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发展动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我国将创新发展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双创”,即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众、创”有效地结合,也实现了改革与创新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大众创新的意识,激发其创造性引导“草根”和精英结合、企业和社会共同发展等成为创新的洪流。推动“双创”,有利于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的活力,在释放新需求的基础上,创造新供给,从而推动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深入改革创新发展的新理念。积极培育和发展“双创”的新动能,从根本上来激发内生的发展动力。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双创”集中了我国各个阶层、各个工作领域的力量,推进简政放权,汇聚了倒逼改革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企业家大显身手,为有项目、有想法的创业者提供抱负施展的平台,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和释放大众创新的活力,在强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强化权力定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制度机制的改革创新,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平台,从而确保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的优质性,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活力。
强化发展动能转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常态,要经济“调速不减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就必须依靠“双创”,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基础上,改造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为推进小微企业成长和大企业兴盛提供动力,真正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全力打造经济发展动能转型的新引擎。
促进和实现共享发展目标。“双创”强化“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共享发展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双创”的内涵,为每个人提供了公平的机会,也使得权利公平具体化,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在实践活动中催生了一批“草根”创业者,从而促进社会加速纵向流动,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双赢的可能性。
让“双创”增强人们攻坚克难的信心
稳定经济增长。根据相关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1.2万户,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关村示范区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万多家,同比增长23%,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左右。这表明,在世界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9%左右”。这表现了我国就业比较充分,这与“双创”的支撑作用离不开。
优化经济结构。“双创”催生了众创、众扶、众筹等“双创”平台,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增强了信息的灵活性、精准性,有利于凝聚我国大众的智慧,集思广益,促进企业与个人协同形成全新的创新格局。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0.2%,这主要是因为“双创”强化了国企改革,并强化了与国有企业的合作,利用大企业创新来积极带动企业生产、管理等的创新,从而整合企业资源、对员工和全社会实施开放,从根本上激发企业改革的活力。
强化职能转变。“双创”下强化了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引导和促使政府简政放权,减少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力量,采取放管Y合的方式来优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再者,近两年中央出台的创新创业文件为推进“双创”释放和提供了政策红利,有效地激发了经济市场的活力。
篇2
回顾过去30多年我国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以接近10%的平均速度快速增长,其增长动力主要源自五个方面:劳动力数量不断增长和结构变化所释放的巨大人口红利,家庭教育的较高支出所带来的快速人力资本积累,庞大的市场需求和高投资率所带来的快速实物资本积累,后发优势所带来的快速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提高,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所释放的巨大制度红利。这些方面,无一不和提高供给效率、激发增长活力息息相关。
自2008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开始变得日益复杂,且面临许多新特征、新情况和新趋势,中国经济呈现潜在增速中长期下行的明显态势。这一轮经济下行的性质与原因,周期性调整是直接原因,结构性因素则是根本原因。从产业结构来看,资源配置效率在不断下降;从要素结构来看,要素供给效率在不断下降。此外,体制性改革进展缓慢、创新能力滞后所引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资源环境约束的持续增强,也都对经济增长构成负面影响。总之,促使经济增速不断回调是上述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和叠加的结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因此,在新常态的大逻辑下,对需求端调控的过于倚重、对三驾马车短期分析框架的过于倚重,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减速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难以兼顾经济社会发展诸多中长期目标的实现。
正因为如此,中央才在近期反复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梳理当前突出困境的基础上,转换经济治理思路,打破需求管理路径依赖,着力从供给侧发力,进一步破除供给约束、释放增长潜力,探寻增长新动能。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主要思路
针对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杠杆率过高、融资成本过高,政府对市场、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较多,宏观税负较高,金融风险累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人口红利减弱等等。中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这其中核心和关键是去产能。高库存、高杠杆,包括高成本,均与工业领域庞大的产能得不到顺畅消化、大量资源被无效占用、“僵尸企业”迟迟不能退出有关,这几大问题交织纠缠在一起,成为中国经济的顽疾。淘汰清理过剩特别是落后的产能,将有助于降低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改善企业盈利;有助于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和转型升级。可以说,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最大的毒瘤一日不除,“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这一目标就一日难以实现,中国经济也难以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从中长期供给侧角度考虑,去产能需强调行政力量与市场手段并举。在更多运用市场化机制的同时,应将去产能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加强产业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从源头上堵住落后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还离不开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产业,应积极引导资源投向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推动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型。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可以借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对外投资,拓展相关国际需求,深化国际产能合作,输出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对于政府而言,转变政府职能和政绩考核导向,也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不当干预市场。
为确保完成这五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五大政策兼顾需求端和供给侧,是未来我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主要推手。
宏观政策强调稳。政策取向应着眼于有效对冲宏观下行风险,真正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易成本、不合理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两大政策中,财税政策将充当主角,未来应更加注重从供给侧入手,采取更大力度、更加全面的减税,坚决杜绝违法征收“过头税”,真正体现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并且更有力度的取向,发挥在优化供给、提高效率方面的独特功效。
产业政策强调准。重点是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做好鼓励产业升级的加法,有必要将目前倾斜发展特定部门的产业政策,如对新兴产业实施的创新研究、环保节能的奖励措施,逐步完善成为长期的、综合性和普适性的创新与竞争激励机制,避免引起未来一窝蜂投资而出现产能过剩。一方面,着力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投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使更多中低端产业升级为中高端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分享经济,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努力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助推实体经济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微观政策强调活。激发微观经济活力,需要继续推动政府部门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与服务。目前,特别需要的是地方政府的强力落实中央所确定的重大改革措施,认真清理并切实减轻企业目前承担的各类不必要的非税负担,继续落实和完善简政放权的各类事项,营造良好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此外,还需进一步合并相关税种,减少消费环节税负,清理不合理收费,适度降低社保缴费率,真正为居民创业、企业创新减税让利,松绑减负。
改革政策强调实。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既能改善需求侧管理,又能减少政府直接干预,降低企业的显性和隐性成本,释放供给侧动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达到刺激生产、改善供给的目的,具有很强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意义。改革措施政策化、常态化是做实各项改革的重要手段。
社会政策强调托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历来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普通民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改善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重大民生领域问题,毫无疑问是“十三五”期间亟须补齐的“短板”。补齐这些“短板”,将有利于稳定劳动者的预期,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各项风险提供更加厚实的安全垫、更加密实的防护网。
抓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供给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释放三大红利是关键。
第一,释放改革红利,充分发挥四大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改革对去杠杆、控风险、提效率以及经济增长的重大牵引作用。
抓实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质量和效益,切实改变国有企业财政预算软约束现状,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能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同时,重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民企进入垄断领域,落实负面清单制度,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提升资本回报率,通过制度变革促进自由竞争,提高社会资金形成和配置效率。
未来财税体制改革应以推动税制改革为突破口,逐渐降低间接税的比重,建立和完善以居民财产、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直接税税制。
全面推进金融改革,需要尽快解除金融抑制,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解决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结构失衡、功能不全和“金融抑制”明显等突出问题,以便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深度动员社会资本、提高储蓄率的作用,从根本上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
考虑到淘汰落后产能、压缩企业杠杆率、清理“僵尸企业”等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不断加大,过程仍将漫长,有可能造成大批国企员工下岗失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变动,不断提高工资和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低保等保障标准及其政策受益面,竭尽全力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第二,释放创新红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技术进步,真正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转变。
实践证明,我国原有的发展动力已明显退化,再依靠简单扩大劳动力和其他要素投入来驱动发展的路子已经行不通,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加强创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综合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因此,未来应紧紧围绕营造公平宽松的竞争环境、强化金融支持、建立市场利益导向机制、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激励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科研教育体系、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人才培养和流动、推动开放创新、加强统筹协调等多方面来转变发展思路,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篇3
在“两会”胜利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总理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通过“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来适应产业革命的趋势,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确实很大,产能结构不能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重、压力大。另一方面需要发展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才资源和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
篇4
中国在过去的一年里,长虹、TCL、创维等家电企业都纷纷人工智能家电产品,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打破家电行业的销售难题。
不久前,搜狗公司2016全年财报,搜狗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较大的业绩增长。
近年来,百度先后成立了大数据实验室、深度学习实验室和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并通过架构调整全面发力人工智能。2016年百度世界大会上,推出“百度大脑”,该项目将对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处理和用户画像、无人驾驶等领域进行重点关注和研发。
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突破必将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将为现代化发展更换“发动机”。咨询公司埃森哲研究了美国、芬兰、英国等12个发达国家并作出预测,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帮助这些国家生产率提高40%左右。
对于中国而言,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将是多方面的。就经济来说,借助人工智能新技术实现自动化,将极大提高生产率,节省劳动成本;优化行业的现有产品和服务,提升其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创造新市场、新就业,将促进市场更加繁荣,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产业升级方面,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亟待克服,人工智能恰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便利和动力,一是这些企业拥有行业海量的数据和大量资金;二是在生产力水平急需提升、传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传统企业有迫切的意愿来改造升级自己的工厂、业务,提高收益,降低企业成本。因此,制造业既是人工智能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领域。
篇5
2.推动城市扩容升级。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将城市紧密联接起来,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高速铁路带来的“同城效应”,直接促使经济、社会、产业、生活、交通等大融合,形成并促进以高铁沿线节点大中型城市为中心城市、沿线腹地城市为次中心城市的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相互补充的城市群发展,将进一步促进“1+5”信江河谷群提速发展,__城市布局、区域经济都将因高铁而升级、腾飞。
3.加速区域产业融合。高铁快速通道的构建将加速__对外开放步伐,使__由原有的内向自然生长型发展模式向外向引力牵动型转变,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整合,实现区域间劳动力尤其是人才、信息等要素快速流动,扩大“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宽度与广度,把__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旅游、物流、商贸等产业的区域联动、共赢发展。
1.区域发展竞争加剧。京福、沪昆高铁沿线城市纷纷抢抓高铁机遇、竞谋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力求在高铁经济所带来的变革中占得先机。__虽拥有枢纽地位,但也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现实环境是__面临的重大课题。
2.要素流出风险提高。高铁给__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把__置于周边大中城市的包围,“虹吸效应”可能导致资金、人才、信息向发展环境更优越、行政效能更高的经济高地聚集,从而面临人才、企业流失,原有市场和资源被挤占的窘境。
3.发展规划难度提升。高铁沿线地域分割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同构化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城市布局,妥善考虑交通衔接,着力提升发展环境等软实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政策和环境。
1.经济税收总量偏小。“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速度不够快”仍然是__的最大实际。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gdp)__0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0%;财政总收入为232亿元,地税部门完成各项收入104.95亿元,地税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0%和42.3%。与经济总量偏低相对应的是,全市地税收入总量也较小,在全省仅排第四。经济总量和财税收入规模偏小,将严重制约__经济跨越发展的步伐。
2.税收职能发挥不够。由于现行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体制的特点是税制统一、税权高度集中,基层没有税收政策制定权,其适用性值得关注。即使在有限的税收优惠权限内,还要逐级上报审批。且基层税务机关关注的更多是政策落实与否,对优惠政策跟踪问效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优惠政策的效果。同时,税收管理质效有待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征管理念亟待更新,税收成本意识、税收效率意识不强。税收专业化管理仍须完善,与专业化相适应的机构人员、技术支撑等配套机制有待健全,业务流程设定上过于注重层层审批。税收法治环境仍须进一步优化,综合治税体系有待健全,涉税数据缺乏有效的共享、整合、开发、分析和利用。
3.税收环境有待优化。一方面,纳税服务水平需要持续提升。一些地税干部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党委、政府的事,地税部门要参与也是领导的事,地税干部只要收好税就行,参与热情不够高,服务发展意识不够强烈。同时,现行纳税服务体系规划还有待完善,应用服务功能还要进一步完善,后续服务还不够到位。另一方面,地税干部队伍建设还需加强。受客观条件限制,地税系统可资利用的激励措施不多,难免少数干部精神懈怠,疏于学习,面对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要求,队伍活力难以激发,干部能力难以跟进,特别是熟悉税收、
会计、法律、计算机的复合型税收人才缺乏,干部作风仍需要继续强化。高铁经济需要强有力的财力保障,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组织税收收入是税收工作的基本职能。地税部门应依法科学组织地税收入,壮大收入总量,培育收入增量,优化收入结构,提升收入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如实地反映到地税收入上来,为高铁新经济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
1.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加强经济与税收的关系研究,认真分析经济运行态势、地方税源变化,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推动税收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政策调整、税收政策变化、经济税源变动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跟踪研究“营改增”对地税收入的影响;充分运用现代数学模型和信息技术,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和数据分析预测,把握地税收入变化趋势,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
2.依法科学组织收入。优化税收任务分配模式和计划编制方法,尽可能与两地实际税源状况相符,避免税收任务层层加码,不再向乡镇下达或变相下达硬性税收任务,最大限度地给基层“松绑”。坚持有效益可持续的优质增长,严格贯彻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打击“引税买税”行为,坚决反对弄虚作假、严禁收入空转搞水分,严禁收入“寅吃卯粮”,真正实现收入没水分、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3.强化经济税源培植。经济总量与税收总量高度相关。要壮大我市税收规模,必须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积极运用各项税收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不断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要坚持培植税源视角的内生增长,积极策应省政府支持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发展的重大部署,迎接__“高铁时代”到来。善于借用外力,全力支持创新要素向两地集聚,营造周边市(县)协同共进的局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加快发展有利地方财力增长的现代服务、文化生态旅游、生物医药、软件网络、信息动漫、新材料等产业,为地税收入提供新的增长点。
市委提出“放大高铁效应、打造区域中心、实现生态立市、建设幸福__”目标。但是,全市产业层次整体不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约束趋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对于地税部门来说,充分发挥地方税收经济调控作用,用足用好用活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在助力高铁新时代、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大有可为。
1.建立转型升级导向调控机制。积极建言争取税收扶持政策。调动、发挥基层抓执行、抓落实、知实情的优势,进一步加强财税政策分析研究,结合实际提出税制改革建议,并积极争取有关改革在__试点,争取配套税收扶持政策。同时,要充分用好、用足、用活现有税收扶持政策,全力支持全民创业。用好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准确把握中央宏观经济政策,认真落实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技术创新和节能降耗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用足政策,确保政策有效落实。分类梳理、整合现行的各项支持高铁经济发展的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在现行税法的框架内,创造性地用好税法赋予地税部门的权限,最大限度地支持高铁经济;进一步加大税收政策宣传辅导力度,强化政策落实跟踪问效,建立政策效应反馈、评估机制,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用活政策,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凡是政策明确不允许的坚决不做,凡是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敢于冲破思想束缚,制定实施有利于建设__高铁经济的政策和服务措施,创造性地抓好落实。
2.建立依法科学为本征管机制。从全能税收管理向有限税收管理转变,增强税收成本、效率意识,建立权责匹配的税收管理机制,合理划分征纳双方职责。加快推进征管改革,构建风险管理导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税源监控能力,完善综合治税网络,拓宽涉税信息来源渠道,加强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提高信息数据增值应用水平,实现信息数据的深层挖掘、高度共享和充分利用。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界定征管职能,健全岗责体系,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业务衔接,努力实现“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目标。健全税收信用体系,完善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加强与银行信用、行业诚信、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共享协作。
3.建立优质高效专业治税机制。良好的税收秩序对于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实现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税收负担公平合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税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打造专业化稽查,密切关注涉税违法活动的新动向,定期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异常申报企业、汇总纳税企业,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收检查,增强执法刚性,震慑涉税犯罪,实现既整顿税收秩序又增加税收收入的目标。
发展高铁经济,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让人民更幸福、社会更和谐。做好税收工作、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必须正确处理征纳双方的矛盾,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尊重纳税人的平等主体地位,保障纳税人的各项合法权益,不断优化纳税服务,营造良好税收环境,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征纳关系,持续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
篇6
发展洁净煤技术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是指煤炭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开采、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总称。是使煤炭作为一种能源应达到最大潜能的利用而释放的污染物控制在最低水平。实现煤炭的高效、洁净、经济利用为目的的技术。实施洁净煤技术是中国未来能源的战略选择,它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提高利用效率。
洁净煤技术的构成有洁净开采技术、燃前加工与转化技术、燃中处理及集成技术和燃后处理技术。
“中国洁净煤”的基本构想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应加紧实施以提供能源为主的“中国洁净煤”发展构想。它有别于美国的“洁净煤技术示范计划”、日本的“新阳光计划”和“21世纪煤炭技术战略”、欧盟的“兆卡计划”及我国的“中国洁净煤技术‘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该构想以实现煤作为燃料的洁净化为最终目的,在煤炭利用之前或在利用过程中对可能排放的所有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按照上述想法。“中国洁净煤”比已有的国内外洁净煤技术或规划更集中在煤的燃前加工与转化,使煤炭成为清洁能源。
煤炭加工――世界公认选煤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清洁煤生产技术,是洁净煤技术全过程的源头技术,通过对原煤的分选,脱除大部分矿物质即灰分和硫分等,对不同质量的产品分别利用,对脱除的尾矿集中治理。我国原煤入选比例较低,2006年我国原煤入选比例约30%,而动力煤入选比例约14%,发达国家原煤入选比例为60%~100%。
我国动力煤的平均灰分在25%~27%。硫分在0.95%~1.0%。采用物理选煤方法.可降低60%~80%的灰分和50%~70%的黄铁矿硫。化学选煤和微生物选煤都是选煤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在研究先进物理选煤方法的同时应加强化学脱硫和微生物脱硫的基础研究工作。选煤是从煤炭源头治理,在洁净煤技术中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选煤生产技术发展较快,但选煤基础研究落后于生产的发展实际。目前需要研究煤炭燃前的加工科学技术问题主要有:微细粒煤的分选技术、高效干法分选基础理论与工程开发、重介质旋流器流场中的颗粒流体动力学、微泡浮选的机理、水煤浆制备过程的优化等。
煤炭转化――经过热加工或化学加工转变成新的物质(或热能)的各种工艺过程。从我国能源状况考虑煤炭液化技术对解决石油资源不足、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给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因此煤炭液化将作为煤炭高效洁净转化的新产业化技术得到重点发展。在连续装置上的试验结果表明:我国神华煤采用直接液化。油收率可达50%~70%。神华公司的煤直接液化项目中试试验已经成功,预计2008年完全实现煤制油的工业化生产。煤炭气化是煤炭转化的基础,配合煤炭液化、化工合成、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和发展多联产系统技术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研究或工业化水平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应该重点研究开发具有国内知识产权的大型气流床气化技术。
煤炭转化过程使用选后精煤将有利于煤炭的燃烧和气化。对于气化。降灰可提高气化效率。减少灰渣排放。在化工合成中对原料煤气也有很高的要求,使用选后精煤气化。可以降低脱除原料气中硫化物的运行成本。
燃煤电站一般由备煤、蒸汽锅炉、发电机组、脱硫及烟气净化装置组成。煤质改善对电站生产能力、开工率与效率均有提高,降低发电成本。减少S02和有毒痕量元素排放量。
大型坑口电站的建设
2020年我国将有70%以上煤炭产量供给火力发电。将超过17.5亿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坑口热-电联产电站――采用燃前两段高效干法选煤技术将是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费配置最优化的选择。煤炭不需远距离输送,在坑口就地把煤炭加工成低灰、低硫、高热值的煤粉供锅炉燃烧。发电输送,达到高效率、低污染、低成本的目的。将洁净能源输送给用户,而矿区不受污染。
大型坑口热-电联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即:高效采煤高效干法选煤粉碎<74μm(煤粉电厂必备环节)摩擦电选燃烧热电联产。
坑口电站采用干法选煤,不需用水,节省水资源和选后产品复杂庞大的脱水和煤泥水处理系统。在我国块煤(50 mm~6mm)干法选煤技术有两种: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技术适用于分选各种煤种,分选密度宽(1.3 q/cm3~2.2q/cm3),分选精度高(E=0.05q/cm3左右)复合式干法选煤技术仅用于排矸和易选煤的分选。微粉煤干法分选技术:摩擦静电分选技术可生产低灰、低硫、高热值燃料,供电厂锅炉燃烧或炼铁高炉喷吹以及生产超低灰供制备优质活性炭等炭素材料。摩擦电选的精煤质量可根据入选煤性质和电站锅炉的需求进行调整;技术上可达到:灰分≤8%。硫分<0.5%,符合国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该技术适合新厂建设和老厂改造若入选煤中含有机硫高(SO2d>1%)时,则可采用循环流化床燃烧或烟气脱硫配合处理。
大型坑口电站采用燃前两段高效干法选煤技术是煤炭脱硫降灰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燃中固硫添加剂的加入会影响燃煤的热值。增加煤耗,在高温下易于分解为二氧化硫。燃后烟气脱硫工艺的基建投资和运行成本费用高,根据我国某电厂600MkW近期新建的进口湿法石灰石一石膏烟气脱硫工艺装置投入运行。每年减排二氧化硫约1.7万吨,工程投资约3亿元,产生的次石膏造成二次环境污染。而采用燃前两段高效干法选煤工艺脱除二氧化硫基建投资约相当烟气脱硫工艺的1/15。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超过9亿千瓦,煤电装机容量将占65%以上,发电量将超过75%,用煤量将超过17.5亿吨,占煤炭消费总量的70%左右。如此结构使得电煤资源与运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中有70%以上是煤电,新增煤电装机容量至少需2亿千瓦。我国发电厂大多远离煤矿。供应电厂的煤炭是不经加工的原煤。需经长距离输送。现在铁路每年运煤大约815亿吨。运距平均为560公里,其中约5亿吨未经分选,含矸石0.75亿~1亿吨,浪费运力420~560亿吨公里,加剧了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
“西电东送”是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洁净能源送往东部。矿区无污染,也是我国煤炭能源布局的长远格局。实践证明:输电比输煤建设投资和运营费用低、建设周期短。以山西阳城电厂至江苏淮阴500千伏送电工程为例,工程建设1840公里,静态投资36亿元(1993年价),输电无需再进行投资。若以国标京九铁路估算,每公里投资1,000万元。1840公里应至少投资184亿元,而煤炭运输的费用需另计算。
电站燃用洁净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显着的,表现在:减少燃料消耗:降低烟气中的飞灰浓度,提高锅炉运营经济和安全性;减少S02排放量:减少有毒痕量元素的排放:减少制粉系统的磨煤电耗。
应用洁净煤对电站运营的优越性表现在:煤质改善对电站生产能力、开工率与效率均有提高;降低了设备的磨损和烟气净化能力的要求;降低发电成本。
结论和建议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5-0053-07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保证人的发展,尤其是不同收入人群的共同发展;还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注重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世人瞩目,但同时环境污染、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在抵减着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山东省,GDP总量、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均排名第三位,但同样也受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等问题的困扰,同样有令人恐惧的癌症村。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山东省社会经济的建设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轨迹的研究,考察山东省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及其制约因素。
一、文献概述
曹光辉等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出发,认为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从全国情况看,中国目前处于环境污染恶化阶段,没有证据显示中国已经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现象,但也不排除目前中国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阶段的可能,只有通过积极的环境政策干预才可以使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1]陈诗一认为在金融海啸凸显实体经济重要性和工业反哺农业时代要求的背景下,一些能耗和排放高的行业仍然表现为粗放型增长,必须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最终实现中国工业的完善。[2]杨丹辉等建立基于损害和成本的环境污染损失核算指标体系,对计算期内山东省环境污染损失增长较快、其占GDP比重上升、治理投入规模与污染损失存在较大缺口等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建立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快推进环境税试点、采取多元化的污染治理模式,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化、可持续发展。[3]李文超等认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创新可通过增进产业关联和减少环境污染这两条路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陈佳贵认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5]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月
第29卷第5期王桂荣,等: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
从研究内容上看,前人主要研究关于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产业发展与污染排放、污染引起损失的核算以及关于促进经济发展途径的探索,对国民经济运行轨迹的实证研究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比较少。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含有参数的定量研究方法,比如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中线性回归方程的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估计、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等研究方法的使用。采用参数研究方法的研究结论通常会受到模型参数选取等的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能会出现较大偏差,而采用非参数的定量研究方法值得探索。鉴于此,本文选取数据包络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轨迹进行尝试性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取问题
对于省(市)经济发展能力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是选取能够进行定量分析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应该尽可能多地包含社会发展投入及其产出,并尽可能地详细。评价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数据失真。在备选的方法中,人工神经网络法(ANN)、灰色关联法(GRAM)、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主成分分析法(PCA)、层次分析方法(AHP)、模糊综合判断方法(FUZZY)都不能单独地满足要求,比如后两者需要进行统一纲量、主观权重假设等处理,均无法满足要求。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能够客观地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评价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评价问题中投入变量、产出变量的选取是一个难题。在如此多的指标中,哪些指标是主要的、哪些指标是次要的?哪些指标间是有相互关联的、哪些指标是相互独立的?这些问题都使人们对DEA评价的有效性产生困惑。
层次分析方法(AHP)能够很好地对一个评价问题进行详细、客观地分层,但是问题在于AHP的后段。其要求对各指标量进行较主观的权重假定,由于不同的专家可能给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评价结果被严重质疑。
主成分分析法(PCA)不能单独解决本文的评价问题,但是具有将同类数据迭代找出主要成分、主要内容的能力。PCA前段能够代替AHP后段,即用主要成分的功能替代AHP的专家打分,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不同权重假定产生不同结果的窘境,使求解结果稳定。而PCA后段则可以连接DEA。通过PCA的迭代可以找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的主要成分,有效解决DEA在指标选取中的难题。
(二)层次分析方法(AHP)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是一种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多目标决策方法。AHP可以将复杂问题进行递阶分层,通过对备选方案优劣判断进行排列。基本原理是:每一个层次的因素两两比较其重要性,并据此计算各层的权重,最后按照组合权重最大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传统意义上的AHP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建立、要素指标两两比较、一致性检验、确定最优方案。本文就是利用AHP的“层次结构建立”功能。
(三)主成分分析法(PCA)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也称主量分析,是一种降低维度的思想,它把多个评价指标在失真很少的情况下减少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原理是:通过线性变换的方式,把一组给定的变量通过线性迭代转换成新的一组不相关的变量,并对新变量组按照方差递减的顺序进行排列。依次称为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以此类推。由此得到的主成分(综合指标)彼此独立且不包含人的主观意识,减少了共线性等信息交叉,从而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准确。因此,本文将对AHP分层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从中找出比较简化、包含足够信息量的投入、产出综合指标。
主成分分析主要包括:原始数据标准化、建立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求相关系数阵的特征根并排序、写出主要成分、根据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选取综合指标等步骤。本文使用Matlab80软件进行迭代分析。
(四)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著名运筹学专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首次提出的用于评价决策单元(DMU)相对有效性的方法。DEA方法可计算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技术效率测度在给定投入要素的情况下决策单元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或者测试在给定产出的情况下决策单元最小化投入要素的能力;技术效率又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度量由于技术变化使得决策单元效率的提高量,而规模效率则是度量由于规模变化使得决策单元技术效率的变化量。
DEA的常用模型主要有CCR模型(规模报酬不变)、BCC模型(规模报酬可变)等。CCR模型在进行效率检验时,假定各决策单元的生产规模达到最佳,最终求得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为了求得决策单元的规模效率,Banker等提出了变动规模报酬的BCC模型。并且“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
以下即为带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CCR模型、BCC模型:
三、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地区(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动态问题,它的评价包括人口、经济产出、能源、环境、社会、资本劳动投入等因素。人口的数量、人口的结构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较高的自然增长率、较大的人口数量是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体现;经济产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程度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保障;能源、劳动、资本等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投入过低往往使经济偏离最优的发展轨迹。环境、社会建设状况同样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经济建设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较少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发展方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捷径;同时,较好的自然环境资源也是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对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评价要包含对各个因素的评价。理想的做法是将这些因素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以“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每一时间段上的发展状态。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投入的要素主要有能源、资源、环境成本、劳动及资本;产出要素有经济的增长,居民衣、食、住、行、卫生、教育等的改善,以及人口的发展。
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将这些因素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本文的目标层为山东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评价。准则层应为具有概括性的综合性指标,投入方面包括资源能源的消耗(X1)、环境成本(X2)、劳动资本投入(X3)等;产出方面则应为:经济发展(Y1)、居民生活水平提高(Y2)、人口发展(Y3)等。子准则层则在准则层的范围内,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个影响因素。为方便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以下对每一个指标标号,其中含有“X”项的表示投入,含有“Y”项的表示产出,见表1。
(二)投入产出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本文在此利用主成分分析替代层次分析法中的权重假定步骤。并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环保厅公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处理。
1.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方法
假定有矩阵M,下面对矩阵M的列向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矩阵M中的x仅表示元素,不同于表1中的x)。
2.综合指标的求解
通过以上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可以分别对能源及资源的消耗(X1)、环境的成本(X2)、劳动及资本的投入(X3)、经济的增长(Y1)、居民的生活水平(Y2)、人口的发展(Y3)等6组数据进行纵向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中表达式系数可以看出,Input11主要是关于总能耗、电力消耗以及取水的指标;Input12主要是关于全年用水量的指标;Input21主要反映二氧化碳、烟尘、工业废水等的排放;Input22则主要反映未综合利用废弃物的量。Output31主要反映常住人口及城镇人口的量;Output32则主要表示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3.主成分数据的代入
将投入产出数据根据主成分分别标准化后代入表2中各式,即可得到经过主成分处理后的投入产出主成分综合评价指标数据,见表3,1999―2011年山东省投入产出综合指标主成分走势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山东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所消耗能源及资源2003年之后逐年下降,而社会总用水量2002年后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工业废气、工业烟尘、工业及废水的排放,在2005年之前是逐年递增的,2005年之后是逐年下降的;每年未经综合利用工业废弃固体物量变化不明显;劳动力及资本的投入量一直逐年增加。
从产出角度看,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平稳提高,常住人口及城镇人口有缓慢增加的趋势,而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却一直呈下降趋势。
(三)综合指标的数据包络分析
依照主成分信息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将投入产出综合指数代入DEA模型求解。投入综合指标为:
Input1(=072×Input11+023×Input12)、Input2(=061×Input21+025×Input22)、Input3;产出综合指标为:Output1、Output2、Output3(=080×Output31+019×Output32)。它们分别表示能源资源、环境成本、资本劳动力的投入,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口发展的产出。以下将采用较为经典的matlab80对DEA模型进行求解,并进行冗余度分析,求解结果见表4、表5。
由表4可以看出,近13年来山东省社会经济建设的投入产出状况,1999年、2001年、2002年、2010年、2011年社会经济发展处于最有效生产前沿面上,即最优发展轨迹上,这5个年份的发展为技术有效、规模有效,投入与产出达到了最佳组合状态。2000年、2003年、2009年社会经济的发展稍微偏离最优发展轨迹,弱劣于最优发展轨迹;表现为弱DEA有效,技术效率达到了最佳状态,但是规模效率相对较低,这3年并未出现投入冗余、产出不足情况,这是由于投入规模相对不足引起的。
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山东省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劣于最优发展轨迹,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偏离最优状态。最直接的表现是这5个年份均出现了投入冗余、产出不足。冗余的投入主要是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工业废弃固体的排放,如二氧化硫、工业烟尘、未综合利用的工业废弃固体物等;其次为能源及资源的消耗,尤其是2008年,能耗、电耗、水资源消耗均出现了消耗过量现象。产出不足的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可以看出,这5年的发展表现为投入产出综合效益较低,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均未能有效提高。
在规模经济方面,近13年山东省社会经济建设经历了由规模适度到规模递减,再到规模递增,最后规模适度的变化。2008年过后,则是由规模递减、规模递增、再到规模适度的变化。社会建设的投入使规模经济再次回到了比较稳定状态。
四、结论
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整合层次分析、主层次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模型,对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状况进行研究,以探究山东省社会经济建设的轨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从总体水平上看,1999―2011年,在山东省社会经济的建设中,5年处于最优生产轨迹,3年弱劣于最优发展轨迹,而其余5年则是劣于最优生产轨迹;分别表现为DEA有效、弱DEA有效、非DEA有效。可以认为是好坏各半。但是,从纵向的角度看,近8年的状况是从劣于最优发展轨迹向最优发展轨迹转变,状况是往好的方向变化的。
二是从投入量、产出量角度分析。山东省弱劣于最优发展轨迹的原因是投入规模的相对不足,虽然投入规模并不是最优但是生产效率已经达到最佳状态;劣于最优发展轨迹则是由于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等的投入过量以及社会财富等产出的不足造成的,这都是比较难以接受的。
三是投入冗余主要集中在2004―2008年的环境成本、能源及资源的消耗等方面;产出的不足主要在2004―2008年的经济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方面。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投入冗余及产出不足问题的解决只能是减少能耗、减少污染,提高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是从规模报酬的角度看,规模适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处于最优生产轨迹上的显著特征,规模递增的存在仅是规模递减的终结。在社会建设投入方面片面追求规模递增只会带来规模递减的结果,出现规模递增的经济体只能说明它过去经历着规模递减。因此,适度的社会建设投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建设中,各种资源、要素投入及社会技术水平、生产力水平存在相互动态关系。其中,社会技术水平及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比较缓慢,资源及各种要素的投入变化相对具有灵活性。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近期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投入及比率关系上。由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所需要的资源及要素投入在种类、数量上不一样,所具有的产出也不一样,因此,社会的产业状况及其发展水平与社会技术水平、生产力水平互为因果关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及有效的资源使用监管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曹光辉,汪锋,张宗益,等.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2529.
[2] 陈诗一.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4155.
篇8
74.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7%和2.87%。完成投资工作量7824.9万元。累计对外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共24 家,其中全资公司4家,控股公司3家,参股公司17家。公司主要经营:经市政府国资办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业务;对本公司的法人财产进行资本运作;对外投资及其管理业务;提供各类咨询服务。
一、坚持改革转型、优化公司职能定位
一是突出资产经营平台专业化。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化经营平台的作用,加大资产整合与开发力度,促进国有资产市场化流动,提高国有资产规模经营效益。二是突出投资基金平台市场化。成立市场化的投资发展公司,突出股权投资运作功能,积极参与战略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的融资业务,放大国有资本价值。三是树立公司“国有资本”经营理念,强化资本运营的主体功能,经上级部门批准,公司增设了基金运营部和风险控制部,增强了公司创投业务力量。
二、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着力健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制订实施办法,建立“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强化民主集中,落实“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执行;完善规章制度,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年度执行情况评估并修订补充,汇编成册各项规章制度;深化绩效工资考核,丰富考评手段,提高考评实效。二是实施财务预决算管理。年初明确年度预决算目标。并经公司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提升财务信息化应用能力。严格执行《公司财务预决算管理制度》,加强成本管理,提高财务分析水平,实现可控在控。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功能,实现日常业务管理信息化。全面升级财务管理软件。通过完善财务信息系统,进一步理顺公司财务核算体系,强化财务管理功能。三是推进内部稽核审计工作。加强公司资产处置、资金管理、对外投资和担保等方面的内审工作,规范经营性业务程序,提高资金运营效益,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健全创投风险控制体系。制订公司创投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组建创投风险控制专家顾问团队,提高公司创投风险控制的专业化水平。
三、优化经营业务 、努力提升“四大平台”
一是“资产经营、股权投资”,提升“国有资产经营平台”水平。一方面,加强资产经营管理。扩大经营性资产总量,积极争取区国资办授权优质资产,资产评估值达3亿元,公司资产规模与结构得到提升。租金收入稳步增长,至2012年底,在租资产共计21处,比上年增加2处,全年租金收入536.96万元。盘活闲置存量资产,处置存量资产4 处,取得资产变现462.5万元。另一方面,加大股权投资力度。加大对现代金融业的投资力度。成立全资子公司“苏州市吴江创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搭建资产专业化管理平台,强化市场化运营功能,提升资产效益。加强对外股权投资企业的日常监管和服务,2012年完成对外股权投资收益收缴896万元。
二是“创投基金、风险投资”,提升“新兴产业投资平台”水平。一方面发挥引导基金、科创基金和区域扶持基金作用。加强与知名创投基金管理机构合作,设立“吴江华创赢达股权投资基金”出资1000万元。基金阶段参股“吴江红土赢新创投基金”3000万元、“吴江赢联杉杉创投基金”1000万元。重点投资科技型和初创型企业,突出孵化功能,培育吴江拟上市企业资源,完成了“苏州神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达胜高聚物有限公司”、“苏州达同新材料有限公司”、“苏州芯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4个项目的投资,合计投资 2280万元。另一方面创建“三基”运营模式。联合汾湖科技创业投资公司与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在汾湖高新区合作设立“吴江红土赢新创投基金”,批准总规模3亿元。基金突破了传统基金的单一局限,创建“基金+基地+基业”的新型创投模式,在汾湖高新区规划建设新兴产业园,设立吴江创业投资产业园,吸引具有规范经营、良好业绩和优秀管理团队的创投企业入驻,健全完善创投业务链,发挥创投集聚效应,为吴江创投产业加快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平台。再一方面加强与参股商业基金合作。合作设立的商业基金共完成投资项目14个(其中吴江本地项目5个),投资总额达11920.03万元,其中:“富通赢通长三角基金”投资金额5790.03万元;“吴江华创赢达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金额4480万元;“吴江东方国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金额1650万元。
三是“股权交易、金融担保”,提升“重点工程融资平台”水平。一方面推动“两高两非”企业拓展场外市场交易。搭建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中小型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实质性培育拟上市企业资源。确定具备条件的企业作为重点备选目标,加快在有关股权交易所的融资业务进程。 另一方面拓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公司重点工程融资平台作用,通过信托贷款方式,完成东太湖综合开发公司筹集建设资金5亿元。同时,为拓展筹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配合有关国有公司协调做好首次委托相关银行开展 “短期融资券”(拟融资29亿元)、“中期票据”(拟融资7.5亿元)和“非公开定向债务工具”(拟融资
20亿元)等金融产品的申报工作,积极为区重大建设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再一方面做好担保服务。认真履行服务发展的职能,积极做好为区属国有公司和有关镇属投资建设公司的融资项目提供信用保证的业务工作,全年新增对外担保4笔,担保金额13.05亿元。
四是“政府工作、惠民工程”,提升“政府工作服务平台”水平按照区政府办公室有关文件要求,全面完成国有水面资产下放镇(区)管理的任务。做好肉牛集中屠宰场工程投资工作。作为吴江区政府惠民实事工程,公司主要负责该项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工作,已顺利完成项目投资,项目已整体验收合格,正式投入运行。抓好吴江大厦工程后续相关事项的协调服务工作,完成室外水池绿化改造工程建设,协调工程审计等相关工作。
四、强化人才支撑、着力提升队伍素质
篇9
(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工商部门使命所系。工商部门肩负着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责,促进经济发展是工商部门的神圣使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很多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需要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来保障,需要通过工商部门来落实。工商部门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工商系统必须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当前工商工作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行政、主动作为,自觉把各项工作融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和谋划,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工商职能转型所需。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工商职能转型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停征“两费”、实施机构改革新“三定”以后,党和政府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赋予了新的内涵,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任务越来越重,人民群众对工商行政管理王作的期望越来越高,这些都迫切要求各级工商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作风、完善服务机制,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加符合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的需求,加快实现科学转型、跨越发展。
(四)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是工商工作关键所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各级工商部门要紧紧围绕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八项重点工作,按照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搞好“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把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把加强政策引导与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结合起来,把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十五字方针和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的“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十六字方针结合起来,把创新市场监管执法机制与创新服务发展机制结合起来,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突出重点,把握切入点,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见成效。
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商部门大有可为
工商部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应在以下十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作价出资,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利用股权出资等方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电动汽车、文化创意、航天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允许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出资设立公司,其出资比例最高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
(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支持引导矿产资源及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允许再生资源、水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项目等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企业发展,允许该类企业以其净资产进行再投资;鼓励以股权、债权出资扩大规模:在著名商标认定、驰名商标推荐、“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认定、广告引导等方面,予以重点引导。
(三)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各类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支持发展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外包;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有总店、配送中心和3个以上门店的,允许企业名称中标明“连锁经营”;支持私营企业、自然人及有关机构依法依规出资建立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支持建立区域性商业银行。
(四)支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条件,母公司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拥有3个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允许登记设立企业集团;允许注册资本达5000万元人民币、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3个以上大类的企业,其名称不使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使用母公司字号(商号)且注册资本达3000万元人民币的子公司、控股企业,允许将企业名称字号或字号加行业类别用语置于行政区划之前:支持发展总部经济,支持央企落户湖南,对来湘设立总部或研发、销售总部的企业,开辟注册登记“绿色通道”。
(五)支持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支持企业进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可依法由设在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工商分局办理登记。对园区企业进行工商执法检查,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工商局局长批准,严禁重复检查、多头检查。
(六)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促进长株潭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创新长株潭城市群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相配合、整体联动的长株潭城市群工商行政管理机制,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效能。
(七)支持企业利用商标品牌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商标战略,积极推介湘菜、湘米、湘烟、湘酒、湘茶、湘油、湘绣,鼓励企业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引导企业盘活商标资产,探索设立湖南省商标交易中心;指导企业通过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等途径获得商标国际保护,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商标质押贷款,促进商标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
(八)支持扩大消费。加强家电、汽车等商品质量监管和医药、住房、旅游、装饰装修等消费热点的广告监测,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对企业网站和其他消费信息网站的监管,打击网络欺诈,促进网上消费;加强消费教育引导,定期消费信息,引导消费者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九)支持限制、淘汰落后产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政策,将环评意见作为对造纸、化工生产、矿山开
采、纺织、制革企业注册登记审查的重要内容,作为认定著名商标、申报驰名商标的重要条件,依法把关;加大“两高一资”企业登记准人审查力度,已经登记的,依法做好变更、注销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企业的变更、注销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工作。
(十)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行动产抵押当场登记制度,切实提高股权出质、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工作效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完善动产抵押、股权出质、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查询方式和途径,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
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商部门必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发挥市场准入职能,努力营造宽松有序的准入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人条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凡允许国有和外资企业进入的投资领域,一律对个体、私营企业开放;积极鼓励全民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申办个体工商户、个体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金限制;积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促其向规范的企业和公司方向发展;对重大投资项目,需要组建公司或者办理增资、改制登记的,实行工商联络员跟踪服务;积极完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网络商品交易行为,促进网络经济健康发展;不断完善外商合伙企业登记制度,积极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推动利用外资方式的多元化和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篇10
加快石油煤炭勘探开发步伐
围绕建设“和谐典范、模范油区”,加快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步伐,把陇东油区建成“全国性的大油田”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对庆阳石油资源开发的战略定位。庆阳市按照“速度最快、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环境最佳”的要求,全力为油田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近年来,庆阳市启动了800万吨原油产能建设规划,实施了超低渗油田开发项目。如庆阳石化搬迁改造项目进展顺利,2010年可建成投产。加强油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油田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广西峰油田“绿色油田、数字油田”开发经验,实施老油区污染治理、百万亩碳汇林基地建设等项目,创造了工农业协调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和谐共进的资源开发模式。正确处理国家、地方、企业三者的利益关系,长庆油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了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支持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地企关系。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完善重点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规划发展石油化工、煤炭化工、煤电产业、天然气化工等四个产业集群;配套建设长庆桥煤化工、正宁煤电工业、西峰石油化工及天然气精细化工、环江沿线石油煤气电四个产业园区。力争“十一五”末,境内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均达到500万吨,原煤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到“十二五”末,力争原油产量达到800万吨、加工量达到1000万吨,原煤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吨以上、年转化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
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近两三年内,将重点实施总投资近千亿元的“七个二”、“四个一”等重大项目,即:建设两条铁路(西平铁路、长青铁路)、两条高速公路(西长凤、西雷高速公路)、两个煤矿(正宁核桃峪、环县沙井子煤矿)、两个2×100万千瓦坑口电厂、两个2×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两条资源开发路(煤炭专用通道、红色旅游路)、两个跨流域调水工程(盐环定扬黄人饮续建工程和葫芦河调水项目);实施机场改扩建、庆阳石化搬迁改造、超低渗油田开发、市区热电联产项目。
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富民战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实施了“六个百万”工程(即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肉绒羊饲养量达到300万只;紫花苜蓿留存面积达到500万亩,其中耕地种植100万亩;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设施瓜菜10万亩;苹果栽植面积达到260万亩;每年稳定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草畜、苹果、瓜菜等优势产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9.4%。农产品出口创汇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实施“十强百户”工程,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力办好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打造节会品牌,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力度,拓宽输转渠道。去年全市劳务输出38.5万人,收入22.5亿元。
坚定不移实施基础设施先行战略
着力破解交通、水资源瓶颈制约
正在建设的西安―庆阳―兰州高速公路、西安―庆阳―平凉铁路将结束庆阳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历史;庆阳机场4C级改造将开辟庆阳市与全国各地更为便捷的联系通道;正在做前期工作的长庆桥―青铜峡铁路、庆阳―延安高速公路、庆城―环县甜水堡高速公路等项目,实施后将使铁路和高速公路贯通庆阳南北,打通庆阳到北京的东北大通道,为加快开发境内优势资源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同时,制定了30年水资源保障规划,正在实施的盐环定扬黄人饮续建工程、规划的庆南及环县煤田综合开发配套供水等重大水资源配置项目,将有效破解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水资源短缺的瓶颈。进一步加强城市水、电、路、供热及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服务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
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为庆阳经济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巩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整合了市属中专学校教育资源,组建了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和职教集团。
制定了人才引进办法。注重用制度引进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多渠道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开展校地合作,借智发展。与同济大学、兰州大学等20多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借助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和科研力量,加快产业开发和技术创新。
坚定不移推进“三大工程”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全部就业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了较低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扩大了对外开放。
二是实施“和谐庆阳”工程。围绕解决群众就医、就学、行路、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努力办实事、办好事。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三是实施党的建设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庆阳。巩固和发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各级干部的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11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早期的文献研究旨在解释能源价格上升与经济活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包括Pierce and Enzler (1974), Rasche and Tatom (1977), Mork 和 Hall (1980), Darby (1982)。随后的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能源价格冲击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观点。随时间变化,能源价格与宏观经济关系正在进一步发生变化,表现为能源价格波动与产出波动之间的趋弱性。Loungani and Ycel (2000)发现这种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晚期趋弱化。Hooker (1999)在菲利普斯曲线框架下重新评估了石油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关系也成弱化关系。
在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并不多见。林伯强(2006)从提高电价和限电两方面分析了提高电价对不同工业行业和不同地区造成的经济影响,研究结论认为电力短缺对工业的直接影响远大于电力供给成本。余翔(2006)采用面板数据和协整分析方法,对中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状况以及中长期内影响我国整体能源消费状况的主要相关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能源价格的上升会减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而且价格在长期内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更加显著的影响。
上述研究成果,随时间、国别变化,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且缺乏能源价格整体与内部价格结构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献,这样就容易掩盖能源价格波动的一些运行特征;另一方面,国内的研究成果在数据的使用、变量的选取及计量方法的使用上较为单一,对研究的结果并没有得到检验,这样得到的结论其可信度就失去了基础。
数据处理及VAR模型的建立
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对多变量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的建模思想,本文将VAR(P)模型设定为:yt=α+∑i=1βiyt-i+εtt=1,2,……,T (1)
其中,yt是n维向量,k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α是常数向量,βi是滞后向量的参数矩阵,εt是n维扰动向量。在对综合能源价格冲击效应估计的VAR模型中,yt向量分别表述为:
yt=(GDPt,ENCt,ENPt,ENPRt,CPIt)(2)
上式中GDP、ENC、ENP、ENPR、CPI分别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能源消费、能源价格、能源产量、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示)。由于所选择变量随时间变化呈现出非稳定性特征,即时间序列是非平稳序列,为防止VAR建模产生“伪回归”问题,因此,为降低变量的波动幅度实现时间序列的平稳,对上述变量进行对数差分处理。
本文选取1981~2006年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经济增长率、能源消费、能源产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能源价格数据根据煤炭、石油和电力消费权重在煤炭、石油和电力价格指数构建,上述各价格指数均以1990年为基期。
VAR模型建立之前首先利用扩展的Dickey-Fuller(ADF)统计量对所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5%水平下,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大于临界值的绝对值,因此,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可以用VAR模型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冲击效应。其次,根据无约束(unrestricted)水平VAR模型来确定最优滞后期。本文综合考虑LR(Likelihood Ratio)检验、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信息准则和SC(Schwarz Criterion)准则等检验方法确定VAR模型滞后阶数,得出结果是能源价格建立VAR(1)模型。能源价格冲击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没有根在单位圆之外,该VAR模型满足稳定性要求。
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是随机扰动项发生变化,或者模型受到某种冲击对各内生变量产生的动态影响。它刻画的是在误差修正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以VAR模型所提供的动态结构为媒介载体,在价格变量的冲击下,考察其他相关变量的变动情况。在能源价格模型具体估计中,重点考察能源价格变动在10年内对GDP、能源消费、能源产量和CPI的动态影响过程。对能源价格变动的动态响应过程由图1-4给出。图中横坐标是冲击发生后的时间间隔(以年为单位),纵坐标表示受冲击变量的反应程度(以百分数度量),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代表各变量对能源价格变动的响应情况。上下两侧的虚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加减两倍标准差形成的置信区间。
(一)GDP对能源价格冲击的脉冲影响
图1是GDP对能源价格冲击的脉冲响应。整体上看,能源价格对经济增长产生交替性的正向和负向冲击,且冲击的力度随时间变化逐渐衰减。能源价格的上升,并没有在当期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相反在第二期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冲击,第二期能源价格增长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上升0.002%,这可能是经济增长对能源价格上升的一种滞后反映。但这种正向冲击到第三期开始转为负向冲击,直到第六期才结束,说明能源价格通过影响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造成负向冲击。从第七期开始,能源价格对经济增长呈现正向冲击,对此可能的解释是,经济增长具有对资源和环境自我约束和调节功能,客观上减少了对能源消费的依赖,能源价格上涨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十期内能源价格一个百分点的上涨,带来的累积影响是经济增长下降0.041个百分点。这说明经济增长对能源价格变动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使经济增长发生波动;另一方面能源价格上升可促进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二)能源消费对能源价格变动的脉冲影响
图2反映的是能源消费对能源价格变动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能源价格的升高,并没有在当期对石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但从第二期开始能源消费开始下降,虽然对能源价格的适应过程和刚性需求发挥作用,消费量开始逐步回升,但对能源消费仍然是向下的负冲击。十期内一个百分点的能源价格上升累积冲击影响是0.038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的下降。这说明伴随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价格的杠杆效应逐渐在能源领域里发挥作用。
(三)CPI对能源价格冲击的脉冲影响
图3是CPI对能源价格冲击的脉冲响应。能源价格上升在当期就在消费价格指数中反映出来,能源价格上升一个百分点,CPI上升0.012%。这可能是主要作为生产资料投入的能源原材料,对价格的反应非常灵敏,价格上涨快速反映到CPI上。能源价格向上的正向冲击趋势直到第六期才结束。第七期后CPI对能源价格的冲击响应表现为向下的负向冲击,且逐渐呈现出衰减性变化。从估计期内整体累积性冲击效果看,CPI上涨了0.0017个百分点。
(四)能源价格对能源产出的冲击情况
图4反映的是能源价格对能源产出的冲击情况。能源价格上涨并没有引起能源产量理论上的增加,相反是持续向下的冲击。这说明能源产品由于其特殊属性,尤其是一次性能源产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特征,能源价格的小幅上涨并不能刺激能源资源拥有者增加其能源产量,相反,他们为了将来价格上涨的预期收益,甚至会相对减少能源产品的供给。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能源价格变动对GDP和CPI的冲击效应较大,在不同时期影响的方向存在差异,对能源消费和能源产出的影响相对较小。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分析的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K步预测均方误差)按其成因进行分解,分析每一结构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
依据方差分解原理,对能源价格VAR模型中的各内生变量波动的各成分贡献度分为10期进行预测,其中方差分解共分为GDP、能源消费、能源价格、能源产量和CPI变动五个部分。表1是根据方差分解结果,按照各VAR模型中价格平均贡献度计算,反映能源价格、对经济波动影响的大小。
从表1中可见,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的变动约有0.49%是由能源价格的变动影响造成的,而从GDP方差分解结果看,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变化的贡献基本上稳定在6%左右。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健康发展,能源价格上涨虽然会造成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冲击,但它作为调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作用不可忽视,尽管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从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费的冲击看,能源消费变动受能源价格冲击影响不大,能源价格贡献度为6.46%,说明能源消费有一种自我积累和依赖的问题存在。能源产出受价格影响与能源消费相似。能源价格对能源产出波动的贡献度仅为3.76%。此外,能源价格对CPI变化的贡献度达到9.44%,这与杨柳、李力(2006)、王庆博士(2008)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能源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的成本推动成为导致通货膨胀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结论与建议
加强对我国能源价格波动的调控,解决新形势下的能源安全问题。避免因过低的能源价格导致该产业的衰退,从而影响未来能源供给的安全。避免能源价格的过度波动,降低能源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预期。加强对能源价格的宏观调控,维持能源价格的相对稳定,将价格调控的长期与短期相结合,把握好能源价格调控的时间、机会、幅度和频率,避免因能源价格的改革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带来较大负面冲击。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在具体能源价格的调控上采取差异化策略,优化能源产业结构,促进能源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要优化发展环境。实践证明,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都可以引进,唯独发展环境只能靠自己创造。哪个地方成为环境的高地,那个地方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项目,成为经济发展的高地。那么当前形势下,如何优化环境?解答这道命题的最好方法和最佳路径只有四个字:服务、效能。
从今年上半年的成绩单来看,我市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运行在依然严峻的形势下出现了积极变化。但当前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蔓延,对一些行业的影响还在加深,经济发展的困难局面仍未根本扭转,特别是招商引资、项目推进面临的形势更严峻、任务更繁重。应该说,在推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推进方面,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方方面面都做足了文章,在政策帮扶上的“空间”已经相当有限,现在关键之关键,就是要在服务、效能上寻差距、找不足、下功夫。
从企业意见反馈的情况看,我市采取的一系列服务措施成效已经显现,赢得了广大企业的好评和认可。但在工作效能上,仍然存在部分行政事项审批程序过于复杂、部门内部审批过于分散,一些部门和干部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及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中梗阻”问题依然未消除。执法规范有余、变通不足,以至于给人平湖城市开放性、开放度不够高等印象。阻力不排除,顽症不铲除,效能不提高,环境不优化,推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推进只能是一句空话。
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推进“一号工程”,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各级各部门和每位领导干部的头等大事。作为部门,当务之急是要把市委读书会、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下去,认真细致地检查一下本部门在服务效能的提升等方面是不是还存在缺陷和不足,在政策、法规的运用和执行过程中是不是过于古板、死板、呆板,服务企业有没有真正体现效能、效率、效果等等。作为领导干部,最难的莫过于在工作中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领导能力、发展能力、执政能力的体现。如何科学灵活地把握一个度,值得我们领导干部思考、思索,迫切需要我们敢有作为,通过贴心的服务,对企业态度再好一点,感情再近一点,执法再文明一点,让企业的感觉更好一点,心里更暖一点,信心更强一点,干劲更足一点。
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建设是最高层次的经济建设。各级各部门务必紧密联系经济形势实际,紧紧抓住“一号工程”和项目推进这个“牛鼻子”,积极投身“百日招商、百亿投资、百项开工”活动,继续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最现实、最紧迫、最重要的实践来抓。
篇13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客观需要。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节能减排工程技术基础和能力,才能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排放问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求。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全面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培育节能环保龙头骨干企业,有利于我国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占据有利地位,提升技术层次,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三是拉动投资消费、扩大有效内需的重要途径。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保欠账多,生态保护任务重,节能环保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节能环保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通过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加快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可有效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成为新的增长点。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保障。我国大气、水、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今年以来出现大范围强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可以提供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加快治理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二是吸纳就业的新渠道。节能环保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尤其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发展上升期,市场潜力巨大,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有利于吸纳和解决就业人口。三是转变消费模式的重要方式。为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如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等高效节能产品,加快了节能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问:《意见》提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节能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既利当前稳增长、又利长远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按照我国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产业发展特点,《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体思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工程为依托,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政策机制,培育规范市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释放市场潜在需求,形成新的增长点,为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改善环境质量,保障改善民生以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具体讲,就是要以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拉动消费需求、以增强工程技术能力拉动投资需求、以优化政策和市场环境释放内需潜力、以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原则:创新引领,服务提升;需求牵引,工程带动;法规驱动,政策激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问:《意见》提出了近3年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目标。这是基于哪些考虑?
答:《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取得重点突破,装备和产品的质量、性能显著改善,形成一大批拥有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装备和产品。二是国产设备和产品基本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提高我国产品技术水平,促进更广泛应用。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广大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三是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通过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有效拉动消费需求;通过增强工程技术能力,拉动节能环保社会投资增长。
提出这些目标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需要。与普通竞争性行业不同,节能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法规驱动型产业,既要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引导,驱动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总体看来,近年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已初具规模,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业水平显著提高。但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节能环保市场需求。为此,针对当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是与相关规划衔接的结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效拉动国内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下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会同环境保护部等有关部门着手研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确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决定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规模,为节能环保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拓展了市场空间。《意见》中提出的目标,与“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文件内容是相衔接的。
问: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约束激励,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一是健全法规标准。重点是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保障司法、健全标准,使潜在的市场需求得到释放,真正起到扩大有效内需的作用。
二是强化目标责任。主要是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支持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大对节能环保重大工程和技术装备研发推广的投入力度,解决突出问题。
四是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环保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领域。稳步发展碳汇交易。
五是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等政策。加快制定和落实鼓励余热余压余能发电及背压热电、可再生能源的上网和价格政策,逐步扩大峰谷价差,落实燃煤电厂脱硫、脱硝电价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推行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将污泥处理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对节能环保重点工程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中给予重点保障。落实并不断完善现有节能环保税收优惠政策。
六是推行市场化机制。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