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引言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一书中划分了教与学目标类型,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功能性融入某一具体领域的能力,这当中包括培养和发展学习者融入公共社会、职场、教育领域和个人生活领域的能力。这一目标应显现在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培养要求及其培养手段中。[1]王守仁教授曾指出,高校要以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使命,既要保留大学英语“人文性”的本色,也要挖掘其“工具性”与“行业性”的特色。[2]可见,中外学者专家都高度重视英语在实际场合中的运用,并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向国家输送现代化、国际化、高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其向地方及国家所输送人才的质量。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因此肩负着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及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因此,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如何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相区分,如何发展农业院校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来突显农业特色,其人才培养如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高等农业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2 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 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往来愈发频繁。随着对外开放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放宽,具有高水平并能胜任市场需求的英语人才极其紧缺。在区域及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高素质、高水平,懂专业英语人才及其需求的现状下,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依据和参考《教学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具有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有助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趋势,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亦有助于为企业和公司输送具备一定英语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因此从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角度来讲,探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视角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2.2 农业院校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必然途径
党的十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更高质量”则成为最亮眼的词汇。更高质量的就业包含了人们劳动环境改善、劳动工资提高、劳动安全保障加强等因素。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已然成为连接我们国家和世界的纽带。农业院校的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掌握就业岗位所具备的英语技能,具备实际工作中英语运用的能力,如可以与国外客户进行常规的贸易往来,可以阅读和理解国外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可以用英文推广企业所研发的产品,可以与外商洽谈并拟定书面合同等。因此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指导性意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条主线,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及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这一研究对于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及实现农业人才的高质量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3 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
我国对农业的支持是一贯国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的支持为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家的政策支持也为农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保证,为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质量的农业人才将成为拉近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农业方面差距的中坚力量。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明确的思路,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农业院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注重并充分利用r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所带来的机遇,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来设置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使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鉴于此,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并逐渐形成服务“三农”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相呼应,如何适应国家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大学英语课程将如何根据需求进行适当改革,都是农业院校英语教学必须研究思考的问题。因此,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际化视野的拓宽及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因此,为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满足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实现农业院校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此研究对于扩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帮助学生提高国际素质,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培养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探讨实现英语和农业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此研究对于农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促进作用,对英语教学来说是个有利的契机。探讨如何把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结合,培养学生就业中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完善,同时有助于教师尝试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提出为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和依据,其实施有助于加快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2).
[2] 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
篇2
(一)红岩村概况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恭城县城14.7km,距离桂林市中心122.7km。红岩村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7℃,年降雨量1490mm,且雨热同期,十分适合柿子、柑橘等农作物的生长。村内无工业污染源,空气环境质量高,森林覆盖率达95%。红岩村有农户95户,人口395人。过去,红岩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恭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岩村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栽培月柿、柑橙等水果,逐渐富裕,并建成了富裕生态家园。
(二)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广大农村能源短缺,红岩村人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链中,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办沼气可照明、做饭,这样既净化、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同时又可利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给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质,减少了其病虫害的发生。生态肥的使用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使红岩村生产的“恭城月柿”个大、形圆、肉厚、质软、核少、含糖量高,受到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恭城月柿”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月柿之乡”和“中华名果”称号。
(三)从生态农业到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延伸
“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生态链催生了当地的生态工业和方兴未艾的以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旅游在“五位一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里人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压力,向往农村的清新空气、田园生活和民族风情。红岩村人抓住机遇,从2003年开始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俗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推行“人畜分离,规模养殖,集中供气,统一管理”的沼气建设理念和模式。几年来,红岩新村共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了农家别墅、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大型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景区大门,修通了直通红岩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园观光小路,开设了平江河水上乐园,建起了垂钓小区。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建有独立别墅43幢、开办旅游餐馆29家,共有客房250余间,床位500余张。开辟了4条旅游线路,可进行观花采果、自助探岩、垂钓、水上游乐、民族风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娱、购、游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富有红岩村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动力机制。详情为:(1)需求系统,即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需求;(2)中介系统,即月柿节及各类媒体的宣传;(3)引力系统,即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优质的柿子、碰柑等农作物,浓郁的民族风情;(4)支持系统,即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农家别墅区等良好旅游设施,村旅游协会。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40%。2005年80万的游客人次为红岩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旅游年收入突破10万元。2005年底红岩村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农民自己管理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10月3日,红岩村再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月柿节,标志着日渐红火起来的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2006年底,红岩村以其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突出特点,入选“中国十大魅力乡村”。
三、创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红岩村是“富裕家园生态农业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中国农业旅游的一个缩影,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旅游的内容过于单调、特色农产品未能实现深加工、缺乏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因此提高可持续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议。
(一)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尽管目前红岩村的生态环境良好,但毕竟生态环境脆弱,并且随着游客的增多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处理、旅游资源的保护等问题将直接影响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保的投资、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及建立环境跟踪监测系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丰富生态农业内涵,做强做大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已有优势,不断丰富生态农业内涵,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结构,实现旅游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旅游。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效)生态农业;二是继续研究探索沼池建设新技术,提高其能量转化效率和沼气使用效能;三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生态农业,使全县由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例如,在水果品种选择、搭配时不仅考虑其经济性能,还要考虑其观赏价值和旅游功能;在养殖方面不仅考虑发展沼气积累粪肥的需要,还应考虑旅游美食的需求。其次,红岩村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形式简单,旅游景点过分地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按照生态性、休闲性应合理的增加一些娱乐、康体或饮食文化等项目,可提高入住率,增加人均旅游天数,提高经济效益。红岩村作为恭城典型,其生态农业主要以果树为主,果子成熟的时候旅游者比较多,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季节性的旅游,出现了淡旺季。为了旅游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发展花卉旅游,或者根据地域土壤条件种植四季果树和当地的特色举行节日旅游,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农业生态特色开展会展和重大会议来宣传恭城的旅游。可以运用像海南的博鳌论坛一样的方式来彰显恭城的“中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魅力。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及专业人才引进
高质量的旅游源于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源于高质量的员工。红岩村现有的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亦没有专职讲解员,尚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要求。所以,培养生态农业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是培育高质量的生态农业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已成为红岩村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加强生态意识
研究表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旅游发展。社区居民只有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才能积极的参与旅游发展;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红岩村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是该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绿色住宿,目前恭城的旅游住宿和都市里的三星级酒店的住宿可以媲美,这虽然会给旅游者带来舒适的感觉,但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这里似乎缺失了原生态和本民族风格的建筑样式。其实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体验瑶族的特色民居是他们的目的所在。民俗日渐消逝的今天,若恭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成功。提倡绿色饮食,游客在菜园里自己挑选蔬菜决定饮食。目的是让游客知道自己在旅游生态地方感受到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这些策略都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实施。
(五)加强法制建设,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篇3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所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的“三农”基本情况调查。这次普查又恰逢实施“十一五”规划,是一项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各级政府统一部署的一项硬任务,做好这次普查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农业普查是我们准确把握市情农情的迫切需要。
这次普查不单纯是一次农业产业普查,而是涵盖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全方位调查登记。我们要通过这次普查,把“三农”的家底彻底摸清。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之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0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大户等不断涌现。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转移,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变化程度如何、怎么变,发展优势在哪里,城乡差距在哪里,城乡怎么协调发展等等。对这些情况,凭我们现在手中掌握的一些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及时摸清“三农”发展变化和底数,深刻认识“三农”现状,从而对市情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2、农业普查是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而五句话20字的新要求赋予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新的内涵,但我们现有的常规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都不能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统计信息的需要。这次农业普查的内容就是在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基础上确立的,它涵盖了农户家庭与人口特征信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信息、农村居民迁移、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农业土地利用状况、农村投资规模、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贫困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内容,很多是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二十个字的要求。这次农业普查提供农村生产生活,经济社会、资源与利用、劳动与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基础信息,可以有助我们认清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政府研究制订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3、农业普查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的需要。农业普查十年一次,平时掌握的反映“三农”方面内容的统计数据主要是通过开展农业统计得到。农业统计与其他领域的统计相比,基础相对薄弱。现在,农村统计方法制度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补充。这次普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抽样调查提供科学系统的抽样框,为进一步搞好抽样调查、做好常规的农村统计工作、搞准农村社会经济情况提供基础。所以,农业普查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促进统计发展,改善农村统计有重要意义。
二、要明确农业普查工作要求和任务
这次农业普查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法制、依靠科学、依靠群众,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确保普查结果真实可靠,为扎实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这次农业普查,重点要完成以下六项工作:
1、查清从事第一产业活动单位和达到一定规模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这是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的。包括了生产规模、投资、雇工、产出及产品销售方面的情况。
2、查清农户家庭、人口特征与生活质量情况。这是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服务的。包括了农村住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收入、居住环境、住房条件和生活设施、粮食安全等信息,以及农村道路、电信、电力情况,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饮用水、卫生条件等。
3、查清农村居民迁移、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情况。这是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包括了农村居民及劳动力迁移的规模、速度和去向,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农村劳动力和外出务工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时间、职业、地点,以及地区类型、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率与闲暇时间等一系列信息。
4、查清乡镇、街道、村及社区环境情况。这是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服务的。包括了建制镇吸纳的人口、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等情况,以及镇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5、查清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这是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包括了农户家庭投资规模和乡村集体投资、农户的固定资产购买情况、重点农户的生产经营投资和乡村集体投资情况。
6、查清农业土地利用状况。这是为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服务的。包括了农业用地的规模与分类,不同类别的农业用地面积,以及新形势下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与流转、农业用地之间的转换等情况。
三、抓紧做好今年农业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这次农业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0年12月31日,现在还有半年多的准备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需要完成组建机构、抽调人员、宣传发动、普查试点、业务培训和调查摸底等多项工作,任务相当重。要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原则,周密部署,精心安排,集中人力、物力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高质量完成本次普查任务,拿出真实可信的普查数据打下扎实基础。当前,着重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机构人员及时到位。要及时把组织机构建全。普查工作的主战场是农村,主体是普查员。当前,关键是落实乡镇和村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按上级普查机构的统一部署,5月15日前镇乡(街道)的普查机构要全部建立,村(居)一级的农普小组要在5月底前建立,使整个普查工作各项要求能及时传达贯彻到基层。另外,市农业普查办公室要尽快到位,尽快运转,各成员单位抽调的人员要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足员到位。:
2、加强资金保障,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财政部门要充分考虑本次农业普查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按时将今年的所需经费足额到拨付位,确保普查工作正常启动。另外,在普查工作全面开展之后,普查员的补贴、必要的物资要落实到位,这些要靠镇乡、街道予以保障。还要强调的是,要加强经费管理,专款专用,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开支,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本次农业普查要对我市646个行政村、17.5万农户、全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林、牧、渔场进行全面普查,农业普查内容多、涉及面广、任务重,光靠统计部门一家难以完成,需要整合力量,动员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配合。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把素质好、责任性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干部选派到普查办工作,要按照市里的部署要求和职责分工,负责做好相关工作。
4、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好普查实施方案。这次普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普查面十分广,涉及到全市5千多个普查员,市农普办一要学深学透国家和省、的文件政策和我市农村实际,吃透上情,搞清下情。二要很好地研究普查工作的组织问题、操作问题。三要很好地研究技术问题。特别是试点阶段要考虑地方特色,丰富和完善普查内容。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备的普查实施方案。
5、加强人员选调和培训,建设高素质的普查队伍。这次普查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参与。普查所需人员的选调和培训,直接关系到本次普查工作的成败。我们要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的作用,选调符合条件的人员作为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要严格把好普查培训关,确保所有参加普查工作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6、加强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普查氛围。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争取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支持是圆满完成普查任务的重要前提。市委宣传部、市普查办和新闻单位要认真按照《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宣传载体,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了解这次普查意义、内容和要求,使他们了解普查、理解普查、支持普查。当前请市委宣传部与市农普办及早拟订并下发宣传方案,方案计划要与整个普查工作计划相协调,宣传渠道要与农民接受信息渠道相结合。要发挥部门作用,运用部门自身的宣传渠道,尽可能扩大宣传面,提升宣传实效。
篇4
1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主要信息内容
只要对农业发展能够产生影响的信息,都是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中所涵盖的服务内容。在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上,所涵盖的信息面非常广,涉及到地理资源、农业科技、农业市场以及农村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农业发展基础较差的地区,为了实现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全面入手,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而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所包含的内容具体包括了以下几点:
1.1 地理资源方面的信息内容
地理资源是决定当地农业能否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没有得到飞速发展的时代,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都需依赖地理资源的支持。地理资源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最为常见的包括了当地的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农业资源等等。这些地理资源信息每一项都会对农业的生产造成十分深远的影响,比如说农作物在生长时需要依靠土壤、养分,就需要地质条件适合;需要光照、温度以及水分,就需要气候条件适合;在确定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时,则需要考虑到农业资源方面的信息。另外,对地理资源信息的深入了解,也可以为旱灾、水灾、虫灾等农业灾害的发生提供预防依据,是实现农业生产机制顺利建立的基础。
1.2 农业科技方面的信息内容
农业科技信息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体,对农业生产所起到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当今我国的农村背景条件下,农业科技信息包含了硬件科技以及软件科技两个方向。硬件科技主要是指当今的农业机械设备,包括了播种机、灌溉设施以及收割机。另外,农作物品种的研发也是硬件科技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农作物品种能够带来单位面积上产量的飞跃式提升。而软件科技则是指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当今我国的许多农民,都具有较为深厚的传统农业生产经验,但现代科技背景下的农业生产知识却较为缺乏,对农民科技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农业科技信息方面的重要内容。
1.3 农业市场方面的信息内容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市场环境相比于以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才能够让农民对农业市场信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说农作物种子、肥料、农药以及农业生产器具的采购就需要考虑到农业市场环境,尽量控制农业生产的成本。另外,农作物的外销也需要依赖于完善的市场信息,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作物质量较好,但却没有全面的市场信息,造成了农产品的滞销。
1.4 农业生态方面的信息内容
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农业生态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生态农业是当今以及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同时,对农业生态信息的了解,也可以对当地农耕环境的恶化提供良好的改善基础,让当地地质、气候条件能够向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方向转变。
2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过程中的策略要点
通过上文的分析,了解到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了地理资源、农业科技、农业市场以及农业生态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全面的农业信息系统。而要构件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在将这类信息内容涵盖到服务平台的同时,还要让农民能够充分利用这类信息,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就需要注意以下的构建策略要点:
(1)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中的各类信息的来源渠道非常多样,在信息的完整性与可靠性之间往往不能够完全兼顾。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时,首先需要考虑到信息的可靠性,使用能够稳定运行的信息服务软件,在确保了信息的可信度之后,再扩大信息量,这样可以提升服务平台的整体信息质量。
(2)完善公众信息服务。在确保了信息可信度的基础上,在构建服务平台的过程中,最为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完善农村相关公众信息的内容,让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个高质量的体系。比如说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动态以及农村周边环境新闻等等,都是在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
(3)确保农业生产信息的规范性。历年来的农业生产信息,可以作为对当地农业发展的总结,同时也可以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让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对农业生产新的管理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以县、乡、村为结构体系,将农业生产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这类信息可以选择性地进行公布,方便人们在需要的时候查询。
3 结语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是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对农村的农业经济生产水平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地理资源、农业科技、农业市场以及农业生态信息的整理,建立在信息可靠性、完善性以及规范性的策略要点上,可以构建起高质量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高万林,张港红,李桢等.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66-470.
篇5
1意义
1.1符合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中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认为“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好可以更好地抵抗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国家的政策性文件为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依据,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演变的进一步协调,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一项需要持续实施的重要问题,因此,快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稳定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不仅对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2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中国农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靠农业经济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对开发与种植的农业产品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选择合适品种、匹配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智能灌溉技术、环境及现场可视化监测等方法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高效性,创建农村淘宝+实体店相匹配的电商体系,同时全面打通整个农业生产供应链,紧抓农业生产过程,有效管控农业生产环节,突破现有孤立的农业生产市场营销模式的瓶颈,避免时空差异演变的风险,促进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开展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推广可追溯的平台监管等技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模式改善等一体化建设[3],提升中国农业经济竞争优势,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品牌,建立中国特色农业生产模式,打造农业产品品牌化生产与经营模式。
2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不断提高对农业时空差异演变研究及区域差异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开发力度,对于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不仅城镇基础设施得到网络全覆盖,偏远农村地区同样实现了基本的网络覆盖,进一步提高了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范围,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网络与数字化条件。在政府主导下,企业全面配合中,全国开展的农业经济示范工程,引导并且激励农民投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同时引入金融企业进入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良性稳定发展,网络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销售,从而为实现中国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奠定良好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仍然需要完善,在农业生产、经营、营销的数据分析及信息的传递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另外,因为农村缺乏网络技术人才,导致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低效应用。
3发展优势
3.1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高
农耕机械化水平在不断上升,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创造了更大效益。信息技术自身高精度、高效率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合理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尽管物联网技术并不是非常成熟,但很多技术已显现优势,例如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管理能力及水平,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管理,而且在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阶段,利用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新方法实时监控采集农业生产环境要素,及时获取农业生产状况,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也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产量,提升了农业生产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
3.2农业生产资源高效节约
要使农业经济能够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科学的农业生产创新理念,国家制定了通过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战略目标,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绿色发展理念。基于绿色理念,对农业资源的使用及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保护、高效节约用水、耕地轮休耕种等都是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实施,为中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4]。目前,已建立的农业监测系统、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数据采集系统,都是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所带来的效果,顺应了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3.3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安全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社会对于农业生产安全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将农业经济发展成果应用到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应用到保障农产品安全与食品安全中去,这也是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新技术对食品的流通进行追溯,利用标签、条形码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数据传输,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公开化、可视化,进而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控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透明化,提高农业生产食品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化。
4存在的问题
4.1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其重要的对象之一就是农民,要提高农民的能力,就必须开展目标明确的培训工作,这是保证时空差异下的现代农业全面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差距,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管理能力与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就现阶段农民能力的培训工作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手段与方法并不能完全符合当地实情,局限于对农民群体与返乡的农民进行培训工作,对于从事相关农业生产的大学生缺乏培训。
4.2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性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农民的生计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普遍存在一定的兼职其他产业的现象。在对我国不同时空差异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培训工作中,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以及经营生产规模不同的农民[5],其培训工作的内容、方式同样存在着不同。目前,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培训工作也基本是将基础性知识作为重点,很少针对不同农民群体制定相匹配的培训方案,缺乏科学生产实践性培训,落后地区的农民依然使用传统模式生产,导致农民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导致时空差异演变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制约。
4.3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
在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作为基础。通过对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培训发展工作来看,政府部门培训工作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他社会群体缺乏参与的热情。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主题与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培训的教师力量也比较弱。此外,针对管理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与实践型培训存在交叉问题,导致二者的区分模糊不清,从而影响了培训工作的进展,不利于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农业经济培训工作的开展,而要促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制定完善的制度必不可少,目前缺乏完善制度,不能积极引导企业、资金、高素质人员进入农业现代化生产进程。
5发展建议
5.1做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训的准确定位
在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做好培训工作非常重要,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明确培训目标的主体。对于农业人才的目标群体做好定位,使用分层过滤的方式,加强对不同农业人才的筛选工作,确定好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培训目标与定位。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立足于全国农业发展现状,完善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群体接受现代化教育,针对不同农民群体,调研其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培训计划,从而准确把控农民培训目标,提高农民培训效果。
5.2创新农业发展培训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快,需要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培训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政府部门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调研当前农业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实际需求,促使培训内容符合大众需要。其次,需要促进农业生产部门与科研单位相结合,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实际与现状融入全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更新与完善培训内容。对于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年龄段的农民进行培训时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农民群体开展不同培训工作,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现代农业生产一线,在实践中依据农民需要即时培训,真正促进农民能力提升。
5.3完善相关培训机制
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在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和现状,根据现有的职业对农业进行产业与类别的划分,鼓励广大农民群体重视专业性水平的提升。通过完善的跟踪与反馈制度,让每一个农民都可以真正学习到知识,将学习到的知识合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依托现有的教育机构,健全培训师资力量,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鼓励培训师资队伍提高自身水平与能力,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6结语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来说,依托时空差异的实际情况,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与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从传统生产模式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需要科学的谋划,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做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晨沛,李辉尚,曲春红.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迁特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1(7):103-114.
[2]胡晨沛,李辉尚,聂凤英.生产函数异质性与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3):201-211.
[3]尹朝静.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1-14.
篇6
一、实践调研,找出问题,探讨高校职业指导质量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在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开展职业指导的咨询和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和帮助实施;二是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的推广;三是职业生涯设计、发展的实现。但是职业指导在高校起步慢,开展职业指导实践和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不平衡,有些高校做得好,有些高校做得不尽人意,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变得不切实际
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是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有效措施;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提高其就业成功率;并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创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就业、就业稳定、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2]。强调做好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不仅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还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更利于推进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个性化职业指导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某些高校只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大会、大报告、大宣传、大道理的职业指导,忽略了分类别、分年级、分问题、分特殊性、分不同需求进行特殊性、个体化、一对一指导;某些高校只注重面向毕业生,忽略了非毕业生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人格、不同职业能力进行咨询和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和帮助实施。如:笔者在一项对广东地区5个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发现:65.4%受访学生表示对学校现行的个性化职业服务持不满意态度(见图1)。
图1 学生对学校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情况统计
从调研分析中,说明了当前广东地区部分高校缺乏个性化职业指导,使之难以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二)信息采集缺乏完整性、实效性,难以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信息采集完整和有效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充分的职业信息,获得自主择业的主动权,深入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式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及时补充知识,增强择业竞争优势,做好求职准备,提高择业的准确性,提供顺利面试的可靠保障,有利于提升自身素质,完成就业、自主创业、自我发展和职业稳定以及职业生涯设计的实现;可以帮助用人单位找到需要的人才,合理用人、拓宽职业指导渠道,增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践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达到人职匹配、能职匹配。目前有些高校只采集到大学生的基本信息,文化程度和所学专业,缺乏对大学生的教育背景和个人实践等信息;有些高校对用人单位也只采集用人单位名称、专业要求、学历要求、招聘时间、联系人、招聘名称和招聘数量,缺乏对求职大学生的区域要求和工作经历等,还有些高校对大学生个人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采集都不完整;二是信息采集的时间缺乏实效性,有些高校依赖用人单位来访来电,缺乏人员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有些高校依赖互联网筛选有效的职业需求信息,缺乏与人才中介机构联系以便联合利用职业信息的沟通合作;有些高校传达用人单位信息不及时、不准确,没有建立好信息平台;这些都让大学生缺乏对用人单位行业发展前景、全面了解所需专业技能、用人单位发展空间和详细的岗位需求信息,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不能做好有效填报个人求职需求信息采集表。
比如:广东地区某高校在2013年6月19日在就业信息平台了“贵州省黔南州面向全国公开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254名)”招聘信息。虽然此招聘信息很吸引人,但是由于2013年6月20日9:00—15:00(第二天),职业指导人员招聘信息后,很多学生无法应聘,都反映用人单位信息不完整、实效性很差,即使有意向的人也很难在不到一天时间内,把有关资料及报名信息表准备好报送到指点,进行相关面试。
(三)职业素质测评缺乏科学方法和技术,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存在瓶颈
大学生职业素质测评可以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其个体当前的素质水平,可以帮助大学生发掘其发展潜能,可以帮助大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可以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未来发展计划;可以帮助用人单位有效地选拨人才和合理地利用人才,可以帮助用人单位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高校大学生职业测试是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和人才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进行系统的、客观的测量和评价。部分高校没有购买职业素质测评系统的软件,大学生无法进行职业素质测评;部分高校购买了职业素质测评系统的软件,职业指导人员却不懂得如何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还有部分高校购买了职业素质测评系统的软件,职业指导人员可以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但不懂得对测评结果科学解释;还有的高校么有建立测评室,没有专门测评的计算机等。职业测评运用测评工具帮助个体进行自我评定的过程,包括个体对自己的性格、行为方式、情感反应、价值观、社会角色等与求职有关的个人特征的认识。高校常用的测评工具包括劳动保障部开发的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麦尔-碧瑞斯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和美国劳工部的一般能力倾向测试等。如:某大学英语专业35位大学生需要进行职业素质测评,但由于该校没有安装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就无法对自己的性格、行为方式、情感反应、价值观、社会角色等与求职有关个人特征的认识。
二、科学分析,找出原因,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影响因素
在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从运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技术审视等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对职业指导的本质认识不足,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高校虽然普遍重视职业指导工作,但不少高校对职业指导认识不足,过分强调就业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注度不够;重视毕业生就业安置问题,忽视非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很多高校只把关注重心放在教学、科研方面,学生职业指导常被看作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在实践中往往又被当作是一项行政管理职能行使,介入过多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意识到职业指导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不少高校职业指导只是一种狭窄的职业指导,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其职能多停留于组织联系用人单位、举行校园招聘会,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还没有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因此出现了缺乏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信息采集缺乏完整性、实效性和职业素质测评缺乏科学方法和技术,难以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二)职业指导人员不足,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缺乏专业性
职业指导未能实现高质量其原因之一就是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职业指导人员数量较少,据中国就业促进会统计,到2012年11月底我国取得高级职业指导师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合计43300人。我国7.5亿从业人口/4.3万职业指导师,平均一位职业指导师要面对1.74万人[3]。据相关数据显示,平均而言,每1000名大学生达不到配置一个职业指导师;二是专业程度偏低,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一般由学校就业管理部门与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辅导员及从事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等组成,大部分没有掌握心理咨询具体化技术、立即性技术、面质技术、沉默技术,个体咨询倾听或参与的技术,没有掌握团体咨询反应、互动和行动技术,也没有掌握职业素质CETTIC测评工具、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以及测评结果的解释方法。如,某高校一位学生拿了16种人格因素测验的结果给职业指导老师看,希望对其测评结果进行解释,但由于该老师没有掌握16PF相关知识,不懂得怎么解释。
(三)职业指导投入不足,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必须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采集到有效和完整的信息,掌握各种的职业指导方法和技术,这就要求高校增加这几方面投入。在硬件上,应该要购买最新的职业素质测评工具,有专门的职业素质测评的系统,有职业人格系列测验的16PF、有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设立专门的职业测评室、职业咨询室,心理咨询室、个体指导室和团体指导室等,并安排专门的职业指导人员为学生提供测评和咨询服务;在经费上,应该要根据职业指导工作开展情况有目的,进行项目性的、常规的、技术培训的经费计划,并保证落实拨款。但是,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硬件投入是明显不足的,购买了职业素质测评工具的也不多,一般一个,少数两个,几乎没有三个以上的;多数高校还只是利用课堂或者是办公室开展简单的咨询工作,条件相当简陋,没有专门设立咨询室,设施不够齐全。如:某高校在全省职业指导评估不合格,就是因为硬件条件不够,没有设立专门的咨询室和测试室等。
三、结束语
高校在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中,探索需要探索出切实可行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的新措施。高校要提高对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认识,就要从职业指导内涵和意义树立新理念。高校要在认识上从传统的“就业指导”转向“职业指导”,从“就业安置指导”转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一般性职业指导转向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落实加强个性化职业指导、创建信息平台、加大硬件等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措施,保障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高校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除了提高大学生认识,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就业市场的需要,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新的职业指导理念,准确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适当调整就业期望,提升职业能力,多途径探索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指导人员也要认识到加强个性化职业指导把职业指导工作做精、做细和做全,促使大学生通过自我调整、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达到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高校加大对职业指导硬件设施、经费拨款等投入,加强稳定的、覆盖面广的职业指导队伍建设;创建信息平台同时号召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支持,密切配合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职业指导人员、学校任课老师、行政人员以及优秀的学生干部,用人单位等参与,有了全校人员、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参与,才意味着有了职业指导的工作氛围,有了职业指导取得好效果的前提,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56-72.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55-320.
[3]里尔登等著,侯志瑾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尔新.就业指导“多管”齐下,积极推动就业实习基地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4):24.
[5]黎洁梅.高职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职业时空,2011(11):107.
[6]李燕冰,谭汝金.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6):217.
[7]吴晓义.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的创新[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2008(5):217.
[8]向阳.高校职业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6):108.
[9]李涛.试论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0):126-127.
[10]张祝秀.试论个性化职业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42-4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校贫困生需求特征分析与资助方式研究”(编号:201112153)的研究成果,也是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答辩论文。
篇7
本刊讯(记者 逯文娟)5月10日全球大型商业厨房热加工烹制技术领导者RATIONAL宣布,西郊五号正式采用RATIONAL SelfCookingCenter作为其热食解决方案。SelfCookingCenter集成了RATIONAL公司的全球烹饪经验,可以简单快捷地烹制高质量食品而无需在烹制过程中检查和调节。同时SelfCookingCenter也能够在烹饪中识别并调控各种烹制食品的理想熟化过程,并且兼顾到不同国家烹饪和饮食习惯,除此之外,RATIONAL相信热力食品烹制工作是与营养学密切相关的烹饪艺术,因此,RATIONAL特意聘请了来自全球的250位主厨组成了专属的菜品研发团队,力求在烹饪高质量美食的同时也能够完美表现烹饪的艺术性。
企业与研究机构在京联合发表《中国农业价值链发展白皮书》
本刊讯(记者 申海鹏)6月5日,作为第七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的重要内容,《WTO经济导刊》、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和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了《中国农业价值链发展白皮书》,提出了“农业价值链”这一创新理念。在随后由杜邦中国联合《WTO经济导刊》召开的“共同行动,提升中国农业综合价值”论坛上,杜邦公司呼吁农业价值链上的所有成员共同携手努力,开展包容性创新活动,为应对全球最迫切的粮食保障的挑战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篇8
1.2增强资源的可用性
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资源的可用性,包括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市场资源。劳动力是农业技术一大重要资源,农民收割庄稼的传统方法就是雇佣劳动力,并采取每日一结的付工资方式作为回报,同时庄稼的主人在每日三餐中也需要花费不少的资金和精力,由此可见传统的农业技术中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而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的发展则大大减少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利用收割机等其它的科学产物来帮助收割庄稼不仅减轻了农民劳动力资源和资金时间资源的浪费,还有效地增大了粮食的产量。相对于传统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的产物在农业发展中能够合理地保护土地资源,不仅能合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再生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也在大幅度提高。此外,市场资源而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农民收获的粮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寻找买家,而买家也可通过信息技术找寻合适卖主,信息技术搭建了一条虚拟化的农民与商家之间的交流渠道,也是将农业资源推广到市场中的重要途径。
2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2.1农情监测
信息技术的各行各业中的运用都较为广泛,在农业中的主要作用为农情监测。所谓农情监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耕地变化的检测,检测不同地域耕地的流动情况以及自然气象对耕地的影响;大面积的粮棉检测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人工检测相当费时费力。在自然灾害时期,遥感技术的运用明显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力资源浪费,增强了安全可靠性,农户可通过遥感技术所获取的灾情信息与自己亲自调查到的信息相对比,这样的有机结合可准确有效实现虫害、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准确的数据可以使农户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及时减少资源的浪费。根据近几年的调查,遥感勘察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够准确反映出土地及耕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大面积耕地的农户应用信息技术用于信息采集和处理,有效地避免了耕地受灾害的侵袭以及灾害时期的及时预防。
2.2作物生长模拟技术
作物的生长过程可被信息技术虚拟化,所用到的信息技术为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作为预测农作物生长趋势的关键性信息技术,作物生长模拟技术利用专业的生物科学知识和数学模型分析、预测、并经过后期的计算来帮助农作物更好更快地生长、发展。众所周知的嫁接技术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植物的合体生长,而嫁接农作物的发展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此类作物的生长条件不同于一般植物的生长,细心地照料与呵护是培育嫁接植物的基础[3]。此过程中,作物生长模拟通过对植物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利用数学模型来计算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潜在性的威胁和不利情况都能够通过作物生长模拟技术被检测出来。
2.3确定土地质量等级
土壤生产力的内在属性和外在影响力决定着土地质量的等级,不同的土地等级关系着农作物的产量[4]。相关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更新都是以土地质量的等级作为评估指标,高质量的土壤适合生长的农作物与中低质量土壤不同,这需要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和分析功能。评估土地质量的等级还能有助于激励农民合理爱护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利用信息技术间接地增强国家土地资源的利益,土地、耕地资源的质量评比是保护资源的基础性技术,同时也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科学发展的实际运用。
篇9
0 前言
近年来,达州地区人民对农产品质量需求的提高和蔬菜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蔬菜市场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不分,所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当前达州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我国近年来发展的一种产品信息化监控系统,可有效监测进行蔬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实现达州市场蔬菜产品的秩序化,促进高质量食品的健康稳定发展,减少蔬菜交易中“绿色贸易壁垒”。
1 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1.1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达州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区位优越;襄渝、达成、达万铁路和达渝高速、G318、G210在此交汇,交通便捷;加上便捷的水运和空运,达州集陆、水、空运输于一体,成为四川通江达海的东通道和第二大交通枢纽,重要的区域优势及交通位置使达州在四川的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蔬菜在达州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达州市印发了《达州市2009年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确保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该年蔬菜产量达263.81万吨,比上年增长5.3%(达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重视产量的同时也加快了蔬菜质量体系建设,还分别规划了“绿色蔬菜”及“有机蔬菜”基地的建设,促进蔬菜加工产业的发展。随着达州蔬菜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外地蔬菜的大量涌入导致了蔬菜质量问题的尖锐化,市场鱼龙混杂,甚至出现了“有毒蔬菜”,所以亟需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实现对“有毒蔬菜”、“普通蔬菜”、“无公害农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有效区分,满足民众及社会的需求。
1.2 蔬菜质量安全质量可追溯系统建设简介
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蔬菜产品质量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质量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体系,记录了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与质量有关的详细信息,通过该体系可实现对蔬菜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追溯,明确产品生产及传递的详细信息。该体系的开发,不但明确了蔬菜质量信息,同时监控了蔬菜产运环节。所以进行在达州进行蔬菜安全质量可追溯系统建设研究,可极大满足人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及蔬菜贸易需求。
2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结构与组建
2.1 系统构建目标
蔬菜一般以鲜食为主,所以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目标构建首先是要满足普通民众对鲜食食品的基本需求,即品名、商标、产地、生产日期,除此以外更为详细产前及产后信息还应该以文字说图表的形式进行反馈。
2.2 蔬菜可追溯系统结构及功能
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针对蔬菜产品的特点进行设计,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生产销售中心、中央信息中心和用户服务中心(图1)。在链条分析中采用HACCP、FMECA等技术方法,进而提出蔬菜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品质的重要因素,同时采用国家及行业的相关生产标准及编码,如番茄无公害生产采用《无公害食品 茄果类蔬菜》(NY/T5005-2008)。其中生产销售中心主要包括蔬菜产前和产后信息,包括蔬菜生产过程中厂家信息、品种信息、农药与肥料信息、贮运信息、包装信息、加工信息等。该信息会随着蔬菜的生产、加工、贮运等逐一提交到中央信息中心,最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短信、电话、网络、手机)即可以获得蔬菜生产及后期处理的所有信息,从而实现较为详细的了解蔬菜生产信息。
图1 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总体框架图
2.3 追溯码设计方案
蔬菜质量安全质量可追溯系统当中追溯码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是追溯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易懂、美观是其设计的主要原则(图2)。目前追溯码的设计主要包括根据《农产品产地编码导则》(NY/T 1430-2007)《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NY/T1431-2007)等进行设计,设计方案主要包括EAN编码、UCC条码、IC卡、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RSS扩展条码及复合条码、二维码等。在众多编码技术当中,二维码技术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信息量大、编码范围广、容错能力强、译码可靠、成本低、保密性好、形状大小可变、识别方便等,故建议在发展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当中直接以二维码进行追溯码的设计。如对常见的UCC码和二维码进行比较(图2),我们发现在追溯码表观上基本无很大差别,但进行信息扫描后我们发现二维码信息含量要超出UCC码几倍,同时也使蔬菜生产当中产地、贮运、加工等各种信息均得到显示。以鲜食番茄为例,根据达州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蔬菜质量安全二维追溯码的设计(图2,B;图3)(手机扫描二维QR码电子标识)。该追溯码上明确显示了商品的名称、产地和生产日期,可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明确商品的基本信息,如果该商品是无公害食品,亦应在追溯码当中添加该标志,以示商品的质量等级。该二维码的设计采用手机二维QR码电子表示进行设计,使用手机摄像头进行二维码的识别(或短信获得WEB联接),可以方便采用手机WEB技术联接互联网,实现对商品所以生产信息的查看(移动条码识别软件);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话及短信的方式进行产品信息的查询。
图2 蔬菜产品追溯码设计方案
注:B中二维码示例引自互联网
图3 二维追溯码构建示意图
注:二维码及联想手机图片引自互联网
虽然手机扫描二维QR码电子标识技术已经发展比较完善,但是由于现在WEB网站的建设未能配套跟进,所以大多数获得WEB产品信息比较杂乱,未能一目了然显示该商品的基本信息,且短信回复也需进接才可以查看产品的相关信息,这些需要进行技术改进。同时由于蔬菜为鲜食商品,进行单个标示难度及成本过高,建议采用集装箱式标示。
3 蔬菜配套生产模式
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需要配套的生产技术相配合,才可以更好体现追溯制度的意义。同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达州市农业仍相对比较落后,所以如何实现高质量产品的蔬菜是今后达州市蔬菜发展的重点。
3.1 产前生产技术
3.1.1 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代表了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可以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增加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几率。同时适合设施栽培的品种还为蔬菜设施栽培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3.1.2 配套耕作制度 品种的更新换代、生产条件的逐渐变化都需要相应的耕作制度改革。如蔬菜的播种技术,条播、穴播等;大棚、旱地及水田浇水灌溉制度及技术等。
3.1.3 配方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技术的前提是测土,该技术已经在达州市得到开展,所以如何利用已经获得的土壤成分进行配方施肥是高质量蔬菜生产的重中之重;同时蔬菜种类及品种的不同对肥效的需求也不相同,这些也是需要在进行施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3.1.4 “绿色”防控病虫 农药残留是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如何降低有害农药的使用是今后蔬菜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所以建议达州在进行蔬菜生产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以天敌、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物理防治为主,实现真正的绿色食品生产。
3.2 采后技术
对于需要贮运、加工的蔬菜,则需要配套的采后技术实现产品的高质量供应。以物理贮藏保鲜为主,减少工业防腐剂的使用;同时建立配套的蔬菜加工制度和检测制度,实现产品的绿色供应。
4 小结
综合来讲,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对于达州地区蔬菜产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高科技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其中以手机扫描二维QR码电子标识体系为佳。同时该系统的建立需要相应的高质量的配套生产技术,以更好体现蔬菜产品的质量分级,实现蔬菜的现代产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1] 宁孝勇,贾炼,杨洪娟.达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江蔬菜,2009,(7):53-55.
[2] Moe T. Perspectives on traceability in food manufacture[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9):211-214.
[3] Levi DS. 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concepts, strategies, and case studies[J].Boston,Irwin/McGraw-Hill.2003.
篇10
1.1 农产品初加工的概念
农产品初加工是指对农产品一次性的不涉及农产品内在成分改变的加工,即对收获的各种农新产品(包括纺织纤维原料)进行去籽、净化、分类、晒干、剥皮、沤软或大批包装以提供初级市场的服务活动,以及其他农新产品的初加工活动。包括轧棉花、羊毛去杂质、其他类似的纤维初加工等活动;其他与农新产品收获有关的初加工服务活动,包括对农新产品的净化、修整、晒干、剥皮、冷却或批量包装等加工处理等。
1.2 农产品初加工的重要意义
提高我国农产品初加工的质量和规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广大农民和市民的生活质量所需。
农产品合理地初加工,能减少农产品浪费。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由于储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方法落后、设施简陋,绝大部分农产品都是以初级产品方式销售,导致浪费严重。例如,生鲜果蔬从生产到运输,到批发市场,再到零售,每个环节都有损耗。生姜、大蒜等耐贮存产品储存1年价格可翻番。但由于条件和工艺落后,储存损耗高达40%一50%。
农产品合理地初加工,能提高农产品质量。一些菜贩子为了减少损耗违规使用保鲜剂,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严重隐患。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农产品储藏、保鲜和加工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用于采收前田间生产的费用仅占3O%,其余70%的资金都用在采收后的环节,生鲜果蔬产后损耗控制在1. 7%~5%之间。粮食损耗低于1%。
据专家测算,如果搞好农产品初加工,我国主产区玉米损耗可降到4% , 马铃薯损耗可降到6% ,水果、蔬菜损耗可降到4%,这相当于增加了1亿亩耕地。所以,农产品合理地初加工,不仅能大大减少浪费、提高质量,而且能均衡上市、稳定价格,增加有效供给。
2 农产品初加工的现状及问题
2.1 农产品初加工的现状
我国农产品初加工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结构调整、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农产品初加工总量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加速集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虽然我国已经是世界农产品生产超级大国,但却远不是强国,无论从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农民收入角度,还是从世界食品贸易地位角度来衡量,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
2.2 农产品初加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同质化现象严重,重引进不重创新,重模仿不重开发,产业高端主体技术与装备仍依靠进口,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程度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普遍落后15~20年。
2.3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落后
在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环节,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小企业加工设施简陋,工艺落后,产后损失大,质量安全隐患突出,缺少现代化装备,受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物耗、能耗、水耗相对较高,资源利用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据测算,我国农户粮食、果蔬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和10-20%,远高于发达国家1%和5%的水平。
3 解决农产品初加工问题的建议
3.1 借鉴国外经验,促进科技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活力之源。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企业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内在动力,才能发展和壮大企业。 要保持企业的领先、年轻的形象,必须将农产品初加工的自主创新作为农产品加工经营的重心。创新是产品线的横向延伸,包括产品中低高端的延伸,结合消费者需求进行功能细分等。由于高科技含量而具有高质量和高产品附加值,给企业带来高竞争力和高利润。国外成功品牌都十分重视品牌忠诚的培养,我国企业要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重视品牌忠诚的培养。农产品初加工发展的关键是以顾客为中心,为顾客创造价值。
3.2 农产品初加工标准化、规格化
篇11
一、对更高质量就业的理解
国外有关就业质量的探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美国的“工作生活质量”到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和欧盟的“工作质量”再到近年的“高质量就业”,Schroedr,Fredric K.(2007)认为高质量就业是指个人在其认为具有挑战性和满意感的工作的综合环境中获得谋生所需工资的能力,并且强调收入并非高质量就业的唯一衡量标准。从已公开的文献来看,国内尚未有学者对“更高质量就业”作出明确的界定,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2年11月在答记者问时,认为“更高质量就业”从宏观层面来讲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
综合国内外对高质量就业的探讨,结合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更高质量的就业至少应体现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高质量就业和充分就业并重,也就是质量与数量要有机统一,两者并重,协同发展,如果大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大学生群体而言也不能说是更高质量的就业;二是人职匹配,人尽其才,能找到与个人兴趣、性格和所学专业技能水平相适应的工作,个人的专长与优势也能得到发挥;三是工作满意度高,对工作薪酬、区域、环境、文化、发展等因素感到较高的满意度;四是和谐的劳动关系,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周围人、工作环境、劳动条件都能形成和谐的关系;五是良好的可持续就业能力,即能成功进行初次就业,倘若失去了某一份工作也可以顺利获得另一位较好满意工作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获得稳定工作的能力。
二、对影响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原因分析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5%,比2011届(90.8%)略有上升,但就业的2012届本科毕业生中,仅58%对就业现状满意,“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占42%,其中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满意度最高,但也仅为69%。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不高间接折射出了影响当前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一些现实困境,结合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和对毕业生个体的跟踪访谈,认为导致当头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1.未能转变就业观念
受家庭传统观念和社会上有房有车、高富帅的风气影响,大学生依然普遍存在追求“铁饭碗”的稳定、期望优越环境的安逸、攀比眼前的高收入,而向往到大城市、大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工作,却不愿意到基层和农村、欠发达地区、冷门和艰苦行业等工作,眼高手低,急功近利,让他们不能及时与用人单位签约且与就业机遇擦肩而过。
2.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发展和“经验准入”等市场因素变化而与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能力、数量不匹配而出现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其显著的特点是一些大学生找不到适应自己的岗位,而一些岗位又招不到所需要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职位空缺与大学生失业并存,俗称“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存在。
3.就业的主动性不够
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兴趣、性格和评估自己的能力与特长,面对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作出适应与调整,从而产生择业迷茫、就业逃避、心态消极的现象,对待周围提供的就业信息总抱着无关紧要、与已无关的态度,在择业时也是左顾右盼,在遇到工作机会时也不能精心准备简历和积极求职面试,依赖性强,适应性不足,严重缺乏就业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
4.素质欠佳与创新动力不足
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学习不过硬、平时参加实践活动少和综合锻炼不够而出现素质与技能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个别经济困难、心理困难的“双困”大学生更成为就业的帮扶对象。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在初次获得就业工作后,由于在智商、情商、才商等方面的积累与创新动力不足,而容易被用人单位在用工后辞退而再次失业。
三、职业指导对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作用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它强调指导对象不仅仅是求职者而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强调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就业而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人尽其才,强调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某一阶段和时期而是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一个过程,强调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而是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研究与实践中,职业指导是主要以大学生就业服务为载体来发挥其作用和重要性,既直接体现在就业服务的过程之中,又间接地体现在就业背后的一些职业指导环节之中。
1.职业指导推进就业结构的优化
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一个关键着力点就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从而避免结构性失业,使人职匹配,人尽其才。黄炎培先生认为“所以一个人职业和才能相当与不相当,相差很大。用经济眼光看起来:要是相当, 不晓得增加多少效能;要是不相当,不晓得埋没多少人才”。职业指导对人才与经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产生作用,进而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主要可体现为:
(1)职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力支撑。劳动者素质是决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海南省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在2013年视察海南省时讲到:“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而要珍爱呵护好就需要有投身环保事业热情的环境类人才,然而海南省环境类人才资源十分紧缺,加强职业指导将帮助大学生学习好环境类专业知识在海南是大有作为的,最后选择留在海南工作。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意思是说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海南越是人才资源相对紧缺,就越要注重通过使用人才来促进人才成长,加强职业指导将有助于让这些刚刚留在海南省工作的毕业生在今后扎根海南,也将有利于吸引更多大学生选择海南,参与到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去。
(2)职业指导为人才与经济搭桥,实现单位用人与大学生就业的双方平衡优化。专业对口率不高是目前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应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和重要性。职业指导是架在求职者、用人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行业的发展会带来职业岗位的变化,而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不同,所带来的社会需求变化要求学校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因此,通过职业指导的提供单位用人服务和人才需求调查,学校可以了解社会对大学各专业的学生需求状况与变化,进而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通过对大学生个人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满意的工作,使大学生在大学所学与在社会所用两者能紧密联系起来,继而提高专业对口率和人职匹配程度,最终实现大学毕业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大学毕业生资源的浪费,从而不断优化就业结构,。
2.职业指导增强大学生职业幸福感
职业幸福感是更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体现。所谓职业幸福感,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让员工获得职业幸福感是检验一个用人单位管理成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而相对于大学生而言,拥有职业幸福感,是求职赢得一份与自己十分匹配的工作的一种体现,也是毕业生后高生活质量的一个特征,更是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职业指导对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两个主体对象开展服务工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幸福感,主要体现在主观上和客观上两个方面:
(1)职业指导对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进行辅导,提高主观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可以来源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从事农资行业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到乡镇和农村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但是他们若能有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精神,将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与行业发展结合起来,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个人也会因为从事工作所带来的价值实现而感到幸福。职业指导正是通过在大学生作职业准备时提供引导,在选择职业时分析定向,在求职过程提供就业信息与技能培训,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促进发展,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正确择业、成功就业、适应职业,促使大学生找到职业幸福感的源泉,具体可以体现在:一是促进个人社会化,让自己懂得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如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二是促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明确职业价值取向,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如进行职业测试等;三是促进明智的职业选择,使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和就业市场的基础上作出明智的选择,如举行模拟招聘会等;四是促进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克服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如进行个体的生涯辅导等。
(2)职业指导对劳动保障政策的贯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提高客观的职业幸福感。大学生就业需要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相关政策,并积极利用有利用政策来服务于自身的就业创业,同时大学生刚开始工作,容易工作中权益受损或者无法适应工作环境,而职业指导能帮助大学生很好地适应就业,提高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一方面是职业指导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的指导能产生积极的就业影响,如在职业指导中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关系与权益保护政策,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双困”大学生的求职技能辅导,组织大学生参加SYB创业培训等,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或成功,虽然在初次就业时尽管会遇到一些困难,但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从而提高客观的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是职业指导帮助用人单位确定招聘大学生的岗位标准,并引导学生要注重职业发展,将个人的发展与用人单位未来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获得个人奋斗的动力与团结合作的快乐,同时指导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注重团队建设,根据不同成员的特点建设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团队,并且整体上要建设一种积极、奋进、向上、和谐的企业文化,让大学生能在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中幸福工作。
3.职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稳定的工作是大学生在高质量就业中所期盼的,稳定的工作不仅仅体现在一个较好的工作岗位上快乐工作一辈子,更体现在失去某工作后能很快顺利获得新的工作岗位,确保个人能持续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而大学生要获得稳定的工作对自身而言最关键的是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职业指导可以从社会上获得用人单位对用人的标准与要求,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隐性和显性素质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初次就业能力和再次就业的可持续就业能力。
(1)职业指导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提升,帮助大学生初次成功就业。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说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是学生得以就业的前提,那么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便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强大后盾。职业指导通过对就业政策和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创业能力、简历制作、求职技巧等指导,如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通过职业指导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对用个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专业上朝环境评价师和环境工程师的方向发展,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辅导,从而胜任环保工作岗位要求。通过职业指导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进行培训,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活动的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职业指导促进对大学生教育教学和培训改革,帮助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职业指导既是与学校学生教育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又是连接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桥梁,能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职业指导一方面是海南农业和环保事业的发展,根据社会反馈和对人才需求的调查,调整教育教学结构,改进教育教学内容,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克服教育教学与社会脱节的弊病,从而培养能投身热带农业和绿水青山发展,能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长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是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终身培训作为着力点,研究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求职行为、幸福感、就业能力的影响,促进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把握和迎接国际旅游岛建设所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不断提高生涯适应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变化进程中,能占领先机,主动对生涯变化作出适应与调整,从而提高持续获得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
全力推进产业振兴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不竭源泉。贵州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客观上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把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作为重点产业,突出山地特色,与贵州特色山地农业融合,做优做特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精第三产业,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农民生活富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充分释放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潜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地省,如何发挥自身山地特色优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贵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充分盘活乡村资源,释放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潜力,借助二三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多元价值的增值,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有利于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贵州面对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压力,能够守住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底线,持续挖掘和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潜力和价值,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重要支撑
贵州明确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不仅能够加速贵州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全省工业倍增行动,而且能够为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开辟广阔前景,加快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链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强化三者紧密的联动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水平的城镇化带来对高品质、安全农产品的更多需求,带来对农村旅游业、乡土文化、田园风光、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市场需求,助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农民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增强群众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拓宽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根本之策。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度提高,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将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并参与到产业链的各环节中来,真正让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困难与挑战
党的十以来,贵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产基础弱、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主体发育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一产基础弱,难于支撑农村产业融合
第一产业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需要强大的一产作为支撑。但贵州农业发展基础薄弱,2019年,贵州一产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仅为3.2%;粮食产量1051.24万公斤,仅占全国比重的1.5%。全省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多年,但产量仍然较少。受地形地貌限制,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质量效益低下;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现代生产要素难以引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对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难以提供有力保障。
(二)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融合合力无法释放
产业链延伸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产向后延伸不够。一产是“压舱石”,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全省相当部分的农旅融合产品单一、缺乏特色、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带动作用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普遍偏低,产业链条较短,贵州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虽然在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融合模式主要采用“种植+加工”“种植+销售”模式等,都是二次产业简单融合,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不高。除酒、饮料和精制茶等加工业外,其他农副产品加工附加值低。二产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二产业是纽带,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对矿业、白酒业、装备制造业等少数行业依赖大,占比达70%以上,产业结构刚性明显,抗风险能力弱。依托工业园区建设的特色食品、医药、白酒业等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效应,但总体仍呈散沙状态、规模过小。三产向高端开发滞后。第三产业是发展新引擎,引领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价值链高附加值的绝大部分都在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受教育水平低、地形多山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制约,农村地区营销水平、电商、物流、供应链等发展滞后,产业链条难以向高端开发领域延伸,直接导致农村只能售出低附加值的原产品。
(三)融合主体孱弱,小而散小而弱问题突出
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长较快,但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及本土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户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尽管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较好,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竞争力弱,产业融合引领作用不强。现有各类行业协会多数属于松散组织,在推进区域化、品牌化方面服务能力不足。
(四)农户不能充分分享农业产值和附加值
贵州在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实力的新型农业主体比较缺乏,而参与农业经营的龙头企业又大多涉足非农领域,农村居民不能够充分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大部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实际作用中显得十分脆弱,一方面很多新型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获取了产业发展的大部分利润,而农民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主要还是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而产业链利润主要集中于二、三产业,导致农民难以获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利润,进而导致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中地位不平等,合作诚信度低,导致订单违约率高,没有形成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与共的局面。
(五)农村产业融合要素供给不足
贵州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深入推进。贵州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地省份,国土面积的92%是山地和丘陵,喀斯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1.9%,天然限制了土地资源供给,其中农业用地尤为稀缺,导致土地流转成本过高,难以满足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对大量土地资源集中使用的要求。农业因前期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时间长,对投资吸引力不足;又因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影响,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贵州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老人和妇女,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低、青年后备力量较弱、文化程度较低,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从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型融合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对贵州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立足自然资源特征,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精耕细作、精深加工、精准扶持,打造精品农业,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夯实山地特色种养业的基础上,拓展多种产业,深挖农业的多功能性,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和扩大农业农村服务业,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聚焦区,让贵州山地优质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商贸流通、市场开拓、电商业态、旅游农业协调发展。
(二)促进产业链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农业产业价值链上下贯通、充分延展,促进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实现山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种、养、加一体化生产及商、贸、服一体化运作。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及乡村康养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在创新商业管理运行模式、共享基础设施配套、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调整财政投入、贷款担保等扶持资金向农村产业链协同发展项目倾斜,积极引导产业链之间互补共融,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
(三)培育多元化、多向性的新型融合主体
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实力雄厚、运营模式先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推进“三变”+“三联”的联动模式,发展多领域、多种形式股份合作。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运输、现代营销、智慧农业等。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农户能力,强化作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
(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以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持续增进农民福祉为核心,引导“三产融合”主体之间及其与小农户之间紧密合作,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包容互促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创新订单农业,建立订单农业信用体系,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发展“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大力推广毕节“六联六带”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有利可联、有法可联。
篇13
目前,我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但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少,出口量少,国内的市场正在被其他国家的葡萄酒产品占领,且主要占领着我国高中档市场。要稳固国内市场,目前面临着3个重要的任务:一是提高葡萄酒的风味品质;二是提高葡萄酒的安全品质;三是克服冬季埋土防寒而建立大规模化生产基地短期劳动力需求量大和生产成本高的难题。目前,我国栽培的酿酒葡萄品种主要是国外品种,尤其是原产于法国的品种。这些品种在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和昼夜温差较大)条件下,采收时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正好适宜制作干型葡萄酒。但在我国除西北地区外,葡萄主产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葡萄生长与成熟前的一段时间里,加之昼夜温差小,大多数情况下成熟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不到21%~23%,通常需要加糖才能达到要求的酒精含量,缺少应有的香气,因此生产的葡萄酒品质差。欧亚种酿酒品种在世界上的主要葡萄酒产区均不需要埋土防冻就可以安全越冬,但在我国的葡萄酒主产区,包括华北的大部及西北地区不能安全露地越冬,必须在冬天埋土防寒才能栽培。而葡萄埋土出土机械化操作困难,葡萄埋土防寒栽培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导致了埋土和出土期间进行规模化生产时短期劳动力极度短缺,也导致生产原料中劳动力成本增加,降低我国葡萄酒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主要葡萄酒产区雨热同季,而主栽的欧亚种的酿酒品种的抗病能力鞍弱,因此,生产过程中的病害防治任务较重,使用的农药次数多、量大,产品的安全质虽较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时,面临“绿色壁垒”的挑战。冲破这个技术壁垒的最好方式是采用高抗病的品种,生产有机葡萄酒。
3 发展有机葡萄种植是当前世界葡萄酒业重要的发展趋势
有机农业是指完全不使用合成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业产品,统称为有机食品(Organic food),其中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的果品,被称为有机果品。按照有机农产品加工要求将有机果品加工成的葡萄酒,即有机葡萄酒,是安全食品中的最高质量要求的产品。由于按有机农业生产的有机食品是最安全的食品,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售价很高,其价格通常是同类普通食品的3~4倍。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已有少量的有机葡萄酒生产。在美国,有机葡萄的种植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消费者对有机葡萄酒的兴趣也日益浓厚。美国有机行业协会估计,有机葡萄酒的销售正在以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05年,在加州大约有150个葡萄种植者和酒庄获得了加州有机种植者认证协会CCOF的认证,CCOF代表了加州有机农业的80%。许多德国和意大利的酒厂也拥有有机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如意大利皮埃蒙特地区的La Spinona和法国卢瓦尔谷地的Clos Roche Blanche、Domaine de la Sansonniere以及Paulat。智利著名的安杜拉瓜葡萄园已经在培育有机葡萄,并着手生产有机葡萄酒。近几年,为了适应世界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了《有机食品技术规范》,制定了《OFDC有机认证标准》,这些都为生产有机果品、发展有机葡萄酒业创造了条件。
4 培育适合有机种植的高抗病抗逆葡萄品种是我国发展有机葡萄酒的必然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