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有些家长通过十多年外地打工拼博回到家乡,修建了大房子,农村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代打工人回乡后有部在老家发展起新农业,基本属于不再外出打工,他们在外界工作和知识的认识,对于子女的教育就有了新认识,不会像前几年的思想:“学习不好就出去打工,不但不会因读书而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反而还可以为家里增加收入”,而现在是想尽办法让孩子成绩好,有些家长为此将子女送去县城就读,有些家长是每天摩托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就怕误了孩子的学习。通过这一些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家长们的教育思想比之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也明白,之前完全是因为家里贫困而无法读书,出去打工过程中也发觉知识的重要性,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家庭的经济宽容了。
农村教育的变化总的来说是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好政策发展了农村经济,现在我们国家正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只要把农村经济发展了,那么我们的农村教育的变化也会越来越大。
二、农村先富者对当地教育的影响
农村教育的变化也受着先富起来的这部份人感染。在农村先富裕起来的人,一般分为两类:一另类是外出打工富裕起的人,另一类有经济点头脑而做生意富裕起来的人。靠打工富裕起的人他们在务工过程中就认识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开始注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些人对教育的关注。另一种靠做生意富裕起来的人的子女一般都送去了比较好的学生就读,接受更好的教育,生意人看到了知识在生意中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就一定想让自己的下一代接受多,更好的教育。他们的这一思想也影响了周围的人开始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
通过近几年我们也看到了这部份先富起的有些人对当地的教育开始作贡献,他们送自己的子女来学校读书,教书的这些老师还是他们以前读书时的老师,于是也就有了为学校买点什么的想法,比如为学校买10台电脑,几张小黑板,几十套书……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农村学校,也反应出他们对家乡教育事业的重视,从而也激励了我们的学生去学习。
三、国家的一系列免费政策的施行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免费政策让所有的农村学生都能上学。从“两免一补”到“营养午餐工程”和“栋梁工程”对我们农村教育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帮助。
“两免一补”的施行,解决了农村困难学生因无钱交学费的一大难题,这一来解决了我国农村一直缀学率高居不下的问题,使用许许多读不起书的学生可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从而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我们贫困地区农村家庭里还存在着很严重的计划生育超生现象,部分贫困家庭是还象80年代一样有4到6个孩子,这些孩子的读书问题一直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了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这些贫困家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且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篇2
中国的农村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历经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为中国成功应对国内外各种困难奠定了坚实基础。纵向来看,与农村改革开放之前相比,中国农村正在逐步进行着由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新农业的转变;横向来看,与广泛应用高科技、规模经营的西方国家农业和精耕细作的日本农业相比,中国农业这三十年来的增长多体现在总量的增长上,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式为主。
一、科技和组织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
追溯这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内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粮食国际贸易带来的广阔市场空间,这构成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内部的不断改革与调整,新的农村经济增长力量的引入与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构成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
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上述增长力量面临着可持续性考验。依靠扩大市场促进增长的发展方式不再可行,低质量增长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瓶颈。改变这种局面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由增加科技投入来提高单位产能,解决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及食品安全问题;由建设农民合作组织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落实科学技术的应用环节,并且使农民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这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关键的内生着力点。
二、依托科技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科技兴农一直以来都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战略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挑战,而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在数量和质量上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使得中国对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应用需要有新的认识与新的工作方法。
1.继续建设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体系。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是科技兴农的源头,是连接着科技需求与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若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力度,需要对体系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的效率与效益。
第一,要持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形成长期的、持续的农业科研投入机制。中国农业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许多科研单位只能保持科技队伍稳定,难以集中经费进行研究。同时,公益性的农业科技一般自身经济效益较差,需要公共资金的支持。所以,农业科技进步必须以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为前提。中国可以成立专项的农业发展基金,来保证资金投入的持续性。同时,要对各类科研单位分工进行合理规划,减少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现象,避免科研投入的浪费[1]。
第二,需要整合国家科研资源的投入结构,提高科研资源投入的效率。公益性科技创新项目应由国家主导,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基础研究中要重点研究贫困人口赖以生存的农业作物和农产品,提高此类农产品的单位产量、营养成分、食品安全、获取和种植的方便性,保证低收入群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实现农业建设的社会宗旨——解决全体人民的吃饭问题,这关系到拥有众多贫困人口的中国社会的国计民生。高新技术研究中包括绿色和生态农业技术研究,这类项目的研发涉及交叉学科,研究的成果社会共享,而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所以政府的投资方向应侧重此类农业投资项目,并承担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农业技术结构调整的责任。地方科研单位应根据地方自然优势和区域规划,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研究中心。同时,还应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其他民间农业组织进行市场化的技术创新,扶植大型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第三,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建设,改变布局和资源分散的局面。现代农业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对研发人员的密集性和互补性要求很高,而农业科研单位的层级结构割裂了创新主体间的横向联系和协调,导致研究力量分散[2] 。2011年11月8日,农业部启动“十二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按照学科群部署农业重点实验室,围绕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应用性、应急性和长期技术问题而设计统筹,形成了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和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科学观测站三者结合的一体化布局,制约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联合协作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2.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回报率。中国农业分散化及小规模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在科技应用上的重要地位。如何有效利用农业推广体系,实现从技术到现实生产力的转换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要重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建设。由于农村整体经济实力较差,所以很多农村的农技部门处于闲置状态,国家需要解决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的经费问题,使其正常开展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同时要促成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密切合作,缩短技术扩散的距离、减小技术传播过程的分散性。还应放活竞争性的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机制,鼓励农科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第二,以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科技园区是实行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是聚集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也是农业技术成果试验示范和集成辐射的重要场所 [3]。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利于大规模地集中推广科研成果。所以应加快农业科技园区经营,以产业化带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更快、更有效率的集约式推广。
第三,提高农民的综合能力,创造条件增强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可行的方法包括:加大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投入;调整与新技术相关的投入品和社会服务体系,使新技术更易于被农民接受;创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以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可以建立农业风险基金,用来补偿技术应用失败的损失;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发展现代农业 [4]。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民合作组织诞生初始,旨在解决小农经济与大市场连接的问题。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快速增长,及时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合并促进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规模较小,一般多局限于村级,没有形成跨地区性行业合作社,难以发挥合作经营的规模经济优势。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推广宣传,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惠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有效扩大农民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另一方面,以联合、兼并等手段扩大规模,自下而上建立多层次的联盟体系。具体做法是,重点支持各地区内规范成熟的大型专业合作组织,由大型专业合作组织为点,辐射周边同类中小专业合作组织,再进一步达到联合。最终形成以区域规划或者产品技术联合为基础的跨地区专业合作组织。
2.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综合素质。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着服务内容限于基本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合作组织成员利益联接不紧密,风险难共担,利益发生矛盾时多是农民受损。这些问题说明农民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建立以资产入股为基础,利益紧密联合的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农民合作组织合作层次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合作组织的管理层的综合素质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缺乏为农民服务的意识,缺乏合作组织的知识和管理经验,缺乏协调指导和市场营销能力,难以运营专业化、非盈利性的专业合作组织。而大多数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不强,观望心理较浓,难以组织起来。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引进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实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加强农民教育,从提高人力资本的角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层次[5]。
3.充分发挥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合作组织发展缺乏必要的财政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难以正规顺利地发展。财政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国际通行做法,2012年中央计划将用于扶植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资金中的40%,即约12亿元的财政补助用于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了对农业合作组织的资金比例。除财政补贴之外,还要对其经营活动采取税收减免措施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同时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并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降低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风险。各级政府还应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传递生产经营等市场信息,提供更充分的技术、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世煌.关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作物杂志,2012,(2):1-4.
[2] 闻海燕.长三角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评估[R].创新长三角,2007:201-212.
篇3
在栏目的建设上,新农村频道紧跟农民生活的发展变化,不断做出调整。近两年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走进城市,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大量的增长,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需要得到关注,《飞歌传情》栏目就是一档关注进城务工人员情感世界的栏目,通过点歌、交友等方式满足他们传递情感的需求。《新闻第一线》和《DV观察》作为河南新农村频道的王牌新闻栏目,时刻关注着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变化,为农村的发展及时提供各种信息,并发挥着政策解读、舆论监督等职责。
篇4
积云云底高度在湿度大的地区一般在600-1200米,在干燥的地区为3000米,积云底部清晨接近地面,在午后就会上升。
对流上限和凝结高度的相对位置同积云形成的关系
积云通常在湿润地区和热带地区出现,但有时也会在干燥地区出现。除非积云变成积雨云,否则不会出现阵雨,尤为正午后形成的云堆和积雨云表示阵雨很可能出现。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在这辉煌的六十年中,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各地农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农村深刻和认真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和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农村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海西地区的扶持力度,发展海西、建设海西如火如荼,这使海西地区的农村得以旧貌换新颜。
篇5
(一)教师和学生人数的变化
学生人数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2005―2007年学生人数缓慢增长,2007―2014年学生人数逐年下降,其中2007―2009年学生人数下降的比较明显,可谓是骤然下降,此后下降的比较缓慢,特别是最近几年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该小学的教师人数也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变化比较缓慢,没有出现大的波动。由于该校是撤点并校后建立的新校区,2007年开始使用,所以在建校之初,学生人数达到最高值;此后学生人数连年下降,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流动,很多孩子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离开家乡到外地读书;二是撤点并校的国家政策,学校合并以后,由于多种因素,父母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三是因为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让人满意,所以很多学生家长宁愿花费时间和精力把孩子送到县城里去读书,也不愿意呆在乡村小学。
(二)辍学人数的变化
总体上看,辍学人数呈上升趋势,虽然国家一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但是在农村,很多人奉行“读书无用论”,一直以来,农村把“升学”当成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以至于高考落榜的农村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挑担不如妹子”,为此受到乡邻们的耻笑。再加上大中专毕业生取消分配制度后,一些出身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能有所出息,就连合适固定的工作也找不到,维持生计都成问题,于是,农民更加觉得读书无用,这使得学生厌学情绪高涨,学习自觉性差,辍学人数不断增加。
(三)课程设置的变化
本村小学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设置的最大变化就是增加了英语课,调查发现,虽然学校较重视英语,但注重的实质是学生们的成绩,从调查统计得出:三到五年级的周课时仅为2-3节,甚至还出现英语课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英语地位介于副科与主课之间。仅临近小升初的六年级每周有4节以上的课时,才会安排极少的英语早读或英语活动;接受调查的教师普遍反映英语课时不够,这与语文或数学课程的情况形成较大的反差。而且根据调查教统计,90%的班级人数过多,基本在50-70之间,教师所班额过大,课堂操练不到位,容易导致学生掉队,更不用说关注学生差异发展了。
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一)教育资金短缺,办学条件落后
一所学校的教学条件、设施和环境的好坏,极大地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此小学的教学条件设施相对落后,虽然建了学校,但是其它软硬件缺口依然很大。学校没有图书馆、实验室、音乐美术教室、语音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等,教学还是“一本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的教学。学校除了一座教室以外,几乎没有配套设施,也没有绿化,学校的建地面积不足,校舍拥挤,活动场地狭窄,不能满足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
(二)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影响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艰苦,再加上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长期以来偏低。很多师范类的和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城市教师也不愿意调到农村工作。目前该校的任教人员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也比较老化,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均衡,体育、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专业教师短缺,这里的教师分身乏术,一个人往往包揽多个年级、多个学科,不但教师很累,学生的个性、智能发展也受对此小学的满意程度总体不是很高,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三)辍学现象较为严重
调研发现,该学校的辍学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加上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使他们产生了悲观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导致辍学。二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三是学生家长对重教兴学的认识不够,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
三、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政府要向农村地区加大财政投入,适当调整投资在富裕的城市和贫穷的农村地区之间的比例,加大对农村投入。虽然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已经提出,但城乡居民收入仍存在很大差距,并在1985年-2010年的25年里迅速扩张。因此,我们必须在教育平等和公平的基础上,无论中央还是省委,在教育的经费的投入上都要有所提高,特别强调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上的资金的投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应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活化用人机制。积极吸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来农村中小学校任教,为农村基层学校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让所有教师都能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并且严格培训制度,将培训工作做到实处。
篇6
近年来引起社会关注的一桩桩新闻报道正反映了这一点,如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原党委书记李昌平呼吁“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乡村调查报告《乡村八记》,大学生拍电影关注农村贫困生等报道,它们在几乎所有人群中都能引起共鸣。
中央惠农、利农政策不断出台,如免征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各级党报有责任、有义务把党的方针政策传播下去,把农民的愿望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农村处于这样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自身快速发展,同时各种矛盾又很突出的转型时期,必然是新闻的富矿。考察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发现,农村题材的约占30篇左右,农村新闻报道大有可为。
应当怎样开掘这个富矿呢?问问读者就可以发现,有些党报农村新闻报道并不受欢迎。例如,有些报道片面地罗列工作成绩,既不能给人以启示,也没有传递新鲜的信息,即便是对农村读者也没有吸引力可言。农村的事更需要理性思考。有不少宣传农村治安承包的报道,这一做法使治安防范与经济利益挂起勾来,农村安全得到维护,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难题得到缓解。但这一做法就那么完美吗?有关法律允许吗?出现伤亡怎么办?还有“政府派来免费保安”的报道,免费保安群众敢要、愿意要吗?这就需要记者多问一句、再深一步。所以,农村新闻报道不妨多搞些调查,多问几个为什么。
篇7
结合当前农村地区财务监管开展的实际情况,还存在着相对较多的问题和不足是农村财务监管发展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首先,农村财务监管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力度不严上,结合农村的财务监管现状来看,很多农村地区的财务监管制度如同虚设,财务监管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违法乱纪现象,像村干部包揽会计职务等现象仍然存在,对于农村财务监管的提升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制约。其次,农村财务监管中资管的管理比较混乱,进行财务监管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等,都是影响和制约农村财务监管发展提升的重要因素和问题。此外,农村财务监管中,财务账目的真实性较差,财务公开缺乏,财务监管中弄虚作假、避轻就重现象比较严重等,都导致农村财务监管的真实性缺乏,影响财务监管的提升发展,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进行改善,是农村财务监管迫切需要解决和改善的内容现状。
二、信息技术在农村财务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篇8
一、在农村中学设置心理健康课程
在我国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基本上都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要想使农村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获得发展,也应该在农村的学校中设置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一些心理调节的方式。主要是一些扮演角色以及交流方式训练等内容,让学生掌握一些克服自卑感、合理宣泄情绪等方式,有效防范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况。
二、加强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我国学校实行的是班级制,学校的活动主要是以班级的形式组织实施的,班主任负主要责任,所以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成为班主任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使命。众所周知,班主任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因此,班主任必须具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技能,这样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的误区,而且还能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篇9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集体设施逐渐失去原有的功能与价值;加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式的变化,有些公共资源被闲置与废弃。而现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资金、资源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公共资源的废弃与浪费,实在令人惋惜。
近几年来,有些地方整合农村教育资源,集中投入办教育,几个行政村只办一所学校,致使原来的一个村一所的小学校舍被闲置。加之过去实行村学村办,有的村实力不够,只好向上级“化缘”,而这些学校的管理又属于乡镇一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文教办),且基层政府对村级办学也给予了较大的投入,由此而造成这些校舍资产权属也不十分明确,以至于这些闲置的资源维护利用困难加大;再者有些地方搞行政村合并,原有三四个村合并成一个村,办一所学校天经地义,而限于资金压力,只能举债办学。一边是要求农村村级组织消赤减债,一边是村级校舍资源闲置。
在农业建设用地问题上,也存在类似情况。由于农村生产经营的发展,一些农业企业、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催生,而这些农业生产经营的新载体,在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仓容、库棚等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本来就十分紧张,在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条件下,不可能飞来一块土地搞仓容库棚建设。但是,现在农村仍然有供销社代销店、粮店等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老产业,在市场经济和企业改制的情况下,占驻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产业转型升级也造成公共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有些地方喜欢“创新”,一个乡、一个村搞一个产业市场,产业一转型,原有的市场功能全部丧失,而这些市场经营者又难以跟上产业转型的速度,只好让这些资源闲置,从而造成浪费;有些地方喜欢“复古”,放弃现有的产业和资源,搞旅游、休闲,搞一些所谓的“软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现有的产业和资源的浪费。
在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应该珍惜和合理利用农村的公共资源,让这些公共设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在如何整合、开发、利用好这些闲置资源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各地应结合“三农”的具体发展变化,针对实际情况,研究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盘活农村公共资产、资源,有效利用其功能、价值,让其发挥应有作用,可以节省“三农”建设资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篇10
1 农村防雷电现状及雷电灾害的成因
1.1 地形及气候因素影响
我国不但国土面积大,地形地貌也变化多样,比较复杂,而农村居住地相对较分散,地广人稀,加之农村的住宅建设多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相对空旷,而且传统的建房习惯都爱选择在有水的地方,这样的地方都易发生雷电灾害;村民建房子,为了应对四季温度的变化,房子基本都是坐北朝南的走向,而在每年的夏季,也就是6~8月期间,正是我国的西南季风时期,朝南的房子正是迎风向,这样导致气流迂回流动,一旦遇到阻挡,就会发生雷电灾害;农村的房子防雷措施不完备,疏于管理,夏季多雨,防雷设施容易被锈蚀,如果不能定期检查更换,很多易发生短路、断接、损坏,失去作用。
1.2 农民防雷科普知识匮乏
我国的广大农村,由于各地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导致很多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千差万别,但普遍文化程度都不高,对于雷电知识缺乏,加上宣传得不够,一些人对于自然现象不能科学的认识,甚至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地方的农民对于雷电现象存在迷信思想,简单的防雷常识都不具备,在农业生产中遇到雷电现象不会科学地保护自己。
1.3 农村建筑物没有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
农村的建筑物多数没有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农村的房子很多是年代久远的房子,那时还不知道可以防雷;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各地都有新房建设,而且有很多地方建设楼房,但防雷电意识较差,楼房建设过程中没有防雷电的设计规划,导致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电视天线等都没有接地处理,安全隐患较多。
1.4 线路布设缺乏专业规划
受农村的自然环境及地理条件限制,加上这些年发展变化,农村的一些电力、广播、有线、网线等线路大部分都是架空布设,而且在布设时往往都是以方便为原则,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并且在架设时,大多都没有防雷保护装置,而且多数都没有连接地线。这些处于空旷地带的线路,容易在雷电发生时将雷电波引入室内,给室内的人员及电器设备带来损坏。这在发生的实际案例中屡见不鲜,农户的变压器、家用电表、电话、电脑、有线电视系统被雷击坏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引发火灾。另外农村由于有线电视网络不发达,多数地区收看电视都是用天线架设的方式进行,天线一般要举高过屋顶十几米,特别是一些山区,雷电多发,很容易受到雷击。
2 农村及农业生产中防雷电要注意的事项
农村地势空旷,多发雷电,要认真分析雷电灾害产生的原因,做好防雷的措施。在农业生产中,由于作业的主要场地是在户外的大田中,也是容易发生雷电的集中场所,应做好防雷工作避免受到雷击。
2.1 遇雷雨发生时的注意事项
如果在田间生产时遇到雷电天气,这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在树下避雨,也不要接近电线杆,因为这些高大物体都有可能成为雷电的导体而发生雷击。另外在农业生产时所用的工具都是金属制成,遇到雷电天气,要把这些铁锹、锄头等工具暂时弃在田间,不要拿在手中,更不要扛在肩头,如果遇到被大雨淋湿并伴有闪电雷鸣时,千万不要在雨中狂奔,避免跨步电压过大而产生伤害,也不要骑摩托车着急从田地间赶路,避雨要在低矮建筑内,不要在一些高大建筑物旁边避雨。
2.2 要远离电器金属物件
暴雨天气时如果遇到雷电情况,特别要注意保护自身的安全,无论在野外还是在室内都要远离金属装置。不要触摸室内的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等,要把门窗等关闭好,如今铝合金门窗应用较多,如果开着会成为雷电波的导体,引雷入室,但如果关闭好后就会对雷电产生屏蔽作用。现在很多农村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雷雨天气时注意不要淋浴,不要接打手机电话等。如发现电气设备被雷电烧坏时,应赶快切断电源,要看好现场,不要让人或牲畜接近,保持8米以上的距离。
2.3 雷击后的救护
受到雷击的人可能被烧伤或严重休克,但身上并不带电,可以安全地加以处理和抢救。雷电对人体的危害要比普通触电严重得多,一旦发现有人被雷击,首先应拨打120,然后就地进行抢救。先把伤者仰卧,并不断地做人工呼吸和胸部心脏按摩术,直至伤员的呼吸、心跳恢复正常为止。由于雷击伤员往往会出现假死现象,所以应坚持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直至医护人员到场。
2.4 雷雨多发季节要关注天气预报
在雷雨多发季节,农民朋友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未来的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农时,尽量在雷电天气时呆在室内,不要外出。实在避不开的雷电情况,要尽量及早离开水体,到相对低一些干燥的地方避雨,金属工具要弃之一边且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随身携带。
篇11
重庆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直辖市,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对重庆农村地区而言,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全面提高重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还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明确表示, “ 我在本书研究的,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首先是指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分配运动规律, 也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过程, 同时探索了关于现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
1、经济发展的二重性思想。
二重性思想既是马克思的方法论,也是对现实经济现象、经济过程的客观反映。“ 马克思方法的精髓是应用唯物辩证法揭示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二重性学说” , “ 矛盾二重性不仅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 而且存在于构成客观事物的要素之中”。具体来说, 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属性, 同时也决定了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2、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比例性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并论证了“ 资本主义不协调发展” 的命题, 不协调发展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即资本积累和资本增值的矛盾、资本生产手段和资本生产目的的矛盾, 同时探索了关于现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规律的问题。从整体上看, 整个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源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因此,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不协调性规律,并最终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3、经济发展的效率性思想。
马克思经济发展的效率性思想是指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劳动的有效率使用问题, 按照马克思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方法论, 在商品经济中, 能体现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属性的只能是人们付出的抽象劳动, 因此, 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的效率性针对的对象只能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劳动, 劳动的有效率使用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劳动时间的节约, 二是增加生产性劳动, 减少非生产性劳动。
4、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思想。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在时间上的延续性,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发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是辩证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 资本主义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在内在矛盾的推动下可持续性与不可持续替出现, 但最终的趋势是不可持续的, 甚至会趋于崩溃。
5、经济发展的动态性思想。
经济发展的动态性思想是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是马克思对经济发展思想的重大贡献。迄今为止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分析都以强调静态均衡为特征, 反映了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机械的、静态的和封闭的世界观a。而马克思经济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基础之上的, 即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
二、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1、西部重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很难直接覆盖到广大乡村,而省级政府的投资也用于同中央政府的大中型项目的配套,农村小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靠县和乡政府来承担,而县和乡镇政府靠财政吃饭,连国家投资的项目的配套资金都难以落实,很少对农村小型设施进行投资,从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格局。
2、生产盲目性,发展特色不鲜明。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是需要农村基层干部具体抓好的工作,但是许多村庄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可操作性强的实施计划,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性、重点性不突出。面对持续发展变化的市场,农民群众难以判断认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把自身的生产发展优势很好地挖掘出来,生产定位不清,导致了生产带有盲目性,发展特色不鲜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形成主导产业。
3、重庆农村种养殖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村经济新的亮点不多,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但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少,优势农产品种植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传统框架农业并没完全突破,新的亮点不多,农民增收的困难仍然较大,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4、重庆订单农业发展滞后,企业与农民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诚信关系,双方时有违约事件发生,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约束。同时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技术服务跟不上,导致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重庆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分配体系。县、乡镇政府每年应从财政分配的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的水利工程、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过去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靠农民群众自己投资投劳来修建的办法,逐步把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的基本投资的范畴。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种养殖产销对路的产品,农村要大力提倡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同时政府必须充当好企业、市场和农民之间的中介服务角色,转化政府工作方式,以达到提高企业利润,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培养他们能够自觉产生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目的。
3、进一步规范农村经营市场的行为,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诚信合作关系。龙头企业应当组织一定的资金积极扶持产业农户,在技术及生产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经营过程中,建立合理的规范的管理机制,达到农村产业利益的最大化,使农村经济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4、建立低碳消费导向机制。要更新消费理念,提倡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理念,推行理性消费、节能消费、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浪费消费、奢华消费。组织开展各类安全、节能、环保消费产品的评比和推荐活动,使相应的产品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消协也制定了《安全、节能、环保消费产品评比、推荐办法》,通过各地有关部门和行业的推荐,组织专家和消费者进行评议,鼓励企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自主创新和产品的研发,为消费者和社会提供更多环保、节能、安全、的产品,引领消费者理性消费、安全消费、科学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因此,对重庆农村地区而言,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协调好东部与西部、城镇与农村的经济发展,这将直接影响西部重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最终也必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和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的实现。克服农村经济发展瓶颈,全面提高重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还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12
一、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九亿人口的农村是最大的消费市场。亿万农民是我们执政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群众基础。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工作,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树立农村诚信经营理念,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维权能力,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一个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的市场环境,就等于给农民消费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消费平台,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稳定和谐提供了基础。开展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农村市场主体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农民消费者消费素质和维权能力。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的内容就是要围绕服务“三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帮助农村经营者树立“文明经营,诚信第一”的新形象,帮助农民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的消费知识。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假冒伪劣产品仍大量存在,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仍然屡见不鲜,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在农村,我国农民消费群体还处于消费市场的弱势地位,由于农村经营户守法经营意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缺失,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消费观念、消费技能诸多方面存在不足,农民群众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无法得以维护的严峻状况更让人感受到切肤之痛。不树立守法经营、安全消费意识,就不可能培养出诚信的、理性的、成熟的农村经营户和消费者,同时也极大地制约着全村经济的发展。
今天,我们和*村开展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就是要通过动员大家共同参与,进一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努力培育一批诚实信用、依法经营的市场主体,规范农村市场经营秩序,推动农村诚信建设,实现“经营主体准入规范无违法,经销商品货正源清无假劣,诚实守信公平交易无欺诈,市场环境和谐文明无违诺”的“四无”目标,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工商部门履行职责的需要
篇13
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使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环境日趋复杂,诚信问题已成为困扰消费者的严重问题之一,极大影响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目前,农村市场主体仍然不甚规范,违法经营行为时有发生。**村共有市场主体56户,其中合法市场主体43户,(含个体经营户37户,企业6家);无照经营13户,占全村市场主体的23%。这就需要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督促经营者在市场活动中以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基本的商业道德标准和根本的行为准则,切实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全面、充分履行与消费者的约定义务,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市场监督机制,真正实现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零风险”。
二、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假冒伪劣产品仍大量存在,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仍然屡见不鲜,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在农村,我国农民消费群体还处于消费市场的弱势地位,由于农村经营户守法经营意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缺失,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消费观念、消费技能[本文章来源于21写作秘书网/]诸多方面存在不足,农民群众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无法得以维护的严峻状况更让人感受到切肤之痛。不树立守法经营、安全消费意识,就不可能培养出诚信的、理性的、成熟的农村经营户和消费者,同时也极大地制约着全村经济的发展。
今天,我们和**村开展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就是要通过动员大家共同参与,进一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努力培育一批诚实信用、依法经营的市场主体,规范农村市场经营秩序,推动农村诚信建设,实现“经营主体准入规范无违法,经销商品货正源清无假劣,诚实守信公平交易无欺诈,市场环境和谐文明无违诺”的“四无”目标,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