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社会发展现实呼唤大学生生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对感官刺激的盲目崇拜,使大学生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他们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更是缺乏深刻的理解。他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失去了生命的承受力。
(二)大学生现状亟需加强生命教育。首先,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次,漠视生命,他杀和暴力现象普遍。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暴力杀人事件表明大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第三,虚度生命,游戏人生。生命教育的忽视,使得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在人生的追求中,片面追求感官的快乐,消极颓废,游戏人生。这些现象都亟需我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有待生命教育弥补。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不容置疑,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方面存在的不足很明显,急需通过生命教育来弥补。
篇2
一、生命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阶段是重要的人生阶段,大学生正处于建立自我统一性、对抗角色混乱阶段与建立亲密性、对抗孤独阶段的过渡阶段,很容易出F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受到社会关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内高校纷纷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存在专业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科学系统心理教育方案欠缺等状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议题,大学生的自杀和伤害等现象层出不穷,令人担忧。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同时,自杀也是15―34岁人群死因的第一位原因。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显示,在5972名受调查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到16.39%,他们报告自己在近一年内有过自杀的想法。因此,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生命教育最初的理念是帮助未成年人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创造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降低青少年自杀率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成长经历的方方面面,其目的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通过管理生命,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活出真我,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从生命教育的理念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更好的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和珍惜生命,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受挫能力和培养健全人格等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在教育内容方面,生命教育更侧重于对学生生命意识、生命态度、生命情感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情绪调节和个性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利于从内部唤醒大学生自身的生命价值感,同时辅以外部心理疏导技巧,能够全面系统的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生命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建议
虽然大学生伤害和自杀问题早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国内也有部分地区开展了生命教育活动,但是生命教育的普及范围和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存在教育管理制度混乱、专业人才匮乏、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单调等各种问题,导致实际教育效果有限。因此,未来的生命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建立规范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保证生命教育的理念得到有效推广的基本条件。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需要建立健全运行体系、加强信息档案的管理和强化心理监测机制。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体系,设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四级的心理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委员和舍长的培训体系,加强专兼职心理干部的心理素养。完善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包括绑定学生基本信息、心理普测、心理咨询、同学评价和日常约谈的大数据库,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干预、追踪和反馈的多层次调控。强化心理监测机制,包括定期排查心理危机人员,设立多级心理预警和心理干预系统,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活动。
2.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首要实施者,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育理念有效推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应该由心理学、哲学等的专业人员构成,教育者本身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有着深刻的了解,自身涵养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此外,加强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增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等活动有利于提升教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增进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生命价值的理念不仅是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得以传递。
3.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可以高效的传递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但是学生参与度较低,感受力不强,因此结合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体验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感受和反思。组织开展寻找生命价值的活动、拍摄真实感人的生命故事、组织观摩生命与死亡教育的影片、开展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朋辈研讨学习小组、采用情境模拟和角色模仿的方式、开展定期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全方面地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力量、增强生命的感受力,反思生命的意义、强化生命的价值感。
4.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工作实践中发现,同辈人间有着相似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通过朋辈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收效事半功倍。心理委员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学生干部,通过心理委员向同辈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生命教育意识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此外,以心理社团为依托,通过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各类心理主题和生命主题的阅读分享小组、研讨学习活动和朋辈督导等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间的思想交流,分享生命意义的理念,建立自己的生命与他人和社会的美好融洽关系。
5.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体,它能够为个体提供情绪支持、情报支持、手段支持和评价支持,以帮助个体更好的整合资源,应对挫折。根据社会支持的理论观点,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强大越能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与个体充足的生命意义感也有关。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时,需要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支持理念,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勇敢的求助其支持系统,并常怀感恩之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从而更好的维护自身的支持系统,有效建构生命教育的整体框架,实现生命发展的整体性教育。
三、未来展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根据和谐社会的总要求,高校必须着力构建和谐校园;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_展生命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党的十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意蕴。因此,培养大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一词才在我国出现,我国现阶段生命教育仍然存在教育师资配置薄弱、教育方式和内容单一、家庭和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西方的生命教育虽然起步较早,但是更多针对青少年暴力伤害和滥用等内容,并且时常依托民间宗教组织开展活动,与我国国情不符,难以直接借用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中都包含珍重生命和追求生命意义的理念,如何能够在吸取西方生命教育之精华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开拓创新基于我国实际情况的生命教育方案,建立融会贯通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教育体系是我国生命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费立鹏.中国的自杀现状及未来的工作方向[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04).
[2]杨振斌,李焰.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5).
[3]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Practical Research of Life Education Applied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UAN Dong-yuan,ZHANG Si-min
篇3
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和辅导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大学陈丽云教授提出并开创的,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本土化心理辅导模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身心互动理论和养生观念,以道儒佛医为背景,从身体、情绪和思想观念三个层面全面介入,强调人个体的内在潜力,发掘人的正面能量,通过生理、心理和精神三者相互作用,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
所谓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人的生命作为一种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全人的概念”,是身、心、灵的统合体。我们有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存在,这是我们的身体;我们有我们意识能体验到的生命存在,这是心的部分;我们还有我们可以领悟到的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精神或灵性的存在。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个多层面的存在,在生命教育中引入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才能真正地体会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一、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中的应用目标:
1、在身的层面的生命教育目标:珍惜生命,爱护身体
如果一个人身体不健康,则他的一切人生活动都会受到限制,好像人生突然失去了色彩,甚至走向消亡。保持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我们生存的条件。所以很多人强调,生活首先要“活着”,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正代表着我们不仅要健康的活着,还要有质量、有希望、快乐的生活。在身的层面,我们要进行珍惜生命教育,尊重敬畏生命,善待生命。
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个体,生命具有不可逆性,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放弃了生命就放弃了存在的权利。在我们的一生中,除了生命开始的自然历程和身体死亡的最后宿命无法选择,其它时间我们都可以为我们的身体负责任,正如儒家提倡的“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界的事物以生为心,生命是宝贵的,必须给予重视。因此,关注个人生理与身体的发展成长,是我们生命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珍惜生命,才能对生命有所了解,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另一方面依据身心灵理念,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有形之体,故老子将“身”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主张我们观之、修之、爱之,提倡人们珍惜生的状态。因此在生命教育“身”的层面,要提倡对身体健康的关注,爱护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才能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
2、在心的层面的生命教育目标:理解生命,和谐统一
生命教育不仅要珍惜生命,而且要使人能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正确的接纳自我,努力完善自己;要使人能够自我调节,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一种积极地态度,乐观的看待人生,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要使人锻炼意志和品质,自信、坚强的面对生活。因此在“心”的层面的生命教育包括“知”、“情”、“意”三个方向。
首先,在“知”的方向,“知”是对自己,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对自己和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生命教育要增强自我认识,实现自我身心和谐、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和谐,自我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其次,在“情”的方向,“情”是情感,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本身就存在差异性,不同的态度会影响我们自己内心的存在状态进而对整个生命的存在状态产生影响。我们要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体验情感的满足和自尊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最后,在“意”的方向,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个人意志、品质的培养,包括人的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的培养。是我们面对各种生命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抉择。生命教育使人树立自信和坚强的品质,不因为失败而气馁,面对挫折和困难,选择坚强面对,不放弃、不逃避,拒绝各种诱惑。
3、在灵的层面的生命教育目标:超越自我,天人合一
个人身心的统合走向灵,灵指向未来,能够指示引导一个人前进的方向。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精神的存在是无限的,生命的发展是无限的。生命教育在灵性层面的目标是激发人的潜能,唤醒人的超越意识,以实现更好的身心生活和生命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资源和体验,一方面这些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往往会引发国人的共鸣,使人深刻感觉到生命为何存在,万物对人的意义,如何各安其位。另一方面,有关中国文化中对善与恶、苦与乐、得与失、生与死的思考,将会引导我们更好地解释生命的过程,这就是人生意义的所在。人都向往一个完整的生命,而灵的作用就在于整合人生,只有发展灵的力量,才能更好的激发创造力,发现生活的美好,不断自我超越,真正实现对生命的尊重。
二、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中的应用途径:
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和辅导方式的目标在于改善身体、心理、精神三个方面的协调关系,从而促进整体的健康。现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了积极的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途径。在现有的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应用研究中,针对的都是特定的大学生特殊群体,如大学生贫困生群体、大学生社交焦虑等群体,虽然团体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受益的人数较少,并不能被更广泛的应用。如何将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引入到大学教育之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对身体健康层面的引导:首先,要倡导学生增强体育锻炼,增加户外活动,多与大自然接触。其次,要倡导学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个人饮食的健康,减少抽烟酗酒的次数。最后,要引导学生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
(2)在心的层面的引导:首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管理自己的压力,学会正确的看待人际关系,应对困难和挫折。其次,学校提供大量的与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有关的资源,如专业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大量的图书资料和网上资源等等。最后,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级网络(校-院-班-寝),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3)在灵的层面的引导:首先,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地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使学生找寻到生活的意义,设置合理的发展目标。其次,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学会爱和感恩。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身心灵的整合,激发自身潜能,激发创造力。
这三个层面的引导,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样的观念引导不能仅仅依靠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课堂、职业规划课堂、成功学课堂、体育课堂、各种专业课堂及各类选修课课堂,包括学生的团活、班会、校园文化生活等等都可以作为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推广的载体,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和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的在大学生中的应用,将会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潜能,提升精神境界,使大学生们更有意义的生活,为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在生命教育中引入身心灵全人健康理念,更好地强调了生命的完整性,更容易使人了解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激发人的生命潜能,提升心灵的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为身心灵全人健康理念和全人辅导模式的发展应用提供了一个方向,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陈丽云等,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辅导[M],中国轻工业出报社,2009年1月
篇4
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来, 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目前,艾滋病仍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健康教育被认为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 [1]。青少年思想活跃,正处于性成熟阶段,但又缺乏相关防护意识,成为当前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大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是艾滋病预防控制的生力军[2]。免费论文。为了解昆明市各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以便为高校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9年对昆明市4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昆明市四所高校,按年级进行分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分别从四所高校中抽取2008级和2006级大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4-6个班级,对抽中班级的全部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1.2调查方法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到现场组织调查对象独立、匿名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
1.2.3统计分析
对所有问卷进行统一编码,利用SPSS11.5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1831名学生接受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765份,有效率96.40%。1765名调查对象分别来自昆明市的四所大学,其中医学院校学生436人(24.7%),非医学院校学生1329人(75.3%);男生742人(42.0%),女生1023人(58.0%);年龄分布在17-25岁,平均年龄为20.83±1.37岁;大学一年级918人(52.0%),三年级学生847人(48.0%);。
2.2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来源情况
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是电视、报刊书籍和学校教育,但是最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为学校教育。两者相比较,大学生希望通过医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比例明显高于实际情况(P<0.001),见表1。
篇5
1994年,郑晓江教授开始在南昌大学首开“中国死亡智慧”的选修课;1997年,又开设“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时,使学生了解生死哲学的意义,把握建构合理人生观与人生模式的途径与方法,学会超越死亡的智慧,提高生活品质与人生品质。2006年,郑晓江教授以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为基地,组建了徐春林、曾勇、马九福、朱清华、罗永梅等若干位老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开设了“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课程分为“学会生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休闲”“学会养生”五大板块。该课程很快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成为江西师范大学的特色课程。此后他陆续出版了《穿透人生》《中国人生精神》《西方人生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拷问人生》《中国死亡智慧》《祸福之门》《生死智慧》《善死与善终》《超越死亡》《生命终点的学问》《中国生命学》《生死学》等多部有关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相关著作。
医学院校大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也开始注重死亡教育的开展。死亡教育可以使医学生真正地思考生命与死亡,在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特别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比如,广州医学院(2013年1月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开展了死亡观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形式,或作为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的一个讲授内容开展教育;首都医科大学建立学生死亡观教育基地,让学生定期到临终关怀医院参加社会实践,直接面对患者的死亡,参与对临终患者的医疗、护理,学习临终关怀技术;广东药学院开设“死亡教育”选修课,并配有邹宇华教授主编的《死亡教育》一书作为教材。此外,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也开设了生死学课程,让学生写遗书、撰墓志铭,并到殡仪馆直面死亡。
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设置
2005年,复旦大学开设“生命教育研究”的选修课,该课程通过分享青年人的成长故事、生命感悟和人生困惑,以及交流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和关怀,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谐关系。同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以145名大学二年级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学生为对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识别、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等。授课教师以生动、感性的事例,启发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深刻思考。
2008年春,浙江传媒学院成立“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并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生命学与生命教育”;2009年,该课程进一步开设为下沙高教园区校际公选课,来自于大学城的14所高校学生选修了本门课程;2010年9月,融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于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正式开课,由5位老师组成的课程组同时开设5个教学班;2011年开设“生命哲学与生命智慧”课程。几年来,不仅创建了“华夏生命教育网”,并主编了《生命教育》电子期刊,还指导学生编印了《生命》报,而且陆续出版了《生命教育引论》《大学生命教育论》《从心到灵的生命守护》等“生命学与生命教育丛书”多本,形成了以何仁富教授为首的生命教育教学团队。
2008年秋季,云南省教育厅开始在全省各级学校推进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并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套教材。“三生”是指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能力和价值观。
此后,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展了生命教育课程。如天津师范大学开设的《生命教育》公选课;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选修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公共选修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选修课;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探索开发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生命教育》。此外,在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的影响下,他的一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纷纷在任教的院校开设了生命教育选修课,如黄瑜在广东商学院开设“生死学与生命教育”全校公选课,黄德锋在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全校公选课,陈金香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人文素质选修课,黄艳红在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开设生命教育讲座和选修课。
开学“第一课”感悟生命价值
2008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福建师范大学将生命教育列入了第一个月的重点教育内容。学校专门为学生们举办了大型生命教育图片展,不仅包含了如何在地震、火灾、台风、洪水中进行自救,还增加了如何应对生命发展中遇到的挫折和创伤等内容;学校还聘请了专家给全体新生开展“生命历程”“生命与价值”“生命与责任”等专题讲座;同时,学校里每一个班级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此外,学校还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上好生命教育的“第一节课”,体会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
2009年9月,湖北经济学院在13个院系的667名军训新生开展了为期8天的野外生存训练,内容包括野外生存知识讲座、露营实践如搭帐篷、宿营等。这是该学院首次对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重大突发事故及自然灾害条件下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存技能。同期,学校开设了游泳选修课,报名学生可在上课时间游泳,不需缴纳费用,作为一项学生要掌握的自救技能;学校还与武汉东湖高新消防大队联合进行消防演习,学生学习遇到火灾火险时的逃生自救、扑救火灾的方法、逃离火灾现场的途径等,为新生上了一堂特殊的生命安全教育课。
2013年秋,天津大学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纳入4000余名本科新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在开学后第一、二周开展8个课时的生命教育教学,使生命教育课成为每名本科新生的“必修课”。这一课程改革,通过在思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特征入手,深入体会人本质的社会属性,进而珍爱生命,乐观生活。
其它形式的生命教育课
当前,许多高校采取了讲座类生命教育课程,邀请知名专家和成功人士到校为大学生做相关生命教育的专题报告。如武汉大学组织以“如何善待和开发生命”为代表的生命教育系列讲座;廊坊师范学院为大一学生举办“大学生生命教育”讲座;深圳大学组织承办以《生命的跨越》为代表的生命教育专题讲座等,都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使大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生命的意义、本质,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热爱生活。在生命教育中,还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实践类生命教育课程,如组织大学生去医院参观,感悟生存与死亡;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义务献血”“爱心捐赠”等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奉献感受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组织“关注心灵,关爱生命”“面对死亡”“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团体辅导,利用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当然,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原有课程渗透生命教育是当下更多学校的选择。比如,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在承担了2010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后,组织编撰了《生命与使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一书,并在开设的“大学生心理训练”“心理咨询”选修课中,对大学生遇到失恋、求生、死亡、困惑等几个场景做相应的训练和辅导。
由于生命教育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比较广泛,许多高校在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保教育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如中国计量学院从2003年起开始了新型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包括以火灾逃生为代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和“自救自护实验室”模拟平台演练,学院还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之中。
链接
美、英、日生命教育课
篇6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生命价值、怎样评判生命价值、如何创造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涉及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地度过人的一生。
生命价值观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其行为,及时发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偏差,特别是对极端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是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崇高,了解生命的意义;关注、尊重、热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促使大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实践人生理想。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分析
以哈市某高校1.98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生命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我们发现:
(一)大学生对生命意识认知清晰,接受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
对生命意识的认知是生命价值观确立的基础,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才能够接受生命本体,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的价值观。在调查中64.3%大学生曾经有过类似“我为什么活着和应该怎样活着”的追问,34.7%大学生认为“夜不归宿、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是不珍惜时光甚至是浪费生命的表现;87.8%大学生选择“一定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60.2%大学生认为同学间打架伤人事件“那是伤害同学和自己身心的行为,不应该做”。这说明大学生对生命意识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思索并探索生命的本体价值,接受生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可贵,热爱生命,具有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能坦然面对死亡
生命价值观不仅包含个体如何认识和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也包括其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的生死观,深刻地影响着生命价值观,个体对死亡越是觉知、越是了解,他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就越积极,越能更好体验生命,越能获得整体的生命价值观。在调查中83.7%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是:坦然面对死亡,因为死亡是自然规律;62.2%大学生对汶川大地震最深的感触是珍惜每一天,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53.1%大学生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理解是,不赞同,没有了生命,何来价值。这表明,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的同时,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和思考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大学生对自杀理解不全面,对自杀现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有研究认为,自杀死亡在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死因中位居前列。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许多大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自杀的理解更是不够全面。调查发现:69.4%大学生在回答“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如失去亲人、失恋、残疾、疾病折磨等,你会选择自杀吗?”回答是:绝不会,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不会轻言自杀的;他们在回答:“你如何认为自杀?”46.9%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11.2%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生命的轻视,不可取;38.8%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3.1%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这说明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持否定态度的同时,对自杀现象已经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但对自杀的理解不全面。
(四)大学生强烈渴求接受生命教育,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娜・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并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我国,最先实施于辽宁和上海。调查中84.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外国实施生命教育的情况,46.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他们强烈希望学校开设美术、音乐、形体艺术课程来调节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为实现事业理想,不断进取的生活方式,表示在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充分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使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渴求接受生命教育,体验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人生,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五)大学生存在自身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调查中大学生们认为自身发展有不和谐因素”,主要是:30.6%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我的不和谐;26.5%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人际关系不和谐,12.2%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然的不和谐,30.6%大学生认为存在自己与社会的不和谐。66.3%大学生坚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54.1%大学生相信和谐社会的目标应该会实现,33.7%大学生坚信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而且一定会努力做一个和谐的人。构建和谐社会就包含和谐的生命存在,一个和谐的生命必然要求身心健康的统一。调查中大学生表现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需求,大学生希望保持身体的健康,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他们还认为人活着要有价值追求,出现的困难或逆境是不可畏惧的,它属于生命,仅只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教育大学生深入思考、客观评价、逐步认识自我,形成成熟自我意识,健全人格,保持良好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勇于面对挫折,调整积极心态,创建和谐的生命存在,达到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自我。
(六)大学生关注社会贡献与生命价值的关系,把金钱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一个标准
大学生关于“人的生命价值最主要的标志是”选择情况的排前五位的依次为德行、才能、成就、社会贡献、金钱。可见在关注才能、成就、社会贡献的同时,金钱成为衡量大学生生命价值的主要标志之一,86.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林德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影响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四个主
要因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变化的现实基础。它在强化了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同时又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变得务实和狭隘。因此,由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这些消极效应是当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倾向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应注意:首先,尽管大部分大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但依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别人甚至他类生命的可贵、可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其次,部分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没有目标,过得马马虎虎、得过且过、麻痹自己浪费光阴,不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次,高校的生命道德教育还较薄弱,学生渴求更多生命道德教育方面的讲座或活动,以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观的改变和完善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途径
李若衡、杨静(2006)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在总体向上的背景中表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向,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同时也存在部分令人担忧的消极生命价值观。个体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体所持有的生命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对自杀的态度。有效解决由于大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的失落引起的种种生命危机,促进大学生提升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美好,实现生命意义,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健康发展。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大学生的经历、人格特征、生活态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密切关系。它不仅需要学校的积极努力,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还需要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与自我的整合,创建学校教育与自我、家庭、社会教育的支持体系,这样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自我教育是人们把自己同时当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所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个体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进行的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自我的观察和内省,以及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从我与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通过与人比较认识自己。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人比较是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即从活动的结果和做事成败经验来了解自己。其次,教育引导他们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我。在欣赏独特自我的体验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反省,自我修正,完善自我、悦纳自我、珍惜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强自我修养,加强群体自我教育。
(二)环境教育
1 家庭教育。孙莹认为,家庭若给予子女积极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那么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就表现出积极、珍惜生命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消极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则呈现消极和狭隘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自我控制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则子女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促进子女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教会子女正确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引导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生活中让子女体会生命的美丽,正确认识挫折,勇于面对挫折,从而眷恋生活进而珍惜生命。
另外,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家庭成员带来快乐,能使他们体验生命美好,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加强家庭成员之问的情感交流与感动,在家庭中体验亲情和责任,那么他们就能树立珍爱生命的信念,体察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2 学校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起主导作用。
学校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可以从确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两课”的融合,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审美教育等各种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渠道予以展开。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重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生命基本规律,掌握青年期心理调适的技巧,正确地认识自我,承受挫折、培养良好情绪、发展健全的人格,改变其心理品质。
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大学生遵循生命规律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归属感,懂得生活的意义,体味生命中的真、善、美,让自我在职业中成长,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引导大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掌握生命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含义,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生理与心理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社会教育。在社会变革对大学生观念的冲击的背景下,大学生们如何评价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大部分大学生在评价人生价值时认为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但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才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戴曦认为,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和价值观的转变,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冲突,缺乏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组织等。首先,充分利用社会媒体作用,发挥媒体优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向导,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努力营造利于生命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应为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条件,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各种形式上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最后,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多方努力和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3]孙建华,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2005,(14):57―59.
[2]张文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4.
[4]林德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9―12.
篇7
布迪厄提出,各种相对独立的“子场域”构成了社会世界“大场域”,所以我们可以把整个高等教育看成一个“大场域”,而构成这个“大场域”的是许多相对独立的“子场域”,这些“子场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社会小世界”在不停地进行着博弈,并且影响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这个“子场域”在整个高等教育大场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教育“子场域”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引导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经济商业化的社会以及传统的“应试教育”无时不在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开展,学校、老师、家长以及用人单位仍然将分数、荣誉、证书以及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教育与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在此氛围下,义务教育阶段的那种强化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应试技巧的教育仍然处于整个高等教育大场域的中心位置,并且影响着其他教育的地位与发展,挤压其他教育所能获得的资源,降低生命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素质教育,而生命是一切素质培养的最基本因素,所以从布迪厄的观点来看,在素质教育场域中,生命教育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能够对整个素质教育场域起到“酵母”式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并最终促进整个高等教育大场域的发展水平,所以生命教育这个“子场域”应当处于整个高等教育大场域中的首要位置。当前的生命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处于边缘的位置,这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出现多种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参与者“惯习”的影响
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是“持久的可转移的票性系统”,并且与特定场域的客观结构相联系。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的参与者包括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由于生命教育长期处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边缘位置,而惯习也会受到场域的影响,进而使参与者形成了自己的“惯习”,而这种“惯习”也开始在他们的管理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进而直接导致了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被边缘化等后果。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力量仍然是进行“两课”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还有就是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班主任、心理保健员等力量,但是,正如布迪厄强调的“每个场域都有特定的惯习”,不同场域间“惯习”的简单移植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果放在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来看,受传统教育理念、社会现实需求等原有“惯习”的综合影响,绝大多数高校管理者更倾向于以能够取得的成绩、荣誉乃至就业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成果;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了解一定的教育技巧,但由于当前生命教育的内容只占整个两课教育很小的比例,整个教学内容和方法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创新性,这也会使他们在开展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沿用传统教学的“惯习”,不利于整个生命教育的效果;班主任与心理保健员等其他参与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巧的培训,更多起到的是协助宣传和辅助教育的作用,对生命教育的开展效果有限。所以,由于受原有“惯习”的影响,造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起点低、被边缘化等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目前还没能形成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相适应的“惯习”,这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出现多种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场域一惯习理论下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
布迪厄的“场域一惯习”理论不仅能够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新的角度,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重视与提升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
目前生命教育“子场域”处在整个高等教育“大场域”的边缘位置,这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重视与提升生命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大“场域”中的地位是解决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的最重要途径。
1.国家政府和相关的教育部门要在政策法规和教育资源方面为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国家或者教育部可以设立生命教育专项发展基金,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提供资金保障,对此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如日本在1989年推出的《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敬畏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的教育目标,并且为此拨出专款进行专门的探索和研讨;同时国家要重视和加强对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与评估;鼓励和组织不同高校间加强有关生命教育工作的交流与研讨,交换与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以促进共同进步;为大学生到社会基层生活实践创造条件,增加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营造一种有利于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氛围。
2.高校的行政管理层需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命教育的大环境。高校的管理层应当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包括对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来加强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课程专业教师的作用,提倡教师选拔专业化和职业化,同时在教学工作上,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和自,在生活中,适度合理地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待遇,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营造出适合高校生命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场域”。
3.加强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高校开展生命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书本课程理论的灌输,应当多增加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通过“体验”教育来帮助他们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所以学校和老师要尽可能地创造适合生命教育的“场域”,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生命意识和情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社区等社会场所去考察或提供志愿服务,可以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等素质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域”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体验生命。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疏导,促进生命教育的发展。高校应当高度重视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咨询疏导,通过建设专业的心理团队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回答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好地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更好地应对挫折和挑战,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疏导更好地为生命教育提供支持,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
(二)培养与大学生生命教育“场域”相适应的新“惯习”
布迪厄提出,随着“场域”发生变化,个体需要培养新的“惯习”来适应新的“场域”,进而再来影响“场域”。
1.高校管理者转变旧观念,形成新“惯习”。与传统课程不一样的是,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具有长期性和隐匿性的特点,所以很难通过简单地通过卷面分数来评价任课老师的教学成果,而旧的“惯习”是以学生的成绩、荣誉或证书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教育,所以高校的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的根据学生现实取得的成绩评价教师成果的旧“惯习”,形成一种重视完整教学过程的新“惯习”,以鼓励和支持教师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
2.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完善生命主题课程设置。对于教师群体来说,生命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要求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更加人性化,要能够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生命,教学风格尽量能够做到平等、自由和开放,要通过人格魅力来增强对于学生的感染力,这些对于教师的素养都是一个高标准和新挑战。在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当前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没有单独的课程设置,所以高校要完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设置,同时将生命主题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其他学科的渗透教育作用,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生命是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都有着相应的生命教育资源,广大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各自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并将它们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环节中,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实现生命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不能只是简单强调“奉献就是生命”,要增强“个体对自我的接纳、肯定和珍惜,增强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同清、关怀和热爱”。
篇8
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1]与“大学前”生命教育渐次完善和“大学后”生命教育缺失相比较,目前的大学生命教育忽略了生命教育在“大学”这一社会特殊机构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教育在内容上只关注普遍的原则、规范,而忽视学生的生命感受和体验;在方法上,基本上把教育处理成一个单向度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较少关注大学生命教育的独特品性,这就需进一步进行高校生命教育的研究。
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1.忽视了对教师的生命教育。教师的生命状态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一直以来,我们强调了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强调因材施教,强调成全学生的生命,却总是忽视教师的个体感受,很少针对教师个体,关注教师的生命意识、生活状态、个体生命的成长等。
2.用心理健康教育替代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而生命教育是以个体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培养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体现鲜明个性、掌握创新能力的提升生命质量的活动。[2]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其内涵更深、外延更广。心理健康教育代替不了生命教育。
3.把生命教育的责任委托给思政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正确的生命观作为个体的人存在的基础,就没有人的发展,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生命教育不是一门专门的课程,而是要把它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之中去,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大学生生命教育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1.重视在教育理念中贯穿生命教育的要求。教育理念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从根本上讲就是学校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换言之,教育的进行意味着生命的展开和成长,教育没有外在目的,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生命。[3]这就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在教育理念要彻底摆脱“工具理念”,树立生命教育的教育教学观,摆脱单纯追求规模发展、硬件建设的意识,更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校的内涵建设,积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学生本身,提升每个学生的学校生活品质。
2.突出教育路径选择的主体性和个性。生命不仅意味着生存、活着,而且更在于生命的意义,在于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在于凸显生命的独特个性。[4]生命教育的中心是人,这种特殊化的对象要求教育必须从人本身出发,持久地、耐心地、细致地关注每一个个体,成全每个生命。为此,生命教育实施的路径选择上,必须贯穿人本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的是尊重个体,强调的是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多样化要求高品质的学校生活。高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这一需求,应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合理设置专业和编制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凸显生命教育内容上的人文精神和幸福观教育。生命教育是以发展人、完善人为根本追求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全人”,生命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受教者追寻生命的终极价值——幸福。大学生要获得精神生活的幸福,高校除了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外,更需要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大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理,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与灵魂。[5]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凸显人文精神和幸福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接受教育,使生命最终突破个体的界限。
4.强化生命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生命关照。大学生命教育对象具有其独特性。他们不盲目崇拜,敢于挑战权威,在受教育过程中,他们更相信自己亲历的真实体验而非单纯的说教。因此,生命教育的形式就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要体现多样化和生命关照。第一,生命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向是全员参与。教育的“全人”本质要求在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去关心学生生命成长。第二,发挥“两课”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突出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在课程体系运行中加强教学针对性的实践,充分挖掘和发挥课程的文化内涵与育人功能,彰显课程特点和教学重点。第三,关注学生生活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需要重点应关注其生存环境需要、心理需要、情感需要、人生价值需要,要经常和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第四,加强生命的实践体验,培养生命情感。在教育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结合社会重大事件等,用鲜活的生命故事引领大学生生命成长。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生命体验环境。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与大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为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就大学生困惑的生命问题、情感问题等举办专题讲座等,激发大学生的自主、自尊、自豪感,让学生从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形成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陈黎东.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2]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拓展[M].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篇9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管理、督导等环节,其中培训是关键。在培训中我们往往注重对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一些技能培训,如谈话基本技巧、认知干预技术、行为矫正技术。但作为一名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关爱心灵、抚慰生命的理念,即生命教育的理念。香港心理学家林孟平教授说过:“心理辅导就是触扶生命,没有这样的理念,再高妙的技术和技巧都不能有助于生命的成长”。在对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时,应将生命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员自我生命成长。朋辈心理辅导员从事心理辅导是一种自助——助人——互助的活动,作为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首先要有生命的意识,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成长,才能帮助其他同学的生命成长。生命教育是帮助人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人们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崔建华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一书中提出:“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于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从而培养他们的尊重和重视生命的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人文关怀的理念”[2]。通过生命教育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有关生命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增强他们关注生命、呵护心灵的意识,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从事朋辈心理辅导工作。
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提出要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书籍中增加了生命教育的板块。例如:曹梅静、王玲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年6月)第十二章为:生命教育;樊富珉、王建中主编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最后一章为:珍爱生命;王晓刚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十章为:学会珍爱生命;贾晓明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01月)第十章为:人生意义的追寻;王为正、韩玉霞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自助读本:感悟·求索·升华》(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十章为:不抛弃不放弃——生命的价值;周莉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十章为感悟生命:体验唯一的历程。作为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仅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而且应该有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助人的作用。
(二)生命教育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去认识大学生自杀、暴力等极端行为。以大学生自杀为例,自杀的人大多不是精神病人,只有20%的自杀者是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自杀者是正常人。[3]有人对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60名自杀未遂大学生自杀原因调查,85%的学生认为“生活再也看不到任何意义”。而其中93%的人在生理和心理是健康的[41]。当代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爱米尔·杜尔凯姆在《自杀论》中否定了将自杀起因归结为心理机能因素的做法,运用大量的事实和统计资料,证明了“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也就是说,人生存的外部环境和一些共同的社会思潮及道德标准等对人自杀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5]杜尔凯姆的分析很有借鉴意义,我们不能把大学生自杀行为只归结为自身原因(如精神疾病),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环境与人生观、生命观的问题。据此大学生中的有些现象我们不难理解:有时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让一些大学生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的无辜的生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一种不健康的人生观所致(即“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道德观、价值观、生命观容易受影响,从而缺乏正确的生死观,漠视生命。因而,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自杀,不能单一看做是生理、心理的原因,更要从生命认知和生命意识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这样有助于全面分析大学生自杀、暴力等问题。
(三)生命教育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处理朋辈生命困惑问题。
朋辈心理辅导员除了要解决朋辈学业、人际、就业等常见的心理困惑外,还要面临朋辈提出的一些深层意义的生命困惑问题。诸如:如何面对贫困对生命成长的挑战;如何面对就业压力带来的对未来的不自信;如何处理理想社会与现实状况的矛盾所带来的悲观、绝望;如何面对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与实际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如何从只重生活的感受,不顾生命的存在的现状中超;等等。尽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缓解和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面对严重的人生观、价值观偏差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显得有点无奈。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探讨得更深、更远。在这种情况下,朋辈心理辅导员运用生命教育的原理去辅导效果会更好。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生命教育方法
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面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让他们比较系统地掌握生命教育理论。一些高校已开设《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一类的公选课,但极少面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课程中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内容。通过课堂生命教育,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生命的有关问题。这门课的设计主要围绕个体生命健康成长所必然要面对、经历的问题入手:如生死问题、生命与感恩、生命与亲情、生命与爱情、生命与宽容、生命与激情、生命与责任、生命与信念、生命与求真向善审美等等。
(二)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生命体验活动。生命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触及人的心灵、感染人的灵魂的教育。因此督导师要引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组织朋辈心理辅导员参观看守所、戒毒所或观看一些抵制吸毒的展览、预防艾滋病展览等,增强朋辈心理辅导员自我防范意识,维护生命的尊严;可组织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体验成功或苦难;可组织朋辈心理辅导员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使朋辈心理辅导员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可提供实物、标本、模型、仪器、图片、幻灯片、电影等,供朋辈心理辅导员观察,从观察中获得观念,了解其中的原理。
(三)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每个学生都各有其独特的待人处事态度和不同的价值观念,亦即每个人的角色都未尽相同。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了解自己的角色,促使他们省思,从而改进自己,并容纳别人的态度。
(四)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沙龙讨论活动。让朋辈心理辅导员阅读有关的图书教材、故事,通过各种与生命教育主题相关的影片欣赏及事例的主题讨论,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并从中深入省思自身的价值观及行为。让身边的同学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真情生命故事,听者与讲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共鸣中增强了彼此深层次的生命交流。[6]
(五)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以生命成长为主题的团体辅导。经常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以生命成长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如“感激中的爱与成长”、“认识生命中的你我他”、“阳光、自信、成长”、“生命的年轮”等,启发他们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增强生命的适应和能力。
参考文献:
[1]Mamarchev,H.L.Peer Counseling.Searchlight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 Interest Areas.No.52+.Ann Arbor,MI:ERI C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Services,1981.ED211904.
[2]崔建华,李石,苏兆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12.
[3]郑晓江.论现代人之自杀问题及其对策南昌大学学报,2001,10.
[4]赵可式,等译.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北京:三联书店,1998:160.
篇10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的探讨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身的特点,有相关研究者以大学生为被试做了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程,它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体系,教学的重点也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定义和概念,它是一门集知识型、体验型和操作型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有操作和体验环节,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必须以大学生为主体,必须要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规律,并据此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和安排教学内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始终把握好以大学生为主体这一重要原则,要结合实际,重视大学生对这一课程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现有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需求相对来说较为分散,他们认为最需要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依次为:
1.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区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对他人情绪认识与反应的能力。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很多方面不够成熟,鉴于这种特点他们面对挫折时体验会更深刻、持久,心理上也就更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
2.人际沟通与交往。大学时期是人际关系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对于人际沟通和交往的需求明显增长,普遍认识到了学习和掌握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活和今后成长的重要性。然而,长期的校园生活、单纯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和社会脱节比较严重,大学集体生活又使他们缺乏个人空间,不少大学生难以和他人实现良好的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些学生出现自卑、害羞、孤僻等情况,不能实现正常的人际沟通和交往,甚至因此导致心理扭曲,继而引发严重行为问题。
3.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自我认识就是指个体对自我的各个层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否实现良好的自我成长,与自我认识存在重要的关系。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相对独立的大学生活使他们的自我意识突显出来。然而,大学生自我认识目前来看存在不少盲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我认识模糊不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容易出现自卑、盲目自负、个人目标不明确等情况。
4.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面对的压力也剧增。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阶段的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数量连续增加使得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大学学习压力以及随之大学生成长带来的人际关系压力、前途压力令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种情况下,学习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对大学生来讲显得极为需要。
5.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给自己大学期间学习生活进行合理定位的必修课。
6.学习心理。虽然大学生告别了传统上以学习成绩为重的中学阶段,但进入大学后,学习仍然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大学阶段学习心理的培养,是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人生成长历程的关键。大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心理规律。一般来说,它包含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
7.恋爱与性心理。随着高校环境的开放,大学生恋爱成为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高校教育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关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著或研究中。尽管如此,每年各高校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因为不能妥善处理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出现过激行为,直接影响了恋爱双方甚至周围同学正常的学习、生活。
8.生命教育。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伤害他人和危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事件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报道中,这些现象引起了教育者对生命教育研究的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劝解大学生不要戕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而应给予保护,继而探索生命的价值。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学中,应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既突出讲课内容,又可以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调动起来。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教学。
1.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定义、概念、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现状这些内容可以先采用课堂讲授法来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讲授中教学者应注重师生互动,可以穿插加入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心理游戏或者心理测试。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单调的课堂讲授给学生造成枯燥无味的印象,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问卷调查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典型的特点是应用性很强,开设此门课程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问卷调查法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已有的心理调查问卷或者结合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编制出适合他们的心理调查问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来发现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是有效调动授课对象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讨论分析的内容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进行选择,能够密切联系实际。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心理素质的自我提高,做到心理不适的自我调整。讨论的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辩论式讨论、典型案例讨论等。
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此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分析法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灵活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运用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5.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与拓展。在实践和活动中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并在实际的接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与拓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极好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实用性很强、而且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启发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能够更深切地领会心理健康知识、更好地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与技能。
参考文献:
[1]安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1(2).
篇11
1、心理维度
许多护生的学习动机、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等倾向于个人利益的追求,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其主要表现特点是: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强调个人利益,凡事靠自己,缺乏团队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差,人际关系僵化。这些护生对自身期望值较高,在调查中表现为对自己在校表现的满意程度有限。
2、行为维度
护生对自己的人生缺乏深刻的思考,多数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更缺乏具体的执行方案,也缺少实际行动,从较少锻炼身体可见一斑。其特点是好逸恶劳,或沉迷于网络抑或懒于锻炼,不懂得利用闲暇;时间利用不合理,未建立健康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有的学生缺乏家庭及社会责任感,贪图个人享受,不知感恩回报。有的学生对未来感到渺茫,缺乏人生奋斗目标。基于上述问题,说明大学生未能为其生命潜力的发挥奠定足够的基础,对未来生命能量的释放未做好足够的准备,而社会现实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二、提升护理专业大学生生命质量的重要意义
1、个人层面
护生在大学阶段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客观评价、清醒认识自我,以社会标准和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既符合社会需求,也逐渐向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要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用于担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学和睦相处。要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加强体育锻炼,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2、学校层面
学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针对护生这一特殊群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命和健康教育,培养未来的护士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3、社会层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护理在医疗工作中地位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护生作为职业护士的后备军,这一特定类型的社会群体,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完善过程。对护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一个造福国家、造福社会、造福家庭的伟大工程,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认真研究。
三、提升护理专业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对策
1、重视护生心理健康
目前学校多已配备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指导,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为数甚少,应更多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卫生讲座,建立关注心理健康、学生乐意接受的QQ、微信、飞信平台等,一是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群体中得到帮助,二是让全体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同躯体疾病一样,是人群中常见的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得到有效纠正。还可以建立心理关爱联动机制,即在班级、宿舍设立心理健康联络员,关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变故的学生,通过同学的鼓励和支持帮其度过心理危机;并及时向院系专职人员上报,争取获得班级、院系、学校三级机构力量的帮助,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重视和关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必要时,与家长建立长期的互动机制,形成班级、院系、学校、家长四方合力。
2、加强护生体育锻炼
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态是实现护生人生目标的基础和保障。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心理状态。强化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体验生活、经受磨砺,是提高护生生命质量的有力措施。
3、实行大学生生命质量测评
采用大学生生命质量量表对护生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关档案,形成动态测评制度。一旦发现生命发展处于不良状态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和有效干预,避免他们的发展陷入恶性连锁反应的怪圈,尽可能将护生的生命发展及早导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动态测评有利于在大学生生命发展不良的早期,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获得高质量的干预效果,使更多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处于越来越和谐的状态。
篇1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学习生活无目的感,空虚、寂寞、无聊等不良社会情绪也在滋长,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根据心理学家Frankl、Rollo May等人的观点,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是源于生命意义的缺失,即当代大学生物质的满足与精神失落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状态。[1]有调查发现高达34.0%的大学新生处于生命无意义、无目的状态,仅有13.9%的大学新生中觉得生命是有意义的。[2]
生命意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研究主题,它是大学生需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我国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包括中国瑞金红色影视基地,拍摄了如《》、《共和国摇篮》、《浴血坚持》等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红色影视作品,研究体现主流价值观的红色影视资源对大学生生命意义的提升作用,对于促进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孕育和谐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生命意义的概念及其功能
Ryff和Singer[3]、Emmons[4]等人将生命意义定义为生命的目的和目标,主张采用《生活目的测验》等来测量个体的生命意义。Battista和Almond[5]、Bering[6]等人认为生命意义是个体对人生的积极关注以及对人生理想和生活目的的坚信程度,主张运用《生命观指数量表》来考察个体的生命意义程度。Reker[7]则认为生命意义包括个体拥有的人生目的、向着目标奋进的动力以及个体对人生事件所持有的价值观。Steger[8]也认为生命意义是指“人们领会、理解、或看到他们生活意义的程度,并伴随他们觉察到自己生命目的、使命、首要目标的程度”。可见,虽然生命意义的内涵界定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其内涵的核心是个体对人生目的、理想信念的追寻与拥有程度。
生命意义在积极预防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人们感知到意义,拥有生活目标,具有一个独特的自始至终为生活奋斗的使命时,各项功能状态最佳。[9]生命意义的缺乏是导致价值观沦丧、心理症状产生的重要因素。系列实证研究发现,[10]生命意义较低的个体面对压力时会倾向于放弃努力,出现更多的空虚、抑郁和烟酒等物质滥用,对心理治疗的需求更大,具有更多的自杀意念和死亡数;而拥有生命意义感则能帮助个体从困苦逆境中获得积极发展,与生活满意度、快乐感、幸福感和身体健康有着较强的相关,培育大学生的生命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二、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现状
弗兰克尔将“生命价值、信念和意义”引入心理治疗建立意义治疗,但其干预对象多局限于一些特殊人群,如癌症患者、重症患者、肥胖妇女及有酗酒问题的成人、面临人生重大创伤者及夫妻治疗等,生命意义干预研究有待丰富和拓展到普通人群。例如,Steger在《牛津积极心理学手册》总结到:目前关于生命意义的有效提升路径甚少,基于积极预防及生命意义的重要性,他呼吁未来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普通人群的生命意义提升上。[8]
当前,自杀是15-34岁年龄段人口的首要死亡原因,[11]人们在此阶段具有寻求生命意义的强烈需求,[12]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是其自杀的重要原因。同时,面对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大学生由于其阅历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错误引导,其生命意义感亟需培育或进行正常化的矫正。
目前国内对生命意义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但进展迅速,主要集中于测评工具的开发及信效度研究、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与心理健康、死亡态度或自杀意念关系的考察等方面。生命意义的干预国内当前主要为生命教育(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生)和癌症、灾民等特殊人群的团体辅导,多为理论介绍和初步实践探索,其干预的路径有待拓展。生命教育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说教、灌输所起作用有限,生命意义培育应克服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不足,围绕大学生喜爱、富有体验性的活动(例如影视赏析),使其在体验中产生内心的感悟与触动,从而达到澄清观念、明确生活目标,协助其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
三、红色影视资源培育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独特作用
当今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读文时代”正在让位于迅猛崛起的“声像时代”,声像艺术以“一览无余”的优势迅速抢占了受众,并对大众进行全方位渗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实验研究表明影视作品主要通过对比积极的和消极的榜样以及发生转变的榜样、显示积极生活方式的益处和有害生活方式的代价、观看影视结束时提供的环境支持等来激发和改变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社会行为。西方心理学研究者最近的研究表明影视的隐喻可以有效缓解人们被评价的压力,让人们更容易放下僵化的防御机制心理,通过“认同、净化和领悟”三个心理机制来引导其积极成长有着长期性、保持性的效果,发挥其独特的渗透作用,对于心理逆反高的青少年有特别的效果。[13]此外,叙事传输理论也认为当人们对叙事性电影文化进行加工时很容易沉浸在电影文化的故事中,此时人们似乎离开了真实世界而进入了故事世界,当人们从故事世界中回来的时候,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实证研究表明叙事传输可以有效减少负面认知反应和人们反驳的动机。[14]
红色文化影视化是当今重要的文化现象。红色影视集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为一体,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主流价值观,讲述人生道理,通过寓教于乐、情境营造、榜样示范等机制对大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导向作用,激励大学生追寻与反思人生意义的教育功能,在国家软治理中扮演了重要力量。目前国内关于红色影视资源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一方面,对体现民族文化主体精神和核心价值的红色影视文化研究不够,已有研究仅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红色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生命意义的作用,较少实证考察红色影视文化对生命意义的具体影响。发掘和利用红色影视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的方式,拓展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路径,还有利于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另一方面,虽然西方将电视电影资源用于培育青少年价值观、治疗心理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很多,但这些研究结论对跨文化个体适用性具有局限性。因此,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红色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生命意义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有助于大学生明确生活的目的,树立理想信念,从而改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从源头上预防心理行为问题,丰富电影治疗和影视教育理论,拓展研究领域。
四、红色影视资源培育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研究构想
(一)开展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大学生生命意义培育体系的理论研究
借鉴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历史,从理论上系统分析生命意义培育在大学生自杀预防、心理健康辅导及整个国民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综述中西方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理论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培育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工作、积极心理治疗、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技术学的相关原理,系统论述红色影视资源进入大学生生命意义培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操作性,构建大学生红色影视资源治疗辅导模式,为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大学生生命意义培育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二)进行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特点及与红色影视资源观看关系的调查研究
可在初始访谈和已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大学生红色影视资源观看情况调查问卷并结合生命意义等心理自评量表和残句补全任务,对所在学校或地区的大学生进行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分析大学生观看红色影视资源的数量、途径、方式、目的和类型,以及分析生命意义的现状特点,从横断研究的角度考察红色影视资源观看对大学生生命意义、自杀意念的作用程度。在横断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聚合交叉设计,进行追踪研究,纵向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的发展规律、红色影视资源观看的特点及对生命意义的影响、生命意义在自杀意念中的作用机制等。
(三)建立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红色影视资源素材库
根据电影赏析的选片原则及大学生生命意义培育的目的,对大学生以及相关领域专家采用开放式访谈法、提名法和评定法,围绕生命意义的“追寻意义”、“拥有意义”、“自我超越”、“求意义的意志”、“存在盈实”、“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死亡接纳”等维度对相关红色影视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和筛选分类,初步建立不同题材类型的大学生生命意义培育的红色影视资源素材库,供大学生或成人的心理健康自主学习及心理辅导人员、社会工作者的研究与实践使用。
(四)实施红色影视资源对大学生生命意义影响的系列实验研究
可在红色影视资源治疗辅导模式的基础上设计具体的干预方案,招募被试,从实验研究的角度探讨红色影视资源对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各维度的有效性,考察不同变式辅导模式的实验效应的产生、变化规律或特点及其与个体心理逆反的关系,分析影片特征和个体特征(性别、城乡来源及人格)对实验效应的影响,向有关部门提供系列决策咨询建议,以期较好地实现成果转化。例如红色影视资源对大学生生命意义影响的ABA时间序列设计研究;有/无指导的红色影视资源对大学生生命意义影响差异的实验研究;非结构化定向、结构化不定向和结构化定向三种红色影视资源治疗辅导模式对大学生生命意义影响差异的实验研究;影前辅导、影中辅导、影后辅导和全程辅导四种红色影视资源治疗辅导模式对大学生生命意义影响差异的实验研究;红色影视资源的特征对不同性别、城乡来源、人格特征大学生生命意义影响差异的实验研究;红色影视资源对大学生生命意义影响与心理逆反、自杀意念关系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贾林祥,石春.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42-145.
[2]李旭,卢勤.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 1232-1235.
[3]Ryff C D, Singer B H. The contours of positive human health [J]. Psychological Inquiry, 1998, (9): 1-28.
[4]Emmons R A. Personal goals, life meaning, and virtue: Well springs of a positive life. In C L M Keyes, J Haidt (Eds.), Flourishing: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 (pp. 105-128) [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
[5]Battista J, Almond R. The development of meaning in life [J]. Psychiatry: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1973, (36): 409-427.
[6]Bering J M. The existential theory of mind [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2, (6): 3-24.
[7]Reker G 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dimensions, and measurement of existential meaning. In G T Reker, K Chamberlain (Eds.), Exploring existential meaning: Optimizing human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pp. 39-58) [M]. Thousand Oak, CA: Sage, 2000.
[8]Steger M F. Meaning in life. In S J Lopez (Ed.),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nd ed., pp. 679-687) [M].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张姝h,许燕,杨浩铿等.生命意义的内涵、测量及功能[J].心理科学进展,2010,(11):1756-1761.
[9]Michael F Steger. Making meaning in life [J]. Psychological Inquir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2012, 23(4): 381-385.
[11]张杰,景军,吴学雅,孙薇薇,王存同.中国自杀率下降趋势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5):97-113.
[12]Michael F Steger, Shigehiro Oishi, Todd B Kashdan. Meaning in life across the life span: Levels and correlates of meaning in life from emerging adulthood to older adulthood [J].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Dedicated to Furthering Research & Promoting Good Practice, 2009, 4(1): 43-52.
[13]黄籍毅,王鑫强.电影疗法的作用机制、干预流程及案例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7):43-49.
[14]Green M C, Brock T C, Kaufman G F. Understanding media enjoyment: 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to narrative worlds [J]. Communication Theory, 2004, 14(4): 311-327.
篇13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