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

篇1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是宏观经济学导论,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定位、发展历程及基本研究方法。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对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所包含的最基本的理论作全面的介绍。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分别就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供给和总需求、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第十二章对当代西方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流派的的发展、基本观点、分歧及新近动向作了简单的介绍。从全书的目录可以看到,作者对其中每个部分的理论和实践案例部分作了若干详细划分,结构清晰。同时,对本学科每部分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系统地阐述和辨析。这是此书区别于其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语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性强

宏观经济学在进入中国的很长时间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不可攀,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懂、听得明白的学科,认为那是政府官员的事情,和普通百姓生活没有关系。因此,很多的教材、专著对于宏观经济学的介绍基本上采用的是晦涩难懂的语言,让人敬而远之。读过这部宏观经济学教材后发现作者叙述的语言简练、直白,让读者看后能够感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是可以学得懂的。尤其是其中引入的案例,其语言直白、透彻,把经济中的问题用百姓的话说了出来,让人更容易接受。语言的通俗性是这本教材的一大优点。

三、反映了学科的重要进展与主流成果,具有前沿性

作者不但介绍了已较为成熟的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而且还加入了近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了出来。如在国民收入核算部分对当前热门话题绿色GDP的介绍,失业与通货膨胀部分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分析等,这些都是目前政府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量的这些前沿性研究资料的引用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有学者在讨论我国学术界的学术规范性时曾说过,判断一本学术著作或论文的价值之高低,资料来源的多寡和可靠性不能不视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从这方面来看,本书的资料是丰富、新颖而又可靠的。

四、宏观理论实践化,兼顾理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宏观经济学真正的舞台是阐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开发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在对理论介绍的同时,书中在每一个重要章节甚至知识点之后,都附有相关的案例及分析。例如,为什么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如此之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是什么?……这些案例大都分析透彻、精辟到位,能很好地体现出真实世界中所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书中出现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发生在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了一些作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所积累的成果。这就克服了时下不少翻译出版的国外宏观经济学著作在联系中国实际方面存在的不足。

篇2

1.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合同的重要性

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决策者,其对经济合同重要性的认识会对整个企业产生影响,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的认清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认识到经济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企业的管理活动应该以经济合同管理为重点才能规避经济合同风险,提高企业运行中的安全性。在具体的企业管理活动中企业领导不仅要重视经济合同的重要性,还要具备相应的经济合同管理知识,在经济合同的管理活动中处理好市场与经济合同、经济合同与经济合同管理、合同与合同法这三对关系。企业的主要领导要从根本上提高对经济合同管理的认识,就要熟悉经济合同有关的法律知识。所以当前企业主体的主要领导要有计划、分期、分批进行合同法培训。

2.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体系

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要想强化企业的管理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经济合同作为企业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凭证,可以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合同的管理水平,只有建立健全企业的经济合同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经济合同的积极作用正常发挥,帮助企业规避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风险。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合同管理的组织网络,一部分是合同管理的制度网络,企业经济合同管理的组织网络是指企业在内部形成的固定的长效的经济合同管理主体。对企业主体金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交易行为进行合同管理,对合同的签订、内容、形式和法律效力进行跟踪式的维护服务。制度网络是对经济合同的制度性管理,包括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经济合同签约权的明确,因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企业的法人代表不可能参与企业的所有合同签订活动,所以企业要制定明确的授权委托制度。代表企业签订经济合同的个人应该具备合法的资格,并对签订的经济合同负有合同期内的直接责任。

3.把好经济合同的签订关和审查关

经济合同作为企业主体社会经济活动的准则协议,其规定的内容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所以在企业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合同的审查和签订至关重要,有能力的企业要设置专门的法律顾问对经济合同的内容进行系统、科学的审查,确保合同的内容对企业主体有利。同时要对合同内容的法律效力进行审查保证经济合同对合作的双方都有约束力,并在合同中约定责任条款,对合同有效期内的单方面毁约行为设置惩罚条款,保证经济合同对企业主体经济利益的有效保护。

篇3

1.经济核算的内容

首先是核算产品。在企业进行施工时,还要分析、对比、记录实际施工量、建筑施工面积、建筑安装量、产品质量以及合同完成情况等。并且细致考核建筑产品的价值、工期等因素,对企业施工计划的完成量进行检查,并对社会对产品的满意程度进行分析。其次是核算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在企业进行施工时,经济核算中最基础的核算时核算生产过程中的损耗,核算生产过程中损耗的材料、机械设备、人工费用等,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总成本进行整体反应。并能够及时发现企业施工浪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确保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再次,核算资金。企业资金核算指的是监督、记录、考核完成生产任务占用的资金,以企业施工周期长的特征为依据,提高资金的运转速度合理利用率。

2.经济核算基本的方法

首先是会计核算,指的是以企业资金和物资的收支变化以及经济活动状况对经济的价值形态进行客观反映。其基本预算单位是货币,通过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全面以及系统的计算,进而准确编制会计报表。其次是统计核算,是指以会计核算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对现阶段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客观反映。以统计方式为依据进行分类、整理以及研究,将企业生产以及经营的全过程和综合结果进行真实的体现,还能以统计核算数据为依据对当前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3.对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首先对经济活动的内容进行分析。针对企业整体的经营活动以及个体单位,综合分析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第一要分析其生产状况,主要是分析产品的完成情况、材料的供应情况、材料的损耗、机械设备的施工状况等。第二以工程造价为依据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工程造价的整体,、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费。第三,以产出利润为依据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利用的形成情况、利润的分配情况、分析利润的综合水平等。经济核算活动应用的主要分析法是比较法和平衡法。比较法作为经济核算活动中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对实际数据和计划数据进行比较,也就是对现阶段完成的实际数量和原来完成的数量进行比较,了解完成计划的情况,将问题原因查明,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平衡法指的是以四柱平衡理论为依据分析经济指标。

三、实施责任成本管理,最大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

责任成本管理的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哪个部门负责控制成本,就由哪个部门管理可控成本。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生产特点,结合工程标价的构成和成本发生的区域,分别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进行预算、定额、财务、会计管理,以确定的成本和目标利润,有效控制产生的成本费用。第一,企业一定要管理工程项目施工的任何一个环节,并将其纳入工程成本费用管理的范畴。还需进行前瞻性的管理,对工程成本费用的形成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另外,也要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避免成本超过预期。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有可能不能依照规定的时间完成项目,需要将项目分包出去。此时需要对分包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以收入为依据明确指出,以责任成本为依据进行工程招标。企业最好选择良好实力、信誉以及员工素质的单位,以此支出最小的质量成本。企业要以工程进度为依据,对材料成本以及外委加工进行控制,还需在材料消耗定额的指导下严格执行材料消耗计划,避免材料回收,并加强对现场的管理,将材料堆放在合适的位置,避免在搬运、仓储以及摊销过程中产生耗损。最后以分包合同为依据结算工程费用,一定要在有关质量部门验收工程合格之后,再由经营部门结算其实际完成的工程量。2010.10.28~2013.9.26,富豪商业大厦(合同总造价共2,800.00万元),笔者主持了该项目的投标工作,并参与了项目管理。该项目被评为2012年“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第二,对质量成本和安全费用进行控制。当前,良好的质量信誉和增加质量成本是其占领建筑市场的重要措施,企业项目经理指导完成质量进度控制系统的构建,准确分析和预测可能影响质量以及进度的某些因素,不仅创造社会价值给企业,也大大降低支出的质量成本,同时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对安全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公司、项目经理部和班组都要订立安全责任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或者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并由个人责任人和班组承担责任。还需确保投入足够的资金到安全设施中,避免发生安全事故,避免带来的损失超过安全投入,也避免带来过大的影响。2011.12.30~2012.10.12,开平市梁金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无害化改造工程(合同总造价共2,254.74万元),笔者主持了该项目的投标工作,并参与了施工管理。该项目被评为2013年度“江门市优良样板工程”,2013年度广东省市政优良样板工程。第三,充分合理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具有远见的制定工程进度的计划,促使其尽量契合变化后的施工条件,还需实施动态控制。依据变化的情况实施项目,并不能影响总进度计划,然后对进度计划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调整,有效提高劳动效率。也要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工程。因此,项目经理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企业经济管理可以以正规标准的科学管理为基础进行理性化的管理,促使企业以标准的规章制度为依据,严格控制运营成本,严格要求质量监测。只有制定好企业管理制度,确保正常运行经济管理活动。标准的管理模式可以避免企业管理人员行使权利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因素表现出不正当行为。理性化管理模式明确了各方面的运行规则,避免企业由于主观因素产生不合法或者合理的经济活动。

四、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

管理需要正确的“管”。也就是说企业管理具有约束性,并且以人为中心,这是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针对性、可行性以及稳定性,确保制度执行的公正、严格以及连续。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管理艺术进行管理。并且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发员工的责任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力,以此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最大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建筑企业建立现代化制度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虽然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改成股份制,也建立了公司法人的治理结构,可是还不能明确职责,以合理科学的工作制度推动企业发展。这需要企业规范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治理结构,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虽然现实是我国的各项科学技术不断飞跃,是很美好。但是在企业的发展现状这个问题上,依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即使一些企业的管理技术实力已经非常科学与先进,但在经济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亟待我们去解决。因此面对上述问题,不能正确改善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企业根本无法健康有序的运转,使得硬件设施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也不能提高。现在流行在经济管理圈子的一句话:“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个管理的理念充分说明经济管理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不仅需要严格的法规约束,而且还需要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来配套实施,这些人性化的配套措施,比如心理分析与教育、企业的文化建设以及隐性教育等等。通过实施这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能够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效果。

1.2经济管理的自动化与科学化

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作为参与管理的我们应该学习先进的管理成果,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于此同时,我们也还应该科学和有效利用计算机通讯和自动化设备,以求方便控制与安排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可以有效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1.3专业与民主化的经济管理

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来说,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很难实现民主化的。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中,我们也能看到他们通常采用民主的措施进行表决,这种做法是比较先进的民主化更人性化,这些民主措施是最好的策略,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也有利于企业开展各项规章制度。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慢慢适应才可以。另外企业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质量与高水平的素质。首先对于经济管理者来说,就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丰富的管理经验,应该具有较高的水平。再者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和基础理论知识,拥有高效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除了要能够了解每个系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的体制之外,还要深谙发达经济体的管理措施,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各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并且熟练地掌握这些先进设备。

2、现代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2.1 多元化的沟通方式

所谓多元化的沟通方式,也就是分权,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决策,如此以来企业决策的重心下降。重心下降的话,也就需要企业内部信息得到有效的传达,有效的上转下达是多元化沟通成果的体现。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信息在传达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扭曲或丢失,无法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因此,为了确保这些信息的有效传递,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扩大沟通渠道,提高沟通的水平,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体现出人性的特点,使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让每一位员工都有一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让每位员工都能参与决策之中。

2.2经济管理方式由硬件向软件转变

过去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硬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而忽略了管理知识产权等软件。这也直接导致一些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相对松散,只是停留在专利申请的层次上。分析其原因,第一因为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缺乏法律意识,其二是企业没有彻底了解产品,对于产品的引进与生产、销售和其他环节上的知识产权认识上存在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存源泉变成了生产技术的创新,也就是说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将成为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因此在未来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必须实现由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的转变。

2.3实现集权到分权的转变

现代经济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分权行使、集约执行”。它的性能主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中的团队合作。在这种团队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概念可以不被着重强调。这是一种建立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基础上的自律,这种自律与目标能够统一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这种团队没有固定的成员,是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实现有机结合,让每个员工都能找到自己在团队中所占据的位置,精诚合作,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这样的团队合作模式,实现技能和知识有效共享,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除此之外,未来分权的发展也因为现代企业日益复杂的任务而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也就是说由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依赖性很强,越来越多的决策权力下放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共同参与决策的优点是它可以充分协调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一旦所有的员工都能参与决策过程,那么决策的实现将会得到大部分的员工的支持,如此一来将会对更好地完成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目标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2.4积极激励员工

随着经济的发展,同行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重要,这是关乎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实力,企业必须考虑改变评价和奖励员工的方法,建立长期激励机制。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实施员工股权激励方式,换句话说也就是企业给员工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给定的价格购买某一企业的股票。一旦员工在企业内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其自身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将紧密相连,这不仅使得员工在心理上能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员工工作热情也会大大提高,久而久之必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在未来,这样的激励措施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

2.5、向客户导向发展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以技术为导向的传统经济将倒向顾客。传统的卖方市场将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所以企业应将消费者作为生产经营的核心,高度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调整生产经营模式。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建立一个以市场调研为基础,通过定期市场调研,了解行业的发展和竞争趋势,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时投资开发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篇5

在我国,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特别是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加强与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会(审)计师事务所合作,实现校企联合,共建产学研基地。具体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高校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锻炼。当前,高校教师有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虽然有着全面系统经济管理理论知识,但相当部分教师缺乏实务经验。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需要通过实务的提升,促进其教学联系实际。产学研基地为这些教师了解实务,在教学中引入实际问题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提供了平台。同时,通过高校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锻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中指导老师不足的问题。

二是合作开发教学案例与应用软件。利用产学研基地拥有的案例素材,开发教学案例。通过产学研基地将案例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而且每年组织案例分析比赛,邀请实务专家予以点评,提升学生综合分析与职业判断能力;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中加入案例分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和企业可以考虑投资共同合作开发物流、财务、信息系统等管理软件,以此推动应用研究。

篇6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针对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先提出。他们在合写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中,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使公司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尤其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的内部因素比企业的外部条件更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企业对用户价值的维护和增值,还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2.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竞争优势,生产出一系列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企业通过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技术后,将核心技术渗透到核心产品中,而核心产品又衍生出某个或多个最终产品,具有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作用。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5.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学习积累得到的,不能通过相应要素市场的买卖获得。6.时间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具有可持续性,但这一持续性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地培育和创新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饭店业先后引进设备、引进管理、引进人才并引进世界一流饭店的先进管理经验,经过选择、吸收,众多的饭店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饭店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向我国饭店业大力扩张和渗透,加上我国饭店业内部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中国饭店业面临日趋剧烈的生存环境,只有通过打造自己唯一的、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饭店核心竞争力是指饭店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获取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优势的核心性能力,语文教学论文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管理机制、饭店文化、人力资源、服务质量管理、品牌建设、营销网络、集团化的市场竞争策略等。饭店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的合成,即饭店的产品、管理、营销、决策、信息、文化等能力的合成,是根植于饭店内部组织运营中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结合体,是饭店内部组织学习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饭店业整合资源的能力和为顾客创造价值,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能力,是饭店通过长期的积累、深化、升华而相对稳定和系统化的有机整体。

三、基于饭店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饭店经营管理模式的含义

饭店作为以有形的空间、设备和产品服务于消费领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其效益来自于科学的管理和灵活的经营。饭店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以管理哲学、经营风格、服务特色、运转机制为核心的运作体系,它是在一定管理哲学或观念支配下,在饭店运转实践中,体现其经营风格与服务特色的定制化、系统化的管理规程与操作方式。

(二)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构建饭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饭店企业的运营中,核心竞争力是饭店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在企业运行中,顾客所关注的核心价值物化为饭店核心产品为驱动力,创新形成的终端产品为载体,通过饭店营销环节的价值传递作用,使顾客获得价值吻合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实际的选择,并表现为顾客忠诚度,最终形成饭店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同时,饭店企业通过主动获取顾客信息和战略审视,不断更新、强化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作用过程。

(三)饭店经营管理模式构建

中国饭店业从无到有,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积累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管理经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结合富有中国特色的实际饭店管理工作,基于饭店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摸索和创造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的现代饭店经营管理模式。

1.制度型经营管理模式

制度模式主要“以工作为中心”或“以岗位为中心”,通过各种规范、规章制度、标准等对饭店进行有效的管理。我国饭店采取四级垂直管理体制, 即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模式:总经理——部门经理——主管——领班。上级对下属的领导做到命令统一,各部门员工合作的关系遵循直线——职能制,避免多头领导。饭店以其经营任务的需要设置若干部门,各部门机构的设置以专业分工原则为依据。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形式,它提高了管理者的权威,有利于制度、法规的制定、执行和任务的完成,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工作方针、计划、经营目标。

2.人本型经营管理模式

人本型模式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员工自主管理、民主决策,确立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主人翁意识等观念,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潜能,管理者主要起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饭店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员工的素质反映出饭店的品位、档次。要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热情,采用先进的科学的人事管理方法,增强凝聚力。这一模式要求饭店的组织机构更加精简,更有效能,对现代信息的传递与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3.以公众为纽带的经营管理模式

就管理而言,有各行各业的管理,如中央行政管理、地方行政管理、城市行政管理、农村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等等,而饭店现代化管理,则涉及到各方面,它是与各式各样的人直接打交道的综合性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饭店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重视,这就不得不促使饭店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就必须树立饭店管理新理念、新标准、新要求。

4.以服务质量为纽带的经营管理模式

该模式强调要明确饭店服务的特点,明确高质量服务的内涵及重要性,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标准化是普遍提高我国饭店业服务水平的良方。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饭店业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服务质量标准化,无论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或创立自己的模式,必须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实现从情绪化服务阶段尽快进入标准化服务阶段的过程,把中国饭店管理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档次。标准化之外,一流的饭店管理模式还要有特色,可以学习借鉴一些西方饭店集团经营管理经验来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5.以现代营销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应用现代营销学的理论与实践去开发饭店客源,真正做到时时处处方便客人,处处时时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必须了解市场、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及时调整饭店产品与服务的组合,向公众不断沟通饭店的服务特色、价格,以及做好及时的跟踪服务和各种信息反馈等等,起到良性循环的经营效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现代营销学引进网络信息技术提高了饭店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并带来了新的饭店竞争方式,给饭店带来新的战略性机遇,这就要求饭店加强信息管理,即建立在饭店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的以信息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6.以集团化经营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饭店集团是在饭店业高度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饭店企业母公司为主体,通过资本关系和经营协作关系等方式,由众多饭店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集团化经营在占有市场、企业形象及规模经营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优势,已成为90年代饭店经营中的主导现象,且这种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集团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在于集团饭店自身市场的成熟而要求拓展市场空间,扩大经济规模并成为市场先导。

对于中国饭店业而言,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中国众多的饭店企业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片面要求其遵循国际成熟饭店集团的做法并不现实,对于他们来说,本科论文尽快扩展规模、积累资本和经验是当务之急。

四、结语

旅游业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给饭店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外国饭店集团“不受限制地准入”我国饭店市场,其成熟的管理、优质的服务、雄厚的资金竞争优势将对中国饭店业构成巨大的威胁和挑战。面对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饭店企业只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创造特色,树立品牌,构筑饭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迎接挑战,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并根据自身的特定环境和条件来选择经营模式,使我国饭店业在经营管理上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张士泽、张序, 现代酒店经营管理学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3,141-143

2. 董观志、刘芳, 现代饭店经营管理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32

篇7

在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过程之中,实现了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深化,促进了会计财政制度中的监督体系的完善,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从事业单位自身的经济管理环节中实现对于财政经济政策的相应[1]。

而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是指财政与经济之间能够以一个相对平衡的角度共存,实现协同发展进步的同时,促进财政与经济的融合与统一。

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与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都是基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上决定的,很多的经济关系仍然存在着不明确的情况,想要将社会经济搞活,事业单位自身的经济管理是整个社会乃至国家财政经济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所以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的有效管理能够为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2],而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也能够反过来促进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给予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中更多的导向和指标。想要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经济与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就必须在明确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与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之上,针对目前多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才能够相对较好地实现制度建设。

二、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与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与会计规范

想要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就需要从基本的制度体系方面进行着手,针对目前已有的管理制度与管理规范,结合财政经济政策进行相应的完善与修改。进一步实现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监控力度,设置专门的控制监督机构,实现绩效考核等经济管理制度,明确资金的收支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经济管理制度以及会计规范去促进事业单位资源的优化与配置,所以财政部在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经济会计管理制度中也强调了关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落实的重要意义,所以完善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制度与会计规范可以参考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定》[3]等,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具体的经济活动,保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在财政经济发展角度而言,去健全相应的财政法规也是为了去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分配秩序,给予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有力的?O督体系能够实现法治建设,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二)深化经济改革,优化财政职能

经济发展和循环是需要一定的引导与改革,政府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财政意识,利用财政职能的优化与经济建设的深化和发展,去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并且为目前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奠定基础。在深化经济改革的过程之中,需要着眼于宏观层面,利用多种手段,促进市场经济与事业单位的综合发展,同时也需要去进一步形成之处结构的优化,为事业单位形成较好的财务之处体系形成示范作用,促进生产流通中财政补贴的控制程度,进一步提升财政生产建设性支出与比重,促进税费的改革等,从而加强对于财政经济的管理与预算,促进经营领域的扩大化,实现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综合带动。这同时也是一九八五年于中关于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所重点提出的长期的财政经济发展方向,急需要促进经济的搞活,又需要促进管理的加强

(三)明确单位经济管理目标

篇8

企业的成本核算不仅仅是一种控制手段,更给企业高层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通过对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的把握和控制,注重企业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发现企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所在,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很好的依据。在成本核算的具体执行中,各部门容易为自己利益考虑而忽略企业总体目标,出现竞相购买设备,滥用资金的现象。企业管理者要针对这一现象制定相应的对策,彻底改变这一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现象。

1.2协调职能

成本核算围绕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把企业财务经营的具体环节涵盖其中,通过全方位的严密组织和控制,各个部门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有效控制,搞好综合性的目标落实。企业的成本核算编制过程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者是上下互动地形式,有助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各级主管和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现状和所遭遇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统一的认识,形成一个为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有纪律、高效率的整体。这样,成本控制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1.3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在成本核算和经济管理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企业应该采取的是全员全程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各部门、各单位、各基层管理部门等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调动了企业的员工实现各自的预算目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高层管理者又很好地实现了对各单位的全员、多层次、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有很好的宏观协调和监督作用。成本核算的控制重点在于成本费用的列支,这对于成本控制意义重大。

2企业成本核算实行注意问题

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必须相辅相成,才能使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建立预算组织,科学编制预算

企业应该建立“以总体战略目标为导向,以现金收支管理为纽带,以成本控制为手段,以约束和激励制度为保证”的全面系统预算制度,从而保证预算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预算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使得成本控制成为现实。按照预算编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模式,制定企业的管理目标,使得预算指标更加符合实际。对于多层级,全过程的审核和管理需要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分析和考核都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保证成本预算的可行性。

2.2强制预算执行,号召全员参与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种理念上的误区,认为成本控制是属于少数会计或者财务人员的责任,认为成本和收益具体都应该由企业领导和各个部门领导负责,各个车间的员工只是生产者,负责企业的生产工作就足够了,导致企业管理者不懂生产,生产者不懂财务。所以针对这个现象,我们企业主要推行以“现金流管理”为主导的预算理念,改变“重编制、轻执行”的思想和现象。将成本核算落到实处。通过这样强力的成本核算管理,将年度财务指标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落实和控制相关责任人的工作权责,并与每名员工的年终考核挂钩,包括工资和奖金。真正实现约束和激励并存,更大程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将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变为企业的深入骨髓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的协调问题。

2.3严格考核,制度约束

企业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考评制度,落实“严格考核、务必兑现”的理念,强化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年终时期对企业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最后的审查,真正体现企业考评的科学、公平、公开,充分发挥预算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也是成本控制落实的基石。通过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出全过程,全员参与,实现实时有人管,责任落实到个人,权责明确,管理协调的良好氛围和高效的运行机制,轻松控制成本预算。

2.4合理规划成本,强化预算监督

企业可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对于成本核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即使发现预算的差错,并找出原因纠正错误,制定控制办法。此外,通过具体的预算指标的分解,严格建立起分层次、分单位的对应考核标准,综合贯彻企业的管理标准,使得成本核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和成本控制中发挥出应有的核心作用和职能。另外,对于项目经费的使用,要坚持效益优先,少花钱多办事的理念。确保有限的预算花在刀刃上,以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在此基础上预算生产,再结合目前企业的生产布局、各单位部门的生产能力及目前工作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和了解以预算表现的生产计划形式的整体长期性布局,从而更好地规划、确定出各部门本年度及当前月(季)度产量与计划任务,以期可以达到企业的最优化经济效益。

篇9

现阶段,知识经济越来越得到发展壮大,随着知识经济的繁荣,信息量以及知识的储备量也越来越膨胀。面对这样的复杂性,使得图书馆不得不全面进行信息的收集,来满足客户对信息的需要。面对浩瀚如海的信息,要怎样进行收集以及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对于各种信息进行甄别,以适合本馆的储备和传播。由于图书馆储存空间的有限,而需要储存的信息量又很多,面对如此尖锐的矛盾,就对掌握知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善服务机制,进行多层次、深层次的知识储备以及项目服务,已经成为了图书馆改进服务的重要举措。

3.新知识经济之下图书管理的发展中方的问题

(1)在图书馆的建立以及发展中,没能良好的法规作为发展依据,就我们知道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也由于颁布时间过长,也已经无法适应新时展的需求。

(2)图书馆自建立之初,一直没能形成良好的统一的领导体系,因为主管的机构不同,主管的单位也无法统一。

(3)由于网络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越爱越生疏。特别是一些学生。经调查得出,图书馆在人们的印象中,多是借书和阅读的场所,此结果占据了被调查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七;把图书馆作为教育的机构,用来学习的场所,以及能为广大的民众提供所需信息和服务交流的人数,还不及1/3.

4.新知识经济之下图书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适应知识类经济的发展,很多的图书馆在面临知识的不断更新带来的挑战的同时,及时更新发展的内容以及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理顺各种经济关系,来实现经济的产业化、市场化以及商品化发展。由于经知识济的迅速发展,建立适应时展的可持续性性经济关系已经势在必行。由于其发展的双重性,作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以及可以实行的有偿服务体系,都决定了图书馆必须要以知识来面对市场的发展变化,就这一问题,下面做详细的阐述:

1技术优势领先技术优势,就是发挥图书馆的技术立馆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有雄厚的财力,人力以及物力作为基础。例如一些国家级的图书馆等,都是这一场馆类的模型。作为图书馆发展的领头雁-----中国国家图书馆,可以充分展现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图书馆作为知识型经济的重要组成。只有在技术上领先于世界,才能对社会产生大的效益以及收益。在图书馆良好的效益以及收益下,图书馆不仅可以引进先进的设备,还可以引进技术以及人才,达到一个良性循环以及发展的目的。

2信息咨询为主导很多的图书馆,都采用了信息咨询的服务以及发展模式。具体是通过一种邮询、电话咨询以及网络联系等方式,来帮助有需要的群众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并可以收取适当费用的一种模式。选用这种模式,就是优先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并且还可以利用一些服务手段,以完成信息共享的方式,来拓宽自己的服务领域,渗透于社会生活。比如,数据库的建立,特色数据库等,可以提供相关的服务,或者提供决策信息等。在如今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咨询业也必将迅猛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一些高知识储备,高技术含量以及高回报产业,已经使得图书馆在完成知识管理上向着知识利用转变。因此,信息业的咨询服务,已经成为了图书馆发展的关键,这种需要也是大势所趋。

3广告为辅助广告作为一种创新型模式,现实意义很大。这种类型的图书馆,主要借助于画展以及书展等形式,来寻求自身发展的条件。可以利用书籍目录卡片以及书证等工具,为企业以及单位做广告,也可以出租图书馆的空间来为企业做宣传等,并且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是一种非常可行的运营以及发展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为图书馆的发展拓宽了渠道,完全可以利用以上方式,为自身解决很多现实问题,完成企馆共赢,双方获利的目的。

4科研合作为导向一些高效的图书馆以及科技型专业的图书馆,都采取的是科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需要高精尖的人才以及人力资源,以便与一些机关、企业单位的科研人员进行联手合作。或者提供人力,或者提供物力,再或者提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来共同进行某方面的研究。课题选自于多方面领域,可以是发展规划,也可以是企业以及国家的决策等。这一模式,综合了各种信息服务,并使其成为产业主导。

篇1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正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正在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在于知识和知识的竞争力。

据知识管理理论,按知识的属性和获取、传递的难易程度,可将其划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对于企业而言,显性知识编码方便,容易沟通、共享且易被竞争对手学到,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隐性知识占绝大部分比例、是隐含的且难以模仿,因此不易被其他企业复制或窃取,是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

隐性知识管理支撑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重要作用体现在隐性知识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管理隐性知识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的大部分研究与隐性知识的作用发挥和目的实现之间的内在联系尚不明确。为了完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体系,本文将对隐性知识管理的目的实现途径与连接关系进行纵深研究。

2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模型

隐性知识管理就是将隐性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活动看作企业财富的核心,对隐性知识的识别与获取、转化与共享以及创新机制进行管理的过程。隐性知识管理有助于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集体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见图1):

(1)目标识别。这是隐性知识管理的初期准备阶段。组织管理者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分解出企业的各个分目标。

(2)隐性知识的识别与获取。这是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隐性知识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深藏于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之中,一般很难被识别和获取。要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对隐性知识进行识别与获取。以确保当企业需要这些知识时,随时可以获得,从而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提供了条件。

(3)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这是隐性知识管理的关链环节,由于企业的大部分知识是分散在知识型员工头脑中的,具有高度专业化、复杂化的隐性知识,因此利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促进隐性知识的有效转化与共享成为企业管理其隐性知识的关键之所在。通过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能够打破原来职能性分工所导致的障碍格局和组织内部的不良竞争气氛,避免知识垄断,从而发挥出知识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增加企业总体的知识存量,最终促进企业效率、效益的提高。

(4)隐性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这是企业隐性知识的最终目的。企业进行隐性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隐性知识的识别、获取、转化与共享,促进知识型员工之间隐性知识的不断交流,从而导向知识的创新,实现企业隐性知识资源的不断增值。

(5)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支撑要素。支撑要素构成的管理体系通过组织建设和管理手段,为企业隐性知识的生成、交流、转化和共享提供必要的场所、渠道、激励、控制,从而保证了上述隐性知识管理过程有效运作。

3企业隐性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隐l生知识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但知识不能自动形成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受企业隐性知识的识别与获取、转化与共享和应用与创新的能力的影响,即在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显露出来的能力。企业隐性知识管理过程实际上是隐性知识在企业中流动的过程。企业隐性知识流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隐性知识的创新,创新的知识再经过识别与获取后重新被利用,由此完成了一个循环。

3.1隐性知识的识别、获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成本是企业竞争的基础,低成本领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隐性知识的识别与获取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以及专家知识地图对现有的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解决由于信息过载而带来的大量检索、寻找知识所造成的时间、精力的浪费,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企业使用知识的知识搜寻成本,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内部活动,降低了企业内部交易成本。

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是企业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主要活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识别与获取工作收集了个人经验、专家技能等知识,再加上知识地图和知识仓库,为企业研发人员提供了高效的知识检索和知识存储环境,即节省了检索时问,也满足了研发对知识的需求。

3.2隐性知识的转化、共享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是在个人、团队和企业三个层次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充和推广的。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竞争的逻辑,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作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的来源也就消失了。由于大多数产品和服务都能被竞争者迅速地模仿,因此技术不能够提供长期的优势,而通过持续的知识转换形成的知识优势却是可以维持的,因为它带来日益增加的利润和持续不断的优势j。有形资产随着使用而减少,但知识资产却随着使用而增加,它在使用中能激发知识拥有者的创意,知识共享后提供者仍然拥有它,同时又能丰富接收者的思维。

由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企业知识资源不断丰富与扩大,在知识的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激情和灵感,同时隐性知识的共享为企业研发人员提供了强大的学习能力,使研发人员更加专业化,使企业减少了对研究与开发活动辅助人员的需求,从而降低了研究和开发活动所需的成本。

3.3隐性知识的应用、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隐性知识应用创新过程主要是指利用知识共享与转化过程所得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知识的过程。这一方面表现为利用己有的知识,在工作中形成新的知识产品(如新的产品知识、新的业务过程知识等),而另一方面,随着员工将从交流中获得隐性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能够得到不同的体验,常常可以导致员工自身知识储备的拓展。比如,销售人员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智能分析软件就能找到扩大销售额和产品组合的最佳方案,并可以此迅涟地拓宽、延伸和重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可以说,隐性知识应用是隐性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整体知识规模的拓展以及知识质量的提升,某种程度上它更是一种质的改善过程。

4案例分析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用友公司)创立与1988年,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财务以及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供应商,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独立软件厂商,企业管理软件位居国内市场国产品牌第一。

在公司业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司的高层领导逐渐发现,用友与国内外同行一同竞标项目的时候,同行的报价速度往往先于用友,并且有些同行的报价甚至在用友的成本线之下。究其原因,用友公司发现自身很多项目大多是“单打独斗”,项目经理之间缺乏交流。接到项目信息之后,往往都是从头做起,很少参考以前的项目成功经验,有些则是在一年前就做过一个基本上一致的项目。如果能够及时找到以前的项目建议书,完全可以大大提高决策速度。然而,这些经验都散落在各个项目经理的头脑中,项目资料堆放在文件柜里。知识传递也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进行的。用友的优势并没有变成一种核心竞争力。因此,公司高层通过相关论证之后决心引入知识管理变革。

公司通过开展各种知识管理研讨会等宣扬和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组建了转化促成小组和知识管理项目领导小组。建立了鼓励员工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和经验的制度和机制,制定了严格的知识共享绩效考评计划。用友公司建立了集成化的知识管理平台,并建立了一个由员工、知识专家、知识经理以及社群领导委员会共同组成的知识社群。营造了一种信任、包容、尊重的知识共享文化。在知识共享机制的企业文化的氛围下,企业成员通过用电子邮件、项目进程网站、研讨会等各种沟通渠道最终把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同时也迅速地把组织知识融人到个人的工作中去;在提高组织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了隐性知识的流动,促进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良性循环,这逐渐形成和提升了用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篇11

可持续发展是的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来看,可持续发展具有三个维度:经济、社会、环境。这三个维度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对各自现实利益的追求总是打垮了人类的伟大理性,各利益集团的争斗总是以牺牲人类的总体利益为代价。而由此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长期以来却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全球环境的恶化危及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生存时,直到社会的动荡造成社会发展的停滞时,人类才在面临的巨大灾害面前惊醒:没有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人们在经济发展中不顾一切地毁灭了自然生态。人类最终也要被毁灭。

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环境的迅速恶化,人类深深陷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困境之中。面对严峻的生存困境,各国目前的现实、紧迫选择更着重于对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更着重于对危及全人类和某个国家、某些区域人们生存环境的治理。由此,人们对环境会计展开了深入研究。

二、两种生态伦理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教训使人们重新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以下两种不同观点: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自身才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高目的,因而忽视大自然的规律、权威与尊严,仅仅以人类自身的价值作为惟一尺度来衡量自然的价值,根本不考虑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这就是以人类经济发展为惟一目标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

以人类经济发展为惟一目标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灾难性生态状况的认识论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建设在三种人性观的基础上:1、人是理性动物;2、人是自然界的最高贵者;3、人千方百计满足自身欲望。有学者认为,人作为理性动物,导致了人类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狂妄;人是自然界的最高贵者,误以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人是满足欲望的动物,疯狂、猖獗地掠夺自然,使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演出了一场摧残大自然的惨烈悲剧(曹孟勤,2002)。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是人性的危机,是人类中心主义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危机。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生态学研究证明,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地球的生态系统,人与自然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员。这一科学生态观的出现为人与自然的平等性奠定了基础。非人类中心主义正是根据这一现代生态科学的成果,谴责了传统人性观中的理性主义、人类贵族主义、享乐主义,提出人应尊重自然的价值。既肯定自然不仅拥有工具价值,还肯定其拥有不可剥夺的内在价值,并且让自然按其自身的规律和存在方式成长与发展;应赋予自然以权利,尊重大自然的内在价值,维护大地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强调应该把人际之间的伦理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对人的道德关怀延伸到对非人类存在物上,从而提出了新的、革命性的“生态伦理观”。

显然,人们应当反省“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和价值观,并且用新的伦理规范来制约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

三、环境会计开展的现实背景

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人类对生态的认识是基于“经济发展――环境破坏――不可持续增长――危及生存”的现实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会计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管理活动,其基本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环境会计是基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对被破坏生态进行恢复而发展起来的会计新学科。它是人类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急迫的体现,是人类对只核算经济发展的传统会计的修正和革命。同时。它也是具体进行环境资产核算、环境消耗补偿,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传统会计学只服务于经济发展,未能涵盖环境保护的相关业务。不能收集和提供有关环境数据,这不仅造成环境管理信息缺失,而且可能导致企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决策失误。因此,传统会计学显然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而在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对被破坏生态进行恢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环境会计(或称绿色会计),从会计学的意义上讲是一场革命;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讲是对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批判和忏悔;从现实的意义上讲是对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进行的补救。

四、传统会计与环境会计的要素与基本结构比较

(一)传统会计要素与会计基本结构的缺陷分析

传统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是: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等式1)

收入-费用=利润(等式2)

在等式1中。对资产只承认是某主体拥有的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是一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只承认经济资源而不承认生态资源的缺陷。这既是对传统经济运行方式的现实反映,也加深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千方百计把一切变为“经济资源”;而对权益只承认债权人和所有者拥有权益,不承认社会权益,导致各个主体漠视和践踏社会权益,尤其是社会的生态权益。

在等式2中,只承认收入是企业资产运作的结果,只将费用定义为自身资产价值的耗费,既漠视环境带给企业的效益,也把破坏环境的成本统统推给社会承担,世界环境和中国环境的现状正是传统经济运行的后果。而传统会计一方面反映了这种经济运行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对环境的加速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环境会计基本结构

环境会计的基本结构可以用以下两个等式表述:

生态资源=社会权益 (等式3)

生态收益-生态成本=生态利润 (等式4)

等式3的意义在于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的认识在两个方面的飞跃:一是生态资源被承认;二是生态资源是为社会所共有的,社会应该维护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如社会只指人类社会,这仍是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的反映,只是视觉的开拓和认识的扩大。

等式4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人类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的大方向:一是生态资源能够为人类社会带来效益,这个效益能够为人类所认识和确认;二是人类对生态资源的耗费构成生态成本,不仅生态成本要求被反映。还要求必须得到补偿;三是只有生态成本被生态收益全部补偿,社会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如果补偿不全或不能得到补偿,将进一步减少生态资源并使环境进一步恶化;四是在一个会计

期间内,只有生态成本被生态收益全部补偿后的剩余才能形成生态利润,生态利润可以用作:改善生态需要增加的投入及人类由生态利润得来的福利,由此人类可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除环境会计基本结构外,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也是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

(一)生态资源的有限存量假设

这是建立环境会计的首要基本假设。资源是有限的,越开采就会越少。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采。对已被过度耗费的存量资源要进行不断的补偿。生态资源的有限性还决定了要用一定的方法对生态资源的存量、流量进行测算、计量、评估、对比等。

(二)生态资源的社会权益假设

生态环境资源应当被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权益,包括所在地权益、影响地权益和国家权益。而不仅是所在地的权益。这是由生态资源的特点所决定的。任何生态资源都既对当地产生影响又对全局产生影响。由于生态资源的地理属性和发挥其作用的迁移性(如上游的森林状况影响下游的水流量、内蒙的草场退化造成北京的沙尘暴等)。使其对生态资源开采的影响、生态成本的补偿、生态收益的确认都大大超过了地理属性的范围,从而使环境会计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并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

(三)效益相关性假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任何经济效益获得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做到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效益。但由于其生态效益与赖以存在的经济活动效益的普遍联系性和不可剥离性,从而导致人们虽然认识到它的存在却很难单独准确地计量它,因而其生态收益不能靠单个市场交易确认,而要靠建立起多个生态资源变动与效益相关性的模型,通过大规模、多指标、多时点的测定、评估、比较、计量,并通过全国财政补偿机制的建立来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会计持续运作模式。

(四)复合计量单位假设

传统会计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一切会计要素都以货币进行计量。但环境会计却不能被限制只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反映一个流域或领域的生态资源状况,如森林覆盖率、林地规模、等级、草场质量、水土涵养量以及空气质量的改善度、水资源的含沙量、充足度、沙尘暴强度、频率等。因为一个流域或领域的生态资源状况一是很难用货币计量;二是用货币计量反而不能说明问题。但在财政转移支付量和对生态建设的项目投资方面,却又不能不用货币计量。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两种计量方式统一在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里,如何使两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转换。

上述环境会计的四大假设,相互关联,形成体系。第一个假设为其奠定了存在基础;第二个假设界定其空间范围;第三个假设保证其持续运作;第四个假设指出其计量特征。

六、环境会计的支持系统

实施环境会计必须首先建立环境会计支持系统。笔者主张建立以两大体系为支柱的环境会计体系:

(一)建立起以生态资源、生态效益、生态成本及生态资源变动与经济效益变动的相关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测定模型,并以此作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及计量支持基础

例如:一公顷某一品种的林地,在一定高度、一定直径、一定密度、一定年限的条件下对水的涵养力、土的保持力、造氧度、对废气的吸纳力到底能值多少价值?上游的治理程度对下游平均利润的增长的相关性如何等,就需要由生态科学家与会计学家、生态资源评估师、工程师进行对话与合作,才能建立起相关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测定模型。

(二)建立起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作为环境会计的运行支持基础

环境资源是一个社会的公共品,理应由国家进行保护、维护。国家维护生态资源的财政转移支付资源的来源一是对生态资源的直接耗费者收取生态资源耗用税;二是对生态资源的受益者收取生态资源维护费等。而对于生态资源所在地的农户则要为其创造新的生存手段,变靠开采资源谋生为靠建设生态谋生。

除以上两大体系外,还应形成以全国生态补偿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为支持和诱导的机制,以企业资金运作为中心进行多重会计循环,并在此体系运作上形成资金市场和投资中心。财政的转移支付可分为两大用途:一是对治理公司(特别是指以生态林建设为主要业务的治理公司)的支付,包括对治理公司的治理成本补偿及对公司治理成果的投资回报(即让治理公司得到生态利润,这样才能既形成完整的环境会计循环,又诱导更多的公司投资于环境治理工程);二是作为对治理区社会发展的投资,如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及教育、文化、卫生发展等。

篇12

2.行政管理费审计概述

行政管理费,主要指作业者为组织和管理联合作业活动所发生的具有行政和管理功能,间接服务于联合作业活动的各种费用。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作业者在石油作业所在主权国家设置的管理机构发生的行政管理费;二是上级管理费,主要是指作业者的上级管理机构对联合石油作业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费用。

3.行政管理费的审计方法

行政管理费与直接费用的审计虽然都要对联合账簿的财务报表和明细账进行逻辑性和相符性复核,并对相关会计要素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性复核,但与直接费用相比,行政管理费的审计有其特殊性。

直接费用通常都是为某一确定合同区块直接发生的服务费用,如钻井费,直升机费等,其费用可以直接计入相对应的联合账簿。而行政管理费用是属于共同费用性质的,因此不能按照直接费用的审计方法,而是应要求作业者提供原始的、分摊到各联合账簿及作业者单方账之前的行政管理费明细,在此基础上对费用进行分析性复核,抽取样本进行合理性、真实性、正确性、关联性的测试,并根据合同者各方同意的分摊方法重新计算应分摊到各合同区块联合账簿的行政管理费用,确认其与各合同区联合账簿的明细账和财务报表相符。

4.行政管理费的审计内容

4.1人员费用的审计

人员费用概念。行政管理费中的人员费用是指为执行石油合同和联合作业协议而从事联合石油作业工作的人员的报酬和其他有关费用。

人员费用审计内容人员费用的审计重点主要是作业者派到联合石油作业所在国的外籍雇员的费用,主要包括基本工资、福利、股票期权、住房费用、租车费用、搬迁费用、子女教育费用等。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a) 检查外籍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津贴的发放标准是否与雇员合同和作业者的雇员政策相符;

b) 检查调入、调出人员薪金福利的支付时点是否与实际入、离职情况相符;

c) 检查人员动复员费是否与作业者的政策和国际通用惯例相符;

d)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应包括在上级管理费中的人员费用又单独计入联合账簿;

e)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与联合石油作业无关,为其他区块或作业者单方利益服务的人员费用计入联合账簿。

人员费用审计案例。作业者将由于公司被并购而导致大量外籍雇员行使股票期权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全部计入联合账簿。审计认为,外籍雇员股票期权行权主要是因作业者被并购而造成的,其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不应全部由联合账簿承担。作业者同意将部分个人所得税费调出联合账簿。

4.2其他行政管理费用的审计

其他行政管理费概念。其他行政管理费主要是指除人员费用、上级管理费之外的其他费用,主要包括法律费用、财务费用、业务招待费、会议费、IT费用、办公费用、差旅费等。

其他行政管理费审计内容。对其他行政管理费的审计主要是通过敏感性分性,对费用的性质进行初步判断,然后再通过抽样进行属性测试。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a)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应由作业者单方账和联合账簿分摊的财务报表年度审计费用全额计入联合账簿;

b)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应由作业者单方承担的税务审计费用、与企业所得税相关的咨询费用计入联合账簿;

c)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为单方利益或其他合同区服务的法律费用计入联合账簿;

d)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为其母公司宣传的广告费用、展览费用计入联合账簿;

e)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未经联管会批准的赞助费、捐赠费计入联合账簿;

f)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应由作业者单方承担的合同签字费、石油合同生效前的费用计入联合账簿;

g)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其他与联合作业无关的费用计入联合账簿;

h)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应包括在上级管理费中的管理费用又单独计入联合账簿。

其他行政管理费审计案例。作业者将母公司总法律顾问来华的差旅费用计入了联合账簿,审计认为此项费用应含在上级管理费中,不应单独将费用计入联合账簿。作业者同意审计意见并将相关差旅费用调出联合账簿。

4.3上级管理费的审计

上级管理费概念。上级管理费是指作业者的上级管理机构对石油作业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费用。北美石油会计协会推荐的会计程序对上级管理费的定义更为严格,无论是作业者、作业者的上级管理机构、关联公司、或是无关联的第三方,只要提供会计程序上规定的应属于上级管理费范畴内的服务,都不应再单独计入联合账簿。

上级管理费审计内容。上级管理费的计算主要是依据合同各方签订的石油合同和联合作业协议的规定。各石油合同和联合作业协议的规定也不尽相同。有的规定计费基础和取费率,按照比例费率计算上级管理计费;有的则采取固定费率的模式。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a) 检查上级管理费的计费基础是否与石油合同和联合作业协议的规定相符;

b) 检查上级管理费的取费率是否与石油和联合作业协议的规定相符;

c) 检查上级管理费的计算是否正确。

上级管理费审计案例。作业者将应付给母公司的上级管理费的汇兑损失计入了联合账簿。根据会计程序规定,上级管理费是依据费用总额的实际发生数乘以固定费率计算的,是一个固定的金额,将汇兑损失计入联合账簿必然会导致多计提上级管理费,作业者同意审计意见并将相关费用调出联合账簿。

4.4共同费用分摊的审计

共同费用分摊概念。作业者在联合石油作业所在国设置的管理机构往往要管理多个合同区的石油作业,应按照石油合同和联合作业协议规定的分摊方法,在受益的各个区块之间进行合理和适当的分摊。

共同费用分摊审计内容。共同费用主要按以下方法分摊给各受益单位:第一,按照实际服务时间分摊;第二,按照实际发生的直接费用比例分摊;第三,按照年初预算的比例分摊。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a) 检查分摊方法是否与合同和联合作业协议及合同各方所签订的备忘录的规定相符;

篇13

一、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二、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三、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