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语文教学困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惑,新时期在探索教学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指导。
(一)利用多方资源,加强自身教学素养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困惑,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执教能力不足,无法把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应该尽量寻求利用多方资源比如教学论文、教学杂志、教学网络论坛以及周边学校的教学交流活动等,帮助自己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促进自己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正确定位自己、认识自己,合理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保证其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教学指导。
(二)设置层次性教学,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针对农村地区初中阶段学生基础知识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入层次性教学法,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多层次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学习,争取逐步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如在对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怀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课文阅读和理解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在设置教学引导任务的时候就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一,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一谈对“秋天的怀念”的理解;其二,综合考察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史铁生的创作造背景,探索“秋天的怀念”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其三,对比史铁生同一时期的其他文章,探索“秋天的怀念”的思想情感以及创作风格等。这样就能够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指导,彰显教学针对性。
(三)突出教学趣味性,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篇2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自由地展示自我的风采,超常地张扬自己的个性,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语文基础知识,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1. 小组讨论形式运用不当。新课程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是体现团队精神的良好渠道,它能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往往出现一些偏差。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少,只是蜻蜓点水,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聊天机会。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讨论中,需要老师科学点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否则,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2. 课堂活动流于形式。主要表现有:其一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二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活动方式单一。现在有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地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老师可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篇3
一、概述阅读教学及其问题设计
想要推广初中阅读教学法,就要对其概念及基本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深入研究它的具体策略。
1.阅读教学的概念及基本方法。阅读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通过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相交流沟通。具体行为表现为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整个教学材料中所要表现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各种文字形式和深层次含义。在使用阅读教学法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只有学生真正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其发挥到最大的作用。阅读教学法除了提高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外,更应该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发散性思维,使其不只是理解教学材料中所包含的知识、寓意。更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探索更多教学材料以外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教学教会学生的不只是收获课本上单一的知识,而是使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2.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及其原则。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环节对阅读教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指的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教学材料进行阅读和理解而设计的一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学材料,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想要去了解这些材料。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教学材料的内容。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就要设计一些比较优秀的问题。以下,是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1)设计的问题要与实际教学结合,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内容、不能超出学生的适应能力;(2)设计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要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与想象空间;(3)设计的问题要联系教学材料,对教学有实际的引导作用,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
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当前的困惑及对策
1.当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困惑。阅读教学法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但是效果还不够明显,通过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育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问题设计单一化。有一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采用同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对这些问题早已经司空见惯,很难提起兴趣继续阅读,这就促使阅读教学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2)问题设计没有体现实际应用意义。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实际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只是一味追求问题数量的多少,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思考他们所要猎取的内容,导致了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2.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1)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科目学习。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些问题中,从而帮助他们对教学材料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教学仪器来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比如现在初中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的投影仪、幻灯片等等。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故乡”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故乡这篇文章的视频,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视频,可以使学生感受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未提及的,然后通过提问与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来完成阅读教学。(2)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相适应。每一个学生对新事物与新知识的接受与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适应能力。只有这样设计问题,才能使阅读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成功”一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有所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应该包括不同类型的学生。这样所分出的小组全面性更突出,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分完组后,教师可以让每一组都来讨论对成功的认识与理解,然后每个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3)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探索能力相适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如何才能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就要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突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如在上述问题“成功”一节中,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由辩论的时间,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来进行自由辩论,看他们哪个组的论据更加具有说服力。通过自由辩论,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未知生命的探索欲望。这样,阅读教学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育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所以,它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文化的传承效果。因此,本文从何如进行阅读教育、阅读教育中设计问题环节的注意原则以及现阶段阅读教育依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剖析,提出了一些设计问题时的具体对策。通过这些措施,能够真正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效果。
篇4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篇5
1.语文课堂成了师生的表演秀
课堂活动体验新课改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活动要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主要表现有:
1.1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体现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1.2 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非语文化现象突出,有些老师热衷于学生游戏、学生表演,硬生生的将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这些活动使初中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语文课成了大杂烩。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1.3 双基很受冷落。在一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教师总是生硬的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教师一味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忽视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2.合作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小组的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它的初衷是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却往往不当:
2.1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学生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有的小权威一言九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学生的沟通合作无从谈起……
2.2 氛围好了,惰性却有了。小组合作中,发言者的表演酣畅淋漓,但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因为学困生知道只要一讨论,优生总会畅所欲言,他们只需稍稍附和,认真做好笔记,老师要的氛围就有了,小组讨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长此以往,后进生不但“进不了”,反而更加懒惰。
3.学生成了上帝
在一堂看似活跃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就若干问题你说我讲,纷纷攘攘,畅所欲言;教师只扮演者点名者、赞赏者的角色,打着“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光辉旗帜”,“一言堂”一下子变为了“大放羊”。
3.1 滥用表扬。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只要是学生的回答,都表扬。虽然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比较强,很多问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过多的表扬只会导致学生随意应付,学生并没有深思熟虑、拓展思维。
3.2 教师的评价语言单一,苍白。学生回答后,教师口中经常是你答得“太对了”、“你真棒” “真了不起”“你真的很不错”。学生的答案究竟对多少,错多少,老师模糊,学生迷惑。究竟学生在遣词造句上和思维方法上优点在哪里 ,差距有多大,学生无从可知。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又怎样提高?有些老师还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问题的价值取向在哪里也无从可知。
4.课件“一枝独秀”
新课改的实施也提高了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人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成败时,往往要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可以从时间、容量、资源上,为课堂呈现了一片广阔的视野天地,但如果我们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一堂语文课的魅力也将大大削弱。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如果它起不到服务的作用,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
4.1 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实现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失去了练习粉笔字这个基本功的机会。
4.2 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满足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无穷魅力。师生也失去了展示语言表达的机会。
4.3 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读。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语文课即语言课,很多时候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
5.要解决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5.1 让文本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的一面,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教学目的上看,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音都要读错,又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代价,来换取语文课堂的热热闹闹。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观。
5.2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目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与时间,而是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倡导的是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师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一是要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是要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三是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3 教学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形式要多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
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的重复性回答。对于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或重复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时有些老师评价说:“重复的不要说。”这种评价,显然是不妥的,很有可能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若能真诚的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亲切、真诚的话语不就能有效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吗?一句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能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教师还可以借助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能单调,应富于变化,幽默诙谐,这样更好地调节师生的情绪,激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想听、爱听、百听不厌,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5.4 努力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本为主的关系。
篇6
语文作为语言与文字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来源于生活的积累;而生活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语文教学通过文字将生活的五彩缤纷呈现在学生面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恰恰是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元素。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虽然仍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经过筛选,课文内容已逐渐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会到语文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来看,传统的形而上的教学观念仍然占据主流,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保守和传统,使得语文教学仅仅是由教材上的几十篇课文组成,而学生在枯燥乏味中阅读课文,学习衍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和负担,为了考试而学习,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要彻底扭转这一现象,需要从教学手段的生动性入手,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用学生熟悉的环境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去主动体会与探究语文学习的乐趣。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建议
1.运用艺术手段,再现生活情境
音乐是跳动的语言,是生活的演绎。音乐的神奇在于无时无刻不引起听众的共鸣,将听众带入另一个世界中。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播放多媒体课件时,可大胆运用音乐进行渲染,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文本的世界中,起到振奋精神、吸引注意力的效果。如古典诗词教学时,加入古筝、箫等古典器乐曲,很容易将学生带入青山绿水环绕的诗情画意中;如《三峡》、《人民横渡长江》等文章教学时,加入气势磅礴的音乐,有助于营造课堂气氛。
画面是无声的语言,是生活的写照。画面是文字的延伸,特别是教材中的插画可拓展文本的想象空间,使抽象的文字便得具体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画面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加深记忆,使文本所描绘的世界更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三峡》、《人民横渡长江》等文本教学时,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地展现了人物风貌,有助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掘取类似元素来理解文本内容;如《泌园春雪》等文本教学时,插图所描绘的景色真实在再现了文本所展现的世界,便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2.利用实物演示,刺激感官体验
实物感受,是最直接的体验。生活中离不开真实的人和物,而语文正是将这些人和物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演示实物,提升课堂教学的代入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激发解读文本的兴趣。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不能从内心深处去朱自清对于父亲的深深眷恋之情,这时需要教师进行一系列地引导。在课堂教学中,选取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层次的背影图片,对比地让学生观看和讨论。同时,请学生回忆自己父亲的背影,并在课堂上通过语言描述出来,使学生对父亲的背影形成感观认知,便于理解文本的含义,体会父母的恩情。
而缺少了实物演示的环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就犹如雾里看花,无法真切地理解和体会文本的内容。特别是在阅读一些说明文时,如教学《小桔灯》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在课堂中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自制小桔灯的环节,营造教学气氛;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极少见到景泰蓝,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在颜色、形状上对这种瓷器产生感官认知,然而引入教学正题,达到刺激学生感官体验的目的。
3.引导学生创新,感悟生活点滴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即使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仍然需要不断地创新,鼓励学生在理解与学习中,抛开教师的讲解,多挖掘自身个性。也就是渗透在学生内心的个性,这是语文精神内化的体现。它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文本解读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对文本解读形成与众不同的见解,则需要深挖其潜能,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学习运用个性化的思维模式,去理解文本内容,体味生活。其中最常用的方式是课本剧,也就是创设情境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发挥想象力,去揣摩课本中人物的性格特色、心理变化,以及特定的环境。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理解上的偏差,给予正确地引导,使学生充满创新的渴望,从课本剧中去感悟生活的点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4.读写结合教学,渗透生活理念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将生活中蕴含的人生真谛传播给每一个人,这就是古人常说的“文以载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写作方面更是如此,写作是学生个人感受的抒发,反映了学生语文素质与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富有生活化的语言讲解与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将生活中的哲理渗透于教学中,通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使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不断内化,构建自己的语文学习体系,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如果品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那句著名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人生态度,诗人真切地感悟出“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这是对人生真谛的体验与积淀。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后,结合自身的理解与生活经历写出对人生的感悟,使学生在读与写的相互促进中,将人生哲理融入到写作中,加深了对生活的感悟,也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
三、总结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渗透生活哲理的学问,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的课文展现了人生的百态。学生在解读这些文字时,往往从熟悉的生活经历中产生共鸣,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得以发挥和借力的最佳途径。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走出教学困境,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篇7
一、大学新生困惑问题的类型
1.大学新生学习问题的困惑
大学相对于高中来讲专业知识内容增多,教学进度加快,留给学生自习的时间增加,教师管理时间减少。学生要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就必须加大学习的主动性,掌握不同课程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忽视了对大学学习特点的认识,在学习中急于求成,结果花了时间却得不到好的效果,使得他们对自我失去信心,对大学的学习也感到越来越迷惘。
2.大学新生生活问题的困惑
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习惯了家长对他们千依百顺和一手包办的生活方式,致使他们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和生活依赖他人的习惯。大学新生中有的甚至是第一次离家独自生活,他们难免会对陌生的新环境感到恐慌,加之第一次面对集体生活也难免与同学产生磕磕碰碰。当这些矛盾自己解决不了时,他们渴望有人指导,却又害怕主动与人交流,因而对于大学生活中的问题常常感到迷惘。
3.大学新生情感问题的困惑
当前大学生性心理成熟较早,大学生恋爱呈现出低年级化,刚入学就开始谈恋爱的也不占少数。可是由于大学新生心智尚未定性,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很难理智地驾驭情感,因而他们对于情感问题常常感到很困惑。
二、大学新生产生困惑问题的原因
1.习惯了应试教育单一知识化和被动式的学习模式
大学与高中的区别表现在:一方面应试教育以应考为目标,知识学习单一化。而大学重视知识学习多元化,既包括学专业知识,也包括生活知识。这就使得大学学习进度比高中快许多,如高中三年学习几门课程,而大学却要一个学期学习几门课程。另一方面,高中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填鸭式”地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进度为主,学生只要被动完成每个阶段学习任务即可,也就是学生“被学习了”。这使得不少学生养出了思维惰性,导致他们适应不了大学主动的学习模式。
2.习惯了独生子女家庭“唯我独尊”的生活模式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几乎都是被父母一手包办。他们面对突然增强的集体生活,由于家庭背景、性格爱好不同,极易产生矛盾。加上习惯了独生子女家庭“唯我独尊”的生活模式,很难换位思考,和同学产生矛盾时缺乏忍让力,容易使矛盾升级,进而导致部分新生由于处理矛盾极端被同学孤立。
3.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滞后
高中毕业生在性生理方面已经接近或达到成年人水平,大学生活增加了与异往和接触的机会,使得入学新生产生了强烈、迫切的望。由于我国高中阶段的性心理教育几乎为零,所以大学新生性心理发展相对性生理发展滞后。对于刚入学就恋爱的学生来讲,他们由于缺乏正确的性心态,很难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望,一旦冲破底线,又经历恋爱失败,容易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
三、解决大学新生困惑问题的途径
1.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教育
(1)大学新生学习方面的适应性教育
首先,大学新生知识学习方面的适应性教育。第一类,大学新生专业知识学习的适应性教育。教师引导大学新生从了解—理解—思考—论证的过程去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最后达到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目的。第二类,大学新生人文科技知识学习的适应性教育。人文科技知识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强化他们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求新生广泛摄取人文科技知识,但同时也让新生明白这类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第三类,大学新生生活知识学习的适应性教育。教师通过引导新生学习生活知识,提高他们的自理生活能力。
其次,指导大学新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第一,学习计划既不能内容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多就难以完成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太少压力就小,很难激起学习斗志。第二,不能只重进程不重结果,僵化地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不预留机动的时间。笔者建议将每周分为一个时间段,不论某天学不学,只要一周的学习任务达到即可,当然也可以以月为时间段划分学习任务。
再次,指导大学新生掌握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好不好主要看具体个体运用后能不能到达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指导新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制定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最后,引导大学新生创新性地学习。提醒他们遇到问题除了问“为什么”,还要学会多问“为什么不”。这是因为多问“为什么不”能增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而针对“为什么不”问题的解决能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
(2)大学新生生活方面的适应性教育
第一,教导新生自主、自理、自律。自主就是在生活中勤于动脑,有主见地计划自己的生活。自理就是学会照顾身体和预防精神卫生问题。自律就一方面是学会合理理财,另一方面就是会控制欲望,能将欲望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第二,培养新生疏导负面情绪的能力。一方面针对生活困惑问题,要引导新生去认同科学的生活道理,正视自我的优缺点,学会扬长避短。另一方面,针对恋爱困惑问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性情操。
第三,培养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新生学习人际交往知识。如,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讲座、给新生推荐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其次,鼓励新生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社团活动,扩大社交圈,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倡导新生在团队合作中团结、友爱、宽容、互助,培养他们的领导和合作能力。
2.开展大学新生抗压性的挫折教育
大学新生抗压性的挫折教育是从入学开始就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来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和抚平生活创伤的能力,预防他们将消极情绪扩大而自暴自弃。这里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引导新生正视大学生毕业后的困难,学会接受失败和不公平。
其次,培养新生的自信心。第一步,就是引导新生懂得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和自我培养。第二步,就是设立合理的目标。教师应该提高新生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为自己拟定恰当的目标,在一步一步完成目标中获得成就感,逐步建立自信心。
最后,鼓励新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吸收挫折教育知识,学会健康地发泄消极情绪(如:参与体育运动和健康的校园比赛活动),增强自我完善和修复能力。
3.开展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以具体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为指导从大学入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前进行职业能力培养。这里需要注意三方面:第一个方面,将情商管理纳入到大学生新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以提高他们应对职场挫折的能力。第二个方面,帮助他们做好自我优缺点的客观分析和意向职业从业者要求分析。第三个方面,鼓励新生做好职业规划,定好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注意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篇8
1 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让个体采用真正学习主体身份,主动开展有预见性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活动主体为学生,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为“交往理论”与“建构主义”实施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哈马贝斯的“交往理论”指出,每一个学习个体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但其不将交往对方当成是客体。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并非是经由教师讲授来获取的,而是学习人员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经由别人帮助,经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活动才实现的建构知识意义的整个过程。上面两个理论为自主学习理论奠定基础。
2 明确自主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关系
自主学习理论就是将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学环境内,由教师充当指导者与组织者,切实利用好协作、情景以及对话等学习环境方面的要素来切实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实现对当前学到知识的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采用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成为知识层面上的主动建构人员;教师是整个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更是整个意义的促进与帮助者;初中语文教材内所提供的知识不再为教师传授的方法与手段,而是用来开展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也就是学生能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去学习语文。
3 自主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具体措施
3.1 分析学生学习需要
首先,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让学习者明确其当前的水平和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一些学习困惑,并且让教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将收集上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来确定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定需要解决问题的路径。例如,在讲授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要让学生回想下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区别,老舍先生为什么偏爱济南的冬天?教师这样问学生的话,学生自然就会出现学习上的困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致到底如何,进而在解决学生困惑后还学习了有关写景方法,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优良品质。
3.2 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
首先,启动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一般来讲,包含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其它策略。学习策略是对学习者基本需要来展开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来确立学习策略。比如,讲解朱自清先生《春》时,学生对春天景致是非常熟悉的,如何能激励学生抓住春光、努力工作才是最主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从文中感受到这一高度,成为学习的重点。因此,就从常见春天美景入手,来搭设桥梁,让学生明确课文意蕴。其次,明确学习内容。而学习内容是为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系统知识学习以及行为经验之和。在进行教学设计的程序内,学习内容包含学科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两大类别。例如,课文《春》中是表达了珍惜春光积极工作、奋进的理念,教师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上来,抓住当前的大好时光,刻苦努力,让学生和作者实现共鸣。所以,教师重点应该放在策略性知识方面,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提炼文章深刻内涵。
3.3 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选取自主学习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形式,是探讨教学顺序、建立教学活动安排,选用科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基本问题,“自主性学习”教学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组织、内容、指导以及帮助下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基本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将外部的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内部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新知识学习,推动学生经由自身学习来获得新知,进而内化知识,形成并不断发展自身学习能力。比如在讲解《范进中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丈人等分不同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能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以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3.4 制定整体教学方案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创建教学情境,并且能赋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开展自主探究,推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进行安排,明确教学设计的重点,形成课堂教学教案。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点:确立教学目标、准备好教具、明确教学设计理念、安排好教学过程。比如在文言文课文《期行》中,教学目标是:为人处事中应遵守诺言的基本道理,教学工具为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个讲诚信的人,在整个教学中明确突出“守诺”这一主题。
3.5 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
采用自主学习理论制定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试用,并且明确该方案运转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如果是教学设计存在某些缺陷的话,可再进行修订,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设计质量,确保好的教学效能。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学生以及教师对教案的反馈信息,并且将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与教师对该设计的反馈情况,加以综合性的分析与处理,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对教学设计加以修改与完善。
总之,在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采取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等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水平。
篇9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特点
多元化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不仅表现在教学设计上,还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在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是初中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特点,会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实践教学当中,能够促进学生知识面的广泛,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习内容的丰富。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一)提升学生的探索心和好奇心
初中生处于身体和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对身边的事务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把握住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提升学生的探索心和好奇心,让学生深入到实践当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去探索和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给学生留有表达自己意愿和观点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表述,转变学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学生的心声,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
(二)激发学生小组探讨的兴趣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自身思维进行扩张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对锻炼学生的口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将全体同学分成几个相等的小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针对讨论的结果,派出小组成员进行阐述。学生在自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应该充当协调者的身份,协调好个学习小组之间的能力,避免小组成员的水平出现较大的悬殊,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能够确保各项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教师需要结合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各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帮助学生解决,鼓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指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巩固学生的知识。
(四)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完善,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应该选择一些教材内容相对较为完善的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资料,给学生提供阅读课外资料的机会,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实现对知识点的延伸。另外,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资料进行筛选,帮助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料,给学生提供开展课外阅读的机会,帮助学生去理解课外阅读资料中的内容,加强学生理解课外阅读资料的能力。同时,在进行写作练习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将课外阅读资料中的内容引入到写作中来,对充实学生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
篇10
1.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初探
(1)重知识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写、考,学生听、抄、背;重知识、分数,轻能力、素质的现象比较普遍的存在着。这样教学的结果导致学生的书本知识掌握得好,而联系实践的能力却较差,这既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目前初中教学多数老师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个性发展,脱离情况一味追求“教学效果”,使得许多学生意志薄弱,心胸狭窄,自制力差,不少学生还有心理障碍。这些问题足以说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只注重了学生知识的吸取,而未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2)重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新课改课程标准虽然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好多老师只注重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培养,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忽视了挫折教育,从而使得不少学生在挫折面前变得很脆弱,许多教师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每天从事的教学活动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也培养也离不开老师的影响。
2.对现状的反思
(1)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
从科举制度产生到现在的应试教育,考试成为人们改变命运的“必然工具”,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可以说从古到今,依然像真理一样成长着。长期以来,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偏离了教育发展的初衷,对人才的培养奉行一切围绕考试这个中心来转,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教育培养的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应试教育导致对学生的考评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受到表扬、获奖励、享受种种荣誉。这实际上无形中放松了对好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容易导致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给这些学生滋养出骄傲自满情绪,从而一旦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不能正确对待,出现心理失衡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难以让培养出学生的优秀意志品质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2)教师本身教育观念滞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样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育人,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升学重压迫使老师们不得不做“考试教育”的奴隶。
在教学方法上,多数老师做不到“因材施教”,而是采取单一甚至是粗暴的“命令式”的教育方式,这样实际上会挫伤学生的心理,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增强其受挫感,使其在挫折面前要么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要么是用偏激行为,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不重视学生心理引导和教育,是教育观念的滞后的重要表现之一。初中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学科,语文教学不应该滞留在片面发展的应试教育平台上,要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而奠基。
3.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伴随着当今世界的蓬勃发展,各个国家各个行业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谁能在竟争中取得胜利,靠的是谁能最先战胜摆在自己面前的重重困难靠的是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我国要在21世纪的竞争中取得主动,中华民族要腾飞,最终取决于数以亿万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取决于单纯优秀的“考试型人才”。初中语文教学在给他们奠定坚实其他学科基础上,更要教育他们长知识、长能力、长才干,还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屈不挠,愈挫愈勇,奋勇向前。
(2)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科学的方法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同时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对受教育者进行塑造和完善,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扩展和都市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3)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学习中,老师应认识到这一积极作用,对初中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变消极的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力和挫折适应能力,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王召春,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 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科技创新导报,2009.7
篇11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初中语文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充分发挥初中语文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正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予以改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和自身能力的不足,教育观念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局限于考纲,只把与考试相关的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忽略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语文丧失热情,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很不理想。此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存在部分教师课堂准备不够充分、讲课内容模仿或照搬教学参考书等问题,这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足
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过程,仅靠“粗放式”教学下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学生也盲目追求考试成绩,急于求成,只关注语文知识,而忽略了去感受语文的内涵与美感,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注重教学的整体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虽然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完整实施,却不能保证各个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掌握课堂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各种问题和困惑的累积将影响其学习语文的目标和方法。
3.缺乏课堂交流和互动
受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教师对学生一对一式的提问。这就使得语文课堂过于枯燥和呆板,学生很难提起兴趣投入到其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且,学生一味机械、被动地学习和自我表达的缺乏使其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只按照自己的n程计划传授内容,不注重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见解,脱离了学生的水平和需求,容易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抵抗情绪。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误区的改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顺应课程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充实语文课堂。此外,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和学习初中语文的教学经验;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唤起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课堂内容,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给学生带来新的课堂体验。
2.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居于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这样往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改善这一局面,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应该重新确定师生的课堂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见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来。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应当从不同学生的表达和反馈中了解其思想和水平,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正确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
效果。
3.进行启发式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重新整合课堂教学资源,突破传统,大胆创新,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探究的观念引入课堂,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设置不同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行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和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进行自我表达,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应当将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贴近实际,在实践中感受语文,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篇12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效率低下,效果不佳。新课改的实施的和普及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一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过于形式化。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其中主要是课前的导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些语文教师的课前导入与所授内容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二是初中语文教师低估了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师总是对学生缺乏自信,一些课文中的难字生词其实在课文中都已经明确地做了了注释,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但是教师却要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反复强调,这不但丝毫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觉的疲劳,分散学生学习重难点知识的注意力。
2、初中课堂知识量大、讲解多、课堂节奏快,学生无法适应。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会将课文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都施加于学生,教学内容的环环相扣让学生喘不过气,需要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点更是不胜枚举。语文教师一上课就开始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争分夺秒地进行讲解,一节课下来学生吸收的知识很有限,更多的是筋疲力尽。
3、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虽然做出了适当的改变,学生的在课堂中的表现也比之前更加具有活力,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显著。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运用了合作学习和小组探讨学习的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4、初中语文课堂成为了一般知识的传授课。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的精心筛选,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出来的精华,但是这些文学作品却被学生“无情”地丢在了一边,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让学生咬文嚼字,将文学作品的美破坏地惨不忍睹。
二、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1、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新课改的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系着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教材的挖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独立的个性和实践能力,以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文是一门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语文教学的趋势,也是实现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所能够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包括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等,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的。
3、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传统的语文课堂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讲解过多,课后的作业批改任务比较重,没有足够的时间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但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为语文教师减轻工作负担,为语文教师节省出提高自我的时间。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于节省出的时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与视野,思考教学的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1、初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语文课本中选择的课文类型多样,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不同的,而教师也应该制定出相关的教学目标。从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置来看,一些语文教师上完课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这种教学目标含糊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目标,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目标是否达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该讲的和不该讲的分寸,这样才能有所得。
2、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倾听,给予自己和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一是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角色,放低姿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并且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倾听学生的意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权威逐渐被削弱,主导地位也逐渐地弱化,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这样就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二是教师要与学生交换位置,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课堂应该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舞台,仅仅让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是不够的,学生也是倾听和倾诉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3、语文教师的巧妙提问可以深化课文的内涵、活跃课堂氛围并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巧妙问题的前提是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自己推敲和揣摩问题,并考虑学生的反映,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一般语文课堂的提问都是判断式的问题:对不对、是不是等,这都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是没有意义的提问。而有价值的提问是教师将学生带入一种让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境,设置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欲望的问题。但是,教师要把握提问的质量,不能只追求问题的数量,少而精的问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篇13
初中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方面有自己特殊的任务,但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其基本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初中学生心理的自组织过程,加强初中语文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初中学生心理素质,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自我教育,就能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但不影响文化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的,与同样注重初中生心灵世界的初中语文学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作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开发初中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初中学生智力发展,而且可以矫正和预防初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3.对预防和解决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有积极影响
初中语文学科以其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教学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成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比如教师对学生上课捣乱、厌学、逃学等情况,以往只是将这些问题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主题,大多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以及对假恶丑的鞭挞与摒弃。因此,深入挖掘教材的主题内涵及作者所表达的高尚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好的途径。
在语文课文中,不乏各种各样优秀的、感人的、引人向上、摧人泪下的人物形象。同时,作品中也还有令人厌恶、遗臭万年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
2.将作文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文是探测思想情绪的雷达,具有敏锐、迅速、集中反映心理活动的特点。学生对老师、对家长、对社会、对学习的心理反映,一定会最先在作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学生的逆反!对抗情绪,懒惰、马虎的习惯也必然会在作文过程中凸现出来。
另外,指导学生写好日记,以建立学生心理保健的一条“绿色通道”。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心理具有闭锁性,学业上的沉重压力,社会适应的不良,使得他们内心充满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是一种好办法"。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
3.不能忽视课前5分钟演讲和课堂辩论会
组织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可以是情感的倾诉、人生的宣言、才识的展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胆量,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外,召开辩论会,对心理的较量、智慧的交锋,精、气、神的碰撞都有积极意义。通过辩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辩能力,又由于所选的论辩的话题中,有许多又和心理教育相关,因此,学生在论辩中得到了心理教育。
4.要加强初中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或个人自身的原因而出现心理问题是自然的事。但作为教书育人的特殊的社会角色,教师更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心理。当然,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教师作为拥有丰富知识的成年人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侧重点与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所不同,更应讲究技巧,否则,不但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