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有机转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有机转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有机转化

篇1

1有机化学学困生的成因

1.1不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延伸,但是两者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高中化学强调理论学习,学生对化学知识是填鸭式学习,每节课都有大量的习题,高三更是刷题无数,学生习惯于老师“手把手”的教,习惯于通过大量的背诵和习题强化巩固化学理论知识,这就造成学生发散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药学专业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内容多、课时少、理论性强的基础学科,教师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更多的是教授如何应用,而且讲授进度较快,有时一节课会讲解教材十几页甚至几十页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此外,高中化学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要求相对薄弱[1],而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研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至关重要。因此,不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1.2思想消极,缺乏学习动力

高中学习的动力多来源于高考压力,学生废寝忘食的学习,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很多家长与老师为了缓解学生的高考压力,常常将“大学不挂科就好”“大学可以谈恋爱”“大学可以打游戏”等思想传递给学生。部分学生信以为真,来到大学后,在社交、恋爱、游戏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迷失了方向,导致学业变差。我们现在处于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化思想,俗话说积极的文化思想使人奋进,消极不良的文化思想使人堕落,初入大学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很容易受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产生功利、任性攀比、不劳而获等消极思想,失去了学习动力,严重的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例如大学生被人哄骗参加传销组织、为了攀比陷入网贷泥潭等事件。因此,思想消极、缺乏学习动力是有机化学学困生的成因之一。

1.3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部分学生成绩无法达到教学要求,成为有机化学学困生,与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高中时代,学生接受的是固定几十人的小课堂教学,固定的教室、座位,固定的教师、同学,与老师距离感小,与同学亲和力强,家长更是对他们的生活照顾周到,饮食作息非常规律,这些容易造成学生对外界环境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3]。大学课堂动辄几个班的百人大合堂,不固定的教室、位子和同学,与教师距离感强,与同学亲和力差,对环境适应能力弱的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更是饮食作息不规律,精神萎靡,无力应对学习。面对考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记忆过程痛苦且效率低,遇到应用型或开放式的问题依旧不会作答,部分学生便对自己降低要求,只求及格,最终成为了学困生。

2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1激发有机化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对有机化学学困生而言,有机化学是一门知识繁杂、枯燥无味的课程,因此,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没有太大兴趣。而且大部分有机化学学困生的化学基础较差,想要学好有机化学,相较于其他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往往使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甚至还出现厌恶、恐惧等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激发有机化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有机化学的乐趣,帮助他们消除负面情绪,主动学习,爱上学习[4]。2.1.1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有机化学发展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每类有机化合物的发现与合成都离不开化学家的努力,我们在对化合物讲解时,不仅要讲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发展历史,还要讲解相关结构的临床药物案例,包括药物的制备、用途、对人类的贡献、副作用等。此外,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发散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有机化学[5]。例如,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教学中,让学生查找青霉素、头孢类抗菌素和阿司匹林等常见药物的结构,分析以上各类药物有哪些特征官能团、归属哪类有机化合物、此类有机化合物具有的化学性质,进而思考以上各类药物的合成制备以及影响这些药物储存、副作用的因素有哪些。教学重心从掌握知识转向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1.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针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结构式复杂、化合物的立体结构抽象、有机反应历程难懂等问题,我们将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例如卤代烃SN1反应的立体化学是有机化学中的难点,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花费很多时间讲解,学生仍是似懂非懂。在学习此内容时,我们展示卤代烃及亲核试剂的的结构模型,同时动画演示反应历程、产物形成过程,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学得懂、学得轻松,增强学生知识获得感与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2.1.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师的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等综合自身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知识渊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的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最好,学生喜欢这位老师的课并且整体成绩好[6]。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发挥有机化学学困生的主体性

科技正在改变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方法正在离我们远去。科技使枯燥难懂的有机化学知识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智能设备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通过检索查阅获得学术前沿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传递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做好引导者,给学困生更多的空间,教会学困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2.2.1改变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困生,鼓励学困生质疑,尊重学困生的想法,以讨论或谈话等形式解决问题,保护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我们还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引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团队教学法(teambasedlearning,TBL)、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7-9]。例如,课前采用问题的形式来布置学习任务,进行分组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监督、相互配合学习,增强协同合作意识。课上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并作适当延伸拓展。此外,老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主,尽可能发现每个小组成员尤其是学困生的闪光点,加以表扬,针对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充分调动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10]。2.2.2作业形式多样化学习是知识获得与内化的过程,课后复习和课后作业是强化内化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背诵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类型等记忆型作业,不能帮助学生完全理解掌握知识内容,我们可以增加开放式作业,例如采取思维导图总结章节内容[11],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所学内容,迅速回忆和提取章节知识,进一步查漏补缺,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也可以撰写课程论文作为教学内容的延伸,老师可以给学生题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选题目完成课程论文,这不仅可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能力,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2.2.3引入线上答疑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学困生经常会出现对新知识理解不透彻、无法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答疑是学困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但由于部分学困生的心理或性格等因素,不愿面对面地与教师交流,为此我们引入线上答疑平台。线上答疑平台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消除学生与教师交流壁垒,让教师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分析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个性问题,教师针对其个人做出有效的解答,而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及时反思,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解决共性问题[12]。另外,利用线上答疑平台,学生之间也可以在网上互助答疑,在班级内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3结语

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有机化学学困生在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研究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刻不容缓。转化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过程,不只是帮助他们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重要的是激发学困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困生的主体性,渗透思政教育,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动力,最终帮助有机化学学困生从“因为考试要学习”转变为“因为爱学要学习”。

参考文献

[1]杜娟.试析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策略[J].新课程(下),2019,1(4):57-57.

[2]申权威.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校园心理,2019,17(2):143-145.

[3]王艺璇,颜琬华.在校护理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元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81-83.

[4]王玉杰,陈文,王湘君.高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内江科技,2018,1(39):59-60.

[5]李沛辰.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J].科技风,2019,369(1):49-49.

[6]石芳.爱学生必须爱之有道[J].现代职业教育,2018,12(24):37-37.

[7]田飞,高岩冰,唐丽玮,等.TBL联合CBL+情景教学法在超声医学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14-17.

[8]贾尧玲,孟祥国,姜智腾,等.PBL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磺胺醋酰钠合成中的探索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9):8-10.

[9]赵继敏,路静,陈新焕,等.大班授课中实施PBL的方法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5):17-18.

[10]王超.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新西部,2020,5(6):163-164.

[11]孙莲,海尼木·夏木西.思维导图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广州化工,2020,48(8):175-177.

[12]梁涛,时乐,袁冬平.药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2):37-39.

篇2

1前后对比联系,基础知识清晰化

有机化学学习中有两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点———化合物的种类和命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往往是根据官能团进行分类的。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很多,看似彼此孤立,实则联系密切。经过前后对比不难发现学习有机化合物的顺序往往也是一个组成元素逐渐增多、官能团结构逐渐复杂的一个顺序。烃类有机物主要由C、H组成,包括烷烃、不饱和烃、脂环烃、芳香烃等,官能团主要和碳碳键(如单、双、三键等)有关。醇、酚、醚类主要由C、H、O组成,官能团主要以极性的碳氧单键(羟基、醚氧键)为特征。醛、酮类仍然是由C、H、O组成,但官能团是极性的碳氧双键所组成的羰基。羧酸类化合物虽然也是由C、H、O组成,但官能团却是以碳氧单键和碳氧双键共同组成的羧基。有机胺类物质主要由C、H、N组成,官能团主要是结构与NH3分子类似的氨基、亚氨基等。氨基酸则由C、H、O、N组成,官能团包括羧基和氨基。至于糖类及代谢中的辅酶等物质需结合杂环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学习。掌握了这样一个规律之后,学生对各类化合物的认识也就大致有了个轮廓,再学习起来也就容易一些。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吕以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该教材中各类有机化合物命名在每一章中单独进行讲解,其中系统命名法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由于不同化合物之间的系统命名规律完全相似,为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笔者在教授烷烃类化合物时就对系统命名法进行高度概括和归纳。先将命名原则总结为三大步骤:第一步选主链;第二步给主链编号;第三步确定支链。除了在选主链和给主链编号时注意把握“主官能团”优先考虑这一原则之外,确定支链的办法对于所有的链状化合物来说基本上都是完全相同的。然后再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烷烃、烯烃、醇等几类化合物的命名为实例,,这样一来,学生对命名通则的理解和认识就变得容易了。环状化合物的命名也可以参考之。掌握了构造式的命名之后,再讲到后面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体的命名时,重点放在构型的判断上,再加上相应构造式的名称就可以了。

2搭建分子模型,抽象结构形象化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有关碳原子的杂化类型、顺反异构及对映异构等立体异构体的概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既枯燥又难懂。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虽然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较为生动且直观地展现出来[9-10],但对于一些空间思维较差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总还是有难度。故而可以考虑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球棍模型,再借助问题教学法[11]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讲解对映异构现象时,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己动手搭建2-丁醇分子的球棍模型(见图1,结构式1),再任意互换2-位碳上的两个基团后又得到一个2-丁醇的分子模型(结构式2),此时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分子模型是否完全相同?能否完全重合?当学生发现这两个看似相同的分子模型不能完全重合时,及时向学生强调这是一种立体异构现象,结果表明结构式1和结构式2为不同的化合物;(2)使用完全相同的办法引导学生搭建2-丙醇的分子模型,根据2-丁醇和2-丙醇分子结构之间的差异引出“手性碳原子”的概念;(3)引导学生将结构式2在竖直方向沿着底平面旋转180°,这样得到的结构式3和结构式2实则为同一种化合物,然而结构式3和结构式1明显具有相互照镜子的关系,这种分子就称为“手性分子”,结构式1和结构式3之间互称为“对映异构体”。经过这样一步一步动手搭建模型,同学们不但对这种立体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也会理解比较透彻。在建立了对映异构体的概念之后,再利用多媒体教具对2-丁醇的球棍模型进行投影,并根据课本上的要求按“横前竖后”的原则引出Ficsher投影式的书写要点,引导学生顺利地将立体结构向平面式进行转化。最后,利用前面所搭建的两种不能重合的2-丁醇分子模型,讲解“方向盘法”所确定的R/S构型。对有兴趣的同学还可根据立体构型和Ficsher投影式之间的转换关系,总结直接利用Ficsher投影式判断R/S构型的方法。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分子模型,从简单到复杂,环环相扣,在掌握与对映异构相关的基本概念的同时,也对这种立体异构体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紧扣结构特征,化学性质生动化

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重点就是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点,由于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各类化合物的性质又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总感到内容多、共性少,既难学又难记。如果我们在重点分析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之后能因势利导,让学生尝试自己根据官能团的结构特征推断这类化合物可能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将会有利于学生对各类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记忆。比如在讲有机胺类物质这一章的内容时,首先以大家熟悉的氨分子结构特征(三角锥型)为例,当氨分子中的氢不同程度被烃基取代之后就得到不同结构的伯、仲、叔胺,而这种取代并没有破坏氮原子本身所含有的孤对电子,由此让学生对此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1)按照路易斯(Lewis)酸碱理论,孤对电子将赋予胺类物质碱性,而氮原子上所连接的取代基必将会影响到其供电子性,即碱性强弱;(2)孤对电子的存在使胺类物质具备了亲核试剂的结构特征,可以与卤代烃、酰卤、酸酐、酯等发生亲核取代反应;(3)当氮原子上连接有苯环时,会发生p-π共轭效应,使苯环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进行。这样先通过简单的推理,使学生对胺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讲解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对反应机理的理解也是学生普遍遇到的难题。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材中所涉及的反应机理都只是进行简单的推理[12],即使这样,大部分学生还是搞不清“亲电”和“亲核”是怎么回事。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笔者在讲解反应机理时,首先会引导学生观察此类化合物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可能会引起什么反应?如果反应可能带来什么产物?接着给学生重点介绍一些实验事实,根据实验事实再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反应过程。比如,在讲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时,先让学生根据苯环上碳原子的sp2杂化特征判断出苯环存在共轭效应,共轭大π键的存在使环平面上下都有密度较大的电子云分布。而外界试剂在进攻这样的“富”电子结构时势必是“亲电”的过程,再加上苯环共轭结构的稳定性,最可能发生的就是取代氢的反应。所以苯环上发生的化学反应从机理上来说是亲电取代反应。这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合理的推断,加深其对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的理解和认识非常有帮助。

4理论联系医学,授课内容趣味化

我校为临床医学等医学相关专业所开设的有机化学通常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对于接触医学专业课较少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意识不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这也是他们在思想上对有机化学学习不够重视的主要原因。笔者在平时的授课中,一般会利用上绪论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学与人体疾病、遗传变异等的密切联系,以及有机化学与医学、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和发展,激发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对有机化学有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在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时,遇到与医药关系密切的结构就适当进行展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到顺反构型时,以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己烯雌酚为例,其反式构型与天然激素分子相似,具有较强活性,可用于对某些妇科疾病的治疗;而顺式构型却因为药效低而不能药用。在讲到羧酸的酸性时,以早期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抗生素青霉素为例,先将青霉素的结构呈现给学生,然后让他们思考青霉素为什么常常是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等同学们发现是利用其羧基成盐的性质改变溶解性时,又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做成粉针剂现配现用,而不是直接做成注射剂?引导学生发现结构中的四元环,这样又把前面所学习过的小环不稳定性复习了一遍。除此之外,平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或和专业课教师多交流,也可以多读一些与医学基础相关的书籍,积累与有机化学相关的基本医学知识,在教学中将有机化学内容与医学知识相互融会贯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兴趣的效果,同时还能充分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与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从思想上重视有机化学。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每当看到学生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以及逐渐露出的笑脸,作为老师也会感到收获满满。总之,有机化学教学是一个长久的、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以上所谈到的几点仅仅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经验和总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均有一定的帮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不断努力,改进教学,为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兆林,司友琳,曹守莹,等.全面提升医学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实践与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04-707.

[2]周丽平,孙立力,胡雪原,等.问题教学法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362-363.

[3]宋庆平,高建纲,王芬华,等.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2008,23(1):14-16.

[4]罗杰伟,冉利,刘红鸣.医学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1,27(9):162-163.

[5]黄立新,金克宁.互动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159-160.

[6]郭文宇,杨珂,钟锐锋,等.探究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2):138-142.

[7]张永忠,叶非,徐亚琴,等.有机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尝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85-87.

[8]杨宇婴.“立体”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尝试[J].化工高等教育,2012(6):56-59.

[9]林惠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53-154.

篇3

思维活跃是九零后大学生的重要特点,感兴趣与否经常成为他们学习动力的出发点,尤其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较多是由其它专业调剂而来,他们对环境工程专业不了解,可能更不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从专业学习需要的角度引导可能会事倍功半了,起不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效果。因此,在绪论开始讲解部分,我们通常以糕点和饼干中常见的氢化植物油例子,通过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危害让他们明白本专业的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可以直接指导他们的日常生活。接着再以阿司匹林的开发,苏丹红事件等事例[3-4],让学生明白有机化学的知识非常重要,既可以来造福人类也可能会危害社会,所以对于知识应当树立正确的态度,同时结合有机化合物分析检测仪器的性能不断发展让他们明白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不仅是人们对过去认识总结的书本知识,更会带来新的问题和要求亟待他们去解决和实现。在有机化学发展情况简介方面,以井冈霉素,青蒿素的开发研究,以及有机化学家黄鸣龙的人名反应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我们国家在有机化学研究方面的成绩和差距,从而逐渐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习热情。而在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适当引入理论研究者的一些故事,比如在杂化轨道理论学习中,加入其创始人鲍林整个人生的一段争议。让学生能够多角度了解有机化学理论和知识产生的过程,化枯燥的机理知识为生动具体的事例。

2帮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正是由于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机化合物也成为重要的污染物之一,人们追求有机化学产品的稳定性与耐用性与其废弃物的处理难度之间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的学习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来源,转化规律等内容。由于有机化学多在大一的课程中开设,学生还没有相应的环境工作知识背景,因而在章节学习过程中应当有必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从环境工程专业素养提升角度展开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学习。让他们提前认识到有机化学的知识在环境工程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例如,在醛酮章节部分,通过对甲醛小专题研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甲醛会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如何利用甲醛等室内气体污染物易被臭氧或者催化氧化的特点开发室内空气净化器。

3多种引导形式构建学生学习和应用有机化学知识的平台

3.1帮助学生熟悉有机化学学习基本规律

初学者大多都会感觉有机化学的知识内容繁多,机理深奥难于理解,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在记忆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是重要考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以及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特点对内容进行了取舍和梳理,着重讲解烃类和有机含氧化合物,有机含氮化合物简要介绍,天然化合物作为自主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上面分为纵横两方面,横向体系从甲烷,乙烯,丙炔,苯开始循序渐进地延伸到饱和烃,不饱和烃以及芳香烃,烃加氧之后有了醇酚醚,醇酚醚,醇初步氧化得到醛酮,再进一步氧化形成羧酸及其衍生物。它们也可以在适当条件下被还原为醛酮,醛酮又可以被还原为羧酸。纵向方面,以命名,典型化合物特点,化学反应规律以及涉及机理为重点进行介绍,最后还要进行相应的专题总结[4]。例如各种机理的归纳汇总,鉴别方法的对比应用,让学生形成一个全局观的知识体系,并在记忆中去不断加深理解。

3.2理论课内容讲授体现环境工程特点

在学生有机化学知识体系形成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学与其它专业之间的关联体系。例如,我们在学习完自由基反应机理之后,引入世界上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环境化学中光化学烟雾的产生原因。在羧酸及其衍生物一章,向学生介绍柠檬酸的发酵制备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知识中重要的三羧酸循环机理之间的关系,还有环境监测分析中的有机显色反应,快速检测有机试剂的开发等等。

3.3增强有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针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验课时现状,有机化学实验更多是操作能力的训练,我们考虑的是将更多的操作糅合在有限的实验课时中,同时多方面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5]。例如,我们开设了两个学时的玻璃工操作,通过该课程学习制作出胶头滴管,毛细管,弯管,三通,微生物实验中用到的涂布棒等工具。还开设了香味皂的制作,在基本肥皂制备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想象力改进成各种类型的香味皂[6,7]。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实验预习的要求,重视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减少随意性。在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教学法,注重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考核方面结合预习,出勤,实际操作表现以及期末的实验问答多方面综合评判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3.4利用新的工具和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播,兼顾不同化学基础的学生

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反应机理相对抽象和枯燥,尤其是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经过前期的诱导和激发,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强烈的学习意愿,接下来则是对授课方式的细致考量。借助于各种形式的视频和动画演示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形成具体和形象的认知。同时可以建立课程邮箱,提供上课的各种材料和练习题目供学生自由下载学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在其中提供更多的选学部分的相关资料,并借助该邮箱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从而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

3.5保障有机化学知识的延续性学习

有机化学课程的结束并非意味着有机化学知识学习的结束,作为一名有机化学教师,还应该采取各种方式为学生后期从事的业余科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毕业论文等提供有机化学相关内容的支持和帮助。保持他们对有机化学学习的持久性动力[8]。

篇4

有机化学在生命科学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一个人只有知道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才会寻找办法、激发潜能。对于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总有一个疑虑:为什么一定要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呢?有机化学知识在生命科学上能用得到吗?如果存在这些疑虑,势必会影响到有机化学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掌握化学与生命学科方面的综合知识,并融合在课堂讲解中。如在讲解“乙醇氧化反应”时可给学生介绍乙醇在人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使学生能感受到所学有机化学与本专业的衔接性,从而明确有机化学作为基础课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旺盛的精力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改革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在教学中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除了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外,更新教学手段也是重要措施之一。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和手段已经逐步应用于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但并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践行教书育人的宗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是消极被动的“主体”,而应是“学”的主体。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实现对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的动态模拟,把某些微观的、抽象的内容(如原子轨道、分子轨道等)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关注学术动态,将学术前沿引入教学中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科研成果日新月异。有机化学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它渗透到生命科学、科学研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我们可紧密结合科研,将研究成果穿插到教学当中。如向学生介绍近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情况,尤其是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方面;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向学生讲述与教材相关的最新科研进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要让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如当讲到“糖、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时,笔者结合“怀山药的药用成分和它的保健功能”的科研成果,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四、完善成绩评定形式,将多种考核方式应用到教学中

有机化学的成绩评价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分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总结和单元测验。考勤是一项繁重的工作,由于课时紧张,堂堂点名检查考勤是不现实的,为此,可结合所授内容,灵活地安排两三道小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出答案并交上,如此可同时考察学生的学习和出勤情况,实属一项两全其美的举措。每章从课后题中精选一部分留为作业,鼓励学生通过作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利用作业本与老师加强联系,将疑问写在作业本上,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统一解决,个别同学的问题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来解决。要求学生自己分章节进行书面总结,学期末交上总结,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期末考试题目设置部分选做题,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充分结合生命科学的内容和知识,紧密联系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动态,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予以加强。

篇5

2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方法相结合,增大课堂信息量

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比其他专业的教学内容要多很多,知识点多,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多,难度大,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反应机理过程较抽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如果我们把这些机理作用过程做成flas,那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3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我们学习理论课的目的是指导实验和实践的,同时通过实验的操作,也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样才会培养出思路清晰、实验技能扎实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在醛、酮、醌章节中,醛、酮性质特别多,而且容易混淆,如果和实验中醛、酮的鉴别相结合,就比较清晰了。

4利用分子模型辅助教学

有些物质空间结构复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我们用球棍模型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接触到微观的分子,在实验课上让同学自己拼接分子模型,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加深记忆,如丁烷的纽曼投影式,环己烷的教学中通过球棍模型解释直立键和平伏键,对应异构体中乳酸的R、S构型等。

5考核方式的改革

5.1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测试次数,通过对平时测试,学生可以对近期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教师也可以根据测试结果掌握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存在的知识点进一步讲解,起到一定的复习作用,同时为下一步教学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达到一种更好的教学状态。

5.2考核内容着重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即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来,举个简单的小例子,当我们喝醉酒时,吃一些带酸味的水果或喝点食醋就可以解酒,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有机酸,如苹果里含有苹果酸,橘类水果含有柠檬酸,葡萄含有酒酸,食醋中含有乙酸,而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那么乙醇和酸作用生成了酯类而达到了解酒的目的。再例如,为什么不能用茶水吃药,也是因为发生了酸碱中和,茶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单宁酸,有一些药中含有碱性成分,两者到一起可能会生成沉淀,而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影响药效。

篇6

有机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纵观有机化学的发展史,有机化学对于人类自身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机化学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因此,在讲授有机化学课程时,一定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是需要不断培养和加强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通过人类的衣、食、住、行、用、医等跟有机化学相关的典型实例,并结合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能源危机等社会热点,例如,合成的农药可以用于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抗逆能力、产量和果实的品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以及食品色香味的改善,研制和开发防治疾病的药物等离不开有机化学;烷烃中汽油辛烷值与大气污染;烯烃和卤代烃与白色污染;芳香烃与汽车内空气对人体的危害;酒精在人体内的降解以及对身体的影响;油脂与人类的肥胖等等。

3灵活运用教法,注重归纳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各种教学手段都各有利弊,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一种教学手段。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有一个观点:“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随着教改的进行,有机化学的教学时数在减少,传统的板书教学难以完成教学内容。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太大,节奏快,会使得学生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取长补短,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质量。有机化学的知识点零碎繁多,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重点内容,必须进行归纳总结,这也是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方法。对每一章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是我们所编教材的一个特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对前后章节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基团优先次序规则和官能团优先次序规则之间的区别;卤代烃、醇和季铵碱的消除反应之间的异同;醛酮的卤仿反应和酰胺的霍夫曼降解反应之间条件和结果的异同;等等。

篇7

1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贯彻绿色化学理念的必要性

实验是化学教学学习的基础,对于有机化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有机化学实验中常常会用到一些酚类、芳香烃及醛等一些有害、有毒物质。学校的有机化学实验室空间较小,而做实验的学生较多,因此在其做实验时会产生并扩散较多的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污染教学环境,不仅危害师生健康,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此外,有机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及废渣,这些污染物如果不及时处理好就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实验室就会成为一个污染源,因此教师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时应积极给学生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有绿色化学意识、理念的人才[1]。

2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2.1精选实验内容,突出绿色化学思想

以往教师开展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时,通常会考虑实验内容的典型性、代表性及高复现性等等,并不重视实验是否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教师应以绿色化学理念开展教学,优化有机化学实验内容,选择实验时,最好选那些围绕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操作内容展开。实验用品最好使用无毒原料、溶剂及催化剂,化学物质合成路线也应是绿色的。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需求量进行精确计算,确保能产生实验结果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试剂用量,促进反应物尽量全部转变成产物,将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精神体现出来。化学实验项目选择过程中,应坚持低能耗、低毒筛选原则,例如实施“己二酸的制备”实验时,最好能使用高锰酸钾氧化法,不用硝酸氧化法,这样就能防止有机化学实验中出现大量有毒氧化物气体、或者是产生强腐蚀性,这样化学实验安全性就得到了有效提高。还有就是合成硝基苯甲酸乙酯时,一般使用浓硫酸做催化剂进行合成,这种催化剂价格低廉、活性高,但是其反应比较复杂、产生的副产物也较多,浓硫酸具有腐蚀性,会腐蚀设备、污染环境[2]。因此可以使用价格低廉、容易得到的苯磺酸作为催化剂进行化学合成,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缺点与不足,并具有较高的产率。

2.2改进实验装置,设计合理关联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中占比较大的内容是制备有机物实验,而且多数有机物都是有毒物质,传统常规实验操作方法在通风橱中实施,这减少了对实验室的环境污染,但是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还会排放到空气中。因此可以改进实验装置,例如制备乙酸乙酯实验过程中,将一个干燥管与反应装置相连接,并在碳酸钠溶液中插入细口这样就能防止倒吸,也能防止乙酸、乙醇等气体进入空气中,并且减少了一半以上的反应物用量,达到了较好的减少污染的目的。教师进行化学有机实验教学时,应研究并理顺各个实验间的关系,对实验次序进行合理安排,设计实施相关实验,将一个实验产物作为另一个实验原料,构成链接关系,从而互相循环利用辅助剂、产物及剩余物等等。例如实施苯甲酸合成实验时,可以将反应合成的苯甲酸粗品作为“重结晶”的实验材料,之后得到的苯甲酸纯品又能够作为“熔点测定”的实验材料,这样不仅节省了实验时间及原料,也能通过实验测定学生化学实验生成的产品是否合格。

2.3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仿真实验

以往实施的化学有机实验常常要使用消耗大量的药品及水资源,尤其是那些要使用昂贵试剂、容易发生爆炸的实验,那些必须使用有毒有害试剂、化学反应后会在实验室中排放较多有毒气体的实验也都会消耗许多药品及大量水资源,因此这样看来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有一定限度,课本教材中的一些经典实验并不符合绿色化条件,对此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化学仿真实验进行模拟,将各种化学实验模拟出来,这种技术下的实验现象也呈现地非常明显,操作起来方便快捷,基本上没有污染。教师应使用多媒体技术仿真有机化学实验原理、装置、流程等等,通过文字、声音及图像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其身临其境好像真地置身于实际化学实验操作中,并在一旁适当地进行讲解、引导,帮助学生体会总结出较准确的实验结果,促进化学有机实验的绿色化。

3结语

绿色化学理念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当代化工专业学生应树立起这种理念,并积极将其应用至实际生活、学习中。绿色化学理念对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意义重大,教师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明确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模式,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逐步树立起环保意识,为环保工作作出贡献。

作者:马光路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篇8

(二)学生不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现在大多数学生不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只满足于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但是,由于有机化学课程比较复杂,如果不能做到事先预习,在课堂上很难跟上教师的思路,因此会存在不能及时理解及掌握每一堂课的内容。即使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掌握,但是课后不复习,不能将所学知识进一步的归纳整理,也容易造成快速的遗忘。

二、改革探索

(一)将生活常识引入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机理知识比较多,学生不仅学习困难,而且讲解也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应该丰富教学内容,使课程讲解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手性异构”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左旋肉碱可以用于减肥药,而右旋肉碱就没有减肥的作用这一生活知识,自然地引入手性异构中两种不同异构体具有不同性质的特点,同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为什么会存在一种物质有左旋和右旋,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性质如此的不同呢?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合理选取教材及安排课程教学时间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授课来说,由于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完内容繁多、复杂的有机化学课程,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存在困难。因此,在教材的选取上,应尽量做到精简,以基础知识和基础原理为主,简化反应机理而增加典型的化学反应的应用的举例。制定适应非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材,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困难度,也有助于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效率。另外,有机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实验性科学,通过实验不仅能够验证及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严谨的科研作风。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精神。因此,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观察认识实验现象,并用实验现象及结果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完“烯烃的高锰酸钾氧化反应及末端炔烃的银镜反应”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及掌握这两个反应的反应条件及反应的结构,可以安排烯烃和炔烃的性质实验。通过对不同反应条件得到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使学生掌握不同反应物质、反应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三)合理的考核方法

对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成绩评定,要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的出勤率、课上表现、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方面,各按一定权重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这样可以避免只看期末考试成绩单一的考核指标,使得考核更为公平;另外,也可以在平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

篇9

0前言

相转移催化剂可以使非均相转化为均相反应,加快了反应速率,缓和了反应条件,简化了操作过程,减少了副反应,从而提高了选择性,不论是实验室还是工业生产都很适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和应用。随着相转移催化作用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应用日渐广泛。

1相转移催化剂的种类及催化机理

多数的相转移催化反应要求催化剂把阴离子转移到有机相中,除此之外,还有些催化剂是把阳离子或中性分子从一相中转移到另一相中,按此不同,赵地顺等人将催化剂分为以下几种:盐类,如季铵盐等,它们发挥作用的是季或季铵阳离子Q+,Q+离子和试剂阴离子Nu-络合成离子对Q+Nu-,并利用这些阳离子自身的亲油性将试剂阴离子带进有机相;包结物结构类的相转移催化剂,如环糊精、冠醚以及近年来发展的杯芳烃等,这类催化剂均含有分子内的空腔结构,通过与反应物分子形成氢键、范德华力等,从而形成包结物超分子结构并将客体分子带入另一相中释放,进而使两相中的反应得以发生;开链聚醚类相转移催化剂,如聚乙二醇及其醚类等,与冠醚、环糊精类相似,它们也可以与客体分子形成超分子结构,不同的是开链聚醚类是“柔性”的长链分子,可以折叠、弯曲成合适形状结构与大小不同的离子配合,从而应用更广泛;其他类,如反相相转移催化剂、三相催化剂、离子液体、杂多酸类等。相转移催化剂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以盐类、包结物类、聚乙二醇类相转移催化剂为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的相转移催化剂也随之出现,如吡啶及其衍生物、过渡金属配合物以及手性相转移催化剂等。

以季铵盐为例,说明相转移催化剂的催化机理。一个互不相溶的二相体系,其中一相为水相,含有亲核试剂的盐类M+Nu-,另一相为不溶于水的有机相,其中含有与上述盐类起反应的有机反应物RX。季铵盐Q+X-既可以溶于水相又可溶于油相,当它在水相中接触到分布在其中的盐类时,水相中过剩的阴离子Nu-便与催化剂中的阴离子进行交换,形成Q+Nu- 离子对。其交换过程如下:

Q+X- + M+Nu- Q+Nu- + M+X-

水相 水相水相水相

要使PTC很好起作用,Q+Nu-离子对必须萃取入有机相。故必须具备如下平衡:

Q+N u- Q+Nu-

水相有机相

亲核试剂Q+Nu-一旦进入有机相,便与有机相中的RX发生反应而形成产物RNu。整个相转移催化过程如下式所示:

水相 Q+X- + M+Nu- Q+Nu- + M+X-

季铵盐 亲核试剂

----------------------------------------------------

有机相 Q+X- + R-NuQ+Nu- +R-X

目的产物有机反应物

在上述催化循环中季铵正离子Q+并不消耗,只起着转移亲核试剂Nu-的作用,在这里季铵盐起着相转移催化的作用。因此,只需要催化剂量的季铵盐,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上述反应。

2相转移催化剂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2.1盐类相转移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1.1取代反应

许多亲核取代反应在没有相转移催化剂时,反应很难进行;但是在合适的相转移催化剂作用下,就可以顺利进行,而且收率很高。如卤代辛烷和氰化钠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应,加热14天几乎没有反应,如果加入少量季铵盐,在室温下搅拌不到2h,反应就可以完成99%,降低了反应条件,提高了反应速率

2.1.2烷基化反应

烷基化取代反应包括碳烷基化、氧烷基化、氮烷基化以及硫烷基化反应,由于大多是非均相反应,应用季铵盐催化非均相烷基化反应,可以使反应顺利进行。如岑均达曾以烷基溴(氯)为烷基化剂、固体碳酸钾为碱、溴化四丁胺为相转移催化剂,相转移催化烷基化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使之转变为氨基酸,产率较高。

2.1.3氧化反应

中南大学的李小如曾研究了在季铵盐A-1:(C8~10H17~21)3N+CH3Cl-的作用下催化高锰酸钾分别氧化邻、对硝基甲苯合成邻、对硝基苯甲酸以及催化氧化邻对位氯代甲苯合成邻对位氯代苯甲酸的反应,考察了不同相转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高锰酸钾用量和反应体系酸碱性对反应的影响,并在最优条件下得到较高产率。

2.1.4还原反应

三乙基苄基氯化铵(TEBA)可用于杂环化学反应和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反应中,实际上在后一个反应中,季铵盐不是直接作为催化剂,而是与过渡金属生成配合物起催化作用,使得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可以被一氧化碳还原成芳胺:

ArNO2 + COArNH2

2.1.5加成反应

中南大学的李晓如还研究了季铵盐A-1催化二氯卡宾与环己烯的加成反应,实验证明,季铵盐A-1的催化活性要优于其他短碳链的季铵盐和聚乙二醇,并且在分离过程中不乳化,使产物易于分离纯化,为二氯卡宾与环己烯的加成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方法。

2.2包结物结构类相转移催化剂的应用

2.2.1冠醚类

冠醚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和配合性,相比于季铵盐与季盐,特别是在固-液相转移催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类反应中,反应物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此溶液与固体盐类试剂接触,当溶液中有冠醚时,盐与冠醚形成络合物而溶解于有机相中,随即在其中进行反应。常用的冠醚类相转移催化剂,环上原子数为18个,如:18-冠-6、二苯并18-冠-6、二环己基18-冠-6等。在有机合成中,冠醚的应用也比较广泛,也能发生类似盐类相转移催化剂的亲核取代反应、烷基化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加成反应等。

2.2.2环糊精类

由于环糊精具有疏水性空腔可以包结许多无机、有机和手性客体分子,形成主-客体或超分子配合物,因此其在超分子化学研究中成为继冠醚之后的第二代主体化合物得到广泛应用。纪红兵曾详细介绍了β-环糊精作为催化剂应用于液相有机合成,包括开环、脱保护、保护、氧化、还原、加成、置换等反应的研究进展。对β-环糊精的催化性能和反应底物选择性能进行分析,认为β-环糊精与底物的相互作用可有效地催化液相有机化学反应,提高反应选择性。

2.2.3杯芳烃类

作为第三代超分子主体化合物,杯芳烃在卤代芳烃的置换反应中具有优异的相转移催化性能,如天津大学的孟祥启等研究了杯芳烃在四氯对苯二甲酰氯氟化制备四氟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反应中的相转移催化作用,发现以杯芳烃作相转移催化剂使产品收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而且杯芳烃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可以回收利用,具有较高的工业应用价值。

2.3开链聚醚类相转移催化剂的应用

开链聚醚类相转移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毒性小,合成方便,价格低廉,因此受到了较多的研究,它们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聚乙二醇和聚乙二醇二甲基醚,常用的催化剂有PEG-400、PEG-600、PEG单醚、PEG双醚以及PEG单醚单酯,可用于亲核取代反应、烃基化反应、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制备等。

2.4其他相转移催化剂的应用

其他类的相转移催化剂如离子液体、杂多酸类、三相催化剂等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离子液体是由有机阳离子和无机或有机阴离子构成的,在室温或室温附近温度范围内呈液态的盐类;三相相转移催化剂(固载化相转移催化剂)是一类集高分子聚合物和相转移催化剂优点于一身的新型催化剂。如徐丹倩等研究了用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和相内反应催化剂,并利用四丁基氯化铵的相转移催化作用,在非均相的固相肉桂酸钾和液相离子液体/氯化苄体系中,在较低温度下高效地实现了肉桂酸钾和氯化苄缩合合成肉桂酸苄酯。李明强等曾以30%H2O2水溶液做氧化剂,以磷钼酸盐和其还原态的杂多蓝做催化剂,对苯甲醇进行催化氧化,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平伟军等以苯甲醛和丙酮为原料,在水-氢氧化钠体系中以聚苯乙烯-三乙醇胺树脂为相转移催化剂合成了苄叉丙酮,收率达92.5%。

3相转移催化剂的应用新进展

近年来相转移催化发展迅速,相转移催化与超声波技术、微波技术的联用,以及相转移催化氧化脱除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

3.1超声相转移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近年来,超声波在相转移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备受重视,超声波之所以能够改善相转移催化反应,是因为超声波能够产生空腔效应,从而在两种液体之间产生很大的相交界接触面积,这就使溶解于各自液体中的活性离子的反应性随之急剧增加。超声波既可以提高搅拌作用,又可以降低反应的温度和催化剂的用量,使得相转移催化更有效、快速进行。凌绍明采用超声波相转移催化技术合成了扁桃酸,探讨了最佳反应条件下产品收率可达86.1%,比传统的苯甲醛法(50%~52%)和常规的相转移催化法(78%)都高。

3.2微波相转移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微波作为一种绿色技术应用相转移催化有机合成,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反应时间,而且具有操作简便、产率高、选择性好、产品易纯化等优点,已经涉及有机化学的众多反应。

3.3相转移催化氧化脱除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燃料油中的含硫化合物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燃烧后生成的SO2排放到大气中形成酸雨,酸雨是困扰全球的环境问题之一,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研究相转移催化氧化脱硫的意义重大。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介绍了相转移催化剂的类型及催化原理,主要对各类相转移催化剂在有机化学上的应用做了总结性的介绍。相转移催化反应因其所具有的独特优点而在有机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也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转移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各种优势将会充分发挥出来,其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扩大和加深。

参考文献

[1] Starks C M. Phase-Transfer Catalysis. I.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Involving Anion Transfer by Quaternary Ammonium and Phosphonium Salts [J]. J Am Chem soc,1971,93(1):195~199.

[2] 赵地顺.相转移催化原理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篇10

1 医学专科学校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以就业技能所需为纲,“够用就行”为度

1.1 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应该重点化

为实现医学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重心的选择应与学生毕业后就业所需知识保持高度一致,教授内容服从就业。作为医学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医院等医疗机构就业,与工作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主要集中在部分章节,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将这些章节作为重点来进行讲解[1]。例如,存在对映异构体的药物,往往只有其中的一种具有生理活性。所以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对存在对映异构体的有机分子进行空间构型的判定。而其他与日后就业联系疏松,用的少或者根本不用的非重点章节知识进行简单化讲解。至于如何辨别知识点与日后就业联系的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授课教师要多深入临床一线,与临床医生,双肩挑老师进行学习交流,多了解临床涉及到的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充分发挥我校拥有附属医院以及众多周边医院的优势。

另外,考虑到现今学生学习科目多,学习压力大等特点,以及满足今后继续教育可持续的要求,教授内容在重点化的同时,还要对非重点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不能单单为了就业率而仅仅教授与日后工作相关的部分知识点。为了实现就业主体日后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的可能性,我们还是要对非重点知识做必要的讲解,但内容要简化,讲解最本质的东西。

1.2 理论教学满足“够用就行”,保持与职业教学特点的一致性

医学专科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快餐教学”。普通的医学本科教育需要五年时间完成(少数专业为四年),而专科学校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要在如此的时间内培养出合格的即博又专的人才是不可能的,只能在专上下工夫,“用到哪些就教授哪些,用到多少就教授多少”-“够用就行”。2001年11月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对我国医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后,确定了教材的编写必须坚持“三基五性”的原则,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够用”为度。如此,在教学执行上也要坚持“够用就行”的原则。对知识点的讲解不要太过深入,达到日后工作要求的程度即可。

2 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形式

2.1 充分利用结构模型讲解有机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微观世界的分子,肉眼看不见,对它的组成和结构缺乏直接感受。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球棍模型”及“比例模型”变“微观”为“宏观”,掌握有机物的基本结构。例如CH4通过“球棍模型”我们可以得到C-H之间有四个共价键而且是单键,所以可以预测CH4具有单键的各种性质;还可以看出CH4是空间立体正四面体的结构。通过“比例模型”还可以得到CH4分子中C-H之间的相对位置。

2.2 充分利用传统板书讲解有机化学物质的命名

黑板板书在某些方面并不过时,板书具有能够清晰演示过程步骤的特点[2]。而有机化学物质的命名是一个高度步骤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板书,按照有机化合物命名的详细前后步骤来讲解各种物质的命名。例如烷烃的命名,我们可以板书出命名的步骤①②③...,并同时在分子结构简式上利用线条勾出主链,在线条上加注箭头表示编号的方向...如此可以清晰的向同学展示物质命名的过程,加深同学们对命名的印象和理解。

2.3 充分利用实验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讲解有机化学的性质部分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化学物质种类多,知识点多,使学生感到庞杂,枯燥,借助实验可以使它们形象化,生动化,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强化记忆[3]。例如酯化反应,单独讲解原理和性质,学生没有任何的直觉感受。但是借助演示实验,让同学们闻嗅反应前后气体的味道,可以加深对酯化反应的理解和记忆。

对于一些感官效应差的演示实验,我们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课件[4]。例如:有机化学中羧酸和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反应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究竟是脱去羧酸中的羟基,还是脱去醇中的羟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可能会导致以后的学习中出现错误认识。学生很可能根据中和反应的经验,认为酯化反应是羧酸提供氢,而醇提供羟基。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演示,模拟含18O的醇跟羧酸发生酯化反应,形成了含18O的酯的整个反应历程,清晰地剖析酯化反应的历程,而且还很好地证明了酯化反应的机理:羧酸提供羟基而醇提供氢。这样,可以非常好地消除了学生的经验理解,增强了理论学习效果。

3 情感式教学模式:拉近关系,积极给予激励性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受到授课老师的影响。如果老师具有吸引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往往表现出对老师所教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给自己添加“闪光点”。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前课间课后10分钟的时间主动走到学生中,与学生面对面交谈,认识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老师,和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和思想上的困惑,了解他们对教师在教学等方面的要求等。上课时,多采用激励性语言,积极的对取得任何进步的同学给予肯定的评价和鼓励的言语。这样对于加强师生沟通和交流,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提高教学效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5]。

综上所述,对于医学专科院校的有机化学教学,我们要在教学内容上重点化职业相关知识,度上满足“够用”;教学形式上,针对知识点的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并采用情感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学生就能牢固的掌握有机化学的各部分知识。

【参考文献】

[1]王丰.浅谈《有机化学》教学经验和体会[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7,16(4):57~59.

[2]韩峰燕.有机化学教学浅谈[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5):130~131.

[3]丁来欣,廖蓉苏,刘松,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2~114.

[4]张金艳,王志军.《有机化学》多媒体CAI教学课件的制作[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认科学版),2005.2:44~45.

[5]刘洋.新教师有机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6):597~598.

篇11

一、教学中针对学生汉语能力训练的一些经验方法

1.统一语言习惯,形成正确的汉语表达。

民考民学生在以前的维语教学中,很多语言的读法、语法和汉语不一样。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量和难度,教师首先应该了解汉语和维语的不同之处,学语言。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求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而且要有激励能力、沟通能力、人格魅力等,因此一堂好的课不仅要讲清知识,而且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民族同学较大程度上喜欢老师点拨、提问、缺少反思能力,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因此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关键。一些练习题,教师引导,让学生去讲解,既锻炼了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三多”教学法。

对于汉语较弱的民族学生,需要:

①多听:学生要认真听老师用汉语讲课,多学老师的发音和普通话,提高学生听汉语的能力。

②多说:对于汉语较弱的民语学生,读概念、定义等是学习记忆汉语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学生领读、集体朗读书上的重要概念定义,强化记忆。并且在课堂上老师尽量多的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重复老师说过的话,提高学生听、说汉语的能力。

③多写:将一些重要的概念定义抄下来,进行听、默写。既积累汉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加强记忆、熟悉了汉字和有机化学专用名词的书写。

4.老师及时的、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增强学生敢用汉语的自信心。

二、运用多种教辅手段,精讲教学内容,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结合民语学生特点,教材要点,自制PPT课件,变化学抽象理论为直观、形象地动画,使民族生容易接受,学习兴趣化、轻松化;因为节省了板书时间,可适当地增加启迪学生探索性思维的例题,增加课堂知识的信息量,让学生分析与讨论,创造积极的学习气氛。这样一来,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

(二)组织学生合作式的学习。

因为有机化学这们学科知识点较多且琐碎,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民语班课堂教学效果,组织学生合作式的学习。比如会找民考汉的学生帮我现场翻译,会让课代表翻译每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让学生把汉语与维语对比着学习,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较难的化学概念等等。通过同学之间的经验交流,使之达到在探索中思考,在互助中提高,在学习中反思的认知方式,以期达到互助式地学习氛围。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在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主要运用语言方式,以讲授法为主,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作业练习的环节,则主要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相关知识从了解、掌握到能够灵活地运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个性发展,按照个人的智力强项自由发展,也能发现学生对新知识的困惑。通过启发的方式,能激发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求知欲望。

同时要求学生一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对不认识的字词多查字典,培养学生查文献资料和主动学习的自学能力。

(四)合理的考核方式。

有机化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运用课堂测验、月考核、口答等多种考核方式客观而公正地考核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是否能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理解化学与社会和生活有关的问题。

在教学中也注意了多媒体与板书的恰当结合,简明精练地整理课堂教学的内容,起到既总结归纳、画龙点睛,又学习了汉语的双重作用。

三、注重教师的自身素养

篇12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我们找出问题学生的成因后,就要主动的关心他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通过关爱,逐渐和问题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感情,然后再寻找好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的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工作。由于师生间已经建立起了浓厚的师生感情,学生已经解除了思想“警戒”,此时的思想工作往往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这是转化问题学生的第一步。

二、着力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章制度能起着调节班内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是形成自律意识的必要条件。对待问题学生,要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其它各项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目标。通过增强学生自律意识,营造“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班级舆论风气,感召问题学生,让他们逐渐形成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从而逐步让问题学生将“自律”的目标彻底内化为自我要求。

篇13

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实验教学内容与教育培养目标充分融合

教师在开展有机化学的实验教学时应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根据实验内容、方式、目标等进行针对性的划分,设置研究实验、设计实验、综合实验以及基础实验四方面的实验课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以及院校对重点实验的类型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例如:高等医学院本科院校中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应将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重点实验教学内容,并适当的在教学环节中插入一些茶叶咖啡因的提取分离实验等类似的研究型和设计型的实验教学。有机化学实验课中强调提取分离和有机合成的知识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理论知识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设置层次教学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实验教学的内容[1]。

(二)实验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

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仅充分以理论教材知识为基础,更应将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例如在合成药物实验中较多的涉及了中药学、药学以及制药工程有机化学实验的重点,包括制备一些无水乙醇、氨基苯甲酸、肉桂酸、阿司匹林;对茶叶中的咖啡因进行升华提纯;对菠菜中的胡萝卜素进行提取分离等。以上内容教学实验可以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活动中开展。

(三)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其医学特色

具有特色和新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改变传统带有较强化工性质的实验,合理性的选择具有医学特点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例如苯甲酸在传统实验中被用作重点结晶实验的药品,可以使用阿司匹林、丹皮酚替代,不仅利用了其他实验的产物,更凸显了医学的特点[2]。

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分析

(一)任务教学模式

任务教学模式在有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开展实验教学时能够树立较强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所以开展任务教学模式方法应用前期教师应针对相关教材理论开展的实验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带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设计,学生在解决任务时,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搜索相关理论和方法,在进行实验时与教师和同学展开沟通和交流。

(二)模拟式实验教学模式

模拟式实验教学是对传统单一化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的突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了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例如:环己烯的合成实验毒性大、污染重的特点,导致一些相关实验又由于课时的限制无法展开全面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通过模拟式实验教学,由师生共同完胜课件的准备,教师在其中发挥其引导性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评论。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网络自学模拟实验教学引进教学中,针对实验的目的设置有效的设计,让学生根据网上相关的实验课件进行课前的讨论,进而获得理想的操作方法,非常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体系。

(三)问题探究式启发教学模式

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对于遇到的相关重难点和疑点可以此采用问题探究式启发教学方法。例如在植被乙酸乙酯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根据硫酸、酯化反应等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对于酯化反应学生可以借助教材进行预习了解,其中硫酸的催化剂作用是在改变化学实验的温度才是加入硫酸的目的这一原理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教师通过以上问题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对问题的启发和理解,进而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3]。

三、结语

综合上述,医学检验专业中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相关学校领导应充分重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原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存在问题,进而实现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高校医学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奇龙.医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5,1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