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会计思维导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思维导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会计思维导图

篇1

一、思维导图理论概述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来源于英文“Mind Map”,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的“记忆之父”托尼·巴赞(Tony Buzan)创造的一种有效的记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也叫心智图,是一种放射状的辐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是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二)思维导图能促使大脑发挥最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它的整个画面像一个大脑的结构图,符合人类大脑的思考模式,运用好思维导图可以开启人类无穷的潜力。(如图1)

图1 脑神经细胞结构与思维导图

大脑中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人的神经系统就是由大量的突触互相连结,构成了一个以神经细胞为基本单元的庞大的网络。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以一种与众不同和独特有效的方法驾驭整个范围的脑皮层技巧——词汇、图形、数字、逻辑、节奏、色彩和空间感。

(三)思维导图能协助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的平衡发展。

人的左脑主要处理语言、文字、数字、符号方面的信息,右脑主要处理图像、声音、节奏和韵律方面的信息。因生活习惯和教育教学的因素,大多数人的左脑都能得到最大的开发,若能充分运用右脑的功能,则能大幅提升学习力、记忆力及竞争力。

中职学校《基础会计》专业课具有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与实践结合密切、技能操作性强等特点。但是,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成绩较差、知识结构比较凌乱、学习能力偏低、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困难较大。若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教学中,则能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基础会计》课的教学效率。

二、思维导图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教师备课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分为“手绘版”与“电脑软件版”两种模式。虽说手绘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但时间投入较多,而且对绘画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可采用软件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思维导图把所讲授的内容绘制出来,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备课方法更节省时间,思路更加清晰,教师还能更准确地把握讲课时间。同时,思维导图比传统的教案更简洁、易修改、易添加、易删减、易标注,实用性很强。

(二)思维导图能有效指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1.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树立全局观念。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让知识变得有层次、有结构、清晰易懂。整个会计的知识点是一个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地分析。会计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是否能理清思路,把握全局。思维导图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需要用一张纸,就可以将一本书的体系画出来,让学生一眼看到问题的全部。

因此,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基础会计》教材时,笔者要求学生将本书的目录,从第一章开始至最后一章全部画成一张思维导图,对重要知识给予标注,帮助学生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如图2)

2. 思维导图能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一方面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画出自己通过判断、分析得出关键词的思维导图,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画的思维导图里发现学生对现有知识的了解情况,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

首先,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共建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分组教学法,学生在不同的情境状态下,各自对已有知识进行梳理,学习新知识,画出主干和基本框架,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共建小组思维导图,使小组成员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和拓展。

其次,交流共享。各小组形成思维导图后,教师要积极鼓励各小组上台讲解导图思路。在对本组导图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导图的认识。在评图的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也能进一步梳理原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把握知识的脉络,强化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

第三,师生合作,完善心智图。在分组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比如,在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三过程”内容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后,教师必须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进一步优化小组心智图,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严密。教师在最后要帮助小组将各思维导图加工并形成全班的成果图(如图3)。

3. 思维导图能帮助归纳知识点。

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上课听得懂,作业不会做”的怪象,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后没有主动去归纳总结,没有找到主干知识而一味地死记硬背,做题时不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发现,思维导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比如:在研究《基础会计》最重要的一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简述每一节的关键,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画成“思维导图”,接着对图添加不同的颜色,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在每完成某一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把学习心得和成果展示出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在完成本章的学习后,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概念节点、关系连线、逻辑顺序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构建知识网络,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如图4就反应了第五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中所涉及的大部分分录。

三、运用思维导图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把所教同一班的学生按成绩分成大致均等的两组。第一组按常规教学,学生看书、背分录、测试。另一组引入思维导图教学,学生看书、自己总结后形成思维导图,小组讨论后生成完整版的思维导图,最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远不及第二组的成绩,第一组平均分为74.2分,第二组测试的平均分达到91.8分。利用“思维导图”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思维导图要求突出重点,清晰明了。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知识体系不同,绘制的导图也不相同。所以,为了使导图效果最好,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和及时点评,在指导作图时要求学生应当做到:首先将纸张横放在桌前,从中央开始画;次主题设计为3-7个,每条线上只写一个关键词;然后,不同级别主题的线条粗细合理,尽可能用色彩丰富的图形;图形要有层次感,字体、线条和图形尽量多一些变化等。

(二)让学生形成开放思维。

在指导制作导图的过程中,不要太拘束于现有的形式,要让学生尽可能开放思维,联想相关知识点。如使用各种相关的色彩、图示、符号来加深印象,可以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进行相关信息的搜索,利用相关软件完成导图的编制。

(三)指导学生形成有个人风格的思维导图。

导图的绘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习惯养成,思维导图的功效才能最大化地体现出来。所以,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走得更远,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导图进行修改完善,以形成个人风格的图片。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软件,可以帮助教师备课,帮助学生树立全局观念,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促进基础会计教学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篇2

学科思维导图是思维导图中分化出来的具体运用于教学研究的一种思维导图。将学科思维导图用于课程教学一直是很多老师在探索和挖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应用中,引入学科思维导图,让学科知识从结构上、逻辑上更容易形成清晰、准确的知识脉络,让学生容易掌握并运用。学科思维导图与广泛意义上的思维导图相比,可根据不同学科以更为结构化和逻辑化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具体归纳和总结。

(二)利用学科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巩固原有的知识

学科思维导图充分运用人类大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性,帮助人们更好地对某一事物形成正确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理论知识对生产和生活中的实践操作形成正确性指导,从而减少重复实践和错误操作。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对模拟企业或者实体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处理,实践操作前后相互关联,对于操作结果的准确性要求十分高。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训时,能否形成正确的操作结果都有赖于已有思维或者后天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上的判断和分析。因此对于参加实训的学生来说,对已学知识的正确记忆和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记住从前学过的知识,或者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形成错误的认知,要改善和纠正这些情况,可以通过学科思维导图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

二、学科思维导图在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学科思维导图建立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型

在会计教学中,会计准则、 税收政策等业务变化更新频繁,如果教学仍以书为据,不及时更新知识内容,教学方法滞后,会严重影响实训的教学质量。在高职院校,一方面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紧张,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如要上综合类型的会计专业课程,可以通过好的教学视频或者好的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将学科思维导图用于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能让老师很快的掌握整门课程内容,从而快速安排好课程教学。

以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如上(图1)所示:

会计综合实训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特点、教学评价通过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就一目了然。然后根据这张总图,再沿着每一个支系进行发散思维,形成具体的执行方案。以会计综合实训教学中的分组分岗位实训为例,如上(图2)所示,按四人分组或者按多人分组,如以四人分组 ,则给每人分配相应的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出纳、会计主管岗位,还可以就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岗位内容等细分,如此类推,就可以把每一个知识点,前后、相互关联,最终形成每一堂课的内容。

再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为检验学生在技能训练以后,检验其是否达到实训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检查、考核,并及时反馈实训效果,实现对实训教学进度的有效控制,最终促使学生掌握实操内容的一个评价考核体系。会计综合实训在进行实训成绩考核评价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老师综合评分三方结合最后形成最终成绩,这样能够十分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实训案例掌握的情况。在综合实训操作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通过对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综合评分进行细化分析,形成可执行的具体实施细节,应用于课

堂教学。

(二)思维导图在会?综合实训课程中对知识点归纳与运用

学科思维导图分别将会计综合技能所涉及到的《出纳业务操作》、《会计制度设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企业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报告编制》、《会计信息化》、《会计工作管理》、《企业务报表审计》、《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形成一个以综合实操为中心主题的,向外发散的放射立体结构图,从而形成整个课程的一个主要脉络图,如下(图3)所示。

图中涉及学科与实操应用的每一个分支又可以再形成一个思维导图脉络,层层细化。在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多,在进行实训教学中应突出课程综合化项目实训时,重点加强对中小企业货币资金、存货、固定 资产、债权债务、职工薪酬、成本费用、税费、 财务报告等业务实训,为学生后期进入社会实际工作打好基础。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涉及财务会计、税收等主干课程的理论运用,实务操作时要结合相应的存货收发计价、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 申报等实训业务;综合实训课程一定要在会计实务、出纳实务,税收实务、成本实务等有关课程先行学习之后进行,在应用中也要协调好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实训内容能与各课程知识点融通起来。

会计综合实训的实操应用依然遵循会计基本处理流程,要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各种业务的处理及记账凭证的填写,账簿的处理与登记,各种报表的编制。在进行原始凭证填制时,要根据不同原始凭证的内容,按照会计规则进行填列,如各种票据的填写,对于数字的书写要求,对于金额的填写要求,对于文字的表述都有严格的规定,学生们都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并熟练运用。业务处理中关于经济业务的发生处理涉及到??计课程中的多个科目,科目之间又容易混淆,在进行思维理顺的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的程序性,发散性进行记忆和区别十分有效,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细化。

篇3

1.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开展,教师在讲解基础会计中涉及的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时进行了补充和深入,导致《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内容有部分的学习重复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处理,主次分明,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论知识相对前面的基础课程而言难度有所提升,如果只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整个学习过程会比较枯燥。学完之后,不少学生觉得满脑子没完没了的会计分录,却处理不了企业的各项业务,而且学生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满堂灌”,不易把握学生的差异性,收效甚微。

3.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往往存在着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的现象。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欠缺,对于文字性多的内容缺乏耐心,不敢甚至不愿思考难题,更不擅长归纳和总结。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企业财务会计》课堂教学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学者所创的一种放射性的思维工具,从中心发散出来,利用图形和网状的结构,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压缩和优化,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中心可以是文字、数字、符号等,用关键词把各级隶属关系的关联性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和层次感,加速了学习者的资料累积量,增进了记忆力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

绝大多数《企业财务会计》教材基本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报表等模块。每个大模块又对其所包含的会计科目以小模块的形式展开。每个小模块针对该会计科目的概念与内容、经济业务的核算进行阐述。

新授课程的思维导图建议可以从会计科目为单位的小模块出发,这样涉及的知识内容不会太多、太繁杂,学生较易理清思路,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较大,整个教学环节的开展也会较为顺利。

(三)具体案例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企业财务会计》第三章第一节“应收账款”为例。

1.第一环节:课前。教师在备课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开展,理清思路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也能更好地控制讲课的节奏和时间。教师关于“应收账款”绘制备课的思维导图,可画图1,此图展示了教师在讲授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应收账款”,每人完成一张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学生绘制出一级分支,即“概念”、“核算”、“现金折扣”和“坏账”,而二级、三级分支则由学生自行完成。每个学生可视自身情况来决定分支所包含的内容和详略程度,尽量做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且风格独特。从学生上交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看出其预习的思维过程,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游刃有余、了然于胸。而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对本章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2.第二环节:课堂。课堂上,教师根据自己备课时设计的思维导图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展开教学,带领学生进行“应收账款”的系统学习。首先,教师确定主题并画出主干即一级分支,让学生明确本章节学习的重点。其次,向二级分支进行延伸,对每个关键词进行扩充。因为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和绘制,自己已经有了初步的框架,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与教师、同学展开互动,根据关键词联想相关会计知识。再次,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思考三级分支,由于涉及到不同情境下经济业务的不同处理是本章节的重点且有一定难度,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课前各自画思维导图,每个学生程度不同、思路不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课堂上通过组内交流、讨论,原本独立思考时的难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画出的思维导图既具有个人风格,又聚有众人智慧,能把所有与应收账款相关的业务流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和成果,适时地引导,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全局。然后,可以让学生展示思维导图的最终成果图,各组派代表上讲台介绍构图思路,自评亮点,再进行组间互评。教师通过思维导图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程度,点评每组思维导图的特色,指导具有共性的问题,整合有效的思维导图设计,适当地修改授课前所画的备课思维导图,再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和难点。完成本章节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生成一张内容丰富、知识全面的应收账款专题图。最后,针对应收账款专题图中涉及的经济业务,讲解例题并布置一系列专题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了思维导图中的知识体系,不仅理顺了业务流程的逻辑关系,也掌握了经济业务的处理。

3.第三环节:课后。为了检测学生对应收账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再画一幅思维导图,可如图2。和之前不同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以T型账户的形式划出整个业务流程,要求独立完成。这一环节可以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是对本章节重难点的强化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哪些知识点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

三、思维导图在企业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有趣的“画画”,挖掘了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思维导图利用简单明了的文字、线条和图像使原本生硬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变得生动起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记忆起来简单很多,学习也更加有效。

篇4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现状需要正视和思考。

(一)以考证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过于单一,与企业职业能力要求脱节会计软件涵盖财务、采购、销售、库存、管理分析等各种业务软件,涉及知识面很广。但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大多只讲授财务部分的知识及应用,知识能力落后于企业实际需求,无法体现ERP软件的核心管理理念,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

(二)实训技能教学仅以软件使用流程为主,缺乏原理性教学

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以教授某主流会计软件的使用为主要内容,以操作实训为主。因院校课程设置的课时及师资的限制,在教学中往往只针对考证需求,以一个会计软件进行讲解,忽略能力培养的目标。导致学生掌握的只是会计软件的界面、菜单及操作流程。能应付考证的实操试题,同时难以独立面对企业的财务业务。

(三)教师为主导、学生依赖性过高

目前,中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通常一般按照”课堂讲授——演示教学——指导实训——自主实训”四个步骤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事实上,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僵局。环境、设备以及人的状态都直接导致了演示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接纳吸收的差异。我们留意到很多学生都在自主实训时遇到软件操作的瓶颈,教师只得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软件操作和业务处理上,一方面导致学生对教师协助解决问题的依赖性过高,同时也导致实训教学进程的拖沓,最终使实训教学只能停留在软件流程操作的表面技能教学中。

二、自主探究式实训课程教学创新

(一)自主探究式实训课程教学创新简介

以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创新为例,研究自主探究式实训课程教学创新。自主探究式实训课程教学创新针对实训课程教学特点,通过编写项目任务式的实训教材、团队合作学习团队创建、思维导图思维方式导入、信息化云课堂资源库建设等创新的教材、学习平台、思维方式、信息资源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学习关键的目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索的核心,同时也是极大地提升职校学生实训课程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四位一体的自主探究式实训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1.自编项目任务式实训教材

笔者在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过程中,有感项目任务式的教材资源可以更高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探究学习的体系。以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为例,我们开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实训教材,教材以一家小型制造业作为实训案例,以小企业典型经济业务为主线,以16个项目及81个学习任务作为实训学习载体,以原始账套资料进行真账练习。配套的实训教材系统化地设计和推送学习任务,覆盖知识点广且贴近企业实务,难易适中,兼顾拓展性。在项目任务式实训教材的引领下,自主探究学习更容易形成系统、体系。项目任务驱动式实训教材思路清晰、结合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实际编制并推送学习任务。形成实训课程的“技能树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将技能知识点系统化、内化,推动自主探究式实训课程实施。

2.创建合作型的学习团队

中职生从初中的基础学科学习直接过渡到职业技能学习,对比大学生从年龄结构、心理认知到知识基础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也是中职教育遇到的挑战之一。中职生在实训学习过程中,因个体差异、领悟能力的参差导致实训学习效果的不一。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中职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学习自信心未能完全建立,依赖于单一的、被动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创建合作型的学习团队,可以快速地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框框桎梏。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通过团队共同努力去探究解决教师布置的学习项目任务,更容易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提高个人学习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进入快速学习通道。以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为例,通过分组——破冰——团队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成员互助解疑答难等方式在学习任务下达的同时,创建合作型的学习团队。通过学习团队的创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助鼓励、各团队之间的竞争、团队完成任务业绩呈现等方式促进每个学生学习的效果。

3.思维导图——创新思维方式导入

思维导图(mindmapping)是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在70年代所创,是一种放射状的辐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思维导图注重开发人的左右脑,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在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将复杂经济业务处理流程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出来,结合操作步骤示例图,可以让学生学习效率成倍数上升。例如会计电算化购销存实训步骤是比较复杂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先将准备好的购销存业务流程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的脑海里对经济业务流程有形象的认识和记忆。同时帮助学生从软件操作的迷宫中走出来,结合学生实训操作体验,更高效地内化与掌握操作流程。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实证研究证实,思维导图的形象思维方式导入促使聪明的大脑不断去记忆和思考,思维导图能有效指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全局观念,构建知识,让知识变得有层次,有结构,清晰易懂。会计经济业务处理流程是一个体系,传统的教学难点在于为了让学生熟练地记忆流程操作,进行反复的操练。而实训操作教学的关键在于是够能理清思路?思维导图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需要一张纸或一个板书就可以将一种类型的经济业务流程体系化出来,让学生一眼看清问题与业务流程的构架。同时,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实训体验作图,联想知识点,不拘泥于现有形式,使用各种相关的色彩、符号加深印象,让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思维。

4.信息化云课堂资源库建设

以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为例,目前由于课程的课时安排、学校实训场地的限制导致不是每个职校生都可以大量地进行实训练习操作。自主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进行预习、复习、自主探究实训操作、总结要点、团队分享等。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一个关键点在于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资源平台的构建。我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信息化云课堂资源库包括会计电算化精品课程资源网站、《会计电算化实训》实训教材配套网盘资源、会计专业空中课堂。信息化云课堂资源库建设通过多个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会计电算化实训项目实训提示、实训项目理论知识准备、实训项目微课视频资料、实训项目过程性账套数据、会计电算化学习软件安装版软件等自主探究学习资源。

三、自主探究式实训课程教学创新小结

自主探究式实训课程教学通过项目任务式的实训教材、团队合作学习团队创建、思维导图思维方式导入、信息化云课堂资源库建设等创新的教材、学习平台、思维方式、信息资源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开启创新学习思维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碎片化个性化学习、课堂变成一个解决问题、相互探究、合作学习的地方,教学结构实现了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的新模式。自主探究式实训课程教学创新是系统化、体系化的翻转课堂教学创新。它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其他中职实训类课堂的教学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爱红.翻转课堂的微课课程改革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

[2]刘丽琼.翻转课堂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岗前实训教学的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2015(8).

篇5

一、由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方式向如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转变 

(一)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方式、如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定义 

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指当一个问题出现时,追根溯源,探究问题是如何产生。这种思维方式不适合档案的实际工作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档案信息开发过程中,当遇到与档案相关的问题时,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更多的以如何解决问题作为自己思维的出发点,而不应该以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为自己思维的出发点。而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是问题发生时,不是去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而是更多的去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合去解决档案信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更高效的思维模式。 

(二)由寻找问题原因思维向如何解决问题思维转变的必要性 

档案工作人员在实际参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问为什么。所以,档案人员应该在学习档案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这方面思维的训练。 

比如根据《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档案馆工作通则》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档案馆在接收现行单位档案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一个单位的档案,应作为一个整体,归入一个档案馆。 

2.规定移交的应由有关单位收集齐全,必须经过整理,必须经过鉴定。 

保管期限要划分准确,要具备一式三份的案卷目录(一份经档案馆签收后退还原但单位保存),一份作为档案馆的检索工具,一份由档案馆存档),同时还应附一份有关档案及其形成单位历史情况的说明,与该部分档案有关的资料,应随同档案一起移交。现行单位在档案移交之前,应就档案的移交时间,移交方式等具体事项与有关的档案馆取得共识[2]。档案工作人员在参与接收现行单位档案时,需要判断接受的档案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而无需探究原因。这是一种档案工作的思维模式。所以档案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应有意识的问自己该如何解决,有什么解决问题之策,只有这样才能渐渐的由问为什么的思维模式向问如何解决的工作思维模式转变。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惯性。 

二、由主观性思维向客观性思维转变 

(一)主观思维、客观思维定义 

主观性思维指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不是客观地接受面前所看到的信息而是加入自己的背景知识且根据现有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判断,推断后而得出的结论。已经改变了原有信息的原始面貌,而客观性思维指在接受信息时,只接受客观信息本身,而不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 

(二)强调客观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的原则与判断标准都是非常客观的,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必须从实际出发,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对其进行判断,切勿加入个人的主观臆断。 

另外,在实际的各项档案工作中,客观地表达档案信息和接受档案信息可以最大量的减少沟通障碍和对信息内容的误判。同时客观性思考问题比主观性思考问题更为合理,更为科学。 

所以说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客观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档案管理人员之间,还是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利用者之间在交流信息,相互沟通的过程中,都必须客观的接受信息。另外,档案全宗构成的条件、判定档案所属的全宗、档案统计工作的步骤及档案真伪的鉴辨、档案鉴定的程序等都需要做到客观。王向明教授在《档案管理学原理》》一书中,曾多次提到客观性。如(1)在档案著录的要求中提到,档案著录应遵循以下要求:档案著录应客观地反映被著录档案的实际情况,在对著录对象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的分析和选择过程中,应以著录对象为主要信息源,如实反映档案的实际情况,即使对某些需要著录人员自拟的内容,也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忌掺杂个人的观点或褒贬,更不能无中生有,随意增减。对某些不能确定的内容,应进行细致的考证,对考证确有困难的,也可以存疑;对档案中某些词不达意的部分,甚至错误的部分,一般也应该坚持客观性的原则照录,但应在自拟内容部分或附注内加以说[3]。(2)在档案检索中,主题分析的客观性是按照档案或提问的本来面目分析其主题,标引人员在分析档案或提问的主题时,一定要不偏不倚,切忌掺杂个人意见,主观猜测和褒贬,以避免或减少主题分析误差的产生,保证主题分析的网罗度,专指度和一致度[4]。 

另外陈兆祦、和宝荣、王英玮合著的《档案管理学基础》也多次提到档案工作对客观性的要求。如(1)全宗内档案分类的科学性要求档案类目和档案材料的划分应该具有客观性,对于任何事物的分类,都必须力戒随意性,由于档案不同于其他资料,它是在机关活动中系统地积累而形成的历史产物,所以必须遵循档案自然形成的规律,从全宗成分的实际出发进行分类。全宗内文件之间可能有多方面的联系,应当竭力保护它们在立档单位活动中原有的某些主要方面的历史联系,为此,要按照不同机关、不同档案的情况,科学地选择分类方法,合理地设置类目,准确地归类,使全宗内档案的分类能够较为系统地反映出立档单位活动的面貌[5]。(2)档案的鉴定应遵循客观性规则,会计档案鉴定应当避免主观性的决断。会计档案的鉴定必须按照有关的标准,以及对会计档案本身保存价值的合理预测为依据进行,各个立档单位都应当按照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颁布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结合本单位的会计档案的实际情况,绘制本单位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并用以指导本单位的会计文件、会计记录或会计档案的鉴定工作。任何随意处置会计档案的主观性、武断性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避免[6]。 

(三)客观性思维培养途径 

客观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渗透,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 

在学习档案学的理论知识过程中,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应有意识的要求自己只接受档案信息的字面意思,及字面意思的前提,在阅读档案学教材及文章中,在涉及到档案学现象的描述时,只允许自己客观的接受现象描述的字面意思,不做任何的主观猜测。

在日常生活与人谈话时,需要做到只接受对方说话内容信息的字面意思及字面意思的前提,不加入已有的常识。跟对方讲话时,假装对方什么都不知道,尽量把要表达的内容说的尽量详尽,齐全。 

三、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模式的训练 

(一)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定义 

所谓演绎思维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由这个中心主题思维层层向外辐射,思维不断深入,不断细致化,这符合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可以将人类的思维过程直观的呈现。而归纳思维指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概括。 

(二)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在档案中的应用 

全宗内文件的分类主要是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个别,偏重于分析的方法,偏重于演绎法,立卷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偏重于归纳法。因此,分类时要有一个整体设计方案,按着某种异同将全宗内的全部文件,统一分成若干部分或层次,而且一分到底。 

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需要从宏观整体去把握,才能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需要用到演绎的思维,而其中涉及到的具体过程是程序化,流程化的操作,需要归纳性的思维,档案人员只有灵活掌握这两种相辅相成的思维模式才能在档案信息的开发中熟练应用。这样才能提高档案信息开发的效率。 

(三)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的训练工具——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简介。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2.思维导图在档案信息开发中的应用。(1)如何制作档案信息的思维导图。档案信息开发中,最大档案信息的主题(档案信息的名称或书名)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把主题体现在整张纸的中心,并且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央图要以三种以上的颜色。一个主题一个大分。支每条分支要用不同的颜色题以大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多少个主要的主题,就会有多少条大的分支。每条分支用不同颜色可以对不同档案主题的相关信息一目了然。(2)档案信息思维导图要求:1)运用代码小插图不但可以更强化档案信息每一个关键词的记忆,同时也突出关键词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记录空间。当然除了这些小的插图,我们还有很多代码可以用。比如厘米可以用cm来代表。所以可以用代码的尽量用代码。2)箭头的连接在分析一些信息的时候,各主题之间会有信息相关联的地方,这时,可以把有关联的部分用箭头把他们连起来,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信息之间的联系了。如果在分析信息的时候,有很多信息是相关有联系的,但是如果都用箭头相联接起来会显得比较杂乱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可以运用代码,用同样的代码在他们的旁边注明,当你看到同样的代码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3)只写关键词,并且要写在线条的上方。思维导图的记录用的全都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着信息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写在线条的上面。这样更有利于阅读。4)思维导图有很多线段,它每一条线条的长度都是与词语的长度是一样的。思维导图的体现的层次感很分明,最靠近中间的线会越粗,越往外延伸的线会越细,字体也是越靠近中心图的最大,越往后面的就越小。思维导图的线段之间是互相连接起来的,线条上的关键词之间也是互相隶属、互相说明的关系,而且线的走向一定要比较平行,换言之线条上的关键词一定要让你自己能直观地看到,而不是要把纸的角度转了120度角才能看清楚自己在写什么。5)做思维导图时,它的分支是可以灵活摆放的,除了能理清思路外,还要考虑到合理地利用空间,你可以在画图时思考,哪条分支的内容会多一些,哪条分支的内容少一些,你可以把最多内容的分支与内容较少的分支安排在纸的同一侧,这样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内容的摆放了。整幅画看起来也会很平衡,你画思维导图前,要记得思考如何布局会更好。6)学会思维导图之后,我还鼓励你能够成立自己的风格,每一幅思维导图虽然都有一套规则,但都能形成个人的风格。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思维导图只记录关键词,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在开发档案信息过程中,如果关键词选择不正确,思维导图所要表达的信息就不准确了,要想学会全面总体的分析信息,需要学会观察出信息当中哪部分是它们的关键部分,并搜索到它们的关键点,也就是关键词。 

3.思维导图在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培养中的作用:(1)成倍提高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档案馆藏中的新知识与复习整合已有的档案旧知识。(2)激发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有关档案信息资源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3)让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使档案人员将能够达到众多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想达到的目标,包括:快速的记录档案馆馆藏中档案资料笔记。(4)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档案管理人员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有助于档案信息直接的融合与交叉,建立新的联系,对信息有所创新。(5)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起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7]。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对自己的严格训练,也需要思维科学领域新鲜研究成果的注入,这样才能使档案信息达到最大化的利用,促使档案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关于"十一五"档案学科发展的调查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若干设想[g].档案学研究,2010,5:5-6 

[2]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87 

[3]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231 

篇6

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敏锐的观察力、强大的记忆力、严谨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熟练的操作能力。但是,当前审计实训课程由于仿真度不够的原因,普遍倾向于满足对记忆力的训练,距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思维导图对于培养思维能力,拓展知识结构,增强记忆,提高学习兴趣都有很好的效果,将其引入到审计实训中将大幅提高教学效果。

一、审计实训教学特点

审计实训是审计专业的实践课程,通过学生对审计案例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来达到掌握审计的思维方法、练习工作技能,培养专业素质的一门实践课程。

由于审计业务的特殊性,形成审计实训课程的如下特点:

首先,审计实训要求知识掌握应当具有全面性。审计目的是要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编制基础进行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获取合理保证,发表审计意见。要对财务报表适当性和公允性进行考察,就需要掌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统计等方面的知识。要学好审计实训的知识,就需要系统掌握以上课程以及《审计学》理论,知识要求有全面性。

其次,审计实训要求知识应用应当具有综合性。审计实训不仅仅是一门整合各科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程,更是应当在学习中采用带有综合性质的学习方式。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审计实训学习不是“个体式”的、“复现式”的,而是“群体式”的、“探究式”的。要求学生应当根据面对的具体单位环境,通过分工合作自主设计审计计划,选择审计程序,解决具体的问题。

再次,审计实训要求知识传授应当具有系统性。由于审计实训所需要知识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遵循循序、系统、连贯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否则,就会形成知识的碎片化、凌乱化,不利于学生工作思路和智力的培养,也会降低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应当结合案例,将需要的知识条理分明地介绍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将综合的知识融会贯通,方便今后在工作中随时调取,高效完成工作。

二、思维导图特点

思维导图的理论前提是图片更容易形成大脑记忆,联想思维可以将碎片化的记忆联系起来。思维导图的特点有:第一,中心图形是不可或缺的。中心图像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和出发点,可以通过色彩或者形象来吸引目光和大脑思维的注意,同时从中心图形出发进行发散性思维;第二,曲线发散思维。围绕着中心图形进行发散思维,形成一个个链接的节点;第三,采用曲线而不是直线。中心图形与节点的链接采用曲线而不是直线,一方面可以避免直接形成因果关系思维,另一方面优美的曲线可以激发想象力;第四,采用图形或者关键词。从中心图形出发的节点是发散思维的结果,这些节点尽可能用图形或者关键词来表达,通过图形或者关键词更多的激发想象力;第四,尽可能多的使用色彩。多种色彩可以引起注意,也可以激发想象力引起更多的联想。

思维导图的使用有手绘图形和机制图形两种,但其机理都是相同的。首先要绘制中心图形。中心图形是思维的起点,要绘制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容易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联想。其次,从中心图形出发,将发散思维联想到的内容用关键词或者图标的形式表达出来,作为分节点。如果是图标,要求仍然要求鲜明、醒目,如果是关键词要求简短而不是如短句那么长,关键词要明确且有意义,因为醒目的图标或者简短的关键词更容易引起发散想象。第三步,将分节点和中心图形用鲜艳颜色的弯曲线连接起来,标示思维联系的过程,强化记忆;第四步,从分节点出发继续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形成二级分节点、三级分节点……最后,对形成的思维体系进行检验,整理思路。

三、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设计

由于审计实训课程对知识要求的全面性、对教学要求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要求较高,造成目前审计实训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大、学生热情不高等质量问题。而思维导图对记忆力、想象力培养的独特性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见图:基于思维导图的审计实训教学模式设计)。

第一,利用思维导图确定审计实训的教学目的。审计实训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实践实训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能够从事与审计相关的工作。而利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是要解决当前审计实训教学中重知识复现轻综合运用,易于单独操作而团队合作薄弱的实训课程的现状。除了明确审计实训课程授课的总目标外,还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审计实训教学计划,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价值观和情感的培养三个维度来确定分章节、分课次的教学目标,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热情的目的。

第二,利用思维导图确定审计实训学习计划。这一部分形成思维导图的构架,审计实训课程需要多科内容的综合,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对内容庞大的审计实训内容进行系统化处理。审计实训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在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将总目的通过内容关键词作为中心图形,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根据学习计划和学生自身特点,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将计划中的内容具体落实到时间、课程节数上来。比如针对学习计划中“练习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部分,应该围绕着此节标题,引出企业经营、内部控制、会计核算、税务稽核等内容,然后将对这些内容的要求根据业务的顺序逐步落实到周次、节数上来,形成可行的学习规划。这样的授课计划目的统一,方便交流,可以适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第三,利用思维导图促进探究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特点是“重新发现”知识内容和“重新组合”知识体系,审计实训对知识综合性的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利用思维导图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仍然以前文所述的“销售与收款循环”实训学习为例,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分组实训的方式,请组员分别扮演投资者、债权人、税务人员等角色,揣摩在各自的立场各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然后从审计人员的角度来满足这些报告使用者不同的需求。在满足报告使用者需求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如何运用统计、审计、会计、税法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巩固。这一部分是对思维导图的架构进行丰富,使得思维导图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动图画。利用思维导图对学习内容进行更新、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对已有碎块化的知识进行系统的组合,形成自己的认识方便随时调用。在审计实训的结束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集体引导或者布置学生自觉采用思维导图方法对已学习过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条理性整理,方便以后随时调阅使用。比如关于制定审计计划部分的内容,可以从审计计划出发,引出总体计划和具体计划的不同,具体计划的实施又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然后引出风险评估的内容和目的、主要使用的审计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审计程序的选择又与审计目标相关,审计程序又决定了获得的审计证据……通过这些有机联系,将学生对于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对内“存乎一心”,才能在实践中体会“应用之妙”。

第五,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反思和教学评价。教学的总结反思是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教师和学生对于已经学习过的审计实训过程都应该进行反思。教师应当反思授课的过程、知识点的阐述、学生的引导启发有没有缺漏、不足的地方,以防备下次课程重犯,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应当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的内容,在学习表现中不够活跃、积极的地方,从而作出适当的改善投入今后的学习。教学总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当包括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运用能力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来自教师、学习者本人和团队队员,也可以来自第三方(独立评价部门),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实训总结、考试测验。思维导图方法均可以用来进行反思和评价。

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教师综合使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高,如果教师理论基础深厚又具有业务实践经验的话将会更为有利。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对于本教学模式的把握和熟悉程度不够,因此使得本教学模式的效果未能充分得到实现。此外,通过教学发现,部分学生针对此模式的应用效果不甚明显。这些都是今后应当进一步努力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林文东,宋芹芹.我国思维导图十年研究概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3):109-110.

[2]孙俊.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04):80-83.

[3]李会章.思维导图在网络讨论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03):102-105.

篇7

一、在教学上,以面授老师的“教”为主

1.“三段式”导学模式为主线,并且“善导”。(1)期初学习入门导学。是指在开学初对学生集中进行课程学习的入门辅导。(2)期中进行承上启下辅导,对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讲解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学生下一段学习进行提示,布置作业等。(3)期末复习指导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方法,复习中应掌握的主要知识点,讲解重点难点问题,考试中应注意的事项,举行测试等。(4)而所谓“善导”就是善于启发、指导、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怎么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导学中采取组建学习小组的形式,各组由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担任组长。课后作业、课上讨论及实践作业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效果很好。

2.以“精讲”为重点。“精讲”力求少而精,点到为止,主要出示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难点与关键,而这些知识点、能力点也须启发学生由他们先行提出,并能自行解决。

3.以“引导思维”为手段。“引思”在于激发、引导学习创造性思维活动,强调学思结合,以使“引思”贯通于教学全程之中。“引思”既要点拨引思,更要分析、想象引思,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最佳状态。在小组讨论中要归纳、总结异同点,并举出具体实例。

4.以“勤练”为辅助。“勤练”是传统教学强调的教学手段,远程开放教育同样视“练为主线”,边学边练,可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达到消化、巩固、理解和创新的地步。

“勤练”中的平时作业,须及时完成,一丝不苟。远程开放教育的平时作业作为形成性考核予以记分,其作业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15%~20%不等)。这无疑是一项特殊重要的考评手段,它有利于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检查和跟踪监控。

5.以“创新”为目标。“创新”指的是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开放教育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转变到以探索、发现、协作解决问题为主的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自主学习的动机。

“导学”、“精讲”、“引导思维”、“勤练”、“创新”可归结为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系统工程。突出讲和练,“导”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科学指导。要贯穿教学始终。“讲”就是讲规律、讲方法、讲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练”就是练技能,培养学生自学、表达、分析、归纳、应变的能力,最后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在学员自主学习方面,提出指导学员读书、作业教学方法

1.指导读书教学法。该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指导学生重点研读。《基础会计学》中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加强理解,融会贯通。(2)是指根据《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中存在逻辑关系,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参考有关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3)对于《基础会计学》教材中原属于知识线、知识块的内容,采取专题的方法进行研读,可以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

2.指导作业教学法。(1)在向学生下发作业的同时,对学生完成作业进行指导。在提示中详细说明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和要求,对作业中涉及的相关知识提供参考材料。对较难做的题,给出解题方法提示。(2)教师收缴作业后要及时批改,并将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学生,从而充分发挥作业控制、督促、指导学生自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一、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协作沟通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会计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会计教学计划,以“任务”为主线,以“项目”为模块,以学生为主体,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取协作学习方式,共同完成或者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如果单纯按照“章―节―目”的顺序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把这些理论知识设计为若干个任务,并把这些任务划分成若干个具体的应用项目,用项目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学生一定会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由于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时,学生的学习形式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只有在良好的交流协作的情况下,学生才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此。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

与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会计教学法有三大亮点:一是教学模式实现了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转变:二是教学内容实现了由以“知识点”为教学线索向以“任务项目”为教学线索的转变:三是教学方式实现了由“各自为政”向“群体协作”的转变。在此。需要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在选取项目任务时要紧扣实际、贴近生活:二是项目任务的难易要结合学生实际,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是教师在教学时要避免两个误区,即“不闻不问”与“干预过多”;四是项目任务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对项目中涉及的知识进行梳理,加深印象。

二、运用设障立疑批判诱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解惑创新能力

在会计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障立疑。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隐于暗处的问题明朗化。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批判中领悟。在批判中解惑,在批判中创新,这就是设障立疑批判诱导会计教学法。“教育的目的是不仅要使个体继承现有文化,而且能创造新文化”,“个体必须具有独立的评判能力”。“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设障立疑批判诱导会计教学法。既可以使会计专业学生对知识整体的把握增强、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记忆更牢。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深思。在深思中质疑,在质疑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

教师在运用设障立疑批判诱导教学法进行会计教学时。要把握好“三性”原则:一是平等性原则。要给学生以“师生平等”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敢“疑”敢“判”,大胆放飞思想。提出创新性观点。二是多元性原则。教师在设障立疑时,要注意问题的多层次、多角度。避免学生因问题过于简单、过于高深或过于单一而缺失学习兴趣。三是方向性原则。加大对会计专业学生解惑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这一教学结果,而更应该注重过程。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

三、运用案例剖析启发疏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

案例剖析启发疏导会计教学法,是指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选用典型会计案例,教师有目的、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推理。从而培育会计专业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例如,就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进行教学时。如果单单抽象地从理论上对货币资金管理的原则、方法进行枯燥无味的阐述,学生很难理解。其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我们就这一内容选取某一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的剖析中总结出钱账分管、相互牵制的原则,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记忆深刻,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案例剖析启发疏导会计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学生强记所学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在案例中探寻经验和教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它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因此,案例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案例选择也就成为案例剖析启发疏导会计教学法的关键环节。筛选会计案例要立足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于发挥学生各自特长,立足于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常规的理论教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合理性。

四、运用角色体验行为主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务实从业能力

角色体验行为主导会计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进行会计教学时按任务划分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完成任务、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在角色演练中掌握会计技能。它是一种以学生“行为”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其好处是学生能做到在“做”中“悟”,在“悟”中学。实施角色体验行为主导会计教学法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校内模拟。即在校内进行会计岗位角色模拟实验。比如:在存货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包括会计、出纳、销售人员、经理、客户、银行工作人员等),让他们在材料购买、商品卖出、存货清查等各种场景中,完成业务流程中会计单据的传递和会计账户的处理。它是一种通过课内实验促进理论理解的重要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另一种是校外实习。即让学生走进企事业单位和会计事务所进行实习,让他们了解会计的经济活动、流程的具体操作,正确分析和处理会计业务。比如: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同时,安排对应的业务实习。在课程综合实验后即安排毕业实习等,形成校内与校外、实验与实习相互交错的实践模式。

五、运用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建立模型能力

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是一种以多媒体为辅助,给学生带来文、图、声、像并茂的视觉、听觉效果,立体的、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即通常所说的多媒体辅助会计教学法。会计学“具有内容复杂、图表数据多、操作性强等特点”,大量的图表给会计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此时运用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的作用十分明显。它可以增强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根据会计现象建立模型的能力”。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时,必须做到“三要”:一要适时把握教学节奏。由于运用多媒体进行会计教学,信息量大且变换快,学生要做到听课、记笔记、消化三不误有一定困难,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把握好节奏。有可能让学生顾此失彼。二要强化师生互动交流。运用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因此。要防止由过去摒弃的“人灌式”变成现在的“机灌式”。三要整合优化课堂资源。既要利用现有网络上的会计教学课件。又要整合一切力量。成立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小组,研究制作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六、运用化繁为简图解开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化繁为简图解开导会计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会计教学图表。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图表进行仔细、全面、综合和科学的设计。一是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教师所设计的会计图表无论是对会计概念的表述还是对教学内容的分类都必须科学。二是简明性与准确性相结合。准确是会计图表设计的生命。教师在设计时还要追求简洁,做到以一当十,以小代大。三是直观性与形象性相结合。会计图表直观与形象的有机结合能加大信息刺激强度,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四是逻辑性与系统性相结合。运用化繁为简图解开导会计教学法进行教学的一个好处是能把会计业务的内在逻辑关系简单明了化,把零散的会计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因此。教师在设计会计图表时,必须要做到逻辑性与系统性有机结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1 运用导入艺术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导入新课的问题。有效的导入,不仅能为学生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积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并且能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著名教育导师于漪也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课堂中有效运用导入艺术实属重要。

会计专业课的内容与特点更加突出了导入艺术的重要性。

会计专业课教学内容无非是讲法律、规则,阐述会计核算方法等理论性内容,这些东西需要学生记忆,内容枯燥无味,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态度消极,内驱力在学生身上毫无体现,这种低效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要求专业课教师采用合适的导入方法,每节课一开始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他们主动、愉快地投入学习,自觉接受专业知识。

2 课堂导入方法的具体应用

导课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笔者略谈几种新课的导入方法。

2,1 直观形象导入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早已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提倡教学要以“闻、见”为基础,运用实物、图片、幻灯片、视频、等各种直观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丰富感性认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一节课时,我首先向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平时买东西时商店开的发票让学生观察,观察它们的格式、内容。然后,我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的发票在会计上叫什么?有哪些内容?怎样填制?有什么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就导出了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在讲《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内容时,我每人发收款、付款、转账凭证各一张,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我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拿的是什么东西?它们有什么区别?这些东西怎样填写,有什么作用?通过实物的接触,同学们对老师的问题产生了兴趣,对学习本专业充满信心。

2.2 比较分析导入法

通过提问,复习巩固以前课堂所学的知识,突出与新内容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在讲述“应付债券”时,我们可以先提问以前所学的“长期投资―债券投资”的相关内容:(1)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概念和特点及折溢价的特点。(2)债券折溢价的实质。(3)债券折溢价如何摊销。通过提问,让学生巩固了以前所学“长期投资―债券投资”的知识,接着老师分析:这是站在债券投资者的角度来讲“债券”,如果站在债券发行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情况又是怎样呢?这就是“应付债券”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在引导学生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导出“应付债券”内容,并且与“债券投资”对比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掌握起来也容易得多了这样导入,也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对比分析能力。

对相关的内容通过对比分析导出,能够强化特征,突出特色,加强记忆,巩固知识,又为学习新内容创造良好的开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3 从生活应用出发导入法

生活是知识的应用和具体的体现,老师应从生活入手仔细观察,寻找生活与学习相关的实例,把学习内容与我们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应用角度出发导入新课。在学习《会计报表》时,我首先提问三个问题:(1)在我们周围的企业的领导是根据什么来对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2)企业向银行贷款,银行为避免借贷风险,是根据什么来对企业进行信贷决策的?(3)电视台财经新闻经常向外播报财经数据,像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等,他们是依据什么来统计这些数据的?同学们有的回答是“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的回答是“企业的利润”……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然,同学们的回答都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作出的判断,对于他们的回答我给出肯定,最后提出“企业的会计报表”这个名词。从生活出发,让学生知道“企业的会计报表”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于导入方法得当,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相当感兴趣,自然教学效果也相当好。

2.4 实验导入法

教师在融合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教学内容,设计演示实验或让学生回忆过去实验,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进入新的课题。例如在讲授《错账的更正法》时,我先让同学们拿出上次实验课做的会计凭证和登记的账簿,然后给学生对一下答案。在核对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自己登记的账错了,于是我让同学们检查一下错在什么地方,结果发现有的错在了账簿上,还有的错在了会计凭证上。于是我强调,在会计上错账是不能随便更改的,它有严格的规定,那么这些规定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错账更正法。这种导入法,自然流畅,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生动。

3 有效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3.1 要有针对性

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与所授教材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不能游离教材内容,海马行空;二是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所讲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学生一听起来就能如入胜而留连忘返。

3.2 导课要有启发性

学生拥有积极的思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一开始上课就要运用启发性的导入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3.3 导课要有新颖趣味性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语言、方式内容应尽量新颖有趣,这样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使得学生思路开拓,激发学生设计与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对于所学内容的热爱。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导课的设计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们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为之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探究环境,在情感体验与思维冲突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体验过程、发展技能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10

一、导学案模式下中职会计电算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第一,自我评价。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无论是预习案、探究案还是练习案,都要针对某一主题,如工资初始化,细化财务软件某一模块功能,设定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单,学生通过查阅教材、观看微课、操作财务软件系统、交流讨论等途径,完成任务单。学生可从是否完成、使用时间、准确性、掌握程度、情感体验等描述自己的收获,也可以划分层次量化打分。通过自我评价,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第二,生生互评。在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巩固时,学生小组内交换导学案,检查具体的任务单是否已经过关,客观题练习是否准确,并将结果反馈给对方。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互评参与度可能不高。这时需要教师做出具体的活动指引,如探究什么、群学讨论什么、展示活动如何分工等,监督和鼓励学生自主参与。通过互评,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相互激励,共同发展。第三,分层达标测评。中职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以实操为主的课程,编写导学案时需要避免题海战术。可设计“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拓展延伸”等模块,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练习,引导各类学生高效学习,同时进行分层达标评价。如“基础达标”模块,主要是对探究案中基础任务的重复操作练习,或者是基础理论客观题练习,让“学困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基础知识。“能力提升”模块是探究案中基础任务的变式练习,让“中层学子”举一反三,提升能力。“拓展延伸”模块可设计综合实务题,让“尖子生”熟悉全局,逐一细化操作,拓展个人能力。通过分层达标评价,因生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第四,自主式作业评价。工资核算模块,教师导学预习案、微课等数字化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工资核算流程和观摩软件操作。授课时教师给出模拟实验公司的基础数据、具体任务单,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体验、探究。学生体会到系统核算的便捷和准确性,激发学习兴趣。此时教师便将更多学习自主权交回学生,让学生设计下一课时实操业务。结果有的学生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如中途员工调岗、辞职等特殊业务设计入实操作业,有的学生联系成本核算实务的制度计薪,提出计算加班费,还发起全班讨论,摸索解决办法。第五,自主反思性评价。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反思者。倡导自主反思与自我评价,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可以巩固知识,拓宽思路,内化生成,激发学习智慧。但是中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初期使用导学案时,就要把能否自主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能完成到什么程度、使用导学案存在的问题等作为反思主题。设计导学案反思部分时,可结合各阶段学习的安排,让学生围绕主题,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来进行“想一想”“写一写”“问一问”。想一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学习中存在什么问题。写一写:通过本课学习得到哪些启示,还有哪些疑问。问一问:可以在课堂上小组内交流,或者在课后请教老师、咨询同学。长此以往,反思经验,反思错误,反思方法,反思感悟,能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和进步。

二、导学案模式下中职会计电算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实施

第一,阶段性评价。对导学案使用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评价。课前,教师通过批阅部分或者全部导学预习案中的前置作业,对小组或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调查学情,收集第一手资料。课中,教师主要通过激励性评价方式,提高小组或学生使用导学案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课后,教师综合在线云班考核、实训系统自动评价、行业专家点评、组评等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给予综合评价,收集导学练习案上的遗留问题,并加以解决。第二,小组综合性评价。从时间上讲,可以是随堂评、周评、期中评、期末评。从评价对象上讲,可体现对学生的评价、对小组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从内容上讲,可评价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技能专题、每一个功能模块。不同阶段,评价的重心应有所不同,评价的标准也在变化。如小组之间的竞争,在技能展示环节,一般先从评价小组展示次数开始,不考虑展示人次。通过小组某几名学生的积极表现来带动其他同学参与,然后再稳步推进。对各组轮流公开展示,采取加分鼓励,将重点由展示次数转向参与展示的人次上来。达到这个层次后,再来评价技能展示的质量。这时才在技能操作质量评价上加大赋分的权重。第三,激励性评价。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激励性评价可以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全面展示,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可以用形象生动、自然亲切的语言向学生传达激励或点拨提醒。第四,图标评价。图标是指学生在进行各种学习、测评或者讨论研究活动时,其学习进程达到一定程度所传递给教师的一种信号标识,方便教师随时把握课堂学习进程。在电算化实训教学中利用图标评价,如多媒体教学软件呈现“橙色电脑图标”,表示探究任务正在进行;呈现“文件提交”,表示探究任务已完成;呈现“红色举手”,表示探究任务出现困难,求助教师。学生选择不同选项,传递信息,方便教师即时调查学情,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加强自我约束。

三、导学案模式下中职会计电算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反思

第一,评价目标的具体化。课堂评价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学习目标上侧重于端正学习态度,接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实践操作中,教师需要把控好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探究的效果和深度、拓展的广度、互动的温度、生成的高度。通过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量化评分或质性描述,能有效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动机,改进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课堂评价,对教师教学进行实时诊断,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评价主客体互动化。评价应建立在公平、公正、有效的基础上,没有完全好的评价和完全坏的评价,也没有一种评价是灵丹妙药。课堂评价在课程教学中要动态调整修正。评价不能只掌握在教师手里,提倡评价过程中主客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调,不仅教师评价学生,而且可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第三,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而且关注其在课堂上的听课态度、发言的次数、合作交流的情况等课堂表现,从多个角度看学生的成长,使每个学生逐步建立自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评价不是越多越好,过于细化、多元的评价反而会增加师生负担。第四,评价过程动态化。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和成长发展的过程,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评价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创造多次评价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转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2]王漫.转益多师:听课评课的要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许辉,王立峰.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成绩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11):86-87.

[4]魏尚玲.导学案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优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2):281-282.

[5]张丽丽.中职会计电算化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应用[J].时代金融,2017(11):264,266.

[6]张静.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1):464.

篇11

一、会计专业课程应用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础

(一)会计专业课程的特点

会计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理论及实务操作方法,最终能利用所掌握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试图利用具体的案件和实例,使学生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实现和掌握蕴涵于其中的会计理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会计理论的学习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而会计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应用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解决日常所遇到的会计问题。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一个简单而形象的例子说明某个会计问题,这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概括性;也可以通过一个完整的案例进行引导,较为详尽的内容描述具有综合性和逻辑严密性,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会计知识点。

(二)案例教学法的发展

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外高校会计教学中发展较快,有关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证明这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由于涉及会计的案例随处可见,有很多的相关案例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所以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有效应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应着重培养实用性人才,而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应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结合,教导学生应用会计相关的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这也是会计专业课程辅导与学习的重要方向。在这种前提下,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用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符合会计专业课程特点。

二、构建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要点

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案例运用,而是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探索,尽量适应会计专业课程学习的特点和需求。

(一)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

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控制案例的内容量,把握适当的内容深度;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突出案例少而精的特点,讲究系统性和逻辑性;案例教学内容的呈现上,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二)在教学方法上要具备灵活性

会计专业课程部分内容可以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基于这一特点,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另外,还可以以案例为中心采用提问、分组讨论、案例讲解、模拟角色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锻炼学生的能力和启发思维。

(三)在教学手段上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构建以案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不能局限于教学的举例或文字案例,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

(四)在教学组织上要呈现多样性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以应用的前提,在构建以案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中要考虑实现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转变,适应学生多元的学习动机,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三、以案例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以案例为中心的自学辅导法

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提倡以课程为单位组织教学,发挥教师的导修导学作用,自学辅导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在系统地发挥教师的这种辅作用。以案例为中心的自学辅导法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案例来源很多,包括电视、报纸、杂志、辅导书、练习资料等多种渠道,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见闻都可成为教学案例的来源。以案例为中心的自学辅导法若要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案例,将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以案例为中心的自学辅导法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具体体现为:(1)面授课间隔期间教师可以准备比较适合的案例发放给学生做事前的辅导和学习。(2)必须认真组织学生自学教材和案例,一些文字案例的辅导资料主要以自学为主,在课堂上针对相关的知识点挑选部分开展案例教学。(3)通过平时的面授课、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掌握学生自学的情况,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视角,把握主题,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4)注重向学生提供收集案例的渠道,包括各种能够学习相关财务知识的电视节目、报刊、网站等,指导分析案例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自学,为案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各方面素质。

(二)以案例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媒体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必不可少,除了面授课以外,通过其他多种媒体与学生交流和教导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这是由于在有限的面授时间里,案例教学难以独立的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具体包括:(1)通过多媒体平台提供学习资源,就相关的知识点共享相应的案例,指导学生平时利用视频课件进行学习,使网络媒体成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案例教学和知识讨论的沟通平台。(2)电子教案能够给教学提供更多演示案例的空间,在必要的时候加上有趣的动画能达到情景创设的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在教学中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网络观看,例如利用某些典型财经节目的案例,对教学很有帮助。这种教学手段具有一定的深度及影响力,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可以恰当选用。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三)以案例为中心的分组分享教学法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会计课程教学面向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案例教学是相当困难的,即便勉强采用,也不可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因而采用以案例为中心的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应对该问题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该教学法具体包括:(1)在学生人数较多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按每小组6-7人把班级划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组长带领进行案例分组分享教学。(2)进行面授案例教学,可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由一个小组代表总结小组的意见和结论,各个小组再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问题和学习程度,也有助于活跃气氛。(3)安排部分网络讨论和答疑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案例研究等方面的探讨,学习小组针对案例进行整体学习与讨论。以案例为中心的分组分享教学法的案例教学与讨论可以克服某些学生胆怯的心理,有助于提高其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这种方法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自身优势,针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小组间讨论,然后再总结结论。此外,小组案例学习能够缩小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分享各自所熟知的案例,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以案例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法

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有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互动,但是这里所说的互动式教学是系统性的。相对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式教学法而言,以案例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法,其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而是在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讨论、观摩等多种方式以达到思想、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与启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交流探讨,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典型案例法和情景创设法是现行可借鉴的比较成功的以案例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法。典型案例法指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将精选个案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肯定正误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比较有争议性的案例,这样的案例讨论空间比较大,学生能够对其深入分析,直接与教师进行相关的辩论或在学生之间进行辩论。情景创设法指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的,通过创设相关的情节,设置启发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课堂知识容量大,共同参与性高,系统性较强,学生思维活跃,趣味性浓,要求学生配合程度较高。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解析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的会计理论内容。通过大量的情景创设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使知识容易吸收。

(五)以案例为中心的探究法

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以案例为中心的探究法是通过典型的案例进行探究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应用在三方面:(1)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进行探究性教学。收集归纳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进行探究学习,这种案例探讨能使学生有真实感,提升参与探究的兴趣。(2)由教师准备知名企业的案例,从案例入手,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作为参与的对象对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这些知名企业案例展开探究式的案例教学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分析能力。(3)通过现存的一些会计问题或漏洞对现行有关的会计法律规范进行自由讨论、质疑和探讨。以案例为中心的探究法通过提供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机会,使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会计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X

参考文献:

1.陈小平.浅议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12

(一)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差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其中对口学生包含职业高中生和中职技校毕业生,其余为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从学生的录取成绩看,分数普遍偏低,属于第3批或第4批录取分数线,基本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最后批次。因此,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薄弱,对于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会有一定难度。

(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

对于学习成绩普遍偏低的高职学生而言,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习惯于依赖老师和独立能力强的同学,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差,学习方法欠佳。一旦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学习效率低下。很多学生都是在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中,不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旦不在教师的视线范围之内,就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教室后排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做完作业主动检查的学生不多。

(三)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

学习成绩低、文化基础差,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自信心不足,加之,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同时,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时竞争力相对较弱,许多就业单位甚至拒绝录用专科生。这些观念给众多高职高专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

(四)善于动手,对实践性知识比较感兴趣

高职学生虽然在以上三个方面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明显差距,但他们也有自己明显的优势。他们往往兴趣广泛、善于动手,对实践性知识比较感兴趣,喜欢参加实践操作类课程。

三、学生学习规律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加涅以学习中相应的心理活动为依据,运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模拟的方法,把学习过程分为表1所示的8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和反馈阶段。同时加涅强调,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一直受到外部条件的强烈影响。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规律,并给予适当的支持,从而使外部条件能与学生的内部活动进行很好的、准确的对接,最终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有效的、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是说,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呈现内容、重点难点、安排过程、选择方式等方面要围绕学生如何学习展开,不能仅仅从教师角度、教材角度考虑教学设计,而是从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

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探讨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好后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等专业会计课程的基础。这门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强、概念多、核算复杂。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授课对象一般是普高毕业的一年级新生。如何让这些从未接触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及没有任何会计实践经验的学生学好《基础会计》课程,需要我们从尊重他们自身的特点以及遵循学习本身的规律出发(见表1)。

(一)动机阶段,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基于高职学生善于动手、对实践性知识比较感兴趣的自身特点,在进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尤其第一次课上我们要注意通过设置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的、可操作性强的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心中有所期待。比如在《基础会计》第一次课上下发某食品公司某月购进鸡蛋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费发票、支票存根联、进账单等一笔完整经济业务所需的原始凭证以及空白的记账凭证、明细账、总账、报表,让学生担任该公司的会计人员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相互讨论、询问、咨询老师、试图从书上找到标准答案,从而引发小小的思考,心里很期待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样在学习动机阶段我们的任务就完成。

(二)领会阶段,提供刺激、引发思考

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之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心中的预期。在学生研究、讨论、咨询如何做账时,在他们犹豫、徘徊时,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将往届学生《会计综合实训》手工账本拿出来,让学生去观摩,提供刺激,就其中一个会计科目当月的数据让学生思考并推测证、账、表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有所领会。

(三)获得阶段,加强指导、刺激回忆

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所体会很重要,但是如果学生的疑问一直得不到有效指导、及时解决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打击自信心,对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足、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尤其需要注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一定思考后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如带领学生就账本中一个会计科目当月数据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总账、报表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推测。并就下发的原始凭证进行语言描述、解说经济业务,用照葫芦画瓢的方法指导他们根据原始凭证进行记账凭证的填制、明细账、总账的登记、并编制报表。最终用图1的形式将证、账、表的逻辑关系很直观的呈现出来,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

(四)保持阶段,复述复习、强化练习

新知识获得后,需要不断的复习、强化,才能在长时记忆中永久地保存下去。如让学生针对图1的逻辑关系展开描述并做好记录,对手头已填制好、登记好、整理好的会计资料进行复习、复述。课后布置类似习题进行强化练习,加深记忆。针对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特点,在这个阶段尤其需要借助一定工具和适当的方法进行监督管理。比如可以通过成立学习组进行组内检查并在相应检查表上做好相关记录,也可以通过选出几位比较好学的同学由他们承担相应的检查任务,同时结合抽查的形式督促学生完成对获得知识的强化练习。

(五)回忆阶段,刺激巩固、复活记忆

在学习中,长时记忆形成以后,如果不注意刺激和巩固,它就会向短时记忆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充分注意回忆的时机。如通过之前教学我们学生已经得出了图1的逻辑关系,那么之后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我们就可以根据图1的逻辑关系展开各项内容的教学。具体教学顺序为项目1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项目2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项目3登记账簿、项目4清查财产物资、项目5编制会计报表、项目6管理会计档案。每次教学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回忆图1的关系,并很清楚的告知学生我们目前处于图1哪个阶段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增强记忆的同时,更好得明确了学习目标。

(六)概括阶段,归纳总结、知识迁移

已学过的知识经过保持和回忆阶段,形成长时记忆状态的同时,就会进入概括和知识迁移阶段。《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强,高职学生善于动手,这是我们学生学会这门课的优势。但同时这门课程理论抽象、概念多,学生除了学会会计实践操作外,还需要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这对文化基础差的高职学生来说又是一大劣势。因此,我们要把握好学习的概括阶段,才能让学生同时学会操作、掌握理论知识。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并进行知识迁移。每个项目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任务,通过思维导图清晰的呈现项目间、项目内各项知识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归纳总结学习中好的学习方法,最终为知识迁移做好工作。鉴于高职学生主动性、自觉性不足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之前介绍的方法进行组内检查、抽查等方式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七)操作阶段,借助平台、应用知识

通过前面各阶段的学习,学生学习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我们教师通过提供应用的机会进行检验,同时为下阶段的反馈做好准备。《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我们除了靠课堂提问和期末集中测验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后习题布置,利用网中网实训平台进行模拟实训,利用购买的在线资源进行从业资格模拟考试等。

篇13

本人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会计课程教学工作多年,从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来看,教学效果并不如意,存在诸多矛盾:

大部分中职学生本身素质不高,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文字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缺乏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知识;而现行的专业教材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掌握,在结构体系上按照先理论、后实务,理论为主、实务说明的传统模式设计,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却忽视学生学习和认知的一般规律,大量抽象且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使许多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教学方法也多拘泥于此,沿用传统的理论穿插部分实务举例的讲授法,刻意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大量刻板、格式化的练习、作业、考试,使学生陷于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的境地,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谈不上实务操作的灵活运用。

再有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学生缺少实践认知的机会,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影响教学的效果。结果是学生会套写大量的会计分录,却不能解释其内在的经济业务内容;会登记“T”字账,却不明白“T”字账在实际工作中有何用;学习了会计报表,却不知其内在的勾稽关系。这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究其原因是现行的会计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所致。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需要开阔自己的思路,在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其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突破固有的教材编排模式,灵活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掌握,在结构体系上均按照先理论、后实务,理论为主、实务说明的模式设计:

开篇阐述会计的本质、对象、特点、前提、原则等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然后核算方法、实务举例,理论与实务的比例严重失衡。

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多受制于教材的编排,先讲理论,后实务举例,习惯于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务的演绎法思路。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理论“灌输”,而对实务、案例却是浅尝辄止,缺乏相应的拓展和延伸。

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基础就差,缺乏的就是抽象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社会实践知识,先讲理论,后讲实务,学生由于缺少实践认知结果是理论一知半解,实务操作也没学会。这有违青少年学习的一般规律:由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经验容易,但由间接经验演绎到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直接经验却相对困难。

在会计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尝试打破这种传统的思维和教学模式,摆脱教材内容编排的束缚。对知识点的讲解,可先分析实务、案例,通过实务的学习,归纳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点,即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务到理论的归纳法思路,这样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对于“会计等式”的讲解,大部分教师会按照教材的思路,先呈现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然后再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资产是企业资金(财产物资)的占用(表现)形态,负债(债权人处借入)和所有者权益(投资者投入)是企业资金的来源,它们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有一定来源的资金就必定会形成相应的资金占用形态,反之两者之间永远恒等,所以推论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

这样讲解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设计一个案例,如几个同学合伙开办一家工厂:需要哪些资源呢?可让学生列举:厂房:200万元,设备80万元,原材料50万元,专有技术30万元,银行存款25万元等;归纳:这些均属于企业的“资产”,总计385万元。

进一步引导:这些钱从哪里来了?假设几位同学自己手头合计有250万元,全部作为出资投入,那么还差多少钱呢?(135万元)怎么办?(向银行借入135万元)。

再引导:自己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称为什么?(所有者的权益),银行借入的又形成什么?(负债),到此可自然导出“资产(385万)=负债(135万)+所有者权益(250万)”这一会计等式。在此基础上再稍做理论解释,相信学生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会计学科的关键理论知识点。

实际上基础会计的很多内容我们都可以采用上述归纳法的思路进行讲解,通过实务导入、理论归纳、实务训练,不仅可使学生在形象、具体、感性的条件下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另外,现行的教材在开篇均对抽象的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会计假设做了阐述,很多老师在讲解时都感到非常困难,因为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会计,还没有任何会计核算实务方面的感性认识,对抽象的会计核算原则、会计假设难以接受,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编排的束缚,将会计核算的原则、一般前提、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等内容移到整个基础会计的最后再进行讲解,相信学生在掌握了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及一定的实务操作内容后再来归纳这些内容,就会容易理解多了。

当然任何学科体系都有它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也是必须的,但最重要的是学习者能够接受,这就需要老师开阔自己的思路,灵活应变,将人类学习、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即归纳法和演绎法很好的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

传统会计教学以文字表述业务知识,以会计分录、“T”字账户来讲解会计业务的处理,教学过程抽象、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

在基础会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尝试案例教学方法等,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及与问题解决类似的探索过程。

如在讲解会计凭证、账簿时,最好能提供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已填制好的凭证、账簿给学生观摩,在教学过程中可购置相应的记账凭证、账簿让学生动手填制和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