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网络舆情处置存在问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舆情处置存在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舆情处置存在问题

篇1

一、当前网络舆情应对现状

纵观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它已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社会舆论格局,促发了网民的权力意识觉醒,但网络舆情的负面因素依旧存在,对社会发展造成威胁。政府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网络舆情工作高度重视,但仍存在着应对不及时、应对不主动、监管无序化、问责不到位等问题,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维护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思想认识来看,政府官员对网络舆情认识欠全面。

一是对网络舆情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正面回应不够。有的片面认为网络是年轻人的娱乐工具,有荒诞低俗甚至“很负面”的东西,所以在工作中仍按传统工作方法和模式行事; 有的对网络民意的关注往往停留在“高点击率”、“高关注度”、“大量跟帖”、“群体性”之类的问题上,而除此之外大量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处理;有的是对网民反映的问题,特别是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等问题,不择手段地进行“删帖”,甚至一味排斥、打压,不少网络举报人因此获罪,使一些网民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了网上举报的积极性。二是视网络舆情为民意的全部,对网络舆情过度依赖。盲目迷信网络舆情功能的强大,要求对网络舆论全面放开,不加干涉,听任网民发表观点,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网络舆论失控,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舆论混乱。

(二)从管理体制来看,“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实行中存在不足。

我国现行的网络管理体制是“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即党委部门和政府部门同时参与,中央、省属、外宣媒体都参与地方网络市场的竞争,使得整个网络媒体结构多元化,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化,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齐抓共管的现象,造成了网络舆情信息重复搜集、分散管理、政出多门等问题。而且在机构设置方面,某些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不够健全。首先,虽然某些地方政府部门都设有网络舆情监测中心、站点,但很少设立应急机构,所以发生突发事件时常常由于准备不足而应对迟缓。其次,设立的机构间还未形成完整对接的严密规范的系统,内外协同联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区县以下的网络舆情监管站点有虚设形象,从监测人员的配备到其文化素质及政治敏感度等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还达不到现实要求。

(三)从机制运行来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不系统。

网络舆情信息的庞大、变化的突发及影响力的强大加大了政府应对工作的难度,要保证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就目前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来看,虽然在实践的基础上已逐渐对工作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整个工作机制还未达到系统化的要求,如存在工作流于形式,人为因素作用较大;缺乏主动引导,依旧采取封堵舆论的方法;缺乏应对预案,透明性不高、应对失当等问题,使党和政府经常处于被动和被质疑的局面。

(四)从法律制度来看,网络监管的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相比,我国对互联网的立法还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等,它们的颁布对我国网络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法规较零散,不够系统,有些法律较为陈旧,已无法应对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缺少外在的法律约束不仅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身处网络群体中,“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助长了网络暴行的蔓延。

三、实现网络舆情科学应对的对策

(一)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理念。

首先,增强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产生媒介信息的能力。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政府官员需要学会运用官方网站、媒体网站、网民留言板、官方机构或官员个人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手段,进行信息和意见沟通。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成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职责要求,使网络成为了解世界、掌握资讯,科学决策、推动工作,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平台。

其次,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一要强化占领舆论阵地的责任意识。各级政府官员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发挥政府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的政治优势和思想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做正面宣传,扩大主阵地的影响力。二要强化把握舆论导向的责任意识。政府要努力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用主流媒体的声音占领网上新阵地,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多样化的思想热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意识形态。三要强化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意识。政府官员要利用好手中的权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解决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

(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制。

1、实现网络舆情管理机构科学化。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常态,各级政府应该设立网络舆情常设机构来保证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常规性与延续性。从长远发展和管理需要来看,需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常设性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进行垂直管理。而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需设立网络舆情应急机构。它是在其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临时机构,由宣传部门、职能部门、公安部门、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办公厅等成立领导小组。另外,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和问题,还应组织成立“顾问团”。为避免出现应对失误,可聘请权威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公共危机处理专家等组成“顾问团”。

2、促成内外协同联动管理。

跨时空性是网络舆情与一般社会舆情的重要区别。网络舆情可以瞬时由一点辐射到地域上处于极度分散的广大受众,从而引发舆论狂潮。因此,政府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就要努力促成内外协同联动管理。体制内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应在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信息共享及部门间协同工作体系,以便统一调度应急所需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权力资源和经费资源等,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政府需做好更多行业和网民自律的宣传,通过政策和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为其提供保障,最终形成“网络主导、官民联动、上下互通、快捷通畅、条块结合、密切协作”的立体式、全方位网络舆情快速反应体系。

(三)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1、建立完善的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研判是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关键环节,需要确定一套科学的研判流程。这包括:初步筛选--深入分析--综合判断--报告写作。初步筛选,即要将预设的目标舆情或热点舆情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来。主要通过建立归类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和图表呈现的方式来筛选。深入分析,即探究这些有价值的舆情的生成发展规律,找出其信息来源、传播路径、利益诉求和网民参与动因等,分析舆情走势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综合判断,即结合初步筛选与深入分析的结果划分舆情危机等级,提出方案。报告写作,即通过对网络舆情定性与定量的判断,最终要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报告,做出规律总结和研判结论。只有确立严谨的研判工作流程,才能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建议。

2、建立系统的预警机制。

首先,根据研判结果确定预警等级。将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划分为:非常态的轻警告(IV级,蓝色)、警示级的中度警情(III级,黄色)、危险级的重警情(II级,橙色)、极度危险级的特重警情(I级,红色)。其次,建立预警组织体系。一是建立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横向与纵向体系。相关的中央到基层的各工作网点,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使预警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建立政府到公众的立体体系。政府是预警的主体,社会中介组织是沟通与反应民意的重要组织也可承担预警的责任,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或理论支持,而社会公众是网络舆情最初感知的社会主体。三是建立网上到网下的双层体系。在预警工作中,既要密切关注网上舆情的发展变化,也要通过了解网下社会的动态,适时调整方案,提高预警能力。

3、建立完备的引导机制。

政府需实现引导途径多元化。通过借助网络发言人、网络留言板、官方机构与官方微博、网络评论员等进行舆情引导。具体注意事项:一是完善网络发言人机制。借鉴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团队和制度,坚持“说明大事,说细实事,说透难事,说清坏事”的引导原则。二是制度化回复与办理网民留言。成立固定的工作机制,明确办理机构和流程;组建网络留言督办处,真正做到“件件有回复,件件能落实”。三是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业务过硬的网评队伍,是将网络舆情引导好的重要组织措施。

4、建立高效的处置机制。

首先,实现案情处置程序化。通过科学的计划制定,完善的部门协调,充分的人财物保障,可将网络舆情案件的处理从非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变成程序化的决策过程。这有利于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其次,加强对相关官员的问责力度。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要求,对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中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政府官员进行问责。最后,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后,要对危机情进行系统反馈和评估,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以不断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

(四)加快推进网络监管法制化。

1、尽快制定一部系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监管法》。对网民正常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界定,以规范其信息识别、、传播等行为,切实保障其正当的权利;对网络平台、网站、网络中介的职责进行合理的规范,加强对微博、社区网站等的有效管理;对政府监管的职责、监管的标准和方法作明确的界定,使政府互联网监管规范化。

2、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和补充。凡现行法律体系中与互联网相关且仍然适用的,应当保留;对已经不再适用的,应及时予以废除、修改和完善;凡现行立法不能涵盖的事项,要进行补充立法。从而形成一个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行业自律规范共同构筑的我国信息网络安全规范体系。

注释:

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7-148.

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期待在法制监管“度”上展现智慧. http:///2010-12/16/c_12888614.htm.

篇2

二、消防舆情危机事件多发的深层原因

1.行业受关注程度高。俗话说,水火无情,人命关天。消防部门所面对和处置的火灾等灾害事故,具有突发性、强刺激性等特点,且通常伴有人员伤亡,容易引起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消防部门在灾害现场的一举一动,也必然备受瞩目。一旦出现出动不及时、灭火救援措施不当导致灾害损失扩大等问题,均易被纳入媒体和公众视线,引起非议和批评。

2.社会性、专业性强。与其它军种、警种不同,消防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与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有联系,受舆论监督的几率比较大。同时,消防工作相对专业性较强,各类法规、技术规范数十种,莫说媒体记者和一般公众,即使是业内人士,如不系统学习、实践,也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因专业化特点与媒体、公众认知不足所导致的误解和批评也屡见媒体。

3.执法行为不规范。从已发生的负面舆情种类分析,公安消防部门因履行消防行政执法职能而引发的矛盾较为多见。如在履行“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三大行政许可中,程序不严格,审批不及时;或对火灾原因调查认定缺乏科学依据和严谨态度;或由于消防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消防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或是在办理火灾责任事故罪、失火罪中,证据不支持,程序不严格;或由于承诺的便民服务措施没有兑现;或是个别单位和个别人存在的执法不严、不廉行为等,都很容易引发媒体舆论监督和负面报道,招致媒体披露和公众批评。

4.宣传观念陈旧。长年以来,消防部门对新闻舆论,存在着片面理解的倾向,只重视媒体的正面宣传,热衷于经验推介、重大典型人物树立等,而对于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对于新闻舆情是最有权威性的社会舆论,知之不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网络等新媒体的特性、传播规律知之甚少,一遇到问题,只知道采取简单的删除、封堵、规避等措施,别无良招。

三、消防舆情危机事件防范应对之策

篇3

(一)加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成立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职责,落实人员责任,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开展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的重要意义,建立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即查即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领导小组严格履职尽责,对排查发现的问题,狠抓整改。对工作不落实,排查整治不力,敷衍作假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发生责任事故的,严格追责问责。

(二)隐患排查情况。

一是严格党员干部纪律约束。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管理和教育,教育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抵制生活中、朋友圈的各类谣言,严禁在手机朋友圈造谣传谣,对在公共场合中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非议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散布传播政治谣言的党员干部依法严肃查处。

二是加强舆情监控。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涉及卫生计生领域的重大舆情监控,对可能涉嫌发生重大舆情的,相关科室要第一时间介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迅速展开舆情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会商和研判预警,控制舆情态势,严格把握信息工作。

三是管控好信息传播途径。加强本系统内外网管理,严禁利用内外网、传播各类损害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通过增加监控软件、硬件防火墙等设备,截断传播途径,发现相关隐患及时处理。

四是管控好信息审核关。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类信息的审核和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切实把控好“出口关”。

(三)总体评价

总体判断,XX能够深入学习贯彻XXX精神,坚决贯彻落实XX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署,强化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通过对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分析认为,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向上向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比较到位。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坚强有力,中心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普及、网上舆论阵地管控、对外宣传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个别部门、人员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离我们距离尚远,无需操心;有些领导干部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发展,在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把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业务工作中,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投入较少;管理不到位,不善于研究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改进措施

(一)勇于担责,补齐责任短板

要“高处”发力。全面贯彻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二)夯实基础,补齐保障短板

篇4

(一)加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成立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职责,落实人员责任,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开展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的重要意义,建立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即查即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领导小组严格履职尽责,对排查发现的问题,狠抓整改。对工作不落实,排查整治不力,敷衍作假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发生责任事故的,严格追责问责。

(二)隐患排查情况。

一是严格党员干部纪律约束。

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管理和教育,教育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抵制生活中、朋友圈的各类谣言,严禁在手机朋友圈造谣传谣,对在公共场合中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非议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散布传播政治谣言的党员干部依法严肃查处。

二是加强舆情监控。

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涉及卫生计生领域的重大舆情监控,对可能涉嫌发生重大舆情的,相关科室要第一时间介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迅速展开舆情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会商和研判预警,控制舆情态势,严格把握信息工作。

三是管控好信息传播途径。

加强本系统内外网管理,严禁利用内外网、传播各类损害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通过增加监控软件、硬件防火墙等设备,截断传播途径,发现相关隐患及时处理。

四是管控好信息审核关。

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类信息的审核和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切实把控好“出口关”。

(三)总体评价

总体判断,XX能够深入学习贯彻XXX精神,坚决贯彻落实XX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署,强化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通过对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分析认为,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向上向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比较到位。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坚强有力,中心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普及、网上舆论阵地管控、对外宣传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个别部门、人员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离我们距离尚远,无需操心;有些领导干部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发展,在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把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业务工作中,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投入较少;管理不到位,不善于研究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改进措施

(一)勇于担责,补齐责任短板

要“高处”发力。全面贯彻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二)夯实基础,补齐保障短板

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已有规章制度落细落小落实,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高效落实。要配齐配强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全员轮训、专项进修等方式,提高基层宣传干部业务素养。

(三)精准施策,补齐工作短板

要注重长效。坚持制定年度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张弛有度、有的方矢。进一步细化工作责任,将思想阵地的管理,文化阵地的拓展、网络阵地的维护等工作,以具体项目形式加以细化落实。要注重创新。要创新理念,确立宣传是生产力、文化是软实力、舆论是推动力的思想,努力以宣传工作新成效助推社会经济新发展。要注重考核。在加强年度考核的同时,要把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纳入到日常监督中,跟其他重点工作一起通报点评。

机关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市红十字会多重举措积极开展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措施。成立xx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我会分管同志为副组长,明确了由项目工作人员作为垃圾分类工作具体经办人员;方案同时明确实施范围、目标任务、分类要求和具体措施等,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我会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2、发放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倡议书。以“举手之劳小动作,破解环境大难题”为主题,倡导广大干部职工学习掌握垃圾分类政策知识当好宣传员、养成保持低碳环保生活习惯当好引导员、积极维护垃圾分类成果当好督导员。

3、开设宣传专栏。在办公楼主要出入口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营造“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

4、投放生活垃圾分类垃圾桶。专门订制分类垃圾桶,投放在办公大楼出入口、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场所。

二、存在不足

截至目前,实现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定时定点、直收直运、日产日清,全体人员能够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氛围基本形成,应当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群众期望达到的效果还有不小差距,一定程度上存在群众中消极抵触不愿分、感到麻烦懒得分、被动应付随性分、了解不够不会分等情况,特别是前来办事人员随手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说明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打算

篇5

如今,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方面;而政法网络舆情,多与社会公平、正义等议题有关,所以,在网络舆情中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引发政法网络舆情的中介刺激源为涉及政法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相关事件,多涉及政法机关的职能活动,也可因其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而引发。实践中,参与政法网络舆情的律师,有承办律师,也有案外律师。其参与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作为政法网络舆情事件的策划者。某一案件或事件,或许仅为单纯的案件或事件,未必能在较大范围内使公众知晓并引起公众的过分关注。但是,由于个别律师的积极策划和运作,使得单纯的案件或事件逐渐演变成舆情事件,进而引发政法网络舆情。第二,作为政法网络舆情事件发展的推动者。当某一案件或事件已经引起公众的一定关注并有发展成为舆情事件的趋势时,由于个别律师的积极网络行为,从而推动普通的案件或事件向舆情事件方向发展,直至引发政法网络舆情。第三,作为政法网络舆情事件的旁观者。律师旁观政法网络舆情,只是关注舆情事件的发展动态,并不积极追求政法网络舆情的形成。他们或许通过撰文跟帖,参与讨论等方式表明观点,或许仅是消极的旁观,对案件本身不做评论。

律师参与政法网络舆情的动机,存在个体差异。在具体表现上,既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元的。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形较为常见。第一,追求和维护社会正义。作为法律人的律师,与其他法律人如法官、检察官等一样,也视追求和维护社会正义为自身的职业使命。实践中,律师主要通过提供法律服务,有效维护当事人利益的具体方式来实践其职业价值追求。除此之外,也会借助其他方式。对政法网络舆情的参与,可以说是律师追求和维护社会正义的方式和途径之一。绝大多数律师,正是本着这样的动机,积极关注和参与政法网络舆情。第二,获得个案的胜诉。这一动机的承载主体,大多是承办律师。当然,也有部分案外律师。而这一动机的性质,又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根植于社会正义追求的对个案胜诉的追求。由于个案正义本身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彰显和传递,因此,参与律师期望在法律框架之下追求个案胜诉,并采用符合法治的精神的适当的网络表达。二是抛开法治基础和方式的纯粹的对个案胜诉的追求。个别律师在这一动机的支配下,期望通过不当网络行为,影响公众判断和政法机关人员的办案思维,盲目追求其所谓的个案胜诉。第三,扩大社会知名度。鉴于律师职业的特性,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回报,包括精神上的满足和物质上的收益。因此,成为社会知名律师,是许多律师的梦想和追求。部分律师参与政法网络舆情,正是出于这一动机。当然,律师借助网站、博客、微博等载体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适当的自我宣传无可非议。可是,个别律师却选择走捷径的方式,故意通过公众关注的某些案件,进行有目的的网络炒作,期望以此博取公众的关注,扩大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彼此之间并不一一对应,同一动机可能引起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也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但动机毕竟是行为的导向。因此,分析律师参与政法网络舆情的形

式与动机,有助于研究其行为限制。

二、律师参与政法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律师参与政法网络舆情,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并且,较一般网民而言,其两面性在程度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1. 律师参与政法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网络中,参与政法网络舆情的网民,结构复杂且心态不一。因此,大量的非理性的、情绪化的态度夹杂其中。而律师,因其具有的专业修养和法律理性,则能够较为冷静地看待舆情事件,参与态度较为客观、严谨,并且在事实判断、证据分析、程序运作等较为专业的问题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同时,也意味着对政法机关办案过程中的瑕疵和失误更为敏感,把握更为准确。

基于此,律师参与政法网络舆情,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律师的网络参与,能够给予政法机关一定的舆论支持或正面压力,督促其依法办案、谨慎办案,从而促进社会正义的有效实现;另一方面,律师的网络参与,能够凭借法律专家身份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消减或避免网络意见的情绪化和消极性,并引导网络舆论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从而有助于舆情事件的妥善处理。

2. 律师参与政法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倘若律师自身不能把握网络参与的原则与限度,那么其利用专业优势的网络参与,特别是在案件未结案前的与案件有关的不当言论,则易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后果。为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律师网络参与的消极影响。第一,降低律师个人的社会道德评价。网络的公开性以及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和范围的广泛性,致使律师的不当言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和较广的范围内得以传播。尽管参与律师因此可能获取了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但是其缺乏职业素质的网络行为,不仅难以获取公众的尊重与信任,反而易造成公众对其道德评价的降低。因为,律师透过网络不当言论展示的,必定是负面形象,而公众对于社会道德行为具有充分的判断力。第二,损害律师群体形象。公众赋予律师职业正义维护者的价值期待。因此,一名合格的律师,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以公平正义为职业追求。为此,他须爱护自己的职业形象,况且每名律师都是职业整体形象的代表。政法网络舆情中,个别律师的不当行为,虽属个人行为,却易引发公众对这一职业的不恰当联想,进而影响律师群体形象。第三,侵害涉案当事人的个人权利。律师在案件承办过程中,负有保密义务。该义务要求其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同时,对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委托人和其他人不愿泄露的有关情况和信息,也应当予以保密。这是法律要求,也是职业道德要求。那么,律师于正当程序之外的公开言论以及对案件信息的不当,即便是出于追求公平正义的目的,也应构成对当事人权利的侵害。因为,借助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的方式,去追求所谓的公平正义,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第四,影响政法机关的执法、司法活动及其公信力。执法、司法过程是一个判断和认定事实,运用或适用法律的过程。所以,案件处理过程中,政法机关可能无法及时澄清与公布全部案件细节。如此,容易招致公众不满。此时,律师的言论,因同样的法律专业性,就易被公众接受并得以传播;加之个别媒体为追逐新闻热点,也乐于报道律师的意见,从而导致律师言论在更大范围内的扩散。倘若律师言论不当,便会误导公众和舆论,引发公众对执法、司法公正的猜疑,影响其公信力。另外,律师公开的具有倾向性的意见,若是为网络舆论所接纳,无形中会对政法机关执法、司法活动构成压力和干扰,从而影响国家的法治。

三、律师参与政法网络舆情的角色定位与社会责任

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原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人物。社会学领域中,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内涵十分丰富。实际上,律师角色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法律制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职业类别,还可以理解为从事该职业的具体的个人。因此,在律师制度之下从事律师职业的律师个人,其律师角色应是一个复合体,不局限于个体属性和职业特征,尚具有特定的社会与法律意义。那么,定位政法网络舆情中的律师角色,就不仅要关注其享有的权利,还要考虑其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对应的责任,包括法律责任、道义责任等。为此,政法网络舆情中的律师,即为具有律师职业属性的网民。

谈及律师社会责任,有学者指出:律师社会责任是指律师事务所的法律从业者,不以营利为目的,自主自愿地向他人提供法律服务,不收取或者只收取低于市场价格费用的公益行为。此定义着眼于律师社会责任与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的关系,可是范围未免狭窄。虽说自愿、无偿地提供法律服务是律师实践社会责任的方式之一,但却并非全部。责任与角色是分不开的。律师社会责任的确定,离不开律师角色。根据我国律师法的规定,律师的使命在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法定的三个维护,即是律师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同时这一责任,亦是律师的自觉选择[5]。律师社会责任的履行,即表现为三个维护基础之上的各种具体行为,包括网络行为。事实上,律师职业也在全面意义上为践行社会责任而努力。2013 年8 月26 日,全国律协首次向社会公开《中国律师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旨在展示中国律师努力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公益服务回报社会的良好形象。

从空间范围上讲,网络是律师履行社会责任的空间之一。尽管责任依赖于角色,而不是依赖于完成任务的人。角色并不是自我只是在我们工作期间穿上的工作服,当下班后,我们就又会把它脱下来。不过,律师的角色责任,却不应因是否处于工作领域或工作期间而完全剥离。在网络空间中,他应当是具有律师职业属性的网民。律师角色所承载的责任,本质地要求其有义务通过网络积极行为,引导社会舆论正向发展;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其有责任坚守法律底线、恪守职业道德,适当约束自己的网络言论。所以,律师参与政法网络舆情,不论是否与舆情事件有业务上的关联,其言行都应有所限制。

四、律师参与政法网络舆情的必要限制

当然,律师网络不当行为的消极影响,不独是律师方面的原因,也与公众法律素养、媒体环境、网络环境等不无关系。所以,减少或消除其网络参与的消极影响是一项综合工程。其中,对律师网络参与的必要限制,是必要选择。

从内部来说,这一限制表现为律师个体的自我约束。如前所述,律师因其专家身份抑或同时兼具的人(或辩护人)身份,从而在政法网络舆情中拥有非一般网民所能比的强大的话语场和话语权。因此,如何在网络空间中行使好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律师的自律意识。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是律师角色的必然要求与必要选择。为此,律师个体须不断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主动控制和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履行律师社会责任、维护律师职业形象。

然而,律师个体的自我约束,毕竟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所以,除自我约束之外,对律师网络参与的外部限制必不可少。

第一,对网络行为的一般规制。限制公民的网络言行,涉及到公民言论自由权问题;而公民言论自由权,是法律尊重与保护的宪法性权利。但是,公民言论自由权也不是无限度的。我国宪法第51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据此,任何人不能借口言论自由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合法自由和权利。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基本形成了覆盖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以及网络知识产权等领域的网络法律制度。然而,现有网络立法,依然在结构上、层次上、内容上以及协调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问题,特别是关于网络用户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较少。自媒体环境下,采集、写作、编辑、审核、等角色集中于一人,客观上更需要来自角色之外的监督。因此,必须针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在立法上明确界定网络空间的性质和网络言论自由的范围,加强对自媒体以及相关网络平台的监管。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在梳理现有网络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或者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规定,加强相关法律之间的呼应性和协调性,或者制定关于网络信息与传播等方面的专门性立法。总之,建立统一、系统的网络行为规范,对律师网络言行必将起到更有效的规制作用。

篇6

近20年以来,中国经济结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服务业比重的增加,服务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95598电力服务热线开通,一直以“快捷、高效”服务客户,无论何时何地客户都能享受周到快捷的服务。但是95598供电服务中心受理的客户诉求因供电企业内部运转问题仍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如故障抢修到达现场的时长仍无法100%兑现承诺,以2011年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龙岩电业局数据统计,抢修按时到达现场率97.6%,仍有2.4%无法按时到达抢修现场,平均修复时长88.59 min,与客户复电期望值约50 min仍存在较大差距;欠费复电平均时间为13.5 h,与客户欠费复电期望值约3 h内存在较大差距。如何让95598发挥应有的功能,塑造央企责任形象,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因此成立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项创新举措,为95598服务前台提供强大后台支撑,有效提高客户问题一次解决率。

1 功能定位和工作目标

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突出以客户为导向,纵向上发挥上接95598省供电服务中心、下联业务执行部门的承上启下功能,横向上发挥集中调配营销、协调配电等服务资源的功能,强化95598服务工单的业务研判、过程协调、跟踪督办、评价等全过程管理,全面建成24 h面向客户的统一供电服务平台,为把95598打造成“问题解决中心”提供强大后台支撑,实现停电诉求,快速复电;咨询查询,快速答复;投诉举报,快速解决;业务申请,快速办理,提高客户满意率和问题一次解决率。

2 组织机构

2.1 组织机构

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内设用电服务专家组、抢修复电专家组、营配远程工作站,配网调控中心作为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的柔性协调单位参与整体运作。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的业务管理关系如图1所示。

2.2 工作职责

①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职责。服务快速响应中心主要负责95598、政府部门、社会联动、上级部门等转办的故障报修、投诉举报、咨询查询、意见建议及服务舆情事件的受理、业务研判、处理过程管控、处理结果审核、处理质量评价、存在问题剖析,停电信息的收集、及公告和全流程客户满意度评价的常态化运作,并根据问题处理结果和后台响应情况,提出考核建议。

②用电服务专家组工作职责。负责对非抢修类升级工单的研判,根据受理内容,甄别事件的重要程度、紧急程度、影响范围等,提出相应对策,并协调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处置。对升级的服务事件处理全过程跟踪督办。针对升级的服务事件,根据综合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等质量标准和客户需求,对责任部门处理结果的合规合法性进行审核把关。负责对各责任部门服务事件处理的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对各类工单进行问题归因(如违诺、工作差错、工作不规范等);负责对服务事件处理情况、客户满意度情况、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周期性评价,并提出改进和考核建议。

③抢修复电专家组工作职责。对于复杂故障,负责依据配网自动化、配电GPMS、营销业务应用等系统,判断故障类型和影响程度,提出对应措施和预估修复送电时间。负责复杂故障需要的抢修专业队伍、抢修装备、物资等资源的统一调配。负责对故障抢修工单录入的分类、处理过程记录等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考核意见。负责协调95598下派的电能质量投诉件、咨询件和各类网络舆情关于电能质量诉求件的处理,并对处理过程跟踪评价。

④营配远程工作站工作职责。负责接收95598、当地媒体、政府部门、社会联动、上级部门等转办的故障报修、咨询查询、综合业务、投诉、举报、建议、表扬等工单。负责承接工单的判断,并进行分类分级,对普通工单根据责任归属派发工单,其他工单提交业务研判专家处置。负责收集汇总中、低压计划停电信息,对计划(临时)停电范围进行停电信息编译,并在营销业务系统,同时通过本地报纸、电视、电台、公共网络等方式向社会公告;负责及时将0.4 kV线路(含台变)的设备故障停电范围、停送电时间,及时录入系统;负责停电信息变更的维护。负责对抢修人员到岗情况、抢修进度、相关部门配合情况进行跟踪、反馈;对服务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

3 运作机制

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按照对接95598业务,实行7×24 h值班的运作机制。建立周报、月报运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通报,形成派工、督办、分析、评价到改进处理的闭环服务协同机制。为确保实现有效的一体化运作,用电服务专家组、营配远程工作站和抢修复电专家组实行合署办公,中心与配网调控中心集中办公,建立与配网调控中心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做到快速响应。

3.1 与省供电服务中心的界面

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和省供电服务中心是两个不同的业务执行部门,通过流程关系明确双方不同职责。省级供电服务中心负责客户需求受理,主要媒体舆情监测,工单及服务事件信息下传,客户回访。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负责工单业务研判,事件信息分类分级,处理过程管控、处理结果审核、反馈;负责为省供电服务中心提供停电信息、个性化知识点等信息。

3.2 与配电运检部门的工作界面

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负责将故障抢修等涉及配电处理的工单派发到配电运检部门并跟踪工单处理情况,负责审核工单的处理结果;负责计划(临时)停电信息的编译、和公告。配电运检部门负责停电计划的需求收集、汇总;负责向快速响应中心提供线路计划停电信息。

3.3 与配网调控中心的工作界面

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负责计划(临时)停电信息的编译、及公告;负责10 kV专变客户的计划停电通知。配网调控中心负责10 kV线路故障停电信息在GPMS系统的维护;负责向快速响应中心提供有关计划、临时、转电、故障停电信息及停电变更信息;负责重要客户的临时及故障停电通知。

3.4 与稽查监控的工作界面

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对问题处置情况表示质疑,或与问题处理部门无法就处置结果达成共识时,可提请稽查监控室介入,通过现场稽查认定问题处理结果。稽查监控室对服务快速响应中心支撑95598供电服务的到位情况进行监控和稽查。

3.5 与相关业务处理部门界面

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负责全流程客户满意度评价改进提升措施的跟踪督促责任部门落实;负责按照责任归属向相关部门派发工单,跟踪督办处理情况,并对服务情况进行审核、分析、评价。相关业务处理部门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工单并按要求反馈回复;负责全流程客户满意度评价改进提升措施的落实。

4 保障机制

4.1 集成信息支撑平台

根据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的业务运作需求,集成配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电GPMS系统、稽查监控系统、营销业务SG186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办公OA信息系统、车辆调度管理系统和现场视频监控系统等9大业务系统,为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响应客户的需求业务研判、资源协调、过程管控、结果评价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2 健全标准制度体系

制定《快速响应业务运作管理办法》、《快速响应中心工作标准》、《抢修复电专家组工作标准》、《服务升级处置管理办法》、《停电信息管理办法》、《快速响应中心评价与考核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明确部门、各岗位工作标准和职责,为中心的正常运作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4.3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各环节工作效率,落实各有关部门责任,提升快速服务响应效率,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制定了客户问题一次性解决率、投诉处理满意率、抢修按时到岗率等15项关键绩效指标,在责任部门每月开展指标对标评价,并建立“限时提醒、日预警、周通报、月考核、季分析、年评价”的点评机制,有效强化了业务的协同配合,保证跨部门、跨专业协同处理,高效响应。

5 运作成效

龙岩电业局自从2012年5月正式成立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以来,不断加强中心内部运营管理,客户的服务需求从零散到集约,从粗放到精细,从短浅到深远,初步建立起营销调度体系、组织机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宣传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打造成龙岩地区电力服务调度指挥平台,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抢修到达现场平均时长降低8.2 min,故障平均修复时长降低19.5 min,业务平均处理时长减少18.7 min,客户问题一次解决率从成立前的95.23%上升到成立后的99.95%,客户满意度从成立前的89.15%上升到成立后的96.74%,运营成效显著,成立龙岩地区电力服务名片,得到了政府和客户的肯定,成功入围龙岩市“喜迎十,打造优质软环境作表率”十佳举措之一。

6 结 语

总之,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的建立,进一步优化了供电企业业务流程,供电企业内部资源重新整合,成为客户问题解决中心,突出了快速服务,切实有效提升了供电服务水平,客户满意度明显提升,进而全面提升企业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篇7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ased on Network Micro Age

WEN Yi, ZHANG Yuanyuan, YU Miao, ZOU Bin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and Solid-State Electronics,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To catch up with the rapid spreading and updating speed of the new Internet media, aiming to cultivate talents' capabilities,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n innovative online university moral-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micro era of Internet, which breaks the limitation of 3C so as to open up a situation of 3I and combines interactivity, timeliness, persona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as well.

Key words Internet; limitation; 3I; moral-education

0 引言

大学生群体喜欢追求新奇和个性化的特点,网络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新媒体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资讯、交流沟通的主渠道,离开网络依托就显得举步维艰。思想和行为上呈现出的新特点、新问题,给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或命令式的安排已渐渐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形态、认知特点以及当前网络自媒体的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依托网络平台,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信息,将网络工具的传播特点及优势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从而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明辨是非,培育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拔尖人才。

1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局限

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带了挑战,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条件、内容、方式的局限日渐突出,极大地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问题倒逼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1)条件局限。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局限于地点和时间这两个条件因素。因为大学班级管理的开放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决定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在一定的范围内,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①当思政教育特定在某个时间进行,势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整个教育引导的连贯性,进而影响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观念、意识培养。可见,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迫在眉睫,而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正好突破了这种局限。

(2)内容局限。当前高校教育同质化、模式化严重,大部分高校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网络文化建设仍简单停留在信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信息内容单一、乏善可陈,更新缓慢、传播滞后,信息量有限,因此收效甚微。由于互联网的多元化和无界性,给高校网络管理也带来了挑战。目前,互联网英文网站超过80%,西方网络敌对信息的冲击,以及国内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思政教育的正向引导效果,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更严格的要求。同时,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资源,只用充分利用网络的互补性和开放性,不断从学生、家长、社会、行业吸收新鲜的有用元素,及时分享、适时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有效支撑。

(3)方式局限。传统教育中,学校与学生的角色是不对等的,“你说我听”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显得呆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资源,利用思政教育工作信息,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行业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网络微平台,有效化解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结合网络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但是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具有交互性和及时性、个性化和社群化等特征,以满足师生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坚持追求卓越、勇创先锋,开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局面。

2 网络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探索

根据高校自身特色、以精英化人为才培养目标,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在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已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基础上,紧抓“两个把握”,原创性地开拓了“3I”局面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创新体系。

2.1 紧抓“两个把握”

(1)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态势。网络信息传递迅速、获取途径多、信息含量大、交流双向互通全球化、国际化优势明显,自然衍生出自由性、开放性、多元性、复杂性与便捷性的网络文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十分强大。②因此,基于网络微时代大背景下,网络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态势,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社会热点,掌握了社会思潮,有利于对整个网络特征的把握,以对网络文化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全面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动态以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动向,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掌握主动权,以构建一个具有说服力、影响力以及吸引力的网络思想文化基地。

(2)把握网络思想舆情导向。网络微平台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不良势力借助网络平台,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宣扬负能量,进行互联网违法犯罪行为,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那些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向民众尤其是大学生传递经过特别加工的有意渲染的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巨大冲击,更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网络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把握网络的思想舆情导向,全程舆情监控,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做好舆情前瞻预判,把握网络文化教育政治导向,在网络思想多元化的环境下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一旦发生网络突发事件,要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形成领导重视、专兼结合、师生广泛参与、共同抵御网上有害信息的安全管理机制。③

2.2 开创3I局面新体系

2.2.1 云端式局面(Internet)

(1)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时空的局限,在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已有的“微观固事”微信平台和“微固快讯”学生事务办理网站开拓云服务局面,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学生日常通知、事务性申请等通过网络微平台执行,实现学生全覆盖、无纸化办公。

(2)依托电子科技大学“面聊”平台,开创性地建立“班级云日志”,作为学风建设创新举措,让高校思政工作者从云日志中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与学生建立更亲密的联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2.2 定制式局面(Individual)

(1)建设网络学习微平台――“小微网校”。“小微网校”秉承“私人定制,无微不至”的建设理念,将学院专业课重难点梳理成条,绘制专业图谱,汇集专业相关的校内外视频公开课,托送行业动态等;同时,线下开展工程训练小班,为学生开展定制式引导和服务。

(2)建立微固创新人才库,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表现,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学生成长成才经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不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创新人才库的建立还有助于校友工作的开展。

2.2.3 交互式局面(Interactive)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打通了教育双向通道,实现了由传统单一交流模式向交互式交流模式的转变,实现了大学生在教育中被动从属地位到主动创造性地位的转变。网络新媒体具有信息扁平化传播的特点,我们拟打造的“微固百科”,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行业之间对等沟通交流的媒介,此举既可以增进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也帮助学生有机会接触行业导师,了解专业动态。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网络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I”创新体系立足实际,发挥了网络文化育人优势。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引导是高校教育的主旋律,将两者有机结合,认真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充分发挥优质网络文化教育的创造性和吸引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注释

篇8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芦山地区通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芦山县电台被迫中断播出。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力支持下,中央电台搭建的“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以下简称“芦山应急电台”)4月22日在芦山县开播。芦山应急电台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四川广播电视台、雅安人民广播电台、芦山县广播电视合开办,面向芦山当地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定向播出。这是中央电台国家应急广播在抗灾现场开办定向应急电台的首次尝试。该台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以新闻播报、专家访谈、记者连线、灾害互助热线等形式,针对灾区民众及救援人员等群体,进行定制化、点对点、全方位的实用信息实时播报,播出后迅速成为当地政府的“大喇叭”和百姓的“求助台”,显现出应急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独特优势和巨大作用。

在芦山应急电台开播过程中,中央电台积极聚合、运用全媒体资源,通过网络、社区、自媒体等多种手段,采用图文、音视频报道、网络音频直播、社区及自媒体网友互动等模式,多点传播芦山应急电台开播及信息传输全过程,及时传递灾区内外互动信息,引发网友强烈关注。开播仅三天,百度搜索相关消息即达28万条,新浪、腾讯相关微博互动2万余条。全媒体传播效果在国家应急广播首次尝试中得以凸显,这也引发了笔者对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中新媒体运作模式及传播方式的思考。

一、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属性及定位

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属性应围绕应急广播构建,延伸应急广播传播链条,在扩大应急广播传播迅速、覆盖广泛、接收便利等方面优势的同时,弥补广播稍纵即逝、线性传播等不足,承担起信息“中转站”功能,为应急信息二次传播提供渠道,在更大层面上改善信息不对称、舆情负面化走向等问题。除信息传播功能外,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属性还应包含应急社区平台的架构,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体现公众与政府部门互动的应急联动和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凸显“大家帮助大家”的网络核心特征,向公众提供动员指挥、协调救援、信息服务、灾害预防的交互性平台及全媒体化呈现。

综合而言,一方面,新媒体要依托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既实现覆盖广泛又针对特定地区、特定对象,提供传输快捷、送达准确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整合现有网络社区资源,形成全新的权威和人人互助相结合的网上应急社区,实现应局部之需、解个体之难、答疑解惑、提供救助;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增强应急意识,提高应急能力。其定位是“应急广播天然延伸、多元信息整合、多种媒体手段有效呈现、应急社区平台全面架构”。

二、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运作模式

国家应急广播与新媒体充分衔接、全面互动,既要充分满足突发应急事件的需要,也要能够满足日常应急服务的要求。

日常应急服务功能应更多地体现为整合信源,从传输、汇集、整理、存储、等多个环节入手,确保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多个终端权威信息。根据不同应急种类,收集整理相关政策、法规、案例,形成相应数据库,加强公众应急知识普及教育、从业人员培训、相关理论研究及探索。建立网络应急互动社区,将个体或局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新媒体广而告之,将获得的能够提供帮助的信息及时公布,钩织互助网络,形成各地应急部门与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达到应急指挥、组织、服务的效果。

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运作模式则转变为准确认定突发事件性质,快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对接信源网络,从人员组织分工、信息审核、页面呈现形式等方面采取必要应急措施,确保应急信息传输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搭建应急社区系统,构架多部门联动、用户与社区交流等平台,形成多部门(包括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防震、水、电、气、人防、交通、工业生产等)协同联动;实现用户与社区之间交流方式的灵活、多样,帮助用户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体现应急服务、信息交流、公益互助等网络功能。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的需求,其作用逐渐日常化,成为公众生活中的陪伴工具。新媒体发展应秉持这一理念,实现常规流程与超常规流程、常态工作与非常态工作相结合,具备在平时信息中捕捉应急信息、分析舆情、为“应大急”做准备的能力。

三、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呈现内容

按照新媒体内容及职能划分,笔者认为,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呈现内容应包含十八部分。

1.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应急办、事业单位、协会团体、驻地记者站、军队武警记者站、其他媒体对自然灾害、社会热点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等应急信息的传输、汇集、整理、存储、,成为国家各部委、各地应急办等相关部门和网民沟通的桥梁。应急信息及指令包括台风、防汛、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生物灾害等突发性事件。逐渐建立各地信息报送员或通讯员制度,信息内容须包含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救援进展等核心信息要素。

2.各地应急事件预警。密切注意各类预警信息和气象、水文、地震等部门对当地灾害情况的预报,接收各地应急办传送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应急信息;收到灾害预报时,及时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快速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应急类知识普及和公共安全应对方案。多媒体、多终端向公众普及应急类知识。应急预案启动前,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做好应急处置准备;突发事件发生后,准确认定突发事件性质,公布事件等级,采取必要应急措施,控制网络舆情,防止事态扩大。

4.公益服务类信息及整合。运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公益慈善类、应急服务性的信息内容,例如在线求助、应急手册、应急热线等,形成网络应急信息服务平台。

5.专家权威及释疑类信息呈现。建立国家应急广播新媒体分类专家库,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心理干预类、综合管理类等方面的专家。他们对相关领域要具备丰富的经验或理论造诣,在对应急广播新媒体运作过程存在问题进行理论指导的同时,可以在专业领域向公众适时解疑释惑。

6.不同应急种类的交互类模拟现场体验。针对各地发生的应急类事件,综合运用图片、文字、视频、Flas等方式,进行应急现场模拟双向互动体验,更直观、真切地为网民演示各种应急措施,用更加轻松的方式提醒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有序应对。

7.应急类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对目前我国各部委、各地方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应急政策法规进行分类、梳理,形成系统化的政策法规素材库,供公众随时浏览、查阅。

8.应急类预案、案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通过各类应急预案、案例的收集、整理及,形成应急类预案、案例素材库,提醒公众正确应对突发事件以及突发事件处理不当产生的不良影响;对相关部门处置突发事件也具有较强的实际借鉴意义。

9.应急类机构及部门的收集及整合。建立国家各部委、各地应急办等相关部门信息库,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介绍、应急服务项目、紧急联系人电话等相关信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快速通道。

10.建立网络应急互动社区。建设一个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和体现公众、政府部门互动的应急联动和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凸显“大家帮助大家”的网络核心特征,帮助公众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作出正确反应,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向公众提供动员指挥、协调救援、信息服务、灾害预防的交互性平台及全媒体化呈现。

11.博客、论坛产品的呈现。在常规信息、服务网民之外,博客、论坛是网民经常使用和发声的平台,在对博客、论坛加强舆论调控的同时,要把对应急事件稳妥处理的情况及时传递给网民。

12.手机客户端及PDA移动客户端产品的应用。目前手机等移动客户端是新媒体输出的重要出口,充分发挥多种渠道优势,多渠道、最大化地传送应急信息、应急服务。

13.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产品的应用。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产业正在兴起,国家应急广播新媒体应抓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遵循市场要求,快速推进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IPTV内容服务、有声读物、数字出版等业务的发展。根据用户需求,逐步尝试在应急信息传送领域开拓业务。

14.应急类信息舆情研判、受众分析。对突发性事件信息进行抽取,据此进行风险分析,把分析结果直观展现在决策者面前作为预测预警或事件处置的依据,逐步实现各类突发性事件的信息监测与风险分析结果的汇集。通过供给管理者一个管理用户的平台,可以查看用户实名信息、所处位置、状态信息等。管理员通过后台对系统会员的信息进行管理、量化统计和情报分析,建立规范统一的用户管理体系;对会员用户在所有协作应用系统中的操作进行记录,并根据记录的信息对会员的行为进行分析,更加深入地挖掘用户的潜在想法,为会员提供更好的服务,使新媒体更具有竞争力。

15.国家应急广播理论研究及探索。积极开展应急广播与新媒体发展研究探索,分析如何运用“平战结合”模式,平时抓相关部门有效衔接、公共突发事件监测、应急预案制订、应急政策法规与案例库建设、应急专家库建设、应急演练、应急教育、防范减灾;突发事件发生时,动员各方力量,组织应急反应,采取必要应急措施。

16.应急培训机构及培训计划。运用新媒体的独特传播优势,在积累应急广播专家库、案例库、政策法规库等过程中,加强比较研究,召开学术研讨会,针对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心理干预类、综合管理类等不同类别事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面向广大公众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

17.应急志愿者招募及互动平台。以现有全国高校广播节目联盟等为基础,运用强大的网络号召力,建立应急志愿者库,长期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宣传公益互助,弘扬社会正气,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传递爱和真情。

18.各类应急产品的设计、制作、包装及推广。针对应急事件、应急服务、应急预案等不同类型信息,从用户角度出发,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多样化线上线下产品,带来全新全媒体视听体验,并向多个终端加强推广,提升多媒介传播效果。

四、国家应急广播新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按照国家应急广播属性及特征,笔者认为,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内容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呈现。

1.图片。建立应急事件图片库。图片库本着稳定、方便、快捷等原则,集中解决多种环境下的传输问题,确保异地上传、下载、应急事件组图,并能轻松高效地编辑、整合、搜索、共享应急图片资源。利用现有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应急办、事业单位、协会团体、驻地记者站、军队武警记者站、其他媒体等资源积累并图片新闻、信息、资料,同时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图片社(公司)及通讯社的合作,以图片资源购买、互换等模式,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将应急图片信息传递给网民。

2.文字。文字内容应与国家应急广播整体体系规划多触角紧密配合,发挥新媒体独家快速报道与追踪报道优势,加强对国家应急广播的文字实时呈现,特别是在“战时”,要把应急广播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二次加工,转化为文字信息,快速实现网络碎片化传播。此外,做好应急事件报道,要提前策划准备,制作出精品专题,发挥权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3.音频。充分挖掘国家应急广播核心资源优势,将音频按主题进行剪辑、处理,配合文字、图片等多种网络呈现形式,加强对现有品牌栏目音频资源的集纳,并在多种移动终端呈现,供下载、点听,实现音频素材的重复性收听利用。

篇9

“一案三制”是卫生应急工作的核心内容,“一案”是指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共同构成应急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县2008年以前下发的卫生应急预案进行全面梳理,重新制(修)订印发一批应急预案,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卫生应急工作实际。做好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衔接和动态管理工作,着力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预案之间的协调性,为各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提供有效指导,真正做到应对有策。继续巩固和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卫生应急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演练,协调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合防控措施。

三、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工作

继续加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网络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突发急性传染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包括缺课监测、药房用药监测、传染病医院监测等,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继续加强人禽流感、非典和鼠疫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加强监测点能力建设。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研判机制,提高风险监测、识别和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完善县、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重点建设县、乡信息报告网络。依法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加强对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对迟报、漏报甚至瞒、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四、切实做好卫生应急各项准备工作

(一)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应急准备。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是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卫生监督所要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负责做好全县传染病、餐饮业食品安全、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放射卫生及医疗机构、母婴保健等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调查辖区内较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违法行为,提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和行政处罚的建议。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卫生应急处置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加强日常卫生监督管理,开展对相关应急事件责任单位的经常性卫生监督,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消除隐患,防范该类事件的再发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制定相关卫生应急预案,组织培训和演练,配备和完善应急处置仪器设备,保证应急处置工作正常开展。

(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准备。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镇卫生院防保机构。明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卫生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机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添置相关仪器设备,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加强各镇卫生院防保所建设,调整防保所专业技术人员构成,提高其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疾控中心要主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并保证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并按规定的报告时限及时报告。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及消杀器械、个人卫生防护等物资的储备。

(三)医疗救治体系应急准备。整合乡镇急救资源,健全以市急救中心、县级急救医疗站、乡镇急救医疗点和相关医院组成的急救医疗网络,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急救医疗圈”,提高基层急救能力和水平。增加县二级医院急诊科医疗急救设备,培训急救专业人员,将各医疗单位急诊科(室)纳入全县急诊急救系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接受急救指挥中心调度,承担伤病员现场急救和转运。改善县人民医院感染病区的条件,规范传染病病人的收治,严格院内传染病转运,不发生院内感染。逐步改善农村乡镇卫生院抢救室设施条件,购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充实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支持和鼓励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各有关医疗机构要保持和完善发热门诊等传染病隔离诊疗设施,并做好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储备。各级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患者医疗救治和报告工作,实行首诊负责制,建立医疗救治档案,配备必要的抗菌、解毒药品和抢救设备,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技术力量,全力以赴救治病人,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健康损害。

五、全力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其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科学决策,果断处置,千方百计救治伤病人员,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全力减少生命和健康损失。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分析研判通报机制,力争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通报、早处置,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以及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主管领导要关注疫情、舆情报告,全面履行处置突发事件的责任。认真做好重大活动(会议)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六、加强卫生应急培训及演练,提高应对应急工作水平

篇10

1 引言

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用电负荷和用电量快速增长,农村电网结构薄弱和电力建设问题开始显现。国家启动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农网改造项目建设关系到社会责任、企业利益和千万户供电客户,如何做到安全无事故,质量有标准,进度有管控,实现“安全、可靠、经济”的建设目标,管控好项目是至关重要的。

2 农网改造项目的营销风险

2.1营销风险的含义

营销风险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由于企业环境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对环境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使企业制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与市场发展变化的不协调,从而可能导致营销活动受阻、失败或达不到预期营销的目标等企业承受的各种风险。

2.2农网改造项目可能存在的营销风险

明确项目存在营销风险,才能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因项目管理带来的营销风险。

近年随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部分电网布局不能满足社会用电需求。农网改造项目建设,是电网企业社会责任、经济责任,同时也是推动企业营销的需要。农网改造工程建设往往是点多面广,交叉作业多,作业环境错综复杂,具有实施难度大,涉及用电客户数多,停电时间受限等特点,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存在诸多的不利的营销风险。

一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

施工单位对施工存在的安全风险辨识不到位,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应急预案不完善,留有隐患;施工人员麻痹大意,违反操作规程或作业流程,引起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二是施工验收引起的风险

工程中间验收或竣工验收不规范,工程设备投入运行后,可能导致设备财产安全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产生的风险和造成供电成本增加或收益下降的风险。

三是施工引起的客户

农网改造升级是为了客户安全用电,用好电,解决了部分地区长期电压偏低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镇居民使用家电的主观意识,带动了农村市场消费,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消费的电量也在攀升。部分客户认为电表存在问题,组织人员阻止施工,在网络撒播对电网企业不利的信息,企业形象受损。

四是施工引起客户投诉

施工人员直接面对电网企业客户,施工过程中,对接触到的电网企业客户态度粗鲁;施工过程中存在收取用电客户费用问题;停电施工的,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送电,影响客户生产生活,客户对电网企业的停电公告质疑,电网企业信任度降低,并可能引起投诉;同时延时送电,也使电网企业停电户时数和售电量受到影响。

3营销风险应对和控制

3.1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责”字当头,业主项目部切实将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对完成工程建设过程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组织人员对施工方编制的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严格审查,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包含施工过程的风险分析,控制风险的组织、安全、技术措施、应急处置和工程控制和验收标准等等;审查施工人员资质是否具备现场施工技能要求;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作业指导书,是否包含作业步骤及风险、质量控制措施等。

加强过程控制。组织人员对施工方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要求施工单位在每项施工作业前开展现场作业风险分析和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对施工监理人员到现场的监督和检查次数进行量化,业主项目部人员不定期到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检点关注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工作票等的依从性,作业人员行为,作业环境等,实现施工现场的全方位和过程的管控,做到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抓好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同时,施工方亦需加大自查违章作业力度,强化问题的整改和闭环管理。

特别对涉及多个施工单位、多个作业点及交叉作业的,明确现场负责人,加大现场组织协调和现场监督控制力度,防止交叉作业无组织协调。严查安全技术措施现场落实情况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3.2验收风险的控制

项目管理单位或业主项目部编制验收规范,并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控制作业标准(WHS),必须在相应阶段所有质量WHS控制点完成抽检和评定的前提下方可进行验收。验收时严格执行验收规范要求,重点关注施工质量、工艺和试验数据,检查出的质量缺陷及处理情况即时记录,并形成闭环管理。项目以“零缺陷”移交为目标,质量缺陷未处理完毕的工程不得投产。

3.3客户的预防和措施

台区改造工程开工前,提前开展进村屯宣传整个台区改造的目的和意义;提前与村委会沟通联系;提前在社区或村委会公开栏张贴通告;发放户表改造宣传手册,让客户了解户表改造的原因和目的。主动向各级政府部门汇报农网改造工作。

加强宣传,加大社会舆情的关注,多渠道的与客户建立沟通。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对客户关心的问题进行多渠道的宣传;邀请客户代表到企业内部进行参观,了解电网企业,让客户感受电网管理的科学、规范,体验电网人的高标准,严要求;邀请客户现场演示各种电器用电情况试验,让客户了解各种电器的能耗;对在网络对电网企业不利的言论及时澄清。

3.4客户投诉的预防和措施

对涉及直接面对广大用电客户的项目,在合同中约定若发因施工方引起的客户事件,由施工方承担责任等条款,可减轻电网企业的经济损失;项目管理单位或业主项目部,在项目开工的技术交底时,一起学习户表改造宣传手册;通过明察暗访,施工人员对客户的言行,以及是否存在吃拿卡要等行为。如若存在,立即要求施工方整改,并向客户道歉。

停电施工的,对施工方提出的停电申请进行审查,施工方案是否可以优化,停电时间是否合理,并要求施工方做足工前准备,设备、工器具、人员落实到位;严格执行停电工作计划。停电计划下达后,及时向客户停电通知(包括短信通知、现场公告、媒体公告等)。电网企业提前做好停、送电操作准备,确保按时停、送电。施工方和业主方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沟通,对客观原因引起停电延期,及时通知95598,通过短信平台告知客户,争取客户支持和理解。

4.结束语

农网改造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各类风险都有可能存在。加强农网改造项目的营销风险管理工作,应能有效防止和减少营销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篇11

县教体局要健全学校安全教育和演练制度,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疏散能力。要把应急避险知识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内容,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地震、消防等灾害的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利用暑假时间做好对各类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篇12

(二)强化属地管理。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县政府负责全县环保大检查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组织县级环境执法机构开展督查工作,依法对重点企业进行执法检查,严查典型环境违法问题;县环保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对辖区内各类企业进行全面监管,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实现对辖区企业执法监管的100%全覆盖目标。

(三)统一查处标准。对没有环评审批和“三同时”验收手续且已建成投运的,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县环保部门统筹制定整改计划,依法处罚并妥善解决。新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严肃查处;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发展改革与经济信息局按照管辖权限依法处理;对没有污染物处理设施、处理设施与生产设施不配套或因管理问题造成污染物超标排放的,环保部门提出整改意见,限期达标;对不符合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的,由属地乡镇政府进行限期整治;对无证排污、非法设置排污口的一律停产整治;对发现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且整改不到位的,一律停产整改。

(四)严格责任追究。对偷排偷放、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伪造或篡改环境监测数据和恶意环境违法等行为,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依法从重处罚;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监督检查不力,不履职尽责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追责。

(一)大气污染防治。

1.检查对象:一是在生产的高载能企业11户。二是化工企业4户(__县奇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__县无机化工有限责任、__复合肥厂、庄稼园农资有限责任公司)。三是其他重点工业企业2户(金锋橡胶有限公司、云海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四是县内涉及燃煤锅炉的重点行业企业。五是以及餐饮油烟和烧烤。六是秸秆焚烧及其他。

2.工作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重点检查:①金属硅冶炼等高载能企业除尘设施整改及运行情况;②重点行业企业脱硫、除尘等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情况;③燃煤小锅炉除尘设施运行情况;④建筑施工和道路运输扬尘、餐饮服务业油烟、秸秆垃圾露天焚烧等方面综合环境问题整治情况。

3.牵头部门:重点行业企业牵头部门为县环保局,配合部门县发改局、县供电公司;餐饮油烟牵头部门食药工商质监局,配合部门县环保局、规建局;秸秆焚烧牵头部门县农牧局,配合部门县环保局、各乡镇;施工工地扬尘牵头部门县规建局,配合部门县环保局;道路运输扬尘牵头部门县交通局,配合部门县环保局、各乡镇。

(二)水污染防治。

1.检查对象:一是化工业、造纸业:小高造纸厂、环洁纸业有限公司。二是在产洗选行业企业:大陆槽三户稀土洗选企业、昌盛矿业有限公司。三是商砼企业:千里马商砼有限公司、永昇商砼有限公司。四是城乡水源保护:县城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站、县城及1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2.工作内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为依据,重点检查:①化工、造纸、洗选等重点行业企业有无治污设施、治污设施是否有效正常运转、污染治理是否达标排放、企业排污口是否规范、有无排污暗管等情况;②污水处理厂、站运行是否正常,出水水质是否达标。

3.牵头部门:重点行业企业、污水处理厂、站牵头部门县环保局,配合部门县发改局、县水务局、供排水总公司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牵头部门县自来水公司,配合部门县环保局、县自来水公司、县文广新闻旅游局、县水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

(三)危险废物污染防治。

1.检查对象:一是重点行业企业:__志能稀有限公司、锌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玖源钒钛有限公司、__金叶化肥厂。二是医院:__县人民医院、__县中医院、__县妇幼保健院、__县计划生育指导站、县疾控中心、全县乡镇

卫生院。三是废机油产生企业:全县所有电站企业、汽车维修企业。

2.工作内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依据,重点检查:①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申报登记、贮存处置、转移联单、管理台帐以及应急管理等规范化管理情况。②危险废物应急预案和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③危险废物处置单位是否存在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危险废物和随意倾倒、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的环境违法行为。

3.牵头部门:县环保局

配合部门:县食药工商质监局局、县规建局、县安监局、县卫计局、县交通局

(四)核与辐射安全防治。

1.检查对象:核技术利用企事业单位

2.工作内容:严格按照核与辐射安全法律法规要求,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重点检查:①放射源及射线装置管理使用,辐射安全许可、放射源转移审批备案等管理制度执行情况;②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运行及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落实情况;③辖区内废旧或闲置放射源存储情况。

4.牵头部门:县环保局

配合部门:县公安局、县卫计局、县安监局

(五)规模化畜禽养殖。

1、检查对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2、工作内容:以《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为依据,重点检查①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②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

3、牵头部门: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牵头部门县农牧局,配合部门县环保局、县卫生局;污染设施运行情况牵头部门县环保局,配合部门县农牧局、县卫计局。

(六)矿山地质。

1、检查对象:辖区内开采矿山。

2、工作内容:重点检查:①矿山弃土场、排沟是否规范;②生态恢复落实情况。

3、牵头部门:县国土局

配合部门:县安监局、县环保局

(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

1.检查对象:__县垃圾填埋场。

2.工作内容:重点检查一是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二是运行台账是否规范完善等。

3、牵头部门:县规建局

配合部门:县环保局

(八)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落实。

1.检查对象:新、改、扩建项目。

2.工作内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为依据,重点检查:①企业是否办理“环评”相关手续②项目建设与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相符性;③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特别是生态保护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等落实情况。

3.牵头部门:县环保局

配合部门: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经信局、县投促商务局。

(九)工业园区检查。

1.检查对象:工业园区。

2.工作内容:重点检查:①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规划环评开展情况;②工业园区入驻企业与工业园区规划的符合性;③工业园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

3.牵头部门: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配合部门:县发改经信局、县国土局、县环保局

(十)淘汰落户产能。

按照《__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川府发〔2012〕12号)、《__省人民政府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川府发〔__〕10号)和《__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__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的通知》(川府发〔__〕4号)要求,加强落后产能检查力度,进一步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结构调整。

牵头部门:县发改经信局

配合部门:县环保局、县安监局等

(一)工作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6月)。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及时召开动员部署会,对大检查《方案》及有关文件要求认真进行学习传达;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检查工作方案,分解落实任务,确保大检查工作有序推进。

2.企业自查阶段(7月)。各企业要按照《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要求,全面排查环境管理情况,对存在的环境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责任、倒排工期、限期整改,健全完善内部环境管理制度,规范各项台帐和资料,按照“一厂一档”的要求在网上填写好企业档案信息表。

3.部门自查阶段(8——10月)。各牵头单位要划出任务区块,分片包干,组织对企事业单位自查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4.县级督查阶段(11月)。县环保部门严格按照关于落实环保工作责任,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开展标准化监督管理,强化环境执法,做好信息公开等环保工作五项措施具体要求,采取不低于30%的比例,对检点进行抽查,重点巡查问题突出、污染较为集中的区域、生态脆弱和环境敏感区,督促落实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措施,并对环境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到位。

5.总结报告阶段(11月)。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对全县环境保护大检查开展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及时报送大检查情况汇总表和工作报告,并迎接省州督查。

(二)达到的目标

1.问题得到整改,环境风险降低。盯着问题做工作,督促整改看效果,通过解决问题消除环境风险隐患。

2.执法得到加强,企业依法生产。通过依法查处环境问题,锻炼工作人员执法能力,提高业务工作素质,全面提升现场执法能力。倒逼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依法依规生产。

3.部门合作联动,提升协同能力。通过多部门共同参与大检查工作,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监管联动机制,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4.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健康发展。通过集中整治,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树立我县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的良好形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开展动员部署工作,

教育引导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开展大检查是解决当前突出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根据任务确定人员、时限、内容及要求,靠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环保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及时协调解决检查工作中的问题,确保大检查扎实有效。

篇13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践行科学监管理念,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责,推动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深入开展,着力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并重的监管机制,着力整治食品药品安全各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食品药品产业科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做出应有贡献。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1、强化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和无缝衔接。

一是加强农产品源头控制。大力推进农业、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统一化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程度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强化对农产品和畜产品的质量安全跟踪监测和监督检查,加大对农药、兽药、化肥、饲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和生鲜乳收购站的监管力度。继续大力实施名牌产品、名优企业带动战略,推动食品质量的提高。

二是强化生产企业质量监管。严格落实食品生产许可制度,严把食品生产准入关。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检,严格落实企业进货查验、过程控制、出厂检验和记录等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企业自律,提高企业自我管理能力,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三是规范食品市场流通秩序。严格落实食品流通许可制度,健全食品市场主体准入机制。深入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放心乡镇(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广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四项制度”,推动食品经营自律“三条线”标准落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追溯系统应用能力和应用范围。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客观评价体系,提升工作规范化水平。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不法行为。

四是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餐饮服务许可制度,落实餐饮服务单位主体责任。加大餐饮环节食品监督抽检力度,深入开展“地沟油”等重点品种专项整治。积极参与“餐饮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

五是严格畜禽屠宰监管。集中开展生猪屠宰行业专项检查,继续保持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高压态势。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肉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加大生猪屠宰长效监管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六是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加强综合协调和信息收集宣传工作,强化舆情监测和工作督导,完善事件处置程序和沟通报告机制,抓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督查督办,妥善处置食品安全事故。

2、认真抓好重点行业领域整治规范工作。重点抓好粮油、畜禽、蔬菜、乳制品、豆制品、饮料、婴幼儿食品、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等重点品种和城乡集贸市场、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医院和学校周边及旅游景点周边等公共场所的食品摊点等重点部位,特别要加大对中小学周边饮食摊点群和路边露天烧烤的整治力度。继续贯彻国务院、省及市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强化“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有效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问题。继续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动,严格执行“黑名单”制度。扎实推进乳品质量安全治理规范工作。

3、进一步提高食品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采取有力措施,对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行更严格的管理,监督引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一是全面掌握企业底数,进行定期跟踪、统计、分析,清晰掌握各类企业的数量、生产经营状态,并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实行分类建档,为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提供依据。

二是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要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国家有关规定,逐一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和落实,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责令整改,直至停产、取缔。

三是实行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要把对食品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作为重要的监管手段,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纳入严密的监管范围。

四是深入推进全市食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制定诚信评价标准和具体激励措施,引导企业诚信守法,履行社会责任。鼓励推广食品企业GMP和HACCP体系认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能力。

五是要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构建对食品企业强有力的外部监督网络,发挥好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4、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风险监测的信息收集工作。根据上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及时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隐患监测的信息收集工作。在职能调整到位之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继续发挥好综合牵头作用,与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建立畅通的风险监测信息的通报机制,将其作为执法检查、监管重点调整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是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周密的抽检计划,对重点品种、风险隐患较大企业加大抽验频次,并根据阶段形势和季节特点,及时调整食品抽检品种。加强信息沟通,实行信息共享,避免不必要的监测和重复监测。同时,加强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要提高检验检测的技术水平,做到检验检测准确、及时。

三是提高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安全事件的信息应对工作,完善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机构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协作体系。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实行应急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把应急能力评价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应急管理责任。建立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健全全市统一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网络,尽快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

(二)继续做好药品安全工作。

1、切实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督促指导我市基本药物生产经营企业,按要求完成入网、赋码、核注核消、数据上传等电子监管工作。加强基本药物“三全”监管,严格实施基本药物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严格落实基本药物质量标准,扎实开展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和试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做好基本药物全品种覆盖抽验。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不断完善基本药物质量监管信息收集、整理和报送机制。

2、进一步强化药品生产质量监管。在加强原料购进、投料监控、出厂检验等环节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开展药品生产跟踪检查和飞行检查,突出抓好高风险药品生产企业、高风险品种的质量监管。加强中药饮片生产安全监管,开展中药材及饮片重点品种专项监督检查。加强药包材生产企业监管,重点加强对不洗即用药包材的监督检查。完善药品生产监管档案。做好新版药品GMP的宣传培训和实施工作。督促指导企业完善质量追溯体系,严格执行产品召回制度。加强特殊药品的监督管理,严防发生流弊事件。

3、稳步提升药品经营监管水平。严格经营许可和GSP认证。加大药品零售企业GSP跟踪检查力度,重点检查药品购销渠道、验收养护、票据管理、药师在岗、处方药管理等情况。严格疫苗等特殊药品冷链监管,开展二类、含麻黄碱复方制剂专项检查和暑期高温季节药品仓库温湿度专项检查。在巩固农村“两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继续实施倾斜政策,推进零售药店连锁化经营。认真实施《市零售药店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初步建立起一套诚信有褒奖、失信有惩戒的监管工作机制。

4、加强药品使用安全监管。继续做好医疗机构实施药品使用质量规范化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对个体诊所药品使用规范化管理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巩固规范化管理工作成果。继续推进文明诚信药房创建活动,对文明诚信单位实行动态化管理。继续加强对医疗机构制剂室的监管,抓好原料购进、配置生产、成品检验、使用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监管,确保医疗机构制剂的生产使用安全。

5、全面加强医疗器械安全监管。深入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重点加强无菌和外科植入性医疗器械等高风险生产企业的监管,在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全面推行质量授权人制度。将一、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全部纳入远程动态监控系统管理。继续加强对医疗器械使用监管,严格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市医疗器械使用管理若干规定》要求,对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使用进行全面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植入性骨科器械、心脏起搏器、介入用导管、支架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以及大型设备类器械等高风险医疗器械,对其购进验收、在库养护、使用维护进行全程监管,确保医疗器械使用安全。

6、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广泛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整治行动,突出打击以食品、消毒产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和“无文号”产品等六类仿冒药品违法行为。继续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药品专项行动,强化对药品包装、标签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药品、扰乱药品生产经营秩序行为和利用互联网虚假信息非法销售药品、通过寄递等渠道销售假药的打击力度。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严厉打击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七个一律”措施,继续严厉惩处违法广告行为。对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进行全面总结,迎接国家和省里的验收检查。

(三)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机制体制。

1、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评估。认真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分析评估报告制度,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状况调查,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定期分析食品药品监管形势,排查风险隐患。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进一步提高监测水平,增强预警能力。

2、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根据新的职能和形势,制定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快速反应和处置机制,充实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和工作机构,适时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

3、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执法装备和检验检测条件。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和技能培训,着力提升执法队伍监管能力,调整充实监管队伍并逐步向监管薄弱环节和地区倾斜,探索建立农村地区食品安全信息员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信息员、协管员作用,弥补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