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劳动教育课题成果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劳动教育课题成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劳动教育课题成果

篇1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内涵

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专业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倾向,具有抽象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结构层次性等特征[1]。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就是指劳动教育教师所具有的稳定、持久而独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主要表现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是由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所决定的。根据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特点和符合的要求,笔者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以下展开具体论述。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事业,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劳动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如下。1爱岗敬业能够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高度认同劳动教育教师职业,热爱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2关爱学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全身心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潜能,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牢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二)丰富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3]。劳动教育教师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扎实的教育知识

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知识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特别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规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学科知识

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主要指劳动教育教学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劳动教育的途径与评价、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的相关知识等。它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要精准掌握劳动教育相关学科知识。

3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具有实践性、工作性、情境性、隐蔽性、综合性的特点,是教师专业知识最核心的表现。劳动教育教师要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掌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教学策略,充分了解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特点,然后将这些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及学生知识加以内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运用于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

(三)过硬的专业能力

1课程规划设计能力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教学那样,有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等可以依据和参考。也就是说,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具体的体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标和内容设计,它只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那么如何确定校本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评价策略?这就需要劳动教育教师进行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规划能力就是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分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也包括对学年(学期)课程和具体劳动项目的规划设计。课程规划设计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二是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劳动素养现状及需求,并能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价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确立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包括学校目标、学期目标、主题目标、活动目标等;四是能构建基于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科学安排、有所侧重、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实施和评价模式。

2课程实施能力

课程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将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付诸行动,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劳动教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活动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因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活动和及时协调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劳动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序有效开展劳动;三是能及时协调学科间、校内校外间,以及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确保劳动教育顺利进行。活动指导能力是指教师在学生劳动中,能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及时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活动指导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熟练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即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做劳动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恰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四是能指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反思,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3劳动实践能力

劳动实践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素养。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劳动素养的高低。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清晰地讲解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劳动的知识技能;二是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劳动工具;三是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即能熟练掌握所指导的劳动项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学规范,即能按照技术规范和流程进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学规范。

4课程评价能力

课程评价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自身课程实施情况的诊断评价能力,包括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劳动教育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与发展结果的诊断评价能力。教师要能利用多种方式、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对评价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作用;能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能制订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在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指导下,在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它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及时发现课程资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重要条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课程实施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关键能力。教师要能善于发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转化为要研究的课题;能对研究课题进行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能进行文献综述与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优点与不足;能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目的。

(四)强烈的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劳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教师不愿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而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就形成了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作一种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4]。劳动教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各种指导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等,积极探索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总的来说,劳动教育教师要肩负起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的使命,就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这就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

参考文献:

[1]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篇2

我校一二年级周一到周四,下午只有两节课,比其它年级少一节。考虑到孩子较小、放学又早,家校双方都想让孩子早点打扫完卫生回家,我们就依值日表,安排对应孩子的家长,到校带领孩子一起打扫卫生,认为这样做一来可以加快洒扫速度,孩子能早回家;二来可以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给孩子“爱劳动、会劳动”的积极示范和启示。但家长认为,卫生应该由班主任带着学生一起打扫,不应该麻烦家长。并因此投诉。

学校对投诉进行了及时回应,并沟通解决了有关问题,这一事件带给教育者三点启示:(1)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是全员的,不论职位;(2)劳动教育的家校合作是必须的,不论途径;(3)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是有期待的,不论形式。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深入开展、实施好“劳动教育”。

由教育部、和全国少工委等多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今时已落地一年。这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文件。但从基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观察来看,劳动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却并未出现。虽有《意见》“落地”,但“劳动教育”在很多学校并没有“动”起来,颇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究其原因,除了《意见》本身的宣传、执行力度存在不足外,还有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

一、现时困难:“动”与“不动”,这是个问题

客观来讲,国家非常重视面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并且有相当长的一段时,各种劳动教育实践,如学工学农、校外实践、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开展是丰富而有效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在实践中被虚化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成为今日常态。如何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变成了“动”还是“不动”的问题。推进劳动教育的主要困难体现在:

(一)学校方面

1.“课”动难。课时紧张,劳动与技术课程推进随意性强,“被调课”现象比较普遍,“开齐上足”成奢侈品;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学科整合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师”动难。师资保障能力有限,缺少专职老师,兼职老师不能科学、系统地推进学科建设,专业水平亟待提升。

3.“生”动难。各种文化课学习(补习)、特长(兴趣)培训占用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时间;学生劳动热情持续时间短,“表象性”劳动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实践的观念亟待转变,劳动的习惯和能力亟待培养。

(二)家庭方面

1.思想变动难。一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大行其道;二是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溺过度,总认为孩子还小,劳动太苦太累,老是借着“等孩子大一些再说”来包办代替。

2.家校齐动难。家长都有自己多种多样的家教理念,要使他们集体认同一个教育理念并实际行动,需要做大量细致而有说服工作。各位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先进、落后之分,水平高低有别,难以均衡。

(三)学生方面

1.劳动学习不足,家长示范太少,学生整体缺少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家长因为客观上没有时间或是主观上轻视劳动,和孩子一起劳动的机会少,对孩子的主动示范也很少。

2.劳动时间不足,劳动实践太少。据一份调查显示:仅以学生每天从事家务劳动平均时间为例,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英国为0.5小时,日本为0.4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也就是12分钟。时间的绝对不足必然约束、限制孩子的劳动实践,使其在劳动形式上趋于简单重复,缺少多样性。

(四)社会方面

1.寻找基地难。一是区域内的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严重不足且建设质量总体不高,二是无偿或低价面向学生的劳动教育基地须依靠学校自身去寻找、协调,制约因素太多,学校往往勉力为之或选择知难而退。

2.整合评价难。及时、有效的评价对激发、保持学生的劳动热情,并逐渐内化为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当下学生社会层面的劳动,除及学校有组织地进行并实时纳入学生的德行评价之外,其他形式和途径的劳动均处于自发、自觉、自主的状态,没有评价标准,更未与学校现有的评价激励机制形成对接或整合。但由于其自由的活动形式,纳入评价又出现无法掌控过程和效果、无法确立评价主体和标准等实际困难。

3.制度支撑难。劳动教育在实际运行中还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没有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约束或是激励相关部门和单位来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支持不支持、配合不配合完全凭着个人好恶、社会责任等情绪性因素来支撑,弹性太大,缺乏稳定性、规范性和约束力。

二、对症有方:“动”与“不动”,这不是问题

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项目的推进都必须先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三个问题。其中“为什么做”属于思想认识的范畴,必须有坚定而一致的认识和态度。《意见》的出台充分阐释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即“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将推动《意见》的落实作为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南针”和检验实施劳动教育决心和力度的“试剑石”。

事物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困难在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就是寻求办法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得经验的过程。当前,学生缺少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推进劳动教育力度不一、迟疑观望;家长重智轻劳,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热情不高……推进劳动教育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当然是面对具体的问题和困难,有的放矢,统筹推进。具体办法有:

(一)整合三门课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课堂是劳动综合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和重要窗口。我们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是劳动与技术,该课程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突出强调“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以生活为基本逻辑,组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都有与“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交叉甚至重叠的部分,我们要通过校本化的二次课程开发,实现三门课程的有效整合,从而集聚优质资源,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二)确立三个主体。现时的劳动教育在主体认定上隐约是“双主体”,但同时又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在学科推进上,“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老师是当然的落实主体,但缺少主体责任、评价要约和具体标准。班主任是潜在的落实主体,因为很多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习得和劳动教育实践等工作需要通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来组织实施,但同样没有主体责任。而从劳动教育的内容设置来看,家务劳动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劳动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也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而这以往是被漏掉的一环。所以我们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确立学科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家长等三方位落实主体,并设定相关责任。

(三)形成三方评价。以往的评价多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且参与主体多是班主任,而标准则是凭着学生参与班级值日是否热情、是否认真、是否主动等定性标准(主观印象)来制定,评价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同为落实主体的学科教师和家长,失去了评价的参与权和话语权,评价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在这一点上,学校要用规范的形式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等三方评价主体衔接好并将评价要素、评价标准等形成可操作性量表提前告知,以形成有三方参与的、既重视结果也看中过程、兼具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成长性评价指南。

(四)培养三种意识。即,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基本劳动技能,更要从培养劳动素养的角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人人参与”的躬行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节约意识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意识,努力营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集体的事情争着干、家里的事情帮着干、公益的事情抢着干”的氛围,形成风尚。

(五)建好三个基地。基地是夯实常态培养和实现整体提升的有效载体。班级和家庭要基于学生个体在班级(孩子个体在家庭)的义务,分给劳动“责任田”,建好“责任基地”。职能处室基于学生个体价值实现和道德成长的需要,要划出“爱心社区”,建好“小雷锋基地”。学校基于学生劳动实践和整体展示的需要,在校外寻找“试验田”,建成“校外成长基地”。通过上级指导、学校定制、意向调研、签订协议、认可挂牌等程序,将校外基地建设高标纳入学校管理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课程建设理念,实现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效能化。

三、务实推动:“动”与“不动”,都不是问题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重视和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既是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固本强基”工程,是“大国工匠”的召唤,也是党和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劳动教育,“动”的是从培育劳动素养的角度务实行动,下力气解决“如何尽早动起来”和“如何动得更好”的问题。“不动”的是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谌面发展”的基本原则,抓好“落实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和鼓励家务劳动”四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推进校本实施,相关课程“真落实”。课程实施是“本”,要做好四个“一”:做好一个整合,即在有职能处室代表、班主任代表、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课)学科老师代表、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与的环境下,把劳动与技术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与科学课程中相似或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校本整合,使课程实施处在学校视野下,增强执行的力度。

开发一本教材,即开发《我爱劳动》校本教材,将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掌握、劳动成果评价等内容涵盖其中,并根据低、中、高年龄特点使教材体现阶梯式成长的特征,使学生“学有所依”“行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倚”“行有所成”。

制订一份意见,即制定基于学校的《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学校劳动教育从整体上进行目标和原则定位,在实施中明确工作细节,突出机制保障。

申报一个课题,即通过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来推动和保障课程实施,使课程的实施全程都在科学、明晰又正确的路上。

(二)设计劳动岗位,校内劳动“真丰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体验是习得劳动技能、形成劳动素养的重要渠道。我们设计了三种类型共8个岗位来满足学生需求:

1.责任型岗位。是属于义务性质(任务性)的,人人都要参与。包括:

(1)卫生保洁,主要劳动形式包括扫地、拖地、擦黑板、擦玻璃、清洁区打扫、蛛网清洁、污渍清除等。

(2)班务保持,主要劳动形式有图书整理、讲台整理、桌凳整理、洒扫工具整理、生物角管理等。

2.奉献型岗位。是属于志愿性质,个人有强烈意愿并获得班主任支持即可参与。主要服务岗位包括:

(1)美德美行示范岗,隶属“五小”团队,主要职责是做好学生车辆停放区域的车辆排放、班级饮用水保障、学校平地的卫生保持、卫生环保宣传等。

(2)小雷锋社区,主要职责是做好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开放书吧的管理、低年级班务劳动支持、校前区左右30米卫生维护等。

(3)红领巾绿地,主要职责是学校绿地的杂草拔除、树木花草浇水、为花草树木做名片等。

3.技能展示型岗位。遵循自愿原则,但带有集体组织性质,有一定的约束力。包括:

(1)成果展示性的,主要有“我有一块田”种植(园艺)展示(结合科技节)、生活自理能力展示(穿衣、洗红领巾、刷鞋、叠被子、整理图书等)等。

(2)劳动竞赛性的,主要有清洁区打扫(团体)、植树(团队)、水果采摘(团队)、摘菜、手工(擦皮鞋、洗碗、做沙包、钉纽扣、做香包、包粽子、包饺子等)等。

(3)特长展示性的,如编织、缝纫、木工、陶艺等。

(三)聚合区域资源,校外劳动“真常态”。校外劳动有广阔的智源和资源,对加强劳动教育起着“加速度”的作用。我们与素质教育基地合作,组建校外成长基地,通过“学校定制”将劳动教育渗透在素质体验项目中;我们将全国、省、市劳模和校前区的保洁责任人请进校园给学生做国旗下讲话和共上少先队活动课,增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结合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和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需要,我们春、秋季各开展一次全员性外出的劳动体验活动,并形成体验报告;结合少先队寻访活动,我们走进家乡创造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通过区域优质教育和实践体验资源的聚合,校外劳动体验正为劳动教育深入推进提供成功样本,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插上翅膀。

(四)鼓励家庭参与,家务劳动“真融入”。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划桨开大船。家庭参与是劳动教育是否得到真正重视的“测谎仪”。一方面,我们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和校信通等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争取和尽量多的家长达成共识,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提供思想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借助家长委员会,首先获得他们对学校有关劳动教育家庭实践活动的支持,进而把声音传播向更多的家长;再者,我们明确并公示学校劳动教育安排中有关家庭、家长参与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使家庭真心支持劳动教育,家务劳动真正融入劳动教育。

(五)重视欣赏激励,评价手段“真创新”。及时、恰当的鼓励和欣赏对于激发兴趣、保持热情有着积极而持久的支持作用。而创新评价手段、丰富评价形式更能放大这种效应。一方面,我们继续用好雏鹰奖章、“好少年”评比、“好队员”评比等传统有效评价手段;一方面,我们通过“劳动小能手”“最美小雷锋”“小小劳模”等表彰和给家庭发喜报、家长给孩子发奖状(奖励)等形式,及时发现、欣赏和肯定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和善于劳动创造的榜样和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人人重视劳动、人人参与劳动、人人赞美劳动的积极氛围。

以上为加强劳动教育具体实践中的一些实际探索并施行有效的做法,希望能引发大家讨论和思考。

就在不久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其中,关于劳动意识的培养被作为六大素养之一,在“实践创新”层面的第一条予以凸显,其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这为务实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落地生根再次提供了方向指导和生长沃土。

当然,无论是在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在学校教育行政层面,我们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运用行政力加强资源开发,推动一批校外公共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如何制定督导评价标准,引领区域内的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如何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科教师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化实施水平?如何用“规矩”的形式来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问题?等等。我们相信,伴随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必将为更好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起到助推作用,这都是我们共同关注、期盼和乐见的。

参考文献:

[1]刘宇.学生课程参与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陶行知.教育的真谛[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4]陈瑾.“更儿童”的课程:阶梯式课程的深度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冀晓萍.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就《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本刊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5(17).

篇3

一、精细管理,坚持依法治校

1.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学校先后制定了《新洲区特殊教育学校章程》,《新洲特校绩效考核办法》、《新洲特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新洲特校印章使用管理规定》、《新洲特校教育教学工作奖励方案》、等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2.做好后勤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学校制定了《新洲特校后勤工作管理条例》,加强了对师生伙食的监督管理,对伙食的采购、操作、试尝、留样、出售,饭菜数量、质量等各个环节进行督察。确保学生吃得满意,吃得放心,没有发生食品卫生事故。实施校园定期消毒,防止春秋季流行病传染病发生,对学生进行了健康查体。

3.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规范廉正。严格执行《新洲特校财务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收支预算。本着“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一切开支严格按财务制度办理,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定期对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如实向广大教师公布,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教师的监督。

二、落实常规,提高教学效果

1.加强德育教育,养成文明行为。学校以贯彻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每星期五召开 “文明”、“爱国”等内容主题班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行为养成。

2.狠抓安全常规,保障校园平安。学校建立了门卫、食堂员工督查考核制度,建立了严格的教师值周制度、生活老师管理制度、节假日值班制度、家长接送见面制度、等常规制度与督查措施。我们还结合安全活动月开展了安全逃生演练、防溺水专题教育等各项活动,确保校园平安。

3.抓实教学常规,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开足上齐每门课程。为了确保常规教学工作,增强了过程管理意识,实行行政值日与教师值日双轨制。每天有值日领导和教师对教师的上课情况及学生到校情况进行督察、核实,确保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教务处制定了学校教学常规巡查制度,每天不定期的进行至少两次的巡查。每月定期对各科教师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量化考评。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教学比武大赛,任课教师全员参与,提高课堂质量。

三、加强科研,提升教育品质

1.保证师资。学校每年都尽可能的投入培训经费,为每一位老师量身打造培训项目,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2.编写教材。学校自筹资金,组织人员学习、研讨,编写了《新洲特校校本教材》。内容涵盖面广,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合培智学生的认知水平。

2.开展研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近年来,先后有13名教师完成了个人课题的申报和结题,得到了区规划办、教研室的高度肯定。学校承担的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课题《聋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分别获省、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新洲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承担的湖北省教学研究室课题《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已结题,研究成果被评为省级二等。正在开展的《培智学校高年级劳动技术教育实践研究》也即将结题。通过课题研究,极大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品质。

四、送教上门,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学习机会

2008年7月起,学校就开启了“送教上门”工作。从最初的服务城关周边地区起,送教对象由2008年的3人扩大到目前的75人,实现了全区12个街镇重度残障儿童全覆盖。送教服务三人一个团队,一人主导学习过程,两人辅助残障儿童的学习、康复。从1个小组到14个小组,每个小组六、七名服务对象,每月利用三天左右的周末时间对送教学生进行上门指导。送教内容包括五大内容,分别是:送精神、送温暖、送理念、送文化、送康复。力争让全区每一个不适宜入学的残疾孩子都有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五、劳动教育,打造特色品牌

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大力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学校配备了专职劳动课教师,将劳动教育课程进课表。依据学生能力情况,低中年级以生活自理劳动为主,高年级以种植劳动为主,不断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为学生回归社会打好基础。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六楼的快乐农场被打理得花草繁茂,瓜果飘香,五楼的鱼池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4

火玫瑰是红色的玫瑰,颜色鲜艳,热情似火,既精彩了自己,又精彩了大家!这种传承是薪火相继的!

1987年,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师长——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公道中心园园长兼乡镇幼师辅导员陈绍娟老师,是陈园长把我带进了教科研的殿堂,由老园长的引荐,使我认识了南师大赵寄石、唐淑等教授,进入了赵寄石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幼儿教育研究”课题组。从此。我走上了精彩年华的上升通道。

1985年,公道镇中心幼儿园成了南京师范大学教科研实验基地。1988年,公道幼儿园接受了原国家教委“七五”期间的重点科研项目“农村幼儿教育研究”的试研任务。当时我在赵寄石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参与这项课题的研究。1989年,国际幼教大会在南师大召开,会上播放了我园大班教学实况录像,得到各国幼教专家的好评。1993年,公道中心幼儿园又接受了南师大的“学前儿童多种保教形式”的研究任务。在南师大唐淑教授直接指导下,公道中心幼儿园的“少先队带散居儿童”“大班儿童带散居儿童”“开设中午班”、“开设晚班”等多种形式,以正规教育带动了非正规教育,将3周岁~6周岁未入园的幼儿,特别是流动幼儿组织起来,让未入园孩子接受了与同龄幼儿园孩子的同步教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这个优秀的团体吸引着我,鼓舞着我。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对着五彩斑斓的教育科研,我暗暗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所热爱的幼教事业,这就是我的七色彩练!我要为这一平凡的事业贡献我毕生的力量,实现我的个人价值!

在专家教授的指引下,年轻的我一边工作,一边虚心地学习,努力使自己不断地成熟起来。业余时间,我苦练教学基本功,勤学专业理论知识;工作中,我不断钻研、思考、改进自己的工作。很快就成长为一名年轻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由于工作认真、出色,在2004年,我由一名普通教师走上了业务园长的岗位。2006年,我被公道镇政府任命为幼儿园园长。我深知,这是组织和同事们对我的信任。职务变了,我的压力更大了,但我的追求却始终没变。在一线,我要做一名好老师,在领导岗位上,我就要做一名好领导。使幼儿园获得更好的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我先后荣获邗江区先进教科研个人、档案先进工作者、区教育局十佳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二、火蝴蝶,为特色精益求精

幼儿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精致管理是现代幼儿教育的灵魂,为了实现质的飞跃。我们踏上了构建符合农村特点的园本“综合教育”课程,这是农村幼儿园的浴火重生之路,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公道中心幼儿园参与了南师大学前系赵寄石、唐淑教授主持的“农村幼儿园综合教育的研究”。从此,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时间从学前一年发展为三年;研究内容以苏北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背景,体现苏北农村的特点,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教材。

从“七五”至“十一五”,公道中心幼儿园参与了多项课题的研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挖掘可利用资源,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如在进行“农村幼儿劳动教育实践”课题研究时,我们利用家乡鞋厂、玩具厂、服装厂的资源,在幼儿园走廊上创设“民间工艺”“服装制作”“玩具、鞋子制作”一条街特色区域活动。利用乡村手工艺的优势,我们开辟了一个用麦秆做材料的巧手角,带领幼儿用稻草编草鞋、搓绳子、做稻草人、编围裙,让幼儿在活动中模仿,在活动中训练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在赵寄石教授和唐淑教授“综合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摒弃了农村幼儿园的课程严重小学化、城市化的倾向——重视活动课程建设,重视隐性课程开发,强化课程整体效益的提升,强化农村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如在收割麦子时,我们领着孩子们拾麦穗,念古诗《悯农》。孩子们在观察和参与力所能及劳动的过程中,了解了麦子生长的全过程,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有效地培养了孩子观察能力和爱惜粮食的情感。此外还注重组织活动组织空间的开放性,在户外开设运动区,在广阔的户外玩“老鹰捉小鸡”“放风筝”和“藏猫猫”,去小溪边玩打水漂等游戏……多样化区域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主题活动内容。也使幼儿园课程特色得到彰显。

公道中心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的特点是: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出现,注意综合性,凸显“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同时。“综合教育课程”更好地符合本园、本地的实际。注重发挥教师在课程园本化探索中的创造性,实现教师从关注文本教材向关注身边教育资源的巨大转变。“综合教育课程”的构建,从观念到行动上提升了全体幼师的能力,实现了农村幼儿教育的伟大“突围”。

“综合教育思想”对农村幼儿园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综合教育”本身。它让我们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解读到了这样的理念: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应该一统化,一切适合于幼儿发展的课程都值得去探究。

三、火凤凰,为梦想浴火重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前进就要后退,这是我的信念。为了这一信念,工作再繁重,再劳累,我也没有停止过学习。

工作着是美丽的,学习着也是美丽的。读书学习是我不断充实、提高、完善自我的有效方法。1991年我参加了成人自考大专班的学习,每周日往返扬州教师进修学校听课学习,课后还要搞科研,任务十分繁重。2005年。我参加本科学习。在自己学习的同时,我经常把我读过的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同事们,并创造条件鼓励她们不断学习,为我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5

国家教育部文件倡导“校企深度合作”,并指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致力于提升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又包括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是学会做事,社会能力就是学会与人相处,而在关键能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的价值观取向。为了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作为职业教育者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被认为是目前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通过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等各环节,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典型工作任务(Professional tasks) 来源于企业实践,是职业行动中的具体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而且完成该任务的方式方法和结果多数是开放性的。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关键在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总结及归纳。

项目教学中的项目与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如何呢?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组织教学,所设置的“项目”应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及多个工作任务。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起点设置的,课程内容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是职业化的且与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尽管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选择课程内容,但其课程内容并非一个个工作任务的简单叠加,而是围绕着经过归纳的典型工作任务来进行,严格来说是围绕着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的活动来进行。活动是项目课程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每一个活动是由若干工作任务构成的。这是项目课程明显不同于任务本位课程之处,即项目课程不局限于单一的工作任务,这同时也是项目课程对任务本位课程的发展之处。

因此,在提炼归纳出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后,通过打破任务之间的界线,突出任务之间的联系,以培养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实践为基础,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实施项目教学。

二、理论基础

关于“人”的学说中指出,人的本质是劳动,是需要、交往和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正是由于人的这些本质的存在,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而在各种职业活动中,人们又总是在通过各种方式体现着自身的本质。因而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职业教育一定要遵循人的本质理论,即人的实践活动观。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把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

我国的职教政策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教育部文件提出要“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这都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是契合的,也同样是遵循关于人的实践活动观的。

因此,探索典型工作任务引领下的项目教学是遵循理论,贯彻国家职教方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理论基础是正确和坚实的。

三、研究实施过程:

(一)前期研究。在《物业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引领下的项目教学探索》课题立项之前,我们已经组成校企联合课题组,共同进行《物业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课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公开出版了《物业管理工作教程》专业教材,初步解决了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现阶段新的课题研究任务就是配套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构建“导向特定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程序”,进一步解决怎么样教的更好的问题,即如何以教材所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实施项目教学。

(二)准备阶段

1、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联合课题组,统一思想,明确课题研究思路。

2、进行相关研讨及学习《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黄尧主编)的第六章职业教育课程论,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

(三)实施阶段

1、专业教学团队分工协作,以《物业管理工作教程》中提出的52个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提炼总结出学习型工作任务,结合实际工作过程设计实践与项目课程,编制《物业管理专业项目教学任务指导书》。

2、实验班在校外实习基地居物业公司实际管理的物业服务项目中,以《物业管理工作教程》作为专业教材,进行物业管理基层工作岗位的实践教学,为之后的项目教学打基础。在此过程中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引入“知晓、理解、评价、行动”四步循环法对学生进行 “以尊重待人、相信自己”等十五个模块的价值观教育课程。与此同时,教学团队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指导书》的审稿定稿工作。

3.利用《项目教学任务指导书》组织项目教学。项目教学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①过程性考核:主要从平时出勤、过程参与程度、工作学习态度以及完成任务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②终结性考核:是项目教学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在过程性考核成绩的基础上,综合学生自评、企业管理指导教师评定及业主评定而成。

(四)评价总结阶段

1、课题组做课题研究总结。

2、实验班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的面试与选拔,检验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实验结题时,我们实验班的学生100%以优良的成绩经过了企业的面试选拔,进入物业服务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四、成果与反思

(一)成果

1、完善了《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其中包含《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能力指标体系》及《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三年高职)》。

2、编制《物业管理专业项目教学任务指导书》。在《物业管理工作教程》基层管理岗位和经理岗位所列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结合物业管理项目获取到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总结及教学序化处理,形成了14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即教学项目。

3、经过项目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提高。

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为高职管理类及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提供经验,有一定推广价值。

(二)反思

1、项目课程的开发还应进一步深入,要在校企深度合作的条件下,注意项目课程与企业生产任务的区别及联系,应把项目课程的设计与企业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2、项目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故实施项目教学,需加强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3、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些项目的实施无法“真做”,必须要通过“模拟项目”进行,这使教学组织难度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同样受到影响,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与完善的。

课题组每个成员在经历了研究工作的全程后都感到收获很大。研究工作不但提高了课题组成员教育科研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同时对校企深度合作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与体验。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在十会议精神及国家新的职教政策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还应如何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赵志群.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职教论坛》2008年第12期.

[3]马成荣. 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2011.

篇6

一些调查显示,独生子女的生活与成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现实诸多问题在影响着独生子女的健康快乐与幸福成长,当下为数众多的父母在教育养独生子女方面,存在管得过严、过实、过死而致使子女童年应有的幸福荡然无存。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助于独生子女的父母做好培养及教育工作,通过灵活的“放手”——使盲目之爱转化为新鲜、和谐、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益爱,即“放生”,使独生子女得到新生。

一、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内涵

卢梭在《爱弥儿》中主张教育应“归于自然,发展个性,培养平等、自由、独立,能够适应时展的新人。”其自然教育的真谛主要有四点:一是解除束缚。解除人为束缚,还儿童本来面目。卢梭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而倡导尊重儿童的自由。二是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儿童及大人的自然天性。卢梭反对成人对儿童进行知识和理性的灌输,反对成人让儿童机械地学习和获取知识,主张教育者教育儿童是要让儿童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主动学习,让儿童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三是“消极教育”比“积极教育”来得重要。人为教育是“积极的”,自然教育是“消极的”。四是教育如果具有“约束”的意涵,则“自然”本身就带有制裁功能。是亚里士多德开创了“教育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但当这一教育思想招来人们参与漫长的探索与研究之后,人们又开始对夸美纽斯的客观化自然教育理论,卢梭的主观化自然教育理论,裴斯塔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第斯多惠与斯宾塞的心理化自然教育理论和杜威的成长论自然教育理论等进行了较为深层次的关注。最终催生了:面向自然界“秩序”的自然教育理论、面向儿童本性的自然教育理论、面向儿童心理特点的自然教育理论和面向儿童成长的自然教育理论的四种样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要更好地理解把握当下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要义与脉络,可以借助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哥白尼将传统的天动说改为地动说,已为世人所接受;而卢梭扭转成人本位立场,提倡儿童中心说的主张,犹如发动了教育界哥白尼式革命,但其自然教育理论主张至今仍是学者争辩不休的课题。当我们走过第八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一个十年,经过困惑、思考与适应,进入调整、创新与发展的新课改的第二个十年;当我们静下心来思索,提倡全人教育的拉伯雷、孟登,全力专注主张“泛智”和终生教育的夸美纽斯,大加赞赏力主陶冶说、经验论与白板论的洛克之时,是否应该静心聆听高唱自然教育的卢梭?

二、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独生子女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太少。在城市中,我们不难看到:父母对独生子女寄予厚望,并为他们的成长想方设法;但却忽视了对独生子女的劳动教育,致使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什么城市那么多的父母不乐意要求孩子做些日常劳动呢?一是替代心理。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都认为,学习是孩子的唯一任务,因为学习好是成材的唯一条件,而劳动是孩子的负担,参加劳动必然会影响学习;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学习,但父母可以代替孩子来劳动,哪怕是自理性劳动。二是补偿心理。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有的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有的可能因为各种名目的劳动锻炼,如下乡知青运动等占去了接受教育的大好时光,饱尝了知识欠缺的苦头,为了不让孩子再步后尘,而让他们远离劳动,一心一意投入学习之中。三是保守心理。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眼中,孩子永远是三岁的小孩,长不大,地扫得不干净,衣服洗的不干净,烧水怕烫着,搬煤怕累着,等等。自然教育的第一真谛就是解除束缚,解除人为束缚,还儿童本来面目。以上种种心理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危害呢?独生子女被束缚以后,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他们真正的兴趣、爱好以及宝贵的创造性极也有可能被压制,大大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自信心的建立,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作为家长,一要观察、了解孩子的真正兴趣和爱好,并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及其选择,不要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更不要以有利于竞争为由,给孩子施加关于“兴趣”的压力,使孩子失去宝贵的童年生活;二要以朋友式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平等对话,耐心聆听厌学孩子的心声,通过积极的引导教育,让孩子爱上学习;三要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让孩子通过自我服务、参与家务劳动、鼓励孩子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习惯;四要唤起孩子对劳动的热爱,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鼓励中让孩子爱上劳动,让孩子为“这是的”而感到自豪。作为老师,可以给劳动表现好的小朋友发五角星或大红花,让他们觉得“劳动很有意思”。小学阶段的可在班里实行劳动委员轮流制,让他们觉得“我就是主人”;五要掌握训练孩子的技巧及方法。在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中,精心计划合理安排,耐心交给孩子怎样做,不能急于求成,让孩子量力而行,体验成功的乐趣,还要注意别轻易付报酬,更不要用劳动惩罚孩子,免得让他们由此产生对劳动的厌恶感。

三、“放手”的意义

人们常说家是生活的港湾。每个人都会在这个港湾中得到庇护,避开狂风,躲过暴雨。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应该是温馨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家是一些孩子的港湾,却是另一些孩子的樊笼或战场。当代独生子女既是“皇帝”,也是“奴隶”,即在优先享受物质生活方面,他们更像一个“皇帝”,而在精神、创造力发展方面,他们更像一个“奴隶”。独生子女父母在家庭中所采用的教养方式不同,家庭为孩子提供的发展空间则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环境使独生子女受到过分照顾和保护,有可能使儿童缺乏独立性、缺少经验、体弱、偏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孤独或早熟等,这些不是独生子女的天然特点;如果父母们能够实施正确的教育,给他们以正确的爱,那么“放手”即是“放生”,这样独生子女就会获得一个非常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空间,独生子女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人格特征、行为习惯和智力发展就会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M].台湾:九州出版社,2006.

[2]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6.

[3]黄勇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师的自我嬗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4]姚伟.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一、坚持顶层设计,积极进行创业教育实践

(一)坚持顶层设计,初步构建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模式是反映创业教育自身特点和总体面貌的抽象图式,集中反映了创业教育系统的因素、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行业特点十分明显的职业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纺织行业变化及学生就业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立业创业能力”,开始探讨“就业与创业教育”、“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等教育思想;2001年后,逐步将就业创业教育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助推器,扩大创业相关课程。2003年,规定学生要修满4个创业类学分,同时建立了就业与创业工作委员会。2004年,确立“进德立业,敏学笃行”为校训,立业成为办学灵魂和特质。2005年,第三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之后,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确立了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得到专家组高度评价;2006年实施“创业教育行动工程”,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和积极创业,促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整个创业教育探索过程中,学院党委、行政领导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亲自抓好创业教育方案的制订,负责布局规划,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局的高度,开展创业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我们坚持顶层设计的思路,厘清了创业教育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坚持办学特色,培养三创精神,使全体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并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少数学生毕业时能自主创业;使部分学生就业后能抓住机遇自主创业或协同企业共同创业。同时,我们初步构建了创业教育模式,这个模式是:一个设计(顶层设计),两个主体(师生共创),三类课程(科目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四个体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条件体系)。

(二)以创业教育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我院把创业教育作为对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检验的重要指标,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教育教学全方位改革。一是坚持办学特色,培养三创精神。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依据纺织服装的固有属性,在技术教育中渗透丰富的艺术思维,在艺术教育中渗透理性逻辑思维,培育学生独创精神和批评精神,形成了“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交融”的办学特色。长期坚持劳育,通过20年的劳动教育,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创业精神,毕业生以职业精神好、职业能力强享誉省内外。二是推进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把“创业实务”、“创业指导”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形成科目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结构体系。三是通过学分制改革,加大创业教育进入课堂力度。2003年起将创业教育列入学分制改革的内容。

(三)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创业教育环境与条件

保障体系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外部条件,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设立组织机构,建立了就业与创业工作领导组、创业教育办公室、创业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心。二是组建了一支由政府官员、教授学者、企业家、校友会组成的创业咨询指导专家队伍,定期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三是加大经费投入,专门设立创业基金,为在校生申请创业给予适当支持。四是秉承办学传统,把校内实训中心、教师工作室、双重属性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分别作为基础平台、综合平台、拓展平台、转型平台。五是把创业教育渗透到各项校园活动之中,开展创业专题活动,举办创业、创新大赛,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和网络平台。在校园内布置了激励学生投身创业的名言警句,专题展出创业成功者的风采,作为活教材,广泛宣传,使创业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二、强化五个支撑,扎实推进创业教育开展

学校层面实施创业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其内容具体而复杂,关键是下大决心,花真功夫,把创业教育作为对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检验的重要指标,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着力五个强化,推进创业教育。

(一)加强教育实践研究,强化理论支撑

加强创业教育研究,指导创业教育实践。实践理性告诉我们,为避免误入歧途,我们必须弄清楚创业教育与其他范畴的关系问题,如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创业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及因材施教、因需培养的教育之间的关系;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等等,通过研究使我们的设计更合理、共创更高效、课程更丰富、体系更健全,进而实现以创业教育推动创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加强内容体系建设,强化载体支撑

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要以多样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为特征,深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创业教育课程包建设为基础,积极开发多媒体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创业教育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的更新,以适应时展。同时要创新课程开发机制,聘请成功创业者合作开发创业教育新课程、新教材,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强化平台支撑

创业基地是创业教育的试验田和实践训练场,要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一是利用试验室、实训中心接纳优秀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二是利用由本院教师组建的既是经营性质又是实践教学场所的双重属性公司组织学生进行创业体验。三是创建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室,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四是把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促使学生萌生创业意识,涌动创业激情,确立创业目标。五是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验园,为大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和孵化条件,通过实践平台,让学生真实体验创业历程。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人和企业家来担任创业教育的老师,是提高就业创业师资水平的一个捷径。要大力聘请社会上有影响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等作为兼职队伍成员,使创业教育开展得更生动活泼、更贴近现实,实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要素的多元化。

(五)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强化环境支撑

优良的文化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要利用多种形式反复宣传创业教育的意义、作用,使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强创业类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把社团作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帮助和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业成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成果提供机会和场地。如举办个人作品展览、科技成果展览、特长技能展示会等,鼓励学生发展特长,脱颖而出,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大力营造创业光荣、成才光荣的浓厚氛围。

篇8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导力量,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影响力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一些学校教育宗旨已经偏离了其基本的轨道,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心往往只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根本无暇顾及青少年“仁”“爱”“善”的传统道德教育,也很少关注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学校为了发展,为了获得上级行政部门和社会的认可,拼命地抓智育;教师为了生存,为了在学校和社会站稳脚跟,也只能是苦干加巧干地去提高学生成绩。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重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是极少的。”相对于智育工作来说,德育的阶段性目标不明显,也缺少与之配套的评价措施。

(二)重课堂教学,轻实践体验

课堂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摆脱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把生动复杂的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教育得失的唯一坐标,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有的教师简化或干脆省略掉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德育的探究过程完全成了一句空话。

(三)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

家长对子女的的期望与教育出现畸形现象,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目标很高,但自身的教育水平却有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物质上舍得投资,不让孩子做一点事吃一点亏,只要孩子一心学习,考上重点中学。家长期望值过高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导致对孩子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从不关注,往往指责多鼓励少,打骂多教育少,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在育人上适得其反。近几年,学生结构中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寄养子女数量多。据学校调查统计,在我校有71.8%的学生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平常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二是个体户的子女增多。三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数量增多,有8.5%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这些各具特点的“三多现象”造成家庭教育难以实施健康正确的教育方法。据调查有97.1%的学生表示,与父母的代沟很大,平时几乎与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或几乎无话可说。

二、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德育观念,开展德育教育

目前,由于受社会和家长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人认为德育可有可无,是“虚”的,不能促进教学成绩的提高,认为“德育无用”。虽然学校教育不能直接改变社会现状,但是学校可以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从而间接对社会现状的改变发挥积极作用。教育者要做的不是消极观望等待,更不能无所作为地空发牢骚与不满,而应该沉下心来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从而积极推进学校德育改革。通过学校德育主题文化活动向社会开放,寻求社会的支持、理解与认同。

(二)健全队伍建设,推进德育教育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学校应重视德育队伍的思想建设。使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改变过去的经验型、封闭式教育,如保姆式教育、训斥体罚式教育、灌输式教育等。

1.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意识。

2.要树立尊重、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3.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以帮助他们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技能。

4.在选聘班主任的时候,高度重视对教师的人品、作风、敬业精神、能力等的考察,确保教师在德、能、勤、绩等方面出类拔萃。

(三)注重活动引领,强化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要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校和班级要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1.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注重知、情、意、行与和谐统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

2.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他们不断地认识自我,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精神教育、民族主义教育为主题,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自力更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4.要加强法制教育,积极引导,争做文明学生。学校要坚持上好法制教育课,教育学生知法、守法,从小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5.要重视校园宣传,让学生从身边可以感知的事物开始,充分挖掘本地德育资源,创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学生要正确应用网络等媒介,学习优秀的绿色文化。

(四)密切家校联系,促进德育教育

抓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农村中学要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管理机构,定期召开家校委员会会议,研究青少年思想现状和对策,实行统一的德育内容、统一步调、统一方法和措施,实现齐抓共管。这样既可避免存在于少数学生中的不健康思想在社会上找到“避风港”,又可使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得到系统全面的管理。只有家校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才能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篇9

二、循序渐进,形成训练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如低年级一般要求学生服装整洁,书包干净,不留长发和长指甲,每天刷牙,养成刷牙习惯,不买零食,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三、制定制度,培养习惯

为了让学生明白讲卫生的重要性和好处,自觉做到“我要讲卫生”。学校要求各班制定出卫生清洁制度、学生个人卫生制度和每天晨检制度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制度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如开学第一周,我班就制定了《班级卫生公约》,让公约成为班级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值日班长工作职责》、《教室卫生工作》等条例,并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实行了合理分工,如教室里的讲台、书柜、桌椅的摆放、电器等都分配到个人,细化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这样人员到位、分工具体、责任明确的卫生管理运行机制,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一人一岗”、“争当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而且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树立榜样,带动整体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孩子习惯的典范,对孩子有说服力、感染力。而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首先教师要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

班主任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及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之外,班主任还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我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比如,教室清扫后用拖把拖地,我就手把手地教他们拖地应该“先扫后拖,半干湿退步拖,拖竖不拖横。”“身教重于言教”,不管是平时还是在大扫除,我都与学生一起投入到卫生打扫工作中。我经常边说边做“弯弯腰拣张纸,动动手摆桌凳。”天长日久,老师的举动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树立学生榜样,带动班级整体。

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些女同学打扫卫生比较积极、比较负责,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还不忘督促本组的同学认真打扫。因此,我常常表扬这部分学生,“榜样是一把尺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把孩子们身边的同学作为典型,以典型引路,抑制不良行为,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五、家校联系,提高效果

讲究卫生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我们学校这一阵地外,家庭,社会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不仅在学校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家里也请家长积极配合,对学生不良的卫生习惯进行纠正。家校联动,共同培养。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携手家长共同制定卫生习惯的落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定期召开组织家校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学校生活常规及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共同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习惯,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10

从2013年6月至12月,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实习,这一段时间的实习让笔者亲身感受到了附中劳动技术教育的浓厚氛围,也目睹了劳动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在实习生活即将结束之际,笔者将实习期间的学习所得写下来,希望能将这几个月的美好生活用文字保存下来,同时也可以对这几个月的所获、所感做一个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从1958年开始响应国家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却从未间断过。如今,北师大天津附中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设施齐全,劳动技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十多年来附中人始终坚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很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被天津市教委确定为首批24所特色高中学校之一。

一、北师大天津附中劳动技术教育的特色

实习期间笔者翻阅了北师大天津附中的相关资料,粗略了解了其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技术教育在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懈坚持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与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也因其卓越的教育教学成果而闻名全国。

(一)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校最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是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既注重基础文化课的教学,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从1958年开始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以来,不断加强校办工厂的建设,建成了自己的劳动教育基地,即使在“”期间全国教育严重受阻、教学受到重大破坏的大环境下,也没有放弃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在大力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同时,北师大天津附中也十分注重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在全面育人理念的指引下,附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二)开展教育理论学习,紧跟社会发展步伐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进的思想才能让行动紧跟时代的步伐。北师大天津附中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理论的重要性,他们通过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自学、进修、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置身于附中的校园,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也正是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附中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学校的发展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在全国各地劳动技术教育的前列。

附中教师的乐学和善学精神是笔者这段时间内感触最深的一点,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个个都是被荣誉和称号笼罩着的,这些荣誉足以让他们功成名就、生活无忧,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停下学习的脚步,依旧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形成了一种浓厚而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劳技教育研究,以科研带动发展

成功的教育需要将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科学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调查,并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法,以科研带动实践,才能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这一点北师大天津附中做得很好,该校历来注重劳动技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领导和教师都有着极强的科研意识,他们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和解决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附中多次完成了国家、天津市以及河西区的重大劳动技术教育科研课题,受到了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好评。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率先开展技术教育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的实验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四)以学生的健康为本,让学生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健康强壮的体魄,一切都是空谈。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将体育课程与劳技课程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实用性的技术教育,提升学生技术素养

北师大天津附中注重开展实用性的技术教育,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了开展好技术教育学校制定了专门的教学计划,在校期间学生要多次进厂劳动,到毕业时每个同学都基本上掌握了车工生产技能,达到简单图纸能看懂、普通量具会使用、型号设备开得动、一般零件能制作的目标。这就使得学生的技术素养大大提高,从而为他们走出学校尽快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提升学生适应能力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还注重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教育提升劳技教育水平,学校投资500万元建设覆盖全校的光纤宽带校园网,建立起了学校综合管理系统、电教资料查询系统、学科资源库、moddle数字教学平台等办公和学习平台,该校的信息技术设施、达到了全国一流的水平,其网络端点覆盖了每个办公室、教室。为了开展好信息化技术教育,让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学校“为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学班教室均配备电脑和投影机,每间教室都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育教学和办公的数字化与信息化。”①学校还开展了机器人教学活动,建立了机器人试验研发室,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国际机器人竞赛中附中师生多次获得大奖。

二、附中劳动技术教育显特色的原因――正确的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特色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成功,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主要是基于学校的几大正确选择。

(一)正确办学方向的选择

1.发展理念――科学育人、务实创新

多年来,北师大天津附中秉承天津十三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立足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坚持做到科学育人、务实创新的目标。为此,学校确立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能够服务国家和社会,具有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在这些科学、务实的思想指导下,北师大天津附中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育人方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此思想指导下附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最终建立了服务性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工作重心引导到为学生的尽快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优良服务上去。学校还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努力把教育教学行为变成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采取了不同的施教原则,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开设“提高班”,增加他们的自由支配时间,开放图书馆、教师资料室等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请优秀教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辅导,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狠抓养成教育,着力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的选择

1.规范合理的办学章程

为了确保学校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走下去,北师大天津附中制定了自己的办学章程,章程的核心内容是:学校要以“科学、务实”为办学精神,要形成“求实的校风,严明的校纪”,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通过科学管理,精心培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要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附中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积极落实这一章程,力求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2.高效、完善的管理体制

北师大天津附中成就的取得还得益于其高效、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有几方面内容:第一,成立教代会。职责是代表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校长要与教代会互相沟通,使他们成为校长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智慧。第二,实行教师聘任制。这是附中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聘任制引入了竞争机制,让人才能够合理流动,最终优化了教师、干部、职工队伍。第三,建立了劳酬紧密挂钩的分配制度。学校实行了自费结构工资制,按课时和岗位补贴报酬,使得待遇和劳动总结挂钩;第四,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扩大了校长的办学自,让党支部能够集中精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工作,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选择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方面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学校在对已有教师的培养方面主要有几种措施,一是鼓励和资助他们攻读研究生学位;二是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习,已有90多名教师通过这种培训达到了研究生水平;三是实行师徒制,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1]。学校还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针对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宽厚、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但缺乏经验、教学随意性强等特点,学校通过党课、谈心等形式加强他们的职业理想,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通过把教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为他们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除了培养之外学校还注重引进优秀教师,不断调入骨干教师,外聘高级教师,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为附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后盾,也为其劳动技术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科研型教育的选择

好的经验源自不断的实验研究,附中领导班子及全校教师都具有很强的科研意识,教职工经常会参加相关的教育科研动,学校也会定期召开教育科研经验交流会,让教职工彼此学习科研经验,聘请专家举办科研讲座,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附中与全国三十多所学校一起建立了科研共同体,创办了自己的学报《中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全国多个省市得到了不错的反响。2006年学校提出了“科研型教育”的学校发展战略[2],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附中逐步形成了科研型的教育文化,校内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成果也较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在附中实习期间的几点切身感触

(一)附中人具有不言放弃的精神

北师大天津附中师生具有一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正是凭着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附中的劳动技术教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正是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让师生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多次在国际机器人大赛中、国内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北师大天津附中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还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设了选修课,如算法与程序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选择相应课程,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北师大天津附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社团和社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各项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陶冶功能

美好的环境对人有着教育和熏陶作用,北师大天津附中人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很注重通过独特的校园布置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一点在笔者第一次踏进附中的校门时就深刻的感受到了。学校绿树成荫,环境宜人,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等场馆营造了浓郁的学府氛围,时空广场等特色建筑彰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无一不给学生以感染和鼓舞,激发他们勤奋学习。

踏着辉煌一路走来,附中人信心满满,如今,附中的广大师生正在传承优势中创新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前行着,也坚信附中人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徐慧敏.培养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C].在改革中奋进――实行校长负责制10成果精粹集,1994:154.

篇11

1基于信息传播模型的项目教学法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

1.1传统课堂的信息传播内涵

信息传播模型认为,信息的传播有四个要素:信源、信息、通道、接收者。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学习的过程可以概括为“知识传递”、“知识内化”两个过程[1]。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信源(课程知识点)经过教师的加工理解,进行信息编码,经过通道(学生的听、看等途径),进行二次的编码综合,还原为学习到的信息成果。通过信息传播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传统课堂的两大弊端:一是信息传播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理解偏差、学生的堂上关注度及纪律等要素,都能成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干扰信息。根据香农的信息传播模型[2],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噪音信号的干扰,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二是,传统课堂的传播方式为“教师学生”单向传播,限制了学生的主观创造性。

1.2基于信息传播模型的项目教学法,能有效的翻转课堂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驱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2001年,“项目教学法”被引入我国[3],主要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转化为“项目”。从信息传播视角,项目教学法优势在于:一是降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错误信号(噪音)干扰。改变传统的堂上“知识传递”、堂外“知识内化”的过程。课前“知识传递”、课上“知识内化”。学习的第一步是先主动获取信息,信源又是规范的视频与直接资源,可以避免教师编码偏差及堂上纪律等要素造成的师生噪音干扰,提高了知识传递的质量。二是,将信息的传播拓展为双向循环过程,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堂上讨论体验式的“知识内化”,也更有利于相互的启发与知识吸收。可以说,根据信息传播模型原理,利用项目教学法,能有效的实施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与信息(知识)传播的有效性,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值得尝试的一种途径。

2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基础护理学》的设想与实践

2.1《基础护理学》的课程地位与性质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必修课,属于职业能力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护理实践技能。它承接着医学基础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开设于护理专业第二学期,是临床各专科护理课程的基础与桥梁。在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涵盖两方面的意义,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护理技能的训练[4],所以从课程性质上来说,我们一般将它界定为理实一体课。

2.2我院《基础护理学》项目化教学组织

本院自去年开始,为满足教师对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需求,先后派出骨干教师外出系统性学习了项目化教学方法理论,并将专家请进校园,开展全院性项目教学法培训。《基础护理学》作为全院第一批项目化教学改革课程,在去年与今年的上半年,通过教研组老师的讨论与修改,基本完成了项目教学法的项目重组与内容设计,并在对口护理班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2.2.1内容组织重新整合的项目教学法,以阑尾炎、股骨颈骨折、肺心病、糖尿病、宫外孕、贫血、颅脑损伤、小儿腹泻等病例情境将常用护理技能与急救技术进行贯穿。共整合出11个模块(见表1)与子项目若干(见表2)。2.2.2教学形式以项目一子项目3《运送法》为例,教学过程:(1)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APP在班级群里推送《运送法》课件与微课视频及任务导学单,让学生观看自学。(2)学生以组为单位参照导学单进行学习与练习体验(理论学习运用学院图书馆与教师网络微课资源;练习以组为单位,运用了本人前期课题建立的开放式实训中心资源)。(3)通过课前的准备,学生基本掌握了《运送法》的操作,课堂上,将运送法分解为三个板块:运送前的与患者沟通交流、运送前的各种准备、运送操作。分别小组情境展示三个板块操作情景剧—小组间讨论与互评—教师指导及结合掌握程度的技能规范。(4)分组规范性体验与技能完善练习。(5)情景剧评比形式,检测技能掌握度。

3项目教学法引入《基础护理学》课程中的有效性

3.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项目教学法的开展,以学生为主导,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学生分组课前根据任务自学准备,课上结合项目情境进行角色模拟等展示,然后学生讨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这种先自学后授课[5]的教学形式,以学生先行体验为主,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源的构建者,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3.2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以“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6],坚持实践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性情境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自我分析与解决任务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自我的思考结合教师的指导,摒除了堂上关注度、纪律等要素的噪音干扰,比单纯性教师讲授更有效。

3.3丰富了课堂形式、活跃了课堂氛围

将授课内容整合到职业情境中,通过学生自学,在课堂上展示学习的效果并讨论,这过程中用到的诸如情境模拟表演、小组式讨论等方法,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课堂氛围差、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学、找、演、看、想、听、议、做”的过程中,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与互动性。

3.4强化了职业实践

有别于传统课堂的“老师讲授-操作演示-学生模拟练习”形式,项目化教学法以“会做”、“解决问题”为最终落脚点与评价标准,符合《基础护理学》课程性质要求,强化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职业实践教学效果。

3.5有利于教学相长

在课堂讨论与教师指导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提出的问题与视角,并不是每位老师都可以预期的。作为项目化教学的指导老师,必须不断的丰富自己专业与相关知识,提高课堂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对教师的自我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4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4.1问题

在《基础护理学》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项目化教学,将理论知识整合融入到项目的设计中,以学生“做中学”为主旨,特别适合《基础护理学》中单一实操项目。可是,用几个项目贯穿整个《基础护理学》所有的理论知识点,很难做到,势必影响诸如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等理论知识的系统性。(2)结合职业教育学生的学情,《基础护理学》应用项目化教学,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自学能力及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发现,有部分学生自学能力欠佳,学习较为吃力。(3)一个项目的课堂组织与完成,需要同学课前的大量自学与准备,也需要课堂上的因势利导及课后的指导延伸。这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很高。(4)由于护理技能操作与工学实践有一定的区别,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而非机械,这就要求《基础护理学》的学习,学生不但生会做,而且要做规范,还需要做的让患者满意。这里面涉及到复杂的人文护理与评判性思维的方法。有些项目,传统的两学时无法完成,要保障项目教学法的实效而非走过场,还需要学时的调整。

4.2对策与思考

(1)提高认识在项目化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也有很多争议:有些老师是唯项目教学论,认为项目化教学是改变目前职业教育瓶颈问题的万能良药;有些老师与同学则是反对项目化教学,认为这种教学不利于医学教学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其实,项目化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与理念,它为我们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善于接受新的方法,把它与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很好的磨合、与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的整合,做到真正的“以教促改”。(2)注重团队的协作项目化教学改革,需要老师以团队的力量对课程进行整体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老师与同学的集体智慧去不断完善。(3)整体设计做到一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自身、课程与专业其他课程衔接等角度整体设计,比如改变传统的授课组织形式、课时分配及授课时间等等。(4)素养提升项目化教学改革,对学生与教师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人文素养都是一个挑战。学生需要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不断改进学习方式与方法;教师需要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更好的指导项目的开展。(5),灵活运用项目化教学改革,并不是对其他教学方法的否定,我们在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的优势,展开任务教学。比如,有些理论知识,我们可以结合讲授与PBL,来保证理论的系统性;有些操作,堂上情景表演可能观看效果不强,甚至由于同学操作的不规范性,可能会起到误导作用,那我们就可以结合目前的在线教学APP及同学都有的移动手机,将同学自己的操作转为视频,利用多媒体形式堂上展示,保障了操作的可视性与讨论规范的及效性。

篇12

一、学校基本情况           

王家店小学始建于1976年,学校占地面积30033平方米。教职工总数65人,专业教师36人,学历合格率100%,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3人,区级及以上教学能手25人,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19人;现有学生405名;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6276平方米,运动场馆面积10664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146.8万元;2018年9月班级12个,最大班额40人。2017年我校被评为学校教育教学实绩比较突出单位,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实绩突出单位,市级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完成情况

1.严格执行三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招生、考试、作息时间符合有关规定,制定了减负实施方案并落到实处。没有乱订资料,补课现象发生。对教师课程计划的制定,进度安排,教案的书写,作业留批等教学活动实施全程监控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保证了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2.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和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建设从决策规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到管理保障,各环节实施到位,成果显著。去年重新修订《经典诵读读本》,今年新编订使用《小巧手剪纸》教材和《写字》教材,着手编制我校的《版画》和《电子琴》等教材,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在校本课、兴趣小组和美术、音乐课堂开展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校本教学活动。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上,我们抓实信息课教学,在四五六年级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在一二年级开设活动课,三至六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照教研室10月份教研活动要求,我校开展“篮球与我们的生活”的综合实践课程,有切实可行活动设计方案,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重视学生全员主动参与,关注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活动过程资料齐全。

学校利用基地、社会资源,分别在3月份和10月份在学校基地开展“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体验土地施肥,灌溉和种植蔬菜的技能,秋天体会收获的喜悦。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月28日少先大队联合“华夏老年公寓”组织开展了敬老爱老社会实践活动联谊活动,此项活动丰富了老人的生活,增进了老人们与孩子的交流,体会到家庭的温暖,通过搞好环境卫生,帮助老人整理内务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本次活动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突出学生体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也在学校中形成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3.狠抓写字课和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几年来抓学生写字是我校三大工程之一,学校计划中始终强调写字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校学生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15分钟是练字时间,做到有内容,有检查,重指导,定期展示。5月中旬教导处组织历时一周听全体语文教师的写字课。语文教师参加听课研讨,其中8位教师节节听课,学习很多方法,受益启发较大,对写字教学有深入的理解。使写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

为加强汉字书写教学,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和语文教师指导水平,5月28日开展了学生写字竞赛活动,此次活动在六一活动期间进行了展示。

9月刚开学,利用写字教材,开展对学生写字姿势的纠正与培养,辐射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积极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分别举行了“文苑杯”读书征文;读书月活动;在寒假和暑假分别举办两次“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小报制作评比和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科技意识和激发学生科技兴趣;数学竞赛,学生综合能力(语文学科的写字、识字、作文、朗读等)测试等活动。

我校积极参与第二十三届“文苑杯”暨2018年度“千佳小读者”全市中小学生征文活动,39位同学荣获“文苑杯”征文奖。

5.深入开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组织开展了“守则规范知识测试”、“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等一系列既有声势又有实效的主题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周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6.坚持立德树人,以班队会及少先队活动为载体,深化德育主题教育。从校长、政教主任到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德育队伍完整,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管理到位,计划总结齐全,评价真实,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建立了家长学校。

本年度,我校先后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结合上级关于未成年人“十大好习惯”和“三爱三节”的具体要求,“一月一主题,周周有活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德育主题教育:三月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以学雷锋活动为依托);四月份的环境保护月系列活动;五月份的“中国梦,劳动美”主题系列教育活动;九月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教育活动;十月份的“向国旗敬礼”爱国主义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十一月份感恩父母、感恩师爱主题教育,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7.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积极研究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的“自主高效课堂”,针对我们在各科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困惑,积极通过派出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校内研究、咨询专家等途径加以解决。充分发挥校本听评课活动对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本领的促进提升功能,截止现在,本年度我们3月份、5月份、9月份和11月份开展了四轮全校性听评课活动。每次听评课后,都组织集中反馈活动和学科首席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活动,这种校本展示活动,接近我校同学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有效的提升了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学术交流,重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整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开展学生合作学习即综合素质“小组捆绑式”量化评价;开展“教师评价”小课题研究;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和作业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的稳步发展,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创造性的教师,并在教育科研中发挥示范作用.

8.加强评价制度改革  教改重点落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全面、综合等级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扎扎实实搞素质教育,六月下旬进行音体美学科的等级评价;进行了语文综合能力评价和学生的整体能力评价,指导学生整理“成长记录袋”。

4月份圆满完成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4年级质量检测工作。

9.教师业务实行精细化管理  各类教师业务有具体要求,有评价标准,有检查记录,有集中反馈。5月份、7月份,11月份、对教师业务进行综合检查,纳入对教师的考核。

10.教师队伍建设

(1)业务提高方面:

在校本培训方面,我们结合课堂教学、业务检查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制定学期培训计划并加以落实。有针对性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校本培训务求真实有用,先后进行了“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的意义”;“教师心理健康探讨和学习”;“集体备课策略”;“对上课的认识和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偏差与纠正策略”等十五次培训。

在专家引领方面,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针对我们在各科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困惑,积极通过“请进来”教研室、进修校专家把脉课堂教学8人次,“走出去”先后派教师到湖北武汉,苏州的校长培训,第七届中信北京史家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乌丹的全市英语青年教师培训、山东济南的音乐名师工作坊培训,阿旗天山小学英语阅读工作坊培训、锦山全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培训等6人次到松山区外培训学习;尽可能多组织教师到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小、八小、实验二小、七中附小,木头沟小学,河南营子等地培训学习,走出去总数达63人次。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举行“说课标,说教材”竞赛活动。3月7日学校进行“说课标说教材”竞赛活动;派出6位教师参加松山区小学第三届“说课标说教材”竞赛活动。我校英语轩冲老师和美术武晓琳老师获得一等奖,同时获得这两门学科的第一名,武晓琳(王家店)在松山二小代表美术学科进行大会交流展示;我校在3月30日两位教师进行英语和语文“说课标,说教材”展示活动,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师德建设方面:强化德育工作,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各科教师都有义务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后进生,要讲究为人师表,事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后勤教师在不同岗位上同样肩负着与前勤教师一样的育人责任。制定师德考核标准,同伴互评,家长评,学生评,班子评,评比结果纳入综合考评之中,近几年教师的幸福感,进取心明显在增强,师德行风好,本年度,截止到现在,共召开了3次家长会。形成了家校共同培养教育学生的良好态势,社会满意度较高。

11.体卫艺工作

本学年,我校积极落实“三化三高工程”。组织开展各项艺术、体育活动,活动设计尽量符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实际,尽量扩大参与面与影响力。

(1)5月31日,我校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举办了主题为“凝聚正能量  托起中国梦”的庆六一暨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2)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小型比赛常态化。3月以来,我们先后组织了全校性的每月一次的全员参与的年级组体育竞赛活动共六次,分别是4月篮球赛;5月拍球、运球赛;6月踢毽子、跳绳比赛;10月篮球赛。

(3)积极开展教职工群众性体育活动,五月份开展了全体教工参加的拔河比赛活动,六月份和木头沟小学开展了两次教职工篮球友谊赛。六一期间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4)五月和六月,我校女子篮球队分别参加了片区比赛和全区比赛,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是我校体卫艺工作自建校以来最好的成绩,鼓舞人心,是历史性的突破。

(5)9月份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

(6)10月11日举行了第六届秋季田径运动会。检验了运动员的水平,更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明白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7)11月末开始全校性冬季长跑活动。

12.美育规范化, 社团活动校本化 、常态化  开齐开足了美术、音乐课程,新建了美术、音乐教室,对美术的耗费品及时补充,保证教学与活动小组活动正常开展。学校现在有篮球队(2个),葫芦丝,合唱队,版画,剪纸,独唱,文学社,心理健康等9个社团每周一,周三下午活动,做到了有教师,有教案,有场地,有活动过程,有活动成果。在全区小学十佳歌手竞赛中,我校参赛五位选手,有四位出线参加全区的竞赛。

13.信息化建设、图书与实验工作  我校计算机教室,图书阅览室和实验室已经按照标准配足配齐。成立了各种组织,制定了各种制度,注重使用管理,尤其是图书室近几年我们为了书香校园建设投入很多资金,更新部分图书,订阅学生喜闻乐见的期刊,图书利用率非常高,学生爱读书习惯已经形成。

14.基地建设  既让学生受到了劳动教育,又解决了部分食堂用菜,现在正积极争取局后勤办支持建造阳光冷棚。

15.住宿管理  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召开会议、开展文明宿舍评比、实施就寝课程化管理等措施,使生活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依托均衡发展,在原有条件基础上,又进行了美化装饰工作,宿舍文明温馨,宿舍门牌号、楼层示意图、安全疏散标志等明显,通风良好,地面干燥清洁,墙体明亮,学校为每位住宿生提供了床单苫单,内务良好。为入住学生建立基本情况信息册、管理登记册,交接规范。生活教师注重学生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学校已经申报宿舍管理区级达标学校,上个月已经通过局宿舍管理达标的验收。

16.食堂管理  在采买、储存、加工、售卖、留样等环节都严格按照行业标准操作,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原则,成本核算,定期公布均衡的营养配餐食谱,倡导勤劳节俭、健康饮食。食品加工制作贮存专人负责,坚决杜绝质次、变质、过期食品进入学生餐桌,杜绝剩菜剩饭再次进入学生餐桌,食堂账目财务管理已经按局后勤办公室的要求进行了规范。

   17.“三化”建设取得新成绩 利用旧教学楼翻新改造的机会,学校班子成员与部分教师对学校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高标准的设计,设计更加科学,布局更加合理,育人功能更强,对原有的橱窗,宣传标语进行了维护,内容进行了更新。门厅、廊道、教室、各功能教室、食堂宿舍文化布置品味高雅,处处体现教育性,操场改造后更加适合学生运动。

今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对少年宫楼廊道文化重新设计,一楼的感恩主题,二楼的行为习惯主题,三楼的书香主题。同时,对班级园地进行整体布置。

18.不断挖掘、提炼学校优良传统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全体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我校地处夏家店文化的发源地,浑厚的夏家店文化造就的淳朴民风、向上向善的朴素理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校师生,多年来,我们的教师早来晚走、努力工作已经成为习惯。在此基础上,我们精心提炼了我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执行理念、团队理念。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在重要位置悬挂,在重要场合宣讲,取得了振奋人心,激励人心的良好效果。

三、 学校特色项目创建工作完成情况(有专项报告)

(一). 2013年我校启动书香校园特色项目建设。

(二).主要思路:有书读、爱读书、会读书、活动读。

(三).完成的主要工作

1.成立领导组织和推进组织。

2.建立健全阅读推进机制与评价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确保书香校园工作的推进。

3.加大投入,塑造环境。

4.开发校本课程,编印校本教材,扎实进行经典诵读工作。

5.以活动促项目创建。(今年主要工作)

(1)分别在4月和10月开展第九届、第十届读书月活动。

(2)第二十三届“文苑杯”暨2018年度“千佳小读者”征文竞赛37位同学荣获“文苑杯”征文奖,我校六年一班孙美琪同学的作品《给我启迪最大的一本书》获得“千佳小读者”征文一等奖;四年一班杨英楠同学的作品《在成长的路上》获得“文苑杯”征文三等奖,

(3)开展“最美读书人摄影展”活动,通过联系借到赤峰市图书馆的“最美读书人摄影展”展板62块,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和六一活动时两次开展展示活动,推动师生从“爱读”走向“会读”,让阅读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努力实现人人因读书而精彩、校园因书香而美丽。

(4)5月27日在音乐教室我校武晓琳老师开展“读书摄影讲座”和“欣赏赤峰市最美读书人摄影作品”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高学生主动读书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5)教师读书交流。积极倡导、鼓励教师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提高人生品位、职业修养与专业水平。4.23日进行全体教师参加的读书交流活动;9月19日开展青年教师读书交流会;10月28日开展语文教师读书交流会。

(6)开展讲座。 “小脚丫”文学社举办写作讲座4次,给文学社的社员传授写作经验和写作技巧。

(7)开展亲子共读和师生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

(8)经典诵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固定的宣传版、电子显示屏,宣传读书和经典诵读活动;用名言警句布置楼道、橱窗;班级利用板报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校园广播在早晨、中午、晚放学时播放《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小说《三国演义》等经典,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润,校内已形成浓厚的书香气。

篇13

如何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学习方式,众多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培养反思能力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不论什么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反思都是提高自律学习的有力工具。”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各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通过对自己到底想学什么,学到了什么,怎么学的,如何进一步学等学习内容、策略、过程、结果的反思,促进个体对目标和计划的修改,实现对行为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逐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就感。这样,“水到渠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特点、思维方法和学习进程,通过内心的自我剖析,用“旁观者”的眼光审视自己,及时反思学习中的得与失,才能从中悟出自己的学习规律,以寻求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并对自己的学习心理进行调适和控制,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状态。

下面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转变思维,培养反思意识与反思习惯

反思是在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明显段落点或对一个课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审慎地批判性地回顾、分析和检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让学生转变思维,从传统的知识接受型转变到知识的探究型,尝试错误,大胆质疑,引导其反思,解决问题后,激发反思,并达到强化反思意识的目的。

(一)抓住时机,促进反思意识的形成

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早就提出了“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模式。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反思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反思意识的形成可以通过专门的认知训练来实现,我们可以从学习的计划、监控、评价过程来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提问式的训练。

计划:

1.这个问题是什么?现在我们打算干什么?

2.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目前知道了些什么?已给了我们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有什么用?

3.我们的计划是什么?

4.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如果……将会怎么样?

5.下一步我们做什么?

监控:

1.我们遵照了我们的计划或策略吗?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计划吗?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不同。

2.策略吗?

3.我们的目标?

4.变了吗?现在的目标?

5.是什么?

6.我们上了正道吗?

7.我们正逐步接近目标吗?

评价:

8.哪些措施起了作用?

9.哪些措施没有起作用?

10.下一次我们应该有什么不同?

11.措施?

(二)采用多种途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教师利用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时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提高,享受反思带来的成果。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做法: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通过作业过程的反思,一方面强化巩固了正确的逻辑认识结构;另一方面及时矫正了一些错误的逻辑认识结构,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错误的认识。

另外,要注意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交流他们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他们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是如何改正的,以及如何思考自己所用的方法是否简捷、有效。这样可以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尝试、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掌握如何反省自己的思维,以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促进道德内省,使学生学会做人

思想政治课既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课,也不是单纯的理论课,它在本质上是德育课。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道德形成的规律,想方设法通过教学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并为其所接受,并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引起学生的动机,使学生经过自主思考与选择,自主吸收,在头脑中产生认同,愿意去学去实践;然后产生自己的行动纲领和计划,确定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并经过反复行为实践,形成习惯;最后内化形成品质与信念。这一过程若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反思,是不能实现的。因此,从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通过各种方法和策略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习兴趣得到启发,反思能力得到加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最终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针对本学科特点,提倡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课程,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古人的这一修身之法在学习思想政治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教师要多鼓励并引导学生对照正确的理论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评。例如,在学习经济常识“消费”一课时,可以先由学生自拟家庭消费开支,然后再向家长了解实际家庭消费开支情况,最后完成“养家的父母最辛苦”的调查感想,让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体会父母养家的艰辛。又如,在讲“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以《感恩》为题目,要求学生通过自我观察、思考,结合生活中的感受,写出了对父母、老师、同学等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的感激之情,增强了报效祖国、社会、家庭的责任感。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道德反思能力

针对教材中涉及的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亲身实践,更有利于实现学生思想的转变和发展。例如,在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时发现,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知识与生活阅历增长阶段,虽然他们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教材的理解难以深入到理性,我们就带领学生到当地较为富裕的农村参观村容、村貌,开展“学农”活动,调查该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情况,请该村的致富带头人给同学们讲述农村创业的苦辣艰辛以及成功喜悦。同学们在观察中思考,在聆听中反思,在学习中自省,不仅亲身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体会到了真实的农村生活,加强了劳动教育,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增强了报效祖国、服务农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三)激活自我对话意识,提升道德境界

与自我对话,是人的内向交流,是人的自我思考、自我反省等心理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道德境界的重构和升华。同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是一个人的道德觉悟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浮出水面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道德观念日趋成熟,道德行为逐步走向理性的过程。

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表现在对教师讲解的思考以及学习中的自我反省,在思想政治课上仅仅对道德规范做文字上的解读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得文本意义的同时,通过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从而完成对自身的思想改造,优化自我的道德品质。比如,学生学习货币相关内容以后,知道了货币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这是不够的,学生还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理解金钱对现代经济生活的意义,回顾过去自己对待金钱的态度,扪心自问“我过去有过乱花钱的现象吗?”“我是不是以为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呢?”“我会不会因为某个同学用钱很节俭而看不起他呢?”,等等从而确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思想道德品质。

只有学习而不反思,就好比是偶然钓到了鱼;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反思,则好比通过这样偶然的机会进一步来研究鱼的习性,并概括出在什么时候和在什么地方可以钓到鱼,而且是钓到大鱼。因此,反思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经验上升到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的世纪呼唤新型人才,通过反思能力的培养,学生一定会成为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二十一世纪“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高文.学会学习与学习策略[J].外国教育资料,2000,(1):48.

[2]江喜标.新课程需要先进的学习方式作支撑——与华东师大教科院副院长徐斌艳教授的对话[J].湖南教育,2003,(6):30-32.

[3]Scoot G. Paris,Linda R. Ayres(美).培养反思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88.

[4]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0,(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