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科技高速的发展,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新的时代中已有新的表现方式。现在进入学校的学生厌学情绪较重、纪律性不强、自控能力弱、行为表现差,有的自卑心理严重,有的则目空一切,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利益,同时,他们接受新事物快,热心集体活动……这些身心特点与过去有了很多不同。因此,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不仅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还应适当创新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教学活动内容,增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内化效果。因此,可把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结合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诸如座谈、演讲、讨论等,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感悟知识、感悟美丑、感悟人生,多渠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比如,我在讲“数的发展历程”时,数从有理数发展到实数时,现在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可是在当时古希腊时代事物的产生未必是一帆风顺的,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有的甚至要付出生命;在讲“数列极限”时,引入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著的《庄子・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非常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数列极限的定义,学生不禁感叹我们的古人都那么厉害,学起极限也轻松起来;在讲“矩阵”时,先给出我们生活中触手可得的例子,如,从学校回家,你可能需要周转几个地方,你可能需要多种交通工具,这都可以用矩阵来表示,这不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也意识到原来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近;在讲“心形线r=a(1-sinθ)”时,插曲数学家笛卡尔的凄美爱情悲剧,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探知的欲望,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并不是处处顺风如意的。事实上,各学科教师都应树立德育意识,在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注意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多方面影响学生的德育发展。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我们要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现代化,既要坚持德育方向的正确性,又要尊重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选择性。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除了付出满腔的真心和真情给学生,还应有丰富、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塑造过硬的道德品质,不断汲取新知识,力争高水平从教、高素质从教。立德树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立教圆梦,让自己儿时的梦更加完美、精彩。

篇2

二、在思品课中抓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圆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合格人才这个梦。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胸怀大局,不孤陋寡闻,开阔视野,开拓思想,不断充实,丰富自身知识,在繁荣发展的今天勇当弄潮儿;“勤能补拙是良训”,教育学生勤奋好学,善于“挤”和“钻”,善于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智力型”的新一代;“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育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劳逸结合,上好体育课,做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积极向上,维护身心健康发展;倡导“文明”之风,做到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心灵更文明,摒弃“假丑恶”等不良陋习,向往“真善美”,争做好事,争当文明少年,争做文明学生,争做文明孩子。培养学生具有集体观念,热爱集体,团结一致,合作探究,具有正义感,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圆爱心教育这个梦。

“教师像辛勤的园丁,浇灌学生的心田,哺育学生健康成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有爱心教育,才是无私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才能让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无爱的教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定要失败,将是死灰一片。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扶危济困,帮学生渡过难关,给学生温暖,令人感叹“雪中送炭”啊!当学生存在不足时,及时指出,如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劳动、是非观念淡薄等,循循善诱让学生认识到不足,坚决纠正,坚持克服到底;当学生获得进步,品学兼优时,及时总结经验,发扬优点,戒骄戒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 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办学生之所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四、谦虚好学,以身作则,圆万世师表这个梦。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先有一桶水。只有使渠里的水不断流动,才能成为活水,源源不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 不断实践,不断强化自身素质,不辞劳苦,以身作则,勤谨治学,做学生的表率,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典范。孔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充分强调了为人师表的重要意义。语言文明、中肯让学生信服;行为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心中学习的楷模;潜心研究、献身教育让学生敬佩;终身学习,学而不厌。向社会学习,调查研究;向家长学习,优势互补;向书本学习,取长补短;向教育对象学习,双向分流,增进了解。偏爱学困生、贫困生、落后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甘为人梯,托起教育美好的明天。

五、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圆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一体这个梦。

善于发现知识的规律性,积极探索,想方设法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加以艺术处理,变为容易被人接受,易学易懂,富含趣味,形象生动的探究活动。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P31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案:

我们爱学习

第一课时:天天在进步

教学内容:P31 2、我们爱学习

教学目的:从知识中感知自己的进步,领悟知识增长的快乐。

教学重点:我的进步的具体表现。

教学准备: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引言:说说日常生活中体现爱学习的例子。

(二)板书课题:我们爱学习 天天在进步。

(三)请同学们做一份特殊的作业。

1、请按照下列拼音写出汉字。

Píng guǒ zú qiú yuè liang

(1) 各自拼读。

(2) 指名填写。

(3) 朗读巩固。

2、填空

(1)出示题目。

小明有5枝铅笔,大刚的铅笔比小明的少2枝,大刚有_____枝铅笔。

4×7= 9÷3 = 6×8=

(2)理解题意。

(3)独自填写。

(4)评分。

(四)同样的作业,同样的你们,成绩变化这么大,说明了什

么?读一读P31这段话。

指名回答:

A:我进步了。

B:我的知识增长了。

C:我更上一层了。

(五)我的进步具体表现在哪里?

1、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2、书上填写。

3、各小组派代表回答。投影出示4位同学的不同感悟。

同学一:(1)学会按要求做题;(2)学会理解题意;(3)我的知识提高了。

同学二:(1)学会准确拼读;(2)学会一丝不苟地计算;(3)我的能力增强了。

同学三:(1)学会规范书写汉字;(2)学会应用乘法口诀计算;(3)能及时总结经验。

同学四:(1)学会及时巩固新知识;(2)学会检验;(3)发现语文科和数学科学习的不同方法。

4、评一评。

5、说一说:其它同学还有哪些不同感悟?

(六)总结

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不断增长,不断进步,更上一层。

篇3

党的十以来,内蒙古大学始终站在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战略工程的高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统领,通过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聚焦思想引领,强化主体责任,筑牢育人之魂。学校坚持在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整体推进育人工作,构建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一是强化主体责任。学校党委切实承担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意识形态和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统揽全局、统一部署、协同联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二是注重顶层设计。通过实施“十三五”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全员育人实施意见、师德师风建设推进计划、文明校园创建方案等举措,构建完善了主题教育、校园文化、榜样力量、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推动立德树人观念落地生根。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全校目标管理体系,纳入基层党建考评机制,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升依法治教水平的重要抓手。学校近三年制定完善《内蒙古大学章程》等制度68项,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坚持守正创新,提升培养能力,夯实育人之本。学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不懈地做好教育教学的基础工程,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扎实基础、进取精神、责任担当的各民族高素质人才。一是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通过实施“旗帜,领航”德育实践创新计划、将第二课堂以学分制形式纳入人才培养过程等措施,推动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确保立德树人的着力点真正落在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上。二是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深化“学+教+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构建一体化实践育人路径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大力推进师德学风建设。通过完善学术规范体系、选树教书育人典范开展“尽责圆梦・内大先锋”主题活动等方式,营造潜心治学、诚信为学、以德立学的环境,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三、厚植文化根基,服务青年成长,遵循育人之道。学校始终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引领各族学生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创造精彩人生。一是唱响主旋律,让德育实践融入成长成才的全过程。通过开展“敦品励学,成才圆梦”主题实践活动,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多样化方式,引导学生敦品励学、向上向善、成才圆梦。二是建好主阵地,将文化修为融入校园文化的全方位。通过打造“IMU剧影力”等自治区级校园文化精品活动,不断增强文化阵地育人功能,完善校园文化服务体系,真正⑺枷胝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落实在青年成长的需求上。三是善用新手段,将思想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全领域。充分利用“三微一端”新媒体平台,采取贴近青年接受习惯的新形式,增强思想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打造贴近师生心灵,跨越时空,润物无声的网上精神家园。

篇4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人才强国”作为一项重大国策持续推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其思想状态、道德水准、文明程度,从质的方面对大学生乃至社会整体文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有些教师缺乏敬业、乐业的精神,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这就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影响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实际是人才强国梦,只有全民素质提升了,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学校师德具有‘基因’作用,来不得半点‘变异’,否则会使整个社会‘畸形’。”所以,我们应该从的“私德不修祸及社会”中得到启示,加强师德建设以增强学校的“免疫力”,充分开发利用教师人才资源,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从师德建设抓起,引领教师以“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作为根本任务和毕生追求,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育人观,点燃育人正能量,抵制社会负能量的侵蚀,激发教师的历史责任感,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将师德正能量拓展到家庭、社会中去,形成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二从会员戒律看积聚师德正能量的可行性

发起组织的北大“进德会”,明确规定入会条件:会员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对甲种会员要求“不、不赌、不纳妾”;对乙种会员要求在“不、不赌、不纳妾”的基础上,“不做官吏、不做议员”;而丙种会员则不仅要做到“不、不赌、不纳妾”和“不做官吏、不做议员”,还要做到“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会员入会手续很简单,申请入会只须填写一份申请表,写明愿意成为某种会员后,在《北大日刊》上公示。后来对戒律稍有改动,已入会的会员如果触犯戒律,劝告后仍不改正的,经会员十人签名报告,经过评议员调查属实,开评议会宣告除名。认为自己能遵守甲种会员和乙种会员的戒律,但很难保证自己能做到“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因此给自己定位为乙种会员,由此可见他个人私德修养要求之严、之高。三种会员以申请丙种会员的人最少,只有24人。但已申请加入的会员大多能遵守戒律严以律己者,如李石曾一生不吃肉、不喝酒,被称为“素食主义者”。可见,“进德会”是“教授们的自律团体,主要是道德上的要求,但也不局限于道德。”

从“进德会”的戒律看,是坚持了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原则。当前高校的师德建设也应注重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把“立德树人、立教圆梦”内化为精神动力,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献身精神,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育人观,遵循教育规律,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爱教乐教,终身从教,激励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唤起和激发教师内心的道德自律,从内心积聚育人正能量,为释放正能量做好充分准备。现在我们高校也可以借鉴北大“进德会”的经验,创办类似的师德团体组织,充分发挥师德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和标杆作用,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让其犹如一个“磁场”,成为积聚育人正能量的坚强阵地,辐射出促进人才培养的正能量。

三从对师生的影响看传递师德正能量的有效性

“进德会”一成立,就得到校内绝大多数师生的赞成和积极响应,教师职员学生纷纷递交申请书。1918年6月开成立大会时,教员中入会的有七十余人,职员中有九十余人,学生中有三百余人。行政人员和教授大半都入了会。后来会员还有增加。许多知名教授都争先加入,尤其是校长带头加入后以身示范。一生先后娶了三位夫人。1889年他23岁时,与王昭女士结婚,琴瑟和谐,养育二子。1900年6月,王昭病逝,即提出自己的续娶条件:女子须不缠足;须识字者;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由此反映出对婚姻的观点:追求幸福生活,以人为本,尊重女性,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就把婚姻道德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在当时是颇为惊世骇俗的,引领当时的大学生冲破封建主义婚姻观的牢笼,树立新时代的择偶观。值得一提的是,“不做官吏”的戒律也产生很大影响,“当时北大学生,与政客和军阀在蔡先生的教导下分家了。也可以说北京大学这一风气的改变,把当时北洋军阀和政客的社会基础给打坏了。”可见,在的引领下,“进德会”充满了号召力和影响力,“学风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无形地改变”。作为“进德会”的创办者和会员,用师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成为公认的模范会员,正如萧超然所分析的:“对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感应力呢?这是因为他一贯律己甚严,十分注意品德修养。”

“进德会”这个团体的宗旨是“要求教授给学生一个好榜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提高育人能力的原则和方法,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传递正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场”中正能量的激励,从而点燃学生内心强烈的成才正能量,既有助于自己“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的价值实现,又帮助学生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生理想,最终实现亿万人所期待的“中国梦”共同愿景。

总之,当前中国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师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教师只有树立“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的理想,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育人正能量,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师德通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刘国成.教师职业道德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檀传宝,等.走向新师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李燕萍.吴绍棠.人才强国战略与中国特色的人才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怀斯曼.正能量[M].李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6]萧超然.北京大学与近现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篇5

二、聚力中心,坚持教师和质量“两个至上”

学校实施了“43210”骨干教师培养工程。“4”是按照新教师、合格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名师四个层级,由教师发展指导委员会提出不同成长要求,分类明确研修内容,让每个类别教师都有目标追求,都能成长进步。“3”是启动学科建设三年规划和教师专业规划,立足教研组引导教师思考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将怎么走、需要些什么等问题,明确个人发展定位、目标设定、路径设计、保障要素等,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促使教师自主成长,自觉进步。“2”是建立了教研组和年级部双重责任体系,教研组对学科教学质量负责,年级部对管理质量负责,相互搭台,互相促进。“1”是每周集中开展一次错时直播教研活动,借助云教室和互联网+等手段,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作用,开展名师大讲堂,启动“青蓝工程”,通过在线直播和点击回放,使教研活动更扎实有效。“0”是全员培训“0遗漏”,支持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全力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我们做更细致、更优质的教育。社会对宝中的评价,不仅看一二本上线率高低,更重要的是看优生突破程度。去年以来,学校充分挖掘内部资源,选拔骨干教师组建辅导团队,实施“订单式”和“导师制”培优方略,常态化开展奥赛、自主招生、兴趣特长辅导,在抓大面积升学率的同时,促使尖优学生专长发展。

三、科学管理,确保绩效和成果“两个导向”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成绩和成果的主阵地。学校坚持教学调度会制度和班子成员包抓高三复课制度,及时问诊和化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行了领导班子集体听课评课制,定期检查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促使课堂教学不断规范化、优质化。在学生培养上,我们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科学细致的管理办法,通过班级量化和学分制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集体生活。同时,根据高中生特点,定期评选“校园之星”“五星班级”“五星宿舍”,推行了“准生活老师接力体验”活动,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全面进步,基本形成了高一树立理想、养成习惯、夯实基础;高二形成品质、训练提高、学业达标;高三注重能力、促进特长、圆梦大学的培养模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正向发展。

四、立德树人,实现文化和环境 “两个提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基础教育的重要标准。在落实市教育局“德润宝鸡・书香陈仓”德育行动中,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常态化、系统化、无缝化工作方案,落实全员德育理念,创新德育活动载体,丰富社团活动,形成了浓厚的书香校园文化、班级特色文化、宿舍育人文化氛围。

学校十分注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坚持“净化先行、绿化为主、亮化增色、美化提升、文化铸魂”的“五化一体”设计原则,在原有校园绿化基础上,建成松竹梅“岁寒三友”主题园林五块,实现了四季常青,全年有景,为校园增添了文化底蕴。

五、和谐共进,强化服务和安全“两个保障”

篇6

一、立德树人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滋养

每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安身立命、精神归根与心灵安放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与生命力的活水源头。当代中国立德树人,培育的是中国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魂之底色、育之方式和精神支撑,立德树人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在立“什么德”上,不能割裂传统。传统是指在一定时空中存续和发展的族群,为实现共同发展目标通过协商、合作构成命运统一体,在共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基础上逐渐产生的共同文化形态、社会心理、价值追求和思想行为方式的总和。传统既体现为能够代际相传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要求,也体现为一脉相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其作为族群个体隐性的、强有力的精神标识,根植于个体内心并规约其行为。“每一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都以行为的统一性为先决条件,从最基本的层次上来说,行为的统一性包含了所说的‘习惯’和‘习俗’。……它虽然不为其他人明确赞成或反对,但总是被某个人或许多人习惯地遵守。遵守习惯并不需要任何约束力来保障,而是行动者自觉的事情。”〔2〕立德树人只有融合传统并在其中获得滋养,才能最终实现。这一点无论从中国古代社会立德树人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嵌入,还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承继传统并在制度要求下加以强化都可以得到侧面印证。当代中国立德树人必然蕴含中国独特的多元文化、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等,这些元素已经融汇入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质、价值取向、理想信念中,成为“德”的重要思想底蕴,割裂与这些传统因素的内在关联,就意味着“德”失去了底色,会使“德”无处安放、无所附着。

在“育什么人”上,离不开文化的承载。文化“无疑是指彻底的、统一的和在整个民族普及的‘对生活和对人的观念’,是某种‘世俗宗教’,是某种‘哲学’;它应该名副其实地成为‘文化’,即应该产生某种道德、生活方式、个人与社会的行动准则。”〔3〕文化具有整体上育人的功能,其总是潜移默化地对人认识世界、社会、他人和自我的基本观点发生影响,致使个体精神世界特别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在文化熏染中不断确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恩格斯说“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4〕文化是涵养人才成长的重要力量,文化育人是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中许多熠熠生辉的思想、价值与追求是人才培育不可或缺的元素与养分,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为人处世乃至审美情趣等,都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承载。

在“怎么树”上,需要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 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5〕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数千年文化传承中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心理、情感和文化认同,更是时展最迫切的呼声,它承接过去又延续未来:民族精神不仅构筑民族国家共同的文化根基,构成民族国家共同理想的现实基础,更是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民族国家发展实践理论自觉的集中体现;时代精神则是在新条件下把握时展的脉搏,总结时展的经验,反思时展的问题,归纳时代精神的现实要求的最新成果。两者的相互融合构成立德树人的精神支撑,立德树人就是要从时代角度筛选、过滤和总结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精华,并使之发生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与时展要求的良性对接。这就需要我们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服务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铸牢科学信仰,构筑道德情操;也需要传承和升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塑价值共识。

在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农耕文明和小农经济、宗法制度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无法承载中国社会发展全部精神支撑的功能。

必须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用的方法对传统文化加以鉴别和分析,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界定为“立德树人”的精神滋养,才能更好地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的关系,不至于偏离与失措,由此培育的“人”才是中国的、健康的、现代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功能定位之所以是精神滋养,是因为在立德树人中理论是指导思想,其发挥思想统领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理想信念,其设计未来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基础,其统筹和汇聚社会价值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有效推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更好实现对整个中华民族思想的统领和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滋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的传承、对中国人民上下求索所确立共同理想的寄托、对每个中国人美好生活愿景的承载,是中华民族在理想信念层面的共同目标,蕴含着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的期待,也需要文化传统对其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清晰表明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延m中华民族群体生存方式和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追求,使人们在价值观层面获得归属感、归宿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传承民族的精神共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支撑和丰富资源,是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基础。

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6〕从当下时展要求看,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做一些深入的挖掘和阐发,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基石,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条件下焕发生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智慧宝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涵养中华民族精神、磨砺民族意志过程中,在时代的大浪淘沙、去芜存菁中,绽放着人性之美,思想之魅。其内在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和育人方式中蕴含着滋养立德树人的宝贵智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发挥其情感与道德感召力,保持其生命力与鲜活性,使人们的内心信仰、价值操守与精神原则与文化传统相契合,有助于科学信仰、价值共识与精神家园深入人心。

一是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成圣成贤作为理想人格与人生追求,激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操守,提高人生境界,完成“内圣”的实践功夫,实现人的价值与尊严;更通过社会实践,将内在人格力量外化于现实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大学》三纲领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宗旨在于彰显人的品德,向内成己,向外成物,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念激励着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努力抗争、不畏牺牲,留下了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与壮美篇章。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立德树人”要构筑高尚道德情操、关注民族前途与国家命运,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兴盛、民族富强、百姓幸福紧密相连。这充分展示中华文化自信的宏伟气度,也折射出华夏儿女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是价值取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所特有的价值系统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价值基础,其总体现为与文化传统的承继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以“仁”为核心,仁是对人之为人内在价值的肯定。从“仁”的核心价值出发,在生死取向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义利取向上,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在国家与个人关系上,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在家庭范围内,以“孝道”为价值原则,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妻恩爱;在社会范围,以“爱人”为价值原则,由己达人,仁民爱物;在国家层面上,提倡“民本”,民重君轻,重社稷必爱百姓。由“亲亲”“仁民”进一步拓展为“爱物”,爱物体现对人之外的自然与外部环境的尊重与爱护。这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体要求、社会要求和国家要求实现了整体对接,“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要求。”〔7〕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老爱亲、扬善扶正、见义勇为、敬业乐群、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滋养。

三是精神追求。精神的重要价值在于识别民族身份,唤醒民族发展动力,激发民族创造性。张岱年先生曾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8〕中华民族长久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9〕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也需要呼应时展的迫切要求,鼎新革故的进取精神、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精神,催生了改革创新时代精神。这一方面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国精神的精神基因和思想精髓,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人心、凝聚动力,铸就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注入新力量的过程中提供丰厚滋养和精神财富。

四是育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育人方式与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等,具有长久魅力,富有育人智慧。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方式更多地融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大量事实证明育人实践只有融入现实生活“洒扫应对”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觉的“乡规民约”“家风家训”,成为习惯性的人伦日用,才能有效约束与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与实际行为。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以文化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学・学记》)通过社会教化、礼仪规范、纲常伦理、蒙学孝德、修身成贤及化民成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情操得以精进,人人向善,自然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以文化人”也体现于“礼教”“诗教”“乐教”中,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实现“成人”。“以文化人”更体现在各种仪式和各种表达中,比如以婚丧嫁娶的仪式、祭祀、成人礼以及各种节日仪式“化人”,再如借用建筑、宗教、书法、绘画、碑刻、雕塑、戏剧、诗文典籍等各种形式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中华传统文化善于运用各种形式与不同载体,利用各种时机与场合,把文化育人融于日常生活中,构成立德树人实现方式的重要参照和借鉴。

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立德树人”的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历史,承载当下,昭示未来,“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0〕作为转化对象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被动地构成立德树人素材,而应通过重塑与创新,吸纳、融合时代精神,主动支撑与有效滋养“立德树人”。

从传统的“内圣外王”到“新四有”公民。传统文化的“内圣外王”是基于对人生的感悟,对心性修养的反省,对政治民生的关切,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体认,“内圣外王”之道是一套独具特色的有关人生、教育、伦理道德与社会政治的理想信念。所谓“内圣”,就是通过修身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和境界,为正己的功夫。所谓“外王”,就是将成就的高尚道德推而广之,及于家庭和社会,建立理想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为正人的功夫。“外王”以“内圣”为前提和基础,“内圣”以“外王”为归宿和目标。两者在现代社会的转化体现为通过修身正己以实现正人的政治和社会目标,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对理想信念、价值操守和基本精神的内在道德铸塑,以达到个体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同构;同时以育人为目标,尊重个体的价值,唤醒个体生命的理性自觉,追求内在道德指引下个体“自在自觉”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实现个体与民族国家协调、同步发展。新时期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文化牢牢扎根心中,友善、互助、明理、自强、谦让、包容、诚信、节俭的传统美德融入血液,有信仰、有理性、有道德、有本事的“新四有”公民。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新四有”内涵,丰富“有道德”人才培育的其他核心内涵:一是“有信仰”,即有中国梦理想信念和信仰。明确把“有梦想”“有信念”“有信仰”作为新时期关于“育什么人”整体战略的首要目标,决定了立德树人的整体规格和本质追求。“有信仰”在人的精神领域和能力素养结构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思想引领和行为主导作用。二是“有理性”,即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质属性的价值操守。理性意味着成员个体能够对自己存在发展及其同社会整体关系有清醒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判断是非善恶、荣辱功过的价值标准和价值操守。三是“有道德”,即有以中国精神为独特标识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有道德”是“有奋斗”“有仁爱之心”“有道德情操”“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伦理基础和精神支撑,铸育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的人,新时期立德树人才能获得现实生活基础,才能把育人在现实的道德与精神生活领域中凝结升华为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四是“有本事”,即有符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分工及社会交往全面发展的能力担当。这是“有能力”“有担当”“有本领”“有素养”对专业能力的整体要求。立德树人针对的是活跃在社会各领域的各职业人群,这些人群都在自己的社会分工与社会角色中实现自我与社会生活的充分融合,立德树人不能只强调“有信仰”“有理性”“有道德”等思想水平与道德素质,还要强调“德才兼备”,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才干。综上,围绕培育“有道德”的人整体目标,当代中国立德树人应该围绕“有信仰”“有理性”“有道德”“有本事”核心内涵与总体规格,培养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从传统价值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重点发掘和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这六个方面表述了传统美德、政治理念、社会理想、民族精神的根本要素,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不仅要讲清楚“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价值理念与鲜明特色,也要梳理这些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与转化。“仁爱”就是爱人爱物,有“仁爱”之心,才能成己成人成物,仁爱是“和谐”“公正”“敬业”“友善”的源泉。“民本”的基本价值理念包括“立君为民”“民为邦本”“仁民爱民”等重要古训,传统民本思想向民主价值观的转化,需要使其服务于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诚信是进德修业之根,也是治国为政之本,继承、发展、创新诚信文化,需要使其服务于建设诚信社会、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和培养诚信个人。正义是人类文明的普遍法则与基本价值,传统文化中的道义为先、舍生取义影响深远,可以为形成崇尚正义、富于奉献、自觉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的社会氛围注入思想资源。和合是中华心、民族魂的基本标识,也是多元性、包容性的中华民族独特理论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面对自然、社会、国家、人际、文明间的冲突,需要以和爱公正化解与融合矛盾。大同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理想,在近代到现代的思想探索与政治实践中,大同理想都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大同理想出发接纳自由、民主、公平、平等现代价值,使之与当代社会的政治理想接轨,能助力于在“旧邦新命”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观念支撑,更作为道德生成的逻辑中介,在立德树人中奠定“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基础,也使其在统筹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理想信念与现实基础、主流意识形态和多元社会思潮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1〕,使其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自觉的价值选择,既是个体层面以价值底线和价值标准凝聚共识的有效方式,也是在群体层面有层次、有重点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更是在全局层面实现为民族寻根、为社会立德、为国家圆梦的价值基石。

从传统修身教化到富含时代内涵的教育感染。传统文化注重修身教化,修身是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是为了培养优秀的道德品格与高尚的道德人格而进行的自我磨炼与力求完美的品格追求;教化是通过礼乐教育与道德教育而实现人心风俗的变化,是政教风化、教育感化与环境影响等各种因素综合运用的育人方略。在漫长的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价值取向使修身与教化备受推崇。在今天开放、民主、鲜活的社会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规范社会意识、传承美好道德需要对修身教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传统修身体教化的言传身教、俗约规化可以通过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力有效达成,创设优良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工作环境与群体环境,发挥环境间良好的感染作用是当代修身教化的重要方式。在家庭中以尊老为例,现在社会尊老不必像《弟子规》里所说:“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晚辈应该尊敬长者,长辈也应给予晚辈人格上的平等,这样的转化更富有进步意义与时代价值。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所铸育的是以为信仰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属性,以中华民族共同价值体认为共识基础,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独特标识,以当代世界文明发展为成果借鉴的当代道德。

“立德树人”需要坚持指导、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明风范,继承弘扬传统美德。现时代的“立德树人”需从不断绵延演化的v史进程中理解传统文化与时代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科学分析、鉴别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使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为信仰确立、价值重铸与精神成长提供有益的精神滋养。反复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2〕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从现实出发来诠释和理解它,并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中国古代知行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为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借鉴性示范。

〔参考文献〕

〔1〕〔7〕〔10〕〔11〕〔1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64,163,164,155.

〔2〕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96.

〔3〕葛兰西.论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10.

篇7

创建一流条件,为内涵发展奠基

学校自筹资金兴建综合楼、学生公寓和餐厅;为各班级配备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装备了标准化的理化生实验室、“校园之声”电视演播室、舞蹈大厅、多功能会议室等。2015年学校逐步健全基于“三通两平台”架构的教育管理云平台,完善和优化云校阅卷系统,注重教育资源库建设,引导教师更好地运用网络组卷系统与学校办公自动化平台,真正实现互动教研、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工作网络化,提高办公效率。随着“互联网+”的理念的引入,“翻转课堂”“微课”“微视频”已经走进了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中,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学校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文科学管理,为内涵发展提供保障

干部领航助推发展 加强领导班子“三力”(自主领导力、自主执行力、自主发展力)建设,要求班子成员做到“四到位”“五创新”“六个一”,全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领导团队。

人文管理提高素质 学校本着“人文思想”进行科学的管理,在工作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三力”(自主管理力、自主教学力、自主发展力)建设,按照“抓‘龙头’(骨干教师),带‘重头’(青年教师),促‘源头’(全体教师)”的基本思路,创设激励成长机制,狠抓教学管理,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突出“四优化”:即优化教研活动,优化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常规资料。

搭建平台成就教师 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培养,为教师发展搭建多种平台。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定期开展竞赛课、研讨课、观摩课、引路课、“教学论坛”“班主任论坛”等活动,培育教师研究之花。同时还加强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另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搭桥。

“立德树人”为生筑梦 学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以“三全五生七线”为德育模式,以培养具有“八种品质的人”的工作为主线,加强学生的“三力”建设(自主管理力、自主学习力、自主生活力)。党支部每年开展“四生援助”活动,不断地拓展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突出实践育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校文化互为一体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建阳光和谐校园,为内涵发展注活力

校园优美如画,润物细无声 校园内建有古色古香的琉璃瓦文化墙,学习区、生活区、活动区、生态园区,各种人文雕塑、艺术橱窗等人文景观,实施校园“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一体化工程。教学楼内精心布置了“会说话”的墙壁,每个教室的布置也彰显班级特色。

以活动为载体,让青春飞扬 伴随着“四五六”现代教育技术工程的启动,学校成立了“校园之声”电视台、”校园风”文学社、广播站小记者团、舞蹈、石头工艺、铁板画、业余田径、美术等32个社团组织。“阳光体育60分”、校园文化艺术节、趣味运动会、“读书漂流”等活动,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搭建施展的平台。

集团办学纵深化,为教育均衡助力

为了进一步加快本市教育发展均衡化、优质化进程,学校与九中、呼和马场学校正式组建“五中联盟校”。依托五中的优秀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来带动九中和呼和马场两所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深化办学体制,发挥五中“品牌”效应,不断创新管理机制,畅通了校与校的交流渠道,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盘活了教育资源。

篇8

二、以人为本,切实抓好常规管理

1.新学期进行常规系列教育,各年级、班级根据本年级、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确定不同学年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整体性,阶段性和实效性。

2.为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段风、校风,开学后,组织各班主任领导学生学习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我校各种规章制度,并做到及时检查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学生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学生会的职能作用,由学生会、团委会及班干部参与学校班级德育常规工作的检查与评比。

3.加强家校联系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抵制社会大小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4.组织班主任认真上好每一节班会,班主任老师认真设计班会内容,充分体现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理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养成教育。

5.进一步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板报、宣传栏、道德讲堂等,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文明习惯、法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6.面向全体学生,建立"特殊生"跟踪教育档案,继续深入开展以助学助困为重点的系列活动。

三、加强德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继续开展校本课程与青春期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积极申报省级德育课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定期召开研讨会,使德育工作更具科学性、时代性。

四、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1.美化、净化、亮化校园,合理布置校园宣传阵地和校园宣传文化用语,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学校德育网站、《立德》校报、广播台、道德讲堂等宣传阵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促进师生交流。

3. 大力开展"寻梦八中、励志青春、共圆中国梦"-----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奋斗目标、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培养和提高学生"我的中国梦"精神和正确的道德理想信念。

4.学校结合重大节日,注重实践教育、活动体验,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安全、法制等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五、本学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2.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搭建平台展示学生的才华,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寓于丰富的活动之中。九月份,开展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动和《浓浓尊师意,款款爱生情》感恩老师活动,举办第37届校运会;十月,举行了"迎中秋、庆国庆"系列活动,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十一月,举办第四届科技节,召开家长会;十二月举办第15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元月组织评选各种校园之星等等。通过上述这些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大力开展"寻梦八中、励志青春、共圆中国梦"-----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我的梦、XX梦、中国梦"主题社会调查、微作品创作比赛、视频诵读比赛、学生辩论赛,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种征文和网络知识比赛,从而实现个人梦和中国梦的统一和谐。在XX市"我的梦、XX梦、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征文比赛中,我校有陈晓XX获得一等奖、陈XX获得二等奖、殷XX获得三等奖。在"我的中国梦"全国中学生读书征文大赛中,我校陈XX老师指导的傅XX同学荣获全国中学组一等奖。在XX县第六届"中国梦、爱国情"视频诵读大赛中,我校林XX老师荣获教师个人组二等奖,郑XX老师指导的林XX等同学荣获中学组团体赛三等奖。由于成绩突出,我校还荣获XX县首届"逐梦校园、诚信人生"学生资助暨征信知识网络大赛优秀组织奖、XX县"生育关怀-青春健康教育进校园"主题征文活动比赛组织奖。

4. 持续积极创建文明学校工作,积极迎接省级文明学校届中复查和新一轮创建的初评。学校开设了"道德讲堂"德育场所,积极推进"道德讲堂"活动,继续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由于创建工作卓有成效,我校还以排位第一被考评组推荐参评第十二届省级文明学校。

5. 探索青春健康教育向生命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力开展"让生命更精彩"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通过校园广播、电子屏幕、各班级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生命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如:召开"珍爱自我,快乐成长"为主题班会课,开展"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主题手抄报,举办法制教育及校园安全知识专题讲座,组织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学生自导自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等,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珍爱生命、热爱生命。

6.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每月定期以书面和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县教育局宣传教育股汇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情况。制定XX八中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方案和考核细则,积极推进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7.积极做好每月一期的"立德"德育专刊出版工作,进一步提高德育报刊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做出应有的贡献。

8.与保卫处紧密配合,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之声广播、学校宣传栏、黑板报、班会课、离校前安全讲话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定期给学生发放关于交通、溺水、防火、反、防诈骗等各方面的法制安全教育材料,积极开展平安先行学校的迎检工作。

9.十二月份举行了XX八中第十五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有:"祖国山河秀、家乡中鹤情"书法展览;"美丽福建、我的梦"感恩主题绘画摄影展览;校园十佳歌手和乐器演奏比赛;校歌大合唱比赛、"飞扬青春、圆梦八中"英语演讲比赛;"重走复兴路、共圆中国梦"手抄报;"美丽福建、我的梦"感恩自然主题征文活动;""文艺晚会等。此次艺术节以"飞扬青春、圆梦八中"为主题,旨在为全校同学搭建多彩人生舞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我的中国梦"精神。

10. 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学初组织高一初一年的学生到慈山农中参加社会实践;响应全县"美丽乡村家园清洁行动",组织学生会成员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在期末临近春节期间组织学生会到蓬莱敬老院慰问鳏寡孤独老人,为老人们送去慰问品,帮其打扫卫生、贴春联,进行慰问演出,为其送去欢笑与温暖。

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改进

篇9

一、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1.是中国梦教育、培养、引导青年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青年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将个人的“青”“成才梦”和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掌握大学新生的心态多数是目标不定、动力不足、无所适从的,要用中国梦教育、感召青年学生敢于有梦;二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完成日常学业、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当中,增强大学生完成学习生涯的主动性、迫切性,引导大学生勇于追梦;三是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脚踏实地,夯实专业基础,平心静气地学习,心无旁鹜地钻研,要勤于圆梦。

2.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现实要求

要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最佳时期告知学生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行动。只有将被动的接受式的教育转变为主观的精神追求,才能起到精神补钙的疗效,才能凝聚出“高钙”的中国精神,汇聚出最强的中国力量,才能为助推中国梦积攒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理论上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要在实践上探索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路径。

3.是大学新生学习与生活困境的潜在诉求

上了大学之后,学生视野瞬间开阔,改变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时间自由、空间开阔、金钱独立、学习自主、监管松散,还有信息时代各种多元的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影响、约束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制约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向,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和尽快破解新生的入学教育理论困境。

二、现在多数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做法

1.军事训练

军训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在磨炼学生意志力、训练吃苦耐劳、了解现代化国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军训中增加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训练等必要的防身技能,训练学生在第一时间研判各种危机事态,在各种危机事件中自救逃生。更要增强学生对现代化国防和周边形势的了解,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在各种事件中的立场和态度,引导学生从长远和战略上认识思考问题,增强“三个自信”的主动认同。

2.校史校情

要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学校的主要领导为开创各种局面,为学校建立、发展和壮大所做的各种尝试和努力,在特殊历史时期所体现的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办学精神。还要介绍学校知名校友,用典型的现实的案例教育引导新生要爱校,更要爱劳动、爱学习、爱祖国。

3.校规校纪

校规校级教育是大学生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教育的开始,要在新生入学时将学籍管理、诚信考试、人际交往、学习方法、听课方法等各种具体经验和典型案例介绍给学生,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让学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更要以经典案例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规避各种风险。

4.专业介绍

在新生入学时要增强和丰富专业介绍的相关教育形式,要教育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大体方向,了解将来从事的具体行业,掌握必需的实践动手技能,了解各个教学目标所掌握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增强体验式学习的能力。了解本专业在国内研究的最前沿知识,了解相关院校在同等理论问题的研究程度,树立科学研究意识。

三、创新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1.新生入学教育在形式上的创新

(1)新生入学采取“三封信”的教育形式。第一封信写给最对自己影响最深远、记忆最深刻的一位老师,让学生在大学的新起点上,回忆自己曾经奋斗的青春足迹,激荡起灵魂深处的最原始的青想,唤醒学生对尊师重道的价值追捧与信奉。第二封信写给自己的父母,感谢父母的生养和哺育之恩。第三封信是写给毕业后的自己,预知自己未来的职业、境遇抑或是家庭,用梦想回望的方式反观自己、警示自己、鞭策自己。

(2)新生入学接待采取定点式的教育形式。要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一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陪同学生办理各种入学手续的过程中给学生第一印象的教育和影响。要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传达大学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学习仍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还有考试、过级、就业等硬性指标,还要针对当下大学校园出现的各种危机事件进行必要提示和警告。

(3)新生入学采取以点带线式的“学长制”教育形式。针对当下新生入学教育的困境,笔者认为应采取“学长制”以点带线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高年级学生的直接经验更具有生动性、直接性;二是高年级学生与新生的交流方式更加自然随意,便于新生接受,说服力强;三是高年级学生较长时间和新生生活在一起,学习环境一致,更有利于监督指导新生。

(4)新生入学采取撰写“学业规划书”的规划形式。撰写学业规划书的目的就是在引导学生完成对自我认识和规划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内心的变化和思想浮动,引导学生认识职业、了解专业,确立学习目标,肢解学习任务,分阶段完成求学任务,在完善自我的基础上形成健全心智和稳定的人格。

2.新生入学教育在内容上的创新

(1)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适应教育的内容。新生入学后经常出现学习上、生活上、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要增加适应教育的时限,为学生解决一些细小的问题和困惑,加强教育的执行力度,着重加强对“怎么学习”“怎么记笔记”等学习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置合理的目标,也就是规划学业,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大学。

(2)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要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压力管理和情绪管理,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让他们明白在生命历程中并非只有幸福、快乐,还有艰辛、痛苦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面对情感、两性等敏感问题,学会欣赏自我,尊重他人,追求人格的独立和成长,做到精神成人。

(3)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挫折教育的内容。关于增加挫折教育的内容,要在新生入校后认真组织好新生的心理测试和筛查工作,建立相关学生信息档案,对有各种倾向的学生提前预防。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包括生活、情感、人际在内的各种挫折和逆境,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风雨后的彩虹才更美丽。

(4)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感恩教育的内容。高校要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纳入感恩教育内容,要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和措施强化感恩教育内容。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堂设置感恩教育专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学会感恩的氛围,在德育工作中增加感恩教育的目标设置,在二课堂活动中积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的中孝老爱亲为主题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冯刚.坚持立德树人 注重统筹谋划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4(03).

[2]杜玉波.深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践行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5(02).

篇10

党的十以来,笔者所在的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以学习、倡导、践行中国梦为主题,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深入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创建“班”为特色活动,着重抓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

一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学习好中国梦。首先继续发挥好原有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如党课、团课、思政理论课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全方位的引入中国梦的内涵与内容,使学生们在第一课堂中就能接受到很好的教育。其次重视第二课堂的宣传教育工作,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参观学习、主题讲坛等形式很好的配合了第一课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勤思考、常提问、重实践,每一位同学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中国梦。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中国梦的活动中,更应该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做学习中国梦的排头兵,才能将自己的所学感悟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们。

篇11

追逐梦想

张老师是我高一时的班主任,那时的我,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还产生过退学的念头。张老师没有指责我的学习成绩,而是询问我的家庭状况和我那不知进取的经历。一天下课,老师主动叫我到她办公室,她拿出一串水滴手链和一个信封递给我,微笑着对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的秘密,你要好好保守。希望你有滴水穿石的毅力,坚持着努力下去!后来我才知道,信封里装的是她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

有一次我心情不好,在操场上漫无目的闲逛。突然一双温暖的手放在我的肩上,抬头一看,竟然是张老师,原来她一直跟在我身后。她把我带到她家中,嘘寒问暖。那时候她的孩子还小,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给我煮小米粥,当热乎乎的小米粥端到我面前时,我心头一热,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眼泪打湿了我的眼眶。

在我吃饭时,她拿出了相册,给我讲起了她的故事。老师是天津市区人,大学毕业后本可以选择留在市区,但因为她从小就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传道授业,在家人的百般劝阻下,她还是只身来到农村,做了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这一做,就是十一年。我被老师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感染着。后来的高中生活里,挑灯夜读成为我学习的缩影。再后来,我还担任了班长,获得了市级三好生的称号。那些坚持着努力的日子里,一直有张老师的鼓励与陪伴。那如凤凰浴火般经历的困难中,一直有我执着的追求。

高二下学期的一天,下着小雨,我正在紧张地备战期末考试,张老师递给我一沓厚厚的资料,嘱咐我要认真复习。下课后,听同学讲,张老师突发疾病正在抢救。我的头脑一片空白,只是想张老师可能累了,需要休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分别竟成了永别。

故事

讲给你听

后来我才知道,我是张老师资助的第46个学生。每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竟拿出一千块钱用来帮助像我一样经济困难的孩子。张老师用行动践行着师德,诠释着一名人民教师应有的大爱师魂!每当我累了,懈怠了,我都会想起那双温暖的手!看着这串水滴手链,我感觉张老师就在我身边,她一直在给我加油鼓劲!带着张老师的嘱托,我如愿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211、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这次,我怀着对师恩的感激,来到了千校万师的培训地贵州。我不仅感受到了爽爽的气候,更深刻体会到了贵州的大爱无疆。在贵州的贫困山区里,有一位叫彭旸的乡村教师,她放弃了出国机会,把自己读书的学费全部捐出来,用于修建希望小学。

梦想

篇12

全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深化;区、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基本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骨干班主任培训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普及深入,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纪教育取得实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生动;校园文化进一步繁荣;德育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德育特色更加彰显,德育工作水平整体提高。

三、工作思路

(一)优化一支队伍。提升与优化德育队伍的素质。

(二)树立两个观念。一是树立全员德育观;二是以树立课程育德观。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三)强化三项教育。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四)抓住四条主线。一是抓学科渗透,以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体现教书育人原则;二是抓团队活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活动育人原则;三是抓课程实施,通过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高德育的连贯性,体现课程育人原则;四是抓德育网络,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建设,搭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平台,体现合力育人原则。

四、工作重点

(一)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理念信念教育。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班团队会等课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课程建设。通过课堂教学、劳动实践、主题活动等方式把“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读写画讲演展”活动,着力培养未成年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突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自主管理为抓手,狠抓学生干部队伍培训,进一步开展“五好”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行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崇尚文明言行、告别生活陋习、提高文明意识,形成各自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亮点,深化生本德育内涵。坚持从学校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出发,以理想、爱心、勤俭、公德等为主要内容,以“十项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调动全区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加强法治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全面开展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培训,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专任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法治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保障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经费“五落实”,积极主动争取法治副校长支持学校开展相关工作。上好“开学法治第一课”,举办法治讲堂、法治报告会,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竞赛、法治主题辩论比赛、法治书画展览等活动,推进法治文化培育工程。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平安校园、无校园、无校园创建活动,做好宗教渗透防范工作,依法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全面总结“六五”普法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各级考核验收。

(四)推进德育课程建设,拓展德育工作途径。一是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德育课程,结合我区实际和学生特点,积极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丰富学校德育资源。二是强化各类学科的德育功能。认真落实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学科知识教学,掌握学科“德育点”,关注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规范班团队会建设,推进班团队活动制度化、课程化,将班团队会课纳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集中进行展示评比。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将“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研学旅行、夏令营、农事体验等主题教育活动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和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自然与文化的亲近感,增强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强大动力。

(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道德情操。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等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学生内涵修养,丰富学生道德情操。

(六)开展榜样行动,共育美德少年。做好省、市、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的推选表彰工作。以榜样竞学、读书励志、争章评优等活动为重点,广泛开展学习、弘扬、践行美德系列活动,寻找、树立、评选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等方面的美德少年典型,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榜样、争当楷模的良好风尚。

(七)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师生良好心态。认真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师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与资格认证考试。创新举措关爱留守学生、学困生、贫因生和行为不良学生,通过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校外活动中心等阵地,吸引他们参加各类活动,形成良好心智,促进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向前推进。

篇13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是祖国强大、民族复兴、人民富裕之梦,是科技进步之梦,是每个中国人梦想的基石。“中国梦”要靠实践去实现,要靠教育来培养,追梦和圆梦都离不开发展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重要使命,高等学校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要肩负起这一职责,关键还在教师素质。因此,提升教师素质,助推实现“中国梦”,高校教师应先行。

1 实现“中国梦”,高校教师要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根本

教育观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体现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原则,引导和支配着教育的发展。只有具备了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才能指导教师进行正确的教育实践。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化、开放性、多样化、生态和谐,以及系统性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永恒的主题。

“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高等教育承载了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梦想,高校教师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修养、科研创新能力等素养,才能完成时代所赋予的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才能为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2 实现中国梦,高校教师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为基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德育为万事之本”,“教育范围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智育教育,而应特别着手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所谓“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形象与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能会持续到学生的一生。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做人做事的准则起到表率作用,这一点在高校教育中尤为重要。“教书育人”,更为重要的当是“育人”。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职业道德形象,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来影响感染学生。教师如果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向学生讲授书本知识,那么他将只会成为一个“教书匠”,而非教育者。立德树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要更懂得学生的心。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享他们成长的喜悦,解答他们成长的困惑,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社会的尊重,才能引导学生完善人格,走向人生的新境界。

3 实现中国梦,高校教师要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完善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

大学,是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滋养学问的地方。有“人才”和“知识”,大学追求的“学问”方能生生不息,民族文化才得以代代相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二者从来都是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扎实的专业基础、渊博的知识更是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完善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将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如果只关注于自己的形象,而不注重自身知识内涵的提升,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长时间后必然会给人带来华而不实之感;同样,一个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扎实,学术能力突出,却不会准确表达和有效地传授给学生,那么他或许是一名合格的学者,而绝非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学者,要能够对自己所教的专业知识有准确熟练的掌握,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该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此外,教师不仅要有知识的深度,还要具备知识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准确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好的教师应该能够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接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能够以自己的学术风度来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4 实现“中国梦”,高校教师要以树立终身学习观,做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为目标

“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教师作为知识的先行者、学生的表率,更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做学习型个人的典范,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的高素质人才。时代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但要终生学习,做学习型教师,更要做研究型教师。高等学校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科研创新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教师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学科领域的前瞻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水平服务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访十代表袁贵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