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案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能力不足。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教学艺术和组织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由“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加上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思考学习,导致案例教学只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2.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积极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是,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很深,已经形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习任务繁重,部分学生没有时间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或不做准备,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不积极,课堂气氛较沉闷,部分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几次下来,对案例教学失去热情甚至觉得是一种负担。部分学生尽管课前准备较为充分,但课堂讨论参与积极性不高,比较沉默,被动倾听,不主动发言,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3.使用的教学案例质量不高,缺乏适用的、本土化的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依托,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平台。案例内容成为师生的知识、能力、经验、阅历甚至品格共同指向的对象,正是通过对案例内容的阅读、思考、交流、辩论,达到思维碰撞、互相启迪。案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案例教学的质量。
目前地理教材中绝大多数案例仅涉及某一章节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跨知识点、跨章节、跨课程的综合性案例较少。单一知识点案例很少存在讨论、辩论、争论的空间,甚至仅根据案例所处的章节无须思考就能得出确定的答案,这类案例仅能起到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理论、规则的作用。另外,目前,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多是国外案例。运用国外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师无法很好地把握国外案例的内涵,无法与本国的实际情况有效联系。从使用自编的本土案例的情况看,普遍反映质量不高,且与实际应用相脱离,特别是对一些综合性案例的编写,编写者缺乏第一手材料的收集,没有长期扎根基层的实际经验,实战不足导致编写出来的案例无法反映最新的动态,保证内容的鲜活性。所有这些都使学生丧失参与案例学习的兴趣,导致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
二、改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对策
1.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地理教师要多学习、研究国内地理案例教学法方面的论文,多参与案例教学理论研讨、教学观摩、教学比赛等活动。多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多听课、多请教、多思考、多总结,尽快找到适合所任教的课程和学生特点的案例教学程序、步骤,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地理教师要迅速加强专业知识储备。备课力求充分,做好专业知识、教学手段、教学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之后,才能进入课堂讨论阶段。在课堂讨论中要明确学生的认知和角色,并为其营造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争论的氛围,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及主要观点进行总结与评价。并且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中的活泼与秩序、激励与约束之间的关系,防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越位和缺位的情形,避免在案例教学中唱独角戏,或者不能接受学生不同意见,一味强调教师个人的权威。课后及时总结,不求多,力求质量,循序渐进。
2.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参与意识。
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学生是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任课教师要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上的差异,根据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对懒于参加案例讨论的学生,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调动其积极性,改变部分学生落后的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使其明白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可采用专题的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采用新鲜、有趣的案例吸引学生,诱发其讨论兴趣。可采用“头脑风暴法”的形式,让学生兴奋起来,另外,采取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通过采用勇于发言者给予的平时成绩高等手段,让学生感到压力,使其产生动力和紧迫感,还可采取小组对抗赛、辩论赛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3.要精选案例,并尽可能自编紧扣教学内容的本土化案例。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地理案例。教师应当通过案例书籍、网络、报刊、电视节目等途径特别关注地理案例,时时注意、处处留心,保持敏感,发现好的案例立刻记录出处,以备寻找、整理。但是,考虑到地理教师收集案例的能力、精力,适合地理课程案例教学使用的现成案例毕竟数量有限,因此,改编、自编案例就成为更高效的方法。
比之于寻找、收集现成案例,改编、自编案例创造性更强,对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更高。改编案例是以一个或几个现成案例为基础和原型,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设计案情,删除、增加、调整、组合案情,重新设计问题。自编案例难度较大,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自己编出高水平案例,只能量力而行。
选编案例的基本要求是:案例结论的非显而易见性,案件结论的争议性,案例内容的现实性等,使选编的案例更切合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细节有待完善。但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会逐渐发展成熟,不仅会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会促进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2]嘉玛.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中华读书报,2003,(8).
篇2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继而上升至对祖国的感情
虽然乡土地理中讲的是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些地理知识和现象可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性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应该爱乡爱国,但往往流于空洞的说教,难以拨动学生的心弦,须知,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强烈的爱必须建筑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它,才能热爱它,也只有热爱它,才能自觉地位它而献身。
例如,在讲授“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结合了榆林地区建国初期至今,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建国初期,黄沙不断侵蚀着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人们意识到不同黄沙抗争就无法生存,因此历届各届领导带领群众开展了持久不息的植树造林活动,过去沙进人退,如今人进沙退,期间涌现出很多感人的故事。并通过观看《走进榆林》节目中关于治沙的视频,更能给学生直观深刻的认识,其中一些治沙英雄的事迹感动人心。因此利用乡土地理环境问题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父辈乃至祖辈的生存环境,深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讲乡土发展的优势,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讲乡土发展的历程,可使学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讲乡土建设的不利条件,可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心。
二、有助于激活地理可以,提高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就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为目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地理着手。”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是学习其它地理的基础,通过认知本地的事物,才便于通晓远方的地理,也只有从自己的乡土出发,才便于更好地了解一国﹑一洲的概况。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会遇到根据某地的降水和气温,分析该地的气候特征。而学生做题的瓶颈是不知道降水量和气温的数值多少才算降水多,气温高,反之也不会判断。为了突破难点,笔者收集了本地的降水和气温数据,榆林地区气候很特殊,四季分明,降水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因此以本区为参照,认识了本区气候特征,通过对比的方法在认识其它地区的气候特征就大大降低了地理知识的抽象性,激活了课堂教学。
三、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篇3
案例教学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欧美地区,就广泛地用于法学界、医学界、管理学界等领域,并在逐渐尝试在普通教育中应用案例教学。我国目前新课标要求下,案例教学用于地理教学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亮点。
案例作为一种研究工具,用于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作为教学手段,使学生处在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境遇。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材以案例的方式编写,并且在实施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每册均设置近二十个案例,这足以说明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案例教学使师生交流从单向信息改变为双向交流。学生在看到案例后,先要用所学知识,经过缜密的思考,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以正确的提示和引导。这就调动了师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集思广益、取得良好教学效果”[1]。案例教学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案例,以案说理,以理解决,说明地理的实际意义及思考相关的地理现象,学会用地理知识思考问题。
案例教学在实现教学目标时的不足主要有:(1)、案例教学效率较低。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花费相当长时间形成的典型,与课堂教学目标契合的案例为材料,这三方面都具备往往较为困难,特别是案例的形成花费的时间很长,这样就会产生效率低下的问题。(2)、案例教学所授知识是点状、片面性的。“因为案例叙述的是某一事件,各个案例之间没严整的结构,而案例教学是通过案例让学生对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能够让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却难以向学生系统阐述完整的知识结构全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也就难以汇兑进一个整体框架中。”[2](3)、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及热心参与。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考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决策和采取适当措施的能力。这种方法旨在训练学生如何迅速、有效地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案例教学法是阐明基本原理、强化理论学习的有效手段,让学生把实际情况与有关理论模式和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的理论和知识付诸实践,所以教育者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也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源于实际的自然现象和人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对已发生的典型事例的真实写照,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象,需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如《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一文呈现了西亚沙漠地区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解决农业出路的发展方向。
2、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从地理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应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或在课堂中组织对地理案例进行研讨和评析,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整理地理案例,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学生对《沙漠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不但使学生了解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和水资源利用发展方向,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区位因素等理论性知识,使理论和实践得以完美结合。
3、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从地理教学目标看,地理案例教学不但能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对通过对《沙漠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水资源利用的知识,而且可以了解有关国家的政策,科学技术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知识,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案例教学的作用。
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很好的教学案例,如沙漠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等。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解析、研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同时实现了地理案例教学的作用:
1、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由于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实材料和情景,学生想要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需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并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2、案例教学最明显的表征是师生互动,教学同步。如何让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案例提供了广泛的问题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较大的发挥余地,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改变了单一的知识传递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信息传输,情感交流和意向沟通。
四、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首先,提供呈现地理案例,呈现方式有印发地理文案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现,模拟再现实际情景等等。呈现时机,地理案例可在讲解地理知识时呈现,或在某一章节教学之后呈现,本人在讲授《地求上的水》中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就呈现《沙漠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一文。
其次,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通过让学生对问题的研讨分析得出问题的结论。
最后,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这是对前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拓展,一般由教师主导来完成,如《沙漠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形成比较清晰的水资源利用发展思路,然后结合实际,提出本地区(贵州省三都县)农业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使案例教学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升华,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意义。
篇4
【作者简介】朱学尧,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43)教师,高级教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优秀班主任,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市德育带头人。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引导学生对具有完整情景的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进而生动呈现教学内容、深刻揭示地理规律、有效训练学生能力的情景式教学方法。经过广大地理教师的种种实践探索,案例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并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提升了地理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然而,新课程已实施多年,很多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解和使用仍较为混乱。
为了能使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笔者以本校高二、高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余份,问卷涉及三类问题:选编案例质量优劣、教学实施环节完整性、学习评价合理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重要性的认知度普通较高;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并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是接受的,学生也认同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合作小组的异质组建方式。同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三类问题。
1.选编的案例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评价案例优劣的首要标准是案例的典型性,而且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质量一般,16%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质量比较差。近30%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案例质量较低的原因是“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背景材料复杂,缺乏典型性”,25%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案例质量较低的原因是“教师所选编的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缺少思维量”。
2.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存在困难。50%的学生认为案例材料应该提前一周发放给学生做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而近70%的教师是在上课前才将案例学习材料发给学生做课前准备工作,而事实上只有近10%的学生课前认真阅读了案例学习的材料。
3.案例学习评价不合理。从调查中得知,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笔试评价形式是合理的,超过50%的学生认为此种评价形式不合理或很不合理;超过50%的学生认为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评价形式不合理的原因是笔试形式的评价过于简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案例选编质量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高质量的案例,案例的类型、案例的内容和案例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课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所提供的案例是教师教学的首选,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面临两个困境:一是教材的案例与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并不是完全匹配的;二是案例思考题的答案已经明显地出现在案例中,因此教材案例没有太多的思考价值和讨论空间。所以教师常常要自己选编案例。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案例呢?研究案例的著名学者(Towl A. R.)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存在为基础的,而有效的案例教学是以高质量的案例为依托的。
事实上,案例教学实施的困难之处不在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而在于如何选编适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案例。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选编出高质量的案例呢?首先,教师选编案例的前提是吃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第二,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等条件;第三,教师在选编案例时必须在案例中包含教材所阐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第四,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免学生通过案例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现实不符;第五,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能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多种可能路径,不能用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有足够的思维量和启发性。基于以上六点教师选编案例的大致过程是:“撰写案例说明书、草拟案例、关键评估、编辑修改、配置教案、案例定稿等环节。”
二、优化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包括:精心选编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及时对案例教学进行评价总结,组织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五个环节。教师和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是保证案例教学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环节。
从调查中得知,目前导致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除了教师要选编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如果学生对研讨案例所包含的地理理论知识掌握不牢或根本不熟悉,课前没有认真阅读和分析案例材料,对思考题没有认真分析和思考,要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见解是不可能的,这会严重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的课前,学生应该认真阅读教师布置的案例材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围绕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写出个人发言提纲,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划分的合作学习小组或学生自愿组合的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需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做保证。目前高中学生每天可以自主安排的学习时间平均只有半个小时,而根据调查得知,学生要做好一节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平均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在课业负担和高考的双重压力下,学生投入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教师首先必须精简案例的篇幅和内容,压缩学生阅读案例的时间,把相关内容纳入课堂学习中;其次提前一周把案例材料发放给学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最后给出3~4个相关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了解案例。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案例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一套与案例教学法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保证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但这历来是一个难点。因为,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从调查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笔试形式不合理或很不合理,原因是笔试形式过于简单。所以,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价中,要兼顾案例知识的习得和案例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历程,将教师规定的全部学习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活跃度、参与度、讨论的焦点与案例核心问题的相关度、观点的深度与广度。重点考查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判断、决策和交流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学生的个人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学生的案例准备、课堂表现、讨论深度及协作配合程度等构成,期末成绩由笔试成绩构成。在笔试方面,丰富考试形式,除了传统的选择、问答等题型外,选择案例题分析作为笔试的题型,通过针对案例提出多个解决方案来考查学生对案例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在案例教学的评价中,充分运用发展性评价机制,通过持续的、系统化的考核评价,使学生能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更加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会使学生素质得到提升,教学效益和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然而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优化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还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探索。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相信经过地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会越来越完善,也必将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尚正永,陈炳飞.地理案例教学的利弊分析与灵活运用[J].地理教学,2011(24).
[2]康小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7).
[3]康星.中学地理“变式案例”教学研究及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2).
[4]李茂森.案例教学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04).
[5]戴黍.参与式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写作――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4).
[6]王玉萍.心理学案例教学法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04).
篇5
一、“三案”教学的概念
何为“三案”,即预习案、教学案和当堂检测案,简称为三案。“三案”教学就是将课堂的教学分为三大模块,包括预习反馈、精讲探究及当堂检测,是一种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的教学方式,以三案为载体,以预习反馈为引导,以互动教学为措施,以当堂检测为手段开展教学,并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进行拓展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使得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非常重要,“三案”教学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适合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
二、三案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
(一)通过预习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在上课时听讲非常认真,而且一边听讲一边仔细做记录,一直忙个不停,但是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对上课所要讲的知识没有提前了解和思考,导致在课堂上只能顾得上听和记,没有办法进行很好的消化,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课前做过预习,则学习效果会完全不同。人们常说,预习是决战前的火力侦察,的确如此,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一般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做上记号,留到课堂上再解决,这种带着疑问上课的方式可以在上课时有重点地听和记,有效增强听课效果。
学习地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预习案的设计,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预习新的知识和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其他基础知识,或者是以思考题或者填空题的方式列出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掌握的知识。比如在讲授“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学习“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预习,并设置相关题目给学生完成,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和之前所学章节的温习。
(二)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给学生传道授业,或者只是简单盲目地开展合作学习,课堂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所以教师应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空间。比如,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除了设置一般的讨论题外,还应当设置一些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自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应在开展教学活动前精选材料,坚持科学性、多向性和挑战性的原则,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三)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因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及教师对重点内容的精讲,学生已经基本上对课程的内容有比较全面和深层次的了解,但是学生的知识还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非常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本章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知识系统化。然后,教师的检测案就可以派上用场,学生必须限时限量地当堂完成教师的检测案。教师应根据学生答题的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详细讲解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对学生检测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纠正。在设计检测案的过程中,应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以开放的思维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对地理知识进行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三案”教学既是新课改的需要,又是现代地理教学中应当遵循的模式,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适应时展的需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熟练“三案”教学的教学原理,用心设计教案,增强地理教学效果。
篇6
一、转变观念,选择案例
传统高中地理教学,只注重对地理规律、原理的认识和运用,对知识来源的过程缺乏探究,对研究性和创新性能力培养不足。为实现新课改提出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理念,运用案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当然,案例教学不是为了掌握案例本身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而是要在案例分析中,把案例当成提示地理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因此,教师应充分吃透课程标准,领悟教材中案例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结合本校的学生实际和时展的需要选编出更有校本特色的案例,为实施有效实施教学奠定基础。选用案例通常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编出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类似于教材的案例
案例本身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因此,案例中应包括对应于课程标准的可供解读的知识和能力要素,这样在课堂案例探究中,便于实现对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解读,同时在案例探究中建构起地理学科能力。当然替换教材的案例时,选择类似于教材的案例,会让学生消除陌生感,便于课后开展巩固性的探究。
2 案例的信息点明确、针对性强,有引导学生活动和思考的价值
案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在于对案例信息的提取和加工处理,信息晦涩的案例会加大学生解读过程的难度,过多的无关主题的信息会冲淡推导地理规律的主题,直白的信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案例的组成要素(图、文、表格等)应该清晰明了,同时又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 案例应该有激发兴趣的元素,案例选材可适当多样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兴趣激发探究的原动力,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领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固化乐于在研究中学习的习惯。一般而言,乡土地理、热点内容,学生的兴趣度较高。选材的渠道多样化,能避免教条地利用案例,能多层面认识以及深化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的建构。案例材料类型多样,不等同于案例繁多,根据内容难易、课堂容量确定每节课中需使用案例的数量。
二、积极引导,示范案例
利用案例研究进行教学是教学理念变化的重要体现。案例探究离不开案例素材的展示和研究过程的示范。案例素材展示可以将案例中的信息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许多地理案例要涉及文字、图、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甚至参观访问、网上查找等,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直观性材料,用多媒体、实验、场景模拟等形式展示,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到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去,为提高案例教学的课堂效率,教师对于案例探究的关键环节应适当进行示范性引导,示范不是越俎代庖,而是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和能力的建构。
三、尝试解惑,辨析案例
篇7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三、教材分析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教材对这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成灾原因;二讲灾害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震”一段介绍了震级,“火山”一段介绍了火山的类型;三讲危害,这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中虽然没有总结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但是通过对每种灾害的讲述可以归纳出来,即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一是让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二是学会分析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通过复习必修板块运动内容,利用地形、气候的基础知识搭建知识平台,为学习本节内容做铺垫。任务二要求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较高,学生实际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存在差距,需要以一个具体的地区为例,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能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危害、成因及防御措施。说出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说出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归纳灾害的特点和危害。说出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归纳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分析灾害的原因及分布规律。讨论交流对灾害的防御。
过程与方法:能搜集地质灾害的案例并说出其特点。能讨论案例,分析成因,表达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学习体会,树立减灾防灾意识,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危害、成因及防御措施。
难点:分析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并归纳出地质灾害的分析方法。
七、教学方法和媒体
自主、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课前学案】
教师活动:1.创建《地质灾害专题复习》课前学案。
2.开启“探究学案”和“互动讨论”,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引导。
学生活动:1.复习教材相应的基础知识。
2.在创新实践平台“探究学案”和“互动讨论”中,完成预设内容,同时浏览同学的发言,做到借鉴、互动讨论、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能掌握”的知识,自选层次目标,满足不同需要,反馈不理解的内容和涉及本节之外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课堂教学】
课前预习展示:
教师活动:PPT展示问题和规则。
问题:写出你所知道的自然灾害的名称。
规则:1.限时1分钟;
2.每组派一名同学将答案写到黑板上,在1分钟之内写不出来的,本组其他成员可以到黑板补充。
3.其他同学发帖到学生答疑。
学生活动:每组一名同学将答案写到黑板上,在1分钟之内写不出来的,本组其他成员可以到黑板补充。其他同学发帖到学生答疑。
教师活动:板书: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承转:通过同学们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但是我发现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偏差。今天我们以汶川地震为例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播放汶川地震(震前、震后救援、震后重建)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发起讨论。
学生活动:1.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分析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
2.观看震级与烈度的动画。
3.共同分析一道例题,看看能否将等值线用于地震问题的分析上。
4.观察滑坡动画,思考什么是滑坡?滑坡的形成条件有哪些?滑坡会带来哪些危害?
5.观察泥石流动画,思考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泥石流会带来哪些危害?
避震演习:
教师活动:1.展示PPT――知识改变命运;地震知识可能拯救你的生命。
2.观察地震防御的动画,发出教室内避震演习信号。
学生活动:进行教室内避震演习。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防御知识,增强防御意识和实践。
课堂反馈:
1.说明火山的成因与构造。
2.说出火山的分类及在我国的分布。
课堂小结:
学生结合黑板板书自行总结本节课探讨的内容。
篇8
一、导学案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导学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案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前对学案练习题的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在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能够使学生明白对这一课的知识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具有导向性和调控性。对于在预习中不明白的知识点学生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认真的听讲,促进学生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更好的进行掌握。学案的知识网络较为全面,总结概括性强,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还可以进行查漏补缺,总之,导学案教学方式可以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效率。
二、导学案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预习效率低
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相对较少,学案的习题又多,很多学生只注重对习题的完成,由于地理课上理论知识较多,所以许多学生都翻着课本抄答案,有时题目甚至都没读完,直接去课本上找答案,以填满空为目的。对于那些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学案习题的练习,预习效果差,效率低,根本达不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学习的目的。因此,虽然学生对学案上的内容都进行了填充,但是对学生实际的帮助并不大。
2.缺少思考
通过对学生做学案情况的进行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就把学案放置在一旁,对在做学案时那些自己不会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复习。大多学生都认为学案上的知识点很重要,都会对学案进行很好的保存,在考试之前进行复习,但是多数学生对学案上的错题没有进行及时的整理和思考,导致不知道哪些问题是自己不会的,哪些问题是自己已经掌握的,而且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不清楚,所以在进行学案练习的时候,由于学生缺少思考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
3.忽略做课堂笔记
由于学案的内容较为详细全面,知识网络清晰,造成学生过于依赖学案,甚至都不记课堂笔记,认为学案里面什么都有,由于学生对课堂笔记的忽略,导致分不清学习重点,而且在课堂听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走神的现象,反而不利于学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提高导学案教学效率的措施
1.提高预习效率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虽然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可以把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转化成具体的思考问题,在学案中加入一些难度适中的思考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知识,虽然难度不大,但学生必须对课本知识进行仔细的阅读才能够解答出来,避免学生一味抄课本的现象。比如,在黑子和耀斑这个知识点上,学生在课本中可以查到耀斑和黑子的频繁出现代表着太阳活动较强,那么学案中可以出现一道“在黑子活动较强还是较弱的时候,地球上的气候会出现反常现象?”这样既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阅读,又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2.增强思考意识
对学案内容进行补充,在每一节课程结束之后,都要求学生把做错的题整理出来,并记录做错的原因以及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记录自己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并对每一节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和框架整理。比如,在对南北方水系、气候、土壤、农作物的学习上,由于知识点比较零散,学生容易出现记混或记错的现象,所以就要求学生建构一个适于自己记忆的框架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对做的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3.提高做笔记的意识
由于学案的内容知识过于详尽,导致学生忽略对课堂笔记的记录,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复习的时候找不到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学案上的内容尽可能的精简,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记录笔记,并定期的检查课堂笔记,对于记录差的同学提出批评,记录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在班级进行展示,让学生学习正确记录笔记的方法,培养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结语
通过对导学案教学进一步的改革,真正提高了学生预习的效率,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发挥了导学案教学在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9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得到充分地发挥的条件下二者所形成的交流互动关系。教师主导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这里强调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努力让学生形成新的地理的学习方式。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两案”是指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后,在学案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讲授方法的教学设计案例。其着眼点在于教师如何“导”,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学案也可叫导学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专门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
二、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一直统治着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以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这种模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难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
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地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提出源于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引下的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理念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关键和前提,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角色。时代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如何学,这是新课改的精髓。
三、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1.学案的编写
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学案是使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学案编制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篇10
1创造教学情境
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选择与学生身边生活所熟悉或所感兴趣的事例来精心设计地理教学案例,创设了地理教学情境,就能迅速吸引学生的兴趣,进入案例角色中观察内容、思考问题,为后面学习顺利开展做好准备。.依据情境学习理论,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地理学习的平台,这符合情境学习理论中的“学什么和如何学,如何用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挥学习主动性,获得有意义的地理知识。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创造好的教学情境。
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地理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颖和经验中联系得上的事物最感兴趣。学习兴趣也叫认识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积极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学案例多是选择与学生身边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或者是社会的热点问题等,经过精心编写,在课堂中呈现出来,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面临“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最能诱发好奇心,激起求知、探究学习愿望,从而激化了学习的兴趣。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自、技术,逐渐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应用改变了地理教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并为课堂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前提和保证,“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成为国家教育部的重要课题之一。
(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案例设计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展现平台依据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迅速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事例、资料、图片等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依据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创设逼真、清晰、动态的网络教学情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显示了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案例教学强大的支撑作用。
(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案例教学方式。依据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案例教学,也可以在教学网站上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试题、教学信息等,促使地理案例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地理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学生地理学习方式。地理案例教学中,借助课堂多媒体教学形式,学生可以观察到更为丰富、直观的地理学习资源,迅速投入到的地理活动探究中去,培养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交流、查阅资源等,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主动探究学习,优化地理学习方式。
4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件
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平台。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好的教学案例,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入角色中,观察和思考案例的相关内容,为地理教学提供重要平台,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中合理设计问题,应符合地理学习发展规律。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合理设计,让学生保持注意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符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学任务高效完成。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好坏,是进行案例教学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学案例的设计。首选要做到案例有针对性,某一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很多的地理教学案例,所以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必顺要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才有教学的针对性。应该因材设案,因人设案,因地设案,因时设案。教学案例的设计要紧密联系新课程教材的内容、教学的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实际素材。其次要做好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来源应该从日常生活中获取,通俗易懂,真实可信,而且运用起来富有趣味,便于学生理解地理课堂上的深奥理论。从新闻时事、社会热点中选取,拓宽学生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了“大社会”,使得案例更加贴近实际。
5结束语
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做好案例教学,还需要做好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如教学资源,学生基础等各方面的情况,设计出符合该阶段的地理教学案例。只有经过教师的精心选择和加工,足够重视,刻苦钻研,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教学作品。
参考文献:
[1]许定龙.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和应用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 (4).
篇11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创新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既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且不同的教学案例可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的延伸。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需要明确选择案例的原则,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一、案例的选择要适当
选择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是提示地理原理与规则、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载体,只有正确认识案例的作用与地位,充分钻研教材,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社会实践,才能够选择出最恰当的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想要选编有效的案例,教师应当先熟悉地理案例的编写技巧,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例如在讲解荒漠化防治的问题时,教师就可选择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生态较为脆弱的省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案例。此外,教师选择的案例还应当注意具备启发性。案例教学中,多数教学活动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过于简单的案例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且不利于学生吸收与内化地理知识。因此案例的各组成要素(图表等)应通俗易懂,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顺利地掌握地理规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开放性的案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际上属于一种集体探究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选择具体的地理事实作为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从中发现地理原理,掌握学习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可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案例自身并不一定是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点带面,不能太过死板。例如在讲解“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时,在教材中,对于美国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假如在课堂上,教师以此为案例,针对上述内容进行讲解,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具体分析长江流域,教给学生案例分析的方法,将田纳西河作为补充材料,以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对不同问题的探究与分析。此种处理形式不仅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还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后遇到河流开发类的问题时能做到胸有成竹。
三、案例联系当地实际,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时代感与现实性强,是地理教学案例的主要特点,这些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教育价值与社会功能,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地理课堂上,通过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案例,就能够避免直白无趣的陈述,同时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可有效实现开放式教学。例如教师可结合当地的情况,针对城市中河流污染较为严重且具有继续恶化趋势,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的问题,结合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设计“家乡河流的变化”这一案例,在上课前一星期,可先围绕案例提出几个问题:(1)观察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主要有哪些污染物。(2)询问家长,20年前、10年前河流是怎样的情况。(3)观察与思考导致河流变化的原因。(4)针对现在的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做?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进行观察与访问,收集详细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因为都准备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都积极发言,相互交流与补充,此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加以归纳,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此种教学形式,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都可得到有效的加强。
综上所述,在地理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作者:吕从兵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塔山中学
[参考文献]
篇12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求学的过程,由接受性向创造性的教育情境进行体验,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利用情感正确认知,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式教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通过各种情境体验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开展的各种活动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光靠教师讲解的传统授课方式,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将各种知识更深刻地记住。以下,我结合多年教学经历,谈谈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具体策略。
二、创设生活化体验课堂,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氛围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乃是真正的教育。”他的话阐述了一个真理,即:将生活化的内容和情境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为教育效率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教会学生将地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性,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了一种“创设生活化体验课堂”的构建,并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成效。
【教学案例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会采用理论讲授结合PPT演示的方式,展开教学。该种教学模式较为成熟,但存在“生硬”、“老套”、“缺乏趣味性”的缺点,书本上的交通地图、运输方式难以真正融入学生的思维中,我构建的生活化体验课堂教学情境如下:
首先,我以一则故事作为引子:小刚是一名高中毕业生,高考完后的假期进入某物流企业实践,老板得知他学过《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内容后,为他安排了一项工作,为企业设计两条物流线路,分别为“九江-乌鲁木齐”,“九江-兰州”,要求路线的设计符合“经济实惠,成本低廉”的效果。小刚的地理知识并不扎实,这下犯难了,你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么?(物流、快递与网购相关,与同学们平时的生活十分紧密,大家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
其次,我将班上的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一个小组为小刚提供一个方案,包括:物流路线的确定,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我为他们提供了地图、交通工具选型图等必备工具,并时不时深入各个小组,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
最后,当各小组的方案确定后,我进行了现场展示,由各小组选派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汇报方案,让全班同学对各个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进行评价,选出最高效的三组方案,评定一、二、三等奖。
【教学评价】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将物流运输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通过网络购买商品,物流快递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学设计非常具有生活化的气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故事引入―小组协作―汇报评价”的方式,构建具体的教学流程,教学集“引导―反馈―评价”于一体,为同学们建构了生活化的知识体系,所学内容必将深植大家的思维中。
三、创设调查性体验情境,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知识获取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在体验教学法实践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获取更多实践应用常识,实现学以致用。基于上述教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构建了一种“调查性体验课堂情境”,通过组织校内、校外地理信息调查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精髓,增强他们对知识应用的体验感。
【教学案例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
在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水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教学时,我便创设了调查性体验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展开实践调查。首先,课程结束后,我发出号召:“我们周围的水资源越发稀缺,但仍然存在很多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人们的用水恶习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大家想不想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贡献一份力量?”我的号召立刻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响应,大家跃跃欲试。其次,我结合书本内容,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为“校内水资源浪费现象调查组”、“校外水资源浪费现象调查组”、“水资源科学应用宣传组”,每个小组都分配了具体的调查任务。再次,我为每个小组安排了一名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深入各自区域,展开调查,当所有调查活动完成后,我在全校举办了一次“合理用水,从我做起”的演绎大会,各小组各尽所能,以汇报演出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了调查的结果,引起了大家爱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共鸣。
【教学评价】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突破了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仅局限于课堂的模式,通过创设调查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地理实践调查活动中,并以汇报演绎的形式,宣传了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同学们将课堂内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活动中,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真正体验到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这种教学方式更接地气,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四、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方法,为学生营造新颖、独特的体验情感氛围,能够从多个层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策略。本文仅探究了两种具体教学形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唤起更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对体验教学法的关注。
篇13
众所周知,着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多年来都没有度过的瓶颈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上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这种种问题都表明,高中的基础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式,亟待改革。
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而言,这是一个理论性很强,同时需要学生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卓越的实践能力的专业,这就需要基础教育上的双重侧重,不能只注重理论,也不能只注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
2.教学的相关概念和当前现状
2.1涉及到的相关概念
2.1.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是近年来政府和教育部门提倡的,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水平、能力、身体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素质,来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打下基础的教学方针和教学模式[1]。
2.1.2新课标
新课标是指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标准,是整个教学活动赖以展开的最根本的标准,也是在政府和教育部门各方面专家齐心协力地努力下制定出来的,代表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总要求和总方向[2]。新课标不仅包括宏观上的教育方针,覆盖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的执行,同时也包括微观上的每一学期、每一周甚至是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1.3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方法,是在学习西方以及总结我国长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布置课题,同学分工合作查找资料,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老师一定程度上的指导,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3]。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地实现了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老师摆脱了过去一味“灌学”的现象,学生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为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地理学科教育的现状
过去在传统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只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课程设置古板而缺少变化,致使学生经过专业的培养却根本没有掌握实际的能力,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所学习的东西却根本没收到成效,最终由于缺乏必要的地理学素质而与地理无缘。
所以,针对以上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探索案例教学的新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案例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实现全方位的利用,也根本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方面,上到领导下到老师,案例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应用上也不成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理论脱离实际、课堂陷入混乱的弊端。
另一方面,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教育理念,不适应素质教育政策下开展的新课标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采用,反而使得学生不能抓住重点、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由于合作学习能力的缺失,也使得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了很多无用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成果。
3.建议措施
探索出一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推进高中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建立合乎素质教育政策下新课标教学的新体系,真正将案例教学这一先进的方法应用到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去,以促进素质教育政策的开展,是摆在政府、学校和学生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3.1对于政府来说
首先,在政策上,坚持素质教育的理论不动摇,坚持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相结合的总方针不动摇,鼓励高中在大的方向不变的基础上寻求个性发展,同时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使学校地理教学呈现与现阶段教学不同的风貌。其次,在资金上,加大政府对学校的资金投入,为学校发展案例教学提供资金保证。
3.2对于高中自身来说
3.2.1加强实践工作
地理学科可以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而能力培养可以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3.2.2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再教育
教师要自觉地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习素质教育理念下新课标的各项要求,增加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种学与教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水平自然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3对于学生自身来说
学生必须自觉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根据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课程要求,自觉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操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图书馆等现有的一切资源,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卓越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成为新时代社会上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4.结语
综观全文所述,发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以来提出的新课题,也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随着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政策战略性调整,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目前来说,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还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在政府、学校以及学生的参与和努力下,这种僵局终会被打破,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终会寻找到融合的途径,达成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资料】
[1]焦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2008,(06):2-4
[2]李端蓉.基于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的案例教学研究[D].2006,(08):2
[3]侯建成.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误区与价值建设取向[J].地理教学.2013,(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