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教育质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相辅相成。师德师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建设什么样的师德师风,怎样建设师德师风”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它是建设优良校风的关键,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造就,关键在于教师,而优良的师德师风则是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即使个人的业务能力再强,科研水平再高,也不能从根本上带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保障,才能最终提高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趋势。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培养能力,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导师的作用和影响力尤为深远。高校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高校师德师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道德。因此,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现实工作中的不足,急需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和成果转化的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
三、以师德师风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助推器,教师要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首先,教师要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于律己,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同时要尊重学生,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境界,诚信是重中之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传递正能量;再次,教师要甘于奉献,把满腔的热血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深入到学生中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师要志存高远,不断强化业务能力,不断自我完善。只有多措并举、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实效化和持续化,才能真正为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无规矩不成方圆,师德建设的有效实施需要管理,需要制度。建立有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不仅是一种制约和威慑,更是一种压力和动力。政府和学校需要在这方面共同努力,结合高等教育实际,尽早推进规章制度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统一标准,让广大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篇2
(二)调查问卷设计根据调查目标,在前期对部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笔者编写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内容上,问卷从五个方面设计了9个封闭式问题。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还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并作了多次调整和修改。
1.用人单位招聘决策所需的教育质量信息类型:设计“专业素养”、“学习成绩”、“敬业精神”、“抗挫折能力”、“协作能力”、“责任感”及“其他”等7个选项,让用人单位自由选择(可以单选,也可以多选,下同),根据回收有效问卷的选择频率,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的信息类型及其重要性程度。
2.用人单位当前教育质量信息的主要来源:设计“笔试”、“面试”、“求职材料”、“向校方了解”、“实习考察”、“试用期考察”和“其他”等7个选项,让用人单位自由选择,根据回收有效问卷的选择频率,了解被调查对象当前信息的主要来源及其重要性程度。
3.用人单位的教育质量信息需求障碍:设计“信息渠道少”、“信息隐藏”、“信息失真”、“信息获取成本高”、“招聘人员能力限制”、“单位精力有限”和“其他”等7个选项,让被调查对象自由选择,以了解考生家庭的信息需求障碍及其严重程度。
4.用人单位认为当前高校供给教育质量信息的主要类型:设计“课程成绩”、“学习绩点排名”、“评优评奖”、“综合素质考评”、“专业素养”、“实习成绩”、“敬业精神”、“抗挫折能力”、“责任心”、“协作能力”等10个选项,让被调查对象自由选择,以了解在用人单位看来,当前高校供给信息的主要类型及其相对程度。
5.用人单位对当前高校教育质量信息供给的评价:从“需求针对性”、“信息可理解性”、“校际可比性”、“决策助益性”和“供给意识”5个方面分别设置5个子问题,并设计了相应的选项,供用人单位自由选择,以了解其对当前高校供给信息状况的总体评价,发现高校信息供给存在的不足。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问卷确定之后,在合理控制用人单位的类型和区域分布基础上,发邮件样本给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结果回收问卷328份,除去无效问卷和部分重复问卷,有效问卷共计315份。从区域分布看,来自东部省区有效问卷(即有效调查单位)203份,占全部有效问卷数的64.4%,中部省区的有效问卷75份,占23.8%,西部省区有效问卷37份,占11.8%,因而,样本单位具有良好的区域广泛性、代表性。同时,从类型上看,样本用人单位中,企业有281家,其中大型企业31家,中等规模企业118家,小型企业102家,事业单位54家,政府机关12家,医院、学校等其他事业单位42家,这说明样本具有良好的类型分布性质。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一)用人单位招聘决策的信息需求特征
1.用人单位招聘决策所需的信息类型。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招聘决策时关注度最高的教育质量信息有三项,按选择频率高低依次是“敬业精神”、“抗挫折能力”和“专业素养”,其选择频率分别达到88.3%、85.4%、82.5%,都超过了80%,而“责任感”、“协作能力”的选择频率也达到了75.2%和71.1%,“学习成绩”以及“其他”信息的选择频率分别只有46.3%和32.4%。这说明,被调查的用人单位招聘时更看重大学生的“敬业精神”、“抗挫折能力”和“专业素养”等信息,而不太看重学生“学习成绩”。
2.用人单位当前所获教育质量信息的来源。从调查数据看,当前用人单位的教育质量信息主要有四个来源,分别是“面试”、“试用期考察”、“笔试”和“实习考察”(选择频率分别为99.4%、99%、87%和81.6%)。说明这四项是当前用人单位获得大学生教育质量信息的主要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只有62.6%的用人单位认为“求职材料”是其招聘决策所需信息的来源,而“向校方了解”则只为少数用人单位(16.8%)所运用。
3.用人单位的教育质量信息需求障碍。从调查结果看,信息隐藏、信息失真、信息渠道少和信息获取成本高四个因素的选择频率分别为86.6%、85.7%、83.5%和81.3%,都超过了80%。这说明,用人单位招聘决策时的信息需求存在三种主要障碍,一是源于应聘方或人才培养方的信息隐藏或失真障碍,二是主要源自人才培养方的信息渠道障碍,三是源自招聘方的信息成本障碍。同时,“单位精力有限”的选择频率达到了76.2%,说明精力限制也是用人单位信息获取时所面对的不可忽视的阻碍因素。而“招聘人员能力限制”和“其他”并不构成需求障碍(选择率仅32.4%和18.7%)。
(二)用人单位对当前高校质量信息供给的评价
1.用人单位认为的当前高校供给信息类型。调查数据显示,“课程成绩”、“学习绩点排名”、“评优评奖”、“综合素质考评”、“实习成绩”五项的选择率分别为98.4%、98.1%、97.8%、94.6%和93.7%,都超过了90%,这说明,在被调查的用人单位看来,当前高校供给的教育质量信息主要集中在与成绩相关的“硬实力”方面。而用人单位较关注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抗挫折能力”、“责任心”,“协作能力”等选项的频率均很低,平均选择率只有28.8%,这说明当前高校对成绩之外的大学生个体“软实力”信息供给严重不足。
2.用人单位对当前高校质量信息供给的评价。从调查结果看,当前高校教育质量信息供给存在明显不足:有92%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高校质量信息供给的需求针对性“差”,有83.2%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高校质量信息供给的意识“薄弱”,有82.5%的单位认为当前供给信息对招聘决策的助益性“差”,有80.6%的单位认为当前供给信息的校际可比性“差”。同时,有超过半数(63.2%)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供给信息的可理解性程度是“弱”的。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本文调查分析的主要结论是:
(1)被调查用人单位招聘更看重大学生的“敬业精神”、“抗挫折能力”和“专业素养”等教育质量信息,而不太看重“学习成绩”。
(2)“面试”、“试用期考察”、“笔试”和“实习考察”是当前用人单位获得大学生教育质量信息的主要渠道。
(3)用人单位招聘决策的信息需求存在信息隐藏或失真障碍、信息渠道障碍和信息成本障碍等三种主要障碍。
篇3
一、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创业教育是指为开发和提高创业主体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素质教育,是发展新知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创业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创业教育质量评估就是从各高校创业教育的投入及创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两个主要方面加以评估。由于创业教育作用的机理非常复杂,无法对其进行测算,就需要借助于一套全方位的创业教育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来完成。科学的指标体系,应该是依据不同研究目的的要求和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把客观上存在着的、说明社会现象性质的若干个指标,科学地加以分类和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指标体系。因此,我们在遵循科学性原则、应用性原则以及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统一的原则基础上,通过保定市实地调查研究,分析收集信息,借鉴专家意见,根据我市创业教育的特点及评判目标,遴选出对评判产生影响的主演因素,构建指标体系。本体指标体系充分反映了创业教育的特点,既要符合教学要求,又要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创业教育课程、师资情况、教学手段、创业环境、学生等角度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
二、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AHP分析
在社会学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Saaty.T.L.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由于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特点,适合用于创业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为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表1所示系统递阶层次结构。然后根据上下层次之间的隶属关系,构造判断矩阵。以上一层次某因素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指标有支配关系,通过两两比较下一层次诸指标对上一层次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予一定的分值,本过程确定分值采用萨迪教授提出的标度法。在表1所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下,通过专家打分,参考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经验,我们对一经历教师比例、参与率和出勤率、创业知识与创业意识的渗透程度等方面的评价。对就业创业教育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时,可以根据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逐一采集数据,按照评价等级得出二级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与权重相乘并求和就得到综合评价的量化结果。
三、结语
创业教育评价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体系,本文利用AHP方法构建了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分配,运用严谨的数学方法实现了定性问题定量分析的整个过程,使得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本研究诠释了创业教育质量的内涵和表现,并揭示了进一步改进创业教育质量的目标和方向,为创业教育实践者增强对创业教育质量的认识起到导向作用。但由于创业教育评价的复杂性,本评价方法可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特别是随着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不断发展,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必然要不断更断,需要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彦福.创业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一、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把好生源关
最近有些专科师范学校招收分数才两百多分,不到高考总分的30%,招那些读书不努力或不读书的学生来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为人师表、去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不会误人子弟?这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盲目地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低,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科学设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以尽可能保障高校招生的应有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参照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采用笔试加面试的方法,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和要求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强的学生。高质量的生源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学校的社会声誉是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规范办学,优化和挖掘学校的资源配置。
办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否则人才的培养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高校在院校设置和管理方面要坚持达标。国家要加强评价和监督的力度,坚决杜绝低层次学校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发生。因此,高校首要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解决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
2.筹措财力,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经济基础。
我国的国情现状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此,高校要抓住发展良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变一元化投资机制为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高校的多元化筹资格局,以保证高校“硬件”建设的需要。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公民个人接受非义务教育不能是免费的,这些观念己经被大多数公民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逐步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或者不投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5%左右,远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4%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积极想办法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
(2)充分利用民间和国际资本办学。欲创造性地解决高教发展财源问题,就应大胆应用非传统的筹资手段,以有利于集聚更多的高教资金、有利于解放高教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居民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标准,调动一切投资和捐资助学的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
(3)鼓励企业财团或个人向高等学校捐赠助学。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渠道。1996年,在美国高校收入来源中捐赠收入占8.3%,其中公立高校为4.7%,私立高校高达14.3%,其中有10所大学累计超过20亿美元。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应不断加强学习,加速知识的更新,教师也不例外。首先,高校教师培训应当主要由研究型综合大学来承担。其次,虽然目前教师负担比较重,但是我们必须制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分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由其他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进行培训、进修和接受访学等,由此提升科研水平,改革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创造性。最后,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开发和转化,真正把教学和科研同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具备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手段。
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从根本上讲,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表现。教师待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专心于教育与科研工作。
四、深化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际上都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
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其职责在于把个体训练成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课程具有“认同性”的属性。课程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上达到高效率及行为变化上达到高质量,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另外,应该教给学生科学前沿的东西,扩大学生的新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由“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付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3.由“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
传统的课程强调整齐划一,同一专业的学生都修习同样的课程,结果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由于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个性丰富多彩,决定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与需求都不一样。“统一化”的课程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外,还可以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5
一、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把好生源关
最近有些专科师范学校招收分数才两百多分,不到高考总分的30%,招那些读书不努力或不读书的学生来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为人师表、去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不会误人子弟?这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盲目地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低,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科学设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以尽可能保障高校招生的应有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参照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采用笔试加面试的方法,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和要求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强的学生。高质量的生源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学校的社会声誉是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规范办学,优化和挖掘学校的资源配置。
办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否则人才的培养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高校在院校设置和管理方面要坚持达标。国家要加强评价和监督的力度,坚决杜绝低层次学校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发生。因此,高校首要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解决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
2.筹措财力,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经济基础。
我国的国情现状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此,高校要抓住发展良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变一元化投资机制为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高校的多元化筹资格局,以保证高校“硬件”建设的需要。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公民个人接受非义务教育不能是免费的,这些观念己经被大多数公民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逐步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或者不投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5%左右,远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4%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积极想办法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
(2)充分利用民间和国际资本办学。欲创造性地解决高教发展财源问题,就应大胆应用非传统的筹资手段,以有利于集聚更多的高教资金、有利于解放高教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居民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标准,调动一切投资和捐资助学的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
(3)鼓励企业财团或个人向高等学校捐赠助学。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渠道。1996年,在美国高校收入来源中捐赠收入占8.3%,其中公立高校为4.7%,私立高校高达14.3%,其中有10所大学累计超过20亿美元。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应不断加强学习,加速知识的更新,教师也不例外。首先,高校教师培训应当主要由研究型综合大学来承担。其次,虽然目前教师负担比较重,但是我们必须制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分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由其他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进行培训、进修和接受访学等,由此提升科研水平,改革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创造性。最后,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开发和转化,真正把教学和科研同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具备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手段。
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从根本上讲,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表现。教师待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专心于教育与科研工作。
四、深化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际上都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
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其职责在于把个体训练成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课程具有“认同性”的属性。课程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上达到高效率及行为变化上达到高质量,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另外,应该教给学生科学前沿的东西,扩大学生的新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由“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付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3.由“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
传统的课程强调整齐划一,同一专业的学生都修习同样的课程,结果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由于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个性丰富多彩,决定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与需求都不一样。“统一化”的课程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外,还可以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6
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大会上提出要“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2006年5月19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和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可见,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一、民办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一)师资队伍薄弱、建设规划不科学
出于节约开支、降低办学成本的考虑,民办高校专任教师比例普遍还很低。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退休教师,他们年龄偏大,工作的“黄金期”已过,其次来源于高校的毕业生,年轻教师阅历简单、缺乏经验,尚未完全成长起来。还有一部分是从周边的高等学校外聘的兼职教师队伍,且比例颇大。兼职教师有限的工作时间严重地受到所在单位的制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受聘学校的工作中来,严重影响专业建设和课程规范的建设,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总体来看,教师队伍中缺乏骨干力量。
同时,由于民办高校中教师的合法地位和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教师在职称的评审、国家或政府的奖励评定上都处于劣势地位,这都影响了在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又给新教师的引进人为地设置了障碍,故而难以吸引优秀师资。另外,民办院校普遍不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没有意识到“管理质量决定着教育质量”。
(二)学校生源短缺、质量较差
民办学校在生源方面存在生源数量严重不足和生源整体质量不高问题。对民办高校来说,足够的生源,是其生存的关键。随着普通高校不断扩招以及高考政策的逐步开放,加之社会上对民办高校还存在着一定的歧视和偏见,民办高校的生源日趋紧张,新生报到率降低,学校实际招生人数与计划招生规模有差距,导致许多民办高校不能形成预期的办学规模,使办学整体效益受损,也影响了投资者、办学者的信心。民办高校招生在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而生源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决定社会认可程度,社会认可程度又决定生源数量,民办高校在生源问题上正陷入这样一个怪圈,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
(三)专业设置单一而重复
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受制于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力量有限等因素影响,专业设置普遍偏重于文科,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专业是纯人文社会科学,导致民办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形成名副其实的教育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纵深发展。其次是,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的办学现象依然很严重。因此,对热门紧俏专业是有师资坚决上,师资欠缺抢着上,没有师资照样憋着上。最终造成新一轮的教育资源浪费,紧俏热门专业的人才很快的过剩,造成相对过剩与失业,增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民办高校教育质量问题的对策
(一)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民办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即要求教师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兼专比例、职称结构等方面保持合理、科学的比例,能充分体现出层次性、梯次性、持续性的特点。因此,民办高校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大力引进中青年教师,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创立自己的教学和学术品牌。此外,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加强学术文化建设,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教师的转岗与继续教育,给年轻教师提供进修、提升的机会,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公立学校的教师到私立学校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
(二)提高素质要求,调整生源结构
民办高校创立初期,为争取生源,做大规模,许多不能适应高校生活、素质和能力较低的生源进入民办高校,影响了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特别是对内涵建设的强调和深入,民办高校应注意提高生源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放弃那些不规范的招生类型和计划外生源,优化生源结构和质量,专注于高职教育,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学生流转上,处理好进口与出口的关系。学生的出口畅通、就业率高,使物尽其流、人尽其才、学尽其用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关键。出口畅则进口通,有通畅的出口,才有迅速发展的学生规模。为此,民办高职院校在招生方向上,要以出口为导向。在招生时,就要考虑毕业问题,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一定的职业稳定性。学生学而有用、一专多能、出口畅通,生源才会稳固,学校也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打造特色专业和课程,重视实践教学
篇7
1.对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目的不明确。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部分大专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部分本科大学生就业后因工作所学与专业不符,而必须进修新的专业的必修途径,但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简单的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忽视了办好成人教育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因素,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
2.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陈旧,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自1958年成人高校建立以来,其办学模式基本上沿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只是在时间上做了一些调整,其目标依然以追求学历文凭为主要任务,教学和管理均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这就造成办学模式与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性质错位,背离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
3.成人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人们普遍认为,成人高校要比普通高校档次低,因此在教师招聘和教师教学质量上把关不严,造成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偷工减料。除此之外,又因缺乏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影响了教学质量。
4.成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成人高校也因设备陈旧,资金有限,导致不能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正常发展。
5.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的仍然是“注入式”教育,但由于成人教育大多数生源都是在职职工,依然采用这种教育形式就显得形式单一,不利于成人教育的继续发展。
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相关对策
1.把握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珠规律,增加弹性学习制度。因成人教育对象复杂,大部分学员来自基层,企业性质有民营、国营、私营,对时间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有些人根本不能按时来上课,这势必会造成成人教育质量的下降。针对这一特殊规律,建议在成人教育的体制中,增加弹性学习制度,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确实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2.办出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成人高等教育除继续承担部分学历教育的任务以外,还应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当增加新的专业和新的课程,做到按需施教。成人教育不能只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学历的一种补充,而是要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更要成为普通高校学生毕业工作后接受新知识的另一种必然途径。
3.调整对成人教育的投资,适度改善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教育领导机构除要适当考虑增加对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还应鼓励成人高校与企业或行业建立新兴科技产业研究,转化科研成果,多方筹集办学资金。此外,学校也应不断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增加教学设备,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4.优化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根据目前企业或行业的发展现状,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进行适度调整,最终形成成人教育自身特有的课程体系,使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除了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外,还要更多地设置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理顺课程配置,确保骨干课程配置到位,使学员所学知识能跟上行业发展的现状。
5.加强成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投入到行业的建设中来。
6.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利用电脑网络等工具,有效的建立成人教育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学习有指导、有面授、有辅导答疑、有实验实习、有作业、有考试考查、使每一环节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及时获得较为全面的教学过程信息,找差距,明思路,出对策,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篇8
一、新时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内涵
教育质量是人们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失去质量意义的教育活动必定是迷茫的、无价值的活动。所以,我们普遍重视教育质量,并把它作为评价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身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质量”并非是一个内容与标准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与特定的社会主体相联系,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动态概念。新时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数量的不断扩张,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此,我们要树立全面的、多样化的、动态的质量观,尽快建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以达到预定目标为标准,以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以高校自身持续发展为标准,等等。
新时期,面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地方高校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审视自身的质量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提升教育质量的新思路、新对策。
1.要明确新时期对地方高校提升教育质量提出的新要求
国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仅为高等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且给其提出了新的复杂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党和国家适时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强音,这既是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的共识,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领域为之奋斗的目标。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每所大学都责无旁贷。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理应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从而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奠定建设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证。
2.要把握新时期给地方高校提升教育质量带来的新机遇
目前,就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发展仍处于一种高等教育对社会有效需求供给不足的状态。事实上,只有真正过渡到就业市场拉动型的发展模式后,地方高校才能实现与社会需要的全方位结合,才能改变只关注数量增长而不关心质量提高的发展状态,从而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输出科技型成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创新型人才。从这一意义来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地方高校提升教育质量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动力,而且是地方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机遇。
二、新时期地方高校必须树立全面的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就是全面的、客观的,符合教育内外规律及其功能目标的理念。地方高校都面临着办学史较短、经费紧张、师资不强的困境,要持续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就要在思想观念上抛弃陈旧的、一元化的质量观,树立辩证的、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具体来说,新时期地方高校应树立以下几种质量观。
1.系统性的质量观
高等教育既表现在教育的最终结果上即学生的质量上,又表现在完整的教育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管理环节,只有确保这些因素各自的质量并且相互配置合理有效,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质量的系统性还体现在时间的持续性上,高质量的学生才可能有优秀的教师、管理者和其他社会工作者,他们能为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2.需求性的质量观
办学校是为社会服务,为求学者服务,学校只要满足了校内外学习者的要求,毕业生有出路,就是质量。新时期,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相关性,使其应该而且必须从社会的应用性要求中找到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从社会生成的发展变革中提取教育发展的信息,促进系统内部专业课程的更新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需求性就是适应性,质量观的本质特点是适应性,即适应社会需要,适应个体需要,适应教育的实际情况。
3.特色化的质量观
特色就是适应社会上的特殊需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特色就是发挥学校的优势,集中学校的智力、财力,在某些专业独占鳌头;特色就是满足社会某些方面的要求,满足学习者个人的专长、特长、兴趣爱好的发展。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有特色,才有质量,才有水平。地方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设置、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管理机制、适性机制多方面探索,创造符合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才能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4.多元化的质量观
新时期,高等教育需要一种新型的教育质量观,以全面的观点、全方位的角度去评价高教质量的优劣。着眼于整体的发展,着眼于不同办学层次的相对质量,社会需求是多元的、学科门类是多元的、学生个性是多元的,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元化,从而发展多种形式,建立多种质量标准,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满足多元性的社会需求,应该成为树立正确质量观的重要基点。
三、新时期要求地方高校对提升教育质量要有新举措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社会与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它与招生和经费问题并列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中心议题。许多国家为改善高等教育质量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已促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成为一项国际性的活动。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围绕“提升教育质量”这个中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使其质量现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新时期,地方高校应以更高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致力于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1.要营造良好的质量氛围
地方高校在提升教育质量的实践中,要通过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来引导、调动广大教职工关心质量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以更高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要通过 加强宣传教育,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以质量价值为导向的,人人重视、人人负责的质量氛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引导机制,传播质量信息,奖励质量成果,从而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
2.要培育全新的质量意识
教育质量意识是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主动搞好教育质量管理、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自觉性的综合反应。地方高校要加速转变全体教职员工的陈旧质量观念,树立新的质量意识。第一要树立质量意识。既要敢于与对手竞争,以高质量战胜对手,更要善于与自己竞争,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第二,要树立质量忧患意识。强调质量对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质量危机感和紧迫感;第三,要树立质量责任意识。坚持把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第四,要树立质量道德意识。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过程中能不畏外界压力和不正当经济利益的诱惑,自愿表现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行为意识和习惯;第五,要树立质量管理意识。遵循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广泛适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实现对质量事故的预测、预防和控制。
3.要建立全面的质量标准
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标准的确立应从学校和学生这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从学校这一层面来看,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在:学校是否确立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是否建立了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否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从学生这一层面来看,质量标准则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是否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是否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底蕴,是否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外语及外贸知识,是否具有适应岗位所要求的高技术技能、并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等。
4.要开展全员的质量管理
所谓全员的质量管理就是指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全体教职工都要积极参与到提升教育质量的实践中来,以充分发挥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方面保障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系统对质量管理负有关键性的责任,要以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质量管理服务于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对提升教育质量的协助、支持和保障作用。学科教师应树立质量是生命的意识,切实履行起质量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主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课程和教学符合学生的潜在优势: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同时,地方高校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在质量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作用。
5.要实施全程的质量监控
地方高校实施全程的质量监控主要是指学校要把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识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从教学质量形成的各环节各方面人手,做好预防、检查、管理和服务等多项工作,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设置、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和教学评价过程的管理。全程结束后,要坚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培养,即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适时地进行调整,再对质量标准提出新的修订意见,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军靠,杨建军.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障碍透析[J].教育评论,2007,(06).
篇9
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美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颇为完善的保证体系,可以给我国正处于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不少经验于启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最主要的一点是,通过非政府组织的认证、排名和博士点评等活动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没有官方的专门评估机构,政府不直接参与评估活动,但是认证组织需得到政府的认可方能进行活动。
美国有着民间参与教育评估的优良传统,“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责人证组织进行认可。认证组织主要有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两种,其中院校认证又包括全国性和地区性认证。区域性认证包括6大区域共50个州,它和11个全国性认证都是组织负责院校认证,而肠个专业认证则是由医学、艺术、商业等专业认证组织对专业教育计划进行评估。全国性和区域性认证侧重评估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而专业性认证则负责保障专业领域的教学水平。区域性院校认证的结果可以得到不同区域相互承认,而全国性认证的结果不包括在区域性认证结果中。
认证坚持院校自愿参加的原则,结合院校自评来进行,并与政府拨款相联系。这些认证活动与国家研究会组织的博士点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新闻单位进行的大学排行榜评估共同构成美国高教质量保障的系统,而院校和专业认证居于核心地位。
在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能对认证指标产生影响的,主要来自三方面:联邦政府,美国社会,以及美国高等教育界学术组织。其中联邦政府是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认可”的要求而对认证指标产生影响,例如“高等教育再立案”(Reautho rization)以及“高等教育立案”(Higher Edu--caton)的颁布。而来自美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对大学的排名(仍业罗佃),毕业生就业数量(emplo}cnent rate),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salary range),学生来源(stucjent recnutm),以及“公众指责”。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对院校教育质量的强调性表现在:院校对学生要有多元化的认识,提供学生学习质量与有效教学的实据。明确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要求。支持有效的学习方法,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学习与有效教学所需的资源,提倡鼓励终身学习理念,强调。掌握知识与技巧的宽度,鼓励学术风气,学校课程设计要有益于学生将来生活在多元化、高科技、全球化的社会中,支持学习中的责任性。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由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两部分机制构成,缺一不可。院校内部质量保障多关注的是入学和教学的运作,对院校教学、不书开和社会服务状况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使学校积极参与到质量保障活动中来。外部质量保障多通过同行评议、学生反馈及新闻界排行来评估学校的整体状态。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同样重视内外机制的结合,一方面强调各种专业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外部社会力量参与大学质量保证,另一方面又重视基于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考虑的学校自我评价。
在政府中枢决策范围之外建立一种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对高等教育实施质量监控,对高等教育“保持一段距离的引导”,这一做法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譬如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C HEA),就属于独立于政府机构的中介组织。这些中介组织充当了整个质量保障系统的协调者。它们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和原则,在学校自我评价报告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公布1平介的相关结果和信息,为政府有关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从而保障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和办学效率。但是,这些组织又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需要政府来提供运作经费,或是通过政府立法成立和公布认可,实现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间接调控作用。(王淑娟,2000)。
在各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里,大多以高校的自我评价为展开各项活动的基础。而高校的自我评价,都必须辅以同行的评价和现场检查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保障体系中,同行专家的评议以及现场访问活动,对高校的质量认证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机构、专业的评价和认证必须有专业团体和实践领域专家的参与才能确保其科学性、专业性和正确性。而现场检查则是对学校自我评估报告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的检验,外部调查团的专家通常在一定时间内对被评学校或是专业科系进行访问,与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甚至毕业生代表进行访谈,随机调阅学校的相关文件和资料,了解学校管理的真实情况。
高等教育质量体系包括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内部保障上,中国高校应该加强课程设计中对专业课、基础课之间比例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的考虑,改进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的方法以及对教学质量评估证据的要求,强调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并且加强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与教师考核的关系。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十分有利于提高院校内部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上,中国高校应打开校门,多开展高校间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各学术领域之间的沟通,定时接受有关部门的教学评估检查。
篇10
据调查,近些年来国内外高校普遍开展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活动,并尝试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的机制和体系,把它作为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文拟就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相关特点作分析与探讨。
一、国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特点
1 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进行宏观控制:如荷兰,政府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中的角色随着国家高教方式的改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过渡。英国政府一向尊重大学自治,但90年代以后却开始直接插手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中或是利用法律或是在划拨教育经费和在制订政策过程中通过运用评价手段进行宏观管理。政府对评价机构的组成及其评价活动的实施加以规定、监控和调节,以保证评价机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同时也把政府对高等教育院校教育和科研质量方面的要求通过中介机构的评价活动传达下去,实现对高等教育院校的有效调控。
2 评价机构具有严谨的组织制度:如1989年7月法国《高等教育法》的相关法律中就明确规定,法国国家评价委员会拥有完全的行政自;其报告直接呈送总统,不受教育部的领导。评价委由国家财政支持,拥有自己预算,评价委17名成员由总统任命,另有1名总秘书和24名专职职员,其成员和职员在全国范围内选聘,评价委成员资格认定极为严格。
3 国外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方式:英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六个方面,即课程设置的设计、内容和组织;教与学及其考核;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对学生的支持与指导;学习资源;评价者对这六个方面分别评分,良好的教学活动取决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要评价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贡献和作用,只有从不同的视角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作用和成效,才能较为全面客观地评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规范或要求,从国外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方式来看,主要包括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等。
二、国内民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
1 开课试讲制度:开课试讲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环节,试讲对象包括首次开课的教师、开新课的教师和开过课但评教分数较低的教师,试讲结果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教师经过试讲,水平达到及格以上方可开课,开新课的教师,试讲未达到要求不宜开新课,试讲效果较差的教师,听课人会提出相关建议,待试讲教师水平达到标准后方可开课。
2 督导听课制度: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是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有效制度,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教学督导是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校督导成员会不定期地听课,以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了解第一手教学情况,提出教改建议,其主要听课对象是青年教师、新聘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教师。另外学校还会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等活动以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3 评教制度:评教制度主要分为三种:1)、学生评教制度:是评价教师教学活动水平的重要渠道,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评价,从学生角度真实地反映授课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水平,为教师和教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实现教学相长和教学互动。2)、同行评教:是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的重要途径。3)、督导评教制度:是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通过督导评教信息反馈,帮助任课教师正解认识自己的教学能力,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队伍群体优化,为教师评优、晋级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三、民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1 监控目标不清晰:民办高等学校创办时间不长,存在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质量目标不清晰等问题,使得质量监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质量建设造成消极影响。如部分民办高等学校在学术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之间的质量定位不明确,导致部分民办高等学校盲目移植母体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以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民办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无视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特征和生源的特殊性,导致其教育质量监控陷于混乱。
2 监控主体缺位:政府的政策、社会大众对于民办高等学校的认识、母体高校和社会投资方对民办高等学校的态度以及民办高等学校自身的办学行为,都会影响到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各主体在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和责任还不明确,导致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中事实上的主体缺位。作为办学主体的民办高等学校,虽然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但由于办学机制创新不足,很多民办高等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性,其质量监控受外部影响过大,使其自身在质量监控中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
3 缺乏奖惩机制: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完全依靠自身筹措和学生学费,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还不能像美国、日本等国的私立大学那样,能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办学而获得政府的拨款鼓励。由于外部资助和奖励的不足,使得民办高等学校质量的建设缺乏积极性和强有力的行政力量的推动。
四、民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在措施的完善
1 树立具体明确的质量目标:民办高等学校从创办伊始,就是走应用型、实用型的道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确立这种目标是正确的,创办民办高等学校的初衷就是要发挥高等教育潜力,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性人才,这也就是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目标。只有树立具体明确的质量目标,才能使民办高等学校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质量监控,培养出独具规格的应用型人才。
2 明确各监控主体的作用和责任:在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中,民办高等学校自身应发挥主导作用,其他几个主体发挥辅助作用。社会大众对民办高等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会对其教育质量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社会大众对民办高等学校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而且我国也缺乏质量监控的社会中介机构,这使得社会监控对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建设的作用也很有限。民办高等学校自身应在质量监控中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教育质量的自我约束机制,主动自觉地加强质量监控,通过积极的努力和有效的措施,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赢得社会的赞誉和人们的信任,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建立质量奖惩机制:应建立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奖惩机制,通过行政力量促进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政府在加强民办高等学校管理的同时,应积极落实有关的鼓励政策。《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政府应尽快出台民办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最低基准,通过一定的惩罚性措施,促使民办高等学校自觉、主动地加强质量建设。
篇11
关于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的工程是我国教育部和财政部于“十一五”期间正式启动的。它的目标旨在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借改革对人才模式的培养达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从提升教师的全面素质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良性机制。2012年3月23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规划纲要应该得到全面落实,在高等教育领域,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顺利迈上新台阶,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为使这一会议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深入贯彻,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对该项“质量工程建设”在“十二五”期间继续予以推进。把培养高校教师以及队伍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的创新作为该项工程始终坚持贯彻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校教师整体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在“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中,将教育质量工程中始终贯彻不断全面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2.我国一些本科院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有一批高校靠自身发展、提升、合并等方式由原来的专科层次院校升格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城市学院也是通过此种方式升格为现在的本科院校。虽然它也与其他本科院校一样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点,但其自身还存在新升本科院校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1)在加强自身专业发展上,教师的意识淡薄,主动发展能力不强。在升本的院校中,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普遍存在着意识不强的状况,也因此,在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上未做出及时的调整,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也缺乏重新符合升本后院校要求的合理规划与管理。而在教学上,依旧延续以单向课堂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把握上积极主动性缺乏,在运用上也就更加缺乏实践 性;而在所教授的大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偏重等方面也缺乏应有的关注度;在教学工作上表现为研究深度不够,将教学工作视为简单的搬运工作。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重视度不高,科研创新和学术研究不深入,科研上满足于数量的简单增加,成果上完成规定的数量即止。而对于社会服务活动,由于受到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社会服务性活动参与积极主动性低。
(2)整体的教师队伍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性不足。当前形势下,升本的院校在对人才的积极吸纳、引进,师资队伍地建设培训等方面的重视度是显而易见的,努力也是卓有成效的,在师资队伍建设的数量上基本达到了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但由于升本之前办学思想等先天存在的弊病,升本院校的师资队伍科研能力不强,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思想等落后,学术视野狭窄。很大一部分院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和职称比例虽然达到了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但博士学历和教授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极低。特别是高学历教师所学习的专业与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相匹配的程度较低,例如,有的教师在攻读硕士、博士时学习专业与所讲授的课程没什么关联,甚至有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博士所学专业均不相同。
(3)完善的教师培训体制缺乏,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单一。就当前现状来看,在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上,国内外主要采取教师交流计划、学术休假、参加学术共同体、岗前培训、资深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听课观摩等途径。与有着深厚办学历史的高校相比,升本院校整体水平偏低是不言而喻的,知名、有威望的专家、学者、名师更是凤毛麟角,这都在客观上使得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发展实现缺乏应有的环境支持,也难以推动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现有的教师在职培训体制更多地表现出形式性、功利性倾向明显,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要求与需求的问题,实际效果不明显。
(4) 健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管理性评价是当前升本院校对教师评价的主要方式,即以设定好的目标和指标体系为依据,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表现为考查内容,以此来对教师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体制的弊端在于只看重教师的最终结果性评价,而忽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全面性, 较为单一,也多以奖罚为主要体现手段。这不仅对教师的发展起不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还会导致教师教育教学的负担加重,降低他们工作的积极和热情。
3.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体制上的完善是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要以制度化的方式赋予新升本科院校教师较大的学术和专业自,为教师参与高校决策提供更多的机会,激发教师的职业动力,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2)建立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特有的操守、责任和追求;其次高校教师还要具备扎实深入的专业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学术能力以及教育方面的基本技能。鉴于此,基于高等教育管理的需要和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非常迫切。通过推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标准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带动升本科院校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学术能力、教育学知识以及教育技能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3)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首先,开展职业培训。“教师发展中心”将组织新入职教师的师德养成和教学技能培训并编写入职导航,通过“师道”工程开展师德、授课技巧、教学组织、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制作和课程网站建设等多种课程,为新入职教师提供系统的职前培训。其次,开展在职培训。“教师发展中心”将为在职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专项培训。最后,“教师发展中心”将选派教师赴国(境)内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研修与社会实践,同时,检查考核教师在校外研修和企业实践的方案和效果。
(4)关注教师素质测评,引导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开展教师综合素质测评。如通过对教师能力、知识、个性匹配测评,形成教学能力综合适应性评测报告等;另一方面,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活动。“教师发展中心”的活动形式将包括职业规划工作室、青年教师研习营、名师工作坊、专家讲坛、文化沙龙、心理导航室等。
参考文献:
[1]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02).
[2]刘振天.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矛盾及解决之策[J].学术交流,2012(02).
篇12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校教学信息化的技术平台,是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加速器。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被逐步引入高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但客观地评价,这种新的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仍然十分有限。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改善教育技术管理,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而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一、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自从学校教育制度确立以来,尤其是自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直观教学法”以来,以课堂、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一直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和基本形式。教育改革特别是学校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变革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20世纪末期,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一种蕴涵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当代最为发达的通讯技术即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应运而生。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学科教学中的引进与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那种师生面对面进行的、主要由教师向学生单项传递信息的教学方式。同时,随着教学形态和方式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所固有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现代教育技术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推进器
1、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发生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以及各学科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不断加强,都对大学生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和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这无疑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模式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使教育体制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上各个不同层次的人们,对高等教育需要空前强烈。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也为了高校的自身发展,学校的办学形式正朝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方面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为学校进一步拓宽教育功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实施素质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强调的是设计和运用高技术含量教育手段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即探索如何为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传统教学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刺激一反应,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外部刺激的作用,而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心理反应。这种教育模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通过新型模式不断地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加快教育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观念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和对原有理念的突破。
二、我国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一)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
当前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不到位、思想观念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认识不够全面、深刻,没有从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统筹规划学校教育技术工作,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抓得不力;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工作领域理解工作中主要着眼于增加手段、改善条件,缺乏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等等。这样教学模式的改革未能得到根本性突破,也未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和“重要动力”的作用。
(二)思想观念跟不上时展的要求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仍然提不到应有的高度。具体表现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刻意义和工作领域理解偏颇,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更轻描淡写,工作中只着眼于增加手段、改善条件,却忽视了评价是否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改革和系统的教学设计。因此,深化教育改革难以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运行仍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轨道
1、教学环境及教学活动依然不能摆脱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将过去的“满堂灌”由“人灌”变成了“电灌”,缺乏科学合理地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开放的、易于选择的、有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的宽松教学环境。
2、教学内容依然不能打破陈旧落后的东西。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多为各种多媒体资源库、教育网站,以及网络课程搜集而来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是课本的翻版,使得学生急切盼望掌握多样化知识,通过网络、媒体教育,追求课本以外更多新知识的愿望受到了抑制。
3、教学媒体的购置和使用或多或少存在某些盲目性。当前相当一部分院校仅注重媒体的大量投入,忽视了潜件及软件建设,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4、教学评估依然以记忆、综合和书本知识应用能力为标准。由于造就机械记忆型人才的传统教学模式没能彻底得到改革,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在传统教育舞台上推波助澜。
(四)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1、有效教育软件资源匮乏。一方面,教师反映从市场买回的资源大都不能满足教学、学习要求。另一方面,教师的技术水平有限,制作课件质量不高,且存在重复建设,导致教师制作精品课件的积极性受挫。
2、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不高。(1)教育技术理论水平较低。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就可以优化教学,忽视了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 (2)媒体技术应用能力薄弱。
3、多媒体教室设备管理仍处于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许多负责教学管理的人员始终干着开设备、关设备和维护设备的简单重复性劳动,体现不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他们也没有时间搞教育技术研究或者开发新的东西。
三、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先进的教育技术必须由先进的教育观念来支撑,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影响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现代教育质量观则重视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实质上就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要求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培训规格,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规格、类型层次需求的多样化相一致的。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提出了高校改革的目的在于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强调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教学的整体改革必须以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突破口,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逐步打破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从教育技术管理方面提高教育技术应用效果
1、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项长期任务,应以人为本,做好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不仅要抓紧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提高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2、按照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学科教学要求改造和建设一支新型教师队伍。教师除了接受业务和教育技术等方面培训外,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和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密切注视教育技术现代化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结语
教育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我们要勇于进取,善于创新,敢于开拓,充分发挥其应尽的作用,最终全面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3
一、影响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的因素
1.成人教育办学目标不明确。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职后教育质量是高校成人教育的重要目标。现实中有些人认为“成人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对成人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把成人教育当作学校的基本任务来看待。有的学校把成人教育简单地作为学校创收、教师增收的途径,把经济效益摆在首位,忽视了成人教育应有的社会效益。在高校成人教育中还有着一些“成人高等教育等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看法。许多高校对成人教育沿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式,以追求学历文凭为主要任务,教学和管理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这就造成办学模式与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性质错位,背离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
2.成人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承担者,教师的状况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当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总体上来说是在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一些学校没有把教师的成人教学计入教学工作量,没有与评职称、岗位津贴等挂钩,等等,这样很难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二是部分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有的教师由于同时要应对普通全日制、成人教育等多个层次的教学,工作压力大,有的是由于情面或增加额外收入才承担教学任务,再加上成人教育的对象比较复杂,相互之间文化底子和学习态度差距较大,难免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偷工减料,缺乏热情。此外,当前部分成人高校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奉献精神和敬业意识。
3.成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的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校普遍只把精力投入到全日制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上,而把成人教育作为改善学校条件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副业来抓,造成成人教育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在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时无论在师资还是在教学场地的利用上都是优先考虑普通高等教育。当前成教学生规模的扩大,教室、实验室、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等一系列的教学设施短缺,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氛围、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这些影响教学质量的环境因素也就无从谈起。
4.成人教育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是成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成人教育立法是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有力保障和监督。伴随着成教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什么学校可以办远程教育,对成人学历如何把关,文凭泛滥现象如何杜绝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以及办学资格的审查、评估和认定等等,使原有的调整成教的政策、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显得力不从心。二是成人教育管理评估机制匮乏。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监督不力,把关不严,面对一些院校不看对象乱设教学点、乱办学、乱发文凭的教育腐败现象不能或不及时处理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给那些唯利是图,靠卖文凭牟取暴利的学校提供软环境,相比之下脚踏实地办学的学校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5.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目前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除正常课堂活动外,学生的课外自修、自我发展、研究性学习滞后;在教学方法、手段上采用的仍然是“注入式”,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施教”;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几乎是空白,还是以“粉笔+黑板”为主要方式;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有时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明确要求,这种情况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
6.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目前成人高校的课程体系大体上沿袭普通高教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普通高教计划、大纲的浓缩和再版;教材除了公共课用统编教材外,其他不少的教材是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这样一来,任课教师要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对这种教材进行取舍和补充,不少学员反映“学了的没用,有用的没学”。
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发展对策
1.把握高校成人教育的特殊规律。高校成人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有共性更有其特殊性。成人教育对象复杂,其学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基层,其涉及的社会层面广泛、年龄跨度大、社会经历不同、水平差异明显,他们对专业技术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希望获得相应的专门知识,这就要求成人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打破框框,面向社会办教育,适应需求育人才,直接与市场经济对接。
2.办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特色。要树立“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理念,根据成人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即时调整办学方针。高校成人教育的层次、规格应该多样化,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尤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就基础理论来说,一般以够用为度;就专业基础而言,以应用为本;对专业知识来说,以求新实用为原则,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应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有效参与者。
3.切实改善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除增加对高校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外,还应通过兴办学校科技产业,转化科研成果,开展教育及科技咨询服务,争取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集资捐助等途径,多方筹集办学资金。此外,学校应把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多地用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不断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增加教学设备,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4.进一步优化成人教育课程体系。要整体规划成人教育发展目标,对办学规模偏小、条件较差、保证不了教学质量以及无法满足未来教育发展要求的函授站(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或停止办学。改革以往以面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远程教育,包括运用信息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布局,拓宽专业范围,发展面向未来的急需而短缺的专业。形成成人教育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与灵活性,真正做到“以函授学员为本”。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表明,要加强专业课、适度拓宽专业基础课、合理压缩基础课。从课程体系现状的层次结构来看,除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外,还要更多地设置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理顺课程配置序列,更新过时不适用的课程内容,确保骨干课程配置到位,以利于学员在知识专业化的基础上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5.加强成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教师的职业地位和角色身份决定了成人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热爱成人教育事业,有无私奉献精神,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无论是在学校本部上课,还是在函授站(点)授课,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6.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有效的成人教育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能够保证成人教育质量持久不断地提高。对学员的入学注册、专业计划直至毕业的全过程,从教、学、管三个环节对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进行监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对成人自学的组织与指导、面授、辅导答疑、实验实习、作业、考试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全程监督、控制,使每一环节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及时获得较为全面的教学过程信息,找差距,明思路,出对策,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7.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者的水平。教学管理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制定政策、规范教学行为;保障教学过程有序进行;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等方面。管理者的政策水平、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对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层次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学管理者要注重研究成人教育的新特点、新问题,要将现代化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于管理中,尤其是教务管理中。要对成人高等教育多进行理论高度上的思考,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教学规律多进行研究,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如何适应成人教育的特点等方面多想想办法,在思想观念、功能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管理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使管理水平跟上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为切实提高成人教育质量提供最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崔振林.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