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校的思政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的思政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的思政教育

篇1

思政教育是一种计划性的培养活动,而人文素养的培育则以人的精神需求为核心,两者虽然具有区别,但是从最终目的上看都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素质。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人文教育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学科,而思政教育则以马列主义为主,涵盖道德教育、法律基础知识等,前者丰富的内容可以有效的补充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只有通过这种形式才能进一步丰富思政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在尊重人、关怀人的氛围中,以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

1.轻视人文教育。思政教育对我国高校来说有两个重要的意义:其一,可以促使学校形成民主氛围、思想氛围和文化氛围;其二,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增强法制意识、提升德育水平。但是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对人文教育的轻视,没有充分发挥人文素养对人才锻造的作用。在一些理工院校中,这种情况尤其明显,许多人文学科被边缘化,师生只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对一个高校学生的重要性,缺乏人文关怀与个性价值,在思政教育中就无法凸显学生的个性,学生只是接受各种知识的工具。

2.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被割裂。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往往没有紧密融合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许多高校将两种教育作为相对的学科,分为不同的领域来进行教学,人为地将两者分割开来。因此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容易形成偏差,思政课程过于重视理论灌输,无法与人文、历史、艺术等内容相关联,形式与内容上都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人为地割裂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将无法实现应有的效果。

3.人文素养的培育流于形式化。我们正处于移动信息技术时代,科技至上的观念影响着许多高校的师生,将科学教育摆在最高的位置,容易使得高校教育出现功利化的趋势。当前人文教育也存在工具化与知识化的倾向,人文知识的输送是较为容易的,但是也因此忽视了人文素养锻造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完善人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人文素养的培育往往停留于表面,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是忽视精神的培养。许多高校都开设人文素养相关的选修课,但是多以技能型的课程为主导,而对人的修养、道德等人文类课程却很少开设。

4.人文教育机制不健全。高校人文素养锻造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人文教育的主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就是高校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通过人文素养的锻造可以进一步丰富其精神。但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对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调整都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措施,并且对人文教育的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反馈体系不健全、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割裂、政治素质与人文教育融合性不强等。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素养锻造的途径

1.加强与重视人文素养的锻造。加强与重视人文教育,首先要坚持主体性的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关怀学生的基础上来构建教学体系。在思政教育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不仅是传输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相关问题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在人文素养锻造的过程中要重视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层次性和针对性结合的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努力促使人文素养成为高校学生的内在基本素质结构。

2.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将人文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以人文素养中的“人本”价值来补充思政教育中的“集体”价值,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高校思政教育是不能独善其身的,单纯的理论灌输只会适得其反,而人文教育中史、哲、艺等范围广泛的内容可以有效地补充思政教育在理论上的苍白。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贴近生活的人文关怀问题来进行教学,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具体的人文素养问题,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对问题的阐释效果。

3.健全人文教育学科体系建设。高校学生不仅应当学好专业知识,并且需要锻造良好的品格、提升自身的修养,这些都有赖于合理的人文学科设置,当前高校虽然设置了一定的人文学科,但是流于形式化,重视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培育的真谛。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人文素养的内涵与实质,逐渐内化为精神层次的素质。因此应当为高校学生创造一定的人文环境,优化人文学科的设置体系,有目的性的展开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

篇2

高校思政工作主要从两条渠道来开展,即课堂教学和高校学工部所开展的相关活动。从目前的相关文献中可以知晓,不少作者都聚焦于高校政治理论教学,试图通过教改的方式来破解高校思政教育困境。不难发现,许多教改成果已经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了。但在这里笔者也需要强调,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来影响他们和引导他们,从而高校学工部所开展的一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则可以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下来影响和引导学生。进而,这也就构成了笔者所关注的思政教育领域。经验表明,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时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载体上,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魅力来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为此,探讨茶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辅导作用,便成为改进当前思政教育模式的议题之一。

1高校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聚焦高校学工部所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当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1思政教育的仪式感过强

本文聚焦高校学工部在思政工作中的实施效果,那么从调研的结果来看,思政教育的仪式感过强。学工部在开展思政工作时,往往根据高校党委指示并结合中央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以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等形式来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尽管上述形式能够在校园中营造出一定的思想文化,但活动的群体指向性决定其更加重视思政教育的仪式性,这种仪式性能够被外界所观察到,从而也就能成为考察学工部工作绩效的评价对象。

1.2思政教育的个体性较弱

上文已经提到,学工部在思政工作开展上存在着群体指向,即主要关注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以及校园文化氛围。诚然,这种工作目的指向能够感染和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但却难以量化到大学生个体身上,这样就容易导致思政工作难以形成落地效应。之所以强调这项问题归因于,当前存在于部分大学中的逃课现象、行为失范现象等,都需要借助思政工作的个体指向,这样才能做到工作上的有的放矢。但现实表明,思政教育在针对上述问题还显得力度不够。

1.3思政教育的植根性不足

这里的植根性主要指向,思政教育应与大学生的切实需要相结合,如职业素养的构建、职业观的塑造等。但反观学工部所开展的思政工作,其主要以抓意识形态建设为主线,这样就与大学生当前的切实需要不相适应。另外,在活跃大学生文化生活上,学工部也会以各种文艺表现的形式来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这种工作方向仍未能切入到职业素养所需具备的关键要件。

2茶文化在应对问题时的作用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茶文化的作用:

2.1缓解大学生的心绪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相互交织也相互竞争,而这些思潮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校园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不可能对此一无所知。因此,各种思潮相互碰撞而使得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焦躁的心理特征。再者,就业压力逐年高企,这就直接使大学生陷入到了焦虑的情绪之中。针对这一现状,茶文化所蕴含的“雅、淡、思”的思想内涵,便可以通过作用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而缓解他们的焦躁和焦虑的心绪。

2.2滋润大学生的心性

高校目前的思政教育并不关注学生的心性修养问题,从而就在教育中无视了学生的“人性”特质。事实上,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心性修养,这将极大的助力他们在接人待物上的心态,以及面对挫折和挑战时的态度。从思政教育的植根性来看,上述职业素养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为此,茶文化中的品茶、赏茶等项目,便能较好的滋润大学生的心性,使他们在体验中逐步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感悟和反思来理性的认识身处的社会环境。

2.3规范大学生的习惯

规范大学生的习惯,关键在于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以及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操守。不难看出,这对于他们走向社会是极为重要的。那么茶文化在这里的作用表现是怎样的呢。很显然,茶文化中的茶道活动则可以在有形的操作流程中,和无形的思想感悟中,培养大学生的上述习惯。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作用分析表明,高校学工部应充分挖掘茶文化在充实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以一种创新的姿态来面对今后的工作难题。

3高校思政教育引入茶文化的思路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引入茶文化的思路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3.1解构茶文化蕴含的要件

高校学工部所开展的思政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就为引入茶文化教学提供了便利。但茶文化所蕴含的内涵和内容博大精深,所以这里需要根据思政教育需要来进行提炼和解构。从上文所指出的三大作用出发,需要着重考察品茶、赏茶、茶道等要件对思政教育的推进功能。而且,在解构茶文化要件时还需要思考的是,这些要件在教学转换中能够较为容易的去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实中支撑学工部的思政教育活动。

3.2创立茶文化引入的载体

在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下,仍然需要考虑创立茶文化引入的载体问题。具体来说,载体便是以怎样的组织来承接茶文化教学。这里需要重视的问题是,茶文化作用于大学生应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不能以演示和模仿的短期效应来影响大学生。这就意味着,所开展的茶文化教学需要延伸到他们的校园生活之中。那么承接茶文化教学的载体,便可以选择大学生社团。另外,学工部又直接领导大学生社团的活动,所以这就进一步支撑了以上结论。

3.3营造学习茶文化的氛围

在引入茶文化教学上,还需要营造出学习氛围来。这里的氛围可以被看做是激励机制,能够激励大学生在业余生活中主动去品茶和赏茶,在有条件的地方则可以参与茶道活动。那么如何来营造这种学习氛围呢。从学工部的职能范围入手,可以举行有关茶文化的征文和主题活动,从而激发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社团活动来给予跟进,继续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

4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反思思政教育的现状

高校学工部门承担着思政教育职能,而且从其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来看,其应具有比课堂教学更好的教育效果。但在高校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当下,现行的思政教育模式或许需要得到改观,改观的重点在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应从过去重视意识形态教育,转变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则应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为着力点。可见,学工部工作人员应与思政教师一同,理清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实现途径。

4.2整合茶文化显性元素

上文已经指出,需要将茶文化中的“雅、淡、思”的思想元素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去,进而就需要整合茶文化的显性元素。具体而言,需要将品茶、赏茶、茶道等文化元素在恰当的平台上进行展示,并促使学生能从中获得精神层面的启示和感悟,最终来调试自身的内心世界。整合的方式包括,学工部可以与高校专业院系合作,借助专业院系的实训场地来进行展示和体验。另外,茶道作为富含精神内涵的活动,则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的方式来传递出去。

4.3扶持大学生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活动直接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也是能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重要载体。为此,学工部需要扶持与茶文化传播相联系的学生社团的活动。扶持的主要方式包括:第一,学工部派专人担任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进而能完善社团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管理;第二,出面邀请茶文化专家或德育专家,开设茶文化与职业素养相关的讲座;第三,帮助社团协调活动的场地。通过这样三个方面的扶持,便能延伸思政教育维度。

4.4形成茶文化学习氛围

形成茶文化学习氛围的方式包括:第一,在校园网站上茶文化与职业素质养成相关的文章,使得在校学生能理性看待茶文化的作用;第二,以院系为单位组建茶文化兴趣小组,搭建本系学生的茶文化学习平台;第三,借助学生社团的职能作用,向在校学生发放茶文化宣传单。

5问题的拓展

这里再结合课堂教学,来谈谈实现茶文化辅导功能的作用途径:

5.1增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意识

在具体的强化中,应将人本主义思想引入到他们对教学方法的改造中来。当然,主要是通过集体教学研究的方式,来加强教师之间的心得体会的交流,并也可以此为契机进行课题研究。

5.2改变教师权威式的教学姿态

改变教师权威式的教学姿态,而以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感染学生则是人本思想所要求的。不难体会,多个行政班一同上课,学生个体必然受到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也难免存在逃课的动机,当然部分学生确实请假另有事情安排。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与教师拉近距离。最终,通过行为规范引导就能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6小结

本文认为,高校学工部所开展的一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可以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下来影响和引导学生,这应构成了教育界所关注的思政教育领域。茶文化在这里的辅导作用包括:缓解大学生的心绪、滋润大学生的心性、规范大学生的习惯。最后的实施方案为反思思政教育的现状、整合茶文化显性元素、扶持大学生社团活动、形成茶文化学习氛围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巫明川,王中正.手机上网与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以温州地区大学生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4-35.

[2]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谢文平,陆书建.关于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2.

篇3

微文化是起于微博的广泛应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由“微时代”、“微哲学”、“微关怀”等相关的“微”概念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目前,微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的在增加,并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深入影响了处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这就为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开拓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一、微文化特点

微文化作为一种微小的文化载体,因网络而繁荣,因此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除兼容了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开放性和海量性等特点外,它的便捷性、个体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更加的突出。

(一)便捷性,即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的便捷突破了以往的范畴,表达方式上的简化和突破,迎合了大学生的接受方式,传播媒介、形式多样化以及科技手段融合,颠覆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途径概念。

(二)个体性,个性化的方式共享信息资源,原创和个体意识的体现,使得“微文化”具有创造、传播、评论和关注发展一体化模式,切合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自主创作的满足感。

(三)超强交互性,微文化的“无距离和无差异”和“分众化”的优势迅速抢占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凸显了群体间的无差别交流、精细化传播和无限包容度,不断的开拓目的需求信息的新交互平台。

随着微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和界定也在不断的拓展,所具备的价值特点的多样性也日益突出,对传统文化、信息传播、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教育途径的影响和冲击有非常重要意义。

二、微文化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从微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出发,结合统计数据[2,3]中大学生的文化、信息和心理需求的契合度来看,微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目前,由于监督体制尚未健全,微文化下各种信息的传播和意见表达缺乏约束,碎片化的信息泛滥,不法分子制造的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经常使得人们的认知产生偏差的现象也极其突出。因此,思政教育者能不能充分利用微文化的新渠道,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引领学生思想动态已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成功与否。高校思政教育衔接微文化系统的价值和紧迫感已经很明显,针对微文化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着重从如何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并完善全方位、立体式的快速干预机制,才能在新时期下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融入微文化引领大学生动态

在数字网络时代下,深入研究微文化的特点和教育意义,重视并掌握互动和引导的途径和技巧,是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新任务,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一)思想跟进,高度重视。微文化的渠道是全新的,接受新事物就是要打破传统[4]。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承接新内容和新工具,积极研究和参与微文化的发展,思想上和行动上主动对接微文化下主客观体的定位,转变理念和角色适应并引领大学生的文化思潮。

(二)主动参与,积极互动。首先蓄势以待,要建立和掌握衔接微文化传播的渠道和领域,比如微博、微信和微语录等,其次要活跃参与,加强互动,关注特殊个体,对一些微主题发起探讨。最后,微文化也是思政工作者补充知识和修正工作方式的窗口,积极互动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无形中加强服务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号召力。

(三)培养人才,传播主流思想。微文化下,谁是主流思想,在于共鸣的范围和次数。如何传播主流,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共同及时关注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群体及时介入,协同弘扬正确思想和价值观,净化错误舆论,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力[5],这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

(四)以理服人,创新微形式。微文化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界定,寓教于乐的道理一样,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创新微文化的形式,把课堂和主题教育等内容带入微文化领域,增加收听渠道,扩大收听范围。通过微文化抛问题,需要真实切身并且生动的内容才能引发大学生的评论,有效创新微文化形式,就是握住了微文化中视、听、触觉,全方位拓展大学生接受渠道和形式,改进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篇4

分析“大思政”的教育思想,其中教育的主体就是指教育者,包含思政课程的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相关的工作者以及从校外聘请的老师等。这些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不但拥有任务的分工,还拥有一定的合作。在对老师的组成进行整合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提升教育者的素质,这也是进行主体资源整合的关键内容。由于老师使教育的主导,因此,思政教育的成果会受到其素质的直接影响[1]。

二.对高校中显性以及隐性思政教育的内容资源进行整合

在思政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关键的显性资源[2]。但是,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教学的太过理论化,与实际生活相脱节,让同学们感觉思政课比较乏味无趣,这都是导致高校中思政教学渠道不同的原因。主观上来分析,老师对课程的准备不充足,致使课堂上无法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客观上来分析,课程的课时安排限制了思政的教学,课时的设定基本只能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拓展。由此可见,想要问题得到解决:第一,老是应该使自身知识的储备得到增强,在掌握了专业化的知识以后,还要对课程进行充足的准备。第二,老师需要对内容较为繁杂的思政教学知识采取整合措施[3]。使知识的重复得到避免,并让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

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对许多隐性的资源进行整合。在信息社会发展的背景吓,就对同学们各方面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有些大学生在对信息进行获取的时候,由于自主性的缺乏,使其无法做出选择。所以,让同学们在面对事物的时候,可以对其真伪进行理性的辨别,已经成为同学们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在思政教育中进行隐性的思政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高校中显性以及隐性思政教育的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是同学们掌握知识的水平以及思维能力同时得到提升。利用显性的教育,使同学们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知识储备得到优化;利用隐性的教育,使同学们的思维方式得到普及,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让同学们变的更加具有智慧。

三.对校外思政教育的实践资源进行整合

在“大思政”的思想中,每个同学都是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并随时都处于能够使主观以及客观世界得到改变的实践中,所以,有很多渠道可以实现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只要是能够进行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就应该被合理的利用以及开发。在高校中,有关思政的实践具体包含校内活动以及校外实践两种,使这两种资源得到整合,能够有效的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果以及质量。由此可见,对校内以及校外有关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进行整合,能够帮助同学们在互动中和其余同学们进行沟通,并将自身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渐渐的转变为自身进行观察以及对问题进行解决时的看法、思想以及做法,使其选择贴合社会以及他人利益的能力得到提升,并使其社会化的道德得到促进,同时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得到增强。

综上所述,以上三点就是高校中思政教育的三大资源,将这三种资源进行有机的结合,老师和同学们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够将思政教育的需求得到精准的定位。在高校中,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对隐性以及显性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设计,并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然而,校内以及校外的实践活动又可以将同学们所学的知识理论和生活实际进行融合,同时也是对思政教育进行检验的较为有效的方法。由此可见,在“大思政”的思想中,高校必须将以上三大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高校中思政教育的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0前言

随着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更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互联网已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广泛使用,就连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当前,高校算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最广泛的场所之一,高校为了拓展思政教育的发展,正在有效应用互联网的信息与网络技术,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与创新,逐渐尝试从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转向网络思政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做出进一步的发展。只有深入了解网络思政教育的特点才能清楚其所存在问题,从而做出能够充分加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宣传对策,并且有效运用到网络思政教育中,为学生提供更有趣、更新意的网络思政教学方式。

1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的现状分析

1.1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欠缺吸引力

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这一块算是一种新的尝试,网络思政这一新生事物的教育内容应以丰富而全面的方向进行教学。但是,当前的网络思政内容大都处于比较传统的编排与组织中,相对来说过于欠缺个性化,而大学生是这个时代最具时尚与前沿的代表,好奇、接受新鲜事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他们更愿意追求具备个性化的事物,相对于没有吸引力、缺乏个性的网络思政内容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原有的网络思政内容差不多都是根据教科书或者党史内的知识引进的,根本没有任何新意,仍旧是与传统的学科一般相差无异,这就很难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中去。与毫无任何感彩的网络思政相比,学生更向往去其它网站上关注一些符合自己品味、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1.2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式过于落后

网络的出现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平等,也大大促进了新的教育方法的产生。虽然,很多高校在教育部门提出高校在进行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后,也已然在这样进行着,课堂上也充分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分组辩论等教学方式,但是,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仍旧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完全忽略了真正对学生学习有效的教育。甚至有时候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或者资料都有可能比教师知道得更早、更多。所以,高校c教师应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填充新知识,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有效利用网络思政教育的相关资源,全面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式。

2加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的研究对策

2.1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思政教育网的建设应当全面根据以受教育者展开设计,并且对关于先进的文化内容进行不断的吸收,还需不断探索对思政教育网较切合的新形式,从而才能受到广大受教育者的青睐。此外,思政教育网中不管是版面布局、字体颜色或是插图都应当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爱好作为基础,对思政教育网的主题要明确,并提倡和鼓励在进行思政内容建设时尽量做到以原创的方式进行设计,内容要简洁明确、击中要点、与现实相符,还可适当的转载一些能够引起受教育者关注的社会和学校的热点问题与党建图片进行有效的补充,使得内容更为丰富,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思政内容的品味与层次有极大的帮助。另外,对于版块的布局可有效根据内容的重要性或者学生的关注点进行定期的排版,这样才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网络思政教育中,全面、充分提高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

2.2强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式

篇6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核心潜能,令学生树立自信心,能够勇于拼搏,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心理。由此可见,在高校实施思政教育的创新变革尤为重要。实践管理中,高校不应一味地实施强制性、单一式管理,应有机地开展融合性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做到内外结合,激发思政管理综合能效,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体现良好的人性化管控目标。同时思政管理应与行政控制有效结合,应确保两环节的辅助协调,相互促进。

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管理中,一些教师没能体现对学生的良好人文关怀,而是高高在上,以师者自居,不能与学生良好的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样一来,片面制度化的实践管理,无法满足学生丰富的人性化、个性化需要。令其在实践发展中会摸不清方向,找不到出路,产生迷惑情绪,无法得到有效尊重并激发主体性。实践管理中,许多学校基于教学工作需求进行人、事、物,实践活动的综合管控,其制度制定体现了显著的强制性,令学生自身价值与主体地位被不良忽视,其在长时间的压抑与限制下,情感需求将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综合全面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同时一些学校思政教育管理中,还体现了有失公平性的弊端现象,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重点关怀,令他们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高校教育的扩招趋势日渐明显,其逐步由精英模式培养发展成为大众化的普及教育,高校的入学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样一来,势必导致生源的多样化发展,体现学生队伍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则对接受教育与实践学习方式有了更个性化的需求与选择。因此高校应组织更为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体现多元化发展目标。基于就业方式的更新转变,学生只有接受综合培训,开展全面锻炼,才能科学适应新时期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核心需求。因此,学校思政教育应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科学引导培养,更新管理体制,树立人性化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手段,以情动人、以理管人,对教学行政管理实现有效补充,通过多渠道管理,激发思政教育功能,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体制化、人性化。

三、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扩展性策略

1.高校思政教育应有针对性开展制度建设,提供完善保障

针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其针对性与扩展性,面向广大在校生,为其提供思想政治辅导,培训教育,形成对严格教育管理的良好补充。同时应科学引入人性化观念,了解大学生不同时期的根本需求,对他们的家庭生活背景有针对性了解熟悉。应以学院为基础,以辅导员为核心,以班级为单位,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设心理咨询辅导室、法律援助办公室。同时,学院应向全体学生公布开室具体时间,坐班教师,令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高校应科学履行三讲一查体制,即定期举办思政教育培训讲座、大学生讲坛,深入班级寝室开展细化讲解,定期考评核查学习效果等制度,巩固思政教育成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思政道德水平。另外学校、各级学院应定期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开设马列、毛邓研讨会,党团活动,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令其通过良好的团队合作,勇于交流,善于思辨,进而满足综合发展需求。思政教育人性化管理还应注重理、情、法的同步建设,应确保管理制度的有针对性、弹性开放,明确管控重点,进而令管理教育人员、实践制度策略以及大学生在良好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同步提升与发展。

2.以人为本,扩展思政队伍建设

优质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政素养、道德素质,只有自身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引导与辅助,并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当前,多数大学生均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长的溺爱娇惯,一些学生心理年龄尚未成熟,他们基于身份地位显著独特性,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体现了独特的心路成长轨迹,这一点,在90后一代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社会化的心理成长与人格发展,令他们势必会形成不良心理趋势倾向,倘若不加以引导控制,便有可能发展为不健全人格。为此,大学思政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念,致力于全面优化学生道德思想水准。相关工作人员,应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提升、全面发展为契机,抓住培养管理重点,令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同时应依据其个性特征,通过引入特色教育培训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令其形成良好的创造力,通过主体地位作用的全面发挥,形成主观能动性,并真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另外,高校应进一步优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定期培训、合作交流、综合评估,对工作人员形成强有力的鞭策,令他们树立科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并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对于有不良思想倾向的学生,思政工作人员应重点跟踪调查,定期与学生展开交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向,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同时,针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变化性,思政工作人员还应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深入了解学生当前最关注的话题,最愿意讨论的热点问题,缩短与学生的现实距离,令他们真正的敞开心扉,与教师展开心灵交流,并在其有效引导下获取良好的发展与提升。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优化思政教育效果

思政教育实践阶段中,应有针对性强化激励机制科学建设,依据学生丰富心理需求,采用外部激励手段,令学生诱发学习动机,产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热情,并遵循预定目标实现良好的发展。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管理,需要学生与负责教师均热情主动的参与其中,基于共同目标,通过协同合作,形成良好效益。因此激励机制的建设不仅应面向学生,同时也应针对教师,通过阶段评估核查,对于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果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令教师精神需求得到良好的满足,进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实践教育工作中,发挥核心潜能,优化思政教育实践效果。

四、结语

针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当前实践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不足,我们只有有针对性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扩展策略,拓宽发展路径,更新管理模式、丰富实践手段,才能优化思政教育效果,提升实践管理水平,并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实现良好持续的全面发展。

篇7

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中国的微博用户呈现出逐年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手机用户的增加比例尤为显著。而在这些人群中,大学生占据了一个重要比例,而且这个比例还呈上升趋势,这就为微博应用到高校的思政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微博凭借其快捷、方便、易于传播等得点,更易于被广大高校学生所接受认可。

(二)微博能够满足高校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人们对于自身的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当前社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物质需求,对于精神发展的需求成为了主要问题。微博作为一种大众信息交换平台,每一个用户都能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言论,能够充分展现出大学生的个性,因此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喜爱。此外,微博平台的存在也有利于大学生通过社交上的互动来拓展自己的交际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微博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条件

微博的内容本身生简单凝练,短短的140个字以内的内容却具有非常强的信息传递功能,而且很有针对性,因而既能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传递的多样化,也能够很好的体现教育的目的。此外,再加上微博在技术操作上难度低,对于文本的要求门槛也比较低,其方式也存在多种渠道,因而更容易被高校的思政教育者所利用,这非常符合思政教育载体的特点。最后,微博能够实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实现了思政教育主体和受体之间的沟通,因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

二、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利用微博开展教育的途径

(一)更新教学工作者思想观念,提高其对微博应用的认识

要想实现微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工作者对于微博的认识及其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各个高校可以通过创建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人员组成的组织队伍。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正确的思想教育活动,也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更新。此外,由于互联网存在多元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已经不能够实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在尊重和包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二)充分发挥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微博应用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的功能。正确的使用微博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

开展。

第一,通过微博实现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拓展。通过创建教学微博群,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学生与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动积极参与,也有利于教育活动效率的提高。

第二,加强大学生在微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微博是一个非常大的信息库,如何看待其中的信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标准,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在传播微博信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个人素养,也要注重对大学生批判性接受网络信息思维模式的培养。对于微博中传播的信息,一方面要做到理性的接受,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筛选能力,及时摒弃不合理的信息。

(三)科学的管理微博

只有对于微博环境下的思政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够充分把握教育者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主动权。科学管理微博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篇8

1 新媒体相关背景分析

相比较于电话、书信、广播、电视、报刊、电影等传统的媒体来说,新媒体主要是以数字技术、移动通讯及互联网等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它是向广大媒体受众来提供一种信息服务平台,从我国当前新媒体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我国新媒体的主要形式分为网络论坛、新闻网站、社交类网络、博客、媒体视频、即时通讯、手机报与手机电视、数字报纸、数字电视等等。

新媒体具有独特的数字化、实时性、多媒体及交互性等信息传播优势,从而是当前信息资源最丰富及最便捷的传播媒介之一,极大影响了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与学习。新媒体既给传媒行业带来许多新模式与新理念,也给媒体受众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带来深刻影响。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可以与媒体受众们建立真正联系,受众们既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者。因此,新媒体的发展与广泛运用,使得个性化信息可以及时传递给媒体受众们,并且让每一位置身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受众对于媒体所信息的内容平等自由进行选择。①在此,信息传播已经不是传统的单向模式,而是多维双向模式。

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新媒体促使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发展巨大改变,传统依靠课堂灌输思政教育方式已经不再满足新媒体的环境教育要求,所以如何提高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性,是当前各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

2 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分析

首先,促进学生信息获取方式多元化。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开放性、广泛性等优点,使得学生信息获取方式从过去读书看报传统方式转变为网络上;信息表达方式从传统单向静态朝着现代多维动态等特点转变,而学生信息获取方式也从传统被动接受朝着主动搜索方向转变。

其次,学生的交往方式多样化。通过新媒体技术,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变成人机互动模式,通过QQ、微博、微信、人人等媒介,学生间交流方式大多按照匿名的方式进行,这有助于表达学生的个人情感,扩大了学生人际交际范畴,但是也导致学生沉溺在虚拟世界交往中,疏远现实中人际交往,促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较弱。

最后,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大大加强。新媒体环境中,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搜索所需讯息,自主进行学习。而开放性的网络平台,有助于学习资源共享,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进行交互式的学习与交流,丰富了思政学习与教育资源。而通过网络可以开设公开课、远程教学等,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中自主选择所需的学习内容,不受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3 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分析

3.1 新媒体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要求提高

当今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应用,学生对于不同新媒体应用表现为多样化的爱好与偏向,与学生相比,思政教育工作者相对处于一种信息占有劣势的地位,甚至对于新媒体运用意识比较,新媒体技术掌握能力较差等弱点。所以,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适应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及时转变和调整思政教育工作观念,并且对于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3.2 新媒体给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一定障碍

相比较传统交流手段,新媒体中短信、微信、QQ、微博、BBS等,都是处于虚拟人际交往的空间中,这导致部分学生沉溺于虚拟交往环境中,对于现实中人际交往比较淡漠,从而导致学生出现紧张孤僻及厌倦等问题,最后出现逃避现实心理趋向等,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的交往障碍。

3.3 新媒体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

新媒体不断应用与发展,导致信息更加快捷和随意,并且变得更加不确定性与难以控制。在新媒体中,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与违道德的信息迅速传播,如一些西方的消极思想借助新媒体大肆渗透,从而使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辟谣工作难度更大。同时,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庞杂信息,容易缺乏正确的判断与辨析能力,导致个人理想信念的迷失和价值观的混乱等,从而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效果。

4 完善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应用有效措施分析

4.1 提高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分析与鉴别能力

学生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在面临各类媒介信息之时的分析理解、选择质疑、评估及评估思辨等反应能力。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学生面临各类复杂纷繁的媒体信息,通常缺乏足够警惕与分析判断能力,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及自我认知等能力的混乱。②所以,各大高校应当重视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从学校的制度建设、物质保障及人力资源方面等,来加大对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工作的投入力度。

对此,各大高校应当开设相关媒介素养的培养教育等课程,并把它纳入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范畴以内。同时,可以考虑安排一批新闻学、传播学等领域中一线教师或者邀请一些资深的传媒人士等,通过选修课与讲座形式来向学生来传授相关媒介素养知识,并将其逐步转成常态化的教育模式。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校园媒体平台,给学生们搭建一个媒介素养学习与培养平台,并加大对媒介素养的宣传与普及工作。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社会热点与网络信息焦点等讨论工作,以引导学生对媒体信息正确进行解读,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与培养学生对于媒体信息的判断与辨别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合理规范地使用各类新媒体等资源。

4.2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交观念

当前不少学生都沉溺在新媒体的社交模式中,导致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与现实社会脱离,并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对此,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和学生深入耐心进行交流,以找出造成学生成瘾的主要因素所在,并采取适当方式对这类学生耐心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这类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际交往的理念。其次,高校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与人际交往技能。因此,高校可以考虑组织与开展各类主题团日等活动,来营造丰富多彩的第二学生课堂活动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展示与素质拓展的平台,将学生兴趣引导到健康向上的社会活动中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健康积极的社会情感与协作能力。此外,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极走出校门,走入社会,促使学生了解民情和国情,了解各类社会现实,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意识,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水平。

4.3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

随着当前媒体与信息的技术不断发展,QQ、BBS、微博等各类新媒体应用正逐渐取代传统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成为当今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主要信息渠道。因此,作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要紧跟新媒体发展的时代潮流,了解和掌握新媒体信息动态。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水平的培养工作,以改善思政教育理念与方式,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

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转变思政教育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并可以有效地将时代新鲜元素加工与整理之后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和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其次应当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要确保在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力中得心应手,从而可以熟练地将新媒体引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最后,要提高高校思政队伍内涵水平,提要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传统文化的素养水平,从而在实际思政教育工作中,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完美结合起来,以更好促进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4.4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新媒体校园文化环境

在当前新媒体的环境下,QQ、手机短信与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新兴的媒介技术,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校园媒体文化。所以各大高校要把新媒体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总体建设布局中,在做好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方式与内容。同时,要充分运用校园文化育人造人功能,掌握思政教育培养工作主动权。③对此,高校应当建设一个集人文性、知识性及思想性为一体的思政教育网站平台,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速度传播快捷、声像与图文并等优势,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动话语权,并树立主流校园文化权威。其次,学生作为手机用户的频繁运用群体,各大高校要加强和通讯公司间的合作力度,树立积极的校园短信服务平台,并通过开办符合校园实际特色要求,具有一定欣赏性与娱乐性的广播电视、手机报等媒体手段,来加强和学生间的良性互动与交流。最后,高校应当建立客观、全面与及时的新媒体校园文化监控管理系统,对每一个的新媒体的校园视角与立场等实行及时有效的跟踪与研究,并评估各类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引导中的影响,确保新媒体和学生的情感、心理等和谐一致。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许多发展机遇,但是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高校应当仔细分析和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新趋势与新特点,并及时转变传统思政工作教育理念,从学生成长规律与性格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新媒体有机融入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新媒体教学优势,不断提高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并有效提高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效果。

注释

篇9

1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概况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得到了空前的推动,首先,多元文化背景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在道德方面的感知能力;其次,多元文化环境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增强,这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来说,大部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逐渐成形,而对学生的引导方面更加轻而易举;另外,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都趋向于开放,在强化的思政教育下,也一定程度地推动了社会的稳定。

2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2.1 引导性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受到的各方面思想文化影响因素居多,很多对思想不太了解和熟悉的同学,十分容易在思想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误入歧途,甚至疑惑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是正确的。在西方思想意识的传播下,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对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怀疑,严重影响了多年来积累的高校思政教育成果。

2.2 主阵地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相互渗透,这虽然有利于文化上的相互汲取和借鉴,但不同阵地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冲击。其中,一些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而一些决策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很难进行理性的选择。这种主阵地的影响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大幅度下滑。

2.3 主渠道的影响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在各种文化风俗的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中,我国的国民越发对事物的判断相信于个人观念上的选择。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建设中,个人思想观念的优先性大大提高了我国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育难度。

3 探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策略

3.1 树立开放与民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

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思想文化开始发生冲击,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要适应当前的文化环境现状,逐渐趋向于开放和民主的教学模式。在树立开放与民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尊重学生的自主认识,而对其不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

3.2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该体现出文化的包容性,大力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首先,在文化的选择上要坚持“推陈出新,革旧鼎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的原则。既要坚持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肯定外来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有利的经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继承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范围。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增强对话消除对抗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课堂就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而老师只负责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需要进行知识的吸取即可。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显而易见有很多弊端,不但使课堂无趣枯燥,学生被动掌握的知识也不牢固。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增强对话,注重于学生的沟通、讨论和学生个人见解的表达,在师生共同的实践中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或者是让老师与同学们提出的不同的思想观念相融合,以消除对抗。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但能够在实践中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也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授课学生对部分内容不理解的情况。

3.4 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在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坚持的地位,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坚决不进行思想的多元化。在坚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分析中国当前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让学生在掌握重要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及育人、教人的目的。

3.5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篇10

Reflection on the Education of Life Valu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Enyan

(Ningbo Polytechnic, Ningbo, Zhejiang 315800)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people. The education of life valu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one hand, can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also enhance the effect of life values education.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will be on the value of life education are summarized, and a brief analysis of common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way to the value of life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ntroduced.

Keywords life value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Υ笱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是顺应时展的一种需要,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做出合理的改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价值观有助于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发展形势,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而如何实现这两种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1 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意义

总的来说,高校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如今,网络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都进一步加快,在我国高校校园中涌入了越来越多西方的社会思潮。但是,大学生的辨别力和自制力都不够强,受到网络环境中鱼龙混杂的思想的影响,其价值观念悄然发生了改变。其中,部分大学生因为这些思想的影响而树立了错误的生命价值观。这些学生认为生命看作是没有意义的、呆滞的过程,不积极、主动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甚至因为无法处理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或者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①而生命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指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辩证看待生命、提高生命认知,对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坚定大学生的生命意志有重要作用。

2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素养不够高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主要是90后,网络和社会环境对这部分人群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都产生着极大影响。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是积极健康的,有着明确的务实取向,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较消极。例如,某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比较模糊,也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此外,有部分大学生缺乏自主意识和诚信意识,同时也不愿意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2 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不够合理

现阶段,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这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究其缘由,是因为这部分教师的人本意识较淡薄,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降低了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热情,不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质量。②同时,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较为枯燥,因而使学生提不起参加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

2.3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够强

一般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充分满足实际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但是,就当前高校教学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忽略了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依然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存在鲜明的滞后性特征,继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利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4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较少

目前,部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走形式主义道路。这部分高校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格。但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很少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思想层面认识到思想素质的重要性,但却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来指引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3 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3.1 将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有关研究表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蕴藏着许多生命价值观的教育素材,如果教师能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这些教育素材,并将其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既能够较好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述基础理论知识以后,适时引入有关生命价值观的案例,向学生说明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能够明白生命对个体自身和他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督促学生认真践行生命价值观。同时,在讲述“基本原理”有关知识时,教师也可以引入生命价值观,指引学生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命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融入生命价值观,告诉学生个体生命要实现自身价值,其生命活动应当符合社会发展形势,顺应时展潮流。

3.2 设置系统规范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

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价值观教育,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树立生命价值观。但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不够系统、规范,大多是通过课堂穿插和提及的方式来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不利于学生构建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框架,也无法充分发挥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因此,高校有必要设置独立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通过开展系统规范的课堂教学来强化生命价值观教育。为此,高校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展开相关工作。

第一,在开设专门的课程之前,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充分了解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情况,并将此作为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的部分依据,以便生命价值观教育能够回归学生实际生活,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样一方面是基于人本理念的考虑,以充分尊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效发挥生命价值观的功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第二,高校可以在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中纳入感恩教育、生命伦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和死亡教育等有关内容,并将《论语》、《大学》、《孟子》和《庄子》等涉及思想政治和生命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其中,以便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的学习更加辩证地认识生命,更加合理地处理和他人、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完成基础理论传输的同时合理运用情景模拟、团体辅导和小组辩论等多种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3.3 组织学生开展角色体验和志愿服务活动

除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生命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还应当做好实践层面的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充分运用生命价值观实现个人与群体的和谐共处,以确保学生能够借助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效处理自身和周围人群、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生命角色体验活动。在体验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不同的生活场景和职业身份,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分组扮演这些角色。如果学生对角色的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深入感知其生命角色的特点和价值,教师应当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在对生活场景进行设定时,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细化描述和说明;在对职业身份进行界定时,教师可以标记一些能够体现该职业特殊性的关键词。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在角色体验活动中体会到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群的使命与责任,同时也能够对实际生活的悲欢离合有所感悟,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其生命认知。如果学生在经历生命角色体验后,有一定消极或悲观情绪,教师应当抓住时机进行思想层面的理论教育,指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目标和思想政治观念,并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多种办法、途径来解决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去附近社区走访失独家庭,去周围生命关怀机构、养老院或福利院做志愿者,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深入地认识生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辩证看待生死,既要正视疾病、死亡和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同时也要更加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更加负责任地承担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生命认知,逐步实现个体生活向社会生活转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高校要解决的一个崭新课题,同时也是高校顺应社会与时展趋势的一种必然选择。为此,高校需要将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基本原理”和“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时,适时穿插生命价值观教育。同时,高校要设置系统规范的生命r值观教育课程,最好在开设专门的课程之前对组织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在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中纳入感恩教育、生命伦理和死亡教育等有关内容,适当融入《论语》、《大学》、《孟子》和《庄子》等涉及思想政治和生命价值观的内容。其次,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角色体验和志愿服务活动,并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以便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生命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本文系2016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立项课题《以生命价值观教育为支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NZ16D08

篇11

在网络教学中,教育主体有变成客体趋势,教育客体也逐渐接近主体。换句话说,教育人员将想要传播的思想、观点和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消息凭借互联网传播开来。互联网双方的交流使得教育人员身份逐渐淡化,教育主体有变成客体趋势,他们在讲授知识过程中也在不间断地获得新知识。与此同时,知识接受者再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任凭自身需求主动地去找寻、选取消息。这有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的平等关系。

(二)教学过程更加虚拟和隐匿

以往思政教育是通过课堂上面对面地进行的,而凭借互联网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所处地域的局限。采用人和机器互动方式,让不同国家、种族、年龄的人都能够借着虚幻的身份,不在同一地方就可以进行沟通。这样来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交流可以更加坦然,没有强制因素。用这种沟通方法,很容易将传播知识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当然,网络虚拟世界可能存在虚假,需要自己有识别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网络自身就是汇集了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等许多方法的载体。这就给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平台。可以凭借这多种多样的方式,提高积极性,让被教育者达到最好的接受效果。

(四)教育内容丰富多彩

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不同就是,让平面的传统教育逐渐的立体化,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束缚,自由传播知识;可以把互联网当作一个载体,将爱国教育、社会主义原则和思想、人生观、价值观、集体荣誉感等等一些特别枯燥的知识通过网络手段使其趣味化,从而达到让学生快速接受的目的。从互联网进行思政教育与传统教育对比的优势上就可以看出,互联网教育力求突破传统教育的固定方式[2]。

二、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创新

传统的话语体系在当代网络风行的背景下受到严重冲击,思想政治话语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才能迎接层出不穷的挑战。面对现行政治教育话语,我们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出充分的调整,对于那些积极的、进步的、符合时代要求和人们心理的一些网络用语我们可以吸收,但是在其过程中一定要鉴别,只有跟上时代步伐,满足人们需要,让传统话语体系得到新的生命力,它才能发展和创新[3]。

(一)彰显受教育者主体地位

在思想政治话语中,受教者的主体地位是很明显的,他有着充分的自主选择性。在人们接触思想政治话语到人们接受它的过程中有着一系列的过程步骤。在思想政治环境下,人们可以主动地接触政治话语、感受政治话语、选择政治话语、判断政治话语、内化政治话语、执行政治话语。思想政治话语具有引导性和目的性,但是必须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会起到作用。

(二)提升教育人员话语能力

受教育者在语言方面得到提高,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以及行动上的变化,在参与网络化生活的时候,培养受教育者的网络文化意识;掌握网络技能,熟悉网络文化模式和语言运用;体验网络中的学习娱乐方式以及在其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从传统的模式中走出来,更具时代的特征,符合人们的需求心理,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

(三)创造教育话语新形式

控制式话语方式和劝导式话语方式是传统话语方式向新的话语方式过渡过程中的障碍,受教育者在这样的话语方式中处于被动地位。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思想政治话语要想起到引导人们的作用,就必须转变思想意识,改变人们的被动地位,积极调动人们的参与程度和接受欲望。

篇12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也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比如工作观念、工作方式方法、网络道德宣传等等,将信息科学技术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用。

1.认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对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不迷失,不因沉迷网络而形成不健康的个性和人格。新时期大学生的健康个性不仅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之后的思想与行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抓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工作,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实现“网络思想教育”。

当前我国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工作都十分重视,各种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网站纷纷出现。但是,这些网站大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仅各高校之间缺乏思想教育工作上的联系,就连高校内部之间的宣传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及教育教学系统之间也是各管各家的情况。这种零散的布局产生的影响力比较少,不利于网络资源得到有效地整合利用。当下,我们可以先将网上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站资源进行整合,最后形成以教育部网站为龙头、各高校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资源共享的资源体系。

(2)利用多样化网络技术,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整合网站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将校园论坛、微博、微信及电子邮件等网络功能充分利用,丰富和发展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大学生健康文化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的党团工作,定期组织党员、团员作为学生中的代表利用网络平台向他们宣传党的科学政策、提倡健康的先进文化,让党的教育面扩大。再者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咨询活动,让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能组织心理方面的专家或者老师与学生进行辅导、交流,与此同时,还可以运用各种网络软件资源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及时消除学习和生活上产生的困惑,让思想教育工作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强化网络道德建设,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篇13

一、监控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抵制不良、消极信息

监控与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可以从以下三项工作展开:

一是监控网络舆情,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并维护校园安全。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关注,可以了解与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监控,在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形下,及时跟进消极信息的走势,对消极信息进行预警,找出异常情况产生的源头,发现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对异常学生进行线上以及线下的情绪疏导,从而帮助大学生摆脱消极心理状态,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实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目的。

二是通过监控网络舆情,促进高校改善管理措施。高校改善管理中薄弱环节的存在,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遏止作用。高校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收集,可以了解学生对高校管理各方面的需求,依照学生的需求改善管理,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三是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进行网络舆情的自我监管。这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帮助大学生抵制消极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自行接受应急教育。

二、发挥校园微信、微博等网络思政平台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教育功用

大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微信、微博等媒体,各高校都已经建立或者正在筹备建立各自的官方微信、微博,这些官方微信、微博已成为高校各类校园资讯的渠道之一。网络思政教育的载体为微信、微博,其信息更新速度及传播较快,获取信息方式较便捷,互动性也较强。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官方微信、微博平台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宣传特色校园文化以及一些娱乐性的内容,并没有借此平台进行应急教育。此外,微博一直都是网络谣言的集散地。高校官方微信、微博应该藉由其天然优势,更多地承担思政教育,尤其是应急教育任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官方微信、微博应及时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学校具体部门的辟谣信息,告诉学生不要听信谣言、不要慌乱;同时,或者转发针对突发事件的积极向上的报道,传播正能量,将应急教育整合进网络思政平台,开辟基于网络思政平台的大学生应急教育的新途径。

三、管理校园论坛,建立“网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疏导

大部分高校的校园论坛采用实名注册制,以便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进行源头管理,及时控制校园论坛里散布的消极信息。实名注册制也有弊端,一定程度上,一些大学生不敢在校园论坛上说实话,转而向更隐蔽的网络论坛、贴吧上言论。此时,可以通过建立高校思政人员引领的大学生组成“网络”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定期了解大学生在校园论坛外的其他网络论坛、贴吧的动态,发现大学生消极情绪后发帖疏导。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后,“网络”针对性地发帖疏导稳定大学生情绪。在“网络”运作时,以不侵犯大学生个人隐私为原则,有礼有节,把握好度,以此赢得大学生的信任,从而顺利进行应急教育。

四、运用及建立“红色网站”,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加入应急教育项目

“红色网站”以其独特的内容,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红色网站”的内容独特,其主要以辅助理论学习和时事新闻为主,以此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红色网站”应该与时俱进,以正确处理突发事件中体现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学习并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也宣扬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正确方式,一箭双雕,将应急教育巧妙地结合“红色网站”的网络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