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篇1

当前,关于课堂教学的说法很多,有“有效教学” 、“优质教学” 、“高效课堂”、“理想课堂”等等,其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追求课堂教学效能的最大化。课例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它集中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行为导向”或“工学结合”等主流思想。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它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让教师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因此,它备受专家学者推崇,也深受一线教师认同。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是广大专业课教师在教研实践中,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形成的一种成果表达方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学习项目中各种工作任务的完成。它通常是以完成某一具体工作任务为研究对象,提出对工作任务的解决方案和个人反思,以便对工作任务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通过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研究,把农业专业技能教学和课例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一、意义

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际+教学反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课例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听课,讲课。它有明确的研究主题,有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有聚焦于发现问题的“观课”,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剖析,找到成功或不足之处的反思。课例研究使教材解读从模糊趋向清晰,使课堂活动从粗糙趋向精致,使课堂细节从繁琐趋向简约。努力探索专业课有效教学的方法,并将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教学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这对提高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效能,培养农业类专业应用性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实践

课例教学研究能提高专业课堂教学的效能,在培养应用性人才中发挥着一定作用,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些粗浅的做法,供同仁商榷。

1.用心把握整合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载体,是积累系统科学知识的工具。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要全程参加课例研究,就必须研究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编写目的、编排特点、知识体系、学习重点、难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隐含的思想方法、教材呈现的教与学的方式及习题的练习功能等。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教学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行动导向”或“工学结合”教学思想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摒弃了学科体系的束缚,注重实际行动,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从而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2.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所有活动的文本设计,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 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做到统筹兼顾,才能使教学设计更有效。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课例研究”的长远目标在于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思维习惯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的能力等,所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尤为重要。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课堂纪律、自我约束能力等都较差,课堂不应该出现的现象经常出现,如吃东西、照镜子、梳头、看杂志、说话等,睡觉、不干扰别人听课就算不错的。这些情况要了解、掌握。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教师根据“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注意效能”的原则,探索“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理当离不开逻辑化的教学设计,只有严密的逻辑化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才不至于变成为一句空泛的口号。以具体项目、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任务完成”为核心的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的教学设计能够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3.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将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才是新课程的要求和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不管在过去还是在当前的新课程背景下,都是教师一直关注的焦点。不过从我国传统的对课堂教学研究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念或是教师自己发现、研究和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这种研究途径使教师个体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效率也不高。课堂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程度较高的实践活动,课例研究为研究课堂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开展的一种集备课、上课、观课、议课为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例教学研究中教师更加关注问题,特别是技能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细节,特别是技能教学中的细节。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强调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要避免诸如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变“讲堂”为“学堂”。使传统的讲授法推陈出新,演绎出讲解法、讲述法、引导法、点拨法等。所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三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三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三有”(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议论、有所创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技能、吸收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懂得怎么做人等,而不是为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精心规划、设计、组织课例教学,能够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又使他们懂得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训练了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工作能力,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4.仔细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效果的批判的反思与讨论,回答“这堂课上得如何?”。从师生交往方式、学生观及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教学模式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安排、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深思,说说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重点要说明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有何差异,要真实描述自己的授课体验与感受。吸取专业研究者或同行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对课例进行再加工和实施,改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于建明.高职课例教学研究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

篇2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有效、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课堂教学内容、过程和效果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对其价值作出基本诊断和评价,以优化和改进教学活动的过程。科学、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由于课堂教学评价对改进教学、提高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都引进了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进行听课、评课,并以此作为选拔、鉴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多从其评价模式、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1]P78-80,很少涉及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过程。

听评课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评价方式,作为一种机制,是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改善教学、实现自身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效手段。听评课一般是由专家和同行组成评价小组,采用随堂听课、定量打分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一堂课的课堂结束后,根据评价小组的综合意见,对授课教师的整个课堂情况的优缺点根据定量情况进行汇总[2]P8。这种通过专家的评定和同行之间的互相观摩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互相学习、促进教学的作用,但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方法的缺陷,对教学的推动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

到底这种听评课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有何缺陷,又如何加以改进呢?本文旨在从听课者、评价标准及反馈环节三方面加以探讨,以使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更好地发挥其导向功能,真正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在听评课机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无备而听”

听评课的评价主体一般是专家、同行或者教学督导,评价手段是使用课堂评价量表,评价对象是授课教师及其课堂教学过程。

在整个听课过程中,听课者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实施者,是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评价者。每个听课者都有各自的知识背景、价值取向,他们对评价标准的掌握和对课程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而在现实当中听课者常常是“无备而听”,即在听课前对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都缺乏相应的了解,这样就弱化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从评价对象上来看,每个授课老师的知识结构、从教背景、学历、资历、职称等各不相同。听课者如果在评价之前对授课老师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评价的时候就会“一刀切”,把新教师和老教师、从教经验丰富和缺乏经验的教师、有师范教育背景和无师范教育背景的教师放在同一层面进行横向比较,却没有从纵向考虑授课教师的进步和成长,从而使评价结果无法真正有效地促进授课教师的教学进步。

对于评价内容,听课者往往对于授课教师的教学目的、授课内容、教学进度、课堂计划、教学重点也缺乏相应的了解,导致听课过程中盲目、被动地听课,在关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计划”、“课堂容量”等指标的打分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二)评价标准重“教”轻“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采取的是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而在课堂教学评价上,侧重于对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的评价,考核教师是否具备课堂教学的基本功。

听课者一般采用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对授课教师及其课堂教学进行定量打分。纵观多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绝大多数集中在教师教得如何上[3]P89。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教师的语言、板书等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课堂教学的评价最后变成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而对于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参与者――学生,却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和层次性,缺乏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的考察。

(三)评价过程反馈“无门”

听完课后,评课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过程。传统的听评课常常“重听轻评”,在评课过程中,往往排斥授课老师对评价的介入,授课老师与听课者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致使授课教师与听课者心理上相互对立,信息源单一,也不利于授课老师对评价结果的认同。

从前面介绍的评价过程中,我们看到,评价前(听课前)和评价后(评课时)都没有授课老师的主动参与。这样的评价过程使授课老师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听课前不清楚评价标准或者依据,评课后不知道评价结果,或者只看到一个抽象的分数和几句简单评语。缺乏相应的反馈机制,授课教师即使有心改进也无从入手,从而认为听评课对自己“无所谓”或者“无帮助”。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听评课机制

(一)听课者要做到“有备而听”

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评价者,听课者对听课内容、对象、标准不了解,就会出现“一刀切”、盲目打分等情况。因此,听课者要尽量“介入评价对象的教学生活,收集与评价对象相关的背景资料”[4]P40。

我建议听课者在听课前要做相应的准备,包括:查阅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计划及教案,并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其从教年限、教育背景、课堂教学的设想,以及授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并先将课前交流的情况作简单记录,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师基本情况、课堂初步设计等。

(二)评价指标要兼顾“教”与“学”

单纯考核教师的教,就仅仅是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评价而不是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组织的、与学生共同进行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5]P11。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围绕着课堂教学主体的活动进行,既要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又要评价学生学得如何。

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上,除了考核教师的教的指标外,还应加入对学生的学的情况的考核,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

(三)评价过程要注重交流和反馈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记录教师进步和成长的历程,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活动。

要改变授课教师对待听评课的“茫然”状态,可以在评价前(听课前)和评价后(评课时)加强与听课者的沟通。听课前,给授课老师和听课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在交流过程中,一方面,听课者可以了解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另一方面,听课者也有义务向授课老师说明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

评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反馈,是对授课老师改进教学帮助最大的步骤。反馈要及时,邀请授课教师参与,并且可以由授课教师先自我总结。在反馈的过程中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指出不足,并且共享好的做法。

四、结语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优化和改进教学。完善现有的听评课机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效能,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发思,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付八军,冯晓玲.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78-80.

[2]刘捷,曾绪,田小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探索[J].中国外语,2007,(4):8-12.

[3]卢丽虹.英国职业院校听课和评课制度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6):87-89.

[4]兰玉荣.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1,(5):38-40.

篇3

一、从备课中提高课堂效能

成功来源于充分的准备。教学作为一种计划性的活动,更应有备而行。因此,在课前教师必须要做深入的钻研,细嚼文本,挖掘精髓,弄清例题背后的思想,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采取“以学定教”的策略,确定“三维目标”,预设课堂。需要强调的是:一是结合实际学情,二是要确定“三维目标”,包括学生的基础状况、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因素,教师要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掌握最实际的学情,给课堂教学预设一个准确的定位,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进行有机地结合,要弄清“三维目标”的相互关系。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学习体验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对学生的升华,是构建并学生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因此,每一节数学课都应该努力去实现“三维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的提高和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满足每名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要根据教材的自身特点,科学地分配三个维度的各个比重,要避免“三维目标”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提问中提高课堂效能

问与答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师生最简单、最直接、最经济的互动平台。因此,问题的质量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进度、效度,提问的方式、对象、处理涉及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投入力度。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不断地优化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还要因人而异,分层分类地发问。总体来讲就是问题要难易适中,内容要难易有别,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找准最靠近学生的知识认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如果提问的内容过于简单,则达不到启发诱导的目的;如果提问的内容过于偏难,则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挫败其学习积极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针对班级的实际学情,设计出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难于理解和领悟、且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要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教学办法,设计成分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从实践中提高课堂效能

《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又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具有足够时间和空间来动手实践的经历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无疑会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能。大家知道:动手实践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注重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检验知识的来历,获取知识与经验,从而主动地建构知识,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做数学”,在“做数学”中来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变换时,要让学生动手将提前准备好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纸片进行拼放,从而演示出全等变换的三种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拼放、演示过程中较好地掌握平移、翻折、旋转的特征及三者间的联系。

学生的思维是都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会得到有效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梯形”时,教师要设计一个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手撕一个等腰梯形并思考是如何撕出来的,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展示自己的等腰梯形,并积极地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学生的兴趣一得到激发,必然会在撕纸的过程中发现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然后教师再用课件演示对折等腰梯形的全过程,验证学生操作中的猜想,必然会水到渠成地得出等腰梯形的性质,使学生在亲历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添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从反馈中提高课堂效能

学生的数学素养都是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起来的,有练习就要有作业,有作业就必须要有反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必须要把学生的作业看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延伸、学习情绪的再次调整和认知结构建构的强化过程。通过课堂作业,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生打破陈旧观念,不断修正错误;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己教学的落实情况和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总结,找出更加切合学生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等等。作业的反馈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关注高效课堂教学的同时,更要密切关注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要建立全面、公正、艺术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针对作业反馈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达到什么程度,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能却始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戴春华,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情境[J],考试周刊,2009年10期;

[2] 沈玉芳,浅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 ],成才之路,2010年35期;

篇4

一、抓好语法教学

现行英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多,课时又极有限。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内容上重复的较多,如音标、字母、日常口语、对话等相当一部分七年级课本中的单词和句子,在小学课本中均已出现。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上存在着脱轨现象,严重地违反了教育学原理。语法项目等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语法揭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对于学习者来说,一定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更正确和更标准地使用语言。而对于外语学习来说,语法学习则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近些年英语教学方法不断翻新,英语课成了“四不象”。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容易走极端。在英语课上几乎不讲语法,上课就是全盘西化的授课方式,这种课实质上是很不走俏的课,费时低效不说,学生易“走火入魔”,或容易造成“两极分化”。交际教学法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1972年提出的。后来在此理论基础上,肯纳尔(Canale)和斯温(Swain)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笔者认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讲语法和语法讲的较少的作法是很危险的。英语对于学生们来说,有许多陌生的地方,如单词难记,句子结构不容易掌握。所以,在教学中,要腾出时间补上语法教学这一课。语法教学,也不能脱离语境――如能将语法知识融入语言材料中,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重点内容、强化难点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容。选取的材料应有趣: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小文章、诗词、对话等,都可以用。也可选取英美小说简易本中的东西,让学生读。网络上、报纸上许多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材料也可以拿来用。应该注意教材上每单元的Grammar Focus,让学生明白句意,再出现一些例句,归纳词和句的用法。让学生象学古汉语那样,字词都一一去推敲。另外,让学生做点语法练习。这样做,有百益而无一害。语法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不能缺少,方法应多样。学生通过贴近生活的感知、理解来学习和使用语法,而不是孤立的拿句子就事论事。所以我们既不要谈语法“色变”,也不要脱离语言实践,而津津乐道于语法。

二、加大背诵力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从孩子一开始学英语,就要注意指导学生去背诵。

刚开始时,只需让学生背一两句话,逐渐地加大力度。由背句子,背对话,再到背诵长文章,教师要坚持每天督促学生朗读背诵。学生一旦养成此学习习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英语学习本无捷径可言,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想不费功夫,就牢记单词、脱口而出讲英语,恐怕是徒劳的。许多英语名家都提倡学生背诵。

三、努力用英语组织课堂

用英语教英语,这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应倡导。尽量用英语讲课,语速自然停顿恰当,不给学生在大脑中进行英汉转换的时间。课堂上,教师如果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适应,但如果坚持做下去,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这个笔者深有感触。刚走上讲台时,因为用英语教英语,招来同事、学生以至领导的不解,但笔者顶了下来。刚开始时,课上允许说汉语。慢慢地,等学生适应了,尽量减少汉语的出现。学生称笔者为“洋老师”,说我的课有趣,他们喜欢这种授课方式。课堂力应求形式多样。每天课前热身对话,让不少学生抛弃“害羞、怕开口”的毛病。课前几分钟的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课堂气氛,对学生起帮带作用。热身对话以新颖愉快的方式拉开教学帷幕,以迅速简洁的形式整合学生思维,从而把学生带入轻松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在笔者的课上,采用最多的是表演课。让学生对话表演,谈论图片、说喜欢的事物、讲故事等,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联系起来。让英语课真正成为学生十分向往的兴趣天地。

四、打好基础

1、过语音关。教学生国际音标的读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让学生朗读单词。反复认真的模仿及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对学生进行看、听训练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反复模仿,养成良好的语音习惯。对于长词、长句的语音训练,要分音节和语段训练。大声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形成,帮助会很大。

2、重视书写。要从刚开始就要抓好学生的书写,对学生的作业应该严格要求,不能听之任之。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要当面订正、指导。书写差的,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书写,图快不认真的,让他重做;抄袭作业的,提出批评,坚决杜绝抄袭现象。

五、注意文化教学

中国古时候儿童入私塾读书,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意在让儿童早期接触我国传统文化。学英语也一样,让学生通过英语文章、材料等的学习,了解西方人说话、做事等礼仪知识,了解其风土人情。在课堂内外,可以抽出时间去介绍西方礼仪和节日的知识。如:在谈及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时,可通过VCD、多媒体、图片、书报资料等,让学生观看节目和阅读文字,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平时在开课前播放音乐、英文歌、对话材料,营造语言学习气氛。教师可在课外组织各种文化专题讲座。如外国节日、宗教习俗、餐桌礼仪、小费、问候语、禁忌语、体态语和手势语等。教师也可帮助学生阅读一些英文故事、报纸杂志文章,促使学生留心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将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把学习过程真正交给学生――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把“对话”当作问答,把“自主”变成“自流”。独自学习、探究学习等有名无实。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最后笔者想借别人的话结束本文――“在英语教学中,应当还孩子们说的权利。让民主像一座桥一样搭在师生的心灵至上。做老师的人,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做他们的好朋友。”教学是一门科学,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研究,会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突破口的。

参考文献:

篇5

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在发生这些偶然性事情的情况时,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语言,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现就教师较好的教学语言能力的形成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

在教学中要钻研书本和相关资料,研究新的化学课程标准,钻研教学新动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才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充分备课

备课包括备教案、备实验、备上课、备学生。备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剃度、有坡度的问题,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备实验是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所用试剂、溶液浓度、实验用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备上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将上课情景过一遍电影,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其中每一个知识点的过度和连接一定要自然,能够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备学生就是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识发展的动向。

篇6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学习“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二、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作如下引导: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生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生2: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三、提问要有目的性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信息窗口后面的自主练习有一道求草地面积的题。这是不规则图形。在学生探讨出“分割”和“添补”两种转化方法后,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分割是不是越多越好?”设计这样的问题,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怎样才是最有效的分割?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有效地分割应该是越简洁越好。再比如教学小数加法,整理计算法则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经过讨论得出,相同点:①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②从低位算起。不同点:对位的方法不同。整数加减法是末位对齐,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通过计算法则的对比,学生更加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发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课堂提问要注重逻辑性

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教师应用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4)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5)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有逻辑性的提问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l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提问要注重实效性

首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每次提问放在什么时间,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进度、学生理解程度及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听讲的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思路合拍。

其次,要掌握好提问的次数,也就是量要适度。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过多提问或提出的问题使学生难以解答,会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反感,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减少问题的量,优化问题的质,讲到什么时候提问什么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教师讲授的效果,而且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二、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学能力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效。为此,我校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校本研修的重点任务来抓。重点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等几本书,加强研修,我们主要抓三方面工作。首先明确研修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课改打好基础;其次,充分利用好业务学习时间进行研修,并形成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校内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的研修,在个案中实践体验新课程的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再次,一人学习,大家受益,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返校后写好学习体会及时向同组同伴传达新的先进思想理念,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抓教学反思,提高自身水平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行动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优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校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的记录。

1.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3.记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反思自己新课程理念渗透得如何,三维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学策略运用得怎样;是否调整了教学策略;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及时修订再设计教案,创新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

篇8

首先,教师的专业学识和教育职责必须与他(她)所承担的课程教学实际吻合,细化而言就是教师对课程目标和结构的把握必须准确,在课堂教学上的思路与流程设计必须切合学生的学情,采用的教学方式或其支持材料必须和特定的教学内容相适应,知识观点的表达必须清晰正确,绝无拖泥带水,自身想法的袒露必须诚实真切,绝不遮掩退避。

其次,学生的学习基础、目标、要求、能力、状态等,应该实实在在地让自己和老师心中有数,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就该和实际教学进程相对应,不能因公开课等特殊情况而有被人为拔高或掩饰的非正常现象,学习效果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观点或内心想法,应该大胆真实地予以表达。

再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必须是自然真诚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合理,既可以是完全来自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问题,也可以是依托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而情境创设的“人造真实”问题,学生的回答就该是符合常理的或者是自我思考的实际答案,不能为了迎合教师的预期或顺应课堂多数人的“主流”态度而作出言不由衷的回答,或者故意掩盖自己的看法;如果师生的课堂对话未按预设教学思路发展,则应立足即时生成的问题、现象,将其自然推进下去,并由此通过课堂现场真实感带动学生?W习的真实性。

同时,教学形式必须是真实的。这倒不是说教学形式主义所采用的形式就是不真实的或虚假的,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现实主义还是教学形式主义,用以表现教学内容的途径方法本身应该如我们所见都是真实的,就像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实验操作、分组合作学习等手段所展示的那样。教学现实主义强调教学形式的真实主要是指:教学手段的选择应以真实的学生需求和课堂环境为出发点,教学方法的运用于教学内容的呈现之间必须具有高匹配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方法越复杂、手段越花哨越好,恰恰相反,简便快捷的形式往往更具实效。运作教学方法的素材、器具和情境,应尽量是生活化、常态化、普适性的元素。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在构思、准备教学手段上,比在解读教学内容和规划教学环节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精力,那么表面精致的教学手段,则可能会带来低“性价比”的教学“产品”,反之,即使教学手段看上去粗糙简陋,也可能会造就高“性价比”的教学“产品”。

2 课堂教学对教学模式转变的张力分析

有时候教师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制作的多媒体或电子白板课件,不一定有临场随堂生成的教学方式亲切和实用。这倒不是否认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它对课堂教学的助力作用有目共睹,而是现实需要与课堂效益之间关系的协调性问题,对教学形式主义而言可能是非要不可,但对教学现实主义而言,需要就是需要,不需要就是不需要,绝不勉强,也就是说还是教学“性价比”问题。教学手段不必经过事先刻意而详尽的准备,完全以特定课堂教学的当时条件状况设置临场教学途径,包括课内和课外的各种可资运用的现实元素。

比如,教师在讲台上和靠得最近的学生之间进行问答式对话,虽然两人间的个人距离为学生带来安定感,但教师居高临下的俯视式对话又造成了两人间心理上的不对等,并且学生背向全班同学,和教师之间处于前景区域,与中远景区域的学生产生疏离感。教师和居中或偏后的学生进行对话,俯视下的心理权威感依然存在,同时由于教师单独占据前景区域,在相隔一大片区域的情况下,使居中或偏后的学生分别处于中景和远景区域,两人间的对话在相隔大片区域的其他学生头顶上来回交接,这对其他人不仅不礼貌而且具有排斥感。另外,学生隔着大片区域向教师的仰视式提问存在的问题是与此相似的。也就是说,无论何哪个学生进行课堂对话,教师始终在前景占据更多空间并主控课堂,相对减少教师的空间占有,从而相对增加学生的空间范围,架构层次合理、分布均匀的动态式课堂区域空间格局。

像这些课堂操作行为是值得进行的:教师在课堂提问和对话时走下讲台,与学生直接面对面平等交流,并且师生对话本身也面向全班展示;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主动参与其中,近距离地和学生融入式互动,并在各学习小组间通过正向方位和区域互置,使学生个人的比例空间得以丰厚;教师邀请学生走上讲台,共同表现问题的探究过程,或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全班面前展示探讨成果,教师在学生居于课堂前景的同时退至中景乃至远景,和讲台下的全班学生一起与前景之间形成内涵清晰、任务明确的场景梯度,这是相对单位区域空间的平衡。

师生课堂操作行为在教学时间与空间里的运作,可以看做事课堂的“自然运动”,这种“运动”更多的是在教学时间的自然流逝和教学空间的自然支撑中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在此过程中,“静态”课堂和“动态”课堂是相对的,它随教师和学生处理教学环节时的“意向运动”的程度和方向而转化。课堂的“意向运动”一般是教师相对学生以及课堂装置之间的距离、区域和关系的动态变化,表面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实际上是思想与思想的互动联系。教师意在通过“行”动牵引“心”动,有时看似不露痕迹的动作行为却渗透着带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目的,就像在教室里不经意的走动路线、学生分组讨论及交流发言的安排、师生话题探讨与对话的位置关系等等,都可以反映、传递出教师个性化、特色化、风格化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期待。

篇9

二、在有效操作中建构数学知识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能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建构知识。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各自从家里带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我提示学生可以用各自桌上的工具来研究。话音刚落,学生就忙开了,看的看、量的量、比的比、剪的剪,开动脑筋,人人参与实践。有的说:“长方体表面上相对的面是长方形。”有的说:“剪开后能重叠的两个面形状、大小都一样。”还有的说:“我带的这个长方体它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这些发现,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而且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在有效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再讨论书本上的三个问题。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边总结边板书):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这样的有效操作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使有效课堂落到了实处。

篇10

信息技术是所有中小学基础学科中最年轻的一门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比既有类似的地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深入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个信息技术老师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一、转换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发展技术能力,内化信息伦理,产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并能够应用它们为自己和社会服务。信息技术在信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优势面前,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用一支粉笔+黑板的传统教授模式,否则无异于赶着马车上高速公路去和别人竞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死教书,教死书。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学生互动交流,能成为一种常态,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形象比拟教学法

举例子、打比方是人们常用的表达方法,用来说明一个事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的课程章节里有些专业术语学生甚为难懂。在我讲解的时候我常将这些术语化“深奥”为“通俗”,化难为易,举些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一些例子进行说明。这时候进行形象的比拟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在讲计算机结构的时候,计算机系统比作一个人,“硬件系统”相当于人的“躯体”,“软件系统”相当于人的“灵魂”、思维、能力、知识、精神,没有灵魂的躯体就好比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软件的计算机硬件就是一堆废铜烂铁。又比如,在讲文件及文件夹时,我把“文件夹”比作“档案柜”,“文件”比作档案柜里的“档案”。

2.游戏学习法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喜爱游戏更是学生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游戏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键盘操作一两天后,联系盲打的兴趣就降低了,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盲打的兴趣我在适当时候引入“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来进行练习。在网络教室,我安排学生相互充当一定角色,进行联网游戏“警察捉小偷”,在练习过程中,我自己也加入到此行列中和学生一起来玩这种打字游戏,教师参与的示范效应极大激发了学生练习键位积极性,掀起了盲打训练的热潮,学生感到凭借自己的击键能力“捉到”对手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对学生快速实现盲打目标是十分有利的一种方法。当然,一定要强调,学生严格要按照“十指分工,包键到指”的原则来进行,否则不利于盲打训练目标的实现。

3.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进取和创造的内驱力。过节赠贺卡是近年来中学校园里流行的时尚节拍,在教学生word时,教师利用这一点兴趣来引导学生学习word并制作电子贺卡知识。可事先自制较好的一张有声(嵌入流行音乐)有色(美丽背景装饰)并有动画效果的电子贺卡在课前展示给全班学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后对学生说:像这样的一张贺卡在计算机中制作起来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大家好好学,就可以学会。这些兴趣爱好都可以充分挖掘用来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起来。

4.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当“老师”

“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5.适当留白

教育要讲究留白艺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保持最佳思维状态的时间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教学要讲究张弛结合。张,即让学生有紧张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驰,则让学生的状态得以调节,思维趋于平和。张而不驰,会使学生紧张过度,弦绷过久则断;驰而不张,则拖拖沓沓,导致学生精神松懈。只有张弛相间的课堂节奏,才能使学生精神松懈。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曾经做过一个班级的调查,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如表所示的调查结果显示:81.3%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的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既然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又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自学等,那么教师就应多设计一点活动,以学生操作交流为主,突出实用性和创造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全面准备教学资源,灵活实施课堂教学。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非常灵活。每一节课,可能是一种方法,也可能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具体课堂具体对待,构建智慧课堂,应考虑多种策略,这是课堂需要。就让我们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渴望智慧的心灵吧!

【参考文献】

篇11

例如,在教学“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时,我是这样子设计教学的:①观察:教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回答“图上画了些什么?”的问题;②模仿:让学生模仿上面例题,照图一边看图,一边编出几种不同的数学应用题。这个过程就是同化过程,是一个以模仿带创造,创造中有模仿的过程。③创新:出示“4*5=?”的算式,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编一道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从“看图编题”过渡到“看算式编题”,这时学生的同化的平衡已被打破,他们开始了创造性的想象,将模仿的东西进行内化,再根据个人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想象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尝试了创新。

二、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我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的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是相等。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就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三、创设质疑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而产生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另外,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他们爱提好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并善于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维中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样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欲望会被激发,创新的火花也就由此点燃。如,在“圆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中,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我那堂课中,班上的一位学生就提出“能不能利用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我抓住了学生质疑的契机,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学生们通过酝酿、争辩,不仅证实了这一说法,而且还提出可以转化为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

篇12

一、学习目的明确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指明确的学习目的,深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毅力来自明确的目的和深厚的兴趣;目的是根基,兴趣是源泉,毅力是保证。每个知识点的传授,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点的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于知识点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课堂引入悬念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始,教师若能够结合实际,巧妙的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动脑筋思考。如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设疑:如何测量不能直接测高大树、铁塔、大山的高度?讲应用题时,可设疑:市场经济中运用问题。糅合着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价值,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三、问题启发台阶化

“问题启发”是课堂教学的“发展—”阶段,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紧扣教学实际,设计一些台阶式问题,就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一步一步走向课堂。当学生饶有兴趣的走过教师设计的台阶时,实际问题就解决了,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满足了好奇心,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

如讲当角度在0—90变化,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少)而增大(或减小)时,我进行了一系列阶梯练习:

⑴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查出sin2、sin3、sin4值?

⑵看谁能看出角度的大小与函数值关系 ?

⑶如果0<X<X<X<90,那么sin X、sin X、sin X大小如何?

学生由于经过了由浅入深的一系列练习,讲正弦增减性就不难接受。长期这样,学生不仅乐学而且善学。

四、数学内容层次化

数学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很强,知识点的传授也只有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学生才能容易接受,才能由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换。如讲解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先讲把x—y分解因式,再讲4x—9y如何分解,最后讲4x—xy如何分解。这样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越做越有兴趣。

五、师生双方平等化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一个成功教师,都应该注重营造和谐气氛,而和谐气氛主要来自于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除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时总离不开思和问,在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找到闪光点,给予表扬,不能不耐烦、摆架子。必要时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就会产生“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度和越学越有劲的主动学习气氛。

六、学生训练主体化

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每节数学课,教师的讲解只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心设计练习,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从做题训练中得到收获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七、课堂手段教具化

直观教学是数学课的一个特点,适当的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和发挥先进电教工具作用,采用多媒体教学,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讲解矩形时,可以把课本作为教具。讲解平面时,可以把黑板作为教具,讲解两个皮带轮时与半径关系时,可以利用幻灯片以及PPT等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理解。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自己自制教具,如自制三角形、圆定义演示器等等。如能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使学生学得开心,而且有助于能力培养,使抽象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起来。

八、作业评价激励化

每节数学课总离不开板演练习,教师对学生板演要充分肯定成绩,表扬进步学生,尤其对那些没有做对的学生,要善于从具体题目中寻找闪光点,给予适当鼓励,努力创设积极向上的情景。如能这样,学生板演的紧张情绪一会消失,板演积极性一会高涨。

九、课堂小结多样化

课堂小结是数学课的重要环节,它把本节所学内容融入知识系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若能根据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小结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知识得到巩固,而且能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课后回味无穷。

十、常用小结方式

①对照式,把知识点板书到黑板上。

篇13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探求的一种渴望,也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心情。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或做事的过程中,感受到心情愉悦,感觉不到疲累,往往会产生很好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又作用于下次的心情,使整个过程都处于兴奋状态,精神集中,效率加倍。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也对智力开发有很大的帮助,能够维持学习热情、强化学习理念,使学习过程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足见兴趣是最本质的学习动力,应该或是必须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譬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小明今天已经16岁了,但是只过了4次生日,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学生马上情绪激昂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我再指出:“如果想要解开这个神奇的谜团,那就来认真听一下我们的课,看看谁能先给出老师答案哦!”这样具有目的性、悬念特点的课堂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并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促使其养成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动手操作实践,让思维在直观中抽象

从哲学上来讲,凡有创造力的东西,一定是维系着实践的。教育学生要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要手脑并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实践淼模是“动手积累”,是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的。而且有关科学报道,动手能力好的人,右脑较为发达。并且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如果仅从字面来理解,难以起到教学作用。动手操作能够使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再升华理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要建立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边思考边进行操作。思考(1):一根小棒不是角,那么至少几根小棒能做成一个角呢?思考(2):圆片上没有角,怎么把它“变”出一个角呢?思考(3):一根毛线怎么做出一个角?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操作,那么角的特征就水到渠成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了。然后在展示与交流的过程中,由小棒搭出一个角,揭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由毛线拉的角,深化学生对顶点的理解及两条直边的感受。在用纸片做角的过程中渗透不同大小的角、不同模样的角的展示。这样,学生对角的感受不再停留在角是“尖尖的”最初印象上,而是逐步升华到对一个顶点、两条边的感悟上。

三、加强语言训练,让思维在表达中完善

思维只有表达才有意义,才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学生要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只有通过“说”才能把内在的思维以外在的语言表现出来。反过来又借助语言对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让学生以独立思考为基础,然后将自己的理论在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完善,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应用题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寻找合理的解题途径。一般来说,这一过程是在做题者的脑海中完成的,但是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组织语言,向其他同学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基本算法,从而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在计算教学中也要注重让学生说算理和方法。比如,在教学“24×13”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情境图(有13盒彩色笔,每盒有24支。)说说是怎么来计算的。学生说可以先算3盒是24乘3等于72支,再算10盒24乘10等于240支,再加起来一共得到312支。即24×3+24×10=312(支)。然后再让学生来观察竖式: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3去乘第一个乘数24就是先算3盒的支数,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乘数24,得240,就是算10盒的支数,然后再把两者相加。通过这一个说算理、说算法的过程,使学生由具体逻辑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四、注重质疑问难,让思维在突破中提升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创新的开端,也是创新的动力。疑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输出信息并及时反馈信息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无需挥动教鞭,学生仍能自进不息。

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中,认识“倍”的含义后,出示花皮球图(12个),提问: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几倍?设疑:你有什么问题?那花皮球有几个?当花皮球是12个的时候,白皮球可能是几个?学生马上显出跃跃欲试的态势,他们的思维随着问题的提出激烈地展开了,从而得到有效的提升。带着问题去学习,就让他们产生了探索的动力,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培养过程,而这一过程的主体也必须是学生本身。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能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创新教学,定能发挥数学魅力,通过探索和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