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矿山工程相关专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矿山总图运输设计
(一)矿山选址
矿山选址是整个矿山总图设计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对整个矿山总图运输设计的最终效果具有较为重要影响。因此,在对矿山总图运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矿山选址引起足够重视。在对矿山进行选址的过程中,要确保所选地址既要满足矿山开采和生产的基本要求,要应该充分保证矿山生产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 平面布置
在对矿山地址进行选择之后,要对矿山工程的平面进行合理布置,这是确保矿山内部开采效率和矿山整体工作效率能够实现高效化的基础保障[1]。在对矿山工程进行平面布置的过程中,要根据总图运输设计的具体需求,对矿山工程内部的建筑物、道路、管线以及绿化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通过反复斟酌确定其最佳位置。
(三)竖向布置
在对矿山工程进行平面布置之后,紧跟着就要对矿山工程进行竖向布置。在对矿山工程进行竖向布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其进行竖向布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矿山工程更好的适应矿产开采和矿山工程生产需要。因此,在对矿山工程进行竖向布置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建筑物以及运输线路等进行合理布置之外,还应该对工程场地的自然标高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满足矿山工程生产需求。
(四)运输设计
在矿山工程总图运输设计过程中,运输设计是其设计重点,也是确保整个矿山工程矿产开采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对矿山工程运输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矿山开采量的不同,应该设计相应的运输系统。当前,在矿山工程运输系统中,主要包括道路运输、铁路运输以及窄轨铁路运输三种运输方式,在对矿山工程运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不同需求,应该采用的不同的运输系统[2]。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满足矿山工程运输的全方位需求,还有索道运输、溜井和溜槽运输、胶带运输、管槽水利运输以及链带运输等特别的运输方式,这些都需要根据矿山开采的不同需求而选择不同运输方式,采用不同的设计结构。
(五)排矸场地
排矸场地也是矿山工程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堆放矿物开采过程中所形成的废弃物,以最大限度降低矿山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提升矿山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除此之外,在对排矸场地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对排矸场的位置进行合理选择,要尽可能原理生态环境区和水源区,避免对生态环境和水源造成破坏和污染。同时,在排矸场周围,还应该通过合理布局,栽种植物,以此来对阻止排矸场污染物的蔓延,对周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
二、加强矿山总图运输设计的有效对策
(一)对矿山工程总图运输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编制
为了能够实现对总图运输设计的有效控制,在对矿山工程总图运输方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其方案进行严格编制。首先,要从矿山工程的选址开始,在选址之初就开始对其地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以及交通环境等相关影响因素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资料调查分析法获取准确数据[3]。其次,在对总图运输方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起对矿山工程建成后总图运输的设计,并在设计中加强对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保护,实现总图运输设计控制的高效性。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在对总图运输方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与施工单位进行紧密联系,在确保总图运输设计方案高效性的同时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如此一来才能够在有效加强对总图运输的设计。
(二)对矿山工程总图运输设计进行完整规划
为了能够实现对矿山总图运输的有效设计,在对矿山工程总图运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其整体进行详细设计。在对矿山总图运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总图运输设计的主要内容,并明确矿山选址、平面布置、竖向布置、运输设计以及排矸场地等的设计要点,以此为基础对矿山工程总图运输总图进行详细设计。除此之外,在对矿山工程总图运输进行详细设计之后,还应该对各设计环节中的设计要点引起足够重视,避免设计问题的出现,确保总图运输总体设计的高效性。
(三)更好的满足矿山工程开采的运输需求
矿山工程总图运输设计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确保矿山工程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确保矿山工程开采的高效性,不断提升其经济效益。因此,在对矿山工程总图运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工程开采需求,加强对总图运输的设计,尽可能促进工程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矿山工程开采的运输需求,在对总图运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在对工程建筑分布以及矿产结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总图运输的设计,尤其是地下开采的矿山,总图运输是地下与地上系统衔接的重要纽带,更要对其设计引起足够重视。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各厂房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合理布置,并确保道路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如此一来,才能够矿产开采物流系统的高效性和合理性,并对相关专业的管线耗材等进行合理选择和布置,避免影响矿山矿产开采之后物流的高效性。
结束语
矿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人们应该对矿产开采引起足够重视。当前,在矿山工程矿产开采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如何在提升矿产开采效率的基础上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在对矿山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矿山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总图运输的设计,因此来同时提升矿山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钢井架是矿山竖井在地面上的主要构筑物,对整个竖井的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其它材料所构成的的井架、井塔相比,钢质井架具有自重轻、造价低、强度高、抗震好、制造安装过程简单、施工建设时间短等特点,因而被国外的矿山所广泛使用。而在国内,钢井架已经被铀矿山工程所应用,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从结构上来讲,矿山竖井钢井架属于空间受力体系,主要构件受力都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适合钢井架设计的专用计算软件。所以在这里,笔者根据以往的工程设计实践,对钢井架的设计、计算过程进行了总结和论述,根据手工计算过程,利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所编制的PKPM CAD系列软件中STS模块进行了井架内力计算,以期对今后铀矿山工程井架设计提供参考。
1井架总体结构设计
1.1 原始资料数据收集
钢井架结构设计首先应满足提升工艺的使用要求,所以需要矿山机械等其他相关专业提供有关提升系统和竖井的相关设计资料。所需要设计资料主要包括:井筒位置、深度及井口标高;提升设备数目及用途;提升容器的规格、自重及矿物的自重;卸载标高及卸载曲轨;所用的天轮规格及自重;提升机滚筒的直径;提升最大速度与加速度;钢丝绳规格、破断力、工作荷载、最大静张力及静张力差;制动钢丝绳规格及自身重力;提升系统图;井筒锁口平、剖面图;井口运输线路布置图等。
1.2 井架总体结构的选择
在满足提升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本着保证安全、制造组装方便、经济节约、施工时间短的原则,并根据相关专业所提供的接口资料,选择合适的钢架结构形式。最终要尽量满足结构简单、受力明确、传力简捷,适应矿井服务年限及使用环境的要求。
常用的井架形式按提升方式分为两大类,即单绳和多绳提升钢井架。大中型矿井一般多采用多绳提升钢井架,而小型矿井则一般采用单绳提升钢井架。井架结构一般分为立架、斜撑、起重架、天轮平台、支撑框架和基础6个部分。下面我们分别对这几个部分的布置进行分析。
1.3 井架平面的布置
井架平面布置最重要的是要满足提升技术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处理好井架与提升机房位置的关系。具体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确定井架斜撑底跨平面尺寸时,应使提升钢丝绳合力作用线在井架斜撑轴线的内侧,且两条线宜接近,以便充分发挥斜撑柱受压作用及减少井架水平位移,并防止提升制动或发生事故时井架产生过大的振动。
(2)确定斜撑底跨量支点间跨度时(垂直于提升平面),应满足斜撑纵向的刚度要求,保证能够有效抵御风载和地震作用。斜撑基础顶面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一般大于井架总高度的三分之一。
(3)立架平面布置应处理好立架与井口平面锁口、摇台设备的关系,并保证提升容器与井架杆件之间必要的净空。同时,应满足立架整体稳定性要求,两个方向边长大于立架高度的十分之一。立架柱尽可能落在井颈上。
(4)多绳提升井架为了控制井架的初位移,斜撑牛腿联系铰由立架中间向斜撑方向移动0.15~1.10米,并使井架斜撑与立架顶或井口建筑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相碰。
1.4 井架的竖向结构设置
井架的竖向结构设置则主要需要考虑提升技术要求以及天轮安装检修的需要,设置天轮平台、工作平台及天轮起吊平台。各层平台应综合考虑天轮布置、检修操作所需空间以及安全间隙要求,同时注意满足竖向交通所需的空间。井架立架的竖向布置需考虑罐道、防撞装置、托罐装置、罐笼等安装及检修方便。井架高度应由工艺专业确定。
1.5 支撑框架设置
应根据井架的平面布置支撑框架的位置,需要考虑因素有井筒装备平面布置、托罐装置、摇台、罐道及罐道梁、安全门等构件的安装及联结要求。在罐笼井架中支撑框架与托罐梁通常结合在一起。支撑框架设置深度视托罐梁的位置而定,不能影响摇台的工作范围。箕斗井架中支撑框架的顶面与井口同一标高或降低100毫米,以便设置井口防火门或安全门。支撑框架主梁支点位置一般在离开井筒外壁300~400毫米处,主梁的锚栓离开井筒内壁应大于200毫米。
1.6 立架构件的布置
立架是由四个平行架或框架组成的空间结构,除承受斜撑传来的力、风荷载及地震作用外,还承受提升容器或平衡锤传来的各种力,因此立架需设置辅助构件来承担这些力,例如罐道梁、防撞梁、托罐梁等。立架构件布置应考虑以下几点。
(1)过卷制动力缓冲装置布置在提升容器或平衡锤的两侧,并且承受很大的向上拉力。因此提升容器之间或容器与平衡锤之间须布置受力很大的构件。在提升过程中,罐道梁除了承受垂直力外,还要承受双向水平力。
(2)当提升发生事故时,防撞梁承受向上撞击力,而断绳后容器或平衡锤落下,托罐梁又承受向下冲击力。这2种力都很大,但不同时发生。防撞梁截面比较大,布置在立架顶梁的下方,与立架顶梁组成刚度很大的平面,对整个井架的稳定起重要作用。
(3)立架更换容器框口内布置可拆构件,更换容器时拆除这些构件。整体计算中可不考虑这些构件的作用,而把整个框口当作铰接框架计算。
2防腐处理
防腐处理对钢井架投入使用后的寿命十分重要。仿佛是所采用的涂料以及钢材表面的除锈等级以及其它防腐蚀技术处理,都应当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462008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中所规定的技术标准,而在刚加的设计文件中,也应该注明钢材的仿佛是等级、涂料种类以及涂层厚度。
3结语
钢井架是一个空间受力体系,主要构件受力比较复杂,其计算过程也比较繁琐,宜进行整体荷载效应计算与分析,对于布置规则的钢井架,可将其简化为若干平面框架或桁架,并利用平面分析软件计算荷载效应。这种做法在类似工程设计中取得了成功。另外,目前本行业还没有一个针对钢井架的专用计算软件,这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篇3
云南省是我国磷资源大省,磷肥、磷化工强省,已形成磷矿采选、磷复肥和磷化工产业体系和企业集群。磷矿年产量1700万吨,占全国近30%,高浓度磷肥产能650万吨/年,占全国总量的45%,黄磷产能86万吨/年,占全国的43%。全国磷矿保有资源储量167.86亿吨,云南拥有39.59亿吨,占全国的23.59%。贵州的磷矿属于易采易选矿种,湖北的磷矿种类不齐全,而云南是我国胶磷矿的主要产地,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磷矿主要类型为硅钙质混合型、硅酸盐型、碳酸盐型,矿物粒度细小、嵌镶关系复杂、单体解离困难,是公认的难选矿种。解决好了云南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选矿、湿法磷酸净化、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技术问题,并推广应用,就基本解决了我国磷资源开发利用行业的发展难题。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和核心,其转变之一是从主要依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投入,转变为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驱动促进发展;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1-2]。
本文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近5年来的科技人才的发展过程为题材,详细探讨当前阶段我国矿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相关结论可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矿山及类似条件的磷矿山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1、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基础
20世纪90年代,云南磷化集团就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1998年被云南省经贸委批准为省内唯一从事磷矿采选技术研发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专职研发人员达到46人。目前云南磷化集团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组建的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已聚集了包括地质、采矿、选矿、化工、环境、安全和管理专业的各类人员121人。其中工程化研发水平较高的教授及高工3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8人,1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专家津贴或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实验技术工人主要来自原企业技术中心的熟练技工,完全能承担各项工程试验任务。
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专职人才队伍及客座教授主要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以及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相关专业的人才。近几年来,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每年选拔1-2名青年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3-4名国内访问学者进入科研院所工作;通过项目和经费开放的方式,吸纳国内外高技术人才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对于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拨付专项资金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研发人员。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全员聘任制,吸引和聚集一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和产业化意识强的管理人员,组成了一支高效精干的专职队伍。
2、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平台建设
云南磷化集团是云天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1965年始建矿山。经过45年的努力,发展成为集地质勘探、矿山设计、磷矿采选、磷化工、多经商贸为一体的国有企业,国家重点化学矿山,国家级磷复肥采选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磷矿采选和矿化结合企业。
云南磷化集团是国家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单位,通过了国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是首批《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企业》,国家《绿色矿山公约》成员单位,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已经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评审并进入公示程序。现有资产总计190亿元,在籍职工53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占30%,下设4个直属矿山、16个子公司。年开采原矿1200万吨,选矿能力1670万吨,80万吨/年硫酸、30万吨/年磷酸和50万吨/年饲料磷酸钙盐。
云南磷化集团采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综合能耗一直保持行业先进水平:磷矿回采率达到97.3%,而国内矿石回采率平均在70-78%;磷矿浮选产率66.6%、回收率86.32%,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小于0.42tce/万元,尾矿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0%,采空区复垦植被率达到93%,综合效绩在全国大型化工企业中处于优秀水平。具有良好的工程试验和分析检测条件,拥有选矿小试、扩大连续试验、中间试验、工业试验室;承担或完成了国家和云南省支持的科技项目36项;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与各级政府、同行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
近5年来,已建省部级工程中心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和项目上的大力支持,共获得各级政府下达的磷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环境治理方面科技项目36项,研发经费6850万元。建立了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中蓝连海设计院,长沙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美国佛罗里达磷酸盐研究所等技术来源单位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技术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及技术转让方式,建立了与云南、贵州、湖北、四川、湖南、安徽磷化工企业,以及沙特、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等磷化工技术辐射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磷化工行业协会、磷化工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促进工程技术成果的转移与扩散。
云南磷化集团是中国化学矿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磷矿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具有协调行业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工作的引领作用。此外,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工程中心)与兴发集团、宜化集团、宜昌仁和矿业公司、富邦化工科技公司等成立了一系列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平台。近3年更是建设有“国家磷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磷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高层次行业平台,这些条件为构建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保证公司大量优秀的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良性循环发展与更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培养情况
所在单位的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利用云磷集团创新团队,紧密依托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在化工矿山开发领域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武汉工程大学、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所,于2007年3月正式成立,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创新团队由选矿、地质和采矿专业的18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44岁;其中享受省级突出贡献政府津贴3人,省创新人才3人,二级教授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授级高工4人,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3人;博士学历6人,研究生3人。团队主要研发方向为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技术与选矿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项,企业委托重大工程项目3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申请并获得受理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团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为推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与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7年来为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0亿元以上,潜在经济效益到达100亿元以上。以项目与平台带动高水平团队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团队建设,锻炼、培养、发展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论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产业化开发方面具有雄厚的资金、人才、设备、平台基础,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基于单位现有建成与在建的高水平工程研究与产业化研发平台,以项目带动、锻炼、培养团队建设,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培训、研究生教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成的工程教育部,为本领域培养30名研究生和青年技术人员。在国内外引进15-20名相关领域方向的工程化研发人才。
为社会和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试验验证、分析检测、开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咨询服务。
【摘要】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近5年来的科技人才的发展过程为题材,详细探讨当前阶段我国矿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相关结论可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矿山及类似条件的磷矿山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科技人才;矿山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
引言
云南省是我国磷资源大省,磷肥、磷化工强省,已形成磷矿采选、磷复肥和磷化工产业体系和企业集群。磷矿年产量1700万吨,占全国近30%,高浓度磷肥产能650万吨/年,占全国总量的45%,黄磷产能86万吨/年,占全国的43%。全国磷矿保有资源储量167.86亿吨,云南拥有39.59亿吨,占全国的23.59%。贵州的磷矿属于易采易选矿种,湖北的磷矿种类不齐全,而云南是我国胶磷矿的主要产地,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磷矿主要类型为硅钙质混合型、硅酸盐型、碳酸盐型,矿物粒度细小、嵌镶关系复杂、单体解离困难,是公认的难选矿种。解决好了云南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选矿、湿法磷酸净化、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技术问题,并推广应用,就基本解决了我国磷资源开发利用行业的发展难题。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和核心,其转变之一是从主要依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投入,转变为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驱动促进发展;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1-2]。
本文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近5年来的科技人才的发展过程为题材,详细探讨当前阶段我国矿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相关结论可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矿山及类似条件的磷矿山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1、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基础
20世纪90年代,云南磷化集团就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1998年被云南省经贸委批准为省内唯一从事磷矿采选技术研发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专职研发人员达到46人。目前云南磷化集团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组建的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已聚集了包括地质、采矿、选矿、化工、环境、安全和管理专业的各类人员121人。其中工程化研发水平较高的教授及高工3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8人,1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专家津贴或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实验技术工人主要来自原企业技术中心的熟练技工,完全能承担各项工程试验任务。
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专职人才队伍及客座教授主要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以及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相关专业的人才。近几年来,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每年选拔1-2名青年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3-4名国内访问学者进入科研院所工作;通过项目和经费开放的方式,吸纳国内外高技术人才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对于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拨付专项资金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研发人员。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全员聘任制,吸引和聚集一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和产业化意识强的管理人员,组成了一支高效精干的专职队伍。
2、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平台建设
云南磷化集团是云天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1965年始建矿山。经过45年的努力,发展成为集地质勘探、矿山设计、磷矿采选、磷化工、多经商贸为一体的国有企业,国家重点化学矿山,国家级磷复肥采选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磷矿采选和矿化结合企业。
云南磷化集团是国家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单位,通过了国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是首批《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企业》,国家《绿色矿山公约》成员单位,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已经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评审并进入公示程序。现有资产总计190亿元,在籍职工53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占30%,下设4个直属矿山、16个子公司。年开采原矿1200万吨,选矿能力1670万吨,80万吨/年硫酸、30万吨/年磷酸和50万吨/年饲料磷酸钙盐。
云南磷化集团采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综合能耗一直保持行业先进水平:磷矿回采率达到97.3%,而国内矿石回采率平均在70-78%;磷矿浮选产率66.6%、回收率86.32%,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小于0.42tce/万元,尾矿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0%,采空区复垦植被率达到93%,综合效绩在全国大型化工企业中处于优秀水平。具有良好的工程试验和分析检测条件,拥有选矿小试、扩大连续试验、中间试验、工业试验室;承担或完成了国家和云南省支持的科技项目36项;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与各级政府、同行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
近5年来,已建省部级工程中心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和项目上的大力支持,共获得各级政府下达的磷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环境治理方面科技项目36项,研发经费6850万元。建立了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中蓝连海设计院,长沙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美国佛罗里达磷酸盐研究所等技术来源单位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技术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及技术转让方式,建立了与云南、贵州、湖北、四川、湖南、安徽磷化工企业,以及沙特、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等磷化工技术辐射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磷化工行业协会、磷化工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促进工程技术成果的转移与扩散。
云南磷化集团是中国化学矿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磷矿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具有协调行业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工作的引领作用。此外,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工程中心)与兴发集团、宜化集团、宜昌仁和矿业公司、富邦化工科技公司等成立了一系列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平台。近3年更是建设有“国家磷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磷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高层次行业平台,这些条件为构建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保证公司大量优秀的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良性循环发展与更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培养情况
所在单位的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利用云磷集团创新团队,紧密依托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在化工矿山开发领域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武汉工程大学、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所,于2007年3月正式成立,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创新团队由选矿、地质和采矿专业的18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44岁;其中享受省级突出贡献政府津贴3人,省创新人才3人,二级教授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授级高工4人,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3人;博士学历6人,研究生3人。团队主要研发方向为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技术与选矿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项,企业委托重大工程项目3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申请并获得受理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团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为推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与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7年来为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0亿元以上,潜在经济效益到达100亿元以上。以项目与平台带动高水平团队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团队建设,锻炼、培养、发展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论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产业化开发方面具有雄厚的资金、人才、设备、平台基础,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基于单位现有建成与在建的高水平工程研究与产业化研发平台,以项目带动、锻炼、培养团队建设,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培训、研究生教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成的工程教育部,为本领域培养30名研究生和青年技术人员。在国内外引进15-20名相关领域方向的工程化研发人才。
为社会和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试验验证、分析检测、开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0.
[2]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 [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1.
[3]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09.
[4]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09.
[5]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1.
[6]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2.
[7]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高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2.
[8]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培养模式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2.
[9]北京中经企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调研组.中国磷矿及磷化工行业研究报告[R].北京:北京中经企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010.
[10]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深部矿体开采项目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深部矿体开采初步研究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0.
[11]中国化学矿业协会土地调研组.我国重要化工矿产国土资源调查评价需求分析研究[R].北京:中国化学矿业协会,2010.
基金项目
篇4
一、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调整问题
(一)合并的专业类别
1、将原“房屋建筑、装饰装修”合并为“建筑工程”。
2、将原“矿山、冶炼(土木部分内容)”合并为“矿业工程”。
3、将原“电力、石油化工、机电安装、冶炼(机电部分内容)”合并为“机电工程”。
(二)保留的专业类别
此次调整中未变动的专业类别有7个:公路、铁路、民航机场、港口与航道、水利水电、市政公用、通信与广电。
(三)调整后的专业类别
调整后,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设置10个专业类别:建筑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民航机场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市政公用工程、通信与广电工程、矿业工程、机电工程。
二、二级建造师资格考试专业调整问题
二级建造师资格考试《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合并的专业类别与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该科目专业类别相同,取消了港口与航道、通信与广电2个专业类别。调整后,二级建造师资格考试《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设置6个专业类别:建筑工程、公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矿业工程和机电工程。
三、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专业衔接问题
为保证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各专业类别调整的平稳过渡,在2007年度考试报名时应按照如下要求进行:
(一)已按原《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相关专业类别报名参加2006年度考试,且部分科目合格的人员,在2007年度继续按照原各科目考试大纲的要求,参加其他剩余科目考试。
(二)在2007年度首次参加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的人员,报名时应根据本人实际工作需要,在调整后的《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中选择相应专业类别。
(三)自2008年度起,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报名均应按照调整后《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的专业类别进行。
四、其他有关事项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根据建造师《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专业调整情况,做好考试相关准备工作。
(二)本通知规定的内容与《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4]16号)和《关于建造师专业划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市[2003]232号)中有关规定不一致之处,以本通知为准。
人事部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办公厅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新专业
原专业
一级建造师专业设置
建筑工程
房屋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
公路工程
公路工程
铁路工程
铁路工程
民航机场工程
民航机场工程
港口与航道工程
港口与航道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市政公用工程
市政公用工程
通信与广电工程
通信与广电工程
矿业工程
篇5
校企双方无缝“对接” 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教学为生产奠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生产对教学提出新的教学要求,教学和生产从内容上实现一体化和一致性,实现理实一体、学以致用,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校企合作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引入教学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探索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过程将生产情景浓缩进课堂,由教室延伸到企业生产车间,校企一体的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有制度、有计划、有深度、有效果。
“双师型”师资队伍一体化 学院同企业的紧密关系,为一体化的“双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直接来自昆钢企业的上千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为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兼职教师队伍保障。学校新到校的专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深入到企业车间一线锻炼和服务,缺什么补什么。教师能将企业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汇到教学内容中,能及时把握知识更新和专业领域的新动向。
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任课教师,40%以上由直接来自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担任。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了“师资队伍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昆钢公司以文件形式作出了统一要求,制定了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履职传授制度,将企业兼职教师到学校任课情况作为职称、职业技术资格聘用晋升考核的重要依据。
校企一体“机制” 助推职院特色发展
学院在校企一体“机制”下,明确了“立足冶金矿业和现代服务业,面向昆钢多元产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在探索“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企业和社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特色鲜明。
职教集团与企业集团融合共进 学院利用云南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积极发挥昆钢公司“多元化产业”发展以及二级子公司遍布云南省各州市的优势,与科研机构、企业、中职学校形成紧密的职教集团,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合作培养有内容、有深度,扩大订单试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以此为桥梁,发展集团成员(企业和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办学(如镇康职中、金平职中、新平职中等),利用昆钢产业优势,与贫困县开展定向招生、订单培养,为昆钢在当地的企业培养合格稳定的未来员工,达到双赢。
仿真实训与生产真实有机结合 学院冶金仿真实训室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生产现场的自动化操控系统进行仿真,通过网络通信实现与虚拟场景和设备的完全互动,在物理模型、工艺模型驱动下实现了真实转炉炼钢工艺过程的操作训练。初学者先在校内仿真实训室操作训练,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后再到真实环境进行实操,达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这种模式也直接引入到企业职工转岗培训、技能提高培训,与企业合作共赢、资源共享,提升专业服务企业及社会能力,为昆钢炼钢厂提供了炼钢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很好地解决了以前在企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中,企业出于对安全风险和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学生(培训员工)不能直接实操、培训效果低的难题。
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 由于冶金企业的特殊性,生产现场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并且其工艺链较长,学生实习效果差,成本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充分利用好校企一体的优势,发挥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各自特长和优势,学校教师与炼铁厂、炼钢厂的工程师一起,按照钢铁生产“含铁粉料烧结矿、球团矿铁水钢水连铸坯轧材”的生产链,把各生产工序的主要生产设备按昆钢企业实际设备的一定比例缩小后,绘制出图纸,共同研发制作了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模型展示室,学生在展示室中通过专业教师对照工艺流程模型的讲解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运转,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了一个全貌的整体的认识,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经济效益。
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根据昆钢产业发展,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起,进行矿山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明确了在新一轮的矿产开发结构调整中,各矿山企业的产能规模与人力资源结构状况,从2010年,学院连续三年为昆钢订单培养矿山地质、测量和采矿方向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院与矿山企业共同制订了《校企共育、半工半读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学年在校内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第二、三学年在企业进行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生到矿山一边进行实习、一边由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矿山实际生产工艺、设备情况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及职业操作技能学习,学校企业共同教育、管理、培养学生。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由于学生与矿山工人学习、工作、生活在一起,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矿山工人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的影响,受到企业文化和职业安全文化的熏陶,为今后成长为合格的矿山员工、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6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是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和高效的图形处理能力,对产品进行辅助设计、分析、修改和优化。矿图是矿井设计、施工和生产过程中得重要工程资料,矿山生产中越来越多的矿图使用CAD技术绘制,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开采设计的各个工艺环节。如绘制开拓系统图,井巷断面图,采矿方法图,爆破回采设计图,露天地下采区平面布置图,提升运输系统图,地质剖面图,地质地形图等等。使得采矿CAD技术逐渐成为矿山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技能。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如何胜任矿山采采过程中各个生产工序图纸的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绘图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国采矿工程专业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很多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联,比如露天开采课程设计、地下开采课程设计、矿井通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但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实验教学普遍存在与工程实际应用存在一定差距以及成绩评定只注重结果的问题,因此在采矿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奠定坚实基础的意义重大。
一、我校采矿工程专业CAD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我校环资学院《采矿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依据“计算机辅助设计与采矿工程专业”中的矿床开采设计工作领域设置的。但在课程设置上,《采矿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专业基础选修课,并且此课程是在《采矿学Ⅰ》、《采矿学Ⅱ》、《井巷工程》和《矿井通风与除尘》等专业课之前设置的,这样直接导致了《采矿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与采矿工程专业知识脱节。而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采用“先学后用”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学时间是授课教师进行软件操作命令的演示性讲解,学生学习知识脱离专业背景,仅仅是观看很难发挥好的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现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中,关于CAD技术应用学习的教程和书籍已经很多,但关于采矿工程图纸和CAD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方面的教材和资料非常有限。同时,在现实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没有相应的采矿工程CAD技术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就表现出对实验实践课没有兴趣和逃课,或者在考勤的压力下进行实验,但对着计算机又不知道该做什么的,也不知道通过这样的实验能培养自己什么样的能力[3]。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直接影响学生上机实验效果,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结合专业背景学会软件的使用,也影响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与此同时,很多老师和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在做毕业设计和参加工作后,不能很快胜任采矿工程专业制图工作。
二、采矿CAD实验教学改革
2010年出版的《金属非金属矿山采矿制图标准》打破了采矿工程制图长期处于无规范状态,实现了采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标准化,提高制图效率,保证图面质量,不用或少用文字说明便能表达设计意图,使设计、施工和生产之间有简捷共同语言。
鉴于目前本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金属非金属矿山采矿制图标准》,如何更好的利用《采矿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8个学时的上机实验,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掌握CAD各中常用命令,同时又能掌握采矿工程制图方法和规范,为今后培养卓越工程师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在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任务中,对学生CAD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矿工程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必须熟练掌握露天开采设计、矿井设计、矿图和采矿CAD的相关知识。围绕采矿工程设计中矿图的绘制,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配合老师讲解,以《金属非金属矿山采矿制图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工程设计实例进行基本操作命令的实验。根据采矿工程专业知识特点,选取了实际工程项目中主要矿图为能力训练项目的载体,分别为露天开采终了平面图设计、地下开采开拓系统图设计、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方法图设计、井巷断面设计。
学生可以通过这样定时的实验可以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功能和《金属非金属矿山采矿制图标准》的制图规则,能让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矿图知识和CAD应用技术,使学生增强利用计算机绘图平台和采矿知识解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工程现场的绘图设计问题的能力。
(二)《采矿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指导书》的研究
主要以项目为主题制作实验指导书,融入相关CAD命令的应用和采矿制图的规范要求,制定实验内容、目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目标及作图步骤[2]。
以其中矿井开拓系统图绘制实验项目为例,介绍制定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包括实验内容、目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实验步骤。
1.实验内容
(1)在图书馆或相关专业资料中选择开拓系统图,选取相应的开拓方案和相关参数,对照资料进行开拓系统图的绘制。
(2)练习基本绘图命令(直线、多段线、圆、圆弧、样条曲线、块)、修改命令(复制、删除、镜像、偏移、修剪、延伸、打断)、对象捕捉、对象跟踪、文字、图层和掌握《金属非金属矿山采矿制图标准》中一般规定、图纸规格、图纸标题栏、比例、文字与数字和图线的规定等。
2.目的要求
通过绘制开拓系统投影图,掌握各种常用的绘图和编辑命令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熟悉各种采矿工程设计图纸中采矿图样。综合应用多种绘图和编辑命令,掌握二维工程图样的绘制。掌握采矿工程图的绘制方法和表达内容。要求图面布置合理,尺寸、符号标注完整清晰,线型、字体符合采矿制图标准。
3.作图步骤
(1)收集专业资料,确定绘图对象;(2)分析图形的组成部分,确定在CAD中绘图比例,设计出合理的图层、线型、线宽及颜色方案;(3)分析巷道的相对位置关系;(4)打开CAD,设置图形界限,设置单位,保持版本类型,打开栅格,建立图层,设置相应图层的线型、线宽及颜色。(5)画出图框和标题栏;(6)分析平面图和纵投影图的关系;(7)绘制经纬网、地形线和矿体的纵投影图;(8)绘制井筒和巷道的关系;(9)绘制其他部分,比如文字、专业符号等;(10)标注图形;(11)进行CAD图形的布局设置,确定好纸张图幅、方向、打印区域和打印比例。
(三)学生实验过程评价
在采矿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教学中,通过记录平时每次实验中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情况来评价和确定学生的成绩,注重过程培养而不是以最后考试来决定成绩,设计制定实验过程评价的内容,整个实验成绩的评分结构的具体内容包括:实验操作占50%,报告书写占30%,出勤和课堂纪律占10%,实验提问占10%。以下为实验结果分析及反馈记录表1。
三、结语
针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实际工程设计的要求,以Auto CAD软件为基础,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制图相结合,以能力训练项目为依托,制定出适合采矿工程专业工程设计绘图的实验指导书,切实架起理论讲解和专业图形绘制的桥梁,弥补现有教学手段的不足,提高学生对理论讲解的兴趣,注重实验教学的过程考核评价,达到理论与实验教学相互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国内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数控技术等相关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很多高职院校认为高职的教学内容就是本科的理论基础加中技的操作技能。这种简单的组合,是由于没有理解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真正内涵。
课程体系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技能训练没有贯穿始终,只是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相对割裂,分别设置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与指导,不利于职业技能的系统培养。
实践教学系统性、层次性不够 实践教学安排不成体系,不同岗位、不同技能的培养相对割裂,侧重于经验性技能,而缺乏对系统性、策略性技能的培养。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依靠有力而有效并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的各种实践教学。对于每一专业按培养计划所确定的最终技术应用能力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技能培养,需要进行不间断的训练。
过度夸大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技能训练中的作用 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实践技能应该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把第三学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放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企业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如果把培养人才这一目标转嫁给企业,势必会造成企业的负担,或者使学生沦落为以重复性工作为主的操作工,达不到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由此看来,高职院校要真正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必须把主要力量和实践放在校内,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主体,才能培养出与企业需求比较接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忽略为区域性经济服务的主体办学思想 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区域性经济相关岗位,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一定要围绕区域性经济进行调研和构建,体现区域特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改革内容
建立“校企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 为突出地域性特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当地企业的合作,吸纳企业专家成立校企联合指导委员会,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达到熟知地方的产业发展、工艺水平、产品质量,领会职业技能培养的本质要求,把企业的众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目的。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渗透到课程体系的方方面面,能够融会贯通甚至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时间组织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生产实训。
建成“矿山机械零件生产线”校内实训基地 为配合生产化的实践教学需要,学校以培养矿山机械制造工程师为目标,根据煤矿机械零件生产这一完整的生产链要求,整合校内现有的实训条件,引进企业优势资源,按生产流程中的不同功能规划生产车间,并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及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构建以“实践技能三递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打破传统的“教学过程分段式、教学形式分类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力培养三递进、岗位适应三递进、知识掌握三递进”的适应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实践技能三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确立数控技术专业矿山机械制造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并根据“矿山机械制造工程师”主要岗位群及相关岗位能力要求,深度融合课堂环节与实践环节,以“矿山机械零件生产线”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构建以生产周期为导向,突出岗位技能系统性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同一生产过程,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实现能力培养从“认知—试用—应用”的三递进,岗位适应从“走向职场—走进职场—纵横职场”的三递进(学徒工—熟练工—技术工),知识掌握从“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灵活运用”的三递进的实践技能递进。(1)第一学年:主要从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技能的认知,以知识够用为原则,学生以学徒工的身份进入生产线,使学生一入校就感受到企业的气息,角色随之发生转换。通过设置基础认知与试操实践环节,打造学生的基础职业技能培养。(2)第二学年:以生产周期为导向,以“周、月、季”为教学单元,学生作为熟练工历练突出岗位技能培养的综合实践项目,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体验条件下,使学生在基地的全真在线工程环境中得到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与锻炼。(3)第三学年:前一学期以“矿山机械零件生产线”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学生以技术工的身份在师傅的带领下从事生产性综合实训,完成真实的产品生产订单。后一学期,由于学生经过校内两年半的生产性实训和实习,已经达到企业“准员工”的技能水平,这时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不仅不会造成企业的负担,反而可提供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学校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企业又拥有了高技能的“准员工”,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如图2所示)。
具体实施
实现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度融合 淡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实现课程与实训融合、教室与车间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融合、学生身份与学徒身份融合、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融合。
遵循“同一工作岗位,多角色参与”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施模式 在同一生产车间、同一工作岗位,同时存在多种角色共同参与、团结协作的实施模式,角色的参与者有学徒工(一年级新生)、熟练工(二年级学生)、技术工(三年级学生)以及师傅(专任教师+企业人员)等。其中,师傅担任对生产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和产品检验与实践过程监控的工作;技术工是完成生产订单的主要实践者,同时对熟练工进行技术指导;熟练工在师傅和技术工的帮助下参与生产,同时对学徒工进行认知答疑;学徒工对生产过程进行观摩的同时,辅助进行相关工作任务。
实施效果
改善了实训条件 通过该项目的构建与实施,整合了原有资源,购置了相关设备,按照“矿山机械零件生产线”的不同功能规划了生产车间,并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及管理模式。设备先进,工位充足,在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区具有领先水平,可以满足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近5000名在校生的实践教学及技能培养任务,学生人均实训学时达20周、共600学时。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数控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对原有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施了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将原有专业课程技能融入生产过程中,教师边教边学,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让每一个学生对工作过程及岗位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提高。经过跟踪调查,2012届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企业满意率98%以上;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中,我院荣获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优秀组织奖”;2011年,在第二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中,我院数控车工代表队取得了数控车工组团体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展示了我院学生在机械加工方面的实力。
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 为满足实践技能的教学需要,数控技术专业采取外出培训、下现场实践、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历等措施,不断加大“双师型” 教师培养力度。经过建设,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特征,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徐卫东.职业能力开发与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0(4).
[2]张丽华.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4).
[3]王少岩,赵歧刚.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3).
[4]马强.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探讨[J].新西部,2009(9下).
[5]陈淑庄.高职院校“基础”课形成性教学评价思路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
[6]马少君.论高等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1).
篇8
(一)外业测量工作失误
1. 测量前没有对作业使用的仪器进行检验和校正,对测点没有认真复测(检查核对),导致测量事故的发生。为此,应对复测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严格执行《规程》及国标和行标的相关规定,在延长导线之前,将新测量的最后水平角根据相应的测角的精度进行检查核对,同时为避免用错测点,还应对边长进行复测。
2. 观测工作中出现失误。观测工作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仪器的对中、平整、读数和记录等环节上。在实际工作中,对仪器的对中和平整都相对重视,但在读数和记录上却容易出错。读数方面最主要是水准测量的尺读数和仪器度盘读数的失误;同时记录工作因为井下噪音干扰人,容易听错,出现笔误。对待观测工作中的失误,测量人员应保持细心谨慎的工作心态,并认真检核,以避免测量事故的发生。(二)内业测量工作失误
1. 原始记录没有进行检查或者核算。《规程》规定,在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对外业观测手簿的计算进行及时的整理和检查,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测量人员没有严格执行,导致数据整理出错或者是数据记录模糊、计算出错、记录错误等情况发生,进而引发了测量事故。基于此,测量人员应严格遵守《规程》等规定,保持细心谨慎的工作作风。同时矿业单位为了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可以规定测量人员对记录簿应进行检查和核算,并签字,对计算结果负责,这样可以提高测量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预防类似失误情况的再次出现。
2. 起算数据错误。在煤矿的测量工作中,起算数据错误,是导致测量失误,进而引发测量事故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测量工作中,测量人员因不重视,没有对起算的数据进行检查复测,导致数据出现抄错或者用错,甚至有的测量人员图方便,不从原始数据表中抄录起算的数据,而是抄录的前一位计算者的数据,如果前面人员的起算数据出错,对算者也会跟着发生错误。以上的情况,都容易造成测量结果不正确,进而引发测量事故。《规程》中详细规定了测量人员应对起算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对算,为此,测量人员应严格遵守其中的规定,坚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作风,对起算的数据进行检查。在对算工作中不要图方便,不要抄录前一位的起算数据,而应从原始成果表中抄录。3. 对计算工作不认真。煤矿测量工作中,进行复测、复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测量工作人员核对计算结果时只是简单的对结果进行核对,并没有重视对算过程,无论是否正确都匆忙将资料进行提交。这样不利于发现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或者笔误,易导致测量失误或测量事故。为此,测量人员应严格遵守《规程》的规定,以及各个矿业单位对细则的补充。同时,矿业单位可以规定绘图人员进行绘图时,必须以对算簿作为依据,对算簿必须经测量负责人的签字才能使用。通过以上方式,以有效降低使用错误的资料进行绘图面出现问题,避免测量事故的发生。4. 测量中计算方法的错误。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较少,但如果因为测量人员不具各相应的技术素质,那仍有可能发生。如:在三角测量计算时,将照准点为心计算和测站点点心技术弄错;在水准测量计算时,将中间点和转点弄错;在井下基本测量导线计算时,没有考虑边长投影改正等等。
5. 矿山的测量多数工作是在井下作业的,必须要在现场进行标定施工的中平线,因此观测需要及时地进行倾角和水平角的推算与测量反算和坐标的计算,并且需要通过推算得出本站的标定水平角/方位角以及贯通巷道的倾角,对于现场中腰线的标定也会出现错误.如果在上井以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检查初始记录以及各项计算标定的数据,就不会及时地发现错误的标定数据与错误的测量,因此这会给施工造成很大的损失,以至出现如发生塌方、 误透老巷等一些重大的责任事故。(三)填绘和绘制矿图过程中失误
1. 图件绘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失误。
1)图件内容绘制不全面。图件内容绘制不全面,就无法完整反映生产的状况,不利于矿山工作的生产指挥和安全生产。且有的绘图人员不了解生产实际情况,有的只在图面美观上下功夫,这些都是导致绘图内容不齐全的主要原因。如没有绘出井下专用设施,如风桥、风门、水闸墙和水闸门;没有绘制出矿井区域内的小煤窑的开采情况;没有对采掘工程平面图上的恫室绘出;没有填绘出冒顶区和火区等与安全生产紧密相关的内容等等。
2)图件绘制不准确。实际测量工作中,这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多,主要包括了绘图绘的精度不符合相应要求;没有正确的表现出回采工作面和巷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在井上下之间的对应;图件在巷道的交义和重叠关系上表达不清楚,甚至上下关系颠倒等等。以上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绘图人员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的技术培训,导致对井下的开拓布置和井下的采掘工程了解过少,在绘图中有着盲目性,使绘图的内容和实际工作所不符;另一方面是绘图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以及技术水平不高所导致的。3)图的填绘工作不及时。填绘工作不及时,将难以正确、及时的反映出采掘工程的动态,并有可能造成巷道的误透,形成安全隐患。这方面主要是因为绘图人员对填图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安全事故并且减缓了工程进度。
二、对矿山测量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进行井下测量的工作之前,测量小组的每个工作成员根据分工,必须各自清点好所需仪器设备以及配套物品,并且检查其完整性。在进行同一个测量位置时必须使用的测量记录本是同一个,这样是可以确保在日后再进行使用时可以方便找到原始的测量的记录。
(二)在进行测量时,作为仪器的观测者和现场的记录者,必须要随时进行相互的提醒。如果在离开现场时,必须要充分地检查每项测量记录的完整性,不能急于离开测量现场,避免记录不够齐全,从而给计算工作造成返工等不必要的麻烦。
(三)加强提高井下测量工作人员日常的业务水平,增强他们的技术水平。尽量让测量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可以多学习、多练习使用测量仪器的对中、读数以及瞄准目标和给线的方式方法等。对于井下的测量计算、记录、反算等一些计算,和给完线以后怎样校对,是否给线正确。上井以后需要及时地计算在井下测量过的数据,如果发现问题并且及时的进行更正。(四)在每次测量时,需要在测点周围没有用的线绳标记进行销毁,并且把没用的点号擦试,如果是有用的点号必须要记清楚,防止发生用错测点。并且,在每次进行测量时前视人员需要把所用的导线点准确的指给仪器观测者,同理,仪器观测者也需要把测点准确的指给后视工作人员,只有通过严谨的工作方式,工作者的密切配合,才可以避免错误发生,减少损失。(五)在进行标定时,进行测量的仪器观测者与记录者需要相互换工作。进行测量的观测者需要重新仔细地对测量资料反复检查,保证无误后便可进行标定。如果发现标定的方位不正确时,必须再次进行检查方位、记录,在确保正确以后方可继续标定。在上井后需要及时地对原始记录本以及计算坐标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问题,必须马上进行改正,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六)严格按《规程》作业,及时复测井下各类导线等测量成果点。在井下一般是反复重叠进行测量,在本次测量中,要对上次测量的结果进行复测。同时,下一次的测量对本次的测量进行复测,如果检查角不符合规程要求,应退回上一站进行重测,直到符合规程要求为止。按规程每30-100m测量一次导线,这样,如果出现错误,可以及时发现,降低损失。
三、结术语
总之,通过在多年矿山测量工作的实践经验表明,如果要做好矿山井下的测量工作,就必须要杜绝各种测量问题,从根本上降低因测量工作的失误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这就需要求测量人员要全面的提高应用技术,认真仔细地对待每一项矿山测量工作,认真检查测量所需的数据、工具以及需要提供的相关资料等,不能大意,必须要做到准确无误才可以杜绝矿山测量工作中的问题。参考文献:
篇9
1 打造“教练型”双师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基本任务。救援技术专业是煤矿安全类专业群的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与煤矿企业现场紧密结合,迫切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学人才。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成立矿山救援专业教研室,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制定专业教师培训计划,要求在矿山救护大队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调研,尽快熟悉救援技术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专业教研室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训课程开发研讨,根据工学结合的特点将教学任务分解、细化,充分挖掘各自潜力,整理后形成合力,打造“教练型”双师教学团队。
2 内外结合打造“教练型”双师教学团队[1]
2.1 内训外培
2.1.1 坚持“先练后教”的原则[2] 救援技术专业成立前,该专业教师大多数从事煤矿安全专业教学工作,对救援设备的操作和维修、救护规程、救援预案的编制等专业知识还不够熟悉,学院派遣专业教师到矿山救护大队学习调研,逐步对救援设备的原理操作和故障诊断等流程熟悉起来,并潜心研究前沿技术装备的发展动态,以便充实以后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基地淮南队作为学院实训基地,于2014年5月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正式挂牌,该救护大队救护设备资源充足,救援力量雄厚,汇集了全国救援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专业课教师在这里当徒弟认师傅,尽快熟悉救援技术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并要求每位专业教师必须取得专业资格证(矿山救护高级工),方可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工作。
2.1.2 参加国内高水平的职教理论学习 该教学团队积极参加国内高水平的职教会议,如参加国内著名职教专家赵志群博士、姜大源教授等主持的职教会议,并根据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运用到平时教学和实践中,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时间稍长的专业培训,与国内专业前沿接轨。不断夯实和提高专业水平。
2.1.3 参加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2006年获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矿山救护实训室,教学团队成员从实训室的平面设计、设备安装和调试到实训演练,都付出一定心血,并获得宝贵的经验,目前该实训室实训器材充沛(正负压氧气呼吸器、自动苏生器、模拟人复苏、矿山救护通讯、惰气和机械泡沫灭火装置、压风自救装置、灾区净化水装置、各种形式的自救器等),完全能够满足学生校内实训和取证的需求。积极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制定学生平时实训和定岗实训的培养计划,目前建立的以救护大队为主、四个煤矿救护中队为辅的立体网状救援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企业现场实训资源。
2.2 内化外强
2.2.1 内化教学能力 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学院组织的“最佳一节实训课”、“说课”、“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比赛,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锻炼教学能力,学院通过奖聘结合的方式(获奖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优先考虑)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水平,近五年取得教学比赛获奖情况见表1。
2.2.2 加强专业交流 该教学团队与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技术交流,合作编写了“十一五”规划教材《瓦斯防治技术》,该教材是全国高职煤炭院校推广教材,在此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职函[2013]6号文件精神,双方共同承担了由教育部高职高专主办的《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目录修订,并已圆满完成任务;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编写了“十一五”规划教材《矿山救护》;与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煤炭高职院校加强技术交流。通过这些专业交流,提高了专业教师尤其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了解专业建设最新动态,并及时加以修订,与之接轨。
2.2.3 强化技术服务 该教学团队一直重视技术服务,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是加强区域矿山工人培训。为了提高煤矿工人的学历教育,学院制定了“送教上门”的原则,即专业教师到煤矿现场进行专业教学,提高工人的学历层次,受到煤矿企业的热烈欢迎;二是加强兄弟院校业务指导,学院对口扶持鄂尔多斯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并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该校进行实践教学辅导,提高该校实践教学教师的师资力量;三是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在2012“淮北矿业杯”全国技能大赛中,团队一部分专职教师担任裁判工作,一部分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并获得两个三等奖的佳绩。
2.3 引聘结合 引进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大拿担任专业骨干教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讲座,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优选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3 深层次挖掘“教练型”双师教学团队的内在潜力[3]
3.1 加强工学结合的教材开发[4] 该教学团队根据企业实践和平时教学心得,相互探讨,并与兄弟院校合作,编写了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一些列的规划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矿山救护》《矿井瓦斯防治》;“十二五”规划教材《安全评价技术》;校本教材《矿井通风》《煤矿安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等。这些教材的编写不仅在本校而且在兄弟院校也引起了较大反响,收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3.2 校企合作积极进行教科研项目研究[5] 该教学团队科研氛围活跃,专业教师注重平时教学中的经验积累,并根据工学结合特点,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将先进经验转化为教科研项目,见表2,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大大提高了该团队的科研兴趣,为打造创新性教学团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3 加强核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加强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促进专业建设健康发展。以《矿山救护》专业核心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救援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开发的 “教、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矿山救护》课程对矿山救援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促进作用,以矿山救护工的职业能力标准为基准,在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针对矿山救护设备的操作、维护、管理工作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达到“够用”。
②注重课程内容项目化,做到项目间相互融通,有机结合,避免出现“孤岛效应”。
③课程组织形式是以项目、任务取代章、节传统的做法。
通过《矿山救护》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矿山救援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矿山救护设备的操作、维护和管理及其井下突发事故的判断和处理的能力,为企业培养高技能矿山救援人才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篇10
钨矿山开采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行业,涉及到地质、采矿、通风、运输、安全、机械和电气、爆破、环境保护及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与其他行业相比,矿山劳动强度大,作业条件差,不安全因素多,工作场所及工作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井下生产工作空间狭窄,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矿尘、火灾、水灾、顶板事故、井下爆破、机电设备等都直接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从总体情况来看,钨矿山安全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矿山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矿工生命安全难有保障。从历年发生的事故来看,钨矿山生产安全事故主要集中在井下,都是因为矿山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等原因所致。比照国家金属非金属矿山标准化建设要求,目前,钨矿山安全设施硬件设备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绝大多数工区的主要运输巷道(以下简称主巷道)没有排水设施,其中有4个工区的主巷道积水非常严重,巷道里几乎看不到路面。
2、绝大多数工区的主巷道没有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层高不符合安全规程的要求,均未达到50米的高度,顶板过薄,容易导致崩塌事故;主巷道本身也普遍存在狭窄、矮小等问题,在狭小的主巷道里,人、车、物混流,安全隐患极为严重。
3、绝大多数工区的主巷道未按照《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要求进行支护。仅有的永久支护与作业面之间也存在不按要求架设临时支护或特殊支护的问题;有的巷道维护走过场,甚至没有任何支护措施。
4、绝大多数工区的主巷道没有安装照明系统,主巷道里面漆黑一片,在黑暗的巷道里,矿工不仅极易因碰撞受伤,而且不易发现安全事故征兆,不易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5、绝大多数工区的主巷道没有落实机械通风要求,未采用机械通风或通风系统不合理、不完善,在风质、风速、风量情况不明的情况下盲目下井作业或施工,容易引发中毒窒息事故。现有的简陋通风设施,也因为部分拖拉机净化器存在安装、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形同虚设。
6、因多年的采掘作业,钨矿山留下了大量的采空区,使得地表和建构筑物开裂、塌陷,引起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矿业秩序还没得到根本改善,乱采乱挖现象屡禁不止。近年来随着钨精矿价格上扬,矿业开采利润空间增大,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一些不法分子和非法企业铤而走险,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盗采矿产资源或无证非法开采时有发生,极易造成安全事故。如矿区周边村民经常进入矿区偷盗钨砂,破坏安全生产设施;在矿区内非法兴建洗选厂等等。
(三)规范施工要求没落到实处,违规生产现象依然严重。工区普遍没执行关于设计、施工、监理、项目管理和竣工验收、试车等相关规定,未能按照国家规定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以致这些工区的安全生产先天不足,给日后生产留下了重大安全隐患。有些企业主法律意识淡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短期行为严重,违反设计组织施工、生产,容易导致较大事故的发生。多中段生产,存在上下同时在一条矿脉作业现象。采空区没有实施填充,上部中段存在地压活动。部分工区存在往河道倾倒废石现象,影响河道行洪;随着废石场逐年增高,部分废石场存在滑坡安全隐患。
(四)矿区应急处置缺乏措施与经验,容易导致次生事故发生。工区普遍对炮烟中毒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制定应急预案或者虽然制定了应急预案但束之高阁,没有对职工进行应急培训,也没有组织演练,职工缺乏应急救援常识,不熟悉救护的基本方法,致使发生炮烟中毒事故后,容易发生由于盲目施救造成次生事故发生。
(五)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盲区,无法保证安全措施全部落实到位。目前,钨矿山存在安全监管力量薄弱,人员数量少,各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更少,尤其是是机械通风、尾矿库、冶金、有色方面的专业人员严重短缺,加上基层工作经费、装备不足,现场监管缺位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安全监管力量与监管任务不匹配,工作中难免顾此失彼而出现问题,这种局面直接影响到安全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钨矿安全生产治理措施的建议
省、市、一直都很注重钨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自2001年下半年起,针对钨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基础薄弱、事故多发的现状,多次开展了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因为钨矿山工区多、分布广,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低等缘故,钨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基础薄弱、事故多发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好转,仍处于事故多发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为实现钨矿山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应加强如下工作:
(一)加大安全投入,更新安全设施,优化安全生产的物质条件。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最基本保障,应根据钨矿山的实际情况,以达到保证安全生产的需要为准则,有计划地搞好安全设备更新等资金的投入,使主要生产系统的各环节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我们认为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钨矿有限公司、各工区积极配合,分三年对钨矿山19条主巷道的层高、通风、排水、支护、照明等硬件设施进行全面改造。
1、按照50米层高设一个工区的要求,撤并9个工区,保留10个工区。
2、改造各工区的主巷道设施,解决钨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基础薄弱的问题。
A、主巷道按2×2.2米标准加宽、加高,实现主巷道人、车分流。1000米长主巷道加宽加高的投入为:1000米×700元/米=70万元。10条主巷道共需700万元。
B、淘汰主巷道现有的木支护,改用钢混泥土支护,既节约成本,也利于井下防火安全。每米用需要6米长的钢管3对,每对260元,计780元;每米支付工资3对×60元/对=180元。1000米支护改造共需1000米×(780元+180元)/米=96万元。10条主巷道共需960万元。
C、主巷道开挖排水沟自流排水,或开挖水仓安装水泵机械排水,消除井下主要运输巷道积水现象,便于行人和拖拉机运输。排水设施改造经费:1000米×600元/米=60万元。4条主巷道共需240万元。
D、主巷道安装机械通风设备,解决井下粉尘对工人的危害。局部扇风机(简称局扇)每部约3万元,风筒每米约30元。一条主巷道的机械通风设施投入为3万元+(500米×30元/米)=4.5万元。10条主巷道共需45万元。
E、主巷道安装照明设施,解决井下照明问题。一条主巷道照明设施投入为500米×5元/米=2500元。10条主巷道共需2.5万元。
以上投入概算合计为:1947.5万元。
2、工区主巷道改造的资金筹措:1947.5万元的改造总投入分三年执行,每年的投入为:649.17万元。每年的改造费用按政府承担百分之四十、钨矿有限公司承担百分之三十、工区承担百分之三十的比例分配,各责任主体的负担也不是很重。各责任主体所承担的费用均由各责任主体当年的收益支付。
3、鉴于目前钨矿山大多数工区生产效益不是很好的现状,为保证矿山技改落到实处,我们认为进行改造的工区当年不要执行钨精矿税费提高政策,待技改全部完成后再执行。
(二)解决安全生产难题,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提升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水平。针对钨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引导公司、工区在生产过程中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生产经验,加大先进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投入。
1、加强对矿井水害的预测预警和对老空积水的排查摸底工作,对可能接近水体的地带或遇到断层、破碎带、采空区等可能与水体有联系的地段,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原则,发现工作面有“出汗”、淋水加大、空气变冷、产生雾气等一系列透水预兆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出所有可能受到透水威胁的人员,按操作规程要求,落实好探放水措施。
2、着力解决采空区疏于管理的问题。
A、对位于同一断面的工区,实行合并整合,防止同一断面几个工作面同时存在的现象发生。对所有矿山井筒位置进行一次排查。按照矿井实际的井筒位置和岩石移动角对所有井筒进行一次计算,对岩移范围内的井筒,要一律废弃,停止使用,防止重大事故发生。
B、对地下开采矿山的所有保安矿柱进行一次分析,包括中段与地表之间的矿柱、中段间顶柱和底柱、采场间矿柱、井筒保安矿柱等,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矿柱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无法采取有效补救措施的要责令停止生产。
C、逐矿核查地表塌陷范围,并在地表实测界限增设防护设施。对于地表构筑物等设施要认真排查,在采空区范围内的要限期清理,不留隐患。
D、加强地压监测工作。对工程地质复杂,有严重地压活动的地下矿山要建立地压管理和监测制度,及时预测预报,防止大面积地压活动导致井下巷道垮落而引发事故。
3、禁止往河道倾倒废石,确保河道有5米以上行洪宽度,紧邻河道废石堆砌筑挡墙,防止河道阻塞。加强对废石场设施管理和巡查,确保避水沟畅通,对存在滑坡安全隐患废石场进行削坡设置台阶处理。
4、加强对拖拉机净化器管理和维护保养,保证井下拖拉机安装净化器,并确保有效,同时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减少职业危害。
篇11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篇12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 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13
10052909(2015)02001506
中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规模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之后,已进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的新阶段[1]。教育部针对新的形势,提出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教育部要求各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并结合各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果,研制各专业的指导性专业规范。为规范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规定本科学生应学习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应用。2008年4月,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指委”)根据住建部人事司与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安排,着手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专业规范》)。《专业规范》作为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前后历经两届专指委,由重庆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国内高等学校专业教师,历时6年,经5次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9次重大修改,20余次局部及小规模修改,3次专题研讨性修改,1次审定性修改,于2014年9月最终定稿。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沿革与现状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沿革
中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最早起源于土木工程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建筑工程施工的组织和管理。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中国大规模基本建设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1956年同济大学设置建筑工业经济与组织专业,西安建筑工程学院设置建筑工业经济组织与计划管理专业,学制五年[2]。这是中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首次将工程管理设置为独立的本科专业。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迅速增长,建筑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加,国内部分高校相应恢复或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如1978年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建筑管理工程专业,1980年同济大学、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经济与管理专业,1981年天津大学的基本建设管理工程专业等[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对外向型、复合型国际工程管理人才需求的增多,以及国内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部分高校开始增设国际工程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等专业整合并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隶属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工程管理”拆分为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物业管理四个本科专业。
(二)工程管理专业现状
中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其招生规模已成为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中第一大本科专业,土建类本科专业中仅次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第二大本科专业。根据专指委统计,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中有311所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2013年达到406所,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5万人,毕业人数2.8万人,招生人数3.7万人。
为指导全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原建设部于1989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管理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经两次更名,于2013年定名为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能是促进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制定相关指导性教学文件;组织编写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协助制定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评估标准;组织与国外高校相关专业开展教学与学术交流[3]。
1998年,原建设部于成立了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1999年开始实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评估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有33所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通过了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评估,占设置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高校数量的7.5%。且通过评估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学士学位实现了与英国特许建造学会(CIOB)、美国建设工程教育委员会(ACCE)的互认。
二、《专业规范》研制的指导思想
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当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发展的背景,分析产业人才结构,抓住产业发展的方向,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应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培训、课程教材、实践基地、创新能力训练等多个方面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一)满足行业与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建设行业人才需求巨大。同时,由于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各类工程在规模、技术、管理难度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局面,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符合国家建设要求,跟踪行业发展,是工程管理专业在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二)适应分层次、多模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覆盖面广,涉及院校多,为更好地培养高层次 、复合型和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线人才,提倡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条件和办学定位,在分层次、多模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找准自身位置,分层竞争,特色发展。
(三)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适当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为载体,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与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
(四)保障新办专业的办学条件
新增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在师资建设、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满足办学条件的要求。
(五)加强国际合作
应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国际化视野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开展专业国际认证,提升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专业规范》研制的基本原则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专业规范》是对相关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底线和门槛”。但基本要求并不意味着就是低水平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学科发展的前瞻性[4]。因此,《专业规范》的原则是多样化与规范性相统一、逐步拓宽专业口径、规范内容最小化、基本要求刚性化。
(一)多样化与规范性相统一原则
规范既坚持统一的专业规范标准,又留有可调整空间,允许各高等学校多样性办学,鼓励各高等学校办出特色,积极探索与实践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逐步拓宽专业口径原则
规范基于但不限于土木工程技术背景的工程管理专业来构建宽口径的专业核心知识体系。
(三)规范内容最小化原则
规范所设置的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占用总学时比例尽量少,尽可能降低学时学分要求,并提出学时或学分的控制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各高校留够办学空间。
(四)基本要求刚性化原则
规范针对国内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定的教学内容标准和教学条件为基本要求,设置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应达到的基本标准与要求,各校在满足基本专业办学条件、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专业特色建设和要求,配备相应的师资、实验室、图书及教学要求等。
四、《专业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学科基础
根据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程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对应的一级学科门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支撑学科有土木工程以及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铁道工程、地下建筑与隧道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矿山工程、水利工程、石油工程、电力工程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的技术知识,掌握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具备较高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毕业生可报考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国家执业资格,能够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投资、房地产、造价咨询等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三)培养规格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应满足行业、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的相关要求。其中,素质结构由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构成。能力结构包括综合专业能力与表达、信息技术应用及创新能力。知识结构按照了解、熟悉、掌握三种程度划分。
(四)教学内容
1. 知识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由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知识四部分构成。专业知识包括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级内容,是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专业知识由五个知识领域构成: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技术基础、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法学理论和方法、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知识单元是阐述或解决某一知识领域中某一问题的概念、定理、方法等知识点的集合。知识单元在内容上独立完整。《专业规范》规定的179个知识单元和631个知识点,是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见表1)。
2.实践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体系包括各类教学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设计、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等环节(见表3)。实践体系分为实践领域、实践单元、知识与技能点三个层次。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3. 创新训练
创新能力训练与初步科研能力培养应贯穿整个本科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在专业知识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思维与研究方法的训练;在实践训练中通过实验、实习和设计,掌握创新方法与创新技能;同时提倡和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与课外学术研究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如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关专业或学科竞赛,学术性社团活动等。
(五)课程体系
《专业规范》要求基本学时1 958学时,自主设置542学时。《专业规范》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具性知识体系中推荐课程21门,对应1052学时;在专业知识体系中推荐专业课程22门,对应906学时,推荐专业选修课程10门,对应304学时。在实践体系中安排实践环节12个,其中,基础实验推荐24学时,专业基础实验推荐26学时,专业实验推荐8学时,实习推荐9周,毕业设计(论文)推荐20周。课内教学、实践教学及自主设置学时数(周数)分布见表3。工程管理专业与工程技术、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交叉学科特性,为避免知识单元的割裂,建议各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设置融合性课程等方式,有效整合课堂教学、实验、实习与设计等教学环节,形成完整、有效的课程体系。
(六)基本教学条件
规范对师资、教材、教学资料、实验室、实 习基地、教学经费等办学条件提出的要求属于基本办学条件,旨在保证专业的基本办学质量。其中在师资方面,规范提出的承担教学任务、教学组织、队伍结构、主讲教师等方面的要求,是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标准》及国内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七)主要参考指标
鉴于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不同,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也不相同,《专业规范》规定以下主要参考指标,供各高等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1)本科学制:基本学制4年,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可以适当调整为3~6年。
(2)四年制专业,总学分数不少于150~170学分,总学时控制在2 500学时左右。
(3)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20%。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