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语文教学微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入选到初中语文教材当中的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排的经典文学作品,由这些优秀文学篇章构成的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丰富情感力量。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虽然和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对情感的把握能力还有待加强,要想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还是具有较大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而微课教学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教学方法,对于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着巨大的帮助。微课应用过程中会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视频为学生呈现原本枯燥抽象的语文学习内容抽象的语文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升华。例如,在教学《黄河颂》时,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由于没有真实的感受黄河,因此无法形成直观的感知,对于教材当中描绘的壮丽黄河场景以及作者所表达对黄河的赞叹之情难以有效的认知和理解,更不能够形成深层次的感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微课教学引入其中,用生动形象的微课教学视频来为学生展示真实档案中黄河的壮观景象,为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深化学生对于篇章情感的理解。
2.应用微课拓宽语文教学内涵
微课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显著的应用价值,而要想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教师必须要优化微课应用的方法,选准微课教学的切入点,以及微课和语文教学的融合点。应用微课拓展语文教学内涵就是其中教师必须要把握的一种方法,强调的关键性内容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准则的同时,推动学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初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教学课堂,对教学内涵进行拓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应在和谐的师生互动当中来增强教学效果。为了增强微克的应用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文章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进而能够找到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微课视频制作的过程当中将重难点融合其中,并为学生重难点的突破提供启发和指导的素材,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语文学习的难题,深层次的感悟语文内涵。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一文章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用微可直观呈现的方式来将篇章当中描绘的场景美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启发学生分析和领悟场景,将这些形象的画面和篇章当中的语言文字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引起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最终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并真正实现应用微客来拓宽语文教学内涵的目的。
篇2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主要以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为载体,依托于互联网,围绕课堂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微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精准、简洁,增强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可控性,适合各个水平的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主要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以内,相对于四十五分钟的整堂课来说,微课时间较短,时间控制也更为精准。以视频形式呈现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画面更生动有趣,创作形式更多样,可以通过动画、模拟等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将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手段紧密地结合,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微课的内容通常涵盖1~2个知识点,主题明确且通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课件、练习、测试等。与传统的一节课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相比,微课的教学内容更精准简洁。微课资源容量小且播放形式多样,可在线播放,也可下载到终端设备,实现了移动学习,不受空间限制,并且可随时暂停、随时播放,也可反复播放,满足不同基础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
二、微课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一)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师按教学任务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教师也不能准确判断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知识点,从而影响教学进度。初中生心理生理发育还不成熟,课上集中注意力时间在10~20分钟,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很难吸引全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课堂效果差[1]。微课的应用解决了这些不足。以多种形式设计的微课,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师更有效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师更好地讲解文章,而且可以根据课堂反馈可以做出教学进度的调整,使得教学任务目标明确、张弛有度。并且在每堂课中插入10~20分钟的微课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不同的方式展开教学,使课堂氛围有趣活泼,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使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二)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语文学科是学生的母语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对文章和知识点的理解要求较高。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来源手中的课本,纸质教材比较传统且形式单一。课文的节选都来自国内外大师的著作,作者人生阅历丰富,文章内容深刻。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较为简单,对文章主旨理解不够深刻,而微课的应用恰好可以对这方面加以补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作为授课的主导,在授课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并加以总结,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师主导,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较低。而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工作和生活,都要求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就有,需要慢慢培养。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需要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微课通常是对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讲解,而且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这就要求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讨论都应用微课,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
(四)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传承
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惠及无数学生,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普及人数只能以班级为单位,教师精彩的讲解,课堂结束后再无重听的可能,学生遇到听不懂的知识点也不能回顾重新听讲,而微课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点,优秀的课堂讲解以视频等形式保存下来,通过网络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接收到优质的教学资源,甚至可以惠及偏远地区或教育欠发达地区。学生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暂停,反复听讲。同时微课的录制更是节省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的制作
微课课题的选取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兴趣是学习的出发点,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接收到的各方面信息越来越多,兴趣也变得广泛。课堂教学和微课的应用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微课的制作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归纳重点难点。微课不需要涵盖课题中的所有知识点,只挑选一到两个重点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做到问题延伸、课后思考,这样也可以加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归纳,对教材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3
语文教师学会制作微课,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具体运用,发挥语文微课应有的作用呢?
一、利用微视频,明确教材内容。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应让学生明了苏州园林的整体布局,即不论参观者站在哪一角度,呈现于身前的总是一幅完整的画卷。可是大部分学生甚至老师都没有亲临苏州园林,无法形成直观的印象;并且,教材上缺少图片,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微视频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微视频具象化地展现了苏州园林亭台楼阁的风貌、假山池塘的格局、繁花密树的倒映、近角远角的层次、门洞窗棂的规划等等,它配以图片,同步引进教学讲解词(讲解词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使图片与文字相融合。学生在优美舒缓的音乐声中聆听讲解词,并欣赏图片,研讨其格局、色调、搭配等等,犹如身临其境,并通过老师的解析和讲解,使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苏州园林秀美的全貌,领会设计人员和工匠们的智慧,体会我国园林之美。
二、利用微视频,突破教材难点。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文本中两句描述环境的句子可否删除、有何作用,是使学生感到困惑的。老师可以运用微视频,找出文中描述大海的句子,之后配以色彩对比强烈的大海背景图。一幅天高海阔,海水微碧;另外一幅天空晦暗,大海显现出灰白的色调。运用微视频,透过背景的比对,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解析,让学生明白第一幅画象征着大海的恬静,暗示主人公的雀跃心情;而第二幅图,透过大海的阴翳,表现了主人公失望、丧气的情绪。两种环境描写体现了主人公的不同情绪。通过比对和解析,学生就能明白环境描写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人物内心情绪的映衬。与此同时,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
篇4
二、微课教学的具体应用
1.利用微课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课程教材中包括很多经典的文章,其中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想情感。然而,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比较有限,因此他们很难凭借自己的能力来准确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教育者可以运用微课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学习情景,将课程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例如,教授《黄河颂》这一课程时,由于很多学生都没有看到过黄河美景,因此他们无法准确理解作者想要通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内涵。为此,教育者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来为学生播放一段黄河美景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看到黄河的壮丽,在强烈的视觉刺激下,学生会对文章内容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2.利用微课来向学生展示课文结构
教授《穷人》这一课时,对于初中生来说,此篇文章的结构过于复杂,如果仅凭课堂中的有限时间就想让学生完全理解掌握文章内容,是具有较大难度的。为此,教育者可以科学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将课文中的某个内容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穷人》这篇文章中,最独特的即结尾部分:丈夫终于作出了收留两个孤儿的决定,当桑娜拉开帐篷,丈夫看到并排而坐的四个孩子时,他的心中是怎样想的呢?他是否会埋怨妻子没有事先和他商量呢?他是不是会夸赞妻子的这一举动呢?作者并没有给我们准确的答案,教育者可以借此机会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出准确的结局呢?你觉得是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呢?通过这一问题,学生的探讨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托尔斯泰并没有将文中主人公的美好心灵用文字加以展示,而是通过留白的方式让读者自行判断。由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学艺术效果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3.利用微课来引导学生感受教?W意境
篇5
据笔者统计分析,在微课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九龙微课学习中心三个资源平台中,有一部分初中语文微课程极度不规范,除时间上符合标准外,课程内容的组织和编排毫无逻辑,教学主线混乱。换句话说,这些不足以称为语文微课程。
目前,很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已经建立了不同的微课程设计模式,但这种模式几乎都是建立在全部学科基础上,没有从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建设语文微课程设计模式。因此,笔者尝试在已有研究者的基础上,完善初中语文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从初中语文微课程设模式来看,语文微n程的设计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前期分析、微课程要素设计、评价反馈。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再在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并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辅助工具以及学习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实施,分析学习效果,并做出相应的反思,再将教师反思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总结分析后,再次应用到新一轮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整个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循环过程。
这个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为设计的理念基础。在前期分析部分,强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并掌握学习者学习特点和学情状况,力图在前期分析中,准确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教学。中期的课程要素设计,强调对微课程设计者即教师的专业要求。“微课程只是一种载体、一种技术,本身不会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技术背后教师的专业素养。”初中语文在知识量上的要求不多。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中期的要素设计,除了教学目标、学习策略、知识点的分析和讲授,还设置了反思环节。教师通过对课程的反思、对问题的反思,在情感上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评价反馈,有教师教学反思,学习情况分析,也有相关学习资源的拓展。
二、完善课后评价和反馈
通对微课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九龙微课学习中心这三个微课程资源平台中教材同步型、知识考点型、拓展提高型三种类型的初中语文微课程的分析,笔者发现这三个平台和每种类型的微课程,它的课后评价和学情反馈都形同虚设。微课程页面中大多有“随堂练习”和“反馈”栏,但是“随堂练习”中全都没有练习题,“反馈”栏中也没有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情况反馈和经验分享。
据笔者研究统计,目前的初中语文微课程,绝大多数是以知识点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点是语文“工具性”的一个表现。鉴于微课程的特殊性,即它完全依托于网络平台,没有师生间、生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检验,微课程的课后评价和学情反馈显得格外重要,它是一个课程完整性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
微课程资源平台需强化初中语文微课程的学习自测功能。初中语文知识点繁多而复杂,课后的“随堂练习”成为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阵地。随堂练习的练习题范围可以很广,可以是诗歌默写的检查、文言文翻译的考查、考点的例题练习、重点词句的诵记等,也可以是开放性问题的思考、课程内容的总结、课外资料的查阅等。只有通过学习的自测,学习者才能发现自己课程学习的不足和缺点,学习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微课程资源平台需强化教师的指导功能。学生的学习自测,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和知识的局限,测试必然会出现种种困难,因此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随堂练习”的答案,可以同步也可以异步呈现。对相关知识点或答案设置链接,方便学习者进行拓展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异步或同步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反馈,这样形成有机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初中语文微课程平衡发展
对上述三个微课程资源平台中初中语文微课程三个类型课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微课程发展不平衡。笔者发现初中语文微课程中,教材同步型微课程最多,知识考点型课程次之,拓展提高型的课程少得可怜。
教材同步型和知识考点型的课程,着重于语文知识点的教授,是知识的积累和丰富过程,强调的是记忆、理解、应用。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理论,这是“低级思维”。拓展提高型的课程,从课内出发,引申到课外,由一点入手,发展成整体,强调分析、评价、创造、多元思考和学以致用,是属于“高级思维”。但目前真正应该提升和发展的“高级思维”的微课程却没有得到重视。当然,拓展提高型的微课程在知识的细化和课程的设计方面都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是推动微课程设计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设计与应用中,应该有意识地平衡好初中语文微课程的三种类型所占比例,将拓展提高型微课程作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辅助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微课程类型的平衡发展,特别是拓展提高型课程的重点发展,是促进初中语文微课程良性发展的关键。
另外就是微课程区域的平衡发展。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国内微课程资源平台的建立重在东部地区。近两年,中部地区加入建设微课程资源平台的队伍,而西部地区还处在滞后阶段。从目前举办的各种“微课大赛”的参赛单位来看,东部地区的参与学校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C20中,绝大部分是东部沿海学校,西部只有成都、兰州、重庆参与。
要促进微课程区域的平衡发展,首先各个区域的教师要增强认可和接受微课程这一新兴的教学形式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微课程设计制作的热情,积极参与每年组织的各种微课大赛,展现区域教学特色。各个区域可以以市教育局或省教育厅为单位,建立微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学习华东师大慕课中心和微课网,举办“微课大赛”,调动当地一线教师开发和设计微课程的积极性,有规模有组织地整合地区课程资源,形成每个区域的教学资源特色和风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个区域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自行组建云平台,建立各个学科的微课程资源库。
总之,微课程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已有的研究成果较少,针对具体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的研究少之又少,这个领域还有着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等着我们去研究。笔者期待有更多的人去开展有关初中语文微课程相关的探讨和实验,设计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微课程模式,将微课程应用到初中语文的教学实战中。
【参考文献】
篇6
为了更加地丰富微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和理解的欲望,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播放视频的形式,充分具体体现课文中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课文的情景,促进学生进入课堂情景。微课的授课方式为视频,所以教师也可以不用出F在课堂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的高科技特点来对学生进行远程授课,而利用微课进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深化教学,灵活地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相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如,学习《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学生对于文言文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为学生播放关于小石潭记的景色介绍视频,促进学生对小石潭记环境的感受和了解,体会小石潭记清幽的环境,从而在学习生涩难懂的课文内容时,有熟悉感,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文言文知识的认识。这样利用微课的形式来促进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形式,促进学生对古文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运用微课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处于经济富裕的年代,对很多事物新鲜感比较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阶段,活泼好动。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初中学生此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利用微课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力,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在各方面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对小学知识的完善,也是承接高中复杂知识学习的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思维力时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在课文完结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中充分地发挥和创造,同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对于回答有理、思考方式新颖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表扬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欲望。
如,在《背影》一课学习时,语文教师可以在微课开头播放: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过你许许多多的关爱,包括一声叮咛、一次谈话、一份礼物……想一想,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在本课学习结束后可以提出问题:这篇文章记叙什么事?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反映什么主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
三、运用微课突出重点难点,降低学习困难
篇7
近日,笔者深入课堂开展听课调研活动,深切感受到微课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借此平台,结合教研实际,粗浅谈一些本人的感受和启示。
一、微课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先进的理性认知
通过听课观察教学活动,可以对微课做以简单的归纳,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微课是以电子产品为主要载体。
2、微课是以信息技术为传播媒介。
3、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呈现方式。
4、微课是以短时间教学为课时时限。
5、微课是以提高教学深度为内容。
6、微课是以教学的深度性和针对性为特点。
在教学调研中,我感受到,这种形式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先进的理性认知,促进了课堂上教学内容的深化,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推动了语文课程有效性教学的发展。
二、微课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真诚有效的感悟体验
一般来讲,微课教学的一般成绩是遵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首先出示教学目标,主要是说明此次学习的主要方向,其次再现整体感知,方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再次,教授新知识;最后,总结学习要点。即明示目标、整体感知、教授新知、总结要点四个具体步骤。下面,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例加以解析。
例如,李新老师在讲授《草原蒙古狼》一课时,课前将制作好的微课课件下发学生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大概掌握,整体感知文本,通过学习体悟到文本内涵,对狼王的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凶狠、彪悍、有感情、有领导力,同时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有了明确的认知,深化了学习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从而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微课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应当努力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提升,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学到真知。例如王立清老师在教授《岳阳楼记》时,深化了课件内容,利用微课形式很好的处理了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在学习文本中“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够与之产生共鸣,提升了阅读质量,深化了教学内容,起到了真正的教学作用,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这些都是微课实际应用的最好例证。
三、微课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带来了深刻的感悟和有益的启示
1、微课这种形式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体验,提升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内涵,为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和色彩,推动了语文学科的繁荣和发展,为语文教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在调研活动中,微课教学应当注重的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只有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的胜任微课教学。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研的有力工具,缺一不可;二是应当重视教师学科设计能力。微课强调精悍短小,内容深刻,具有启发性。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好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运用好适当的教学方法,结合课堂实际,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微课教学任务。
3、注重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微课做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科学思维方法,时刻引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向深度、广度实践探索。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微课的发展和变化,追踪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力争有所创新,有所做为。
总之,微课已经成为教育科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提升微课教学质量,让微课教学与时俱进,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8
(一)教学时间较短
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间以5~8分钟为宜,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这对于45分钟一节课的时间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二)教学内容较少
微课中每个视频涉及的教学可能只有一个知识点,甚至一道试题,或某个教学环节,主题突出,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攻克一个问题,相对于平时的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微课更注重“质”,精准度高,因此\用微课的课堂也常被称为“微课堂”。
(三)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支持网络在线播放,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四)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
微视频中的内容虽微,但却是一个完整的情景,资源使用方便。它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包括教学素材、知识讲解、反馈练习等,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景,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的教与学情景,既能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微课虽“微”,但却不容忽视,微课的意义非凡、效果明显,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步调虽慢但效果不慢,知识虽微但道理、智慧不微。
二、初中语文“微课”应用策略探究
(一)制定有效的整体规划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使用微课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教师对微课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校具备的微课软硬件的情况,从而制定出具体详细的微课实施的整体规划,以保证微课能够正常有效实施。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我先是让班长和我一起调查了班级同学母亲对自己关爱的事实,并在征得同意后拍些照片或录段视频,然后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把这些照片或视频加入其中,与先生的母亲一起感受母爱。课后发现学生更能体会到母亲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空前高涨。
(二)充分挖掘微课的教学功能
在利用微课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中心,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意在辅助学生的学习,在知识的传输、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归纳中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因此,应注意挖掘微课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功能。
1.课程学习功能。
微课的创设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制作微课时不能只想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有趣,一切都要围绕课程知识来展开,微课若没有课程学习功能,便也失去了开发的意义。如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可以稍微介绍一些云南的特色民俗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姑娘节,但在视频的重点还是要回归到云南的歌会中,介绍其他节日时可以直接以一张图片表示。
2.重复播放的功能。
微课视频不是一次性的,教师可以反复使用,学生也可以重复观看,观看后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回头再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程度,同时也能节约教师重复讲授同一个问题的时间。特别是对古代诗词歌赋的学习,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学生通过一遍视频的观看很难彻底明了课文内容及其内涵,必须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去学习、了解、掌握平时生活中几乎不用的“古文”。
3.交流互助功能。
微课视频不仅能用于课堂,在课后学生也能通过网络或学校建立的微课平台进行多次的观看和学习,且能在观看的同时和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能通过网络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优化微课视频教学内容和形式。如在学习《孔乙己》时,课后笔者把制作的微课视频放在学校平台上,让同事和学生观看并发表意见,因为孔乙己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因此在交流平台上出现了很多言论,笔者在其中发现了不少亮点,学生也从中深刻了解到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感情。
总之,为了更好地提高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在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地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不断地提高自我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
篇9
一、微课的定义和特征
微课是指以时长不超过十分钟的微视频为主要表现方式,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展示和讲解。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微视频,并且还涵盖了和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境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和练习测试等多种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以特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手段创设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学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
二、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生动理解课文内容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初中语文的课文内容开始向着多元化、多方面的方向发展,内容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广泛。可是,这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孩子们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知识内容或因自己生活阅历问题而产生理解的障碍。然而,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来弥补孩子们的理解障碍,让他们在真实具体的画面、视频和讲解中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提高对课文的掌握程度,进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和分析《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让孩子们通过作者语言的描绘感悟济南的美丽,进而掌握相应的修辞和描法。可是对于我们建宁农村的孩子而言,他们在理解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就产生了障碍。而后借助微课视频,即播放济南的冬季景并配以文章的朗诵,让孩子们更真实地感受济南冬天的景色,进而实现对文章的准确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并减少了讲解课文效果不明显而消耗的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2.有效解答课文难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问题探究,可以充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孩子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微课挖掘课文中的矛盾因素,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同时通过师生的探讨和文章重难点的结合,提高孩子们对文章的综合理解水平,让他们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的讲授中,我就通过课文中两个描绘自然环境的句子的地位和孩子们进行探讨,即“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和“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两句是否多余。利用微课,通过和文章描绘内容相符的图片进行对比,同时结合文章内容,使孩子们了解这两句景色描写的句子,在事实上起到了烘托人物感情的用途,让他们学会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这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探究兴趣,还解决了课文的理解难点,为他们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有着积极的作用。
3.巧妙点明文章主旨
正如上文所述,有的孩子因为阅历或理解能力的不同,对不同内容的课文进行阅读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解,也有的孩子会感觉不知所云,更不要说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者内心了。通过微课,教师可以把课文主题和相关的人、事、物进行联系,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与核心。
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即便学生可以对紫藤萝进行了解,但是作者希望表达的意境和主旨却让有的学生无法掌握。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为孩子们呈现作者的生平和文中隐含的事件与人物关系,同时微课还可以通过“蒙太奇”的手法让孩子们在紫藤萝和人的经历的对比中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这种多重感官的刺激下,他们可以更好地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有效降低学生误解或无法理解课文的可能性。
4.形象体验诗歌意境
由于微视频将视频、动画、图片和音频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因此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理解程度。针对这一点,初中语文的一些古诗词在微课形象、生动意境的营造下,可以让孩子们产生更为具体的理解,继而让他们实现对诗词的意境掌握和熟读成诵带来有效的引导作用。
比如,在讲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我就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观看北方大漠雪景,使孩子们对塞外大漠景象拥有具体的认识,同时,让孩子们闭上双眼,回顾我们建宁梨花盛开的情景,再播放花海图片(我们建宁是著名的黄花梨之乡),从而提高学生对“千树万树梨花开”“愁云惨淡万里凝”等诗句拥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我还将诗歌的朗诵和《平沙落雁》这一背景音乐相结合,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的唯美浪漫与气势磅礴,进而体会出诗词之美,理解诗词的真实意境。
5.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
相信很多农村学生都在作文课上会产生无话可说、没有素材的苦恼。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写出文章往往也是缺乏新意、内容空洞、毫无感情可言。除了平时的素材积累和写作技巧学习之外,我们还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来触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通过微课,我们就可以利用其内容的直观性、真实性的特点,让孩子们实现与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激发创作灵感,让他们在瞬间拥有心灵的触动以及写作的欲望。
例如,在指导孩子们进行以“坚持”为主题的作文指导时,我通过微视频的方式播放了央视《再一次,为平凡人喝彩》的公益广告。短短两分半钟的广告,当看到勤工俭学的学生坚持工作,支援的医生妙手仁心,刻苦训练的运动员不懈努力时,全班立即陷入了无尽的思索中。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作文中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同身受,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作文总体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真实、具体的情感体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篇10
一、从课前导语“启迪”趣味
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导语,能使教学很快进入最佳境界。刘显国老师把导入语的基本要求归纳总结成如下的口诀:“名言警句,群情振奋;故事谜语,趣味猛增;对比悬殊,令人吃惊;志士伟绩,鼓舞精神;巧插小引,开拓意境;点将开篇,活跃气氛;新鲜奇事,娓娓动听;切身利益,人人关心。”可见,好的导语像磁铁,能把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多种尝试,收益匪浅。
1.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春》这一课时,是这样说的:“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饱含感情的语言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在教学一些写景抒情的课文,如《济南的冬天》《秋天》等课时,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效果甚佳。
2.运用故事导入新课。学生都特别喜欢听故事,他们一听故事,就会兴致勃勃,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引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导入新课,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上《论语十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一次世界名酒博览会上,中、法、德、美四国比酒,中国的国酒茅台,芳香四溢;法国的百年陈酿红葡萄酒,流光溢彩;德国的颇具特色的黑啤酒,泡沫似雪;美国人没带酒,而是把前三种酒各倒了一些混合起来,说:诸位,这是美式美酒――鸡尾酒。虽然,这故事是虚构的,但美国民族善于学习、博取众长的优点,却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这和两千年前我国孔子的教诲不谋而合,那就是要善于学习,方能不断地进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论语十则》来聆听孔子的教诲。”学生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起来。当然,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很多,应该有所选择,扣紧主题、给人启迪。
3.运用图像资料导入新课。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直观形象的画片、录像等图像资料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前收集相关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上把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4.运用歌曲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我有几次使用了音乐这一形式导入新课,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如在教学《黄河颂》时,我精心准备了《黄河颂》的影碟,雄壮激昂的歌声和气势磅礴的画面一下子紧紧地攥住了学生们的心,然后我们一起唱了《保卫黄河》,他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整节课气氛非常好。由于唱歌的缘故,学生们与老师的距离拉近了,更喜欢上语文课了。
二、从激感“唤醒”趣味
语文并非冷漠的知识介绍和概念推理,它有血有肉,富含情感美、语言美、哲理美和科学美。“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人间的一切爱和恨、美和丑,全都倒映在语文这“半亩方塘”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使语文课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生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兴趣,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的目的。
1.教师的情感投入是首要。无论什么时候上课,教师都要态度平和,精神饱满,热情洋溢。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上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感情激流的浪花在涌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就会收到好的效果。教师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统观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情感派”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它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我在上课讲到兴奋时,就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动作、姿势和表情来感染打动学生,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动作,《社戏》中“开船”动作,《狼》中“御狼、杀狼”动作,我都是边讲边演,学生也上台表演,这样整个课堂趣味无穷、情趣盎然。总之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情感的投入是关键。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时可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从文章的语音、语调、节奏、情感等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涵,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学生会感到心情愉快,赏心悦目,甚至会自我陶醉,乃至产生“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
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教师先朗读一遍,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再把对诗歌的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学生们看到了一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感彩到具体形象,是培养学生从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刻,谁能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以及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能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敬佩之情?
三、从才艺展示“增强”趣味
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中小学生在校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课堂不仅仅是教师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表现的空间,让学生获得才艺展示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
1.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成果的“舞台”,发挥榜样的作用。如每个月,我都会从学生周记和作文中挑选出有真情实感、有生活体验、有个性见解的优秀习作,或在全班朗读,或编辑成小报印发给全年段的学生看,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文章被传诵和变成铅字的那种成功感,使学生享受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这是下一次写好作文的动力,是又一次思想成熟的飞跃,对其他学生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2.编演课本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表演者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如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把课文分成四幕: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四组同学分别演其中的一幕。要求整组的同学都要参演,自行安排角色,比比哪组演得好,并评出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最佳组织奖、最佳创意奖。同学们的兴趣非常大,整节课都很投入,演得有模有样的。表演者充分满足了表现欲望,观看者也通过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从课外延伸“引进”趣味
魏书生上课,总是能紧密联系实际,近联学生实际,远联“时代活水”,做到大小课堂有机结合。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他还有计划地把有关心理学知识引进课堂,使学生不仅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方法。与语文课的课内“小圈子”相比,课外是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大世界”。作为教师,必须时时注意,事事关心,勤于并善于博采。要善于从课外“拾趣”,不断从课外引进学生喜欢的东西,特别是面对着那些学起来比较枯燥的课文,更是不能放松这方面的努力。如在教《土地的誓言》时,我不仅讲述“九一八”、播放《松花江上》的歌曲,还在教完后,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想想,我们家乡的工业区,最近几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我们来说,是好是坏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也一下活跃起来,从环境、土地、就业、思想等方面谈得可热烈了。
总之,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自觉而灵活地运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渗透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就一定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上进入“好之”“乐之”的境界,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著.《语文教学》.沈阳出版社.
篇11
(2)魅力激趣法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3)情景熏陶法教师挖掘教材丰富内涵,弄清课文包容的科技、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诸多材料,围绕教育教学目的的要求,加以梳理设计,使之与课文内容水融,给学生及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4)设疑刺激法即对课文内部“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采用技术加工,以“新、巧、奇”的形式来刺激兴趣。如在教范仲淹《岳阳楼记》时,可设计谜面为“丘”,猜课文一句(调头格,谜底:山岳潜形)在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可设置谜面:“蜜蜂”,打曲中句子(亥豕格,谜底:峰峦如聚)。这样使学生豁然开朗,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刺激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篇12
前言: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技能的一项重要手段。加强朗读,不仅能发展形象思维,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但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来说,对朗读教学有些忽视的倾向,不少教师认为朗读教学任务主要是在小学,中学阶段重要的是抓好文章的分析跟写作。究竟初中阶段要不要重视朗读教学,朗读在初中语文课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本文就针对上述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朗读是启发形象思维,提高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阅读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只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为表达与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朗读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
我们知道,阅读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默读,二是朗读。从默读角度来说,有其优点一面,速度随意,有利于思索,场所较不受限制。但文章是用文字来表达的,作家写文章都力求语言的生动活泼,并借助标点符号来表达各种语气,由于默读缺少声音这一要素,许多东西就无法表达。而朗读就能通过表情达意的口头把语言文字的艺术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在思想修养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通过朗读教学,对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也有很大的好处。
有关报刊资料表明,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不高,尤其是阅读能力较低,这也是大家都有同感的。究竟是什么原因?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太少,朗读进行得更少,学生在课堂上处处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阅读,阅读,顾名思义,关键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关于阅读的深刻见解和宝贵经验。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朗读,都不是教师的讲解所能代替的,我们一定要克服重讲轻读,以讲代读等不良倾向,重视朗读,搞好阅读课教学。
二、朗读是培养语感,加强语言训练的首要途径
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即语感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就有了较强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语感”这一要求。如何培养语感?一般来说,语感离不开对语言、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的理解。归纳总结一下,关于传统的训练语感方法主要有“指导学生朗读,吟诵;引导学生推敲、揣摩比较;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但我认为,朗读乃是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其理由如下:
1、“语感的基本存在方式只能是有声语言”,“基本转达媒介只能是语音”。从心理学、生理学有关知识表明,朗读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直接对听觉器官产生刺激。这种刺激经常反复,就使到人的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的,准确的,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正如郭老说的“多读名人的著作,而且对于某几种作品还需熟读,烂读,便于无法之中求得法”。
2、朗读时,人的眼、口、耳、脑多种感官紧密配合,注意力高度集中将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这个复合的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使学生在理解字、词、句的意义与情味的同时,逐步熟悉语言的规律。这样,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跟学生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了学生口头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由此可见,从培养语感,为使学生达到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抓好朗读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初中阶段是抓好朗读,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黄金时期
朗读进行得好,可以丰富学生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我们更要知道,初中阶段是抓好朗读,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黄金时期.
据有资料表明,一个人从幼年到成年的语言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总的来说,有两个关键时期。一个是幼儿阶段,这一时期是学话期,其特征主要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发展很快。第二个时期是青春发育期,这时人的生理,心理都有变化,语言的习惯、音质和格式也在变化,属语言变化期。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青春发育期,在这一关键时刻,抓紧朗读训练,对提高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一个人进行口语训练的黄金时代。反之,他们的表达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提高,甚至倒退。现在,很多教师就注意到这一个问题:不少学生在幼儿园、小学念书时,声音很响亮,回答问题也很大胆,说话流利、清楚。但一到中学,慢慢变得不响亮了,回答问题也不大胆了,总有些别扭的样子,且往往年级越高,口头表达能力越低。很多学生中学毕业后,表达能力远远不适应工作的需要,这又是什么原因?这就是在初中这个人生语言转换期,生理、心理、语言变化的关键时刻没有抓好朗读教学,没有抓好口头语言训练的缘故。
篇13
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疑问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凝。”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创设疑问可以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教师要做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全面掌握教材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疑,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之处布疑,让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疑问的产生开始,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能力,充分感受释疑过程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对于“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我没有直释其意,而是提出疑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顿生疑惑,急于想知道答案,我借此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明了“且”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对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我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学生:“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干什么去了?”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孀”“遗”二字之义便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疑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
二、巧用社会重点热点新闻
语文的趣味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深奥难懂的知识。为了更好地引入课文开启高效率的课堂,教师应注意每堂课的引入语言的幽默感。一个与课程相关又通俗幽默的话题,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掌握原本佶屈聱牙的内容。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应主动改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课堂氛围的活跃,还要能引导学生真正进入主题,认真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独立自主地深入学习中获得知识。提升课堂趣味性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需要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多样性的、有差异性的发展。课堂上可以采取的趣味教学主要是“激趣”“轻负”“博学”“自主”四大板块的内容。用激趣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堂主题,用轻松的课业放松学生的心情,用语文博大精深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经验的老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浓厚的兴趣能让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闻或消息由于它的时效性、真实性特别强,很容易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从而较快进入学习的角色。如《斑羚飞渡》这篇文章体现的是斑羚种族的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把它与一个消息结合起来,那是“2003年11月3日衡阳发生重大火灾,牺牲了20多名消防官兵,而居民与现场群众无一人伤亡。”我把这则消息作为导入语,学生听这则消息时瞪得大大的眼睛,不时发出阵阵的叹息声――我感受到了这则消息真的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了,接着我抓住机会问同学们“消防官兵们有怎样的精神”,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异口同声地回答:“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我很顺利地引出所要学的《斑羚飞渡》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衡阳官兵们无私奉献精神”与文中斑羚种族的“奉献精神”联系起来。这时要领悟课文的主题对于学生来说显然容易多了。事后这则消息也成了学生课后闲聊时的热点,课文的主题和消息所体现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也在同学们饶有兴趣地闲聊中得到更深的理解和体会。这样,教学目的也就轻轻松松的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