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统计学基本思想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问:一般认为,统计学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的国情学,原是国家管理人员感兴趣的事情。《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的定义是:“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陈希孺院士认为:“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史宁中教授,作为统计学家,您是如何认识统计学的?
史教授: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统计学的历史是有益处的。正如拉丁语所说,统计原本就是收集和分析国家管理中需要的各种数据,比如国民收入、各种税收。为了直观,人们才发明了各种报表、直方图、扇形图,等等。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学现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小学统计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后来到了14世纪左右,随着航海业在欧洲兴起,航海保险业开始出现。为了合理地确定保险金与赔偿金,需要了解不同季节、不同路线航海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大小,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这被称为近代统计学的发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把数学、特别是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引入到统计学,构建了统计学的基础。与古典统计学相比,虽然二者都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后者进行分析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随机”。
到了现代,人们发现,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采用随机的方法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比如,对于国民收入,我们可以动用大量的人力来收集数据,但是谁都知道这样的数据不可能是准确的,远不如我们依据某种原则规划分出地区和人群,然后抽样、加权求和准确。再比如,对于股票市场,一天交易之后,可以得到精确的交易总量,但是人们宁可用部分核心企业的股票交易量来反映股票的变化,这便是“恒生指数”“上证指数”,等等。特别是到了2l世纪,银行、保险、电信,以及材料科学、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实验中涉及大量数据,其分析更需要借助随机方法了。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国家才决定在现在中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加入统计学的内容。
因此,你们谈到的关于统计学的定义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统计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却是非常困难的。
问:那么,您认为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呢?
史教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统计学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理解与实践。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图形和数量的抽象,研究的问题是图形的变化和计算法则,研究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归纳、递归、类比和演绎推理。
统计学则不同。如我上面谈到的,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因此,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对于每一个数据而言,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抽取一定数量的数据,才能从中获取信息。因此,统计学的研究依赖于对数的感悟,甚至是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的感悟。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判断,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是对的,哪一种方法是错的,我们只能说,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方法要更好一些。比如,我们希望知道某公司员工的收入情况,可以用平均数也可以用中位数,很难说哪个方法错。事实上,如果收入比较均衡,用平均数要好一些;如果收入比较极端,用中位数要好一些。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对收入。情况进行分类,但是分类的方法又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中小学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
因此,统计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所关心的问题寻求最好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必要的信息去解释实际背景。
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问:我们对于统计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您的谈话中我们感觉到,统计学似乎是包罗―万象的。那么,统计学到底是研究什么呢?
史教授:是这样的,统计学的应用面非常广,凡是涉及数据分析的都可以成为统计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到了近代,人们希望更加精细地了解实际背景,更多地借助数据分析,甚至人文科学也是如此,并且逐渐形成了专业的研究领域,比如计量经济学、计量社会学、计量教育学、计量心理学,等等。这些研究领域分析方法的基础大体是统计学。统计学并不研究某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在本质上只是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这包括创新的方法,也包括分析方法的好坏、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问:您能否结合中小学统计的内容谈得更具体一些?特别是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史教授:可以在统计研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好”的数据。所谓“好”的数据,是指那些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数据,而要获取好的数据要依赖于“好”的方法。根据数据的不同,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是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二是通过实验制造数据-中小学统计教学中涉及的主要是前者,称为抽样调查(而后者通常被称为实验设计)_抽样调查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已经存在的数据的收集,称之为抽样,比如市场的物价、学生的身高、企业的产值,等等;另一个是需要我们了解才能够获取的,称之为调查,比如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项目、中小学生喜欢的歌手,等等。
根据问题的不同,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要建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采用能够获取好的数据的方法。为了获取好的数据,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对于实际背景已有的先验知识。比如,希望知道学生的身高,先验知识是“年龄之间差别很大”。因此,最好是根据年龄段学生数的多少按比例抽取样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分层抽样。可以看到,统计方法的直观想法是很明显的。如果对于实际背景一无所知,那么一定要抽取样本,这便是随机抽样。比如,希望知道学生喜欢的歌手,因为这些学生年龄之间差别可能不大,就可以采取随机抽样。当然也可以用分层抽样,但要麻烦得多。第二个基本原则是,采用简单的方法。能够基于上述两个原则的方法就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不要小看第二个原则,一个好的方法往往能够节省很多调查经费。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公司非常欢迎统计学家的原因。
问:刚才您提到了样本,许多教师对样本这个概念总是感到费解。
史教授:是的,这个概念很难把握。样本实质上就是数据,但是,统计学中涉及的数据往往是随机性的。还是
回到“学生的身高”这个问题上来。在抽样之前。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具体数据的大小,这些数据对于我们是随机的。为了讨论出一个好的方法,我们假想能够得到这些数据,并且假想这些数据的出现是依据某种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数据出现的可能性在小,我们称之为概率。比如,高年级学生出现大数据(高个子)的可能性要大于低年级学生,就是说,出现大数据的概率要大。但是,只有当抽样之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才能进行实质的计算与分析。这样,我们所要研究的数据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真实性。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样的数据为样本。
问:根据您的阐述,统计学怎么有一些哲学式的思考呢?
史教授:你们理解到了根本。这是统计学与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最大区别。传统数学可以根据假设和规定的原则进行计算或者推理,但是统计学往往要问你所采用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还有更为合理的方法。不过,传统数学是统计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问:是不是因为统计学需要计算呢?
篇2
Key words: ischemic heart disease; mitral regurgitation;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echocardiography
和传统的观念不同,近些年的研究表明缺血性心脏病时发生的二尖瓣反流主要由左心室重塑致肌向外侧和心尖方向移位所造成[1-6]。此外,下壁心肌梗死和前壁心肌梗死左心室重塑各具特点,前者主要影响后内侧肌而对前外侧肌影响较小,后者对肌的影响则是对称性的。临床观察也发现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在下壁心肌梗死时更常见[7],提示反流的发生机制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陈旧性下壁和前壁心肌梗死时二尖瓣装置的空间构型的分析,探讨两种情况下产生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可能机制。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纳入本研究的包括33例陈旧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下壁梗死组)、61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前壁梗死组)和22例心脏超声心动图无异常的受试者(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患者的纳入标准为心肌梗死病史>3个月,心肌梗死的诊断基于:①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大于正常值2倍;②前壁/下壁室壁运动异常。排除标准包括:①心肌梗死病史<3个月;②复合部位的心肌梗死;③合并其他器质性瓣膜疾病;④合并其他器质性心脏病。3组临床基线情况见表1。表1 3组临床基线情况
1.2 超声心动图测量 患者取左侧卧位,记录二维、多普勒和彩色血流超声心动图,在心尖四腔和二腔切面显示前外侧和后内侧肌顶端,停帧于左心室收缩中期测量肌顶端至二尖瓣环的距离(l1、l2)作为反映肌移位的参数。测量瓣环内径(d1、d2),通过椭圆形公式计算瓣环面积,描测二尖瓣叶与瓣环连线间的面积作为反映瓣叶位移程度的指标(图1)。双平面Simpson法测算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瓣环面积与相应瓣口多普勒流速时间积分的乘积分别为左心室每搏充盈和排出容积,二者之差为每搏反流容积,其与左心室充盈容积之比为反流分数。反流分数大于20%者为有意义的反流。
1.3 主要观察指标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前外侧肌牵引距离(l1),后内侧肌牵引距离(l2),运动异常节段数,瓣环面积等。
图1 二尖瓣装置超声心动图测量方法示意图
LV. 左心室;LA.左心房;d1、d2.二尖瓣环内径;l1、l2.肌牵引距离
1.4 统计学处理 测量结果用±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率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评估左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二尖瓣环面积、肌牵引距离等与瓣叶移位程度和二尖瓣反流程度之间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组间心脏参数的比较 和下壁梗死组相比,前壁梗死组左心室容积增大更显著,射血分数也较小。2组的瓣环面积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所扩大,但各梗死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前外侧肌牵引距离(l1)看,前壁梗死组和下壁梗死组均较对照组延长,但各梗死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内侧肌牵引距离(l2)的情况则不同,下壁梗死组延长更加显著,因而两肌牵引距离之和也是下壁梗死组大于前壁梗死组。结果,二尖瓣位移面积、二尖瓣反流分数以及反流的发生率等也是下壁梗死组高于前壁梗死组。见表2。表2 3组间心脏参数的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
2.2 合并二尖瓣反流的下壁和前壁心肌梗死的心脏参数比较 左心室容积及射血分数的情形和整组比较的结果类似,前壁梗死左心室容积较大、射血分数较小;二者瓣环面积扩大的程度相同。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前壁梗死时,两侧肌的牵引距离呈现同等程度的延长;而下壁梗死时,前外侧肌牵引距离(l1)延长幅度明显小于后内侧肌(l2),即非对称性延长。尽管二尖瓣位移面积在合并反流的下壁和前壁梗死时差别不显著,但反流分数仍可见前者大于后者。见表3。表3 合并二尖瓣反流的下壁梗死和前壁梗死的心脏参数比较与下壁梗死组比较:*P<0.05,**P< 0.01
2.3 二尖瓣位移面积和反流分数的影响因素 虽然单因素分析显示多数左心形态和功能参数都与二尖瓣位移面积相关,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后内侧肌牵引距离(l2)和LVEDV是其在下壁梗死时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前壁梗死时的独立影响因素仅见双侧肌牵引距离之和(表4)。二尖瓣反流分数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类似结果:多数参数在单因素分析时均与反流分数相关,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反流分数在下壁梗死时主要和后内侧肌牵引距离(l2)及LVEDV相关,前壁梗死时和双侧肌牵引距离之和及LVESV相关(表5)。表4 二尖瓣位移面积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表5 二尖瓣反流分数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 论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上升,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也日益成为严重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是寻找有效治疗手段的基础。传统观念常强调瓣环扩大在此类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单纯缩小瓣环对于纠治二尖瓣反流的作用有限[8]。近年来,肌移位在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得到充分肯定,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富有探索精神的治疗方法[9-13],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
鉴于下壁和前壁心肌梗死左心室重塑的不同特点,“肌移位”理论在这两种情况下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这一假设,前壁梗死是在左心室显著扩大的基础上两侧肌对称性向外侧和心尖方向移位造成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而下壁梗死主要是由于后内侧肌非对称性的显著移位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下壁梗死与后内侧肌的特殊解剖关系决定了其二尖瓣反流的发生率高、程度较重等特点,一般临床印象示前壁梗死时二尖瓣反流常见可能是前壁梗死在临床实践中所占比例较高导致的错觉。
不同部位心肌梗死导致二尖瓣反流的关键环节不同,理论上就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诊断的个性化,由此才可能实现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对二尖瓣反流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对缺血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Ogawa S, Hubbard FE, Mardelli TJ, et al. Cross-sectional echocardiographic spectrum of papillary muscle dysfunction [J]. Am Heart J, 1979, 97(3):312-321. [2] Godley RW, Wann LS, Rogers EW, et al. Incomplete mitral leaflet closure in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muscle dysfunction [J]. Circulation, 1981, 63(3): 565-571.
[3] Otsuji Y, Handschumacher MD, Schwammenthal E, et al. Insights from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into the mechanism of 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 direct in vivo demonstration of altered leaflet tethering geometry [J]. Circulation, 1997, 96(6):1999-2008.
[4] Messas E, Guerrero JL, Handschumacher MD, et al. Paradoxic decrease in 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 with papillary muscle dysfunction: insights from three-dimensional and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with strain rate measurement [J]. Circulation, 2001, 104(16):1952-1957.
[5] Yiu SF, Enriquez-Sarano M, Tribouilloy C, et al. Determinants of the degree of 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ystolic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 quantitative clinical study [J]. Circulation, 2000, 102(12):1400-1406.
[6] Otsuji Y, Kumanohoso T, Yoshifuku S, et al. Isolated annular dilation does not usually cause important 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patients with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hose with idiopathic or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J]. J Am Coll Cardiol, 2002, 39(10):1651-1656.
[7] Kumanohoso T, Otsuji Y, Yoshifuku S, et al. Mechanism of higher incidence of 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eft ventricular and mitral valve geometry in 103 patients with 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3, 125(1):135-143.
[8] Calafiore AM, Gallina S, Di Mauro M, et al. Mitral valve procedure in dilated cardiomyopathy: repair or replacement? [J]. Ann Thorac Surg, 2001,71(4):1146-1153.
[9] Liel-Cohen N, Guerrero JL, Otsuji Y, et al. Design of a new surgical approach for ventricular remodeling to relieve 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 insights from 3-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J]. Circulation, 2000, 101(23): 2756-2763.
[10] Messas E, Guerrero JL, Handschumacher MD, et al. Chordal cutting: a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 [J]. Circulation, 2001, 104(16):1958-1963.
篇3
[关键词]习作教学 绘本 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05
目标预设
1.运用绘本唤醒藏在儿童心底的“烦恼”故事。
2.让儿童掌握用一波三折的方法来叙述和“烦恼”的故事。
3.让儿童懂得任何“烦恼”都是生命中的一次成长。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入题:意想不到的烦恼
师:孩子们,什么都能有,就是不能有——
生:不能有疾病。
师:是呀,病来如山倒!
生:不能有烦恼。
师:是的,愁一愁,白了少年头!(板书:烦恼)可是,有一个叫智浩的小朋友来到我们课堂,今天一大早,他遭遇到了烦恼,而且是“大”的烦恼!(板书:遭遇)
(出示PPT)
■
生:智浩长了一条尾巴!
师:你长过尾巴吗?
生:没有!
师:你长过尾巴吧?
生:没有!
师:大家都没有长过尾巴,智浩突然长了一条毛茸茸的尾巴,看来真的遇到了烦恼。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因为身体突然长了什么而感到烦恼呢?
生:我嘴唇上突然长了胡子,我感到很烦恼!
师:是呀,从此再也没有人叫你“宝贝”了!(学生笑)
生:我额头上突然长了很多小痘痘,这让我感到烦恼。
师:这痘痘真令人讨厌,让你漂亮的脸蛋有了瑕疵。
生:我嘴里长了一颗智齿,很疼很疼!
师: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的确是烦恼。除此以外,你们还遭遇到哪些烦恼呢?
生:数学考试不理想,不知道怎么将试卷给妈妈签字。
师:考试的烦恼是天下所有孩子的烦恼!
生:星期天,妈妈给我报了很多补习班,我很累,但是还得去!
师:有时爱也是一种拖累!看来,烦恼不仅仅是我们主人公智浩的事情,还属于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对吗?
生:(异口同声)是!
【评析:吴老师的导课,极其大胆,又极其贴近学生的心灵。“成长的烦恼”是教材内习作,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教材里有一段导语,一般教师是不敢“置之不理”的,少不得先读一读,明确习作要求;再想一想,思考“这段话里有哪些写作要点”;然后要求学生“敞开心扉”,倾诉烦恼……如果循教材脚步走,就是“要我写”,且是“按要求写”。这样写,学生还会有多强的言说欲望和诉求呢?吴老师是懂学生的。他把本次习作的两个关键词组“成长的烦恼”“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提取出来,精心选择契合的教学素材——绘本《我的尾巴》,利用主人公敏智的烦恼,一下子就牵出学生内心那些小小的不轻易告人的烦恼,为“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奠定了基础。】
第二板块 读图:千遮百隐的烦恼
师:烦恼是藏在心底的秘密,一旦让人知道,“小烦恼”就会酿成“大烦恼”!所以,你一旦摊上烦恼,首先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
生:隐藏!
师:(板书:遮隐)下面,就来看看我们的主人公智浩有哪些“遮隐大法”呢?
(出示PPT)
第一招:掩饰
■
师:智浩的第一招是什么?谁来读一读?
生:塞进裤子里,不行,不行!用爸爸的衣服遮一下?还是不行!怎么办?
师:能给这一招起个名字吗?
生:塞裤子。(学生笑)
师:“塞进裤子”是为了什么呢?
生:掩饰住尾巴!
师:是呀!(板书:掩饰)塞进裤子里为什么不行?把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裤子后面就会鼓出一大团出来,更会引人注意。
师: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用爸爸的衣服挡住,为什么不行?把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1:爸爸的衣服太长了,拖在地上连走路都不方便。
生2:爸爸发现自己的衣服不见了,就会找,就会发现我的尾巴!
师:看来这一招也不行。怎么也藏不住尾巴,这真让智浩——(板书:发愁)。孩子们,你遇到烦恼,又是如何掩饰的?当时,你最焦虑的是什么?
生:我额头长了痘痘,就将梳了个斜刘海遮住它们。我最发愁的是同学会突然关注我的发型,问我为什么突然梳了刘海?一不留神,烦恼就会暴露。
师:这可恨的痘痘,怎么这么惹人烦恼呢?
生:体育课上,动作幅度太大,我的裤子无情地裂开了。我立刻两腿夹住裂口,一步一挪地移近教室。下课了,其他同学纷纷上厕所,追逐打闹,我就是一动不动地当雕塑。我最发愁的是有人叫我出去玩,只要一迈开步子,就会成为全班同学的笑料!
师:唉,你的烦恼比智浩还大呀!看来,“掩饰”难以挡住我们的烦恼,看看下一招是什么?
第二招:躲避
(出示PPT)
■
生:在胡同里应该还好一点吧?智浩看看四周,悄悄地走进胡同,千万别被人看见啊……
师:智浩的这一招叫什么?
生:躲避。(教师板书)
师:如果遇见人就——,让我们将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1:我立刻掉头就跑!
生2:我急忙将身子贴在墙上,不让他看见我的尾巴!
师:真是随机应变!如果尾巴被人看见,我就——将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1:我就对他说:“今天我们学校举行童话节,我扮演了一只大灰狼!你看这尾巴像不像?”
生2:我就对他说:“你难道不知道吗?现在流行戴尾巴,你瞧,我这条尾巴多时髦呀!”
师:真是急中生智!看来就是躲进了胡同里,这倒霉的尾巴还是让智浩——(板书:焦虑)有了烦恼,你是怎样逃避的?你最焦虑什么?
生:上次我将妈妈最喜欢的一款口红折断了,于是我赶快处理完“罪证”,逃到了我家附近的书店里看书。我最焦虑的是妈妈发现了,她会面目狰狞,会到处发疯似的找我,然后狠狠地教训我一顿!
师:呀,后果很严重!
生:我一不小心将同桌借给我的一本新书封面撕破了。这几天我一直躲着她,一见面,我最担心她让我还书;我最担心她看到撕坏的封面,让我重买一本新书赔给她。
师:这的确让你感到焦虑。看来逃避这一招并没有能解除烦恼!我们看看智浩的下一招是什么?
第三招:徘徊
(出示PPT)
■
生:智浩来到校门口,可他实在没有勇气走进去,还是回家吧?要不,逃走吧?怎么办?怎么办?
师:是走进校园,还是回家?真让智浩(板书徘徊)。如果他走进校园,就会——
生1:有一个长尾巴的怪物来了,大家快跑呀!
生2:你看智浩这家伙长了一个尾巴,人不人、狗不狗的,快来看热闹呀!
师:看来学校不能进,那就回家吧!如果逃回家,就会——让我们把智浩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1:妈妈就会说:我儿子没有尾巴,你是谁呀?你竟敢冒充我儿子,赶快滚开,否则我就报警了!
生2:逃回家,老师就会打电话给家长。全家人就会出动寻找我,这下子长尾巴的秘密就会不胫而走!
师:进也不是,退也不能,智浩内心真是非常——(板书矛盾)!遇到烦恼,你有过这样的徘徊吗?
生:我数学考试不及格,而老师让我把试卷带回家签字。如果我不给爸爸签字,老师这一关肯定过不了,说不定还请家长到学校;如果我给爸爸签字,他一定会火冒三丈,一顿“竹笋炒肉丝”肯定少不了。你们说,我是给爸爸签字,还是不给呢?
师:真是进退两难呀!
生:老师让我们读课外书,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的话能不听吗?可是妈妈却不给我买课外书,说:课内的书都读不好,你还惦记着读课外书呢?什么时候语文、数学、外语都考到95分以上,再给我提买课外书的事情!我到底听家长的,还是听老师的呢?我真是感到烦恼!
师:真是纠结万分!看来前三招都不能解决智浩的烦恼,他的第四招是什么呢?
第四招:恳请(出示PPT)
■
生:不料他碰见了同桌敏熙,敏熙一定看见了,要不,求求她替我保密?
师:真是屋漏偏逢阴雨天,偏偏遇到自己的同桌,简直就是雪上加霜。这时候智浩拿出了自己的什么绝招?
生:恳请敏熙替他保密。(板书:恳请)
师:如果你是智浩,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在心里(板书哀求)敏熙?
生:敏熙,你千万别把我长尾巴的事告诉别人,他们一定会嘲笑我的,你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师:敏熙没有答应!
生:亲爱的敏熙,我和你同桌已经多年了,平时你有什么困难,我总是义不容辞地帮助你。这一次,你一定要帮我保密呀,如果你不跟同学提起这件事,我的所有零食都让你先品尝!
师:男子汉的尊严已经全部放下了,我们的主人公此时是多么的无助啊!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像这样为了保守自己烦恼的秘密而恳请过别人?
生:有一次我没带语文作业,被同桌发现了。如果告诉老师,她一定会让我回家去拿。于是,我对同桌说:“你不是一直想看我新买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吗?今天我就先给你看,不管你看几天我都不着急跟你要,只要你这次替我保守秘密,以后我一买新书,我自己可以不看,让你先睹为快。拜托你了!”
师:为她鼓鼓掌,她说出了自己心里的话。长了尾巴,已经是烦恼;可是为了遮隐尾巴,却带来了更大的烦恼(指板书):先是“掩饰”,然后“躲避”“徘徊”“恳请”,这过程真是——
生1:艰辛无比!
生2:曲折波折!
师:有曲折的故事才会让读者爱读!在写作学上有一个专用的词语来描述曲折的故事,那就是——板书:一波三折)。在这一波三折的过程中,智浩的心理从“焦虑”到“担忧”,再到“矛盾”和“哀求”,可谓——
生1:提心吊胆!
生2:胆战心惊!
生3:忐忑不安!
师:这就是一个人烦恼时的心理活动!(板书:忐忑不安)
【评析:有烦恼,往往是发生了让自己感到为难的、无法解决的事情。“烦恼是藏在心底的秘密,一旦让人知道,‘小烦恼’就会酿成‘大烦恼’!”怎么办?只能隐藏。吴老师再次巧妙利用绘本,从阅读绘本中总结出“掩饰”“躲避”“徘徊”“恳请”等招数,并时时联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唤醒烦恼带来的纠结以及“对付”烦恼的相似体验。在这种真实的交流场中,学生的言说就带着自己的情感,散发着生活的气息,本来藏着掖着的心里话就活泼泼地流淌出来了。吴老师在此板块的结尾,通过统整四种招数,引导学生发现写故事的秘密——要吸引读者,故事就要一波三折,渗透篇章习作的方法。】
第三板块 写作:跌宕起伏的烦恼
提出习作要求
师:孩子们,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智浩的烦恼可以用画画出来,还可以怎么表达呢?
生:我觉得还可以用笔来描述!
师:对呀,这节课我们就用文字来描述描述属于我们自己的烦恼的故事,请看要求。谁来读一读?
■
生:要求一——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只写“遮隐烦恼”的一个招数,请大家用自己的文字各显神通。
师:不写题目,不写开头和结尾,只用写一个招数,只写一小段。
生:要求二——“遮隐烦恼”的心理一定不平静,请将当时的忐忑不安写真实、写具体、写精彩。
师:烦恼是人的内心活动,因此写作重点是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
生:要求三——写作时间:8分钟。
师:有质量还要有速度。开始动笔吧!
习作交流、评析:
师:我们找了两个写得快的同学。这位同学你用什么方法来遮隐自己的烦恼的?
生:我用的是“徘徊法”写烦恼的。
师: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吧,大家好好体味一下,看看有没有写出矛盾的心理活动。
生:我的右眼突然肿了起来,像是藏着一颗饱满的黄豆。眼睛肿得像个水蜜桃,这般“破相”,怎么去见全班同学呢?走进教室,同学们一定惊讶得瞠目结舌。我平日的小清新形象一定会大打折扣。大家即便不会当面说,也会在心里乐开了花。课后,那些好得形影不离的“闺蜜”肯定会问我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把自己变得这么惨不忍睹。要不干脆逃学算了。可是,如果不去学校了,老师一定会打电话询问爸爸妈妈缘由,再说爸妈也不会同意。那次我发烧了,妈妈只让我吃了一点感冒药,还是狠心地将我送到了学校。这次眼睛肿在她心里更不当一回事,最多涂点药膏什么的,甚至还会说我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娇气!这真是让我进校无门、回家无路呀!
师:“走投无路”的滋味表达得怎样?
生:非常具体,非常真实,这种矛盾的心理我也曾有过。
生:如果接着往下写,我建议你用“掩饰法”,写出你如何遮隐住你那“水蜜桃”般红眼睛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读得不过瘾,希望精彩的故事继续进行下去。让我们一起期待吧。下面,另一种烦恼登场了,你用的又是什么高招?
生:我用的是“掩饰法”。
师:愿闻其详。
生:我脸色发白,怎么办,怎么办?妈妈马上就回家,而我没经过她的同意就带同学到家里玩,家里被弄得乱七八糟,遍地是零食垃圾。我手忙脚乱地试图整理,把沙发、床铺上五颜六色、支离破碎的零食垃圾袋丢进垃圾桶里,然后又把地板上的被子拖到床上,尽管累得气喘吁吁,可是效果不佳,因为玩得太疯了,屋里搞得太乱了。唉,真不该将这帮“活神仙”惹到家里来。妈妈回家的时间只有15分钟了,我得用最快的速度,做最多的事情。我三下两下用扫帚把地上所有的“漏网之鱼”清理到沙发底下。即便妈妈发现,最快也要等到明天早上。床上这么乱怎么办?干脆用一张干净的床单盖上好了,妈妈不到床上睡觉,也发现不了。现在还剩下几分钟时间,赶紧把厨房、客厅、卧室三个垃圾桶里的果壳、零食全部清理掉。我找来一个大大的垃圾袋,进行一次性清理,再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背到楼下,丢进楼道的垃圾箱里,拍拍手,总算松了一口气!
师: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见学生举手)小伙子,作为同道中人,你觉得她写得怎么样?
生:我觉写得不错,心理活动和我当时的情况挺相似。掩饰烦恼的过程也写得挺有趣,特别是将垃圾藏在沙发底下,这一招我也用过!
师:看来,烦恼降临时,大家的反应都不约而同!同学们知道吗?遮掩烦恼常常是一招不行,就要用上第二招,第二招还不行就得用第三招,这就是——
生:一波三折。
师:生活就是这样的“一波三折”,所以我们写作时一定要把这个过程写得一波三折,这样的文章才会精彩,才会有趣。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写的习作就叫“烦恼的故事”(板书:烦恼的故事)。习作的重点就是遮隐烦恼的过程,请大家在写作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以上的遮隐方法,把自己的遮隐烦恼的过程写得——
生:一波三折!
师:同时还应当伴随着心理活动,写出每一次遮隐过程中的——
生:忐忑不安!
【评析:“光说不练,十年不变。”习作课,说了,自然是需要写的。吴老师对当堂写的要求是极为具体明确:内容是写“遮隐烦恼”的一个招数;要求是写出“遮隐烦恼”的心理,要把当时的忐忑不安写真实、写具体、写精彩;写作时间是8分钟。有了第二板块说的练习,学生对“写什么”“怎么写”已有了储备。此时动笔,第三板块的写,正是顺势而为。在交流评析环节,吴老师很重视生生之间的评价,以唤起“有相似体验”为评价标准。的确,能说到“同学心坎里”,引发共鸣的习作,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第四块 结局:虚惊一场的烦恼
师:故事到这里,大家觉得完整吗?
生:不完整!
师:缺什么?
生:缺少结尾。
师:我们看看故事主人公智浩有个怎样的结局?
(出示PPT)
■
生:那个……你是不是看到我的尾巴了?那个……你是不是看到我的胡须了?智浩和敏熙都愣住了,然后两都开心地笑了。“长了胡须更可爱!”智浩说。“长了尾巴更帅气!”敏熙说。两人牵着手悄悄走进了教室。
师:原来女同学敏熙突然长了胡子!你不要笑话我,我也不要笑话你。他们俩走进教室,又看到了什么?
生:哇,这是怎么回事呢?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智浩放松下来。
师:为什么会放松下来呢?
生1:有的长了大象的鼻子。
生2:有的同学长了蜻蜓的翅膀。
生3:有的同学长了兔子的耳朵。
生4:有的同学长了螃蟹的钳子。
师:哦,原来每个人都有烦恼。智浩这时想到了什么?
生:“嗨,我的尾巴让我虚惊一场!”
师:智浩结局是“虚惊一场”,我们称之为“虚惊一场版”结尾。你的烦恼故事是什么版本的结尾呢?
生:我主动将试卷的分数告诉了妈妈。
师:这是“勇于担当”!
生:我直接去了学校,发现同学们都没有注意我脸上长痘痘,烦恼就这么过去了。
师:这是“波澜不惊版”!
生:妈妈发现了我藏在沙发下面的垃圾,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
师:这是“狂风暴雨版”!孩子们,在你的遮隐过程中加上开头的遭遇和故事的结局,文章就完整了。孩子们课要上完了,吴老师要离开杭州了,想送给大家一份礼物——(PPT出示)
■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记住所有的烦恼都是一次成长。
【评析:精彩的故事都会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绘本《我的尾巴》的结局也是如此,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来令人叫绝。吴老师借助这个精彩的结局,组织学生交流各自构想的故事结局,完成整篇习作的构思,可谓巧妙至极!】
【总评】
教材习作指导课,要上出新意,上到学生心里去,难。不过,吴勇老师做到了!
高年级的学生,烦恼和秘密喜欢藏在心里或者只与朋友分享,不太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倾诉。但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把身体发育的烦恼、裤子撕裂的囧事、做错事情的焦虑、考试失败的担忧、未经过家长同意带伙伴回家疯玩后的尴尬等,毫无顾虑地一一往外掏。是什么让吴勇老师的课堂具有如此“魔力”,他到底念了什么“咒语”,让学生的心之门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打开了呢?
一、找到了很好的与学生心灵契合的教学材料
吴勇老师这节课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童化作文”模式,他用绘本《我的尾巴》来串联整个课堂。《我的尾巴》是韩国儿童文学作家赵秀京的作品。故事讲了一个叫智浩的小朋友突然发现自己长出了一条尾巴,担心被同学们嘲笑,就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别人看见他的尾巴。但随着他的担心,那条尾巴却越长越大。最后,智浩看见班上所有的同学都和他一样长了奇奇怪怪的东西,这才松了口气。“智浩的尾巴”其实是所有孩子的苦恼与自卑心。
在阅读这个绘本的时候,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智浩的担心就是他们也有的担心,智浩的为难就是他们也有的为难。原来,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心事,不用感到羞愧和恐惧。既如此,那还有什么好遮掩的呢?我们现在的很多课堂,正如雷夫所说的被“害怕”控制着,学生害怕挨骂、被羞辱、在同学面前出丑……吴勇老师和雷夫一样,对儿童的学习心理是非常了解的,所以他从材料选择上,就给了学生一个安全的暗示:没什么,大家都一样,甚至有人比你更不堪呢。这样从根源上扫除了学生的心理顾虑。
二、实现了绘本阅读与习作表达的无缝对接
吴老师的课堂,主要由这四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入题,在单页绘本阅读中,了解主人公意想不到的烦恼;第二板块读图,在连贯阅读中,体验千遮百隐的烦恼;第三板块写作,写出自己跌宕起伏的烦恼;第四板块结局,在笑声中感受只是一场虚惊,烦恼人人都有。这四大板块中的写作板块,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交流分享。表面上看来,形式上和绘本没有关系,实质上还是学习了绘本创作的思路和方法。其他三个板块,吴老师的教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和绘本有着密切的联系。绘本阅读后,吴老师先后提出的问题是:
“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因为身体突然长了什么而感到烦恼的吗?”学生从旁观智浩意想不到的烦恼,回顾自己经历过的烦恼,如同回声,在他们心里荡起一圈圈的涟漪。
“孩子们,你遇到烦恼,又是如何掩饰(躲避、徘徊、恳请)的?当时,你最焦虑的是什么?”吴老师以智浩的行为作参考,唤醒学生对自己遭遇烦恼时所思所为的记忆,并为学生开辟了一个交流的场,用言说打破封闭于内心的烦恼。
“智浩结局是‘虚惊一场’,我们称之为‘虚惊一场版’结尾,你的烦恼故事是什么版本的结尾呢?”整个故事发生得那么奇异,但又是那么自然,最后的结局智浩竟然是虚惊一场,学生在笑声中释怀。借着这轻松的心境,吴老师轻轻一问,又把学生的心思从绘本引向自身:是啊,作家如此有创意,我的故事结局又是怎样的呢?纵然学生没有文学的思考,但对如何根据生活观察来设计自己习作的结局会有新的认识。
三、立足文体来教
这是一节学习记叙的习作课。吴老师对本课的教学,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尽管课堂里,他没有明明白白地指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记叙文”这一文体习作教学的理解和把握。记叙文有它独具的特点,如要反映出客观世界人、事、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要用形象思维,通过叙述描写和抒情来体现;要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激发人的情感等。
吴勇老师自然对这些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全局的把握。本节课,他不贪多,只选取了两个有关联的点“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和“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把烦恼写得曲折生动。为什么选这两个点?写好了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对叙事行动的展开,让记叙文有了闪光点,让文章有了“使人感动”的落脚点。说明文、议论文中也可能有叙事,但那些叙事基本上是概述,不会有行动的展开。教记叙文,必须教“对人物行动的具体叙述”。“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就是具体叙述内容之一。吴老师根据“成长的烦恼”这一课的特点,把习作课程知识定位在心理描写上,是准确、得当的。
此外,记叙文还讲究要用一系列行动的展开构成叙事事件。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展开呢?吴老师简单小结:先是“掩饰”,然后“躲避”“徘徊”“恳请”,这过程用写作学上的一个专用词语来描述,就是“一波三折”。写作知识的教授就是这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四、关注心灵成长
“成长的烦恼”这一习作内容安排在第三学段,是符合这一阶段孩子成长的心灵需求的。生活中的他们,正是被这样那样的烦恼所困扰,但又不敢向别人倾诉。这些小烦恼,一旦在心里生了根,就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教授写作的知识,提升写作的能力,还要有人文关怀,要让孩子们知道: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心事,不用感到羞愧和恐惧,也不要一个人战战兢兢。正如《我的尾巴》作者赵秀京所说:“只要认识到人人有烦恼,我们的烦心事就会烟消云散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烦恼,所以希望大家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吴勇老师在课堂上通过绘本阅读、心灵对话、书写释放等多种形式加以引导,让学生温暖地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心和自卑,这些担心和自卑会使我们失去自信心,但也会让我们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我们有什么样的‘尾巴’呢,不妨说给朋友们听听。只要珍惜这个‘尾巴’,它就会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尾巴’了!”
篇4
统计不好学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在学习中有很多复杂的公式;二是学生对于统计方法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摆脱中学数学的思维模式和基本思想。其实质就是对统计思想的认识问题。具体说,就是对于统计的学习仅仅从其公式本身去学习,未能深刻体会“为什么”,仅仅着眼于“怎么做”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真正认识到统计的作用而无法运用。
一、统计思想的基本理念
统计思想是指在统计工作和统计理论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它是建立在基本世界观基础上的。统计对世界认识的基本观念主要有:数量观、总体观和推断观。这是统计认识世界的出发点,是统计工作和理论研究的思想指南,也是统计工作和理论研究的基本思维模式。
(1)数量观。任何事物都是质量和数量的统一,数量观要求统计学从事物的定性认识出发,研究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特征,达到认识事物的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这不仅要求提高对事物数量特征方面的认识,也提出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统计中的思想。
(2)总体观。统计要认识的对象是一个总体,必须是许多事物的集合。统计的总体思想使统计始终要站在研究对象的整体角度来看问题,要对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总体现象是相对稳定的,表现出某种共同的倾向,是有规律可循,社会现象的规律通常具有总体的性质。
(3)推断观。统计研究主要基于对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讲,规律所寓于的对象是无穷无尽的,所要观察的群体总是有限的,总结出来的规律,对整体现象的判断都是基于推断。推断思想告诉我们认识的世界是无限,如何利用已知的某些信息来推断这无限世界中的一些规律、特征。推断有两种情况:由已发生事物的部分推断整体;由已发生的事物推断未发生的事物。但无论哪种情况,所推断的对象和结论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而需要去认识而已。有些推断是无法对总体进行全面检验的,前者如验血、破坏性产品试验,后者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价格变动调查等。推断思想是一种利用现有信息进行的概率推理。抽样推断是统计推断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具体统计分析方法来看,统计的基本思想包括均值的思想、变异的思想、估计的思想、相关的思想、拟合的思想和检验的思想。
二、统计的基本思想
(一)均值的思想
均值的思想涉及统计理论的方方面面,它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均值集中体现了统计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观点。统计是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在描述总体的数量特征时,我们的重点往往在于总体的一般水平,不是个体水平或总体总量水平。个体的数量特征中往往包含了偶然性因素的影响,总体总量水平往往又受到总体范围大小的影响,不能有效地反映统计总体的一般水平。相对于个体,用一般水平能够较消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总体内在的特征。这在统计上体现为平均指标,通过均值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变异的思想
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虽然统计的目标在于寻找总体的一般水平,即寻找个体中具有一般性的规律,这种认识过程是从变异出发。变异反映的是事物变化的偶然性,反映变异的基本指标是方差。
(三)估计的思想
用样本推测总体是统计分析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无法或很难得到总体数据,只能利用样本的资料来推断总体,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
(四)相关的思想
所谓相关的思想就是体现事物间的关系,也就是哲学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在统计中的应用。它既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又反映了这种联系的不确定性,客观地体现了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五)拟合的思想
拟合实质是对事物间不确定关系的一种抽象的反映。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其基本出发点是对偶然性的消除,最终反映出偶然背后的必然。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六)检验的思想
统计分析方法是基于归纳的方法,是一种从个体到总体、从局部到全部的过程。其结论由于所选择的个体的不同(即样本的不同)必然具有差异,即必然包括偶然性,在建立模型时,由于偶然性的影响,需要基于一定的假设。其结果的可靠性是需要检验的。所谓检验就是基于样本数据而对总体做出了一定的假设,对这个假设的正确性进行检验。
三、对统计思想的认识
在统计的思想中,最基本的是均值的思想和变异的思想。
(一)从对事物的数量特征的认识来看,统计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从个体到总体的过程
一方面我们从个体出发,要找出事物的一般性的、带有本质的特征,这是我们统计方法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对其仅仅是消除了事,必须要对这种差异进行如实的反映。这种差异同时也是对总体一般水平(即均值)所具有的效果的一种评价。均值和变异从相反的角度全面地反映了总体的基本特征,有均值就有变异,二者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总体的基本特征,缺一不可。
(二)其它的思想中均离不开均值和变异
从估计思想来看,在估计过程中不能离开均值。在用样本估计总体时,只能用样本的一般水平来估计总体的一般水平,不可能用样本的总规模来估计总体的总规模,即对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往往体现为对总体均值的估计,对估计结果的检验却离不开变异,几乎所有的假设检验都是基于离差。虽然假设检验无论从指标上来看,还是从目标上来看或是从基本出发点来看,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但究其本质来看,都是建立在对离差大小的评价基础上。
(1)相关的思想。统计中的相关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变量间具有联系;二是这种联系的不确定性。而通过均值来反映变量间的联系(即变量间消除了偶然性因素后的联系),用变异反映联系的不确定性。
(2)拟合的思想。在拟合对事物不确定性关系的反映中,首先是反映事物的一般关系,即消除了偶然性因素影响的关系。在拟合模型的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模型,但同样,各种模型的拟合过程中,其消除偶然性因素的方法均基于均值的思想。
(三)其它各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关思想是拟合思想的基础,估计的思想是检验思想的前提,四个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在实践中,需要对相关关系进行反映和描述,并据此来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认识相关关系的方法就是拟合模型;在拟合模型时,往往是利用样本资料来估计总体模型;由于样本中存在的偶然性,使得我们必须对样本模型进行假设检验。
对于统计学思想的认识是掌握和应用统计方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统计应用水平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篇5
经典统计学派和贝叶斯统计学派是在统计学的历史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两大主要学派。贝叶斯方法是由英国学者Bayes在其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和经典学派的争论中逐渐发展起来,目前被越来越多的统计工作者所研究和广泛应用。经典统计在发展成熟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不少学者对两个统计学派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二者在其基本思想以及统计推断时不尽相同,与此同时,二者也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正确理解这些不同,对于我们今后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对这两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作了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及缺点,并说明了他们在用于统计推断时表现的差别,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这两种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二、基本思想的对比
1.区别一
经典统计学认为概率必须符合科学的要求,是“客观的”,这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之后的频率去解释,而不能主观臆断。而贝叶斯统计认为一些事件的概率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去获得是不现实的,而我们可以根据对此事件的了解和积累的经验做出此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判断。
2.区别二
经典学派很注重利用已经出现的样本观察值,没观察到的样本不予考虑。贝叶斯学派很注重先验信息的收集、挖掘和加工,使他们数量化成先验分布,参加到统计推断中,以此提高统计推断的质量。
3.区别三
经典统计中把样本看作来自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总体,而总体中的参数是普通的未知变量;相反,贝叶斯统计把任何一个未知的参数都看作是随机变量,都有不确定性,用一个概率分布去描述这个未知的参数,在统计推断中只利用已经出现的数据,即样本信息,这就是贝叶斯统计中的“条件观点”。
4.区别四
经典统计学派判断方法是让检验统计量与临界值进行比较。贝叶斯的判断方法是在获得后验分布之后,可分别计算原假设H0和备择假设H1的后验概率。
5.总结
贝叶斯统计学派与经典统计学派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分歧但是它们最根本的分歧是:第一,是否利用先验信息。由于产品的设计、生产都有一定的继承性,这样就存在许多相关产品的信息以及先验信息可以利用,贝叶斯统计学派认为利用这些先验信息不仅可以减少样本容量,而且在很多情况还可以提高统计精度;而经典统计学派忽略了这些信息。第二,是否将参数e看成随机变量。贝叶斯统计学派的最基本的观点是任一未知量e都可以看成随机变量,可以用一个概率分布去描述,这个分布就是先验分布。因为任一未知量都具有不确定性,而在表述不确定性时,概率与概率分布是最好的语言;相反,经典统计学派却把未知量e就简单看成一个未知参数,来对它进行统计推断。
三、两种统计方法的优缺点
1.贝叶斯统计的优点与缺点
贝叶斯统计以从经验中学习为目标,将历史信息与样本似然函数结合在一起,使之形成一套比经典统计更加灵活,更加直观,更加易于理解的统计方法,在计量模型中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小样本的情况下,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可以有比经典统计更加精确的结果;其次,在用贝叶斯后验分布进行推断后,可以将第一类、第二类错误所造成的损失考虑在内,因而比经典统计更加实用;另外,在处理多余参数的问题上,贝叶斯统计可以直接在后验密度中将多余的参数积分掉,这又比经典统计方法方便得多。
贝叶斯统计在很多方面比经典统计有明显的优势,然而,仍然有许多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制约和阻碍着它的发展。例如,先验分布的确定是近几十年来研究的主要问题;其次,我们一般只知道后验分布的核,计算后验密度函数的推导与计算具有非常大的难度,也没有可以广泛应用各种模型的软件和程序。
2.经典统计的优点及缺点
经典统计学作为统计学的根基,有着它自身所无法比拟的优点。首先,它用于推断过程的数据是样本数据,排除经常很难量化的先验知识。其次,它对于方法的评估有一系列的准则。只要可能,就能找到最优方法。
但与此同时,它的缺点也比较显著:首先,在小样本的情况下,点估计和区间估计没有贝叶斯的结果精确;其次,它不能将第一类、第二类错误所造成的损失考虑在内;最后,在处理多余参数的问题上,没有贝叶斯统计方法方便。
3.总结
贝叶斯统计学派与经典统计学派虽然有很大区别,但是它们各有优缺点,各有其适用的范围,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获得一种更适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二者得出的结论在形式上是相同的。
四、两种统计方法在统计推断时的差别
1.在点估计与区间估计方面的区别
贝叶斯定理是贝叶斯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函数p(x|θ)集中了总体信息和样本信息,被称为似然函数,它是未知参数θ的函数。在经典统计中同样承认似然函数,在这一点的理解上,经典学派和贝叶斯学派的观点是一样的。我们强调似然函数是θ的函数,而样本x在似然函数中是一组观察值,使似然函数值达到最大的θ值有比其他θ值更大的说服力,此θ值即为经典统计中的最大似然估计而我们可以证明,在贝叶斯统计中,当在“无信息”的条件下,θ的最大后验估计就是经典统计中的最大似然估计。在上述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经典统计中的最大似然估计是贝叶斯统计中的最大后验估计的特例。而在贝叶斯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有合理的先验信息时,贝叶斯统计可以利用更多的信息,以达到更好的估计效果。
在置信区间的解释和处理上,贝叶斯统计具有含意清晰,处理方便的特点,而经典统计则经常被统计工作者所误用而受到批评。
2.在假设检验方面的区别
经典统计学中,因参数被认为是常数,因而不存在H0和H1的概率大小,其判定标准是若H0为真时,小概率事件发生,则拒绝原假设H0。即判定的是P(x|H0为真),x是样本向量。而在贝叶斯统计中,可以直接求得在样本X给定的条件下,参数的后验概率,因而得出H0和H1和后验概率,即判定的是P(H0为真| x)和P(H0为假|x)。这是两种检验方法间的根本区别。
在贝叶斯统计的检验中,先验信息的分布和参数的变化可以引起拒绝域的变化,而贝叶斯统计在后验均值估计中的最基本特征是伸缩性。
贝叶斯统计在检验问题中的一个优势在于多重检验问题,这是经典统计所办不到的。例如:在一次企业对两种生产方法的比较检验中,我们将假设设为:H0:θ=0;H1:θ0,H0表示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别,H1表示方法一优于方法二,H2表示方法二优于方法一。贝叶斯统计在后验概率中计算H1和H2的概率,而经典统计方法则很难去处理此类
问题。
五、实例分析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对两种思想进行一些比较。例:以随机变量θ代表某人群中个体的智商真值,θ i为第i个个体的智商真值,随机变量Xi代表第i个个体的智商测验得分,若该人群的期望智商为υ,则第i个个体在一次智商测验中的得分可以表示为:Xij=υ+ei+eij其中ei为第i个个体的自然变异,eij为第i个个体第j次测量的测量误差。根据以往积累的资料,已知在某年龄的儿童的智商真值θ~N(100,225),个体智商测验得分x~N(θ*,100)。现在一名该年龄的儿童智商测验得分为115,问:(1)该儿童智商真值是否高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2)若取θ*在(a,b)为正常,问该儿童智商是否属于正常?
1.用经典统计方法解答
对第一问,建立检验问题:H0:θ*100,按照经典统计学方法,若取。α=0.05,则拒绝域为{x:x>=116.45}尚不能认为该儿童智商高于平均水平。
对第二问,经典方法需要进行两次分别针对a、b的单侧检验。过程与第一问相似,这里不再叙述。
2.用贝叶斯方法解答
在贝叶斯学派中,当θ i未知时,将其看作随机变量,与0具有相同的分布,这是贝叶斯学派与经典学派的一个重大区别。根据贝叶斯理论,θ的先验分布是N(100,225),测验结果x*~N(0,100),儿童智商的后验分布为正态分布N(110.38,69.23)。
对第一问,同样设H0:0‘100,查正态分布表可以得到P(H0lX=115)=0,106,P(H1lx=115)=0,894,根据风险最小原则拒绝H0,接受H1。
对第二问,设H0:a
由此可以看出:按贝叶斯的观点,多重假设检验的情形并不比两个假设的检验更困难,因为它只需要多算几个后验概率即可;它同时利用了样本和
篇6
对于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这一课程,课时安排的比较少,教学内容枯燥抽象,导致大部分学生都缺少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因此,将模型的思想引入到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还原于实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融入到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想要用基本的数学方法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虽然传统的数学教学拥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是却忽略了数学的来源,只是一种封闭的系统,这种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开设相应的数学实验或是数学建模的教学课程,促进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知识被发现以及创作的过程。如今,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已经有多个院校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融入到了数学的分支学科中。在教育不断改革的背景下,许多院校都开始扩招大学生,但是却要面临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现状,在大学教学中的概率论以及统计课程的相关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数学定义和各种公式的传授,而是在学生学到基本的数学概念以及结论的同时,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到数学的内在含义,了解数学知识具体的来龙去脉,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因此,应该在数学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真正魅力,并不只是停留在数学枯燥乏味的公式上。目前,虽然很多的院校都开设了数学建模的相关课程,但是,如果不能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融入到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课程中,将无法发挥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融入到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相关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融入到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教学课堂上
1.教学课堂中注重实例的讲解。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课程上,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基本内容中加入更多的实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记忆。例如:在讲概率学中最基本的加法公式时,加入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利用俗语“三个臭皮匠”的相关内容作为教学实例。俗语中有三个臭皮匠的想法能够比的上一个诸葛亮,意思就是说多个人共同合作的效果比较大,可以将这种实际中的问题引入到数学概率论的教学中,从科学的概率论中证明这种想法是否正确。首先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想要证明三个臭皮匠能否胜过诸葛亮,这个问题主要是讨论多个人与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概率论中计算解决问题的概率。用c表示问题中诸葛亮解决问题的能力,a■表示其中i(i=1,2,3)个臭皮匠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臭皮匠单独解决问题存在的概率是P(a■)=0.45,P(a■)=0.6,P(a■)=0.45,诸葛亮解决问题存在的概率是P(c)=0.9,事件b表示顺利解决问题,那么诸葛亮顺利解决问题的概率P(b)=P(c)=0.9,三个臭皮匠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概率是P(b)=P(a■)+P(a■)+P(a■)。按照概率论中的基本加法公式得■=■(a■+a■+a■)=P(a■)+P(a■)+P(a■)-P(a■a■)-P(a■a■)-P(a■a■)+P(a■a■a■) 解得P(b)=0.901。因此,得出结论三个臭皮匠顺利解决问题存在的准确概率大于90%,这种概率大于诸葛亮独自顺利解决问题的概率,提出的问题被证实。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建模找到学习的乐趣,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基本的概率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这一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课设数学教学的实验课。一般情况下,数学的实验课程都需要结合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将各种数学软件作为教学的平台,模拟相应的实验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应用到教学中已经越来越普遍,一般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中的计算都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软件有SPSS以及MABTE等,对于一些数据量非常大的教学案例,比如数据模拟技术等问题,都能够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准确的处理。在数学实验的教学课程中,学生能够真实的体会到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自发的主动探索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相关知识内容。通过专业软件的学习和应用,增强学生实际动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数学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这种传统的教学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讲述教学与课堂讨论相互结合,在讲述基本概念时穿插各种讨论的环节,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新的知识内容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探索新的知识。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证明,这也是在概率论中融入数学建模基本思想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新的知识概念时,首先引入适当的教学案例,并且,案例的选择要新颖具有针对性,从浅到深,教学的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开始主动探索,案例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概率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发散思维,并利用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基本内容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
4.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于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相关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多种技能的相互结合,综合利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一味的参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走出课本自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背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前,教师首先补充一些启发式的数学知识,传授教学中新的观念以及新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进行课后的习题练习时,教师需要适当的引入一部分条件并不充分的问题,改变以往课后训练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在得到基本数据后,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专题讨论的内容,鼓励学生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改变以往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验证自己的想法。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融入课后习题中。课后作业的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过程。概率论统计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更多的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实际应用所学的知识。对于课后习题的布置,可以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其中,并让这种思想真正的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应用,不仅能够巩固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课后的习题可以布置为测量男女同学的身高,并用概率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身高存在的各种差异,或者是分析中午不同时间段食堂的拥挤程度,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或者是分析某种水果具体的销售情况与季节变化存在的内在关系等。在解决课后习题时,学生可以进行分组,利用团队的合作共同完成作业的任务,通过实践活动完成训练。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领会到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还能够将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并通过科学的统计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融入到概率统计教学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课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随机想象的相关理论知识逐渐被广泛应用,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课程的学习也变得越来越实用,在概率统计中加入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概率统计具有的实用性,并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这种教学方式也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将概率统计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冉,姬玉荣.数学建模思想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融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1).
篇7
1、统计学p值大于0.05表示无差异,小于0.05表示有差异。大于0.05表明与正态分布无差异,故符合正态分布。
2、由于“小概率事件”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小概率事件”通常指发生的概率小于5%的事件,认为在一次试验中该事件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
3、由此可见X落在(μ-3σ,μ+3σ)以外的概率小于千分之三,在实际问题中常认为相应的事件是不会发生的,基本上可以把区间(μ-3σ,μ+3σ)看作是随机变量X实际可能的取值区间,这称之为正态分布的“3σ”原则。
4、统计学p值>0.05的意义它是进行检验决策的另一个依据。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深、金融学学科体系及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越来越多地涉及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长期以来,大多数金融学专业在招生中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功底参差不齐,学习专业课的难度加大,在教学中注重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无疑是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本文专门就如何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的问题提供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思考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在教学中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融合
(一)注重体现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内容对统计学特别是数理统计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课程体系之间却缺乏足够的内在沟通,课程体系目标不够明确。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一些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甚至金融统计等,却不懂得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去分析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两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首先应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两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两者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和应用性学科,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学只有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强大的数据分析功效。在统计学与金融学的相互关系中,统计学为研究金融学服务,统计方法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金融学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和自身的发展均提供了契机。
(二)注重统计学和金融学交叉融合的实践内容
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融合,反映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应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和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金融统计等课程),使之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相适应;反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统计知识,利用各种统计分析的工具(如统计应用软件)去分析现实中得到的数据,将培养统计思维习惯和训练统计应用能力有机结合。
在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与金融学的授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大量运用金融学的案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量传输统计思维,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统计和金融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如何用统计思维去观察、思考和处理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统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需要改革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
(一)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以统计学原理课程为例,建议调整的内容包括,一是简化统计指标理论,增加统计学数学理论基础的讲授内容。将原来统计学教学中重点讲授的时间数列分析、指数法等内容变为有选择的介绍;将概率论的有关内容纳入统计学课程,并在原有基础上充实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教学内容。二是强化统计定量分析方法,向学生介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同时,考虑到金融领域以时间序列数据为主,因此,在教学别要让学生对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模型有所把握和理解。这样一来,不但丰富和充实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而且也会大大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金融统计学课程内容的调整
对于金融学专业开设的金融统计学,需要为金融统计建模做准备,所要掌握的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金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结合金融建模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统计思维下分析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连续性随机变量的分布为例,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布大多是非正态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是要介绍非正态分布数据在模型应用中的常用的处理方法,如取对数等;二是要注意非正态分布的学习,可以向学生介绍t分布:贝塔分布、威布尔分布等非正态分布。
统计学相关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案和内容确定以后,将会有利于统计思维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譬如概率论、随机过程知识就是用来描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现象的,平均数、方差用来刻划现象的集中与波动程度,数字资料的搜集开发是为这些现象的过程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如此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并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熟悉统计思维和随机性思维
统计思维是统计学中蕴含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统计思维不仅是学习统计学的需要,也是统计学向其他学科嫁接的一条有效途径,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一般认为,统计思维就是人们自觉运用数字对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统计思维从内容上讲,包括了从资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再到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以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其终极目的。其中,资料分析和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是随机性思维。
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所谓随机性思维,就是以随机性问题为载体和视角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随机性思维是统计思维的思想内涵和本质内容,贯穿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内容体系的始终。
(二)注重解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清楚认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虽然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同的两门学科,他们研究的对象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但它们却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前者偏重于基础理论,后者偏重于研究应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数理统计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特性。概率是对随机性的一种度量,基于概率的知识,将随机性归纳到可能的规律性中,这是随机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由于对随机现象的观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数据来表现,因此对随机性进行描述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拟合一个适当的分布。
(三)注重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和应用随机性思维
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前提是能够深刻体会和认知随机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还应当经常在课堂上联系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随机性”的内涵,并激发学生自觉、自我培养随机性思维的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过渡,认识到随机事件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并且无处不在。
四、通过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增设实验课的意义
在金融学的专业课程里增设实验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是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金融学学科建设中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是不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统计方法与金融建模、定量分析脱节,缺乏统计案例和统计软件的结合。没有实际的数据分析训练,学生们就无法对统计的广泛应用性有深刻的体会,也不利于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不掌握一门专业的统计软件,很难完成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因此,在统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中,必须注重把统计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训练,在实践中提高统计思维能力,使统计思维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在对金融学专业课的学习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统计学、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均可以考虑开设一定的实验课。
(二)有效率地上好实验课
处理金融数据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众多,每种分析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对象,同时彼此联系。在实验课程的开设中,建议每种方法均遵循一现场演示二案例分析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的学习过程。譬如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金融时间序列数据,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链接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演示,并结合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统计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含义。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学会使用一种以上的统计应用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不但提高了实际处理金融统计数据的能力以及金融统计的分析技能,产生比较具体的感性知识,而且加深了对金融统计规律性的认识,激发了对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统计理论与金融实践的顺利结合奠定基础。
篇9
Key words: teaching design;Statistics;Analysis of Variance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65-02
0 引言
课程教学设计(以下简称教学设计)是指在课程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指导下,对教学诸要素进行合理、有序、优化的策划与安排,从而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设计思想在教学活动环节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与达成课程目标的必要条件。统计学课程是高等教育阶段经济类、管理类等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众所周知,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体来看,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的描述和分析数据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实际问题应用统计学方法并恰当使用统计软件完成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统计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我们知道,任何教学设计都要始于教学情境的分析,不同的学生专业、年级决定了学生当前的知识及技能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学习能力、经验和学习的动机。当然,教师自身的价值取向、教学态度和技能、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也是其中之一。统计学的教学设计也不例外,统计学课程中涉及一些基本的数学和计算机等基础,这对学好统计学是很有帮助的。对于任教老师,对统计学的思想要熟悉并对于具体的教学有一套熟悉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统计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基于这个过程,教学设计思想最终物化为教学设计方案。
2 统计学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以上基本步骤,根据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大纲的要求,统计学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从5个方面进行设计:
2.1 分析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影响教学实践的多种条件因素的综合。我们从两个角度即学生和教师进行分析。任教的班级为国贸专业11级的学生,处于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课程的学习,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准备,比如数学类、经济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学到基本课程思想和知识为重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除此之外,对于教师而言,已任教统计学等相关课程7年有余,并具备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学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
2.2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育目标体系的终点和关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反映:一是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常用的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二是技能。会熟练应用基本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应用相关软件如Excel、SPSS进行统计应用。三是素质。在熟悉数据分析方法的同时,面对实际问题时要有“统计”的思想。
2.3 教学评价方案设计 教学评价方案就是教师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般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对于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的需要,进行课题提问、课后作业以及课间课后和学生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以便进行调整教学工作。同时还会在一知识单元后安排小的测验,进而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一般是课程学习完后的考试,主要从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反映,当然,由于本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统计软件的学习也在考试范围之内。
2.4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应当深入持久理解的内容、应当掌握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应当熟悉和了解的课程内容。纵观统计学的内容和大纲要求,对应于第一层次的内容应该是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这些基本推断统计方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第二层次的内容是统计中的基本概念体系如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基本描述统计量及其相应的软件操作。最后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是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定要熟悉。
除此之外,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媒体设计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安排,但后两者的设计是贯穿于教学结构设计之中的。
3 教学设计方案实例-以方差分析为例
方差分析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其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方案。面临的教学情境跟前面分析的类似,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学生已经基本熟悉了统计学的思想,尤其是这章又属于推断统计学的内容,怎样由样本推断总体,这是基本思想。但这块内容的难点是怎样理解“方差”二字,怎样计算“方差”,从而完成相应的方差分析。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3.1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方差分析的原理及实质,会熟练应用方差分析的种类(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合统计软件SPSS去解决实际问题。
3.2 本单元教学评价方案 一是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是学生是否理解方差分析的实质和基本操作步骤(主要是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设计意图是考核学生课堂上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并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以便获得最优教学效果。二是总结性评价。评价的内容是学生能否理解方差分析的原理和熟练应用该分析方法,并会对不同的实际问题给出分析结果,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考核学生对方法整体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同时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优劣。
3.3 本单元教学内容设计 首先是应当深入持久理解的内容。
主要有三个:①方差分析的原理。
②数据差异产生的两种误差即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及其三种具体表现:总的误差平方和(SST)、组间平方和(SSA)和组内平方和(SSE)。
③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所对应的五种平方和的表现形式。
其次是应当掌握的内容。从掌握的知识角度来看:
①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②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原理。
③多重比较问题即最小显著性差异法。
从掌握的技能来看:①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操作步骤。
②统计软件SPSS的基本操作和对结果的理解、解释和应用。
最后是应当熟悉和了解的内容。从知识来看,就是多因素方程分析的思想和原理。因为单因素和双因素的主要区别在于交互作用是否有影响,从而决定分析原理有所变化。从技能来看,要熟悉多因素方程分析的基本步骤,并能够应用软件SPSS的基本操作和结果的解释。
3.4 本单元教学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等.统计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5-260.
篇10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1]1998年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将统计学列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又将统计学列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之一。统计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重要的地位,研究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
一、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的重要性开始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并接受。正如统计学家C.R.Rao所说“统计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媒介科学”。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都用到统计方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统计数据或一些统计研究成果。著名统计学家H.G.Wells认为,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高校经济管理类非统计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讲,统计学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统计学是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论学科,包括很多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定量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定量思维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它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学是基于现实问题的需要,根据实际观测到的数据,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统计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1]
二、“三本”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发现所在地区“三本”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与学生相适应的教材
三本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由于缺少专门针对三本院校的教材,很多三本院校选择使用一本或二本院校的教材,从而出现要求过高而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或有些教师删减内容过多而不能保证基本要求的问题。由于学生的素质与教材要求不符,这样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困难。另外,目前国内统计学教材大多侧重基础理论介绍和公式推导,从应用层面上讲,是一种本末倒置,大大降低了统计学的实用性,对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非常不利。
(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运用较多的方式是多媒体教学,该方法能增大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更具灵活性和生动性,但因其存在教学节奏快,屏幕阅读易引起视觉疲劳等问题,[2]影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
三本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统计学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只重视理论教学而不重视各种方法的实际应用,结果是学生学了不少统计方法,却不知道该怎么用,不熟悉数据如何处理,不理解计算的结果,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四)课程考核方式死板
统计学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考试未能体现出课程性质。长期以来统计学考试一直采取笔试成绩占总成绩70%的考核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与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础理论部分教学质量,但这种方法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不能体现统计学应用性强的特点,而且在全面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着缺陷,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特别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动力。
此外,随着招生规模扩大,一些学校基于办学成本考虑,设置教学班级容量过大,影响教学过程的互动效果,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考
(一)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
虽然统计学课程的教材众多,但目前直接针对“三本”院校开发和编写的统计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上没有。现有统计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即详细介绍统计学基本原理知识、统计分析方法,以数学推导和手工计算为主;另一类则侧重于应用统计学,即简单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适用条件和分析结果的解释,涉及计算的部分借助excel/spss统计分析软件完成。由于三本学生本身数学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如果大量地介绍理论知识和统计公式,会使学生感到十分困难,往往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完全放弃。鉴于此,笔者根据所在学校三本学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选用中国人民大学贾俊平教授编著的《统计学》(第四版)作为教材。该教材以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解释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线,以数据分析为核心,内容涵盖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解释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强调利用excel/spss实现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分析。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开设相应的实践项目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统计思想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介绍统计数据的来源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采取各种数据收集方法收集数据,体验各种数据收集方法等。比如,在课程内容进行到假设检验时,可以针对现阶段所学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比如,让学生自选主题进行一项调查,要求学生对调查数据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展示,具体包括生成频数分布表、交叉频数分布表、饼图、条形图等;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具体包括总体参数的点估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统计学课程中涉及大量的计算,如果让学生进行手工计算,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并且手工计算也脱离了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教学侧重于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相关统计学概念,介绍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思路、使用前提和主要用途,并通过案例分析讲明如何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而具体的计算部分则由excel/spss软件完成。比如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手工计算量非常大,如果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介绍相关与回归分析的使用前提、基本原理、思想、用途及如何解释软件输出结果,大量的计算工作则由计算机完成。这样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考核方式多样化
统计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单一的笔试考试只重视书面考查,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钻研问题的兴趣。因此,统计学考核方式应多样化。笔者将其分为3个部分:(1)平时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20%。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平时学习态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2)实验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20%。根据学生的上机操作和案例分析评定成绩,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统计能力。(3)笔试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60%。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采取笔试的形式考核,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对统计学的需要也在发生着变化,国内各高校对经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停息过,随着三本院校的出现,三本经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篇11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都比较重视统计学和统计学教育。美国的高等院校几乎都开设《统计方法》选修课,而且学生中选《统计方法》课程的人数要多于选修《微积分》课程的人数,因为他们觉得统计更有用。另外,从最近的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港、台地区的中学教材来看,统计学与概率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材每个年级都有统计内容。
在国内,统计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3年12月,贺铿、袁卫两位教授提出的“大统计”的理念,在统计学界从认识上正趋于统一。1998年9月,教育部在将504个本科专业调整为249个的情况下,统计学从原来的二级学科反而被调整为理学类一级学科。这些都为统计学的发展和统计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如此,我国统计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所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具有统计学专业或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只有100多所,这与美国有成百上千所学校在提供统计教育的状况相比比例是较低的。从我国中学教材来看,统计的内容约占4%。相对上述国家的教科书来说比例也是较低的。
一个国家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统计学提高教育和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无疑都会得到长足发展。统计学教育也会在普及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提高指导下进一步普及。因此笔者认为,较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是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已经开始突破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界限,在一些理工农医以及社会学等大部分学科和专业中,开设了统计课程;统计知识还列入了中小学教学内容。这是可喜的,但笔者认为统计学普及教育还仅仅是初露端倪,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还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前,我国在一些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社会统计学,在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数理统计学,都还与“大统计”的理念和作为理学类一级学科的统计学存在着很大距离。中小学虽然在数学教材中加入了一些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但一方面比例较少,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基层学校师资条件的制约,教育质量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理科教师在大学仅学过数理统计课程,对抽样和描述统计的内容较生疏,因而感觉新教材内容体系较乱,内容不如老教材讲起来“顺溜”。于是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很多的练习题,但蕴涵在知识背后的统计思想能否也讲出来可能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了。
另外,国民的统计意识还不强,对统计学的认识也还不够,据笔者了解,一谈到统计,很多人就联想到统计局,联想到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这些都说明,统计学的普及教育还任重道远。
大规模普及统计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例,尽管我国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学专家队伍,但由于他们承担着国家政府部门或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因此显然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样,国家目前也还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统计学的普及教育工作。那么,怎样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开展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呢?
笔者认为,要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首先应该在各类高等院校中普及统计学教育,即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而后推向全社会。各类高校现有专业教师可以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着力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统计学普及教育。各类高等院校接受过统计学基础教育的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会走向社会的众多工作岗位,他们会带着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各个岗位开花结果,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和继续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是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问题的最好方略和最佳途径。
当然,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重点大学和一流专家牵头,以讲座班的形式开展对一般高等院校的师资培训工作,以研讨会的形式定期沟通和交流各高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情况和经验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全社会普及统计学教育的蓬勃局面也就很快到来了。笔者甚至认为,高等院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局面可能会很壮观,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在高等院校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
在各类高等院校中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来说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务部门的协调等基本条件作为保证。在这里,就有关教学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粗略地谈一下基本想法,以求抛砖引玉。
1.基本思想:将抽样技术、描述统计、概率初步、推断统计、非参数统计、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并溶入案例教学,向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入门阶段最基本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2.基本途径:通过在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解决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方法普及教育问题,选修课一般为54~72学时为宜。
3.基本目标:各专业的学生通过《应用统计方法》的学习,初步树立统计意识,能够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借助于最普及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材选用:可以选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贾俊平等编著的《统计学》作为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其它具体情况,自编教材。
5.师资问题:各高等院校讲授统计学或者概率统计的教师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教务部门承担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教师很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再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例如,讲授概率统计的教师很可能需要学习实际的抽样技术和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方法等。
篇12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13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 80 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 。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转贴于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