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基础知识汇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实施护士分层次中医药知识的强化培训根据护理队伍现状(初级护理人员约占临床45%)、参考文献报道及护士管理经验,护理部制订各类人员培训计划实施护士分层次培训。即新职护士(N0级)强化岗前中医药护理知识35学时培训并考核;1年~3年低年资护士(N1级~N2级)院内培训或半脱产中医药理论及技能100学时培训;3年以上“住院护士”重点培训专科护理兼顾基础培训,分期分批实施培养计划。目的加强住院护士对中医药护理专业的认知及辨证施护应用能力,使中医护理元素融入到责任制护理中。通过短期强化培训结合个体化训练,结合院内中医护理“扫盲”班突击培训,每季度护理部针对住院护士进行中医专病辨证、案例分析及中医技能考核,半年度组织中医药基础知识竞赛及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大赛活动。1年后追踪护士对中医药及专科护理的认知均提升10%以上。
2.2加强中医专病护理与特色康复指导按照中医护理工作指南及医院等级评审检查标准,建立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常规、制订中医特色康复指导手册,科室拟订专科专病护理常规并征求医生意见,护理部审核校对形成汇编册下发至各护理单元。科室根据专科专病特点实施开展,并探索中医专病临床路径。针对中医特色康复宣教这一薄弱环节,科室制订专病宣教手册、刻录光盘、培训演示及视频播放等形式,护士熟悉掌握专病知识后指导给病人。通过科内自查、护理部督查及专项培训考核相结合,对病人实施中医特色康复宣教明显提高,并于2012年10月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
篇2
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热情投入、积极参与,达到了PBL教学预期的目标。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PBL教学法,我们在课后对参与本次PBL教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学生对PBL教学法的了解度与参与度;对PBL教学法的感受与看法;PBL教学现存问题及建议。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25份。2.1对PBL教学法的了解此部分设有两个问题,一为是否了解PBL教学法,一为是否愿意尝试。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前对PBL教学法有所了解,所占比例为69%。愿意尝试该教学方法的比例占97%。尽管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对于中医基础知识尚不十分扎实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但总体看学生还是非常愿意成为学习的主动者。2.2PBL教学效果教学效果部分共设40个问题,每问设有“否”、“不确定”、“是”三个选项,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析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及对知识的把握和整合运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几个层面。总体来看,PBL教学法较以往传统教学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如:“使我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一项,122份问卷认为“是”,所占比例高达97.60%。为进一步确认其认同度,我们还分别设了“学习的趣味性大于学习的压力”和“学习的压力大于学习的趣味性”两题。前者的认同率(是)为90.41%,而后者的否定率(否)为88.45%。对于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的比例为97.60%,但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的比例较低,为79.40%,认为能加强对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掌握的占92%。94.4%的学生认为同学间的协作对问题的解决有促进作用,而且对班上的同学有了更多的了解。2.3存在问题及建议现存问题主要有(按出现频率高低排序):获取知识及信息的能力不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全面,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提的问题会偏离主题。建议主要有增加PBL教学课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加强教师的引导与参与,平时多开展讨论。建议PBL开课次数以2~3次为宜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为72.80%;每次课时以6~8学时所占比例较大,占85.60%。
篇3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依据《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以及省、市有关文件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年初就制定了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工作计划,把卫生统计工作任务下达到各医疗卫生单位,落实到分管领导,并指定专人负责统计直报和统计数据处理工作。局机关配置了统计信息专用计算机,制定完善了工作管理制度,落实了分管领导和专人负责统计数据的收集、汇总、上报和数据库的建立等工作。各单位都建立健全了卫生统计各项规章制度,配备了统计网络直报计算机,积极、按时收集上报卫生统计数据信息,使了卫生统计工作有序进行。
二、加强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为了不断提高卫生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每年卫生局积极选派人员参加省、市级的统计培训学习。今年7月份,又选送了区医院、中医院和两所私立医院的统计人员,参加全省举办的基层卫生统计基础知识培训班。并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厂矿卫生所的统计人员进行1—2次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交流平台和下基层督导检查工作的机会,对基层统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指导培训,讨论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效的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统计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
三、强化措施,严把数据质量关
一是按照《**省卫生统计调查制度》和省、市相关要求和标准,要求各医疗卫生统计直报单位及时、准确的把数据上报到统计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卫生局按时审批,严格把关,并上报数据到上一级。2011年已经上报完成了第一、第二、第三季度报表,同时不断完善卫生人力基本信调查表(卫统2表)、医用设备数据调查表(卫统3表)数据库,及时更新数据变动情况,保证了各项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二是11月份接到“**市转发**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医疗服务工作量周报的紧急通知”文件后,我局领导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我们及时转发了文件,并就此项工作任务对两所区级医院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要求两所医院,指定具体人员负责,并保持联系方式畅通。各医院都能按时、准确的完成周报数据上报工作,卫生局对各医院每周上报的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分析,及时掌握全区医疗服务工作量的变化情况。三是加强对病案首页库建立和疾病分类编码工作。县级医院加强了院内网络建设,各科室分别配备了电脑,建立了院内局域网,成立信息科,制定相关制度,由专人负责疾病分类统计、病案首页数据录入等工作,按时向院办、区卫生局上报有关数据,基本做到了数据真实、准确。疾病分类编码都能按照现行的ICD—10要求,编码正确,工作熟练,病案登记管理规范。疾控中心、妇保院配备了专用网络直报电脑,能够及时上报各类数据信息。四是各医疗机构各类原始资料登记基本齐全,统计人员能够顺利完成卫生统计直报任务和村卫生室的代报工作,上报都完整、规范。
四、统计执法情况
从检查来看,各医疗卫生单位能够较好的执行《全国卫生统计报表制度》,按照制度要求,按时上报各类统计报表,数据准确、完整,数字真实可靠,没有违反《统计法》的有关规定。
五、存在问题
1、基层统计制度还不健全,个别原始资料与上报数据出现不符的现象,统计人员对部分统计指标概念不是很清。
2、诊所的统计信息化工作,管理不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统计信息化工作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建设,提高卫生信息技术能力,力争使我区卫生统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篇4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选取我校2016级学生82名。纳入标准:①统一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考核;②学生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未参与教学反馈调查;②中途退出;③相关资料未完整保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1名。观察组男23名,女18名;年龄17~22岁,平均(20.26±1.37)岁。对照组男22名,女19名;年龄18~21岁,平均(22.48±1.09)岁。组间基线数据均衡性良好。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模式,包括目标展示、组织教学、归纳总结、讲授新课、课堂反馈。观察组采用LBL结合PBL教学模式展开双轨教学,主要内容如下:(1)准备教学讨论提纲,在展开每项疾病教学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小问题,辅以相应的病例,制作课堂讨论提纲。(2)教导学生收集资料,使学生借助检索工具完成资料查阅,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答案探寻。(3)分组讨论,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6~7名,每次讨论前随机指派组长。讨论围绕教师设置的理论问题、临床问题,组员相互纠正和补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好记录工作,汇总各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4)课堂启发教学,每堂课开始后简要介绍疾病概念、病理机制、辨证施救、最新的研究进展等内容,以便学生展开讨论。(5)课堂集中讨论,采用PBL教学法,使学生以问题为基础展开讨论,由各组组长发言,总结小组的意见,阐述并说明对提纲中设置的若干问题、临床病例的观点,使学生畅所欲言,营造良好的辩论氛围。(6)教师负责归纳总结,在学生讨论结束后,由教师针对重难点问题、共性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总结并归纳要点,并对各组发言加以点评,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法。
(三)观察指标
(1)根据中医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计出各科考核试卷,全部参与研究的学生均进行中医学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考核,其中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内容,考核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附加题,总分100分。实践操作考核包含现场考核(40%)和日常课堂表现(60%),总分100分。综合成绩包括学生日常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满分100分。(2)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于学期末对参与研究的学生展开教学反馈调查,评价内容包括教学形式、总体评价、学习兴趣等,满分100分,①优(≥90分);②良(80~89分);③可(60~79分);④差(<60分),优良率=(①+②)/41×100%。
(四)统计学方法
用SPSS23.0处理数据,以t检验定量资料(`x±s),以X2检验定性资料(%),P小于0.05,表明有差异。
二、结果
(一)考核成绩对比
观察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见表1。
(二)教学反馈结果比较
观察组教学反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见表2。
(三)讨论
篇5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5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选取4个班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33人。在“实验中医学”授课活动中,将课程的6个实验分成2个部类。第一部类采用传统教学法,包括“寒冷刺激对心率的影响”、“中医脉图的描记和分析”、“人参煎液抗缺氧时间的影响”3个实验内容;第二部类采用案例教学法,包括“金铃子散镇痛作用观察”、“峻下热结法治疗阳明腑证的机理”、“小青龙汤平喘作用的动物实验”3个实验内容。教师提前1周把收集到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材料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安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文献和书籍,并保证上课时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待课程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总体教学效果评价,最后针对2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1.2 调查方法
以实验中医学中两种教学法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为变量,选取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精1 对象和方法神、科学思维、艰苦耐劳等指标,在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完成调查问卷。采用书面调查形式,由任课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完成后发给学生,当场完成、收回。综合4个班的问卷,对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作比较、分析、评价。共发出问卷133份,收回128份,回收率为96.2%。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认识
从2003年开始在本校中医、针推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的“实验中医学”,是本校目前中医学专业课程中唯一的实验课。我们发现,在“实验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问题[1],这同样也是传统中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所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因此,我们采用案例和传统教学法进行分类授课学习,通过两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见表1。表1 对2种教学法基本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从表1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无论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上,还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上,都比传统教学方法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起到了组织、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所分发的与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献、材料,并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或全文数据库检索文献。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自主发言,讲解所收集、整理到的与上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阅读实验背景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和检索文献解决问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各小组所讲解的内容不可以雷同,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才可以完成任务,而自主发言时,由于越后面的小组所讲的内容要避免雷同而难度也越大,这就促使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踊跃参与。而这一切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这一教学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欢迎,96.2%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
2.2 对案例教学法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认识
“实验中医学”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科研能力。实验过程的分组同样以每4人为1个小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但每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已不再简单地是由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强调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后所进行的相关操作,而是通过自己阅读实验背景资料、查找文献再经过全班讨论、教师点评后进行的实验操作。那么,这一全新的实验过程究竟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影响如何,我们设置了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表2 对2种教学法提高从事科学研究能力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表2显示,有92%以上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其分析观察、实际动手、科研思维能力及加强团队协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学生自行阅读与实验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研究现状和科学发展动向。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分析相关信息,产生对实验过程中相关步骤要素的疑问,再去自行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进而通过阅读分析更多更广的资料信息,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实验过程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课堂发言讨论和教师的点评指导,将所有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后,再完成实验的实际操作,最终由感性认识落实到实际动手操作然后升华为理性知识。调查表明,学生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观察和动手能力,此外,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分析及整合信息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并同时锻炼、提升了科研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除此之外,我们还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认同者占87.79%)和科学语言的运用能力(认同者占71.76%)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在调查之外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而创造能力除了和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有关外,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也有关系。
2.3 对案例教学法提高科研素质的认识
学术跟科研是密切相关的,其中从事科研工作人员的素质——科研素质至关重要。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科研兴趣、科研方法、科研习惯、科研精神等内容。我们针对科研素质设置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中选取最能集中体现科研素质内涵的“科研精神”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力求能体现学生对在“实验中医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否能提高科研素质的相关认识。调查显示,83%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实验中医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尊重他人和实事求是这两项素质的培养。见表3。表3 对2种教学法提高科研素质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尊重他人和实事求是不单单是科研精神,更是一种学术道德。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应以遵守学术道德为准绳,坚持公开、公正、科学严谨的研究原则,以正确的学术道德准则武装自己的大脑。这一准则从整体上和案例教学法所体现的公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不谋而合的。学生在进行背景资料阅读后,要商讨出第二步文献检索要完成的内容,就要开展4人一组的团队讨论,各抒己见。这就要求各组员要尊重他人意见,并归纳、汇总形成统一的见解。当然,这在其后的课堂讨论和实验过程中亦有体现。至于其后,因为课程最终要求学生把所有经过阅读、分析、整合的感性资料通过实际实验操作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寻求资料的过程中实事求是,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更要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然而,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在提高科研信心(认同者占77.86%)和承受挫折能力(认同者占62.60%)方面,案例教学法并没有使其得到很好的解决。原因可能是当今各大高校对于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力度还不够,并且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中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
3 讨论
通过案例教学,98.44%的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习兴趣,92.3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97.7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97.71%的学生认为观察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除以上列出的各项重要指标外,当问及学生对于案例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喜好时,72.3%的同学表示更喜欢案例教学法的授课方式,70.9%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对于科研人才的培养更有利,80.6%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更有助于掌握实验研究方法。但同时也有68.7%的同学反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传统教学更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中获得知识,同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印象深刻。讲课过程形象、生动、活泼,在轻松的环境里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对于知识的运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自身因素等原因,在操作过程中也不免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传统教学注重理论教学,内容虽相对枯燥、乏味,但由于老师可以把握主导方向,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会更为详细,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也更易掌握。今后,两者该如何取长补短,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是我们此次课题中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篇6
一、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基本条件及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中药制剂分析这门课程是在三年制大专院校二年级下学期开设的,所以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在掌握中药鉴定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同时,还掌握了药学专业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因此为实验做好了准备,学生可以综合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对中药制剂的质量、成分进行严格的控制,这门应用型学科,具有知识面广、涵盖范围大且与生产和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
中药制剂分析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中药制剂的鉴别及含量测定,不同剂型的分析及制剂所含杂质的检测。通过实验让学生清楚中药制剂分析的思路,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锻炼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改进方法
1.PBL教学法
也称作“问题式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此方法的目的是形成师生共同体,该方法不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而是强调以学生的自觉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实验前查询资料和小组分析、实验中分小组操作、实验后比较总结以及最后老师的点评、归纳、总结来实现的。
在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实验项目――中药复方制剂的成分检测中,我们采用了PBL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及课后实验报告的情况,我们发现这种模式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2.由学生主动思考、小组设计并操作实验
中药制剂分析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清楚如何有效地控制中药制剂如片剂、糖浆剂的质量,目前使用广泛的方法就是仪器分析方法,因此在课堂上常常会涉及各种仪器的应用。教师在实验前给出实验题目,学生去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讲述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在实验结束后,根据每组不同的实验结果,大家一起讨论,总结实验中的关键步骤,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这种方法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前实验课枯燥的方式,而且让学生重新复习理论知识,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效果
1.学生在实验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实验中,将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八人,学生首先思考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原理是什么,在进行实验前需要查阅哪些文献,如何对查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思考如果实验中遇到突况该怎么办,总之可以使学生思考整个实验的全过程,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2.教师在实验后加强反思,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首先如何选择实验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且实验项目的选择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没必要追求太多的实验内容,教师在进行中药制剂分析实验准备工作的同时,应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问题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在遵守实验原则和确保实验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勇敢地尝试和使用不同的实验手段和实验方法完成实验,并引导学生对所使用的不同方法的操作原理、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结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和总结。
中药制剂分析是一门讲授中药制剂分析方法的学科,它既涉及中医药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又涉及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具体的实验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合适的实验条件,不但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实验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还可以提前思考如何处理实验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教学生懂得团体合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7
酶工程是一门应用很强的学科,在生命科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目前,酶的应用已遍及医药、环保、轻化工、能源开发及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等多个领域,如何有效地将酶工程课程理论转变成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符合工科学生特点,又不偏离医学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酶工程理论更新和技术的进步,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中医院校这样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环境下开展酶工程教学,使生物工程专业的酶工程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时展要求,培养能够从事酶工程研究及生产的技术人才,使酶的应用与开发得到进一步拓展,是酶工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中医院校滨江学院有其自身的办学特点,传统的课堂填鸭式讲授的教学方式虽然能使教师较系统地将课程涉及的内容向学生做全面讲授,但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很好得以发挥,缺乏趣味性、互动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条件下,酶工程教学要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相关的教学心得。
1 选择适合的教辅教材
教材选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地选取符合中医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础。我校是以中医中药为特色的办学模式,我院学生选用的是由梅乐和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精品规划教材,该教材能够结合医药特色行业的发展,系统介绍酶学基础知识,同时对酶的前瞻性研究作了介绍以及酶的非水相催化在手性药物的制备方面,能够满足生物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使用,又与医药息息相关,也能满足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使用,近年来学生反映普遍较好。
2 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
2.1 集体备课
本课程在以往单纯授课的基础上,增加了说课这一环节。学院课程组负责人组织主讲老师在开课前对课程进行说课,就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达到的目标、内容时间的分配及重点难点进行说课。课程负责人对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疑难点、重点之处及教案进行点评并做好相应的备课记录。实施该项以来,明显地感觉学生对知识系统有了更强的逻辑能力。
2.2 增加学生部分的自主讲课
在传统讲课模式基础上,让学生亲自走上讲台,讲述老师所布置的部分章节内容,让学生7人一组通过课后查阅相关文献,制作PPT,上台进行讲授。学生自主授课的内容通常为酶工程目前发展的某些前沿性知识,如“酶在医药、轻工、化工、食品等行业方面的应用,抗体酶、模拟酶、核酶等最新的研究进展,酶与医药相关技术等方面”的课题,分组同学课外通过上网查阅相关内容、PPT制作、上台讲述,课后讨论分析等环节的锻炼,加强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点深度与广度的了解,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3 增加师生互动环节的综合运用
在酶工程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4个策略的教学方法,即:综合运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学生讨论-课后小结”等。以酶反应器的设计和放大模块为例。
第一步要课前预习。比如在酶反应器的设计和放大章节里课堂教学之前,给学生布置酶反应器这章节的重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提供给他们参考书和相关网站,再寻找答案,与教师课堂讲授内容进行预测对比,通过这一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步要进行课堂提问,课堂上老师将内容进行串联,学生可根据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碰到的疑惑向老师提出,或者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结合教材的知识点提出设问,比如如何根据生产需要筛选出所需的反应器类型?学生从教师的提示中去寻找答案,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步要进行课堂讨论,课堂上留出时间给学生就课堂内容进行讨论,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再就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并和学生进行讨论,以解决学生的疑惑,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最后一步小结,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老师总结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疑惑的地方细讲,巩固学生所学知识,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复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2.4 定期展开座谈会
座谈会是学生对老师授课方式的意见或建议,一般设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召开。通过召开座谈会,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有无意见,课堂教学气氛是否喜欢,实验教学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任课教师的课堂态度、精神面貌等,及课程教材的适合度等方面展开讨论。任课老师作为今后需要提高的方面。
3 实验教学改革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精神,工科学生实验应提高设计综合性实验和开创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的要求,综合性实验主要为与目前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木瓜蛋白酶或菠萝蛋白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等内容,所有实验小组约7人为单元,采用学时制小实验授课及考核方式,实验报告以研究论文的形式计入实验成绩中。
4 考核方式改革
篇8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指临床、口腔、中医)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逐步统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我国医生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抽象概括法、理论研讨法等方法,考察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展示其特点和规律,分析我国可借鉴的改革创新模式,尝试提出二者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和具体举措,以期对我国医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概况
(一)培养体系
美国医学院的医学教育一般是4年,学生要经过本科4年的学习并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学位后,提出申请并通过面试和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医学院学习。学生在医学院经过前2年学习并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一部分(USMLE Step1),考试合格后进入后两年学习,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二部分(USMLE Step2),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
(二)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临床技能、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和临床医学理论及技能学习互为补充、彼此渗透,而且加入了早期临床技能课程和实践的学习,便于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价值。大约到第3年开始轮转实习和部分科研活动,以耶鲁大学为例,“一般采取专科轮转学习/实习模式,约需48周,轮转专科有内科12周、外科8周、急诊2周、麻醉2周……必须参加4周的社区医学实习和3周的临床综合课程学习,……毕业时完成学位论文报告”。
除此之外,美国的医学院也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相应的人文课程,增强医学生有效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提升医学教育的人性化水平。以哈佛医学院为例,其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社科课程教学、专业训练中的人文渗透以及隐性教育等方面,人文课程设置包括职业导论、病人-医生、社会医学、卫生保健政策、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八门必修课,……初级保健教育是专业训练中人文渗透的主要体现之一,……隐性教育指对医学生的价值观、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识等非认知领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许多医学院都开设相应课程(如芝加哥大学《学术与发现》),将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体系中,并通过颁发奖学金、给予从事科研工作学生特殊认可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正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所长William Gatey所指出的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提供这样的科研训练激发学生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追求额外培训的潜质”。可见,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本学科内的长足发展,而且为学习者今后在相关领域或其他领域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储备了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的能力、分析和整合大量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拓展问题的能力,等等。
2.教学方式
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式教学。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系统地整合了基础、临床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有效避免了重复教学和基础与临床教学割裂的现象,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目前,美国越来越多的医学院都在探索更好地将其运用在医学教育中。
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基本操作程序是,教师提出病例,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针对该病例,进行相关数据汇总和分析,提出初步处理方案,并形成与该病例有关的“学习问题”,即进一步研讨提纲,学生带着这些“学习问题”,在接下来的理论教学、实验课中通过讨论,自主诊断、自主分析,寻找答案,并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该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治方案,同时对与该病例相关的“学习问题”给出较为全面的阐述,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点带面、相互关联的知识技能学习系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给予其极大的满足感和价值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评价方式
美国医学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注重综合能力考评,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小测验的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标准化患者、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迷你临床演练(miniCEX)、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考核学生对临床技能和医学素养的操作和认知水平。通过考核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中的具体环节和实施方法,有效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水平。
二、美国住院医师培训概况
经过医学院4年医学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后,才能申请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见,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和医学院专业学位教育衔接紧密,是培养合格医生的两个既不相同又彼此连贯的阶段。
(一)培养对象和目标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对象是经过4年医学院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具有一致性,便于制定统一的培养内容和方法,达到能够行医的目标。住院医师培训合格后,即具有独立执业的资格,成为独当一面的完全意义上的医生。
(二)培养内容和方法
进入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后,学生要在相应的附属医院进行轮转培训,培训内容全国统一,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的培训内容全面又实用;培训方法是多样化和高强度相结合,常用的方法如查房、病例讨论和分析、学术研讨会、讲座、小组学习和互动等,每周工作时间80小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而且每年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年的培训,不合格将被淘汰。
(三)考核方法和监管体系
按照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Wducation ,ACGME)要求的六大核心能力: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患者关照(patient care)、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人际沟通能力(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职业素养(professionalism)、基于大系统的实践(systembased practice),来确定考核内容和方法,主要有病案评估、综合评价、标准化病人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全国统考、日常考核等,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考核主要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进行监管,是非营利性的专业实体,不隶属政府,能够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
(四)职业环境
“美国社会拥有成熟的商业医疗保险,其很好地协调了医院、医师和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住院医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环境,使培训中的医师能够专注于临床技能和诊疗水平的提升,乐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医患关系和沟通技巧,充分发挥人性化因素,给予患者更贴切适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三、对我国的启示
在对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现状进行文献研究和定性分析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与我国的比较,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揭示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内在规律以及美国成功经验对我国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运用理论研讨法提出对策建议,展示发展趋势。
(一)统一准入标准
目前,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下简称“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院医规培”)的准入标准不一致。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招收的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优秀毕业生,而住院医规培招收的不仅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完成7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和完成8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因此,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生源不同,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差别比较大,势必给住院医规培计划和内容的制定带来困扰,也不利于各层次学生在住院医规培中达到收获的最大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的有机衔接中得到启示。建议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即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并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被录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同时进入住院医规培,这样二者的生源水平就可保持一致,有利于住院医规培培养内容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都启动了二者双轨培养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2010年首届联合招录研究生即规范化培训医师150名;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第一届双向接轨培养的毕业生有45人获得了住院医规培合格证书,占当年毕业生的58%。虽然部分高校试行了二者的联合培养方式,但还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也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来保障其实施。建议在试点高校经验总结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详细、规范的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制度,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和实施蓝本。
(二)改革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前有4年能够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的本科学习,我国5年制医学本科中只有第一年开设了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因此,两国学生正式接触医学前的专业水平是不同的。其次,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有重叠,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所以,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将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阶段等同于我国硕士研究生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和住院医师培训内容,建议将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三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作整合,尝试“1+3+2+3”模式。具体为,第一阶段开设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为正式进入医学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阶段第一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同时进入人文素养高阶段课程学习,并辅以每月一次以讲座形式开展的临床医学知识渗透,第二、三年开设临床医学课程,系统学习临床知识和理论,并加入早期接触临床,在临床技能实践中回顾基础和临床知识,同时安排每两月一次的小组讨论和累计两个月的社区见习,学习基本的保健、常见病诊治,并学习与患者的沟通、给予其人文关怀。第三阶段主要是通科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鉴于学生的临床技能还不完整成熟,建议这个阶段的轮转比5年制本科第五年48周的轮转时间少一半,只安排24周,并且加大病例分析、汇总、出诊断方案的讨论和汇报。同时听讲座、查阅分析文献,开展较大量的科研活动。第四阶段与住院医规培衔接,实际上,第三阶段第二年已涉及一些住院医规培的内容,为顺利进入第四阶段做好准备。安排大量的二、三级学科轮转、查房、病例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和考评方法
现阶段,我国不论是医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教育还是住院医规培,在教学方法上多理论课和实验课讲授,临床技能训练不足,较少安排病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在考评方法上多书面考试和简单的操作技能考核,较少运用标准化病人、综合能力考核等。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引入美国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和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科学有机整合,这个思路在前文提出的“1+3+2+3”模式中已有体现。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从这个模式第二阶段的后两年开始,一直贯穿第三、第四阶段,在教师讲授理论课时,加入更多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在临床技能培养时,加入更多的小组讨论、实验课讲解提问;在病例诊疗能力培养时,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分析诊断、自主给出综合汇报和诊治方案;在科研能力培养时,加大文献搜集和阅读量,提高大量信息分析汇总能力,增加学术研讨、讲座交流、论文汇报。同时,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考评时,多注重综合能力的考评,运用标准化病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计算机模拟病例考核系统、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还有待深入研讨和实践检验,应当结合国情,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做好医学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为培养合格医生、促进医疗行业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健珍,陶立坚.中美高等医学教育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11).
[2]洪流,柳金强,刘涛,等.浅谈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J].西北医学教育,2015(1).
篇9
1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介绍
[4-6]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是超星集团以“平台、资源、服务”为基本研发理念,以学习空间为平台支撑,整合课程资源、软件研发和数字图书馆等方面的优势研发出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是以泛在教学与混合式教学为核心思想,集慕课与精品课程建设、教学互动、资源管理、教学成果展示、教学管理评估于一体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体验新一代网络教学所带来的高效与便利的平台。具体说来,该平台有丰富的课程设计模板及课程内容编辑功能,可对微视频进行时间点播放控制,向视频结点中插入PPT、图片、字幕和测试题。教师也可将课程克隆或映射给其他教师,实现共享课程资源。在学习行为管理、教学组织方面,该平台有“发放、定时发放、闯关模式发放”几种模式。该平台还有统计数据的功能,如作业提交情况、微视频播放时长等。目前该平台已被多所重点大学引进使用,我校于2016年正式引进并在校内广泛推广运用于教学中。
2高职院校的学生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情况比较复杂,主要原因在于其学生来源广、层次多、门槛相对普通高校低等[7-8]。以我校学生为例,大部分学生来自于通过普通高考的学生,基础知识和素质水平相对较高,理解和学习能力较强,但是中药药剂学的专业基础薄弱。还有一部分来自于“3+2学制”和“五年一贯制”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主要来源于下一级的卫校或职业技术高中,前三年在卫校或职业技术高中就读,后两年通过本校的考试方可在本校继续学习,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卫校或职业技术高中已经学过中药药剂学,已经具备理论知识储备,只是缺少实验技能锻炼。针对这种不同专业知识储备的情况,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势必会影响学生上课的氛围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传统教学模式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9-10]3.1教学形式单一,师生和生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交流和讨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单向性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站在讲台上授课,学生被动地做笔记,应付考试,教师最后根据考试成绩以及平时成绩给学生打分。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用到多媒体教学,但多媒体只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并没有给学生和现有的教学模式产生冲击作用;再加上中药药剂学理论知识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少,尤其是学生各自的相关基础知识水平不同,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教师也不能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能导致学过的学生不愿意再听课,而没学过的学生也缺乏学习兴趣。
3.2无法体现学生在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单向性的知识传授为主,重教轻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认知主体,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逆向思维、大胆假设和挑战权威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钻研的习惯。学生往往只是为了考试而在考前突击学习,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3.3各教学环节独立,缺乏应有的联系
我校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个性鲜明、特长突出,他们喜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愿意参与其中,而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则缺乏兴趣。事实上,中药药剂学的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传统中药药剂学的理论教学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实践的衔接不够紧密,实验教学往往只是被作为理论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不能体现实验教学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理论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基础和铺垫,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目的和延伸,两者紧密衔接起来才能使中药药剂学的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4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下混合教学模式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
4.1混合式教学模式
21世纪初,人们提出了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广义的混合式学习是指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狭义的混合式学习被认为是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和面授(facetoface)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11]。混合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混合学习环境是实施混合学习的基础,是展开混合学习的保障,因此能否构建一个适合教与学的混合学习环境,直接制约着混合学习的发展[12]。
4.2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
[4]4.2.1基于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
4.2.2混合教学模式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实践
(1)前端分析: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涉及的三要素分别是学习对象、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其中,学习对象主要是对学生的中药药剂学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分析,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班级信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学习环境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实验教学环境和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环境,当然还包括其他辅媒体工具。前端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前提,只有充分把握好前端分析的要点,才能设计出有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学资源。
(2)课程设计:主要指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首先,根据中药药剂学这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计划等将理论知识设计为六大模块,模块一为中药药剂学的通用理论知识,模块二为药剂卫生,模块三到模块六以中药生产加工过程为主线,重点介绍中药制剂的分单元操作(如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纯化、浓缩与干燥等)、液体制剂、固体制剂及其他制剂的制备原理、工艺技术及设备。在各个模块下再具体按知识单元进行详细设计,可以根据制药企业生产标准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比于传统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表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也就是知识内容碎片化。以栓剂的制备方法为例,对其知识点进行分解,具体如表1所示。与传统课程以篇、章、节为单位划分的知识大块不同,该模式的知识内容往往被分解为更为细小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只需5~15分钟的学习时间。其次,根据知识单元设计内容制作出相应的PPT课件,按PPT课件录制知识单元的微视频或者录屏,在网上搜索合适的精品课程视频、实验演示视频和相关复习测试题等,并将这些资源上传到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在线编辑、整合,设计成富有逻辑结构的在线课程。同时,还可以将电子书、相关文献、电影录像等作为拓展性资源附在其后。视频编辑主要是对视频进行剪辑和防拖拽处理,也可在视频里插入图片、文字、PPT并添加测试题等,待添加的测试题达标后可直接进入下一部分课程的学习,如果测试不通过可以反复学习前段内容直至测试达标,由此实现学生的层次差别分流学习,也可以在视频中内嵌简单测验(In-videoQuiz),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教学资源是混合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它的设计决定着后续的混合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因此,设计的教学资源不仅要内容丰富、安排有序,还要与教学的知识点高度相关,否则,冗余无效的教学资源不但不会促进学习,反而会干扰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给他们的学习带来负担。
(3)过程组织:指具体的执行过程,主要包括诊断性评价、个性化分类、翻转课堂和实践教学法等。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泛雅平台提供的考卷制作、考试、在线阅卷、分数汇总等功能,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学习风格等进行测试,并结合前端分析结果将他们进行个性化分组,选出小组导师,对他们进行分层次教学,分组推送任务。借鉴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学生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内容导学、微视频、完成初试;课中,组织学生对共性问题进行讨论,对知识难点进行解答,对作业进行点评,同时让已掌握的学生讲解,也可组织成果展示和创新应用活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线下交流与讨论、分享课中学习的感悟,并通过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主题讨论、PBL(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实践等。翻转课堂中教师可采用“课前预习+集中翻转”、“课中预习+当堂翻转”两种形式。前一种形式主要是根据课前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数据,从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请已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来讲解,而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则专门集中时间解答。后一种形式是通过课堂上在线观看教学案例完成初步学习任务,经过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后,小组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上呈现学习成果,并进行经验分享,以实现翻转课堂的目的。实践教学法主要是课前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上预习,然后通过在实验室进行现场实验演示,从演示过程中来了解和掌握某些实验现象和知识点。比如煎膏剂的制备里面有清膏、炼糖以及最后收膏标识的传统判断方法,在课堂上讲学生可能比较难想像那个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现场实验教学来演示如何判断,从而使学生有一种直观的感受[13-15]。
(4)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根据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统计视频反刍比、讨论参与率、作业质量等大数据信息,并结合小组导师的反馈、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学生课堂表现等因素开展;总结性评价主要以视频内嵌测试、在线测试、作业成果汇报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事先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各项评价权重比,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会按此权重比例自动计算出学生的课程总成绩,并最终生成一份成绩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管理,一旦发现学生学习异常就发出提醒信息。
5结语
通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发现混合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较好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进行分层次分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但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还在使用初期,平台上更多的功能有待于研究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研究并发掘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要让课堂教学回归学习的本源,站在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转型的高度,追求学生个性化和教育协同创新的双向发展,从整体上认识并把握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发展规律,根据各自的实际问题、要求,进一步实践与探索,使之达到最优的教与学的效果,从整体上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文德鉴,涂星,朱敏英,等.中药学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学实践与改革,2017(2):3-4.
[2]陈求芳,周毅生,黄嗣航.中药药剂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实践与体会[J].中医教育,2016(4):62-64
[3]杜艳,梁桂贤,田青平,等.中药药剂学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1):896-898.
[4]尹合栋.“后MOOC”时期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1):53-59.
[5]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等.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61-68.
[6]詹长娟,王翼,王华,等.基于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药物化学网络课程的建设[J].广东化工,2016(12):285.
[7]周振华,骆航.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剂学教学改革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7):14-15.
[8]段毅伟.高职药学专业药剂学教学模式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49-50.
[9]王英姿,杜守颖,张胜海.中药药剂学教学模式探讨[J].全国商情,2013(9):73-74.
[10]兰燕娜,成鸣飞,薛同莲.构建应用型理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61-62.
[11]俞显,张文兰.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7):14-18.
[12]黄晓,乜勇,陈江华.基于网络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2):49-51.
[13]杨春梅.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6(1):59-63.
篇10
教学改革完成后在每年12月底对参与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与评价。调查内容为对本教学改革方法的看法、兴趣、适应情况,参与方式、个人收获等。 教学方法改革实施 教师以《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分类教学法为基础,即从临床最有效、安全治愈疾病的方法入手,将儿科疾病分为第一类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第二类中医药治疗为主、第三类现代医学治疗为主、第四类单纯中药或西药治疗4类,选择第一类疾病中的某一个病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阶段完成教学改革。本课程开设在大四年级,分三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 指导老师由高级、中级、初级老师组成一个团队,准备阶段指导老师由年青教师、研究生担任。(1)第一阶段:由教师选择有中西医结合代表性的疾病,如肺炎、支气管哮喘等,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阶段。一般在正式讲课前4周,2007级学生采用班级学号自然分组方式,每个自然班分为4组,平均分配人数,各小组自行选出组长;2008级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拟题:将疾病分为中西医概述和病因病机、中西医辨证与辨病(含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特色和优势、中西医结合研究进行4个方面的内容,每组一个主题内容进行资料查阅,完成相关报告。(2)第二阶段:学生自学与相互讨论阶段。正式讲课前2周,由各组组长组织同学在一起,把第一阶段查找的资料进行汇总,交流并讨论,,拟定本组交流内容和主讲人,完成PPT初稿。(3)第三阶段: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问题交流阶段。正式教课前1周左右。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在一起,对各组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学习探讨和交流,根据学生完成的汇报资料和PPT,进行启发式修改和指导,并找时间组织学生试讲,期间应多鼓励,少批评。课堂教学阶段 本阶段指导老师由主讲教师或高年资教师担任。(1)各组代表根据准备阶段完成的资料,推荐一人在课堂上公开、正式用PPT形式交流本组所负责的内容,接受同学的提问并解答。(2)指导老师根据各组的总结报告、PPT、课堂讲课发挥内容进行评分。其中课堂发挥占成绩的50%,PPT占30%,讲稿占20%。(3)指导老师对各组的情况进行案例分析和点评,并就疾病内容进行重点点评和讲解,解析学生的疑问和难点,指出各组优点与特色、不足的共性问题和存在问题。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应用的四种分类教学法2012年获本院教学成果奖,其源于临床,创新性用于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配合多元化教学法改革的实施,使学生充分了解临床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而教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医生[3],培养学生独立辨证与辨病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学生通过多元化教学法,提高查阅资料和应用能力、临床与基础知识相结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掌握实用技能,为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和更好服务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研究有效问卷率达96.1%,结果显示:(1)学生对教学改革积极参与的态度,和良好的认可度与期待值,说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在小组合作形式、自己所起作用和能力发挥方面自由组合团队与自然分组组合团队有显著差异,2008级学生明显优于2007级学生,说明学生分组形式在多元化教学法改革中的重要性;(3)2008级学生比2007级更赞同多元化教学法改革,且认为教学改革很有必要,证实了本次教学改革的成功;(4)在多元化与自主学习方式感兴趣程度上和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方面,2007级和2008级学生无差异。2008级学生以自由组合为小组团队,组合属于主动性,学生在团队中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好,能较好发挥个人能力;而2007级学生以学号自然组合为小组团队,组合属于被动性,缺乏积极性,在团队沟通、协调、合作上欠佳,比较懒散;故2008级学生比2007级学生更喜欢、更认可这种小组合作形式和自己在小组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肯定小组团队的组合形式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多元化教学法及发挥自己作用最大化的关键因素。提示今后实施多元化教学法时,在教学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自由组合团队方式,使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个人所起作用等方面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作者:罗红平 冷丽 杨见辉 庞平 费翔 彭玉
篇11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7-12月每月门急诊中成药处方100张,共计600张处方,由处方点评小组进行点评分析。点评参考资料:药品法定说明书、《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处方管理办法》、《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国内公开出版的医药学专业期刊。处方点评结果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分为合理及不合理处方,其中不合理处方再分为三类,即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2结果与分析
600张中成药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有34张,占所点评处方的5.7%,不合理处方以用法用量不适宜为主,占47.1%,其次为临床诊断书写不全和重复给药,均占14.7%。
2.1不规范处方
我院已实行电子化处方管理,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处方前记、后记必须录入完整方可保存处方。电子处方系统必须录入中医诊断、证型方可开具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在开具中药注射剂时,则自动生成单独处方。医师、药师签名均为电子扫描式的手写签名。故抽取的处方中出现不规范处方较少,主要问题为临床诊断书写不全,如处方主要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开具麝香追风膏缺少相应的诊断。
2.2用药不适宜处方
2.2.1适应证不适宜:处方选用的药物与中医辨证不符判定为适应证不适宜,如正柴胡饮颗粒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初起的风寒表证,具有解表散寒、解热止痛的作用。急性扁桃体炎的中医诊断为喉痹,其证型为风热证,处方正柴胡饮颗粒为适应证不适宜。2.2.2用法、用量不适宜:复方南星止痛膏含有毒性成份生天南星、生川乌,故不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应隔日使用1次。处方每天1次使用,判定为用法、用量不适宜。再如开喉剑喷雾剂用法“雾化吸入”,用法不适宜,应为“喷患处”,医师开具电子处方时,用法选择需谨慎。儿科处方中存在6周岁儿童使用安儿宁颗粒每次3g,根据说明书5岁以上每次6g;再如9岁儿童使用金振口服液10ml每次,根据说明书8岁以上15ml每次,给药剂量均偏小。安儿宁颗粒、金振口服液为儿科专用药,其说明书均有与儿童年龄相对应的详细用药剂量,应严格按国家批准的药品说明书服用。儿童生理发育不成熟,用药时在考虑安全性的同时也应兼顾有效性[4]。2.2.3联合用药不适宜:如诊断为痤疮,证型风热证,使用了丹参酮胶囊、痤疮颗粒、百癣夏塔热片,三种治疗痤疮的口服中成药联合使用,存在口服药联合过多的问题。如果病情需要,皮肤科的病证可选择中成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式联合使用。2.2.4重复给药:虎力散胶囊与痛血康胶囊均含毒性中药草乌,且功效相近,临床诊断关节炎、风湿病,以虎力散胶囊和痛血康胶囊联合使用,判定为重复用药。再如红金消结片为彝药,中医功效与乳块消颗粒相似,均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散乳块;苗药宁泌泰胶囊与银花泌炎灵片功效均为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以上药物联合用药均判定为重复给药。临床需要多种中成药联合使用时,应遵循的原则为药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如果功效相似,不宜联合使用,尤其是药性剧烈或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4]。
2.3超常处方分析
2.3.1无适应证用药:处方诊断为皮肤挫伤使用草乌甲素胶丸,判定为无适应证用药。草乌甲素胶丸的主要成分来源于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龙头乌头,草乌甲素镇痛作用较强,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因此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但草乌甲素的急性毒性较大,不适宜用于外伤止痛。2.3.2超说明书用药:急诊外伤、骨折等使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判定为超说明书用药。丹参多酚酸盐功能活血、化瘀、通脉,主要用于心血管内科疾病,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其用于外伤、骨折等病无适应证。此外,急诊外伤为出血急性期,24h内不宜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
3讨论
我院是一所以中医为特色的专科医院,近年来开展了针对西医的“西学中”培训,西医师普遍掌握了中医药基础理论,这为他们开具中成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此次对中成药处方的专项点评,处方合格率为94.3%,略低于规范要求的95%。临床在使用中成药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临床医护人员尤其是非中医专业医师应加强对中成药功能主治、中医药基础知识及《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和培训。笔者由门急诊中成药处方点评引发思考,从实际出发,开展中药临床药学。
3.1发挥处方点评的积极作用
处方点评是一种事后行为,但定期、规范的处方点评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也能起到积极作用。首先,处方点评小组将发现的问题通过直接与医师沟通,或通过管理部门公示、通报等,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其次,处方点评小组对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在内部工作网站及药讯上刊出,从而促进处方总体质量的提升。开展中药处方点评工作,条件限制少,是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切入点。
3.2中药师要转变观念
目前临床药学发展迅速,但中药临床药学方面起步较晚,规范化培训刚刚起步,医院的中药师大多忙于配方、发药或中药的采购管理。中药师应转变观念,将劳作型的药学工作转变为技术型的药学服务工作。药学服务不仅是几名专职临床药师的工作,所有中药师均应认真学习中药临床药学知识,接受专业培训,使自己能尽快转变角色,成为中药临床药师中的一员[5]。
3.3积极发挥调剂药师的作用
药师调配处方时进行“四查十对”是《处方管理办法》中提出的要求。中药师须对中成药、中药饮片处方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审核处方用药是否以中医理论辨病辨证为依据,处方药物与诊断是否相符,药物的用法用量是否适宜,是否存在重复用药、配伍禁忌等,发现不合理或不适宜处方,应及时通知相关医师[6]。这就需中药师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提升中医辨证用药能力及审方的能力,将事后干预转变为事前干预,促进我院门诊中药的合理使用[7]。
3.4中药药学信息服务
篇12
网络教学平台;考试改革;中药学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是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后的又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中医学专业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的中药学考试存在着题型单一、呆板,不外乎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考试方式多采用期末“一锤定音”的闭卷考试,以一份80题左右,120分钟完成的试卷成绩作为结课成绩;考试模式忽视过程,偏重分数,忽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考核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能力,学与用严重脱节。由此形成了一个学生考前几周通宵达旦死记硬背课本和学习笔记,考试蒙混过关,假期基本全忘的怪圈。这样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体现不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甚至会导致个别学生铤而走险,试图通过作弊蒙混过关的情况,不能很好地发挥考试的导向和反馈作用。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以及Internet已在高校中全面覆盖的新形势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网络化考试是医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1]。基于目前的中药学考试的现状和Internet的优势,我们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建设中药学网络课程,尝试着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对中药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探讨,希冀为信息学模式下中药学考试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试验于2014—2015第一学期启动,分组前对2013级中医学本科1、2班同学的中医诊断学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2个班学生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遂随机将1班作为实验班,2班作为传统班,为排除因教师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影响,采用合堂授课的方式。
1.2教学方法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即时网络学习,即时生成学习成绩。只需学生向任课教师提出申请,任课教师审核批准之后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即可。学生可在线查阅学习材料,接收课程通知,向老师提问,提交作业,完成在线测试;教师可向学生学习资料、答疑解惑及布置与批阅作业,并通过系统的自动统计功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系统统计的学生登陆情况、提问情况、测试成绩以及教师批阅的作业成绩等,给出学生平时成绩,进而搭建起集学习积极性评价、探究积极性评价、作业成绩评价和在线测试成绩评价“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形成性评价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2.1学习积极性评价将根据学生登录网络课程次数、在线时长、阅读课程通知次数和阅读课程教学材料次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堂课向学生说明登录网络课程次数、在线时长、阅读课程通知次数、阅读课程教学材料次数四个环节100分需要达到的目标。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系统自动统计的数据,给学生的每个环节进行赋分,四个环节的平均分为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20%。
1.2.2探究积极性评价将根据学生在中药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向教师提问次数、课程讨论区发表话题次数、课程讨论区回文次数、课程讨论区被回文次数,综合评价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第一堂课给学生设定每个环节100分需要达到的次数。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系统自动统计的数据,给学生的每个环节进行赋分,四个环节的平均分为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30%。
1.2.3作业成绩评价将根据学生从中药学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交的在线作业成绩生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在线布置作业,一般不少于四次。作业要难度适宜,既有考核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作业,也有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业。按百分制在线进行批阅,取平均分为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20%。
1.2.4在线测试成绩评价将根据学生从中药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的在线测试成绩生成。教师掌握好在线测试的次数,一般每章结束后测试1次,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每题1分,学生提交之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成绩,学生根据成绩,可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课程结束后教师将各章测试成绩汇总,算出总分后,按百分制折合成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3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考试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2结果
2.1学生满意度分析2班共发放99份问卷,收回99份,回收率是100%。实验班51人,满意的44人,学生满意率为86.27%,较传统班(48人,32人满意,满意率66.67%)有显著性意义(P<0.01)。
2.2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班,90分以上5人,80~89分18人,平均分76.04分;传统班,90分以上3人,80~89分4人,平均分69.56分。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班平均成绩及及格率较传统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平均成绩明显高于传统班,分析原因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实时监督,敦促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关。我校《中药学》网络课程于2011年底通过了学校的验收,成为校级网络示范课程。学生登陆后可看到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等模块。其中教学材料模块又包括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视频材料、中药学方面的专题讲座以及精彩授课视频,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的全程授课录像等。并且建立与许多免费的网络资源的链接,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研室制作的“中药学网络课程”等。学生可随时登陆,查阅资料,查看最新课程通知,完成课程作业和在线测试,向教师提问或同学间进行讨论。对因特殊情况耽误课程学习的同学可在线或下载教师授课视频,以及时跟上学习进度。
教师可课程通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答,并布置作业、在线批改作业及进行限时测试等。教师可将学生提问比较多的问题拿到课堂上统一解答。该考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考试成绩更为合理。如探究积极性评价环节,学生要与教师、同学在线进行交流,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的前提是认真地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就会调动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切身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习积极性评价环节,敦促学生经常登录教学平台,查阅学习资料,改变学生下课上网玩游戏、看韩剧的现状,让学生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成绩评价环节可强化重点、难点问题;在线测试成绩评价环节,按章节在线测试,有时间限制,避免学生临近期末再做,避免出现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情况[2-3]。该考试模式改革将极大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可改变以往“粗暴”、“一锤定音”的评价模式;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无纸化的特点使其前景无限广阔。中药学是中医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全国中医院校、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学习中药的人数很多,若推而广之,必将使很多人受益。
参考文献
[1]李永华.网络化考试的题库建设及应用研究[J].高教论坛,2013,10(10):57-60.
篇13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4-0073-02
1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1]。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为市场服务的理念,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广泛采用了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情境,以项目进行任务驱动,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2],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最关键的环节是课程教学项目设计,课程设计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项目教学实施的成与败[3]。因此,如何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与学生需要相关联的一系列项目,就成为项目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任务。
计算机作为信息工具,其价值不在工具本身,而体现在计算机的应用层面。因此,不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学设计局限于计算机知识技能本身,而要依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专业、职业、岗位、市场等要素整合进教学项目设计中,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任务。
2 项目教学设计中的多元整合方法
与专业主干课程整合 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正常人体学、中医护理、护理礼仪等。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需求,在计算机教学项目中整合医学专业课程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完成计算机教学任务的同时,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目的。
在对护理班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Word章节的教学中,项目设计为“利用Word知识制作医学专业电子书”,项目内容并行包括正常人体学、中医护理、护理礼仪等科目,考虑到任务量和新内容衔接的难度,允许学生依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分组完成部分章节。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小组选择一门课程作为项目对象,将从多种渠道获取的内容资料、课堂笔记、实验记录、操作视频等作为内容热点纳入电子书项目。内容资源分类搜集完毕后,运用Word排版技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各学习小组独特的专业电子书。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分工合作、探讨学习,既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又加深了对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认识。
与健康教育活动整合 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在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设计中,整合与学生职业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依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计划,10~12月将进行Word、PPT等章节的教学活动,这个期间,社会上会开展高血压日、糖尿病日、艾滋病日等疾病预防日的宣传活动,借此机会,将活动纳入课程整合的范围。让各学习小组确定一个宣传主题,运用前期学过的Internet知识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汇总,运用Word和PPT知识进行加工,运用色彩、表格、图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进行渲染,增强资料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学生在掌握计算机技能的同时,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认同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与工作过程整合 职业院校的学生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在学校时不爱学、学不好,但是到医院实习2个月,基本操作都会了。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教学环节和工作环节相脱节,另一方面则是知识在得不到实践应用的情况下难以巩固。因此,给学生营造工作情境,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
在对护理班进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PPT章节的教学中,教学项目设计为利用PPT知识制作静脉注射讲座。由于项目内容涉及一年级护理班学生未学过的专业课程,为了降低项目实施难度,提高项目适用性,给学生提供许昌中心医院护理SOP手册,并请护理专业教师为学生做了简要示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阅图书、去医院实地观察、搜索教学视频等资料,通过录入、扫描、拍摄、剪辑等多媒体处理手段将资料数字化,最后用PPT软件将处理过的静脉注射数据有力地展现出来。这样,学生一方面在计算机项目中体验了本专业的工作情景,促进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学生会积极探究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提高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力和计算机技术的掌控力。
与就业方向整合 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就会偏离目标或不能有效地完成目标,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因此,学生入学伊始,职业院校就会开展职业方向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导向和职业目标。然而职业方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营造和加强。
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这个信息工具,更好地了解岗位知识,定位职业目标,弥补自身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就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后一个综合项目设计为年度护理专业岗位需求报告,引导各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搜索、电话访谈、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搜集本地医疗单位的岗位数据和用人条件,然后将数据输入Excel中进行分析处理,生成岗位需求统计图表。最后,各学习小组将调查报告以PPT讲座的形式展示出来,形成最终的岗位需求报告。整个计算机项目的实施过程,既是学生一步步认识岗位需求,查找自身不足,明确努力方向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的过程。
3 多元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整合的专业课程内容不能太超前 要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控制项目实施的难度,做好可行性分析。应该整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专业课程,这样对学生而言,一是愿意做,由于项目内容本身是需要考核的,在目的导向作用下,学生有了学习驱动,可以边做项目边复习专业知识;二是可以做,项目内容需要的资料是正在学习的课程,教材、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都是现成的,便于搜集。这样就能增强项目与学生之间的关联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
教学设计方案要增强互补性和耐受性 项目内容应该设定多种选择方案,一方面增加学生的选择余地,突出学习小组的个性化特点,在成果展示阶段就降低了出现雷同事件的几率,不至于单调乏味;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涵盖专业知识的范围,提高各学习小组二次实施的热情。
教学项目设计要循序渐进,要重视知识掌握的规律性 多元整合这种模式的教学设计,增大了学生学习的信息量,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要求也就更高。为了保证学生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和质量,要提前做好计算机知识的铺垫,还要有一定的伸缩度,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要培养学生利用已有计算机知识获取新的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比如,制作电子书项目要求进行目录编排,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上没有涉及,但是学生可以利用前面章节学过的Internet技术,找到目录编排的操作方法,并将它应用到电子书项目中。
4 结束语
基于多元整合基础上的项目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视野、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学生自主构建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将成为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