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程管理职业认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企业管理的自然属性,各种社会形态都存在,在社会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中是一致的,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即没有阶级性。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存在着本质区别,即有阶级性。
正确完整地认识企业管理的两重性,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探索、鉴别和有选择地学习国外资本主义的管理经验有重大意义。我们既要重视管理对维护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又要重视管理对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要求。我们的任务是在认真总结我们自己行之有效的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施工企业管理中全部科学的东西,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施工企业管理学。
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认为管理有五个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法约尔之后,出现了许多管理职能的不同学派, 这些学派对管理的职能划分不一,但没有实质的差别,下面逐一作一介绍。
一、计划
计划是施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行动纲领。计划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和预测、编制计划、进行综合平衡、评选最优方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重大问题作出正确决策,以期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组织
组织是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要素、各部门和各环节在空间和时间上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组织职能包括:管理制度的确立、管理环节的规定、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的选配,以及各单位各岗位的职责、权利的划分;合理调整劳动组织、合理使用劳动力;提供和调配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协调企业内部纵向和横向各方面的关系,使其步调一致,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三、指挥
指挥就是对企业各类人员命令,分派工作,提出要求的管理活动。指挥是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种职能,只有在统一的指挥下,企业各类人员才能做到步调一致,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协调进行。指挥职能包括:建立集中统一的指挥机构;建立指令的传递和反馈系统;及时掌握企业组织及生产经营的运转情况;正确下达指令行使指挥职权。
四、控制
篇2
2.研究对象。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用价值工程,目的在于获得企业所需的人才,降低人才的流失率,减少人才浪费的风险。简单来说,也就是以最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功能。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能够发现,企业怎样获得人才,怎样管理人才,怎样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薪酬制度,怎样培养劳资关系、员工关系等,都是人力资源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
二、基于价值工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1.人力资源价值模型。
根据价值工程的定义,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得出价值模型是: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功能/人力资源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绩效考核能够衡量人力资源的功能,但是做不到全面性。因为人力资源除了能够用货币特性表现以外,还有许多非货币特性,例如综合素质、发展能力、工作经验等,这些可以称之为个人特质。因此,人力资源价值=绩效考核×个人特质/成本,以下就分别对人力资源成本、绩效考核、个人特质的计算进行详细阐述。
2.人力资源的成本计算。
从前文的论述中可以知道,人力资源的成本包括很多方面,因此该成本的计算就是各个成本的总和。这其中,引进成本指的是企业在决定应用某个人力资源过程中的一切成本,包括招募、选择、录用、安置等。尽管该成本受到社会经济、劳动量需求等方面的影响,但可以近似看作一个常量。使用成本指的是在应用人力资源过程中的成本,常见的例如工资、福利、奖金等。开发成本则主要指的是培训和继续学习,目的在于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离职成本是离职补偿、空职成本等。除此之外,大部分企业还有一项保障成本,也就是日常所说的五险一金。
3.绩效考核的计算。
所谓绩效考核,就是掌握员工在岗位上的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首先要划分绩效等级,然后计算人力资源创造的利润和单个员工创造的利润。其一,绩效等级的划分,常用的方式是平衡计分卡,其中包括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培训四个方面,计算出这四项的评分,通过加权处理即可划分绩效等级。其二,人力资源利润的计算,要考虑到人力资源成本和归属收入两个方面。其中,归属收入是企业收入的一部分,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利润的计算是:归属收入—人力资源成本。其三,单个员工利润的计算,以绩效等级为依据,将员工划分到相同的等级中。具体计算公式是:每个等级员工利润=每级得分/总得分×人力资源利润,单个员工利润=每个等级员工利润/员工数量。
4.个人特质的计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人特质可以分为智商、情商、体格等部分。在智商层面,包括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水平等内容;情商则是人际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主动性等;体格就是健康状况。对个人特质进行计算,通常要定性、定量相结合,首先制定考核标准,然后由相关的考核人员对员工进行考察,最终得到一项评价得分。
三、提高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
1.成本不变,提升功能。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的功能,改善人力配置情况,但是不再增加成本,以此来提高人员和岗位的适应性,促使人力发挥出使用价值,最终实现投入和产出比的提升。
2.增加成本,提升功能。
对于物质资源来说,存在一次开发、二次开发的问题,因为一旦形成了最终的产品就不存在开发性了。但是人力资源不同,对人力进行使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开发的过程,并且开发是可持续性的,通过培训、学习等途径发挥出人力的最大潜能。
3.降低成本,提升功能。
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既降低成本、又提高功能是最佳的效果。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最初的物质需求转变为精神需求,人们工作在岗位上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外,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追求精神愉悦。因此,在公开场合下对员工的一句夸赞甚至比私下奖励100元更能发挥出效果。
4.功能不变,降低成本。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就是,面对同一个岗位,会有不同层次能力的人员应聘。在这种情况下,能力较低的人员如果能够满足岗位需求,就不要使用能力较高的人员。我国企业中,岗位招聘时往往不考虑实际需求,一味地追求高学历,既导致了人才的浪费,也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5.降低功能,降低成本。
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和管理,其出发点在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人力资源要为企业的发展而服务,支持战略转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将管理方法和企业经营结合在一起,不断调整、优化,对重要的岗位加强管理,同时对多余的岗位精兵简政,从而实现人力成本的降低。
篇3
小区资源主要包括:物业的类型,多层还是小高层或高层,小区的住户数、小区出入口的数量、小区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小区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商业面积(含学校、幼儿园、会所、商铺、酒店等),绿化面积(包括覆盖率、植物种类等)、收费面积(不同物业的收费面积)、小区的收费标准(这一点十分重要);小区的设施设备包括电梯、配电房、水泵房、消防、监控、对讲系统、配电箱的数量、监控探头的数量;生活(消防)水池个数、所处位置、容积率、会所基本情况;游泳池基本情况、活动中心等;地下停车面积、停车位数量、楼层、基本设施设备情况;地上车位面积、停车位数量、所处位置等;道路的面积、路灯的数量;沙井、雨水沟的位置、走向;化粪池数量、位置、容积率等。
第二步,根据小区的资源情况,确定小区的等级标准和服务标准。
资源决定了小区的服务标准:2元/㎡的管理费收费标准与3元/㎡的管理费收费标准,在服务品质上肯定有差距。所以说,不同的资源应改有不同的服务标准。收费标准与服务等级、服务标准对应。不同的服务等级对应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因此,我们可以把小区分为若干等级。小区等级的确认主要依赖小区的资源。参考数据有:小区的占地面积、公共设施(配套)面积、收费面积、绿化面积等等。例如
1、A1类小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中的两个
管理面积:30万㎡以上
收费面积:20万㎡以上
收费标准:3元/㎡以上
2、A2类小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中的两个
管理面积:15~20万㎡
收费面积:13万㎡以上
收费标准:3元/㎡以下
3、B1类小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中的两个
管理面积:10~15万㎡
收费面积:8万㎡以上
收费标准:2.5元/㎡以上
4、B2类小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中的两个
管理面积:8~13万㎡
收费面积:6万㎡以上
收费标准:2.0元/㎡以上
5、C1类小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中的两个
管理面积:3~8万㎡
收费面积:4万㎡以上
收费标准:2.0元/㎡以上
6、C2类小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中的两个
管理面积:2~5万㎡
收费面积:2万㎡以上
收费标准:1.2元/㎡以上
与之配套的是A1类服务标准,A2类服务标准,B1类服务标准,B2类服务标准,C1类服务标准,C2类服务标准等等。第三步,掌握了小区的详细资源情况、资料、数据,以及小区的等级标准和服务等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资源的情况、标准,确定小区人力资源的配置。人力资源配置也是小区的定员定编。
小区的人力资源配置主要计算数据是人均管理面积㎡/人。如多层不带电梯的物业,人均管理面积是1300~1400㎡/人;多层带电梯的物业,人均管理面积是1200~1300㎡/人;高层住宅的物业,人均管理面积是1600~1700㎡/人;写字楼物业,人均管理面积是2000㎡/人左右。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不同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参考数据,乘以一定的系数。例如,在同等条件下,“开放式”小区的管理难度远远大于“封闭式”小区的管理。所以,对开放式的小区乘以一定的系数才能体现出公平合理。
参考的数据有:
1、物业的种类、物业的建筑面积、公共设施面积;
2、治安防范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
3、物业的管理收费标准;
4、物业的服务等级和服务标准。
例如,公司内部对比分析:
案例1某公司A管理处与B管理处比较:
(1)资源
A管理处:小区客观资源:小高层物业6栋、240户、建筑面积34802㎡,绿化面积4500㎡、收费面积24703.76㎡,收费标准:住宅2.8元/㎡.设备:地下停车场车位89个、游泳池、会所各一个;月管理费收入69170.53元;目前岗位人数34人。
B管理处:小区客观情况:小高层物业4栋、244户、建筑面积33038㎡、绿化面积3040㎡、商业面积1200㎡、收费面积26900㎡.收费标准3.0元/㎡、商业3.0元/㎡.设备:电梯8台、水泵房、消防系统、地下停车位86个。清洁外包。月管理费收入80700.40元,目前岗位人数29人。
(2)对比
A管理处与B管理处都有电梯、配电房、水泵房等设备和地下停车场、公共走廊、电梯厅、架空层等公共设施。
不同的是A管理处有游泳池、会所,B管理处没有。B管理处有商铺,A管理处没有。
(3)分析
a. A管理处与B管理处在整体资源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人力成本投入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一个用了34人,一个用了29人。
b. B管理处的月管理费收入高出A管理处17%,人工成本却低出了17.24%.
c. A管理处人均创收2034.43元/人;B管理处人均创收2782.77元/人。
案例2 行业内W公司C管理处与X公司D管理处比较
(1)资源:
a. X公司D管理处
小区客观情况:建筑面积29.0万㎡、绿化面积11.96万㎡、商业面积1万多㎡;
物业:高层14栋,其中27层10栋、25层4栋。
设备:电梯29部,有配电房、水泵、消防系统、监控系统、对讲系统。
设施:游泳池、学校、幼儿园、地下停车场。车位1180个,停车使用率80%左右。
b. W公司C管理处
小区客观情况:高层8栋、小高层8栋、1548户、建筑面积26万㎡、绿化面积4.9万㎡、收费面积25.49万㎡;
收费标准:一期别墅2.8元/㎡、小高层1.8元/㎡;二期高层住宅3.2元/㎡,别墅3.8元/㎡.
设施设备:电梯42部、配电房、水泵房、消防、监控、对讲系统。会所、游泳池各一个,地下停车位1400个。清洁外包。目前管理处岗位人数230人。
(2)支出:
a. X公司D管理处所有设施设备养护维修到位,该项花的钱花到位。该项包给专业公司维护的,交由专业公司维护。
b. X公司D管理处共有人员218人。除负责X公司D管理处的物业管理外,还负责附近“G”小区(2万多㎡)的物业管理;F中学、小学、幼儿园的保安服务;附近H宿舍的设施设备小修、抢修和应急维修等工作。
(3)收入
X公司D管理处收入:收费面积20多万㎡,管理费2.6元/㎡,商业6.0元/㎡;月收入(不含停车费、商业面积管理费收入)约80万元。
(4)对比差距
X公司D管理处的管理建筑面积比W公司C管理处高出23%,6.2万㎡;人力成本控制却比W公司C管理处低出5%,少用12人。一个是218人,一个是230人。
X公司D管理处的人均面积是1577.98㎡.W公司C管理处的人均管理面积是1130.43㎡,相差1.39倍。
不含商业管理费收入,X公司D管理处的人均创收3640.86元/人 ;W公司C管理处人均创收为3381.88元/人。X公司D管理处高出W公司C管理处1.07倍。
W公司C管理处每平方米管理费的收费标准高出X公司D管理处1.17倍,相差0.45元/㎡的情况下,人均创收却低出7%.这就是同行间的差距。第四,有了人力资源配置,我们还要根据小区的服务等级确定小区人员的收入。不同服务等级的小区对应不同的服务标准,不同的服务标准,员工的劳动付出也不同。为了体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不同服务等级的小区员工的收入也不同。
例如,
1、操作层员工
一类小区保安员月工资1400元/人(不含社保)。个人素质要求:身高1.75米,高中毕业,退伍军人等。二类小区保安员月工资1200元/人(不含社保)。个人素质要求:身高1.70米,初中毕业,不一定是退伍军人等。三类小区……其他各类操作员工也类似。
2、管理层员工
篇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dustry is full of youthful spirit, very broad prospects. With the project management of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improve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e first is the personnel quality enhancement and improvement, it will be the key to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management of architectural enterprises. Talent quality assessment can assis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work well, so it should be ru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recruitment, job analysis, train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salary design of each link, make it better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ervice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personnel quality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and the lack of talents,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dustry, construct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personnel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n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test, psychological test, the assessment center, three kinds of evaluation methods in management of architectural enterprises.
Keywords: talent quality assess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绪论
工程管理行业人才素质测评的意义
目前较多职位涉及管理、工程技术、财务、安全质量等工程管理人员,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较强的专业意识,尤其是要求管理员以上的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公共关系能力,能妥善处理业主事物,熟练掌握工程管理、综合管理和其他实务管理知识及熟练的现场操作能力等。同时,工程管理行业的特点要求其从业人员素质方面突出的和其他职业不同要求是沟通表达能力强,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能够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和有较强的处理问题及应变能力,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主观性选拔中难以体现出来。
现代人才评测技术以“素质测评目标系”为测评目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对人的实际能力、经验与业绩、潜在的智能水平、心理本质、职业倾向等进行全面考察,注意所测内容的全面、完整和多元化,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和评价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减少测评误差。运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能提供人才比较全面准确信息,能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取长补短,优化组合,并通过培训、开发其内在的潜能。项目管理的整体素质水平,正是寓于从业人员素质之中,工程管理整体素质的提高说到底是项目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的结果。因此,人才素质测评是工程项目管理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工程管理行业人才素质测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招聘阶段,广泛的使用面试方法
先进的现代人才素质评测技术应用不普及
人才素质测评技术的需求升温
工程管理人员基本由专业技术人员转任,管理知识匮乏。
社会对人才素质测评的认识残差不齐
应用时没有联系工程管理的具体情况
人才素质测评专业人才短缺
工程管理行业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
工程管理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项目管理的范围很广,包括技术、质量、安全、进度、财务、采购等方面内容,凡是从事工程管理中、高层人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应是一位复合型的人才,这样才能胜任,工程管理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有:
思想品质
敬业精神。能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能为本公司利益着想,有很强的法制观念。
职业道德。工程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体现在: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实事求是,严谨细致;艰苦创业,任劳任怨;遵纪守法,不谋私立。这些是工程管理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
管理思想。一般体现在“五勤”,即脑勤、口勤、眼勤、手勤、脚勤。具体反映在:管理工作动脑筋要勤,观察发现问题要勤,说服管理指导要勤,巡视检查管理要勤,动手参与管理要勤。
品性方面
亲和动机。希望融入团体,与人和睦相处;融入企业,认同公司价值观。
成就动机。希望在工作中获得成就,富有进取心,能自我激励。
情绪。有耐心、情绪稳定、不易冲动能承受挫折、能容忍。
仪表举止。衣着整洁,端庄大方,举止大方得体,合乎礼仪规范。
岗位知识。对本人所在岗位知识能熟练掌握,并在工程管理中运用。
能力结构
篇5
Keywords: project contracting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 TL3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项目承包责任制是一种新型的项目管理策略。是由人们经过分析、论证,建立的一种融心理学、运筹学、管理学于一体的员工激励和项目管理策略。他的提出得益于“施工企业项目承包责任制”。
项目承包责任制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中心,以项目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经济合同为手段,以政治思想工作为保证,按照工程项目的内在规律和用户需求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成本等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达到全面实现项目目标,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和公司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管理策略。项目承包责任制包括两模式:项目承包制和项目责任制。
2工程承包企业中项目的组织关系
在施工总承包中,工程承包企业需要为业主开展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即从立项、征地、地质勘察、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土建施工、设备采购安装、单机试车到联动调试,最终交钥匙移交运行。同时,还要向多元化发展,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在提高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同时,注意向主业的两头延伸,积极发展设计、监理、地基处理、智能化、钢结构、机械租赁等专业化配套能力。作为协作体,在项目责任体系中承担着以下责任内容:
2.1为项目输送合格的管理人员并组成高效工作的项目经理部,如项目部需求的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健康安全管理、施工管理等各方面能够负责的工作人员;
2.2为项目供应材料、设备、建筑构配件加工;
2.3提供劳务及技术工人等;
2.4提供场内外的运输;
2.5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如协助项目处理工程出现的生要技术问题,进行技术鉴定、质量评定等;
2.6在总包项目中还要由企业的设计部门完成工程设计工作;
2.7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项目融资机构及相关人员对项目的支持。
总之,项目管理的任务的非单一性决定了协作部门与协作人员的组织复杂性,这也体现了大型项目 科学 管理的重要性。
3工程承包企业责任制的目标
工程承包企业的项目责任制应围绕着以下目标设置:
3.1使项目的运作符合企业的总目标和经营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贡献和有力的支持。
3.2要使项目管理和部门管理具有合理的驱动力和参与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项目利润最优化的前提下使同一企业的项目间利益合理化,部门和项目间利益均衡化。
3.3保持企业对项目的有效控制和调配,保证项目在企业的控制下健康实施,在财务上不失控,在产品上不失控。
3.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并充分调动各个合作企业的专业优势,集中力量,高效完成工程项目。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整合和企业间资源的优化组合,防止在项目上的个体行为。
4承包企业的责任制形式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和部门围绕项目目标为项目提供支持各种有益的支持,包括管理服务、资金支持、资源共享、专项施工、提供技术支持等。在企业中,这些部门的责任制形式也各不相同。
4.1成本责任型的,它们有一定的经营权和管理审批权,对企业在项目上的成本负责,按企业的要求达到一定的成本目标。
4.2利润责任型的,即部门有独立的经营自,在生产和销售方面是相对独立的,它向项目提品或服务,企业通常按照年度考核它们的利润。
5 承包项目实施过程的责任分析
在考虑工程项目的要求和业主方的要求的条件下,工程承包项目一般分为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生产)阶段、项目结束工作四个阶段。
5.1投标阶段。发挥企业经营的优势,估价、合同谈判、作实施方案必须集中企业的优势,而且投标报价要服从和贯彻企业战略和经营策略。按照招标工作流程的规定,要求投标人在投标文件中指定项目经理,在评标过程中对拟定的项目经理进行考核和审查,赋予一定的评标分数。
5.2施工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现场的准备和项目经理部的筹建。这个阶段需要各部门支持施工项目,仍需要集中企业的优势。在这个阶段项目组已经投入,并开始项目的工作,承担项目责任。
5.3在施工阶段,施工项目经理部承担主要责任和任务,按照计划和设计实施。按“总部宏观调控,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力量协调”的机制运行;组织结构按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理顺项目层次与企业层次的关系、项目经理与企业法人代表的关系、项目经理部与劳务作业层的关系有助于项目的实施。
5.4项目结束工作,项目结束工作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调试、试运行、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在项目结束工作阶段,涉及企业的利益,需要企业较多介入。通过验收项目成果、进行决算、考核项目组工作等对项目直接和间接地进行监控,项目经理部组织生产的功能逐渐减弱。
6建立完善施工项目承包责任制体系
承包责任制体现了施工生产方式与建筑市场招投承包制的统一,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要做到承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不留死角。根据实际经验,本文在建立施工项目承包责任制体系方面总结出以下内容:建立实行“一条原则,两个坚持,三种承包类型,四种分配制度”。
“一条原则,两个坚持”:即本着“宏观控制、微观搞好”的原则,坚持推行以项目管理为核心、业务系统管理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的全员承包制;坚持运用法律手段建立企业内部全员合同制。
“三种承包类型”:项目、栋号、班组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发包与承包必须首先体现企业的利益,本着“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额分成,欠收自补”和“指标突出,责任明确、利益直接、考核严格、个人负责、全员承包、民主管理”的原则进行。
“四种分配制度”:一是一线工人实行金额累计计件工资制;二是二、三线工人实行结构浮动效益工资制;三是管理人员实行岗位效益工资制;四是对于无法用以上3种方法计酬的部分职工实行内部待业,用时再根据工作岗位定出工薪,实行待岗工资制。
7工程承包企业项目核算机制的建立
7.1确定核算方法的基本原则
7.1.1符合企业的利益,合理地保证了企业的总利润的增涨。
7.1.2使部门(以及企业的其他独立核算单位)在项目上都有积极性,使利益均衡。
7.1.3尽可能保证企业各个项目上的均衡性,使各方面感到公平。
7.1.4有利于项目的责任制和部门的核算。
7.1.5有利于今后在新的项目上的报价,有利于与业主的工程结算和索赔的 计算 。
7.2必须解决的问题
7.2.1确定考核项目管理成果的指标体系。由于各方利益主体的参与,为平衡各方的利得与利失必须建立可衡量的多指标的考核体系。
7.2.2部门向项目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的数量和价格确定方法。必须合理确定企业内供应和服务的价格,使企业项目责任的评价和考核有统一的尺度,对考核项目组织和部门的业绩是十分重要的。
7.2.3企业应该有一套核算考核办法和内部指标(定额)体系。企业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要有意识地形成适宜的企业定额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7.3部门的供应和服务的内部核算价格的确定
7.3.1如果仅以部门成本(仅包括变动成本,而不包括固定成本)作为这些供应和服务的内部结算价格,这样企业的利润都归结到项目上,最后项目上实现的总利润是虚假的,包括供应或服务部门的固定费用。这会造成部门收益不均,不能调动部门的积极性。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成本责任的部门,企业对这些部门的考核仅以成本的降低率或降低额决定奖励。
篇6
就工业安装工程项目而言,其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应从项目前期工作抓起,在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的基础上,对物资准备、图纸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全过程的一等系列过程进行规划、协调监督、控制和总体评价,以保证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顺利实现。
工业安装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重点主要应放在如下三个阶段:
1 决策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1.1 实行招投标,优选设计方案。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投标的形式确定优选的设计单位,不仅能保证工程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和准确性,避免因设计质量问题出现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同时通过招投标还可以选择到最优秀的设计方案, 避免因工程设计出现漏洞,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1.2 积极实行限额设计(设计概算)。限额设计是工程建设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也是控制投资规模的有效措施之一。限额设计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即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控制施工图设计,同时各相关部门要在确保功能满足的条件下,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的投资限额不被突破。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将上一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层层分解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与管理,实现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数量和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作为设计单位,要强化经济意识,凡是能进行定量分析的设计内容,均要通过计算确定,要用数据说话,要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能性和经济性,确保工程的投资估算控制在可控范围以内。
1.3 运用价值工程原理优化设计方案。价值工程是用来分析产品功能和成本关系的,是力求以最低的成本投入实现产品必要功能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以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功能分析,使设计工作做到功能与造价的统一,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1.4 加强图纸会审工作。图纸会审应对设计单位交来的设计图纸进行各专业细致的审查,发现明显错误和不合理因素,查漏补缺,使设计图纸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对该项目的要求,以定夺方案,确定工程量,为编制招标文件提供保证。加强图纸会审,将工程变更的发生尽量控制在施工之前,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在设计阶段,克服设计方案的不足或缺陷,所花费的代价最小,并可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
2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按照工程造价理论,该阶段是工程造价形成的主要阶段。它主要通过工程招投标及工程施工中的动态控制,确定工程项目的合同价及工程竣工时的结算价,是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因此对于该环节的每一个细节应严格把关。
2.1 工程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2.1.1 把好投标人资格预审关。应从投标人的施工能力、过往资历、管理水平、资质信用等方面进行评估,最终目的是筛选出可以胜任该项目的最佳招标人,以降低工程承包风险。
2.1.2 根据项目实际,确定合理的投标条件
对设计中含有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设计项目,无定额项目及单价、信息价可参照的,应重点说明,让投标人明确在投标时以综合价报价,以避免结算纠纷。
根据工业安装工程的特点,其工期相对土建工程较短,多数工程总投资相对规模不大,应采取工程量清单、固定合同价格相结合的方式,以降低因外界因素带来的市场风险。
确定合理、科学的评标原则:对有标底的,可在评标前确定合理的中标降低率,在综合考虑投标人响应质量、工期等投标条件并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的前提下,采取合理低价中标的原则,从中选择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资信可靠且报价合理的承建单位。
2.1.3 严格依照工程招投标有关文件签定工程承包合同,注意合同的结构及合同价,对工程造价、质量、工期、风险因素承担等重要条款,应以专用条款或补充合同的方式加以约束。明确双方责任以及应承担的义务,避免因合同不健全或表述不明确导致双方产生异议,确保后续工作顺利进行。
2.2 加强工程施工事中控制
2.2.1 严格控制施工中设计变更。经各方论证确实需要设计变更的,原则上应力求减少变更费用,可制定设计变更的程序加以规范设计变更行为。
2.2.2 加强现场签证工作。施工中往往有各种不可预见的现场因素,导致标外工程量项目增加现象,现场工程师应在合理安排施工组织、加强技术措施的前提下,按实签证、审核,以真实反映实际工程造价。
2.2.3 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条款进行工程款支付,工程造价人员应认真细致的核对施工方提报工程量,公平合理的确定进度款数额。
2.2.4 实时注意国家或地方造价部门政策的调整动向。
2.2.5 对可能存在的工程造价目标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防范性对策。
3 结算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竣工结算是反映建设工程实际造价和投资效果的文件。及时、准确地对竣工决算审核,对于总结分析建设过程的经验教训,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及积累技术经济资料都具有重要意义。
3.1 在确定工程造价时,坚持以现行的计价规范为依据,按照施工合同和招标文件的规定,根据竣工图纸、结合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等结算文件进行审核。工程审计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定额子目的组成及包含的工作内容、工程造价计算程序、费用定额包含内容及记取方法,还要掌握它们的编制原理以及内在联系,确保工程造价计算的准确性。
篇7
1 工程承包企业项目管理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1 行业推广面增加,市场扩容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工程总承包试点以来,全国已有200多家建筑业企业开展了工程总承包业务。建筑业企业从开始单一的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逐步发展到采购-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在开展工程总承包初期,一些企业的承包额只有上千万元,目前不少企业已有能力承担几亿乃至几十亿项目的总承包。
1.2 境外项目大幅增长,项目管理飞速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业务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业务由劳务分包发展到工程承包,年完成业务额跃居世界建筑出口服务前五。目前在我国建筑业对外投资的工程中,实行BOT项目的也已有300多个,普及面在建筑业企业工程承包施工组织中达到90%以上。形成了“总部宏观调控,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力量协调”的工程项目管理基本框架。
同时我国工程项目承包管理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管理体制未理顺。
承包管理的概念模糊不清,以致有人认为,承包管理就是施工费再加管理费,就是管理费的“扒皮”承包方式。“小业主、大监理、总承包”的管理理念未得到根本理解和贯彻。对诸如FIDIC合同模式、CM模式、NC模式、BOT/PFI模式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无法面对国际竞争。
(2)业主行为不规范。
由于业主建设目的、筹资方式的不同,以及业主行为的不规范,规避法律法规的约束,导致压价承包、垫资承包、随意分包、拖欠工程款乃至索要回扣等不利于项目承包管理的有效开展的现象。
2 工程承包企业责任制形式
2.1 工程承包企业中项目的组织关系
在施工总承包中,工程承包企业需要为业主开展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即从立项、征地、地质勘察、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土建施工、设备采购安装、单机试车到联动调试,最终交钥匙移交运行。同时,还要向多元化发展,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在提高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同时,注意向主业的两头延伸,积极发展设计、监理、地基处理、智能化、钢结构、机械租赁等专业化配套能力。作为协作体,在项目责任体系中承担着以下责任内容:
(1)为项目输送合格的管理人员并组成高效工作的项目经理部,如项目部需求的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健康安全管理、施工管理等各方面能够负责的工作人员;
(2)为项目供应材料、设备、建筑构配件加工;
(3)提供劳务及技术工人等;
(4)提供场内外的运输;
(5)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如协助项目处理工程出现的生要技术问题,进行技术鉴定、质量评定等;
(6)在总包项目中还要由企业的设计部门完成工程设计工作;
(7)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项目融资机构及相关人员对项目的支持。
总之,项目管理的任务的非单一性决定了协作部门与协作人员的组织复杂性,这也体现了大型项目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2.2 企业责任制度的种类
建筑业适宜采用责任中心制进行管理,作为比较传统的产业采用责任形式进行管理是行之有效的。作为公司下属单位的企业管辖下的各部门,都是企业的一个责任体。通常在企业的组织中不同责任体有不同的责任指标,在企业有机体中扮演着相对独立的角色并完成相应的工作:
(1)成本型责任形式,指对成本的发生加以控制的责任单位。它对产品生产或服务的成本、产量、质量、效率负责,而无需对利润或投资负责。作为成本型责任形式的负责人,他必须具有直接消耗成本的决定权,并通过对本部门的协调使成本降到最低。把控企业对某一工作的合理成本。
(2)利润型责任形式,指既要发生成本又能取得收,还能根据收与成本计算利润的这样一种责任中心。利润中心对实现的利润额或利润负责,应有相应的经营权力和较专业的经营能力及对项目协作的参与能力。
(3)投资型责任形式,指有能力运作资金筹措,既要发生成本,能取得收入,获得利润,还要有权决定投资的方向的责任体,负责控制资金的投放和投资的考虑报酬的回收。
2.3 工程项目的责任形式
工程项目的责任制形式就是工程承包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由于工程承包项目是多样化的和特殊的,它的责任制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最典型的有:
(1)工程承包企业参与项目融资,如BOT项目。对个业来说,BOT项目的全过程就是投资责任中心。因为企业参与项目融资,最主要考虑在BOT项目期间的投资回报。
(2)工程施工项目通常作为成本责任体,主要考核工程项目部的责任成本,以成本控制作为对项目部的考核标准,项目部在其责任范围内展开工作,完成预定的成本目标。
(3)有些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项目经理用企业的名义投标,中标后按照合同核定比例上缴利润和管理费,而具体的项目资源的获取,组织的建立和施工过程的管理都由项目经理及其管辖下的组织全权负责,企业只在一定范围内给与相应资金和人员支持。它实际上是采用利润为中心的责任形式。
2.4 承包企业的责任制形式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和部门围绕项目目标为项目提供支持各种有益的支持,包括管理服务、资金支持、资源共享、专项施工、提供技术支持等。在企业中,这些部门的责任制形式也各不相同。
(1)成本责任型的,它们有一定的经营权和管理审批权,对企业在项目上的成本负责,按企业的要求达到一定的成本目标。
(2)利润责任型的,即部门有独立的经营自,在生产和销售方面是相对独立的,它向项目提品或服务,企业通常按照年度考核它们的利润。
3 工程承包企业责任制的目标
工程承包企业的项目责任制应围绕着以下目标设置:
(1)使项目的运作符合企业的总目标和经营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贡献和有力的支持。
(2)要使项目管理和部门管理具有合理的驱动力和参与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项目利润最优化的前提下使同一企业的项目间利益合理化,部门和项目间利益均衡化。
(3)保持企业对项目的有效控制和调配,保证项目在企业的控制下健康实施,在财务上不失控,在产品上不失控。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并充分调动各个合作企业的专业优势,集中力量,高效完成工程项目。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整合和企业间资源的优化组合,防止在项目上的个体行为。
4 工程承包企业的责任责任制实施方式
4.1 工程承包企业的项目经理责任制形式的分类
对工程承包企业,从总体上工程承包项目为利润的载体。但对施工项目经理部,情况比较复杂的,有各种不同的责任制形式,项目经理可能在不同的阶段承担项目任务,与企业有不同的内部承包合同。目前中小企业最通行的做法是:①承包企业经营部门组织投标,通过参与招投标竞争取得与业主签订的合同协议,再由企业选择项目经理,并以内部契约的形式委托项目经理对项目工作负责。②直接由项目经理以企业的名义组织投标,承接工程承包项目,并按照内部协议以合同总额的一定比例向企业交纳利润,项目的施工直接由项目经理领导的项目部组织实施,最极端的做法是连同工程物资都由项目经理组织企业外采购资源。其它区别于上述情形的中间形式在此不一一提及。
4.2 承包项目实施过程的责任分析
在考虑工程项目的要求和业主方的要求的条件下,工程承包项目一般分为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生产)阶段、项目结束工作四个阶段。
(1)投标阶段。发挥企业经营的优势,估价、合同谈判、作实施方案必须集中企业的优势,而且投标报价要服从和贯彻企业战略和经营策略。按照招标工作流程的规定,要求投标人在投标文件中指定项目经理,在评标过程中对拟定的项目经理进行考核和审查,赋予一定的评标分数。
(2)施工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现场的准备和项目经理部的筹建。这个阶段需要各部门支持施工项目,仍需要集中企业的优势。在这个阶段项目组已经投入,并开始项目的工作,承担项目责任。
(3)在施工阶段,施工项目经理部承担主要责任和任务,按照计划和设计实施。按“总部宏观调控,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力量协调”的机制运行;组织结构按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理顺项目层次与企业层次的关系、项目经理与企业法人代表的关系、项目经理部与劳务作业层的关系有助于项目的实施。
(4)项目结束工作,项目结束工作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调试、试运行、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在项目结束工作阶段,涉及企业的利益,需要企业较多介入。通过验收项目成果、进行决算、考核项目组工作等对项目直接和间接地进行监控,项目经理部组织生产的功能逐渐减弱。
5 工程承包企业项目核算机制的建立
5.1 确定核算方法的基本原则
(1)符合企业的利益,合理地保证了企业的总利润的增涨。
(2)使部门(以及企业的其他独立核算单位)在项目上都有积极性,使利益均衡。
(3)尽可能保证企业各个项目上的均衡性,使各方面感到公平。
(4)有利于项目的责任制和部门的核算。
(5)有利于今后在新的项目上的报价,有利于与业主的工程结算和索赔的计算。
5.2 必须解决的问题
(1)确定考核项目管理成果的指标体系。由于各方利益主体的参与,为平衡各方的利得与利失必须建立可衡量的多指标的考核体系。
(2)部门向项目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的数量和价格确定方法。必须合理确定企业内供应和服务的价格,使企业项目责任的评价和考核有统一的尺度,对考核项目组织和部门的业绩是十分重要的。
(3)企业应该有一套核算考核办法和内部指标(定额)体系。企业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要有意识地形成适宜的企业定额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篇8
知识型人才是交通工程施工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如何吸引知识型人才、用好用活知识型人才、留住知识型人才是交通工程施工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交通工程施工企业知识型人才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交通工程施工企业知识型人才较多,加强这些人才管理,不仅对于企业本身意义重大,而且对于知识型人才本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知识型人才是交通工程施工企业突破技术难题的有效保障。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推进,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交通项目不断增多,同时国家对交通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也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施工能力和水平,而知识型人才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应用这些知识甚至创新性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从而成为能力和水平提升的关键,这就必须加强知识型人才管理。
2.知识型人才是交通工程施工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必要补充。目前,交通工程施工领域竞争激烈,不仅存在大量实力强劲的国有企业,而且有大量不断成长的民营企业,并且我国交通工程行业投资总量规模已经较大,未来市场进一步扩容的空间已经不大,这就要求交通工程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实力,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企业发展上水平上台阶。而知识型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企业管理能力,而且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适应未来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要求加强知识型人才的管理。
3.知识型人才个人的发展要求交通工程施工企业强化管理。知识型人才与一般性的人才具有较大的区别,表现在对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较好,并愿意努力朝着人生规划前进,这就要求交通工程施工企业根据职工的发展意愿,不断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这也必然要求加强知识型人才管理。
二、交通工程施工企业知识型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交通工程施工企业知识型人才流动性较大,部分区位优势不明显、效益较差的企业甚至出现知识型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这表明知识型人才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而言表现在薪酬管理、职称职务晋升管理不健全等方面。
1.知识型人才薪酬管理体系不完善。首先,薪酬总量不具有竞争力,部分交通工程施工企业不善于、不敢于利用富于竞争力的薪酬吸纳、留住知识型人才,认为过高的薪酬虽然可以吸引人才但会打破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薪酬平衡体系,甚至引起内部职工矛盾,从而导致知识型人才薪酬过低,难于留住人才。其次,薪酬激励机制不健全,部分交通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制定富于激励性的薪酬计划,知识型人才所付出的劳动、为企业所做的贡献没有通过薪酬福利进行反映,从而难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知识型人才晋升机制不灵活。首先,从职称晋升来看,部分交通工程施工企业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如缺乏知识型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等,同时也难以为知识型人才职称晋升提供良好的环境,导致知识型人才在职称上面临上升难的问题。其次,从职务晋升来看,部分交通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知识型人才难以凭借其过硬的技术水平获得重用,职务上难以得到提升。
3.知识型人才管理其他方面的问题。首先,知识型人才发展配套环境不优,部分交通施工企业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没有为知识型人才建立实验室等用于科学研究的平台,甚至图书资料都较为缺乏,难以为知识型人才素质提升提供支持。其次,知识型人才生活配套环境不优,部分交通施工企业知识型人才长期在野外作业,工作生活条件较差,企业缺乏足够的配套能力,导致知识型人才流失。
三、强化交通工程施工企业知识型人才管理的建议
知识型人才是交通工程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知识型人才,并用好这些人才,才能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践中,强化交通工程施工企业知识型人才管理可以从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体系等方面着手。
1.高度重视营造知识型人才管理环境。首先,交通工程施工企业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等渠道体现在管理中,在整个企业内部营造重视知识型人才的环境,让知识型人才获得存在感,为知识型人才的工作、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加大投入努力改善知识型人才工作生活环境,企业要根据知识型人才发展需求,不断加大实验室等平台设施建设力度,为知识型人才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还要加大知识型人才培养投入,如选派部分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知识型人才外出学习培训,帮助这些人才快速发展,以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完善知识型人才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交通工程施工企业要强化知识型人才工作岗位分析,并根据工作分析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考核标准,以此为基础对知识型人才进行考核。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制度,交通工程施工企业要建立与考核结果相对应的绩效工资管理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务晋升等的重要参考,以此构建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此外,还要构建完善的知识型人才福利津贴等管理制度,通过这种配套制度让知识型人才的付出得到回报。
3.创新知识型人才管理体系。首先,交通工程施工企业可以建立内部职称聘用制度,对于业务水平高、为企业做出贡献的职工,可以内部聘为高级职称,以此形成一种激励,为知识型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其次,要创新知识型人才的使用制度,交通工程施工企业要敢于突破按部就班等用人制度,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使知识型人才得到发展平台。再次,要创新知识型人才配套管理制度,要从工作需要的视角出发,创新性的帮助知识型人才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使知识型人才产生归属感,为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支持。
篇9
1基层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的基本情况
1.1职称分类
医院的职称主要有卫生、会计、经济、工程、统计及档案等系列,其中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是公立医院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医、药、技及护理四大类。
1.2职称级别
职称一般分为初中高级,其中初级分为员级(士级)和助理级(师级),高级分为副高级和正高级。
1.3职称的取得方式
职称的取得形式主要包括职称考核认定、职称考试和职称评审。目前除了个别职称可以通过初次认定的形式取得外,基本上都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形式取得。1.3.1职称认定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含研究生)参加工作后通过见习期的考核而取得的首个职称资格。用人单位根据拟聘岗位的职责要求,对其政治表现和从事该岗位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水平、工作成绩等,进行全面的考核。见习期满并考核合格,可按规定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不需再进行考试或评审,目前只针对国家未开始组织统一考试的系列。1.3.2职称考试职称考试按照不同专业要求在时间和形式上有不同的统一安排。医疗技术人员的职称是从事医疗技术工作基本要求,是依法执业的凭证。医疗技术人员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到医疗单位从事专业工作,根据不同学历和工作年限要求可报考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医疗技术是社会实践学科,医疗技术人员的职称报考条件中十分重视实际临床经验(即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经验和年限)。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已于2003年起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单独开考,其他专业统一考,原则上进行1次/年,一般安排在每年1月份左右报考,5月中旬考试。由于基层公立医院年轻医疗技术人员较多,所以每年的4、5月份为迎接初中级考试而出现人手相对紧张现象。1.3.3高级职称一般通过考评结合形式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一般由各省市根据实际制定评审办法,有些省市考评结合,一般在年初进行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实践能力考试,每年的8至10月开展申报评审工作。卫生高级职称评审主要以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资历、业绩成果和科研、论文著作等条件作为依据。基层公立医院由于高级人才较缺乏,而上级主管部门往往以高级人才的比例作为对医院的管理考核重要指标。所以基层公立医院都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职称,以提高医院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1.4公立医院职称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医疗技术人员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到医疗单位从事专业工作开始就要考取职称作为从业资格,随着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晋升职称并聘用而提高个人薪酬待遇,直至退休也要根据聘用的职称级别享受相关退休待遇。职称可以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同时也是公开招聘、岗位聘用及干部提拔等的重要依据。因此,专业技术人员十分重视自身职称的管理,职称管理的合理性与公平性,直接影响着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2基层公立医疗单位的职称与岗位聘用现状与分析
职称聘用是职称管理工作的核心,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产生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评价与聘任岗位相分离的需要,即“评聘分离”[2]。尤其实施岗位设置后,岗位总量控制,岗位数量和结构比例按单位功能、职责任务和专业技术工作特点等设置,使职称聘用与岗位聘用存在不统一。基层公立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紧缺,为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上采取鼓励提高、适合聘用为主的原则。下面以某基层公立医疗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分析为例展开探讨。
2.1岗位设置与职称管理
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办法规定,公立医疗单位的岗位分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三类,其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确定,其中公立医院是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为主体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70%以上。根据医疗卫生单位的功能、职责任务和专业技术工作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卫生专业技术岗位是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的主系列岗位,其数量一般不低于专业技术岗位总量的80%。该单位严格按照岗位设置原则,核定总岗位数为共119个,其中管理岗位16个、工勤岗位3个、专业技术岗位100个,专业技术岗占总岗位总量的84%。表1显示卫生技术岗位占全院技术岗位的90.3%,是该基层医疗单位的专业技术主体岗位。但编内技术人员仅占全院技术人员的41.7%,这为职称管理带来了政策上的不均衡性。表2显示岗位设置后岗位总量与结构比例和实际取得职称人数差距较大,高中级岗位“岗少人多”,编内人员近1/3人存在不能聘到与职称相应岗位的情况。这使专业技术人员存在心理落差,影响工作积极性。岗位设置要根据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工作任务进行,设岗的原则是“以事定岗、因事设职”,结合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及要求等确定不同岗位。由于公立医院岗位设置只将编内人员纳入管理,但“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是不分编内外的,编外技术人员是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职称管理上应尽量除去身份管理,严格按照岗位管理程序执行,充分考虑专业技术岗位的公平性,以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用制度留住人才。
2.2职称聘用与岗位聘用
基层公立医院医疗人才紧缺,尤其是中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单位好不容易培养成业务骨干甚至学科带头人,如果其职称不能聘用、待遇不能兑现,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考虑离职。因此,基层公立医院在职称聘用上制定条件相对宽松,以激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但编内人员的岗位聘用由于受岗位设置原则及结构比例所限,存在岗位“僧多粥少”现象,所以对于编内人员只能通过择优聘用方式进行聘用岗位。2.2.1职称聘用该医院制定了《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管理实施办法》,成立院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领导小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相关要求和应聘条件进行应聘。应聘条件按照高、中、初级的不同要求,主要以任职年限、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专业技术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科研教学能力等为依据,另外按要求完成主管部门规定的培训任务、继续教育学分和学时达标、现聘职务考核合格、无违反院内相关规章制度等作为基本条件。聘用程序主要通过个人申请,经科室及业务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科审核后递交职称评聘工作领导小组评审并确认聘用。其中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聘用由院职称评聘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讨论评审,对通过评审的拟聘人员进行聘前公示,公示结束无异议的由院统一下发任职通知并兑现相关待遇。这种职称聘用模式以激励为主,不分编制内外身份问题,专业技术人员只要按要求完成单位各项工作任务,符合基本聘用条件且无违反原则性问题的,基本能聘用并兑现职称待遇。2.2.2岗位聘用职称聘用是对符合相应等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达到相应水平的认可,而岗位聘用对同级职称的人的专业水平高低和等次的界定。岗位聘用较职称聘用来说,存在竞争性和淘汰性的特点。岗位设置严格限定岗位数量和结构比例,为解决编内人员的岗位聘用问题,该院制定了《专业技术岗位择优聘用办法》,当同一等级的专业技术岗位出现竞聘人数多于竞聘岗位数时,通过综合计分排序,择优聘用。通过综合计分择优聘用办法确定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综合计分根据竞聘者资历、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多项考评指标,结合院职称评聘工作领导小组集体评议得出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工作能力是要从任职岗位、职务及学术职务等评价,工作业绩主要以考核结果、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等为依据。专业技术岗位择优聘用实行院、科两级考评,尽量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3探讨
3.1抓住医改时机,倡导创新管理机制,是基层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改革方向
随着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全面实施和事业单位编制备案制的试行,医疗人才的流动性将越来越大,这给基层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转变理念,创新机制,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是基层公立医院当前的重要工作。2006年全国推行的岗位管理,范围仅局限于编内人员,十年来对基层公立医疗单位的规模、实际工作及服务要求已不相适应。从医疗服务供需角度来说,公立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人民群众所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是无差异性,群众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和技术要求也是无差异性的。群众到公立医院就医并不清楚哪个医生是编制内或编制外的,他们只知道医生的专业与岗位,能“看好病”是最终目的。那么医院的岗位设置应该涵盖全院各个岗位,打破现行机制,即真正按需设岗,按岗管理。基层公立医院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的资源和让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平台有限,所以首先从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开始,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岗位聘用不拘一格,一视同仁。
3.2岗位聘用条件的科学化、合理化
基层公立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工作强度大、效率高,以解决危急病和常见病为主,科研、学术论文的能力相对大医院的技术人员来说较薄弱。因些建立符合基层医院实际的量化考核制度,是体现岗位聘用公平合理的重要方法。随着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量化考核指标可以更细化、更科学、更合理。科学、合理的聘用条件,能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了单纯以科研能力的强弱和论文数量的多少来评价技术水平和工作业绩[3]。
3.3完善聘期考核制度
大部分基层公立医院由于医疗技术人才相对较少,对职称管理和岗位聘用都缺少聘期考核,或者虽然有考核,但只是常规式考评,只要未明显违规或犯错就能续聘。这样造成个别专业技术人员想方设法取得高职称,而聘用后就一劳永逸地等退休了。这种能上不能下的体制,令一些年轻的优秀技术骨干始终不能聘到高一级岗位上,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完善聘期考核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程序,通过择优竞聘上岗,使岗位能上能下,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内动力,全面提升工作效能。
4结语
职称管理工作贯穿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职称是岗位聘用的基本条件。加强职称管理工作,不断优化职称评聘机制,让职称真正能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实现能、职匹配,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深化岗位设置与管理工作,按需设岗,全面推行定员定岗,真正实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根本转变。进一步完善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基层公立医院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安琪.浅谈公立医院专业技术职称与人才管理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5(11):174.
篇10
1 问题的提出
我们现有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仍然很单一,无论在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较落后,脱离了工程造价发展方向,与市场用人机制不相适应,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一、见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处于劣势。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首先,必须明确培养人才目标,对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目前和未来几年的人才供求关系如何,该岗位对毕业生有何要求、在某范围内有多少院校设有相同专业及其特色如何等等,都是培养人才时必须了解的。我们通过对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跟踪调查,向用人单位征求在专业设置、毕业生素质、培养目标和方向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从而了解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具体地说,就是应培养适应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要求的,掌握工程造价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学习,学生要掌握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具有编制和审核建筑、安装等工程预(结)算以及投标报价的能力,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
2.2结合办学层次,设置较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高职高专层次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理论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则应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内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材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载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入才,首先要有好的教材。因此,每次征订教材时,都由各相关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参加集体讨论,力求在教材选择上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好地体现本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置专业软件,利用软件绘制工程图、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预算。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做”是中心,在“做”字上教,在“做”字上学作为教学全过程。在部分课中提倡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分析。然后由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是工科应用型专业。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造价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研究分析,达到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确定和管理的能力。我校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由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在这个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认识实习主要通过系列参观活动,使学生对工程管理产生感性认识;课程设计则是对学生施工组织设计、招标投标、工程概预算等各个模块能力的训练;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工程现场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预演;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三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
2.5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
高职大专培养的学生是专科层次,以基础应用型为主,是造价专业人才的金字塔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不但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还应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以下措施,让现有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积极引进人才,不断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人才库。聘用能独立承担某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任务的一线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师讲课,效果较好,因为他们有实践经验,讲课更贴近实际。
3 结论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方式的高等院校,由于该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大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尽合理,使得毕业生毕业后一时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因此,高等院校理应积极探讨和改进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为社会培养出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优秀、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主动服务于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利,张建勋.建设类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1-31.
篇11
(一)教学方向不清晰
由于其就业前景十分明朗,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无论是在高职
院校,还是在各大高校都是一门热门的专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教学方向却不清晰,有的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着重强调工程管理与工程法律;有的院校则更为注重实践操作,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使得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基础不同,有的属于专业型管理人才或技术型人才,有的则属于复合型人才,不符合社会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需求。
(二)课程设计不平衡
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很多高职学校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采用课程设计一体化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设计阶段,却缺乏理论性的引导和实践支撑,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十分混乱,并且为了追求教学效率,盲目加强各个学科的学习压力,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学习负担,也不利于高效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教学手段太单一
高等院校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在教学模式上一般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论是理论内容还是实践教学,基本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因此,学生的技术性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同时,高职专科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在理论学习的能力上比较薄弱,因此不断强调理论学习,加强学习压力反而适得其反。
(四)师资力量不均匀
相比本科院校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就出现了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的现象。实际上,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身是实效性高于理论性的,需要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带队,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教学,掌握实践知识。而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师资力量不均的原因,致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无法顺利得到有效的指导,学生需要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来完成学习。
二、培养专业人才的对策及思考
要培养专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需要从教学方向、课程设计、教学手段、师资力量四个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打造高效率的教学课堂,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达成社会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保障学生的就业前景。
(一)明确方向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实际的教学现状制定教学方向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步。在当下经济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社会更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入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
(二)完善体系
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是教学发展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进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设计,以学生的就业方向为改革前提,根据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具体动向,充分结合对行业长远的审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计划的合理分配,侧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其他方面内容的教学活动活动作为补充。
(三)丰富教学
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对教学参与的积极性。目前高等院校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将直接导致学生厌倦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明确教学方向、完善教学体系后,就要针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或多种微课教学资源,为学生生动立体地展现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针对建筑工程管理这一块内容,让学生选取案例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方案设计,加强其实践操作能力。有条件的院校可配备实训基地或运用沙盘模拟实训,不断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完备师资
完备的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为加强教学综合素质,高等院校本身要鼓励教师多学习,可组织教师进行各类进修活动,帮助教师提升自身,并与时俱进,不断深入学习,从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两方面入手,加强教师的实训能力,保证教师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12
0 引言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必须采取相对有效的措施降低工程成本,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控制工程项目成本中,提高经济效益是施工企业经营最终的追求目标,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要提高项目项目管理水平,加强经济核算,努力控制成本,最终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1 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劳动力使用方面
许多项目部不按岗、不按实际需要配备人员,一人能完成的工作安排了两人甚至三人;可使用低工费的工种使用高工费的劳力;有时为了照顾关系、情面,临时工闲时也留用,人为地扩大了经费的支出。
1.2 物资管理方面
一是存在无计划地购买材料、固定资产等现象,可能导致有的材料积压、有的材料短缺;二是项目部难以掌握相对合理的价格信息,从而购买了许多高价材料;三是项目部领用手续不齐全,不按定额发料,施工人员要多少给多少,致使多发的材料不是浪费扔在工地,就是被工地的人员偷偷卖掉,许多可以回收的废料更是无人管理;四是砂石料、砖瓦等地材存在虚假的材料发票;五是机械配件领用不审查,只换新的不修理坏的等等。
1.3 机械设备利用率不高
一是对所承建的工程无全盘考虑,盲目购置机械设备;二是对施工机械维护保养不到位,不注意设备保养;三是设备出现了故障不分析主客观原因,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有的临时工未经过培训考核就上岗,造成机械设备非正常损坏;四是租赁设备不按定额台班支付租金,严重影响施工进度,造成施工成本增加。
1.4 施工组织安排不合理
一是由于投标与施工现场实际的差异,施工组织设计实施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有的工序作业衔接不上或窝工浪费;二是能够一步完成的工序,要进行二次甚至三次才能完成,甚至造成人为返工等,使施工成本增加。
1.5 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由于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从而导致返工、修复、推倒重来等重复施工的现象发生,加大了工程成本。
1.6 安全事故较多
出现安全质量事故现象轻者影响员工上班,重者需要开支医疗费,还可能使员工的体质和技能下降,降低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死亡事故既造成巨额抚恤费用支出,直接增大成本支出,又可能影响员工情绪,降低生产效率。
1.7 财务管理混乱
一是项目部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想怎么开支就怎么开支,特别是办公费、差旅费、交通工具费和业务招待费等非生产费用开支;二是债权债务的确认不准确,结算不及时,导致多付货款或工程款,应收款无法收回;三是收入、成本计算不准确,导致成本不实、盈亏不准;四是会计基础工作较差,账物不符,成本信息不准,继而造成项目部的亏损。
1.8 分包工程存在漏洞
一是分包工程价格过高,利润外流;二是让多个外部单位挂靠,导致许多善后费用由单位承担,遭受意外经济损失。三是包工头卷款逃跑,给企业造成很大隐患。
上述种种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施工企业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探讨适合于企业发展的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办法势在必行。
2 施工企业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概述
2.1 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理念
建筑工程领域施工企业的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直接或间接产生成本的各施工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划分成相应数量的责任主体,根据各责任主体在施工过程中承担的责任范围,依据预定的同一编制办法确定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成本,并采取有效的合同形式对各责任中心进行逐级承包的管理办法。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把责任和成本二者有机结合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是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控制投资成本普遍采用的有效管理手段。
2.2 责任成本管理的内容
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理念侧重从“人”的角度进行管理,通过将工程项目实施成本管理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划分,逐层签订责任成本合同,进而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一项成本费用同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促使员工能更高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节约项目投资成本的目标”;另一方面,项目责任成本管理要求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前期预测、过程控制、事后分析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1)项目前期准备、策划:确定项目部的人员组成编制并确定项目经理;开展全面、具体的施工场地现场调查,核定工程项目的实际工程量,对施工期间的市场人工、材料、机械单价及费用进行摸底调查和测算;在初步对项目实施进行摸底调查后,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研制出具有较高实施性的项目施工组织计划、工程分包方案等,并编制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策划书;
2)确定经济责任目标:编制整个工程项目的责任成本预算,并交相关领导进行审批,确定工程项目最终应上交的收益,签订整个工程项目(包含责任成本管理目标)目标责任书;
3)责任成本分解:由项目管理部编制的总责任成本预算,应按各施工、管理团队的责任范围和目标分配责任成本管理任务,签订各部门和施工班组的目标责任书和工程分包合同,确保整个项目的总责任成本目标能够实现;
4)施工过程管理与控制:项目管理部及项目施工团队应认真落实施工企业的各条项目管理制度和规定,认真执行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目标中预定的各项条款;同时,施工企业相关领导也应加强对项目成本管理的督察和考核,全程、实时地掌握项目成本管理及控制的发展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核算与分析:项目管理部及施工团队应制定各类责任成本管理的详细台账和成本报表,实时确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费用支出同时并归集成本,定期编制报表,真实、详细地反映出项目实施的成本信息;定期开展项目成本费用的使用情况分析,对成本节、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6)考核和兑现:定期、分阶段对项目责任成本的管理结构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兑现相应的奖、惩措施。
3 项目责任成本全过程动态管理与控制
3.1 科学测定工程成本
工程项目中标后,施工企业应及时、科学、客观地测算项目责任成本,具体步骤如下:
1)项目成本预测:工程项目中标后,施工企业应立刻组织预算、财务、设备物资及其他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管理团队,对工程项目施工场地的地质水文、环境条件展开调查,收集相关物资的
市价资料,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各种可能的成本费用进行预测分析,与上级成本管理部门共同核算并最终确定项目的实施责任成本;
2)编制成本预算:在进一步掌握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后,应在初步确定项目责任成本的基础上,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费用加以限制和引导,从项目费用的使用必要性来衡量其支出是否合理,及时纠正脱离实际的成本偏差,以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总责任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3)项目成本预算二次分解:为确保项目总成本目标的实现,实际管理中,将总的成本预算按参与项目的各责任层次逐级进行二次分解,并对各个具体的责任主体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阶段考核,并定期进行责任成本管理评价,有利于落实整个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措施。
3.2 施工组织方案的动态管理
在仔细查看与业主签订的合同条款及充分理解工程项目的设计意图前提下,全面调查项目施工现场的各种环境条件,如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施工队伍技术水平,可用劳动力资源,机械设备资源及市场物价情况,根据施工企业的管理状况和人力资源配置,确定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并制定相应的项目施工组织方案。项目整体施工组织方案制定后,必须经施工企业审批通过后才能实施。对于部分施工条件复杂、实施周期较长的大型工程项目,随着现场施工条件的逐渐变化,应对施工方案进行动态的优化和改进。当项目施工组织方案修改调整后,相应的项目责任成本预算也应对应调整。
3.3 工程索赔
在工程项目实施建设过程中,项目经理作为索赔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应尽力与业主方保持紧密联系,在收集完整项目施工记录资料和办理签认的工程索赔手续的前提下,做到应赔即赔,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企业的合法经济权益。在项目工程款结算时,产生的工程索赔应根据施工合同中要求的方式,及时整理出内容完整的工程索赔资料和凭证,并及时提交监理单位审批。
3.4 严格控制项目施工质量.减少事故损失
在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工程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不仅事关施工企业的信誉和发展,也是控制项目投资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项目管理部应该设立专门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队伍,并安排专职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专员,把施工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身上,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不合格返工或是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3.5 责任成本管理考核
坚持定期、分阶段地开展项目责任成本管理考核,在项目竣工验收后并进行终结考核,将参与项目员工的收入与项目责任成本目标的执行情况对应计算。如果项目管理部实现了预定的责任成本管理(即上交收益)目标,应给予员工相应的绩效工资奖励,并将项目部实现的责任成本节余部分,可作为绩效工资分发给员工。值得指出的是,实现项目责任成本目标必须在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进行。
4 结论
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参与全体员工的收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以往按经验主义进行项目成本管理的传统思路,增强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科学性,在保证优质、高效地完成工程项目的前提下严控成本,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篇13
受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建筑市场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加强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是提升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筑施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推进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尽管责任成本管理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有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但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责任成本管理上仍处于粗放型状态,过程控制不严、不细、不实,造成工程成本浪费过大,经济效益流失严重。本文试图就当前施工企业在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改进提出粗浅建议。
一、充分把握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为了提高工程项目的收益率,增强项目管理者的责任,依据有关规定编制责任预算,并采取合同的形式对管理者进行承包的管理方法。这是施工企业加强项目监控力度、提升项目管理层次的需要,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施工企业将项目经济效益情况与管理者收入直接挂钩、改革施工管理体制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责、权、利紧密结合,重视责任成本的目标确定、过程监控与绩效考核,不同于传统的简单的以项目最终盈亏进行考核。这是施工企业制度框架下以成本控制的硬约束,由企业依照严明的组织结构、严密的规章制度和奖罚分明的激励来推进实施,维护责任成本管理的权威性。项目部也是以责任成本作为控制标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掘内在潜力。
2.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实施。责任成本管理必须由项目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各岗位员工等全员参与管控,遍及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及作业单元,贯穿于项目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不同于传统的工程完工后的业务部门盘算,发现项目亏损时已无法弥补。
3.干算结合,边算边干,边干边算。责任成本管理不同于传统的成本管理,算、干分离,职责不清,而是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是包括工、料、机、质量、安全、进度等在内的全面管理,可以促进项目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转变思想观念,克服那种只干不算、重产量不重投入、重产值不重视效益的现象,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二、正视当前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历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短,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操作性比较强的责任成本管理文件比较少,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尚未从经验管理上升到科学管理、文化管理的层次,致使责任成本管理和控制情况与预期效果偏差较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责任成本意识淡薄。一是重规模轻效益的观念依然存在。施工企业忽视成本盲目发展,片面追求发展规模,低价中标或举债垫资施工,重“揽”轻“管”、重“核算”轻“分析”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精细化管理理念还没有扎根。一些企业“空架子”,没有基本的施工队伍和足够的大型机械设备,依附于外包队伍,甚至层层转包。在材料、机械设备、资金管理上,也没有集中统一的调度使用平台;一些技术骨干责任心不强,日常监管不到位,安全、质量等风险防控不到位,经济赔偿、停工损失、返工浪费现象日益增多。三是“成本控制人人有责”的理念不深入。一些人片面认为项目成本管理是某个分管领导、某个部门或某些员工的责任,对责任成本管理办法、责任成本实施流程、成本控制的权责利不清楚,对责任成本认识有误区。
2、责任成本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成本管理组织不健全。一些单位没有独立的成本管理部门,对各项目、各岗位的责任成本计划、实施、分析、监控、奖惩等停留在一般的安排和布置上;对成本管理的日常制度和各项目的成本计划不制定、不维护、不调整;对项目实施中的成本控制没有抓落实。二是成本控制的责任不明晰。一些项目简单地把责任成本管理归集于财务部门一家,没有认识到财务部门是成本管理的组织者、参与者,施工组织和直接生产人员都是责任成本管理的主体。三是制度设计有缺陷。有些工程项目长期以来将施工成本管理片面固定为事后核算的会计过程,致使成本的事前、事中控制无从谈起。
3、责任成本预算编制有问题。责任成本预算编制是实施责任成本管理的一项关键工作,主要目的在于核定项目的成本控制额度。有的项目预算太过笼统,注重领导的意见,忽视了项目的实际情况,预算目标值过高或过低。还有些项目只有总体目标,没有编制比较重要的分部、分项工程预算成本,造成责任成本目标缺失。有些项目没有认识到成本预算是一种超前预算,受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变化等的影响会有变化,没有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不利日后分析、考核。
4、实际成本控制不到位。成本有效控制是责任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必须要有一套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及时对项目成本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处理和储存。但有些项目往往注重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忽视经济效益指标,造成成本控制措施不新、手段不强,成本浪费严重。还有一些项目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项目成本科学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一旦反映到会计账目上,既成事实。有的项目在会计核算时,根据领导意图编造虚假成本,主观臆断造成本的情况比较严重,对实际成本控制产生较大危害。
5、过程成本分析不充分。进行成本分析是完善责任成本管理的必要措施。有效的成本分析,是总结成本管控中的亮点,准确真实地查找成本管理漏洞,明确成本管理的控制和调整方向。但有些单位和工程项目部对成本分析不重视,没有将成本分析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没有分阶段、分部分项进行成本分析,或者分析比较不真实不全面,致辞使成本分析流于形式,造成成本控制和成本决策工作脱离实际,有的项目直到结算时才发现项目亏损。
6、绩效考核不落实。一是激励机制缺失。成本管理部门在编制工程项目责任预算时,就应明确规定各工作环节的预算指标,为绩效考核创造条件。但一些单位成本管理没有配套的奖罚措施,成本超支与大多数人的个人收入不直接挂钩,造成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不十分关心;有的单位虽有考核奖罚措施,但往往由于受资金紧张的影响,或是平均主义的思想作怪,对项目责任成本监控考评不及时,奖罚不兑现或延期兑现,造成“管与不管一个样、项目盈亏一个样”,严重挫伤员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二是考核工作不全面、不深入、不公平。有的单位对工程分部预算不明确,难以进行较深入、较全面的绩效考核;有的单位往往只注重考核结果,忽视分析过程,注重完成的指标,忽视未实现指标,造成赏罚不明、管理无序、效益流失。
三、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
1.牢固树立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理念。成本管理理念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我国建筑业历经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进入竞争更加激烈和更加规范的成熟期,加大成本管理、推进低成本竞争已成为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利器”。但是成本管理理念并没有成为每一位职工的行动指南。因而,要大力培育员工成本意识,要让成本控制理念由制度层面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推进职工切实由“要我控制成本”到“我要控制成本”的转变,让责任成本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和行为规范。项目全体人员应牢固树立效益观念、成本观念,狠抓项目安全、质量、工期、社会信誉、人才培养等工作时,把项目盈亏摆到突出位置。要改把成本控制放到投资的范畴来看待,改变传统的“成本控制就是强化节约”的理念,在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工期的前提下,努力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回报。
2. 健全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机制和环境,推动员工由被动被管状态转变为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在贡献劳动奉献智慧的同时分享企业的成果。一要建立责任成本管理机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二要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经济责任制。责任成本总目标确定后,按照工程结构和管理结构详细分解到分部、分项工程及作业单元。各责任单位应建立完整配套的日常记录、验工计价、成本核算、分析评价、考核兑现、系统报表等责任成本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项成本的经济责任,保证整个项目各项施工活动达到预定目标。三是建立日常检查、监控、绩效考核机制。成立绩效挂钩考核小组,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促使员工将降低成本化为自觉行动。
3. 提高责任成本预算编制水平。编制责任预算必须科学合理,应依据施工现场的地理条件、周边市场、气象水文、交通运输等自然情况,对项目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施工图纸、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研究,确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成本目标,一般包括总成本费用目标、计划实现毛利率目标,还可以增加主要材料损耗率、主要工程项目分包控制价格等辅助目标。其次,要对成本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将总体目标进行纵向逐层分解,直至分解到每个作业班组的每道工序,同时对每层成本目标横向分解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它直接费、现场管理费等。三要及时动态调整。在实际成本与责任成本的偏差超出正常偏离的范围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确保分析与考核程序更加准确,更好地发挥责任成本管理应有的作用。
4.做好项目成本过程控制。成本控制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包括施工前期、施工过程与收尾阶段。首在施工技术控制。优化选择施工方案的是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要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以技术优势降低工程成本。进度滞后或发生安全质量事故会额外增加项目成本;工程技术人员对现场的技术交底、数量控制以及对施工队伍结算数量的控制都直接影响着项目成本;先进技术、先进材料的使用和施工方案的优化可以直接降低工程成本,增加项目效益;测量、试验、技术方案等工作的失误也可导致工程的返工和浪费。其次是成本要素控制。人工费:当前施工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使用及分配的不稳定性。要按劳动定额结合市场行情,合理调剂使用劳动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力占用,减少窝工浪费现象。材料费:要严格控制各种材料的采购、验收、入库、库存、发放等环节。关注市场情况,预判材料价格波动趋势,以国家或工程所在地的造价管理部门的材料信息价格作为参考控制价,大宗材料严格实行招标采购。用料环节不可偷工减料,但要积极推广使用降低消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用技术优势降低物耗。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尽量减少资金占用。机械费:合理安排机械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减少配件和油料的消耗,提高机械设备工作效率;要认真研究市场,控制好设备租赁价格。现场管理费:建立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层,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和非生产性支出。落实“进度也是效益”的理念,通过加快施工进度,减少管理费用。劳务分包工程成本控制:目前劳务分包通常在项目施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选择有实力的合格劳务分包方,科学合理地确定分包价格,控制好劳务分包工程的结算和价款支付,防止多付或超付现象。三是加强竣工决算阶段成本控制。许多项目往往“重开工轻收尾、重施工轻结算”,造成项目效益流失严重。应尽快催促建设单位进行决算,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合理利用相关规则增加项目索赔力度,对一些不该承担的费用坚决予以拒绝。
5.严格成本分析考核。工程项目成本分析是将工程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内控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总费用及各项费用发生偏差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及时纠正。这是加强项目管理、改进施工方法的必要管理手段,也为企业今后参加招投标工作提供准确数据奠定了基础。成本分析应以分部分项目工程为分析基本单位,按月或按进度对于工程项目影响成本的可变程度,分析影响程度大小,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责任成本分析必须同时分析主观、客观原因,不能出现亏损只强调客观原因,也不能实现盈利就掩盖或忽视真实问题。
6、建立并落实绩效考核制度。企业要制订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办法,项目部也要制定详细的考核措施,定期组织考核,落实各责任成本管理的权责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进行绩效考核时,不仅要对最终结果进行考核,而且还应加强对成本控制过程的考核,不仅就项目总的责任成本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还应对各责任体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绩效考核要奖优罚劣,对成本控制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激励,还要对责任成本管理效果不理想、未能完成责任预算指标的给予必要的处罚,确保责任成本管理的时效性和严肃性。
全面并深入持久地推行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已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突出问题,提升对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认识,研究和探索责任成本管理的科学方法,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加强责任成本管理,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