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统计学归因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上,不同类型的被试对攻击行为具有独立预测作用;去除中学生样本,敌意归因偏向对攻击行为有显著影响。结论与普通中学生相比,少
年犯拥有较高的攻击性和敌意归因偏向。应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攻击性的敌意归因偏向。
【关键词】攻击;敌意;精神卫生;青少年犯罪;学生
【中图分类号】R395.6 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7(2012)05-0550-03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最为迫切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
攻击行为和犯罪成因复杂,涉及个体、社会环境和遗传等多种
因素,不良的社会认知将会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增加和犯罪
率的升高。Dodge在攻击行为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信
息加工模型(soe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SIP),详细描述了认
知过程是如何导致攻击行为的,提出了对社会线索的编码、解
释、目标澄清、反映的评估、决策、行为实施等影响社会行为的
加工阶段。敌意归因偏向是指攻击者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中,
对环境中的线索做出敌意性的解释。
国外已有研究结果表明,高攻击性的儿童青少年会出现高
敌意归因偏向,并表现出较多的攻击行为。国外对特殊人
群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论,即犯罪者具有敌意归因偏向。
有调查显示,工读生对意图不明的伤害倾向于敌意性归因和攻
击性反应,主动攻击的男童具有较多的敌意归因偏向。
本研究拟通过对比少年犯与普通中学生,进一步探讨攻击与敌
意归因偏向的关系,寻找可以降低个体攻击性的可控因素,以
利于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的攻击及违法犯罪行为,更好地辅
助犯罪者改造,也为青少年的人格和谐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
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重庆市某少管所198名少年
犯(男生173名,女生25名)和某中学170名学生(男生148
名,女生22名)。年龄范围在14~18岁,其中少年犯平均年龄
为16.39岁,中学生平均年龄为15.75岁。
1.2 方法 问卷主要由2个部分组成:(1)攻击行为问卷
(self-Rep0rt of Aggression&Social Behavior Measure)。问卷包
括56个题目,由于研究所需,选取其中的28道题目。其中
11道题目用来测量关系攻击,6道题目用来测量身体攻击,还
有11道亲社会行为的题目。采用7点评分法,从完全符合到
完全不符合。将得分进行相加,得分越高,越具有攻击性。国
外有研究显示,身体攻击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0,关系攻
击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2,重测信度分别为0.87和
0.86t。本研究问卷整体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9,
0.80,0.86。(2)敌意归因偏向问卷(Assessment of Intent Attri-
butions-Revised)。采用修编的敌意归因偏向问卷,由10种
假想情境组成,8种假想的挑衅情境都是模棱两可的,其中有4
种情境是身体性的挑衅情境,4种情境是关系性的挑衅情境,还
有2种情景是亲社会性的场景。对每一种情境都要求儿童回
答2个问题,反映儿童的意图归因。研究表明,关系攻击的敌
意归因偏向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4,身体攻击的敌意归因偏向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76和0.76。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重庆市少年犯与中学生攻击行为与敌意归因现状 少年
犯在攻击的各个维度及敌意归因偏向各个维度中得分均显著
高于中学生,中学生亲社会性得分显著高于少年犯,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JP值均
2.2 各变量的相关及被试类型对攻击性的独立预测作用 对
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攻击行为与敌意归因偏向存在显著
相关。采用回归分析,控制了性别(1=男,2=女)、年龄
(1=14岁,2=15岁,3=16岁,4=17岁,5=18岁)和生源地(1=
城市,2=农村)之后,被试类型仍然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的关
系攻击、身体攻击和攻击性总分。也就是说,即使控制了上述
因素的影响,少年犯的关系攻击、身体攻击和攻击性总分仍高
于普通中学生。
2.3 少年犯攻击行为的回归分析 以198名少年犯计算敌意
归因偏向各维度与攻击性各维度的相关,见表4。敌意归因偏
向总分和身体攻击敌意归因偏向与其攻击性呈现了较高的相
关,并达到了统计学水平。使用多元回归法考察敌意归因偏向
对攻击性的影响,对于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关系攻击和亲社会
性均为身体攻击敌意归因偏向进入了回归方程,如表5所示。
即身体攻击敌意归因偏向可以较好的预测整体攻击性、身体攻
篇2
Contribution of Success or Failure of Students in Grade Three of a Private Middle School/ SONG Guang-wen, XU Xue-hua.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273165),Shando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ttribution of success or failure of students in Grade three of a private middle school, and to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the practical education.MethodsA total of 236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scale for attribution of success or failur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examination. ResultsSuccess or failure was the main factor, sex and birthplace played little role. Students applied selfish attribution bias and had learned helplessness. Anticipation after failure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success situation, and believed the failure could be changed and worked harder for that.Conclusion The influence of sentiment and personality on attribution of success or failure should be explored.
【Key words】 Educational measurement;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Private practice
【作者简介】 宋广文(1960- ),男,山东滕州人,硕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教育社会学等。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273165。
随着我国办学主体的多元化,私立学校成为一支新生力量异军突起。对私立学校学生心理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初三学生面临毕业,且私立学校学生有不同于公办学校学生的特点,对他们的考试归因进行研究,以期对学生考试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私立学校初三毕业生236名,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12份。其中男生121人,女生91人;农村生源105人,城镇生源107人。
1.2 测量工具 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量表,该量表的再测信度系数为0.62 (P<0.01),效标效度系数为0.46(P<0.01),经适当修改后用于此次研究。量表由成功和失败2个分量表组成,两者在内容上相反,采用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5点记分。
1.3 方法 月考后分班级团体施测,成功问卷和失败问卷间隔1周进行。所有数据由SPSS 10.0软件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私立初三学生考试成败归因 私立初三学生对考试成功原因知觉的排序为运气、能力、心境、任务难度、持久努力、他人帮助、临时努力、教学质量,其中运气、能力和心境是主要原因,临时努力和教学质量是非主要原因。对考试失败原因知觉的排序为教学质量、他人帮助、持久努力、任务难度、临时努力、能力、运气、心境,其中教学质量、他人帮助和持久努力是主要原因,运气、能力和心境是非主要原因。见表1。
2.2 私立初三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方差分析 以性别、生源地为自变量,分别对学业成败的8种控制源倾向作多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
对各因素的主效应分析表明:(1)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私立初三学生学业成就归因都不存在性别和生源地差异。(2)成败因素在8项归因上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而且学业失败时8项归因的得分都比成功时高。
在交互作用方面:(1)性别和成败的交互作用在他人帮助、能力和心境归因上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检验表明,男女生都将学业失败归因于缺少他人帮助(P<0.01)、能力低(P<0.01)和心境差(P<0.05),但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成败和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在教学质量和任务难度归因上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检验表明在教学质量归因方面,农村和城镇生源都将学业失败归因于教学质量差(P<0.01),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任务难度归因方面,对学业成功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归因较高(F=-2.256,P=0.025),而对学业失败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90,P=0.375),即农村和城镇学生都将学业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大(P<0.01)。(3)性别、成败和生源地的3次交互作用在心境归因上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检验表明,对于学业成功,农村女生比农村男生得分较高(F=-2.707,P=0.008),农村女生比城镇女生得分也高(F=1.871,P=0.05),城镇男女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0,P=0.712),农村和城镇男生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F=-1.233,P=0.220)。对于学业失败,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归因与期望变化 私立初三学生对考试结果期望变化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成败”因素在“能否改变”和“是否愿努力”归因上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检验表明:(1)学业失败的学生比成功的学生更认为考试结果是可以改变的 (F=-2.273,P=0.024)。(2)学业失败的学生比成功的学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F=-3.966,P=0.000)。
3 讨论
同公立学校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一样,私立学校学生在学业归因中存在自利性归因倾向[1-2]。在本研究中,学生将学业成功归因于能力高、心境好等内部原因;而将学业失败归因于教学质量差、缺少他人帮助和运气差等外部原因。这是为了保护自尊心、消除焦虑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也是建立在动机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归因偏差。这种归因偏差在交往范围内同样存在[3]。
私立学校生源比较复杂,其中一部分学生的学业以失败居多。频繁的学业失败严重威胁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觉得能力不强,即使努力学习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学生对学业失败归因的得分全部高于对学业成功归因的得分;对考试成功原因的知觉排序中运气和任务难度等外在归因,排在了能力和持久努力等内部归因之前)。提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尽量减少因考试失败或简单排序带来的“自卑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改变其消极的归因方式。
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将来活动结果的预先性认知。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与成功的期望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学生将考试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期望改变就小;而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则期望改变大。本研究发现,学业失败的学生比学业成功的学生更加认为考试结果是可以改变的,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这种归因方式对今后奋发学习具有激励作用,也是对学习有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此外,成败因素在原因知觉和期望变化上全部达到显著水平,是影响私立学校学生归因的主要因素;性别和生源地因素在两者上的作用均不显著,是影响私立学校学生归因的非主要因素。今后需探讨影响私立学校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其他因素,如家庭因素、个性特征等。
4 参考文献
[1] 韩仁生.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心理学报,1996,28(2):140-147.
篇3
冠心病属于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 据有关调查发现, 近年来, 该病患病率及致死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已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杀手;而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制定长期服药计划, 养成科学的遵医行为, 对减少该病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1]。为了深入探究归因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度差的改善作用, 本文主要对本院收治的76例冠心病患者行对照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2年5月~2014年4月本院接收的冠心病患者7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 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8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 男、女分别为22例、16例, 平均年龄(52.78±5.19)岁。实验组行健康教育联合归因干预, 男、女分别为23例、15例, 平均年龄(53.65±5.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干预, 护士结合自身经验, 以口头宣教等形式行基础性健康知识教育, 并联合健康教育处方, 告知患者日常坚持服药的必要性, 并适当增加运动。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前提下坚持以归因干预为原则, 推行个别干预联合集体干预, 对患者进行全程监管, 2次/月, 30 min/次, 行为期1年的维持干预, 在日常行为中, 提高患者对消极归因方式的认知度, 建立积极归因方式。
1. 3 服药依从度评估标准 服药依从度评估主要从患者临床实际表现出发包括完全依从:严格遵循医嘱执行每日服药计划;部分依从:基于家属监督下方可完成服药计划;完全不依从:拒绝每日服药计划。依从度=(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行健康教育联合归因干预后服药依从度达92.11%, 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后服药依从度为68.42%,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病症, 病程相对较长, 病情易反复, 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临床上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目前, 伴随着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 医学护理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针对冠心病患者而言, 不在局限于针对性治疗, 而对缓解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理需求发生了巨大改变[2]。考虑到冠心病患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 需长期坚持服药, 医患沟通一旦出现不良时, 患者的遵医行为往往较差, 这已成为了冠心病患者的一种普遍现象。归因干预作为一种新型心理治疗模式, 伴有认知倾向, 正确、科学的归因干预不仅对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对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差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经强化坚持归因与个别归因引导, 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全面、系统干预, 可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对提升服药依从性、诱导疾病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有助于疾病转归、预后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马志英[4]通过探究代谢综合征患者行归因干预对其行为依从性的影响, 发现正确、科学的归因干预可提高患者日常行为依从性, 增强其自我监测能力, 促使其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得到有效改变, 进而维持积极向上的精神, 自被动配合治疗过渡为主动配合治疗, 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疾病转归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本文研究结果提示, 实验组行健康教育联合归因干预后服药依从度为92.11%较对照组的68.42%高(P
综上所述, 对冠心病患者行归因干预, 有助于提高其服药依从度, 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洪芹, 袁义秋, 杨文东, 等.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医嘱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4): 728-730.
[2] 王小琳, 罗仕兰, 周世群, 等.系统性出院指导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院外服药依从性的影响.重庆医学, 2013, 42(3): 258-259, 262.
[3] 丁美华, 侯进, 沙莎, 等.居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护理杂志, 2013, 30(11):19-21.
篇4
本文致力于了解学生英语学习成败的自我归因倾向的总体特征,探寻不同成绩段学生的归因特征以及不同成绩段学生归因特征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意见,以便于师生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成败经验作出合理的反省与归因解释,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英语学习,引导并帮助他们进行正确归因,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为教师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提出建议,加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的认识,扬长避短,提到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归因理论的发展及其研究
从归因理论的诞生至今,它的发展经历了从归因的认知过程论的研究到归因的效果论的研究,也就是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正如维纳所言:“归因的起源史与四个重要人物密切相关:海德(1958)、约翰、大卫(1965)以及凯利(1967)。”海德(Heider)于1958年发表了他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归因理论的诞生。他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约翰和大卫进一步发展了海德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相应推断论”。此理论主要是关于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研究。凯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归因理论,提出了协变原则。他强调相关信息系统化的过程。在海德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维纳将归因理论发展为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与前人不同的是,他的理论注重的是归因效果论的研究。
总之,归因理论的发展与这四位社会心理学家密切相关。前三位主要致力于归因过程论的研究,维纳则侧重于归因的结果影响的研究,尤其是在课堂环境下个体对学习成败的看法的研究。
3.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的124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大三英语专业的学生,其中男生27人,女生97人。采用了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课题组改编的维纳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搜集了研究对象的专业四级成绩和他们的归因信息。同时根据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的规定,把学生分为四个层次:优秀组、良好组、及格组和不及格组。在124名研究对象中,有71名属于良好组,48名属于及格组,5名属于不及各组。由于本文研究对象的成绩没有达到优秀标准的要求,本文只探讨了良好组、及格组和不及格组三个不同成绩段学生的归因特征。随堂分发问卷并搜集数据,把搜集到的关于研究对象的归因倾向的信息输入到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分别总结出学生英语学习成败的总体归因倾向,不同成绩段的学生的归因特征。运用方差分析,查找到三个组之间在内部归因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4.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1)学生的整体归因倾向
表一显示出,学生的整体归因倾向具有一个明显特征和两个发展趋势。从平均值栏可知,大多数研究对象认为努力是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因素(V1=3.9355,V5=4.0484),努力不够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外在因素诸如运气、教师原因等。能力也被用来解释成功与失败,但是在他们看来,能力是次于努力的。正如Nicholls(1978)所言,在对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时,能力和努力是相互独立的,并且努力被认为是首要的而能力是次要的。
Graham(1994)认为,多个研究发现,当对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时,内部因素被用来解释他们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外部因素。上表的结果亦如此,研究对象倾向于频繁地把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为内因而非外因。从标准差栏可以发现,当研究对象把他们的失败归为外因,成功归于内因时,内部差异极小;而当他们把失败归于内因,成功归为外因时,内部差异极大。这一趋势说明他们存在自私自利性归因倾向。
(2)良好组学生的归因倾向
良好组学生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的描述统计学分析显示,良好组学生归因倾向也具备一个特征两个趋势。首先,大多数良好组学生认为内因、能力和努力是决定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个结论与Nicholls的研究结果一致。他认为,对成功有较高自我感知力的学习者通常把成功归因于能力而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或者是诸如坏运气等外部因素。良好组的学生也倾向于用内因来解释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但是他们的这个趋势是所有研究对象小组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另外,纵观标准差一栏可以发现,良好组学生还有第二种趋势:在内部差异方面,内因造成的失败的内部差异大于外因造成的失败的内部差异,内因中能力导致的失败的内部差异大于努力导致的失败的内部差异;与此同时,内因带来的成功的内部差异小于外因带来的成功的差异,能力成功的内部差异小于努力成功的内部差异。这一趋势充分证明,良好组的学生是较高的英语学习水平的代表,他们在进行成败归因时非常理智,他们对学好英语非常自信,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并能够在将来的学习中迎接更大的挑战。
(3)及格组学生及不及格组学生的归因倾向
及格组学生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的描述统计学分析显示,他们的自我归因倾向与良好组的差异很大。虽然,他们也倾向于把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内部因素,但是,及格组的学生首先认识到的是造成他们失败的原因。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自信心,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较多的就是失败,以至于形成了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此外,他们还有一个明显特征,他们既不完全否认能力决定成功,不努力造成失败,又不认为成功是由外因带来的。这些发现预示着及格组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很不稳定并且目的性不强,他们的归因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很随意。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探究自身学习成败的原因的习惯甚至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归因。正如张庆宗(2002)在她的文章中的陈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况,纠正他们的错误归因倾向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的必须和必要的。
不及格组的学生的人数太少,不满足统计学的要求,因此在这里只作简单分析用来参考。不及格组的学生的归因倾向更加的灵活且不稳定,与及格组的学生相比他们更需要引导。
(4)差异分析
关于三个被试组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因素2的显著性差异值p=.236,因素5的显著性差异值p=.001,均小于.05,因此三个被试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显著性差异存在于内在因素能力和努力方面。同时,通过Hukey HSN方法进行multiple comparison发现,这种显著性差异存在于良好组和及格组之间。不同成绩段的学生的自我归因倾向不同,所以推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的归因倾向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与秦晓晴的研究结果和黎利的论证结果是一致的。
5.结论
至此,学生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倾向可以被归纳为,大多数学生倾向于把自己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内部因素、能力和努力,尤其是努力方面。不同成绩段的学生的归因倾向不同,成绩越好,学生的归因越是积极、合理;成绩差的学生不会或者是不习惯总结自己成败的原因,因此,截然相反的两种趋势将出现,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归因成为教师们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组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一种要求。
本文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研究对象有限,只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学生的归因倾向不是一成不变的等,这些问题将留待今后的研究者去解决。
参考文献:
[1]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2]韩仁生.韦纳的归因训练理论模式及其实施[J].齐鲁学刊,2003,(1).
[3]江晓红.成就动机和归因对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Z].重庆:西南大学,2002.
篇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attributionaltraining on delivery of the primiparas with negative attributional mode. Methods The cases who fit for the standard admitted were randomly asigned to the trial group(n=26) and the compared group(n=26). The compared group received the routine labour service, while the trial group received the same care, together with attributional training before labour.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with HAD and compared on the time of one month before entering hospital andentering hospital. Results There is no remarkab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ial group' score and the compared group' before entering hospital. However, The primiparas' score in trial group (7.36±1.63, 6.45±1.39) were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mpared group (9.51±1.89, 9.19±2.04) on HAD on the time of delivery (P
【Key words】 Attributional training; Negative attributional mode; Primiparas
面对分娩这一应激源易使孕妇产生不良情绪,有研究证明:归因为外控的个体越易于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1]。倘若使孕妇能对分娩顺利与否能有正确合理的归因,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即分娩顺利归为自己身体能力强;分娩不顺归为缺乏准备、努力),可能将减少孕妇对分娩的消极预期,从而提高分娩质量。在已有研究[2]证明,归因训练对抑郁有明显影响基础上,本研究对具有消极归因模式的初产妇进行归因训练,试图探讨归因训练是否能降低其产前焦虑和抑郁、提高分娩质量,以期为消极归因的初产妇围产期护理提供一种新的临床心理护理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2月~2006年10月在向其陈述研究目的,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对临产1个月前左右入曲阜市中医院做B超检查的正常头位初产妇97例使用自编的产妇分娩归因问卷进行归因模式评定。据此筛选出消极归因模式(即分娩顺利归为运气好;分娩不顺归为缺乏能力)61人。入院临产时,实际选出孕周为37~42周,年龄22~30岁,身高155~170cm,均为头位单胎。经内诊头盆相称,宫颈条件好,妊娠无合并症与并发症,准备试行顺产的初产妇52例。然后按来院分娩先后顺序让对象进行抽签随机化分组,抽单号签者为实验组(26例),抽双号签者为对照组(26例)。为确保实验组与对照组条件均衡、具有可比性,对两组对象一般资料,包括孕周、年龄、身高、胎儿大小、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进行χ2或t检验,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工具与方法 (1)测量工具:产妇分娩归因问卷。该问卷根据Lefcourt等人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量表改编而成。将情景分成分娩顺利、不顺2种情景。每个分量表分4个维度,即努力、能力、背景、运气,其中,在可控性维度上,将努力归为可控,能力、背景、运气归为不可控;内外控维度上,能力、努力归为内控,将背景运气归为外控;稳定性维度上,将能力、背景归为稳定因素,将努力、运气归为不稳定因素。问卷的每个情景共12个题,每题从不同意到同意,依次计0~5分。每个情景下得分高的维度,表明被试认为情景产生原因主要由此维度决定。焦虑、抑郁测量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3]。分A值、D值计分,A值表示焦虑,D值表示抑郁。判断标准:A值、D值各项之和≤9分为正常,>9分为阳性,可分别确诊为焦虑和抑郁情绪。(2)测量方法:对临产一月前左右入我院做B超检查孕妇进行归因模式测评同时,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初次评定其焦虑、抑郁状况。在归因训练后于临产入院时再测孕妇的焦虑/抑郁值。(3)归因训练方法:归因模式测评后确定出的实验组孕妇,在其同意配合情况下就开始心理干预。心理干预者由2名经过心理培训的医生担任。在建立了良好医患关系基础上,实施3天一次的归因训练,每次20~30分钟,干预让孕妇实现认知重建,形成对分娩的积极归因模式。咨询过程中建立孕妇心理咨询档案、记录每次干预效果。干预分入院前期和临产入院期两个阶段,前期以纠正信念为主,后期以培养和矫正行为为主。具体内容包括:①说明:向孕妇说明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和行为,若对分娩有不正确看法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并影响正常分娩。②讨论:了解孕妇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确立如何说服孕妇的方案。关键是讨论分析自己主观努力的作用,加深对自己潜力、信心、努力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以上帮助,使孕妇改变不合理的消极归因模式。③示范:专门制作了录像,让拥有积极归因模式、顺产不久的产妇现身说法。④强化矫正和行为训练:针对患者自己对生产过程的正确看法,及时强化,对仍存在错误看法、做法予以矫正。进行生产行为训练,让孕妇掌握一定生产技能。⑤个别再干预:对效果不明显孕妇,实施针对个性弱点的再沟通。⑥产中的反馈强化:进入产程后一阵阵宫缩疼痛,让消极归因模式的初产妇易产生无助,甚至放弃自然分娩,要求剖宫产。此时,反馈很重要,使用积极的话语及时反馈给产妇。(在此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进行准确的医学评估,针对情况采取合理措施,不能一味强求自然分娩)。通过上述过程增加实验组产妇的自信心、努力。对照组26例消极归因模式孕妇只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不进行归因训练。(4)统计学方法:按来院分娩时间,将被试数据资料整理好,用χ2检验或t检验检查实验、对照分组是否有差异。HAD测量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同时考察两组产程、分娩顺产率、新生儿窒息率的差异性。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为新生儿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抑制,或出生时无窒息而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者亦属新生儿窒息。
2 结 果
2.1 两组的HAD评分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进行干预前两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在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2.2 心理干预对产程的影响 见表2。
由表2可得,实验组较对照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明显缩短(P
2.3 两组初产妇的分娩顺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比较 见表3。
由表3得出,实验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达显著水平;新生儿窒息率差异不显著。
3 讨 论
通过对消极归因模式的初产妇进行心理干预、调整其归因模式发现:实验组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P
综上所述,产前对消极归因模式初产妇进行归因训练能有效干预其不良情绪、有助于分娩质量的提高。
(致谢:感谢王晓辉、李玉红两位医生,在心理干预中付出大量的努力!衷心感谢曲阜市中医院妇科的全体医护人员,在实验数据的收集中给与大力协助!)
4 参考文献
[1]Moore D, Schultz NR. Loneliness at adolescence: Correlates, attributions, and coping.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 scence,1983,12(2):96-100
[2]王纯,张宁.抑郁的归因理论与归因训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23-425
篇6
0引言
随着人们对青少年发展的日益重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掘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要素及探究相互间的关系,成为越来越多心理工作者的研究课题。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此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对其学习、生活习惯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而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得青少年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其在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时,会呈现出或积极或消极的归因风格。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可以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作出良好的估计。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归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归因倾向,分为积极归因风格与消极归因风格。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其中,积极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倾向于对负性生活事件做出不稳定的、局部的、外部的归因,积极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消极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倾向于对负性生活事件做出稳定的、整体的、内部的归因,消极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
那么,青少年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受哪些因素影响呢?研究表明性别、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与否、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而高中生住校与否、独生子女与否、其所能从社会支持系统中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有所变化。因此,本研究将性别、住校与否、独生子女与否、家庭经济收入作为自变量,以高中生对负性生活事件归因风格为因变量。研究假设高中生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在性别、独生子女与否、住校与否、家庭经济收入上存在差异。意图通过研究高中生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其对负性生活事件归因风格的关系,以找出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归因风格的预测因子。
1对象和方法
被试:在娄底市两所中学整班抽取6个班,共217名学生作为本研究的正式研究对象。年龄为14到18岁,男生占50.8%,女生占49.2%。其中独生子女占53.3%,非独生子女占46.7%。走读生占51.8%,住校生占48.2%。家庭每月总收入在1000元以下占2.5%,1000~2000元占9.6%,2000~3000元占12.2%,3000~4000元占22.8%,4000~5000元占18.3%,5000元以上占34.5%。
2研究用测评工具
青少年归因风格问卷:根据我国青少年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笔者基于国内学者归因风格问卷的编制方法,选出5个学业和人际交往中出现频次高的负性生活事件,编为青少年归因风格问卷,被试学生应对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从原因源(内在―外在)、稳定性(稳定―不稳定)、普遍性(整体―局部)三个维度做出回答,量表采用七分制,其中归因的内在―外在维度采用了反向记分,低分表示学生对负性事件的发生做出倾向于外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归因,高分表示学生对负性事件的发生做出倾向于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归因。
问卷进行了预测,在测评过程中,学生均可根据问卷的指导语自行评定,问卷并无明显的歧义和理解上的困难。
3研究程序
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评测,评测之前由笔者向被试讲解研究目的、意义及用途,特别强调测试结果绝对保密,且与学校管理和评优无关,以图排除学生的被试效应。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研究者及该校的心理老师担任主试进行团体匿名评测。评定过程大约需要20~30分钟。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7份,回收率94.35%,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90.78%。主要统计方法为多变量方差分析。
4结果
4.1问卷信度
在青少年归因风格问卷中,总项目的Cronbach’s 系数为0.895,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791,三个维度的 系数、分半信度见表1。
4.2青少年在各维度归因风格的得分情况
所有正式调查被试在内在―外在维度得分为4.19?.00,整体―局部维度得分为3.24?.02分,稳定―不稳定维度得分为3.36?.18。
4.3归因风格的差异性检验
2(性别)x2(是否独生子女)x2(是否住校)x6(家庭收入状况)的MANOVA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收入状况(Wilk’s ∧=.801,F=2.912,p
MANOVA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对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归因风格的三个维度都存在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家庭收入低的高中生,倾向于对负性生活事件做出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归因,呈现出消极归因风格,而家庭收入高的高中生,则倾向于对负性生活事件做出外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归因,呈现出积极归因风格。
5分析与讨论
5.1家庭经济收入
本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会给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情绪适应等方面产生极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环境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高中生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高中生的归因风格介于消极归因风格与积极归因风格之间,家庭收入在1000以下的学生倾向于对负性生活事件寻求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解释,即消极归因风格;家庭收入中等的学生占到所调查学生的半数以上,其归因风格相对中性;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则倾向于对负性生活事件进行外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归因,即积极归因风格。家庭经济环境对高中生心身健康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一方面,父母通过运用家庭的经济水平对子女的发展进行投资,加速其在思想、态度方面的成长,家庭经济收入越高,则父母越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物质条件,这种建设性的支持氛围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另一方面,那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高中生则面临较多的家庭压力,父母能为其提供的学习和物质条件相对有限,而这些本身会让学生在学校的社会比较中产生自卑心理,而已有研究证明,个体的自信水平与其归因风格又存在高度正相关。
5.2性别
在其他自变量上,高中生在其负性生活事件归因风格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高中生的归因风格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目前学界对此并无定论,这可能与研究的问卷版本不同或者采用的评估维度不同有关。
5.3独生子女与否
本研究发现相较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归因风格更倾向于消极,但两者又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虽然中国式的家庭交流模式使得青少年、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叛逆期更容易产生出现心理问题隐患,但通过学校及在线等其他交流渠道,现代的高中生可以获得自各个层面的社会支持,进而在归因时懂得运用一些策略帮助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理智、积极,从而缩小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
5.4住校与否
高中生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在住校与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原因同上,可能住校生缺乏来自家庭的支持,可以从在线交流、学校中与同学交流的社会支持中获得。
6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中生整体归因风格相对中性,其中,家庭经济收入低的高中生归因风格相对消极,家庭经济收入高的高中生归因风格相对积极。第二,贫困家庭的学生应该得到重点关注,列为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的重点对象。
7展望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家庭经济收入能够显著负向地预测高中生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其中,尤其以低收入家庭对高中生归因风格的消极倾向影响显著。基于此,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我们应该从高中生家庭经济收入对其归因风格的影响着手,将预防重点放在低收入家庭高中生上,关注低收入家庭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占江,邱炳武,王极盛.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01):6-8.
[2] 韩含.抑郁倾向高中生归因特点与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D].鲁东大学,2015.
篇7
依据我院护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学习结果归因量表的问卷调查结果,参考前一学期护理专业考试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从中选取学业成就归因及考试成绩均无显著差异的2个自然班共8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1个班为试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87名学生年龄18岁~20岁,平均19.2岁,均为女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研究者对试验班42名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归因干预训练。干预过程中,学生需每天填写反思日记,反思日记本由研究者设计,并统一发放,要求学生对当天的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和判断,并对自己当天学习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盘点自己完成了哪些学习任务,所有内容均要求学生从预设的选项中画钩,以对学生的归因倾向进行引导。研究者每周五放学前收回日记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书写评语,对干预过程进行控制,周一发还给学生。对照班45名学生不进行归因干预训练。试验班和对照班的护理专业考试课程均由相同任课教师授课,授课内容、方法及期末考试试卷均完全相同。干预结束后,对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结果归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及护理专业考试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观察干预效果。
1.2.2调查问卷
学习结果归因量表[2]为Lefcourt等于1979年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中的《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共24个条目,分为4组,每组6个条目测试4种归因倾向,分别是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其中有关成功和有关失败的结果归因各12个条目。量表采用5点计分,完全不同意计0分,完全同意计4分,中间程度的分别计1分、2分、3分,无论倾向于哪种归因方式,分数越高,说明越具有该方面的归因特点。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09。试验前后共发放问卷174份,回收174份,问卷有效率100%。
1.2.3干预方法
试验班归因干预训练内容包括集体和个别干预[3,4]。①集体干预:首先进行归因理论和学习方法讲座,使学生了解归因的基础理论知识,明确学习成功或失败时恰当的归因方式,树立正确的归因观,强调努力程度对于学习成功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研究者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6人为一小组),讨论的问题为“影响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自信心、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与学习成败的关系?”及“学习方法对学习成绩的作用?”。随后请归因正确且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进行榜样示范,介绍自己对待学习成败的态度和看法以及自己的学习方法,其他同学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与榜样同学进行对比,明确正确的归因方式,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同时组织学生观看励志视频,研究者与学生一起对视频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最后进行强化矫正,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并让其对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归因,要求学生在预先设定的归因因素中做出选择,归因正确者进行鼓励和赞许,进行正强化,对不恰当归因者给予矫正。②个别干预:与集体干预同步进行。对干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归因状况,加强学习及归因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定向训练,适当降低起点,给予难度较低的学习和训练任务,多表扬,少批评,帮助其发现优点和正确归因,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学习动机。
1.2.4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有效数据输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和χ2检验。
2归因训练后两班学生学习结果归因情况
试验班经为期3个月的归因训练后,学习结果归因情况见表1。按照归因理论[1],学生将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排在成功归因的前两位者为积极归因,将任务容易等情境因素和运气好排在成功归因前两位者为消极归因;学生将自身的努力和运气不佳排在失败归因的前两位者为积极归因,将自身能力低和任务难等情境因素排在失败归因前两位者为消极归因。两个班学生学习结果积极归因与消极归因状况见表2。
3讨论
3.1学生经过归因训练后学习结果归因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归因训练后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均将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因素排在学业成功归因的前2位,这是积极的归因方式,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对学业成就进行归因时,往往乐于对学业成功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通过对学业成功的反思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将学业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强和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新的学习动机,因此,无论是试验班还是对照班学生都容易对学业成功进行积极归因。但相对于成功而言,学业失败的原因更为复杂,对失败的思考会带来痛苦和不愉快的体验,因而学生对学业失败的反思往往不够深刻,归因时常逃避责任,简单地归因为客观因素,或者认为自身能力不足,不擅长该方面的学习。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尽管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将自身的努力因素排在学业失败归因的首位,是积极的归因方式,利于学生今后继续努力,提高学业成就,但试验班学生也将学习的情境因素排在学业失败归因的第2位,这是稳定、不可控因素,为消极的归因方式,会使学生认为学业失败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自己不必对学业失败的结果负责任,从而导致今后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不足,而对照班学生除将学习的情境因素排在学业失败归因的第2位外,还将自身能力不足并列排在第2位,这也是消极的归因方式,会使学生感到学业的失败是由于自身能力低造成的,认为自己对学为力,从而使学习的自信心降低,学习动机减弱,表现出消极态度,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可见,归因干预训练学生和未训练学生在学业成功归因方面差别不大,而在学业失败归因方面试验班学生要好于对照班,这是由于护理专业学生基本能对学业成功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归因干预训练对其影响不大,但归因干预训练可鼓励学生勇于面对自己学业失败的结果,冷静地分析导致学业失败的真正原因,引导学生从自身可控的因素去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不回避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改变学生对自身的不恰当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促使试验班学生的学业失败归因逐步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使其对学习的自信心强于对照班。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成功运气归因和失败运气归因方面存在差异(P<0.05),对照班比试验班学生更倾向于将学业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是一种消极的归因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努力在学业成功中的作用,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缺乏坚持性。而试验班比对照班学生更倾向于将学业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这是一种积极的归因方式,学生会认为学业失败只是偶然,不会怀疑自身的能力,相信只要加强努力,将来一定会成功。可见,通过归因干预训练,试验班学生较对照班更能正确分析运气与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清楚地认识到运气是不稳定因素,运气好或运气不佳只是暂时的,依靠运气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只有平时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成绩才能不断提高,而非消极地等待好运的到来。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试验班与对照班均有70%以上的学生能对学习成功进行积极归因,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表1结果一致。但表2结果也显示试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学业失败归因的积极性方面存在差异(P<0.05),试验班33.3%的学生能对学习失败进行积极归因,对学习失败进行积极归因者仅为13.3%,尽管试验班学生对失败进行积极归因的结果也不够理想,但明显好于对照班,提示归因干预训练可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学业失败的原因,恰当地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正确分析学习任务的难度,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勇于从自身寻找原因,相信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完全能够达到学习的相应要求,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增强学生今后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3.2归因训练后学生护理专业考试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3个月的归因训练后,试验班3门护理专业考试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分别高于对照班4.9分、3.4分和8.9分。可见,归因训练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归因干预训练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业成败归因,而恰当积极的成败归因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应付学业中的挑战,意识到学业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自己,改变以往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增强学习的责任心和进取心,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3.3本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本研究结果显示归因干预训练可促使护理专业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但表1结果也显示,无论是对学业成功还是对学业失败的归因,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能力、努力和情境3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门护理专业考试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也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归因训练的时间不足,这与苏丽敏[5]对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训练的结果一致,说明短短数月的归因干预训练不足以对学生的归因倾向产生重大影响,只有在足够的时间内,学生才能得到不断的激励,进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引发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改变其错误的归因倾向,形成积极稳定的归因风格,最终提高学业成就。因此,今后在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时,适当延长归因训练的时间,甚至进行经常性的归因训练,可使归因训练效果更明显。此外,归因训练时还要注意对归因训练效果的保持和迁移,使短期归因训练取得的效果持之以恒,并将实验情境中的归因训练效果很好地迁移到课堂情境中。
篇8
2.1自伤行为发生情况2907名中学生中报告最近1a内5次及以上自伤行为的有425名,发生率为14.6%;1~4次自伤行为的有482名,发生率为16.6%。男、女生经常自伤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4.1%和1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1,P=0.466)。中学生报告自伤行为以拽头发、掐自己、打自己的方式多见。
2.2自伤行为与人际关系归因及自尊关系经常自伤行为者、偶有自伤行为者及无自伤行为者内控性、外控性、自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两分析发现,经常自伤行为和偶有自伤行为者自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自伤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因变量分为经常自伤行为、偶有自伤行为、无自伤行为3类,其中无自伤行为为对照;选择年龄、自尊、内控性、外控性、性别(0=女,1=男)、与同学关系(0=差,1=一般,2=好)、学习成绩(0=差,1=一般,2=好)、对自己相貌的满意情况(0=不满意,1=一般,2=满意)等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见表3。偶有自伤行为与内控性、自尊、独生子女、男性有关;经常自伤行为与外控性、自尊和独生子女有关(P值均<0.05)。
3讨论
篇9
职业成熟度最早是由Super[1]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指个人掌握的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信息,并采取符合自身职业发展行动的一种准备程度,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本科护理学专业大三和大四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护生在职业成熟中的薄弱方面,使大学职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护生职业成熟度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选取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医护学院大三、大四本科护生200名。其中大三学生98名,占60.87%;大四学生63名,占39.13%。女生118名,占73.29%;男生43名,占26.71%。
2.调查工具。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问卷表;张智勇等修订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2];Lefcourt,Von Baeyer,Ware Cox(1979)编制的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进行调查。
3.问卷发放。由调查者向学生解释填写问卷的方法,征得同意后,匿名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80.5%,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100%。
4.数据处理。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采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卡方检验对不同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职业成熟度构成比进行比较;多元线性回归对职业成熟度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t检验对不同归因8个维度的职业成熟度均数进行比较。
二、结果
1.职业成熟度统计描述及正态分布检验。职业成熟度、职业目标、职业自主等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p>0.05,符合正态分布;职业自信的折线图为钟型曲线,亦接近正态分布。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及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1。
2.一般资料与职业成熟度总分得分关系。本研究共调查了大三、大四本科护生161人,根据职业成熟度总分是否大于102分分为职业成熟度较好、职业成熟度一般两组。分组后经过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居住地等职业成熟度的构成比差异。本研究中,一般资料对职业成熟度的调查结果没有影响,样本无混杂因素影响,代表性较好。
3.职业成熟度总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人际能力对职业成熟度影响标准回归系数为0.04、人际努力系数为0.04、人际背景系数为-0.03、人际运气系数为0.11、专业能力系数为0.09、专业努力系数为-0.08、专业运气为0.10,p
4.职业成熟度总分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将人际与专业各维度因子根据50%等百分位间隔划分为高、低两组,分别比较8个因子高、低两组间职业成熟度总分均值的差异。经t检验,高、低分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三、讨论
1.护生职业成熟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缺乏职业自信。本科护生的职业成熟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这与陈玉琴[3]、杨敏[4]、付薇薇[5]等研究结果一致。各维度条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职业价值、亲友依赖、职业参照、职业目标、职业自主、职业自信。本科护生的职业目标、职业自主和职业自信成熟度处于较低水平,职业自信维度在职业成熟度各维度中的条目均分排位最低。目前,护生已经认识到护理职业的崇高及其社会价值,但由于传统观念、医患矛盾、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护生的职业自信心仍需进一步提高。
2.一般资料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不大,性别、居住地、专业意愿和喜欢专业对各维度有一定影响。本研究中,职业成熟度在一般资料中分布均无差异,故一般资料对职业成熟度的调查结果没有影响。使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对不同年级、性别等一般资料分组的职业成熟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女生亲友依赖和职业参照维度得分高于男生,农村和乡镇职业目标维度得分高于城市,乡镇职业参照维度得分高于农村和城市,自己意愿和父母意愿职业价值维度得分高于专业调剂,喜欢本专业的职业自信、职业自主、职业价值均高于不喜欢本专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培养护生热爱护理专业对提高其职业成熟度有积极的意义。
3.本科护生在进行学业和人际归因时,均倾向于内在、可控性归因。本科护生在学业成就维度的归因顺序依次为:努力、能力、背景、运气。在人际关系维度的归因顺序依次为:努力、能力、运气、背景。因此,护生在进行学业和人际归因时,均倾向于内在、可控性归因,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6-9]。在面对学业或人际问题时,大多学生可以理性地分析自身原因,学会对自我界定,认识到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本科护生归因方式比较积极。
四、结论与建议
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水平尚可,但职业目标、职业自主和职业自信成熟度处于较低水平,尤其缺乏职业自信。在归因方面,本科护生倾向于将学业和人际成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努力、能力)。因此,护理教育者在职业教育中应加强训练护生的内控性归因,帮助护生在自我定位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在选择职业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开展相关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护生热爱护理专业、明确职业目标,提高护生的自信,从而提升护生的职业成熟度。
参考文献:
[1]Super,D.E.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3,(8):185-189.
[2]张智勇,荣煜,管延军.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5):1-6.
[3]陈玉琴.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成熟度的调查[J].医学信息,2007,(10):1818-1821.
[4]杨敏,任小红.护理本科生职业成熟度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7):649-650.
[5]付薇薇,金瑞华.护理本科生职业成熟度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6):1536-1538.
[6]杨柳.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与归因方式、适应性、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性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3.
篇10
一个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必然会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消极逃避行为,此现象的症结何在呢?通过对惠安县初中学生体育课厌学行为的归因研究,分析引起初中生体育课厌学行为的成因,探求解决初中学生体育课厌学行为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二、研究对象方法
1.对象选择
本次研究以惠安县五所中学在籍初屮生作为研究对象,共313人,发出问卷313份,收回问卷313份,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达标97.1%。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归因方法,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情况,为研究方向的确立提供参考。
(2)问卷调查法。为了对厌学体育课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特点研究,于是对惠安部分学校学生进行走访,深入了解学生厌恶体育课行为的原因。收集整理成四项厌学体育课原因,作为归因分析问卷,对选定的313名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
(3)数理统计法。通过对采集的资料及数据进行数理分析,运用统计学相关知识对相关资料及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获得相关基本数据及统计结果,为论文的撰写提供良好的数据。
(4)归因分析法。运用归因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惠安县初屮学生体育课厌学行为进行归因分析,以得到研究结果,为解决初屮学生体育课厌学提供理论依据。
2.结果与分析
1.惠安县初中学生体育课厌学行为的调查结果
通过对304份初一学生调查表的统计,分析其厌学体育课的原因(不计外因〕,对表现出来的差的情况进行排序(见表1)
表1惠安县五所屮学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四种主观原因
(1)具有厌学体育课行为的初中学生普遍心理因素差。从表1可以看出,心理素质差占调查比例的96.3%,是造成初中学生厌学体育课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体育目的不明确,对体育失去兴趣,所以厌学症对青少年的心理, 生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2)具有厌学体育课行为的初中学生普遍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根据304人的调查中有280人认为运动能力差占92.1%。由于现在的中学生锻炼时间少,在一些家长和老师中,认为“孩子锻炼身体就是耽误时间”的观念误区还存在,尤其是在初三年级。再者,现代化的生活过方式让孩子们更热衷于那些高档的、冒险的、电子的游戏等。从而不喜欢上体育课,是造成初中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主要原因。
2.影响初中生厌学体育行为的客观因索
从表2中可以看出,79.47%的学生是因为体育课中的项目太单调、太枯燥而不喜欢上体育课;因体育场地设施太差,器材器具太少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占74.3%,因学校领导、班主任不重视体育课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占 67.4%。
表2影响学生体育课行为的客观因素
三、结论4.1结论
(1)体育课教学内容单调是初中学生产生体育课厌学行为的主要原因。内容单调阻碍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了给学生拥有锻炼的场所器材,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学校的生活环境。
(2)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是导致初中学生体育课厌学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所以觉得教材难学。今后在教学屮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个别对待既要注意学生的公点,又要注意其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兴趣。
(3)心理因素差是导致初中学生体育课厌学行为的直接原因。了解并指导学生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可以推断出他们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切实解决好他们的体育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能够顺利走完成长的历程。
五、建议
1.能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时,成功总认为是自己的头脑聪明,骄傲自满的情绪便滋生暗长;失败就会认为自己脑子笨,能力差。教师必须努力消除这种归因方式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篇11
归因这一心理学概念是由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的。海德认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人们会倾向于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风格的不同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解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能使我们更好的调节自己对事物的认知,避免认知偏差,学会调节心理平衡,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使个体在人格、能力、适应性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研究在昆明四所综合类大学采用方便抽样选取了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由《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两份心理学量表组成。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
1.2施测及数据处理
本次测验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一部分被试为先发放I―ES再发放SCL―90,另一部分发放顺序相反。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归因方式得分分析
此次调查的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根据《I―ES》的评分标准,本次调查结果,大部分同学的得分都高于11分,偏外部归因的人数多于偏内部归因的人数。本次调查从性别、学科、来源地这三个因素上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男生的归因方式平均分略低于女生(11.86,12.47),这说明大部分男生都更偏向于内归因,而女生更偏向于外归因。但在独立样本t检验中,t=1.34,p>0.05,差异并不显著。理科同学的归因方式平均分明显低于文科学生(9.62,1.43),在t检验中,t=2.16,p
2.2 SCL-90得分分析
下表是男女生在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情况。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上的均值都高于男生的得分,并且都达到了差异的显著性水平。
2.3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分析
对被试的归因方式与SCL-90的各因子均分进行的相关分析得出,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与归因方式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但它们同时与外控性和内控性都有较显著的相关。而强迫症状这一因子却只与外控性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水平。可以初步推论,偏外部控制者更容易表现出强迫症状。为了探讨不同的归因方式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着差异,在分析时,我们按照I―ES量表的评分标准,以11分为界,将被试分为内控组和外控组。结果显示外控组的总均值略高于内控组,但在t检验中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在本次研究中分别选取了SCL-90得分的前27%为低分段组,以及后27%为高分段组,并对这两组样本的归因方式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差异,这一差异可能是由样本选取、样本大小、掩饰性等原因引起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 讨论
在对性别因素进行差异分析时,也发现女生更多的偏向于外部归因,而男生更多的偏向于内部归因,但差异并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文科被试的归因方式与理科被试的归因方式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文科同学与理科同学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训练有一定的关系。本次选取的样本量较少,并且大部分被试都是大三与大四的同学。毕业的压力与就业的压力难免会引起紧张、焦虑等反应产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在相关分析中,各因子与归因方式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女生更偏向于外部归因,而男生更倾向于内部归因。女生更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接受度,更加敏感,可能对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会采用幻想或感性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就容易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影响她们的情绪和情感变化。而男生更多地将好的事件归结为自身的能力,他们的理性思维更强,不太容易表露自己的情绪情感,在面对自己无法解释的事件时,大部分男性会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努力将事情弄清楚。
篇12
心理一致感,概括起来是一种整体有序的、积极的心理结构,它影响个体看待周围世界和生活事件的方式,以及把这些事件看成可控的程度。归因方式(attributional style)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但是也有研究从正面证实了那些积极归因方式的人能更好的处理学业和生活中的事情,具有较为健康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与归因方式存在什么关系?如果大学生采取健康的归因方式,是否可以提高心理一致感水平?是否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或生活更加美好?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相关研究。
一、研究方法
1.被试。本研究以方便取样抽取330名湖州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被试,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98%,其中男生157人,女生136人。
2.研究工具。考查学生心理一致感采用包蕾萍,刘俊升翻译Antonovsky的《大学生心理一致感问卷》来考察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现状。该问卷包括三个分量表,共13道题目,问卷采用5级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一致感越强。考查归因方式采用Lefcourt等人1979年编制的《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该问卷包括两部分,分别涉及关于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因果信念。总共有48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每个部分又分成有关成功和有关失败的12个条目。最终评定可分别测查被试在以上四个维度的内控或外控倾向。
3.统计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量表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1.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归因方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方差分析显示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不存在城乡差异,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在性别(t=2.449,p
2.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归因方式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其中心理一致感中的可理解感维度和归因方式中的正性人际关系维度相关程度较高(r=0.011,p
3.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年龄、专业、家庭关系等对心理一致感的影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由表1可知,专业和家庭关系进入了回归方程,对心理一致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共解释变异量为6.1%,其中专业能解释变异量为5%,家庭关系为1.1%。
由表1可知,专业和家庭关系进入了回归方程。
三、讨论
1.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家庭关系、专业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男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认为遭遇的事件是可以理解的,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独生子女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他们对自己克服困难达至目标的能力持有更强的信念。家庭给予他们的关爱更多,自我效能感较高,对于克服困难有更大信心。随着年级增长,阅历增加,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发生改变。艺体生主要学习实用技能,思维较活跃,学习压力比较小。心理素质较好。
2.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在性别、专业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现在社会越来越提倡双性化,传统文化对性别的束缚渐渐淡化,男女相互学习,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女性也追求个人成功和价值实现,自尊感较强,将成功的原因更多地归结为自身内部的原因。艺体和文科生内控倾向明显高于理科生。原因可能是文科和艺体生比较感性,这样的一套思维沿用至人际交往的情境,表现为对自身因素的特别强调,关注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在面对失败的人际交往情境时,文科生和艺体生更倾向于从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方面寻找原因。
3.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和归因方式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归因方式存在显著相关,归因方式能正向预测心理一致感水平。内部归因者心理一致感水平高于外部归因者。但是经本研究统计分析得出,两者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只有心理一致感中的可理解感维度和归因方式中的正性人际关系维度相关程度较高,可处理感和负性人际关系存在相关。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仅集中在湖州师范学院,发放问卷对象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由于学校本身是师范学院,男女比例不平衡,可能导致男女分化没那么明显,师范院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于他们的心理一致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或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
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家庭关系、专业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在性别、专业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密切程度、年级存在个别维度上的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归因方式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其中心理一致感中的可理解感维度和归因方式中的正性人际关系维度相关程度较高,可处理感和负性人际关系也存在相关。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一致感回归分析无显著关系,归因方式对心理一致感的预测作用不强。综合以上分析,学校可以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问题,更好的完成四年的大学生活和今后的学习工作,以便更好的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事情。
(致谢:感谢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刘盛敏老师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罗俊峰.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9.
[2]杨开勒.短期性与长期性焦虑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2,(3).
篇13
【Key words】 Nursing undergraduates; Clinical practice; Pressure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0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7.019
临床实习是护生由学生角色向护士角色转换的过渡时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时期[1-4]。据报道,护理本科生由于临床实习环境的复杂化、临床护理工作的高负荷、激烈的就业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不能很好应对,不仅会直接影响实习质量,甚至动摇他们从事护理工作的决心[5-7]。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本科实习护生在面临压力时能正确处理从而提高实习效果,本研究对本校实习护生进行压力水平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遵义医学院2011级实习护生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本院实习,其中男
27例,女73例;年龄20~23岁,平均(21.24±0.56)岁。
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
1.2 方法 由笔者向护生说明调查目的及表格填写方法,取得护生同意与支持,要求20 min内独立完成,并不记名收回问卷。问卷和表格包括:(1)自编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生源、护理角色感觉、就读归因等;(2)护生实习压力测量工具量表采用肖美莲编制的护生实习压力量表,该问卷共37个条目,分为工作性质、实习准备、工作负荷、工作支持、人际关系、学习与工作的冲突6个维度,各维度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从“没有压力”到“重度压力”分别予以赋值0~3分,实习压力分为3个水平,每个维度平均分在1.00以下为低水平压力,1.01~2.00表示中等水平压力,2.01~3.00表示高水平压力,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该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25,Cronhach’s α系数为0.937[8]。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根据数据资料类型分别运用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统计方法,以P
2 结果
2.1 护生实习压力的描述性分析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100%。本次调查实习压力总分(55.38±13.45)分,每项目平均1.51分。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学习与工作冲突(8.65±3.500)分,平均1.73分;人际关系(9.47±2.672)分,平均1.58分;工作负荷(9.19±2.718)分,平均1.53分;工作支持(10.49±2.414)分,平均1.50分;实习准备(8.44±2.702)分,平均1.41分;工作性质(9.14±2.437)分,平均1.31分。
2.2 不同特征护生压力各维度得分情况 不同性别的护生在工作性质、工作负荷、实习准备、人际关系、工作支持、学习与工作冲突6个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