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花生在生长过程当中出现的病害种类较多,如叶斑病、茎腐病、青枯病、烂果病等,面临的虫害则主要是食叶虫和金龟子。诱发病虫害的原因较多,人为因素、气候条件、周围作物影响等,如果不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将会严重的威胁到花生的生长,由此可见,做好花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在花生不同的生长周期,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各不相同,下面本文就对不同时期花生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第一,花生播种前期的病虫害防治重要性。在花生播种前期,出现较多的病虫害就是真菌性的病害,如果其大面积的爆发,将会威胁到花生茎基部、茎部、根部和叶子的成长,这一病害主要在每年的6月为高发季节,7到8月再次进入高发季,因此说,在这一阶段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能够降低病害发生的几率,确保花生根部以及叶部的健康成长,并为后期花生的成长打下基础。因此说,做好花生播种前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是保证后期花生成长的重要举措。
第二,花生幼苗期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在花生幼苗期较为常见的病虫害是冠腐病和红蜘蛛。当花生幼苗迁入到花生田之后,花生开花前和花期这段时间内,将会出现较为严重病害,做好这一时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确保下一阶段花生正常开花结果,并保证了花生的质量和产量。在这一时期一定要确保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开展到位,不会对花生的开花和结果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三,花生结果期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在花生结果期,也会发生两次较大规模的病虫害,即6月中旬和8到9月份,病害通常出现在叶子上,同时花生的茎部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病害,尤其是当天气变冷之后,潮湿地区的病害会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做好花生病害的防治工作,能够保证期后期的健康成长,这一阶段是花生最后的成长期,只有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才能够确保花生的总产量。
总体来讲,花生病虫害的科学防治,能够有效的降低其危害,将农民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并有效的保证花生的产量和质量。在防治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将这一工作贯穿于花生生长的始终,并增强种植人员的防范意识,做好田间的水肥管理工作,并要第一时间发现病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病虫害防治的作用和效果。
2 花生病x害防治的优化策略
上文中简要分析了花生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下面本文就重点对病虫害防治的优化策略进行分析论述。
第一,培育抗病虫害的花生品种。随着技术的发展,抗病虫害的花生品种逐渐发展起来。花生品种的抗性就表现了其在逆境当中对于不利环境的反映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花生受到病虫害侵袭的机会就会降低,尽管其产量也会相应的减少,但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称之为一种科学的防治措施。从目前来看,当前种植的花生在抗性品种的选择上已经有了较好的普及状况,尽管产量低,但品质较好,农民的经济效益也会相应提升。所以说,在今后防治病虫害的过程当中,培育出优质高产的品种成为防范病虫害发生的首要任务,可以借助于技术的优势确定优良的花生品种。
第二,农业防治病虫害的优化措施。一般情况下,在土壤以及种子当中会带有花生病害菌越冬,如果连年种植的话,将会使得花生植株的生长较为衰弱,如果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带有菌的化肥,将会带来大面积病虫害的爆发,在这一情况之下,就需要对农业的防治病虫害措施进行优化升级。可以通过深耕深翻的方式将田间的病株残体去除,降低病菌的携带率,不能够使用带有菌的化肥,同时在种植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排通积水,防止出现洪涝灾害,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花生植株的抗病能力。
一块田地当中要合理的轮作,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花生的产量。在种植花生之前,最好是种植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并且要选择水源充足的地方种植,实行水旱轮作。同时需要注意,在播种之前可以通过短期灌水的方式,将田地间的病菌杀死,这样就能够为后续的种植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花生收获之后,也需要及时的深翻天地,减少病菌,为确保下次种植能够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
第三,现有防治措施的优化升级。当前,对于花生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的是物理措施和药物措施,而要想更好的实现防治的优化升级,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具体来讲,就是利用花生病虫害同样存在天敌的食物链特征,寻找花生病虫害的天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花生的保护,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对于物理防治,则可以在现有的水平之下,优化灯光诱捕的方案,多设灯源,并且将灯源的高度调制最佳状态,在灯下设置水源或者是胶质网,诱捕害虫。同时,也能够将引诱剂放在灯源附近,这样能够加大对于害虫的吸引力,更好的诱捕害虫。
对于害虫的防治,最为有效的方法还是药物防治,但是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老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合理的使用药物防治方法。需要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并且要控制好使用的方法和时间,使药物的使用不能够威胁到食品的安全。
第四,花生种植技术的优化升级。对花生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升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要提升花生的种植技术,就需要借助于技术的力量,为此,要配备好现代化的农机具,实现集成播种、施肥、保墒合垄等全套技术,并用现代农艺操作代替传统的播种技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为了更好的降低病虫害,在花生种植的过程中可以构建起花生种植防控机制,形成区域保护,将可能会引起花生病虫害的因素排除。
3 结束语
花生在种植的过程中会受到病虫害的侵扰,为了能够确保花生的产量和质量,一定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本文就结合自身种植实际,对花生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花生病虫害防治的优化策略,希望对于今后的种植工作能够有所帮助,通过优化措施的应用,可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提升花生种植的产量,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慧艳.花生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及优化策略[J].现代农业研究,2016(11):62.
[2]李彬.花生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及优化策略[J].吉林农业,2016(10):96.
篇2
1 地理位置及概况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宁武县境内,属吕梁山脉,是芦芽山国家级自然区所在地。在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的保护动物是珍禽褐马鸡。是著名的三晋母亲河—汾河发源地。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宁武县东寨镇,成立于1993年,位于山西西北部,由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高桥洼、马家庄、秋千沟、大石洞林场、怀道林场、阎家村林场的部分区域组成,森林总面积4.423万hm2,有林地面积站百分之五十,区域面积65.16万亩。
2 资源状况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总面积4.423万hm2,有林地面积2.27万hm2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22公里,林木总蓄积量为管涔林区的40%,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云杉和华北落叶松集中,素有“云杉之家”和“华北落叶松故乡”之美誉。野生的152种,其中兽类36种,鸟类116种,栖息着褐马鸡、金钱豹、梅花鹿、金雕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林蘑、蕨菜等绿色食用资源也极为丰富。公园内高山耸峙,峰峦奇拔,山脉绵延,横亘千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有旅游景点50多处。
3 主要树种及森林病虫害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主要树种为云杉和华北落叶松。大部分为针叶纯林,面积大而集中连片,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甚至暴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在林局的领导下,林场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制定防治方案,果断采取措施,控制森林病虫害,有效的防治了落叶松鞘蛾、云杉小蠹和油松红脂大小蠹的发生,防止森林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和蔓延。但是森林病虫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针对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源现状和汾河源头的生态及区位重要性等因素,森林病虫害防治要以无公害防治为主。
4 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主要特点
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不少人热衷于单一的化学药剂防治,虽一时有效,但却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例如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使汾河源头水质变差,杀伤天敌等,使动物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现在林产中的残毒问题也值得注意,如珍稀林蘑、名贵中药材、优质蕨菜等绿色食用资源被污染。因此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病虫害防治提倡大面积推广“无公害防治”。
所谓“无公害防治”,是以森林培育技术措施为基础,以生物控制为核心,以经营管理为保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培育健康森林与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自控能力和持续控灾效果的管理科学。其主要特点是投资少、成本低、可减少环境污染、不伤害天敌、经济安全、对病虫有长期的抑制作用。
抓好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不仅能间接有效的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促进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极大的保护林区群众的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绿色食品生产和林下资源的开发、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鸟语花香的国家级公园。
5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措施
5.1 确定防治、控制和检验对象
5.2 进行防治区划
依据病虫鼠等有害生物种类与分布,危害程度,防治方式等因素,进行防治区划(划分为防治区、控制区,安全区等)。
5.3 加强森林经营水平,提高林木抗病抗虫能力
(1)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良种壮苗”的科学造林原则。按总体规划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设计林种和树种,逐步扩大人工混交林,实现多林种、多树种的优良林分结构。造林种苗必须经过专业部门的检疫。
(2)禁止调运和使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林木种子或林木苗木进行育苗或者造林。
(3)对于幼林龄和中龄林要应及时进行抚育,优先安排抚育密度过大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结构不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病虫及各种外力危害使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明显下降的林分;林分改造清除已经感染病虫害的林木。
(4)对于疏林地、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实施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形成有林地,改变健康状况,改善林分卫生状况,提高林分质量。改变针叶纯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增强林木抗御有害生物的能力。
(5)及时清理火烧迹地,伐除受害严重的过火林木。林地清理,砍除和烧毁病树和垂死树,清除病株残体,这是一种较可靠的对策。特别是在危害区采用此法抑制病原的扩散是切实可行的。伐除后必须烧毁和或进行处理,否则将成为新的感染源。
(6)采伐后的林木应当及时运出伐区并清理现场。
篇3
玉米病虫害常年造成玉米减产20%~30%,利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防治病虫害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任何一个优良品种都不可能抗所有病虫害,但是,育成抗某一地区常发性主要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玉米对病虫害的抗性遗传复杂,不同材料的抗病虫能力不同[1-3]。现对几种病虫害的抗性进行论述,以期对玉米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1抗玉米螟
玉米品种抗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于永涛等[4]研究表明,抗亚洲玉米螟属数量性状遗传,受多基因控制,遗传机制复杂,分为叶片抗性和茎秆抗性,且两者无相关性,以加性效应和部分显性效应为主,个别表现为显性效应。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种亲本中,就有不少亲本带有抗虫基因,如h21、mo17、齐319等;一些对玉米螟敏感的亲本也存在抗性基因,如自330等。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浚单20、鲁单981等叶片抗虫性较好,郑单958、沈玉21茎秆和雌穗抗虫性较好[5]。
根据抗虫基因的遗传特性,要组配抗虫性能好的杂交组合,应以双亲均中抗或高抗叶片侵害和茎秆侵害为好。
2抗大斑病
大斑病是由大斑突脐胞菌引起的,分为高粱转化型、玉米转化型和对玉米高粱都能侵染的非转化型。
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分为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6,7]。质量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也有少数自交系的抗性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王玉萍等[8]研究表明,由于多个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出现,目前玉米品种中单一抗大斑病基因总体上已失去了作用,具有多个抗大斑病基因的品种才能控制大斑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地把质量抗性基因和数量抗性基因集中到一个自交系中,至少集中4个抗性基因,形成多质系,充分利用质量抗性基因和多位点数量抗性基因组合,控制大斑病流行。
目前,已知抗病基因有ht1、ht2、ht3、htn及数量抗性基因和修饰基因,需要把它们进行聚合,利用带多个不同抗性基因的自交系配置杂交组合,育成抗病品种。
3抗小斑病
小斑病是由异旋孢腔菌引起的病害,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是夏玉米的主要病害。由于品种抗性单一和全球气候变暖,该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玉米小斑病病菌存在小种分化现象,主要分为o小种、t小种和c小种。t小种和c小种分别对雄性不育的t型细胞质和c型细胞质具有专化致病性,o小种无专化致病性。我国o小种出现的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
玉米对o小种的抗性分2种类型:一种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基因作用是累加的,遗传率高;另一种是隐性单基因rhm控制的质量性状抗性。我国已鉴定出高抗小斑病材料2 000多份,但还没有发现免疫材料[9]。自交选系时,注意在早代s2~s3便对小斑病抗性进行选择。配制杂交组合时两亲本都应为高抗,或一高抗一中抗。
应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育种时,注意不要应用t型不育细胞质,以防t小种成为优势种,造成损失。我国已选出抗c小种的不育系用于豫玉22号等杂交种子生产;利用s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已大面积用于生产。
4抗弯孢菌叶斑病
该病是由新月弯孢菌引起的,是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玉米材料对该病害的抗性是由多个核基因控制,抗×抗、感×感f1代抗性普遍提高[10],有超亲遗传现象,是由显性效应和累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配制杂交组合,抗×中抗,后代则一般表现高抗。对该病害的抗性也未发现免疫材料。高抗的自交系有齐319、684、郑58、昌7-2、65232等,中抗的有p138、178、丹340、lx9801等。
5抗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分南方型锈病和普通型锈病,分别由柄锈菌和壳锈菌引起。近几年南方玉米锈病北移,已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威胁。
据任转滩[11]研究,目前应用的玉米材料对南方型锈病的抗性以显性和不完全显性为主,也存在累加、加性和其他效应。齐319对南方型锈病免疫,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免疫或高抗× 感病,f1一般表现高抗。
6抗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害。玉米感染此病后,节间严重缩短,植株矮化;根系发育不良;严重时植株叶片近于对生,顶叶丛生,叶色暗绿;植株多处产生许多蜡泪状隆起;雄穗明显缩短或很难抽出,雌穗小或无。
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很少出现超亲现象,以加性效应为主。因此,要配出抗性好的杂交1代,其亲本之一必须高抗,另一亲本至少达中抗。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达到抗或中抗的有p138、p178、沈137、齐319、齐318等,表现为从美国杂交种78599选育的自交系抗性突出。国内的塘四平头衍生系h21、吉853、515等表现有较强的抗病性。国内尚未发现免疫材料。
7抗矮花叶病
全世界有40多种病毒侵染玉米,其中玉米矮花叶病毒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我国已确定有3种病毒侵染玉米引起花叶,其中b株系为主要危害病毒,近年来在我国危害越来越严重,已逐步成为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
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因受玉米材料的基因型、病毒株系、环境、鉴定指标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尽一致。抗性基因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研究认为由1~5个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也起着较大作用,另外也存在基因互作。我国的塘四平头衍生系抗或高抗病;带热带血缘的齐318、齐319等高抗病,p178等抗病;瑞德、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子血缘基本感病。抗×抗、抗×耐、抗×感组成的二环系均能选出抗病系。
8抗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是由几种真菌或细菌危害玉米茎基部引起相似症状的总称。主要有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由根系侵入,造成茎基腐和根腐。
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是由微效多个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效应是重要组成部分。f1抗病性与亲本抗病性密切相关,且多偏向感病亲本。因此,配制杂交组合宜采用高抗系×高抗系。
9抗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由串珠镰孢菌引起,病原菌主要通过花丝和籽粒的伤口气传侵染,也有通过疏导组织由根茎传到穗轴。硬粒型、苞叶紧而厚的材料不易感病。对该病的抗性既有加性效应,也有一些显性效应。杂交种f1的抗性一般表现优于双亲平均抗性。利用2个抗病亲本的二环系易选出高抗系,配制杂交种至少选用高抗系×中抗系。
10抗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是丝孢堆黑粉菌,土传病害,土壤和粪肥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种子也可带菌入土侵染。通过幼根和幼芽侵入,随着植株生长,最后于穗期侵染穗部而成黑穗。
许多研究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的抗性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f1发病率介于双亲发病率之间。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很小,环境与基因互作不显著。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要配制出抗病的杂交组合,尽量使双亲都高抗丝黑穗病,或一个亲本高抗,一个亲本中抗。我国玉米自交系至今尚未发现对该病免疫的材料,高抗和抗病的有p138、鲁原92、齐319、黄c、丹599、mo17、综31等,中抗的有沈137、丹598、丹340、9406等。
11抗瘤黑粉病
该病是由瘤黑粉菌引起的局部侵染病害。玉米地上部分都可被侵染形成瘤,同一植株包括雌雄穗在内可多处生瘤,造成的减产可达80%。
玉米对瘤黑粉病的抗性多数认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共同起作用,个别表现有上位性效应。我国对该病的鉴定工作尚未全面系统地开展,缺乏对目前骨干自交系抗病性全面系统的鉴定,对材料的抗性评价标准也不统一。一般认为,马齿型的,早熟的,果穗苞叶长、厚、紧的材料较抗病;杂交后代较亲本抗病能力强。因此,杂交组合双亲均达到中抗,便可配出抗病杂交种。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较抗病的有郑58、178、齐319、吉63、e28、黄早四等。
12审定推广品种的兼抗情况及发展方向
目前,山东省审定推广的主要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如郑单958,兼抗大小斑病、粗缩病、青枯病。鲁单981免疫或高抗锈病,高抗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青枯病、大斑病,中抗黑粉病、矮花叶病,对玉米螟有一定抗性。浚单20抗小斑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农大108高抗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穗腐病,抗大斑病和玉米螟。鲁单984高抗黑粉病、青枯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小斑病。天泰10号高抗小斑病、黑粉病、矮花叶病,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青枯病。鲁单6006高抗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另外,还有许多审定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这些品种的审定推广应用,充分说明了育成兼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
虽然目前推广的品种均兼抗几种病虫害,但兼抗的种类仍较少,兼抗性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兼抗粗缩病和兼抗虫能力更需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广大育种工作者刻苦的努力,不断创新,为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13参考文献
[1] 赵君,王国英,戴景瑞.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遗传效应分析[j].作物杂志,2007(2):22-25.
[2] 石洁,王振营,何康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2005(5):63-65.
[3] 荆绍凌,赵树仁,叶青江,等.玉米抗病性遗传改良[j].玉米科学,2008(5):37-41.
[4] 于永涛,宋春燕,黎裕,等.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qtl分析[j].玉米科学,2007(5):1-5,11.
[5] 罗梅浩,刘艳艳,刘曙光,等.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7(5):34-37.
[6] 刘文国,孙志超,荆绍凌,等.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探讨[j].玉米科学,2008(3):121-122,125.
[7] 王桂香,庄光章,李龙,等.玉米粗缩病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8(3):123-125.
[8] 王玉萍,王晓鸣,马青,等.我国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j].玉米科学,2007(2):123-126.
篇4
1 当前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从现阶段的工作情况来看,一部分林业部门的领导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对于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无法清楚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经营方面,而忽略了林业防治工作的开展,种种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林业病虫害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防治体系不够健全
在实际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科学技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普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得不到落实,健全的防治体系尚未建立,这些都对防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1]。同时,由于投入的防治资金不足,对林区病虫害监测工作不到位,导致林区出现大面积病虫害时无法及时有效地各处解决措施,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给整个林区带来无法预估的经济损失。
1.3 林区树木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的林业经济活动当中,木材仍占据主体地位,因此为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林区往往会种植更快速生长的树木,进而导致所种树木的种类单一,而这种树木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整个林区的生态系统过于单一,造成了树木抗病虫害能力的下降。
1.4 盲目使用农药
不规范使用农药是目前大多数林区存在的问题,在大部分的林区工作人员的固有思想中,农药使用的剂量越大以及范围越广,则可将病虫害彻底清除,然而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为是极不可取的。盲目使用农药不仅仅会增加林区的防治成本,还会提高树木病虫害的耐药性,根本无法彻底根除林区的病虫害。
2 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效的有效对策
2.1 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度与资金投入
在针对林业地区病虫害防治方面,我国还未真正形成一套统一的措施,相关林区管理者对病虫害防治工作明显不够重视,从思想上对林业养护方面认识不足,并且缺乏科学合理的防治手段[2]。因此,要想从源头开始完善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则需要提高林区管理者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宣传力度,从意识上认识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在资金投入方面,对于国家以及林业部门所设立的防治专项资金要积极进行争取,确保防治资金的流动渠道有所保障;合理敦促地方政府加大对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量,针对病虫害情况严重的地区要进行综合性诊治;积极调用社会舆论与人民群众的力量,采取合理的手段将社会中投入到环保与森林保护的资金用来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2.2 提高病虫害检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林区管理者也应积极引用最新的检测技术,更新现有的检测设备与程序,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建立起更加科学的林业检测模式,利用最新的检测模式去精确了解林区树木的健康情况,确保每一颗树木健康成长,有效地抑制住病虫害问题的产生与扩散。
2.3 提高林区病虫害整治技术
要想提高林区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就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基础,更新并提高现有的病虫害整治技术,再在专业防护人员的操作下,开展病树的清理养护工作。此外,技术人员还应对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并解决,坚持贯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方针,并且在保证病树得到有效整治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的思想,种植更多优良品质的树木去改善整片林区的质量,在实现林区全面绿化的过程中,将病虫害防治工作与林区的生产发展同时进行。此外,林区管理人员对于林区的安全防范要时刻保持警惕性,避免林区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采取人工与农药相结合的方式对林区病虫害进行整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计划,并要求相关工作人T严格按照计划落实到位,保证病虫害防治技术得到有效地发挥。
2.4 控制病虫害疫情源头
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况分析,影响林区兴盛与衰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林区树苗的检疫工作是否到位,这也是我国林区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和防护基本原则[3]。根据现阶段我国制定的林区检疫技术标准来看,林区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并完善以下几点:1)加大林区防疫的宣传力度,提高林区周边局面的生态保护意识,要积极与当地居民产生互动,取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共同参与到林区治理的工作当中。2)进入或经过防疫林区的车辆人员要进行严格仔细的排查,并且不仅仅要密切关注新栽种树苗的健康状况,还要避免出现因问题疫苗流入林区而造成大面积减产的情况。3)加大林区防疫的工作力度,定期检测修整城镇周边的绿色植物,进一步增加城镇的绿化面积。以上所述的种种林区病虫害防治方法,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对病虫害疫情源头的控制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离不开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从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进程来看,对其造成最大影响的是来自于病虫害的威胁,所以,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当下发展我国林区需要做好的首要工作。然而在现阶段我国林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相关从业人员一定对这些问题提高重视,并通过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度与资金投入、提高病虫害检测技术、提高林区病虫害整治技术以及控制病虫害疫情源头等方式去做好林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而推动着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森林病虫害被认为是“不冒烟火灾”,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会带来多么巨大的灭绝性损害。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它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远远超于其他森林灾害,直接威胁森林系统的生态稳定性,破坏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营林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力度。
1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现状
1、1现阶段我国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与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连年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我国所造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林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有害生物传人发生,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较大面积的流行发生,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损害。而且人类对原始天然林的大规模开发,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现有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衰退,这样的森林资源条件势必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1、2在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程度严重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1、3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各种森防法规、制度建设十分不完善,森防工作基础设施差,致使森林病虫害防治经严重紧缺。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泥石流、火灾等灾害的预防工作都做得十分到位,各部门都能够严肃认真对待,而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森林病虫害带来的巨大损失,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远远高于其它森林灾害。
1、4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不成熟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不成熟,使得一些森林病虫害依然大范围、大幅度发生。现在人们已经避免营造人工纯林,进一步扩大混交林的比例。在林木育种、造林、抚育过程中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给病虫害的发生提供适宜环境。
1、5森林病虫害检疫工作力度不够,致使森林病虫害不能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发生。
现阶段我国森林病虫害防疫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无法实现全方位的有力监管,无法保证造林苗木的质量。更为严重的是有境外病虫害由于检疫力度不够,随着进口森林植物及其制品在我国境内迅速扩散,并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的生态灾害。
1、6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不能很好地多方面结合其他防治方法使用
当病虫害暴发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长期发展下去使病虫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得不到保证,防治效率低,而且由于化学药品在森林中的广泛使用,势必会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加剧森林病虫害的继续发生。
2森林病虫害的几点防治对策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2、1培育健康森林,从根本上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坚持从基础做起,完善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切实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大力营造混交林,必须彻底解决现阶段人工林树种单一、抵御森林病虫害能力低的问题。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基因工程等先进的林木育种技术,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加强林木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做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修枝抚育间伐等,不但可以增加林木的年成长量,还可以增强树势,提高树木对森林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保证其健康成长,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逐渐从有病治病、有虫治虫这种工作方法转变为未病防病、无病保健上来,从治标转为治本。
2、2切实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为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决策信息
建立完备的预测预报系统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措施。只有全面、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的基础信息,才能及时高效地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因此在森防工作中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所负责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调查监测,准确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各级部门要加大预测预报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规范制度的健全,尽可能做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务必定期监测情况,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真正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早发现,及时除治,做到治早、治小、治少。
2、3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力度,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果
由于经济往来的加多,现阶段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人导致本地区大面积、大规模爆发森林病虫害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做好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杜绝或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外来侵入。认真抓好种苗产地检疫检验,经检疫合格后方可用于造林。国外引进种子、苗木及繁殖材料要进行隔离试种,发现危险病虫及时处理或销毁。坚决杜绝类似美国白蛾在我国大范围爆发的现象再次出现。积极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对检疫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更好地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2、4加大科技森防,努力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各级部门应当围绕当前防治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寻求多方合作,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切实提高森防工作的技术水平,选用先进的森防手段,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2、5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重点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篇6
1.1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病虫害,影响植物的美观与实用价值,还会威胁植物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危及到其他物种的生存安全。比如松材萎蔫线材病自1982年在我国南京市中山陵首次发现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到安徽、广东、浙江等省局部地区并流行成灾,导致大量松树枯死,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且有继续扩展蔓延之势。
1.2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任务
目前,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任务是,充分认识了解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熟悉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原因及诊治,充分发挥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把其运用到防治工作中,大力推广防治措施,提升防治水平。同时加强研究目前发生规律尚不清楚的病虫,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时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确保园林植物生长健壮、优质、高产。
2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种类
2.1按园林植物苗木生长的不同时期划分
园林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病虫害的种类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苗期病虫害,一类是成年期病虫害。前者主要表现为立枯病、根癌病、猝倒病;引发此病的虫类主要有各种鸟类、兔、鼠等。后者主要表现为白粉病、锈病、炭疽病类、叶斑病类、灰霉病类、花卉藻斑病、叶畸形类、花木煤污病、腐烂病、溃疡病类、枯萎病类、丛枝病类;刺蛾类、蓑蛾类、夜蛾类、舟蛾类、毒蛾类、螟蛾类、尺蛾类、枯叶蛾类、斑蛾类;蚧壳虫类、蚜虫类、粉虱类、叶蝉类、螨类;天牛类、小蠹虫类、木蠹蛾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2.2按园林植物病虫害危害的部位划分
依据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部位还可以划分为:叶、花、果病虫害、茎病虫害、根病虫害。叶、花、果的病虫害疾病主要有白粉病、锈病、叶斑病、灰霉病类、花卉藻斑病、叶畸形类、花木煤污病、腐烂病、溃疡病类、枯萎病类、丛枝病类;刺蛾类、蓑蛾类、夜蛾类、舟蛾类、毒蛾类、螟蛾类、尺蛾类、枯叶蛾类、斑蛾类;蚧壳虫类、蚜虫类、粉虱类、叶蝉类、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园林植物茎杆病虫害主要有天牛类、小蠹虫类、木蠹蛾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园林植物根部病虫害主要有蛴螬、蝼蛄、地老虎;鼠、兔等。
3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3.1园林植物检疫
3.1.1科学划分病虫害植物。根据相关规定,一切能够引发局部病虫害危险的植物都应该视为病虫害植物。
3.1.2疫区的划分范围。通常情况下,一个已经发生疫病的地区就应该划分为疫区。需隔离、消灭疫区内的病虫害,防止其外出传染其他健康植物。
3.1.3控制病虫害的对外传播。早在1996年,我国林业部门就已经更新了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处理方法,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消毒、隔离、消灭病虫害。
3.2园林技术
首先是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一定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物种。不同的园林植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也不同。物种的合理选取可从根本上预防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也是既简单又经济的一种方法。其次是创建无病虫杂草种苗基地。不少病虫杂草是依靠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传播侵染的。因此,建立无病虫杂草留种区或留种田,是杜绝种苗传播病虫杂草的重要措施。三是合理选择园林树种和密度。依据当地土壤、施肥水平、水利条件、管理耕作方式等条件确定合适的树种和适当的密度。四是采用混交园林,避免单一树种。五是加强田间管理,提高防治效果。适时播种、适时中耕、清除杂草,合理施肥灌水。
3.3生物防治
还可引入有益于防治园林病虫害的生物,比如病虫害的天敌昆虫、一些微生物等来防治病虫害。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不危害人和动植物的安全,并且经济环保。操作起来较为简单,可以直接引入或人工培育。一是利用天敌防治;二是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三是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四是利用昆虫激素防治。
3.4化学防治
篇7
引言
水稻是广西地区非常重要的农作物,是广大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重要途径。但从病虫害防治工作整体现状来看,防治效果还不是非常理想,个别地区病虫害集中爆发问题仍时有发生,导致了稻农种植效益蒙受了较大损失。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该项工作进行研究,以期不断提高广西地区水稻病虫害防治整体水平。
1 广西地区水稻病虫害防控现状
1.1 重视程度不足
受知识和农技水平等因素影响,广西地区,特别是山区地区的不少稻农,对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依靠经验防治病虫害的现象还很普遍。认为病虫害发生是避免不了的,一旦发生,依靠农药喷洒就可以有效治理,不会给收成带来很大影响,并未认识到提前预防水稻病虫害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却是,发生水稻病虫害后,农户往往都错过了最佳防治期,导致病虫害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即使大量使用农药,也无法很快消杀,既造成减产减收,也提高了种植成本,损害了自然环境,而在广西很多地区都有着深刻惨痛的经验教训。
1.2 过度使用农药
过度使用农药是目前广西地区水稻种植业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虽然农药使用短时间内见效快、消杀效果好。但从长远角度看,过度使用农药,导致各种病虫害不同程度的形成了抗药性,一些千辛万苦研究的新型农药,使用不了几年就失去了作用,还得继续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研究新药。这致使所用农药标准越来越高、毒性越来越大,使用成本逐步上升,但同时却污染了环境、农药残留进入了人类食物链,损害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同时,稻田内原本病虫害的各种天敌也同时被灭除,这同当前所提倡的绿色、无机、环保种植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1.3 防治技术较低
防治技术不高是困扰广西地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因素。因为很多虫害特征比较明显,不少稻农一眼就能看到,基本可以做到一发生就消杀掉。而水稻病害在发生初期的发病症状并不特别明显,不注意观察往往被忽视掉,如水稻叶螟病,初期只偶尔出现一些白边,如果不及时防治,则很快大面积出现,后期再如何防治,也导致水稻减产。另外,虽然基层农技部门对农药使用也做出了推荐,但有的稻农凭经验、图成本,偏听偏信选用了一些价低质次的不合理或高毒性农药,致使防治效果很不好。在喷洒时,配比不科学、喷洒不均匀,导致水稻上部病虫害防治不力。或者选用高毒性农药,即使一时控制了病虫害发生,但一段时间过后,病虫害又集中爆发,且农药残留过高,市场难以售卖。
2 改善广西地区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措施
2.1 强化重视程度
应大力依托农技下乡途径,将水稻病虫害防治知识送到稻农手中,着重为他们介绍水稻病虫害发病机理特征、农药使用方式、田间管理要领等,大力推广优质抗病抗害水稻新品种种植,使稻农真正认识到科学防治病虫害对于提高种植效益的重要意义上。在宣传手段上,要依托报纸、短信、广播、电视等新旧媒体,全方位进行农技知识宣传。各级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要在此方面给予各种优惠,如就病虫害防治技术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对新型农药进行价格直补,定期组织农技知识巡回宣讲团,降低优质水稻品种市场价格,定期组织稻农病虫害防治工作培训等,都可以有效提高稻农科学化防治病虫害的积极性和能力水平。
2.2 实时监控病虫害发展
地方政府应指导当地农技科研部门建立水稻病虫害整体监控预警机制,联合水文、气象、农业、测绘等部门现代化、专业化力量,构建病虫害预警联动机制。对辖区出现的常规性和突发性水稻病虫害,要适时组织专业部门和人员会商研究,及时研判病虫害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办法。同时,依托短信、微信等通讯手段,第一时间将病虫害情况通报每名农户,确保防治工作提前提早。要落实岗位责任制,每个村落、每个种植区都要指定专人负责本区域病虫害情况监控,确保遇有情况,能够迅即掌握、迅速防治,以免耽误病虫害最佳防治期。
2.3 施行科学防治手段
短期内,应以在水稻种植区普及农药预防病虫害手段为主要方式,针对当地水稻生长不同时期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推广施用最佳农药品种,且应以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逐步淘汰高毒性农药。经济较好的水稻种植区,可逐步开展无人机喷洒农药和自动化喷洒,减少农药白白流失,扩大农药规范化使用范围,能够获得很高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长期时间中,应教育广大稻农积极创造病虫害滋生蔓延的不利条件,用自然的力量去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大力推广生态水稻种植技术,普及病虫害生物防治手段,选育耐害耐虫高产优质水稻品种。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农业示范田,向广大稻农全面展示新型绿色无公害水稻病虫害防治手段和效果,以点带面形成级联效应,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其中。
2.4 加强技术性指导
政府应统筹各相关单位,邀请专业农业专家,对本地区水稻病虫害发展特点、趋势等充分调研,研究制定水稻重特大病虫害预防处置办法。在7、8月水稻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适时选定有代表性的地域,对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重点病虫害,召开防治工作现场观摩会,研判病虫害发生发展态势,拟制防治手段措施。要指定专门技术人员包村包户,于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稻农科学使用农药,及时做好防治措施,将病虫害影响范围和程度控制到最低,做到虫情害情不减少减缓,人员不撤回、支援不降低。
2.5 严把市场监管
上级主管部门必须对农资农药市场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农药和水稻种子进入农户手中,减少各种坑农害农事件发生。要教育广大稻农应从正规有资质的农资站等单位购买农药,对那些遍布城乡的售卖农资产品的小超市、杂货店等安排专人定期检查,一经发现制假售假,必须给予严厉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渐普及惠农连锁超市,开展农资产品下乡活动,降低正规农资产品的价格,畅通售卖渠道,使广大稻农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合格产品。在这一过程中,要逐渐推广各种低毒无公害农药,既确保了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也实现了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无形中提高了水稻价格,实现了增产增收。
3 结语
水稻种植关系着广西地区广大农民生存生计,关系着农村地区社会安全稳定,相关部门和农技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着力普及广大稻农病虫害防治科学知识,使他们认识到科学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使水稻成为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有力帮手。
参考文献
[1]苟在阳.四川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技服务,2014(12).
[2]徐月华.永定区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现状与发展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5(5).
篇8
前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以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系统工程,其不仅以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农业资源为目标,更维护着我国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国土生态安全。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政府行为推动,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倡导集体和群众群防群治,积极参加到这项工作中来,最大限度的遏制和防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蔓延。随着近年来森林建设的力度逐渐加大,各地的森林建设如火如荼,但森林系统中的病虫害也变得越来越多,病虫害对森林的发展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同时,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当代林业发展的时代重任,也是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终极目标。本文就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深入研究。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面积不断扩大
我国经济林种植数量加大,与野生森林相比,树木种类较少,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弱。小部分树木生病后很快就会传播至整片森林,经过不断的用药害虫对药物抵抗能力增强,传统的方法很难进行根治。虫害感染面积随之扩大,给喷洒药物工作带来了很多难题。环境污染使越来越多的动物灭绝,生物链失去平衡,害虫天敌减少,导致对树木灾难性的啃食。在多种因素干扰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尤其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以及连续出现暖冬、旱灾等自然灾害,使害虫过冬时死亡率比较低,导致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发生面积进一步扩大。从2009年的17129万亩扩大到2010年的17285万亩。增加156万亩。
1.2 森林病虫种类进一步增多
近几年,我国的病害虫种类增加速度较快,目前,已发现8 000多种,其中对森林造成严重危害的也有200多种。再加之有些顽固性病害虫的特有的遗传特征,其抗药性和抗逆性在防治过程中不断增强,就现有的国内技术而言,其引起的森林虫害根本无法根治。
1.3 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工作推进难度大
监测预报工作薄弱,我国大部分林区还不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准确及时的掌握病情发作的规律并进行了预报和防治的指导[1]。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顺,在我国管理部门有农业、林业、防疫等部门,大家都有自己职责,造成管理不顺畅,在加上造林、育苗、引种这些部门很少沟通和协调,造成预防和过程治理工作效率低下。检疫检验工作不规范,一部分地区的检疫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检验检疫检测与检查站,造成了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与治理效果差。经费短缺,具体表现在基层技术与基础设施不足,缺少检疫设备与仪器和必要的通讯工作,造成了整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较差。基层工作推进不力,由于缺少人员和经费,在加上基层对这方面工作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不完善,造成基层工作素质较差的同时,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
2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对策
2.1 药物生物结合防治,减少森林受病虫害的面积
药物防治是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方法,常用的药物防治手段都是采用1.2%苦参碱烟碱杀虫烟剂进行了防治松毛虫、舞毒蛾。该药具有速效性好,对环境影响不明显,施药成本低。该烟剂一拉即可以自动燃烧,燃烧过程无明火,燃烧后无余火,比较安全,适合林区应用。而且对低龄幼虫效果更好,烟点距离5米,6天对2-3龄幼虫防效达96%。还可以在树干上涂刷药物,以提高树木对相应病虫害的预防能力。除了采用药物防治手段进行病虫害预防,还应该要加强生态防治,比如利用黑光灯、性引诱剂等诱杀松毛虫、鞘蛾以及舞毒蛾成虫等害虫;根据生态系统中的法则,利用悬挂鸟巢箱的方法来招引燕雀、啄木鸟等食虫益鸟捕食落叶松鞘蛾幼虫、蛀干害虫、松毛虫幼虫等,还要加强对益鸟的保护,从而加强对虫害的防治。
2.2 进一步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技术含量
通过提高森防科技含量,改进森林病虫害防治手段[2]。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将预防治理森林病虫害的工作与行业发展的全过程紧密结合,走林业发展和预防治理病虫害同步进行的路线。同时,要把科研方向调整到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和疑难技术问题上,走科研、试验、推广、防治一体化之路,充分做好现有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将新技术和新成果作为全面提高防治水平的重点,快速转化实用技术,及时根治森林病虫,解决防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森林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3 积极加强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
要健全管理体制,理顺不同机构的管理职能,使日常的工作中各司其职的同时能够及时合作,信息交流。同时,对基层病虫害防治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激励和惩罚机制。在预防的治理上,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监测病虫的各种动态,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的趋势。做好宣传工作[3],使基层林业职工和林农做到对危险性病虫害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也要加强多林区周围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使人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好森林方法工作,健全的森林系统对病虫害的防御系统。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和工作责任制,提高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3.结语
森林具有很长的生长周期,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之久,在森林漫长的生长发育期,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积极创新,确保森林病虫害得到可持续控制,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1.1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2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1.3 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
2 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2.1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
2.2 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2.3 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2.4 检疫工作不到位
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
2.5 防治经费短缺
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信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3 主要对策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实行依法防治
结合森林工程、林权制度改革等林业工程,特别是以明晰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在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过程中,强化“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依法充分调动林农防治的积极性,实现“群防群治”多元防治主体的局面。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宣传“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用量化的数字宣传森防工作与林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息息相关,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及全社会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危害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防治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明确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3.2 加强监测预报,推行综合治理
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及时掌握病虫害情动态,定期趋势预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同时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①县级森防站要真正参与本地区造林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在森林经营方案的审批以及造林项目的检查、验收等方面,要有森防科技人员的影子,做到没有病虫害预防措施的造林设计不予审批,达不到混交林比例的造林项目不予验收;②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建立相应的种苗基地,培育抗干旱和抗病虫害的乡土树种。要尽量减少调运种苗的数量,从采种、育苗、调运、造林的各个环节落实预防措施,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③在林业生产建设中,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营造多树种、多林种、多形式的混交林,特别是要发展乡土树种,引进优良品种、树种林种配置、林网结构调整等方面多做工作。要切实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大力营造混交林,彻底解决树种单一、人工林纯化问题;④结合低产林改造,有计划地将病虫危害严重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⑤对病虫害常发区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搞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抚育间伐等,增加树木的生长量,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病虫害的能力。
3.3 注重检疫御灾,严格控制源头
①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②积极探索警检结合、路检结合等执法模式;③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和综合消毒站的作用,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禁带疫植物进入我县;④加强产地检疫,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3.4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19-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工业时代,生态环境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植树造林成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但造林工程若是单一树种,特别容易吸引某种特定害虫,且病虫害繁殖能力非常强,对造林工程的破坏非常大。因此,研究造林工程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以及处理办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造林工程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必然需要提高绿色植物的覆盖率。造林工程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还能够有效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净化空气,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但造林工程易发生病虫害,严重影响到造林工程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避免病虫害对造林工程的影响,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范造林工程中病虫害的发生。
3 造林工程病虫害特点
3.1 危害范围广
在我国造林工程的发展过程中,病虫害在樟子松等单一树种的种植中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危害范围广,难以进行控制。病虫害的繁殖能力较强,如果没有及时对病虫害等进行处理,害虫的繁殖就会越来越多,从而威胁到整个森林的存在。我国很多地区的造林工程都是由于病虫害而遭到破坏,森林面积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森林的长期稳定生长。
3.2 病虫害种类多
造林工程病虫害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病虫害种类多,目前已知的病虫害种类就达到了几十种,并不断有新的虫害出现。以我国“三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的樟子松为例,樟子松森林中常见的病虫害有松针锈病、赤枯病、红斑病、松枯梢病、松梢螟、球果螟、松毛虫等,其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各不相同,给樟子松病虫害防治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4 造林工程病虫害的处理办法
4.1 加强预警
病虫害预报监测工作是造林工程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因此,工作人员要加强预警工作,将病虫害的预报监测放在工作的首位,在管辖的林区内开展病虫害情况调查,准确而全面地掌握林区病虫害情况,做到发现森林病虫害后第一时间内进行防治。由于造林工程病虫害发生速度极快,相关部门要以县级监测中心为基础,以省级重点监测中心为骨干,以国家级监测中心为龙头,建立并完善检疫御灾体系、病虫害防治预警体系以及防治减灾体系,不但要能够掌握林区内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区域性的预警,还要结合林区气候条件以及实际的森林资源情况等对林区主要的病虫害进行长期的监测与预警,以便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为造林工程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4.2 多手段防治
4.2.1 生物防治
在造林工程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生物防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杀灭害虫。因此,保护害虫的天敌非常重要。与化学防治等防治方法相比,生物防治对林区环境和人畜等危害程度较小,具有长期性的优势。以樟子松松梢螟和球果螟防治工作为例,工作人员可以采取放蜂治螟,在每年松梢螟和球果螟产卵集中的时期,采用寄生蜂保护器,培养长距茧蜂,使其寄生到松梢螟和球果螟幼虫体内,进而消灭害虫。
4.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一种综合性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其使用简便,效果明显,对林区没有污染。具体来说,造林工程中的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有人工捕杀、隔离法以及诱杀法等。人工捕杀指的是对病虫害中个体较大的、容易捕捉的害虫,工作人员可以动员林区周围居民进行人工捕杀,并配合其他防治措施进行防治,这种防治方法成本低、效果显著;隔离法则指的是对于一些传播速度快,扩散迅速的害虫,为了防治病虫害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保护其他未发生病虫害的林区资源,工作人员可以在病虫害发生地与未发生病虫害的林区之间建立隔离带,从而阻止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诱杀法指的是工作人员利用害虫的某种趋性进行诱捕,这种防治方式使用简便,经济高效,常见的诱杀法有灯诱捕杀法等,其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捕杀。以樟子松松毛虫防治工作为例,在松毛虫上树之前的早春时期,工作人员在樟子松树干距离地面1 m处缠绕毒绳或者是塑料环,要注意在用毒绳隔杀松毛虫幼虫时,毒绳药物有效期要在松毛虫上下树开始后的一个月左右。采用塑料环时,环的宽度要略微宽于松毛虫体长,缠绕前要将樟子松塑料环下有沟缝的粗皮进行刮平,以阻止身体较小的幼虫钻过。
4.2.3 化学防治
在现阶段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化学防治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工作人员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结合林区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农药市场上选择合适高效的化学药剂。另外,工作人员还要在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时期进行用药,用最少的用药得到最佳的效果。对于造林工程中的一些常见病虫害,要使用对口药物,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化学药物进行配兑,以杜绝滥用、乱用现象。以造林工程中常见的樟子松为例,采用化学防治方法防治樟子松松针锈病时,可以在樟子松上喷洒25%浓度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和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者是15%浓度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其用药间隔为15 d,喷洒2~3次。另外,62.25%浓度的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70%浓度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5%浓度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3500倍液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采用化学防治方式防治樟子松赤枯病时,可根据本地区实际的气候情况,在樟子松上喷洒20%浓度的三唑酮乳油800~1000倍液以及70%浓度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喷洒3~4次。另外,还可以喷洒40%浓度的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和75%浓度的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洒间隔为15 d。
5 抚育管理
抚育管理是造林工程中对病虫害常见的处理措施之一。以樟子松为例,当樟子松林区发生松针锈病、赤枯病以及红斑病等病虫害时,工作人员要加强林区的抚育管理,提高抗病能力,及时清理林区,保证林区通风性、透光性良好,尽量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严禁调运带病的苗木以及上山造林,防治病虫害的进一步蔓延。
6 结语
总而言之,造林工程病虫害危害范围广,种类繁多。在实际的防治工作过程中,人们要根据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加强预警,进行抚育管理,并合理选择防治方法,以促进造林工程中林区资源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永禄.工程造林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分析[J].科技传播,2013(22).
[2]牛有林.林业病虫害的特点及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
篇11
黑龙江林区是全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和蓄积均居全国前列,而且多为天然林;树木种类百余种,材质优良,利用价值高的30多种,如红松、云杉、水曲柳等。松木河林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65.8%,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属生态公益型林场,主要经济项目为食用菌、坚果、苗木花卉、木耳和五味子等,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到松木河林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松木河林场为例,通过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研究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1、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常发性病虫害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增加了防治难度
受气候和环境变化影响,防治技术的限制,以及人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纯林面积的增加,常发性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一直居高不下。另外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不重视,退耕还林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加大了防治难度。
1.2病虫种类增多,加大了损失
很多地方的次要害虫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很多病虫发生变异或基因突变,产生不少新种类或耐药性的病虫,再加上很多外来品种的侵入,使当地的病虫害种类增多,增加了防治难度。
1.3灾害时有发生,损失严重
很多过去就威胁程度较重的病虫害至今未得到较好地控制,例如天牛、鼢鼠等。有的地区甚至年年发生病虫害,造成严重的损失。每年因病虫害造成大量林木减产,生长速度下降,且淘汰率增高,给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另外很多病虫害的潜在威胁依然很大,特别是在以前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化学药物实现的情况下,之前得到控制的病虫害很有可能再次复发,并扩大危害面积,给林木造成毁灭性打击。
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2.1防治意识不足
众多的林业企业只看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将工作重点放在森林资源的开发上,而忽了对森林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没有足够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且不能及时进行防治,最终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2.2防治技术不足
当前林业部门和企业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主要还是采取的化学药物防治,虽然在初期有较好的效果,但长久以来,林木对很多化学药物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而且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还会造成农药污染,影响生态效益。另外还出现了变异的耐药的病虫,为了较好地防治就需要效果更好的化学农药,进而再次产生耐药的病虫,形成恶性循环。
2.3防治投入不足
当前企业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资金的投入较少,使病虫害在高发年份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防治,延长了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加重了危害。而且由于缺乏资金,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不能应用有效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和设备,也就不能及时控制病虫害的蔓延趋势,解决病虫害对森林的影响。
2.4防治机制不足
我国林业部门的管理体系是纵向行政管理体系,对于政策的传达有着良好的优势,但是缺少横向的不同林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导致在发生森林病虫害时因为不能及时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使病虫害进一步蔓延,得不到良好的遏制。另外,实现病虫害防治的先决因素首先是发现病虫害,而当前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工作效果较差,不能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预测发生范围,从而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加大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上的损失。
3、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3.1提高病虫害防治意识,加强宣传
通过发放宣传单、开办森林病虫害讲座、病虫害防治技术试验等活动,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提高林业企业和人员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尤其是对外来物种的防范意识,重视病虫害的危害。同时也要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加强社会对森林病虫害的认识, 从意识上为病虫害防治工作打好基础。
3.2完善病虫害防治体制,加强管理
林启企业和部门应建立健全完善的防治体制,特别是在病虫害发生期间,加强不同单位之间的协调合作;设立独立的病虫害防治部门,落实责任,明确防治制度,遵守“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加强监督体系的构建,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督促企业和个人做好防治工作;加强森林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规范植物检疫执法行为,严格把关林木的引进、检疫、监管和复检等工作,防止外来物种的侵入和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
3.3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加强效率
加大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创新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推行生物防治(例如以虫治虫、以鸟治虫等)和物理、机械防治(例如灯光诱捕器等)措施,减少投入成本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开发新型的靶向性强的生物农药,在提高防治效率的同时降低耐药性的发生。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应用,学习并引进他人的先进技术,提高监测和预报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病虫害要针对其特性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目的的提高防治效率。
3.4加大防治资金投入,加强建设
林业企业或部门应该加强对病虫害防治的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和设备,以及先进的病虫害监测和预报设备;增加人力资源的投入,以良好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从事防治工作;加强森林资源的建设,特别是对人工单纯林,要增加植物种类,从本身的生态系统方面加强病虫害的预防。
结语
森林是国家进行林业建设的重点资源,是影响生态平衡的主要林业产业。病虫害是影响森林质量的重要灾害之一,常对森林资源造成毁灭性打击,不仅会影响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林木的生长速度,还会影响林区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我们需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和有效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措施。
【参考文献】:
篇12
在林业管理过程中,虫害的防治是工作中的基础工作也是重点工作,只有对林业范围的树木做好虫害的防治工作才能够让林业管理工作更顺利的展开。为此本文针对虫害防治技术对林业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解说,简单的介绍了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并详细的阐述了相应的虫害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林业虫害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
1林业虫害形成的根源
林业虫害形成的根源较多,为了更好地有效的加强对其防治,应对其形成的根源进行分析:一是现代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林木资源旺盛的需求,导致大量天然林被砍伐的同时又大量种植人工林,使得天然林数量正在逐渐锐减,而人工林数量则在迅速增加。二是人工林自身在虫害防御能力上较差,经常出现被虫害侵害的情况,使得林业资源饱受虫害的困扰。三是在加大人工林种植面积的同时,并没有针对性的强化林业管理,林种的单一性引发的环境虫害的徒长,导致林业虫害较为猖獗。四是在人工林营林过程中不按照要求使用农药,导致林业周边的有益生物被大量杀死,进而导致虫害防治受到影响。五是虫害自身的繁殖速度较快,且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进而使得虫害防治经常出现反弹的情况。
2林业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被应用到林业管理中,但是从目前我国林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的发挥。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人们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不足。在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防治工作缺少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相关的防治技术手段不能得到全面应用;二是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缺少专业的工作经验。目前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大部分管理人员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大都缺乏工作经验,因此不能熟练掌握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而大大降低了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三是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目前大多数林业企业都是采用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不但影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还限制了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发挥。
3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3.1基础防治
在林业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针对进入林区新树苗进行基础的虫害防治,这样就能够在根源对树苗进行管理,而且还需要在新树苗进行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相应的检测和监督,查看该区域是否存在虫害的潜在危险,并对栽培的区域进行土壤检测,若是土壤中存在虫害危险或是存在虫害滋生环境,就需要对该地区进行大范围的除菌和消毒,确保栽培的环境和质量。再者,针对虫害基础防治也要注意在新树苗的挑选上,应该注重树苗的枝叶以及根部,还有就在树苗栽种之后,需对周边进行杂草的清洗,若是发现虫害就应该进行彻底的清除。
3.2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者其他生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在有效地实现病虫害防治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主要的生物防治技术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比如在林间引进一些天敌昆虫,有效地降低和控制病虫害,维持林间的生态平衡,实现林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种是引进益鸟进行病虫害防治。比如可以在森林中建立鸟巢,吸引和引进啄木鸟、灰喜鹊、山雀等防治病虫害的益鸟,从而实现病虫害的防治。还有一种是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行有害病虫的防治可以很好的促进林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合适的营林方式或者进行抗虫品种的培育等。
3.3化学防治
所谓的化学防治就是利用化学药剂对林区范围内的树木进行虫害的预防,这些预防的化学药品多数都是天然物质和生物药品,不会对林区内部的环境产生影响。在化学防治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利用涂抹的方式对感染的树木进行处理,并且对涂抹的位置进行包扎,这样就能够保证药物的发挥。其中化学防治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挑战,因为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工作的环境也非常的恶劣,所以,化学防治虫害一般都是针对林区的珍贵品种进行的。再者,就是针对林区进行化学喷雾,将预防虫害的药物喷洒在植物的表面,这样方法比较简单,而且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唯一的缺陷就是因为长时间喷射同一种药物,导致很多树木对其有了抗药性,所以防御的效果一般。
3.4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即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达到对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是一种纯天然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自然的光、电及声波等物理现象,达到消灭虫害的目的。比如对已感染过虫害的林木采用高温杀毒的方式,消灭害虫及病菌,以避免害虫的扩散与传播。物理防治可确保虫害根除或消失,相对其他防治措施,副作用较小且不会对物种及生态平衡产生破坏,应在防治与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和推广。
3.5做好林业检查
林业部门应当落实自身的监督职能,首先仔细检查当地木材加工厂中木材的情况,并通过建立检测台账的方式来对林业产地进行严格的检查。同时为了防止病虫害通过外部渠道入侵林业中,导致病虫害的爆发,还要仔细检查加工完成的木制品。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积极学习先进的防治技术,并提高林木的检验水平,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并隔离和控制检查出来的病虫害,防止疫情传播到我国林业中。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林业防虫害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切实注重问题与教训的总结,并切实注重林业虫害监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切实创新虫害防治技术,并对现有的林业虫害防治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更好地推动林业虫害防治成效提升和优化,并为此而不懈的努力。
篇13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森林管理与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林业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工作人员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高,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森林
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力度,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一、森林病虫害问题严重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病虫害问题严重会影响
森林苗木的正常生长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都无法逃避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苗木造成的巨大伤害。不同种类的病虫害会对苗木的不同部位造成影响。当病虫害在森林内蔓延时,会使大量的树木同时出现健康
问题,治理起来是非常麻烦的。我国森林丰富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虫害问题,这是森林工作的主要困扰。
(二)病虫害问题严重会影响
森林生态环境和经济收益当病虫害开始在森林里蔓延时,区域范围内的苗木的形态都会被侵蚀,整体生态景观被破坏,生态运行系统也被破坏,使生态环境无法平衡。病虫害问题严重不仅会影响生态环
境,还会带来经济损失。森林中的林木具有经济价值,是森林的主要收入来源。病虫害毁坏林木,就会导致经济林木销量降低和经济收入降低。
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
(一)对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和治理方法缺乏正确认知
负责森林管理工作的有关人员对于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和治理方法缺乏正确的认知,这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森林管理部门中的工作人员中40岁至60岁的比例很高,这
个年龄段的工作人员对于森林病虫害的认知水平不高。针对有关的病虫害的种类、危害与防治措施等专业的内容更是不甚清楚了解,加上组织学习与培训的机会更是寥寥无几,导致大部分负责防治森林
病虫害的工作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工作能力,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是非常不合格的。
(二)投入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技术资金不充足
由于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投入到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方面的技术和资金也是远远不足的,这导致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技术手段都是非常落后的,去除病虫害的效果也是不如人意的。
在我国使用最普遍的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是无针对性的广范围的喷洒多种有机农药。这种方法是最传统的,也是缺点最多的。另外,大范围的喷洒农药还可能会对不具抵抗性的某些树木产生危害。
(三)没有建立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体系
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所处于的阶段是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较落后,无论是细节方面的认知和技术,还是整体方面的防治措施体系。我国森林保护和管理部门的针对森林病虫害展开的工作主要是治理
方面的,而对于防范方面的措施则非常少。等到病虫害已经出现的时候才开始治理,就已经出现损失了。如果及时做好防范的话,可以避免一些病虫害的出现和损失。
三、采取措施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能力与效果
(一)提高负责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人员的知识与能力
提高森林病虫害防范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要从意识和态度方面下手,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后期开展一系列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写入
具体的规章制度,形成一个需要严格执行的准则,从而增强其在工作人员心目中的地位。每个季度都要组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工作人员对森林病虫害的认识。招聘具有新思想和专业能力的年轻工
作人员,为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注入活力。
(二)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科研工作的资金与技术投入
地区范围内负责森林管理与保护的部门应当通过向上级审批专项资金或其他方式来增加对森林病虫害科研工作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开展技术研究工作并购买先进的设备投入使用。目前森林病虫害防治采
取的措施种类有很多,并不局限于投放有机农药,还包括喷洒生物农药、做好不同种类树木种植计划等。首先,在森林地区内种植树木时,可以考虑不同种类树木之间的影响关系,从而培育混交林来抵
抗病虫害。其次,要增加生物农药的喷洒量,降低有机农药的喷洒量。生物农药的副作用比有机农药低很多,这就需要通过技术研究发现有效的生物农药,然后才可以投入使用。
(三)依据森林病虫害产生原因建立积极的预防体制
良好的预防机制体系所采取的措施能够避免很多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的森林病虫害问题,从而无需增加资金支出进行病虫害治理工作,也避免造成森林范围内的经济损失,所以建立积极且完善预防机制是
非常必要的。首先,在不同的季节开始之前,要明确哪些病虫害容易在该季节出现,之所以会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并针对这些原因做出具体的防范措施,破坏森林病虫害产生的环境。其次,要做好检测
监察工作,利用现代遥感技术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向,立即做出诊断是否为森林病虫害发生前兆。最后,人造林最好种植混交林,通过不同种类林木之间的关系来抵抗病虫害的危害,多种植抗虫
害能力强的树木。
(四)针对森林病虫害存在具体问题制定恰当治理方案
当森林病虫害主要伤害的是幼小的苗木时,这时最好不要用有机农药,因为有机农药可能会对小苗木的生长产生消极影响,要用生物农药来对抗那些病虫害。举例来说当苗木被国槐尺蠖伤害时,要用生
物药剂Bt乳剂来治理。当森林病虫害只是对某一范围内的某一种树木造成伤害时,坚决不能在范围内直接喷洒有机农药,因为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种类的树木。要选择对其他树木无影响的农药类型。
四、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利于为建设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做贡献。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效果,需要提高负责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人员的知识与能力,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科研工作的
资金与技术投入,依据森林病虫害产生原因建立积极的预防体制,针对森林病虫害存在具体问题制定恰当治理方案。
参考文献:
[1]韩彦荣.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林业生态环境建设[J].中国农业信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