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职业路径评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79-02
近年来,由于会计职业犯罪越来越呈现出执业人员年轻化的趋势,这就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凸显其在学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弊端。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实践会计人才的教育平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改进问题,探索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科学路径。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对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
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职业品德培育在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应是相互融合、彼此协调的统一整体。当前,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类似,都开设了如会计学原理等专业课程,通过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专业技能,但仅仅注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远未达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高就业率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从短期来看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但从长期来看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相对于国外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发展,我国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比较缺乏,很难实现课程与职业能力的有效衔接,阻碍了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忽视会计业务素质与道德品质培育过程的有效整合,这成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许多高校的一个共同现象。
(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有不少是毕业后就开始从事教学工作。这些教师会计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缺乏会计实践经验,往往会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时,高职院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教师也迫于“以科研评职称”的制度压力,大部分精力都集中于会计科研上,而忽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程的道德教育显然是不够的。
(三)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层次界限不清晰,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在理论深度和学术研究层次上不及本科教育课程,学生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但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基本上就是本科院校的“专科型内容”或者直接将其“压缩”,专业目标层次界限不明确。在教学内容上专业性更加深化,而实践教学的广度却远远不够。会计专业的学生直到实习时,还不能准确填写会计的各种票据和凭证,无法熟悉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会计教学缺乏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应用性课堂,拉大了学生与企业经济活动的距离。
(四)考评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考评的主要依据仍然是考试成绩,教学大纲中,该专业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否通过该课程的考试,对于课程实践环节的要求涉及不多,道德品质的考核所占的分值比例较小。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考试通过了,那么该课程的学习任务也就结束了,对于考试中出现的作弊行为并不认为是有损道德的。这就无形中纵容了“唯成绩论”,忽视了不良道德行为的滋生和蔓延,成为今后职业生涯中、欺诈瞒骗行为滋生的土壤,十分不利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主体职业素养的差异,加大了教育效果的差异性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人员的职业素养不均衡。首先,高职院校在发展初期,大部分是通过中职转型、重组合并等形式组成的,因此师资的层次、水平与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有较大的距离,一些教师由于长期在学校任教而与实际脱节,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在传统观念中,高职教师在整个高校教师系列中容易被忽视,一些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仅将授课作为谋生的手段,对学生缺少耐心,只“教”不“育”现象较为普遍。
(二)专业知识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知行脱节”
高职院校必须直面市场竞争,使得教育责任成为更高层次的社会义务,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会计专业人员。当前受经济全球化以及会计国际化潮流的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职业实践技能的结合上,体现出“知行脱节”的弊病。会计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在教学工作中留给模拟实践的课时较少,甚至不安排实践课程。高职院校的校内实习设施和条件没有及时更新,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相差甚远,学生将模拟实习看成是简单的作业练习应付了事,实习成绩考核没有科学的指标体系,实习监督管理制度混乱,缺少对典型会计案例的分析讨论,学生未能与实习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缺乏正确科学的职业指导,为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埋下了隐患。
(三)教育内容和方式无法适应法律素质、心理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职业道德知识内容的传授,相关的教材在编写时只是侧重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缺少鲜活的案例作为强化和补充。加之会计教材更新周期长,既不能及时反映其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无法体现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与评价,更缺少对国外优秀成果及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所包括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能与各行业的特点充分结合。所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无法真正满足现代会计专业发展的要求,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社会主导价值观缺失,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案例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改进路径
(一)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内容与道德目标的积极互动
首先,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目标。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拓展其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会计职业的特点,以社会热点道德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案件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多视角认识,提升其对会计问题的职业道德判断。
其次,丰富教育内容。可设立“会计职业道德模拟实验”课程,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通过虚拟的会计实践,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切实领悟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价值;可设立“会计舞弊道德剖析”课程,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掌握会计人员应有的道德操守和法律规范,以及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结合法制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巩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创建完备科学的教师培养体制
第一,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知识构建和道德水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既要吸纳来自高校的会计及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又要广泛聘请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等一线的会计工作者,保证会计专业的教师团队本身就是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丰富的队伍。
第二,拓展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在加强教师岗位培训的基础上,积极促成一定比例的教师到企业中进行短期实践锻炼,鼓励其到对口企业进修,以了解最新技术,切实体会当前会计实务中所遇到的职业道德教育难点问题,通过结合课堂教育的理论知识,提高道德体验教育的时效性和生动性,为学生的职业教育打好前站。
第三,提升育人意识。作为一名教师,既是学生的培养人,也是其职业道德教育的人生导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握细节教育,恪守职业操守,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不断渗透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努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强调职业理念与规范操作相结合,促进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的双重构建
会计人员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与是否能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会计人员容易在利益机制和功利主义的侵蚀下,歪曲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操守。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职业道德品格的发展,才能将“诚信、公正”的职业理念与各种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相结合,实现提高专业技能与培育道德素质的双重构建。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道德需要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在传授会计知识的过程中,及时丰富并完善社会转型期反映新风尚的道德内容,结合我国法律法规,在会计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政治、社会、伦理、经济取向,并将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上升为制定高职院校会计目标、学习准则的道德标准。
(四)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评估的有效性,改进测评方式
第一,增加测评方式,加大实践环节的职业道德表现。积极采用实习实验、指导教师测评、专业教师测评、企业单位测评及学生互评等形式,将考核成绩计入学生的总成绩中,制定理论考试和行为评价的双重职业道德品质评定标准,通过理性的评价来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责任感。
第二,建立诚信档案和公示制度。逐步建立可量化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会计道德评估标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数据库,并定期公布信息。对于诚信良好、道德品质优秀的学生,将此作为就业推荐的重要资料,增强学生对自身道德品质的重视度,加大道德缺失行为的成本,以此来推动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
第三,利用社会媒体的影响力,促使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通过会计道德评价体系,在学校的范围内,建立一个模拟的社会评价平台,形成一种最基本的社会舆论。一旦某种行为背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就会受到其所在的群体环境舆论的谴责,起到抑恶扬善、弘扬正气的作用。
总之,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从而促进我国德才兼备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会计职业领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大健.生活化:高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谛[J].教育研究,2008(9).
[3]高育奇.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3).
[4]陈玲.高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8102198.nh&db
name=CMFD0911&dbcode=CMFD&pr=&urlid=&yx=&v=MDY3MjlOREZwNU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idVJzRnkvbFY3ek1
WMTI3RnJLNEg=,2008-05-01.
[5]李杏梅.浅析高校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消费导刊,2008(11).
篇2
随着计算机、通信、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与教育方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数据(BigData)是海量数据及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简称,通过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可视化地呈现等,实现‘量化世界’的数据化”。面临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一变革促使财务体系中的管理手段必须跟上节奏。时代在变,对财务人才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财务人员在大数据变革中要改变固定思维、尽快实现角色转型的趋势却是不可否认的。本文主要结合会计学专业在面临大数据信息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探索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计改革路径。
2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导向——以学生发展能力为主导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程的设计则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具体实施“如何改革”之前,更为关键的是改革的导向问题。最新调查显示,在未来十年内,有50%以上的会计工作将实现自动化。这对会计职业固然是一个风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会计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有些工作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包括做专业判断、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正是会计师所擅长的。那么在会计学专业的教育过程中,仅仅将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足以使学生具备“职业”的能力,因为简单重复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将可以交付给计算机处理;而对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对财务大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职业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因而,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设计,是会计学专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
3网络智能化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路径探索
3.1BLOOM认知理论模型的构建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应当包括认知能力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其中认知能力的目标按智力活动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六个等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等级的认知能力划分是按智力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程度逐步递增的。识记和理解属于较简单的低级认知能力,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属于较复杂的认知能力。本文在Bloom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将“记忆”和“理解”作为会计专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的第一阶段;“应用”和“分析”为第二阶段;“评价”和“创造”为第三阶段,如图1所示。在第一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资源(如微课视频的教学资源),按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实行“项目式”课前学习,使得学生完成“记忆”和“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点。从Bloom认知理论的模型看,所谓“记忆”——记忆或重复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知识保持能力;“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所获得的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大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实时了解学习的行为数据(学习是否参与学习,学习的时间长短等);以及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便于教师清楚地“发现问题”,有利于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回归到传统的教学现场,教师在此阶段发挥重要的知识讲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即实现Bloom认知模型中提升“应用”——将知识(概念、原理或定律)应用于新情况的能力,以及“分析”——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彼此相关的组成部分的能力。在通过前一阶段线上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教师在第二阶段将针对会计理论的逻辑进行深入地讲解,会计职业的实务操作问题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为什么”的探讨,教会学生能够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解决不同的会计职业问题。第三阶段,是Bloom认知模型中最后的能力应用阶段,即“评价”——根据已有知识或给定的标准对事物做出评价和鉴定的能力;“创造”——将有关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新知识块或新模式的能力。从课程的设计过程主要通过网络智能学习平台的实现,教师端将结合现实企业案例的会计处理问题交由学生来判断,从而考查学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是否真正掌握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能力。在这一阶段中,网络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将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情况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估、督学等有积极的反馈效应.
3.2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虚实融合
篇3
伦理方法的基本核心是由诸如公允、公正、公平和真实之类的概念组成,这也是D.R.scott在建立会计理论时所采用的主要标准(钱逢胜,2004)可以看出会计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折射出公允公平的思想,如公众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经营业绩。同时也说明了运用伦理方法构建会计理论是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对伦理学在会计领域的运用即会计伦理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大致描述,提出并分析了国内这一领域尚未研究的主要问题。会计伦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罗国杰(1986)认为以道德作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根据道德现象的构成,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部分是关于道德的基本理论,一部分是关于道德的规范体系,一部分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这为会计伦理理论的研究范围提供了依据。笔者认为,以罗国杰(1986)的观点为依据,会计伦理理论可以会计伦理基本理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设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三个方面为研究对象。从已有文献来看,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基本理论类(含审计类、会计行为类)、法规类、会计教育类。法规类文献涉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法规,主要有:法规内容完善及执行的有效性方面、法规结构的重新构建、会计学术领域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等。会计教育文献主要涉及到会计伦理教学的目标、会计伦理课程由谁讲授及讲授资格的认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设计该类课程、如何测量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以及会计伦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等。国外会计职业道德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30至60年代――职业道德教育研究阶段,70至80年代――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教育研究并重阶段,这个阶段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兴起,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继续发展,90年代至今――基本理论与职业道德教育并重阶段。这个阶段职业道德教育仍然是研究的主流,并且开始出现审计师职业道德研究等新兴热点。
二、国外职业道德规范文献
(一)职业道德规范结构设计 对于如何设计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Higgins and Olson(1972)和Shaub(1988)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设想,笔者认为前者具有微观具体的特征,而后者侧重于理论分析,更加抽象。HigginsandOlson(1972)认为新职业道德规范应由三个层次构成:一般原则、行为规则以及行为规则解释。一般原则部分是以方法论的角度分析行为规则所遵循的理念以及采用这些理念的原因,行为规则部分是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应该遵守的规则,行为规则解释部分主要用于解释如何运用行为规则。在行为规则部分明确提出注册会计师应遵守的规则包括:独立性、公平客观、职业胜任能力、或有收费、不相容的职业、广告、竞争竞价等。Shaub(1988)主要研究了如何构建有效的法规、如何检查法规的执行情况两个问题。认为法规运行是否有效必须满足六条标准:保护公众利益、能够识别注册会计师是否参与财务报告的编制、有助于确保法规高质量运行、提供服务时该法规能保证该服务的客观公正性、对于恰当的行为能够提供指导。而对于如何检查法规的执行情况也提供了建议:建立质量审核制度,并参与质量审核制度或同业互查制度;对于注册会计师同时在公司兼职的情形,可要求其审计一个或更多项目;建立有效的诉讼应对程序,确保法规运行有效性。
(二)职业道德法规内容的完善 1931年,Myer;(EAceounting ReviewS2发表的文章Teaching the Accountant the History and Ethics of His Profession提出会计行业比其他行业更需要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会计师应当正确处理与客户、同行和社会公众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直到1971年才有进一步的拓展。Loeb(1971)以非职业会计师行业是否应该制定职业道德规范为主题对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的470名注册会计师(其中公共会计师与非职业会计师人数各占235名)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赞成制定非职业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公共会计师与非职业会计师人数分别占67%、58%。针对这一研究结果,Loeb明确提出了非职业会计师对雇主、同行及社会公众的责任,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地是,(表1)中最后一列,前五项是从技术标准方面提出对社会公众的责任,第六至九项是其他方面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在1972年,Loeb再次使用问卷调查法进一步研究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执行的有效性。通过调查1905至1969年注册会计师违规行为的案件数量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例如注册会计师侵犯同行利益较多,侵犯客户或社会公众利益较少,而且在执业早期,注册会计师更易侵犯同行利益;如果注册会计师侵犯了客户或社会公众利益,通常会受到最严厉的制裁;侵犯社会公众利益的通常是有丰富执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受处罚的严重程度通常与以前期间受罚次数无关,但因同一行为连续受到处罚,处罚更严重。Herron and Gilbertson(2004)从道德发展角度检验了影响法规有效性的潜在因素。Fulmerand Cargile(1987)也运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一项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与非会计专业学生相比,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后更多考虑道德因素。他们还认为这种差异仅表现在思想认识上,实际行动是否也存在差异并不确定。Gaumnitz and Lore(2004)认为法规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否影响决策,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形与法规中设定的情形是否一致。
(三)学术类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立 Loeb(1990,1994)运用理论分析方法初步研究了如何建立学术类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Loeb(1990)认为该类规范应该具备五个功能:制定出会计学教授遇到道德困境时能提供指导的准则;制定出会计学教授应当满足的道德准则;制定出用于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道德准则;制定出能提升会计学术水平的道德准则;制定出用于解决会计学者之间或会计学者与其他个人之间分歧的道德准则。该系列规范应由美国会计学会来实施。Loeb(1994)进一步明确了对于会计学教师来说四类行为是不道德行为:非故意地侵犯其他人的版权;以使用某一种教材为由要求某种形式的回报,不注意该行为的影响;会计学教师不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沟通;会计学教师未经论文演讲人许可,擅自使用演讲论文中的观点。
三、国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文献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Myer(1931)较早提出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在会计教学中被忽视,Peloubet则在1934年明确列举
出12种不道德的职业行为,如美国会计师协会规定任何会员不得允许他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公共会计师业务活动,不得以此获得利益。Callahan(1980)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有:将会计教育与道德问题相结合、识别会计领域里有道德影响的问题、培养道德责任感、培养处理道德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会计领域的不确定问题、根据道德行为的变化划分各个阶段、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与历史以及会计职业道德与一般伦理理论的关系。他还认为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其他目标是协助学生处理实践中的问题,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历史和重要性。
(二)职业道德教学的主体 Gfimstad(1964)就对会计专业老师能否从事职业道德教育表示质疑,而Bean and Bemardi(2005)、Blanthorne et al.(2007)则认为会计专业老师最适合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正好回答了Gfimstad提出的问题。May(1980)认为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要么有哲学教育背景而且有该领域的教学经验,要么从事教学的领域很适合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Watkins and Iyer(2006)认为职业会计师应参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他们认为职业会计师参与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案例资源,这对学生是非常有价值的。VanZante and Keteham(2005)认为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应由有资质的机构承担。还有学者提出了团队教学法(teamteaching),即由有会计和伦理教育背景的不同老师分别进行教学。对于这种教学法,May(1980)和Callahan(1980)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法成本昂贵,教学效果取决于团队中老师的协作能力,因此很难在传统的大学中广泛实施。与前者的观点相反,Powers and Vogel(1980)认为团队教学法在职业道德教育的早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职业道德课程的内容设计 Loeb and Bedingfield(1972)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表明职业道德课程应在审计及税法中开设,并且不超过三个学时Kunitake et al.(1986)。Annstrong(1993)认为职业道德教学包括道德哲学、职业道德研究生课程和高级职业道德课程。Bean and Bemardi(2005)认为在开设会计专业职业道德课程之前应该先进行伦理初级理论学习,包括哲学和道德推理。该文巾NASBA具体提出了职业道德课程应该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之前与高级财务会计之后分别讲授。VanZante and Ketcham(2005)认为职业道德课程内容应包括道德推理、诚信、客观、独立及其他核心价值观。
(四)职业道德教学方法 Loeb and Bedingfield(1972)认为职业道德教学可以通过讲座或案例教学方式进行,学生还需要额外阅读与审计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Haywood,McMullen and Wygal(2004)建议使用宾果游戏的方法进行职业道德教学。在教学前期阶段先向学生讲授不同国家的会计职业组织和职业道德规范,然后安排与所讲授知识相关的小组讨论,并在讨论后发放一份关于职业道德规范重点学习项目的表格,根据表格内容自主学习一至两天后,开始宾果游戏。如果只进行一次游戏,通常只设计五至七个道德情形,大约花费30至45分钟。实验结果表明,每场游戏只进行一次或将游戏在连续的几个学期中开展效果较好。Blanthome et al.(2007)认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应用教育优于理论教育,建议采用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Ponemon and Glazer(1990)采用DIT测试(Defining Issues Test)的结果表明会计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得分高于低年级,因此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Mintz(1995)认为通过学习道德理论,会计师可以抵抗诱惑,从而提高道德水平。也有学者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Fieming,1996),并且审计专业学生面临直接利益冲突时并没有选择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Nouri and Shiarappa,1996)。Weber(1990)、Loeb(1991)认为会计学老师应该对一些问题达成共识,例如职业道德教育所达到的水平、使用哪些工具评估职业道德教育达到的效果等。如何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Geary and Sims(1994)认为对职业道德教育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的人员可通过设计一些问题为实施效果的充分评价提供保证,如(表2)所示。
(六)会计师职业道德能力提高的优化路径 针对会计师出现道德困境时如何做出最佳选择,Davis(1999)设计出了决策框架,分六步:审查客观事实、详细阐明存在的问题、识别与道德相关的因素、设计多个备选方案、对备选方案进行测试、选择最佳的方案,其中第五步涉及的测试方法有法规熟悉程度测试(即测试学生是否认为该行为违反职业道德)、信息公开程度测试(即是否希望所做的选择在媒体上公开)、辩护测试(即能否为自己的选择与父母或同事进行辩护)等。如何提高学生道德推理能力,GaaandThrone(2004)认为经过职业道德准则的课堂精细训练后,学习明茨的道德决策模型,然后讨论会计职业道德的视频资料,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相关的职业道德案例,最后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的测试,这些训练结束后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
四、国外会计伦理基本理论文献
(一)审计师职业道德文献 对于审计师职业道德的研究大多是实证文献,这些文献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数学建模方面有很大突破。Bean and Bemardi(2007)认为审计失败与审计环境中的道德因素有关。Kunitake et al.(1986)提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州会计师协会应重视审计师的职业行为,并建议进行自我管制。Herron and Gilbertson(2004)认为在客户承接环节,审计师可能考虑独立性是否受到损害,并且拒绝有疑虑的审计业务,在该环节,职业道德规范对审计师的独立判断产生影响。Shanb,Firm and Munter(1993)运用路径分析方法对“国际六大”的207名审计师的研究表明审计师的道德倾向不仅影响道德敏感性,还对职业责任产生影响。与非相对主义审计师相比,相对主义审计师在审计中更少意识到道德问题,更少对公司或行业承担责任。Cohen,Pant and Sharp(1996)将因子分析法运用于Rest的道德决策模型,测量加拿大职业审计师的职业道德意识。Firth(1980)以29家会计师事务所和与之有客户关系的29家英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审计师的独立性是否会损害客户关系,并且独立性是否对投资与贷款决策产生影响,研究结论支持了假设。他们还发现公共会计师对有关审计师独立性的职业道德法规基本认同,而财务报表使用者则持怀疑态度。Kite,Louwers and Radtke(1996)对环境审计师的实证研究表明,具有高道德推理水平的审计师会自愿选择做环境审计项目,而较低
道德推理水平的审计师会由公司分派环境审计项目被动进行环境审计。研究还表明,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审计师,环境审计师有较高的DIT分。与被动从事环境审计的审计师相比,他们会主动选择环境审计项目。Tsui(1996)将多元道德变量引入Rest的道德决策模型,结果表明使用多元道德变量得出的结论与已有的审计师道德推理实证文献一致。还发现评价一种行为是否道德的隐含标准和影响因素。Lampe andFinn(1992)以三阶段认知发展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审计师道德决策五因素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审计师如何做出道德决策以及怎样做出道德决策,并且提供了影响审计师道德决策的非道德因素的计量方法。
(二)会计行为文献 Loeb(1971)对美国威斯康星州114个会计师事务所(含公共会计师)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在会计职业团体中存在,违规行为与审计师进行审计的客户规模相关,审计师的实际行动与他的态度并不一致,在大型事务所工作的公共会计师对不道德行为要承担更多责任。Loeb设计的问卷调查表涉及27种情形,包括实践中已出现的情形;审计师很可能违反的情形;审计、税收、管理服务领域审计师遇到的问题;对客户、同行和社会公众的责任。发放调查表后,再向被调查者电话询问问题,见(表3)。Flory et al.(1992)对500名随机选择的管理会计师进行问卷调查,并从内容效度和预测效度角度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道德公平变量、相对主义和契约主义三个变量对道德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三个变量也是行为动机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Leming(1996)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能力水平达不到社会平均水平的原因是很少有会计师拿到会计学学位证书,会计专业学生没有扎实掌握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或者是会计职业组织提供的职业教育不够。会计师职业行为的全球趋同是当今的主流趋势,Farrell and Cobbin(2001)研究了不同的国家对国际职业道德准则的适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8%的会计职业组织全部采用国际职业道德准则框架,36%部分采用。19%的组织发现国际职业道德准则中至少有一章的内容与所有国家环境相冲突,10%的组织发现文化差异会对国际准则的采用有重大不利影响。
五、国内会计伦理文献
(一)基本理论研究文献 对于会计伦理相关概念的研究,文献中先后出现了会计伦理、会计道德、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诚信等词。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会计业务或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由会计职业的具体义务和利益、具体活动内容、方式等决定的,以其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引导、制约会计行为,维系和协调会计执业人员与社会、不同利益团体以及会计执业人员之间的关系,使这种关系符合社会价值体系与利益(汤谷良等,1996;于增彪,1996;叶少霞,2003)。会计道德是会计人依照一定的会计道德规范对会计活动进行调节以达到较好会计活动效果的总称(劳秦汉,2003)。会计道德是会计领域中会计活动引起的道德现象,以及由此归纳出来的道德理论的总称(叶陈刚,2005)。会计伦理是经济社会内在约束的一种形式,可以分为会计职业伦理和经济组织有会计交易处理与会计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吴中春,2008)。这些基本概念之间存在着联系,会计伦理的外在表现就是会计道德(吴中春,2008),而会计道德的内容不等于会计职业道德(劳秦汉,2003)。胡志勇(2006)用传统哲学方法解释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得出的结论与会计学界的看法一致,建议应该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会计师事务所自律互查制度、建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等。雒京华(2006)从经济学的收益与成本角度分析会计道德,认为会计人员会计道德的物质利益、非物质利益、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吴中春(2008)从社会制度、组织社会学角度对会计伦理失范进行分析,认为社会制度不完善及社会控制不力是会计伦理失范的外部原因,而组织控制制度不力是会计伦理失范的内部原因。
(二)职业道德教育文献 张兆国、叶陈刚(1997)认为会计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的过程。潘序伦先生把会计职业道德归纳为公正、诚信、廉洁、勤奋(郭松林,2000)。吴晓根(2003)认为会计道德在校教育的目标是一个三层次的目标体系,第一层次是加强诚信和社会公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个人品德;第二层次是加强会计职能和法律法规教育,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第三层次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具体内容安排见(表4)所示。于增彪(1996)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会计原理》或《初级会计学》中增加职业道德的内容,使学生一开始学习就接触职业道德。二是扩充《审计学》中有关职业道德的内容,并与法律责任、审计准则的内容相互参照着编排。梁水源(2006)建议用职业伦理学与经济伦理学替代现行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编写会计职业道德教材,按顺序开课:先开伦理学,然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与会计专业课同步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主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以及考核评比等方法来进行(蒙丽珍、周英虎,2004)。周蕾(2006)对Kohlbergi德发展模型的三个阶段六个层次的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量化评价。王晓翔(2007)认为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可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内部评价运用了层次分析法量化每个指标进行评价。李鑫(2007)建议用会计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标准和采取百分制评价方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打分评级并记入个人信用档案。
篇4
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对会计教育带来的挑战
会计准则总是在经济和会计的互动中不断演进。经济全球化也不断带来会计职业的全球化,这种影响已经被各国监管者认识并通过相关的制度固化下来,体现为监管的趋同。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Accountant,IFAC,2012),监管的趋同体现为:制订高质量国际认可的标准、各国团队持续的采用和执行这些标准、基于合作和共识的全球一致的监管制度安排。监管趋同为会计师行业带来了机遇,包括增加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信息成本、降低监管套利机会,但同时也为各国会计行业带来了挑战,体现为国际同行竞争、文化政体差异冲突,以及经济风险的多元化。
中国在会计和审计国际趋同方面塑造了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典范。2009年,财政部与世界银行联合《中国会计和审计评估报告》,肯定了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和实施以及行业立法、市场环境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对中国会计审计改革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认为“中国改进会计审计准则和实务质量的战略已成为良好典范,可供其他国家效仿。”同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IFAC2009)公布了《世界各国(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世界各国(地区)对国际审计准则的采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已有126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或将其作为制定本国(地区)准则的基础,并对中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遗憾的是,准则的趋同虽然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国际化职业的可能,但是并不一定直接带动会计师培养的国际化。从供给的角度,可能出现会计师数量不足或者会计师胜任能力短板的情形。中国会计职业教育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
与其他国家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相比,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国等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面选择了慢进程的方式,每年对会计准则做出适当更改,并且这样的更改缓慢融入会计学基础教育和职业会计考试(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当中。而中国趋同的进程更快,历程更短,已进入全面应用国际会计准则的阶段。由于国际会计准则采用原则导向,在会计工作中增加了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因而对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会计教育而言,变化的是知识,不变的是核心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侧重于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的会计师职业教育,能够使会计师在职业生涯中迅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在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保持竞争力。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职业判断的增加,越发提高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会计工作中更需要克己律己,以保持职业判断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在整个行业中的加强,能够提升我国会计师的职业声誉和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谈判力。
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中国会计职业也践行着“引进来”和“走出去”。近十年的国际化进行中,中国会计师职业更多的强调了引进来,但在走出去方面,还远远不足。强调中国会计走出去,不仅能够提高中国会计师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广大会计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工作平台,还能够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增强我国会计职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大学和监督者要适应和引领不断的变化,职业团体和大学应该加强联系。为了适应国际化进程,教师需要加强培训;商业环境的变化需要高水准可以管理压力的人才;并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无论来自内部还是外部的竞争,都不应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为中国的会计师职业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应对挑战的通用框架
根据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实施的“关于遵守标准和守则的报告”(ReportsontheObservanceofStandardsandCodes,ROSC,2009)的基本思路,评价一个国家在基础性市场规则方面的遵循情况有12套核心规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是其中之一(1)。而在1977年IFAC成立之时,就确定了会计领域的四大准则,分别是:审计和鉴证、教育、职业道德、公共部门四大准则。其中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是重要的一部分。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试图通过结果基础,原则导向的教育准则来界定职业会计师(ProfessionalAccountant)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态度。国际教育准则中将职业会计师定义为:一个职业会计师是一个获取、展示和维持会计职业胜任能力并且遵守伦理准则的个人。准则对于能力的解构和对职业道德的重视是本次准则修订的亮点。根据McPeaketal.(2012)的研究,国际会计教育准则正成为影响全球会计教育的重要力量。
IAESB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制定和准则。IAESB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会计职业教育。这将加强职业会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和增强公众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信心。
(一)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基本原则
各国的会计行业运行的方式千差万别。根据McPeaketal.(2012)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制度背景类似的国家比如英美之间,对于职业会计师的准入条件也是不同的。美国的大学在会计师培养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成为注册会计师需要很少甚至不需要经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大学培养有影响但是不能决定,其主要的影响就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职业会计师的准入条件,培养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都给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趋同带来挑战。准则必须对不同的角色给出不同的胜任能力界定。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基础是能力培养。无论培养方法和执业环境如何不同,开发胜任能力,进而服务公共利益的目标却是相同的。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是一个成立于1977年独立的标准制定团体,目前有来自于129个国家和地区的173个组织会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会员之一。该团体是通过发展和提高会计教育(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价值观、道德以及态度),强化全球会计从业者的专业技能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组织。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基本原则为:基于公共利益的目标,寻求胜任能力基础。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相应的战略目标包括:一系列高质量准则以及反映教育、发展、评估职业会计师良好实践的出版物;促进国际教育准则的采纳与实施;开发度量国际教育标准实施效果的基准;加强对会计师教育、发展以及评估等新兴主题的国际讨论。
(二)准则修订技术原则与准则框架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修订坚持以下基本技术原则:关于准则的范式,工作团队按照2009年10月IAESB批准的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FrameworkforInternationalEducationStandardsforProfessionalAccountants)执行。IAESB确定了3个原则:提高清晰度,保证相关的概念与修订框架文件的一致性,阐明IFAC成员组织在实施准则过程中的经验和会计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准则确定评价体系以结果导向为核心,该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几个特征:有效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公平性(equity)、透明性(transparency)、充分性(suf-ficiency)、经济性(resource-efficiency)和适应性(A-daptability)。
新修订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基本内容包括8个教育准则和3个国际会计教育实务声明,国际会计教育实务声明(InternationalEducationPracticeStatements,IEPSs)旨在帮助IFAC的成员组织共享各国在职业教育和发展方面认可的经验。如表1列示。
三、职业会计胜任能力与中国会计师国际竞争力
(一)职业胜任能力解构
IFAC的会员团体应有可靠的程序保证职业会计师具备职业胜任能力,并且把胜任能力解构为三个部分:技术胜任能力(TechnicalCompetence)、职业技能(ProfessionalSkills)和职业价值观、伦理和态度(ProfessionalValues,EthicsandAttitude)。准则中增加了职业经验(ProfessionalExperience)要求,并且加强区分了职业经验和实践经验(PracticalExperience)的不同。表2列示了结果导向的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解构。
(二)提高中国会计师职业竞争力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对于职业胜任能力的解读详尽而具体,为中国会计教育中的职业胜任能力提供了明确的标杆。然而,国际教育准则的本土化应用,并非生搬硬套,全盘引入,中国对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引入,要考虑到资源的约束、制度和文化的差异等多方面,这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过程。
中国会计学的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对于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从职业胜任能力的技术胜任能力维度来分析,会计职业人员需要的职业技能是综合性的。在进行学习之后,会计职业人员能够对财务报表审计、财务会计和报告、治理和风险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判断和决策。从知识的综合性而言,中国的会计教育没有达到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要求。对于会计证书的强调,导致了会计人员仅仅重视考试科目,忽略了综合能力。在这一方面,限制考证的门槛,强调学习本身的过程可以对这一现象有所缓解。比如说,美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前,强调对学分的认证,参加考试的学员,必须满足学分要求。其中,对学分又进行分维度、分学科的详细比例要求,对综合商业知识、基本技能、法律知识、税务知识、会计知识等各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要求。这确保了职业会计师的最基本能力要求。而中国的要求过于笼统,缺少对每一个维度的细致考察。另一方面,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难度逐年增加,但是并没有对提高整体行业胜任能力起到显著作用。相对于考试难度而言,针对会计职业考试设立合理有效的综合能力门槛,降低对于特定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关注,强调个体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是提高中国会计师职业能力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当然,对于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根据孟焰和李玲(2007)对于中国会计专业学位本科课程体系的调查显示,中国高校对会计专业学位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在课程设置方面,包括专业课内容重复较多、专业课与基础课比例失调、课程设置中存在遗漏等显著性的问题。这一基于市场定位的研究与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研究不谋而合。根据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职业能力解构,技术胜任能力要求财务报告审计、财务会计报告、智力和风险管理、商业环境、税务、信息技术、商业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多方面的技能。为了提高中国职业会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强调全面发展的理念,包括系统学习会计、商业环境、信息技术、法律、税务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使用高科技教学手段,增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试验教学、信息化技术教学等模块,在教学中强调课程内容和能力训练的整合,在专业教育中潜入通用能力的锻炼,利用学生团队合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以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胜任能力(杨政等,2012)。
从国际会计准则的职业技能维度中可以看出,职业技能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还包括了人际交流、个人(自律)和组织的能力。而我国对知识维度的强化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能力。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还是工作阶段,证书已经成为了会计职业中至关重要的评价标准。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中,这种导向影响了作为未来会计师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降低了学生对于自身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要求。强调会计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适应极度细分的工作环境和高度协作的组织氛围,人际交流、个人(自律)和组织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期的社会互动获得,一定的社会活动和实习能够帮助处于会计职业初期的学生取得这些技能。
为会计职业入门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入门开始提供职业胜任能力的锻炼平台,并且提供反馈为会计职业入门者提供指引。对入职业入门者而言,并不清楚这一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如果在入门阶段就为他们提供指引,将为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树立目标,从而提高入门者成功的机会。当然,这需要职业团体(如: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教育机构和各实体(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企业、政府机关)的各方面合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职业团体和学校建立稳固的关系,在一些学校中有职业团体提供的顾问委员会,为学生提供职业建议和发展的指引,这一方式可以借鉴。各机构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会计职业入门者提供便利的学习渠道,为职业团体建立职业标准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实体机构提供了人才储备。建立这样一个稳固的关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也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中国会计师职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国际视野的培养应该从入门开始。这一方面,中国的会计教育已经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譬如,注册会计师考试引入英文题目,各高校开设会计国际班级等。在这一方面,中国大陆地区相比周围的地区和国家(比如香港、印度等),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这一现象,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国际化人才的缺乏。在广大的高校和其他职业教育渠道中,国际化人才稀缺,尤其缺乏会计国际化教育的领军人物,因而国际会计教育难以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其次,缺乏对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理解。在广大的会计教育中,除了一些独特的班级,很少有单独对于国际商业环境进行介绍的课程。因而,导致了中国会计职业中一些独特领域的人才缺乏,例如,懂得其他国家税法和商业法,并且能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人才。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教育仍然需要得到广大海内外人才的大力支持。
四、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及职业态度
为了保持准则的简明和清晰,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一般不会对同一内容重复解释和强调,但是职业道德部分是一例外。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EthicsStandardsBoardforAccountants)已有单独的《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CodeofEthicsforProfessionalAccountants,IESBACode),而且在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中多次提到职业道德问题,并且制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国际会计教育实务声明1号。目的是为成员团体提供指南,使之能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保证职业会计师在职业生涯和后续学习中,持续发展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及职业态度。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意识到,虽然成员组织的文化、语言、教育、法律和社会体系不同,会计师角色不同,职业道德教育所处的阶段不同,但是面临着同样的来自职业道德方面的挑战。会计师的行为会影响其他会计师,会计师必须要有实现公共利益的承诺,公众依赖行业和从业者的道德正义来保证职业的正义和公共利益。
职业道德由五大原则组成,包括诚信(Integrity)、客观(Objectivity)、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ProfessionalcompetenceandDueCare)、保密(Confidentiality)和职业行为(professionalbehavior)。相应的也会遇到威胁职业道德准则的情形,包括:自身利益的威胁(Self-interestThreats),往往在会计师或者家庭成员与财务或者其他利益相关时发生;自我评价的威胁(Self-reviewThreats),当以前的判断需要自己去重新评审和判断时发生;过度推介的威胁(AdvocacyThreats),即当会计师过度倡导某个立场或者观点会失去客观性;密切关系的威胁(FamiliarityThreats),密切关系会使会计师同情其他人的利益;外界压力的威胁(IntimidationThreats),感知或者实际面临威胁的时候会计师会不能客观的执业(2)。
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应该要有切实的防范(Safeguard)机制,把威胁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防范机制包括:职业、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提供的保障,以及工作环境中的保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在入职和后续教育阶段的教育、培训和经验要求。
(一)发展职业道德胜任能力(DevelopingEthicalCom-petence)
发展职业道德能力的核心是统一连续的职业道德教育(theEthicsEducationContinuum,EEC),包括四个步骤:提升职业道德知识;发展职业道德敏感性;改进职业道德判断;保持对职业道德行为的既有承诺。
(二)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的方法(ApproachestoImple-menttheEthicalEducationContinuum)
国际教育实务声明提供了两种方法实施连续统一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是主题法(TopicApproach),一是分步法(Stage-by-stage)。成员组织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或者两种方法组合。两种方法都强调职业道德现场学习和职业道德形成过程评估的重要性。主题法的相关内容见表3。
(三)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为中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供的指引
近年来,国内外存在的会计舞弊案例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会计行业的反思。在中国,个别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案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导致了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的不信任。虽然中国会计教育从入门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但是这一方面的投入收获甚微。针对这一问题,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为中国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指引。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传达和评估(DeliveryandAssessmentofEthicsEducation)。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整合现场学习和正式教育,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实现以下目标:增加职业道德敏感性、养成职业责任感、提升职业道德决策技能。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提供和评估(DeliveryandAssessmentofEthicsEducation)。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整合现场学习和正式教育,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实现以下目标:增加职业道德敏感性、养成职业责任感、增强职业道德决策技能。
1.现场学习
现场学习是重要的职业道德形成场所。职业会计师的行为对他人有重要的影响,他们应该展示道德勇气并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决策。
道德领导力(EthicalLeadership)在一个组织当中对所有的成员都有很强的正面示范和影响作用,可以带动其他人形成道德勇气。职业会计师和培训生在把主管和同事的价值观内化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和修正他们自身的职业道德态度。处于领导位置的职业会计师应该要确保与培训生和其他职业会计师共同面对工作过程中的责任和职业道德问题,并强调遵守道德规范的益处。
在认证前的培训中,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习。和导师的关系在很多方面将帮助学生,包括把导师作为行为楷模,培养职业会计师所需的技能、培养道德敏感性和判断能力。职业会计师和学生应该在有常规的行为反馈和评估的环境下工作。成员组织应该鼓励职业会计师得到关于职业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反馈意见。
2.职业道德讲授方法
根据职业道德教育的国内外实践,教学职业道德的方法包括:讲座、职业道德讨论、小组或者集体学习、职业道德威胁和挑战的案例学习、角色扮演、嘉宾演讲和在线学习。杨政等(2012)的研究表明,对于中国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产生显著不同的接受程度,并且会影响学生对于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觉参与,提高中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采用参与方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从职业生涯的最开始,运用职业判断来和道德判断来处理未来职业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道德困境。另一方面,通过嘉宾演讲等方式,能够运用成功人士榜样的力量来强化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职业道德约束感。
3.职业道德的评估方法
判断学生或者职业会计师是否形成一定水平的职业道德敏感性和判断能力,一般可以通过正式评估、现场评估和自我评估实现。评估方法大致分为总结性评估(SummativeAssessment)和形成性评估(FormativeAssessment)两种类型。其中,总结性评估能够分析在学习过程某一特定阶段的表现情况,这种评估方法一般应用于某一课程结束时。总结性评估适用于评估道德理论和观念的接受和理解。形成性评估是一种持续性的评估方式,能够提供关于目前学习进展的信息,以便于对进一步的学习进行支持。形成性评估更适用于在工作场合中对于道德敏感性的发展和判断的评估。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专家咨询组委员一致认为,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理事会的职业道德守则(CodeofEthics)是十分重要的参考。各国的监管要求如果高于职业道德准则,就应该应用本国较为严格的要求。我国会计职业教育中,应该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守则的作用。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接触职业道德守则并且了解其重要性,将会为会计职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的道德形成奠定基础。
同时IFAC的成员组织应适当建立有关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态度的职业能力考评程序(appropriateassessmentprocesses),为形成最合适的评估方式,IFAC的成员组织、教育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应该适当考虑投入、产出和过程等方式的组合(appropriatemixbasedoninput,output,andprocessmeasures)。而在我国的教育中,无论是学生阶段还是工作中,鲜有对职业道德的评估。对于职业道德的评估,一方面能够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能够淘汰部分不合格的会计职业人员,从而保持会计行业总体的职业道德标准。
五、结语
篇5
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会计环境复杂多变,大大增加了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而相应的会计信息要满足有用性这个基本质量特征,必然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判断。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主要以原则为导向,这更增加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而如何保障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成为会计研究领域中的关键问题。有限理性是影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对有限理性不加以治理,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会计规范体系的权威性。笔者认为,会计职业判断是非常复杂的行为,必须突破会计学科的边界,将其与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深入分析产生有限理性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对于规范会计行为,改善我国整体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及特征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有了较为一致的观点,一般指会计专业人员处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根据现行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下的会计标准,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经验,通过分析、确认、计量等方法对不确定会计事项进行判断、处理的行为过程。它既是一种按照会计规范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也是会计人员对于相关会计信息认知处理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整个会计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各个环节以及财务报告编制的各方面,具有和其他会计行为显著不同的特征。
(一)技术性与社会性相统一
会计工作专业性极强,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和程序将信息进行加工和转换,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服务。而会计职业判断更是一种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进行的职业判断,非专业人士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具备较强的技术性。由于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影响着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在进行职业判断时需考虑各方面因素,平衡好“客观中立性”与“经济影响性”之间的关系,该行为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此会计职业判断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特点。
(二)规范性和可选择性相统一
相关法律规定,会计职业判断必须在统一框架下作出客观、公允、恰当并符合经济实质的判断和选择,会计准则就是会计人员统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因此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由于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又赋予了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原则、程序等方面较大的空间,使其具有可选择性。会计职业判断的可选择性主要表现为会计方法、种类、时间具有可选择性,比如现行准则下固定资产折旧有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两类方法,会计人员应根据固定资产的应用情况或其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来进行选择。可见,会计职业判断是规范性与可选择性并存的一种行为。
(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
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一种判断,本身就具有主观性。由于判断必然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成分,当会计人员面临多个方案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和自身的职业经验进行比较、权衡,这无疑掺杂着判断者的主观成分,但结果是否更接近实际,很难有一个客观标准。同时,会计职业判断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其客体都是客观经济事项,判断必须在相关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其过程也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会计职业判断的对象和依据都是客观的,判断行为也具有客观性,因此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体。
(四)经济影响具有双向性
会计职业判断带来的经济影响可能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公允恰当的职业判断有助于正确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并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透明度。会计准则不可能对每一个会计事项都进行明确的规定,通过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应该看到由于会计职业判断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分配,其自由空间很容易被利用,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必须重视会计职业判断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的双向性,应正确引导以防止负面影响的产生。
会计职业判断存在上述多种特性,其行为又受到来自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有限理性是关键因素,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有助于找到规范会计职业判断行为的合理路径。
二、会计职业判断有限理性分析
(一)会计职业判断有限理性的分类
有限理性理论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西蒙的研究。西蒙认为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人,有限理性人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内心长期处于动态甚至矛盾的状态,在进行有关决策和判断时必须充分考虑人的生理、认知、心理动机等多方面限制,而决策的结果在有限理性下无法达到绝对的最优程度。有限理性理论让我们意识到,会计职业判断过程中同样存在有限理性,应对判断主体的认识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理性和非理性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加以治理,才有可能使会计职业判断行为趋于合理化。
笔者根据有限理性基本理论,从判断主体出发,结合会计职业判断的特殊性,认为可以将会计职业判断有限理性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人无法正确理解每个会计规则、无法正确识别和处理每一个会计事项的认知性有限理性;二是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受利益驱使或迫于压力导致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行为性有限理性。认知性有限理性往往由于经济业务本身复杂多变、人的自身缺陷造成认知上的偏差,进而引起判断结果的失误,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也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完善制度、提高技术以及加强学习达到降低影响的目的;行为性有限理性则为了私利而有意识地操控职业判断,违背会计核算的原则,扭曲公司真实的会计信息,其经济后果会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是需要禁止的。
(二)有限理性产生的根源
1.产生认知性有限理性的原因
(1)相关会计规则存在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各种会计规则应该是立足于经济环境,经过各利益集团的多次博弈而形成的,具有法定约束力,完善的规则应该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能真实反映各类业务的经济实质。但由于规则制定者也存在对知识和环境的认知有限理性,现有的会计规则存在明显滞后于实务、不完善、不科学等瑕疵,比如非货币换准则就存在范围界定较为模糊,核算的标准不够明确等问题。另外,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也存在社会参与度不高,利益相关者缺乏参与的渠道等问题。相关会计规则不完善,容易导致会计人员理解产生偏差,引发判断认知性有限理性。
(2)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复杂多变,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可靠性也提出新的要求。经济业务多变性使得未来的结果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加大了会计人员在识别和判断时的难度,会计人员无法完全获取充分的信息,必然增加了发生判断失误的可能性。因此环境的复杂和不确定是会计职业判断认知性有限理性的又一根源。
(3)人的生理、心理存在有限理性。规则缺陷和环境不确定是造成认知性有限理性的外在原因,而内部因素则是作为判断主体的人的生理、心理存在有限理性。人类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有限理性,在运用大脑进行信息记忆、加工等工作时都受到基本的生理约束,环境影响下的个体性格、意志、情绪、价值观等因素也会影响行动的结果。人的生理、心理有限理性首先表现为专业知识和相关职业经验的获取有限。会计人员一般通过学校教育和后天实践获得基本的技能和经验,假设会计规则都是完美的,要求会计人员透彻理解每一会计规则并准确运用到任何会计事项中是不现实的。人的大脑和精力是有限的,出现失误也是必然的。人还容易产生心理惯性,就是运用一些心理策略或惯性来简化信息的处理以缓解有限脑力的压力,这样的思维方式也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另外会计人员工作中出现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心、没有进取精神、工作容易疏忽大意或固执己见等现象,其实是其价值观、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的表现,这些缺陷容易导致认知性有限理性。
2.产生行为性有限理性的原因
(1)利益的驱动是行为性有限理性产生的动因。行为性有限理性的产生取决于判断主体进行判断的出发点,即动机,追逐利益是产生行为性有限理性的主要动因。会计人作为一名职业者,有物质、精神上的利益需求,但笔者认为,真正促使其违背职业道德、承担违规风险的动因主要不是源于自身,而是企业管理层。由于会计人员受雇于企业管理当局,自身利益与企业捆绑在一起,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其行为很难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其职业判断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当局的利益动机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动机有些是关于职位的稳定或升职、各项经济待遇的保障、希望通过政府的考核、迎合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还有些是希望为企业获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少税收等等。这些利益动机使得管理层在会计人员进行可能影响利益的会计政策选择时对其施加影响,把会计职业判断变成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导致行为性有限理性的产生。
(2)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行为性有限理性产生的源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使公司控制权及利益分配得到有效的制衡与监督,而目前我国“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管理层权力过大,集会计人员控制权、审计委托权、会计政策选择权于一身,无法形成有效的制衡,很难保障会计人员的独立地位。当管理层的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管理当局由于缺乏制衡,很容易通过干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行为来达到某种目的。因此缺乏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的治理机制是造成行为性有限理性的根源之一。只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管理当局的权力进行有效削减和约束,重新设计对会计人员的任免权、控制权、审计权,形成多方权力制衡,才可能避免行为性有限理性的发生。
(3)外部监督不力助长了行为性有限理性的产生。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特征使得建立严格的外部监督体系非常必要。我国已经建立了多重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中介机构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但三级监督都存在较多问题:政府监督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监督主体自身有限理性、监督成本过高等问题;中介机构监督由于利益因素影响,很难保证监督的独立性;社会公众监督是一种非专业性监督形式,对于会计职业判断专业性强的行为很难真正进行有效监督。外部监督不力还表现为惩罚不严。我国目前很多惩罚手段没有真正触及违规者的利益,违规成本太低,根本无法发挥其威慑作用。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违规上市公司的再违规现象非常普遍。由此可见,外部监督不力使得无法有效制约行为性有限理性,某种程度上还助长了行为性有限理性的产生。
(4)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社会风气是行为性有限理性产生的温床。经验是影响会计职业判断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自律性,也就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个体的职业道德受社会的职业道德整体水平影响。我国目前的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缺乏有效的诚信机制,在经济生活中不当谋利的行为时有发生,尤其管理层为粉饰业绩操控会计职业判断行为屡禁不止。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经济主体缺失诚信的行为,必然会传导给依附于管理层的会计人员,加上利益的驱使和从众心理,其判断行为的质量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三、治理会计职业判断有限理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是规范有限理的前提
规则的不完备和标准的模糊使会计人员对规则认知理解出现偏差,从源头入手,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是规范有限理的前提。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要做到:严格遵循一套公开、透明的法定程序,从立项到向社会公众广泛地征求意见;准则各项条款中的术语、计量属性、标准等表述要明确、严谨,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制定出配套的导引体系,增加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有一流专家组成的组织保证,在技术性、专业性方面保证准则制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是经过社会各界广泛博弈、充分考虑多方利益、减少各种利己动机并具备随环境变化而不断完善、优化的机制。
(二)优化会计人员素质是治理有限理性的基础
有限理性的主要根源在于人,职业判断的质量与判断主体的技术水平、道德修养密不可分,因此优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是治理有限理性的基础。要使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合理化,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一是专业素质的优化。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优化主要是知识技能的提升和职业经验的积累。会计人员知识技能一般通过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和后续教育获得,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会计人员专业基础是否牢固,因此各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应当重视会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传授,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会计人员任职后参加法定的资格考试和职称考试是国家对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要求的一种体现。企业用人单位应重视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并将培训结果与个人的业绩考核制度挂钩,以提高培训效率。职业经验的积累大多依靠后天的实践。会计人员应主动抓住机会,尽可能熟悉各种会计岗位和业务,要善于总结执业经验,有意识地与同行交流,向专家请教,尽快丰富自己的职业经验,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更新业务知识储备,积累职业经验。二是重视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符合职业特征的道德和规范的总和。会计人员作为中介人的角色,应恰当、充分、客观反映经济业务和事项,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服务。但目前有很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不惜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谋求私利引发有限理,因此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是规范职业判断行为的关键。要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一方面在学校和后续教育中就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会计人员明确各项行为准则,成为有职业理想、高度的工作责任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的职业人;另一方面要强化职业角色意识。会计职业角色意识是会计人员将社会对其职业的角色期望转化为自我意识的结果。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一定程度上支配自己的职业态度和行为。应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氛围,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定位,使其在思想意识中将会计工作所要求的职业道德素质内化为会计人员的内在品质,为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质量发挥长效作用。三是心理素质的优化。心理素质包括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方面。判断主体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判断行为的结果。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运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进行判断,将判断失误率降到最低。因此运用各种手段训练、提高会计人员的心理素质也是优化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一环。
(三)加强企业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是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保障
内部控制是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经济事项进行管理和控制,保障企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安排,而是由控制活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交流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为会计职业判断形成公正、客观的内部环境,保障判断主体的独立性。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尤其是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是保障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关键。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首先要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的管理、结构、权力及分配进行合理的制度性安排,明晰企业产权、合理资源配置可以弱化管理层和判断主体的不良动机。其次要强调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机制就是在总体内部控制目标导向下,有效指导并约束判断主体在限定范围内结合实际情况对不确定性会计事项进行分析、评估、确认以及选择,保障判断偏差和错误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要使机制发挥作用,会计职业判断主体在职责和权利上要明晰。在机构的设置方面可以将外部监督部门引入企业,由外派财务人员和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共同履行监督职责,力求保持较强的独立性,形成对管理当局的有效制约,从而保证会计职业判断质量。
(四)建立外部监督体系是保障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有力支撑
政府监督、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中介机构监督、以舆论为手段的社会公众监督是构成会计职业判断外部监督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监督效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要真正实现对会计职业判断行为的有效监督,首先是政府监督的完善。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完善立法、采取相应的行政手段来规范与监督会计行为,从会计准则的制定到制度执行质量的监督,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资格认定到企业各项财务检查和审计活动都要进行系统合理的统筹安排,掌握整个监督体系的执行情况。其次要充分重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作用。注册会计师作为第三方,对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是否符合当前环境下的经济实质、有无违反准则及相关法规情况可以进行专业的评定,其作用不可小觑。由于企业管理层实际拥有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聘和对审计费用的控制权,极易导致审计行为失去独立性,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独立审计准则,明确规范审计程序,监督注册会计师是否客观、公正、独立地进行审计业务,严格维护其审计的独立性。社会公众监督是一种舆论监督,是对会计职业判断外部监督的一种补充。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工具的普及,“一夜天下知”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信息网产生的强大社会辐射效应及对会计职业判断违规行为产生的巨大舆论影响,增加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违规成本,有效制约企业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的不恰当行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监督体系,为有效减少会计职业判断有限理性提供保障。
(五)建立长效的奖惩机制是治理有限理性的有效路径
治理好有限理,光靠监督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还需建立长效的奖惩机制。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要促使个体保持和延续某种合理,必须正面激励和负面严惩二者并重进行引导。对会计职业判断行为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一方面是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会计职业道德风尚的社会环境,针对会计人员利益需求的动机,制定出科学的奖励政策,包括提高工资、增加奖金、给予荣誉称号和各种表彰、提升职位等等,一定程度上满足合理行为下会计人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激发其规范自身行为的内在积极性,抑制不良动机,进行正面激励;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对失信行为的监管方面存在惩治不够严厉的现状,应加大会计职业判断行为违规的惩处力度,进行负面的强化。对于有违背道德操守的职业者和负责人不仅物质上加大处罚,非物质上的处罚也要到位,批评、降职甚至取消从业资格,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披露,扩大影响,使违背职业道德的风险和责任大大超过预期报酬。同时,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会计人员的诚信档案制度。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对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环境,促进会计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规范会计职业判断行为需要多方紧密配合才可能实现。随着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会计人员职业素质逐渐提高,公允、恰当的会计职业判断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有用性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家亲,许燕.会计职业判断研究[J].会计研究,2003(10):43-46.
[2] 孙绍荣,宗利永.理与非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61.
[3] 于长春.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控制研究[J].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6):28-36.
篇6
1.1 定向
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就是为达到目标(自己拟定期望达到的一个理想)而选择的一种路径。对高职学生来说,职业定向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十足的勇气,根据自己的兴趣、理想、专业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1.2 定点
确定职业发展的地点,也是实现环境的一个因素。就中国来说,各地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近几年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职业地点为经济发达地区,但这些地区竞争激烈,尤其是外地毕业生还要面临环境、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其发展空间未必好过发展中地区,这也是高职生择业时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1.3 定位
确定自己在置业人群中的位置,定位过低会导致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过高则容易遭受挫折,从而对职业丧失信心。高职学生需要准确的确定自己的位置,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择业时对照职位、薪水、工作内容等作出判断和把握。
1.4 定心
稳定自己的心态,人生会有起伏,成功与挫折总是结伴而行,个人的职业生涯也不例外,很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对高职学生来说,就是要保持一种心态,敢于直视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始终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正确计划去实现。
2 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规划
为了掌握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有关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访的167位学生中,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非常了解的占总数的60%,十分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的占20%,十分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的占30%,在校注重专业技能而忽视职业能力发展的占40%,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占15%。调查结果表明,对个人情况了解的学生多于对未来工作的了解,但对个人的了解学生数量仍然偏少;对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不清晰的也较普遍;学习过程中进行职业能力锻炼和培养的过少。调查还发现:近100%的职业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80%以上还仅停留在毕业前简单地开几场就业讲座、拼凑几场招聘会和办理离校手续工作方面。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仅围绕会计技能设置课程,尽管有选修课程,但教学管理部门缺乏指导,学生不能结合职业发展的需要选修,只为了应付考试混学分。
从学生到学校有关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调查和了解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专业性和实效性的全过程教育和指导。如果不改进工作,将会继续影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育质量,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前程。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2.1 改革就业指导中心服务内容
目前就业指导机构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办理手续、提供信息、政策指导等就业服务性工作。这些传统性的事务性工作是必须的,但离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相差甚远。 就业指导机构要针对高职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与本人(会计)职业目标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和环境信息评估情况制定更长远的目标;在职业规划目标实施方面,指导学生处理好中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教育指导学生中短期目标主要通过(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而实现,长期目标主要通过相关选修课的学习和素质拓展而实现。
2.2 提升指导教师水平
就业指导要从完成毕业生“出校门”的就业具体手续的工作状态,上升到帮助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层次。这不仅应当成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最基本理念,而且也构成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具体来说,引导学生从广阔的视野审视个人职业问题,帮助其正确进行人生定位和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帮助其学习和锻炼以正确地选择职业,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较快地适应工作。
就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迫切需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会计职业经验、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经验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为了能保证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指导教师的质量,可采取以下措施:新增的会计专业指导教师必须既懂会计又熟悉职业管理,具备会计资格证和职业咨询师“双证”的才能上岗,把好“入口”关;对现职人员进行全员化的职业理念和方法的教育培训,限期达到能够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安排负责会计专业就业指导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会计人员及人事经理一起工作,得到来自一线的职业经验。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确保职业指导的针对性;确保职业指导课程具有新鲜的会计就业信息和行业发展资讯等生动而实际的内容;确保职业指导理念和方法得以贯彻实施。
篇7
(一)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产生背景 20世纪90年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企业中与工作一体化的学习态势增强,基于终身学习的企业继续教育日益扩展,“模块化”课程模式日益受到欧洲职教的推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面临时着自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以来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压力。1996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颁布了基于学习领域《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的新课程模式,首次提出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取代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模式,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而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1999年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二)学习领域的定义 所谓学习领域,是德文Lernfeld的意译,由两个德文单词Lemen(学习)与Feld(领域)组合而成,是一个由学习目标表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三部分构成(姜大源,2007)。按照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巴德教授和谢费尔的诠释,学习领域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它包括实现该职业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
(三)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特点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有如下特点:(1)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工作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作过程是指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物质产品生产的。德国不来梅大学劳耐尔教授将工作过程定义为: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赵志群,
2003)。其特点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2)通过“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行动领域是指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和社会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职业学习过程应该有利于完成这些任务。行动领域体现了职业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需求。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其指导思想在于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成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决定性的参照系。对指向当今和未来职业实践的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反思与处理,便产生了“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弗伦斯堡大学彼特森教授描述了从“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三种途径:一是确定该职业典型的工作过程,以设计工作导向的学习领域,即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二是确定该职业工作过程的典型活动领域及行动领域,以设计工作导向的学习领域,即以工作过程中的行动领域为基础;三是确定该职业典型的经营过程和工作过程以及交叉的工作内容和技术内容,以设计工作导向的学习领域,即以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内容为基础。(3)在与现实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下组织教学。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和社会行动情境中职业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反映。简言之,学习情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下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因学校、因教师而异,具有范例性特征,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化。实际上,学习领域是课程标准,而学习情境则是实现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课程方案。在学习情境下组织教学,其特点是:学习的任务情境应与现实情境相似,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教学过程应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似;教学方法应创设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主动发现和探索。(4)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是范例指向的,放弃了学科的系统性。这里所讲的范例不是从工作中选择的例子,也不是以例子说明的工作,而是在体现与之相关的认知原理,即在对本质现象、整体与局部、结构与过程的观察、解释和归类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论目标的案例。“范例性”也不是对学习内容及其复杂性进行的简约处置。客观事实的复合性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应该简约的,而应该被学习者所洞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内容的减量要通过范例的突显才能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
二、《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课程的目标定位
(一)学习领域职业描述 会计职业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管理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1894年,苏格兰爱丁堡会计师公会的成立,标志着会计开始作为一种专门职业而存在。现代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合法凭证为依据,采用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连续、系统和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会计人员将紧紧围绕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和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开展工作。而所有会计工作必须置于一定的会计工作组织之中。我国耳前的会计职业专业技术资格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从事会计职业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具有“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提高技能、搞好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从一般意义上讲,会计职业就是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并传输信息,其表现过程和工作载体主要是填制和审核凭证一设置和登记账簿一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
(二)学习领域课程定位 《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取代了原《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了113个学习情境和48个项目任务,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源,对会计职业最基本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进行介绍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工作环境和职业道德,认识会计工作的一般流程,理解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使学生具备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专业基础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三)学习领域目标 通过对《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领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1)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核算能力;具有会计职业的就业能力和会计岗位(群)初步职业判断能力;在老师指导下,能制定会计职业学习情境方案并进行实施;能独立完成从填制和审核凭证一设置和登记账簿一编制与
报送会计报表;具备与客户、同事、领导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能够与交流对象说明工作内容及原因,并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具有严格执行会计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遵纪守法的工作态度和“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2)社会能力。具体包括: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会计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感;根据学习目标,具有独立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3)方法能力。能自主学习会计新知识、新技术等;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能独立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三、《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情境设计与能力测试方式
(一)学习领域情境设计应考虑的原则“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由13个学习情境组成。在设计应主要考虑如下原则:(I)要符合基于会计职业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的要求。学习情境是在仿真会计职业环境中对真实会计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某个具体工作任务为目标。(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双证就业”的办学要求:(3)要兼顾后续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力求符合教育部的“注重基础、突出适用、增加弹性、精选内容”的要求。
(二)能力测试方式 《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情境划分和能力测试方式如(表1)所示。
(三)学习领域情境的具体设计――以“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学习情境为例 每个具体的学习情境是由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考核与评价等要素组成。现以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为例来进行具体的情境设计。(1)学习目标。根据“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课程开发理念,本学习情境设计的目标是:第一,旨在该学习领域培养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处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第二,以项目为导向,老师应合理引导学生完成小组分工,讨论并确定工作方案。第三,旨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凭证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体目标有: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需要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识别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制定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方案并进行实施;掌握原始凭证的分类、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掌握记账凭证的分类、填制方法和审核内容;学会各种会计凭证的装订;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具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3)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和填制要求;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和填制要求;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和审核内容;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和时间;会计凭证装订前的排序、粘贴和折叠;会计凭证的装订、编目和归档保管;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方案实施后的质量评估。(3)教学方法和建议。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讲述法、项目教学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和实践操作法等。具体操作建议如下:第一,将该学习领域分作六个项目,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在老师指导下制定和实施方案并最终评估。第二,学生通过各类真实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在不同会计岗位上的角色转换,以此来体验会计核算的起点状态、会计凭证填制及凭证传递与保管的整个过程。第三,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各种教学材料、工具、媒体资源及教学场地、设备。(4)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具体包括:《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文件、不同类型的真实原始凭证的复印件若干、较为完整的模拟经济业务1―2套、空白原始凭证若干、空白记账凭证若干、钢笔/签字笔、各种印鉴章、打孔机、白色棉线、棕色牛皮纸、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软件、视频教学资料和网络教学资源等等。(6)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具体包括:具备认识不同类型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书写数字能力;具备识别真假人民币的能力;具有对经济业务的概括能力;能正确编制会计分录。(6)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这种课程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具体包括:能正确填制会计凭证并进行演示;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并组织教学;熟悉会计凭证的审核内容;熟练掌握会计凭证的粘贴、折叠与装订;能指导学生填制各类凭证并及时纠正各种错误等。(7)考核与评价。评价内容有:会计凭证基本知识掌握水平;方案设计能力评价;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能力评价;会计凭证粘贴、折叠和装订能力评价;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工作态度评价。具体评价时,可采用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四、《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篇8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专业的用人需求为导向,着重培养应用型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精准定位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会计人员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强化教学方法改革,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校企合作、多门主干课程交叉结合的多模块全方位实践教学。同时,学校应重点培养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阶段实现“重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一是高校可细化会计学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等,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相同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二是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限选课,突出学生专业特长,增强岗位适应能力;三是加大学生专业选修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需求选择专业选修课,丰富知识体系,拓宽知识面,全方位提高实践能力。另外,还应鼓励支持学生假期时间走出校园开展调查研究、走访优秀企业等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完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高校应深入改革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使之满足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
2.1优化课程体系
为保证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强化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应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加强课程的实效性和适应性,培养就业单位需要的会计人才;另一方面适当前移专业课程,合理安排前三年的课程教学,处理好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衔接,最后一年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各种会计实训实习,并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们备考研究生或就业。
2.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要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应根据优化后的培养方案,适当减少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学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实践课时占25%以上,针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单独设置模拟实训,并配套进行校内外集中实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3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让学生明确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并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去,不断深化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并引起高度重视,规范自身会计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将来成为合格守法的会计人员奠定理论基础。
2.4增加学生选修能力拓展课程的自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视学生们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的实践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学校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证券投资学”、“创业教育”、“现代企业管理”、“专业英语”等等选修课程,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工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应考虑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端正人生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为日后就业指明方向。
3实践教学方法多样化
3.1双重会计实验教学
会计学专业教师可采用手工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完成手工操作部分,如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操作,接下来学生进行电算化操作,实现原始凭证录入、记账凭证编制、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自动生成等操作。双重会计实验教学便于学生明确业务处理流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2案例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真实案例开展专业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必须紧密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所选案例要求高质量高相关性。通过对真实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问题教学法是指带着问题进行实践教学的方法。问题教学法由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得到的易出现问题整理集,在课程教学中着重讲解问题并操作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实践操作效率,减少操作错误。
3.3运用仿真综合实训平台
实训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学校可充分利用仿真综合实训平台进行教学,该平台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仿真报税实训平台,模拟税务部门办理各种涉税业务,如纳税申报、缴纳税款、延迟纳税等等;第二,仿真银行实训平台,模拟银行办理相关业务,如存取款、转账、结算等等;第三,仿真工商实训平台,模拟工商部门各项业务办理。第四,仿真审计实训平台,模拟审计部门各项业务。通过该综合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与会计岗位相关的一些工作内容,更让学生明白,要想真正胜任会计工作岗位,不仅需要掌握会计核算,还需要学习更多的技巧方法。
3.4企业环境模拟教学
运用企业环境模拟教学的教学方法,对实践实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效果。高校可根据企业财务工作的具体分工情况细化会计岗位,学生分别担任不同职位如会计、出纳、主管会计等完成实训内容,并定期实行岗位轮换,使得学生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会计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从而实现校企共享网络平台、共编人才方案、共编专业课程教材、共设课程体系、共同构造实践教学机制、共承基地建设责任。
4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4.1加强实训教材及其资料建设
教材是开展教学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应选择实施双重实验教学的实训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企业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综合实训)》,另外,应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编制符合培养方案的单项实训、综合实训以及阶段实训的双重实验教学的实训资料及教材。
4.2鼓励专业课程教师完成“双师型”转化
为了保证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会计学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夯实的会计理论基础,还应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师的队伍建设也很重要。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完善相关奖励机制,支持教师们考取相应职称,不反对教师到企业单位挂职,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组建外聘教师队伍,高新聘请企业会计骨干给学生们讲授最新的会计政策法规,了解相关行业动态,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拓展学生实践思维。
4.3大力加强实践基地教学条件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实践基地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尽一切可能加大实践经费投入,校内实践建设应注重仿真性,如ERP沙盘实训室,全方位企业环境模拟满足会计学实践教学需求。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求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选择市内离校较近的企业,满足阶段实践需求,也可以选择外省优秀企业,满足综合实习需求,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缩短实习和上岗的差距,有效实现零距离上岗。最后针对实践教学基地应制定规章制度及发展规划,定时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巡查并评估各项工作,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随着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作为就业热门的会计学专业,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加。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优化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重建专业课程体系,推动校企合作,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快速适应会计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月.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J].对外经贸,2012(10):144-146.
篇9
一、卓越本科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
国际化、专业化、个性化导向下的卓越本科会计人才具备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独立的思维能力和独特的创新意识。
体现在个人素质方面,就要求综合素质高,具备国际视野、高尚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有别具一格的特征和独特的优势。
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就要求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宽广学科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了解国内国际会计前沿,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和实务处理;具备会计理论知识,能够用理论解释实务、分析实务,对新出现的会计业务如何处理有一定的职业分析与判断;了解企事业单位所采用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如ERP、财务共享、内部控制体系等,对企事业单位的运营、人力资源、市场等流程和管理有一定的认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税务等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体现在执业技能方面,就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具有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具有优秀的数学应用能力、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熟悉常用的财务会计及管理软件,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现行人才培养与卓越会计人才要求的差异
现行人才培养与卓越会计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注重知识讲授,轻知识创造。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听教师讲授,主要精力用于记笔记应付考试,没有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教学内容过时,与企业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会计专业相关的教材更新慢,不能及时反映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及相关准则。而且所用的教材大部分以理论为主,与实际的经济情况联系较少,学生也缺乏对企业实际的了解,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再次,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目前会计课程教学多数还是以讲授为主,习惯于灌输教育,很少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也不好。
最后,不重视实验实践。目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一方面不太重视实验实践环节,实验相关课程较少,实验内容与社会脱节;另一方面实习实践环节一般是安排在学期末,实习时间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实习实践的方式比较单一,也没有综合实习。
三、国际化、专业化、个性化导向下卓越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对外交流,国际化培养。随着企业国外收购兼并、国际合作项目的日益增多,越来越需要会计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需要从对外交流和双语课程交流入手。
开展广泛的对外交流,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即一方面聘请国外的专家学者到校为本科生授课,开拓国际视野,提高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办学平台,促进学生对外交流。此外,需加大双语课程比例,增加专业英语交流机会。如可开设会计学(英文版)及财务管理(英文版)等课程,具备专业英语知识,了解国际准则动态。
(二)校企合作,专业化培养。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加深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如通过与大型企业、事务所的合作,采取聘请专业人士授课、订单式培养和实习实践等多种形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会计实务前沿,另外一方面实现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让教师接触到会计前沿实务问题,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更新,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的无缝对接,从而让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完善,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更前沿和专业。
(三)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为进一步将学生培养成卓越会计人才,发挥各自的特长,人尽其能,就需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首先,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制定不同方向的选修课程体系。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接着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兴趣,选修相应的课程。
四、国际化、专业化、个性化导向下卓越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的重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胜任能力为本位、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校内校外实践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对经济、管理、法律基础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对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培养。专业选修课程进行个性化分类培养,如开设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理论专题、审计理论专题、会计职业道德、内部控制、会计实务前沿、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多种类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实践课程则采用课程实验、综合实验、社会调查、社会实习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课内实验包括会计学原理手工实验、模拟实验;中级会计、财务分析、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模拟实验;证券投资模拟炒股大赛;会计软件演练;会计综合实训。社会调查和社会实习实践包括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合作单位实习等。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核心课程方面,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内容随会计准则变化及时进行更新;增加管理会计教学内容,补充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等内容;在成本会计课程中详细讲解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教学内容;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补充期权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审计学课程中,增加审计前沿案例,如IT审计、互联网企业审计等案例。
在选修课程方面,紧跟会计理论、实务前沿,将实务领域的政府会计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营改增”涉及到会计实务变化等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将理论研究前沿如IASB与FASB联合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相关课程。
(三)教学方法的丰富。在知识学习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泛开展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研讨式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如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高校的教学中,教师以提问为主导,企业高管与学生同堂上课互动参与进行;教师进行横向科研研究,形成教学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式学习;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完成课程设计案例,并在课堂讨论。采用案例教学,也可以将理论知识、热点经济问题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并且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课下对案例相关背景资料的搜集、整理、理解以及课堂上对案例的讨论和总结,更深层次地理解教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完成投资分析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内部控制意见,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避免知识的死记硬背,锻炼创新思维。
在知识运用方面,一是可将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内部控制设计、会计制度设计等日常会计问题,设置成会计大赛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从而一方面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参与,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二是组织模拟公司运作。利用中国创业实习网或者学校组织模拟公司大赛,建立模拟公司,模拟公司运作。模拟公司需拟定公司章程和企业发展规划书、在模拟会计师事务所取得验证报告、在模拟工商局注册、到模拟财务公司进行财务咨询、到模拟银行获得贷款、在模拟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在模拟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或投资,并根据自我设计的经济业务进行手工模拟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
(四)多领域、多层次、多学科的教师队伍。卓越本科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多领域、多层次、多学科的教师队伍。在专职教师方面,注意吸收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和理论指导。在兼职教师方面,采用聘任制方式,面向社会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会计学专家、学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高级专业人才,组建一支跨越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多个行业、多个学历或职称层次以及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让这些兼职教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以及共同讲授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维的培养。
篇10
小额信贷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三)
公司治理与金融危机——得出的结论及《OECD公司治理原则》执行过程中的好做法(四)
《社区再投资法》:过去的成功及未来的机遇(中)
信用评级市场培育、监管实践与思考
企业资信评估体系研究——基于评估基础和评估环境变化的考量
三季度银行间市场走势分析
新加坡金融业争议调解机制
陕西信贷市场运行的金融排斥问题研究
非诉讼方式解决金融纠纷问题研究
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的对策
欠发达地区房地产市场“繁荣”现象简析
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和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基于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的分析
有效防范基层央行货币金银业务风险的思考
优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行员绩效考核机制的研究——基于对陕西省辖区干部职工的问卷调查
对金昌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绩效的调查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预定利率市场化必将促成寿险市场多赢局面
充分发挥金融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促进作用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以宁夏为例
关于加强陕西省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意见
以原则为基础重新设计《住房抵押贷款披露法》和《社区再投资法》数据(上)
建议采用“综合调控法”摆脱住房困境
对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思考与建议
金融促进陕西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与实证研究
资产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综述
电子金融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
英国支付体系风险监管的启示
《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生态金融产品发展综述及启示
国外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
对西北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情况的调查
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核算监督一体化的初步探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调查——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为例
陇南私营个体企业发展与贷款融资情况调查
反洗钱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我国本轮经济周期调整中的产业区域间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美国《社区再投资法》(1977—2009):三十年来在争议中的不断变革、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下)
国内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创新综述及启示
经济欠发达地区惠农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防范我国上市公司第四季度利用新准则操控利润的方法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金融支持探讨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及思考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熟模式及成效——来自陕西省商洛市的调查
对巴州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协调性的分析与探讨
支农再贷款政策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前景广阔——基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证调查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股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
经济刺激计划对西部现金供应的影响——基于宝鸡市的实证分析
延安石油企业与金融业关联性分析
对严密防范虚假投资行为的思考与建议
金融危机下促进安康蚕桑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篇11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职业学校专业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启动了“十三五”期间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工作。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信息化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群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创新。
一、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由3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的、专业基础相通、就业岗位相关、工作领域相近、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集合。结合我校隶属于江苏省财政厅财经行业背景和学校自身的专业定位、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确定大力发展财务会计专业群。我校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群由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四个专业构成,会计专业是我校的传统骨干专业,也是省级示范专业及省级品牌专业。该专业在2005年就被认定为省级示范专业,成为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十五”期间三十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省级示范专业之一;2007年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会计专业首批试验点;2007年,我校会计专业被确定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承担着主持全省五年制高职会计重点专业的建设任务;2011年,在省“十二五”期间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品牌专业评估中,会计专业又被认定为省级品牌专业。在会计专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会计,积极拓展,已建成了以会计为核心专业的财务会计专业群,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审计专业,就是在会计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优势专业。2016年,学校结合省市文件的精神,提出加快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在充分发挥会计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专业之间的互为带动、互为促进、互补共享的关联性,提升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学团队培养与建设,进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信息化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实现“1+1>2”的功能,拓宽服务面向,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二、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专业调研、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专业发展论证会,在市场人才需求的引导下,合理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或课程设置,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需求紧密对接。近年来,徐州市围绕“三大基地”“四大产业”,全力推进“三重一大”项目,为徐州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再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更为财经类职业教育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对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需求形势更加强劲。2015年徐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全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人员,对大专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员工的需求保持在34%左右,其中,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排在十大需求专业的第3位。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需要大量熟悉会计工作、精通财经法规、实践能力强的会计人员。这为财务会计专业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紧密结合徐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实际,依托财政主管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财经办学特色,拓宽专业领域,形成了以现代商贸服务业为服务方向,立足三产,联动二产,办服务型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在针对工业企业、商贸服务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等企业的调研中,企业都有对我校毕业生的用工需求,尤其是会计服务公司,近年来发展很快,愿意大量招聘我校毕业生,徐州市目前有200多家会计服务公司,完全能满足学生识岗、跟岗和顶岗的需要。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财务会计专业群的教学质量
依托高校同专业教授专家、行业企业会计部门负责人及院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职业岗位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构建-校企专家论证-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等环节,按照会计人员职业成长规律及不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结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按照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要求,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突出职业精神培养,不断探索具有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专I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形成“双证融通、校企融合、分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培养的学生以熟练的会计核算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江苏省财会技能竞赛项目上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我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各专业的毕业生连续五年就业率高达98%以上,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
(三)搭建财务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方向”式课程体系,建立“双证融通、集群链路、分段递进”培养机制
所谓财务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指围绕会计岗位群工作领域,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架构时,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公共课程严格执行省指导性方案规定的课时,财务会计专业群基础课程主要满足各专业公共需要的培养,按照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最基础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应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录入、点钞、珠算)、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等四门课程,它实现了各专业底层共享,同时该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有机融合,建立“双证融通”培养机制。专业群提升平台则是以会计专业为核心和基础,其他都是在会计专业基础上拓展的特色专业,因此首先应该学习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底层共享。
“模块”是根据财务会计专业群中不同的专业而设置,表示该专业的培养方向,由体现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如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它是互联网快速发展、会计软件日趋智能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后,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后续课程培养学生能及时提供企业所需的会计信息,对信息的处理和再加工的能力要求较高,开设课程主要有常见财务软件应用(金蝶KIS)、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ERP项目实训等;财务管理专业是学生在完成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后,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后续课程培养的重点是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开设的课程主要有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管理会计、税法、税收筹划、财务管理项目实训;审计专业也是在学生掌握基本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重点学习审计知识、审计技术与方法,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实务、电算化审计、审计项目实训。专业模块课程按照双链路方式搭建,即“知识-能力”链路的专业课程与“技能-知识”链路的专业课程,既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强调校内学习与实训,又重视学生识岗、跟岗、顶岗的校外企业锻炼,各专业中层分立,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烙印。
同时财务会计专业群内的各专业不再是平行的互斥结构,而是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相互支撑和沟通,通过会计核心专业的带动及其他专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可以共享的专业群体,在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以后,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开设选修课程,实现高层互选。其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四)构建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行业专家为核心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强教”战略,全面提升师资整体素质,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工程”,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数量足够、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升并行、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专职与兼职并举的方针,积极创新优秀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努力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学校建立了“名师”选拔培养和支持体系,结合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每年选拔1―2名左右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帮助申报“徐州市拔尖人才”“省高校教师青蓝工程”“省333高层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同时通过与行业企业和普通高校合作搭建协作平台或共同研究课题,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专家。
2.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通过企业实践、师资培训、专业调研、课程改革、技能大赛、教科研等方面的带头作用,为专业负责人的成长打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努力培养一支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专业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优秀专业带头人队伍。通过专业负责人的成长,来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实施“双师教师”培养工程。双师教师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改革的关键,对于如何培养双师,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方法,针对会计类专业,学校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是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从理论上达到双师的要求;二是到企业实践,每名专业教师要有1个紧密联系的企业,并且每年都要到企业进行实践,同时明确实践的要求及内容,提交的成果,保证实践的质量。系部在学校支持下成立徐州财缘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开展记账业务,要求每个职业教师都能独自一家公司的账务并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申报。
4.实施“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工程。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不同的专题,组建不同的教学团队,通过完成专题目标,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如为加强技能训练,组建技能大赛教练团队,在完成学校金牌任务的同时,通过研究技能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来推动课程改革。再比如为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对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研究,制作题库、录制视频,研究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形式,在提高通过率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锻炼,同时又形成了课程改革的成果,使优秀教师成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教学方面的专家。不同形式的教学团队,解决学校、系部不同方面的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学校把优秀的团队,经过包装、推荐、申报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教学团队。
(五)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全面实施实践育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财务会计专业群建成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g服务、专业文化环境为一体的省级高水平财经实训基地,建成模拟会计文化展示厅、货币陈列室、纳税申报实训中心、模拟银行实训中心、会计岗位实训室、成本会计实训室、虚拟会计实训中心、财务决策实训室、金蝶、用友软件实训中心、财务管理电子对抗实战实训室、三维演示厅等23个实训室,22个软件实训平台,实训实习基地系统、完整、先进,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支撑。
2.建设了“校企融合”的教育体系。校企融合是财务会计专业群“双证融通、校企融合、分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会计系先后与江苏嘉伟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徐州一牙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徐州彭城五交化、徐州市百货大楼、徐州市宗申公司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多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讲求实效、共谋发展”的原则,在培养高素质实践性人才培养方面,开展长期合作,比如学校与会计服务公司共同开发记账业务流程教学资料,落实校外实践项目,用于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职工培训。
3.做强“江苏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核基地”,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和能力;加强“江苏省财经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和“江苏财经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引领江苏财经技能教学研究、为财会技能大赛提供基地支持、为江苏财经教师培养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鲜明的示范辐射特色。
(六)开发财务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实现教、学、做、训、评一体化平台
与企业合作开发财务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包括专业中心、课程中心、实训中心,专业中心,主要让学生了解R到ㄉ璧某晒,包括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专业与课程评价、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师资力量及专业建设成果,便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增加专业归属感;课程中心主要开发了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纳税申报与会计处理、成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常见财务软件应用、模拟企业经营流程实训等8门精品课程,便于学生学习和实训的需要,实训中心包含了专业购买和开发的22款软件,满足了学生实训、练习、考核与竞赛的需要,实现教、学、做、训、评一体化平台。
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影响力,在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对教师和学生全部开通网络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实时的沟通和学习,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七)加快构建现代化财务会计专业群机制,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要积极构建现代化财务会计专业群的运行和质量保证机制,成立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群专业负责人选拔和任命办法,明确群专业负责人的职责与任务,配备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建立群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及评价标准体系,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广泛吸收学生、家长、企业、行业等组织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综合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包括职业岗位发展和升学率)、创业成效等方面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建设思路
尽管高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凸显了专业的办学优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财务会计专业的文科特征造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推广不够;二是优质课程建设方面,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要继续完善,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资源内容还需继续补充;三是国际合作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会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动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能力,完善并利用学校现代化网络平台和教师教学空间,强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促进教师产学研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学生、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三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引领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财会类专业建设,发挥我校会计专业在江苏省职业院校乃至全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X
参考文献:
篇12
大数据背景下,财会将会向销售、开发、研究等方向发展,推动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从以往基础核算向高端管理方向转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财务管理提出了崭新的高要求,过去的财务管理是利用核算财务报表的具体比重来获得相关信息,但这些比重只能够单纯地体现出历史数据。可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则能为企业系统性预算与管理提供崭新的渠道,让企业内部把控变得更加高效全面,效率考核能够顺利开展。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也将会重新进行定位与设定,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主体,会计工作人员需要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生产、营销、管理等有关环节,还要具备整体性与管理性的思维,信用管理、成本管理以及风险管理都将纳入到他们的工作范畴中。
一、大数据背景下对会计类专业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
1管理能力
虽然大数据属于新兴词汇,但其出现,所包含的信息数据总量之大、种类众多、处理效率较高,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关注与广泛应用。当前,大部分企业对管理会计当中的大数据越发重视,从现阶段的统计数据中能够看出,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密切关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形势及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更加侧重于对会计专业人才管理能力的评估。而部分小微型企业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会计,还尚未深刻意识到大数据的真正能效,但这些企业在大数据所引起的巨大变革当中,也越发地意识到大数据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人才招聘时更多看重的是既具有基础核算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综合类应用人才。
2业务能力
在管理会计高速发展与日益完善的形势下,财会部门已经逐步成为了企业的核心部门,除了涉及基础的财务计算与记账,还对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企业重要决定提供相关的数据与基础理论支持[1]。比如,按照财务部门的具体报表信息能够为各个业务部门提供市场行情,而按照市场部门所反馈回来的数据,则可有效地实施管理预算。大数据导致传统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全新要求,因此,大多数企业都在积极转型财务部门,财务数据也已不只是单纯地提供不同财务报表等有关标准,而是高级财务工作人员会利用不同报表中的数据深入挖掘出潜在的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与业务类等信息。对此,当代企业需要的不只是会制作财务报表的工作人员,他们需要的是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以企业业务为核心,利用数据迅速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实现资源科学配置,对企业现阶段与长期的发展做出详细的规划,以此来帮助企业获得更高利润的优秀人才。
3数据处理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的收集与运用方式都将发生巨大转变。首先,由于不同传感器的低价化以及广泛运用,电子设备、软件及网页等为数据的搜集提供了众多来源,让数据的搜集范围更加广泛,数据种类正在向多样性方向靠拢,并且这些数据大部分都是非结构性的。其次,以往的数据处理及研究方式在大数据背景下早已无法适用,海量的信息被数据库进行搜集与整合后,需要数据运用者对大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深入的加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他们展开分析与使用,而这一过程即是对数据的挖掘,对此便需要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能够掌握且熟练应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
4实践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海量数据的堆积与逐渐增多,在众多数据信息面前,公允价值开始变得越发透明,从整体上切实提升了公允价值的安全性、稳定性及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主观性判断等不良要素的影响,进而增强了数据信息的整体质量,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中透明、安全、公正交易平台的构建。此外,在大数据背景下,会计货币计量的基础性假设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数据系统中的计算计量单位变得多元化,不再是以往以“元”为基础计量单位。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对财务会计产生的影响使得社会对会计人员基础准则运用与理解能力提出了全新需求。
二、大数据背景下会计类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1现有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所需相脱节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几乎都是学生到企业能够迅速上岗,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可以让他们熟练运用会计职业技能并拥有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但事实上却总是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高职院校并未真正全面地了解企业对会计类专业人才在职业素养、知识能力与业务水平上的具体要求。进而出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化现象,或是按照本科院校的标准来进行定位。其实企业真正所需的是不仅懂得会计核算,同时又能掌握相应的管理知识,还能够利用会计信息化等先进技术与技能进行各项会计工作的专业人才,可由于高职院校会计类课程系统当中不包含新技能的课程,而企业会因为会计工作岗位会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商业机密,并且需要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导致许多企业并不是太愿意与高职院校展开深入合作,协同培养优秀人才,院校与社会的严重脱节,造成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完善。
2严重忽视了管理会计具有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与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各领域企业重视并强化管理财会工作。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在美国中大型企业中,超过80%的会计人员负责管理会计工作,70%以上的工作内容用来决策支持[2]。有行业专家曾大胆预测,在未来的十年间,我国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将会减少近75%,而管理会计工作岗位将会增加50%。但在高职院校会计类课程教材内容中,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以及管理会计存在重复性的内容,这让原本教学时间短、课时紧张的高职院校,出现了严重的时间浪费现象,导致了有限的可运用资源变得更加紧张。
3缺乏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水平有限
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上了教师岗位的,他们具有扎实完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拥有出色的教学能力,但却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虽然部分教师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双师型”教师,但这样的“双师型”是根据考试获得的会计师的资格证书而认定的,事实上并没有到企业参与实践的工作经验,也不具备所需的职业能力,这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此外,由于会计类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通常以财务会计为主要方向,教师并未深入学习与研究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再加上教学经验的不足,导致管理会计的实践运用经验匮乏。
4并未高度重视人才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的数据搜集、整理与研究能力整体较为薄弱,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能力也极为有限。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对数据处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单纯只会运用Excel对财务报表形式进行分析、比重分析及要素分析,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市场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大数据背景下,会计类工作人员应积极运用企业详细的数据来评估企业真实的情况与存在的相关问题,帮助企业抢占先机,而从大量数据资源当中科学有效地整理出能够为企业运营决策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满足企业需求的主要能力。但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学生对数据搜集与整理能力有限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广大学生对财务分析的某些网络资源不够了解,大多数学生尚未懂得怎样利用专业搜索去迅速找到所需的财会资源,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能力,对许多事物没有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大数据背景下会计类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1重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长期实践证明,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人才不应只是基础性的出纳与记账,当前许多毕业生也不会短时间内成为财务总监,院校培养学生要让他们成为会计类相关工作岗位的纽带式中间人才,应具有较为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能够灵活地应用财务法律规定、税法体制,同时还能够进行科学的核算、研究及预测等。在全新经济发展形势下,市场经济行业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小型企业也积极进行转型与升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核算方式做出转变,以往只需在企业办公室进行简单做账的会计工作人员,现在却要求既要会做账,还要跟踪具体业务流程,未来还要利用云计算在网络当中进行实时报账、查账、做账。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入全面地调查与分析不同企业当前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明确未来大数据背景下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而及时完善与优化课程设定与人才培养方式等。
2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专业人才整体需求量将会大幅度下降,会计工作更重要的是为了全面实现综合预算管理,加强资金的系统化管理,从而对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对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类课程在实际设定过程中,会计基础教学依旧应追求精准、扎实,并要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广大学生的搜集数据、整理与研究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应为学生提供某些专业化的网站,经常组织数据运用实践类活动,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应用网络、移动智能等去深入挖掘自身所需的相关资源。还要系统性地培养学生优秀的编写财务分析报告的习惯及详细步骤,因为通常情况下,财务分析的最终结果都是以财务分析报告的方式呈现给企业相关负责人。此外,统计、管理、金融类等基础性的课程应适当增加比重,高职院校可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开展各种课程。也要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课时与课堂中讲解的知识有限,让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对此,必须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对全新知识的探索欲望,院校要健全校园网络以及会计类网络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习资源,同时还可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随时向学生推送会计类知识,利用大数据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
3组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教师的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可通过走出去培养、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的方式进行,但当前的问题是因为教师自身能力上的不足,在选择实践企业与岗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差强人意的情况,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并且相关企业并未对教师的实践给予一定的重视,大部分企业都普遍认为教师参与实践锻炼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甚至还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稳定的工作秩序,有时还会涉及到某些重要的商业机密,虽然碍于校企合作的关系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实习的机会,但却并不想真正传授给教师实践工作经验。针对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应积极转变自身以往的幕后角色,在条件充足的前提下为会计类教师提供较为理想的实习岗位。其次,还要建设管理会计分析队伍,来提高教师管理会计教学科研水平,同时主动邀请有关企业的著名专家来兼职管理会计教学,构成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为一体的综合教学团队。
4全面整合会计课程内容
篇13
二、建立政府、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三维长效培养机制
“双师型”教师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存在数量不足、现有“双师型”教师素质不高、已培养的“双师型”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如此严峻的形势跟我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需求产生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建立政府、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三维长效培养机制。
(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既可以取得高校教师职称,又可以取得职业资格职称或职业资格开绿灯。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的投入力度,推动高职院校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国家教育部推出的“国培计划”,省教育厅推出的“省培计划”给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但国培、省培计划目前每年给高职院校的名额有限,应适当增加。
(二)学校应制定“双师型”教师总体培训计划
学校应首先制定出符合学校校情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然后对所有的专任和兼职教师对照标准进行认定,对于符合条件的授予“双师型”教师认证证书,同时学校给与一定的岗位津贴。借助新一轮的评估工作的契机,对“师资队伍”这个评估指标的关键要素“专任教师”,重点考核其学历、职称、专业技能水平等的提高和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对“双师型”教师培养进行科学规划,并加大投入,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训,报考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鼓励教师脱产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等,利用多种渠道,促进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