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经济行业前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经济行业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经济行业前景

篇1

以调整结构、完善体制为根本方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沿海地区外向度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致使大量农民工在省际年复一年地流动,过于偏重外向型经济致使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滞后暴露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逆转,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应成为长期战略。二是为有效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缓解农民工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扩大农村内部就业。应在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尽可能追求产业或产品的差异化,以拓展不同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业,努力提升农村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拓展农村就业的领域和空间。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有可能再现,而且增产后还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资性收入有可能下降,并且很不稳定;三是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今年中央1号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题,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多予”的力度。适度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生产性专项补贴的引导作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有效利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放活”上继续深化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按照“非禁即许”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取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一直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基本功能。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农民就业渠道多样化,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有所弱化。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再度凸显。土地保障功能虽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配置效率。从农村实际出发,未来一个时期基本的政策取向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矛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近期,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和支持农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为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在不同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出现过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

篇2

2.产地、超市价格对比分析

据调查6个蔬菜品种分析,超市、产地价格比在1.3-2.1倍之间。其中大白菜产地价格2.43元/公斤,超市价4.48元/公斤,超市价为产地价的1.8倍 ;上海青产地价格3.4元/公斤,超市价5.36元/公斤,超市价为产地价的1.6倍;茄子产地价格为5.53元/公斤,超市价格为7.92元/公斤,超市价为产地价的1.4倍;西红柿产地价格4.6元/公斤,超市价格8.54元/公斤;超市价为产地价的1.9倍;白萝卜产地价1.85元/公斤,超市价3.8元/公斤,超市价为产地价的2.1倍.

3.蔬菜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一是季节性因素。4月底5月初,是福建省春收春种交替的季节,部分品种上市量相对不多。

二是不利天气的影响。进入四月份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日照不足,春种春收进度同比较慢。4月份主要有两个灾害过程对蔬菜生产较为不利。一个是4月10日-15日,三明、南平、泉州、龙岩、福州的部分县市局地出现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致使蔬菜受灾面积3.26万亩。此外4月29日-5月2日福建省部分县市出现暴雨的强降水过程,蔬菜受灾面积8万亩。

三是成本因素。蔬菜价格上涨另外一个因素是人工、肥料、油价等多方面成本的增加。一季度福建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202元,同比增长19.11%,福州目前菜地小工的工资已从两年前的80元/天,涨至120元/天;今年肥料价格在去年高位基础上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4月份福建省化肥价格涨幅为7.5%-20.9%,其中碳酸氢铵涨了7.5%,进口含氯复混肥涨了20.9%。持续走高的油价也助长了蔬菜的价格。

二、畜牧业生产稳定价格回落

4月份畜牧业生产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预计全省肉蛋奶总产量81.69万吨,同比增长2.09%,其中:肉类产量66.37万吨,同比增长2.30%;禽蛋产量9.86万吨,同比上涨1.02%;奶类产量5.46万吨,同比增长1.49%。

1.生猪生产稳定,价格回落

4月份全省生猪平均价格为14.64元/公斤,环比下降7.49%。受2011年下半年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刺激,养殖户连续补栏能繁母猪,今年一季度生猪存栏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足,同时,春节至今属于消费淡季,需求大幅回落,导致生猪价格下降。

2.禽产品价格下降,禽业养殖处于微利状态

4月份全省鸡蛋平均价格为8.40元/公斤,环比下降1.69%,活鸡平均价格为16.07元/公斤,环比上涨0.86%。鸡蛋价格下降是由于去年5月至国庆节前后鸡蛋价格持续上涨,农户蛋鸡养殖量增加,这期间补栏的蛋鸡目前正处于产蛋高峰期,造成鸡蛋产量供大于求。预计,后势鸡蛋价格仍将小幅下降。

篇3

一、京津冀背景下农民职业转型的必然性

首先,京津冀一体化让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了必然。一体化要求在京津冀地区实现产业分工布局和城镇体系优化合作,随着区域之间产业的流动和调整,北京周边地区,特别是城镇化水平不高的河北地区城镇空间优化会更加明显,农村产业结构也将发生显著的变化。按照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布局,由于北京、天津资源的饱和以及高地价、高人力成本等因素,一些物流、批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逐步退出,逐渐将这些产业以及一些新的制造业引导转移到北京郊区或是河北,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经济结构,对于城镇化率仅有48.12%的河北来说,大批的农业劳动者将放弃以农业为主兼营它业的小农执业方式,转而投入到这些第二、三产业中。不管是现代化农业方式还是第三产业就业,失地农民要从事的不再是体力活,而是夹杂着高科技的智力劳动,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化劳动。因此,第二、三产业的聚集,带来了职业岗位的变化,迫切要求农业劳动者从普通的劳动力转变为具有更多、更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力资源。

二、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

为了配合政府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农民们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得到的相应补偿并不足以弥补因土地丧失而带来的损失,后续的发展缺乏了天然的保障,利益遭受损失,未来发展没有指望的情形,金钱和物质的补偿都只是眼前的利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还是失地农民就业和再就业的问题,从目前形势来看,京津冀一体化大环境下,农民的就业主要面临如下几个问题。

1. 农民素质匮乏成为制约其职业转型的主要瓶颈。

京津冀地区农民的教育程度与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严重失衡。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结构、城镇空间的优化、劳动力资源的整合为农民就业创造很多就业的机会,但是由于本身素质、技能的制约以及能力的不足,失地农民并不能胜任这些岗位。随着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素质低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本来就很大,失地农民就业双重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双重矛盾主要体现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知识型人才紧缺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矛盾,失地农民不断提升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值之间的矛盾。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毫无疑问需要有一批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过硬的复合人才,要有开阔的眼界和灵活的头脑,能够把握国家政策,而现阶段农民队伍整体受制于文化素质的影响,显然不利于新技术、新观念的学习和推广,这成为了制约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主要瓶颈。

2. 农民的教育培训有待加强。

对于失地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第一,从培训对象来看,留乡务农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达到45岁以上,并且妇女所占的比例较大,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经营管理意识和法律意识相当薄弱。第二,从培训主体来看,针对农民群体的盈利和非营利性质的培训组织并没有得到推广,仅有的培训机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自身的培训能力就不达标,不能胜任农民职业转型的教育培训重任。第三,从培训范围来看,现存的针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范围较窄,培训内容单一,不能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对专业型技术人才的培训要求。第四,从培训资金来源来看,单靠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财政划拨,不能解决农民培训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投入问题,政府单方面力量还是比较薄弱,资金缺口较大,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到培训体系建立的质量。第五,从资格认证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共享劳务资源,目前而言,已有的培训体系并没有实现三个地区的农民技能培训资格认证的统一,致使农民参与培训的效用大打折扣。

3. “拆迁致富”导致农民就业和再就业积极性下降。

从多年来农村改造的经验上来看,获得拆迁补偿款的农民往往安于享受,投资理财观念极度匮乏,肆意挥霍有限的安置费。他们普遍择业观念不强,不愿外出工作,缺乏对生活的长远规划,从而出现“坐吃山空”的现象。开发前,许多失地农民以种粮种菜杂工等为生,地理位置较好的村落还可以通过向外来务工人员出租房屋获得稳定的收入。补偿款一旦到手,失地农民宁愿失业也不愿干保安、保洁之类的工作,购买私家车,过渡的享福致使失地农民的工作积极性日趋下降,主动失业率越来越高。

4. 促进京津冀地区劳务协作的组织、人力、信息支撑不足。

京津冀区要在一体化的背景下实现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需要加强三个地方的劳务协作关系,通过信息的共享实现有限资源(就业岗位)配给及利用的最大效用。跨区域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是京津冀地区劳务协作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准确的供求信息对劳务输出和培训进行预测、引导、监督。从当前情况看,这类基础信息搜集与信息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输出地的转移劳动力信息网“基础层”仍空缺,输入地也没有设立对外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专门监测、分析、动态跟踪的机构,企业的用工需求以及实际招用情况主要依靠企业上报及培训或职介机构的信息,对用工单位的真实情况的了解不足,也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处理,另外,针对农民就业信息的宣传及公布也缺乏有效的途径,农民无法快速、全面的获取各种就业信息。

三、促进京津冀背景下失地农民职业转型的措施

1. 建立就业培训体系。

建立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为原则的就业培训体系,事先对富余劳动力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使他们真正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提高转岗就业能力。在实际操作上,一方面,要以竞争定培训机构,对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行面向全社会的招标制;另一方面,以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的需求来定培训项目,即要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又要以人为本,遵循农民的自主选择意愿,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失地农民开展培训,高效率地培养出懂技术、善经营、能够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产业工人。培训体系的资金来源方面,政府作为组织者应承担较大的份额,另一方面,作为受益人的企业,通过接收劳动力可以实现企业的创收,因此也应该承担部分培训费用。

2. 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

首先,失地农民要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城市生活的发展需要,树立“就业为本”的理念,转变过分依靠拆迁改造“等、要、靠”的思想,要积极主动就业与创业。其次,政府还应该探索途径加以引导,帮助农民合理理财、合理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杜绝奢侈滥用现象,遏制农民由于手中拥有高额资产而滋生的好逸恶劳情绪,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利用失地农民手中的资本,实现“钱生钱”,另一方面,自主创业是实现非农就业的重要途径,政府层面上,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在信用担保、信息咨询、科技服务、法律保护等方面多为农民创业开绿灯,简化手续、废除歧视与差别,避免政出多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和个人自主创业信贷政策,政府还应该表彰与奖励通过自主创业解决就业的典型,重视乡土技术,乡土文化、品牌的保护与弘扬,培育土生土长的能人、领头人,特别是提高村干部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能人、干部的示范和宣传,激发广大农民创业热情,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3. 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多样化就业选择。

拓宽就业渠道可以从改变就业固有框架,摆脱传统的就业方式着手,成立非正规劳动组织。对于非正规劳动组织,政府应适当鼓励引导,给予积极的财税补贴。其次,政府还可通过完善村留地制度,鼓励发展第二、三产业,预留土地供农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开发经营。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留地,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旅游、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直接吸纳失地农民就业,也可以将预留地整体出租,或是开发为商业用房后出租,获取定期租赁收益,给失地农民分红的同时还可以引入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再者,要加大力度培养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要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突围”:从产业上来看,要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的调整实际上给河北地区输送了大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人口随着产业的流动也必然会加速该地区服务业的发展。

4. 建立京津冀就业协作机制。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搭建京津冀用工信息网络平台。首先,政府之间通过建立制度化、常规化的京津冀信息合作制度,定期开展信息的对话,共同探讨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的计划、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为失土农民免费提供求职登记、择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安置等一系列服务。促进地区之间的劳动力的交流与就业合作。其次,针对农民建立京津冀地区的劳务供求信息网,全面地搜集、整理、筛选三各地区的就业信息并及时地。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民间及企业的资源,加强与各类职业中介组织的联系,拓宽分流安置渠道。总之,就是共享就业信息,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林巍,任伟峰.基于京津冀人力资源一体化的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22).

[2]刘素华,孔燕然,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劳务协作分析[J].学术交流,2012(02).

[3]徐琴.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困难[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02).

篇4

一、合规经营管理任重道远

1、思想认识上存在缺失。合规的观念、意识、文化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基层行农发行员工的思想中去,一些基层行对合规、合规风险和合规经营的认识比较模糊,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上存在偏差。基层行一般把目光局限于完成上级行下达的计划任务及各项指标,注重业务营销进度和经营成果,而经营的过程中,迫于指标、任务的压力,合规经营松懈,有些机构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加大了合规风险。

2、考核考量上存在缺失。一是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对合规经营的量化考核,导致基层行片面追求以规模和数量扩张为特征的业务发展。二是非对称奖惩。一旦被外部监管机构或上级单位查出违规行为,则可能遭受经济处罚、行政处分,而合规工作做得较好,也会被认为理所当然,从没有表彰或者奖励。

3、制度建设上存在缺失。一是合规经营工作缺乏系统性。应该说目前各项制度还是比较健全的,但合理管理规定散布在各阶段制定的各项业务规章中,没有形成较为系统、适用的合规经营手册,使员工难以进行全面系统的合规学习。二是主动合规意识不强。如果员工对制度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到位,就会在执行制度上有偏差。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分析,一个明显的事实说明,尽管案件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特征,但其内在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违章操作,可以说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有一个违章操作的典型事例。

     二、合规经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银行应建立与其经营范围、组织机构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基层农发行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实现合规经营要从多个层面齐抓共进。

     1、强化意识抓教育,让思想合规。

     通过组织员工深入学习合规文件体系,开展分层面、分条线的政策制度、业务流程、操作规范解读为主要内容的合规性知识培训班。开展形式多样的法规、法纪、警示教育活动,强化合规意识,加强道德教育。一是强化合法意识。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法律意识;二是强化合理意识。引导员工学会合理对待矛盾问题,正确看待经营压力与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引到员工合理分析个体利益得失的问题不盲目攀比,提高思想境界;三是强化自觉意识。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运用各种社会规范指导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循规蹈矩;四是强化集体意识。引导每个员工珍爱集体荣誉,关心集体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荣誉,增强集体观念。

2、夯实基础抓细节,让管理合规。

一是秉承“精细化管理年”活动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主线,以强化机构管理和专业管理为基础,以健全内控机制、细化管理措施为保证,持续夯实管理基础;二是紧贴“精细化管理年”活动的总体目标,丰富经营管理内涵,优化和严密业务流程,力求做到客户营销精耕细作、财务管理精打细算、风险控制精益求精、优质服务精心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建立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的制度体系,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引导员工增强利用制度自我保护意识,由“要我执行制度”转变为“我要执行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形成制度制约。四是要狠抓制度梳理整合,增强制度执行力;要狠抓两个主管的岗位履职,全面落实管理责任;要狠抓营业网点管理,落实规范化管理要求;狠抓经营管理创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狠抓综合治理,深化风险管理工作。

3、强化约束抓规范,让操作合规。

结合“合规管理年”活动的开展,梳理整合业务操作规范,促进员工加强自我约束,提高监督与被监督的意识。一是提倡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员工自我培养防腐拒变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基础,员工要从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的立场,切实提高自身防微杜渐的能力。二是提倡内部约束。鼓励员工及时提出对异常业务处理的疑问,提高复核和授权人员的警惕性。三是坚持制度约束。总行制定了各种操作规范,按规范操作是合规操作、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人为简化操作往往隐藏着较大的道德风险隐患,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能够为业务操作保驾护航。四是尝试感情约束。常年的工作相处,员工间有着唇齿相依的合作情感,通过共同谈心、单独谈心等方式了解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家庭情况,倾听员工的心声,建立员工与行领导之间的直接对话通道,用感情留人,用感情教人,用感情约束人,这也是农发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有力体现。

4、树立典型扬正气,让合规“飞”。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新的资本协议中提出银行合规经营这一重要思想,不仅仅是对银行监管的新要求,更是为银行的发展开辟了划时代的进程。合规经营也是基层农发行树立形象、创造价值、自我创新、防范风险的有力武器。利用这一有力武器,既要善于发现合规经营的典型,为农发行事业引路导航,又要勇于挖掘违规经营的典型,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在农发行破浪前进的道路上,让合规“飞”。

篇5

在新形势背景下,国家经济发展不断深化,但农业经济所占比重日益减少。此种情况下,要想良好的发展农业经济,就应当积极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所暴露的问题,如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资源态势不佳等。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紧跟时代步伐,逐步向国际化发展之路迈进[1]。那么如何有效解决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呢?本文笔者将在下文对此部分进行重点的分析与讨论。

1 目前发展农业经济的现状

新形势对农业经济的冲击较大,使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显现较多问题,导致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不佳。具体表现为:

1.1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是导致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不佳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设施需要及时更新,良好进行农业生产,创造较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良好发展。但实际情况则不然,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依旧采用传统的、落后的生产设施,其性能不佳、作业效率慢、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等,知识生产设施应用效果不佳,导致农业经济难以提升。另外某些生产设施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加之年久失修,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不仅不能为农业生产创造经济效益,还有可能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2]。

1.2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目前多地农业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停留在较为原始的加工食品方面,极大的削弱了农业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造成此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在讲究规模化生产的今天,多地农业生产方式依旧是六七十年代的产物,将其运用到农业方面,自然难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良好发展。

2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此,笔者建议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农业经济问题,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1 科技创新,迎合市场需要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设施比较落后,影响农业生产,进而难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发生,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能够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 并且在农业科研的过程中, 科学创新是科学规划的重要基础。为了创新科技,优化农业生产,使之迎合市场需要,首先要明确新形势特点及市场发展趋势,进而优化调整农业管理机制,以便维护好农业方面,构建良好的农业经济环境,为良好的发展农业经济奠定基础。其次积极与企业、单位合作,以此来增强农业生产实力,以便可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设施、工艺等,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最后强化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如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农业技术培训、素质教育等,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3]。通过一系列的工作的落实,必然能够改善农业生产现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2 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使各地区农业生产多元化发展,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农业良好发展。我国传统农业种植主要以粮食为主, 因此在对其改革的过程中, 要对传统产业的种类进行丰富, 改变单一的产业格局。因为不同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农业资源等方面不同,所以各地政府应当明确当地农业生产的优势及缺点,进而引进适合的农作物,扩大农作物种类,通过种植不同农作物,进行不同种类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可以提高当地农业经济,间接促进我国农业良好发展。所以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也是促进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手段。

2.3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不佳,与农村劳动者素质较低有很大关系。我国广大农民群众依旧存在“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观念,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采用传统的生产设施,致使农业生产未能跟上时展步伐。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各地区政府应当注意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如大力宣传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让农村劳动者认识到农业生产设施更新的重要性;定期的开展农业知识培训活动,使农村劳动者能够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可以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农业种植;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农业专家讲座活动,以便系统的讲解农作物种植技术、病虫害治疗方法等,如此可以使农村劳动者的农业生产技术增强等[4]。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或培训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水平,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结语

从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处于弱势地位,存在较多问题,如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资源态势不佳等,致使其向际发展的步伐比较缓慢。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建议通过科技创新, 迎合市场需要、优化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等途径来改变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那么农村经济将在新形势下良好发展,逐渐向国际化迈进。所以,新形势下有效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暴露的问题,可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强,张萌,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799-801.

篇6

1.1工业反哺农业。工业来反哺农业是农业经济进入转型期的根本标志。从总体的发展而言,我国的工业已经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为了实现产业经济的均衡发展,应调控农业和工业,使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形成反哺农业的局面。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A段。

1.2城乡一体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极为迅速,但城市的发展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乡镇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能决定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而我国的城市和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完全能够带动乡镇发展,城乡的二元结构开始走向一体化,这将促进乡镇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2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变化

2.1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在工业对农业反哺的转型中有了很大的变化,也壮大了农业发展的产业链,这也是需要长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需打破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法要采取去粗取精的态度。要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进行全局把握,涉及的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

2.2城乡一体化建设。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导致城市二元结构逐渐解除。现阶段城市和乡镇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这会影响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此,农业经济管理要有清醒的认识,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同时,乡镇的经济会在一体化的推动下更好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还要研究城乡生产流动问题。

2.3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

(1)农业现代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态化,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能维护经济的良性发展。所以农业经济管理要更加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2)仅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我国的农业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扭转这一局面的有效方法就是更为深入地研究农业产业经济管理。

3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变化

3.1利用差异化学科。差异化科学除了能够满足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还能够实现城乡一体化结构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差异化科学的关注点在于对农业全局性的把握。除此之外,重点还在于研究城乡间的经济流动,更为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研究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目标及提高国际竞争力上。这样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实施差异化科学发展。

3.2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社会,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也就是说农业产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根据差异化科学来选择人才,要重点研究和选取有针对性的人才进行培养工程设计人员。要更加重视人才的教育工作,及时更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教材和相关书籍,使其学到的知识都是当下最先进的。书籍也要根据转型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内容息息相关,将所有新的知识和技术都融入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中,这样所培养出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才更具有专业性。此外,国家应加大宣传规划的力度,并制定一些政策法规来扶持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还要进一步加大人才的扶持力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篇7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众多劳动力中,其中只有小学文化以及初中文化和文盲的占据了总人数的85%左右,而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一些老弱妇儒,也就是一些劳动能力和技能较低的劳动力。这样的现实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整体又下了一个档次。这种现象直接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形成制约影响。

2.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当前乡镇农业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包括农村的道路、供水供电、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水平等问题,这些要素已经影响到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的影响,农业生产方式也还停留在粗放式经营方式上,大多的乡镇农村都还在从事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活动,生产的出的产品也是由农民直接出售,农产品的加工项目极少。乡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就决定了农业生产对自然和人力的依赖程度高,无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3.农业经济发展思想落后,与时展脱节

在社会整体发展的推动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是大部分的乡镇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乡镇农业发展还是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农民保守的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生产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农民生产的思想观念落后,缺乏自主生产的积极性,尤其是贫困地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还有的农民安于现状,只是满足于温饱问题解决。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整体不断优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整体环境的改善对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优化调整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在农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上都有提高。

首先,在硬件方面,以水利建设为例,当前全国许多农村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都在进行并形成了长效化的发展模式,农业水利建设水平提高,给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生产防涝和抗旱工作都带来了保障。此外,还包括农村的道路交通、通信、村街风貌等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其次,在软件方面,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也波及到了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接受到最新的信息,促使着农业经济发展逐步向现代化、科技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投身基层,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2.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逐渐转变

纵观当前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着转变。

首先,乡镇农业生产产品的转变,正在由普通的品种向着特色产品和精品产品转变。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与当地的优势条件进行结合,促进形成有特色的农业发展结构,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科学化发展,由特色产品和精品产品实现经济的增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竞争水平。

其次,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丰富,很多资源都能够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政策带动下,管理方法的促进下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对农业资源的利用逐渐深化,在各地乡镇实施的农业开发总体战略、果业工程以及山上再造工程等,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使得过去闲置、废弃的资源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再次,乡镇农业经济正在向着农工贸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经营方式的影响下,许多的乡镇地区建立起了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合作社,探索出了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不单是实现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农业经济融入现代市场的重要一步,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收益和促进农业经济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3.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科学和完善

我国乡镇农业经济结构正在不断朝着科学化的方向优化,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这一发展形势:

第一,非农经济产业在农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乡镇农业经济结构不断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过去传统的单一农本经济结构逐渐被多样化的结构形式取代,尤其是非农经济比重逐渐上升,并成为主导产业。

第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逐渐改善,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促进下,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当前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在各地的乡镇企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服务,也有的劳动力走向大城市,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多样化。

篇8

近年来,湿地农业一直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嘉兴市秀洲区针对北部区域1.07万hm2农田地势低洼、种粮不高产的状况,积极创新农作制度,结合当地条件,开发湿地农业,发展水生蔬菜、鱼类养殖及水生蔬菜套养鱼类的种养结合模式,破解北部农业发展瓶颈,基本走出了因农田常年积水从事种植业效益不高的困境,化“水患”为“水利”,产业发展加速,效益增长明显。

1 秀洲区湿地农业发展现状

秀洲区水生蔬菜种植面积1 793.88 hm2,总产量达36 299.6 t,总产值达10 831.28万元。主要有莲藕、茭白、慈姑、荸荠、菱等水生蔬菜品种,甲鱼、泥鳅、黑鱼、彩鲤等鱼类品种。

1.1 水生蔬菜产业特点

1.1.1 区域布局逐步优化,专业化、规模化明显。1 333.33 hm2以上水生蔬菜集中分布合理,水生蔬菜特色村显现,经营规模日趋扩大,目前整村流转面积在466.67 hm2左右,逐步形成莲藕规模化种植、区域化种植。种植大户明显增加。据统计,种养结合的十大园区,每个园区规模都在6.67 hm2以上,面积超过133.33 hm2。

1.1.2 种养结合模式日趋丰富,采收机械化得到初步应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入等方式,种养结合面积达207.87 hm2,种养模式有“藕―彩鲤(鳅、黑鱼)”、“菱―黑鱼(中华鳖、泥鳅)”等14种,特别是南湖菱(藕)套养甲鱼(泥鳅)4种模式经济效益明显,受到农户的欢迎。

1.1.3 主栽品种日益突出,逐步形成1个主栽品种与多个花色品种互补的局面。以萼莲3号为主的菜藕,引进9026(武汉)、萼莲6号(武汉)、萼莲7号(武汉)、花奇莲藕(山东)、太空籽莲、观赏花莲等逾100个品种。水生蔬菜品种不断丰富,生产、观赏齐头并进,经济生态效益明显。积极建设6.67 hm2以上水生蔬菜休闲观光基地,引进宜观赏的花莲、宜采摘的籽莲、藕莲和芡实等新品种,同时建造曲桥长廊、凉亭垂钓等景点。

1.1.4 种子种苗引进加速,二级育苗有新进展。鱼类育苗上实现了二级育苗,大大增加了鱼苗供种量。据统计,沙河荡生态鳖专业合作社供应甲鱼种苗460万只,杨溪生态鳖专业合作社可供30万只,泉生态农场供苗14万只,北部湾自育15万只幼鳖,嘉兴鱼种场年培育彩鲤、鲫鱼苗35万尾。

1.2 秀洲区湿地农业效益情况

1.2.1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据调查,常规栽培麦―稻两季,产值为3.435万元/hm2(加上政府补贴),效益为8 820元/hm2。莲藕产量约22.5 t/hm2,平均单价为3元/kg,产值约6.75万元/hm2,效益4.425万元/hm2;经济效益是麦―稻模式的5倍。菱一般产量为13.8 t/hm2,4.5元/kg计算,产值为6.21万元/hm2,效益约3.75万元/hm2,经济效益是麦―稻模式的4.25倍。如果是藕―鱼、菱―鱼种养结合模式经济效益将更高。以北部湾藕套养泥鳅为例,进行测产及经济效益分析。藕―鳅种养结合模式面积为0.31 hm2,泥鳅放养量1 330 kg,放养规格200尾/kg,放养时间为7月20―31日,最后一次饲喂时间为10月11日,采收时间为11月20日,采收规格为136尾/kg,产量为1 760.30 kg,其中80尾/kg的商品泥鳅达到18%。泥鳅苗38元/kg,回捕的泥鳅平均40元/kg,每100 kg泥鳅消耗饲料7.0 kg/d,1年平均泥鳅饲料成本为3.32元/kg。藕―鳅种养结合模式成本见表1。莲藕与泥鳅总成本为206 141.25元/hm2。藕―鳅种养结合模式经济效益见表2。莲藕与泥鳅总效益为87 876.75元/hm2。是麦―稻模式的9.96倍。

1.2.2 社会效益显著。一是促进农村土地的集中流转,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据调查,近2年北部3个镇集中流转土地1 233.33 hm2,用于发展湿地农业,发包租金11 250~12 750元/hm2,可实现租金收入约1 387.5万~1 572.5万元。二是促进从一家一户小生产经营模式向规模化生产、企业化运作的现代农业经营格局转变。如王江泾镇栋梁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投资主体,平均每个主体规模面积达6.8 hm2,有利于种植作物的整体规划。

1.2.3 生态效益显著。一是湿地农业项目的开展,有效推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秀洲区依托陶家荡、莲三荡、莲泗荡233.33 hm2河荡,与莲泗荡风景区连接起来,建立以种植业、渔业、湿地观赏植物为主的具备休闲、度假、观光、餐饮、垂钓等旅游项目的湿地生态旅游区,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二是通过发展湿地农业,极大改善了秀洲区北部的生态环境。王江泾镇的湿地农业特色示范村――洪典和太平为核心相继投入1 020万元建设了迎宾湿地公园,开展了荷叶绿道、森林水道、林荫车道的“生态三道”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一幅人在画中游的优美景象。

2 发展措施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要想使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优布局、建基地、重引导、强素质、拓市场的思路,在增强动力激励、消除阻力障碍上下功夫。

2.1 加强规划促流转,优化区域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确定水生蔬菜发展的区域地块,形成地域优势与规模效应。根据水生蔬菜发展实际,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确保水生蔬菜发展用地。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实现水生蔬菜连片发展。加强水生蔬菜专业大户培育,鼓励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水平,树立典型示范,推动水生蔬菜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2 强化基础抓质量,创建示范基地

完善生产条件,重点抓好路渠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环境控制,提高建设质量,保证水生蔬菜稳产高产、节本增效。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集中力量狠抓基地,逐年扩大基地规模。增强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水生蔬菜开发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做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把设施蔬菜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休闲观光成为水生蔬菜发展新的亮点,实现功能的拓展与效益的增值。

2.3 完善政策重引导,增加资金投入

加大政策扶持,通过项目的扶持或专项资金的设立,发挥财政资金的积极作用。创新金融支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水生蔬菜产业的支持,增加信贷资金投入,设立水生蔬菜贷款品种,切实解决水生蔬菜农民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利用工商企业资金大、实力强、市场稳、项目起点高、规模大的特点,有机结合秀洲区实际,引入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推动水生蔬菜产业发展[1-2]。

2.4 培育主体强素质,提升科技水平

重点培养乡土人才、种植能手,加强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生产技能。着力打造一支有学识、懂技能、善经营的水生蔬菜带头人队伍,引领当地科学发展水生蔬菜。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加强水生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推广,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整充实乡镇农技力量,使乡镇农技人员能承担起项目建设的监督、各项技术培训与推广任务,努力做到科技工作者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2.5 围绕增收活流通,促进产销对接

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合作社的运行质量,促进从生产领域合作向品牌、流通、加工领域的发展。形成“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要求,加强水生蔬菜产地市场建设,增强对产区产品的吸收与集散能力。加强购销队伍建设,建立固定销售渠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强化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创建激励机制,加大品牌资源的整合力度,力争把秀洲区的水生蔬菜品牌创响、规模做大,增强秀洲区水生蔬菜产业的市场知名度与竞争力。

3 制约因素

一是对北部湿地农业开发的认识依然不够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就发展湿地农业对湿地功能的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的预期存在疑虑。部分老百姓对湿地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信心不足,投资的成本如何,回报率如何,难以有效估算。二是湿地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年来由于农业发展的倾向性问题,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长期低下,农业用电和生产管理用房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湿地农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市场营销网络不够健全。因缺少专业营销组织,种植农户大多等待商家上门收购,销售上存在无序竞争现象,商贩压价现象突出,特别是在莲藕大量上市期,商贩对莲藕品质要求高,造成商品率低下,大大降低了种植户的收入。四是季节性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挖藕季节,由于劳动力短缺造成鲜藕不能及时采收上市。

4 发展方向

4.1 进一步加强认识,为湿地农业发展竖立信心

把秀洲区北部低洼田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既要保护,又要开发利用好,找准结合点,把这一资源以种养结合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起来。低洼田因地势原因长期以来只能种植一季水稻,土地利用率低下,农民收益低,而发展湿地种养业充分利用水多的特点,提高了农田的时间利用率及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了农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要正确认识湿地农业发展中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坚信湿地农业发展的决心不动摇。

4.2 进一步加强科技引领,为湿地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以种为主”和“以养为主”2类种养生产方式的攻关与研究,深化10种较成熟的种养结合模式,形成规范加以推广,特别是在套养品种、套养规格、套养密度、饲料开发、投喂时间、投喂量、投喂次数、套养技术及成本、巡塘观察、病害防治(药物清塘、鱼种消毒等)等方面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性强的规程,科学指导农户开展湿地种养结合模式。创新稻鱼种养结合模式试验示范,力争种养结合面积稳中有升,效益不断提升。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深化种养结合机理研究,丰富农作模式,实现单位面积效益倍增。特别是对挖藕机械进行研究,探索开发莲藕专用肥,泥鳅专用饲料,实现种养结合模式省工、省力、高产、高效。

4.3 进一步拓展湿地农业功能,为延长湿地农业产业链打下扎实基础

通过整合资源要素,促进产业集聚,推进莲藕加工产业园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藕粉加工上下功夫,并着力在休闲、功能食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扩大北部3个镇水生蔬菜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结合农业节庆活动,开展乡村旅游。举办好江南网船节、莲藕观赏节等活动,逐步(下转第329页)

(上接第326页)

构建融吃藕、赏藕、玩藕特色于一体的江南水乡休闲旅游,进一步提升区域和产业知名度[3-4]。

4.4 进一步发挥社会共建作用,为湿地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加强政府引导,鼓励企业积极争取项目,加大项目带动力度。紧紧抓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结合国家、省、市农业项目建设重点,根据北部产业特色,整合要素,发挥资源、技术等优势,积极包装、申报项目,以项目实施为平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强示范带动效应,达到扩量增效之目的。积极引导更多更好的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湿地农业、支持湿地农业、服务湿地农业。对一些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要作好宣传,提升企业家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引导更多的企业投入到湿地农业中来,为秀洲区湿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出资、出智、出力[5]。

5 参考文献

[1] 朱建国,姜文来,李应中.我国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4):50-53.

[2] 刘亚明.百禄镇有机浅水藕生产规程[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11.

篇9

报告显示,截至9月30日,农业银行总资产145994.1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550.77亿元,增长10.23%。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71078.7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744.74亿元,增长10.4896。其中,公司类贷款46378.90亿元,占比最大。投资净额32672.3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58%。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879.1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68亿元;不良贷款率1.24%,比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47.64%,比上年末提高21.50个百分点。贷存比为60.22%,较上年末上升1个百分点。日均存款余额110638.96亿元,日均贷存比为61.70%。

根据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截至2013年9月30日,农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8223.1亿元,一级资本净额8223.11亿元,资本净额10567.92亿元,风险加权资产87957.55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9.35%,一级资本充足率达9.35%,资本充足率达12.01%。

针对于资产质量,农行方面表示公司资产质量总体基本平稳,新发生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部分沿海地区的一些低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的中小企业。

篇1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低碳经济在最近几年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经济发展的热语。对于低碳经济,一般来说,就是以技术、制度和思维创新和变革为途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趋向,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借此确保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简单地说,低碳经济就是在尽量减少污染的情况下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以便既能为当今人类提供比较充分的生存保证,也能给后代人留下青山绿水。提起低碳经济,一般人会想到烟筒高高的工业企业,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制造业、造纸业、化工业,对于农业企业往往认为问题不大,进而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对于农场型现代化企业而言,低碳经济提出的挑战或揭示的问题更为严峻及急迫,下面从必要性和严重性两个角度论述:

1.从必要性方面来看。目前的农业是以机械化和化学为主要特征的石油农业,尤其是在机械化水平比较高的农场型现代企业中,无论是小麦、水稻的种植还是鱼、猪的养殖,都对机器设备、农药、电力设备等工业品投入有相当大的依赖性,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工业品,现代农业企业无法发展。而这些工业品的存在及其应用又不可避免地消耗大量化石能源,进而对水体、空气甚至土壤都造成严重污染,形势严峻,这为农场型现代化企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了不容无视的现实基础。

2.从严重性方面来看。虽然工业企业在改革开放期间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大,但对于低碳化发展而言,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农业企业涉及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及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化及可选择性不同,农产品的需求一方面是硬性的,是不可短缺的,粮食、蔬菜、鱼肉等在根本上制约了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不具有替代性,尤其是水稻和小麦这样的主粮,任何其他物品是无法取代的。二是范围广阔的农村。在工业企业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因为有广阔的农村作为稀释污染程度的纵深,人类依旧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如果广阔的农村也普遍被污染了,人类就面临着没有退路的危险。可见,农产品和农村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的意义是根本性的,而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偏偏涉及这两个方面,这决定了其低碳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对农场型现代化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意义

基于如上所言的迫切性及严重性,农场型现代企业除了低碳化发展外没有第二选择。农场型现代企业低碳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自身产生的碳排放及相对应经济效益量度的测量,对此从单个农场型现代企业角度来看,最佳路径是推行低碳财务管理,其行为要素之一是彻底、准确而科学地推进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所谓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给出的定义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① 通俗地说,环境成本就是特定企业为了缓解正常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所需要的费用,是企业组织关注环境问题最直接的表现。

对于农场型现代企业而言,环境成本信息主动、及时而真实地披露是对于其低碳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农场型现代企业力行低碳化发展的标志。农场型现代企业的低碳化发展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标语及文件中,而应该落实到实践中。对此,最关键的表现莫过于敢于并主动在预算中为治理污染减少碳排放安排转型资金,并据此支撑形成体系化的措施,确保预算执行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定期向外界主动披露相关预算执行情况和环境成本信息,确保低碳化发展名至实归。其次,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农场型现代企业力行低碳化发展的保证。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也是相关部门及民众监督企业是否彻底落实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着眼点之一,更是环境审计项目的核心内容。外界可以通过评判、监督、审计其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真实性、充分性及合规性来审视该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情况,防止某些企业弄虚作假。在这种倒逼的压力下,企业管理层将会充分考虑企业信誉风险及政府部门相关处罚带来的资金损失甚至被关闭停止运营的风险,会更自觉而主动地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确保其低碳化发展措施得到落实。

三、低碳经济观下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

对于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条目,可以借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7年通过的《环境信息公开的办法》①的相关规定,结合农畜业的特色及特定企业的具体情况设置。对于农场型现代企业来说,一般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为避免、缓解污染而产生的费用支出,比如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过程中基于环境要求整改畜禽舍结构及设施、对养殖区进行消毒杀菌、通过沼气厌氧发酵等技术处理粪便等措施产生的费用、物力及人力成本。

二是企业委托给社会公共管理负责部门处理相关污染问题产生的成本,比如每年付出的水资源费、猪场排污费、绿化费等,该成本主要以费用为主。

三是企业运转造成的资源消耗、污染损失。任何企业都会产生适当的资源消耗甚至污染损失。前者一般由相关部门通过碳足迹核算解决,后者一般由因此造成的政府环保违规罚款等损失来衡量。

四是环保机构设置产生的成本。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大多数企业均设置了一定机构或者专门岗位负责环保问题,会产生一定额度的管理、薪金及所负责环保设计的购置、折旧费用。

五是企业承担相关社会责任产生的费用。农场型现代企业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在特定农村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作为典型企业公民会主动协同地方政府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会产生捐款、捐物、技术支持、排污咨询等方面的成本。

六是因企业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的企业发展成本。类似情况会使其面临信誉风险,地方相关部门可能会依法作出有关惩罚,这从根本上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带来的预期成本。

七是因企业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的社会成本,包括周边被污染地域的民众在健康、饮食等方面损失及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治理相关问题付出的代价。

八是企业在用材林、生态林等方面的支出,包括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每年的更新和维护支出。

四、低碳经济观下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模式及其选择

对于如上成本的披露模式,目前国内外没有定论,一般而言包括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即在常规财务报告中增加相关信息,这种模式比较简练灵活,重点显示关键信息,不过缺乏全面性。二是独立报告模式,这种模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比较全面而系统,不过不利于受众快速把握核心内容。应该说,如上两种模式没有太多出奇之处,甚至都谈不上绝对完美而合适。其实,对于特定农场型现代企业而言,在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模式及频率选择方面应该在充分考虑如下几种方面的基础上灵活动态把握。

一要考虑企业规模因素。一般而言,规模大的公司在治理、管理及财务运行等方面比较复杂,涉及的利益分歧比较大,往往也是的重点,对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宜于在常规财务报告补充报告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独立报告的频率。

二要考虑所在地域因素。在不同的地方,环境基础、承受污染的程度、民众及政府关注度不同,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经营的企业对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宜于在常规财务报告补充报告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独立报告的频率。

三要考虑股权情况因素。在股权方面起作用的有两点:一是股权结构的复杂程度,股权相对单一的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要求低,反之则要求高;二是国有股所占比例的高低,国有股基于国有经济的特殊性,需要在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方面起带头作用,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详细程度、标准额度等方面的要求高。

四要考虑企业能力因素。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需要一定的企业能力为基础,否则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里所涉及的企业能力主要有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其他部门的配合能力,其中前两者是决定企业披露企业环境成本信息频率和水平的根本因素,后者通过影响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具体质量制约具体披露模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肖淑芳,胡伟.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 会计研究, 2005(3).

[2] 许家林,王昌锐. 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 2006(1).

[3] 伍飞英,罗虹. 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 知识经济, 2009(13).

[4] 杨桦. 我国环境会计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林业经济, 2010(2) .

[5]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6] 王小红,高民芳,宋玉. 低碳经济下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以陕西省上市公司为例[J]. 会计之友, 2011(20).

[7] 李晓花. 低碳时代的环境信息披露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

[8] 李.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篇11

2006年我国建立了与国际账务报告准则高度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的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第一次以资产命名在农业经济上,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新时期下,我国为规范企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而提出来的,也是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接轨,而把农业经济中有生命的资产归集在生物资产下进行确认、计量及账务处理,保证了农业企业对不同类型的生物资产作出正确的会计核算和反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有其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在大部分地区还依靠家庭式的分散生产,一些农业产品还需要进口,没有体现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坚实农业基础。为改变农业现状,近几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业发展问题,尤其是把解决“三农”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一些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组织也在不断应运而生。而我国先后出台的针对农业企业的企业制度等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对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作了二阶段的改革,但还是不能适应现阶段现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顺应这种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出台管理制度和方法,才能与世界经济同步发展。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制定的新的准则体系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规范农业这一特殊行业的特殊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也奠定了生物资产在各类资产中的独立地位,满足了农业经济的会计核算和分析的要求。

一、生物资产的性质、特征

1.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或者通俗讲是企业所拥有的富有生命力成长性的生产资料,如:粮食生产企业的大田作物、畜牧、养殖企业的存栏生猪等。根据不同的用途把生物资产划分为三种资产:一是消耗性生物资产,该资产是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资产,如:大田作物,蔬菜,存栏待售的生猪、菜牛。这类资产通常是一次性消耗并终止服务能力或未来的经济利益。二是生产性的生物资产。这类资产是指产出的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资产,如:经济林、产畜等。三是公益性生物资产,主要是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如:防风固沙林等。

对于收获之后农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和与生物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则不属于生物资产核算范围。

2.生物资产的特征

生物资产作物具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的一项资产,有着自身的特征,与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有着本质的不同。作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应根据生物资产的特征,在资产的确认、计量和会计的管理上区别于其他资产,那么生物资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和自然增殖性。生物转化是指导致生物资产质量或数量发生变化的生长、蜕化生产和繁殖的过程,这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周期性的差异。不同的生物资产其生长的周期性不同,甚至差异较大,如:大田作物、生猪等周期性较短,而林木的周期性就较长,周期性不同的生物资产,其流动性和性质也有差异,需具体区分、合理计量和会计核算。第三,具有不可分割性。部分生物资产与其附着物具有不可分割的特征,一旦原有动植物停止其生命活动就不再是生物资产。如:农产品与生物资产密不可分,当其附着在生物资产上时,作为生物资产,不需单独会计处理,而当其收获时,离开生物资产这一母体,就不再是生物资产,而作为农产品在工业企业存货中去反映。第四,具有双重性质资产的特性。生物资产如因用途不同,就具有流动性和长期性资产的双重性质,而且可以相互转化。如:牛、羊等家畜,取其肉皮时,只能用一次,生命就结束,这是流动资产的性质;当取其毛、乳等产品时,可多次利用,就是长期资产的性质。第五,未来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生物资产在存续期间具有较大的风险,与其他资产不同,其他资产只受市场影响,而生物资产还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是自然灾害会造成生物资产的毁灭。动物植物疾病发生会使生物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第六,后续费用投入较大。由于生物资产是具有生命力的生产,在存续期间,需要不间断的投入,而且费用较大,否则会影响生物资产活体的存在或收货时的数量、质量。

二、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

1.生物资产确认的条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生产》规定,需要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一是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拥有或者控制的生物资产,企业过去的交易,是指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结果,而不是预期的生物资产。拥有或者控制,拥有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如外购的种猪、奶牛。控制是指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者,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拥有该项资产的全部收益和风险,并能带来经济效益。如:融资租入一项生物资产,国家把资产所有权交给企业管理。二是与该生物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很可能流入企业,不论什么样的资产,只要在经营过程中,预期均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服务潜能主要对于公益性生物资产,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三是该生物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2.生物资产的计量。资产计量是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被计量对象的合理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各项资产金额的合计处理过程。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生产》第六条规定,“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计量模式采用历史成本,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一般采用公允价值。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生物资产,应具体应用计量方法来确定其成本费用。由于各类生物资产取得的方式不同,所以实际成本的确定方法也不同,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1)生物资产初始计量及价值。第一,外购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可直接归属于相关资产的其他支出。第二,自行栽培作物的成本。如大田作物、蔬菜成本及包括收获前的种子、肥料、农药等、人工费、材料费(大棚材料等)和分摊的间接费用;第三,自行营造林木类生物资产成本,包括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对郁闭后的林木生物资产发生管理费用较少,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郁闭是指林木类生物资产的郁闭度达0.20以上(含0.20)。郁闭度是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是反映林地密度的指标。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第四,自行繁殖性成本(产畜、役畜、育肥畜),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出售)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分摊的间接费用。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是指生产发生生物资产进入正常生产期,可以多年连续稳定生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第五,水产养殖的动物和植物成本。包括在出售或入库前耗用的苗种、饲料、肥料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第六,其他生物资产的成本要视其情况处理。如:生物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处理,而消耗费林木类发生借款费用,在郁闭时停止资本化。投资者投入的生物资产,按照合同或协议价值确定,不公允的除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取得的生物资产成本,应分别按各自会计准则7号、12号、20号确定。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成本按照名义金额确定。如从土地、河流、湖泊中取得天然生长的林木、水生动植物,因为未进行过相关农业生产,所以只能采用名义金额为入账价值。

(2)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问题。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问题主要包括计提折旧、计提跌价准备和减值准备。

其一,生物资产的折旧。企业是对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按期计提折旧,而对消耗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则不提取折旧费。计提折旧方法只采用直线法,(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产量法等)在计提折旧时,要根据生物资产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同时还要考虑生物资产性质,适应情况和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确定其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等。特别是对使用寿命的确定,要充分考虑该资产预计产出能力或实物产量有形和无形损耗,市场需求变化,这样才能合理确定生物资产使用寿命的周期。每年度年终了时对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要进行一次复核。如使用寿命或预计净残值的预期数与原估计数有差异的,或有关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作为会计估计变更,调整其资产的使用寿命或预计净残值或者改变折旧方法。

其二,计提跌价准备。生物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生物资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需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需要引起账务核算注意事项是消耗性生物资产除林木类资产跌价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外,其余类资产当影响因素消失后,减记金额应当恢复。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计提消耗性是生物资产的跌价准备的操作方法比照工业企业存贷进行。

其三,计提减值准备。生物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进行。拥有生物资产的企业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时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如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疾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使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生物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为了避免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来扩大亏损额或缓慢企业业绩等情况,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禁止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对公益性生物资产一般不计提减值准备。计提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的操作方法比照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进行。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物资产应用于农业经济中,特别是乡镇村办企业、民营企业、个体户数量不多,规模不大,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专业财务人员少有关。如奶牛饲养、生猪养殖、鸡、鸭、鹅、各类林木果树等,都依靠各专业户进行养殖、种植。在会计核算上,都是个体建账、核算,没有形成象制造业企业的规模与形状,许多地方在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上都还沿袭老一套的方法,有生命的生物资产与无生命的资产在资产的确认、计量与核算管理都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以上市公司为例,在几十家的农业上市公司中,2007年仍未执行生物资产准则的较多,在资产负债表中把消耗性生物资产作为存贷列示,生产性生物资产作为固定资产列示。生物资产分类信息披露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资产分类信息列示少,而且不明确,不系统,分类信息可比性较差,如把育成畜大多列在固定资产上,有的列在存贷中,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造成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交往,对生物资产核算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正确对生物资产进行准确的计量、确认,才能反映正确的利润,才能提供真实、可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所以,对生物资产在农业经济中的性质的确认、计量与核算、管理,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提出的要求,把生物资产的准则和工业企业资产的准则一样,贯彻到各类不同农业经济的企业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清刚.企业会计准则精解与题库[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

篇12

所谓农业结构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等的结构及其比例,是农业资源的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农业生产结构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的构成及其所占的比例。农业生产结构,通畅以农业总产值构成、农业用地构成、播种面积构成、劳动力及资金占用构成等经济指标来反映,一般以农业总产值构成的相对数来表示。农业结构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本文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来分析南阳市目前农业结构现状,这对于南阳市农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模型的建立

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文鉴于外部环境要素评价理论,建立一个模型,借以判断目前南阳市农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的情况。模型建立步骤如下:

1、首先列出南阳市农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

2、给每一个因素确定一个权数。权数应在0(不重要)到1.00(很重要)之间。每一个因素的权数说明这个因素对于成功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性。各个因素的权数总和应该等于1。

3、按四分制给每一个因素打分,以表明这个因素是对我市农业结构优化的重大威胁(1分)、轻度威胁(2分)、一般机遇(3分)、重大机会(4分)。

4、将每一个因素的权数和分数相乘得到这个因素的加权分数。

5、将每一因素的加权分数加起来,求得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环境好与坏的总分数。

三、模型分析

对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众多,本文认为关键的战略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分别是自然资源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环境与体制和政策因素。

1、自然资源条件

自然资源条件既是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客观条件,同时也对农业结构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对于其它四种因素,自然资源条件较为重要,权重设为0.3。

而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区内河流众多,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延绵其中。全市宜林面积达1821万亩,有林面积1384万亩,占全省的34.1%,是全省主要的用材林基地,拥有植物资源1500多种,森林野生动物50多种。区内山场广阔、土特产品繁多,软毛猕猴桃属世界4大良种之一,年产量占世界的70%;油桐年产量居全省首位;生漆年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蜂蜜、木耳、猴头、板栗、核桃、柞蚕久负盛名;山茱萸、辛荑花、天麻、杜仲、山楂、琥珀、桔梗、金银花、柴胡、茯苓等名贵中药材驰名中外,其中,山茱萸产量约占全国的80%,居全国之冠,辛荑花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杜仲有2000多万株。南阳草场牧坡面积大,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南阳黄牛是全国5大良种牛之一,历年出栏和存栏头数均居全国首位。这些先天的自然条件,为南阳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带来重要机遇。

2、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从侧面能够反映出着控制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又说明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标志。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因此,相对于其它四种因素,生产力水平权重设为0.2。

在经济方面,南阳市201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GDP总量为1140.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4.36亿元,增长4.0%。从总量上和GDP增速上在全省排名第三,说明南阳市整体经济实力较强。

在农业科技方面,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了南阳市农业生物工程实验室,成为豫西南最大的植物组培中心、最大的林果花卉种苗繁育中心。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32项,推广新品种100多万亩。园区获得科研成果18项,申报专利6项,引进了天冠集团投资1.5亿元的生物质能源研发中心、2万吨纤维乙醇生产厂,为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科学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3、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会逐步提高,城乡人口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相应地会反映在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上。需求变化通过价格会影响农产品的供给,这都会影响农产品结构的转变。因此,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权重设为0.2。

经济下行已经持续了3年多,所谓经济下行指衡量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都在不断的降低。这是造成国内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而且据资料统计,我国农村尚有6.4亿人,农业劳动力尚有2.6亿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3.2。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30.1%。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尽管国家对农业实行免税政策,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但这远远弥补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农业劳动力逐年下降,这对农业产业合理化发展是一个威胁。

4、人口数量

人口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有计划的人口生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轻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反之,人口盲目增长,就会出现粮食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情况,农业生产必然形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因此,人口数量因素权重相对于其它四个因素权重设为0.1。

中国在数量上仍是中国第一大国,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用1.74%的国土面积养育着全国7.48%的人口,而省辖市中人口最多的又是南阳市。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劳动力资源逐年减少,标志着人口负担逐年增加,再加之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更是不足,而老年保障投入的增大,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投资必然要缩减。因此,人口数量因素对于农业结构优化来说是一个威胁。

5、体制和政策

农业体制和政策是农村政策的基石,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不同,政策不同,对资源的配置方式不同,农业生产结构就要受到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农业从自给自足的时代逐步走向市场化与规模化和扩大化。因此,相对于其它四种因素,体制和政策因素权重值为0.2。

2015年,按照“扶优、扶大、扶强、扶品牌”的原则,我省设立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适度集中资金规模,重点建设都市生态农业工程,调整旱地农业结构,促进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继续坚持以设施农业为重点,支持园艺产品、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现代水产养殖业,加快特色高效农业主导产业设施化和规模化发展,推进农产品精神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一项项政策的出台,对于南阳结合自身资源和天然优势,必然会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中推波助澜。

综上所述,针对于每个因素进行打分,然后权重与分值相乘,总加权分数为3.2,远高于平均水平2.5。这说明目前南阳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推行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可行,能够将存在的威胁因素将为最低,尽可能的发挥各种机会,实现农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四、结论

农业生产结构合理与否,关系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是否能够正常发展;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发挥当地优势,使各生产部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关系到能否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到是否能够促进农业生态平衡的良性发展。通过对南阳市农业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南阳市借助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大力扶持以及结合先天自然资源条件,必将能够实现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开创特色农业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贵洲.西峡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体会.河南农业.2010年第7期(上).

[2]张兵,刘丹.当前农业结构战略调整需要关注的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8期.

篇13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要达到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除引进国外成熟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外,我国已形成一套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田间作业的精确定位、自动导航,以及农业机械智能化。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定位与通信系统,缩写为BDS,标志如图1所示。BDS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兼容共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BDS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中国正在建设的BDS系统由空间段计划由35颗卫星组成,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27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5颗静止轨道卫星定点位置为东经58°45′、80°、110°30′、140°、160°,中地球轨道卫星运行在3个轨道面上,轨道面之间为相隔120°均匀分布。提供2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属于第二代系统)。授时精度为10 ns,测速精度0.2 m/s。截至2012年10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北斗二代的最后一颗卫星,至此,我国北斗导航工程区域组网顺利完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由中心控制系统向卫星I和卫星II同时发送询问信号,经卫星转发器向服务区内的用户广播。用户响应其中一颗卫星的询问信号,并同时向2颗卫星发送响应信号,经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控制系统接收并解调用户发来的信号,然后根据用户的申请服务内容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对定位申请,中心控制系统测出2个时间延迟:即从中心控制系统发出询问信号,经某一颗卫星转发到达用户,用户发出定位响应信号,经同一颗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的延迟;和从中心控制发出询问信号,经上述同一卫星到达用户,用户发出响应信号,经另一颗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的延迟。由于中心控制系统和2颗卫星的位置均是已知的,因此由上面2个延迟量可以算出用户到第一颗卫星的距离,以及用户到2颗卫星距离之和,从而知道用户处于一个以第1颗卫星为球心的一个球面,和以2颗卫星为焦点的椭球面之间的交线上。另外中心控制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户处于某一与地球基准椭球面平行的椭球面上。从而中心控制系统可最终计算出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这个坐标经加密由出站信号发送给用户。

2 DBS系统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

2.1 在无人驾驶拖拉机上的应用

无人驾驶拖拉机是由固定操作站控制的无人驾驶农业机械。装在DBS系统后,拖拉机上的摄像机把传回的画面显示在监视器上,操作人员通过观看屏幕可对远处的拖拉机进行导航,拖拉机上的车载计算机存储一幅田间的数字化地图[1]。通过DBS导航,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能够沿着直线和不规则的曲线自动行驶,完成各种任务,通过自动导航可减轻驾驶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提高作业质量,对于夜间作业更具有优越性。同时节约燃料,减少化肥用量。

2.2 在农业收割机与播种机上的应用

GPS系统在装载联合收割机与播种机这种精确的生产方式,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使用多年,形成比较成熟的作业方法。我国现有的DBS技术完全可取代GPS。联合收割机收获农作物是利用DBS技术和产量传感器,获得农田作业区内,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的农作物产量分布,把这些数据经处理后可生成产量分图。利用农作物产量分布图,可控制收割速度、脱粒喂入量,已达到最佳的收割效果和最大的收割效率[2]。根据分布图得出数据设计出的智能软件。在农田作业时可根据按需投入的原则,进行分布投入,确保在农田作业收获时,按科学方法作业。还能确保播种机、插秧机等农机实现高精度,与设定误差达到厘米计,这样使播种机播种均匀、精良播种、深浅一致,这种精确的播种技术既可节约大量种子,又能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从而提高作物对营养如太阳能的利用率[3]。

2.3 在农业航空上的应用

DBS在航空作业中时,通过SSM中不同区域(较小的面积单元)所需农药、肥料的用量进行变量喷洒,当飞机到达作业区域时,DBS能实现将作业区域的信息用图像传送到控制平面,达到作业位置精确定位与自动导航最终实现精确施药及喷洒精确对接。DBS与航空农业结合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延伸,其优势是可以省时省力不误农时,可完成地面机械无法完成的项目,节约种子、农药和化肥,降低成本。

2.4 在农机管理上的应用

在农业机械上安装DBS卫星导航接收机和发射机,农机的位置信息就能在几秒内自动传到中心站,监控中心实时全天候监控所有农机的位置、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发动与熄火状态,还能随时回放和记忆以前的轨迹、行程,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采样、分析可判断农机在哪个区域行程、往返的时间长,以此判定耗油量大、易磨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建立加油站、维修站,不仅可以提高农机作业时的可靠性,还能便于配备DBS接收机的维护人员精确查找中途断油、损坏的农机。DBS系统装备农机还可以全天候、高精度地实现农机自动报警功能、锁车功能。农机可以像车辆一样执行超速报警、防盗报警,被监控所有农机超出监控中心的预设的速度报警值及超出或驶出指定的区域向监控中心响应出响应的报警。在农用飞机上,最基本的要求是确保农业飞机之间或与农作物间的安全距离。利用DBS系统的精确定位与测速优势,可实时确定农业飞机的瞬时位置,有效减小飞机间及与作物的安全距离,甚至在大雾天气情况下,可以实现自动盲降,极大地提高飞行的安全和作业质量。

3 DBS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DBS系统不仅在农机方面具有潜力,在精准农业中,用DBS生成图像,利用这些图像数据再配合精准农业,计算农田综合信息,查出土地的湿度、化学成分、排水沟位置,还能计算出最佳的种植方案及所需肥料、种子、农药的数量,还能应用在农业气象监测,提高天气预警业务水平,合理选择最佳种植时间,避免在农业上耽误农时。

卫星导航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信息体系,是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关键性、系统级的技术平台。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中,美国的GPS遥遥领先、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正在恢复建设中、欧盟的伽利略遭遇资金困境。DBS系统虽面临着竞争,但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不仅可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区内全天候、高性能定位、授时和通信基本服务,还可根据用户需要提供从系统级到用户端的全方位增值服务。DBS系统应用通过授权具备行业背景的系统运营商进行商业经营,逐步形成行业优势[4]。DBS系统取代GPS系统装备农业机械,是未来中国农业实现自主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打破GPS对中国农机导航的长期垄断,提高国家农业产量分布、农业信息的安全性与保密性,中国农业的发展将不依靠国外,如果国外对中国卫星导航技术封锁,可以自如从容地应对,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5-6]。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并完成全球的定位与服务工作,将继续推动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7]。

4 参考文献

[1] 罗成.无人驾驶拖拉机[J].南方农机,2009(4):18.

[2] 杨根华.浅述 GPS 系统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硅谷,2010(6):133.

[3] 田珂,周卫军,龙小辉,等.GP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资讯,2008(8):26-29.

[4] 窦长江.北斗导航卫星应用产业化研究[J].全球定位系统,2006(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