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教师在每节课前可以先告诉学生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为自己的物理学习制订一个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做好学习的准备。教师在教授概念性知识的时候要讲清楚它的来源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指导。教师要讲清楚物理概念的基础、本质和它的发展。比如,可以采用一些模型教学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授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物理概念之间的比较,学生通过寻找各个概念之间的不同而加以分析,从而掌握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例如,在学习“功率”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物理模型,然后进行一些小的实验。通过实验,在一定的时间内两个物体做功的多少,使学生明白功率这一概念的由来。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文字描述,再加以引导和指点,教授课本上功率的确切含义,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对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领会功率这一概念是表示做功的快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分小组的思考和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物理现象和物理学习过程的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辨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物理概念分析清楚,化抽象的学习概念为主观的实物模型。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正确地把握物理概念的本质。为了使学生学会物理概念的运用条件和运用范围,教师可以运用把物理的抽象结果转化为概念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事物的本质,正确地把握物理概念所特有的质和量。学生知晓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弄清概念的本质区别。例如,学生在观察木球和铁球下落和抛出的物理现象之间的不同,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了解这一物理现象的本质。学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观察能够透彻地理解重力这一物理概念。总之,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还要结合概念中的词句加以分析,使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篇2
一、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已不是人多力量大了,而是有智慧的人才能抢占商机,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正是“商机”这个词引发了很多话题,到底怎样才能抢占商机呢?经过各类人士的不断总结与思考,得出一条“创新思维决定命运”的真谛。由此可见,在现代,只有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够从容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抢占商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从每个人的求学之初就注重这方面的锻炼与培养。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讲,相对于初中的其他课程,这门学科是比较抽象的。而抽象的东西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因为人的潜力总是会在无形的事物中被激发出来。因此,在中学时代,怎样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培养起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事情,更是国家和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初中物理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大家已经发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一,几千年来,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被动听课。从上学的第一天起,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给学生灌输了一个“教师是永远不会错,一切都要听教师”的片面观点。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也会从某种程度上滋生他们的惰性,让他们觉得只要教师说的就是对的,他们不用也不需要去思考这其中的细节,以及教师所说到底是错,是对。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变成了书本和教师的“傀儡”。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地改善,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乏有的地区仍然处于经济条件非常差的状态。对于这一群体来讲,多数地方的办学条件差,有的甚至没有办学能力,生计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负担,学习与思考已是天方夜谭。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讲,物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果在一开始就因教师素质不高、硬件条件太差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对于物理没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只是纸上谈兵。
最后,在物理教学上,教师通常会通过实验来演示说明某个物理现象的形成或是某个公式的诞生,且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都是按自己事前拟定好的教案来进行教学的。其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互动极少,缺乏学生参与性,这就导致整个课堂变得死板、僵硬,少活力,易演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如果说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了最基本的参与性,即便只是让他们消化所学知识都是非常难,更不要谈培养创新能力了。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关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是关键,而兴趣对意识又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归根到底是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还要在课堂上注重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当然,对于课堂的实验也要进行改革,杜绝独角戏,要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就可以自行思考解决,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课外活动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事实证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必须充分体现出实践的魅力。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在课堂之外,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安排地各种物理教学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与现代生活、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为建立认识概念规律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他们巩固、深化和灵活运用知识创设新的学习阵地,还能从各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外活动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又不完全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它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却不要求每个学生从事一样的活动,而是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创造出新的产品,如科技小论文、科技作品、小发明等,使他们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更进一步锻炼。
(三)鼓励学生发散推测,大胆联想
对于任何事物来讲,联想都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原有事物上发散思维,大胆推测才能开阔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的所有的脑力劳动则是创新思维的最好体现。所以,就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直视问题,开阔思路,广泛联想,以己有的知识经验及感知到的问题信息为依据,由研究对象的部分信息推测它所具有的全部信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不仅要重视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探索性和发现性,还要重视直觉猜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因此,作为教师来讲,这是需要好好把握的一点,其必须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发生联想,使他们进入丰富的现象思维活动之中,进行大胆的联想与推测。
综上,要培养学生在物理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提问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启发他们大脑思维。此外,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外也应该培养学生自我实践、自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创新思维的好处,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各项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来。
四、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力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在自我发现中找到各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其创新思维得到有力发展。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只有通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才能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在有些学校由于实验器材的短缺,有些教师往往容易以此为理由而很少开展实验课。其实,这还是忽视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因为当教师重视实验教学时,会千方百计想办法,从生活中找器材、找设备,自制实验器具。例如有个老师在讲液体内部压强时,在没有规范的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这个老师制作了简单的器材,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理解了“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他的方法是:在一个小一点的薄壁塑料药瓶的瓶盖上开个小孔,然后插一根细玻璃管,再用胶水把瓶盖和玻璃管间的缝隙密封,最后在玻璃管内滴一段红墨水柱。他将这个薄壁塑料药瓶放入液体中,放到深度较大的位置时红墨水柱就升高,放到深度较小处时红墨水柱就降低。这就让学生非常容易归纳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结论。
我国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这说明实验课的开展,并不全是受条件限制和制约的,只要我们切实重视物理实验,就是可以开展好物理实验教学。
二、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激发学生实验热情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这不但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同时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为: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安排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身边的物品自己设计实验,在课前教师选出优秀的实验,并在课堂上让该同学做演示实验。例如: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中,有些学生用自己的激光灯作为光源,观察激光束进入玻璃或水中的传播路径。由于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很难观察,有些学生就点燃一段香制造烟雾,并用透明的可乐瓶收集烟雾,来演示光在气体中的传播路径。
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有时学生设计的实验是很有创意的,有些甚至是教师意象不到的。当学生设计出优秀的实验时,会有自豪感,会增加自信,这对他今后的发展都很有好处。
三、组织好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能使学生把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再现,而且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综合可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分组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有的教师忽视分组实验,不做分组实验,即便做了,也往往是应付的心态,并没有切实落实好分组实验。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精心设计和准备实验。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课的设计,应比其他类型的课要求更高、设计更精、考虑更全,教师既要有思想上的充分准备,又要有实验器材上的绝对保证及具体的应急措施。(1)在备课时要对本次实验有全面、彻底的了解。例如了解各组学生的情况;明确实验小组长的职责;知道实验目的、器材、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论、仪器的规格性能;了解课堂上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等。(2)课前教师还应深入实验室,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整、齐全。对个别较难的实验,教师还要亲自动手操作几遍,做到心中有数。
2.培养实验“尖子”,认真组织实验。
初中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大,好奇心强,理解力差。他们中有一部分胆大、好动,一听说上实验课就非常兴奋,跃跃欲试。但他们往往是靠好奇心驱使,而对实验目的和如何规范操作等却并不重视。另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胆小、害羞,害怕上实验课。针对如何解决这种情况,我请教老教师,并大量查阅资料,终于借鉴到以下方法:依靠骨干、重点辅导、互帮互助、争取动手。同时在自己的实验教学中将这种方法付诸实践,效果不错。这种方法的操作过程如下:①培养实验骨干。实验前,把胆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到实验室进行培训,让他们基本上掌握本次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上课时,把他们分到各个小组,既当小组长又当“小老师”,指导每个同学顺利完成实验。②减少每组实验人数,尽量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③制定实验纪律,使之成为人人遵守的准则。要求组长和班干部带头,模范遵守,并开展“管好自己,带好他人”的活动。④引入“竞争”机制。对胆大好动的同学多多引导,对害羞胆小的同学多多鼓励,让他们能认真做好实验。并且对实验做得好、做得快的同学和小组进行表扬。
3.客观记录实验结果,尊重实验事实。
有些学生害怕实验结果错误或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错误时,常根据课本或其他资料上该实验的结论,自己假造实验数据。这往往掩盖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同时也没有让学生养成客观记录实验结果,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对此,教师要强调在实验中要有求实精神,哪怕实验结果错了,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导致实验结果错误的原因,并在课上或课外重新进行实验,同时教师要强调实验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误差。总之,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牢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是一个物理教师的必备素质。分组实验搞得好,理论与实践就能有机地结合,学生再也不会纸上谈兵,而是学以致用,能够动手动脑,掌握技能技巧,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四、鼓励学生课余进行低成本物理实验
篇4
例如,在演示“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时,我首先让学生上台来演示:①剪去矿泉水瓶的底部,用橡皮膜将底部扎起来并绷平,将适量水倒入瓶中,橡皮膜向下凸出;②向瓶中倒满水,橡皮膜向下凸出更多;③若向瓶中倒满酒精,则橡皮膜向下凸出比②的少;④取一矿泉水瓶倒满水,然后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不同位置扎多个小孔,此时水向外喷出。演示完毕后,师生一起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向各个方向都产生压强”。接着提出问题: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猜想,然后提出如何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问题,等学生明确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后,利用压强计来演示,教师指导:
①保证密度、深度相同,方向不同,观察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②保证密度相同,深度不同,观察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③保证深度相同,密度不同,观察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④分组讨论实验结果;⑤上报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分析。
整个课堂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脸上洋溢成功的喜悦。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激发学生热情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动中思”、“思中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二、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首先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下来的环节是验证猜想。 由于学生合理猜想很多,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等,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较长时间,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的落实以上的一个或两个任务,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有的小组提出此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有不足之处:弹簧测力计匀速不易控制。此时教师及时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方法:在实验操作中可以拉动木块下面的长木板,无论从操作性还是误差方面都得到改进。操作性方面,长木板可以是变速的。误差方面,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便于读数。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而且实验得到了升华。小组合作探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分组合理,分工明确;②组长相当于小教师,要培训好;③教师扮好自己的角色——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④注重交流评价,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信心。
三、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资源
《课标》中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其实,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物理资源。
新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想想做做”内容,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中的“想想做做”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多样改变活动方式,保证学生有足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可以就地取材,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例如,塑料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装矿泉水和饮料用的,我们可以方便地指导和启发学生做很多物理实验,其演示效果明显,也为教学服务。
①探究声音的音调 在几个相同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可以说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②摩擦起电 把一个小塑料瓶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然后将其靠近一些小纸屑,发现小纸屑被吸引,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篇5
物理旨在通过实验、观察揭示自然规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实验教学反映了物理学科的本质,对物理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对实验教学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并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挣脱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坚持从教材出发,不断超越教材,探索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1 实验教学对于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展示了许多生动而奇异的物理现象,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解开其中奥妙,探索其中隐藏的物理知识。
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些学生由于畏惧枯燥的物理定理规律,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还有一些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物理定理,考试时乱写一通。这些都是由于学生没有理解透物理知识。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们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收集分析数据、总结规律,真正理解了物理知识,消除了他们对物理的畏惧之心。
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实验中,学生们需要认真观察实验,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设想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隐藏的物理知识。其次,在实验中任何一个人的疏忽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这驱使他们学会了合作。
2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
2.1 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通过老师的示范性实验,观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教师只是简单地向学生讲解实验,并要求学生背熟实验中的原理、器材、步骤、注意事项等。而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并且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完成实验示范,真正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示范实验时,应该把握好实验的节奏,主动询问学生,征求学生的意见,使得学生也参与到示范中来。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示范。例如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我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给大家示范,并让大家指出其中的错误。其次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使得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示范实验的趣味性。
2.2 利用小组优势,积极开展探究式实验
在新课改的大力推进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师应该仔细钻研教材,积极将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在转换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或者关系到时事热点的主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然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或者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实验小组,让小组成员独立进行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分析数据、论证,到评估、合作交流等的所有环节,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给予适时适量的指导。如,在学生制定实验步骤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各种材料的功能性质,让学生掌握不同工具的作用,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在实验操作时,学生们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够把握住实验的重点,在实验中出现或大或小的过失,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学生的过失之处,确保实验的科学性。例如在讲滑轮时,我把课堂让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定滑轮与动滑轮的拉力大小变化。学生们通过小组实验,基本上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2.3 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物理课堂
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不仅有机地将声音、音乐、图片、视频结合起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加了他们对物理的兴趣;而且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扩大课堂信息量,延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验内容,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在实验课上,老师在示范实验过程时,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的方法,它不仅节约了实验材料,减少了老师的劳动;还有效地简化具体的实验流程,让学生能够把握住实验中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注意事项,增加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例如在示范“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由于光线原因,实验现象不明显。很多同学并没有看清实验现象的变化。于是,我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模拟实验,演示了不同条件下像的变化情况。学生们观看了清晰流畅的动态演示,掌握了这个实验的要点和凸透镜成像规律。
2.4 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课外实验活动有效地将课堂与生活衔接起来,延伸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学会了学以致用,并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在课外实验活动中,教师应该确定合适的主题,保证学生的安全,并及时指导学生。如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设计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课外实验活动。在活动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们了解活动内容,并做好相关准备。例如,我们班开展了一项“大家一起放孔明灯”的活动。学生们分成小组,自己制作孔明灯,看一看哪个小组制作的孔明灯能升起来。这次实验活动成为了学生的一份美好的回忆。
3 结语
物理教师必须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利用并创造实验设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踏踏实实推进实验教学的改革,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进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物理教师对于学生要有耐心,师生双方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循序渐进地推进实验教学,不可急于求成,切实提高学生分析探索问题与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
篇6
1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看”
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了解就是实验中的“看”,这是实验教学的第一步。包括实验中需要的实验器材和器材的使用规则以及实验器材的使用规范能方面的内容,都需要进行全面的了解。例如,在测量教室长度实验教学中,选用米尺还是皮尺。这方面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米尺和皮尺的测量范围都不通过,米尺测量的范围小,皮尺测量的范围大,所以需要采用皮尺。
在使用皮尺进行测量的时候还需要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在体温计的使用者方面,要分析采用体温计进行测量的时候需要观察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有什么不同。首先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的量程不同,普通温度计量称是-100℃致 100℃有的会更大,但是体温计的量称是 35℃到 42℃。本身的构造也不同,体温计有一纤细的缩口,但是其他温度计没有这样的设置,另外,在使用体温计的时候需要甩几下,才能够使用。
2器材的“调”整过程
选用器材完成以后,需要进器材的调整,这方面是实验的重要阶段,调整的过程关系到实验是否能够成功,在进行实验之前,老师做好进行提前的示范。例如在使用天平的时候,首先要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位置,然后才能够进行调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双眼注视指针,轻轻旋动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间,如不能达到目的,则需移动,并记下游码的位置。调节的时候不要用力过大,否则会对天平造成一定的损伤,值得注意的是,调节天平的时候要等天平指针静止的时候才能够调节。另外,使用电流表的时候,也要要进行调零的操作,操作过程眼睛要盯住刻度盘,用力要尽量均匀,否则影响电流表的使用。
3“做”实验的过程
实验的过程需要学生自亲手进行操作,也是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的过程,在使用实验器材的时候,需要按照使用说明的规则进行,应该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对于一些具有很危险或者容易出现损坏的实验器材的时候,老师要进行检查,不要出现损坏的现象。例如在使用电流表的时候,要测量电路的电流,完成以后要尽量的断开,电流表要和电路串联。电压表和电路要并联,另外在使用的时候,电流表不要直接连接在电源的两边,会对电流表造成伤害。完成连接以后,要观察各种连接方式,画好连接的电路图,然后才能够接通电源,观察其中的电流表的数值,完成以后断开开关。注意在连接电流表的时候,不要把正负极接反,这样会出现短路的现象,电流表也很容易被烧坏,影响实验的效果。
4“记”录实验中的数值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正确的记录实验中的一些数值,记录数值包括:学生读数的姿势是否正确,例如在读取刻度尺的读数时,需要研究和刻度线垂直。在读数方式这方面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采用的数字单位要准确,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的采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各种操作的姿势,这样才能够保证数值是准确的。另外,也能够得到正确的实验数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提高学生科学分析的能力。
5分“析”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以后,从记录的实验数据中,发现由于操作的方式的不同造成各种数据也有所不同,再者由于实验器材的不容,操作方式也不同,也会导致同一个实验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在实验的过程中对这方面的内容要进行细致的分析,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药分析那些出现错误结果的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学生一起研究实验,改进实验的过程。如果出现实验的数值和理论的数值相比偏大的现象,要激发学生对这方面进行创作分析,保证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例如,进行动滑轮省力的实验中,实验结果就出现了偏大的现象,老师在这方面要指出,这不是由于实验某个环节出现错误引起的,是由于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摩擦力,影响了实验结果,书本中的实验结果都是建立在没有摩擦的理想情况下。
6整“理”器材
完成实验之后,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这些内容不不代表整个实验的已经结束了,要对实验使用的器材进行整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的好习惯,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的一个体现。
7结束语
初中物理实验分为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仔细的分析,要上好一堂实验课,这六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掌握这六个环节,才能使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也才能使学生所做实验及相关知识牢固熟练掌握。一方面能够帮助老师进行轻松的教学,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积极的学习实验的内容,培养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总之,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郝贵有.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个环节[J].科技资讯,2006(2):88
[2]侯延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浅谈[J].考试周刊,2012(8):128-129
篇7
1 课堂纪律
说到课堂纪律,很多老师都深有体会部分学生厌学弃学,同时还以各种形式影响其他同学,甚至有和老师对抗的现象,极大地影响课堂秩序,特别是在实验室上课,更有大海放生鱼的感觉,部分学生不听老师指挥,整个课堂闹哄哄的,正常的教学计划很难实施,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物理新课标倡导探究式教学,要求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亲自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如果课堂纪律维持不好,一切都将成为空谈。
《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这就要求老师不但要让厌学的学生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还要保证他们自己学有所成,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跟他们讲道理,或叫家长来学校配合教学,甚至用惩罚和强压的手段,都无济于事,实际上,这些厌学的孩子并非天生顽劣,他们并不是生来就要和老师的课堂作对,他们厌学主要是因为课听不懂,没事做所以无聊,空虚、失落、厌学、弃学然后更加空虚、失落……如此的恶性循环制造了越来越多的后进生。
解决物理课的纪律问题,我认为要做好三件事。
首先,课堂要“有趣”,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物理课上获得成功感,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视频,动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些效果出人意料的实验吊足学生的胃口;用幽默诙谐的话语激扬学生的听课欲望;让学生学了物理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原来是这么回事”,很有满足感。
第二,课堂要“有序”,如果让学生拿着实验器材任意发挥,课堂肯定乱糟糟的,基本的实验步骤一定要定下来,该停的时候全班都停,该做的时候大家都做,课堂要做到收放自如,不能信马由缰。
第三,要有“终极审判”,有部分学生也许由于长期散漫,无心问学,总是有意无意地破坏纪律,屡教不改,对这种学生,口头教育,或惩罚是没用的,这时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学生分出来,其他的学生上课时这些学生由另外的物理老师带领在另一个教室上课,这要求同级的物理老师要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相互之间要有奉献精神,同时还要得到学校的支持,学校更要制定相应措施对相关老师进行激励,针对后进生的教学,我们要设计比较基础的实验,解决基础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对待后进生要像对优秀学生一样重视,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尊重和关爱,由于是小班教学,这些学生基本都能认真地学习,如果仍有个别极端的,就要求学校做出配合教育,课堂纪律要从第一节课开始抓起,对违犯课堂纪律的学生要有错必究,一错就究,决不姑息,决不拖延,让学生养成维护纪律的良好习惯。
2 实验方法
做实验需要先掌握实验方法、就好比当司机要先掌握驾驶技术一样,初中阶段常用的实验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实验推理法、等效替代法、建立模型法、类比法、放大法等,实验方法的教学要放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进行,离开了探究讲方法会使方法显得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每次讲方法前先要用问题作引导,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用这种实验方法,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要学习放大法,可以提问:“敲击桌子有声音,但你们看到桌面振动了吗?”“怎样证明桌面在振动?”这时会有学生提出放一个乒乓球在桌面上,乒乓球会跳动,这时告诉学生,他们用的就是放大法,把桌面微小的振动用乒乓球的振动来放大。
每当第一次接触某个实验方法时,最好能举多个类似的例子加以强化,巩固,例如:学习放大法时,可举的例子还有用乒乓球放大音叉振动;用两面平面镜加一束光证明按压桌面时桌子变形了;用一根玻璃管可以证明按压玻璃瓶时瓶子变形了(在瓶内装满红色的水)。
有时一节书的知识要涉及多种实验方法,要一一让学生熟悉,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除了放大法,还有实验推理法(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类比法(用水波类比声波),控制变量法(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等。
《物理课程目标解读》把实验方法纳入了物理基础知识的范畴,足见实验方法教学的重要地位,实验方法的教学要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在物理教学中,一遇到具体的实验探究,首先让学生分析用什么实验方法,要让学生像熟悉自己的双手一样熟悉实验方法。
3 创设情境,启发引导
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中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生活情境在新课的引入、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等教学环节中有重要的作用,恰当的情景在引入新课时可以制造悬念,激发好奇心,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实验前提出问题也要用到恰当的情境,比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让学生拿一个放大镜,先贴近书上的字,再看窗外的物,效果截然不同,这样便可以提出这个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凸透镜成像规律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猜想环节不能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而合理猜想的获得必须依赖恰当的物理情境,如让学生猜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如果没有情景的提示,学生很难将它与横截面积、温度等因素联系在一起,但如果把人走路时的情景与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受到的阻碍相类比,学生就能很快作出合理的猜想,如:水泥路比泥巴路好走;路走得越远人越辛苦;路越宽走得越自在,路越窄越不好走;太阳大时温度高,走得浑身是汗,不如在阴凉天气里走得舒服,电流在导体中流就好比人在路上走,相类比可以得出猜想: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物理课上使用的情境,根据其特点和用途,大致
分为以下几类:
3.1不可思议型
这类情境能制造悬念,让学生感到刺激兴奋,老师可以利用情境与生活常识相冲突来制造话题,引出要学的知识,例如:学习“液体的沸点”时,可以播放一段街头艺人“油锅取物”的录相,在滚烫的油锅里,放进一条铁链,然后表演者把手伸入油中把铁链取出,手却安然无恙,这个实验足以引起学生的尖叫,其实这里用的是油和醋的混合物,它利用了醋的密度大于油而沸点很低的特点,油漂在上面,醋沸腾时油跟着翻滚,其实油并没达到沸点,没有沸腾。
不可思议的情景除了是学生很少见的现象,还可以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稍加改变,也能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用吸管喝饮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我准备了一瓶可乐,一根普通的吸管,让一位同学在讲台上吸,结果他吸了很久也没吸到饮料,台下一片惊讶,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已经在吸管中间钻了个孔!
3.2熟悉而又陌生的生活情景
生活中处处都体现着物理知识,很多生活现象大家看起来司空见惯,但对它里面的原理却未必知道,把这些生活中的场景以图片、动画或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有亲切感的同时也一定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例如,在讲解电路的连接时,播放一段生活中用双联开关控制一个灯的录相:上楼时按开关开灯,到了楼上又按开关关灯,如果要大家把电路图画出来,大多数学生都不会,然后告诉大家这节课就要解开这个谜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3.3令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情境
有时为了给将要学习的知识埋下伏笔,可以事先提一个问题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之前的生活经验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学了相关知识后就能迎刃而解,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之前,先提问:某同学站在教室外,现在要在教室里面测量该同学到窗户玻璃之间的距离,不准去外面测量,怎么办?面对问题,学生一般都茫然不知所措,这个情境与测量平面镜成像的像距如出一辙,学会了等效替代法,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3.4常见易懂的生活现象
不可思议、无从下手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简明易懂的生活现象也可以在物理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学习“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时,问学生:切菜时发觉刀太钝了怎么办?去购物时发现购物袋太沉了怎么办?在学“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时,问:要让自行车刹车效果更好该怎么办?家里的门很难开,该怎么办?
4 确保实验成功
为了贯彻新课标“探究式”教学的思想,物理课本上设置了大量的实验,为实验教学带来很大方便,课本上很多实验做起来简单明了,但也有些实验的器材难找难搬,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还有些实验的现象与需要的结论有一定的出入,部分实验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些因素制约了实验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另外,虽然教材里已经设计了不少实验,但还是有一些知识缺乏实验支持,为了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教师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4.1改进课本实验
例如:九年级物理《大气压强》这一节有一个大气压把铁桶压扁的实验,这个实验需要用到大型抽气机,有的学校没有这个设备,就算有现场做这个实验动静也很大_可以用生活中的常用物品作改进,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找一个装过饮料的金属罐,在里面装点水,然后在酒精灯上烧,等产生大量白气后将罐口向下伸人冷水中,这时可以看到罐子很快扁了,同时发出“咔咔”的响声,《内能》这一节为了说明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课本设计了一个用打气筒向玻璃瓶内打气的实验,这个实验现象不太明显,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改用矿泉水瓶子做实验,不但器材易找,操作也简单安全,效果还更明显,方法是用瓶子装一点水,拧紧瓶盖,然后将瓶子下半部分向一个方向扭,直到瓶子上半部分气压比较大,这时用指甲刮一下瓶盖,随着瓶盖的飞出,一阵浓烟从瓶口冒出,又如在《密度与社会生活》这一节为了说明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教材设计了一个实验,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再观察现象,这个实验在教室可以说无法完成,其实只要把一个气球套在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口,然后把瓶子浸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观察气球的变化,然后再把瓶子浸在冷水中,过一会儿观察气球的变化,这样做器材简单,操作方便,效果明显,课本中还有很多实验,需要改进后才能真正满足物理教学需要。
4.2自制教具增加实验
课本里的实验虽然多,但仍有一些应该设置实验的地方没有实验,这时需要教师自己设计实验,实验的器材最好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起来简单,现象要明显,最好是学生也能亲手制作教具,例如:为了证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可以用一个去掉瓶底的矿泉水瓶和一个乒乓球做实验,如图所示,先打开瓶盖,将瓶口朝下,放人乒乓球,然后向里面加水,发现球不动,然后拧上瓶盖,乒乓球自然就浮上来了,这样很形象地说明了浮力是由液体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形成的。
另外,就算教材里对某个知识点已经设置了实验,为了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仍可以加一些自制的实验,如学习《大气压强》时,为了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可在装满水的瓶子上钻一个小孔,盖上盖子,此时水并不流出,但一打开盖子水就从小孔流出来了。
5 检验学习效果
篇8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是平常老师理解的就是科学发现、科学发明这样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对学生的这种科学能力的理解,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学生的生存能力,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而研讨课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研究探索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且锻炼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锻炼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当应用研讨课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把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研讨中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敢于接受别人的质疑,在讨论中接受别人不同的看法,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升华自己的思想。在不断的讨论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自己在研讨课中做得不足的地方,确实学会学习。
二、研讨课模式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组织策略
1.研讨课的准备
为了研讨课的顺利开展,取得应有的效果,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摆正教师的位置。研讨课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时间上要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应用各种方式论证自己的观点,提倡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对错误宽容,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越俎代庖,鼓励学生发言,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在讨论课中教师更多的是一个优秀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讨论出现偏差、离题的时候要及时把话题引回来。
课题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是适合研讨课模式的。教师要精选课题,适合研讨课的课题应该注意:①课题的选择题目不宜过大,题目过大学生很难正确地把握信息,讨论方向容易出现偏差。②课题的难度要把握,难度太大学生需要花费的时间过长,不一定能探讨出结果,太容易则学生兴趣不大,达不到探讨的目的。③课题的选择应该容易获得相应的信息,学生能通过教材、互联网、课外书籍等通道获取得到信息。
2.研讨课的组织形式
目前,对于研讨课的教学方式,一些高校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摸索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比较典型的大致可以分为圆桌研讨式、小组报告式和师生角色互换式三种类型[1]。这三种组织形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样是可以借鉴的。笔者通过研究实践,通过改进,这样的模式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首先,把班上的学生分成每6-8个学生一个小组,确定一个小组长。人数不宜过多,过多在讨论的时候,每个人都发言的话所用的时间太长,而且讨论的时候很难达成共识,而且会出现学生搭便车的现象。人数不要太少,人数少,势单力薄,讨论和汇报的时候容易胆怯。分组的时候要注意把成绩好的、中等生、后进生都搭配好,性格外向和内向的学生搭配好。预防有的组讨论激烈而有的组无所事事,等到发汇报的时候,有的组表现非常出色,而有的组没有任何成果,要确保每个组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争取在课堂中让所有学生都有进步。
其次,开课前教师布置研讨课的课题,进行基础知识的教授铺垫,把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分配到每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研究选题制定任务,然后实施该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小组每个成员就本组课题进行研究,撰写报告交给小组长,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由中心发言人做好发言准备。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
再次,开展研讨课。按分好的组围圆桌而坐,小组长组织对本组的研究课题进行再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小组上发言讨论本小组的观点,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要在讨论中修改好本组的研究报告。然后每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到讲台前向全班学生汇报自己这个组的研究,在每个组的发言后,课程的参与者都可以就这个小组的发言进行质疑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全部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小结;课后,小组长要把本组的研究报告交给老师,老师根据上课讨论情况及研究报告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组织做好研讨课的教学反思。老师的反思:反思自己课题设置的合理性,难易度及学生的参与度,研究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反思,比较本组与其他组的得失,探讨自己组的研究的失误的地方,学习其他组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次的研讨课做好准备。
三、结语
通过研讨课的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研究探索的能力,在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这种教学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查找资料、组织材料,而且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知识探索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由于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时间成本较高,而且由于一些学生的讲授质量不高,导致一些学生无兴趣听课。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采用这种模式上课有很大的作用,但频率不宜过高,每个月两次效果是非常好的。
篇9
二、充分发挥实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实验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作为物理教师,要注重各种物理小实验的设计与制作,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不管是演示实验、观察现象,还是总结规律、学以致用,都要求学生亲力亲为,让他们在眼、耳、手、口、脑的协调并用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要求学生用导线、鳄鱼夹、小灯泡组成一个实验装置,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导线。当鳄鱼夹夹住铅笔的笔芯时,小灯泡开始发光,这表示电路是通畅的,说明铅笔芯属于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的木质材料时,小灯泡没有发亮,表示电路不通,说明木材是绝缘体。此外,学生们还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进行实验,如塑料笔、金属、玻璃等,通过这一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也训练了他们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拓展实验探究广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难点,以学生生活为依托,拓展教材内容,用“科学探究”态度解读教材,赋予实验新的活力,利用挑战与乐趣共存的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潜力。例如,在开展“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时,在学生对电路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电路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会在实验基础上,开展“部分电路短路与全电路短路连接”的拓展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再如,进行“用电压表测电压”实验时,在学生已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如何用电压表快速诊断电路故障,拓展“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的方法”的实验,无疑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创新能力。
篇10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物理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设备、材料操控实验,使实验对象产生变化和反应,并通过对反应过程的观察学习、验证理论知识。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法,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验结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能帮助学生更完整、全面地掌握物理理论,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实验结果未知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特点帮助学生应用已学物理知识设计实验项目,并通过项目操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知识储备量,还能帮助学生在探求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建立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认为,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科学家的物理研究过程,该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思考分析方式和学习研究方法,逐渐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1
一、先行组织,促进学生掌握概念
教师在教学之前,精心准备一些引导性材料,组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能够清楚认识到“已知”和“需知”的差距,并架起二者联系的桥梁,让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将原有知识体系和新知识体系进行反复的摩擦碰撞,进行知识的传递和转移,改进原有知识在头脑中的表征,丰实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自然而然生成新的知识体系.案例:和学生一起学习“汽化之蒸发”这个部分内容时,笔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旅客出站)出发,结合“旅客出站”和“液体的蒸发”的相似之处,运用先行组织者理论设置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问题1汽车到站,旅客下车后处于无序运动状态,液体分子也处于无规则运动状态中,两个情形极为相似.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有哪些办法可以加快车站中的旅客的出站速度?这个问题是先行组织,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很自然地得到如下几点:①将出站的门开大些.②车站内的旅客出站时,最好跑快点.③旅客到达出站口迅速离开站门(被接走),不要拥堵.问题2我们如果将旅客出站可比作液体蒸发(即液态分子变成气态分子).那么“门开大些”、“旅客出站迅速离开”相当于什么呢?这是先行组织理论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开大门”通过类比,相当于增大蒸发液体的表面积;“旅客出站迅速离开”可以理解为“吹风”增加空气流动速度.问题3“车站内的旅客出站时,最好跑快点”很自然相当提高液体分子的运动剧烈程度?如何实现呢?这个学生很难联系,为此笔者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晾衣服这个实际情境出发,通过上述对比,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衣服摊开些、有风时,容易干,与上述2问的讨论结果一致,那么夏天和冬天哪种情况下,衣服容易干呢?很自然地联系到“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蒸发越快.”继而联系到“加快车站内旅客跑动速度”相当于提高液体的温度.最后在上述几个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和交流,自主总结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主要因素.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如何加快液体蒸发速度?”的先行组织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提高旅客的出站速度”问题,很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并牢记蒸发现象及其本质.
二、深度探究,提升学生物理素养
新课程理念中非常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实验,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经常在课堂上有意放慢教学节奏,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探究,着实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握问题的核心,自主获取知识.说到深度探究,自然就会联系到物理实验教学,环顾当前的实验教学,如果机械化地照本宣科容易导致学生对实验的原理的理解不深入,片面化的理解自然无法体验到其中的物理思想方法,物理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上实验课之前,要求同学们先去预学,并通过预习教材内容、查找资料,自主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各式各样,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自主进行实验和相互解释、交流,当实验进行到测细铜丝的直径和硬币直径时,疑问就来了,“到底该如何测出铜丝的直径和硬币的直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度探究,最终自主找到测硬币直径的方法,并总结出测量的几种特殊方法,由此向外推广,举一反三.如: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如何测量球体的直径?如何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通过推广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让学生经历物理过程是物理教学的第一原则.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以问题和学生的感性认知为主线,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智”与“情”,维持学生积极地学习情绪,愉快地接受知识.
作者:张元霞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篇12
一、认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过去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物理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对比,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等,能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和发展,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以新大纲为基础的初中物理教材都非常重视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通过实验检验猜想,发展知识;通过实验培养兴趣和能力,体现初中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1、变式实验法
所谓变式实验法指教师或学生设计诸多的同类实验,根据多种现象去揭示物理规律和本质。变式实验能有效排除干扰因素,突出本质因素,从而使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以更为简化和纯化的形态显露出来。
运用变式实验方法揭示物理本质的基本做法,既要全方位利用学生的感官,使眼、耳、鼻“全频道”接收,又要使实验的现象,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过程与状态相结合,实验与图片相结合,只有通过“立体”式感知才能充分展现其物理本质。
2、程序实验法
所谓程序实验法是指教师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合理安排实验流程,整个课堂教学围绕着实验而展开的教学方法。它将物理知识引出于实验之中,并在实践中应用。
程序实验教学的理想教学目标是教学中主体性的消失,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教学关系的最佳状态是从认识关系、伦理关系逐渐上升为一种审美关系。当人们合理、合法地进行行动时,必然会追求一种合乎美的行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认识论、伦理学的基础上达到了美学的高度。
3、比较实验法
比较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差异和共性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物理实验现象和过程通常是通过比较来确定它们的差异和共性的。比较是实验教学的基本方法,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比较方法的应用较为广泛,如:比较物理现象在一定时间内前后变化,比较几个物理现象的异同点,比较研究对象随条件变化等。在这些比较中,有的要在静态下进行,有的要在动态下进行,因此,比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科学方法中的比较分类,结合物理实验的特点,我们提出比较实验的三种模式:
1)异中求同的比较
异中求同的比较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过程,找出其相同点。
2)同中求异的比较
同中求异的比较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实验的过程,找出其相异点。
3)同异综合的比较
同异综合的比较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实验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4、观察实验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一是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二是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三是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验证观察法。它分:实验――结论――验证三步进行。如电磁感应现象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让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得出第一个结论;第二步,把磁铁插入螺线管,验证这个结论;二是归纳观察法。它是从不同的现象中找出其共性
5、虚拟实验法
虚拟实验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实验教学。其流程如下:
1)确定实验主题。只有选择恰当的实验主题,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更好地开展实验,否则实验效果可能不会很好。
2)提出猜想。这一阶段应该让学生单独完成,在教师提出实验主题之后,学生根据主题提出猜想。
3)虚拟实验。学生根据提出的实验猜想展开虚拟实验,可以小组分工,或者单独进行。学生先进行实验步骤设计,然后开始虚拟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应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向教师请求帮助。
4)验证猜想。将实验结果和自己刚开始的实验猜想进行比较,看实验结果和实验猜想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检查整个实验过程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或者自己刚开始的猜想是否正确。这个过程应该是反复进行的,直到得出满意的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
篇13
一、重视实验,更新教学理念
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研究对应的教学策略,特别要善于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比如,初二物理中的阿基米德原理,学生是难于理解掌握的,不少学生因此感到物理难学,太深奥了。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组织学生自制一些器材,学生人手一份,进行实验探究。利用自制的弹簧秤,以及溢水杯、小石块,等等,测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有个学生在自制器材的时候,表现出很强的创新能力:他用剪刀剪去部分可乐瓶,又在瓶上掏了一个小洞,并将剪下的塑料用胶水贴在小洞边缘上,做了一个“嘴”。这样,在石块排水的时候,一滴水都没有“浪费”掉,都流进了另一个小容器里,确保了实验的“精密”性。学生通过实验,不仅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还理解了阿基米德原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明,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只要老师善于研究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重视利用实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现行的物理新教材上增设了很多探究性实验,如果在具体的教学中能切实做好这些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确实能起到很大作用。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物理课,还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具体的实验中,老师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常常硬性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意识,没有很好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真正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人?这就需要老师从细小的事做起,不要追求不符合实际的目标,立足于初中生的实践情况,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探知。随着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的探索能力会越来越强,如果不给他们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那么,即使到了初三甚至到了高三,也只会死学习,而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是得不到提高。
二、正视科学实验中的“乱”象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老师习惯于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甚至用鸦雀无声形容听讲的情况,而新课程教学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相互探讨实验的方案及面临的情况。有些学生的基础不好,需要接受别人的帮助,相互讨论是难免的,而且学生的实验操作有快有慢,看似很乱,部分老师接受不了这样的“乱”像,出现叫学生停下来,改为老师讲解的现象。初中学生生性好动,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摆弄器材,甚至讲话,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随着教学的深入,学习习惯的养成,这种“乱”像会逐步得到改善。因此,教师要尽显人格魅力,要耐心地等待学生成长,只要能正确引导,学生会越来越投入,他们的探知能力也会得到充分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不要动辄批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要打击他们对未知领域探索的积极性与信心,要关心他们,引导他们走进科学的殿堂。
三、不要忽视演示实验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老师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现在的物理实验教学就是开展探究性实验,演示实验不符合新课程教学改变精神,事实并非如此。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很欠缺,而物理概念或原理多数比较抽象,不采取一定的直观教学手段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者原理的。演示实验具有直观性,能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从而从本质上理解物理概念或原理。此外,物理实验的现象千变万化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索物理问题。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尽管提倡开展探究式实验,但必要的演示实验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比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时候,老师要做多个实验,让学生认识光是在同一种均一的物质中的直线传播的:通过手影的演示、手电筒的照射,等等,只有当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四、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或者实验室里,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在自己家中进行科学探究。学生在课外活动尤其在自己的家里进行科学探究,有一个明显的优点,那就是不受时间的限制,一次不成功还可以再探究一次,直到成功为止,从而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解决好问题。教学的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现,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真正动手操作,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