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学习技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东尼·博赞是大脑学习和思维技能方面世界顶级的作者、演讲家,曾担任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的顾问,他也是“思维导图”创始人。博赞学习技巧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以帮助学生发挥奇妙的脑力和智力。博赞学习技巧是学习技巧、学习后回忆、发散性思维、专注力、多维记忆工具和思维导图等领域几十年经验的总结。
1.博赞学习技巧介绍
博赞学习技巧又称为“BOST”。简单的来讲,在学习中,首先判断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和任务量,能立即给我们确定学习时间与量的范围或目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我们将所学的内容正确地联系起来,不至于杂乱无章。
博赞主要通过查证和研究古希腊人是如何为各种不同的记忆任务分别设计专门方法的,以及后来的罗马人是如何用记忆技巧记住整本的神话故事,又是如何使他们的听众对元老院的演讲和辩论产生深刻印象的。
近10年来,对大脑研究的飞速发展已经证实了记忆理论家、记忆技巧大师及魔术师们早就知道的一些事实;我们大脑的容量及记忆的能力远远地超出了人们通常的想象。根据博赞学习技巧,主要包括超级记忆、思维导图、快速阅读三大部分。
2.高效学习障碍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面对学习材料时存在那种普遍的、潜在的畏惧感。这种勉强与恐惧源自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学生被强制学习学校选定的教材。他们知道,教材比故事书小说难多了,而且还意味着大量的作业。他们还知道,将来会有许多的考试来检验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所以,就失去了高效学习的动力,目前存在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勉强学习:虽然有一天的学习任务,但是当坐在书桌前的时候,还是会想着吃点零食或者被精彩的电视节目所吸引,不能集中精力。当静下心来,想要去学习的时候,大脑已经充斥了太多的其他信息。
(2)过时的学习方法: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包围在各种各样的知识汇总,被灌输,学生做的就是被动的接受。另外,学生在面对包围着自己的知识和信息是所用的学习方法也过于片面,不能完全吸收。
(3)考试恐惧:更多的是伴随着“记忆不住”或者是可怕的遗忘现象。
现实中这些学生是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放弃学习,即使考试不及格,也是因为自己没有学习,这样回避了考试和恐惧对他学习自尊心的伤害,为不及格找了一个完美的借口。
我们还会发现另一个现象,即便是在那些坚持学习的学生当中,有些也保留着与放弃学习的学生同样的心理。他们会找借口,原谅自己只得到了80或90分,而不是满分。
三、博赞学习技巧在教育中的应用
1.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与管理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我们这个社会最为重要的职业之一,因为教师对所有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即人类智力负责。因为大脑以协同的方式在其已经掌摒的知识基础上建立起庞大的结构,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如果知识基础是错误的或者脆弱的,那么学生在这面建筑的东西越多,整个基础最终轰然倒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教师都必须明白,给学生上的第一课就应该是大脑能力开发,要知道如何学习,哪怕是在他们还没有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做起。以保证它们不仅在学生整个的一生中持续生长,而且还可以在外部使用。除了让学生熟悉思维导图的理论和实践,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开展一系列实际活动,以使教学和学习变得更容易和更有趣。
(1)准备讲课笔记。使用思维导图最有效的办法是准备讲课笔记。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备课比写出来更快,而且还可以让讲课的人和学生始终都能掌握全盘的内容。在上课时快速地浏览一些备课材料会很快把讲课的话题带人焦点。因为讲课者自己的知识会融入同一幅思维导图,因此,在一年接一年的教学当中,它会触发相当不同的讲课内容。这就避免了陈旧的讲课笔记带来的单调无聊,又不需要增加作量,它使讲课变成更有趣的事情,学生和教师皆大欢喜。
思维导图勾勒出讲课的框架,它使讲课者一方面能够在一个即兴讲演与自我谈话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另一方面可以发表结构相将严谨的讲话。它使讲课者能够精确地把握讲课时间,或者,如果事先安排好的时间因故发生变化,它会方便讲课者就地编辑,以调整讲话内容,使其变得更长或更短。
(2)年度计划和学期计划。思维导图可以用来让教师掌握整个教学年度的学习计划,把一学期的分段和所有课程的内容都画出来。
学期计划是年度计划的细分,经常是以更小些的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它从年度计划的某个主要分支逐一展开。学期计划会显示出教学课程当中有哪些话题是教师准备包括在教学计划中的,大约以什么方式等内容。
(3)课堂与讲演。一张大黑板、自板和活动挂图,或者高射投影仪在课程进行思维导图部分一把思想过程的表现出来,有助于把课程的结构清楚、它还能保待学生的注力,加强他们的能力和对课题的理解“提纲”性质的思维。
(4)考试测验。如果考试的目的是要检验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而不是他们的写作能力,思维导图,一眼看出学生是否总体的把握所讲的内容,以及各个学生的长处。
2.学生利用博赞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学习者本人应该是中心。以此为出发点向外延伸,而不该让他被书本、公式、考试所包围。首先要致力于教授学习者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眼睛如何工作,以及我们如何记忆、思考、记笔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我们的才能,而不管所学习的科目是什么。以往的重心必须转变并了解自己如何学习、思考、记忆、不再只注重灌输各种知识等。
其次,博赞有机学习技巧分为两大主要策略:准备和应用。尽管这些主要的步骤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但这一顺序并不重要,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根据教材的需要可以有所增删。另外,学生还需要阅读和复习快速阅读、超级记忆和思维导图等章节,从而将这一技巧的效率发挥到极致。例如:浏览。通读或浏览一下要学习的教材、杂志或者讲义是很重要的。但这种阅读必须是随意的、快速的,一页一页跳着看,对书有个总体“感觉”,注意书的结构框架、难度、图解与文字的比例,以及结果、总结和结论的位置等。总之,其阅读方式应该像到书店选购书或在图书馆里找书、挑书一样。
四、结束语
任何人都不能被告知学生说他或她很愚笨、或者说他们不能有所成就。学生们都有潜能,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学习是每个人发挥这一潜能的最佳机会。但学生们需要能为他们所用的方法。博赞的学习技巧非常有效、而且容易掌握,笔者建议从小学开始教授孩子们这些技巧,以便他们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喜欢学习。
参考文献:
[1]王颖,应超.例析思维导图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J].科学教育,2012
[2]陈顺森.考试焦虑学生的考试威胁感、学习技巧与归因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
篇2
(2)如果晚一点再回头攻难点,那么大脑可以从两方面利益。除了上面提到的明显优势外,还可以从“上下文”中得到启示(正如拼图中难拼的部分),这样大脑自动“拼图”的优势将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篇3
所谓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学习的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1.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导入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可以是新课内容的知识准备和补充,也可以是新课内容的组成部分。
3.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体现,新课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4.导入必须简洁、紧凑。导入是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精炼,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注意力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就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作简单的阐述。
1.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似乎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斯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假设绳子离地球表面距离均等),中间的空隙能容纳。
A.一支铅笔B.一只老鼠C.一只猫D.一头牛
结果,学生猜测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复习导入法
知识绝不是孤立的,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授“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am÷an=am-n (a≠0,m,n都是正整数,且m>n),然后让学生讨论当m=n和mn时的情况,从而引入新课。
3.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阐明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有最快的方法剪出字母A,然后再出示:“北京古宫图”“飞机”“中国结”“脸谱”等图形,让他们找找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4.联系生活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爱学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例如,在学习正多边形时,先让学生去收集常见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却不见由正五边形,正七边形等其他形状的,这样的引入,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入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想弄清楚到底是为什么,带着疑问进行学习,像这样的导入,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由学生自己去计算、思考,很自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5.诗词导入法
诗词导入法,就是通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新课。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视图”时,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然后说,这首诗隐含了一些数学知识,他教会我们怎样去观察物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视图”。
6.类比分析导入法
类比分析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知识经类比分析,得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些特殊知识的导入方法。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指出:方程的解法与不等式的解法有类似之处,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先让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把等号变为不等号,得到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再让学生解答。这样的导入能把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导入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都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不拖泥带水,不影响正课进行,通过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最终达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明确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期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效课堂的四个要素.
[2]数学课程标准.
篇4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影响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领域,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直接关系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学生观察、记忆、意志、思维等能力发展。然而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爱玩的天性使他们不能长时间认真练习。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以往计算教学中形式的单一性,提高计算教学的趣味性。
(一)信息技术对计算练习的改革。
口算能力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总是拿着口算卡片两个班乱窜,效果却并不明显,利用信息技术,把口算题做成幻灯片,让学生带领就可以练习,这样既解放了教师,提高了练习量,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使学生真正爱上口算练习,而且电子版的保存起来一劳永逸。信息技术的引入丰富了计算练习形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计算练习做成简单的小游戏,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闯关练习、竞赛练习。
(二)信息技术对算理理解的优化。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是计算正确的前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算理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算理,也可以设计对比练习,强化算理,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儿歌,这样记忆更深刻,运用起来更方便。
二、信息技术对概念教学的改革和优化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可以分为定义型概念、描述型概念和感知型概念等三种情况。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由于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因此,概念教学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关。信息技术把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结合在一起,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概念形成过程,提示概念本质,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在概念学习中,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接触的事物极其有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很难快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声形并茂,能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概念,并乐在其中。如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谁大?紧接着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不同的方木块,问哪个大?通过比较,学生初步获得物体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演示引导学生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从这一直观具体的事例中获得物体占据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较自然地理解“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概念。
(二)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演示,理解概念。
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知识和经验,直观思维还处于主导地位,不容易理解教材中一些较深的理论知识或抽象的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的直观现象,把认识的对象由抽象变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从具体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认识分数》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需要,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唐僧师徒四人在太阳下行走,遇到一个农民,买一个西瓜,四个人分着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存在。为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难点,课件演示月饼被平均分成两块,学生自然说出“每块月饼是这个月饼的一半”,我紧跟着说“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课件还演示了西瓜被平均分成四份等的动画,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一步一步加深,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使用给课堂带来许多精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代替原有教学手段,它的价值在于实现原有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度,注意时机和时间,注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机会。不要脱离数学教学孤立地使用信息技术,使“教师跟着课件走,学生跟着鼠标走,教学跟着电脑走”,这就违背了课程整合的初衷。
把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时,我们要注意“四适”,即设计适当、应用适时、信息适量、目标适切。而“适”的标准则应该充分考虑:创设的情境,激发兴趣,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知识的建构与拓展,情感的激励等。
参考文献:
篇5
教师要理性对待中学生对电脑游戏的“沉迷”,要善于分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状态,合理地运用游戏教学法,把游戏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控制好游戏化趋势课堂的主导权,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或游戏竞赛等方式来动手参与实践、探究,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有效拓展形成操作技能,最终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玩中提高、玩中进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理性对待游戏教学法,探究课堂融入游戏的良好效果
电脑游戏对于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有很多学生都是从游戏开始接触电脑、认识电脑、精通电脑的。教师要理性对待电脑游戏,不要谈游戏色变,遏制学生通过游戏探究电脑知识、实践信息技术、动手探究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要有效拓宽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有效渠道,积极探究课堂融入游戏的教学效果。
另外,新课程标准提倡创设人文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学生感兴趣、关注点集中的电脑游戏引入教学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统一组织和引导下,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围绕教学目标地“玩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强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多感官刺激学生,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手脑协调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同时,通过游戏规则,也约束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讲究团队合作,让学生在互相交流探讨中,消除对游戏的依赖和神秘感,以平常心态对待电脑游戏,更理性地对待教学课堂中的游戏,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2 巧妙引入游戏教学,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的信息技术内容和实践操作任务,充分分析、合理应用游戏类型和游戏教学法,只有将两者巧妙地有机结合起来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才能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2.1 游戏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游戏开篇导入新课,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导学教学效果,为后期的枯燥理论学习和反复动手操作实践,打下学习基础,以利于后继的探究实践。例如,讲解Windows的基础操作搜索功能,直接导入演示讲解,中学生肯定不感兴趣,学习懈怠。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竞赛环节“捉迷藏”,怎么在电脑上玩“捉迷藏”游戏,学生们一脸茫然,教师及时布置游戏任务:“在我的电脑F盘里,藏着一个小游戏。看看谁能快速找到它,如果谁这节课任务完成的好,就奖励10分钟休闲娱乐时间。”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层层文件夹查找,效率不高并且完成率极低,学生“灰心意冷”之时,教师及时导入新课:其实,Windows操作系统为提供一个搜索功能,可快速查找文件......学生们一听恍然大悟,学习积极性高涨,对所学内容产生极大兴趣,配合教师顺利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收到良好导学效果。
2.2 游戏贯穿教学课堂,扎实落实教学内容
一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可以在整节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因素,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融入游戏教学中,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操作技能。例如,讲解PowerPoint中的动作设置一课时,笔者就以设计一个“迷宫游戏”为教学主引线,通过设计“迷宫游戏”,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中掌握动作设置的概念、方法、技术,让学生在愉快地游戏设计制作中感受信息技术功能的强大和便利,最后,学生们互玩自己所设计的“迷宫游戏”,积极开展自评、互评,合理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取长补短,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和操作能力的巩固,这节课通过迷宫游戏的设计开展了有效教学。
2.3 趣味游戏练习,巩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实践操作课程,需要大量反复枯燥的练习才能形成操作技能,掌握操作技巧,因此,在练习中选择适当的游戏,让学生在趣味游戏练习中,减少疲劳,舒畅身心,更容易巩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例如,指法输入法练习是一直师生都头痛的难题,让学生一直稳稳地做在电脑面前枯燥地打字练习有难度,也不可能坚持下来,如果引入类似“警察抓小偷”的指法练习游戏,通过游戏中的你追我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学生在玩中潜移默化形成熟练的盲打技能。又如,开展鼠标操作按键练习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益智类扫雷游戏练习,通过单击、双击、右键单击等操作练习让学生熟练鼠标的各种操作,同时也开发了智力,一举两得。这样的教学练习样例不胜枚举,只要教师合理选择趣味练习游戏,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巩固大有裨益。
2.4 游戏竞赛教学,培养学生竞赛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游戏竞赛机制,可有效培养学生竞赛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盲打竞赛、Word主题报刊竞赛、计算机绘图竞赛、网页创新大赛、原创动画创意竞赛等,学生既可以单兵作战,也可以团队合作参赛,通过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能,挖掘了信息技术优秀生,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自学的能力,更有效促进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促进了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
3 避免信息技术课堂游戏融合误区,高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根据所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恰当地设计游戏教学,避免陷入信息技术课堂游戏融合误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游戏类型,要注重游戏的可操作性,要注意选择或设计游戏时适度、适当、适时,一切为教学服务,可高效辅助学生更快捷掌握教学内容,突破教重难点。另外,游戏任务设计时要难度适当,寓教于乐,有一定的挑战性,不是纯粹的玩游戏。还要控制好课堂气氛和节奏,避免游戏过度,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此同时,要结合其他有效教学法,共同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有效教学。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适当引入游戏,并做到合理选择、恰当应用、有效辅助、深度整合,就能创设一个人文和谐的学习环境,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竞争合作、积极创新,从而高效提升教学质量。
篇6
二、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与学习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方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抓住儿童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例如:在学习《在星空中(一)》这一课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情境创设,成功地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我是歌手”第二季中张杰演唱的《夜空中最亮的星》这首歌曲作为导入,以歌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师结合歌曲引出与科学主题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师:同学们,夏天晴朗的晚上,天空中会出现很多很多的星星。你认为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哪一颗呢?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星空图,并与学生互动: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认识哪些星星呢?大家知道星座吗?你对星座有哪些了解?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强了,可以让学生讨论起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歌曲、图片等辅助情境创设,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参与科学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三、应用信息技术,加深理解,突破难点
有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实现音、形、色、图等为一体,给予学生强烈的冲击感与新鲜感,从而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一些无法利用言语表达清楚,或者无法直接实践操作的内容生动地展示出来,从而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突破难点。
例如:在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这一课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优化科学内容呈现方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教师将“地形”这一部分的内容制作成微课形式,里边包含了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以图文解说形式进行,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内容。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微课,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进行互动学习。在播放结束后,教师直接引出问题:这些地形地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开始根据刚刚所学习的微课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这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从而快速得出结果,并展示。为了完成知识的迁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刚所学习的地形地貌知识,深入分析自己家乡的地形以及特点。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依托信息技术,将科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形式,引出相关问题,进而细化到学生家乡的地形学习,逐层深入,促进知识运用。
四、应用信息技术,开阔视野,互动学习
新课改下的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课堂,只有与学生互动,课堂氛围才会越来越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在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师生问答互动为主,虽然有效,但学生体验不到新鲜感。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上网络资源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创新科学课堂互动形式,以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开阔学生视野。改变了课程资源的观念,课程资源的载体不再是单单的书籍、教材,还应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卵》这一课时,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优化和创新课堂互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可能通过书本上的知识简单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卵,但是书上文字、图片是有限的,明显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检索和查找学生所提出的有关动物卵的相关问题,比如在电脑上输入“世界上最大的卵”“世界上最小的卵”等等,把这些答案呈现在屏幕上。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很多,通过交流又会提出很多问题,这样新颖的互动学习一下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学习,从而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还可以在课后发动学生从网络上寻找本节课留下来的问题,下节课可以继续交流。
篇7
此外,你还得学会制定在一天里连考几门功课的计划。考试以前这段时间,你应该尽力去做些与考试无关的事情。要是你刚复习完历史,你可以去游泳、走访朋友、洗洗碗碟,或者写封信。考试以前的活动与考试内容愈没关系,你复习的东西就愈不会忘掉。不要怕睡觉,睡觉是一种对于所学的知识影响最小的活动了。
积极学习的方法每个学生都应该积极主动。不论是在教室里,在家里的书桌旁,或是在上下学的车上,如果你经常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你会从中得到不小的收获。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一段放在这个位置?能不能为这个观点举出别的什么例子来?这个看法和另外一节课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研究表明,自我背诵和经常的自我测验能使学习效率提高40%以上。
其他建议如果课本或者笔记的每一页看上去差别不大;那么你就应该把它们弄得面目各异。这样你会吃惊地发现,你对事实材料的记忆力会大大提高。
要是书里或课上讲授的东西很有趣或者可以适用于其他场合,你就应该饶有兴致地去运用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们运用于你所感兴趣的领域。
“自由讨论”在教学中经常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能给你举一反三的机会,而且让你用言语来表达你的思想。找出正确的方式表达你的看法和观点会使你的思想富于条理。
篇8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
鉴于高一数学是整个高中的基础,我建议新高一的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预习
预习下一天的课程会让你面对新课时胸有成竹,老师讲起来你会更易理解,对于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更要认真听讲。
2.要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认真记课堂笔记
因为初中数学的难度相对较低,许多同学不记笔记也可能考一个不错的分数,但到了高中就不同了。我在这里介绍一个学习很好的同学的笔记方法。每一门课都要准备一本笔记本,记好以下内容:
(1)记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
(2)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 这类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与老师商榷。
(3)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以及提高解题水平大有益处。
(4)记总结——注意记住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存在问题,找到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
3.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重视课后的巩固,只是觉得在课堂上掌握一些知识就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的知识很多,并且不像初中数学那么浅显,而是有很多的内涵,如果不能进一步挖掘其内涵,那么只是掌握了这个知识的表面,于是在自己做练习时就不知道如何去解了,也不能运用这个知识。其实,我们还应该把这个练习中使用到的知识串起来,这样我们就能明白哪些知识在运用,也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样能发现哪个知识点是重点,也能发现难题是如何把相关知识串起来的。
4.做好错题记录
篇9
(二)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展示自己作业的机会,以减少他们的失落感。
因为不管什么人,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都有一种渴望别人认同的心理。因此我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些自我展示的机会。在数学作业里如果同学有新颖的解题思路就及时表扬,并向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语文作业中如果书写得规范工整,就在全班进行表扬;在习作训练中让同学自己读一读写得最满意的地方,并在班上进行交流。每一学期定期组织优秀作业展评活动,通过评优奖励来激励学生。而班级中有些学生掌握知识较慢,作业马虎,总会有一些失误,那么这些同学受到表扬的机会就很少,难免就会产生失落感。我就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习题,让他们选择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题去做,从解答这些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找回自信。
二、巧设计作业,让学生体会到完成作业是一种快乐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源于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有利于收到好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往往是机械重复的训练过多,让学生感觉到完成作业是那么的枯燥乏味,如此一来就更谈不上学习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乐趣了。因此我在教学中就探索着去设计作业。
(一)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让学生消除疲劳,感受快乐。我在教学中尽量将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设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作业,与同学们感兴趣的事情相结合,尽量将作业的内容放到精彩的生活情境中去,让他们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学习到了知识。
(二)因人而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因为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在知识层次上,思维方式上都会存在一些差异。于是我设计一些有弹性的作业,针对学生的现状给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练习;给中等生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给优等生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相对灵活的练习。让每位同学都能感觉到完成作业都有一定的挑战性,却又能很好地完成这些作业,使他们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篇10
1.小组合作开展时机不恰当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在目前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许多教师对开展小组合作的时机选择不恰当。小组合作中的小组讨论应当是在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后,教师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和巩固教学成果,而适时地开展分组讨论。而有的教师选择了不恰当的时机分组讨论,如,在学生还没完全了解课程内容时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对课程内容尚不了解,对于要讨论什么,要通过讨论达到何种目标都一头雾水,因此分组讨论的效率很低,不能充分发挥分组学习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分组学习的积极性。
2.小组成员的分配不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与特长,针对学生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等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的原则既要保证各个小组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相当,又要保证每个学生在各个小组内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保证每个学生在每个小组内都“有事干”。许多教师在进行分组时随意性较大,未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特长和特点,随意分组,导致小组之间的综合实力和水平不相等,有的小组学生基础都比较好,相互之间不愿意合作;有的小组学生基础都相对差,相互之间的合作缺乏基础。因此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3.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明确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在小组中形成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讨论的目标,这样才能在分组学习中有的放矢,提高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效率。如果教师没有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必然导致学生无所事事,不知道要进行的内容和自己该干的事情,使部分学生的参与感降低,学习效率降低。
二、教学过程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举措
1、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就是课堂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要适当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课堂中所要学习的知识加入一些有趣的娱乐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以开心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班级学生的数目与男女比例将学生分为几组,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对课堂的自,对于所学知识有疑问或者建议时,可以在小组中选派代表进行发言,这样既可以使得课堂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也能够赋予学生话语权,让其在课堂中不拘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加入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带有对称结构建筑物图形的卡片和不带有对称结构建筑物图形的卡片,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从中挑选出具有对称结构的卡片,小组成员共同进行交流得出答案,每组派选代表将答案告诉大家,并且举行手工制作大赛,提升动手能力与合作意识。
篇1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难理解的知识或者学生平时少见到的事物,只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知识把抽象的知识设计成由静态为动态、抽象为形象、虚为实、生动的动画,就能很容易的明白。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人”字形线路图的设计有什么好处,这是教学的难点,只通过读课文,学生很难理解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采用的不同方法。如果把开凿的过程制成动画课件,学生会很快体会到詹天佑这种设计的妙处,从而体会詹天佑有着超人的智慧,问题不攻自破。学习詹天佑的创新精神的主题也得到了很高的升华。
二、整合信息技术,让知识更丰富
以前的语文教师教学用的只是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课本,里面的知识面是非常有限,满足不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求知欲望,教材又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工具,如何超越教材,教师掌握将尽可能多的语文资料和信息,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迎刃而解。语文是母语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丰富的信息储存能力和快速查找功能,不但语文教师拥有了浩瀚的知识宝库,能迅速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对学生尽量遵循“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的原则,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再浏览课上查找相关资料。
三、利用信息技术知识,提炼教学内容
课本中许多课文的故事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分手发生的,远离生活实际,学生学习起来有着较大的困难。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学生无条件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尽管教师们很辛苦,很敬业,但是还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常常“无言以对”,“无的放矢”。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利用网络信息这个利器,指导学生主动地去搜索、查找,充分获取与文本相关的信息,丰富学生的已有认知。因为 “功夫在诗外”,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时空限制,大量鲜活、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由于学生掌握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学习的障碍扫清了,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教师和学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使师生的交流在更丰富的层面上展开,精炼教学重点内容,教学效果得到很好体现。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现代科学兴趣
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广泛流传,信息波及面广,人类知识层面积累的越来越多,每个人面对与日俱增的信息,单凭大脑的储存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太阳》时,学生对于火星、水星、木星等很多地理知识都不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就向学生展示了这些星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电脑中把不同的星球涂上不同色彩,让他们结合图片和文字介绍来了解其他星球是什么样的,通过动画模拟旋转、移动等变化过程,使他们更快的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不能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学生对科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校学习知识是有限的,求知欲是浓厚的,很迫切利用信息技术知识了解社会发展,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其形象、逼真、生动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见的生活情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性,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自身成才。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篇12
另外,教师要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这样,就可以根据其个性特点和能动性,确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只有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才能发挥每个学生之所长,使其全面发展,共同提高。
二、重视突出知识的科学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如利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教学变得新颖、有趣。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就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圆柱的动画展开过程,在平面演进为立体时,达到了很好的视听效果。动画是如此展开呈现的: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然后慢慢展开,最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还原——卷成圆筒——加上上下底,结合成圆柱体。这样的方法改进,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也使学生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和奥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以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共鸣,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适时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做学生真诚的朋友。
2. 巧妙设置生活情境,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新知识之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导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意境上,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时时用数学的”的乐趣,因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未知。
篇13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一)设置问题情景要有启发性。
设置启发性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充分挖掘好教材的资源及现实生活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解决问题所迫切需求的知识情境,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我结合日本地震的时事,问学生:同学们,3月11日,日本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你们知道是件什么事吗?利用课件展示几幅图片后,介绍地震的震级为9.0级,震源24公里,震中位置东径142.8度,北纬38.5度。并提出问题:监测人员是怎样快速、准备的知道地震的具置的?日常生活中又该怎样来确定位置呢?从而板书出学习的课题,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产生了探索的欲望,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二)设置问题情景要有趣味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但是仅有趣味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启发性,还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比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动物王国正在进行50米短跑比赛呢,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三只蜗牛比赛赛跑的动画场景。我问:猜一猜,谁将是这场比赛的冠军呢?有的说1号,有的说2号,也有的说3号。“究竟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我们继续往下看”。课件继续播放动画,原来最终是3号蜗牛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刚才在不能确定是几号蜗牛获胜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说出现的结果是可能发生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引出课题。
良好的问题情景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为掌握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进而关注课堂的教学,我们的数学教育便有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通过演示启迪,留足探索空间。
(一)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导致一些学生不感兴趣,使数学教学质量低劣。老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利用网络资源,集图像、文本、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促进学生尽快以最好的心态进行学习,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系统化。
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我利用网络资源播放flas《数青蛙》,学生产生亲切感,学生在充满童趣的儿歌中,边看边数: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然后出示以下表格:
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第三行、第四行的数据排列各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交流:第三行的数都是2的倍数,第四行的数都是4的倍数,从而得出“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这个数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这一结论。学生通过发现了数字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二)利用多媒体演示,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并推导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我让学生动手将长方形割补后拼成平行四边形;将平行四边形变为两个形状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将两个形状面积相等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展示各自的方法后,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些图形的割补变化过程: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这样处理这个教学片段形象、生动、直观。学生手脑并用、乐于参与,对几种图形面积公式的由来印象深刻,并为学生留足了探索的空间,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易于理解和吸收,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倡导合作交流,提高探究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充分参与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发展其创新意识,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教学理念,能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通过抽象图形,明确定义以后,我按排了“同伴合作,探究特征”这一环节,我问:同学们,你想从哪些方面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的说从边的长度去探究,也有的说从角的大小去探究。教师明确,为了便于叙述,我们把图中四条边分别称为长边和短边,四个角分别叫做角1、角2、角3和角4,并通过课件出示。教师提示要求:在探究特征时,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习要求是利用工具,如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对平行四边形边的长度和角的大小进行度量,把量得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一、二大组合作时测量边的长度,填写表一。三、四大组测量角的度数,填写表二。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拿出学习卡,与组员分工协作。
结论: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四个内角和是360度。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水平。
四、注重循序渐进,巧设分层练习。
(一)练习要有广度。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因此在习题设计上我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趣味性。《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时,我设计了,如“朋友聚会”,利用多媒体将画面动态化、形象化,学生在情趣活动中加深对小数的认识。二是应用性。“开阔眼界”,读一读、姚明的身高、刘翔的成绩、长颈鹿的高度、大象的重量和高度、航天飞船的重量及长度、以及山城重庆的面积,不仅巩固了小数的读法,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三是开放性, 从“小小推理家”到 “我当小判官” 再到“智慧园”,难度逐渐增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练习要有梯度。
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新课教学完后,我设计了“分层练习,巩固提高”这一环节。我充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了一个练习的平台,共有以下四关:
第一关:基础练习(数学医院:下列说法对吗?为什么?)
(1)8是倍数,2是因数。
(2)32是5的倍数。
(3)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4)42能被7整除,42是7的倍数。
我采用小动物问话的形式,让学生当小判官逐一判断,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
第二关:发散练习(完美组合:从0、1、2、3、4这五张卡片中取两张组成一个数,使它是2的倍数。)
我首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然后抽生说,为了有序并且不遗漏,教师归纳出有十种不同的组合,即:10、12、14、20、24、30、32、34、40、42。”。难度逐渐增加,习题上升到具有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关:提高练习(对号入座:猜王老师的电话号码)
教师提问:最近王老师刚换了新的手机号码,前三位是151。四至十一位的数字是多少,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猜猜吧。
①第四位是最小的自然数。
②第五位上的数只有因数1和2。
③第六位上的数的最小倍数是3。
④第七位、九位、十位的数都相同,是任何一个自然数的最小因数。
⑤第八位与最后一位相同,它们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由于猜老师的手机号码,学生兴趣特高,调动了积极性,全体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第四关:拓展练习
实践应用: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捐款献爱心活动中,我班王溯同学捐了18元,左景欣同学捐了30元,樊跃捐的钱数比王溯多,比左景欣少,又是王溯和左景欣钱数差的倍数。请你算一算,樊跃捐了多少钱?
教师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计算,最后明确方法:30-18=12(元)12×2=24(元)答:樊跃捐了24元钱。
通过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的展开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让差生“吃好”,又让优生“吃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建构理论和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在教学环节中的主要作用,把上述四个方面,归结为: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的有效捷径。这种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多彩的、有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