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目的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小故事:一家外企公司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有很多应聘者去参加答辩考试,一个个考下来,虽然对答如流,但都没有被录取。轮到最后一个人了,他走进房门时,发现干净的地毯上有一个纸团,有卫生习惯的他很自然的捡起纸团放到纸篓里。这时,考官说:“请你看看捡起的纸团。”这位应聘者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情欢迎你到我们公司来任职。”后来这位应聘者成为一家大公司的总裁。
这么一个小小的习惯,竟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大的福音。在让人无限感慨之际,我们从中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良好的习惯,简直就是无限的财富。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良好的习惯培养。因为学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校和老师应该注重从学生的一言一行去培养学生,细致入微地渗透行为习惯教育。从简单、微小的事情就可以折射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面貌,学生的习惯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而应该是一件持之以恒的工作,重在引导,关键在落实,难在内化。所以老师在这其中就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可以在学生中起关键的榜样作用.同时,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剖析自我,锻炼自我,超越自我。举个例子:学校考试比较多,不少学生有乱扔稿纸草纸的坏习惯,每次考完试,考场里狼藉一片,还得派人打扫,非常麻烦。这次期中考试我在实验室监考,学生一进考场,我就强调不许乱扔废纸,考后所有杂物一并带走,保持考场整洁。第一场有少数几个学生乱扔,我让他们主动捡起,第二场再强调一遍,没有一个学生乱扔了,以后几场不用说什么,学生没有一个乱扔废纸的了,直到考完试,考场一直都非常整洁,我们监考也非常舒心。再举个例子:学生如果犯了错误,当老师询问原因时,绝大多数学生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说出一大堆理由来回应老师,但是也有不少学生会说;"老师我错了。下次一定注意。"如果我们教育的学生能都像后一部分学生一样面对错误时有勇于承担的勇气,勇于改正的责任心,一定会培养出大有作为的学生。
所以说,教育原本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而只是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的片段或细节。作为教师,如果你能够从小事做起,在学生的心理、性格、学习、习惯、能力、道德、处世、饮食、运动等多个方面来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细微倾向,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引导,那你就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有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未来。
篇2
一、社会改造主义社会理论的概述
社会改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从进步主义教育营垒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派别。它最基本的思想是社会的改造和变化并涉及教育的改造和变化,而且社会的改造需要利用教育。在社会改造主义者眼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它主张包括: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社会改造主义批判学生中心课程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以及活动,忽视了社会变革的需要。因而改造主义认为,学校课程的价值,最终是社会的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
2.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
社会改造主义认为,学生中心课程实质上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不是“改造”社会。改造主义也强调课程的经验性质,主张经验是第一位的,但却坚定地认为,经验是团体的而非个人的,所以改造主义格外强调的是团体经验。团体经验实质在于改造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
3.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
社会改造主义批判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夸大了儿童个人的自由,主张把课程的中心放到社会现实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上。它主张课程应由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来决定,而不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对社会改造主义理论的评价
社会改造主义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危机哲学,它有着广泛的历史和理论基础。它实现了一种价值引领,即告诉人们在危机的社会背景之下,在价值多元和冲突的背景下,应该如何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选择,倡导人们将公众的意愿作为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之一。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改造的教育理论是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的。如其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过于肤浅;很多方面改造主义教育者对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存在着浪漫主义色彩;改造主义者对民主的观点以及相应措施的制定是不切实际的。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它的兴起与衰落都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没有贡献就没有兴起,没有极端就没有衰落。所以,我们同样应当辨认地看待社会改造的教育理论。面对当今接踵而来、此起彼伏的社会问题,教育在责难声讨中应该平静地作出反思。对于改造主义教育理论中闪光的论点,我们的教育毋庸置疑是应该去借鉴和尝试的。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唇齿相依,密不可分。教育是社会的教育,其成败取决于社会及其发展水平,而教育又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通过培养人而实现的。所以一方面教育目的的确要符合社会需求,因为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个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的过程。而另一方面人又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育又要考虑到这些规律,以此为出发点来确定教育的目的。由此应该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统一起来,做全方位的、系统的考查。
参考文献:
[1]单中惠.当代欧美十大教育思潮评述(一)[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4).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须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使高校学生既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生产需要,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最终使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应用型人才对实现充分就业具有决定性作用,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还能够通过实践学会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尽快地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并且依托自身具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可以继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不但能够为更好地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还可以技术创新,可见这样的应用型人才是符合市场人才需要的。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以市场为先导,以提高人才质量为重点,将原来精英式教育教学模式向大众化进行普及,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这与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致的。
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校
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狠抓专业知识理论教育教学工作
专业知识理论学习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高校学生如何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即便操作能够再强,也是不可能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因此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要围绕着满足高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这一中心任务来抓,高校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为出发点,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整合更新专业知识内容,逐步构建出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理论教学体系。
(二)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教育教学要始终围绕着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核心展开工作,在狠抓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还要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实训中心、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等形式,让高校学生能够动手实际操作,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构建,尽最大可能的开展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等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提升高校学生技术操作能力。
(三)认真强化素质教育
篇4
“中学生影视素养培养教育”是已获批成为教育部A类“质量工程”项目的“东北师范大学学研产复合型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子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推出的“质量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度,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共101个,其中艺术类本科30个,“东北师范大学学研产复合型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实试验区的重点建设子项目,“中学生影视素养培养教育”项目已于2012年9月结项。四年间,项目实验单位为以东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长春第十一高中、汽开区第六中学等十所中学。
实验方式: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与该专业研究生以团队形式专题性授课。
课程内容:
二、影视思维与中学生影视素养的关系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著作《预测与前提》一书中就曾写到:“视觉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同电脑、新的形象和数据储存等相结合,可能不仅对文娱节目,纪录片,或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思维的层面,以及对我们自己在宇宙中的观念,也会产生影响。”
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读图时代的来临,将文字语言文化的时代推向视听语言文化的时代,庞大的社会媒介使得视听语言文化的的应用日趋广泛化、深入化。人们的信息生活不只是报纸与图书,多媒体信息化充斥着信息主流,影视文化便是这信息主流中的主流,已经成为引导和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现实生活最直接的文化信息来源。
是人的心理过程中最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的反映。当人在回忆和思考的时候,他们必须集中于要回忆和思考的事物。人在生活中为了认识他周围的世界,就会不断地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人的生活习惯。当人们有意识的在进行观察时,还要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边看边想,观看影视作品就是一个边看边想的过程。受众透过一连串影像的并置,借着镜头之间的对立,在观众心底所引起的反应,来将情节往前推衍的过程就是最直接的影视思维。
影视艺术文化是多元化的,因此便具有多面性。对于心理机制与社会观念都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这无疑这把双刃剑。在全国都在高呼素质教育的同时,中学生的影视素质教育不容忽视。当然,这点已被相关教育部门承认,诸多教育者也都认识到并积极推行影视素质教育,国内的很多中学也都开设或者将要开设影视素质类课程。但全然无教育上应有的系统性,也没有找到一个影视教育的关键点,教育方法几乎全是以影视作品作为教育工具来辅助其他教育。比如用影视作品去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用影视作品来说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这是观念上的本末倒置,也是诸多教育者不曾意识到的。
三、中学生影视素养培养课程的教育理念
中学生影视素养培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中学生的影视思维与良好向上的视听媒体导向以顺应整个时代的发展。教学核心方法除了基础知识的传输应重启发与疏导,重个体个性培养。任何的知识到最后都是要自身的思考与领悟,与其灌输给学生不如要他自己发掘,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帮他发掘自己,帮助他知道自己的渴求点,一步一步帮助学生解开那些“为什么”,增强课堂互动,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判断,因为每个人的影视思维模式也是不同的。
在片源的选取上,不要局限在电影上,授者也应该关注学生关注的。网络上的一些短小视频无论内容还是画面都极为丰富,而且创意十足。授者应该让学生“大开眼界”,让他们看他们没看过的东西,对于视野与思想都是大大有帮助的,而更重要的是,顺应时代的视听媒体导向作用也会在这其中潜移默化的显现出来。关键是影视作品本身作为教育主体,不用影视作品说明其他事物。比如并非单一的用影视作品进行思想教育,摒弃传统影视教育的单一赏析性;并非把影视作品作为语文教育的辅助工具,摒弃影视教育的附属地位。让影视专业的专门教师,以影视思维的角度去透析影视的外部、内部。表象上是引导学生学会看影视,如何看,如何有目的的看。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影视思维。
四、中国中学生影视思维问题现状
(1)观看影视作品类型单一,选择范围小。除应试教育现状下的限制情况,中学生影视眼界局限于媒体宣传什么、流行什么,盲目性选择;或只集中看某个频道、某个栏目、某个类型的电视剧。观影结构的单一与局限,不利于中学生影视思维的发展,而良好的影视思维结构能帮助中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
(2)受外来文化侵袭,影响其意识形态发展。如中学生普遍关注韩剧,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韩剧的制作精良,画面好看,充满时尚潮流的元素。韩剧的主题内容容易被少男少女们青睐,符合青春期心理特征。再者韩剧也是一种潮流,是每天同学间的谈资,慢慢发展为“大家都看,我不看我就落后了”。但很多影视作品构建出来的价值观与世界是虚幻的、拜金的、甚至低级趣味的,我们不否定任何一种或一部影视作品的价值,但观影者应所有分辨而不是被影响。如何让中学生能观影全面、不缺失的情况适当的减少外来文化侵袭也是影视素养教育教授者的责任。
(3)影视思维模式以感性认识为主。在中学生影视素养培养课程的课堂互动中问及学生的第一感受时回答大都是情感感受,因为人类文明当中的情感感知是最易被接受的。但感性认识往往是肤浅的、不可靠的。也就是说中学生的思维还很局限,缺少对综合艺术的观赏能力,这不正式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教育问题吗!
结 语
篇5
二、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合格公民,使每个人能够健康成长,掌握所处阶段必备的知识技能,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對人才的培养。过分追求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容易造成公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缺失,从而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
(一)学会做人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公民的过程
教育具有个体性和本体性功能,通过教育使人形成个人性格和个人情意,这是教育的个体性功能;通过教育使人社会化,发展成为合格公民,这是教育的本体性功能。[2]教育的本体性功能,肯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共同建设和维护,这要求每个公民首先要学会做人,发展成为健全的社会人;教育的个体功能,肯定了社会在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依托于社会环境,这要求每个人首先要学习社会文化和技能,才能发展成为合格公民。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个体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因此,个体首先要学习社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把这些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内化成自身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学会做人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培养合格公民的实质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也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培养公民是基础教育本质的必然体现和要求
基础教育的实质在于基础二字,这决定了其教育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体发展的根基,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提。基础教育承担着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要求基础教育必须面对全体社会成员,以培养出合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从指导思想上树立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的意识和观念。培养人才不应该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过分追求对人才的培养,会加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负担和压力,使其偏离最基本的成长目标。每个学生都是社会公民中的一员,基础教育要让每个的社会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成为实质性的大众教育,这才是基础教育应有的目标和方向。
篇6
一、目标定位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无不让中国教育届思考我们的教育怎么了。2009年前国务院总理同志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目前教育的补充和调整。
中职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不同于其他层面,不能偏离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不以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为目的,而是要培养一大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创新型公民)。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善生活、改进工作,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中职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创新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和具备创新能力,并在创新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成为创新型技能人才。
二、实施策略
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被动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并利用校内外资源,培育创新“土壤”。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教师”。教师应具备两个观念,一个是自己要具备创新意识,能够提出很多的创新点子并动手制作创新作品;另一个是要相信我们的中职学生能够进行创新,不是只有尖子生才能创新。作为创新课程的专职教师,可以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思考,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在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创新的点子,可以于课后对其进行记录,并尽可能地用到自己的备课中;还可以利用教师的创新比赛制作创新作品。
我们还要坚信创新不是只有尖子生或优秀学生的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创新方面取得成功,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即激发创新兴趣、鼓励思考问题和体验创新成功。通过创设情景,编写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提出问题,利用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慢慢激发其对创新的兴趣。还要鼓励学生思考,敢于大胆设想和想象,敢于质疑和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追寻新思路和新方法。此外,还要有创新成功的体验,可以是想出一个创新的点子,也可以是提出一个全新的思路,还可以是做出一件创新的作品。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可以是一次作业、一次课堂活动,还可以是一次教师的课堂提问。
2、教学方法灵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活用教学方法,也就是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改革。“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真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教学不改,创新能力难以培养。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努力,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和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事物、问题等产生新的看法和解决方法,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创新活动。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通过想象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两种方法。该两种方法在操作上简单,而且实用性强、效果明显。
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找茬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学生提出问题、摸索方法、探索结论、评价结果。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也可以是教师罗列几个供学生选择。在选择好要解决的问题之后,学生自由组合,共同确定工作计划和工作内容。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指导者,给予鼓励,并防止他们过早地下结论。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利用校内外资源,培育创新“土壤”
创新教育不仅是要搞小发明、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要去培育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我们可以利用每年都举办的校、区、市等各级创新比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以比赛促进创新。还可以利用每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将学生的创新作品,不论是获奖的还是没获奖的做一个集中展示,一来是对创作者的鼓励,二来是对其他学生的激励和启发。此外,我们可以利用校园墙面和校外科技馆等资源,对创新进行宣传,营造创新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片创新的“土壤”中成长。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成才的能力之一。为了国家和学生的明天,我们要正确认识创新教育的目标,在创新教育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自开展创新教育以来,我们取得了较多的成绩和经验,也在实践中也发现诸多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我们可以在转变教育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利用校内外资源上进行努力,以达到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人民日报.2009.10.12.
篇7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的模式在不断改革和发展,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在摸索和创新,其基本教育目标不再停留在获得学分和通过等级考试上,教学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学生需要的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安排课题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项目教学法的引入,能够有效地解决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充分地体现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理念。
1 文秘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目标
1.1 文秘专业介绍
文秘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系统、扎实文秘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在辅助各级领导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秘专业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十大需求专业之一。其就业方向为在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办公室事务管理工作;在工商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公关策划、信息咨询工作等,就业前景很好。
1.2 文秘专业英语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在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从办公环境、商务礼仪、贸易流程、企业文化等各方面了解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在职业岗位的英语交际能力,初步具有商务沟通与工作能力以及较强的策划、组织、和协调能力,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素质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自主学习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 高职文秘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2.1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通过听讲、模仿、练习获得语言知识。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潜能的发展,以及动手动口动脑能力的培养。项目化教学把学习过程的操控交到了学生手上,让学生在调研、项目确定、项目实施、评价、展示成果的每一环节里充分体现中心作用。通过项目进行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与分工,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深刻理解沟通与交际的重要性。项目化教学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在相对更为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克服心理的障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实践、体会、合作、展示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并能在每一个项目完成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英语学习的快乐。
2.2 文秘专业项目化教学实施方式
文秘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以职场商务知识及实践为导向,围绕真实的职场环境和工作情景提供专业词汇、句型、专业术语等,并设置相应的听说练习,设计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和项目,让学生进入从业者的角色,训练学生处理业务的能力。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工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全程参与计划制订、任务分配、方案实施、策略研究及成果展示、自我评价等环节。文秘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徐小贞主编的《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这个教材两册各8个单元,主题包括机构、办公室、商务餐、产品、贸易、职场、服装潮流、出差、广告等,教学内容体现了很强的职业性。从结构来看,每个单元有听、说、读、写、小组调研实践和自主学习等模块,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工作过程中的英语交际能力。每个单元浓缩一个典型的工作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结合教材内容和文秘专业培养目标,确定高职文秘英语教学项目模块内容。根据职业需求,将高职英语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和岗位英语技能划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通过调研、分析文秘行业所需英语知识和技能,确定公司结构、职场环境、秘书岗位职能、产品设计和销售、商务会餐、商务服装和礼仪、出差、广告宣传等教学项目。围绕项目任务组织和开展模块教学,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职场氛围,直接参与项目完成全过程。
高职文秘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实践。以西式商务会餐为例,在制订项目计划阶段,给出安排一次商务会餐的项目,这个项目下可设有多个子项目:餐厅预订、座位的安排、餐桌的布置、菜单的搭配和制定等等,由学生自主决定选取子项目内容,按照自身兴趣和爱好,3—4人一组去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在制订项目计划阶段,由学生组员自主查找和收集有关资料,制定比较合理的计划。在这个阶段,学生之间要充分沟通,分享收集的资料,研究整合;教师适当给予意见和建议。实施项目阶段,学生可以参考网络资源,或者亲身到西餐厅实地了解和参观,查找项目计划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借助适当的道具,模拟真实的场景,完整呈现一个商务会餐的安排,以英语书面和口头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目标是在这个项目完成后,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餐厅预订,进而适当扩展,学习电话预订机票、酒店等;通过座位的安排,学生掌握按照身份、兴趣、关系和男女搭配等技巧;而餐桌的布置,使学生们认识西餐餐具各自的功能,正确摆放和使用的顺序;菜单的制定使学生了解西餐的上菜顺序。整个的学习过程轻松活泼,学生既能够掌握必需的语言基础知识,也能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还能够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作为文秘专业的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岗位职能,在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模拟完成未来职业的工作任务,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未来职业的目标有了更深刻体会。
以文秘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实际操作过程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方面,要求教师自身具备文秘学科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学习,扩展知识面,以充足的积累来应对学生的问题,最大程度给学生提供帮助;学生方面,习惯了老式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学生,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型的教学方法,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度和认可,从而激励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努力来发现自己的进步。此外项目化教学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要面对的期末考试以及英语等级考试能否提供最大的帮助,教学方法和模式还需要摸索,从而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3 项目化教学实践条件
多媒体教室,给学生提高丰富生动的视听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职场氛围,学习职场知识。实习是一个重要实践性部分,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的问题和细节。进而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整个流程,在实践中查找自身的不足和需要改善提高的地方,并且能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网站——公共语教学论坛。通过这个交互式论坛,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搜索学习资源,并可以就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在论坛中进行提问。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少龙,给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的场景。
4 结语
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实现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培养满足职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职英语教学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和职业,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巩固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合理运用项目化教学法,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积累处理业务的经验,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加强学习,加深了对专业和行业知识的理解,发挥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还能从学生身上获取灵感,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对文秘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福英.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王娟萍.以行动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项目教学改革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1.
篇8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三种观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铸造人格。其实这是国内学者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总结出来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所谓知识本位,是指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并注意培养某种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它的特点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之以一定的技术课程与实践训练,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轻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构成。
能力本位是指以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部分,组成多个模块,进行课程开发和培训,从而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本职业的能力。能力本位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被称之为模块教学,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
人格本位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它认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是知识、能力和人格三注一体及辩证统一,即职业本位。
“知识本位”,是高等教育机构诞生之初就附带的,是高等教育当然也包含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能力本位,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干北美,典型代表是加拿大的CBE模式,其后,无论是世界劳工组织提倡的MES、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都是依此原则开发创立的职教模式。而且,至今他们基本上还都是恪守当初的原则,只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逐步改良。人格本位的提法,最早出现在日本1986年的《审议经过概要(之三)》中,目前在美国的职业教育中也渐渐得到重视,近几年逐渐为我国学者接受。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模式的建立都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驱动的。能力本位产生时的加拿大,当初人均GDP约4000多美元;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人格本位观念时的日本,人均GDP已超过20000美元。而2005年我国人均GDP才大约1700美元。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就GDP而论。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还不富裕,老百姓的物质文化水平还相当低下,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相当严重绝大多数老百姓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
基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现实,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仍然也必须植根于知识本位、借鉴能力本位原则、汲取人格本位理念精华,将三者辩证地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职业本位原则。
职业本位教育,也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职业素质培养与全面发展培养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职教领域里的全面发展教育。第二,全面发展涉及诸多方面,职业素质教育,包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概括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把国外形式上孤立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有机地辩证统一起来。第三,职业素质是各行各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是从业者职业生涯中稳定的、持久起作刚的内在品质结构。职业本职教育提出了潜在性教育门标,指导教育者定位于职业教育、植根于技能培养、着眼于素质养成,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引导受教育者苦练内助、增强内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培养模式也应是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而设计的一个体系。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构想
1、当前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设计的因素。(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现阶段社会经济所急需;另一方面目前培养此类人才在我国尚无成熟的经验、无现成模式,是一项开创性工作。(2)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市场,在这个进程中,高职教育受到的影响最大。高职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第一线,根据岗位所需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教育执学体系,构建新型的高等职业培养模式。(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高职教育带来了生源质量相对下降和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与大众化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培养理念,并力争创造出有特色的一流教育。
2、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1)在全面贯彻党在新世纪的教育方针前提下,坚持职业本位教育,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坚持职业本位这个核心,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着眼于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需求,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性、行业性。根据不同地区、行业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差异,在遵循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制定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及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2)改革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调整现行课程教学体系。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应当是根据社会及本地区、本行业对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职业本位的培养目标,牢牢抓住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这个核心,拟定培养模式片予以实施。
现行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习或实践课”培养模式,实质是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机械改良,既无高职教育的特色,又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突破原有培养模式,调整现行课程教学体系,改为“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践课”,其中基础课包括:语文、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及与专业有关的基础课,占25%的学时;专业技术课包括:与专业有关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占25%的学时:实践(实习)课占50%的学时,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将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3、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动态化。因为市场需求是变化的,专业设置也应是动态的,除按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外,还可将若干个相近专业设置为宽口径专业,在目录名称后加专业方向,设置窄口径专业或交叉型专业。这样,既可以做到专业口径宽窄并举,还能够动态地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热点的变化。
(2)、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多样化。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社会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这种差异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就要使课程体系多样化适应不同区域经济的需求。
篇9
现阶段,我们国家更是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案,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初等教育作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必须要紧抓初等教育的核心,才能够才能做到又好又快的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谈谈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包括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一切教育,是对公民所实施的初等程度的教育,包括儿童的初等教育和青壮年的初等教育。它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
其次,谈谈初等教育的核心。初等教育的核心,是面向不同的学生,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人才。抓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个亮点,培养学生诚实、朴实、礼貌的传统的优秀品格,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自然的人,让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因为禁止或强迫思想不仅是愚昧的,也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思想具有超越一切的力量。
肉体受到监狱、刑罚、痛苦、贫困乃至死亡威胁,但思想仍能自由地思考。思想是客观的,只能疏导,而不能禁止或强迫,禁止或强迫思想往往适得其反。古人想用麻木化愚弄国民,殊不知,正确与错误总在比较中加以鉴别、认识,在自由的学习、自由的思考后,才会明辨是非。
生命原本是最自然、美好的,花开花落、阴晴圆缺,都是生命自己的规律和形式。给她以充足营养、宽松的环境,才是对生命最根本的呵护,寻找合适的显现形式,按自己的心性自然地生活,应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孟国泰说:真教育,请遵循;勿操纵,宜尊重;勿洗脑;宜引导;勿填鸭,宜疏导;勿奴役,宜解放;勿掐断,宜点燃;勿泯灭,宜唤醒;勿羁绊,宜松绑;勿钳制,宜放手;勿笼养,宜放生;勿冷漠,宜发现;勿谴责,宜赏识;勿异化,宜转化;勿扭曲,宜通和。
最后,谈谈初等教育的实施,学校都在搞初等教育改革,有的是学案教学,有的是高效课堂教学等,都是搞形式主义,而没有抓住初等教育的核心,教育没有灵魂,把学生当成老师的复印机或传话筒。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失去兴趣,没有创造力。
孟国泰说:真正的教育是“疏导、引导”,是“导育”。只有导育,才是“尊重人、幸福人、相信人、发现人、发展人、创新人、成就人,让人成其为人”的不二法门。因为把教育独立与学生实际生活脱离关系,有三大弊端,学科与真实生活断绝,生活自生活,学科自学科;学科变成纸上的假东西;学科在实际上不能应用。
成人把自己的种种知识用尽方法缩成一小块,是学生熟读背诵,自然毫无意义。这种成人认为真理的东西,对于学生本来没有意义,学科与真实生活脱离,要学生用心去学,学生对他当然没兴趣,没兴趣自然觉得学起来困难,自然逃学。倘若人们把要学的东西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学生没有不喜欢的,因为好学正是孩子的天性。
初等教育包括知识的教育和品格的培养。因为初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儿童读许多书,得到许多丰富的知识,而在养成将来应用的能力、技能和习惯,也要求知识,但知识应该从养成活动的能力、技能和习惯中来。人要生活不能不去活动,等到习惯养成后,自然得到了有用的知识。
成人社会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座过渡的桥。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一员。儿童在没有教育以前,有一种天生的本能,好奇和冲动。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根据,为基础。儿童之所以很自然,一方面,有它自己的本能,有父母的教育;另一方面,又有社会环境的需要。
教育就是利用他的本能及环境,使他朝我们预定的方向去。教育就是用最容易的方法输入社会实用的知识。父母教育的时候,须将利用他的本能欲望,造成种种环境条件。孟国泰说:教育乃导育。教育之道,乃导育之道。导是道的源泉,道是导的归宿。
导快乐,得快乐之道;导学习,得学习之道;导创新,得创新之道;导做人,得做人之道。真正的教育不是牵着人的“鼻子”走,而是要顺应人(尤其是儿童)的天性,通过“好动”和“互动”,让人从“被动”走向“主动”。实现人的主动发展,让人自觉、自主、自动、自愿、自由地成长,是真正教育的最佳体现。
品格培养包括居官清廉、做事勤奋、生活节俭、诚实守信、交友谨慎、勤读书、学做人、精忠报国、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缺乏的教育。只有知识,没有良好的品格,就不能好好地做人,甚至犯罪,成为人民、社会和国家的罪人,使知识失去意义,使教育失去意义。因此,有了知识的教育和品格的培养,才能让他们成为人才,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10
职业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以技能达标与职业认证为考核标准,以就业质量为评价标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基本原则及要求:
1.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通过对就业岗位的具体分析,提炼出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提炼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专业针对性。
2.贯彻“工学结合”思想,按岗位(岗位群)需要设课,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要以学生从业的岗位(岗位群)需求为目标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要符合技术发展和实际需要,加大对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构建一批“理实一体化”优质课程资源。同时培养方案要将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确保职业技能鉴定的顺利开展,结合考取岗位证书设课,实行“多证书”制度。
3.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单位的紧密合作,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类人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各教学环节的安排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考虑行业、企业单位实际的工作特点,使“产学研结合”切实得以落实。
4.以能力为本,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精心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两个体系。把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原则上实践性教学时数占教学总学时数之比不得低于50%。每个学年(或学期)都应安排一定时间的集中实训,做到实践性教学不断线。
5.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搭建学生可持续发展平台。处理好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加强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培养、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不断丰富公选、专选课程的类型、增加门数,拓展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的空间。
6.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实现系统化、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将素质教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改变单一的评价体系。
7.倡导创新,办出特色。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提倡各专业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提倡“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办出特色。
8.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以技能达标与职业认证为考核标准,以就业质量为评价标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软件技术专业作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首先要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入手,而关键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依据。本专业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到:在软件行业,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软件工程师和熟练程序员(即“软件蓝领”)在软件企业的正常比例应该是呈金字塔形。而中国的软件人才呈橄榄形(缺少高级管理者和基础程序员),大多数软件人才是通过正规大学本科教育,集中在软件工程师层面。因此,高职教育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软件技术专业高等专门人才所必须的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和面向过程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库分析与设计、网络编程、操作系统应用等专门知识,具备根据相关软件文档进行代码编写、测试与维护和数据库的应用与维护的职业能力,兼备快速学习、掌握与运用软件新技术,从事计算机初级编码或开发、软件调试及技术服务与软件销售等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主要工作岗位:各类信息系统开发的初级编码、网页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销售、计算机系统应用维护、技术支持。
次要工作岗位:多媒体制作、办公自动化、业务软件的使用与维护。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既遵循教学规律又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发动教研室骨干教师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聘请专业委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以适应行业需求为目标、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同时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明确了改革的必要性后,本专业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培养紧缺人才的文件导向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方向:(1)市场化的教学计划,即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并以此为据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2)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即以岗位群的综合能力要求为依据,进行能力分解,再根据能力模块设置支撑课程。(3)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即以项目为主线,把项目贯穿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以完成项目为目的,所学课程的知识是为项目服务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市场的情况不断地进行研讨和改进。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 当前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本页关键词】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双刊号CN期刊 论文写作
【正文】
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是当前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专业课是基础理论的扩展、延伸和应用, 也是指导生产实践的理论依据。可以说, 专业课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纽带。因此, 必须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 培养出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人才。然而, 由于对生产实践缺乏感性认识, 阻碍了学生们对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因此, 抓住专业特点, 结合专业课内容, 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 是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促进教学相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先进制造工艺及其设备层出不穷, 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也日趋严格。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专业课的深入学习,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让学生们在深入现场的实践中, 多听多看多尝试, 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 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 从而让学生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生产实践的认识和了解, 促进学生们对专业课的深入学习, 最终真正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 老师通过实践过程, 主观上用心观察思考, 不断探索; 客观上通过学生们对生产中各种问题的提问, 多方位地思考问题, 从而丰富老师的实践教学经验, 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总之,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能使师生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促进教学相长。
二、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 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学生们对生产实际了解甚少, 不知道书本上的知识究竟有哪些用处, 怎么应用, 有些学生曾提出疑问:“我们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将来到工厂能用上吗? 能用上多少?”, 这种学习上的盲目性使得学生们学习动力不足, 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启发和引导学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 笔者在讲授普通车床一章后, 考虑到车削螺纹传动链的内容即是难点又是重点, 而加工不同类型和不同螺距的螺纹时传动链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不仅理论内容难懂, 机床的操作调整也比较复杂。为了更好地讲解这部分内容, 让学生们到实习工厂实际完成不同要求的螺纹加工。通过亲身尝试, 完成好的学生从中感到成功的乐趣, 学以致用, 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而没干好的学生也从中找到了差距, 促使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此时他们也急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这时老师耐心细致的操作与讲解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来源】/article/66/189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篇12
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在教学中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一种教学方法。从收集资料,项目分析和方案设计都由学生负责实施,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把握方向和解答疑难的作用。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抽象理论知识和设计项目巧妙的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的听,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创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项目式教学法和一般的教学方法相比较,主要体现在以培养设计经验为中心代替以理论讲述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取代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学项目的设计,课程基本知识点贯穿于项目执行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获取”的转变,训练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在广告设计课程中的作用
广告设计课程除了学习广告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策划能力、设计能力和实际执行能力,了解专业公司的创作流程。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程内容设计必须围绕“知识+技能+素质”的理念,以实际能力培养建构课程体系,不过分关注理论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主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把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广告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践有机的结合,采用模拟实训和实际项目设计相结合,以项目来引导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为项目服务。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模拟项目实训,依据课程知识模块分为多个单元,每一个模块都包含有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内容,贯穿于教学项目执行的各个环节。把知识点融入设计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并结合单元项目设计实训,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把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起来。第二阶段是实际广告项目设计实训,则是把学生放到真实的行业环境中进行的综合性教学实践,让学生从策略思路、媒介方案和创意表现等得到全面的锻炼,并且通过分组完成方案,锻炼学生的协作配合能力。可在本阶段的实训中组织学生参加高教司指导的“大广赛“和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学院奖“等专业广告设计大赛,依照命题企业的要求确定设计项目内容。通过这种项目培养学生创作时的系统化工作能力。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融入实际项目综合实践中,能够使学生在岗位意识下的综合设计能力得到培养和展现。
项目教学法实施中的要点
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先由教师组织把班级分成两到三人的小组,小组选择不同实训项目,根据项目方案,小组成员自主分工完成项目。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每一个环节,项目完成后老师、学生和行业专家共同评价作品。整个过程中主要注意几个要点。
1. 结合学生特点设计项目
在“项目教学”中,“项目”的设计尤为重要,它将决定学生是否有兴趣主动参与。所以要跟随时代热点和行业走向来设计“项目“,并把课程中的知识点融合到“项目”中,项目设计还需要贴近设计岗位的工作情景,使“项目”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真实性,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熟悉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流程,帮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项目
在项目公布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组织学生分组分析项目,根据分析的内容收集资料。然后让同学之间相互探讨,这一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全面细致的分析项目,在讨论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千万不要将教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讲解企业实际案例,观摩往届同学设计成果,穿插广告设计理念、特点、设计技巧等知识点,逐步让学生掌握广告设计的过程。
3.小组合作完成项目
完成设计任务是整个课程中的重点部分,根据教师预先分组,由学生自主把握设计计划,互相配合,相互启发,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只需做监控性辅导。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扮演 “甲方”的角色,对设计方案进行质询,学生根据“甲方”意见完善方案。本阶段主要培养广告创作的核心能力,同时兼顾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岗位意识下的综合能力。
4.制定合适的评价方式
广告设计课程学习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广告知识、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对项目式教学而言,考核主要侧重于学生完成过程和完成结果,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辅相成的综合性评价。所以,教学评价标准要围绕课程的知识点和行业能力要素展开,把与教学知识点对应的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和通用能力结合起来。同时也要鼓励同学自评和同学之间互评,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
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项目教学法对于提高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显著作用,但同时它对围绕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的能力,以及学校的实训场所的提出了新的挑战。
1.对教师的挑战
项目教学法特征表现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师工作的范围不只限于课堂,还要经常在奔波于学校的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教学内容比较庞杂。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性与开拓性的思维方式,既熟悉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组织、把控课堂的能力。其次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疏导和解决学生问题能力。目前高校完全符合广告设计课程项目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还有较大缺口,这就要求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以满足广告设计课程发展的需要。
2.对实训场所的挑战
项目式教学需要大量的仿真操作环境。由于很多高校实践教学场地不足、设施陈旧,造成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并且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导致无法完全开展项目式教学。迫切需要学校建设能够开展项目教学的平台,积极建立校内外的实训工作场所。还要努力寻求校企合作机会,创造条件支持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本专业优势服务社会。
结语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综合程度较高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引入改变了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了项目导入课程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仿真的工作情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立足点,最终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双提升。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59-03
作者简介:龚仲幸,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与管理教学。郑慧俊,男,汉族,讲师,研究方向:植物生长与发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真实项目 《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编号:kg2013693)的研究成果。
2014年5月的全国职业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课堂,课堂是教学的落脚点,最完美的教学设计脱离了教学的课堂也就是一张废纸。
园艺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而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是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操作后的作品因为没有企业的支持就成为了废品,每年课程结束后更多的是浪费。学生学习后也觉得只是接触到了表面,没有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的作品与市场如何对接。基于这样的基础,我们探索了接受企业的订单、任务,融入课堂,将学生的技能操作与企业需求、课程建设相结合。
一、树木栽培与养护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学情分析。目前高职生基础薄弱,自觉学习能力弱,缺乏自制能力,导致整体学习风气不理想。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玩微信、聊天、睡觉、早退、迟到的现象屡见不鲜,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喜欢实践操作类课程,但他们更喜欢自由的技能操作,更喜欢能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的课程操作。
2.教学方法分析。
(1)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为主,缺少创新意识。普通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理论性课程较多,偏向学术性知识的传递和掌握,在教学方法上也偏向于教师讲授。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的技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有别于普通教育,传统的讲授教学远远不能适应现今高职的学生。
(2)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少,学生参与程度不高。正是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很低,即使在实践环节学生有了参与,也是在教师示范后,严格按教师的要求做,没有学生会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可不可以有其他的途径?”也就是没有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学生在操作中只是充当了操作手,没有任何创新意识。所以本课程的改革要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课程。
(3)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具体化和可视化。职业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需要一定的情境,在教学中要力求具体化、可视化。尽管不少实践类课程模拟工作现场,采用“工作现场”教学,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校不可能等同于企业。因此,也有不少学生反映学校的实训操作跟企业真实工作场所的实训操作差异很大。
(4)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恰当。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但目前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打开PPT,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将多媒体设备很好地加以利用,常常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鸦雀无声,违背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设计。
(5)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虽然我们都在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往往还只是通过简单的试卷加作业的评价,无法加入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的因素。
综上所述,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最终落脚点还在课堂,怎么样将有限的45分钟利用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
二、基于真实项目的《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设立于2000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较多的企业资源,专业自身拥有一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园艺技术实训基地,能为真实项目的承接提供优越的基地资源。
1.开发基于真实项目的教学内容改革。基于真实项目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选择,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教学项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企业有需求。
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了课程的技能目标以树木育苗、繁殖手段、栽培管理、出圃为线索,从一棵小苗或一粒种子到成为一个产品或者说商品的整个栽培过程来开展,项目开展也从易到难进行,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苗木栽培管理的全过程。本课程最终确定了树木种子育苗、苗木无性繁殖、容器苗栽培管理、树木出圃、树木养护五个教学情景设计,确定了种子采集、种子处理、播种后管理、分株压条繁殖、扦插繁殖技术、嫁接繁殖技术、栽培综合项目、上盆、病虫害防治、施肥、树木分级、树木种植、修剪行道树、修剪庭院树、修剪绿篱、综合性养护任务16个子项目,这16个子项目分别对应了园林绿化工的技能要求。
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分析企业可能提供的真实订单,将企业的订单分解到课程对应的项目中,见表1。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将任务进行分解,尽可能地与企业、校园、专业建设相结合,为后续课程的组织实施服务,每个项目的安排让学生能感觉到成就感,而不是象以往的课程教学中,课程结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浪费资源、金钱的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对这些植物的感情。
2.基于真实项目、真实情景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确定了项目的基础上,依托企业的产品订单任务、营造真实的教学情景设计,应用四阶段学习法、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角色互演等方法,让课堂变得精彩起来。
企业真实项目的导入需要前期较多理论与实践作铺垫,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操作,会产生较多的损耗,也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如扦插繁殖项目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项目第一堂课导入,整合前一学期的课程知识园林植物的分类,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在15分钟的时间内将园林植物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类,教师将各小组的分类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园林植物分类结构图,然后根据每类植物的特性,归纳出该类植物最受欢迎的繁殖手段,从中不难发现,扦插繁殖是在目前岗位中使用最广泛的繁殖手段,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要求小组以讨论式的方式,列出扦插繁殖时的基本步骤,并将每一小组将步骤列在黑板上,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时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再根据每个小组的情况,和学生一起研讨完整的步骤应该是什么样的。因为最终时会涉及到每个小组的成绩,没有人会睡觉,也没有人会玩手机,毕竟涉及到分数。最后结果出来时,学生会很兴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基本的操作要求有了一定的概念。下一步就是通过2节课的时间,将刚才的步骤完整的练习一次。
在学习了前面的基础上,扦插繁殖的操作既需要多次的重复操作,也需要后期的精心养护管理。因此,在第二次上课时,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按上次上课的操作规范,认真完成企业的订单,并要求学生加强课后的管理。
第三次课,我们会引入扦插繁殖的成本核算工作。给定基础的数据,模拟公司要有50万盆的订单,计算生产的基础成本。学生对于这样的上课模式比较能接受,从中也体会到了创业的意识与节约成本的概念,对后期的精细化管理能起到很好的促动作用。
3.配合真实项目的引入,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的结果是帮助评价双方(教师和学生)对活动的全面、客观的反馈,从而有助于教师及时进行调整教学方法。理想的教学评价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成绩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和灵活的评价方法,记录了学生成长的全面过程细节,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后,课程的评价在不同的项目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来自企业真实订单生产任务的,以企业最终的合格产品为最终成绩,占40%,平时表现与操作占60%,如果出现不合格产品而不被企业接受,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而通过课程。如果是来自校园或专业组的生产任务,我们则采用学生自评、组长评、教师评、专业组评的方式,以公平、公正地体现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
三、基于真实项目的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承担该课程的三年教学中,课程组教师体会到一点就是学生喜欢实践动手,但如果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学生会产生较多的抱怨,教师也会反映实践操作课人多、无法精细化管理的现象。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我们将学生的操作与工学结合、企业真实项目、做中学、学做中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做到学生、企业、学校三赢。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需要建设一批强大的企业后盾力量。要较好地推进真实项目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专业需要囤积一批信用度高的企业资源,同时也要做充分的企业调研。考虑项目的可行性,是否适合学校的环境、项目的劳动程度学生能否承受、学校的资源条件能否满足这些植物的生长等,前期需要完成较充足的准备工作。
2.需要一支有责任心的教师团队。企业订单的引入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多的投入,包括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企业的订单往往不是单纯依靠课堂就能完成,树木栽培类的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花在课余对植物的养护上,需要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植物的生长状况,并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当订单越来越多的时候,依靠个别老师的努力可能远远不能满足对订单的跟踪,这就需要一支有责任心的教师团队。
3.教学资源的不断积累与收集。项目的积累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了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改变,所有这些资料的收集应该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课程组要注意定期进行讨论和总结,并不断提炼。
4.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专业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方法设计的理论学习,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面对高职学生,我们唯有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并能顺利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改革便是落脚点。针对树木栽培类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课堂直接面向市场经济,教学内容与行业规范、企业标准接轨,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受益的必定是学生和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等.园艺专业《园艺植物昆虫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10).
[2]林金泉.以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为例探索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