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德育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加强德育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加强德育教育

篇1

二、注重渗透,德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它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赋予灵魂和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作内容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思想、道德、法制、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精心设计,在实践中推进德育教育

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实践活动,要体现出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思路,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认同、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转变自己的行为。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课,可以让学生热情高涨;每一节生动的文化课,会让学生意识到要去上好每一节课的兴趣,学生会不自觉的要去上好它而且想去上好它;一次有序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启发。因此,搞好德育教育与主题教育活动是有目的、针对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通过树立一个德育教育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和发展。

篇2

1.应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扬荣弃耻,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良好的社会风气来影响学生。

2.逐步消灭社会上的不平等、不合理现象。某校五年级一个班召开主题中队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竟有近十名学生的理想是将来离开农村,不干农活。究其原因在于农民劳动强度大、经济收入少、社会地位低,属弱势群体。因此造成农村学生鄙视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现象。如果国家不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任凭学校如何教育学生劳动光荣、农民可敬也都是无济于事的。其他如“金钱万能”等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严重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应加大对各种媒体的监管力度。影视作品应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决不能让那些低级、庸俗、灰暗、下流的东西腐蚀学生的思想。

二、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正确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学生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生终身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所替代不了的。试想一个满嘴脏话、自私自利的家长如何能培养出讲文明、讲诚信、有公德心的阳光儿童。因此,家长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同时,作为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而不应该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的家长们往往只关心孩子的智育,询问孩子最多的往往是“最近你学习怎么样?”对孩子如何学做人则关心甚少。其实,学做人比成绩更重要,一个品质低下的人学到再多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多与孩子交流,发现孩子思想上有波动、有偏差应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同寻找原因,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摆事实、讲道理,切忌简单粗暴。

三、学校应改进德育工作,以不同方式,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

1.各科教学都应成为德育的主阵地。除品德课外,其他各科教学也都应根据本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时机,坚持适时、适度的原则进行德育,而不应把它变成课堂的点缀。学校在对各科教学的考核中应有对德育目标的考核。

2.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全体教师都应敬业育人、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不做。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渊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高尚的情操来熏陶和感染学生。

3.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的育人作用。同时,学校的板报、墙报、红领巾广播站、文化墙、宣传栏也要充分利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努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教风、校风。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4.适时开展各种活动。学生们非常喜欢、乐于参加各种课外校外活动。通过活动能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协作,学会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开展各种活动应坚持适时、适度的原则。

篇3

1.对待理想往往很模糊,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表现为比较自由散漫,学习缺少一种稳定持久的内在激励,容易受到各种干扰,甚至会迷失方向。

2.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很多学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很少与子女进行交流,造成了部分学生亲情缺失,性格比较孤僻或偏激,容易走极端。

3.不少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生活作息没有规律。网络中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在部分学生中有所反映,如“好打好斗”“哥们义气”等等。这些学生往往不能遵守学校纪律,分辨是非能力很差,有些同学甚至包夜网、吸烟、酗酒、打群架等等。

4.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我在上课时讲到艰苦奋斗这节课时,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需要艰苦奋斗了,艰苦奋斗是以前的做法,现在不适用了。

5.生活上攀比成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有所表现。现在学生中间大部分学生都拥有手机,其中不乏是名牌手机。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竞相购买名牌手机,认为很有面子,加重了家庭负担;还有的学生在服装上相互攀比。

6.学生有了错误,不能正确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存在很大的逆反心理。他们自控能力较差,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正确面对,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当前职业学校的现状分析

1.当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我们不仅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科技人才,而且还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阶段的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一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所谓的“二流教育”。

2.师资队伍建设不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少教师重视学生的职业文化教育,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实际上,要完成职业教育的任务,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高素质”不仅体现为具有高超的职业技能,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缺乏实习场地。很多职业院校,因为缺乏实习场地,导致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相对较少,从而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德育教育的措施

1.加强理想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学会运用的正确观点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我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我也一样可以成才。

2.在全校大力倡导一种尊师重教、文明礼貌的气氛。例如,学校应大力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评选“文明礼貌标兵”,组建“环保小分队”等等,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3.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学校领导要做到齐抓共管,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不仅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尤其是班主任要多与学生谈心、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一切可能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总书记曾说过,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宣传从职业教育中走出来的成功人士以及他们为成功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使学生认识到在新的时期仍然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生活方面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讲究吃穿,不追求名牌,自觉抵制贪图享乐、相互攀比的不良思想;在学习方面要刻苦钻研,顽强拼搏,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在工作方面不畏艰难,奋发图强,拼搏创业。

5.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专业技能大赛、篮球比赛、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张扬个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是非常必要的。如在一次学校的篮球比赛中,一个原本很松散的班级却变得空前团结起来,运动员奋力拼搏,啦啦队齐声呐喊,很多学生自己掏钱为队员买饮料。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自尊自也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6.开展多种形式的情感教育活动,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人是有感情的,当老师以真心真情去感动学生,学生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爱心。如在一次主题班会上,我开展了一次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班会。我先介绍了歌曲“感恩的心”的创作背景,然后播放了歌曲“感恩的心”。在听完歌曲后,我对同学们说:“这首感人的歌曲实际上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感谢父母、回报父母。我们要知道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来回报我们的父母呢?”同学们纷纷发言,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又如,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之时,我召开了一次“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我对同学们说:“去年的今天,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在瞬间数万人失去了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显得非常脆弱。生命是脆弱的,但生命又是顽强的。在大地震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托起了一个又一个希望的太阳,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让我们的生命发光、有价值,就要像他们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价值――人们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还要去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从而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做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

7.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如学校可定期召开家长会,多与家长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效防止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一种无偿的付出,但是它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提升人的道德境界,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

篇4

1 德育与法律教育较难进行的原因

1.1 技校本身对德育和法制教育不重视

首先技校教育受到国家教学大纲的管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和法律教育课程,所以技校要安排相应的人员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增加了教学的成本,因此技校为了节省成本,用其他专业教师来代课,或者聘请能力一般的教师来讲课。这种现象导致了教学水平的下降,技校本身对德育教育和法律教育不重视。

1.2 学生素质较低

课堂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如果学生本身的素质较低,那么教学工作就难以进行。技校的学生的构成一般都是高考的落榜学生和相应的未进行高中教育的适龄青年,这些青年的应试教育学习能力有所欠缺,但是动手能力较强,所以选择技校继续学习。在这样的人群中精心德育教育的,将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在将等一些较为抽象和定义复杂的内容时,学生自然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所以在技校的实际德育教学中,会出现大量学生睡觉、玩手机、聊天等现象,同时学生也对这类课程不感兴趣,几乎没有人认真听讲,所以在期末考核上,教师也不得不放低通过的标准,这导致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不用学习也能通过,更没有人进行学习了。逐渐形成了德育教育和法律教育的课程质量变差的恶心循环。目前技校学习能力差主要有以下各个问题:(1)德育知识基础差,文化素质不高,很难理解相应的思想道德课程知识。(2)学习动力不足,因为这门课程与职业技能无关,所以对其学习中表现的没有动力。(3)自治能力差,有些德育问题是他们反感的。(4)对法律不重视,不知道违法犯罪的后果。没有遵法守法的意识。(5)对待网络犯罪不重视,网络犯罪因为匿名性和难以追寻性,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差,社会认知程度低,容易被网络诈骗和网络传销等组织利用,同时网络偷盗也属于偷盗的犯罪行为,只是国家对网络虚拟物品的价值定律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些学生利用黑客木马病毒盗取他人物品,进行贩卖的也是犯罪的行为,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这不会受到相应的制裁,殊不知自己以及进行了犯罪行为。

1.3 没有利用好实践和多媒体教育

技校很多课程的学习都精心多媒体或者实践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有着更好的接受能力,但是在德育教育和法律教育中,实践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效果并没有相应效果。因为法律教育的实践教育方式难以设计,教学中很难想到什么方式能让学生学习手段让学生加深影响,因此只能采用传统课堂的方式,但是传统教学方式效果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感觉。

2 改进法制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技校法制教育与一般的学校法制教育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公民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与国家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相一致的公民,让青年学生们形成理解参与社会的法律知识、法律技能、法律观念及建立其上的行为模式。但是在教育重心上,技校法制教育则有自身的突出特征,它要求始终围绕着塑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来安排教学进程,实现“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教学要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障这样的教学要求得以实现呢?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导向职业教育模式为技校法制教育指明了方向。技校法制教育应以养成企业界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宗旨,以从事现实职业活动所需的任务要求为方向,以现实职业活动进程为组织教学活动的线索,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教学方法的改进受到课程设置影响,法制教育适宜采用“活动课程”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这里的“实践”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是将其作为法制教育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即再认识,是从理论和推理的角度对任何信念和知识的积极、持久和仔细的考虑。它含有将信念建立在坚实的证据和合理性基础上的有意识或自发的努力。对学生而言,“学习者有时间去回想发生过的事情以便更明白的理解”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对教师而言,再认识使教学活动多元化、个性化,使教学更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性特征;对社会而言,再认识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拉近了人才培养领域与人才使用理论之间的差距。必须指出的是,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并不是仿效某一类或某一个固定不变的例子,也不宜受到某种强行程式的约束,而应根据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际状况以及身心发展特征分阶段有系统地加以安排。而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价上,重点不在于教材知识,是在于学生参与各类型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以此将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从“知识”引导到“行动”上来,从有利于他们在行动上而不仅仅是观念上成为一个“能人”。第二,教师应该在讲授中结合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比如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技校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上比普通学校的学生要差。对他们的教学要切合实际,适宜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对案例的设计要符合技校学生的实际水平。

结束语

在技校的德育和法律教学中,首先要说明的是德育和法律教育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人的职业素养可以慢慢提升,但是道德素养在社会上是很难进行学习的,德育和法律的教育在学校的效果要远好于社会的工作中。因此要依靠相应的手段提高相应的技校德育法律教育水平,所以在教育中,要多以实际案例和通俗易懂的方式教学,不必照本宣科,应该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也有利于在社会发展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韦宇钊.浅谈高职生法制教育课外活动的重点及途径[J].法制与社会,2015,27.

篇5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44

一、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

在德育教育方面,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将德育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政治素养教育以及“三观”教育三个方面,这对于引导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校组织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依据的重要文件,这两个文件均体现了对学生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求。通过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艰苦朴素、勤于劳动、诚实善良的良好品质。

(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大部分学校都将集体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再借助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借此让学生明白自身荣辱与集体荣誉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逐步树立起集体为先的责任感。由于现阶段的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对他们进行这种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学校可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立足点,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焕发学生的激昂斗志,使之树立起与祖国共荣辱、同命运的信念。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小学生思想单纯且不成熟,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袭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对其日后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而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分辨是非黑白、分辨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以正确的视角看待社会现象,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坚毅的意志品质,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高效的德育课堂

对于教育教学而言,课堂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场所,因此教师应当对课堂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通过对教材当中的德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及途径,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德育课堂,将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出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在与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音、体、美等学科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拼搏精神的教育,在磨练他们意志品|的过程中,促进其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除了在各个学科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之外,教师还应当对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加以合理利用,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获取与思想品德有关的信息资料。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片段、Flas等,或是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运用,可以打破传统说教的局限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使德育教育变得更加生动,这对于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仅凭说教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探寻提高德育教育成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相对简单,正因如此,使得他们却比成年人更加憧憬丰富多彩的生活,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希望能够与社会接触。鉴于此,教师可以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多为他们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满足学生愿望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并制作一些小礼物送给老人,由此不但可以给老人带去温暖,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提升。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农田中进行劳动,让他们体验丰收的喜悦,使其认识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小培养不浪费食物的好习惯。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其子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应当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借此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教师应当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联络,让家长了解德育教育对其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学生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这样既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又能让家长从活动中了解到孩子的不足之处,从而有侧重点地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向家长贯彻学校的德育目标和方针,使家长吸取到学校教育制度的精髓,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只有学校与家长达成一致共识,并多进行交流沟通,才能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也才能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以逐步提升,从而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小学生年纪尚小、思想单纯、辨别能力差,正处于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必须担负起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积极构建起高效的德育教育课堂,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篇6

德育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当前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现状不太乐观,学校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教学内容空洞,与学生的实际联系不紧密,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发挥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课不再是简单地讲解道德及法律知识,让学生完成课程考出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差,且难以管理,如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必须对德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适应,从而提高德育教学效率。一是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针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问题的解决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二是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教学内容要有侧重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那些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联系不大的知识,如德育常识概念性知识,可略去不讲,适当增加学生经常接触的现实性内容,如三个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法律知识则重点讲解《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样就能确保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受到启发。三是注重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论任何学科在开展教学时都要适当融入德育知识,以形成一个系统的德育网络,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德育教学改革取得实效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因为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认同感。一是开展德育教育时要结合教学目标,联系学生思想和学习实际,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心灵,更加生活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新颖、实用。二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信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积极搭建互动平台,通过小组讨论、演讲比赛、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如给学生播放有关法律和道德方面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节假日或课余时间,让学生搜集、整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以增加他们对德育教育内容的感性认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创设教学情境,把所学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以上方式,让学生学会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枯燥乏味的德育教育更加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知识的应用

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收获,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进而内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把学生的思想从课堂适当地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引发思想共鸣,从简单地学习德育知识上升到自觉行动,这样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加强家校联系

虽然学校和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德育教育的内涵却延伸到了全社会,涉及到每一个家庭。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把学生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在第一时间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并协助学校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尤其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学校也能更加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要想提高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效率,就必须对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完善教学内容,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等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刘晓娟.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2] 刘琴.职业院校应使德育教育生活化[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1).

[3] 杨宁远,黄妍.试论如何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J]. 黑河学刊,2011(8).

篇7

在对课本进行深入挖掘的时候,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育平台,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获取知识。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PPT等教学工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起来。在利用这些方式和教育工具时,能够极大的提高课堂趣味性,缓解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强烈欲望,促进学生的知识点理解。

另外,老师还可以对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进行表彰,为大家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榜样,而且这还会令优秀学生有继续做优秀行为的动力。

二、学校德育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来说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与学生家长相互配合能够最大程度的影响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一方面,学校要做到及时的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家长在第一时间获悉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只有这样,家长和学校之间才能做到有效的配合起来,全面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学校要尽可能多的举行亲子活动,帮助家长更进一步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缺点。还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参观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让家长从他们的角度发现工作中缺陷,从而让学校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地采取相关教育活动。

同时,学校也要向家长贯彻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方针,使家长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化管理。让家长更加深入的了解学校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从而正确的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性格品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学校有效的联合起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只有家长充分了解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开展方式,学校才能更加有效的提供德育教育模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所谓的德育教育,当然不能仅仅只是依靠课堂教学,学校应该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方式,重视实践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修养。只有将德育教育工作蕴含在日常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德育教育的内涵和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他们迫切的想要去探索世界发现世界,所以老师适当的组织相关活动来传播德育教育,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问老人带来温暖,同时还能让小学生在与老人的接触过程之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切身体会到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还还可以組织学生到农田去劳动,这样既可以让他们体验丰收的喜悦,又能让他们认识到劳动果实的得来不易,从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定期举行这类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的了解到良好的德育行为的重要性,还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塑造良好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也应该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方式,与时俱进,让学生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境下提升自己的行为品质,同时也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仅仅是依靠学校来开展,而应该与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尤其是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互动。让家长真正意识到学生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同学校联起手来,一起监督孩子德育工作的进行。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同时,学校还应该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定期举行相关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己去发掘和探索优秀行为品质的重要性,从而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赖文.试析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时代教育,2016,(24).

[2]吴县平.初探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J].中国科技投资,2016,(22).

篇8

在当今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在力求体现新课改的思想,小学德育教育也不例外,结合新课改在德、意、行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小学教学实际,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其突出的地位主要有:

(一)德育是国家精神的体现,民族之魂不可忽视

在中华大家庭中德育是深厚的国家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立足世界之林的重要一步就是稳抓德育,而道德教育就应该从小学起步开始。中华文化是丰富的,中国人是智慧的,德育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精魂的体现,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正是培养小孩子的基础所在。小学阶段是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抓住最佳时间的德育教育能给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很多的优势条件。所谓万丈高楼皆从基础而来,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能为中华民族精魂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二)德育教育能取得显著效果

纯洁一词能最好的将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思概括出来,说明小学生的内心能容纳很多的思想,但也因为学生各种能力和思想都是在启蒙时期,非常容易受到外来的不良观念的影响,所以德育教育需要在学生心智不完全,意志不坚定时期重点进行道德观念等的教育,以便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长远和稳定。同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念等未成行,不能放任其在社会的各种环境中不断沉沦,需要及时在学校加强意志、品德等教育,使之能明辨是非,立德做人,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德育教育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人生观念等有显著的效果。

(三)德育教育能激发学生潜力,培育国家栋

在我国十会议上提出关于教育的改革,力求在现代化建设中落实教育改革,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发展创新,抓住机遇。小学生是人生起步的阶段,是基础阶段,其发展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国家潜力的代表性群体,是祖国花朵。他们的德育发展好坏决定了祖国未来的希望能否实现。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品德和意志的接班者,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只有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使得学生在未来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体。小学生在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德行和意志品格走向社会,面向未来时才能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事事用良好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去处理,从而在冷静中学会创造,在处事中掌握技巧。小学生在身心方面的白纸属性急需用高效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终生重视德行与品质的提高。

(四)社会生存必备良好的德行

在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的浪潮的背景下,社会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人才的素质和德行成为各大企业等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用人单位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学历等不再是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而在综合型人才要求的影响下,小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学会做事,学会在社会各种事项中用先进的道德观念去面对,这样才能在多变的社会中生存下来。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2.1 做好教师的典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和教育者,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个关键老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当中要时刻注意自身修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做到不蛮横、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这样才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W生离开家到学校接受教育,主要的教育者就是教师,在此阶段,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的时候会比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还长,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的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言行就像无声的教育一样,它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心灵,教师不要把自己的位置抬得太高,要和学生做朋友,尊重学生的想法,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获取学生的信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放下戒备,提高教学的成效.

2.2 让德育教育不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德育教育是不分学科的,德育教育基本上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可以说每一个学科都离不开道德教育,教师也只有将所传授的知识与德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德育逐渐融合在知识载体当中,才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各个学科中的内容还可以指导学生的相关道德行为,学科内容的不同也渗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呈现的精神食粮,这对于学生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都是有好处的,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培养学生的情趣,而小学数学则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相关的数学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而我们的小学历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民族悠久的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爱国热情,除此之外,体育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样也就会有更好的精力去学习其他的知识。

2.3 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整个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家庭教育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它对学生品行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的训练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学生在家庭当中就会显得更加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自由。而家庭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和家庭当中度过的,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而家庭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但是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就没有了联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要比教师深得多,因此要求家长一定要先了解学校的相关德育教育要求,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只有家庭和学校互相了解之后,才能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结束语:

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而小学又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经历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学生掌握德育教育的重要领会时期,小学德育的成败会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与否,同时也与国家的未来发展紧紧相联,要多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小学是学生刚刚接触教育的阶段,而德育教育又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因此,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在中职学院的教育工作中,德育占据重要位置,对学校教育水平高低的评价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学校忽视了德育的教育工作,因此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

1德育工作目前的状况

随着中央在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国际社会使用各种方法对我国青少年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并将一系列的腐朽思想如拜金主x、个人主义等在青少年中进行传播的背景下,进而提出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培养,并将其作为新世纪的战略任务来完成。"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中职生德育教育的关注,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就需要教育部的相关部门意识到中职生德育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且使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2中职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中职生德育教育方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求

虽然我国目前实行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并且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使德育教育方式无法紧跟时代的脚步,满足其需求,进一步暴露了这种教育方式的缺陷,最终导致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更不能集中注意力融入到德育教育的工作开展中。

2.2学生的综合素质低阻碍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般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不好并不能在高中或大学阶段进行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总而言之,中职学校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根源差,这也是无法避免的。由于近几年来中职院校越来越不受到社会的认可,使其面临招生困难的状况,所以中职院校的招生门槛只能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了学生不服从学校管理且生源质量更差的现象。

2.3社会机构在招聘中存在轻德行重技能的状况

在人才市场的招聘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只是注重考虑应聘者的专业技能方面,从而忽视了其道德素质的高低,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企业的招聘观念和倾向的影响下,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学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专注于学生技能素质方面的培养,从而忽视德育教育,最终致使中职院校的学生不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养成,上述种种社会现实直接导致中职院校在开展教育工作中出现误差。

3加强中职生德育的有效措施

3.1在教育工作中增强德育课的宣传力度

学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课堂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在各类课时的分配上,学校应该增加德育课堂的分配课时。在德育课堂上,多运用一些与实际生活相接近的生活案例,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德育,以达到提升其自身道德修养的目的。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课的备课,切合实际的理解中职院校教育工作的独特性,能够对症下药,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2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气氛

德育教育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也不仅是教师自身的事情,而是整个学校都要注重的一个工作。在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中不论你是学校的老师、行政人员还是只是后勤人员,都要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从自身做起,由点到面的开展德育工作,营造整个学校都在注重德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气氛,从而带动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还需要保障学生的安全,这就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增强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全面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远离"的意识;3、增强中职生的职业安全教育,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3.3以社会实践深化德育教育

在中职院校中最独特的就是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此要把专业的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完美的融合,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基础强化德育教育。中职院校最重要的就是对口的专业技术,从学生迈入中职院校的大门开始,就是为了某种专业而来,而这个专业将和学生毕业后从事何种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对德育工作进行合理的布局,在重视实训管理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的水平。在实习或实训中,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4结论

增强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的措施还有很多很多,因此学校应该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以寻找到更符合实际的合理措施。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是漫长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根据时展的需求,紧跟时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更好的进行,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琳.浅谈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211-212.

篇10

中职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就业,极少数学生会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于是教学中借助于介绍学校推荐就业的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确眼前的学习目标就是:至少保证各科成绩及格,可以正常毕业和参加就业推荐。也借助于高年级不能正常毕业和参加就业推荐的个例说明,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这项教育内容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时不时地提一次,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学习,否则导致了三年后不能正常毕业和正常参加就业推荐,将悔之晚矣。再加上课堂上的教听学练,课后的耐心辅导,认真的作业批改和点评,都可以不断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信心。当学生们设定了学习的目标,校园生活中就有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就不会“无事生非”了,既没有闲暇时间网络上瘾,也没有时间看口袋小说了,而且拥有了良好学风的班级自然拥有了良好的班风,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开展德育教育

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提高,再加上网络的流行,人际直接接触减少,家长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等原因,学生们的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在中职生中也不乏出现此类问题,于是我尝试着教给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帮助学生们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好思想意识和能力的储备。从课堂上师生间的问候和告别,到课堂上听课的状态,从路上见到老师要问好到帮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课堂回答问题的姿势到课后请教问题的态度,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引导学生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

主动与学生们普遍聊天,加强沟通,加强理解,互相接纳,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于沟通中逐渐消融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包括学生与我、与其他老师间的对立情绪),帮助学生们解决对于老师下达的命令,理解和执行间的关系,即理解了最好,乐于执行;不理解也要先执行,在执行中理解,而不能不理解就不执行,培养学生的执行力。这也是走入社会首先要做到的行为准则。

教学生讲究言行,注意说话场合和说话方式,多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讲究公德,不随意动用别人的东西,不影响别人的正常生活,不背后说三道四;讲究配合,互相帮助,平和心态,等等,以此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友善同学,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对于学生间发生的小摩擦、小矛盾,见到了就帮忙解决掉,公平公正,不偏不向,也指导学生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亲近家长。中职生中有一部分学生与家长的关系非常紧张,甚至于连最寻常的沟通都做不到,有回到家里跟家长没话的,有多长时间也不跟家长联系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利用老师、家长的双重身份,积极引导学生亲近家长,比如,给学生讲我在养育儿子过程中的喜悦和烦恼;教学生回家前给家长打电话请求接站,返校后给家长打电话报平安;记住家长生日和各种节日,主动给家长打电话问候,送些小礼物;假期时与家长一起完成学期总结和新学期计划,做点家务事等等,在实际生活中推动学生与家长的亲近,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交流。

施行“无意识”教育,“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至心头。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养成教育,以身作则在教学中养成,使学生在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过程中,进入养成“角色”。

三、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采取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或者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共享一个了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篇11

2 制度育人。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完备的制度保证。

常规制度有:学习和建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纪校规、班级公约等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中学生;建立“文明学生”、“文明教师”、“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评审表彰奖励制度,形成争当文明的良好风尚;建立班级四项竞赛评比制度、举办校运会,让各班在你追我赶中力争上游,树立学生集体观念,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建立教师值日制度,实行定点定时定岗值日,每个部门、每个楼层、每个时段都有教师值日,确保学校的有序、规范、安全;建立保安、生辅老师全天候值班制度、食堂超市饮食卫生定期检查制度,确保后勤保障,消除安全隐患,树立学生安全意识;建立严格的学生请假制度,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学习的恒心与毅力;建立每周一国旗下专人讲话制度,弘扬正气。

3 管理育人。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健全的组织保证。建立健全德育管理系统,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所有行政人员和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建设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进一步理顺学校各方面的关系,建立层级管理系统,形成党支部、工会、共青团齐抓共管的局面;明确各方面的工作职责,校长室、学生处、年级段、班主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目标一致,上下一盘棋,确保德育的有序开展。尤其是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有爱心,负责任,重落实,及时了解班级动态,讲究方式方法,全程细化管理,关爱每位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 课堂育人。抓好德育建设阵地保证。对寄宿制学校而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内度过的,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充分挖掘文化课的德育渗透功能。各门学科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转变预示着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目标渗透于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之中。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意渗透,或在教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施“不经意”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篇12

1.教学中重视文化和技能的教学,忽视了道德教育。在职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让他们能够顺利地进行科学文化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教育,没有限制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严重扰乱了日常教学活动。

2.家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家庭不良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由于家庭的不和睦,让孩子的性格急躁,容易出现走极端现象;一些家庭仅仅给予孩子金钱上的关心,缺乏了心灵的交流和沟通,让孩子形成了物质化、金钱化的价值观,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信息向学生扑面而来,由于他们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容易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每天堕落消极,整天上网打游戏,使学业荒废。

二、采用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针对职中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道德表现,教师要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健康、积极地学习和成长。职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获得专门技能,他们是未来的专门型人才。要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发展,不仅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他们树立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1.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不仅要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还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在课下主动和学生进行谈心,在积极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走入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存在不良道德行为的根本原因,帮助他们认真分析不良道德习惯的危害。在教师的主动关心和帮助下,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赖的感情,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主动改正不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断提高道德意识,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教师要深入探究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并对他们的进步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提高对自己的管理和约束,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随着职中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状况,他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在学生出现不良道德行为时,教师不要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是要查找和分析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使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缓解心理压力,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为提高道德素质不断努力。

篇13

“90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百般溺爱,家庭生活环境相对较优越,在父母心中往往处于中心位置,从小衣食无忧,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就可以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使他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诱惑,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思想特点。他们思维活跃,富于创造,追求创新,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崇尚另类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同时,他们渴望成才,又缺乏信心。由于网络的广泛普及,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发生了改变,“90后”大学生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和创新,他们渴望成熟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不愿意被动接受单向的知识和观念灌输式教育。但是,由于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人际关系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因此,也体现出他们思想状况明显的双重性。

(二)性格行为特点

“90后”大学生的性格行为特点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例如他们的独立自信。“90后”大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能够明确定位自我、勇敢面对竞争。相对于被动的接受前人的实践和结论他们更乐于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验证结论。他们喜欢展示自主的思想,不盲目趋同。他们善于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信息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体现更多的主动和更加自信。然而,“90后”是相对于以往任何一代人来说受到关怀和爱护最多的一代人,这也使他们在成长中受到了更多的禁锢,因此,他们极其渴望独立但又十分叛逆;他们有理想和抱负,却又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自我控制能力差,适应能力也差;他们意志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受挫能力;他们敏感冲动,虚荣心强,喜欢盲目攀比和物质享受;当他们面对自己的学业、面对多方面的压力时,他们又表现出了诸多的不自信和缺乏持续的专注力。他们十分自我,常常采用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看重自我能力和自我的表现,忽略集体的作用,缺少团队合作意识;这些都是他们性格行为中不成熟的表现。

二、加强对“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时代赋予的使命

“90后”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高校的培育对象。他们必将成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他们的素质也将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又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科技信息化、社交网络化的环境下生活成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以奉献为己任,增强创新意识和塑造诚信品质,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这无疑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时代课题。

(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需要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视。由于“90后”大学生具有价值取向多元、人生态度务实和行为方式理性等特点,他们对空洞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不以为然,对于不感兴趣的课,他们要么充耳不闻,要么反问质疑,甚至干脆逃课。如何应对“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是高校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在高校的工作中,通过与“90后”大学生的接触,了解到其内心世界和认知水平,为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加强育人、教学和管理,真正实现育人、教学和管理“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三、加强对“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