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的基本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趣味联想法
不少同学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尤其是对地理概念的记忆更是表现出明显的抵触心理。但是由于要高考,我们又不得不去学,与其厌烦、被动地学习,还不如愉快、主动地学习。对此,在学习或者复习时我们可以采用趣味联想法,将地理知识进行联想记忆。
例如,在复习“气候变化”的内容时,垂直气候的变化特点不易记忆,倘若死记硬背,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对此,我们可以先以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作为切入点,进行以下联想:一般桃花都是在农历三月盛开,但是山寺的桃花由于地理海拔较高,所以开得比较晚。然后联想“海拔不同会产生温度差异”这一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气候形成、气温变化等知识点进行复习。
三、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通过比较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加深记忆的方法。不少地理知识既有共性联系,又有个性化区别。我们可以对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找到异同点。例如,在复习“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在了解地球自转、公转规律的同时,我们可以将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结果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加深记忆。
我们可以采用列表、图示、数据等形式进行对比。例如,在复习“世界人口迁移”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列表法,从迁移时间、迁移路线、迁移原因以及迁移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在记忆“气候类型和物种分布”内容时,我们可以采用图示比较法;在复习“地质和矿物资源”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数据比较法,将矿藏种类、储量、开采量以及出口量等知识进行列表比较,从而形成对具体数据的清晰认识,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四、口诀记忆法
口诀由于形式简单、朗朗上口,受到了很多同学的欢迎。通过口诀进行记忆会使我们对地理概念的掌握更加清晰,而且由于口诀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也会使枯燥的记忆过程充满乐趣。例如,对于“二分二至”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夏至冬至,昼夜极致”这样的口诀进行记忆。口诀节奏明快、表达形象,是我们加深地理记忆的一条捷径。
五、重复记忆法
记忆专家指出,遗忘是人类的本能,知识的遗忘同样会遵循这一规律。对抗遗忘的最佳方式就是进行重复记忆,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重复记忆的重要性。在高中地理复习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方式来强化记忆,从而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使旧知识得到巩固。例如,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对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回忆,从不同角度进行“温故”,降低知识遗忘率。这种方式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复习效果。
六、互动记忆法
互动记忆法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强调通过讨论、辩论、争论等活动,加深记忆,达到巩固知识、强化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容时,我们可以与其他同学就钢铁工业的发展布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工业基地的布局与资源分布之间的关系。
篇2
1.中职学生的特点
现在职高学生年龄偏小,心理和思想还很不成熟,自控力、自学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学习上普遍较懒,没有学习的压力,也没有学习的动力,图安逸,缺乏吃苦精神,喜欢直观的东西,不爱动脑钻研,对于学习成绩没有荣誉感,不及格也不觉得丢面子。生活上衣食无忧,长期把主要精力放在上网聊天、玩电子游戏、打扑克、下象棋、谈恋爱等方面。针对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的特点,在教学时要考虑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能让中职生接受和理解,并能掌握所教知识。
2.《建筑材料》的课程特征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基础课,涉及建筑材料的性质和建筑材料的应用两方面,具有概念多、叙述性内容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技术性能、建筑材料的保管知识和使用方法及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具有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和对常用建筑材料进行检验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能正确与合理地使用建筑材料,同时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教学方法能力的提高也是中职“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学法,我的理解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以促成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的一切方法的总称,教学方法的应用涉及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媒体、环境等教学要素。所以,《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专业教学。
二、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和体系,备课时,一定要明确每堂课讲授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的。提些什么问题、布置什么作业,如何板书等等,都要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加强课程内容间彼此的联系,使学生学了该内容后,能联想到其他的内容;学到后面内容时,能回忆起前面的知识,由于前后内容的彼此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理解,也加强了记忆。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及实施、教学反馈分析、教学效果评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科学研究等等。教师能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器械,利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的。
《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教师由传统的教学转向行动导向的教学,即理论知识应少而精,以够用为原则,以实践和实验任务为主导,加大综合性、创造性实验的比重,加强技能性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及合理使用材料的能力、材料质量鉴定能力、材料技术性能检测能力,使学生符合试验检测岗位的要求,实现零距离就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能跟上时展步伐。
三、教师应该具有实践的本领、指导实践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建筑材料》教学时要切实处理好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应该重点突出应用教学,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操作、实验、实践,训练他们的基本技能。
1.教师要具有实践本领
包括建筑识图和建筑材料检测与管理两个方面。建筑识图方面要能正确识读建筑总平面图,正确识读建筑施工图(平、立、剖、构造节点详图),用CAD画图。建筑材料检测与管理方面要掌握水泥、钢材等材料的性能、特点,材料取样和试件制作,砂、石、水泥、钢材、外加剂、砌块质量验收,材料检测。
2.教师要具有指导实践的能力
《建筑材料》实践的能力一般包括试验准备、试验操作、试验结果、试验报告等,实践教学要考察试验的全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试验,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考核的内容包括:能否认真准备、熟悉试验操作要求,能否在试验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得出结论,能否独立整理资料并完成试验报告。评价方式分为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最后结果由三方面综合评定。这样能考核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的能力、从其他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要求。
篇3
所谓精心讲授,概括地说,就是讲精华,高质量地讲授。“精讲”的反面是“滥讲”。不应以讲授量的多少,来衡量是否为精讲,宜多则多,宜少则少;也不应以是否有重复,来衡量精讲。真理不怕重复,只怕单调的重复。正确的作法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精讲”是目中有人的讲授。如果只有知识的讲授,而无情感的交流,搞灌输式,一言堂,其结果必然是死气沉沉,自然谈不上精彩。
课堂上,教师好像是“导游”。一次课包含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尚未涉足的“花园”。教师要讲清“风光特色”“历史沿革”“观览要点”。领着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更不是抱着学生走。启发他们自己去欣赏、去领会、去思考。学生要跟上“导游”的脚步,但不是亦步亦趋。教师要积极引导,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思考,发扬主动精神。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进行双方的思想交流。我们习惯地把这种交流叫做“相互靠拢”,先是教师向学生靠拢,然后引导学生向教师靠拢,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精讲”的核心是启发。朱熹说:“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就是阐明事理,引起对方的思考而有所领悟。启发,既是教学原则,又是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的精髓。
有位外国学者说:“平庸的教师在叙述,好的教师在讲解,更好的教师在示范,优秀的教师在启发。”
启发,有丰富的内涵:首先要开启学生的心理,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鼓舞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交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启发比灌输难得多。灌输可以目中无人,不用调动人的积极性;启发则要目中有人,千方百计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通常的做法是:
1.循循善诱,引人入胜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求知而未真知,“悱”就是想说而说不出。努力营造学生“求知”、“想说”的氛围。讲课,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心,讲清课程的意义,有的放矢地排除思想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位外国教育家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重视情感的因素,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课程的规律,把新课程同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必要时还可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和历史典故。没有情趣的教学,不能算是好的教学。课程内容乏味时,不妨设计几个“兴趣点”,讲得风趣些。当然,这里所说的风趣,应当是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的、积极健康的。
2.留有余地,举一反三
讲课不应当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讲得太细,也不讲得太满,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使他们处于跃跃欲试的亢奋状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这里所谓的“一”,是典型,是最能清楚揭示事物本质的内容。
典型问题要讲深、讲活。“一”与“三”的关系,通常也不象桌子的一个角与其它三个角的关系那样简单,要做具体地分析。“举一”要“少而精”“反三”要“多而活”。“举一”是为了“反三”“反三”是在“举一”指导下的科学训练。“反三”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过程。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如果掌握了典型的“少”,又能触类旁通,得到的将会很多。
所谓典型,并不限于理论问题,思想方法、分析方法、公式推导、试验方法和实作技能,也各有自己的典型。引导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分析和发现典型。对全课程的各种典型问题要有通盘考虑,做出适当安排,防止过分集中,避免重复和遗漏。
有人强调当堂课解决问题,笼统地要求“讲深讲透”。把“嚼碎的馍”喂给学生,未必就是正确的方法。
3.设疑释疑,错落有致
古人说,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英国人也有类似的谚语:一个成功的教师,会让学生皱起眉头)。就是说,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提出是诱人的,也是逼人的;问题的分析是服人的;问题的解决,又使人喜悦和振奋。在课堂讲授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问题上。从不同侧面,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有起有伏,错落有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令人心悦诚服,避免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启发式不是简单的“问答式”。有的问题可以问而不答,有的可以自问自答,有的可以现在问以后答。
课堂上,一般是在提出问题之后,就着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动脑、动手,使他们“跳一跳,摘得到”。经过自己思考而领会的知识,自然更觉亲切和深刻。提倡一题多解,并且分析各种解法的特点和利弊。有些问题可以打破课堂的界限,留在课后让学生自己解决;有些问题可以打破课程的界限,引导学生跨学科地思考。
错误对人的教育,往往比正面的教育更深刻。可以在学生容易忽略或混淆的地方,不动声色地设置一些错误,或将学生出现过的错误汇集起来,让学生自己分析,引起学生的重视,从中受到教益。
4.综合比较,结成网络
在比较中认识事物,往往更全面,更深刻。通过综合比较,分析事物的规律和特点,找出知识的纵横联系,使分散的、零星的知识,变成系统的、概括的知识,结成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知识需要整合,只有整合的知识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经验表明,“网络知识”比“线条知识”更便于理解、记忆和应用。
大家知道,几何学可以区分为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而三角学只有平面三角,有没有对应的“立体三角”呢?实际上,借助辅助球面研究空间直线相互关系的球面三角,就是“立体三角”。通过这样的对比,可能对球面三角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小结。教师应做必要的小结示范,或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或是在学生完成小结后教师讲评。
5.激励上进,鼓励创新
结合课程内容,讲解本学科的发展,讲述我国在这个领域的成就,介绍发展动向,推荐重要文献,探讨存在问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自己的思想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鼓励学生攀登高峰。既会传授知识,又会激励学生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大家知道,陈景润正是在沈元老师的激励下,走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并取得举世闻名的成就。
篇4
一、中职院校学生面临困境
中职院校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学生角色定位偏差,校园环境过早地社会化,学习风气普遍差,教学秩序混乱,学生整体素质偏低。浪费了教育投资资源、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二、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1.个体发展的阶段遗留问题
(1)成长背景不同,“三观”的引导不够。中职院校学生成长背景迥异,来自不同的社会圈层,受不同的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家庭教育、初中学校教育影响,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塑造定性,对于成长理想、信念教育和向何处去处于迷茫和从众状态,性格上会出现偏见扭曲等心理,这个阶段需要家庭学校给予正确健康的人生规划方向性的引导和信念意识的培养。如攀比心理、依附心理、不平衡心理、拜金心理,破罐子破摔心理等。功利欲望强烈、过分自我等。
(2)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继续前行的动力。在知识论英雄的学生时代,知识积累的长期欠缺,弱化了他们成长中的自信心,与其他相对优秀的学生存在许多实际的和隐形的差距。在教育的道路上缺乏继续前行的动力。
2.教师教育引导缺陷。中职院校部分教师思维定势,立足岗位却不尽职尽责,对于学生群体一概贴上后进生标签,没有认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具体个性,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而是从表面现象明显分出优异等级,认为“朽木不可雕者”听之任之,单纯对听话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培养,伤害了学生自尊心,降低主体的存在感,诱发学生心理不平衡,加重逆反心理,形成两级分化局面,甚至差者心理扭曲以负面影响正能量环境。
另一面,简化了教育的本意,狭隘地认为只是单纯的管理,而非从长远的人的发展角度出发。
3.社会环境监管不力,不良影响因素潜滋暗长。
(1)网络影响:无处不在的网络,网站、网页、微博、微信、人人网等时刻影响着青少年,他们不是通过网络途径拓展视野查询资料发挥其实用性和功能性,而是沉溺于网络的娱乐性和隐蔽性强的信息迷失自我,控制力不强,意志薄弱,和对网络内容辨识度不够导致他们价值观的多元化,道德意识滑坡,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引发青少年违反常规冲动行事甚至步入犯罪深渊。
(2)赢利场所:如赌场、狂欢店等不适合青少年加入的环境,由于中职生群聚盲从的习惯,追求刺激的心理,他们往往会无视学校的制度,擅自外出,抽烟喝酒意气用事,甚至采取过激或违法行为。
三、人本主义的基本内涵
唯物辩证观点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多方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实现。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在满足人需求、理解人心理、尊重人态度、关注人命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来实现管理目的。落实到学生管理上,就是以学生根本利益为中心,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以达到“教”与“学”双蠃,教学相长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基于此,既把学生视为教育对象,又当作服务主体,重视人性化管理,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自由成长健康成长规律,除了管学习、管纪律外,更要对学生给予人文关怀,疏导学生的身心健康、满足学习生活需求,鼓励其发展前途命运等问题。
四、人本主义指导思想融入学生管理的对策
1.教育管理新思想。解放思想,转变意识,将以人为本理念根植于中职学生管理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责绝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递,而应该从社会责任感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人生长远发展命运,切实改观中职学生的萎靡不振的态度、不良的学习风气、扭曲的心理状态等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束人、服务暖人、环境养人,全方位创新引导,一视同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严格制定和实施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分门别类对学生的档案背景个性等加以理解,充分沟通学生各自的需求,如物质缺乏、精神空虚、心理问题等问题,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便于开展人性化的管理互动。
课堂学习以轻松多元创新互动方式讲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长期制订方案勉励学生读书、认知,社会实践,对于存在思想问题的部分学生先情理引导借力多方进行劝说直至其回心转意,纠正方向,凝聚人心。对于物质匮乏的部分学生,发动力量捐助,并激发大家自强自立。坚持平等、尊重、合作、发展思想,平等发言和发展机会,深入研究其心理、情绪、态度、意志、观念等,更深入地交流沟通,人性化管理。
2.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考国内外知名的职业生涯规划经验,引导学生从盲目迷茫中走出,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把握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综合时代职业分工分析权衡后,确定其职业奋斗目标,避免以后走弯路,规范塑造其价值取向。
3.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民主参与集体事物管理机制,激发个人潜力,人尽其才,同时鼓励为大多数人创造价值的思维方式,培养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干部培训,树立模范代表。
4.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国内外经典案例,研究学生心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文学艺术美术音乐等陶冶情操。
5.构建和谐校园。以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教育内容和现代博爱自由平等信任等思想灌输学生,常规组织活动寓教于乐,树立真善美风气,纯净校风,构建和谐校园。
五、结语
人本主义理念的教育理念模式,需要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占主导,先进有思想有魄力的学生队伍为枢纽,搭建良性互动平台,建立机制和活动载体,改变个体影响风气良华和谐的土壤。
参考文献:
篇5
1.1成本控制概述
“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为控制人、机、材消耗和费用支出,降低工程成本,达到预期的项目成本目标,所进行的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等一系列活动。”
一般的,广义的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考核以及成本决策。而狭义的成本控制只是成本管理系统中的一项,同其他成本预测、计划等一起构成成本管理系统。本文将主要基于广义的成本控制来研究其体现和影响。
1.2成本控制的内涵
成本控制不仅仅是一项步骤,更是一个围绕着装饰装修管理成本形成的全部过程,通过制定目标成本,再层层分解,并根据目标要求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实施控制,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检查、分析、纠偏的完整的有机系统。成本控制的目标也分为三个层次——配合企业战略选择进行成本控制以增加利润;配合成本、资源、数量、价格、资源各要素间的联系进行成本控制以实现利润最大化;配合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成本控制以降低成本。
1.3成本控制的步骤
成本控制体系是从项目计划开始、设计、实施到竣工的所有过程的控制,主要包括:制定成本控制目标与计划、确定成本责任、实时控制、纠正偏差和跟踪检查。实际上成本控制体系就是要建立起一个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的循环机制。
2装饰装修管理的成本组成
企业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和经营商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商品进价以及其他直接支出,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一般来说,建筑装饰装修中的总费用应该包括六部分:管理费、主材费、材料费、辅助材料费、设计费、人工费与税金。其中人工费用一般占整个工程费用的15%左右,材料费用,大约占整个工程费用的50%~70%。设计费一般是占整个装饰装修费用的2.5%左右,管理费为直接费的5%~10%。
3成本控制在装饰装修管理中的体现
装饰装修管理中,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质量成本、工期成本和不可预见成本在施工企业成本中的管理上。
3.1生产成本管理
由于生产成本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等项费用总和,故生产成本控制也相应的体现在这三项成本的管理上。
3.1.1人工费的成本管理
人工费大约占工程总造价15%,人工费的确定需要在在量和价上进行相应的确定。由于人工费易受市场变动的影响,所以人工费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抓效率,尽量减少用工,采取新的施工措施和先进的施工机械来提高生产效率。
3.1.2材料费的成本管理
材料费占工程总造价的50-70%左右使得材料费成为生产成本控制的关键内容。根据材料费的来源,材料费的成本控制主要在预算、计划、采购、运输、签收、保管、领料、使用、监督和回收的各个环节中。一般的装修管理中都通过加强检查、考核并与负责人的奖罚挂钩等方式来进行成本控制,主要包括:对料量、价的确定、转换机制,加强材料成本的管理、材料包干以及管理一体强化材料量的管理。
3.1.3机械费的成本管理
在预算定额中机械费主要包括:折旧费、大修费、经常维修费、安拆及场外运输费、料动力费、人工费、养路费及车船使用费。对机械费的成本控制首先体现在机械设备的购置上的成本控制,其次是施工组织方案中的控制成本,最后是使用费用上的控制。
3.2质量成本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成本管理也是成本控制在装饰装修管理中的主要体现之一。质量成本分四类:一是施工项目内部故障成本;二是外部故障成本;三是质量检验费用四是质量预防费用。对第一类费用,一般追究造成该费用发生的当事人的责任;第二类费用是与第三方进行探讨以进行索赔和反索赔;第三类费用则按相关规定办理;第四类费用则是加强事前控制。
3.3工期成本的管理
项目部为实现工期目或合同目标,有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班、增加机械化施工等及因为工期未完而引起的业主索赔。在合同中会对工期有明确的限制,并对提前完成进行奖励推迟完成进行罚款。控制成本除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外,还要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记录签证,预防工期索赔和反索赔。
3.4不可预见成本的管理
不可预见成本是指施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除生产成本、工期成本、质量成本之外的成本,诸如施工扰民费、资金占用费、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损失费、政府部门的罚款等。该项成本的管理放在施工现场的管理和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的组织纪律的管理,做到文明安全施工,和周围的居民搞好关系。
4成本控制对装饰装修管理的意义
4.1制订目标成本,明确职责与任务。
成本控制不仅以目标整体优化为出发点,将装修管理中的各个生产环节和目标层次有机组织起来,并通过目标的确定与分解,明确了装修各个阶段在成本管理中的职责与任务。同时还无形中建立起协调机构,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和工期的大前提下,以最有效的方法优化目标控制成本,进而实现成本、质量、工期、安全四项指标的优化管理。
4.2监督实施成本,健全装修管理机制。
成本控制将使得装修管理依据成本计划,对施工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实施全面的控制,包括施工准备阶段的事前控制、施工阶段的事中控制、竣工验收阶段的事后控制。成本控制体系将发挥其实时控制成本的监督作用,有利于装饰管理方转变成本管理观念,及时控制成本,从而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健全装修管理机制,以实现施工管理中对成本和质量和全过程动态监控。
4.3纠正成本偏差,建立成本信息反馈机制。
在装修过程中,成本控制体系将不断地对各环节反馈回来的实际发生的成本信息进行评价,并对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控制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使项目成本严格控制在计划目标范围内,从而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控制成本体系规范化的管理将有助于装饰装修管理成本控制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从而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规范成本控制活动的行为准则,并结合相应的装饰工程项目的性质以分项的工程为基准建立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
5总结
由于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时间短、规模尚小,长期以来比较重视质量、工期以及安全管理,却忽视了成本控制。而成本控制其实时渗透在施工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并与其他管理体系相互联系。将成本控制体系融入装饰装修管理中,将有助于装修管理制订目标成本,明确职责与任务、监督实施成本,健全装修管理机制、纠正成本偏差,建立成本信息反馈机制,从而使得装饰行业日趋规范,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胜出。
参考文献:
[1]孙三友.等.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年鉴2005,[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李定安,成本管理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篇6
1 平面二维泥沙异重流控制方程及数值模拟
目前,包含三个基本控制方程(流体质量、动量守恒方程和泥沙质量守恒方程)的泥沙异重流数值模拟被广泛应用,本文把一维方程推广到平面二维的情形,成为四方程模型,如下所示[1]
(1)
篇7
收稿日期:2011-05-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6jdxl84)
作者简介:南长森,男,陕西兴平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石义彬,男,湖北随州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媒介融合是继“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和“后工业社会”之后的又一热点。正如美国伊利诺大学厄本纳一香槟分校洪宇博士所说:“在近些年的社会舆论中,媒体融合这个概念往往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在未来主义和自由经济舆论的鼓吹下,媒体融合不仅代表让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仿佛还预示着天赋人权和民主自由的人类理想”,“同时也给发展策略、行业监管、资本积累、劳动关系、社会民主和大众文化带来种种互相制衡的矛盾的影响”。自媒介融合译介至中国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其译介、提倡、推动等远远超出其他学术研究的范围。从研究态度和方法看,一些研究是出自穷究学理的科学研究,一些研究则是出自情有独钟的热捧,一些研究则出自人云亦云的跟风。就美国而言,目前较流行的观点有: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认为,媒介融合是“印刷的、音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布莱恩-布鲁克斯认为“媒介融合是一个新闻学上的假设”。对此,中国学术界先是由“英文阅读、中文写作”的学者介绍、释义,然后是一些学者接受、演绎。继之是学界、业界开始应用。一些学者认为,“媒介融合仍是一个认识不一、含混不清的概念,各种媒介融合实践仍处于不成熟阶段,有关媒介融合的种种论断都未形成科学的理论”。本文拟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探究媒介融合应有的涵义、面貌和本质,并对流行的观点进行致思和评骘。
一、媒介融合有无边界:媒介融合的边界与其应有的科学内涵
从逻辑归谬法来看,媒介融合的边界在哪里?媒介融合是不分媒介地域,不分媒介种群,不分内容属性,不分民族国别,越大越好的融合,还是有规律、有边界、有目的和有层次的融合?从媒介区域分布看,无论中国的省地还是外国的州县,都拥有地方报、刊、广、电、网等媒介,任何人似乎都无力将其整合成一种媒介,也无这个必要。正如国家广电总局原副总编黄勇所说:“无论从国家信息文化安全的角度讲,还是从市场竞争的角度讲,全中国不可能只有一个物理网络。‘三网合一’,那是一种想当然的想法。现在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都还没有做到‘三网合一’”。从媒介种群的分布来看,人类传播媒介形态的演变规律是继承叠加发展的,既使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原初的声音、书写传播照样有其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提倡、允许一种媒介生存而扼杀、限制另一种媒介生存不符合媒介生态的演变规律。从民族、国别来看,任何媒介都是一国或当地民族的生活方式之必需,即使媒介不含意识形态,仅就语言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复杂性而言,恐怕世界上永远都难以出现一个供地球70亿受众都能看得懂、听得懂、用得上的媒介。从内容设置来看,媒介级别、类型、形式不同,它传播的功能、作用和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也自然不同。传播专业信息和大众信息,传播科技信息和娱乐信息的媒介自然不会融合在一起。《自然》《科学》等自然科学杂志刊载的信息自然不会和都市报的新闻信息融合在一起。从形式逻辑归谬法来看,将某一事物的发展推到极致就会就会产生谬误。基于此,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媒介融合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应有其科学的内涵。
从原初定义翻译看,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定义就有不甚科学之嫌。宋昭勋
为,“根据牛津英文词典的注解,convergence一词最早源于科学领域,如1713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德汉(wil-liam deham)谈到光线的汇聚或发散(convergenceand divergence);其后,经普尔·高登、安德鲁·莱彻逊翻译后对我国新闻传播有重要影响。蔡雯、章于炎的研究都将媒介融合限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使其没有衍生出“融合”一词的中文含义和语境中过多的附加意义。这无疑可以看出,当初的翻译是忠实于原文和美国媒介实际的。蔡雯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始终将其限定在融合新闻(convergencejoumalism)或新闻媒介中,章于炎也是从优质新闻业务谈媒介融合。然而,现今的媒介融合无限制地生发和外延,使媒介融合本来就可能产生歧义的界定更加难以表述,从而引发太多质疑,如产业融合和媒介融合是何关系?从概念种属关系看,谁的内涵大?谁的外延广?媒介作为信息产业它是“产业”种概念之属,产业有第一产业的农业,也有第二产业之工业,也有第三产业之服务业,何况,产业是经济学的概念,媒介是传播学的概念,媒介融合应是产业种概念之属。从语义学来看,“产业融合”、“媒介融合”作为主谓词组无级量差别,若作偏正词组则有前者修饰后者之别;从逻辑上分析,“产业融合”包含“媒介融合”而不是相反。故此,两者在交叉中应以产业为重并作为媒介生存的基础。由此看来,产业融合内涵要大于媒介融合,或者说媒介融合应隶属于产业融合,而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将产业融合隶属于媒介融合,这就难怪遭人质疑。李良荣认为,在没有跨媒体组合,也没有跨行业组合的前提下,“我们国家媒体融合的前景何在?”陈国权认为,“媒介融合易导致内容同质化”。另外,融合之后出现的高度垄断将会对民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也是令人十分担忧的。尽管中国与外国的传媒环境不同,但传媒发展有其共有规律,我们应顺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来探求媒介融合的现象和规律。对此,应消除翻译语境中的歧义,寻求其共同之处。具体说来,因为中文融合有“融化”、“消融”之意,且有化学反应的“合成一体”之意,按media convergence一词的原意将其译为“媒介聚合”,“聚合”就是和而不同,各种媒介各有其位,互不湮灭,只是传播强势程度不同而已。这样,任何形态的媒介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都能拥有其位,都能生存。基于此,媒介聚合就是指新闻媒介形态受新媒体技术和受众市场的牵引,为最大化地获取传播效果而发挥媒介自身优长却不失其自身形态的新闻生产的理念和方式的新业态。目前在中国的媒介土壤中,这种新业态还是一种拟态行为。如果将媒介融合放在新媒体技术变迁、媒介规制变迁和媒介运营规则变迁的三维坐标中去衡量,那么,媒介技术就是催生媒介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发生变革的主导和擎动因素。然而从媒介生态学角度而言,媒介规制和媒介市场也是媒介变革的关键。可以这样说,媒介技术是催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变革的通用货币。但是,媒介制度和市场则因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而各有倚重。不注重规制和市场未必能及时调节媒介融合进入改革领域。因此,不应将媒介融合扩大化、神圣化和万能化,应将媒介融合限定在新闻媒介的新闻业务聚合上才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媒介融合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闻生产的新理念、新方式呈现出的拟态行为;其实质是一些市场化运作程度高的传媒企业利用跨国企业全球扩张寻求传媒企业新闻生产最大利润和传播效果的良好愿望和企图;其诱因是新闻竞争的加剧和新媒体技术传播传受互动、网主天下规则的改变。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媒介融合不是新的传播方式和新的业态淘汰传统的传播方式和通用业态,而是吸纳优长,共体同生。目前的书、报、刊、广、电、台作为人类信息传播通用方式已被历史证明各自具有其不可取代的功用,给受众的感觉似乎被新媒介的便捷方式逼其退出大众传播领域,这在将来也许是完全有可能的。否则,传播科技信息的专业媒介与传播娱乐信息的大众媒介融合在一起只能像恩格斯讽刺的那样“把鞋刷子综合在哺乳动物的统一体中”一样荒唐。但是,这种混淆媒介不同形态和传播属性的论调却大有人在。当下,一些大的报业集团的老总热衷赢者通吃,强调企业的盈利属性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但作为信息产业文化企业不像一般的经济企业,它的精神文化属性受到文化品位和质量的制约,它的内容生产的同质化和重复率高会影响传
播效果的认知生成,因为受众在新媒体语境下是积极主动的,网主天下的信息爆炸和遥控天下的选择自由是辩证统一的。何况历来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和检测都如潘忠党所言,几乎每一个大家熟悉的媒介效果的假设都将假设当理论,将理论简约为现象。因此,传媒企业老总想象的媒介融合后新闻·次生产,复次、多次传播也许同样难逃传播效果理论假设的臆想和猜度之嫌。 媒介融合的实质有何不同:媒介融合的路径障碍与文化认同差异
以上从历史逻辑的时空观和现实逻辑的问题意识来反观、总结和归纳媒介融合的内涵、实质,前期的翻译、介绍、研究以蔡雯、章于炎、宋昭勋等人为代表,将媒介融合放在新闻业务综合运作的创新维度进行研究。应该说前期的重点在新闻传媒业务论域之内,其视野是开阔的,方法是恰当的。作为一新生事物,媒介融合负载了美国媒体实践和传媒环境中太多的“隐喻”。故其定义至今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认同,不仅给美国留下了诸多歧义的解释,而且也给中国带来了认识上的混乱。中美对媒介融合理解不同的实质性差异在于:翻译语义信息负载了两国媒介环境中太多的歧义,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认同的差异。时至今日,媒介融合在中国迅疾向多元化、全方位和纵深化发展,却难有权威性的认同,这集中体现在研究向媒介形态融合、媒介组织融合、媒介规制融合、媒介所有制融合、媒介教育融合、媒介产业融合等方面渗透和推进并呈辐射式发展。学术论文、著作和学术会议、讲座明显增多。好之者大加称赞,迷之者趋之若骛,行之者勇于实践,疑之者一头雾水。解谜之扣似乎都集中在对媒介融合的实质的理解上。媒介融合,从中文字面意思理解,是不同形态的媒介融合在一起形成受众通用的媒体。这一解释在现有学者的论文中屡见不鲜。然而常识性的问题让人质疑:报、刊、广、电都变成以网媒为主的全媒体或通媒体,向不同受众传播信息,这可能吗?这现实吗?因为,人类传播五种方式的演变即可证明,新生传媒对传统传媒都是在继承中“叠加”发展的,至今仍不见原始的声音传播消失在新生媒介上就是证据。正像丹尼斯·麦奎尔所言:“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没有任何证据足以显示‘大众媒介’正处于衰落中”。因此,媒介融合其功能性的实质应为不同新闻传媒控者为最大化地获取传播效果而发挥媒介自身优长,却又不失其自身形态综合开发利用新闻资源的拟态行为。这一行为随着媒体演化目前难以界定其性质、功能的走向,因主观色彩强,还难以进行科学测度。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哪一种、哪一区域媒介是由于媒介融合创造了令人仰观的效益。就媒介融合的目的而言,主要是传媒企业为传播效果最大化而寻求媒介的新业态,这样媒介融合的演化方向和结果自然是要诞生新质态的媒介,但是,新媒介应吸纳传统媒体优长而不能横空出世,即使新业态的媒体诞生也应与传统媒体并存发展。当前的报、刊、广、电和网竞争发展,只是在传播强势上有所不同,但也不会被新生媒介吞食消亡。就像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媒介会覆盖全世界的受众,这就好像不能让全世界的人穿一种衣服吃一种食品一样。另外,任何媒介的单一化都可能导致意识形态、文化传播的单一化,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当然,受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使现存大众媒介成为专业或特殊媒介,比如报纸受数字媒介、手机报等的冲击不再受大众的青睐可能退出大众媒介领域,这不仅有可能,而且也许会转化成现实。
本文利用逻辑规律方法界定媒介融合的实质,客观地说,在大众信息传播领域,新闻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受众市场的最大化或全方位覆盖,克服信息间歇和信息分级对受众造成的瞬间盲区,同时为了提高新闻生产力完全有可能、有必要进行媒介融合。但受众信息饱和之后,即使信息再“一鱼多吃”,毕竟还是同质信息,受众拒绝接受。对于专业媒体,诸如科学、文化媒体,如果都能融合,不但泯灭了事物的个性,也扼杀了受众的个性。因此,在界定媒介融合的内涵之后,还应对媒介所有权融合、产业融合等关键问题作一分析。
如何评价“媒介所有权融合”?这是如何看待媒介融合性质的另一佐证性的问题,中外认识大不相同。资本主义国家媒介所有制大多是私有制,媒介是由传媒公司和新闻集团掌握,媒介受市场驱动,在利益制衡条件下可以自我调整,“坦帕模式”就是很现实的例子。西蒙·詹科夫等人在对媒介控制调查中发现
:“在全世界范围内,媒体被家族或国家所控制。在97个国家的调查对象中,只有4%的媒体、企业是多方控股。不到2%的媒体企业是其他形式的所有权结构,仅仅2%的媒体企业归雇员所有。平均起来,家族控股的报纸占报纸总数的57%,家族控股的电视台占报纸总数的34%”。这种家族控股的媒介企业发展成为默多克传媒帝国,其媒介融合的程度自然会相当高的,而其麾下的报刊电台的“窃听”事件对英国政治产生的影响难道还不能证明垄断对社会的危害吗?而在中国,媒体为国有制,其所有制分属不同部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受众群体的公有组织。任何媒体所有权的改革不仅是经济利益大调整,而且关乎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和社会和谐等问题。因此,媒介融合既要考虑到行业自身利益,还要顾及社会其他部门,尤其是后者,这是影响中国传媒融合慢于美国的主要因素。
中美媒介融合进程有其共同的演进特点:都是以技术进步为牵引,以惠及受众为目标,以寻求利益最大化为诱因,从而形成媒介融合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特点似乎无人质疑。然而,在媒介融合的路径中产生分歧,到底是像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所言的“所有权融合”(ownership convergence)、“策略性融合”(tactical convergence)、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gathefing convergence)、新闻表达融合(storytelling orpresentation convergence),还是像美国鲍尔州立大学戴默所言的交互推广(cross-promotion)、克隆(clo-ning)、合竞(competition)、内容分享(content sha-ring),抑或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甚或大媒体产业融合以及电信、互联网、多种类出版和广播电视的融合。凡此种种,有关媒介融合的分类形态,如果涉及内在本质,因中美国情以及文化认同的差异,会呈现出迥然各异的观点。美国媒介自1996年《电信法》公布以后逐渐打破信息设置行业、信息内容生产行业、信息资本投入行业、信息监管行业的界限,在利润制衡前提下,会寻找跨媒体、跨行业、跨国的联盟。媒介融合“从本质上说,是资本主义全球体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扩张的有机表现”。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媒介融合当然是依靠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而路径障碍则是在利益结盟之前提下谁先试水?从哪个环节试水?虽然有21世纪初时代华纳的结盟,但2009年12月9日最终还是分道扬镳,走向分裂。这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集团,尤其是跨国、跨洲际的传媒集团并未出现,而人们目前公认的美国最著名的媒介融合例子——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媒介总公司小试牛刀,这家公司的《坦帕论坛报》、wfa电视台和tbo.com网站在2000年3月份搬入一座占地12.1万平方英尺、造价4 000万美元的新的新闻中心。这3个媒体的新闻编辑部的员工不再只为一家媒体服务,而是通过媒体平台同步“消息”。这一媒介融合的雏形是从新闻表达融合开始的。新闻业作为大众传播业,社会关注度高,受众参与广泛,商家盈利高,媒介融合的障碍在一集团或公司、地域自然少些。加之美国的传播业监管淡化意识形态,信息产业和其他行业之间转换相对自由,故媒介融合初露端倪,而我国的媒介融合似乎还缺少这样的案例。国内一些报纸在“媒介融合的大势所趋”下,“纷纷在实践中大兴土木,落实它”。但是,“取得实际收效的有多少呢?”“一些报纸的新闻网站也做了十几年了,又有几家能实现赢利或者形成一定规模呢?”在跨媒体出版中似乎也是如此。有学者认为,“多数出版社跨媒体出版尚未实现赢利,其中投入产出基本持平的图书出版社占了较大的比重”。中国媒介融合的进程较为复杂,其路径障碍与美国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除政策体制以外,还有行业壁垒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 体所有权私有制不同,中国的媒体所有权是国有(公有)制,媒体格局是四级建制、混合覆盖:既有中央纵向宏观管理,又有地方横向行业管理;媒体市场分布和占有就更复杂,既有党报、党刊、党台,又有都市报、刊、台,也有行业报、刊、台,加之以互联网做平台,都集中在信息传播内容生产改革这一焦点上。最近三网联合,又使电信业、it业媒介产业垄断经营需要打破之声呼之欲出。那么,三网合一、三网融合到底是谁吞并谁?谁是龙头?从目前工作进程看,由于利益制衡和行业壁垒坚实,这一工程正在12个城市试点,其效果还难以评估。但是,三网
融合慢的主要原因恐怕是电信基础设施行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于传媒产业,传媒产业进行产业融合犹如小蛇吞象难以撼动电信业。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中心的《2009年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为4220.82亿元。而中国电信业2月份总产值为556.14亿元。两相比较,孰重孰轻,不言自明。另一重要问题是,从媒介的产业属性来看,中国恐怕和外国也一样,任何政治逻辑都要大于经济和产业逻辑,何况产业属性要远远大于传媒产业。当下,一些研究者屡屡提出三网合一,传媒业做大头。然而现实的逻辑是谁有资本谁腰粗。在外国,也许可以由于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但在中国必须靠政治体制改革来推动,更何况三网合并以后人们期望的媒介融合是谁主政前景难卜。
对媒介融合实质的不同理解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文化认同的差异。如果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认识,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异质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地接受,也不能一味地排斥。因为“认同”本身就在同一性和差异性中寻求认识的真谛。正如社会家汉斯·摩尔所认为的那样,“认同是一个人在混沌环境中所占据的稳固方位,个人能够据之对外在环境做出积极的防御;在社会层面,认同是对一个基本的普遍拥有的信仰、模仿及价值的综合,它能抵抗外在事物对本身环境与成员的威胁及维续自身”。对于媒介融合,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从社会层面来认识,这里的“积极的防御”不是排斥,更不是拒绝,而是合理的吸收为我所用。这里的“维续自身”,就是能维护民族文化血脉的健康流淌。对此,我们要警惕媒介融合在商业逻辑掩盖下形成的文化霸权对我国媒介文化的侵袭。尹韵公认为,“科学技术的背后都或浅或深地隐藏着文化和制度的逻辑,接受一项别国的技术往往意味着要接纳其背后的文化乃至制度。近年来新媒体在中国所引发的一些问题,分析其深层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在文化乃至传媒制度方面同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导致的。”除此之外,更应警惕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对人文主义的戕害。正如马尔库塞所认为的,技术理性已经取代价值理性成为统治理性,即技术理性的意识形态化,成为控制人、社会、自然的主要手段,社会文明愈是发展,科学技术愈是进步,就愈扩大对人性的奴役和摧残。技术理性使得个人意识、内心自由、心理本性的私人天地被完全占有,个人成了没有反抗性和挑战性,只满足物质需求的单面人;社会成了没有反对派,没有反对思想的单面社会。以此来衡量,媒介融合到底应是人文至上,还是技术至上?这是不言而喻的。具体到单个的人,“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和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受众在认知中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心理来判断事情的正误,从而形成一种先人为主的刻板效应。中国的受众对传播业的认识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政治家加商家加专家办报(台、刊、社、网)的思维模式,似乎媒体做内容产业是天经地义的,电信业做内容产业似乎不务正业,旁门左道。而在现有的政策规制中是不允许电信业做内容产业、办媒体的。一旦放开,电信业凭借雄厚资本和现有技术,吸引高端媒体人才,现有媒体哪有招架之力?谁融合谁,谁做主业则很难预料。因此,人们文化认同的差异也是媒介融合缓慢的原因。
三、是实然性的现象归纳还是应然性的理论假设:学术喧闹与理论变异
社会科学研究的显著特点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人的认识受客观事物发展的限制。正如康德所言:“知识是外部经验加诸于内在认知结构的产物。”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进行实然性的现象归纳研究,探究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还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趋势,进行应然性理论假设研究,预测事物发展的前景。这两者都应具有科学性并以实践为基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潘忠党教授认为,“近来社会科学界包括传播学界有一种倾向,就是以为纯思辨可以罔顾现实。罔顾现实有时候就让我莫名其妙,中国的现象是这么回事吗?所以从事思辨研究是一种路径,跟从事经验研究是两条不同的路径,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你的根要扎在现实中,要接地气。”纵观媒介融合进程及其研究现状,基本上采取了上述两种研究进路。在所有的研究中,无论是微观研究技术融合,还是中观研究媒介形态融合,还是宏观研究媒介产业融合,都基本上是现象归纳和理论假设研究。美国
的假设研究以安德鲁·纳齐森的“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和布莱恩·布鲁克斯的“媒介融合是一个新闻学上的假设”,以及最早提出简练定义的浦尔所说的“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各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为代表。这种“假设”、“趋势”、“联盟”到底是否具有科学性,要受到美国传媒实践的证实。蔡雯认为,“媒介融合”在西方新闻传播界成为研究热点,是新闻媒体的融合实践发展,然而致力于现象归纳研究最多的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章于炎、肯尼迪、弗里兹、克罗普等人,为寻找媒介融合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性,对15位媒介融合的编辑、记者进行深度访谈和调研,主要的研究对象集中在新闻业务探讨;凯文·曼尼(kevin maney)是对“大媒体”(mega-media)产业融合的进行调查与研究的学者,维森兰特·f·福莱克(vincent f.flaik)与澳大利亚斯蒂弗里·奎因(ste-phen quinn)合著《媒介融合——跨媒体的写作和制作》,也是探讨实务操作较早的著作。这些研究都将研究重点放在在新闻实践的新闻业务融合上。不难看出,美国最初的媒介融合意图是提高新闻生产效率,获得最大传播效果。 如何呢?诚如上述所言,前期是翻译引进,然后是将媒介当成一种理论在中国的媒体实践中寻找“关联性”。根据柳絮青研究《“媒介融合”的研究评述——以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0年有关文献的分析为依据》所涉及的论文作者身份进行统计,竟然69%出自学界,而业界人士研究仅占31%,且都是理论假设研究。近期出版的媒介融合的著作中,大多是博士论文。从研究方法上看,几乎全是定性分析和文献分析,缺少实证和调查研究。从中国媒介实践看,还找不出像《坦帕先驱报》那样媒介融合实践的例证。有人认为,河南报业集团进行报网互动是这方面的尝试。《河南日报》与河南报业网共同主办的《焦点网谈》栏目,每周二、四在报纸上刊登两个版;报社的总编和记者协助网站开设《总编在线》《记者连线》栏目,网站则为报纸提供征稿园地。这种姑且算是媒介融合雏形的例证,遭到业界人士的质疑:这与跨媒体传播、媒介联动何异?这是媒介融合原初意义上的实践行为吗?因此,国内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能否像美国一些学者那样,做一些实证研究和调查研究会更有说服力。笔者2010年9月为西安市宣传部组织的记者、编辑培训班授课时做过问卷调查,在受访的104人中,当问及“您是否知晓是哪位学者提出媒介融合的”时,竟然有95%的学员不知道,而问及“当前媒介融合的困难障碍是什么”时,86%的学员未填,由此看来,业界对这一术语并不了解。因此,无论如何,将媒介融合视为一种理论假设还是一种现象归纳,无论将媒介融合视为一种趋势,还是一种现实,都要顾及媒介实践,不能靠想象去研究。只要有利于传媒业提高生产力、惠及受众、促进社会进步,都应以期待、关注、扶持的态度善待它。
“媒介融合”作为译介的外来词语,由于其发展具有动态和不确定因素,因此梳理、反思、研究媒介融合在中国的释义具有更大的难度。然而,反观后视镜是为了前进,学术致思是为了提高学术进步。这一发展日炽且更趋火爆的传媒现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比20世纪末传媒界出现的“新闻策划”动用的学术资源、涉及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已远远超出传播学的范围。毋庸置疑,媒介融合受技术和市场两轮驱动,在世界传媒领域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无人怀疑。但是,这一正在发生、变化的新事物,能否就是一种新模式、新理论去指导业界的实践则是令人置疑的。结合坦帕(tampa)实验,高钢在媒介融合刚进入中国就质问:“本学科的同行们能否同意——假说经过了有效检验?从实验的资料、数据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概括出某些结论,这些结论是否来自被检验的范围之内?”对于上述这些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坦帕仅仅是“媒介融合”研究的开始,还没有提供详细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资料,不但不能得出结论,也没有完整的理论可言,在媒介领域发生的种种融合行为(业界兼并和购买股权、控股、技术更新)能够称为“媒介融合”?这与媒介融合的内涵、本质之规定性何涉?则是令人置疑的。作为实验,就有成功与失败,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高钢教授的质疑是有道理的。再结合最早翻译并研究“媒介融合”的学者蔡雯、章于炎的论文,他们都将其限定在一定新闻研究论域之内,没有超出新闻业务融合的范围。
篇8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内,经历了历史上空前激烈变革岁月,即现代医学西医东进所带来的变革。中医因其有着合理的内涵,有着西医学不能比拟的巨大药物学潜力,因此,在声、光、电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它仍然没有显出任何与时代的不协调,相反有些优势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尤其在抗病毒方面较西医更胜一筹。笔者深入剖析中医前辈各大名家对病毒性疾病的独到见解,同时提出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及治疗思路。
1抗病毒原则
中医不以谈虚用补为宗旨,历来重视“毒”和解毒。“疫”和“毒”在《皇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有所记载:“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这段对话可明确地了解到上古时代,人们已经明确地了解到“疫”是一种或多种具有传染性质的流行病,在相互“染易”的患者之间的,无论年龄大小所呈现的病状相似,引起相互传染的病因是“毒气”,所以需要加强正气同时避免毒气内侵显然这个“毒气”就是“五疫”相互“染易”的病因,所以“疫”和“毒”是可以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概念。由此可见“毒”是产生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启动因素,是中医的一个基本概念。
2中医对“毒”的认识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有“阴毒”“阳毒”的记载;隋代《诸病源候论》将“毒”分为风、火、湿、热四类;唐代《千金方》认为“历节风”是“风之毒害”导致“摊缓风”的也是一种“毒气”;宋代《圣惠方》《和剂指南》认为“脚气病”是“毒湿毒气”
“大风癞病”是“风毒入于皮肤”;《玉机微义》指出“破伤风”是“火热客毒”逐经传变引起;《东医宝鉴》认为“丹毒”是“热毒之气”与血相搏所致,概括中医对毒的认识:与现代医学所说的某些致病微生物相似,但意义更广泛;对各种蕴积于里而久治不愈的疾病,有积久成毒之说如《东医宝鉴》载“脏毒者”蕴积热毒久而始见;毒邪的性质有风、寒、暑、热、湿等多种性质;毒的性质尚与患者自身的阴阳气血偏差有关,如《玉肌微义》指出,传染病“有嗜欲饮食积毒”如“本无内热积毒,亦不能染也”。
中医对肝炎的认识是从“湿热”开始的,从对黄疸这个肝炎有密切关系的临床症状病因的探讨上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前人对病因的探索。《内经》所记载的“溽暑湿热相搏......民病黄疸”指出发生黄疸与外界湿热的气候环境有关,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从感受病邪的角度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淤热在里,身心发黄”,隋代巢元方认为“黄疸之病,由脾胃气实,而外有湿气乘之变生热;胃为水谷之海,热搏水谷气;蕴积成黄,蒸发于外”这里提到一值得重视的问题即“脾胃之实”究竟是一个什么含义,从字面上讲应该指体内素有的内热湿热的产生,应该说有两个层次上的含义,一是自然界的湿热型气候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湿热,二是感染了某种毒素包括现代医学所认识的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导致的病理性湿热症候,所以就有了“疫邪”“毒邪”的概念。晋代葛洪把“天行”与“发黄”联系起来称为“天行发黄”其所谓之“时行热病”。宋代朱耾解释为“人感疫病之气,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显然已经非常明确地认识到传染性。”孙思邈还提出了“急疫黄”“天行病急黄”等看作当时曾有过大流行的根据。”元代罗天盖将黄疸和瘟疫相联系,清代沈金鳌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了“瘟黄”这一病名,他说天行疫病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杀人最急,但早于他们的明代方隅《医林绳墨》中尚有“黄疸痧”的记载“痧”即含有强烈的传染性的含义。到了明代,吴又可则迳直天才地道出个中缘故,是“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所谓病气流行......阖门传染”。《本草纲目》记载第三卷治疗黄疸时指出“黄疸有五,皆为湿热,从药物治疗中可以发现都以苦寒辛散淡渗芳香清补为主”,显然中医的临床家们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现其真谛的,时代推进与认识的逐渐正确,印证了中医的前辈们并非都是坐而论道的。
篇9
一、 一个中心:以品牌运作为中心
产品是支撑品牌运作的载体,品牌是市场运作的中心。一个产品如果最终形不成一个品牌的运作,那么这个产品是注定要失败的。品牌是产品向消费大众传递其自身价值的一个浓缩的表现,无论是旧有的传统白酒,还是新生的白酒势力群体,都是围绕着品牌的运作以及如何去演绎品牌的内涵等一系列所涉及到的工作核心来开展他们的营销活动。我们也能发现,凡是没有注重品牌运作的白酒产品在市场上存活 时间都是非常短暂的,没有把品牌运作视为自己的战略要点,也是导致产品发展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我们常感叹的白酒产品“一年喝倒一个牌子”主要症结之一。
所以,品牌的运作成为了新老白酒势力发展的尤为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茅五剑”也好,还是“金六福”、“水井坊”、“国窖1573”,其发展的过程都无不证明了品牌的力量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二、 两个基本点:以资本和营销创新为两个基本点
品牌的运作,除了产品外,还需要不同的资源去支撑,其中,资本 和营销创新是其发展的最为主要的两个 载体。近些年来,业外资本在白酒行业所演绎的许多故事,催生了一个不容行业忽视的新生白酒势力。他们的许多不同于传统白酒的运作模式,颠覆了很多传统的营销规则。金六福依附于这两个重要的市场运作资源,创造了金六福品牌发展的传奇,就是一个证明。
这些年来,资本的力量释放出了无限的潜能,而正是这些能量,白酒业的发展过程才充满了更多不可以预知的竞争局面。虽然有很多业外资本没有取得理想的业绩,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足以为后来者的白酒经营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竞争平台。
传统的白酒势力在最近几年内也在积极的寻求突变,也在考虑运用资本和营销创新这两个因素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新老白酒势力从运作的很多方面,都是在相互交叉的状态下进行的,新势力的出现不仅是带来了这两个资源的优势,同时也为传统白酒的发展探询了一条可持续性的出路。
三、 三项基本原则:以共信为原则、以共生为原则、以共赢为原则
五粮液集团针对白酒业的混乱无序的状况,开始担负起净化市场的领导角色,引领着众多的白酒品牌和经销商共同去遵循诚信经营的规范性秩序。但诚信机制的建立,却是一件很复杂的工程,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利益的因素不太好形成互动的局面。所以单方的诚信经营由于得不到另一方相应的响应,而流于形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两方达到良性的互动格局,还是需要把诚信的涵义更加深化一下,把诚信的机制从最初就围绕着互动与共识来进行运行。这就是,对诚信的一种更为全面的延伸,也是行业良性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以共信为原则,集中体现了越来越理性的市场运营和消费环境的基本要求。新老白酒势力的共信机制不仅要在内部建立,而且也要在双方之间同步的建立起来。
篇10
一件优秀的作品没有人物的出现是抽象的。下面我们为您讲述乡村教师宋金友平凡事业里的精彩人生。
他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从教36年来,始终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扎根乡村,矢志不移 ,以青春年华和全部心血实践着崇高的选择。
在别人看来,教师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可对于松江镇三道中学的宋金友来说,却是一生坚定的执着。从小怀揣教师梦长大的他,从1976年开始在三道村任教,36年来,他在这个相对偏僻的山村学校里,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耽误过一天工,就连家里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都没能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宋金友常说:“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在36年的从教经历中,宋金友担任过二十七年的班主任。作为全校的骨干教师,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教育教学上,每天上下班都是早到晚退,虽然离家不是很远,但是为了节省时间,他每天中午都不回家,午饭经常是一个面包和一杯水。为了稳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宋金友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课上认真教学,课下耐心辅导,并常常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家访。
每天下班,他到离家近的学生家家访,到周六周日,他就到远的地方家访 ,沟里路不好走,有时候骑自行车 ,有时候走着走,挺辛苦的。
由于不少学生的家都在偏远的山里,宋金友常常都要翻山越岭。育林村是远在20里之外的一个村子,其间山路崎岖,艰险难行。可为了辅导差生、及时找回辍学的孩子,这个村成为宋金友家访的重点,雨天泥泞里跋涉、雪天冒着严寒,宋金友的执着感染了学生,打动了家长。在宋金友的耐心教导下,一批批学生成长起来,1983年之前,三道中学没有考出去一个学生,然而在1984年,宋金友带的第一个毕业班,一下子就有8名学生分别考上了高中和中师,实现了当地考生“零”的突破。在此之后,宋金友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任教的语文,曾荣获全县中考单科成绩第一名,他个人也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县优秀教师。他爱生如子,用真情教育和关爱每一个学生。他执着教育,用激情演绎平凡事业里的精彩。
个人的故事,人文关怀的赞歌。爱心育桃李,倾心为教育。宋金友爱生如子,他用真情教育和关爱每一个学生。从教以来,他教过的学生已有上千人,而这其中,很多学生都受过他的资助。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宋金友帮助他们垫交学杂费、时常送给他们衣物;对于上学路远的学生,宋金友经常把他们带回家吃住,其中有五、六个学生初中三年都一直住在他家。学生刘振堂每提起这事,都满怀感激。
作为宋老师的学生,我深深体会到,为人亲和,爱生如子,我曾经在他家住过一年,亲身感受到宋老师对我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样,严格要求,从各方面关心照顾自己,我非常的感激。
在宋金友的家里,有一本珍贵的相册,那里有许多他和学生们的合影,每次翻开相册,宋金友的脸上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在他看来,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都是他的快乐、他的自豪。
当学生毕业的时候,升学的时候,成才了,自己就感到特别幸福,特别欣慰。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多年来,宋金友对教育事业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激情。这份激情使他一直坚守教育战线,曾经和自己一起中师毕业的40名同学,如今仍坚守教育教学战线的早已寥寥无几,大多数人或改行或升迁。曾经,有同学提示过宋金友,称自己可以帮他换一份有发展有前途的工作,宋金友本人也曾遇到过几次很好的改行机会,可是,他都没有动心,在他的眼里,没有比教书育人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教育教学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宋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虽然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但是他的工作态度和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们三道中学的每一位教师学习。
总之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以人为本,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关注新闻事件里的人物,二是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感受。只有这样采制出的报道才能有亲和力。三是注意捕捉个性化语言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是相通的,让新闻报道感人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新闻中的人物用感情去打动受众,从而增强报道的亲和力,个性化的语言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采写的报道中大量运用真实的对话和直接引语,甚至是人物的内心独白,更能体现真实感和与受众以人为本的生活。
篇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日渐提升,社会的进步节奏也逐渐加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逐渐对医疗生活方面的要求与认可水平有了广泛的重视。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在医疗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角色。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医疗资源的范畴,医疗资源决定着医院的前景发展、社会良好形象的树立、以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是医疗患者评价医疗服务的基准。如何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可持续性的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
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存在的情况
医院本身是一个医疗设备齐全,服务设施完善的有机整体,而医疗基础设施是决定着医院能否正常运营的阀门,关系着广大患者的人生安全和疾病康复的时限。目前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医疗基础设施并不是十分完善,例如,现有的医院住院区域面积明显不足,不能满足需要住院治疗的人们及时入住;医院的房屋老化,结构设计并不合理;一些医院的医疗设施较为陈旧。因此,改善医院的就医环境、更新配套基础设施是当前医疗基础建设有待于改善的现状。
二、医院基础设施成本控制的原则
2.1广泛参与原则
对医院基础设施成本的控制,是为了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这与机构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每个员工和领导都应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2.2完善基础工作的原则
在完善医院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可以对已经完成改善的基础设施进行统计与记录,详细核对相关数据,并且做好分析,从而建立起一套较为健全的收集、操作以及总结的系统。
三、降低医疗基础设施成本的措施
3.1现有基础设备精选重复利用
建造一所新的医院无疑是解决当前患者人满为患的最佳方法和措施,多数医院也会选择原地扩建的方案,这样做不但推动了医疗事业的健康持续的稳健发展,同时又可以保证医疗服务的正常运行。所以,选择最佳优化的设施建筑方案,充分利用具有使用价值的、完好保存的基础设备建筑设施,保留其合理的布局结构或者使用配置组成结构,在有限的医疗建设资金面前,我们要做到原有的、完好的、可以重复利用的基础设备的最大化、最优化使用。
3.2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进行成本控制
对于项目工程来讲,决算的质量同成本投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在项目决策阶段,成本控制工作分为两种:其一,动态投资;其二,静态投资。对于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是选择投资方案的重要依据。所以,需要加大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力度,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合理。
3.3在项目的设计环节进行成本控制
在进行基础设施设计期间,首先,通过招标或竞标方法选取设计企业。利用此方法能够拓宽设计的范围,科学选择经济适用、结构科学、技术合理、功能完善、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设计方案;其次,通过限定额度的方法,促使设计企业改善管理结构,优化设计内容,能够把整体项目遵照功能划分为多个单元,设计从业者依据限定额度对比方案,从而对成本进行控制;最后,实行设计全过程跟踪。想要确保设计内容的经济性、美观性及适用性,并且操作性较强,预防出现施工期间的设计变更问题,就需要选择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对设计进行跟踪,及时找寻设计期间存在的不足,并调整项目方案,进而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3.4在项目施工阶段进行成本控制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便需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如若想达到提高成本的控制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控制建材原料的使用量及价格
在医院的基础设施施工期间,建材原料的费用一般占据整体项目费用的70%左右,所以,需要细致对比各个建材原料的质量及价格,选出物美价廉的材料,从而提高成本控制质量。
(2)加强项目的管理力度
对项目变更加大管理力度。在医院基础设施施工期间,因为施工时间较长,所以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设计变更、材料变更、施工方法变更等经常发生,从而对项目预算造成影响。所以,应创建完善的变更审批标准,对变更的价款进行控制,进而提高成本管理的力度
(3)对合同进行管理
保证合同的管理质量是提高施工期间成本控制质量的重要方法,所以,在签订施工合同过程中,需要对所有的可能进行细致考量,将可能引发的纠纷问题、索赔标准等都划归到合同内容中,从而预防因为合同内部不全面、不清晰而造成的工程纠纷。在进行施工现场管理期间,项目管理人员、概预算人员、建材原料及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财会从业人员等均应熟练掌握合同内容,从而确保合同全面落实,降低不必要的现场签证情况,提高成本控制的质量。
医疗设施的建设在施工阶段是尤为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掌握好控制成本的方法,就能形成良好的效果。
3.5在项目竣工阶段进行成本控制
对于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来讲,竣工结算工作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环节。在确定项目成本期间,应始终遵循招标文件及施工合同内的计价标准,依据项目竣工图、配合施工现场的签证及设计变更内容对项目结算进行审核。项目的审计从业人员不仅需要熟练了解工程量的计算方法,额定子项目的构成内容,定额资金的计价形式等,同时还需要了解其编订的原理、内部关联,保证项目成本核算内容精准、合理。
总结:
总而言之,在进行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期间,想要提高成本的控制质量,就需要深入分析当前成本控制期间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而缩减医院基建项目的施工成本,实现资源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建平.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规划设计并管理医院基础设施[D].研讨会论文.2007(6).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篇12
日本是对食品贸易安全关注较早的国家之一,关于食品贸易监管的相关记载可追溯到100年前日本的明治与大正时期(1867—1926)。日本食品安全规制曾经历三个不同发展时期:第一时期的重点是建立良好生产规范;第二时期的重点是鉴别、评价和控制食品中的危害因子;第三个时期的重点是围绕健康目标保护整个食物链。本文拟就日本现代食品安全规制体系的核心内容、主要特征,尤其是日本《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的正式实施对中日食品贸易的影响做一探析。
一、日本食品安全规制体系的构成及其特征
日本食品安全规制体系包括三个重要系统:一是以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为主要代表的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及其掌管的安全规制监督系统;二是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规制法律体系,其中, 2003年颁布的《食品安全基本法》为日本食品安全行政制度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要素;三是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及食品安全检测、监督体系。总结日本食品安全规制体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可看到其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规制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为例,1991年,日本只对26种农药、53种农产品制定了农药残留标准。1992年,日本开始不断扩大农产品残留农药标准的控制范围,到2001年,其控制范围已经达到214种农药,130多种的农产品,并且制定了近8000个标准指数。2003年,日本制定的农兽药残留标准达到了350种。2004年8月公布的肯定列表进一步制定和修改了669种动物用药残留、添加剂和农药标准。2006年颁布并实施的肯定列表对700多种农药以及饲料添加剂的成分设立了暂定标准。同时,日本还对不能确定具体标准的农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了一个统一标准,即0.01mg/kg的统一标准,一旦进口日本的食品中药剂含量超过这个标准,就将被建立在食品安全规制基础上的“绿色贸易壁垒”阻隔于食品贸易圈子之外[1]。
第二,从政府主导到食品从业者自觉管理。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以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为由,针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禁止、限制性规定。同时,日本政府还借鉴欧美等国建立食品安全规制体系的做法,设立了跨部门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专门对食品安全事务进行管理,并在企业层面设立了食品安全危机小组,以便快速应对突发性食品安全引发的各类问题。此外,日本高度关注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促进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关心食品安全,为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三,由事后应对转变为事前预防。为解决食品安全范围广、物种多、各地区之间很难形成统一标准的难题,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曾推行一种企业自主性的事后安全管理系统,要求企业自行制定行为准则和安全基准,并通过对外签订合同对企业外部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但因这种事后应对性的自主安全管理系统受企业管理能力、商业道德等因素的约束,对超越企业管辖范围的规制活动影响力不足,往往难以独撑安全管理的重任。随着世界化、全球化的推进,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增多,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重点开始从事后应对转为事前防御,形成了预防为主、防御结合的理念,企业自主安全规制系统逐渐演化成一种公共安全规制的补充条款[2]。
第四,坚持消费者至上原则。强调将消费者利益放到最高位置,并要求与法律和法规的要求保持一致性、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保持一致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强调从源头抓起,制定了整个食品供应过程中各个阶段应采取的必要措施。为保障生产材料和产地品质的安全,日本食品法典委员会还同时制定了涉及产品制造、商品流通、进口贸易等环节的种类繁多的检验标准和管理规则,以及完备的动物检疫系统和肯定列表制度。在此基础上,日本综合各方面经验,制定并实施了《进口食品监督指导计划》等法律法规及配套的实施标准、规章制度,为日本食品安全规制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广泛的社会环境支撑[3]。
二、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核心内容
(一)过程化管理和安全追溯制度
所谓过程化管理,是指对食品从生产到流通的整个过程的安全控制与监督,是一种基于流程的全面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只有保障每一个环节都达到了食品质量标准的要求,才能说它是符合日本食品安全规制要求的产品。
所谓安全追溯制度,是在采用激光码等技术手段对业户进行全面登记的基础上,针对特定事件或专门事项进行问题查找的机制和体系。其功能在于,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将责任直接追溯到生产的源头,并迅速确定相关责任人,具有责任明确、监督到位的优点,对食品安全起到了显著预防和保障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督的透明度,增强了管理机构公信力。
(二)食品标识监督和处罚制度
食品标识制度包括两项重要规定:一是要求在食品包装物及其容器外包装的显要位置注明食品构成、功能和标识等内容;二是要求对日出口食品包装必须包括日文标识,以便日本国民容易读懂相关内容。严格的食品标识规定,减少了复杂繁琐包装样式对消费者的误导和遮蔽,提高了进口食品质量的真实性,为食品安全制度的施行奠定了基础。
监督和处罚制度,是指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现标注内容不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或不符合食品真实属性时,可直接对进口食品予以限制进口数量、征收违章罚金等处罚措施。此规制看似简单,实则刚柔并济,为进入日本食品市场筑起了较高的贸易壁垒。
(三)食品肯定列表制度
肯定列表制度是针对大部分对日出口农产品和食品而设限的规制内容。它涉及领域很广,其中,农业化学品残留限量包括“沿用原限量标准而未重新制定暂定限量标准”、“暂定标准”、“禁用物质”、“豁免物质”和“一律标准”五大类型;对尚不能确定具体标准的兽药、农药以及饲料添加剂成分的,设定0.01mg/kg的统一标准,一旦进口食品中药残含量超过设定标准将会被禁止进口。从日本食品肯定列表制度实施的效果来看,它严重制约了中国水产品对日本的出口(中国是日本最大水产品贸易伙伴),维护了日本国内水产品的自给自足,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保护本国生产经营的武器。
(四)食品中毒报告制度
日本的食品中毒报告制度包括中毒死亡报告制度、报告催促制度和中毒患者报告制度等内容。按照这一制度的要求,一旦发生食品中毒事件,不仅要查处中毒原因,确认中毒者中毒程度,确定中毒人数和中毒时间长短,还要制定详细记录并归档,如果有所延误或疏漏,报告催促制度将起到重要监督作用。这一制度看似繁琐,但其报告事项的严格要求、监管流程的严谨规定,却为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严控食品的质量,将食品中毒事件降到最低限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特殊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日本食品安全规制体系中的特殊食品包括特定保健用品、转基因食品、进口食品等,这些食品具有受众面小、物种杂、难管理等属性。由特殊食品的属性所决定,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系统对其采用了量体定制的管理制度,扩大了食品安全规制的覆盖领域,保障了国内消费者的多元化利益,为日本建立严格监察系统和实施高标准的安全规制创造了条件,为建立较高的食品贸易绿色壁垒奠定了基础[4]。
三、中日食品贸易现状及其趋势
(一)中国食品贸易的国际地位
据WTO公布的统计数据,目前,世界10大食品出口国是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国,世界主要食品进口国是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比利时和中国。近年来,美国在世界食品市场所占的份额虽有所减弱,但其首席地位无人撼动,中国是唯一进入食品进出口贸易额前10位的发展中国家[5]。
分析相关数据可见,我国食品出口规模虽增长较快,地位突出,但市场竞争力不高,总体上还处在品牌少、层次低、竞争能力较弱的阶段。从市场份额看,中国出口食品占世界市场的3.69%,在世界食品市场占有率排名第7;从贸易竞争力指数看,中国位居第2,且一直是世界食品净出口国;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看①,中国在10大贸易出口国中居最末位;从产业内贸易指数看,中国排名第4,表明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逐渐走强(见表1)。
(二)中国对日食品贸易状况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贸易额占总进口贸易额的4%,日本约55%的进口鸡肉制品来自中国,约44%的进口冷冻蔬菜和新鲜蔬菜来自中国。1988—2006年,中国对日食品贸易基本上呈逐年递增态势,2006年中日之间的食品贸易额曾达到930亿日元的最高峰,2008年后出现较大下挫,2009年达到最低点,当年对日食品出口额仅为640亿日元,比2006年下降了31.2%,但2011年又回升到750亿日元,其中升幅最大的是水产类和果蔬类。
2008年中日食品贸易额急速下滑的原因,与这一时期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日趋强化有很大关系。据统计,2008年日本扣留我国出口日本的食品共295批次,其中,水产品占25.1%,蔬菜、水果类占24.1%,肉制品、粮食、谷物合计占7.5%(见图1)。这些被扣留的出口食品中,农、兽药残留超标被扣留的占37.9%,细菌、大肠杆菌超标的占20.8%,添加剂超标的占11.2%(见图2)。
日本采取上述措施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出口。以水产品为例,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出台之后,中国对日水产品出口被限制的情况大批涌现。据统计,2009年中国被扣留的出口水产品占日本扣留的全部水产品的29%。2011年,日本对中国出口的食品扣留批次达到295次,其中水产品86个批次(冷冻水产品被扣61次,水产制品13次,鲜活水产品12次)。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已成为中国对日食品出口的最大绿色壁垒[6]。
四、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启示及中国食品企业的应对措施
(一)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启示
第一,坚持消费者优先理念。日本食品安全规制遵循消费者至上原则进行立法,要求食品安全规制部门把消费者健康和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并构建了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全流程责任追踪系统,形成了保证食品安全的规制体系和食品贸易技术壁垒,维护了本国消费者权益。我们应借鉴日本经验,建立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以各种法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形成符合我国食品贸易现状、有利于人民健康、有利于我国食品企业发展的法律框架,为我国的食品贸易、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第二,健全食品安全检验和检疫标准。为确保食品安全规制的实施,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等跨部门的国家食品安全机构,在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及监督职能的同时,通过设立化学、生物、新食品评估组,以及对近千种农药设立检验标准,全面落实了对食品进行严格检验的要求,并要求进入日本市场的食品必须履行食品检疫的各种手续,提高了进口食品的合格率,降低了潜在风险,保障了食品质量,同时也对国外食品进口形成了巨大贸易壁垒。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也应该建立一个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检验检疫标准,建立相应的检验检疫系统,同时,要建立高水平的检验检疫设施,落实履行上述国家职能的机构或社会组织的责任[7]。
第三,加强对食品安全规制者的监督。日本的实践经验表明,对规制者的规制权限进行合理限制,不允许在权责范围内出现寻租事件,一经发现滥用权限的规制者,当事人或机构将受到严厉制裁。这一做法对净化社会风气,确保食品安全规制的国家利益起到了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对规制者也应规定明确的责任和义务,避免规制者寻租现象的发生。对于违反法规的人员应坚决查处,绝不姑息,营造使各种败德行为不敢、不能任意施为的社会舆论和法治环境。
第四,提供食品安全指导和技术改造扶持。日本在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规制系统的同时,也加强了本国企业安全生产模式建设和技术设施改造,并收到明显成效。我们应借鉴日本经验,鼓励国内企业进行食品标准化建设、实施技术改造和进行安全生产模式建设,并对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上调贷款数额,对企业技术改造消耗的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贴补,努力将我国食品企业扶持起来,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增强食品出口的竞争力打好根本性的基础[8]。
(二)中国食品企业的应对措施
中国食品企业要想突破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绿色屏障,继续保持对日食品出口的竞争力,既要据理力争,剔除歧视性的规定,还要根据相关规则的要求练好内功,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一要减少农药、兽药滥用行为,杜绝危害消费者人身健康的添加剂使用,包括禁止使用出口地禁止的添加剂。二要把握国外食品市场供需变化和国际食品贸易动向,及时了解进出口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主要贸易国贸易手段的变化,并有的放矢采取应对策略。三要将督查和评估工作深入到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拟定技术标准,严格质量检查,控制产品出口质量,建立基于产品品质的全链条管理和控制系统。四要及时了解政府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改善生产模式的政策,抓住机遇促进企业以及整个食品企业更新换代,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五要针对日本市场进行广告宣传,加强与日本民间的团体组织如农业协同组合、生活协同组合的合作,提高企业品牌在日本消费者中的影响力。六要按照新工艺和新技术培训员工,提高食品企业从业者的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保证食品企业的员工能够跟随上时代步伐和迅速多变的国际贸易状况。
此外,还可采用直接、间接投资方式,实施跨国投资经营,在食品输出国本地进行食品生产和加工。并引进国内外能够满足食品安全生产需求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包括采用日本品牌企业先进的生产标准和技术,以渗透和效仿的方式,破解绿色壁垒,增强竞争实力,全面提升中国食品对日出口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尹小平,王洪会.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食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7):59-60.
[2]任智华.日本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现状分析[J].市场与贸易,2010(6):93-94.
[3]赵宗绪,李奇.对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16):242.
[4]廖卫东,时洪洋.日本食品公共安全规制的制度分析[J].当代财经,2008(5):90-94.
[5]樊瑛,张炜.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及食品安全体系的变迁与展望[J].北京社会科学, 2009(2):17-22.
篇13
一、项目成本控制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1、忽视项目成本控制
在项目施工中,绝大多数人有认识方面的误区,认为成本控制没有必要,做成本控制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事情,而且更多的人认为成本控制的主体是财会人员。长期以来,有些工程项目经理简单地将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归于项目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人员。从源头上,项目经理就没有起到带头作用,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管理意识不强,项目部制定的成本管理条例也形同了废纸一张。
2、成本控制缺乏奖惩机制
施工企业缺少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体制和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奖罚分明是促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健康发展的驱动力。是实施低成本战略的重要武器。目前有些施工企业因为各部门、每个岗位责权利不相对应,以至于无法考核其优劣,以致于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即使兑现了也是受奖的不公,受罚的不服。这种只安排工作而不考核其工作效果,或者只奖不罚,奖罚不到位的做法,会给今后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成本控制流于形式
(1)材料费用约占整个工程造价的70%左右,材料费用的盈亏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盈亏。有些项目都没有严格执行领料用料制度,失窃严重;有的材料、物资过度消耗,浪费严重;有的下料计算不准确,损耗率超标。
(2)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耗费缺乏重视,企业内存大量冗员,人员配置不合理。
(3)施工企业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有些项目经理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信誉造成很坏的影响。
二、成本控制要以降低成本计划、费用开支标准及范围,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对施工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针对降低成本一事,作者在此提出几点应对之策。
1、强化成本意识
成本意识是推动成本控制的前提,要做到有效地控制成本,必须首先使企业所有人员对成本控制有足够的重视,把成本意识、成本观念贯穿到成本控制的各个领域,让成本意识深入人心。同时,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让人人都懂得只有用尽量少的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用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利润,才能实现资本的增值,实现企业增效、个人增收。
2、实施成本控制
工程施工前应开展编制施工预算、成本计划工作,测算出工程总实际成本和分成本。在项目的各项成本测算出来后,与项目部签订承包合同,在承包合同中对项目成本、成本降低率、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等详实约定。
2.1 对人工费的控制:人工成本占全部工程成本的比例较大,一般在20%左右。因此,要严格控制人工成本,从用工数量上控制,努力降低工程施工的间接时间、空闲浪费时间,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一是要按劳动定额合理使用劳动力;二是减少非生产用工和无产值用工;三是认真执行各种工资实效。
2.2 对材料费的控制: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项目成本的比例最大,直接影响工程成本的控制。应采用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一是要加强计划管理,实行实效储备,减少积压损失;二是要做好对材料用量的控制,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加强施工预算工料分析;三是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新工艺,加强文明施工生产管理,减少材料浪费和损失。周转材料要按规定进行摊销,并注意维修、保管,租赁的要及时办理退租手续;四是对材料价格进行控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择优购料。
2.3 施工机械的使用控制:机械成本占全部工程成本的比例一般在10%左右,一是尽量减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机械台班量,通过合理组织施工、机械调配,提高提高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二是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降低大修、经常性修理等各项成本的支出,避免因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三是加强租赁设备计划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闲置机械资源,从不同角度降低台班价格。
2.4 现场管理费的控制:一是控制和合理搭建临时设施;二是压缩非生产人员和非生产用工;三是严格执行开支标准,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2.5 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各级质量检查人员定点、定岗、定责,使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中。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
3、 推行成本责任制度
3.1 确立成本责任中心: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消耗人材机都是由项目部发生的,按谁发生谁负责的原则,发生的成本费用全部由该项目部负责,这样直接确定了责任主体。
3.2 把目标成本分解到责任中心:制定目标成本只是提出企业总体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即从成本支出发生的根源出发,结合企业专业点线管理,对目标成本进行分解。
4、 适时考核,奖罚到位
责权利明确以后,为了调动各责任者的积极性,还要与成本分析结合,做到分阶段考核。考核时间的选择方法有两种:
4.1 按日历时间分月度、季度和竣工考核。
4.2 按分部分项工程的形象进度,即各分部分项工程结束、总体工程竣工考核。
5、 提高项目部人员的成本管理素质,适应新形势
以项目经理为代表的项目管理班子的成本管理素质很重要,它是直接反映整个项目的成本管理水平高低的直观因素。因此,要想方设法提高项目承包班子人员的素质,尤其是项目经理,组织进行内部交流学习,向同行吸取先进经验,不断提高项目交流的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项目的成本产生于一切生产管理活动中,每一环节,每一时点,每一员工都是成本可能产生的地方,都应有相应的成本控制、监督和考核措施,通过“对症下药”,提高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项目成本管理,可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不断挖潜,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才能在经济改革发展中永立桥头不倒,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力争上游,为企业的未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