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化学中的方程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中的方程式

篇1

首先学生一定要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内在的作用,与实质的物质相结合,利用一系列的反应去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实质,再去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掌握化学方程式内在的东西,因此去深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知度。化学方程式为一种将化学现象进行拆分,处理化学问题的介质[1]。其主要体现在:可以阐明化学的规律性;剖析化学的一些基本反应。还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实施量化阐述以及相应的运算以及构建一些简单化工模式过程。一般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里,我们都会利用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实质反应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去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也可以让学生感知化学的乐趣。

而在中学化学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按照化学的基础内容、一些核心的原理与知识框架特性,掌握学生的认知度以及此年龄段的心理,有指向性的去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对比与想象能力,从根本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2]。

2 运用化学方程式对实践进行深化

中学化学方程式教学环节,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建立起化学方程式的框架,一些化学反应可以利用反应的现象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学生在分析现象的同时还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内容,因此去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及深层次作用。在构建化学实验课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要循序渐进的做化学实验。教师则依附于实践,去调动学生的整体思维,学生通过掌握化学反应,从根本提升其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在铁和氯化铜进行反应的实验中。铁粉和氯化铜产生置换反应,从而获得金属铜与氯化亚铁;而铁粉和氯化铁溶液进行反应,将混合溶液都改变成纯净的氯化亚铁溶液,因此我们得到的方程式为:Fe+CuCl2=

FeCl2+Cu。因为在实验中我们加入铁粉过量[3],因此滤渣里不仅仅有置换出的铜,里面还存在没有完全进行反应的铁;这时再将稀盐酸加入到滤渣里的铁粉,从而进行反应,除去剩下的铁,最后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这样我们得出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 +Fe=Fe-Cl2+H2。同学们在分析实验后再研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此环节不仅与教学主体要求相匹配,且教师也真正的主导了教学。在实验环节里,多层次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的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主要依附于实验。同样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学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4]。

3 以化学方程式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深化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里,以化学方程式内容作为切入点,有机的与教学措施相结合,是构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中学生已经对化学形成了一些基础的意识,针对理论性内容、一些化合物等的简单的理论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在此基础上,中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可以说是在延伸基础的知识内容,补充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5]。因此,进行以化学方程式为介质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目的意在深化学生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所涉及的一些问题。

篇2

一、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

对于刚刚接触化学方程式的学生而言,他们很可能会对于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方程式的表意等缺乏把控能力,并且会产生对于方程式理解上的障碍。这些都非常常见,教师要了解学生可能会碰到的各种难关,并且一点点的帮助学生消除这些障碍。首先,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根基。学生在学习方程式的书写前会接触到很多和方程式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储备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方程式、书写方程式的支撑。因此,教师很有必要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牢固,这是做好方程式教学的第一个步骤。

很多理论知识都是为学生接触方程式所做的铺垫,教师要加强这些理论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方程式打下坚实基础。在学习“水的构成、原子、分子以及离子构成”时,化学式和化合价也是化学式书写的提前呈现,为接下来化学式的书写和理解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时,教材同样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其中隐含着化学式和物质的直接关系,而且提前渗透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相关知识。相似的课程设计还有很多,例如酸和碱等,这些都加强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总框架的掌握,为学生后续进行方程式的书写提供了铺垫作用。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方程式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只有理论基础十分扎实,学生才能避免方程式书写中的各种常见错误。

二、采取恰当的教学引导方式

方程式这一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学生在接受知识时需要自己的思维非常活跃,要能够充分理解方程式的每一个部分,以及每个部分的含义。在化解这些难点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合理的调整,可以采取恰当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吸收知识,这会让学生对于方程式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师可以首先在化学式的教学中就引入一些灵活的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化学式的印象,并且让学生能够准确的书写不同物质的化学式。这是后续方程式书写的重要基础,也是这一板块知识的教学中的重要组成。

比如,在学习水的化学式H2O时,就可充分利用理解记忆,先让学生对水有一定的概念理解:它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液体,存在于空气中、地下、江、河、湖、海等物体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在学生对水有以上的了解之后,就会对水的化学式H2O产生一定的记忆,这种方法就是理解记忆法。灵活的教学方式的选用会让知识理解上的障碍慢慢被化解,最后,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这部分知识点也会有越来越深入的掌握。

三、注重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随着学生学到越来越多的方程式后,方程式书写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就成了教学重点。教师要给学生强调方程式书写的方法,尤其是要将方程式配平,这是非常核心的一点。有的方程式比较简单,配平过程并不难,但是,也不乏一些较为复杂的方程式,学生配平时总是会出现各种偏差。对于这种难点知识教师可以进行重点讲解,找到一两个有针对性的方程式进行配平过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配平方程式的一些常用技巧。

以铝与氧气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l+O2=Al2O3为例,方程式配平应从简单的元素开始。这里,Al2O3这个化合物较为复杂,将其计量数定为1,即Al+O2=1Al2O3,Al和O元素配平比较简单,所以先配Al2,即2Al+O2=1Al2O3,O前面的计量数未定,设为x则有2x=3,x=3/2,所以有2Al+3/2O2=1Al2O3,即4Al+3O2=2Al2O3。这是初中化学中学生接触到的相对较为复杂的方程式了,教师以此为范例来给学生讲述方程式的配平过程可以有效的实现配平技巧的讲授,会让学生今后遇到相应的方程式时懂得如何配平。

结语

方程式的教学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师要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引导方式,并且让学生掌握一些和方程式书写与配平相关的技巧,这些都是方程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应有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3

化学方程式既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又是化学计算应用的基础,而且它还是国际上通用的表示化学反应的一种简明语言。因此,化学方程式的各类知识便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但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和正确书写始终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如下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夯实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基础

化学式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基础,如果在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打牢基础,那么学生越往后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就越为困难,以至于到后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始终难以攻克,成为夹生饭。因为,利用化合价口诀,根价口诀正确书写化学式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夯实基础,让学生切实掌握,以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化学方程式时能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二、依据实验现象记忆化学方程式

1、磷和氧气反应,这个实验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的白烟,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学生就可以知道磷和氧气反应后的产物是一种白烟,而白烟是五氧化二磷,这样反应物和产物就记住了,在进行配平。

2、硫和氧气反应,这个实验的现象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硫,那么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硫,这样学生记记住了现象,又同时记住了反应物和产物。

3、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现象是铁的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变为了浅绿色。红色的物质是铜,浅绿色的溶液是硫酸亚铁,这样产物就记住了。当然这个反应,用置换反应来记忆也是很简单的。

4、电解水的反应:可以连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的记忆,反应物都是配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两只试管产生两种气体,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那么产物就是氢气和氧气,化学计量数比也是2:1。

三、据共同特点进行记忆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有三个:首先记住反应物的化学式,过氧化氢(H2O2),高锰酸钾(KMnO4),氯酸钾(KClO3),这个三个化学方程式的共同特别,都是分解反应,反应物都配2,都要制出氧气。那么从第一个开始,H2O2中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开始反应,那么H2O2和谁长得像呢?H2O,那么第一个产物就是水,这个反应要制什么呢?制O2,于是产物就都写出来,同时反应物已经配2,分解反应,后面就很好配平了。

第二个利用KClO3制氧气,条件是加入二氧化锰并加热,产物的记忆方法,把“KCl/O3”分成两部分,前一半变成氯化钾,后一半变成了O2,再根据已经配平的反应物就可以配平了。第三个,高锰酸钾制氧气,让学生读出化学式,KMnO4,那么请同学们记住KMnO4(按字母读)加热后分解出K2MnO4,那么这个反应为什么没有加二氧化锰呢?因为它自己产生了二氧化锰,最后制出氧气,这样产物就都出来了。

2、Ca(OH)2 + CO2 = CaCO3 + H2O对学生来讲记忆是比较困难的,我是这样帮助学生记忆的,把反应物分成三部分,钙离子,氢氧根离子,二氧化碳分子,前面有二氧化碳,后面容易出现碳酸根离子,那么先写出CO3,但是碳酸根是阴离子,需要得到阳离子,那么只有钙离子可以和它配对,于是得到了碳酸钙,也就是看见的浑浊物,还有氢氧根离子没有去处,于是变成了和它很像的水分子。同理推出2NaOH + CO2 = Na2CO3 + H2O,二氧化碳变成碳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结合阳离子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所以钠离子需要两个,氢氧根离子还是变成水。

3、Ca(OH)2 + SO2 =CaSO3 + H2O

二氧化硫的反应教给学生去想二氧化碳,例如上面这个反应先写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第二步,把C改成S就好了。同时练氧化硫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四、依据反应类型进行记忆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在初中阶段特点比较显著,可以用现象,特点等方面帮助学生巧记。

置换反应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C=AC+B,如:Fe + CuSO4=FeSO4 + Cu简单的看,就是铁和铜交换了位置,再从现象上帮助学生理解,正二价的铜离子形成的溶液都是蓝色或蓝绿色(如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正二价的亚铁离子形成溶液都是浅绿色(如硫酸亚铁、氯化亚铁、硝酸亚铁)。铁表面析出的红色物质是因为生成了铜单质。

复分解反应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CD=CB+AD,两端结合,中间结合,例如,HCl + NaOH = NaCl +H2O,两端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中间的氯离子和钠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钠,这样就很容易记忆了。

还原反应的记忆,还原反应是一种夺氧的反应。

例如: H2+ CuO =Cu+H2O,还原剂要夺氧,氢气夺走了氧化铜的氧,变成了水,氧化铜被夺走了氧元素,变成了铜。

五、利用反应实质进行记忆并配平

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那么让学生练习NaOH和H2SO4反应的书写,由于一个氢离子结合一个氢氧根离子生成一个水分子,那么一个氢氧化钠分子中只有一个氢氧根离子,而一个硫酸分子中有两个氢离子,怎么办,学生可以得出给氢氧化钠配2,这样就是两个氢氧根离子和两个氢离子反应得到两个水分子,再练习Fe(OH)3和H2SO4反应,学生很快可以得出需要六个氢氧根离子和六个氢离子反应得到六个水分子,这样就使得中和反应很容易配平并记忆。

2、碳酸盐和酸反应的实质是CO32-+2H+=H2O+CO2,例如:Na2CO3和HCl反应,一个碳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一个氢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那么一个碳酸根离子肯定需要两个氢离子,所以HCl的前面肯定需要配2,得到一个水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再如:Na2CO3和H2SO4反应,一个硫酸分子已经提供了两个氢离子,那么反应物就不用配了,已经平了。

3、碳酸氢盐和酸反应的实质是HCO3-+H+=H2O+CO2,例如:NaHCO3和H2SO4的反应,是一个碳酸氢根离子和两个氢离子的反应,那么根据1:1的关系,碳酸氢根离子就需要两个,于是生成两个水分子和两个二氧化碳分子,再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得到另一个产物硫酸钠。

六、熟读化学方程式的宏观读法

其实很多化学方程式,学生只要会读就能很容易掌握它的书写,当然需要有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基础,在读出宏观物质的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基础,例如,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这样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基本会读就会写,不失为是记忆化学方程式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有些老师教完后就让学生强记化学方程式,在老师的督促下,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忆,聪明的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效果非常差,甚至就像被单词句子一样,用字母数字从头背到尾,然后很快又忘记,完全不懂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如果老师没有在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上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方法或技巧,那么对于不少学生来讲,化学方程式无形的加重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反复记忆,却不牢固,甚至到后期学生对放弃记忆化学方程式,以至于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有些我们觉得很简单的东西,但是对学生来讲却很难,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帮助学生寻找规律,总结技巧,帮助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是十分重要的。

篇4

一、化学方程式应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时间和深入程度都较浅,所以,在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方程式,老师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解释过多,可能会导致学生理解不掉,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解释就会故意减少,从而导致其重视程度不足;其次,教学方法不合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初三化学教学活动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而化学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对于化学用语的解释就相对较少,而这导致学生在真正面对这些复杂的化学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时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急于求成的心理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化学用语不能准确分清主次顺序,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学习、记忆、理解的难度较大,并且机械的记忆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初三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方法

1.夯实学习基础――利用口诀法学习化学方程式

在初三化学学习时,由于在初二学习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开始接触更为专业的化学知识,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并且其学习的过程是个学习方法的过程。在方程式的灵活运用上,要着重加强抓要领,夯实学习基础。学习化学方程式时,最基础的运用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其要领主要是: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平;中间等号连,条件要注;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标明。这是学习化学方程式基础的基础,所以,在学习运用时,要熟练地掌握口诀,从而为进一步的应用奠定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还是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2.善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化学方程式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科学方程式,所以,想灵活运用就应该善总结,通过学习、观察和思考,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实现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同类型的问题和化学反应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面在教学的过程中,简单的举出几个化学方程式的例子,帮助大家积累总结经验。一氧化碳+金属氧化物金属+二氧化碳(2NaOH+CO(少量)=Na2CO3+H2O)像此类反应的生成物是盐和水,在写出盐的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到盐的配平,但是由于学生在记忆时对于生成物的记忆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所以,对于如何写出同类的生成物就显得非常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配平时,要注意到盐里面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氧化物等,再加上一个氧化原子形成了负二价的原子团,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化学方程式提供的引导去作出准确的配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化学知识,更应该去指导学生和教育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探索知识,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这对于初三化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善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化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去配平其实主要目的是为了运用,所以说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应用化学方程式,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虽然对于刚刚学习化学不久的初三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在学习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例如,在汽车上,都安装有汽车安全气囊,安全气囊内部装硝酸铵,当汽车受到严重的撞击时,硝酸铵就会分解产生大量的N2O,H2O,从而防止汽车内人员受伤,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对这个事件进行简单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NO3=N2O+2H2O。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防止机械记忆,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探索的能力。

篇5

一、盖斯定律定义

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二、计算方法:“倒”“乘”

“加”

1.“倒”:看位置

以所求目标方程为基准,看目标方程中的物质分别出现在已知方程的哪个式子,且只观察该物质在已知方程式中仅出现过一次的式子,并看位置,即反应物和生成物。若该物质与已知方程式中物质的位置相同,则不需要颠倒反应的方向;若该物质与已知方程式中的物质位置不同,则此时以目标方程为基准,将已知方程以“==”或“”或“ ”为分界线,将左边(反应物)和右边(生成物)整体交换,并改变ΔH符号,数值不变,并标记为新的式子。为了不影响后续工作,将改造的已知方程删去,此时所剩的方程为未改造的方程和新标记的式子。

2.“乘”:看计量系数

篇6

篇7

“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新课程明确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效果”: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以自己的学习努力达到每个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策略依据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年龄特征,对课堂教学程序以及方法进行指向性调节和控制操作,以逐步实现创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其落脚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节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用语应用的集中体现,它具有简明直观、涵义丰富的特点。牢固掌握化学方程式,学会用化学符号进行逻辑思维,是教师向学生传播化学知识的媒介,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

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不仅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更是学生认识物质及物质间的变化规律、掌握化学知识的重点教学内容。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到记忆和理解困难,教师感到难教,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化学知识的教学进度。通过研究可以解决这一关键难题,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学一个变化采用宏观、微观、符号相联系的方式感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变化观念树立起的同时努力提高化学教学成绩。

三、研究的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依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为主题,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广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心理学观点:“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四、研究内容和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把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为了满足这样的基本价值追求,新课程确立了新的知识观、学生观和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并使新课程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应该说,新课程较为全面地关注了生命的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化学新课程体现了促进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

化学新课程将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类面临的挑战,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懂得如何运用化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化学能源以及有效地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二)化学新课程体现了化学服务于生活的实用价值。

化学新课程将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去认识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尽可能把化学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拉近,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让学生看到学习化学的实用价值。

(三)化学新课程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发展个性的价值。

化学新课程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力求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的活动中,更好地认识、理解化学的现象和原理;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程将引导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初步建立起科学的物质观,树立起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追求真理、敢于批判和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观点去评析社会问题。

1.研究具体内容。

(1)了解初中生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的现状,找出书写错误的原因。

(2)研究元素、元素符号、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的记忆方法。

(3)研究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教学策略,总结书写规律和技巧。

(4)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化学思维的影响。

2.研究的目标。

(1)真正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不仅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还要进行好化学基本观念教学。

(2)教师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景,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较好地接受和学到知识。

(3)使学生树立世界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用符号表示的观念。

(4)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读法,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五、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八、九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学写化学方程式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

(2)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阅读有关化学教学理论及教学文章,用心解读新课标,解读课本的编排意图,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教育价值功能,并灵活地渗透于课题研究之中,结合有关材料总结出顺口溜等记忆方法。

(3)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对过去八、九年级学生的作业、试卷中的有关化学方程式部分的研究分析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问题。选取典型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助于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总体的引导。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开展情况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针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加以反思,为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六、措施及策略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化学第一节课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白纸显字”、“生产蓝色果冻”等,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目的。

(二)分散难度,减少坡度,循序渐进。

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有计划的分散难点,提前逐步渗透,减少学习的坡度,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快乐中就学到了许多的化学用语。将化学用语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绪言”到第三单元,是元素符号和部分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识记阶段。对元素符号的记忆,抓住学生刚学化学有极大的兴趣,就鼓励学生去看教材P75表4-6常见的元素及符号,并每天记2个,第二周由学习小组检测,并适时加以比赛,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阶段:第四、五单元是化学用语的理解阶段。让学生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理解化合价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理解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等,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化学方程式常见的配平方法等。

第三阶段:第六单元到第十二单元,着重巩固、扩大和应用化学用语。

(三)注重规范化训练。

规范意识是一种有序的严密性科学准则,规范意识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首先,教师在化学用语教学和组织训练环节,教师自身要做到板书严谨、表述规范。其次对学生严格要求读写并重,不仅要直观认识,快捷读出不同的化学用语,更要会顺利书写,还能完整表达中文意义,两种方式采取不断重复的烙印记忆。

(四)注重对学生记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记忆化学用语。

1.归纳记忆。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同一专题,学会类比分析,已形成的知识体系才能条理化、系统化。

2.比较记忆法。充分调动学习材料的相互渗透作用,寻找相关化学用语之间的共同特性,注意比较类似用语的微小差别,强烈刺激记忆的兴奋点。

3.顺口流记忆。运用记忆的联想技巧,可以自编化合价口诀。

4.推理记忆。根据各类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推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对应元素化合价的关系,进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参考文献

篇8

1、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通过讲述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讲解指导

1.建议在讲过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后,可介绍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方法。

2.可给学生归纳出,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以下知识:

(1)定义式

(2)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式

(3)溶液的质量与体积的换算式

(4)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5)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分数计算,需用到质量守恒定律

关于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在详细介绍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通过例题教会学生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起到使教材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咸”、“淡”谈起,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

在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之后,教材介绍了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接着提出一个关系式,又给出两种组成不同的食盐溶液,用图示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它们的不同组成,以加深对关系式的理解。此后,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通过五个计算实例,教会学生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教材最后常识性介绍了其他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如体积分数表示的溶液组成,并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溶液组成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的道理。

关于溶液组成的教学建议

在了解溶液组成时,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的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通过计算不断巩固和发展化学概念,为此,可以做如下的课堂练习,并由老师指明学生练习的正误,随时对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

(1)100千克水里加入20千克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2)在20℃时溶解度为21克,则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1%,对不对,为什么?

(3)100克10%的NaCl溶液和50克20%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150克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对不对?为什么?

关于如何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建议

在提出溶液组成之后,应把溶液的“浓”、“稀”及“一定量溶液”跟“溶质的量”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切不要过早地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多半是由于对组成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为此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溶剂或溶质的量发生变化时,判断溶液浓稀变化趋势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组成的意义。

例如: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组成怎样变化?等等。这些判断并不困难,然而是否有意识地进行过这些训练,会在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教材中例题1、例题2分别属前两个问题的计算类型,学生只要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清楚,直接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第(3)类计算,实质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的类型,只是溶质、溶剂的数据,要通过溶解度的概念,从题在所给的数据中导出来。因此,只要学生了解应把溶解度和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虑,处理这类问题就不会很困难。

教材中的例题4这类稀释溶液和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有关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何种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犹如稠粥加水时米量是不改变的一样,因此计算时以溶质质量不变为依据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设某溶液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g,则有:A´a%=B´b%。又若用两种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a%、b%)A、B克,配制中间质量分数C%的溶液,则有:A´a%+B´b%=(A+B)´C%

篇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68―0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元素化合物教学不但要重视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还要重视落实让学生经历体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归纳比较等手段认识化学物质,逐步建立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实验探究观等基本观念,并进一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化学的视角感受、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比较受关注,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常容易被忽视,影响着课程目标的落实,制约着学生全面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本文就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策略谈点个人的教学研究体会,供与同仁交流。

一、整合课程资源,搭建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载体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但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开发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涵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挖掘和整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挖掘教材中的显性知识素材,还要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思想、方法、观念,挖掘教材中“科学与探究”、“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等栏目的教学功能,做好教材的调整、重组、增减,做到“继承与发展、呈现与发现、分散与整合、补充与舍弃”的有效结合。要广泛地吸纳与生活、生产、民生问题等密切相关的素材,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课程资源和多样化的辅助教学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内涵,并结合具体化学事实、认知方法、学习活动设计出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可行性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使过程与方法设计有目标、落实有措施、评价有根据,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不在形同虚设。例如,必修①P46“交流与思考”栏目教学功能的认识:首先要认识到它是初高中学习金属性质的衔接点,对新知识学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它是从物质分类角度认识金属性质落实学习方法的生长点,另外它还是探究金属性质落实科学探究方法的探究点,不要把它的教学功能仅仅停留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纠错上。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中图片“铜树”、“银树”诱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如下探究:①铁置换出铜、铜置换出银揭示了什么化学反应原理?②通过这两个反应能比较金属铁、铜、银的金属性强弱吗?③将少量的锌加入到硫酸亚铁、硫酸铜、硝酸银混合溶液中,会有什么化学现象?④将足量的锌加入到硫酸亚铁、硫酸铜、硝酸银混合溶液中,又会有什么现象?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性思考,得出“一般情况下,活泼的金属可以从不活泼的金属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结论,既获得知识又获得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显得鲜活而具有生命活力。

二、突出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亲历科学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途径,实验对探究、验证物质的性质、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要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利用教材中探究素材、实验内容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实践探究――收集证据――形成结论――反思评价”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的探究认知方法,感悟、体验、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突出四个要素:①设计出具有探究驱动性的问题;②要有可靠的预测和假设作支撑;③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④要有可靠的结论。例如,在二氧化硫性质教学中针对二氧化硫还原性质探究的教学可进行如下教学设计:①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一种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证明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 二氧化硫应具有怎样的性质?②猜想与假设: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可能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③设计实验探究方案,用溴水、酸性KMnO4溶液、氢硫酸验证猜想;④小组实验探究,收集记录实验现象;⑤分析得出结论:SO2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交流评价。这样的认知程序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对二氧化硫性质的认识,而且体验了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后续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具有借鉴指导价值,达到实现多重教育目标的功能。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化学观念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主要安排在必修①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知识之后及元素周期律之前学习,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一种认知的方法,让学生在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中不断概括、提炼而形成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实验观、微粒观等的基本观念,让课堂教学从“知识为本”转变到“观念建构”的教学策略上来。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分类、归纳、比较的方法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要指导学生通过抓“核心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建立元素观;要指导学生运用微粒观从分子、原子、离子的角度认识化学物质,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分类观从不同角度预测元素化合物知识,归纳同类物质的共性与个性,学会从同类物质具有的通性,如从金属、非金属、酸、碱、盐等物质类别所具有的通性预测某个具体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从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角度预测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基本认识思路;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转化观归纳梳理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从不同角度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通过利用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栏目,挖掘开发实验教学的隐性价值,指导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科学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将观察与思维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成科学的实验探究观,让化学的基本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化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在转化观的指导下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0价铁、二价铁和三价铁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从而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避免了将单质铁、氯化铁、氯化亚铁、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等逐一系统讲解。这样的处理既是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也是巩固与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不但学习了新的化学知识, 也获得了新的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角度分析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通过实验进行检验的科学认知方法。

篇10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4?006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配平化学方程式是以化学反应客观事实为基础,再根据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和电子守恒三大原则,调整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原子的种类相同、数目相等(离子方程式还要求方程式左右两边所带电荷的种类和数量都相等)。配平化学方程式是中学化学的一项考查热点,无论是在中考还是高考中都必有所体现。在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参中,介绍了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用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和观察法来配平化学方程式。高中化学课堂上讲到了离子反应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增加了电荷守恒与电子守恒两大原则,但是,所用数学工具仍然止步于最小公倍数法和奇数配偶法。中学生已具备的数学知识没能得以充分的运用。

“分数”、“归一”、“代数”是大多数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数学方法。然而,这些数学方法却很少被教给学生运用到配平化学方程式上来。在当前的化学教研中,化学教师对充分运用数学知识来配平化学方程式的研究也较为零散,并且往往只有单一方法的介绍。例如,徐宏简要介绍过“分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1];李成军介绍过用定“1”法配平化学方程式[2];蔡海成介绍用传统的“代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3]。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文献表明,有人将这三种数学方法整理成为一套系统的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通用法则。本文正是借鉴了以上三位教师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三种数学方法在配平化学方程式中的运用,总结归纳出一套通用法则,并将此用于一些难确定化合价的化合物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带字母化合物参与的和有机物参与的等不同类别复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实践证明,运用此三种数学方法及其联用不但能简单、高效地帮助解决化学方程式配平的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分数法

参考文献:

篇11

一、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加强认识

想要在任何一门功课上取得突破,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由于初中生在九年级的时候,才刚刚接触化学,教材上给出的内容,也多是入门,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更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对于其中给出的内容,方可做到有条不紊的学习。了解基础内容,学生才能进一步对化学方程式进行推导。一味地死记硬背,极容易出现错误,还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提不起来兴趣。

例如,在化学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大家简单的了解一些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概念,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会留在后半段进行展开,虽然前期有所准备,但是在前面的学习中,要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配平方法,以及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边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的认识化学;另一方面,在前期的教学中,老师还有有意识的培训学生化学方程式的知识点。比如在讲授物质反应的时候,当有的物质生成的时候,老师要根据生成物的特性,来进行方程式的代入教学,如果是气体,那么后缀可以表示为“”,如果是固体,那么用“”来表示沉降。当然,像加热过程,冷却过程的表示方式,都可以顺便指出,帮助学生进行拓宽,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也更加的游刃有余。

二、通过实验直观的认识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的学生由于是刚刚接触化学,对于那些个微观的变化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心。所以,老师在进行教授的过程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份好奇心,引导他们不断的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究。在教授化学方程式这一块内容的时候,老师不妨采用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从单调的符号变化,拓展到实际的认识上。这一过程,就需要采用实验教学来完成了。老师可以根据课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一边进行实验探究,一边将其中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讲解出来。这种教学方式,比老师单纯的在黑板上书写强调,要直观的多,同时,在实验的过程里,还能加强学生的化学意识,帮助他们更好的建立化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和氧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时,老师不妨在实验室里,引导学生利用器材,进行一次氧气收集的活动。或者在教室里,利用器材组合,帮助学生了解几种不同的收集方式,这样,能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内容。像加热高锰酸钾,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实验中,氧气的收集方式,是集气瓶倒置,这就表明氧气具有上升的性质,所以后面要标有上升符号;高锰酸钾在加热反应后,试管内仍有物质剩余,说明高高锰酸钾在反应后,生成了其他物质――氧化锰。利用实验,能让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中所表达的内容更加清晰、直接。

三、采用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巩固

化学说到底,还是一门偏重于理科的严谨学问,所以,学生在展开对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前,老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对于这一块内容的引起重视,这样,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练习中,能够养成正确的书写方式,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和方程式配平进行更好的巩固。

当然了,方程式的性质尽管是固定的,但是学生也不能单纯的依靠死记硬背来进行,在没有明白内容的情况下,这样无异于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学生要从理解的层面上,对化学方程式展开学习。在这一过程里,对于自己不了解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学习,通过向老师提问,向同学交流的方式,来对自己的知识盲点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也要灵活的运用学习方法,不能拘泥于某种形式。像在进行方程式的配平时,例如,KClO3KCl+O2在这个反应式中右边氧原子个数为2,左边是3,则最小公倍数为6,因此KClO3前系数应配2,O2前配3,式子变为:2KClO3KCl+3O2,由于左边钾原子和氯原子数变为2个,则KCl前应配系数2,短线改为等号,标明条件即:2KClO3==2KCl+3O2

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最需要的,就是严谨的态度,这一点,在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上,更为明显。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争取帮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来。

篇12

一、类推再生法

所谓类比,就是由一个到多个,高中阶段学习化学,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类比中也再生,如,在学习“单质与氧气的反应”时,教师先做一个实验,将金属“镁”在空气中点燃,经过燃烧,生成了“氧化镁”,得出化学方程式:然后,进行类推,当金属铜和铝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什么呢,依次做实验,可以得出,当铜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却能受热生成氧化铜,得出化学方程式:,当铝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得出化学方程式:从镁在氧气中的燃烧逐步类推其他金属铜和铝在空气中燃烧后的物质,使知识得到再生,而高效地掌握这三个化学方程式。

二、情景实验吸引法

怎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呢?在化学这门课程中,实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做好实验,当然,最好选一些化学反应明显的实验,如,在做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铜溶液的反应,当两种溶液混合时,首先生成氢氧化铜,呈现蓝色的沉淀,然后,将溶液加热,氢氧化铜会受热分解为水和黑色的氧化铜,所以,溶液变黑,这一化学过程,带有一些神奇而微妙的感觉,能使学生喜欢上这个实验,自然也记住了这个化学方程式:H2SO4+Cu(OH)2=CuSO4+2H2O,高效也由之而来。

三、合理归纳教学法

高效的教学法,来之不易,想要学生学得好,教师先要做得好,这个做得好就是指,教学合理而有序,当教师讲解化学方程式时,应该从易到难,从一般到特殊,如讲解酸+碱的反应时,一般先从简单的盐酸溶液和烧碱溶液的化学反应开始学习,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然后再学习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铁溶液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H2SO4+2Fe(OH)3=Fe2(SO4)3+6H2O。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和学习一样,本是一个无尽的探索过程,教学方法的探讨也应不停地求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篇13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方程式是:两分子氢气与1分子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两分子水。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实际上是氢气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化合反应,生成了水并放出大量的热。

氢气是一种极易燃的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百分之4至百分之75时都能燃烧。在热、日光或火花的刺激下易引爆。氢气的着火点为500度。纯净的氢气与氧气的混合物燃烧时放出紫外线。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