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劲渗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文化通过影视、书刊、网络等途径潮水般地汹涌而来,它们往往极力渲染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方式的优越性和不可超越性,以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虚假化或隐或现地削弱、贬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试图用文化渗透的策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产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心理,由此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冷漠和排拒。
2.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刻影响。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化时期,种种变化导致人们对过去较为统一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由此产生了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高校中来,从而导致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产生较大的冲击和消解。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化,整个社会显现出极大的流动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矛盾和冲突逐步凸现。其中最为典型的无疑是社会不公的加剧和腐败现象的蔓延,这也直接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对于我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认识和理解,出现模糊化和离心力不断增加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理论的教育效果。
3.大众文化世俗功利性的负面影响。随着大众文化与市场经济的高效结盟,使得消费主义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出现了畸形膨胀的趋势。其结果是经济的发展无法掩盖精神的贫乏和道德的颓废,一味追求感官的享乐、低俗的时尚堵塞了对理想和高雅文化的追求。这种负面影响折射到大学校园,势必导致大学生重视当下感受、关注个人利益、推崇享乐主义、忽视人之为人的崇高性、神圣性和超越性,不愿追问或者无力追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问题,让模式化、情感化的娱乐享受取代应有的道德追求和理性思考,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理想产生拒斥心理。
此外,国际上不同意识形态之争,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兴衰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态度,部分大学生甚至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丧失了信心。
二、“两课”在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和建设中的措施
1.“两课”教育理念应有新的转变。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致使我们的教育质量观存在着“重技术教育”轻“价值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早在1967年,哈贝马斯在《民主体制中的大学-大学的民主化》一文中,就曾针对当时欧美国家大学日益滋生的功利之风指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决不仅仅是为了给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大学教育还应该包括其他三个项目,即学生应具备某项事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以外必须要的品质及制度;大学应该是一个培养该社会的文化传统的传播及发展的地方。科学及技术当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但除了它们之外文化还包括其它的东西,像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2.要求“两课”教师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市场经济在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不小的冲击。正如有位学者所指出:“追逐金钱的活动,在中国从未形成这样的一种全民参预、铺天盖地、来势汹汹的金钱潮;对金钱意义的张扬,也从来没有达到这样一种藐视任何道德法则的地步。在这10多年商品大潮的强力冲击下,商品拜物教观念已渗透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意识深处,以致教养、文化水准很不相同的社会各阶层,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之不道德在本质上竟没有多大的差别。” 于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激情慢慢被金钱所窒息,职业价值和奉献精神渐渐被物欲所浸染,职业精神、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正在日渐消逝。高校“两课”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仅极大地危害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专业素质提高和个人发展;而且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师职业道德缺乏、教学人员流失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也使学生难以获得全面发展,必将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力量,影响到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要求“两课”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实践早已证明,在“两课”教学中,空洞的纯粹的理论说教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对学生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它早就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本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当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两课”教学中,讲清楚基本的理论是必要的,但理论的讲述绝不能采取纯说教的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强化实践的功能,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4.“两课”教师要不定期地进行教学调研,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沟通、互动的建设,加强高校的网路平台的建设。现实中“两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缺乏深入、准确的了解,因而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对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不够深入,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吸引力,使“两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了。因此为提高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更为了及时准确地把握、引导学生的思想现状,就教师而言,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状况,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也提高“两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两课”教学这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使其成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典范。要学马列、信马列、讲好马列。注意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动向,及时研究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环节,在原则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与学生一起,敢于研究探索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各领域的后备力量,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为之解决疑难,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是我们“两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一项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工作,是我们的良知所在、党性所在、事业所在、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参考文献:
[1]黄元全:《“两课”教学必须加强针对性》,《思想研究》,2005.3。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篇2
(二)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与“纠结”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任务更加艰巨,过程也更加错综复杂,它包括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血缘亲族聚居的乡村社会向城镇社区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从单一性社会向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等若干个方面,由此带来了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加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摩擦。特别是对个人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荡。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大概有两个层面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化时期,种种变化导致人们对过去较为统一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由此产生了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高校中来,从而导致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产生较大的冲击和消解。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化,整个社会显现出极大的流动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矛盾和冲突逐步凸现。其中最为典型的无疑是社会不公的加剧和腐败现象的蔓延,这也直接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对于我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认识和理解,出现模糊化和离心力不断增加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理论的教育效果。
(三)世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流话语支配了社会生活和它的发展方向,它被普遍认同的同时,也为大众文化或者称为世俗文化的生长、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合法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具有消费性的大众文化中断了50年之后,它的再次启动是在港台消费文化的“反哺”中实现的。邓丽君的流行歌曲、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的武侠小说、琼瑶、席慕容的爱情小说和诗歌以及海外华文电视连续剧等,以另外一种方式占领了中国大陆的文化市场这一文化形态被称为“快餐文化”。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以往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逐渐被大众文化取代。在这种充分满足人们欲望的平民文化的冲击下,社会主流思想以及人们的行为都发生着剧烈的改变。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经济发展的“这一条腿”已经长粗长壮了,而文化发展的“这一条腿”却成了残废——经济的发展无法掩盖精神的贫乏和道德的颓废。这种负面影响辐射到大学校园,势必导致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推崇享乐主义、忽视人性的祟高性、神圣性和超越性,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理想产生拒斥心理。
(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理论课程和日常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开设理论课程以及形势政策课,而日常教育则主要是学工处和辅导员的日常教育工作。这些课程虽然在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的立场、观点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有余,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
二、针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弊端,总结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一)加强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吸引力
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只有加强了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吸引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加强教育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意识
篇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710087)、重庆三峡学院2011年度第一批教授(博士)科研资助计划项目“中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1ZZ-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16-02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即通过教化或教育把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聚合心理,并将这种聚合心理上升为共同信念和奋斗目标。①对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提高国民向心力的重要手段。虽然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存在根本差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也大相径庭,但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对于优化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
1.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以确保个性发展和个体利益为核心价值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美国人普遍认同并内化为价值判断和为人处世的标准,这也正是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丰富,并能够根据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期间,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美国意识”以及进行广泛的废奴宣传工作。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则主要是激起大学生对美国参战的支持以及鼓舞士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冷战期间,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进行教育和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冷战结束后,随着国内外局势的不断演变,美国继续适时地调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以最大限度地为国家、社会服务。
2.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灵活多样。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倡导并遵循个性化原则,在尊重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主义精神的引导。这样的教育理念贯穿于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其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一方面,美国始终坚持使用公开的、直接的教育方法,通过公民教育、历史教育、政治法律教育等课程向学生灌输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另一方面,美国开始侧重采用隐蔽性、渗透性极强的感染启发法、心理咨询法、参观考察法等,引导学生自我感知、自我意识、自我教育。此外,美国高校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出发,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道德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情感体验、获得经验认知,并在生动的情景与平等的交流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增强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3.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多元化。第一,利用总统竞选等政治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第二,借助宗教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美国政府十分注重实现宗教与政治的结合、宗教与教育的结合,其密布全国的宗教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宗教活动进行国家意识与民族精神的教育,巧妙而隐蔽地把国民的转化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政府的顺从。在美国,有的大学还设有教士、牧师办公室,随时接待学生,还有专职牧师负责向外国留学生传教。②第三,通过参加唱国歌、向国旗和纪念碑敬礼等日常公民教育活动灌输爱国主义思想。第四,通过参观各种各样的纪念馆、博物馆、国家公园、展览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场所,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与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第五,通过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慈善工作等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网络化。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非常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不仅着力抓好学校这一主阵地的建设工作,还努力调动政府、家庭、社会、大众传媒以及各种政党、宗教团体积极参与,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教育网络。政府着力将报纸、书籍、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打造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力工具,通过它们宣传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以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等,从而强化了受教育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内化。
二、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突出政治性,理直气壮地开展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然而,目前仍有一些人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颇有微词,认为这是无聊的、无用的、无需学习的课程。之所以如此,除了受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影响以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作纯粹的政治课而否认其科学性外,经常被人挂在嘴边的理由就是认为美国大学没有思想政治课,但美国却是当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美国虽然标榜和鼓吹思想多元化,事实上却固守资产阶级思想一元化且意识形态化趋势日益凸显。因此,我国高校也必须理直气壮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淡化论”等思想。
2.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丰富且不断根据形势变化和社会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新,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也应在掌握意识形态发展、传播规律的前提下,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这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学生吸引力的关键所在。这既需要我们坚持理论的一元指导地位,提高其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较量的能力,也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于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积极借鉴其他意识形态中的合理因素,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3.以学生为本,加强受教育者的参与性。与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肯定个性、尊重个性发展,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相比,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更偏重于教育的系统性和知识的传播性,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其结果是,课堂教学往往沦为教师单方发送信息的“独角戏”,学生则只是信息的“接收器”而已。因此,应当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校内外实践活动并为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感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并提高认同度。
4.加强渗透性,注重运用隐性教育方法。相比较而言,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偏重于隐性教育手段,我国则主要采用显性教育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直白式的灌输,媒体上也是铺天盖地的宣传说教,而让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去体验、提高的隐性教育却非常薄弱,教育效果自然是难如人意。这就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改进教育方法,加强渗透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继续采用灌输式理论教育方法的同时,积极采用心理暗示、感染启发、参观调研等隐性教育方法;要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渗透到专业课教学、教学管理和日常服务中,渗透到媒体宣传和社会环境中。
5.坚持系统性,打造“五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引导大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成为其行动向导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一目标的实现,单靠高校自身的努力根本无法完成,还需要政府、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就当前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来说,家庭、社区和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还未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网络化的经验启示我们,党和政府必须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包括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在内的综合性立体化教育网络,形成合力,提高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注释]
篇4
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上大班授课、课时量少、与专业无关等问题使得英语课程很难引起大多数学生的重视。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发言少,与教师的教学配合少,课后用在复习和写作业上的时间少,这些问题给英语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现代英语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理念。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课堂现状及分析
英语学习受专业特色的影响 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应基于工作过程去选取,但会计工作的流程中不需要财会人员使用双语记账,因此,实际工作中用到英语的地方并不多。加之中西方会计准则的差异,原版教材中有许多案例是基于西方经济环境背景下编写的,这就意味着很多案例并不适合中国经济现状。沿用这些案例就脱离了中国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理解基于中国实际的专业知识,也无益于今后学生的工作需要。此外,财会人员的工作大都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因此,分组教学难以设计;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考核基本都是笔试的形式,内容也基本为做账、核算等书面任务。因此,学习成果难以展示等问题均成为课堂教学安排的困扰,导致学生对行业英语学习缺乏实践观念、应用难以实现的现状。
英语学习受学生能力的影响 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技校、职高的学生。前者通过了高考,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报考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英语成绩不甚理想,甚至有人报考非英语专业就是为了降低对英语的要求。后者英语基础较差,大多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这些学生在用英语来表达时,总会遇到词汇量小,语法混乱,表述不流利等问题。这些负面的影响往往使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打消学习的兴趣,形成既学不好英语,也不愿意学英语的心理暗示。表现为课堂上往往过度沉默,对教师的课堂组织不予合作,课后更没有复习和自学的动力。
英语学习受教师水平的影响 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要求基本是研究生以上,即使是本科毕业的英语教师,其本人所受的高等教育也是学术类研究型的。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从普通高校毕业之后直接从事职教教学工作的。这样,以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造就的师资队伍中,大多数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与用人单位联系较少,在实训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面的驾驭能力不强。理论型、教学型教师偏多,技能型、实践型、创新型教师较少。加之学校往往比较重视专业课教师的赴企业培训与实践,因此,高职英语教师面临着从自身做学生时所熟悉的教学方法,向适合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的高职学生英语教学方法的转型,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行业职业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待加强。
在这个转型的阶段,由于缺乏对会计行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很多教师还局限于讲解词汇、搭配、句型和各种语法知识,严重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教学前提。
生态式艺术教育
对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作用
(一)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概念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在现代生态观指导下的课程教育。这种课程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门艺术综合为一体,强调不同门类艺术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链接,强调在多种学科链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元视角和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①。具体来说,就是采用多媒体将各种与之相关的材料运用于教学的方法,是一种多学科综合的教学方法。
行业英语虽有一定的专业特色,但高职英语教学注重的是在某行业中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因此,会涉及行业生活、跨文化交际的方方面面。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学习英语时是有一定难度的。传统的阅读式英语教学在行业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是有局限性的。而生态式艺术教育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取与实践任务相关的图片、歌曲、广告宣传片、影视对白等,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将异域的风土人情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年轻人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奇事物的特点使这种教学形式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态式艺术教育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的论证
首先,生态式艺术教育符合多数学习者的学习形态。
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关于学习形态的概念②,并制定了学习形态量表,提出四种具体的学习形态,主要是适应式实验学习、分离式独立学习、聚敛式集中学习及理解式配合学习(见图1)。
对高职学生的抽样测试显示,121个测试样本中③,以适应式实验学习形态为最多,达77人,占总体样本的63.6%;分离式独立学习者29人,占24%;聚敛式集中学习者10人,占8.3%;理解式融合学习5人,占4%。这表明职业教育的学生更加倾向于技能动手操作,高职学生中有些人想象力丰富,知识获取更多是依靠具体经验的感受得到(参见表1)。
研究表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大于动脑能力。而生态式艺术教育可以还原行业的生活情境,最大限度地保证经验的体会与获得,结合高职学生感性的特点,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所承载的情感内涵。
一个学生偏好于一种学习形态,特别是非常强烈的学习形态,会使得他在这种学习形态中充满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致。而生态式艺术教育又往往能创造性地保证开设适应多种学习形态的教学情境。因此,这不仅能适应多数高职学生的学习形态,而且能因人而异地保护不同形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生态式艺术教育使学习任务生动、鲜活。
生态式教育可以突破传统会计专业课教学中的记账核算等教学任务,引入情境教学、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使学习任务生动鲜活。
1.穿插游戏的情境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会计专业术语和会计英语的专业表达方式以后,充分利用会计专业英语的单一性、相反性和简约性,以猜词游戏(如学习英语时常用的cross words,hangman)、数字游戏(如24点)等形式让学生易于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词汇和表达形式进行巩固记忆。比如猜词游戏,可以将英文会计专业术语以幻灯片显示给全班学生。请两个学生参与游戏,其中,一个学生面向大屏幕,另一名学生背对大屏幕。面对屏幕的学生用英语对看到的会计术语进行解释,对面的那名学生根据其描述猜出该术语。如遇到有些学生在作游戏时出现紧张、词不达意的情况,可以让其他人参与帮助,指出描述术语解释过程中的不明确之处,或提出更容易理解、更简单的表达方式。做完游戏,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总结游戏中出现的相关术语及英语表达方式,以巩固记忆。再如cross words或hangman这种小游戏很容易在网络上下载游戏软件,上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软件设计与所学会计知识相关的词库,进行游戏。课后学生可以将软件的手机版下载安装到自己的移动设备自行游戏。这种教学方式可调节课堂气氛,丰富作业形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很多高职院校都配备了先进的专业模拟实验室,并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专业沙盘大赛等实践演练。英语教学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英语教师可以在相关专业课程进行的同时,将英语课堂带入专业模拟实验室。对模拟实习的任务和过程用英语进行讲解,使学生与先前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对比和类比,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独立使用英语实习材料进行练习。在此次模拟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着重体验一下会计英语模拟实习与专业中文实习的不同之处,在比较过程中总结出常用的、关键的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应用会计英语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并且在贴近实践的演练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这种方法要求学校有充足的模拟实验室供学生和教师进行双语的重复课使用,需要校方和教务部门对行业英语教学使用模拟实验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协调实验室的使用。
3.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案例教学模式。在经济生活领域有很多国内外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等资料都是对公众公开的,尤其是英美国家上市公司的材料都是英文,任课教师可将其作为案例安排学生在课后先进行分组研究,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将分组研究总结出一些格式文件常用句型、句式进行分享和对比。还可以组织有能力的学生对财务报告进行书面或口头的分析,采用presentation、情境对话或模拟会议等形式将分析的成果加以展示。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使用专业知识来思考的习惯,锻炼学生专业英语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再次,生态式艺术教育可解除传统思想对教师的束缚。
国外教师在教材的选定和教法的使用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度,这样不仅能极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能因材施教地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国外很多学校的教学只有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只有纲领性的要求,而教材则由任课教师自选,且教学过程并不拘泥于所谓的教科书,而是选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因此,社会上大量有关书籍、报刊、文章等都可用作教材。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教学内容新、时代感强、学生感兴趣。
这种做法正是生态式艺术教育所倡导的从生活中汲取原汁原味的教学素材,经过训练有素的教师的精挑细选、精心编排,呈献给学生最贴近职业环境的课堂教学。这种做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也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值得我们探索和推广。
注释:
①“生态式艺术教育概念”的提出是由中国社科院著名美学家、艺术教育家、博导滕守尧教授经过多年的艺术教育研究与实践取得的一项重大的成果。
②即个人在吸收、处理和保留新知识与技能时所表现出的自然倾向、习惯性和偏好的方式。
③研究学生学习的形态,依据库伯对学习形态所提出的12项测试题(试题略),让学生对四种描述学习形态的项目,依自己适合度对每一题组加以排序,再依据得分算出学生的学习形态形式。
参考文献:
[1]任谦,鞠兴祥.职校生学习形态探究[J].职教通讯,2010,(4).
[2]蔡阳,马海峰.“1+N”会计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9(2).
篇5
Abstract: Ideological work of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work of the Party, which determines the political attainment and training quality of th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In the complex domestic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a new era, how to fulfi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becomes a major historical issue that is placed in front of college educators. Thus, this thesis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exploration on how to fulfi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universities in a new era.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ideology; ideological field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以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而且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质和培养质量。新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和更为严峻的挑战。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力度,守好高校思想政治领域的一方净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长期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始终站在党和学校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学校党政班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在当前国内外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工作环境下,我们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这项重大工作,提升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第一,意识形态工作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等重大政治方向问题。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去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第二,意识形态工作关乎社会及国家稳定发展大局。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摇篮,努力造就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职责。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青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过硬的本领和技能,更需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教育改革稳定大局的重要课题。
第三,意识形态工作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十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高校而言,这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师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着力培养和强化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是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如果一个人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偏差,没有同党和国家保持一致,这样的人最终在思想上就有可能会走上的邪路。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德优为先”的思想,着力夯实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导向,守好人才工作的思想阵地。
二、科学研判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高校历来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地,各种社会思潮都希望通过大学来传播、扩大其影响,对高校党建工作构成了较大的压力。当前,高等学校意识形态的主流和思想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当前意识形势领域也很不平静。
(一)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劲渗透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文化通过影视、书刊、网络等途径像潮水般汹涌而至。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展,网路传播呈现出了一种开放性的姿态,互联网逐渐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思想领域,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变革。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影视、熟客等各种途径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渗透,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技术系统,而且研究了各种意识形态的传播理论与方法。目前,互联网正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所谓的西方价值观和“人道主义”的外衣的掩护下,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极力渲染西方政治制度和生活理念的优越性和不可超越性,以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虚假化或隐或现地削弱、贬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试图用文化渗透的策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产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心理。当前,在互联网上,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噪音较多,极少数师生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偏离,道德情操下滑。
(二)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不断加快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
当前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化,变化导致人们对过去较为统一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由此产生了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高校中来,从而导致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产生较大的冲击和消解。此外,随着改革的深化,整个社会显现出极大的流动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矛盾和冲突逐步凸现。其中最为典型的无疑是社会不公的加剧和腐败现象的蔓延,这也直接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对于我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认识和理解,出现模糊化和离心力不断增加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理论的教育效果。
(三)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需求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理论课程和日常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课程虽然在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的立场、观点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有余,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作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政治理论课,不再是大学生们自愿认同的对象,而是成为强制被动接受的负担。上课内容过于固定、方法陈旧,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反映得不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脱离社会实践,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造成了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就大大降低了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育实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在一些高校,甚至出现极个别教师自己都不相信所将的内容,更何谈意识形态教育入脑入心。形势十分严峻。
(四)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认识的缺失制约了高校思想阵地作用的发挥
当前,一些高校工作者认为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离自己的工作生活还很远,对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着“不想管、不会管、不敢管”的问题。遇到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往往会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去合理地处置。如果听任这些言论大行其道,势必搞乱学校的思想阵地、贻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及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政权安全。
此外,还存在一些外籍人士将学校作为传教场所,向广大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大肆宣传西方宗教思想,妄图从思想上同化、控制学生,导致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近年来,国内高校校内非法传教事件屡禁不止,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放松、不动摇
高校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要始终保持警惕,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把学校这个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建设好、管理好。
(一)坚定方向,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适应性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转折之中,当代中国正处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变革之中。21世纪我们面临的将是经济、政治、教育、科学、文化、军事、民族精神等一系列竞争,是一场大的较量。高校越来越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震荡冲击的前沿,成为各种非与争夺青年大学生的重要区域。要牢固树立全球意识、大局意识,在涉及学校办学方向、维护政治稳定、人才培养目标、长远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上,都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使意识形态领域的防御能力、调控能力更好地适应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适应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新形势。
(二)提高认识,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
意识形态工作可以说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党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也是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2013年8月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我们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同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其视为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为此,必须认真分析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强化生命线意识,切实抓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要充分认识“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明晰责任,确立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主体
高校各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旗帜鲜明的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切实解决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问题,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思想部门要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各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参与到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中来,形成上下一条心,力往一处使的意识形态工作局面,做好做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妥善应对各类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做好学校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
(四)抓好载体,扩大意识形态工作的覆盖面
篇6
一、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负面言论的特点
高校教师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其负面言论有着一定的特点。
1、高校教师负面言论从鲜有发生到时有发生
在改革开放前,对党和国家的批判是少有的,教师的负面言论更是凤毛麟角。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持续繁荣,文化、政治也同步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中国社会步入社会转型期,西方多元价值观念的渗透,种种原因使得个别高校教师价值观扭曲。高校教师的负面言论从原来的鲜有发生到现在的偶有发生,从偶有发生到时有发生。近日广东省纪检通报了一起高校教师发表有损党和国家的负面言论被撤消行政职务的消息。通过百度搜索关键词“高校教师负面言论”的相关的新闻报道达227000条。这一现象的频繁发生引起了国家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往高校教师偶尔为之的对党和国家不足之处的批判发展到今天个别高校教师以批判党和国家为教学常规。
2、高校教师批判对象从学校社会到党和国家
高校教师负面言论话题呈现出从家庭、学校到国家、社会,从教育现象、社会现象到意识形态等不断加深的局面。高校教师可能由于家庭生活不幸福、学校管理的不完善,从而在课堂不时发泄对家庭、对学校的不满,这种不满发展对国家、对党的不满。把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的自身的不幸归咎于党和国家的无能,学生便成为教师负面言论的对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由开始不断批判、嘲讽教育制度、社会现象的不公发展到对国家根本制度、国家指导思想、国家意识形态的不满,从而否定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仅仅在于控制民众、美化政权的错误言论,这是我们应该及时警醒的。
3、高校教师负面言论的影响从学生学校到国家社会
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对他们而言,没有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因此他们对于教师的言论基本上是接受和认可的。如果教师的言论是错误的、消极的,那么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相当有害的。不仅仅如此,我国每年有七、八百万大学毕业生,当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岗位后,他们由于教师的负面言论而形成的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国家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负面言论的意识形态分析
(一)意识形态理论概述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首先是由法国感觉论哲学家特拉西1796年提出来的。他将意识形态“界定为‘关于观念的科学’。”[1](P184)后来这一概念被拿破仑时代所追捧,并成为革命信仰的代名词。“但是意识形态概念的现代语境最终是由马克思确立的,意识形态完成由古典意义向现代意义的转变,应该归功于马克思。”[2](P77-78)
马克思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创立了伟大的理论武器――理论。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布・鲍威尔、施蒂纳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一步步澄清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内涵。马克思认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P15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来自思辨精神的德国意识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批判,确立了建立在现实的个人前提下、建立在社会物质生产上的意识形态理论。
伯恩施坦说,无疑是一种意识形态。今天,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仍然需要运用科学的意识形态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当今社会上,在我们高校教师中,还存在一些对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认识不够,甚至作出错误理解与负面宣传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前文我们分析了当今我国高校教师负面言论的一些特点,那么这一个现象的出现,在意识形态视角看来,有着一定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将从意识形态主体、客体、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1.意识形态主体――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
灌输理论是意识形态得到确立和实现的重要原则和路径。“‘灌输’就是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教育、宣传、指导实践等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对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宣传。”[4](P366)因此我们可以说党和国家是意识形态的主体,而广大人民群众是意识形态的客体。
篇7
一、切实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中心,建设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党对高校的领导,关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是高校党委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坚决抵制错误思想和言行,同时加大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考核力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二是高校党委要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如个人自学、集体学习、研讨交流等形式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领会系列讲话精神,确保高校党委干部忠于党、忠于人民,加强高校党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高校各部门和各学院要像抓教学科研一样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确保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
二、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能力建设
第一,着力提高专职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主动加强学习,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做到真信真懂真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系列讲话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另一方面,高校要对教师加强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训,强化他们的政治意识、底线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大学的学术自由并不等于‘任性’,学习西方的知识,其目的是为我所用,而不是被西方知识特别是其中价值观操纵,教师不能把课堂当做个人随心所欲的秀场”[1]。
第二,着力提高辅导员和行政管理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一方面,高校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使其朝着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建立辅导员选拔、考评、发展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实现辅导员队伍由量到质的提升,由组织推动到自我发展转变,切实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政治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对行政部门的管理干部队伍进行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规律及要求,增强他们依法开展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能力,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着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一方面,高校要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长期化、常态化。采取师德师风模范评选、师德师风宣讲教育等形式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同时建立高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搭建投诉平台,形成有效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师德师风考核。“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把好教师聘用政治关,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引导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2]。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作为师资引进、职称评审、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三、切实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监管能力
第一,强化课堂纪律。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守从教的政治、法律和道德底线,强化课堂中的纪律意识,坚决杜绝课堂中出现去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和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否则,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应注重对教材政治思想水平的审查,杜绝进入大学课堂的教材出现传播西方政治观点和普世价值的现象,同时,以创新话语体系为着力点,进行以为指导的教材体系建设,确保在大学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二,提升对新媒体的治理水平。首先,加强舆情引导。对于网上的错误观点和舆论,高校有关部门要及时发声,引领舆论的正确走向,并且针对网络上的热点问题采取“网上舆情,网下处置”的有效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其次,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强化法制理念,着力制度建设,对于网上的错误言论和观点要及时引导,对传播错误观点并造成严重后果者要依法严肃处理。除校园网外,高校要建立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官方微博和微信,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时有效地传播出去,并且利用这些公众平台引导大学生理性上网,同时,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网络传播规律、网络新技术,真正使网络空间一片清朗,促进高校校园和谐发展。
四、切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学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为此,一要创新教育形式。既要发挥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站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又要有效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反映大学生思辨能力增强和社会经验日趋丰富的特点,抵制错误思想,针对高校师生作为社会知识精英群体的特性,传播正面声音,畅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主渠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生中的传播力。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载体作用。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以学生社团为核心开展活动,学校党团部门要做好对各项活动的审批,不断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三是改革创新理论宣传方式。理论宣传要客观、真实、全面地解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理论宣传过程中将党和国家的利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增强理论宣传的亲近感和真诚感,通过提高理论宣传的可信度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篇8
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和谐观念,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高校历来是各种意识形态的混居地,高校的学生又来自全国各地,牵涉到千家万户。因此,高校稳定又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冲击,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紧密渗透,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各种挑战,一旦控制和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削弱构建和谐社会的力度。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将为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提供精神支持和合法性基础。
大学时期也是青年大学生确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能否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有效的影响,我们的主流政治观念、价值观念能否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将影响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影响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起到长远的作用。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前沿的辅导员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优势明显,也因此作为最主要的力量。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性质
从高中跨入大学,学生都会有这样的心理阴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不那么密切了,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少了,经常见到的就是辅导员老师。其实辅导员老师的身份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高中时的班主任,由于师资力量和管理方面的因素,我们的辅导员老师与其他任课老师相较起来,还是接触学生最多的老师,还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人们都说,老师是一本厚厚的内涵丰富的书,学生可以从这本书上学到很多东西。
二、高校辅导员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自身优势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现行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对学生影响很大。辅导员除了管理学生和辅助学校的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之外,还能够直接和学生接触、交流,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问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集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优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辅导员的视角来研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更容易发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容易找到适合各类学生的工作方法,克服政治思想工作僵化和强硬的弊端,以达到潜移默化、循序善诱、“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由此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引导作用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确立阶段,大学时期是教育和引导青年确立正确的“五观”黄金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教育内容涵盖了党的最新理论的学习,形势政策教育以及各类专门针对特殊事情及节点的专题教育,教育形式包括专题报告讲座,理论学习,党团课,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
(二)组织实施作用
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群体分类日益多元化,思想领域呈多样性的特点,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快,敏感度较高;另一方面,思想领域具有多样性,隐蔽性的特点,进行教育工作时更加需要认真组织和开展,由于此项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认真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类并运用不同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同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开展此项教育,成为辅导员在意识形态领域教育中的重要职责。
当然,新形势下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意识形态上的战争无休止,我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品德课上老师就说过,帝国主义敌对势力妄图和平演变中国,就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长大了,没有被演变,这些刽子手就在我们的孩子这一代人身上下手,简直是卑鄙至极,往往就是有些家庭不信邪,接受敌人的金钱,相信所谓的崇洋,自愿被利用、被欺骗、被逐步趋近死亡……
篇9
(二)重视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牢牢把握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三)众所周知,忽视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必然产生严重后果
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上的失误,思想舆论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给高院校校师生带来消极影响,造成高校迭起,不仅影响高校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带来冲击。
二、高职院校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决定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极其重要
(一)高职院校是传承和创新知识与思想的重要园地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园地。人才培养是高院校校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功能,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就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是学习、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
高校是理论研究创新的主阵地,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理论队伍、推进党的理论研究宣传武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挥高校理论学科和人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
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群体逐步年轻化,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60%以上。迫切需要加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把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
三、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状况反映意识形态问题显著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复杂挑战
从国内看,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热点问题相互叠加,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纷纭激荡。从互联网的发展看,传媒领域、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高校师生是网络上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群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亟待加强
1.有的对意识形态工作不重视,没有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宣传思想工作缺乏合力。
2.有的对课堂、讲座、论坛、出版、社团等阵地管理不严,意识形态领域噪音杂音时有出现。
3.有的对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应对不力,主动发声不够,没有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4.有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力量不足,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并对整个社会的宣传思想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四、加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
(一)坚定理想信念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二)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三)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大做强正面宣传
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指导地位。
(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
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篇10
Cognitive Features and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Socialist Ideology under New Conditions
ZOU Ping
(Xiangsihu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8)
Abstract The overall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plays down, the apparent existence of fuzzy cognitive value of socialist ideology. As an important bas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university education must be based on practice, many college students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system, and efforts to enhance the degree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in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the main path is to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visual - listen - feel trinity campus culture system constructed; strengthen and build life practic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ist ideology; culture; value; internalization; practice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意识形态理论认为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突出作用。党的十七大、十先后提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任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当前社会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混杂性、功利性、模糊性等特点,如何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及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同,强化其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内化融合及其对大学生实践的指导引领作用,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中最受关注的领域,必须直面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动态地掌握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实际,切实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认同情况,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观念意识世界中的内化程度。
1 当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认知特征
当前,我国正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文化观念领域日新月异,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文化交织碰撞,社会思想、价值观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同时,网络信息时展方兴未艾,尤其是近两年手机网络的新发展、微博等资讯交流工具的广泛运用,人们越来越被“信息大爆炸”所衍生的巨大能量所包围,面对四面八方、千奇百怪的海量信息,面对文化价值多元的、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环境,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世界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观念意识形态上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当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观念淡化的总体倾向明显。当下,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表现出明显的实利主义,注重实际和眼前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知识学习、轻视道德人格培养;关注个人和小团体、忽视集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待意识形态问题也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冷漠,主要表现在大局意识薄弱、政治观念淡漠,政治参与热情不高,对非娱乐性质的集体活动兴趣不大;在理论学习方面,重视专业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不高,甚至认为其无用。同时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个性,突出自我,他们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价值观,对统一而具权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往往抱以排斥或质疑的态度,这使他们对共同的意识形态的问题有所回避,表现出淡漠的情绪,不愿意过多谈论,不关注、不感兴趣。
(2)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价值认知上的模糊化。面对当前社会充斥的多种多样的思想认识与价值取向,部分缺乏辨别能力的人往往容易模糊认识、丧失方向。青年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逐步稳定的阶段,他们富有年轻的热血和激情,对社会矛盾问题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但对于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还不具备成熟理性的分析鉴别能力,可以说,大学生群体中不少人存在思想认识模糊混乱,容易盲目跟风,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识往往也很片面,对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不自信,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出现的某些问题认识模糊,只看到现象和表面,看不到原因和实质,对某些问题一味否定,却又说不出合理的原因,因此,当一些错误认识通过华丽的包装,在似是而非的说理之间宣传某些歪曲论调,大学生就容易受到蒙蔽,使自身陷入迷惑。
2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程度的具体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得到认知主体的认同,并融入认知主体的观点信念体系当中,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并逐步作用于认知主体的判断、行为等实践活动。意识形态功能主要通过社会成员主体的内化过程得以发挥,只有通过内化,意识形态的有关内容才能影响主体实践,成为主体实践的指导。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知总体淡漠化的局面,高校必须立足实践,多方面着力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养成的体系,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观念意识世界中的内化程度,通过内化使青年大学生群体自觉地为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成长成才,在其工作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而面对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越来越突显出其弊端,灌输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脱离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在新的条件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实践性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立足实践、面向社会、联系实际并在授课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就是将这种实践性贯穿于教学的新模式。例如有学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①实践性教学模式能够有力地帮助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有关理论,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在体验中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关内容。因此,也有学者直接将内化的过程作为实践性教学的要素,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心组织下,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使学生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利用图像、案例、情景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感知社会,体验人生,实现“教化”与“内化”,“知”与“行”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②可见,只有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引导和带动大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理论。
2.2 加强视―听―感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构筑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内化程度要求高校大力营造多层次、全覆盖的校园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视―听―感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宣传栏、广播、刊报、影视、网络等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空间,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思想内容融入宿舍文化、教室文化、食堂文化、办公室文化;三是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于各种各类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与校园的节庆文化、晚会文化、社团文化相结合,使大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关思想内容。
2.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体系构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可以通过教育和各种活动成为大学生所见、所闻、所感,还可以通过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长久地鼓舞、陪伴和影响大学生的成长。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路径相结合,从进入大学开始,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设定自我成长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为指导,制订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和学年计划,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定期进行总结和分享,在展示和交流中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和自我激励。其次,注重创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校外生活体验平台。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升华思想。第三,应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能有效感染和带动大学生的辅导员队伍,在师生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内容的认识。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名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效性及内化路径研究”,项目负责人邹萍,项目编号2013SZKT04
注释
① 姜廷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功效及特性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郑向东,申群喜.健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社会纵横,2007.7.
② 陈友放.创新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新模式.职教论坛,2010(12).
参考文献
篇11
(一)中西文化的冲突,容易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减弱
中国传统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取向,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和国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其价值取向以强调自由和竞争、张扬个性,崇尚人权等为特点。这两种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能共同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但如果一方处于劣势或没有做好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应对,则容易导致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渐弱,给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
(二)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化,容易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导向失控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迅猛发展,网络成为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手段、新阵地。无限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打破了国家的界限,使互联网上各种文化思潮并存、激荡。一些西方国家更是利用其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将网络作为向我国大学生渗透其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大肆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及有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作用,容易造成人们意识形态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和迷茫。因此,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化已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增加了高校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导向失控。
(三)在多元文化碰撞下产生的民族虚无主义,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激烈冲突之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采用各种方式对他国实施文化渗透,企图同化、消解他国的文化传统,从意识形态上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综合实力处于弱势的不发达国家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即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本民族的文化,甚至否定自己一切的态度或思想倾向。由于我国经历了备受欺凌的近代历史的发展阶段,建国后又有“”的挫折和失误,另外改革开放后人们在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中,发现原有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人们为中国的落后而痛苦,也引起了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空前规模的反思和批判,出现了一定程度上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民族虚无主义是基于一种错误的、偏激的、割裂历史的文化反思,是对本国、本民族缺点的放大和对本民族传统的完全抛弃,以及对西方文化不加批判、不加分析的过度美化和采纳,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进而威胁到高校乃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保障新路径
(一)以多元整合的态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导向与灵魂。同时,当今中国文化渐趋多元,就会有多种其他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虽然有些敌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挑战,但同时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存在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益补充。因此,要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应该采取兼容并蓄、多元整合的文化态度对其他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大放异彩。在多元文化社会里,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我们需要具有宽容和对话的精神,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采取理论灌输、政治宣传、组织谈话、领导谈心等方式,注重形式,未能很好联系高校师生的现实生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出现价值取向的迷茫和对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因此,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改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而言,在教育内容上应做到信仰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发展要求相结合;在教育沟通上,不回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发展中的问题,采用正面教育与反面例证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机制。这样,大学生在对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存在差异的意识形态进行比较、分析与鉴别的基础上,能够自主选择个人所应确立的正确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就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校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传播,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宣传和讲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还是大学生“四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讲解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课程。当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理论教学专职队伍是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定的和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其次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关注社会实践,关心学生、认识社会,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放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现实洞察力,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出发,把理论成果的精髓和实质传达到每一个理论关注者的眼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聘用要严格把素质和质量关、考核贯穿于上岗前和上岗后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并定期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使其思想和业务知识跟得上时代脉搏。在现今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重要转型时期,要在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把握主旋律唱响主旋律,理论战线上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是精兵、是能手。
篇12
[24]葛晨光.试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
[25]张芳.浅论新疆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及工作机制[J].传播与版权,2014,(5).
篇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96-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统一全党思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青少年,是我们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功能的重要对象,因而,创新青少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模式,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作为从事意识形态教育和研究的思政教师必须对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对策和建议。
一、新时期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信仰状况
青少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思想敏锐, 自我意识强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幻想,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正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政治信仰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
第一、部分青少年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的关注中心从政治转向了经济和人文等方面,不再把政治放在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同时西方文化的涌入亦使青年形成了价值观念的“去中心化”。西方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青少年更加关注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问题。他们重视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关注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此时他们还是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弱势群体,在这样的荡涤中或裹足不前,或无所适从,或偏激狂热,从而造成政治信仰缺失。
第二、部分青少年对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态度不积极。思政课仍然是学生政治方面知识的基础来源。青少年认为我们有必要上思政课,但是思政课程也需要改进,老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改进。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思政课不能再一味的读读课本教条,这样很难激发青少年的热情。同时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把大量的政治现象和政治信息展现在人们面前,青少年在早期形成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及政治信仰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青少年处于校园的亚社会环境中,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尚不健全,多数尚未形成政治价值认同,在此状况下,必然直接影响他们政治信仰的状况。
二、青少年意识形态冲突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东西方文化冲突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渐弱。中国传统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取向,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和国家,国家利益高于社会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其价值取向以强调自由和竞争、张扬个性,崇尚人权等为特点。这两种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能共同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但如果一方处于劣势或没有做好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应对,则容易导致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渐弱,给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
(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迅猛发展,网络成为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手段、新阵地。无限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打破了国家的界限,使互联网上各种文化思潮并存、激荡。一些西方国家更是利用其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将网络作为向我国青少年渗透其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大肆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及有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作用,容易造成人们意识形态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和迷茫。
(三)在多元文化碰撞下产生的民族虚无主义导致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激烈冲突之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采用各种方式对他国实施文化渗透,企图同化、消解他国的文化传统,从意识形态上进行。民族虚无主义是基于一种错误的、偏激的、割裂历史的文化反思,是对本国、本民族缺点的放大和对本民族传统的完全抛弃,以及对西方文化不加批判、不加分析的过度美化和采纳,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进而威胁到高校乃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思路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导向与灵魂。同时,当今中国文化渐趋多元,就会有多种其他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虽然有些敌对意识形态对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挑战,但同时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存在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益补充。因此,要维护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把握青少年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应该采取兼容并蓄、多元整合的文化态度对其他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主导地位。
(二)拓展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向青年青少年传播中国化成果理论,特别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发青年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树立远大理想、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主渠道、主阵地。当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专职理论教学队伍是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定的和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其次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追求真理,注重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再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现实视野,一切从中国的发展历史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理论的精髓和实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聘要严格把关、考核,并定期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使其思想和业务知识跟得上时代脉搏。尤其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要在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唱响和唱好主旋律,必须要有一大批精兵强将,政治上可靠,业务上过硬,真正有能力把当代青少年团结在党的周围,团结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
(三)增强青少年社会实践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培养载体的选择和社会实践方法的运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以增强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力和实践感受力为目的,建立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社会实践方式,强化高校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参与的角色意识,增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自主性。具体来说,首先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要实现连续性与阶段性;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使青少年社会实践体现物质利益与义务性相结合;再次在实践活动的覆盖度上要使得社会实践体现普遍性和独特性相结合;最后在实践推动上使社会实践的指导和支持具有社会性和合作性。最终目标是使社会实践成为青少年觉悟提升、素质拓展的主要载体,成为学校与社会合作育人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恩亮; 高军,外国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13/09
2、张勇; 杨瑞华,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