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师的语言艺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的语言艺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1

优美的声音形象在教学中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们常用“如沐春风”来形容交际语言中的感受。“如沐春风”当然首先是指言语内容的亲切,深沉,有意义,其次是指声音形象优美,悦耳。听那些声音优美的演员或主持人说话,表演,即使听不懂也感到心情舒畅;而在课堂上听那些声音尖利沙哑,无亮色的声音,确实有受罪之感。

教师的声音形象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不良情绪常常导致教学的不成功。声音尖锐,刺耳,过于响亮或瓮声瓮气等都会让学生产生烦躁的情绪。情绪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又可以调节这种活动,或者使之变得更加积极,更加活跃,或者使之变得更被动,更消极,更加死气沉沉。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及对任何事物的判断。处于积极情绪下的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有更多的积极印象,更愿意服从教师的指挥,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更愿意听课思考做作业,学习成绩自然就会好。情绪还有助于记忆,在愉快的良好情绪状态下,记忆知识变得更为轻松,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讲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听清楚,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教学语言必须是标准的普通话,否则在听课的学生总会有人听不明白。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和讲授的内容,教师还必须要有优美的声音形象,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响亮是教师言语最基本的要求,但音量决不是越大越好,音量是以坐前排的学生不感到声音太大,坐后排的学生听得清而又“耳感舒适”为宜。语音准确,口齿清晰是确保学生从语音上“听得懂”,“听得清”的首要条件。

教师讲课出来了语音准确,音量适中外,在措辞造句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最基本的是要明白,简练,生动。明白,也就是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让学生听懂。教师的讲课语中不能夹杂过多的学生尚不明白的名词术语;句子也不宜过长,修饰语,附加语不可过多,更不可在一段句子中插入许多解释和说明;简练,就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要用较少的言辞精确的表达,不要搞辞藻堆砌。生动,则是指教师的语言不要只是抽象的表达,不要死死板板的,而要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教师讲课的言语要有明显的节奏感,且教学内容的布局上和时间的安排上也要有节奏。在讲课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与需要学生注意的内容穿行;教师的讲解与提问,启发学生应互相交替。在时间安排上,教师一般采取前紧后松。切忌前松后紧,以致于发现时间不够时加快节奏给人以草率收场,虎头蛇尾的感觉;或是拖延下课时间,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 教师的态势语

教师的言语交流除了有语言交流外,还存在一些非语言交流,其中姿势,动作,表情的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态势语。态势语是说话人在说话时的身体状态和面部形势;反过来说,也就是以一定的身体状态和面部形势辅助口头语言表达的那种人所独具的语言信息。态势语作为非语言交流的一重要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以自己的有声言语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力求配合得体的态势语来加强有声言语的教育作用,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在人际交往中,态势语和有声语言一样重要,有时甚至比有声语言更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了一个公式: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态势语的重要性。

教师讲课的姿态可以分为:动作和面部表情。动作又包括手势和各种身体动作。教师的手势和身体动作是教师为表达讲课内容而采取的辅助手段。它形象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但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如果手势太多,不停地挥来舞去,给人以手舞足蹈,眼花缭乱的感觉,学生只注意到手势上,而没去注意所表达的内容。更不要用过分夸张或含义模糊的手势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使学生摸不着头脑。而过于简单的手势语显得不自然,无助与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

教师讲课时的面部表情是心情的自然流露,眼睛有心灵的窗户之说。教师讲课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面部,尤其是望着眼睛;教师也应当面向学生,注视他们的眼神。教师的面部表情对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十分重要。整堂课都紧绷着脸,学生望而生畏,面部表情呆板,缺少变化,也会削弱语言感染力。教师讲课在要求学生参与与回答问题时,教师的面部表情也十分重要。亲切,信任的目光往往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反之,不信任,轻视的面部表情只会让学生战战兢兢的参与。而且某些需要用情感表达的教学内容更要求教师用面部表情的变化,形象生动的帮助学生理解。

语言是教师职业的最重要工具,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与完成主要依靠语言来实现,即使是在当今互联网高速普及的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依托的远程教育或网络教育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取代口耳相传这种基本的教育教学形式,语言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应该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工作手段。因此,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语言大师,他应该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足够的智慧去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和说话水平,不仅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还要言之有术,言之有文,言之有美。

参考文献

[1] 陈涵平.教师言语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 董兆杰.口语训练.[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3] 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4] 刘显国等.语言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5] 乐爱国.教师口才.[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6] 赖华强,杨国强.教师口才艺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7] 刘伯奎.教师口语――表达与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篇2

2.语言艺术是舞蹈教学的主要手段。不管是常规的课程,还是类似于舞蹈教学这些非常规的课程,语言教学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舞蹈教师通过语言艺术保持与学生良好的心灵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从而确保提高教学质量。舞蹈教师也需要通过语言艺术将动作要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的学习速度和质量。

3.语言艺术影响舞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舞蹈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不但会对教师自身教学课程的进展和教学成果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还有可能影响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首先,学生通过舞蹈教师的语言艺术中探索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能提高自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循序渐进的影响力,学生长期在教师语言艺术的氛围中,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喜欢上语言,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灵活应用语言具有很大的帮助。再者,舞蹈教师对于舞蹈意境的优美生动的描述,使学生从中感受美丽的存在,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确保学习质量。而舞蹈教师就需要具备对事物的感悟和表达能力,以确保他们的语言艺术具备审美价值。

二、舞蹈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艺术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动作体现美的艺术,舞蹈教师不仅要知道怎么样造就这种魅力,更重的是了解怎样把体现美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具备非常强的教学修养。舞蹈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正确地运用语言艺术。

1.教学语言需要清晰准确。舞蹈教学中存在多种专业名词和术语。舞蹈教师在进行动作解析和理论知识传授的时候,表达一定要清晰准确,以避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偏差,不能理解核心精髓,从而导致学习情况差,甚至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并做到教学语言准确无误。这需要舞蹈教师熟练地掌握舞蹈专业相关知识,并能通过语言艺术表达,让学生尽快学会舞蹈动作。

2.教学语言需要生动有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可以使用诸如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述舞蹈的动作和精髓,通过想象描述舞蹈表现的环境和背景,让学生觉得轻松愉悦。对舞蹈动作生动有趣的描述,可以渲染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同时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总的来讲,舞蹈教学老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审美和表达能力的作用。3.教学语言需要精练。舞蹈教学的独特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要精练。舞蹈教学是动作和语言描述同时进行,如果舞蹈教师语言不精练,首先会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大,学生不能抓住重要内容,学习质量下降,延迟教学进度。其次,舞蹈属于一种艺术性的运动,学生在学习或者练习舞蹈动作过程中,精神兴奋度高,如果教师语言太过烦琐会抑制这种精神状态,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和身体上不适,另外学生还容易产生反感情绪。

4.教学语言需要亲切。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甚至会有受伤情况发生。在学生动作不到位或有消极情绪时,舞蹈教师的语言过于生硬严厉会使学生的情绪更受到打击,内心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学习过程。如果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亲切的态度,并使用适当的语言安抚、鼓励学生,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提高自信力,在舞蹈学习方面也可以有所造诣。

5.教学语言需要富有情感。舞蹈传递人类的情感不仅依赖于舞蹈造型和动作,重要的还有情感因素。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展现情感的作品需要融入感情地讲解,从而创造合适的学习氛围。舞蹈教师需要将语言赋予情感,使用丰富、生动的词汇将学生带入舞蹈体现的环境中。只有当学生对舞蹈展现的感情有深刻的感触时,才能更加激发学习舞蹈的激情和学习的质量。另外,学生在此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审美观念。

篇3

一、教师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它明确的教学目的,而教学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讲授的科学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准确性,就是对每个概念、原理、规律的阐述都必须在论点和论证方法上是正确的,并且能够准确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不允许滥用与科学不相符的简语,不使用含混不清的语句,不说无关紧要的话,从而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讲授内容;精练性,就是用词精当,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逻辑性,就是对每个问题的论证、推导理由充分,步骤严谨,无懈可击,合乎逻辑地引出必然的结论;系统性,就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讲话有条理,头绪清楚,层次分明,不紊乱。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只有教师的语言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才能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否则就会导致概念不清或判断错误,推理上自相矛盾,既影响学生掌握知识,也阻碍他们智力的发展。

二、课堂语言的思想教育性

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授业”与’传道”是水融同时进行的,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同时,总是将自己一定的立场、观点、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文明行为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也就决定了课堂语言在思想方面应具有教育性。教师应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内容,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恰当的进行思想教育。

三、课堂语言的生动艺术性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讲好课、教育好学生,尤其要锤炼语言。

1.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不同于平常说话的特殊语言,它必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的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是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是要告诉学生怎样才能获得知识的果实。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问题性,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由“此”想到“彼”、由“表”想到“里”、由“因”想到“果”

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学语言应追求张力或弹性美。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教师必须处处注意设疑、制造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思索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找出答案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去听课、看书、分析、思考,解除疑问。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意识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获取新知识,掌握新内容。.设疑可在新课开始前新课开始前设疑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全神贯注地听课。如我在讲授完全平方公式时,让一学生出形如(a+b)2题,我迅速作答,其他学生利用多项式乘法作答,验证我的结果是否正确。学生还没算完,我已经回答出来。学生感到很奇怪,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带着问题听课。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教师语言的幽默诙谐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如果教师的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并能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最佳享受的高智慧语言艺术。教师语言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富有哲理,会给人一种无穷的回味,也能起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不过要做到语言的生动,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一下子做到的,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教

师的学识、性格,应该说在这一方面教师若不注意自身的修养和生活的积累,短时间是难以使自已的语言生动活泼起来。

3.能化抽象为具体

学生理解事物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而教科书一般是以抽象概括的语言叙述的,文字虽然简练,但缺乏具体形象和情节,很难吸引人。因此,教学要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刺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点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恰当举例,选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或讲解,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后易于理解。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的内容有不同的老师讲解,学生会产生吃力或轻松的感觉,这就表明了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技巧的差异性。教师应避免枯燥平淡乏味的课堂语言。

4.应具有明显的节奏性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器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

教师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象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教师语言讲究音量、速度和节奏。一般说来,教学语言的音量、速度和节奏应以全班学生都听清楚为宜,过低,后边的学生听不清楚,过高,像高音喇叭学生会觉得刺耳,不舒服。所以,音量的高低强弱一定要适度,恰到火候。教学语言的速度也要适度,教学语言若能做到高低快慢适度,语调抑扬顿挫,跌若起伏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学生听起来当然会从容不迫,如听仙乐,越听越爱听。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以收“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

篇4

二、课程语言艺术

课程语言艺术是教师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使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模式。课程特点彰显课程的内涵,讲授的语言艺术体现教师的水平修养。比如几何学中的马鞍图、超立方体,学生很难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研究图中内在的性质,而且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时候,数学老师可以将图形学、美术学、计算机等技术融入到数学概念的解释中,通过计算机构建动态图像或绘制仿真模拟图形,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的差别语言艺术

教学目的差别也要求教师使用符合目的教育的课堂语言艺术。比如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就是教育目的差别非常明显的两种教育。成人教育基本上跟随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人们认识能力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面授、函授、电视、广播、多媒体、实践、自学考试等既广泛又灵活,而且越来越成熟,适应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需求的人的需要。而职业教育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同时注意到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强调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在验证中发展能力,要求学生不但动脑,而且动手。教学结果有一定的成果或标准做参考,因此,其教学形式比较简单。因此,课堂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就使得两者在相同的教学形式上交叉。

四、教学对象语言艺术

教学对象不同,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素养、教学表达方式,遵循的语言规则也会有所不同。根据教育对象的教育的目的划分,有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博士教育等等,这种教育性质的划分,也就将教育对象清楚的划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根据对象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执行不同的教育模式。另外,由于男生和女生的性格特点,可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在实施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提问语气,照顾学生的情感状态,尽可能使教学达到最好的状态。

五、课堂语言的艺术内涵

有关课堂语言的艺术内涵,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见解。王莉颖等人认为,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科学性、教育性、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五大特点。孙利认为教学语言艺术应该注意:情感艺术、表达艺术、提问艺术和情感艺术。丁敏认为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的特征是:形象性、审美性、启发性和教育性。而钱威认为教学语言应具备一般语言的共性要求,更应把握自身的个性特征:从教学目的任务看,教学语言要具有高效的教育性;从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具有专业知识性;从教学对象看,教学语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从教学方法看,教学语言应有灵活的启发性。

六、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课堂语言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课堂语言的准确、精炼和流畅性上。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用词恰当、发音准确、语言流畅、言简意赅。用词恰当,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科学事实时,必须尊重科学研究结果,用准确的词汇和语言向学生解释相关的概念和内涵,不能胡编乱造,更不能无中生有。发音准确和语言流畅是教师的基本要求,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保证学生清楚、明白地理解教师教授内容的基础,如果教师带有严重的口音或者说话结结巴巴,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和热情。有些乡村教师习惯于使用方言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言的正确发展,甚至导致有些学生也不会讲普通话,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言简意赅,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教课时不要说一些废话、空话和大话。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教师,本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却引用一大套的理论来解释和说明,这样既浪费学生的时间,也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因此,课堂语言必须建立在规范性的基础上,作为教师必须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提高教学质量。

七、课堂语言的系统性

课堂语言系统性要求教学语言层次清晰、结构合理、重点、难点突出。系统性包含逻辑性,可以说逻辑性和系统性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坚实有力的整体,使得教学富有立体感。怎样才能让教学具有系统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培养:一是讲课之前必须要做好有条理性的备课,讲课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知识之间的相关性,构建知识之间的层次结构,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讲课内容;二是对于交叉学科,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衔接和拓展,构建知识层次树,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同一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思考;三是教师讲课过程中遇到计算、推理、归纳问题,要做到概念清晰,判断准确,推理合乎规则。

八、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讲课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师生之间碰撞思想的火花,讲课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应用合适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学生的潜力。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语言点亮学生的心灵,教师教学是为了开启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设置疑问,设置悬念,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对结果从不同角度做出评价。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有问题性,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把握启发教学的火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适当时机施教,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优美,还要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教师的热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教学必须要融入感情,使师生之间既有知识上的共鸣,也有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都有极大的影响,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设置合适的问题,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

九、课堂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语言是教师知识、涵养、品德的集中体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生动、形象的情景,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听课更加有精神,精力更加集中。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重“灌”轻“启”,因而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肤浅。老师如果语言呆板、无力、抽象、缺乏吸引力,学生听课也会有气无力,有的甚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也压抑,沉闷。有人说,幽默的人可以唤起心灵的共鸣,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得愉悦。讲课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幽默语言不仅可以将事物穷形尽相,而且能够入木三分,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促进探究性、挑战性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体现教师的知识水平,也体现教师的生活态度和作风,引导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篇5

英语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态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情景性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百花园。英语教师们必须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充满阳光!每当上课铃响,英语教师都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并亲切地向学生问候:“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可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Excellent! Good job!”然后点头致谢:“Thank you very much.”反之,则摇摇头或摆摆手并鼓励学生:“Try next time.”

教师的语言要能用丰富多彩的语词来进行说理教育,不能在正式的教育场合中随便使用谈家常所用的词语,也不能在和学生促膝谈心时使用外交辞令,有些语言词只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使用。因此,教师应注意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学生说不同的话,并使语言的含义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既要注意语义的转换,又要表现出语义在语境中的逻辑功能。说话时更不能搞老一套,贴标签,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教师的语言必须“客观真实”、“主观真诚”、“情境真切”。

二、语言要有情感性

“若要使人心动,必先使已动情。”教师要说服学生、感化学生,必须讲究语言的情感性,把握好语词的情感色彩。

语言的情感性有一定的技术参数。心理学家发现有的情感因语词刺激发生波动,造成皮肤血管收缩和汗腺的变化,导致皮肤导电率的相应变化。皮肤电反射强度即可说明语言符号的情感性效应的大小。由此证明,教师的语言艺术的情感性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教师满怀情意,单调的教学就能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听到的就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而似乎是种深情的诉说。

英语教师语言的情感性一般表现在语调的平、升、降、曲四方面。平表示淡漠、庄严、悲痛和沉郁的感情;升,表示疑问、愤怒、惊异、召唤等语气;降,表达坚定、感叹、祝愿、祈求等情绪;曲,表示幽默、怀疑、调侃和讽刺和语意。

此外,英语教师语言情感还体现在语气的变化上,通过不同的声音和气息可以表达不同的语言。如“气徐声柔”,给学生以温暖感;“气满声高”给学生以喜悦感;“气短声促”给学生以紧迫感。

三、语言要有激励性

激励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感染力强,针对明显。例如,某女生因连续再次考试失利而流露出了消极情绪,她在作文中写道:“一切希望都是失望,一切理想都是幻想。”笔者阅后批道:“Be yourself on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will be yours”然后又附上“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这几句话给这个学生以极大的鼓励,使她重新燃起了自信之火。

班里还有一个学生非常喜欢画画,常常在英语课上画画,而英语成绩却一塌糊涂。笔者没有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他,而是在他的作业本中写道:“Your drawing is very excellent. You are really a clever boy. If you learn English just like you learn drawing, your English must be very good. I am sure you can .”另外笔者在课余找时间跟他交流,对他喜欢画画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又指出他不应该在课堂上分心,影响学习。给他阐明学英语的重要性,又鼓励他在课余多学画画,学有专长。这样引起他的共鸣,师生心灵沟通,他也因此喜欢学习英语起来,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篇6

一.运用有声语言艺术

1.磨练基本的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主要指发声技能和修辞技能。发音用声技能主要包括:气息控制、语音辨别、音量把握、语调变化、节奏处理等。音乐教师无论是在教室上课,还是演唱厅指导训练,不但要求声音响亮,而且能熟练运用普通话。语调变化和节奏处理也是显示语言魅力的重要手段,应在生活口语的实践中注意观察、体会,注意轻重、快慢、抑扬顿挫的技巧,使自己的语言流畅、严谨,生动、形象。

2.做到课堂语言的准确规范,流畅自然

教师的课堂语言的正确性、流畅性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在语言发音上,切忌夹带家乡方言。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要做到音色优美,我们可以借鉴声乐中的正确发声方法,通过训练、调节,不断美化自己的音质,使语言发音像旋律一样流畅,像歌声一样动听。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色会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这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发音,为歌唱的字正腔圆打下扎实基础,还可以烘托出音乐艺术的美,使学生终身受益。

其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精确无误、流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等方面的正确与否。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理解、吃透教材,设计出既起伏跌宕、又有逻辑思维层次的语言,使教学语言明朗,句子结构流畅完整,文理通顺,语言丰富多彩,具有新鲜感。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解说等形式转换为文学语言,让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有充分想象的空间。

3.语言要精练概括,组织有序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是组织有序的。高质量的音乐课,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组织有序、环环紧扣音乐逻辑、引人入胜的。以概括性的语言、精练的词汇引导学生,以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否则将会破坏课堂中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破坏艺术表现力。

教学中切忌语言组织涣散、繁琐冗长,无目的反复和平铺直叙,内容东拼西凑、废话连篇、语无伦次。因此,为了避免此状况的发生,老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备课时认真的组织课堂语言、认真的揣摩每一句话,删繁就简、言简意浓、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既不能照本宣科,又不能嗦嗦、拖拖拉拉,使每一句话都达到精炼、概括的效果。教师的语言只有达到精而准,才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体现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理解透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其遨游于音乐的海洋。

4.利用语言的趣味性、生动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中的很多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章,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削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时要发挥语言的无穷魅力,要善于从学生活动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或借助故事、游戏、影视、流行音乐等元素,或新奇变化的语言形式和手段,使音乐教育活动充满乐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唱《两只小象》时,我们可以根据歌词编了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有一天,两只小象吃过晚饭,不约而同的来到小河边散步,他们走着走着相遇了,就扬起鼻子勾一勾相互问好,两只小象一见面就成了好朋友,又勾鼻子又握手,大家都夸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学习小象,握手并成为好朋友吧!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了歌词,还进行了德育教育。

5.课堂语言要亲切自然,有情感性,实现教育感染力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认为,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陶冶人的性情。虽然,它是以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等特殊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但是,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也要有教育性。用自己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在思想、感情上共鸣,以感染学生。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要有情感性,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上得益,并且在思想情感上得到熏陶,用自己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在感情的共鸣;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富有激情和极大的艺术魅力,要做到像旋律那样优美,像歌声那样句句动听。朗诵歌词时,在语调、力度、速度、音量上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力求生动、悦耳。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情感去朗读歌词,对理解作品和表达作品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用坚定有力的、高昂、怀着爱国热情的必胜信心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使学生充分体会中华民族是伟大不屈的民族。用舒适、轻柔的语调朗读《小宝宝睡着了》,可以把学生带入温柔、甜蜜的情绪之中。

二.融合恰当、优美的无声形体语言艺术

音乐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优美的音色和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表达外,还应具备优美的形体语言。教师优美的动作和表情能达到出神入化的语意效果,创设美的意境,能达到师生心灵上的沟通,引发学生的共鸣。

1.肢体动作语言

肢体语言不仅可帮助教师表情达意,还可使教师利用学生肢体语言的反馈信息更好地“解读”学生。在音乐知识、技能的讲解和示范中,学生做出的点头、微笑或目不转睛地注视教师等积极的反应,都说明教师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求知欲融合在了一起。合唱时的指挥就是显而易见的肢体语言。除此之外,在教唱一首歌曲或者是欣赏一部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语言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以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例如欣赏《瑶族舞曲》时,教师的几个简单的瑶族舞动作,再加上相关的词语,就能使学生很快地随教师一起进入欢快的音乐氛围之中,并准确地掌握瑶族音乐的主要节奏。所以,教师必须善于把握好课堂气氛,正确地通过学生体态语言的反馈信息解读学生内心世界,以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肢体动作的运用一定要恰如其分,若是过于夸张或准备不够,就会导致喧宾夺主,甚至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眼神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也应会的一项本领。教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要合理调控眼的视角、视域和视线,特别是视角应呈正视,这样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对我们讲”。眼神的积极作用可涉及音乐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如教师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给予解答时,不论答得对错与否,都应给以赞许或鼓励的目光,以激发起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师指挥学生歌唱时,要通过眼睛进行观察示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并用眼神来表达和暗示音乐情感的变化,提示声部的进入。

3.口型、身体姿态与表情

篇7

首先,教师必须采用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数学语言具有示范作用。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语文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给学生做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榜样。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学国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祖国的语言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那丰富优美、富于表现力的方块字,犹如璀璨的明珠,在祖国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

其次,语音要准确。语音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桥梁。只有当教师十分准确地利用语音传递信息时,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满足,并产生审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音韵调之间关系密切,若语音不准,表意则可能差之千里;汉语中多音现象、混音现象繁多,就更需要教师在准备教学语言时,潜心推敲,以求准确通畅地表情达意。

二、幽默诙谐,激发兴趣

幽默的语言也有助于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斯雅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学中要力求语言幽默风趣。一位老师在讲读《春天》时,让学生描述我们生活中的春天,有一学生就说到春天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李子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盛开的野。老师诙谐地笑着说:“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你培育出的春天开放的野。”一言既出。全场欢笑雀跃起来,使教学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教师的风趣幽默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时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等均可引入课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此外,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仅用语言教学已略显单调,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电脑、投影等,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

三、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上谏并不是简单的学生听与教师讲,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得兴致高昂,语调“上”去了却一直不“下”来,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篇8

准确规范,是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熟练掌握常用汉字的准确读音,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达到吐字清晰、连贯流畅、快慢适中、富有感情的基本要求;身边就有任课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好,唯独普通话不过关,导致学生评教要求换人,教学比赛中痛失良机。反之,一位字正腔圆,有着标准流畅的普通话的教师范读课文则会先声夺人,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语言的准确规范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内涵,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硬功之一。

(二)、科学性

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用你的精辟与深入轻轻捅破学生理解和感悟中的隔膜,让学生进入一片洞明之境,自己去享受明媚[1]的阳光。讲解《风筝》,学生大都能感受到笼罩全篇的浓浓的“悲哀”,但他们眼前看到的只是“我”因“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二无法弥补的“悲哀”,我在准确深入的分析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我”对中国儿童教育制度的“悲哀”,对儿童精神被虐杀二不自知的深沉感慨,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了文章中的情感。

(三)、生动性及趣味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规范,还要生动。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如:教师不善启发或启发不适时、不适度或启而不发等不利于优化教学语言的现象,使学生的思维扼杀在摇篮里,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2]。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生动、饱含情感而又富于启发的。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语文教师就应该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深奥变浅显,枯燥变得风趣。

二、当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语言问题

课堂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的始终。应该说,课堂语言始终是课堂的生命象征,教师语言失去了生命的色彩,那么课堂也失去了生命活力调查研究发现,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着一下问题:

(一)、课堂教学语言日常口语化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教学口语语体,要求有口语化,又要有科学化和准确性,但又与日常口语不同。我发现,孩子们听后很疲劳,下课时简直筋疲力尽了。我开始仔细听教师的语言,使我大为吃惊。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堪,所以学生不得不用全部的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孩子们感到疲劳的原因正在与此。”[3]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课堂语言的非日常口语化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教学语言无目标指向

课堂教学语言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即为了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相反,流畅清晰的表达,有着明确目标指向性的课堂语言,就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流畅清晰,表达干脆利落。教师的乐天教学语言变化快,而调整、引导的策略就完成于瞬间,因此,都有赖于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明确的目标指向,才能将“山穷水复疑无路”引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境界。

(三)课堂教学语言缪误横生问题

在教师课堂教学方面,通过听课调查、录音分析等反思手段,发现教师的口语存在着不足现象,其中又因人而异。仔细分析,教师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归为四类:第一类是错误类,含四种:第一种是语法错误。第二种是语音不准。第三种是口头语说法不当。第四种是字词误用。第二类是重复。教学中教师口语的重复可分为积极重复和消极重复。积极重复即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强调和突出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而运用的重复性语言。消极重复是教师无意识的多次重复,是属于物必要的重复,在课堂中表现为同一语句多次重复或重复学生的回答,没有意义。因而在教师教学中要消除消极的重复现象。第三类是语癖。这里的语癖指不适当的口头禅、惯用语、语气词等,有的来源于语音习惯,有的来源于思维阻滞和心情紧张等因素。第四类是插曲。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的拉扯话题(题外话),所讨论,讲述的内容跟教学内容、目标不相融,甚至毫无关系,不仅破坏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氛围,更大程度上是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意义及优化策略

(一)、提高普通话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教师教学必须使用准确规范的普通话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准确的利用语言传达信息,在语言准确的基础上,注意提高自己在音色、音强、音高、音长等方面的表达,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负载丰富的信息,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更大的满足。与之相反,使用普通话教学,咬音准确,行腔舒缓,轻重鲜明,和谐中听,方能提高教学语言的整体文化品味。

(二)、增强课堂教学语言运用艺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尽享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增强教学语言表达的艺术呢?在此,以我所在的学校做为调查对象特地整理出几条措施:

(1)语言表达准确精炼

所谓准确,不仅是指语言、语法上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指用丰富多彩的词汇、句式表达事物的千差万别,说话喜欢“套话”贴标签,或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所谓精炼,就是句句话说在点子上。教师的表达确切简洁,耐人寻味,从教学功能上讲,有引发思维、拓展思路、启迪智力的作用[4]。如当代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驶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在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这几句话,诱发人们的想象,刺激人们的“内视觉”,生动地再现了上火,会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体态语自然、得体、有感染力

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带有一定的感彩、能够传递一定信息、表示一定态度的、在人的交际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非有声语言的表现。教师用动作代替了口头批评,不飞口舌不动声色不影响教学,真可谓是“经济实惠”的教育方式,这就是体态语的妙处[5]。体态语言表达系统大致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言语者身体的动作及态势(包括面部、上肢、躯干、下肢);第二部分是副体态语表达系统。副体态语表达系统是指言语者穿着服饰、发型打扮等能给人一定感觉信息的附加物。第三是言语者的空间表达系统。空间语言表达也能传达重要的信息。比如教师看到教室混乱,便无声地站在教室门口。学生看到教师这样,慢慢地停止了说话,安静下来。这便是教师的空间语言表达系统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

[2]钱威:《教学语言前探》,载《教育研究》,1991年版。

篇9

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不是严谨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头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大凡讲课受到欢迎的教师,其语言表达都充满了科学性、逻辑性、生动形象性、富有启发性和幽默风趣。正因为如此,孔子、夸美纽斯、杜威、赫尔巴特等教育界的泰斗们,无一不对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无论是满头银发的老教授,还是初出师门的新教师,无一不在追求着教学语言艺术的完美。本文将从声音和语词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语言的一些技巧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声音的控制艺术

课堂教学的语言,对于音量、音质、节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巧妙的对声音加以控制,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对声音控制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更会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合理的利用声音,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 发音的技巧

讲课不同于闲聊,它要求音量灌满全教室,并且连续讲话的时间较长。有的教师不知道合理使用嗓子,不懂得发音的技巧,结果要么声音微弱,学生听不见,影响教学效果;要么扯起嗓子喊,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过分使用声带,造成声音嘶哑,损害自身健康。只有正确使用发音技巧,才会拥有响亮、动听的声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呼吸是发声的基础,“气息通过喉部声带的震动形成声音,再经过口腔和鼻腔协调合作产生“共鸣”,最后通过舌、齿、唇的协调动作发出各种音调,形成我们丰富多彩的声音。吸气是发声的准备,讲课时要求教师吸气多一些,吸得深一些。戏曲演员讲究“气人丹田”,就是在感觉上把气吸到小腹部,发声时总是感到小腹在用力。教师讲课虽不用这样的严格的要求,但尽量把气吸得深,声带才不易疲劳,如果讲课时感到胸部劳累,那就表明气吸得浅了,久而久之会损害自身的身心健康。

咬字不准,吐字不清,语言含糊,这也是教师讲课时常见的毛病。最有效的办法是经常进行朗读练习,选取精彩的文章段落,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朗读,有意识地注意字音的完整。最好能象曲艺演员那样,选两、三段绕口令,锻炼唇、齿、舌的协调活动功能,持之以恒便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第二、节奏的控制

讲课说话的节奏太快,是许多新教师易犯的毛病。主要原因由于教师精神紧张,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表面上看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教学效果却不佳。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语言的速度以每分钟90-120个字为宜。节奏过快,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学生的大脑对听取的信息处理不及,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教学语言节奏过慢,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精神涣散,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与效果。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学语言的节奏应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要求等各种因素相适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越要相应地放慢讲话的速度,增加停顿;当教师要通过描绘一件生动具体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教师的讲述可以快一些,这样能较顺利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要通过摆出了几件事实,启发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一个科学结论时,教师的语言要放慢,给学生以充分的推理判断和思考的时;当教师在归纳叙述科学概念、科学结论时,要逐字逐句清晰准确,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科学原理。

第三、声调的掌握

声调上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变化,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语言技巧。合理掌握声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语音语调的变化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变化的语言则是导致学生疲乏、精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

提高音量、降低音量、沉默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一般地讲,教学中讲到关键点时,或需要强调突出某个问题时,可以提高声调,放慢速度;在讲一般性陈述和过渡性的内容时,可用中低声调交替讲解加快语速;当发现学生出现疲态时,应及时更变语音语调,以引起注意,重新兴奋起来。

短暂的沉默是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引起学生注意教学内容,激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当教室内比较喧闹时,教师利用短暂的沉默,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比如,讲完一课的重点后停一下—然后再轻声地重复一遍。或向全班同学公开提出问题后,适当地有意地停顿,而暂不要求谁来回答。都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质量。

二.讲课的语词艺术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中国古代的教学论著《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讲课的教师,讲起来娓娓动听,引人人胜,不善于讲课的教师,则是平淡无味,使人昏昏欲睡。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先过语言艺术这一关。使课堂语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词准意切,通俗易懂

词准意切,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词语必须准确明了,不能含糊其词。有的教育论著中把其称为“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它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无误,必须精确地表达知识的内涵。对各种现象的描绘,对概念、定义规律的表达,都要做到语言词准意切,不使人发生歧义和误解。比如:有的教师望文生义,对概念的解释不进行细致的推敲,“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法人就是负有责任的人”等等,这些解释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N对传授的知识也不能信口开河,今天说一样,明天说一样,让学生无所适从。即使学术上有争论的,也应该给学生讲明白,我们取哪种说法,使学生心中径渭分明。比如:在《教育学》的教学中,讲到教育的起源这一问题时,就有劳动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等多种理论,教师应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指出其优缺点,什么理论最正确,应采取什么理论。

既有书面语言的严密精确,又有口头语言的通俗易懂,顺口悦耳,便于说、听和记笔记,这是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我们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听懂、学会、练熟。其前提条件是教师使学生听懂。如果教师的语言吞吞吐吐、词不达意,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莫明其妙,这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有些书面语,学生不易理解,这是极为正常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教师还必须把比较难懂的书面语言变成比较通俗的口头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这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词准意切,又要通俗易懂,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第二、亲切热情,文明礼貌

亲切热情,就是在教学中语言要有亲切感,充满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多鼓励,以宽为主,以严为辅;不能老拉着脸,板着面孔。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这时一般都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再比如:一个学生作文没有按时交,他告诉教师忘在家里了,这时教师可以对他说:“是啊,为了写好这篇作文,你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可惜今天不能看你的作文了。这样让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篇10

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特点是它的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要特别注意,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并非基于活跃课堂气氛,逗逗风趣。与此相反,教师运用形象化语言施教,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本身,而不是诱使他们的知识撇在一边。

二、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的语言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例如在讲欧姆定律R=U/I时,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不能说当I0时,电阻无穷大,从数学语言上说得通,但在物理学上,电阻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导体的长度、电阻率、横截面积决定。我们要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似乎什么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地定义,那就大可不必,应根据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知识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首先只是叙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下来在以后讲授牛顿第三定律,对力概念加深一步,指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到了讲授牛顿第二定律后,又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叙述,力量使物体产生形变和加速度的原因。这样对力的概念就逐步深化和完善了。

所谓思想性就是教学语言的鲜明的教育性。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老师应紧密地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三、语言要注意严谨性和针对性

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不好,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须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要求。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精辟、简练的,但也必须考虑针对性,物理教学语言的针对性首先应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其次还要受到学生年龄的制约,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必须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再次是受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灵敏性、随机性,也就是因材施教。

四、语言技巧的源泉——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丰富的想象力,理智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物理学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说想象力是物理教学语言技巧的源泉,其原因是:教师可以想象知识的演化,想象实验的结果,想象学生认知过各的不同特点,想象课堂教学过程的情景,借助于想象提高语言技巧。从想象中采集,由造化中迸发,语言的技巧性,不是造作而得,语言的技巧性恰是自然形成。那种为技巧而技巧,煞费苦心的做法,是蹩足的,徒劳的。

五、语言要幽默可亲,有较强的趣味性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日,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六、要考虑语言的直观性、趣味性

篇11

一、什么是语言艺术

所谓的语言艺术就是通过自身丰富的知识和感情,使单调的话语变得更加生情并茂,更加容易被听者所接受,使听者更容易融入说话者的语境中去。增强语言的艺术性,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吸引听者的兴趣。语言是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钥匙,懂得运用语言,学会语言的艺术,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二、语言艺术在初中语文课上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学会运用的一项基础技能,学会运用语言艺术,教师使自身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用动人的语言传授枯燥的知识点,用语言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感受到听课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活跃课堂气氛

提到语文课,大部分人第一反应是枯燥。这时,就要靠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来化枯燥为生动。充分运用语言的艺术,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亲切、活泼、幽默的语言形式,引经据典,把枯燥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的形象和直观,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12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语言 提高教学针对性

常言道,教师是开启儿童智慧的钥匙,那么小学语文教师更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不同规格和不同类型的锁,启发儿童开动脑筋获取知识。对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展现启发性提问语言。首先精心设计提问环节;毫无疑问,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善于借助提问题方式引导学生科学学习课文知识,同时在授课前提前编制好需要提问的问题以及预习的习题,促使学生根据提问问题进行阅读和听讲。以《亡羊补牢》一课为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可引入以下问题:“如果大家丢了东西会该怎么处理?”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并在此过程中遵循从易到难对学生提问,如“为何羊圈中的羊少了一只?”,“羊是怎么丢的?”,告知学生从问题课文中找到答案,解决上述问题后就可再提问发散学生思维问题,如“大家从这则寓言故事明白什么道理?”可以说这种提问方式实现从易到难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其次精心设计提问语言;教师在设计提问语时应充分借助丰富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要求语言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知识。再以《我的战友》一课为例,文中有片段提到“被烈火包住……却一声不吭”,教师就可借此提问如“假如大家也是参与这次战斗的志愿军战士,看到这种情景会想到什么?”等等发散性思维问题,也进一步丰富学生情感。

三、有效把握教学语言尺度 启动学生内驱力

篇13

二、教学语言要形象化

形象化的语言有利于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或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语言生动让人爱听,幽默让人回味无穷,简洁的数字让人一目了然。说服力胜过千言万语。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紧张而不拘束,严肃又不失活泼。它把深奥的事物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知识深刻地印在大脑皮层上。

1.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从优美的境界里获取知识。如在讲果实和种子形成一节前这样描述:人们常赞美花开的美,其实花落同样是一种美,因为花落之后即将收获丰收的果实,正所谓的“春华秋实”,那么果实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样的语言使学生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金色的秋天,学生自然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产生求知欲。在这种愉快的心情下学生就获取了知识。

2.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能使问题化难为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可运用类比的方法,把植物散失水分比喻成人洗澡之后留存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部分热量,从而感到凉爽,这样学生自己就能把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本身的温度这一意义理解,化难为易,理解也透彻。

3.幽默使教学语言魅力无穷。幽默是要以丰厚而渊博的知识为底蕴的,因为笑过要有收获。课堂上时而插入幽默诙谐的语言能活跃课堂上紧张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科学的奥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反射的概念时教师不妨让同学说出反射的概念,当同学听到教师点名而立刻站起来时,教师说这就是反射,同学们会哈哈大笑,之后教师又说这也是反射。这样教师几句幽默的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讲反射的概念既能深刻体会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又增强了记忆,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一定很好。

三、语言简明扼要,自然流畅,注意节奏

课堂语言既要简明扼要,自然流畅,又要有快有慢,有轻有重,忌长篇累牍,主次不分,不停地说,或断断续续,讲讲停停,平铺直叙。

1.优美流畅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打造舒适的心里环境,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首先在语言上接受了你,那么你的传授才有可能被接受。教学语言的流畅主要体现在过渡自然、不留痕迹,不要给学生造成这是一部分,那又是一部分,分割明显的感觉。

2.所谓简明扼要,是不讲废话,语言要既能讲透问题,又少而精炼,不要反反复复,抓不住重点,尤其讲解概念时,更要简明、透彻。简明既去掉可有可无的词,不要多余的,因为概念是本质的东西,是精华,要求语言精且准。

四、肢体语言的运用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所谓的肢体语言是指通过手势、躯体的姿势、面部表情这些无声的语言协助词语语言来完善教学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