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发展实体经济的作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发展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发展实体经济的作用

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3-0178-02

当前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批优秀企业家,如何发挥企业家在国家繁荣富强中的作用特别重要。

一、企业家在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有人说,一国的经济增长50%以上的贡献要归功于企业家的作用,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家的创新职能。现在我们来谈谈研究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企业家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第一,企业家是企业的主体。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通过企业家的作用体现出来的。作为企业的主导,一个没有企业家地位的企业主体地位是不能建立起来的。没有完善的企业家制度,决不可能有完善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也是规范政府与企业家的关系。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约束和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本质上,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是两大权利的平等主体,同时这种双向的规范和约束具有相互制衡性。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是一个政府官员与企业家在市场中主导角色的变换过程,即政府官员由主导角色转换为附属角色。企业家由附属角色转换为主导角色,因此,只有企业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政府对市场实施法律调控的微观基础才能建立起来。

第二,企业家是经济史的主体。企业家不仅是微观经济的主体,也是宏观经济的主体。实际上,作为生产力的主体是企业家主体,任何经济人的革命首先和主导的都是企业家革命,企业家是产业革命的主体。

(二)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家是真正的企业社会经济发展职能的承担者,他们的管理才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个企业里企业家的地位与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家经营管理是否成功有效,关系着全体职工的利益。如果一位企业家经营成功,他将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职工的待遇得到提高,国家税收有了保障;如果经营失败,那么上述利益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2.企业家的战略决策行为决定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方向。大海航行靠舵手。企业家指领着员工在复杂多变和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乘风破浪。企业家具有雄心伟略,能根据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反映,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号召大家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奋进。

可以说,企业家在企业内部是整个企业的核心,一个企业家良好的素质修养,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成败得失是非常重要的。

(三)企业家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家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呼唤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三十年改革的实践和调查说明:凡是改革成功的企业,凡资本由小到大,效益连年递增的优秀企业,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每个企业在长期的改革和发展中造就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如希望集团刘永好,海尔集团张瑞敏等。凡是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甚至破产倒闭的企业,那都是企业的领导者或大或小的问题。大量的事实说明,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的改革、企业的兴衰起着重要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必须有一大批有魄力、有胆识、有远大经济眼光的企业家,经营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经济才能腾飞,国力才能强大。如美国的洛克菲勒,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等。同样道理,中国经济要强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全面成功。企业要发展。也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

2.企业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素中的关键因素。靠什么来进行这历史性的转变?靠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都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积极作用。就我国目前来说,面对世界金融风暴大环境下,把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作为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优秀的企业家可以凭借其自身的影响力和才能吸引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他服务。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要由企业家来完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改革的方向。企业家对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体现为:首先,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要求以真正的企业家存在为前提。现代企业的制度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股份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家可以自主经营、自我决策,而不需听命于政府。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使资产保值增值前提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没有企业家的存在,就不可能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就不可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化,也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次,企业组织制度与企业家的产生及作用密不可分。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就在于实现了企业法人责任和权利的人格化,而这种人格化的代表就是企业家。市场机制是企业家利用市场资源配置的循环往复,企业家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组建企业集团,另一方面,按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发展横向联系,在大企业周围形成一批配套的中小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密切协作。只有这样,经济增长的转变才有现实的基础。最后,企业的科学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家才能的全面发展。管理科学既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主要目标,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什么?如果我们把企业生产过程的具体的特定方式抽象掉,把各种物质因素抽象掉,最后我们会发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实际上是企业家在指挥以人为群体的一种合作。这说明人是企业管理的灵魂,而企业家则是精灵。

篇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载体信息传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传统的媒体不同,新媒体有着受众大、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渠道多等显著特点[1, 2]。

A.受众大:与传统媒体显著不同,新媒体凭借着数字技术,依托互联网的信息载体,使得短时间内多元化、多媒体信息传递打破了时间、空间局限。故此,报纸、电视、调频收音机收听新闻等滞后时间及受固定信息接收地点限制的传统媒体一度受到严重冲击。同时,因新媒体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同时满足了人们实时互交[3, 4]。而这一切,均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98亿,较2014年底增加42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8%,较2014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同时,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相比2014年下半年增加了0.9小时。预计2016年中国网民将达到7.5亿,同时移动互联网网民将达到7.3亿。

B.成本低:因新媒体的信息载体是数字技术,本身无需实体承载,而仅通过网络传播,因此节省了因载体宣传或派发而产生的人工成本(如报纸的销售产生的销售成本)。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采用的是卫星或同轴电缆或光缆传输,基本可实现讯息的实时传播,故此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节约了因事件的发生到编纂再到传播而产生的时间成本。此外,新媒体传播信息无需销售载体,自然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节省了因销售、贮存、运输信息载体所产生的成本。因此可知,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成本低廉。

2 近年来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体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全民健身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同样,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马拉松运动也越来越成为大众娱乐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拉松赛事是国际上非常普及和深受普通民众喜爱的长跑项目,全程距离共计42.195 公里,分为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四分马拉松三种。作为一项全民参与性的群众性体育赛事,马拉松赛事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民众参与,同时,不同距离的设置也能够满足参与者的多样化运动需求。因此,自2011年以来,国内马拉松赛事举办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与此同时,该赛事随着参与人数逐年递增,也开始呈现以下特征。

2.1 赛事全民化,锻炼普及化

篇3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建设作为三农问题的一部分,国家对此一直较为重视。近年来,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很多新农村都发展培育出了具有本村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并将其推入市场中进行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因此,随着新农村建设发展和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反过来,土地流转的加快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土地流转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的影响力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的规范化转移,甚至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一、土地流转的概括

土地的流转不是指所有权的转变,而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在没有条件或不愿耕种的情况下,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民或农民组织。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可以采用土地互换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土地出租、入股或签订相关股份合同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的普遍化,使农民群体之间相互合作,使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成为可能。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原因有一下几方面:第一,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为二三产业提供劳动服务,则没有足够的时间耕种土地;第二,新农村建设会需要一定的集体建设用地,同样会促进土地流转;第三,当前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这就使得一部分农民离开原居地生活,造成了找极低的流转。

二、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减少农村土地浪费,增加土地耕种面积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加之现代交通的便捷,并且城市化发展劳动力缺口大,使得很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农村,转向城市发展,农村的劳动力减少。如果进城生活的农民没有将土地的经营权转让给别人,而自己又没有时间精力耕种土地,那么就会造成土地的浪费,土地闲置荒芜浪费,不仅不利于农村的建设发展,而且加剧了粮食产量供不应求的局面。另外,如果农民并不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低,土地没有发挥出更好的价值,这也是一种对土地的浪费。同时,城镇化的发展,有些农民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过去的生产生活状态,重新返回田地上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不够实际,存在很多现实性问题。对此,土地流转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没有时间或精力,以及不想耕种土地的农民可以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出来,让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好土地,避免土地浪费。

(二)提高农民的收入,拓宽来源渠道

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转让经营使用权,是以获得一定的租金为经济报酬的行为,因此,土地流转丰富了农民取得收入的来源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过去,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基础设施及劳动技术的制约,农业种植效益并不高,不仅不利于农民增收,还不利于农业发展。土地流转给农业大户或专门的农业生产组织,可以提高上产率,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大户的收益,另一方面使转让土地的农民获得了租金。在农村的实际建设过程中,随着土地流转、发包承包的发展,有一部分荒田被开垦出来成为良田或专门的农场。

(三)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农业生产大户可以将本村的土地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生产,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各种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种植粮食还是生产特色瓜果等。将有限的土地集中起来可以发展高效农业,提高产量,促进经济效益增收。可见,土地流转是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广西某县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民手中放散零乱的土地集中起来,建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使本村的经济发展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三、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不够规范化,流转过程缺少管理

当前很多农村的土地流转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眼光不够长远,没有从土地的长远发展上考虑,局限于人情世故,将土地流转给亲朋好友,致使土地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更为严重的是,缺乏相应的流转合同。然后,在农村关于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上还没有发展起来,造成了土地流转信息闭塞,想承包土地的没有渠道,让转让的也流转不出去。最后,土地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承担不够明确清晰,很多流转合同不规范,损害了发包方的利益,在合同的O督上也缺乏力度。很多农民处于对以上问题的忧虑,流转土地积极性受挫,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善没有形成体系

关于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规定还不够完善,对不同对象及数量的流转标准没有一致的规定,使很多农民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随意性。这就造成了土地租金的千差万别,有的农民土地流转得到的补偿较多,而有的则较少,土地流转补偿政策不统一,经济利益补偿少的农民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流转积极性。

(三)土地流转的强制和非法现象较多

我国法律规定土地的流转必须基于农民自愿,任何人不得干预强制他人进行土地流转,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有些领导或农业生产大户,却枉顾农民意愿,对农民进行威逼利诱。有些领导为了追求政绩,有些农业合作社为了进行更大面积的耕种,采用各种手段获得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却没有农民应用的土地补偿。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存在的非法流转现象,将农业用地使用于非农业并没有经过审批程序。

四、针对土地流转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健全流转机构,规范土地流转管理

针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对土地流转进行规范化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机构。首先,县、乡镇和农村等应该积极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建立相关咨询服务机构,为本地区的农民提供完整的信息服务指导。其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经营评估机构,为即将进行流转的土地进行专业的价值评估,使农民对土地价值有清晰的认识,更好的保护自身利益。再次,将土地流转合同书面化统一化,指导农民签订流转合同,承担各自须履行的义务。对于不重视合同的农户,要进行思想上的指导。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可以更好的保护双方的利益,也可以完善土地流转。

(二)均衡补劣,确保农户利益

土地流转存在经济补偿不均衡的现象,不同的土地使用价值可能会有不同,其补偿也应该有所区别,那么不同土地流转的补偿标准又是如何的呢?因此,应该均衡补劣,将补偿标准统一起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农户的利益。相关农业部门应该做好这一项工作,建立严格的土地补偿机制,并将土地价值详细标准告知流转双方。

(三)坚持自愿原则,追究非法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依法进行流转。针对强制农民流转土地的领导层要建立严格的追究问责机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土地,损害了农民的财产权益,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可通过法律手段制裁非法流转,针对不同的后果,依法移交行政、民事或刑事部门负责追究。国家在不同行政部门之间建立健全问责制度,严格的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流转土地的行为,促进基层土地流转合法规范出于农民自愿。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使得土地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解决流转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流转机构、补偿机制、追究问责机制上对土地流转进行规范管理,完善土地流转过程,确保农民利益,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羌雄.土地流转对农村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问题分析――以青海省湟源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01).

篇4

一、阿坝州具备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优势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北邻青甘紧挨绵德,东切成都,南接雅安,与省触壤,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居住着藏、羌、回、汉等15个民族,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大多的少数民族文化是通过体育艺术为载体进行传承的,所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也意味着其体育文化资源丰富。阿坝州实施“基础驱动”拓宽体育文化活动场馆设施,加强相应的管理和维护,为城乡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休闲和健身娱乐环境,重点抓好汶川地震灾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在北京奥运会后,阿坝州全方位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州文化体育广场、州体育馆等,并提供体育健身特别是藏羌传统体育项目的服务,逐步恢复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产业标志。2011年,总投资20亿元的茂县九顶山国际滑雪场一期工程顺利开展。近年来,汶川、茂县、小金、黑水等县开展了登山、滑雪、攀冰、山地越野、自行车等山地户外运动,增加体育产业附加值。探索户外运动规范有序的管理方式,认真受理攀登山峰活动行政许可,加强登山等高危体育运动监管,促进体育产业健康科学规范发展[1]。

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交流保持社会稳定

阿坝州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积极开展民族体育活动有利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抵制不健康文化的侵袭。通过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和比赛,能增强人们顽强拼搏的意志、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使人们的责任心、使命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得到加强,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起源、发展同该民族的生产生活、政经文教等融为一体,并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绵不绝,表现在民族共同的国家、信念与心理等认知上。精神范畴的民族体育文化依附于肢体语言和其它载体形成一种促进内部同化的合力,为族群成员的、人生价值、美丑善恶等意识形态涂上相似的底色观点、理念,大致相同的思维习惯为族群的认同、趋同提供了内环境条件,有利于调和民族关系。共同利益促进了各族群文化的整合与凝聚,基于是平等互助、团结求同理念的中华文化思想是民族融合的调和器,一直到今天都表现着强大的力量和积极的意义。

三、根据阿坝州实际情况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有利于经济发展

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符合阿坝州实际,也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的具体体现。辖区内有着大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民族式摔跤、草球、押加、珍珠球、马术、推杆、锅庄等项目。居住在辖区内的居民往往利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日,开展一些民族体育活动。如藏族的民族体育项目马术运动对于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和壤塘县的藏族群众尤为喜爱,他们通常利用在一些传统民族节庆日,举行一些官方或民间的比赛[1]。羌族的民族体育常与宗教祭祀活动相伴而行,有教导本族人了解、遵循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功能,而后来演变成在传统庙会或宗教活动举行当中,使参与民族体育活动的人们感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本民族文化的宣传作用。开展民族体育,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能把大家紧密团结在一起,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加强本地区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发展社会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2]。

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近年来,体育旅游以其内涵丰富、生动趣味、体验刺激的特点在满足现代人多层面旅游需求,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紧邻成都平原,辖13县。境内有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大草原、达古冰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结合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游和浓郁的藏羌民族风情,是自驾游、陡步、登山、滑雪、探险、攀冰等户外运动爱好者的上佳去处。适当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旅游,挖掘其中的商业价值,驱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会体育文化体系构建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也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社会活动不能脱离经济利益而寻求纯粹的精神需求,后者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依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应该尊重老百姓的生活需要,通过合理开发民族体育的商业价值,努力改造民生。

五、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阿坝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随着我国全面深入建设小康社会,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经文化发展也取得了良好成绩,这从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华复兴梦想实现的进程,当地各民族的物质、精神文化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具有丰富内涵的藏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以其广泛的社会功能和鲜明时代感,振奋着各族人民积极开拓创新的优秀精神,同时,也起着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也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儒、道、释等多种文化思想的结合体。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通过各民族间相互交流、沟通和了解,从而加深、增进感情,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实现民族大团结。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与自然的竞争意识很强,因居住分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相对缺乏,而民族体育活动作为少数民族集会的主要内容,在“体育搭台、经济唱戏”方式下展示优秀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打造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区域性品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为构建“和谐体育・健康阿坝”提供了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尺度,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倡导在统一的游戏规则下,体育竞争公平,在竞技比赛中,要求将诚信,反对弄虚作假,零容忍于欺骗诈骗行为[2]。

六、结语

大力推进和扶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必然需要,也是构建“和谐体育・健康阿坝”的需要。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底蕴的体育文化形态,民族体育的发展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而且,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也是建立各民族和谐关系的剂,是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的助推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剂。(作者单位:四川省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社科类重点科研项目(编号09SA003),阿坝师专校级重点课题项目(编号ASA09-11)。

篇5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相关概念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制度的运行模式,每个国家之间的金融体系都是存在差异性的,某些国家是银行机构来决定具体的金融体系,而有些国家是金融市场决定金融体系。从广义上来看,金融体系就是一个国家经济流动的大体框架,它是由市场上金融资产、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交易方式共同组合而成,与政府的管理体制密不可分。

(二)实体经济

任何可以创造出经济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实体经济,例如相关材料的生产、产品的流通等等。实体经济涵盖了整个社会中所有的行业,包括工农业、建筑业以及文化精神行业和各种服务部门,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有效发展的基础。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实体经济产生于金融体系之前,实体经济就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总称,而金融体系是所有实体经济运行的框架,对相关的实际经济运行进行约束,保证了实体经济运行的可靠性。但是如果没有实体经济,那么金融体系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实体经济运行的越好,金融体系发展的也就越壮大,而且利用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进行约束可以有效避免实体经济的运行出现影响社会发展的现象,保证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公平性。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金融体系是人们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而总结出的一种运行规律,从不同阶段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对金融体系进行完善,可以使两者的发展更加稳定。早期的实体经济只是一种货币交易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固定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发展使实体经济的运行更加具有规律性,同时也降低了实体经济运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所以两者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稳定作用。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对实体经济起到推动作用,金融体系的有效发展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可靠的中介平台,能够对实体经济的相关风险进行分散转移,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大了对各行各业的扶持力度,使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幅度提高,使我国的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脱节现象。这是因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理财规模的过分膨胀,导致银行中可贷款资金迅速降低,这种现象随时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金融泡沫现象。我国债务总量的比例程度已经接近很多发达国家,但是发达国家因为经济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不会对经济增长量产生透支影响。

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脱节存在综合性的原因,因为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进行利润的追逐,所以需要对相关的实体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在现实发展中,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比较倾向于金融体系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体系进行支持,但是很多金融企业在实体企业进行融资贷款时有求必应,导致金融体系的门槛过低,缺乏发展稳定性,所以出现两者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很多金融体系在进行金融交易时为非理易,导致很多人为了追求经济利润而盲目进行金融交易,导致金融体系容易出现失控现象。这种现象就需要加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也要发挥起主导作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构建,为相关实体企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资源支持。

四、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一)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使实体经济可以发挥出更多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要发挥出主动作用,需要以经济需求为发展导向,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解决两者发展脱节问题。例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实体资本的累积,并将累积的实体资本融入到金融体系中,扩大金融体系的规模。激活实体经济市场的金融需求,实现实体经济的有效改革,推动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两者发展目标的融合。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已经逐渐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为金融体系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利条件,使金融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

(二)对金融体系进行自由化改革

对金融体系进行自由化改革可以使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使金融体系可以在更加复杂的空间发挥出相应的功能。对金融体系进行自由化改革时,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发展过程进行规划,制定金融体系的改革措施。在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对金融体系中的利率浮动进行限制,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这种改革方式可以让很多储户对实体经济进行投资,实现了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的多方面发展,同时也使实体经济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提高,保证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发挥出了金融体系的作用,使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三)促进资本市场的改革,使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加完善

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所以想要促进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对资本市场进行改革,使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加稳定。金融体系可以分为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间接金融为各类金融机构,而直接金融就是资本市场,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起到了中介的作用,但是直接金融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对资本市场进行改革时,需要借助各类金融机构的推广,及时向实体经济传播资本市场的各类金融信息,使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加完善。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也要建立起相关的规则对实体经济参与企业进行约束,避免实体经济企业以不正当的方式在资本市场谋取利益。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对金融体系的信用结构进行完善,保证金融体系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增加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促进两者的同步发展。

五、结束语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分离和融合的过程,两者的有效融合、共同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同时两者也存在着相互依托的关系。金融体系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持则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实体经济缺乏金融体系的保障,也使发展稳定性受到影响。通过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发展过程中两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来协调两者的发展关系,希望可以合理利用两者的关系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地位

1.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石

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也就随之诞生了,因此,金融体系应该以实体经济为基石,当现实经济转变成为虚拟货币时,就极其容易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大的危害。其地位存在的原因在于实体经济自身的性质以及其对于其体系发展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实体经济的交易往往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并用现实货币与物品进行交易,交易过程较为透明与安全,具有较强的可预知性,而与其相比,虚拟货币的交易则显得在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其地位关系应该为金融体系的发展依赖于实体经济。

2.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提升的动力

金融体系其动力作用的表现主要为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现实的经济发展应该以良好运转的金融体系作为中介平台,另一方面,其体系的完善能够加速实体经济的增加,缩短第二次扩大生产的投资周期,同时还能对实体经济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提供保障,伴随着近些年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其相互的促进作用也渐渐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例如,在交易过程中的信息透露、信用维护以及兼并等行为都需要强大的金融体系作为后盾,由此可见,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的互相作用

1.金融体系的存在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体系则随之诞生,现实经济的资本积累为其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金融体系很快就会奔溃,资源配置将会出现混乱,市场交易的规则就会被打破,金融体系的存在也没有了其本来应该拥有的意义。

2.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交易平台

金融体系作为实体经济交易的平台,为实体经济交易过程中的稳定与安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后台保障,将一部分的交易风险分散,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体系的日渐完善,其职能越来越强大,对于其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不可改变的必然趋势了。

三、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1.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

为了有效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平衡,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积极作用,保证其高速并且稳定的发展,其发展是带动该体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其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具有指引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发展与之密切相关,例如,在实体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第二次生产的周期就会大大缩短,实体经济达到了资金积累的目的,因此,就会有多余的资本流入金融体系中,从而带动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因此,该两者之间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样,伴随着其发展,金融体系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呈现出向多个方向延伸的发展趋势,当实体经济实现了市场的改革,则金融体系对于资金的需求将会大大提升,金融需求的大量产生就会导致其服务的完善,同时,也为其自由化发展提高了基础与契机。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中,私营经济的交易越来越活跃,经济类型的多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由于私营经济缺乏统一的管理,因此,私营经济的交易往往缺乏严谨的规则,为了该类型经济的进步,其体系展开了多元化的经济服务。因此,充分利用现实经济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金融体系的向多个方向延伸发展。

2.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

为了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就需要对金融体系的改革进程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消除限制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例如,利率浮动对于国际经济的限制等。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实体经济资金积累的速度,缩短实体经济发展的循环周期,改善企业的融资条件,同时还可以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而已,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可以减小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同时,市场的资源可以根据其条件得到最优化的分配。因此,为了使经济市场上的问题彻底地解决,就应该推进其体系往各个方面多方向发展。

3.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

金融市场上的经济形式主要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型,间接形式的经济需要有中介作为交易平台,为直接类型的经济则是直接通过交易双方来决定交易的收益以及速度等因素。而金融市场的改革又将直接决定实体经济的未来,因此,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对于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的改革对于维持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可以通过透露交易信息等手段来补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信息缺陷,同时还可以实现市场的统一化的管理与经营,能为其经济的发展制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外界环境,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使实现经济筹集资金的渠道与方向越来越多,还能够提供市场交易的效率,因此保证金融市场改革的进程,保证其进程的不间断不停歇,对于其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对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协调该两者关系的三大有效措施,主要通过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以及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明珠.金融体系两种模式的运行机制及其服务效率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金融体系发展路径的选择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4(,12):19-24.

篇7

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动态变化状态贯穿于整个发展的始终。金融体系在以交易需求为基础和条件的基础上产生,但是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初期,作为中介地位的金融体系,加强了知识实体经济之间的密切交流,使其它们之间进行支付与汇兑工作,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间接的发展起来。但是,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并不断的融合在一起,金融体系日益发展成遵守信用、讲求诚信的中介力量,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发展积累的原始资本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同时利用最佳的手段和方式使实体经济原始积累的资本得到了最优的配置,从而直接加速了实体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开来。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公司制和股份制在实体经济中的运用而日益密切,使两者完成了从间接关系向直接联系的转化,也为金融市场向前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舞台。但是,现今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日益发展成相互控制与制约的状态,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不断出现了距离上的隔阂,究其原因是,在管理模式、科学技术、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基础上实体经济发生了不断的变化,金融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得到了转变与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日益分离的关系其速度飞速发展,致使,随着边际出现的递减导致实体经济日益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而金融体系也需要把诚信、信用作为自身发展的支柱。因此,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具体体现为先是相互分离的关系,再是逐渐的融合的关系,最后又呈现出相互分离的关系。

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发挥的作用

金融体系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实体经济。金融体系产生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并依靠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实体经济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上的基础和稳定的收益,否则金融体系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问题,如,金融资本的泛滥,进而流入市场,导致资源的配置得不到优化的配置,还有可能出现金融危机,影响商品市场的正常运行,使金融体系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金融体系。金融体系不仅为实体经济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实体经济的有效发展和进一步扩大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支付中介服务,并发挥了重要的职能,如,稳步发展和降低风险等。现在的信息披露、信用体制建设、兼并收购、财务管理等新现象出现在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立积极性作用,而且使实体经济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制定有效措施协调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关系

调动实体经济的积极因素,推动金融体系向前发展。要解决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分离问题,就要在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上,把交易的需求看做是发展的目标,并充分发挥实体经济的积极主动精神。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出现了众多现象,具体表现如下,金融服务和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市场化发展及对金融的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向自由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原始资本积累的速度随着实体经济增长而增长,进而进入金融体系,从而不断扩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规模等等,这些现象都影响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进程。因此,要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相互融合,就需要对实体经济进行内部改革,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以更好的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促进金融体系改革的自由化。实现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在满足资金供求的基础上达到实体经济的融资效率的高效,并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更多储蓄在直接融资完善与发展条件下直接转化为投资;二是政府对资本进行优化配置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三是促使储蓄的规模得到扩大,利率的提升。四是避免金融市场出现结构的失衡,使金融市场实现差异化和多层次。五是提升实体经济的服务,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积极革新资本市场。要密切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资本市场的革新在两者之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金融体系有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两部分组成,金融中介作为间接金融与实体经济存在债权债务两方面的关系,资本市场指的是直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及速度起着重要的影响。如,对实体经济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进行及时的公布,对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有缺陷的

篇8

所谓虚拟经济值得是一套价值系统,经济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物资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其中物质价格系统是通过成本和技术来制定价格的,而资产价格系统则不同,它是指以资本化为定价基础的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虚拟经济。狭义上的虚拟经济之的是金融市场中金融资产的交易过程,虚拟经济的复杂运行过程包括金融资产及金融资产的价格之间的变化过程。广义上除了金融,地产等,还应该包括体育竞技等等。

实体经济的定义则相对简单,指的是人类通过利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是物质或者精神产品以及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二、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首先,虚拟经济来源于实体经济,无论是银行,债券,股票,还是之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上衍生而出的事实不可否认。虽然虚拟经济现在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但是其依然是产生于实体经济。其次,虚拟经济可以提高实体经济的收益,通过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可以将自己的产业无论是经营还是资源配置达到一个很理想的状况。再次,虚拟经济依托于实体经济来发挥效益,也就是说,虚拟资本在没有与实体经济这个平台结合的情况下,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然后,虚拟经济种与遇到的问题,对实体经济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连锁反应,同时,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是一面镜子,实体经济的问题在虚拟经济中也能看到。最后,虚拟经济看似独立,但是如果虚拟经济出现严重失衡,会对整个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实体经济对于虚拟经济的积极作用

首先,实体经济对于虚拟经济而言是其形成的先决条件,只有高度市场化和成熟化的实体经济下,虚拟经济才能得到发展。所以实体经济对于虚拟经济而言,是基石,是前提,是根本。其次,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扩大化的前提。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虚拟经济的扩大化起到了极大的刺激作用。再次,实体经济影响到虚拟经济的市场渗透范围。实体经济某一方面的迅速发展对于这个方面的虚拟经济就会起到额外的刺激作用,也会连带起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对于虚拟经济的业务扩大范围有着方向性的影响。最后,实体经济对于虚拟经济而言是推行新项目的风向杆。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市场上有不同方向需求的时候,虚拟经济可以很好的补充完善这个需求。

四、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虚拟经济由于其自身的特质导致其发展方向和衍生出的经济产物距离实体经济渐行渐远,从而导致两种经济体制的剥离和难以相互促进,同时也增加了虚拟经济产品的风险性,也同时极大的降低了虚拟经济自身的稳定性。

首先,虚拟经济因为膨胀进入市场之后会对实体经济造成非常大的衍生效应,虽然对虚拟经济的收益大幅增加,但是极大的影响了实体经济的稳定性,也提高了虚拟经济的风险性。同时也会对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其次,虚拟经济的失衡发展会导致资金和生产资源配置的失衡,从而导致实体经济发展无力,资金周转困难,而使得大批企业的破产,大量企业陷入困难等等问题的大量出现。再次,虚拟经济因为跟实体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导致无法很快的察觉经济过热的现象从而做出及时的调控,这样使得经济的可控性下降,对于调控控制市场和经济十分不利。

五、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原则

首先是平等对待的原则,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要发展,齐头并进,不能厚此薄彼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其次是协调发展原则,也就是说不但要两种经济模式都能独立的完成发展,更要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变得协调,不要对对方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再次是互利共进原则,也就是说在相互不影响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相互的调整与合作使得两种经济模式都能更快更好的发展。最后是协调一致的原则,也就是说在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一切以经济发展大环境和大趋势为前提,提高总体的经济发展为原则来协调和处理。

六、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首先,要重点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如同前面提到的,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并不成熟,产业与技术结构不合理,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好政策和扶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投资,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备,使得我国实体经济做好完全的准备应对虚拟经济的冲击。

其次,应该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适当的发展虚拟经济,从而促进和完善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的虚拟经济的发展还很稚嫩,抗压能力还很薄弱,控制虚拟经济的经验还有所不足,所以在虚拟经济发展的时候要注意小心的引导和及时的控制,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促进提升。

再次,完善监管体系,可以想象,虚拟经济的膨胀性和不稳定性,如果没有一套完备而成熟的监管体系,如何能做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发展,同时,制度的建设也不能落后,要形成一套适合国情和国际形势的规范操作,从而达到两者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篇9

(二)经济活动在金融经济中出现过多

因为金融经济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资金上,与实体经济相比都有着很大优势,这也就导致很多经济活动都趋向于在金融经济领域进行,进而使实体经济所遭到的挤压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这也使金融经济领域的交易出现越来越多的纯粹投机行为,促进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

(三)两者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不均衡使得前者中大量存在的投机因素对经济指标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很大一部分的价格指数都因此很难得到真实的反应,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无法完全显示出来,这也就使得价格指数丧失了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反映作用[2]。其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受到的损害相对严重,大量的社会资本从实体经济领域中流失,随之流入金融经济领域中,而金融领域中因投机行为的频繁而出现虚假繁荣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实体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对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利弊分析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实体经济,这也使得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世界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演变。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其有利方面在于金融经济的地位提升使得社会资源大量流入金融经济领域,在整体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资金的流动与配置起到不可或缺的中介与配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3]。其缺陷方面在于两者之间的失衡使得金融经济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甚至限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消极影响。金融经济的主要职能便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一旦两者分离,无论对金融经济来说,还是对实体经济来说,其破坏性都是空前的。所以,合理把握两者之间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两者分离的原因是解决当前困境必须要走的路。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主要原因是前者在规模、数量、地位等方面大大超越了后者,随着这种现象的深入,两者的分离也一定会对社会的整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对两者分离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大体上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资产增多使风险增大

在讨论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从时间顺序与现实贡献的角度看,实体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经济相比更具备根本性,从发展层面看,在实体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以后,金融经济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另外,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期,金融经济想要进一步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依托。所以,金融经济想要发展就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基础。但是,实体经济在世界性的交易过程中需要外汇,而外汇又要依托于金融经济,在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然而,风险又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在金融经济中[5]。所以,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会慢于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金融资产的比率也因此增加,这对经济发展来说,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导致

从技术角度看,技术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创新,而经济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创新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国际化特点,金融经济的类型也以此为基础越来越多,从而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提升金融资产的比率。从制度角度看,由于金融经济大于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很多非理都与两者的分离有很大关系,这些行为因为制度因素而产生的。

(三)金融管制的自由化与弱化

金融管制的自由化与弱化膨胀是影响两者分离的直接因素之一,弱化主要表现在国际之间解除了金融管制,导致国际之间的资本流动越来越多,除此之外,国家内部也会对金融管制进行弱化甚至解除,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交易的数量也随之增加。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有很多,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前局面的产生,而上述的三个方面起主要作用,想要阻止两者的分离,也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将两者之间的比重与相互关系协调好,从而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篇10

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在世界范围内虽然处于较好的状态,但是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发展状态,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将预防经济危机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与此同时,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并引发了大规模、大范围的讨论与反思,只有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才可以保证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概念以及关系发展历程

(一)金融体系的概念

首先要明确金融体系的概念,其实质是从国家层面来讲,金童制度等相关内容的具体运行模式,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国家其金融体系也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国家中的金融体系,从本质上而言,是国家内部银行对其进行操控,但是有一部分国家的金融体系,则是以市场为导向,受市场的操控,也就是根据金融市场对金融体系进行构建和建设。从广义上而言,国家整体经济的流动框架,是一个国家中金融体系主要构成部分,其中包括实际的金融交易,以及各种类型的中介机构,还包括金融资产。但是,不管是金融资产,亦或是金融交易的方式,都与国家政府的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实体经济的概念

本文所阐述的实体经济,是与经济创造相关联的所有活动的总称,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还包括精神文化消费的一切活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包括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经济活动,涉猎到工业、农业、文化、科技等众多产业,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乃至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经济特点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实体经济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材料,对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实体经济活动,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生产消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可以满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物质以及精神的需求。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发展历程

在诞生以来,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在不断的变化。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为实体经济在交易过程中产生资金需求,所以金融体系应运而生,但是,金融体系,仅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汇兑支持,以及在交易过程中提供支付保证,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没有推动作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处于一种分离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实体经济也逐渐壮大,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金融体系开始融合,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实体经济发展中产生的数据,被用于金融体系完善的参数,而在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自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并逐渐进入融合状态;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两者均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在结构和功能上均有所改善和进步,此时,两者之间的距离又逐渐扩大,其关系也处于分离的状态。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金融体系实践基础是实体经济

金融体系,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体系的制定,其根源在于实体经济,正是因为实体经济的存在,特别是实体经济交易中的融资需求,为金融体系的经济收益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可以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若是没有实体经济,及时金融体系再完善,也必然导致资本泛滥的问题,在此种情况下,大部分的金融资本会转投到投机市场当中,引发的恶果就是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金融市场秩序混乱,最终引发金融危机,此种情况建立的金融体系没有实际意义。由此得出结论,金融体系的作用发挥,其基础是实体经济。

(二)实体经济的发展依托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是金融体发挥实际作用的基础,同时,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需要依托金融体系方可得以发展。具体言之,对于实体经济发展而言,金融体系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为实体经济的融资提供了支付中介作用的支持,对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并对其扩大资金规模,加快发展速度有着重要作用,在金融体系提供高效融资的情况下,实体经济企业可以将资金用于扩大生产,保证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链的完整,保持企业的稳定运营,同时,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从逐渐从单一性影响转变为多元化影响,例如,金融体系中对实体经济制定的相关制度,如信用体制、财务管理等,从多角度和多方面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最终都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并依托于金融体系的发展[3]。

三、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对策

(一)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要理由自己的优势,在发展过程中,积极体现自己的主动性,将经济交易需求作为自身的发展指导方向,进而完善金融体系以及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成为金融体系发展的助推力量,促进两者之间的紧密程度。实体经济内因素中,诸多因素会影响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以实体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丰厚原始资本积累为例,当原始资本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进入金融体系,增加金融体系中的资金,进而扩大金融体系的规模。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会直接或是间接的产生金融需求,而金融机构必然会通过提高竞争实力的方式争得金融项目,进而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并促使金融体系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由此可见,实体经济内部必须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其内部可以促进金融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因素作用,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融合。

(二)推进自由化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高融资效率,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1)通过提高资金的储蓄利率,进而引导更多资金成为金融机构的储蓄资金,扩大储蓄规模;(2)改善投资方式,可以将金融机构中的储蓄的资金以投资的方式,转化为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3)可以有效减少或者是直接避免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金融市场产生的消极作用,促使资本可以不断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便于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4)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会对实体经济企业进行全面的审查,并在融资之后监督企业的经济行为,可以促进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进而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率;(5)通过构建多层次,并且差异化明显的金融市场,可以改善和调整金融市场结构。鉴于此,应该促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市场化发展,促使金融体系更加完善,得以发挥金融体系的优势,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三)保障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改革

对于金融体系而言,可将其分为两种,一是直接金融,二是间接金融。间接金融就是指金融中介,包括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中介功能,为实体经济的运营提供机构载体,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实际的影响,而直接金融就是指资本市场,直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并决定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要支持更多多元化金融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将金融信息传递给实体经济中的企业,除此以外,资本市场还应该发挥自身的监督功能,对实体经济中各类企业,以及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预防和减少企业以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杜绝企业的违规违法经营。更为重要的是,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健全信用结构,强化资本市场的信用建设,为实体经济在资本市场中,得以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能够为实体经济与金童体系的融合,扩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而且还可以促进金融体系以及实体经济两者的合作共赢。

总结

综上所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关系对实体经济发展,以及对金融体系的发展均有不同的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充分深入了解和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保持经济稳定发展,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以及预防金融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通过有效的对策,协调两者关系。

参考文献:

[1]余悦.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财经界(学术版),2015,10:5.

[2]徐雅静,聂永芳.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中国集体经济,2017,01:21-22.

[3]母红云.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知识经济,2017,04:53+55.

[4]杜伟.关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6,08:49.

篇11

随着开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危机发生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显著失衡,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兼并行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业中出现,导致经济体中出现高度集中的问题。这种因为大肆合并而导致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则金融企业因高度集中而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带来了追逐高额薪酬的机会,再则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凭借自身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而无需承担破产风险的忧虑,即使有破产的风险和可能,政府也会因为其规模巨大一旦破产就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出手相助,因此,这些大型金融企业就减少了必要的风险防范,甚至会做出一些严重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经营行为。

第二,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交易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致使金融经济中的交易出现纯粹性的投机行为增加,乃至金融经济彻底抛弃实体经济,脱离与实体经济的正常、必要的联系,致使整经济发生恶化趋势。

第三,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影响到经济指标,许多价格指数因为实体经济的弱小和金融经济的强大而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这也进一步致使大量价格指数失去了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由于金融经济的挤压而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从创造真实价值的实体经济领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经济领域,而金融领域由于其投机而出现出虚假繁荣,这又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显著提升,这是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金融经济领域,金融经济在社会经济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失衡,导致金融经济由于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甚至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金融经济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都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弄清楚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在谈金融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实体经济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顺序上还是在现实贡献上,实体经济都是比金融经济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经济必须在实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撑。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第二,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这种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这加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总之,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相分离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综合起作用的,以上三个方面是其主要方面,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措施也应该从以上方面入手,协调好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积极引导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努力改革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根本上是金融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经济危机走向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篇12

(一)实体经济的测度指标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实体经济的界定,初步将实体经济概述为这样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的内容是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其在经济运行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进入市场的要素以实物形态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对应存在的。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12]。结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之间的概念,本文选取实体经济总量和虚拟经济总量两个指标分别对实体经济及虚拟经济进行衡量,实体经济总量是指除去金融业及房地产业之后的各行业生产总值(GDP),而虚拟经济总量则是指金融业及房地产业GDP总值。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趋势

1.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的时间演变及空间分布

为更加合理地分析实体经济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变化,本文引入了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和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这两个指标,测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总量及虚拟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比重变化。如表1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从1978年的3497.1亿元到2010年的357905.85亿元,前后增加了将近100倍。1978年至2010年这32年间,实体经济总量平均增加率为15.8%,其中1984-1988年、1992-1995年及2003-2007年这三个时间段实体经济总量增加率较高。相比较而言,我国虚拟经济却表现出了更为强势的势头,从1978年的148.1亿元到2010年的43296.18亿元,增加了近290倍,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虚拟经济的年平均增加率近20%,其中1981-1989年、1992-1995年及2006-2007年这三个时间段虚拟经济总量增加率较高,这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时间段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以上分析说明,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都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且从虚拟经济发展阶段的滞后性来看实体经济作为虚拟经济发展基础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而从实体及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比重指标来看,实体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95.9%下降到2010年的89.2%,共下降了6.7%;虚拟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06%上升到2010年的10.79%,共上升了6.73%。改革开放初期,实体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依然较高,维持在93%-96%之间,虚拟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相对较弱;步入90年代以后,实体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维持在89%-91%之间,虚拟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及金融业的迅速崛起促进了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进而驱使了我国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的快速下降。

整体而言,我国实体经济及虚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相互促进的态势。特别是数据中显示的虚拟经济增长的滞后现象充分表明了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促进作用。相比较而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表现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离的趋势,一方面是基础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迅猛发展,金融业异常繁荣,虚拟经济膨胀;另一方面却是实体经济的逐渐萎缩,投资率下降,经济停滞不前[13]。美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前车之鉴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调整提供了引导:一是保证我国实体经济资金的合理供应,避免虚拟经济膨胀对实体经济资金供应的挤占;积极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避免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为更加全面地探讨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趋势,本文从东中西部三个地域视角对我国实体经济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我国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的平均值为20200.6亿元,中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的平均值为12301.19亿元,西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的平均值为6288.06亿元,明显存在着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经济改革力度较大,因此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和虚拟经济总量都比中西部地区较大。而就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而言,东部地区虚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体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较中西部地区较低,维持在79%-93%之间,平均比例为88.2%(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总量维持在6%到20%之间,平均比例为12%);中部地区该指标维持在92%-94%之间,平均比例为93.6%(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总量维持在6%到7%之间,平均比例为6%);西部地区该指标维持在90%-94%之间,平均比例为92.6%(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总量维持在6%到10%之间,平均比例为7%)。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结构演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划分方法,本文将实体经济划分为三个产业: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金融业及房地产以外的相关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如图1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围绕50%左右上下波动;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在90年代以前较为平稳,而步入90年代以后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截止2010年所占比例仅为11.3%;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自8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上升,截止2010年所占比例达到了36.3%。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效益分析

本文为合理进行效益分析,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建立效益评价指标如下:1980-2010年相应的指标数据如下:数据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效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表4所示,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由初期的0.1上升到2010年的4.7,上升了将近50倍,特别是步入20世纪初期,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倍增;实体经济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绿色GDP的发展宗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实体经济能耗由1980年的13.78下降至2010年的0.91,充分体现了技术进步对于节能的贡献;然而投资产出率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存在着边际报酬递减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虚拟经济带动投资转向存在莫大关系———由于虚拟经济部门的高回报,虚拟经济膨胀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资金供应,致使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下降,投资产出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快速增长的33年。无论是总量还是经济效益,我国实体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提升。然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势头更胜,特别是最近几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偏离也渐显端倪。吸取美国前车之鉴,合理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引导我国经济政策的重点之一。而在二元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是基础,积极促进实体经济合理增长是我国经济政策的导向之一。故此本文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合理分析,以便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分析

结合新古典增长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对经济增长动力进行的深入研究,本文归纳出了我国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即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教育优化拉动的人力资源改善和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为更加科学地分析以上因素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推动作用,本文选取合理的数据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的实证分析。回归模型为:lny=∑ni=1lnXi+ut,其中y表示实体经济总量,Xi表示影响因素中各指标变量。在指标选择上,制度变迁(ZD)参考王文博等(2002)[14]的分析,对非国有化率、市场化指数、市场化收入比重及对外开放度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出制度变迁的指标值。技术进步选择以下三个指标来反映我国技术进步历程:一是专利申请授权数(ZL);二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发展人员全时当量(RDRY);三是R&D经费内部支出(RDJF)。人力资源参考朱承亮等(2011)[15]的人力资本存量指标值。资本活跃度采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进行衡量。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为消除异方差,同时保持单位的一致性,本文对各项指标数据都取了对数。本文共设立4个模型:模型1为我国制度变迁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模型2为我国技术进步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模型3为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模型4为民间投资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具体实证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1.改革开放背景下制度变迁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变迁沿着市场化、开放化两个方向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实体经济方面“非国有化”不断合理深化,这为我国实体经济总量增加及其结构改善提供了很好的内在推动。具体而言,制度变迁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逻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较好地优化了我国资源配置方式,使得资源从效率较低的部门释放出来转移到效率较高的部门,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较好较快发展;二是制度变迁带动的产权制度优化使得交易费用得到有效下降,激励约束机制也逐步完善,进而推动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国制度变迁积极地带动了虚拟经济的发展及相关制度的进步,进而从侧面推动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如表5中模型1所示,指标ZD的系数为4.8155(t值分别为15.28),这也充分证实了制度变迁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显著正相关影响关系。

2.创新性建设背景下技术进步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

一般而言,技术进步是指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具体而言是指技术知识的深化和物质生产手段的革新,不仅包括技术设备等硬件的技术提升还包括软件的深化。一方面,技术进步是实体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前提,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了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效率、资本回报率和利润率,进而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增长也为技术进步提供了支撑,实体经济增长为技术革新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和平台建设。技术进步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作用显示出了技术进步对实体经济演变的促进作用。如表5中模型2所示,专利申请授权数、R&D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及R&D经费内部支出对实体经济总量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关系(系数分别为0.0714、0.4767、0.3484,t值分别为1.02、3.91、4.36)。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教育优化背景下人力资源改善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

我国教育等相关因素的优化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人力资源质量,这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力资源的改善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改善能有效地促进实体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二是人力资源的改善能积极地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三是人力资源的改善包括人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的更新以及对“新”思想的接受速度提升,从而带动了思维创新“风暴”,这也包括为制度创新准备的人力基础,实体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此形成。如表5中模型3所示,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系数为5.2069(t值为8.32)。

4.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进步使得我国资本投资十分活跃,而这种活跃度主要表现在投资渠道和民间投资份额的增加上。一方面,资本活跃促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创业和投资增加,既带动了经济发展又解决了就业。另一方面,资本活跃也推动了我国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改制和“非国有化”程度加深,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表5中模型4所示资本活跃对我国实体经济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5533(t值为34.99)。

(二)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及背离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两种必然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在两者的关系当中,实体经济是基础、是根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真实提供者,也是社会再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主要供给者,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无疑是得益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特别是对于仍然处于试图通过现代化来实现脱贫致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更为紧迫和关键。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又具有独立的发展逻辑,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其背离现象及其负面影响。目前关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演变影响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多。刘金全(2004)通过定量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规模和活性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发现虚拟经济无论是货币供给规模还是价格水平的波动都存在着对实体经济规模和增长的正向作用和影响[16]。王谢勇等(2005)利用Java语言编写元胞自动机规则模拟经济运行系统,结果发现虚拟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它一旦形成便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17]。马卫锋等(2005)利用我国27个省市区1978-200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我国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投资总量而非效率提高的途径实现[18]。周业安等(2005)通过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化指数能够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经济增长[19]。周莹莹、刘传哲(2011)通过实证发现,长期内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显著,且对实体经济发展变化的解释程度不断提高[20]。上述研究反映了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影响,故本文不再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虚拟经济对实体经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虚拟经济的角色定位上,具体而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虚拟经济起着一个“中介者”的作用,利用其流动性强和回报率高的特点将社会闲置的资金吸收起来,并直接或者间接地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来,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一个“服务者”,通过金融产品或者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和交易提供更为快捷和广阔的渠道,从而有力地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三是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宏观经济环境“营造者”,虚拟经济环境既是宏观经济环境的晴雨表也是引导宏观经济环境走势的一股重要牵引力,虚拟经济对宏观经济观景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实体经济的未来走势,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可以积极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合理成熟的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应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部门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出虚拟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虚拟经济的迅速膨胀,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现象也初见端倪且逐步加剧。随着现代市场机制的演进,我国虚拟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入并呈现出了独立发展的趋势。在此过程中,虚拟资本迅速泛化,虚拟经济规模也逐渐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使得其背离现象内在化和普遍化,而资金收益率差异是背离的主要原因[21]。甚至于,虚拟经济的背离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虚拟经济部门膨胀导致其对实体经济投资的挤占等,甚至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缓解经济下行的投资有很大部分都被投入到虚拟经济中。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房地产泡沫,无疑与虚拟经济过度投入有着紧密关系。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还远未达到产生美国次贷危机的程度,但我国的经济体系也更无法承受像美国那种次贷危机的冲击。因此,对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及其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倾向,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和警惕。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总量与虚拟经济总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其增长速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密切相关,同时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政府政策引导的作用也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从虚拟经济发展阶段的滞后性来看,实体经济作为虚拟经济发展基础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就经济结构而言,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避免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合理协调二元经济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在空间分布上,我国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较中西部地区较好,而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相对较高。就经济结构而言,我国实体经济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围绕50%左右上下波动;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在90年代以前较为平稳,而步入90年代以后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自8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上升。从实体经济效益来说,我国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能源消耗不断下降,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快速增长的积极表现。而投资产出率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也为我国虚拟经济膨胀对实体经济的挤占提出了一个警钟。在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过程中,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教育优化拉动的人力资源改善和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虚拟经济也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其背离现象的初见端倪及逐步加剧。

(二)政策建议

为继续保持我国实体经济良好发展势头,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法二元发展,本文基于影响因素视角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

1.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基础,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合理引导资金供给方向,避免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资金供给的挤占,同时通过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推进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维护资金的合理流向,保证实体经济的发展拥有充实的资金供应(如在银行业的放贷上制定合理的制度安排,确保实体经济部门资金来源的最低限额或合理比例)。以此为实体经济增长提供更为广泛的资金支持,提高社会资本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反作用推进实体经济的增长。

篇13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原因

实体经济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其产品价值需要在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的环节中来体现,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无法保证实体经济发展效益的实现。而金融经济发展本质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高收益、高风险、投资周期短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也吸引力大量的闲散资金。在金融高回报的影响下,很多实体经济转向金融市场发展。在金融部门逐渐增多的同时,金融发展规模样也得到了扩展,由此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无论是在数量下,还是在规模上都发生了变化。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受到了金融经济的冲击,金融经济从原来的辅助地位转变成现在的主导地位,并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的影响,成为一种发展的主流。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影响

(一)积极影响

伴随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渐突出,由此导致很多社会资源发展向金融经济的范围内倾斜。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中,金融经济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在社会资源配置和资源调度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消极影响

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逐渐失衡的影响下, 导致金融经济本身的社会约束力逐渐减弱,甚至出现了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局面,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从本质上看,金融经济的发展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但是当今的形势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分离,实体经济发展本身受到了破坏,需要建立一种二者制衡机制来保证两种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的解决对策

(一)加快发展实体经济,为金融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支持

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是金融经济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键。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内容:第一,优化实体经济结构,充分发挥出实体经济发展中利于金融经济发展的因素。第二,实体经济发展要实现不断的创新和升级,提升本身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吸引力。

(二)金融经济发展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

金融经济的发展要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进行,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而进行发展。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演进在本质上是对实体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和改进的过程。由此可见,金融经济的发展要能够服务实体经济,不管是在信贷市场发展和证券市场,还是在金融衍生品发展领域,都需要根据实际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来进行相关的发展创新。另外,有关人员还需要认识到实体经济本身发展的局限,采取措施对实体经济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发展的更好融合。

(三)加强对金融经济发展的监管,防范各种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