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劳动教育课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劳动教育课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劳动教育课的重要性

篇1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升学率,学生只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大多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求,应当转变传统的培养模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加强劳动技术教育。

2.劳动技术课的内涵及现状

劳动技术并不是指单纯的体力劳动,劳动技术课是指将生产劳动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劳动技术课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它渗透着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功能,在向学生传授劳动技能的同时,在无形中也向学生输入热爱劳动、热爱家乡和人民的思想,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动技术课是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的劳动技术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受到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们普遍比较重视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对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相对轻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劳动技术课的重要性;选用的教材与实践联系不太密切,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设备也不完善,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相对较少。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求,应当转变观念,提高对劳动技术课的重视,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课的重要性

3.1劳动技术课能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

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材为载体,有意识地将德育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应当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创设情境,自然地将德育观念传授给同学,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和爱国意识。劳动技术课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和主要途径,劳动技术教育是把技术理性与社会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劳动技术课将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在多元的实践活动中加以深化,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品质。

劳动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因此,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光荣和艰辛,克服懒惰、散漫的毛病,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技术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德育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学习品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劳动能力。

3.2劳动技术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

当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不重注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劳动观念不强和动手能力较差。劳动技术课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中讲解一下各种衣物面料的特性及不同洗涤剂的功能,同时利用不同的洗涤剂来洗不同面料物品上的污渍,再将实验结果进行比对。让同学们做记录,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洗涤。这样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技术课的形式应当多样化,这样就可以避免枯燥乏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授菜肴烹饪、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宾客礼仪等内容。由于男女学生感兴趣的劳动技能不相同,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适时调整教学重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比如,女生重点学习洗涤、烹饪等劳动技能,男生重点学习家电维修等劳动技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

3.4劳动技术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园艺、工艺美术、家电维修、烹饪、裁剪缝纫等,其中含有化学、物理、生物、几何等多种知识。劳动技术课能够使学生在其他学科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通过实践,理论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各种问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水平

加强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基础首先是教材建设,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注重选用教材的思想性、先进性、基础性和实践性。教材内容应当包含服务性劳动能力和工农业劳动技能两方面。其次,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育基地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劳动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最后,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各个学校应当挑选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较高,动手能力较强且热爱劳动技术教学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建立一支从事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专任教师队伍,以保证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5.结语

劳动技术课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具有趣味性和技术性,能够引导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同时,劳动技术课在学生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培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劳动技术教育适应了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创新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2

“童乐园”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进入农村小学的“主流课程”。我校总结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五落实”保障机制:课时落实、教材落实、师资落实、考核落实和制度落实,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进入学校主流课程。

二、认真研制劳动实践教育目标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分“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两个维度,制订了劳动综合实践课教学目标。

(一)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定童乐园劳动实践教育的梯度目标,确保劳动实践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总目标是:

1.通过“童乐园”劳动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的结合学习,了解和实践劳动有关的一些知识。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

2.通过各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并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

3.能根据自己在劳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制定一个小课题研究,并尝试撰写研究小论文。

4.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沟通能力。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的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应用广泛,它与其他学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分段目标:

低段目标:1.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2.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生活与社会中的简单的常识性知识。3.培B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积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增强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4.通过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品社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结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适合每一门学科。

中段目标:1.培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教给学生一些设计及制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及制作的能力。2.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正义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4.在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品社课的基础上又加入英语、科学两样,学生要按要求完成每门课所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定目标。

高段目标:1.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其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知识,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带来的苦与乐。2.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能写研究方案,初步学会写研究报告。3.总目标4(内容详见上文)。4.通过前面的两个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入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

(二)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分学科制订了与学科特点相融合的“童乐园”劳动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融入语文学科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语文学习对劳动实践活动产生兴趣。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养成记观察日记的习惯。3.通过课题小研究,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应用资料的能力,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4.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分段教学目标略)

融入数学学科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认识园地的形状大小、计算园地周长、面积。2.利用园地现有材料绘制条形、折线统计图。分析园地的产量、盈亏等情况。3.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物买卖,并自己编制相关的数学应用题。4.能借用学生对园地的热爱,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园地这一具体形象的物体,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数学内容,感受成功学习的快乐。5.让学生知道生活当中处处是数学。

三、编制实施《“童乐园”小农艺》校本课程

篇3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正如你在问题中所说的,现在咱们国家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很快将会成为第一。我们的人均GDP也已超过7,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可以说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教育都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那么,当我们告别了以体力劳动为主导的旧时代之后,有一些课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脑力劳动的比重会不断增加,但最基本的体力劳动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定义劳动教育所说的“劳动”呢?究竟怎样的社会安排才更有利于让人们在诙中获得尊严、拥有劳动的光荣?应当怎样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看到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直面、回应这些课题,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迫切、重要。从更积极的角度看,一个能够拥有劳动意义感的劳动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让全体国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从而愉快地劳作在共和国的大地上,这对于新时代中国人生存质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从教育本身的角度考虑。我们强调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据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教育本来就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另一方面,一个最根本的理由,社会主义运动说到底是为劳苦大众主张权利的,是以承认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为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则、教育原则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让劳动者克服劳动异化状态,摆脱剥削压迫、过有尊严的生活,这本来就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最为根本的一个诉求。从价值体系上讲,无论是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还是今天的中国,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创造的主体――劳动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体系中,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教育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形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办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按照讲的“不忘初心”,劳动教育就应该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说是十分广泛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了劳动技术、社会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等。在您看来,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檀传宝:你提到的这些都是劳动教育的具体形态,但是形态的划分标准不一样,比如说以场域划分的话,就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谈另外一个标准,我觉得无论是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显的部分,比如说在劳动过程中学一些劳动技能、产出一定的劳动产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认为之所以要开展劳动教育,在外显的部分里面隐含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教育固然要学劳动技术,应该有劳动产品的产出,但是对于学生发展来讲,最根本的目标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而是确立劳动价值观。在的价值理论里,非常崇尚和强调的一些原则,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所强调的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强调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以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教育理论强调体力、脑力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等等。开展这些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说:劳动教育要特别注意让孩子通过参与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会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人民。我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这个。

:您认为劳动教育最根本的是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呢?

檀传宝:真正要把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建立起来,当然是要靠学校来进行相关的教育。但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我觉得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社会风气和家长的观念要有所改变。如果社会本身风气就不好,比如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富二代”炫耀其不劳而获的生活,居然还有很多人羡慕不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想要有效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长在心底其实并不认为劳动观念是重要的,认为只要学习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这种情况下,谈怎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会很困难,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没有加强劳动教育的土壤。

对学校教育来讲,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劳动教育本身要在学校的活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个学校文化中确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应该成为当前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学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那就算是学校有劳动课,作用也会很有限,因为在日常生活里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认为社会氛围的改变,包括学校文化环境的改变,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一种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气,比开设多少劳动课程更为重要。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边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还有老师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异化的现状呢?

檀传宝:目前可以说劳动教育的异化和边缘化非常厉害。我认为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惩罚,比如迟到了罚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劳动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当劳动和惩罚等负面心理体验建立联系的时候,就是反劳动教育而不是劳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种异化。

第二,把劳动教育异化为学习一种技能。设想一下学生花很长时间只是学会怎么剪纸,若这一学习经历对他的课业成绩、身心健康没有太大作用,这样的劳动教育肯定会被边缘化。通过劳动生产和实践的确应该、也有可能学到某种技能,但是劳动如果仅限于技能的学习,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这样的劳动教育怎么可能不被边缘化呢?

第三,把劳动教育异化为一种娱乐,比如一些毕业班学生平时学习很辛苦,所以学校会组织他们去参观一下工厂、农村,当作生活的调剂,这就更没有意义了。现在很多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些劳动安排,认为这就是带着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了。其实所谓的“劳动安排”,基本就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用一天或半天时间带学生“活动”一下,而这就同时意味着平时学生都不会做这些“劳动”的“活动”……这样的劳动教育,效果当然会极其有限。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这三种思维或异化、或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功能。

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里边缘化,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劳动教育,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对劳动所蕴含着的最重要的教育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劳动教育其实有时候只是要还原某些人生的常识。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种庄稼,面包从哪里来呢?这是常识,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会忘记,一心想着不劳而获,不愿意通过辛勤劳动去创造价值。其实,劳动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悦的功能。但劳动教育真正的愉悦,应该是对劳动过程、劳动果实的欣赏带来的那种精神性愉悦。在帕夫雷什中学,曾经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叫面包节。孩子们种的头一茬麦子收获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苏霍姆林斯基会让孩子们请自己的家长来品尝。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愉快真正是劳动的喜悦――由他们亲手种植的小麦做成面包的那种芬芳,是劳动的芬芳,能够鼓励孩子以后再去进行新的劳动,而不是肤浅的认为,劳动就是我学习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劳动的愉悦。

:虽然一直以来学校都有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开设劳技课、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您认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开展,才能够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呢?

檀传宝: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不清楚。教师可能模糊地知道劳动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织学生开展几个相关的活动,但可能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劳动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以劳技课举例来说,如果认真去安排的话,可以大大促进孩子各科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要让劳技课变成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综合应用的领域,思考孩子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哪些在劳技课可以用得上?这样就既有劳动教育,也强化了孩子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劳技课的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思路,而不是只学一个剪纸或者陶艺就叫劳技课了。因此,我是主张劳技课更多的应该是校本的,学校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思考哪些知识可以应用,再去设计劳技课,才是正确的思路。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门的活动和课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仅通过这一种渠道去实现劳动教育所有的任务。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就会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专门的时间去完成某一个专门的活动,道德与法治、历史课、语文课、班团活动、师生交往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

除了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两件事。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跟上去。比如现在很多老师本身已经没有劳动光荣的观念了,甚至有些老师特别羡慕那些不劳而获、挣快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指望他对孩子有正面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呢?所以,教师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这对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关课程的建设要跟上去。比如说历史课,过去的历史教育特别强调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那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历史课就只讲帝王将相,而劳动者在历史中的意义完全被人忘记,那肯定是不对的。无论是历史或其他课程,都要注重挖掘劳动教育的素材。

这两点非常关键,因为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或者劳动教育的价值观不能渗透到学科教学里,只是偶尔带学生去专门劳动一下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那样,可能劳动课甚至都带有反劳动的性质了――因为大家体验到的只是劳作的辛苦,却感受不到其中的价值,孩子们就更不愿意劳动了。所以归根结底,整个教育系统要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各科教学都应该配合,再加上专门劳动教育的课程安排,才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您谈到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十分关键,那究竟如何才能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而实践您刚才所说的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呢?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议?

檀传宝:要让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我觉得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教育要从保障社会主义教育性质这个角度去看。所有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劳动教育要从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孩子从小就抱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他将来必定会非常自私,那样是不会真正幸福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人生将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导孩子过有创造性的、充实的人生,能够拥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离开劳动教育的,教师也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劳动教育要从社会改造的角度去重视。正如我刚才说的,现在有那么多社会病态其实是因为人们看待劳动的观念出了问题。要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责无旁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也有两个建议。一方面,现在很多老师,尤其年轻老师,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劳动价值观,这就好比数学老师不知道数学,那你怎么教?所以广大教师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劳动价值观,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当教师明白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具体要去实施的时候,要考虑有创造性地去推进劳动教育,不能把劳动课又变成另外增加的“课业负担”,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学习的课程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这种创造性不是异想天开,要与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实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协作,但如今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家里的活儿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是很多家长仍然持有的观念。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善这种局面?

檀传宝:首先还是要明确,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这是一个大前提。具体到家长要做哪些改变?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不要把学习跟劳动看成是对立的。在我看来,其实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家长完全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学习,来帮助孩子确立付出努力才能够有所收获这样的“劳动”观念。正如大人要通过劳动去创造世界,儿童要通过学习去获得成长,我们完全可以把劳动和学习建立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勤奋学习看成跟劳动没有关系的一个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孩子如果认真学习,也可以视之为勤劳的一种表现,也是值得鼓励的。

第二,家长不能把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看成是与儿童生活没有关系的。你所说的很多家长在家里不让孩子劳动,一方面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的教育意义,另外一方面是在这个少子化时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许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家务。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却不考虑教育意义的话,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所以我觉得让孩子适度地参加有意义的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儿童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学习做主人呢?这就需要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进行变革。一旦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就会自觉去考虑哪些劳动方式对孩子是合适的。我觉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把学习跟劳动联系起来,是一个最为可行的选择。

篇4

我们说,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实现都会有适合它的表现形式和载体。随着时代的变化,德育同样需要新的育人方式。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课堂教学还是最主要的德育方式。课堂教学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活动,其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学科地位以及德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成就了人的发展。教育的起源在于劳动的社会分工。而德育则起源于对人的态度,对劳动分工的态度。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劳动技术课承载着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基础作用。而德育需要贯穿到学科教学中,挖掘学科本身的德育价值,并在实践中得以深化、升华,这是德育有效性的理性选择。而劳动技术课便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德育需要多元化的实践形式,也只有在多元化的实践中才能深化,才能升华,才会更加具有实效性。

二、“以劳育德”理念的时代性

(一)劳动是人的第一实践活动

“以劳育德”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劳动技术课的长期教学中形成的重要理念和经验结晶。劳动承载着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着人的勤奋、责任心、诚实、正义、纪律、严谨、自信、向善、创新等品性和德性。劳动是社会肌体的最好防腐剂,是人生经验积累、成长、成熟、成功的端点,劳动的过程是锤炼人意志的过程。每个人需要学会欣赏劳动的美,感悟劳动中的文化,深刻体味劳动对人格的完善和历练。正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的劳动教育理想是,要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的幸福。”

(二)素质教育,德育为先

德育是对人的品德的一种教育行为和实践要求,德育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对“真、善、美”主流社会价值目标的认同教育,是对“温、良、恭、俭、让”人生文明态度的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德行是做人的基础,劳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纳什也曾认为:“当孩子们在一起共同劳动而解决问题和参与民主过程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在理性地学习道德德性。”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道德孵化”、“道德养育”的功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以劳育德

目前,劳动技术教育缺乏制度性规定,没有在教育方针的表述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的实施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碍,从而导致学生只知知识方面的学习,而忽视劳动技能方面的培养。而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认为:“在‘劳动素养’这个概念里,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劳动素养还指一个人达到了这样的精神发展阶段:他感到缺少为大众谋福利的劳动就无法生活。劳动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充实着他的生活,并且从精神上丰富着集体的生活。”著名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心理与事业发展咨询中心主任钱焕琦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指出:如果不给今天的孩子进行普通劳动者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孩子既缺乏吃苦的经历,又缺乏遭受挫折的准备,他们是很难具备良好的素质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济先生认为:“劳动教育既是贯彻教劳结合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又对启智、育德、健体和益美有着重要作用。从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又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当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发展中的德育作用

(一)正确理解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

“德育是人全面教育的核心”是指德育居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核,其他各育则围绕它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的教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体”中,德育为人的精神成长承担着“种子”的作用,其他各育则是人精神成长的养分,德育则渗透在其他各育之中,引领其他各育的精神方向,其他各育又深化着人的行为培养和精神发展。怎样理解“五育”的关系――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陈桂生指出:“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的核心问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即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l展。反思当前学校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学校培养人的目标大多不是成‘人’,而是成‘材’、成‘器’,这无疑会阻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应该是成‘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即使他资质不够,能力平平,但倘若他能够通过教育从生活中获取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那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样的学校教育就是成功的。”张承先先生认为:“劳技教育是影响人的素质的根本问题。”顾明远先生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与动手的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虽然从理论上把人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或人的教育就是按照这几个方面独立进行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

(二)劳动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劳动技术课程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社会主义劳动原则,现代劳动技术课是融知识性、实践性、技能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它蕴涵着勤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劳动的快乐、学习的方法、智慧的启迪以及劳动美感、技术思维、工具意识、规则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等劳动素养教育的内容。所以,它最能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在教织物洗涤,烹饪,花卉与盆景课程时,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将来更好地为让会创造财富,为人类服务。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总结:我们的德育教育如果缺少和淡化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了科学文化的品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技术文化、技术思维和人文精神。劳动技术教育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潜在媒介,具有传播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需要优先发展教育,需要科学发展教育,所以必须重视劳动技术课的德育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一、立足课堂教育,培养聋生良好职业道德思想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同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一样,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必经之路。从聋生职业道德问题调查分析,聋生职业道德问题既有内在原因,又有外在原因。特别是聋生由于生理、心理机制损伤,因而存在着个性差异大,自卑、性格孤僻、认识片面、猜疑心重、自私、是非判断水平低下等问题,要教育聋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思想,主体靠学校,要靠课堂。因此,学校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立足课堂教学和学科的渗透,以此培养聋生的良好职业道德思想素质,为聋生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1)重视劳技职教课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劳技职教课中,强调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思想教育,深化聋生的职业道德认识。如在上美术、家政、电脑、美容美发、木工等劳技职教教学时,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聋生进行职业道德思想教育。譬如:美容美发职业课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岗、诚信、守信用、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教育;家政课必须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守纪、合作”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职业道德,为什么要讲职业道德。

(2)重视其它学科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现有的聋校教材中,其中有不少是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材,也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很好教材。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我们确定了“加强教学,培养能力,渗透思想教育”的学校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二、开展劳动教育,树立聋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是进行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聋生只有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才能在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年来,我校根据聋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劳动教育内容,把思想教育与实践劳动结合起来,从中培养聋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我校经过实践和探索,开展如下的系列教育活动:一年级侧重自理能力的培养,学会自己事自己做的好品质;二年级在自己事自己做的基础上,学会为大家服务的好品质;三年级加强公益劳动目的性教育,为别人、为集体服务光荣的教育;四年级经常积极参加全校的卫生突击劳动;培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的思想;五、六年级在学会和掌握以上劳动道德品质外,基本养成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爱劳动、善合作、守纪律、争贡献”的劳动职业道德品质;七、八年级以上好职业课结合职业道德培养教育为主;九年级以上好“就业指导课”和开展校厂(场、店)挂钩、做好岗前职业培训的工作。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培养了聋生适应社会的就业能力和诚实、合作、守纪、信用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由此建立系统的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体系,使聋生的劳动职业道德观念大大提高。

三、进行劳动实践,训练聋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聋生跨出校门前的必修内容。我们在对毕业生工作过的就业单位调查中发现,聋生就业单位辞退或辞职没工作待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怕苦怕脏,挑肥拣瘦,好的岗位干不来,脏累一点的岗位不愿意干,也有的聋生不肯“吃苦”,却乐于与社会聋哑团伙靠“外出卖画”、“推销产品”等混日子,所有这些负面情况的产生,其缘由之一就是在校缺少劳动职业道德习惯的培养。要扭转这种现象,我们不能靠空口说教,要创设更多的劳动环境,提供多种劳动实践的机会,让聋生在劳动过程中进行“体验”训练和教育。因此,当聋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后,必须组织聋生进行劳动实践。

(1)组织劳动实践体验。我校经常安排组织聋生到福利厂、农场参加劳动,当发现聋生害怕艰苦,不愿做时,我们就抓住这一苗头对聋生进行劳动最光荣的教育,让他们不懂得平凡的劳动能为社会创造不平凡的价值。在指导聋生参加各种劳动过程中,讲清道理,强化训练,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习惯劳动、体会劳动的乐趣。

(2)重视遵纪守法教育。我校经常开展遵纪守法的思想教育,我们一是上好法制教育课,经常利用思品课、政治课和校班会课开展对聋生的遵守纪律教育。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如聘请公安干警为校综治副校长,定期举办守纪法制教育讲座,以图片展的形式对聋生实施法制教育,组织聋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劳教所、监狱进行参观教育活动,以及组织开展守纪、法律知识竞赛等,使聋生养成学法、知法的自觉性。

(3)注意跟踪调查评价。为了进一步训练聋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使之形成习惯,我们研究设计一个评价聋生职业道德水平的调查量表,项目内容分为“诚实、爱岗(劳动)、守纪、合作、信用、贡献”,对每项职业道德内容分优、良、中、差定期地开展自评、他评、综合评的跟踪调查,综合分析,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扩大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聋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的习惯养成。

四、组织岗前培训,磨练聋生的职业道德意志

聋生职业道德意识是否建立,直接影响聋生就业,关系到聋生步入社会能否经得起市场经济冲击的大问题。以往我们只顾培养“一技之长”或者“一专多能”,实际上这是不全面的,学校应该让聋生在培养“一技之长”、“一专多能”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懂得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确立职业道德意识。除了充分利用课内外劳动教育这一主渠道教育外,我们实行校内外结合,特别是组织聋生岗前定点(厂、场、店等)的劳动实践体验,进行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产教结合,为适应就业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如果聋校在职教过程中,不创设聋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聋生就没有实际的就业职业道德观念。把聋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岗前培训(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磨练聋生“职业道德”意志是十分有益的。

篇6

教育在不断改革,但是现在很多学生“高分低能”,没有创造力,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教育部要求把综合实践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从小学三年级就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课程开设十年来收效甚微,尤其是农村小学更没有把综合实践课有效地开设,所以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令人担忧,笔者通过调查诊断农村小学开设综合实践课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形同虚设

为了促进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教育部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必须开设,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各校结合地方特色确定活动主题。笔者经过调查发现许多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只是停留在课表上,没有把综合实践课放到应有的位置,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了语文课、数学课、作业练习课。许多农村小学对要考试的科目加大课时量,而不是考试的科目根本不能正常开设,中学尤甚,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有些农村小学即使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属于纸上谈兵,因为现在安全是大事,许多学校不让学生走出校门,不让学生去接触社会、调查访问,故步自封,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又如何达到?所以许多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有等于没有。

2.教学建设薄弱

许多学校正常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受到教学建设的制约,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主要表现在:(1)校本教材开发滞后,没有从综合实践的视角选择素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素材的选择要结合学校的特色、社团活动、周边乡土文化、各门学科的特点等来确定,但是许多农村小学仅仅使用上级提供的劳技教材,没有其他的校本教材,这大大制约了学生在这门学科的发展。(2)没有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实践,因此学生的实践基地建设非常重要,许多农村小学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在教室里上,对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限制,没有适合学生实践的教育基地。

3.教学方式落后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课程计划十几年,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还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教学依然是以讲授为主、以学生实践活动为辅。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教师的喜好,没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陈旧的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针对以上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诊断,为了使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笔者进行了如下改进路径:

1.齐抓共管,综合实践n程走“常态化”之路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走入常态,不仅仅停留在课表上,地方和学校领导必须统一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政策上要支持、时间上要保障、教师配备要优质、检查管理要到位、评价体系要科学,把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情况纳入对人的考核。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像语文、数学课一样必不可少,三到六年级课内保证不少于一课时,课外每班每学期不少于两个活动主题,并且要有完整的过程性材料。学校、家庭、社会要统一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三方要共同努力,使综合实践课的正常开设落到实处,并且要动员家长、社会机构的爱心人员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这样从上级、学校、师生、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才能真正落实开设这门课程。

2.开发校本,建设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虽然综合实践课进行了正常的开设,但是综合实践强调“综合陛”和“实践性”,国家虽然制定了指导纲要,但是地方和学校要结合地方和学校特色开发校本教材。农村小学综合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以学校特色和周边文化为主,以笔者所在的大彭实小为例,结合本校的武术特色,可以围绕此特色设计教材,如:《武术的起源》、《武术名人》、《如何把武术的灵魂应用到学习上》等等。大彭乃彭祖之乡,可以设计《彭祖文化知多少》、《关于彭祖庙会的习俗》、《大彭与彭祖的渊源》等等。也可以结合各科教学开发学科综合实践课程。有了素材才能为下一步的开设创造条件。为了使活动达到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必不可少。如:校园的劳动教育基地、科技制作室、信息技术制作中心、学科实验室等。校外的,如社区服务基地、革命教育基地、乡土文化基地等。要充分给学生创造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实践机会。

篇7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因为,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1.语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有条理、生动形象。例如,数学语言是利用一些数学的名词术语、关系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结论或说明解题思路的语言。

2.板书。板书是小学教师的第二基本功。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概念、系统掌握知识有极大的影响,并对学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板书应规范、有条理、重点突出、简练明确、布局合理。板书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纲式,有的边讲边板书,也有的在新课结束时系统板书。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一节好课的板书,在教学时犹如一幅具有整体结构的蓝图,把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鲜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学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学教育中,有些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学具也成为小学教师的另一个基本功。首先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具和学具。例如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低年级可多用大小、颜色不同的纸或其他材料剪几何图形;中年级可多用钉子板;高年级可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发展过程,使用时要注意恰当的时机,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以达到直观的目的。教师还要具有操作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教学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的教学环节中,如收发作业本、使用学具、订正作业等都应有统一的常规,反映在教师敏锐的视察力、说话的感召力和行动的感染力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言语、气氛上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话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以教师自己谦虚好学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难的乐观情绪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动来有效地组织学习。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

(2)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才能使学生动静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展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掌握基础知识与发挥特长相结合。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入课表;③活动课程有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通过活动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创设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学校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例如: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应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长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创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篇8

小学生;德育;现状及对策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虽然我国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的现状,认清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找到解决德育工作问题的对策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各小学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做到了真抓实干。一些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组织德育领导班子,建立德育领导小组,开展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品质。同时,各学校对于德育教师也严格要求,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了一支德才兼备的德育教师队伍,不断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和水平。[1]

(二)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当今社会父母都秉承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看重学生的分数,家长往往认为分数高、成绩好的学生是好学生,而忽略对学生思想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也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对他们品德方面的培养,对学生只进行成绩上的评价忽视品行评价,对学生的品德素养重视程度不足。

2.德育的方式较为单一。我国目前的德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思想品德教育课,教师一般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并没有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而且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很少应用情境陶冶法、品德实践法等其他方法。[2]

3.思想品德教师投入的精力不够。虽然今天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及教师主要抓学生的成绩,因此,思想品德课等被认为是“副科”,要为语、数、外等主科“让路”,把“副科”节约下来的时间留给“主科”,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分数。因此,思想品德课有名无实。同时,思想品德课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向真、善、美发展,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优秀的品质,成为具有高尚品行的人。因此,这门课也要求教师持续的投入与关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德育课必须回归生活,可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担当德育课的教师都是由主科教师兼任,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主科”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考虑如何进行德育课的设计与安排,投入的精力不足,造成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不佳。[3]

4.未重视对德育环境的营造。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网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困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重大的伤害,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对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在家里孩子是父母眼中的“小公主”,对孩子所犯下的错误,父母并不加以责备,而是以过度的宽容来代替惩罚。这种不良风气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5.小学生基础道德方面存在问题。首先,小学生自我道德基础薄弱,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关心他人、不尊重长辈、不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次,小学生重“攀比”,经常与同学比吃、比穿、比用、比玩,毫不考虑家庭实际情况。再次,缺乏劳动观念,表里不一。这些不良的道德品质问题也是阻碍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4]

二、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探讨

(一)明确德育目标,构建德育体系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文明习惯教育等等。这些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开展。然而,各阶段的德育工作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切联系的。[5]因此,在进行德育时,学校要明确德育的目标,构建合理的德育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使德育的开展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可行性。

(二)学校领导及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对学生的德育

德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在强调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良好的品德修养是作为人的基础,没有高尚品德的人即使有再多的知识也无济于事。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主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或者对品德教育不重视、不关心,采取冷漠的态度,认为德育不必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这种观念必须要彻底改变,学校领导及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德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任务,学校中的领导及各位教师都要承担起对学生德育的任务。德育不能只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要积极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因此,全校教师要形成德育的风气,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德育的熏陶,沐浴在德育的阳光雨露中。

(三)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

在德育工作中,建立一支德育管理干部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德育管理干部队伍是实施德育工作的领导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者进行严格要求。首先,要组织德育工作者进行相关的德育工作学习,丰富自己的德育管理知识,了解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其次,要将德育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德育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再次,要增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提高德育认知能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践能力。最后,学校领导部门要对教师进行德育考核、评价,以此来促进教师的德育能力,激发教师对学生德育工作的热情。

(四)重视道德模范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其道德发展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长期性、反复性、不稳定性,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与指导。教师的示范与影响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以身为范”,处处做学生的楷模,当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学习德育知识,丰富德育的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能力。

(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构建和谐德育课堂

教育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课堂资源,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任务。既要在课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丰富的德育资源。例如,在语文课、品德课、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名人事迹、寓言故事、亲身实例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中华传统美德;在音乐、体育、劳动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创新思维、热爱劳动等思想教育。[6]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不仅可以通过各学科的渗透作用,还可以应用一些教学媒体,例如: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形象、记忆更深刻。

(六)转变德育途径,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所以,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课堂教育,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锻炼、去体验,只有通过多方面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7]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到敬老院去打扫卫生,慰问孤寡老人,通过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带领学生到田间劳作,这样既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又可以使学生体验生活,明白劳动的重要与辛苦,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懂得父母的辛苦,更加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七)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德育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家长要与学校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做到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有机结合。首先,学校要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家长也要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向教师反馈,使教师对学生有更充分地了解。通常一些学生在学校迫于教师的威严表现很好,回家后立刻原形毕露,这就需要家长及时反馈,与教师一起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只有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才能使德育效果达到最佳水平。其次,学校应经常开展家校互动活动,让每一位家长多到学校参加活动,让家长更加了解学校,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参与学校活动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同时也可以看到孩子的不足。对孩子的优点应给予鼓励、夸奖,对缺点要及时批评指正。再次,学校要向家长贯彻德育的原则与方法,使家长了解正确的德育方法以及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八)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熏陶作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养成良好的品质,因此,学校要在营造校园文化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学生学习的环境不应只局限在班级中,学生还可以在图书馆、读书角等各种学习场所进行学习。要使校园处处都成为学习的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使校园每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园地。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学校要充分发挥宣传栏、黑板报、警示标语的作用,使校园各处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使学生在校园各处都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领导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尤其是对身心发展还未成熟的小学生。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其今后的成长成才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所以,要把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德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寻找新方法,创新德育的途径,同时也需要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只有多方携手努力,才能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营造环境,从而使学生向着积极方面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作者:李丹丹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4]刘德义.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科学咨询,2009(02):17.

[2]张少彦.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1(20):245.

[3]陈慧宁.谈谈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06(s2):9.

篇9

从2013年6月至12月,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实习,这一段时间的实习让笔者亲身感受到了附中劳动技术教育的浓厚氛围,也目睹了劳动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在实习生活即将结束之际,笔者将实习期间的学习所得写下来,希望能将这几个月的美好生活用文字保存下来,同时也可以对这几个月的所获、所感做一个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从1958年开始响应国家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却从未间断过。如今,北师大天津附中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设施齐全,劳动技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十多年来附中人始终坚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很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被天津市教委确定为首批24所特色高中学校之一。

一、北师大天津附中劳动技术教育的特色

实习期间笔者翻阅了北师大天津附中的相关资料,粗略了解了其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技术教育在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懈坚持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与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也因其卓越的教育教学成果而闻名全国。

(一)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校最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是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既注重基础文化课的教学,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从1958年开始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以来,不断加强校办工厂的建设,建成了自己的劳动教育基地,即使在“”期间全国教育严重受阻、教学受到重大破坏的大环境下,也没有放弃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在大力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同时,北师大天津附中也十分注重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在全面育人理念的指引下,附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二)开展教育理论学习,紧跟社会发展步伐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进的思想才能让行动紧跟时代的步伐。北师大天津附中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理论的重要性,他们通过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自学、进修、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置身于附中的校园,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也正是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附中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学校的发展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在全国各地劳动技术教育的前列。

附中教师的乐学和善学精神是笔者这段时间内感触最深的一点,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个个都是被荣誉和称号笼罩着的,这些荣誉足以让他们功成名就、生活无忧,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停下学习的脚步,依旧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形成了一种浓厚而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劳技教育研究,以科研带动发展

成功的教育需要将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科学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调查,并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法,以科研带动实践,才能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这一点北师大天津附中做得很好,该校历来注重劳动技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领导和教师都有着极强的科研意识,他们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和解决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附中多次完成了国家、天津市以及河西区的重大劳动技术教育科研课题,受到了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好评。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率先开展技术教育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的实验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四)以学生的健康为本,让学生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健康强壮的体魄,一切都是空谈。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将体育课程与劳技课程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实用性的技术教育,提升学生技术素养

北师大天津附中注重开展实用性的技术教育,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了开展好技术教育学校制定了专门的教学计划,在校期间学生要多次进厂劳动,到毕业时每个同学都基本上掌握了车工生产技能,达到简单图纸能看懂、普通量具会使用、型号设备开得动、一般零件能制作的目标。这就使得学生的技术素养大大提高,从而为他们走出学校尽快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提升学生适应能力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还注重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教育提升劳技教育水平,学校投资500万元建设覆盖全校的光纤宽带校园网,建立起了学校综合管理系统、电教资料查询系统、学科资源库、moddle数字教学平台等办公和学习平台,该校的信息技术设施、达到了全国一流的水平,其网络端点覆盖了每个办公室、教室。为了开展好信息化技术教育,让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学校“为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学班教室均配备电脑和投影机,每间教室都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育教学和办公的数字化与信息化。”①学校还开展了机器人教学活动,建立了机器人试验研发室,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国际机器人竞赛中附中师生多次获得大奖。

二、附中劳动技术教育显特色的原因――正确的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特色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成功,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主要是基于学校的几大正确选择。

(一)正确办学方向的选择

1.发展理念――科学育人、务实创新

多年来,北师大天津附中秉承天津十三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立足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坚持做到科学育人、务实创新的目标。为此,学校确立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能够服务国家和社会,具有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在这些科学、务实的思想指导下,北师大天津附中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育人方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此思想指导下附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最终建立了服务性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工作重心引导到为学生的尽快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优良服务上去。学校还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努力把教育教学行为变成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采取了不同的施教原则,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开设“提高班”,增加他们的自由支配时间,开放图书馆、教师资料室等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请优秀教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辅导,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狠抓养成教育,着力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的选择

1.规范合理的办学章程

为了确保学校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走下去,北师大天津附中制定了自己的办学章程,章程的核心内容是:学校要以“科学、务实”为办学精神,要形成“求实的校风,严明的校纪”,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通过科学管理,精心培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要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附中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积极落实这一章程,力求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2.高效、完善的管理体制

北师大天津附中成就的取得还得益于其高效、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有几方面内容:第一,成立教代会。职责是代表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校长要与教代会互相沟通,使他们成为校长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智慧。第二,实行教师聘任制。这是附中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聘任制引入了竞争机制,让人才能够合理流动,最终优化了教师、干部、职工队伍。第三,建立了劳酬紧密挂钩的分配制度。学校实行了自费结构工资制,按课时和岗位补贴报酬,使得待遇和劳动总结挂钩;第四,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扩大了校长的办学自,让党支部能够集中精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工作,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选择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方面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学校在对已有教师的培养方面主要有几种措施,一是鼓励和资助他们攻读研究生学位;二是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习,已有90多名教师通过这种培训达到了研究生水平;三是实行师徒制,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1]。学校还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针对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宽厚、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但缺乏经验、教学随意性强等特点,学校通过党课、谈心等形式加强他们的职业理想,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通过把教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为他们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除了培养之外学校还注重引进优秀教师,不断调入骨干教师,外聘高级教师,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为附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后盾,也为其劳动技术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科研型教育的选择

好的经验源自不断的实验研究,附中领导班子及全校教师都具有很强的科研意识,教职工经常会参加相关的教育科研动,学校也会定期召开教育科研经验交流会,让教职工彼此学习科研经验,聘请专家举办科研讲座,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附中与全国三十多所学校一起建立了科研共同体,创办了自己的学报《中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全国多个省市得到了不错的反响。2006年学校提出了“科研型教育”的学校发展战略[2],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附中逐步形成了科研型的教育文化,校内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成果也较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在附中实习期间的几点切身感触

(一)附中人具有不言放弃的精神

北师大天津附中师生具有一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正是凭着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附中的劳动技术教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正是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让师生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多次在国际机器人大赛中、国内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北师大天津附中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还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设了选修课,如算法与程序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选择相应课程,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北师大天津附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社团和社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各项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陶冶功能

美好的环境对人有着教育和熏陶作用,北师大天津附中人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很注重通过独特的校园布置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一点在笔者第一次踏进附中的校门时就深刻的感受到了。学校绿树成荫,环境宜人,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等场馆营造了浓郁的学府氛围,时空广场等特色建筑彰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无一不给学生以感染和鼓舞,激发他们勤奋学习。

踏着辉煌一路走来,附中人信心满满,如今,附中的广大师生正在传承优势中创新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前行着,也坚信附中人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徐慧敏.培养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C].在改革中奋进――实行校长负责制10成果精粹集,1994:154.

篇10

我国现有127余所高校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专科人才培养工作,其中96余所为综合性或单科性理工类院校,31所单科性医科院校。所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都开设了人文社科课程、医学类基础课程、理工类基础课程、工程类核心课程及其与其相关选修课程,不同院校在学分、学时与实施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侧重。一般来说,多数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偏向于电子类、计算机类等理工方向,多数医科类高校侧重于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仪器等领域。本研究以南方医科大学与湖北科技学院为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二)研究资料的来源

湖北科技学院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原咸宁学院教务处编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和学院主页及其它查询调研;南方医科大学资料来源于该校提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电子版及其该校专业建设点主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参照作者前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思路[2],收集研究文献材料采用系统研究法、比较法、统计法对院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多维要素质点,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提出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措施和建议。

二、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背景简况

南方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有医学影像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仪器检测、医学物理、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办学方向,还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07年获教育部高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研究生示范课程多门,出版国家级教材多部,多次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

(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群

主干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与程序设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信号与系统、医学传感器、医用X线机原理、CT成像原理与技术、MR原理与技术、医疗器械质量体系与法规、医学电子仪器原理等。

(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决定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机构、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三甲医院的设备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从事仪器检测、生产研发和质量控制等工作,也可以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分为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四段式课程构架模式。课程总学分/总学时为14分/2644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183:461/1:0.21。必修课与专选课学分比例是104:45/1:0.43,学时比例是1820:824/1:0.45。

(五)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南医大集中实践训练折合成32周,1280学时,其中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医疗仪器综合课程设计2周,80学时。毕业实习4学分,160学时;生产实习4周,160学时;毕业设计(论文)14周,560学时;军训与劳动2周,80学时;创新课程4学分,160学时。

三、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背景简况

湖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方向有医学仪器、医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信息工程、听力学、眼视光学、医学信息工程(注:医学信息工程、眼视光学、听力学方向没有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等6个培养方向。2007年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2009年获教育部财政部高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出版医用传感器、医疗器械营销实务等10余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多次获得湖北省部级、教育厅教学成果奖。

(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群

主干学科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基础医学概论、医用传感器、医用检验仪器、医学影像仪器、微机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等。

(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二级以上医院、其他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医疗器械公司从事医疗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与维修,仪器设备管理,医疗器械营销策划与推广,也可以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段式五层次课程构架模式。课程中总学分/总学时为158学分/2810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200:475/1:0.22;必修课与专选课学分比例是117:42,学时比例是2180:630/1:0.34。见表2。

(五)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湖科院集中实践训练共47周,其中专业实习26周,毕业设计(论文)10周,就业实践8周,军训3周;而劳动教育,医学仪器等课程、模电、数电课程设计教研室分散实施,没有载入训练周,这也是与南医大的不同之处。

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比较分析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结构由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四段式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其他每段课程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段内必修课与选修课交织在一起。而湖科院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是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段式、五层次课程结构组成。学科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均设有必修课、选修课两层次。南医大没有开设医用化学、电子工艺实习,是为数不多的院校,未开设医用化学课程显示远离生物与高分子材料类。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列入公共基础课程,可能是因为该校属于单科性医科院校,将其列入所有专业的公共课之故。南医大公共基础课程没有选修课,湖科院是学科基础课程未开设选修课。这意味着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段建立大一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课程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大基础、宽口径、后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与创新,适合于发展专业培养方向,南医大更能体现出平台宽口径。

(二)课程体系学分、学时分配的比较分析

1.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比较分析。两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见表1、表2,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湖科院学分、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高出南医大分/166学时,比例高出1:1:0.07,但差异相差无几。两校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学时比较,总学时1831学时,实验课学时为243,占总学时13.3%[3]。两校均高于上海交大,这数据显示出211工程大学人才培养既重理论教学,又重实践研发、自主学习之缘故。2.必修课与专选课学时比较分析。选修课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必修课的优化和适时、适宜性补充和调节,弥补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的不足,调和、衔接课程内容的顺序性,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南医大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分别是1:0.43、1:0.45,而湖科院是1:0.34、1:0.34。数据显示,南医大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高于湖科院而偏高的现象,且选修课偏重于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容易造成学科、课程与教材建设方向性不明,建设稳定性差。由此建议,开设选修课学时数应以不超过必修课的10%为宜,有些课程还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4]。3.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比较分析。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数据从表1、表2看出,学科基础课开设门数、学分、学时及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与全程教学课程总学分、学时基本平行,基本上分析内容要素都是湖科院高于南医大,只有一项有意义的数据是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差异性大,湖科院高出南医大的1:0.13,显示出湖科院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这种差异性说明,从总体上看湖科院更重视实践教学,反映出其是综合性院校,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组建17个教学院部,给实践教学创建了良好条件和宽厚的共享资源。4.医学课程学时比较分析,课程体系中医学课程开设情况与比较。南医大开设医学课程4门,总学时是212学时,分别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概论。湖科院开设医学课程也是4门,总学时是297学时,分别是基础医学概论(解剖、生理、生化)和临床医学概论。从学时比较看,湖科院医学课程学时高出南医大85学时,高出率约占9%。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南医大是单科院校,医学基础条件好,该偏医的却偏工;而湖科院是综合院校,有较强的理工教学条件却偏医。两校与赵娜等人报道的“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比例高于理工院校的论点不相符合[5]。从邓军民等人报道资料看[6],首都医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设的医学课程有6门共472学时,远高于同类的南医大260学时,也高于综合类的湖科院175学时。

(三)专业课程与就业方向比较分析

从课程与就业的关系看,从整体上讲,主要课程设置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在很大程度就决定、支撑着就业方向、就业岗位。两院校对就业方向总体的表述是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与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医疗器械公司等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而南医大就业方向偏重仪器设备的检测、质控与研发,而湖科院则偏重于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医疗器械公司从事仪器设备营销策划。

(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是集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措施。南医大集中实践训练32周,与湖科院集中实践训练47周相比,从总体上少15周,由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各校各异,比较的实际意义不大。但要说明的要素是,湖科院的医学仪器类、模电、数电等课程设计在操作层面上由教研室分散安排,生产实习实际上是名义,也未开设创新课程。而两校的共性不足是实践教学环节都没有开设工程实践(金工实习)训练课;南医大未开设电子工艺实习课,开设电子工艺实习的湖科院也没有做好集中训练。实质上两校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均不符合高校工科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五、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目标的建议

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析,参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引导建立国家专业本科教育标准,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工程评估,配合专业认证制度与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办学理念创新,探究专业培养前沿,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理念创新与目标要求可参照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拟综合利用中外优秀的办学资源,发挥国内外企业、集团公司的科研、教学和市场优势,实现“产、学、研”合作与合作教育,培养适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的科技领域发展需要,精通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外,高校可利用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条件探索与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文科学士培养计划”。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构架

第一,课程体系改革宜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结构,建议建立新三段式九层次课程结构,每段课程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以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分为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分为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工程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科技与竞技活动)[7];第二,未来的任务是积极探索面向市场营销方向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文科学士培养方案,其专业课开设医疗器械管理、经济、营销类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分、总学时的35%—40%;三是学习清华大学,结合本校特点探索夏季小学期制,满足学生个性化课程选修,拓展实践的时间、空间,采用多元教学及实践活动设计。

(三)优化课程体系,规范课程主导原则

课程体系设置可参照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子电路设计、传感器与及仪器设计、信息与图像处理、生命科学类等五大模块[8]。要求在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之间应该设置合理比例,淡化学科自身的重要性,打破学科界限,避免体系出现较大的偏颇局面,也应避免面向市场、就业岗位的选修课而冲淡学科基础或主干课程,对开设的选修课一定要突出个性化。鼓励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快速引入主要课程内容中,拓宽学生的知识新视野。

篇11

    几年来,学校坚持以创建现代化双语示范学校为办学目标,走“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特色荣校”之路,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学校“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确立了“为发展而教育”的教育理念,并把这一理念分解为:为教师的发展,实施专业化的引领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实施生命化的个性教育;为学校的发展,实施信息化的人文教育。而且把它转化为具体的办学行为,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办学智慧,促进学校的综合发展。  

依据这一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学校制定了近中期发展规划,全面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各部门分别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以教学为中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学校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双高普九”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将我校实施“双高普九”工作汇报如下: 

    二、“双高普九”各项主要指标达成情况 

    1、普及程度 

   (1) 入学率: 

    我校是全日制普通小学,学制五年,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校7—12周岁适龄儿童2023人,已全部入学,入学率100% ;残疾适龄儿童 9人(视力残疾5人,听力残疾1人,智力残疾3人),在校接受义务教育9 人,入学率100% ;适龄流动儿童62 人,入学率100%。 

   (2) 辍学率: 

    我校学生无辍学;按时毕业率100% 。 

    2、师资水平 

   (1) 学历提高比例: 

    教师学历100%达标,1人研究生毕业,10人本科毕业,35人本科在读,计算机中级及格率100%,有中学高级职称5人,全国科研型教师1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50%以上。 

(2) 教学能力 

    落实《基础教育纲要改革课程》后,87名教师经过校本培训,专任教师胜任率达93%以上; 95%教师取计算机省级一级合格证书,35%教师已获得省级二级合格证书,90%能经常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85%教师利用假期自己制作课件,现在部分教师陆续参加省二级培训。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学历、高素质、全能型的教师队伍,是我校执著追求的目标。学校为教师创建了学习型组织的三个平台,即: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TT合作);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两年来,教师撰写反思性材料1000余份,仅今年上半年就公开发表18人次,学校出版了四期《行思集》。 

在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帮助最大的是专业引领。我们与东北师大附小结成姊妹校,多次聘请其校长熊梅和知名教师来我校进行校际交流。平时常常请市、区教研员、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实施专业引领。我校有24人获省公开课,38人获市公开课。学校教师学历100%达标,全国科研型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16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勇于进取的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 

   (3) 师德水平: 

    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典型。如徐小丽、关媚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学生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在测评中99%以上学生对教师表示满意。徐晓丽被评为市师德标兵。 

改革三好学生的评比制度,变为学生发展性评价档案。思品课坚持以培养学生道德为核心,以心理辅导为载体,开展大面积读书活动。实行每周一升国旗和重要会议奏国歌制度,好人好事报告、报导、树立典型制度,差生帮教制度,辍学报告制度,参加社会实践制度,军事训练制度,校风、校训、校规、校纪及班团队制度,家长学校制度,日常行为规范达标检查评比制度,德育工作年度总结、汇报、检查制度,使学校德育工作收到实效。 

   (4) 队伍建设: 

    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聘用制度,为教师创设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教师管理机制;生师比在20:1左右。建立起完善的“以校为本,四位一体,课题牵动,分科推进,案例为主”的校本培训制度,“十五”期间拥有省、市、区课题研究,60%以上教师拥有研究课题,教师主动探索的精神已蔚然成风。 

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必须首先帮助名师成为教学研究者,具体从以下“五个一”入手: 

第一:每月写一份教学随笔。  

第二:每月借一份教学杂志,写好教学信息卡。  

第三: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书,期末每人20分钟读书心得交流,编辑成校刊。 

第四:每学期写一份和谐师生关系的小例子。  

第五:每学期上一节现代化技术课。   

这样帮助老师以亲身经历的大量实践为基础,促使其理论学习,有计划、有目的地不断探索其教育规律,使教师教育水平发生质的变化,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3、办学条件 

   (1) 教育设施: 

    学校拥有6800平方米塑胶操场,建有篮球和乒乓球场;学校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14平方米;校舍配备设施较为齐全,有一流的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等标准专用教室,教室的课桌椅按要求配置;常规教学仪器配备均达到国家Ⅰ类标准;现有图书38000万册,生均18册,按要求生均达25册,缺14700册。 

   (2) 现代化教育条件: 

    多媒体教学教师占班级总数的比例为3.3%;微机配备,生机比34:1;学校配置一个微机室和一个电子备课室。每班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教学现代化。 

    4、教育经费 

   (1)生均教育经费: 

    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保持逐年增长。 

   (2)教师工资: 

    设立教师工资专户,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3)家庭困难学生资助: 

    每学期设立义务教育助学金,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义务教育,促使学校教育工作正常运转。  

    5、教育质量  

    我校从落实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德育实效性、学生学业水平、学生身体素质五个层面抓教育质量工作。 

   (1) 落实新课程: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南,以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意见》为依据,通过新课改实验启动,努力探索和建立符合实际的学校课程实施指导方案,促进课程改革实验的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从一年级开始,全面普及英语教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并有专职教师辅导。 

坚持把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生命力,严格抓学习质量。学校严抓课堂教学,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 

学校采取不打招呼听课的方式,与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规律。我们的教师的课堂,从生命的高度,以人的素质育成为目标,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体现了学生是发展为主体。 

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创编辅助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基础是另一大难题。所以,这就对双语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刚刚搞双语,大家都是“摸石头过河”,为此,我们的校长四处奔波,为我们取经探宝,每次“取经”回来,都为我们的双语教学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开拓创新的信念。我校双语、英语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层次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翻阅了大量的儿童英语读物、上网查寻,合作创作编辑了一套图文并茂、内容新颖、题材广泛、儿童喜闻乐见的课本辅助教材。此书贴近学生生活、难度适中,特别迎合小学生的喜好。此书也得到了省、市、区领导的一致好评,现已在全市双语示范校中推广。 

(2)教学方式的转变: 

    充分发挥校际研训联合会辐射作用,不断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突出表现在;a、开放性;b、自主性;C、过程性。课堂都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并有效地将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很自然地进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当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氛围。 

    (3)德育实效性: 

    我校始终坚持“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以德修己”的办学宗旨,努力构建“学校主导、社区参与、家庭配合、活动驱动”的德育工作框架,拓宽德育渠道,形成我校独特的德育工作理念和操作体系。具体做法:(1)以班集体建设为主阵地,增强针对性;(2)以体验教育为主抓手,增强自主性;(3)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增强实效性。学校被授予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扶贫先进单位。 

    (4)学生学业水平: 

     毕业班学生成绩合格率均达到100%。 

    (5)学生身体素质: 

    明确“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抓好体、卫工作,学校被授予省体育传统学校先进单位;做好“六病”防治工作和卫生知识宣传工作,使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通过开展课外和校外文体活动、科技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65%以上的学生有特长。我校被授予市青少年发明学校;省少先队新世纪我能行优秀组织奖。 

    6、教育质量 

   (1)社区参与: 

    以社区为依托,完善家长委员会,学校建立了社区活动方案,成立了8个基地,加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到社区服务。 

   (2)办学秩序: 

    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利用班会、品德与生活课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开展“平安回家”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无重大交通事故发生。 

   (3)办学环境: 

    依法治校,学校无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治理,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被评为辽宁省绿色学校。 

   (4)办学特色: 

    学校在保证学科质量的基础上,在传统体育、双语英语教学和艺术教育方面发展有鲜明特色的教育项目。三、四年级的科学学科科用双语来讲授。采用原版的新加坡教材,全部由英文编写。在双语教学中同时使用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其它的社会人文学科均用汉语讲授。校内积极培养双语人才,不等待。学校将我校的双语老师和英语老师共8位送到师院进行半脱产学习。暑假,我校十余名双语教师参加了由师院组织、外籍人员授课的长达半个月的英语集训,使我们的教师受益非浅。学校聘请由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杨老师每周三次对双语教师和英语教师进行口语培训。 

三、实施“双高普九”的主要做法 

1、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 

实施“双高普九”工作是“两基”巩固提高的必然要求,是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实施科教兴校,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学校的奠基工程。为了营造实施“双高普九”工作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我们通过学习“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法规和文件”,利用宣传栏、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双高普九”的重要性、紧迫性,使“双高普九”能与“两基”一样成为我校教师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 

    我校实施“双高普九”工作的目标:创一流学校、建一流队伍、育一流人才。 

    2、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机制 

    我校把“双高普九”工作列入“十五”规划和发展目标中,建立、建全教育工作的制度和保障机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书记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后勤主任、工会主席、大队辅导员等成员的实施“双高普九”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双高普九”实施工作,建立“双高普九”责任制,各口密切配合,为我校“双高普九”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3、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双高”责任 

   (1)把好“三关”,保证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一是学额巩固关。学期初、末学校做好学生的统计工作,通过家长会,走访、谈心和“手拉手、一帮一”等形式,动员即将流失的学生返校。二是把好入学关。自建校以来,每学期末组织教师对适龄儿童进行挨家挨户走访,学前进行免费培训,对特困学生解决入学学习费用。三是把好毕业关。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毕业率100%,全部升入上一级学校 。建立校园网,开发网络资源,及时吸纳先进的办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激活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一是根据“双高普九”的要求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把任务、要求细化到每位教师。期末通过民主测评;家长、学生打分,全面考评教师的各项工作。对落聘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与教师签订《师德建设目标责任书》,严格考评考核,考评结果与教师职务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务评聘挂钩。三是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通过自考、函授、远程教育等形式,提升学历层次。近几年,学校有4人获省级表彰,12人获市级表彰。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一是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对一年级的各学科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充分利用电视台开设《空中课堂》、《名师访谈》专题栏目,组织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以育人为本,努力把学校建成精神文明的阵地。我校的德育工作在辽宁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暨生态道德教育现场会上进行交流。“五心”教育,在辽阳市召开的现场会上进行交流。三是抓教科研。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教育实验研究》被确认为辽宁省教育厅科研成果、省级课题《参与——发展》带动全区科研,形成区域性课题;现在60%以上教师拥有研究专题,教师队伍主动探索的风气已经形成。 

   (4)强化教学管理。努力做到教学有要求,行为有规范,考核有标准,管理有制度,时间有约束,空间有范围。以创“双高普九”为契机,抓好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工作上新的台阶。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校在实施“双高普九”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各项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双高普九”的要求。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育经费不足。 

2、常规教学仪器配备不足(特别是体育器材)。 

3、图书量短缺。               

4、急需扩建一个微机室,满足教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