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型服务贸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做强离岸金融结算。要加快培育金融市场主体,支持重庆地方法人银行、各类保险机构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加强海外融资能力;拓宽离岸银行资金来源,以离岸银行海外代付、协议付款、境内企业担保等方式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融资;推动人民币融资与外币融资并行发展,鼓励出口企业收汇资金、跨国公司投资利润及其闲散资金存放离岸账户,多渠道、多币种拓宽离岸银行资金来源;规范和完善离岸金融市场法律法规、征信体系和监管等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扩大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加强保税商品展示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配套能力,发展和引进新贸易商,实现错位竞争;出台支持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发展的财税政策,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保税商品贸易商,保障保税商品的种类供给和需求;设立保税商品区域总部,引进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保税品牌入驻,设立区域总部,建立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区域一级市场,扩大影响力;继续推动展示交易中心延展平台建设,在有条件的区县商业中心延展设立保税商品延展平台和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促进保税展示展销及跨境电商“线上线下”联动发展。
篇2
建设银行在中国内地设有分支机构近14,856家,在港澳台地区、东京、悉尼、多伦多等地设有海外分行。
问题
自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自贸区便被赋予了诸多金融改革的期望。自贸区的建设是国家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通过金融创新有力支持自贸区发展,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自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解决方案
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指导下,建设银行较早开始了自贸区金融创新实践。以加快推进金融服务自贸区实体经济改革为目标,建设银行的金融服务方案致力解决畅通自贸区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价格、提高跨境投融资汇兑便利和简化优化业务流程等问题。
打造金融服务新流程
针对企业入驻自贸区的最基本需求,建设银行在自贸区金融服务中推出了“一站式管家”特色服务。从为企业代寻区内注册地开始,到上门收取相关证照办理材料,再到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办理外汇登记、境外直接投资(FDI)入账登记手续、为企业开立基本账户等、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贴心服务。
金融业务创新
作为首批入驻上海自贸区的商业银行之一,建设银行争办了多项自贸区业务的首批和首单,率先建立了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FTU);率先成为黄金国际版和上海国际能源交易所的合作银行,签约了多家区内大宗商品平台。
目前建设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开展的创新业务包括: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境人民币借款、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业务、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体系等。
以FT账户为例,这是本外币一体的账户,与自贸区外每个币种都需要开立对应账户的情况不同,在自贸区内只需要开立一个FT账户,便可以实现所有币种的操作,有利于企业更好地统筹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本外币两种资源,既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也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了贸易融资便利。
重合规 严风控
建设银行在大力发展自贸区业务的同时始终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发展风险小、收益高的客户和产品,从源头上把控风险。加强风险排查与处置,利用风险监测系统,开展风险排查,强化预警能力。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深化平行作业,从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把控风险,通过制度建设、团队建设、服务管理及流程制定,确保自贸区业务有效持续发展。
成效
金融服务创新,拓宽了企业举借境外资金的渠道,缓解了境内银行的资金压力,有效降低了上海自贸区内企业的融资成本。
以跨境人民币借款为例,自2013年12月,建行上海市分行为某知名国有企业办理首笔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截至2015年3月底,建行上海市分行自贸区跨境人民币借款业务逾120亿元人民币。凭借建设银行具有遍布海外的分支机构优势,企业可以享受境外的贷款利率,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且业务办理效率高,从贷款申请到最终放款不到10天时间即可完成。
2015年4月,建设银行利用分账核算单元的境外筹资功能,成功向锦江集团下属公司发放期限3年的7500万英镑的FT贷款,用于支持该集团海外业务发展,企业融资综合成本低于2%/年,解决长期困扰企业的“融资贵”等问题。
建设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创新业务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全行自贸区业务的深入开展,为更多创新产品的先行先试树立了标杆,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流程。建设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的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收入的余额、新增额均列自贸区内45家银行之首。
截至2015年4月,建行上海自贸区分行开户数中基本户占比达到88%以上,在中外资银行中位于前列。
篇3
从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来看,1991年到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8亿美元增加到7130亿美元,呈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但从贸易结构上来看,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的发展极不平衡,从而导致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这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美国领先局面未改变。从行业结构上看,尽管我国IT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贸易增长速度较快,但传统服务贸易如运输、旅游、建筑等仍占主导地位。从地理区域发展来看,东部地区在IT、信息、保险等服务领域占有比较优势;从城市规模来看,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在咨询服务、银行、证券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有优势,这也是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
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业务,理论上有“银、证、险”三种大类。以保险服务贸易为例,早在2005年我国就对外全面开放了保险业,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保险业的开放程度远低于银行业。在主营收入方面,中资保险机构的保费收入总量很大且逐年递增,而外资保险机构的保费收入很不稳定,总体上在上升,但增长幅度不大,总量小,这也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中国保险服务业“平安”、“人保”、“太保”三足鼎立的局面。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在快速发展同时积极引进国外龙头企业,如在信用险方面:我国三大保险公司均在2014年6月实现与国外“险企”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上的正式合作。“引进来”当然是必要的,但自身也要逐步成长壮大以适应时展的需求,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重视“走出去”,通过股权及非股权方式在主要的贸易国家设立跨国公司,逐步提高跨国经营程度。
从网络中心度的度量角度出发,将网络中心性分为点度、中介和接近中心性,具体针对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特点,我们以点度、中介中心性为主。将全球保险服务贸易看成是一个有不同国家或地区组成的网状结构,因此在保险服务贸易中具备点度和中介中心性的节点被认为是具备优势地位的节点。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一国政府扮演着以上的两种角色,它既是一国对外贸易的核心也是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从中观层面上来看,保险行业的发展在金融体系中日益突显了其重要地位;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各保险主体力量对比悬殊,导致保险服务贸易的出口依赖于有优势地位的几大保险公司,主要保险主体的综合实力在网络结构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实际上,在整体网络中过度依赖于个别节点的网络结构并不合理,如我国保险服务贸易集中在几个大型保险公司,一旦一家保险主体出现失误,而在大部分险企都不曾涉及国际业务时,对整体网络的影响将是不堪设想。因此从点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的角度出发,应允许更多的综合性保险公司出现,充分拓展其海外业务,在更多险种上创造收益,同时抓住中小型险企,逐步扩大保险服务贸易的出口,扭转逆差局面。最后在应对当前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盛行下,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
金融行业具有产品无形性以及其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其人力资本无疑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对于人力资本的要求更高。研究表明,一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越高,其跨境服务的提供质量就会越高;人力资本要素作为金融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其所带来的溢出效应是无法想象的。随着金融服务贸易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必然要求贸易双方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因此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适度倾斜,企业应加强专业和技能培训及专业人才间的交流,同时专业人才自身应在明确方向的同时努力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2.优化金融市场结构
金融市场结构是否相对完善是代表一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具体表现。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这不仅源于我国金融市场自身机制的问题,也体现在金融市场结构上的失衡,而且这种现象也日益突出,侧面影响了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是我国金融市场持续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具体应着眼于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和梯度化方向,处理好影响金融市场结构的各因素,选择好适当的优化路径。同时,也要为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社会环境、适度宽松的政策环境及良好的市场生存环境。
3.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政府可在多边贸易谈判中争取有利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规则,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中心及网络中介的优势,对外积极拓展国际关系,尤其是一些资源型大国,为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保证本国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一方面把更多的新产品、新知识、新理念引入我国,另一方面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水平,同时通过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也能为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提供便利,通过服务贸易的发展来拉动货物贸易发展。
4.提高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
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适度开放发展是顺应当前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在保护与开放二者中去平衡,可以减少和避免由于金融市场的过分开放对国内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很大,政策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其发展速度;同时,随着国际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以跨境支付和商业存在形式发展的金融服务贸易就越多。总之,一国服务贸易市场越开放,其他国家金融服务提供商进入的机会就越大,这对于双方来讲都是利大于弊的明智选择。
篇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世界服务贸易逐渐由以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新兴服务贸易转变。商务部《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稳定和拓展传统服务出口的同时,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争取在2015年提升服务进出口总额至600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1%,实现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45%。《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新兴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研究文献回顾
1991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宏观角度研究了一国如何确立和提高本国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1]该理论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分析了竞争优势的来源,为分析国际贸易中各国产业的竞争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由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图示上构成了一个类似于钻石的菱形,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钻石模型”。国内不少关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采用了“钻石模型”。郑吉昌等(2004)从修正的“钻石模型”出发,考察了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变动的根源。 [2]万红先(2005)根据我国处于市场经济转型的特点,把波特认为的辅助因素――政府放在了钻石的中央作为第五个基本因素。[3]丁平(2007)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来概括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构建了一个新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金字塔模型”。 [4]陈虹(2010)基于“钻石模型”对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人均GDP、服务业开放度、服务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状况对我国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而外商直接投资和货物贸易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作用有限。[5]战岐林(2009)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中各个产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发现通讯服务业竞争力下降最多,电影音像业竞争力提升最大。在分析其原因时,作者根据“钻石模型”的理论框架,采用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认为竞争力的变动情况与市场结构密切相关。[6]赵蓓文(2010)运用价值链理论与“钻石模型”,对中国和印度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的国际竞争力加以比较,提出中国必须从比较优势上升到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在提升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7]黄满盈等(2011)借鉴“钻石模型”,通过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在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众多影响因素当中,政府的作用相对最大。[8]
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和部门众多,从发展的先后上可以分为传统和新兴服务贸易两大类。梳理国内学者基于“钻石模型”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总体上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分析,一类是从服务贸易当中的某一部门入手来进行具体分析,已有研究中专门就我国新兴服务贸易来进行分析的还不多见。当前,我国服务贸易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上,在服务贸易出口中占比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这三项各年合计占比平均在80%以上。虽然近几年来通信、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和文化娱乐等新兴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很快,但它们在中国服务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此外,一些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如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持续逆差。针对目前我国新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现状,本文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制约我国新兴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新兴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新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分析 (一)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是用来衡量一国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常用指标之一,指一个国家(地区) 某一部门的进出口差额占该部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TC=(Xij -Mij) /(Xij +Mij ),其中X、M分别为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TC取值范围为( - 1, 1 ),当TC指数越接近1,说明该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当TC指数越接近- 1时,则说明该部门国际竞争力越小。
通过计算2001年至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的TC指数,可以发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旅游、建筑、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的TC指数在大部分年份为正,说明我国在旅游、建筑等自然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此外部分新兴服务贸易如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与宣传开始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亮点,不过这些部门的TC数值虽然为正,但普遍数值较低。二是咨询、通讯服务的TC指数由负值转为正值,显示出我国在这些部门的竞争劣势正在减弱。三是运输、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竞争力指数均为负数,其中保险、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的竞争力指数接近于-1。总的来看,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上仍缺乏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保险、金融、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通讯、咨询等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处于明显劣势,国际竞争力不足。
(二)中国新兴服务贸易竞争力不足的原因:钻石模型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而这主要取决于四组基本要素,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与结构。我们可以从四组基本要素入手来分析我国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国际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1.要素条件:推进要素和专门要素欠缺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对某一产业而言非常重要的某种低成本要素或高质量要素,该国就可能在该产业获得竞争优势。要素条件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按照要素的产生机制和作用,可将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其中自然资源、普通劳动者等属于基本要素,而知识资源、高素质人才等必须通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素则属于推进要素。这两类要素中,推进要素的重要性对竞争优势形成更加明显。按照要素的专门性,还可将要素分为一般要素和专门要素。一般要素是指使用范围广泛的要素,如一般的基础设施、普通劳动者等。专门要素则是指专门领域的人才、特殊的基础设施、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等。由于专门要素具有稀缺性和低替代性,因此与一般要素相比,专门要素更能为一国创造持久竞争优势。
中国拥有广袤的国土、多样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的普通技能劳动力资源和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基本要素和一般要素,因此服务贸易收入主要集中在旅游、建筑类自然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部门。但在推进要素和专门要素如高素质人才、先进技术等方面,中国则比较欠缺。究其原因,政府对教育和研发的投入不足是一个关键因素。早在1993年,我国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的目标。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只达到3.48%,2009年为3.59%,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从研发经费来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加大,同比2009年增长21.7%,研发经费在GDP中的比重达到1.76%。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的加大表明,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在增加,但研发经费占GDP中的比重依然偏低,未能达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2%的目标,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甚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新兴服务贸易大都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各国竞争力的高低主要受到推进要素和专门要素的影响,欠缺推进要素和专门要素是导致我国新兴服务贸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2.需求条件:消费需求层次低,生产需求不足
需求条件是指一国国内需求的规模和水平,服务的国内需求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和生产者。消费者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预期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需求结构升级,衣、食消费的比重下降,服务消费如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以及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在支出中的比重上升。但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以及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支出预期因素,居民对服务的需求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服务的需求除了来自消费者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生产者特别是制造业的生产者。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服务业特别是新兴的生产业产出的需求方,没有制造业的发展,新兴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就失去了需求来源。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是高端制造业并不发达,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组装,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由于加工制造业具有“两头在外”的特点,对服务性中间投入如研发、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的需求有限,与国内服务业的关联度不高。此外由于国内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生产业起步晚,国内不少制造业企业习惯于将服务性业务内部化,而向外部释放的生产需求并不充足。以IT服务市场为例,据麦肯锡统计,2008年各国IT服务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别是英国3%、美国2%、日本1.8%,而中国仅为0.2%。
波特非常强调国内需求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影响,他认为,国内需求的重要性是国外需求取代不了的。首先,如果一国的买方需求领先于他国,则有助于国内企业率先开发出新产品获得先行优势。此外,老练的、挑剔的买方需求会给国内企业施加压力,促使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水平。最后,快速增长的需求可以鼓励国内企业尽早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也会对国家竞争优势产生影响。由于我国国内消费需求层次较低,生产需求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服务企业缺乏服务创新动力、服务质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3.相关和支持产业:新兴服务业欠发达
篇5
针对此次金融危机对众多对外贸易企业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会的信用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增强企业抗御风险能力,扩大企业出口创汇”来开展。
一、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改版升级“中国外经贸企业网”,将该网作为推广信用建设的主要宣传阵地。通过内容丰富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优秀企业产品展示,尽最大努力把守信企业推向市场。
二、帮助企业建立信用风险防范机制,组织开展会员企业信用管理知识培训。
三、召开政策宣讲会,解读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把握行业走向,同时将来自企业的呼声反映给上级主管部门。
四、针对会内众多企业均不同程度地遭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会及时调整有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参评企业每家收费从7800元下调至6600元。
五、联系企业所在地的商务主管部门或企业协会,及时沟通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情况,发动他们也参与到信用建设工作中来。
《WTO经济导刊》:行业信用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各个协会、企业、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您对于此项工作的持续改进有何具体建议?
武荣:行业信用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把优秀的企业推向市场,这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倡导企业诚实守信,对于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同时严格惩戒不守信的行为。作为行业的中介组织,我谈几点工作中的体会:
一、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对企业历史形成的相关数据做真实的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形成初步的信用等级评价。
二、定期补充企业的相关数据,形成企业动态信用档案。
三、和与企业交易的关联方联系,对企业的信用等级做动态考评。
四、建立社会公示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功能。
五、建设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公示和服务的专有网络平台。
篇6
但是,在官、产、学各界都大力鼓励发展服务贸易之时,却很少有人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做出探讨。笔者认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不仅有赖于量的增加,更有赖于质的提高,否则,很可能会发生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悲剧。因此在全球服务贸易增长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来比较分析我国现行服务贸易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战略措施,以期从质上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即是本文研究目的之所在。
一、世界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动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1990年至2005年,运输服务的出口虽然在货物贸易快速增长和运输成本大幅提升的双重推动下有所增长,但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却从28.6%下降到23.3%;受亚洲旅游业的积极影响,旅游服务出口额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旅游服务出口额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从33.9%下降到28.9%。而同期以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通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所占比重则从37.5%逐步增长到47.8%(王小平,2006)。给出了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各部门金额及其所占比重变化情况。
从世界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动情况来看,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重点将集中于新兴服务行业。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将成为未来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动力。
发生上述变动的原因在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信息服务业迅速崛起,由此带来资金技术密集型新兴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刘绍坚,2005)。金融、保险、证券、信息、法律、会计等服务行业伴随全球对外投资的扩张而增长,并快速进入全球贸易领域。以新兴服务贸易部门为主的其他服务蓬勃发展,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新兴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同时,与近年来出现的大型呼叫中心、数据库服务、远程财务处理等一样,新的服务贸易业务也将逐渐衍生出来。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在服务贸易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在其中扮演着“主角”。表2给出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06年运输贸易、旅游贸易以及新型服务贸易(此处新型服务贸易主要包括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通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的进出口额及其占世界的百分比。
由表我们可以看出,所列主要发达国家在2006年的服务贸易中,新型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无论是从绝对金额上看,还是从所占世界的百分比上看,都明显高于传统的运输服务贸易及旅游服务贸易。由此充分说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现在的问题是,在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出现了向新型服务贸易部门倾斜的显著变化之时,我国现行服务贸易的“质”的状况如何,其发展趋势是否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即,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是否也开始从传统的服务贸易部门逐渐向新型服务贸易部门倾斜了呢?
二、我国现行服务贸易结构及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近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的喜人成就,但却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从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来看,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1582亿美元,其中占有比重最大的仍然是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两大传统的服务贸易部门,分别为41.39%和30.28%,合计占我国服务贸易的70%以上。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孙文博等,2003),我国服务贸易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主要是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而大量的诸如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通讯、专有权利使用等现代新型服务行业则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从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来看,图1给出了1992-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中旅游、运输以及主要包括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通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新型服务贸易的增长变动趋势。
由图我们不难发现,从1992年至2005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和运输服务贸易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而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从图我们还可以看出,旅游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增长曲线与新型服务贸易的增长曲线之问的距离越来越大,这表明传统服务贸易与新型服务贸易的增速差距在逐渐拉大。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从服务贸易的结构来看,还是从其增长情况来看,我国现行的服务贸易都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极其不一致。当然,这也正从另一角度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的确是按照所谓比较优势在世界服务贸易格局中进行分工的结果。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应该依然按照现行的比较优势原则,继续发展诸如劳动密集型等资源禀赋优势的服务贸易部门,放弃当前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发展,即,放弃实现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转换的机遇?下文将给出明确的答案。
三、转变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必要性
服务贸易结构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其结构变动趋势是一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信号,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转变服务贸易结构,促进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对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经济转型、提高服务贸易自身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概而言之,转变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面对近年来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态势,未来大力提高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国贸易政策的主要着眼点。同时,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承诺得到落实,外国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水平大幅提高。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接近发达成员水平。这都必将使得我国服务贸易部门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确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卫星、数码技术进步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与扩张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服务贸易结构正逐步向新型服务贸易倾斜。从长远来看,我国如果不注重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现有的“比较优势”将随着经济逐步国际化而丧失殆尽,甚至转变为“比较劣势”,更无从谈起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二)跨越服务贸易壁垒
尽管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推动下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自由化倾向,但是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下,各国纷纷采取市场准入限制、所有权和控制限制以及经营限制等隐蔽的贸易壁垒措施来保护本国的服务业。相对而言,贸易壁垒限制的往往都是进口国国内能够大量生产或者提供的服务,而对其本国需要却又不能够生产和提供的服务,则减少贸易壁垒的限制。出口国如果能在这些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则往往能够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主动地位。据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如果我国服务贸易仍然按照现行的比较优势一味地发展资源禀赋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的话,那么其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必然会面临着形形的贸易壁垒,增加贸易摩擦,进一步快速增长的机会也因此而受到制约。相反,如果能够逐渐转变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将现行的比较优势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转变,顺应甚至是引领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那么就将有利于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增强跨越服务贸易壁垒的能力。
(三)避免出现“悲惨增长”
所谓“悲惨增长”也叫贫困化增长,是指一国贸易条件恶化所导致的国民福利的下降将足以抵消从增加供给中所得的收益。有关实证分析表明(林林等,2005),近年来我国贸易条件有恶化的趋势,出现了所谓“悲惨增长”的倾向,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实行的“出口导向”的外贸政策客观上刺激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这也就是为什么近来政府以及理论界都呼吁转变外贸结构的主要原因。沿此思路,我们不难想象,如不及时转变我国现行的服务贸易结构,继续按照传统的所谓比较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如旅游和运输服务贸易,那么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或许能够以低价销售换取量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很可能会步我国货物贸易快速发展的后程,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倾向。
另外,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货物贸易结构的逐步转型升级,应该能够成为快速推动服务产业转型和增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助推器,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即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货物贸易结构逐步转型升级不但没有推进我国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快速发展,甚至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这也说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市场机会。如此之好的发展契机,岂能让“肥水”尽流他人之田。
分析至此,我们不难发现,与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相比,我国现行的服务贸易结构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有着转变的必要性。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转变我国服务贸易结构?
四、转变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战略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应从以下方面来统筹考虑实施转变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战略措施:
(一)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结构转变中的积极作用
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一方面,中国政府要加大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辅之以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并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分层次地逐步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引进竞争机制,处理好对外开放和适度保护的关系。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仍有不少制约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因素,故而决定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充分利用GATS条款中的灵活性,分层次、有步骤、稳妥谨慎地开放国内服务市场,对某些尚处于幼稚状态的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加以适当保护,促使其尽快发展并逐渐地对外开放。
(二)在现行比较优势基础上逐步转变我国服务贸易结构
在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要实现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转变,不仅不能放弃现行的比较优势,反而应该以此为依托,即继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例如旅游;在搞好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力量,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电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领域的服务贸易,这是提高服务贸易档次和结构效益的根本。
(三)通过开发高级要素逐步转变我国服务贸易结构
篇7
一、新型非关税壁垒的特点
一是新型非关税壁垒种类繁多, 防不胜防。由于新型非关税壁垒主要涉及的是产品标准和产品以外的东西,纷繁复杂的措施不断改变,技术壁垒、环境壁垒以及社会壁垒的表现形式花样繁多,发展迅速,防不胜防。
二是新型非关税壁垒与传统的关税壁垒相比具有双重性、隐蔽性、复杂性、争议性、灵活性等新特点。
二、新型非关税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发展趋势来看,新型非关税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新的表现形式:
1.反倾销壁垒:反倾销壁垒形成的原因在于WTO的有关协议明确了各国一些法律的合法性,允许各成员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于是各成员国纷纷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合法有效地开展反倾销调查。
2.绿色壁垒:绿色壁垒是指以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环保标准,达到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的目的。
3.技术壁垒:技术壁垒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包装和标签标准以及卫生检疫制度等,对进口商品加以限制。它是发达国家在经过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之后形成的一系列标准,包括严格的产品准入条件和一系列的技术认证制度等等。
4.劳工标准问题:劳工标准问题是指劳动人员应获得的合理待遇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与劳工标准问题联系起来,使之逐渐成为限制产品进口的新型非关税壁垒措施。
三、应对新型非关税壁垒的对策
1.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紧密跟踪重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情况, 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 以便及时了解国外某些贸易壁垒的动向,定期或不定期预警信息, 建立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
2.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企业出口经营秩序。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的服务协调职能, 加强行业自律, 推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 另一方面,可通过各行业协会、主管部门、重点省市制定有关行业出口产品的最低限价, 并通过公布信息、提供咨询服务,对出口企业加以引导。
3.进一步健全应诉工作机制。目前,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商务部、地方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进出口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以及相关企业的“四位一体”的出口反倾销、保障措施、“337”调查应诉工作机制。要进一步总结经验, 不断健全机制, 实现有效互动,实现由事后被动应诉向事先主动预防转变。
4.把跨越技术壁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跨越技术壁垒, 首要任务是构建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对策体系。通过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数据库, 保持对国外技术标准的高度敏感性, 对拟议中的标准及时进行研究, 分析其对我国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是否具有贸易壁垒的性质, 尽早介入, 力争在标准制定初期便打掉其中不合理的部分。
5.正确看待“非市场经济”地位。要正确对待我国目前的“非市场经济”身份,尽量处理好这个问题所引发的各种问题。WTO《反倾销协议》有规定在进口产品来自贸易被完全或者实质上完全垄断的国家,且所有国内价格均由国家确定的情况下,在确定第1款中的价格可比性时可能存在特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口方可能认为有必要考虑与此类国家的国内价格进行严格比较不一定适当的可能性。”许多发达国家在进行价格比较时,正是以此为依据,经常用第三国价格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反倾销调查。美国、欧盟等在发动对我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经常不按照原产地价格确定产品的正常价值,而是用进口替代国价格计算倾销幅度。他们所选择的第三方产品成本往往大于我国的生产成本,对我国产品造成很大的歧视。因此,在应诉国外反倾销时,我们需要尽力证明我国的市场经济成分。
篇8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型FTA不仅展现了以上突出特征,而且越来越呈现出以下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领域扩大,内容广泛
过去各国是否签订FTA通常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双方的经济结构是否互补,其目的在于促进经济整合及消除贸易壁垒,使商品与服务在其成员之间得以自由流动。因此,FTA的内容一般仅限于与双方经济利益紧密相关的特定商品和服务领域。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及能源安全等议题的兴起,目前所签订的FTA与传统意义上的FTA相比较,其所涵盖的范围大幅增加,内容更加多元化,如投资、服务、竞争、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劳工及移民等议题均被纳入其中,使得FTA已大大超越了贸易领域,在一定程度上FTA已变相地成为处理地区乃至世界问题的一种手段。以欧盟为例,欧盟提出了“新世代FTA”(NewGenerationFTA)策略,通过签订不仅包括服务业的开放和投资等各种非关税贸易议题,还延伸到知识产权、技术性贸易壁垒、食品安全及动植物检疫等议题的FTA,借以改善其内部的经济与就业,寻求新的经济驱动力,以提高欧盟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篇9
一、发展国际贸易与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
1.目前,郑州的出口相对依赖初级商品,为了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需要提升商品的营销手段。传统的营销和出口渠道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使用得到改善和扩展。由中小企业生产的大多数初级商品的营销和出口传统上通过中间商引导,导致了高额的交易成本,生产商对市场价格并不灵通。在有些情况下,国外贸易商有意利用郑州生产商对价格信息的不了解,支付的价格低得多。郑州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网站,可以提高透明度,允许价格信息向郑州生产商传播。通过互联网的电子化贸易,可以使生产商能够更好地获得价格信息,同时也能接触到大量的购买者。2.贸易特点使中小企业需要中间商的存在需要新型中间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是因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所处的战略阶段不同,大企业经过长期博弈,已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结构和供应链契约,它已经与数量有限的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有稳定的分销渠道,它更关注的是供应链管理和渠道管理能力的提升。而大多数中小企业最重要的是生存和成长的需要,更关注如何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因此中小企业的交易结构、供应链往往会快速成长和变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目前郑州中小企业侧重经营国内市场,并且大多是源于对市场变化趋势的高强度的老板式的天生敏感。新型中间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跨国经营能为企业获取更多的供求信息、拓展更多的贸易机会,显然这类服务更加符合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3.电子商务平台网站在企业销售中的作用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隔阂,企业直接对消费者销售的模式是十分困难的。由于Internet的“去中”作用,在电子商务时代,跨国直销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网站得以实现。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的出现与发展,其直接的作用是销售链的缩短;更重要的是制造企业可以直接面对国际市场,使得它们能够更快地把握国际市场的需求动态。
二、物流国际化与跨国经营网络化
1.物流网络化成为发展趋势全球信息化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使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网络将是影响今后国际物流走向和发展的重大因素,而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网络贸易将会给国际物流和现有的经济运行模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商业逐步国际化的时候,这种方式的特定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难以适应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当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和普及之后,企业开始依托商务网站来展示和实施市场营销策略。2.国际贸易与跨国经营网络化相互促进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为郑州国际物流的信息化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大力推进国际电子商务,通过Internet沟通世界市场,分享全球贸易利益。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网站,逐步将国际物流所涉及的服务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供一站式的国际物流信息与交易服务,使得物流过程大大便利。网络较之以往的工具能够在降低交易成本上发挥特殊的作用。电子商务加速了外贸业务的电子化趋势,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帮助企业从事业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三、跨国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1.对产品负责的服务需要新型中间商网络使得信息和沟通的距离降到零,但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依然存在,而这恰恰是新型中间商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开展跨国经营的机会。对产品负责的服务是很重要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比如手工制作的产品、自创没有一定规则的商品、动态的商品都需要负责任地逐个检查,这种服务是跨国经营供应链中的一块短板,新型中间商要优化这条供应链,成为其中一个优化的节点,使产品的上游和下游对新型中间商都有依赖性。当客户的采购量足够大时,它们往往想直接从供应商那里采购,供应商可以提供它们想要的技术支持和低价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大客户想把物料管理、质量跟踪的苦差事甩出去,这时,大客户就成为优秀新型中间商的客户。2.未来跨国经营需要建设行业网站建设某个行业产品的集中网站,有统一的格式、同样的首页,在世界各地都有分站,各个国家的语言和货币换算都可以在后台修改。中国作为主站,不断登陆新产品,管理系统,在全世界征求合作伙伴,商分别在各个国家当地申请域名和空间,推荐网站,销售发货行为。这样通过市场资源倍增效应,形成真正的网络商务,拓展了巨大的海外市场。但是网络人工昂贵,上传上千上万件产品,成本要控制好,最关键是费用控制。3.专业采购商大量出现,新型中间商逐步形成商业联盟新型中间商发展为专业采购商在国内生产地建立基地,抓住三个环节:专业设计、品牌宣传与贸易支持,在中国生产一流质量、最时尚的产品,用最有竞争力的价格供货给网上店铺、邮购商店、国际小批发商,甚至与国际上的网络销售商合作,实行品牌共享、市场共享、销售模式共享。应当说这是一种崭新形态的采购商,他们建立品牌、拥有设计、参与贸易,与国际网络销售商合作。网络上的价格越来越透明,只有开拓新的模式才是网络销售的正确道路。新型中间商逐步形成自发的分行业、分区域、分主题的商业联盟,它们之间建立了介于市场和企业内部行政之间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这种诚信的氛围,极大地降低了商盟内部的交易成本。4.无形商品交易量剧增,虚拟与实体结合网络已呈普遍之势,许多传统零售业者都在积极进军电子商务。根据ForresterResearch的估计,Tesco光靠现有的据点,就可以服务全英国90%的人口。亚马逊从虚拟到实体的逆向操作,也为网络公司展示了一种新的营销方式。更多的无形商品会加入到新型中间商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开展跨国经营的商品行列中。但是现阶段由于版权、语言、民族习惯等等因素,这部分交易额非常小,产品的国际化程度较低,没有迫切开展跨国经营的需求和能力。但是随着市场的饱和、产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国际社会对郑州生产商制作的无形商品的认可,这部分业务终有一天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作者:帖鹏飞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篇10
一、相关概念
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
按其发生的方式,服务贸易可以分为三种:人员和商品移动引起的服务贸易,物化服务的贸易,提供要素的服务贸易。而国际服务贸易就是指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行为。世贸组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
乌拉圭回合谈判在1994年4月签订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并且对服务贸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服务贸易指:①从一成员的国境向另一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②通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实体)法人在另一成员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③由一成员的自然人在另一成员境内提供服务。这个定义已被各国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权威性定义。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与特点
最近几年来,受到服务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得到了长远发展。在过去10年中,我国服务出口的年增长率高于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数据统计,近10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增长迅速,逆差规模明显下降。从地区看,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和韩国为我国四大服务贸易伙伴。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第一,运输和旅游占出口比例过半,新兴服务增长迅速,2009年,中国金融服务进出口额为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出口4亿美元,同比增长27.1%;进口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逆差3亿美元,同比增长20%;第二,服务贸易逆差较大,最大逆差来源是运输和保险,以2009年为例,我国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差额分别为91.5亿美元、44.4亿美元、42.5亿美元、28.5亿美元和13亿美元;第三,出口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分布,沿海地区占总出口的一半以上。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在保险、保险、信息服务和计算机、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目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区。据中华船舶信息港台州船舶网,上海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问题
根据上述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存在如下问题。
1.服务贸易长期出现逆差,规模不大,国际竞争力差。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并在1990年以后,服务贸易的增速远快于货物贸易的增速,但是无论在“质”还是“量”上,我国的服务贸易都很难与发达国家抗衡。随着21世纪以来我国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因此,我们亟需实现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
2.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不仅发展滞后,而且结构也不合理。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如旅游、运输等,其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比例过半。而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计算机等,国际竞争力不高。从服务贸易进口的行业结构看,运输和旅游依然占总进口份额的60%以上,其各自所占份额大致相当,分别大约为3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沿着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方向发展,服务贸易,尤其是与以高科技为手段和科技有关的服务业所占的比例有上升趋势。
3.劳动力优势下降。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且分布不均衡。现代服务业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而在我国知识型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高级人才相当稀缺。在当今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重点体现在劳动者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自身的素质水平上。服务业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提供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高。而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战略不能满足服务业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加速开发人力资源,鼓励知识密集型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否则我国将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逐渐丧失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1.加大投资业,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我国整体的服务业出口规模小,水平低。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其次,我国应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饮食业等传统优势行业。
2.发展新型服务业,优化服务产业结构,我国必须加强发展新型的服务产业,加快技术和知识的发展。具体措施如下:(1)寻求发展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业,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加速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2)应用现代的经营方式和服务知识运用于传统的服务产业,不断提高技术层次和生产效率。
3.重视人力资本。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缺乏,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这削弱了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的竞争力。我国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人才,不断改革创新教育体制。
4.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低下导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弱,我国应该改变现在国有经济占垄断的格局,取消壁垒,鼓励民间资本流入,建立公平竞争的格局,有步骤地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
篇11
背负集团公司期望,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该专业子公司的供应链采购环节中举步维艰,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采销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痛点
痛点一:经营环境快速变化(芯片价格上涨、新兴品牌迭代、智能技术发展)、终端品类不断扩充(从手机拓展到多形态终端,从硬件拓展到服务软件或集成模式的ICT产品),传统采购制度(即原有的终端采购手册仅局限于手机和非手机类的硬件、不包括软件服务等)已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痛点二:随着电子信息化发展,运营商YD公司开发了自身采购与招标系统(ES系统),而该系统操作要求高,如投标前供应商需支付相应费用办理CA证书、投标时需加密上传应答文件,一次性全部操作正确难度大。而该系统仅是YD公司独家系统、不能与其他运营商及其他国企兼容,导致供应商配合度不高。
(二)采销模式下的采购管理对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企业对症下药,采取如下对策:对策一:明确贸易型采购的定义。复盘全流程、全面穿越,大胆提出“贸易型采购”定义,它与传统采购3个显著区别在于:①买来直接对外销售,②需满足毛利率管控,③扩充产品品类(硬件含泛智能终端、家电、日用品,服务包括权益、安装、售后服务,软件含app软件包、软件服务等)。对策二:简化ES系统操作流程。针对ES系统操作复杂的痛点,该专业子公司申请在ES系统中增加贸易型采购报备场景,报备项目由采购操作,无须供应商介入。
三、创新型贸易型采购体系建设的实施举措
在集团公司批复后,创新型采购的“赋能行动”——贸易型采购体系建设,在该采销一体化的专业子公司内部,系统性的全面推进和展开。
(一)明确贸易型采购定义并为其量身打造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机制
创新采购的前提是合法合规,根基牢固。若定义不明,那实施中会出现各种偏差,若没有严谨的风险管理,则面临漏洞百出的异常或瑕疵。国有企业的采购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在摸石头过河不断探索,但需要的是安全的、有措施保障、有风险预警和探索,而不应该是浑水摸鱼的盲目前行。对此,该专业子公司做了以下3点行动。1.《贸易型采购管理操作手册》的。在手册中:(1)明确贸易型集中采购管理体系的架构,如下图1。(2)明确采购结果达成审核层级,如针对9000万元以上采购项目,由总部审批,在(9000万,1000万)一、二类公司的项目,由总部采购分管领导专题会审批,在1000万以下的项目,分公司相应层级等。2.《采购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手册》的。风险防控是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创新型贸易型采购模式产生后,合规地图需要重新梳理,据此企业适时风险防控机制分册,并在手册中梳理出全阶段的贸易型采购工作流程中的潜在风险点,如下鱼骨图(图2)所示;针对具体的风险点,企业在手册中明确了风险等级、责任部门、具体场景、防控措施等(如下具体合规地图样本,样本1),并将手册宣贯、公文下发至各分公司采购部门,以得到更有力的落实和执行。
(二)执行毛利率管理及采购比价管理
毛利率管控和采购价比价是采购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它们是企业节约成本最为有效的方式。1.企业构建毛利率管理体系。贸易型采购的特点之一则是要求产品采购需满足毛利率管控,毛利率是产品的灵魂,企业不会做亏本的生意,利润是企业常青树的源泉。如何良性执行贸易型采购的根本之一是对毛利率做出要求、同时根据市场情况由总公司动态(如月度)给出毛利率参考值,分公司/总公司业务部门/采购部门据此与供应商进行谈判,用合理的采购价/出货价操盘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以此保证企业的合理利润水位。2.建立健全采购价格比价体系。为在采购引入中获取合理的采购价格,公开采购项目,通过市场充分竞争以确保价格合理性。单一来源,首次采购应通过搜集公开市场上产品成本信息,选择合适对标产品的价格全面评估,后期采购需持续关注并对标公开市场同期价格。3.多元化采购方式的建立。在采销模式下的终端产品采购,若合作方能取得自厂家/上游供应商出具的唯一授权,企业可据此与其进行单一来源采购,此方式的采购流程更简单、时效更快速。在无唯一授权的情况下,企业可做公开采购。但公开采购中,因市场上产品品牌/型号不断迭代、商层级不断动态变化,为更快速支撑市场,该企业集思广益,衍生出创新的供应商引入动态短名单的灵活机制。首先,该机制包括立项—方案—采购结果3个流程,其中若一家供应商对其合作的产品的商务条款均一致、仅是各款产品型号、数量上限、采购价格不确定,此情况下可先做框架供应商引入模式,即通过公开方式引入多家框架供应商,形成供应商短名单。后期有产品引入时,针对产品,邀请短名单内所有供应商报价,遵循价低者得的原则确定订单执行供应商。以此保证产品价格的合理性和产品引入的高时效。
四、创新型贸易型采购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创新型贸易型采购实施后,该采销一体化专业子公司积极落实Y集团要求部门在执行贸易型采购过程中,遵循“能公开必须公开”的原则,通过合并决策、提前储备提升采购效率,通过价低者得的量化标准简化决策流程,制定出短名单公开方式的特色流程,通过合并决策,提前储备资源池,具体产品全流程从原有的12天加速至3-5天。
五、创新型贸易型采购的智能系统建设
该采销一体化企业需为运营商YD集团提供终端产品销售渠道,具有快消品分销和零售企业的特点,且上下游拥有众多合作伙伴。对供应链的成本降低,库存降低,资金利用率提升、需求预测的精准度均具有较高要求。企业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等技术,建设了独具特色的DPS(数字化采购管理)系统,通过采购需求数字化、采购流程自动化、业务过程可视化,实现供应商、产品、合同、价格、物料等采购关键要素集中化管理,支撑终端采购全流程在线运作,保证采购实施、采购管理全流程管控到位,且简化了采购操作环节,提升了集中采购效率、且成本控制和风险管控能力均得以加强。综上,本文以采销模式下采购创新在国有通信企业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在对采购流程优化、采购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国有企业采购环节创新采购模式运作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实施对策,最终推动项目达到了提升采购效率、屏蔽采购风险的良好效果,本文可为国有通信企业、终端行业、运营商体系的采购环节采购创新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篇12
根据1994年4月在摩洛哥正式签署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ST)中,对服务贸易的范围和定义的规定,确认下列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第一。过境支付,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强调买卖双方在地理上的界限,跨越国境和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第二,境外消费。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特点在于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第三,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在同一成员的领土内,此为四种服务提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方式;第四,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的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但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服务提供者没有在消费者所在国的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世贸组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展。其中,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部门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面向世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以上可以概括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
1、规模较小,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但是无论在“质”或者“量”上都很难与发达国家匹敌。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7606.9亿美元,贸易进出口均排名世界第三名,贸易顺兰为1774.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而服务贸易仍然是逆差89.1亿美元。可以推测。一旦货物贸易出现逆差,那么肯定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迫在眉睫。
2、结构不合理。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领域。其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这种现象肯定会制约我国今后的国际服务贸易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
3、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连渐减少。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由此制定了加快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但是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有待探讨。因为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重点体现在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水平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上。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否则就难以提供有高附加值的服务。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从事金融保险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不足1%。因此,我国如果不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鼓励创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就会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逐渐丧失。
4、国内立法、管理滞后。服务贸易壁垒除了传统贸易壁垒以外,新型的贸易壁垒如制度性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壁垒。我国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系列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较抽象,可操作性较差,一些条文与国际规定不太吻合。并且,针对外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设置壁垒、实行歧视性待遇等现象。法律中未有相关保护措施可寻,这无疑会使我国企业的利益受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立法确实存在着较大差距,未形成完整体系,甚至不少领域至今仍是空白。
同样,我国现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比如行业垄断、责权不明等。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限制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国际服务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期。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1990-2000年间国际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高于同期世界货物贸易6%的增长率。新的服务部门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实物生产部门转移到服务生产部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内容越来越丰富和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容上看,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推进,一些新兴的服务产业迅速崛起,进入服务贸易领域。倒如金融、保险、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它们的发展远远快于传统项目的服务贸易。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上看,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一直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的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旅游等)在发展中呈下降
趋势。而兴起的服务部门(如通讯、保险、金融等)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因此,贸易结构的优化正是体现在,世界服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经从以自然经济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平衡性。在地区分布上,服务贸易大国基本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还很不发达,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由此造成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2007年,全球十大服务贸易出口国,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中国、意大利、荷兰、爱尔兰;十大服务贸易进口国,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和荷兰。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欧和北美。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存在高额顺差。不能忽视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的趋势,这样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明显加快。资料表明,1990-1998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2%,高于发达国家年均增速1倍以上。其中东亚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发展最为迅速,中国、中国香港和韩国都已经进入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前20名。
国际服务贸易在行业分布上也较不平衡,金额较大的贸易项目有旅游、运输、保险、金融和电信等。
另外,在产品结构方面的不平衡表现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出口的则主要是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产品。发达国家不断把高污染、高耗能的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只让发展中国家从事最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自己却依托人力资本牢牢把控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3、贸易壁垒的日趋隐蔽化。1994年GATS的诞生,第一次为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与保障,各成员方加快了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1997年WTO相继达成《全球基础电信协定》、《信息技术协定》、《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定》三项协议,再一次显示了势不可挡的自由化趋势。服务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服务行业,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鉴于服务贸易不易征收关税等特点。各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标准制度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进入和在境内从事服务活动设置障碍;或者政府对本国服务的出口采取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目的在于使本国的服务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
4、突出的知识密集化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改变了服务的不可储存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的局限。银行、医疗等原需要直接接触的服务业,现在均可采用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借助于通信卫星和国际网络,国际服务贸易大大拓宽了其外延;知识和技术为服务领域创造了新的贸易机会,需要大量服务投入的新行业不断涌现。
“知识就是力量”,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既可以造成各国服务业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异或相对差异,又可以造成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
四、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建议
1、加大对服务业投资,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我国的服务业整体出口规模较小,水平较低。首先,必须增强我国在国际服务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大投资在于添置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商业设施以及配套设施。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劳务输出、饮食业等传统优势行业,扬长避短也是明智之举。
篇13
1.聚焦“445”计划,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开发区、临港新城、澄江街道要紧紧围绕“445”计划明确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重点突出抓招商,要素倾斜保供应,充分利用市里配套政策的优势,在2012年营造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强烈氛围,为“445”计划的全面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聚焦集约发展,全力打造特色园区。靖江园区要以造船及零部件、特种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钢结构和核装备产业为重点,各镇(街道)要以《市优化产业布局鼓励跨区域投资考核办法(试行)》为导向,利用外资实现集聚集约发展,打造特色园区,形成比较优势,全力以赴抓项目,一步不松抓投入,使利用外资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聚焦重点重大项目,倾力发展产业链。基地型、龙头型的项目不仅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带动一个新产业的发展,要把引进重点重大项目当作招商的重点工作来抓,对于引进协议注册外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鼓励已在落户的外资企业母公司把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项目设立在,鼓励盘活存量资产和利用闲置标准厂房设立新项目。
4.聚焦多元发展,奋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要增强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掌握国际产业资本流向和重要转变,不断创新本市利用外资的方式。重点突出对我市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竞争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这一发展主题相关的利用外资新方式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围绕现代服务业、产业基金、创司、投资性公司、外资银行、外资研发中心和各类外资地区总部展开招商工作,加大扶持我市企业境外上市的力度。
5.聚焦考核导向,建立刚性考核指标体系。根据“445”计划要求,对开发区、临港新城和澄江街道实行总量考核和结构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结构性指标的权重,对完成目标任务中“445”计划产业的占比要有明确的目标。全年工商登记注册外资和到位注册外资完成全年目标的70%,或到位注册外资完成全年目标的80%,才可参加考核并获取考核奖励。
二、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发展,着力丰富创新型经济发展内涵
6.突出重点知名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带动效应。围绕“445计划”完善《市服务外包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对本市服务外包重点企业的全方位支持。鼓励引进国际知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特别要提高信息技术离岸外包业务的比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引进符合“123”计划条件和引进符合“530”计划A类要求服务外包项目的有功人员或团队给予奖励。
7.突出产业化发展路径,提升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后劲。服务外包产业是我市“445计划”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向具有自主创新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迈进。各有关板块和载体要为服务外包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8.突出平台载体功能,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鼓励争创服务外包产业示范集聚园区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对获得国家、省级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集聚区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的单位,分别给予奖励。支持集聚园区和企业开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外包企业集聚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公共服务效应明显的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三、进一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夯实创新型经济发展基础
9.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品牌。进一步强化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支持知识产权重点联络点建设,引导外贸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境外商标注册、行业、环境和管理等体系认证、专利申请、国际化经营等创牌基础性工作,夯实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基础;实行出口名牌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扩大自主品牌出口规模与比重,不断提升我市出口品牌的整体发展水平。
10.积极培育出口创新示范基地(区)。强化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努力发挥出口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推进我市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合金新材料、合成新材料)、轻纺出口基地等的建设,培育壮大我市特色产业出口企业,不断提高出口创新基地企业出口份额。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使之成为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将各镇(街道)发展前景良好、出口规模较大、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的重点特色园区逐步培育成为市级出口创新示范区。
11.着力推动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国际知名展销会和博览会,巩固和深度开拓美国、欧盟、日本等主体市场,加快开拓东盟、非洲、中东、大洋洲、南美等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支持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国际电子商务建设,增强自主营销能力。在稳外需保份额的同时,引导出口企业开拓内销市场。
12.完善和创新公平贸易。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和其他贸易壁垒,进一步推进公平贸易预警工作,发挥行业中介、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中的作用,对我市重点产业敏感产品建立公平贸易预警点,增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能力,有效防范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13.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提升一般贸易发展质量,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以争取出口加工区为突破口,吸引跨国公司把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市,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消耗少、配套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延伸和完善加工贸易产业链。积极引导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原材料,加快培育进口主体。
14.积极营造贸易便利化环境。突出优化服务,不断完善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在外贸企业跟踪服务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市贸易便利化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本市贸易便利化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搭建政府与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平台,进一步优化完善财税金融环境,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外经贸发展扶持政策。
四、进一步提升跨国经营能力,着力拓展创新型经济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