知识必须在课堂完成外,大部分教学如能在电视机旁、运动场上、体育馆内完成,必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篮球、足球、藤球、网球等各种运动的体育英语知识,一旦现场一一对照教学,各种复杂的规则、术语的学习难度就都大大降低了。同时,还可以把课堂延伸到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用品商店等地方,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体育的发展,更好地学习体育英语知识。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教具及各种教辅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便于学生的英语交流与学习〔4〕。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对学习对象、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交际活动、运用动作表示情景、创设交际情景氛围等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创新能力和实际交流能力。

(3)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就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执行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学习、应用。任务型教学法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小组活动,例如,进行讨论、做游戏、解决特定任务等。任务活动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经验和兴趣爱好出发,要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体会审美情趣和艺术感染力,使其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全面发展。例如,近期有什么大型的体育赛事,就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分成小组,收集与该赛事有关的各种信息,如其诞生、历史、发展以及规则变化等,待到上课时再让他们按小组进行探讨、交流与学习。

3.1.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在于,学生具有较大的活动自由,由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

(1)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明确是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讨论前要选择好讨论的题目或内容;第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三,讨论结束时,要及时地予以总结,使学生明确结论及依据,及时纠正错误、模糊、片面的认识等。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年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共同讨论,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有利于学生听取、比较思考不同意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讨论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者脱离主题的情况。

(2)话题演讲法

话题演讲法是引导学生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老师提前布置好要演讲的话题,让学生课下准备,等再上课时挑选一名学生或按一定顺序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搜集、积累和记忆知识的能力;另一种是老师在课堂上临时给出话题,让学生临场发挥,说多少算多少,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话题演讲的教学方法可以借助于多媒体,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给出话题,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3)指导发现法

指导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定的问题根据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仔细分析、自行发现规律和建立概念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本身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因此,不论是体育项目英语的教学,还是其他科目的教学,都可以运用指导发现法。

指导发现法的关键在于,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产生兴趣,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引导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进行归纳发现,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因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3.2体育项目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研究体育英语的教学方法,目的并非简单地堆砌和罗列,而是要具体地研究出这些教学方法在体育英语课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一般来讲,选择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基本依据:第一,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第二,依据学科内容和性质;第三,根据教学对象和实际情况;第四,根据教师自身素质及其具备的条件;第五,依据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5〕。在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如何依据学科内容和性质有效地选择适合体育英语的教学方法。

体育英语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四部分:文化、赛事、规则和技战术。

文化部分的内容多而杂,然而对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仅供学生了解,为学习其他模块奠定基础。因此,该部分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地讲授,学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对该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教学效率高。例如,讲奥林匹克的知识,学生刚开始都不太了解,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生可以很快地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框架,以便于深入地学习。此外,文化部分还可以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更多地了解相关文化信息。

赛事部分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话题演讲法。赛事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各种各样的体育赛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赛事并进行深入的学习。教师选取一些明星或著名赛事作为话题,让学生做好准备后用英语进行演讲,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此外,讲授法、讨论法也都可以使用,以增进学生对赛事的理解。

规则部分细节多,难度大,主要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双语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把规则细点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既了解其汉语意思,又懂得其英语表达。通过情景教学法,模拟比赛场地、参赛队员及比赛流程,可以让学生对规则的含义、使用时间、适用范围及对象都有个透彻的理解。当然,这两种教学方法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例如,讲足球中的offside,一方面要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越位的含义和判罚,懂得其中英相对应的表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比赛场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越位的含义,尝试着进行判罚。此外,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教学法也可以对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起到促进作用。

技战术部分也是体育英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在。这部分主要可使用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在场地现场观看比赛,甚至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着参与比赛,在比赛中了解各种技战术的使用必然会收到比普通讲解好得多的效果。例如,讲篮球pickandroll,单纯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完全明白。可一旦来到篮球场上,让学生观看一两场比赛,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挡拆站位,很快学生便能完全地理解。此外,双语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指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也都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1)关于体育项目英语的教学方法其实也有很多,只要我们对其进行适当的分类、梳理,便不难发现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势。

(2)体育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相应的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法。

4.2建议

研究体育英语的教学方法,恰当地选择体育英语的教学方法,对提高体育英语教学效果,促进体育英语的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资料和水平有限,作者不能将所有与体育英语教学方法有关的内容一一进行研究分析。今后将继续从不同角度对体育项目英语的教学方法进行更为全面、细致的研究,以促进该学科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而有用的体育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红梅,周春玲,马玉霞.教育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181-189.

〔2〕刘志刚,张艳红.我校体育课进行体育英语教学的调查和探讨〔J〕.邯郸: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1):89.

篇13

(一)研究对象

前期选取几所小学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了解该地区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表现。后期从几所小学里共选取18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9名男生9名女生,其成绩分布为优、中、差各3名。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提高注意力培养实验并进行实验前后施测。

(二)测量工具

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制的“注意的综合品质测试”这一测量工具,进行编程来测量被试学生实验前后注意力水平。其是有关注意的综合品质的测试,测试原理是“舒特尔方格”,不但可以简单、方便地测量注意力综合水平,也可以培养注意力的稳定性、分配性、控制能力等。

(三)施测过程

一是对所选18名培养对象进行实验前的“注意的综合品质测试”,并作下记录。二是在指导教师和专业注意力培训老师指导下,筛选并确定提高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方法,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对所选18名培养对象进行为期3个月的注意力培养训练实验,每次训练时间为一个半小时。三是对所选18名培养对象进行实验后的“注意的综合品质测试”,并作下记录。

二、研究结果

(一)小学生课堂注意力表现

通过对所选几所小学任课教师的访谈,总结出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如下特点:一是坐不住、安静不下来。比如小学生在课堂上一会玩橡皮,一会去招惹周围的同学。二是易走神。最突出的表现即上课易被周围事物吸引,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三是粗心马虎。突出表现在做作业时马虎大意,如将“犬”写成“大”、“玉”写成“王”等。四是学习做事拖沓、虎头蛇尾、效率不高。突出表现在作业的完成方面。五是丢三落四。突出表现为经常弄丢东西。

(二)实验前后“注意的综合品质测试”结果

通过实验前后对18名被试进行“注意的综合品质测试”所得数据结果分析得出:通过教师3个月的培养,学绩优等生、学绩中等生、学绩差等生的注意力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学绩差等生的注意力水平在3个月后提升的更明显。此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筛选的提高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小学生的注意力经过培养是可以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学生注意力集中问题是制约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重要关卡。

三、提高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方法

(一)数字速算游戏法

随便写两个数字,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例如2和7,把两者相加,两数之和写在上面数字的旁边,并把原来上面的那个数写在下面那个数的旁边。如此不断进行,当两数之和大于10时,则记个位数。时间规定为1分钟,时间一到立刻停止,看看学生1分钟内所写的组数。

(二)数数字法

在一张纸上写几组数字,每组都为一连串的无规律的数字,根据要求让学生数出个数。题型多种多样,如:数出某个数字的个数;数出两个相邻的相同数字的个数;数出两个相邻的数字之和等于10的个数。

(三)复述故事法

教师或父母给学生讲一个简短有趣的故事,故事内容也可逐渐增加难度加长,听完后让个别学生进行复述(教师或家长可以事先向孩子提出要求:倾听时要求坐端正,思维要跟上老师或家长讲的内容,尽量记住老师或家长讲的内容,听完后能够复述故事)。

(四)夹豆子法

将各种大小、种类不同的豆子混合倒入一个碗中,让学生用筷子将碗中的豆子分类夹到另外准备好的器皿中。该方法可根据学生情况增加豆子种类和限制时间来不断增加难度。

参考文献:

[1]陈国鹏,金瑜等.《中小学生注意力

测验》全国常模指定报告[J].心理科学,1998,21(05).

[2]张立新,王均文.小学生注意力缺陷

的分析与矫正[J].教学与管理,32005,(02).

[3]孔久春.不同锻炼方式对儿童注意力

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4]马超.执行功能训练和正念训练对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