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发展困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研究方法与内容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进行,选取了K中学新入职教师李老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建构有意义的教育故事,展现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各种困境,引发读者思考一个颇具潜力的农村新教师的优势为何不能转化为现实。
1.2研究内容
本研究从科层困境、心理困境、技术-理性困境、专业困境和道德困境五个方面来分析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科层困境指因学校和教育体制中的行政部门的组织是科层的,教师必须服从科层的权威,但是这种科层的权威在某些方面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心理困境指由于心理激励的缺失而导致的专业发展的困境。技术―理性困境指因学校对规范的教学模式缺乏典范的指导,从而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困境指教师缺乏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对教师职业自我认同感低,把教师职业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自我实现的途径之一。道德困境指教师没有形成来自于共同体的价值观、理念和理想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2研究结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起始阶段,新教师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困境和危机,但是教师们最终总会克服困境,实现潜能与现实之间的转化,最终逐渐成熟。可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李老师的潜能在转化为现实的时候遇到了巨大的困境,这种困境使得李老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未能萌发,她尚处于教师专业发展将要萌发却未能萌发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李老师自身的潜能优势也逐渐的变弱。在学校内部,多种多样的矛盾在教师身上汇聚和交融,这些矛盾使得教师的潜能难以转化为现实。
2.1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一种引而未发的状态
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一种引而未发的状态。本文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而未发的状态指的是虽然农村新教师具备了专业发展的潜能,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新教师并不具备能把这种潜能转化为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然状态的能力。
新教师专业发展遭遇的困境具体表现为:科层困境、心理困境、技术―理性困境、专业困境和道德困境。科层权威的过度运用使得新教师不得不在一定的监控之下执行学校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尽管某些任务和制度的规定是不合理的,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但是新教师却不得不执行;心理困境的最大的表现便是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尚未被激发出来,新教师缺失了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新教师在技术―理性方面遭遇的困境是她对规范的教学模式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不知道一节课上到什么程度才能算作是一节好课,不知道标准化的教学是什么样子;专业困境的存在让新教师很难静下心来对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包括对教育目的、教育本质、教育理想等的思考;道德困境的表现是新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对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学生缺少了一种爱。
2.2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一种支持缺失的状态
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一种支持缺失的?钐?,这种支持缺失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支持的缺失;二是专业互动的缺失。
2.2.1环境支持的缺失
一个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会受到她所处的环境的影响。K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校长不能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引导。校长的水平和素质决定了校长能否为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种积极的支持。在K中学的观察发现,K中学校长的能力非常的有限,不足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较大的积极的引导。
其次,一个新教师进入到一个教师岗位,不管她以前有没有教学的经验和经历,进行相关的教师培训对她将来的专业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李老师从未有过相关的教学经历,教学对她来说是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李老师非常需要参加有效的教师培训。经过访谈,我了解到K中学的教师培训不仅非常少,而且极为低效。很多培训注重的是形式,而不是实质。教师们反映这种培训并未对他们的专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反而浪费了他们的时间。
最后,教师教科研的缺失。教科研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能够使教师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但是,现实的教科研并不是有效的,它更加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对老师实质性的帮助。
2.2.2专业互动的缺失
教师之间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互动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研究来看,教师之间的互动少且低效。主要表现为:新老师教师之间的互动的缺失和教师专业发展自觉性的缺失。研究发现,新教师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缺失了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教师很难与其他教师产生专业发展的互动,其专业也很难获得较大的发展。
2.3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深受科层权威压抑的状态
科层权威的过度运用对教师的行为产生一定的限制。首先,K中学的领导没有能力为教师创设促进教师发展的工作任务,他所提供给教师的是过多的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无益而教师又不得不做的事务性的工作。这些事务性的工作挤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结果不仅没有成功的实现领导的意图,反而限制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其次,学校以各项制度规定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行为,这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施展空间。不管是对教师的各项制度规定,还是对学生的各项制度规定,教师都是最直接的执行者,是实现学校领导意图的工具。此外,K中学还存在对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惩戒制度和一日常规等,这些制度如果制定的不合理将会限制教师的行为。现实情况是,K中学的领导没有能力制定出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他们目前制定的各项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和工作行为形成了一定的限制。这让教师必须按照领导的意图去做,如果达到了领导的要求,就会受到奖励;如果达不到领导的要求,就会受到惩罚。
2.4农村新教师的反思能力与专业发展处于不良的互动状态
农村新教师教育反思能力不足,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极易形成行为趋同的问题。农村新教师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的,但是由于农村新教师缺乏一种教育反思的能力,他们与他人的互动过程并不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教师很容易形成行为趋同的问题。
首先,新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互动为非良性互动。上文我们已经分析过K中学李老师不得不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去开展工作,她是实现学校领导意图的工具。由于李老师缺乏了一种有关教育的反思能力,她自身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低效的、非科学的。她觉得按照领导的要求来做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在这个过程中,她没有能力形成自己关于学校领导行为的判断能力,只是一味的认为是正确的,是必须服从的。这样李老师在自己的理念上就会认同学校领导的一些做法,并将这些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这是对学校领导理念认知上的趋同。理念是行为的指导,李老师对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处理实则是与学校领导理念认知上的趋同。这种趋同对于李老师的专业发展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因为学校领导的某些管理理念本身就是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背道而驰的。
其次,新教师与学校同事的互动为非良性互动。一个群体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共同的态度和观点,会影响到参与者的行为。李老师在与学校老教师的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于自我的认识。刚进入到教育的场域的时候,充斥在她眼中的是激烈的师生冲突以及老教师对师生冲突的处理。在学校教育的场域中对于某些教育事件的处理成为了教师在学校共同生活的共有的观点和态度,这样李老师很容易的跟着老教师见样学样,机械的简单的去处理师生冲突,而不会反思这样处理师生冲突会对以后的师生关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但是由于她缺乏一种教育反思能力,她所形成认识只是对于其他教师的做法的浅层次的了解而已,她没有能力对这些做法做出正确的符合自己的判断。她不会去思考其他教师的某些行为的背后的原因,也不会思考其他教师的做法是否合理。李老师没有经过深刻的教育反思而形成的某些行为只是老教师某些行为的一个复制品,新教师很容易跟老教师形成行为趋同的问题。李老师跟学校领导以及学校老教师的互动是一种非良性的互动,这对李老师的专业发展起了很大的反作用。
篇2
一、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
(一)不准确的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
农村合作金融在本质上已经与农村、农企以及农户脱离了互助合作关系。我国自从2003年进行农村信用社进行深化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迅速、改革顺利,逐渐成为了金融支农的主力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信用会社开始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逐渐出现了想商业化银行倾斜的趋势。银监会在2012年对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该组进行鼓励,因此,现有的农村合作银行都要改组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这样,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业态中就出现了安全隐患大、抗风险能力弱、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市场定位模糊等很多问题。
(二)严重的农村金融抑制现象
“二元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使得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落后,甚至于将农村资金大量挪用于建设城市工业化当中。在这种背景下,农村以及农业的发展受到了资金长期短缺的严重抑制。
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出于提高经济效益以及防范风险的需要,导致出现了农业存款远比农业贷款多的现象。很多在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市场上处于“多存少贷”或“只存不贷”的状态,从而将很多农业资金用在非农生产和工业当中,导致无法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
(三)落后的农业保险体系发展
农业这一行业具有高风险性,现代农业面临着诸如经济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自然风险等多种风险。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面对着这些风险是无法应对的[3]。农业保险在支持农村金融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将农村金融风险分散掉。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每年因各种突发性灾害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急需强大的农业保险体系用来作支撑。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保险体系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中,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不够、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以及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小、品种少等都是存在的问题。再加上我国尚未建立再保险体系,风险分散机制尚待加强,从而导致我国的农业生产风险居高不下。现行的农业保险规模也无法达到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二、使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制约的因素
“二元”经济结构造成我国城市金融市场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割裂,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入城市,这种内生因素成为了使农村金融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主要因素。
农村金融的孕育也受到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但是金融空缺的现象仍然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要严重很多。
农村金融效率受到了较高的交易成本的拖累。农村金融市场在当前并没有将自己的信用体系建立起来,一些正规金融机构并不了解农企以及农户的还款能力、资信情况。农村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经营规模小的农村企业以及资金需求额度少、分布分散以及数量庞大的农户。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在投放贷款之前,必须要对农户以及农企信息进行全面调查,这些都使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交易成本有所提高。
三、使农村金融摆脱发展困境的对策
我国农村金融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成为了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因。使农村金融摆脱发展困境需要注意一下问题。
(一)促进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功能定位不准确以及机构设置不足等都是现行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问题,所以必须要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必然趋势就是多元化,所以现阶段必须要促进以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主,以商业银行为辅的金融体系的监理。
(二)财税扶持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
农业受到市场风险以及自然风险的双重影响,所以是典型的弱质产业。虽然各级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措施和政策,但是还是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撑以及财税扶持。促进稳定的财税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同时还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金融机构向三农事业的贷款予以鼓励。
(三)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由于农业生产受到自然风险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必须要促进现代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我国应该将多元化、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起来,逐渐走上商业型农业保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地增加农业保险的品种,将农村保险的覆盖率全面提高。同时,还要促进再保险和重大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使保险业补偿农业的作用发挥出来。
四、结语
篇3
(一)发展困境分析
1.内部环境依恋理论提出的基础是基于儿童早期对成年人通常是其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及生活压力的驱使下,农村年轻父母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影响及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经过在安徽省某村随机调查30户年轻家庭,数据显示,63%的家庭父母双方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中与父母同住,由于长时间的分离,再次见面时,儿童表现出的是明显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会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退,孩子遇到事情也不会主动去和父母沟通,不会去表达感情,甚至在面临丧失或分离的时候,导致回避的产生,以此造成一些心理或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在学习、生活、道德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问题。①2.外部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在同辈群体中属于较弱势的群体,在杂乱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没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加上可依恋的对象不在身边,没有正确的指导,很容易误入歧途。
(二)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留守儿童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阻碍:1.缺乏正常的生活照料及保障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留孩子在家由祖辈照顾,由于缺乏很好的生活照顾加上溺爱,部分留守儿童没有正常的饮食规律,厌食、偏爱零食等造成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2.家庭及学校教育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中,由于缺乏合理的家庭约束,仅有教师在上课期间的正确指导不足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儿童在成绩落后时产生一种自卑感,自我放弃,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脑子太笨,进而厌学甚至辍学。3.心理及道德行为偏差由于留守儿童对父母依恋的弱化,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愿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以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留守儿童会把事情压在心里,不愿向外人吐露,导致性格发生变化,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扭曲,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②4.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合理的保障留守儿童属于弱势群体,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因此人身安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垃圾食品严重威胁着未成年儿童的健康,儿童好奇心及贪吃的性格导致其不加分辨地去尝试。二是学校与家庭沟通机制不完善。
二、解决对策
(一)内部环境
1.完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渠道Mastern和Garmezy提出亲子关系是造成儿童发展问题和心理病理问题的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家长外出务工时要尽量考虑将孩子带在身边,如果务工地无法解决孩子的教育等问题时,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③,每年尽量多回家看望孩子,或者在孩子放假的时候将孩子接到身边,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他们家庭归属感和安全感。2.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一是在条件允许时,在没有办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时,考虑把孩子托付给有责任感、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亲属等;二是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交流,提醒他们重视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的沟通辅导。
篇4
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对实现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实施完善的艺术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的校园艺术教育也更有利于唤起社会对农村的关注,促进农村地区艺术师资力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孩子自我封闭的个性,完善审美。不仅如此,学习艺术课程,可以促进学生们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艺术教育课程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农村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开展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也正因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利因素,农村的艺术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1.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包括学校、家长、学生自身在内,都对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而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认识,单纯以最求文化课的高分以及升学为目标,艺术课程被普遍认识为“副科”,甚至是“副科的副科”。有些学校甚至占用美术、音乐课的时间来学习语文、数学等主课,长此以往,便对艺术教育的产生轻视的看法,更不利于参与艺术教育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甚至连相关主管部门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制定相关教育规定是并没有将艺术教育列为“必修”的重要课程,只是将这些艺术课程屈居主课之后。
2.农村艺术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
艺术教师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城市中的学校,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师往往都是非专业的,这也是造成农村地区开展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在有些农村中小学中,美术、音乐等课程往往都是由语文、英语老师兼任,在进行艺术教学时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往往是单纯的娱乐性质,无法掌握绘画或是歌唱的基本原理及技巧,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更加削弱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认识,不利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了良好审美的培养。
3.财政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不足,造成艺术教学缺少最起码的设备
充足的教学设备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辅助,而在很多农村学校之中,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却是极其缺乏。最基本的音乐器材,美术用具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专门的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画室。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学设施,艺术教育课程便很难开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财政支持也明显不足,而学校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用在最重要的主要课程上,首先保证“主科”的师资,对艺术教育的投资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社会对农村的教育关注力度不足,人们对在农村工作存在偏见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距离较为发达的城市较远,所以广大艺术专业毕业生宁肯在城市中做着不对口的工作,也不愿大老远跑到农村学校任职艺术教师,心中对农村工作存在抵触心理。长此以往,便很少有人会愿意到农村做教师,教育资源的倾斜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是富于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无人问津。
三、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对策
1.要在思想上扭转对艺术教育不合理的偏见,让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充分的。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是艺术的力量深入人心,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开展教育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深入贯彻素质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可以以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逐步打开农村艺术教育的局面,让农村艺术教育成为常态化的课程,让每一位农村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艺术教育带来的快乐。
2.要确保农村艺术教育课程的师资,引进专业过硬的教师进行授课
一方面,要呼吁上级部门制定政策,为农村地区补充大量的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过硬的艺术教育人才队伍,使之可以源源不断的服务于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可以与专业院校建立对口支援,让优秀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专业学习跨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给与艺术课程以充分的空间,要合理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并将课程列入实施计划严格遵守,让广大的农村学生可以充分学习艺术,更好的感受艺术的魅力。
3.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更大支持
在进行教育拨款时,要留出专项资金保证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应为各校区合理添置相关的教学设施,并且要不定期举办文艺节目,为校园增添艺术氛围,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较好的艺术教育。
4.加强宣传引导工作,进一步均衡教学资源
要从根本上改善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农村的艺术工作中,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艺术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选派一定数量的市、县级学校中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援当地的艺术教育,分享各校区、各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的艺术教育共开展的更有活力。
篇5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38
一、农村学前教师发展现状与困境
本调查以河北省一农村教学点附设幼儿园为例。该村常住人口一千余人。随着经济发展,当地兴起机械制造业,青壮年劳动力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妇女也外出工作,而家中幼儿无人看护及教育成为该村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撤点并校浩浩荡荡的展开,村小由1-6年级减缩至1-2年级,家长面临着孩子上小学高年级择校问题。部分家长倾向于将孩子送至收费较高的私立学校寄宿,原因有三点。一是孩子在家中无人照管,学习上也难以辅导。二是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无需参与。在众多家长的眼中,教师是神圣的,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更要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过分注重教师的作用,使得家长在教育中应该起到的基础性作用难以体现。三是迫于升学压力,在外求学拥有更高的教育质量。这造成了大量的低龄生源外流,使得村小生源难以保障。为提供照顾和教育儿童的场所,减轻家长的负担和压力,确保村小教学点的生源,就开办了村小幼儿园。
在此教育目的下,该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较低,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限制。幼儿园成为小学的附属品,依托小学发展而发展,由于没有学区经费支持,加之家长对教育投资少,收费标准很低,为100元/月。幼儿园屋舍为学校闲置房屋三间,与小学只一墙之隔,教师也没有独立办公室。幼儿园管理体制与小学基本一致,作息时间也与小学时间基本相同,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管理与教学体系。
幼儿园班额过多,师幼比过低:该幼儿园小班人数相对较多达30人,中班为21人,大班为25人。师幼比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1:7至1:8的要求。
幼儿园师资专业水平低,工资待遇低:幼儿园由于没有经费支持,所有教师没有编制,由一名教师负责后勤,三名教师分别负责三个班级,一名为专科毕业,其余两名初中毕业,平均年龄27岁。根据访谈,笔者还发现教师选择在幼儿园任教主要原因为:一是学校要求较低,能够管好孩子就行;二是自己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而在幼儿园任教,方便照看孩子。幼儿园教师工资1100元/月,相比去年800元/月,提高300元。
二、我国农村学前教师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前教师待遇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立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分担、省统筹的项目财政投入体制,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加财政投入,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是教师的问题,农村教师的问题说到底是经费问题。对此,国家必须重视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加大财政倾斜力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
(二)增加对农村学前教师的进修奖励,扩大社会宣传
农村学前教育离不开农村学前教师的辛苦耕耘,他们是乡村社会知识的守望者和传递者,没有他们的耕耘,但农村教育将是一片沙漠。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就要重视学前教师,但农村普遍尚未形成这一观念。国家层面颁布一系列幼儿园规章以及2011年来“学前教育宣传月”的开展,让教师认识到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同时也为社会再认识农村学前教育和教师提供了平台。另外,要通过奖励和宣传增加学前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农村小学教师通常去县城培训机构培训,而农村幼儿教师却没有进修机构,进修机会少之又少。因此,针对农村学前教师教育发展要增设教育培训机构,适当对教师予以补贴,将“国培计划”开展到中华大地的每个教育角落。
(三)完善多元化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美国学前教师在职培训课程主要有四大领域:社会情感和身体发展(0-9岁)、儿童的创造性和语言、儿童的思维和问题解决、当代社会教育。英国注重保教人员质量,主张在短期培训班中进修,参加各种学前教育学术会议交流,聘请学前教育专家进行授课、现场指导,通过多种途径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技能。
篇6
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农耕文明,在世界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工、商业的金融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业金融由于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无法得到良好发展。例如:盲目与滞后的生产、人口分散、闭塞的销售市场等,致使我国农村金融长时间不能得到显著发展,只能处于政策性的初级阶段,这样会对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1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通常是将国有的商业银行当作主体,并将农村信用社当作中心,然后利用民间信贷进行补充。作为农业强国,农业发展对我国整体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只有重视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有效调整,才能够使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良好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对农村市场进行有效开发,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较好发展,不仅制定了多项惠民政策,而且对每个与农村金融有关的机构开放了相应的金融业务,这样有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成长。但是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对农村的实际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相应工作的顺利实施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不利于金融机构的良好运营,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困境
2.1供求关系不平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生产方式以及经营模式得到了有效调整与改革,出现了众多新型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改变了古老、单一的农耕生产模式。在这一重大的转变过程中,生产经营所需要投入的资金不断增长,并且农业相关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多样化,更具备层次性,农户需要在采购农资以及相应的先进设施方面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同时需要对农产品进行有效销售的渠道进行有效扩张。但是目前为农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缺乏为农业贷款提供有力支持的政策,所以农村信贷所提供的资金力度不能有效满足现在的农业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因为无法在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许多农户为了可以集得足够进行农业生产的资金,只有向民间的非法借贷进行筹资。而民间的非法借贷不具备强有力的依托与保证,所以通常都会出现高利息、还款时间长等不利情况,从而显著提升了农户需要承担的经济压力,这样不仅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秩序的良好建立,而且会对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2.2供给不充分
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供给不充分的状况主要是因为,首先,商业银行主要是将盈利作为经营目的,利用多种金融负债方式对资金进行筹集,并以多种金融资产作为自身经营的重要对象,同时商业银行作为对盈亏进行自行负责的企业,为了能够对自身利益进行有效维护,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益,所以取消了许多在农村地域所构建的营业网点。而这样做虽然可以有效降低商业银行所需要投入的成本,但是对农村金融的良好发展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更是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其次,农业生产有着其自身盲目、滞后的特性,而且自然灾害对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常需要承担很大的系统风险与个体风险。因此,在银行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部分银行为了对坏账风险进行有效规避,通常会将吸收存款作为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业务。同时由于农业贷款具备利率低、时间长、金额少的特点,所以银行通常不愿对农业贷款进行支持。此外,农业贷款过程中所需要办理的手续十分繁琐,这样不仅严重影响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会明显降低农户实施农业贷款的积极性,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3运作风险较大
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虽然国家构建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主体,以农村信用社作为中心,以民间借贷作为补充的金融系统,可是随着农村金融的不断成长,需要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而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r村金融机构缺乏完善的法律机制。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中依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且其所具备的准入门槛十分低,缺少相应法律地位的明确规定,这样会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十分容易出现工作漏洞。许多人可以利用这些不明确的界限规定构建非法的农业金融机构,从而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会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带来相应风险;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业务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并且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良莠不齐。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借贷款是农户对金融机构产生的主要印象,而对新型电子化金融产品的应用效率却不高。同时工作人员缺乏较高的文化水平,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很少,并且工作人员有着较强的流动性,这十分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内部的有效管理与成长;第三,农业金融机构中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力度。为了减少企业需要投入的成本,农业金融机构通常都不会构建内部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办法对个人责任进行有效落实与明确,没有制定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岗位,这样非常容易出现违规借贷、私自构建小金库、违规承兑等状况,从而显著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3解决农村金融的困境的对策分析
3.1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
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有效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首先,以当地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农村金融发展进行大力支持,在各个县市的相应农村增建新的金融机构,从而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辐射范围,增强其工作、服务效率;其次,需要注重地域性的服务差异,以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恰当分配,从而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因地制宜的落实相应政策,进而显著增强金融机构的发展效果。同时政府需要对多项惠民政策进行有效制定与落实,从而对财政资金所具备的导向作用进行有效发挥。此外,还需要提升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对多种经济策略进行联合应用,并对农村中所拥有的闲置资金进行吸纳,以有效提升农户贷款的便利性;再次,提高农业信贷的额度,以充分满足农村发展的?Y金需求,甚至是高于其需求额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最后,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有效革新,对农业贷款的门槛进行有效简化,帮助农户利用适当的抵押物成功获取贷款。而国家可以对农业贷款给予相应的利息补贴,以显著减小农户所承担的贷款压力,构建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2提升相关机构的监督管理能力
为了有效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就需要提升相关机构的监督管理能力。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对相应的农村金融改革策略进行有效落实,并对相应的政策法规进行明确规定,以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监督管理政策。同时对农村金融机构中的入、退标准进行明确制定,从而在根本上杜绝非专业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与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需要采用有效的检查方式,以开展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发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进行相信调整与改革,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追究,从而有效构建一个公平的发展环境,为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良好秩序提供可靠保障,以显著提升农村金融的效率;其次,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监督管理能力,并构建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以现代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结构进行有效完善,以提升信贷管理的工作效果,同时对坏账项目进行定时盘查。落实责任制的监督管理策略,对权利与责任进行有效明确,使每个工作人员所需承担的责任得到有效落实,从而得到相互监督与制约的效果。此外,还需要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所具备的信息化能力,从而可以避免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显著提升其工作质量与效果。
3.3增强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篇7
现状分析及问题:由于生源急剧减少,造成了很多薄弱学校。所谓的薄弱,就是师资、经费、办学环境的薄弱,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一、师资薄弱,素质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农村小学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生源少,造成教师编制少,好老师不愿意来,来了留不住,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从而造成了几方面的问题:
1.薄弱农村小学不能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不能配备专职教师,有的学校每位教师要教三四门课程,还必须做好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班级管理、安全等常规工作。特别是安全工作,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因为如此,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活动。因而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而“专职型”“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课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目前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素质更高,要求术科(图、音、体、英、计)的教师更多,具有专业性的教师少,新课程改革怎样得到落实?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得到提高?这种状况使各农村小学在功课的安排上也感到非常为难,以英语课为例,大多是学校稍具英语或不具备英语教学能力的老师兼任,其他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虽然开课,也配备了很多的教学仪器设备,但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也只是应试教育的外衣。
2.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难以实施素质教育。留守在薄弱学校的老师,大多年龄偏大,虽然有很多传统的经验和方法,但是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近年来,虽然参加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全员培训等多种培训,但对现代教育理念、新教法接受得很缓慢,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培训的效果自然就低。在课堂上,依然穿新鞋走老路,很多先进的设备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课堂效率不高,更谈不上卓越课堂,致使更多的时间用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更多的时间是疲于应付各种检查。
3.教师职业倦怠,敬业精神缺乏,难以提高素质教育。目前在农村小学,不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教师是部分老师谋生的职业,谈不上高尚的事业心。社会整体环境缺乏对老师职业的尊重,老师微薄的薪资吸引不来优秀人员。对教师工作不能实施有效科学的评价(因为老师工作的多面性,量化标准难统一),致使为了鼓励教职工积极性而设置奖励性绩效工资,以及实行校长负责制、聘任制,也为了维持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等方面,经常顾此失彼,失去了调动老师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二、老师面临的从教环境差
身处偏远农村的老师,常常羡慕身居繁华的同行。同一个职业,同样的报酬(目前已经有所改观,对农村教师在补贴上有所侧重),却干着不一样的工作,面临的从教环境差。
薄弱学校一般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网络,也没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三、薄弱学校经费短缺,学校发展举步维艰
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存在的不均衡现状,网上也盛传实施最低经费保障。但薄弱农村小学由于生源少,按照学生人数拨付给学校的公用经费就必然少。该做的事情固然比规模大的学校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很多事情还必须得做,只是有时候学校在某些工作上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篇8
一、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
所谓薄弱学校是指由于学校教师素质不高、生源数量不足、无发展特色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的学校。其现状主要表现在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在薄弱学校,尤其是在低年级,有的老师要担任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有的甚至还要担任班主任,一人多职,负担比较重,并且精力分散,教学质量也很难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师在职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学历低,而且在校教师还有一部分是代课教师,有的教师是中专、中师毕业的人员充当,有的甚至是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师培养,仅仅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教学。这些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素质上,还是在专业素质上都与实力较强的学校有一定的差距。
(二)教学方式老套,课程单一。“满堂灌”、“注入式”、“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已成为陈旧教学方式的标志,而这在薄弱学校的课堂里却屡见不鲜。在课堂上,老师往往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分析得较为细致与透彻,学生通常没有思考的空间,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拓展;而得出的结论也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与掌握,从而也就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的课程设置单一,主要以语数外等学科为主,课外活动缺乏,社会实践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学到的也只限于课本,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受到了抑制。
(三)学生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本地,家庭作为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但是有些农村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却不能提供很好的文化氛围,他们平时看的书比较有限,没有形成很好的习惯,家长也不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就影响了学生的素质。而在薄弱学校,这些学生学习态度并不积极,对教育的期望值并不高,因此也导致了好斗厌学的问题学生的出现。学生数量不足主要是现在很多学生及家长选择教育质量较高、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
二、农村薄弱学校的薄弱成因
(一)教师流失严重,培训机会少。一方面,农村教师工资比较低,工作条件差,很多教师不安于在农村学校任教,有的教师甘愿回家务农,或做其他的事情来谋生;有的教师会想法设法去一些条件好、待遇好的学校,这造成了教师资源的流失;还有很多老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丰富的师资不能流入农村学校。这些都是影响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培训的机会不多,其教学思想、方式等不到更新与改善,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二)课程设置僵化,教师观念落后。对于教师来讲,由于信息渠道不畅,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也只注重分数和升学率。所以,即使学校按照教育计划安排一些活动课程、实验课程或是一些所谓的副科,也只是流于形式,很少能按照课时完成学习任务,所教授的课程仅限于升学考试的那些内容,课程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方面也得不到创新与加强,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素质不高等问题。
(三)学生学习态度消极,部分学生转向优势学校。一方面,校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通常不是很积极,通常他们不太注重学习,对教育的期望值并不高,因此也导致了好斗厌学的问题学生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从由书读到读好书成了新一代农村学家长的共同追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农村新一代学生家长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有着强烈的愿望。有的家长把孩子从农村转到城市就读,这也是薄弱学校生源不足的因素。
三、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对策
(一)有效提高领导者和教师的素质,更新观念。首先要提高校长及相关领导者的行政能力,可以通过培训、与其他名望好的学校进行交流等方式进行,这样能够使领导学到更多先进学校的方法,然后结合自身的条件,使学校自身得以完善。对于教师来讲,提高自身的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等,接受培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国培计划”的实施,是“促进边远地区农村教师培训资源公平分配的政策”[2],“‘国培计划’相当于一台‘种子机’,它要使通过培训的教师成为种子教师”,[3]而种子教师于农村薄弱学校来讲正是雪中送炭。
(二)充分利用当地本土资源优势,开发本土课程。充分发觉和利用本土资源可以让教育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注重研究开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校史资源、乡贤资源中的教育元素,学校对其加以充分利用。领导们要善于发掘、教师们要善于利用,才能开发出好的本土课程,使其成为学校竞争生源的一个优势。薄弱学校可以借鉴这方面发展好的地方,浙江省上虞市开展的园区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园区把自己的乡土文化如孝德、乡贤文化活教材的选择。[4]这都为薄弱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三)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创造学校自身的特色。一定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材”的观念,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发展空间,以使学生能够更自信的对待自己的学习。对于学校来说,要发展其自身的特色,就是让每个学校都能打出自己的品牌,如有的学校以篮球运动享誉本地区,有的学校以音乐、美术等为特色。对于薄弱学校来说,能够在某一方面见长,也能够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创建办学特色是薄弱学校走向成功之道。[5]“特色”可以让一些薄弱焕发生命力,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的教育理念也得到提升,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是更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方面来讲,学校也可以以此吸引更多的学生,这样便有利于生源的流入与薄弱学校的发展。
四、结束语
任何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除了靠国家出台的各种政策以外,还应不断的完善自身。尤其对于农村薄弱学校来说更需要发觉自身的潜力,结合当地情况和自身条件,借鉴成功学校的办学方法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样薄弱学校才能生存、立足与发展。(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指挥,冯文全,黄育云.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与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J].教育评论,2007(10):21.
[2] 赵忠山.“国培计划”振兴边远地区农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4-13
篇9
所谓小额贷款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贷款对象通常是个体商户、小业主或小作坊等。小额贷款的含义主要有两点,首先,小额贷款是以贫困或中低水平的收入群体为目标客户,并为其提供符合自身偿还能力的小额度贷款。其次,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向特定的目标客户提供特定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从而使其自身达到财务自立和经济持续性发展的目标,这也是小额贷款公司与一般的政府捐助机构在扶贫方面的主要差异。
2.小额贷款特点
(1)贷款对象多为贫困户
小额贷款的最主要特点是贷款对象多为贫困户,由于部分贫困人群生活贫困,但却具有改善生活现状的强烈意愿,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通常因为缺少进行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束缚了其生产能力和相关的劳动能力,而小额贷款对贫困户的资金支持有效地改善了其目前的生产、生活状况。
(2)贷款主要用于生产而非消费
与消费贷款相比,小额贷款主要是通过向特定用户提供其生产所需要的资金,进而帮助其提高生产效益与其自身的生活水平。因此,小额贷款的社会作用对象为生产,而非消费。
(3)贷款额度较小、期限短
缺少相关的资产偿还能力证明是贫困用户难易获得一般商业贷款的重要原因。由于小额贷款不具备在贷款人违约后处置其有价资产的相关权利,因此,小额贷款一般采用分期还款的偿还模式进行资金的逐步回收。另一方面,由于小额贷款需要信贷用户每周或每月偿还其自身的债务,因此偿还期限较短,利于农村资金流通的同时,也减少了企业自身的经济积累。
二、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小额贷款的信贷模式,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借鉴国外经验,逐步进行我国农村小额贷款模式的自我摸索工作,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6年的自我摸索阶段,在该阶段中,主要借鉴相关国际经验解决我国农村自身小额贷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二阶段为1996-2000年农村小额贷款的定点推广阶段,在该阶段中,农村小额信贷工作初步形成了以非政府性的营利组织为贷款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第三则是2000年至今,农村小额贷款已进入了大力发展阶段,我国多数农村根据国家的相关贷款政策开始尽心小额的信贷活动,在增加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效益分析
1.小额贷款的经济效益
小额信贷通过向特定的贫困户或需要扶持的个体商户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不仅可以帮助人民摆脱贫困,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据统计,仅2012年一年,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贷款投资已达到了14.53万亿元,而其中小额贷款投资所占的比率达到86%,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贷款的投资比率提高了将近40个百分点,随着小额贷款在整个农村贷款比例中的迅速增长,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农村贫困户而言,其通过小额贷款不仅解决了当下生产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对于将贷款资金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大幅度增长,提高了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2.小额贷款的社会效益
与经济效益相比,小额贷款为农村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更加明显。一方面,小额贷款经济发展模式的引进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的贫困问题,同时也消除了农村社会中的诸多不稳定因素,从而为我国农村的生产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小额贷款经济模式的引进通过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首先,农民在进行贷款前通过对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分析,其次,在获得相关的信贷资金后,通过将其投入发展前景良好的项目中,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贷资金供需失衡
信贷资金供需失衡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强对我国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使得农村也开始大规模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而就目前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情况看来,其所提供的信贷资金可以较好地满足我国的农业生产工作,但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使得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并不能像除了农业外的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出现了资金的需求量超过了资金供应量的情况,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阻力。
2.农村小额信贷的载体不足
作为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发展过程中的另一难题,小额信贷的载体不足不仅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较大的阻力。首先,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主体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等正式的金融机构,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民间信贷组织则发展较为缓慢,因此信贷载体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贷款组织由于未得到国家相应的利率、资金和政策支持,在进行农村的贷款工作时一般都抱有谨慎的态度。综上可知,信贷载体的不足对于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也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
3.贷款的资金使用率较低
就现阶段我国农民而言,在获得相应的信贷资金后,对于将该笔资金投入到何种项目中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其并不明确,因此通常出现相关资金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发展前景较好的农业项目,由于却法相关的生产时间经验,虽然知道该项目可以为其带来较大的收益,但是却缺少项目运行的具体措施,在增加了项目开发难度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小额贷款资金的使用铝。
五、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的相关途径
1.加强多元化信息载体的建设
在小额信贷应用于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虽然信贷载体包括了农村合作社和民间营利性组织等各种多元化的资金载体,但在小额贷款中,仍需要以政府主导的政策性信贷模式下的金融机构为主体,进而开展对农村小额贷款的具体工作。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银行与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在农村的开展力度,从政策的角度出发加强小额贷款的多元化信息载体建设。另一方面,国家也需要通过下达相应的政策鼓励城乡合作社、小额信贷基金组织等信贷机构在我国农村的投建,从而加强小额信贷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推广力度,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2.加强农村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受环境因素影响严重,且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这使得我国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业务的开展望而却步,这种投资的非自愿性不仅影响了相关金融机构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阻力。另一方面,对于顺利开展相关农村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其对相关项目在进行资金投入后所获得的效益并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如果项目发展良好则可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但若在资金投入后项目并未达到预期的发展效果,则将会为相关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财产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从而为小额贷款工作的开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另一方面,农户与相关部门主体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避免在贷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例如相关信贷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信贷分先评估机制,对申请贷款的农户的经济背景进行详细了解,从而将贷款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控制在贷款工作的初期阶段,又或者信贷机构可以通过加强对农村小额贷款风险预警机制的实施力度,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贷款业务进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3.实现农村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1.职前教育不足。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农村教师的职前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是就职后的培训问题。从农村教师的职前教育来看,当前我国农村教师的职前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学历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少高学历的农村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理念知识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农村教师人数仅仅占总人数的10%左右。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农村教师的职前专业素质有待加强。
2.后天培训缺乏。在职前教育缺乏的前提下,要保证农村教师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求农村学校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完善农村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农村教师的长远发展。但是,从我国农村教师的当前的培训现状来看,培训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培训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这导致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3.农村教师的教学环境有待改善。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村教师的物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影响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经济发展速度的缓慢会导致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充足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也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设备不够完善,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文化环境较为落后,这给农村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的提高带来较大的困难。此外,文化环境的落后还会导致农村教师难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专业素养的提高,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这些对于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出路
1.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教师的职前教育。要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教师的职前教育,为农村提供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要保证教师的职前教育需要政府能够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来到农村教学。根据分析,目前很多师范类毕业生之所以不愿意投入农村教育事业,与当地的社会经济、能够提供的工薪福利等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政府可以从这些方面出发,通过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在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之外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补贴,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2.重视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在职的农村教师,学校和教育部T应该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切实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职的农村教师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这部分农村教师也将会长期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只有加强对这部分教师的重点培训,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农村教育的质量,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职培训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我国大部分农村教师均属于非师范类毕业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或许丰富,但是对于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系统。教学理论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前提,只有当教师将教学理论灵活掌握并运用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仅仅依靠教学理论知识的支撑并不足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提高农村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转变农村教师以往的教学方式,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避免在职培训形式化现象的发生,培训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实践,以保证在职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3.改善教学环境,为农村教师提供必要的环境基础。第一,要求政府能够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职业支持,为农村教师的教学提供制度保证;第二,要求农村学校和政府能够重视农村教育教学的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和文化氛围,激发农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第三,为农村教师提供必要的智慧环境。通过为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形式来为农村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指导,帮助解决农村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农村教师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要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依靠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改善教学环境,重视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耀华,余宏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卷化”困境与消解[J].教育科学研究,2015(10):72-76.
篇11
基于这一现状,试作以下成因的探究。
一、受文化建设氛围与教育氛围的制约
(一)甘肃农村社会文化与文化建设的氛围不浓。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又是以一定的文化背景作为其行为的前提,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文化氛围对人的成长从客观环境、自我素养等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省农村,这种文化背景还显薄弱,而一旦这种文化的熏染乏力,再加上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增长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极大提高,将必然会导致人们在成功过程中对文化、知识诉求的降低,从而教育对人成长的功能在部分人的观念中被淡化,家长也疏于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引导与监管。
(二)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不浓。尊师重教是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内驱力之一。要形成一个区域乃至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除人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对其起到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之外,还需要社会每个元素共同营造它,因为在经济利益相对便捷获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环境中,普通民众往往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暂时提高,可能会认识不到人与社会的长远发展。
因此教育便不再是学校一家之事,也不再是学生一人之事;而是全社会为教育者,全民众是被教育者。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教育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健康成长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缓慢
这是我省农村教育陷入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
(一)教师缺乏成长的外在动力。教育氛围的不浓,导致教师自我成长、发展的懈怠。我们知道,学生的成功是教育的结果,反过来,一个老师的成长是许许多多渴求知识的学生催生的过程。当一名老师现有的知识能力储备总是能够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时,老师就会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缺乏充实、提高自己的欲求,所以就无法不断成长,并适应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教育诉求。
(二)教师在成长中缺乏荣誉感与自豪感。我省农村除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职业教师薪酬的偏低、收入分配与职务评聘的欠合理欠公平、奖惩机制的不健全等等因素造成对农村教师心理的一种损伤。当教师职业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和忙碌只是源于外在的职业要求,而没有了职业认同感之时,教师便缺乏了职业的荣誉感与自豪感,进而导致教师缺乏职业的责任感和工作的积极性,只是把教师当成职业,而不会把教育当成事业,更不会有用教师职业来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高尚精神。
(三)教师职业培训的力度不足。现代社会需要每一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教师职业更是如此,而培训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一种方式,是一名老师提升自我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在我省农村现实中,存在很多问题,力度远远不够。如要么教师培训的机会次数有限,要么很少做到教师的全员培训,受培训者总是个别固定的精英骨干,而且他们在回到学校后并不能起到传播、辐射、带动的作用,要么培训流于形式、甚至有的走走过场,把培训当成一种任务去完成。这样大多数教师很难借培训的方式达到提升自我水平的目的。
三、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不够
教育的发展依靠于社会的支持,这种支持在我省农村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式单一。社会对教育主要是经济上、政策上的支持,而在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教育发展的实际优先政策上、对教师职业荣誉感的养成上、对教师教育素养的成长、对优质教师资源的公平引进等方面明显欠缺。
(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有一定的功利性。教育是一个许多环节共同作用下漫长发展的过程,社会对教育的实际支持就应落实于这一过程。如评价一所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应该基于受教育者在高中之前阶段所受基础教育的程度,从纵向衡量,而不只是横向不用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评比;是一个过程的考量,而不单是结果的鉴定。如果只功利地看重结果,依据这一结果来评价学校教育的水平,进而用奖惩的方式参与教育,就很难形成我省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四、教育教学资源短缺
(一)优质教师资源短缺。由于前述原因,自我培养的优秀教师较少,也很难从外面引进优秀教师,或者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篇12
(一)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落户烟台,并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目前,烟台市有28家市级保险机构,其中财产保险13家、人寿保险9家,共辖设320个分支机构,其中在9个县市共有县级保险机构94家,均设在县城所在地。有的保险机构如中国人寿还在县以下乡镇设有保险代办处,据初步统计,9个县市共有保险网点120多个。随着机构的扩展,全市保险从业人员已达到2.3万人,其中,营销人员达2万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
(二)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o-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2006年,烟台市该两类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00736万元和107373万元,占比为31.81%和33.9%;财产保险中机动车险占有较大的比重,2006年,该险种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80.46%。
(三)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烟台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二)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据调查,2005年,烟台市各县市区农民人均收入较城镇居民普遍要低一半以上,平均收入额要少5000-6000元,将适用城市的保险产品向农村延伸,必然超出农民的消费能力。在所调查的180个农户中,有53人未办理过保险,占调查农户的29%,其中因保险价格偏高而缺乏一定经济能力的有31人,占比为58.5%。产品设计上的偏差,降低了农民的投保意愿。
(三)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烟台市全辖共有保险分支机构超过300家,其中占全市人口总数80%以上的9个县市却仅拥有三分之一的保险机构。同时,县域间的机构分布也不平衡,经济发达的龙口市现有保险机构17家,另外还有多家保险公司拟在此设立营销服务部;而人口相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另一县(市)只有保险公司6家,该市2005年人均保费收入仅为38元,较烟台市平均水平低524元。保险业务发展状况虽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机构布局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状况的失衡。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个别甚至存在故意刁难的问题。在对保险公司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对保险理赔存有意见的占有较大的比重。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当前,部分地区保险业务发展势头已接近于银行业,但在市场秩序管理上则与银行业差距较远。目前,保险监管机构设至省级或较大城市,地级以下只有保险业协会,市场监管力量明显不足。而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2006年,烟台市人身保险退保率为10.81%,同比提高1.94个百分点。
三、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其在农业、医疗、养老等方面潜在巨大的保险需求,迫切需要政策的、商业的保险产品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为此,就完善农村保险市场、推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
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人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通过适度扶持,降低保险公司亏损,提高农业防灾、减灾和救助保障能力。
(二)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
篇13
一、我国农村金融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金融资金供给不足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开始商业化和股份制改革后,由于农村金融收益率低,这些银行逐渐将其在农村开设的营业网点消减或合并,逐步从低收益地区撤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金融机构为了缩小运营成本,为将经营重点转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做准备,开始大幅度撤销在县级地区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这种大规模的撤离使原本就不发达的农村金融系统严重萎缩,使农村金融事业更加边缘化。在这段时期即使是倾向于支持农村发展的农业银行,在部分粮食作物、棉花以及油料被市场化收购后,也开始大幅度收缩在农村的资源,精简分支机构和营业人员,在这次缩减中基本退出了乡镇级以下地区。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成立之初,是以振兴农村经济、支持农业、帮助农民为目的,但是在这股商业化浪潮中,原本是国家为农村经济提供支持的政策性银行不仅没有加大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扶持力度,反而为了追求更大利益撤出农村。前身为农业合作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原本以支持农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国有专业银行,在这个时期其贷款余额中农村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下降。2012年底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已基本完成,据统计四大国有银行在县级以下地区共撤并3万余家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仍保留的小部分营业机构,大部分都失去了贷款业务等基本金融服务功能。
2.农村信用社存在风险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推进中,在这一阶段发展中国家政府往往会通过加强金融控制能力的方法获取更多的农村金融剩余。我国中央政府通过国有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发展农村金融储蓄业务的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农村信用社的控制力度,地方政府将农村信用社变成获取农村金融剩余、支持当地经济建设的主要通道。由于对金融业的控制成本远远大于预期的收益,中央政府退出对农村信用社的控制,农信社的利润率低往往是不盈利的,经营损失也缺乏有效的转移途径,这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和地方政府以及监管部门不想看到的。为了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央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做出了努力,例如: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允许小额信贷机构发展,但这些措施虽然可以促进良性竞争,但是要真正起到改变农村金融市场状况还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就目前情况而言邮政储蓄银行是将来最有可能和农信社产生市场竞争压力,但是发展也易受风险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等多重因素限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的“支农”政策还是要由农村信用社来完成,作为政府“支农”的工具农村信用社在经营“区域化”限制下,资金成本高、农村信用环境差造成的投资风险居高不下,信用社的法人结构治理改革尚未到位,在经营中还存在很高的道德风险,经营普遍存在收益内部化和风险外部化的问题。
3.金融服务内容单一
随着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出台,农村经营生产模式的改革以及我国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目前农业的发展呈上升趋势,农户的经济水平也相应提高,不用再像以往仅仅为了集齐维持生产需要的种子化肥就进行贷款,一部分农民已经从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中走出来,成立了企业。开始从事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大规模生产加工,这些农村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对资金的需求要很大,而且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规律。农村企业的发展要依靠当地资源,但是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多样,且可预测性小,因此小型农村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比较大,正规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时承担的风险也很大。虽然中国农业银行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供给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解决农村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但是主要对象只是发展成熟的企业,针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农村企业贷款额却不高而且一直没有专门的金融产品。在农村开始加速城镇化建设后,在多方面都需要资金支持,例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医疗保健、农村治理教育和培训等事业项目,但金融机构一直没有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
二、解决对策
1.政府加大金融支农的财政扶持力度
农村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有牢固的基础,农村金融事业的基础就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规模化、城镇化以及农民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只要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可以落实对农村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各种规划,同时踏实的开展交通运输、水电工程、信息网络、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等,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金融分支机构的建设,扩大对农村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推广等农村现代化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例如对乡级以下地区的金融分支机构减免税收,对支农的信贷业务减免营业税。同时要尽快提升农户生产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为农村金融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提供良好基础。
2.建立合理的金融管理机制
农村的经济环境于城镇不同,因此根据城镇经营经验制定的金融管理办法并不一定适应在农村发展,要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管理机制。可以根据农业周期性的生产特点,制定与其同步的的贷款期限,以及贷款偿还管理办法。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要建立农业信贷风险评估系统,对于自然灾害、市场需求因素、价格涨幅等不可抗因素产生的贷款风险可以适当免除信贷员的责任。
3.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农村信用度
扩大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渠道,首先可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额,分担风险。其次可以优化农村信用社产权结构,促使农村信用社开展跨地区经营,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生命力。最后为了促进农村金融市场进入良性竞争的环境,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不同的信贷需求,可以允许非正规金融机构到农村发展,但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疏导。
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农业的周期性,必须要简化审批流程,保证审批迅速不能影响有贷款需求的农民和农村乡镇企业正常生产。但是审批流程简化的前提是能确保贷款农户和企业按期还款,因此对贷款农户和农村乡镇企业要正确的评价其信用度,建立和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有贷款意向的农户在年初申请信用评估,由乡镇政府人员、村民委员会及专业评估人员组成信用评估小组,深入农村,根据农户以往的贷款偿还情况、经营能力、财产、道德素质等确定其信用度,根据信用度来发放贷款金额和贷款时间。
三、总结
农村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金融供给不足,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风险,金融服务内容单一等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加大对金融支农的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合理的适合农村的金融管理机制,扩大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渠道,建立和健全农村信用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