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地理教学重难点汇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地理教学重难点汇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地理教学重难点汇总

篇1

地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新增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系统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同时,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涉及面比较广泛,而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要求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就需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

要想实现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就需要增加课堂容量,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更多的地理知识,增加有效教学时间。

1.设置学习问题,实现课前导入

在开展新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入本节课内容。初中地理老师应该以课本内容为核心,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便会对新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地球气候带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地球上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气候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引入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划分学习小组,营造良好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科学采用小组学习法。地理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座位位置,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老师对各学习小组进行适当指导,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将自身观点和看法分享给他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会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进而能够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时,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包括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知识点等,然后将所有知识点整合之后进行系统学习。

3.更新教学观念,科学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地理老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地理教师应该对自身和学生进行重新定位,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前,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中,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在每节课结束之后,老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在课后,老师应该让学生搜集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二、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应该加强与中考考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

1.重难点知识复习

初中地理中的重难点知识,在中考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所以要想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从重难点知识入手。地理老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地理课本章节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汇总,将其更加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仍以地球气候带为例,老师可以将五种气候带的特点、分布范围等知识点在表格中陈列出来,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够将其正确区分开,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

2.地理地图的运用

地理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复习之后,地理老师应该结合地理地图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地理老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读图技巧,使学生能够抓住地图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设置一些分析类问题,锻炼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层次感。比如,在复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地图上不同时区内两个地点的具体时间。

3.总结大纲知识点

对大纲知识点进行总结,是初中地理实现高效复习的一种不可忽略的方式。在完成前两轮复习之后,老师应该对复习成效进行评估,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应以梳理重点知识点为主,采用总结大纲知识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基础知识,确保基本功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顺利通过中考。

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地理老师应该探寻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及能力,为备战中考提供重要保障,使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中考。

篇2

一、培养学生探究习惯,建立参与式教学模式

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与初中地理课程相比,有更多的知识点与内容需要学生们进行记忆,这对于已经习惯了初中阶段地理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教学方式的学生们来说有着诸多弊端,学生们需要发挥主动地位,积极探究思考教材上的知识,做到与课堂同步。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更新,帮助学生们树立信心,在课堂上将学生们的作用放置在比较重要的高度上,让学生们在地理课堂上更加活跃地表现自己,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自主思考的需求,从而利用引导的讲课技巧,需要让学生们也参与到教师的引导中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方式,建立参与式地理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们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在遇到难点的时候也能首先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主动地位,锻炼学生探究能力,提升参与式地理课程教学效率。在划分探究小组的时候,教师可以按照班级内部学生们具体情况进行划分,保证探究小组内部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言机会。教师还需要让小组自组员建立明确的探究目标,按照所设定的探究目标收集相关地理知识材料,并在课下研究学习重点,达到深入探究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主观判断,建立参与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为学生们讲解相应的地理知识,还要让学生们具备相应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只有学生们能够在学习地理科目的过程中进行主观层面的判断,才能养成最高效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在备课环节,需要事先对于高中生们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识接受能力有所了解,为学生们抛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判断,还需要对于课堂上将要讲解的难度比较高的知识点进行讲课方式的改变,设法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们提供多歌理解角度,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来,提高学生们的分析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树立起信心,在教师讲课的时候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们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乐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教师可以在让学生们回答问题以后,对学生们提出表扬,比如“说的很棒!”“这个思考角度十分新颖!”等等,让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更善于做出自己的判断,在遇到不明白的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及时提出疑问,与同学、教师共同探讨,加强课堂上师生合作联系,加强高中地理课堂学生参与度的同时,也让学生们习惯于根据情况做出独立判断,提升综合素质。

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引领着教育教学前进的步伐,翻转课堂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学生回家或课外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学习微课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源。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心得,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学习环境构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学生是主动探究者;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教学内容是基于微课学习和问题探索的导向。在各种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将自主学习遇到的难题留到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果。

二、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外和课中两个模块,课外部分是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阶段和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而课中部分为知识内化阶段和综合评价阶段。首先,教师课前根据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创造教学微课视频;其次,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通过对所学教材内容中的事物名称、规律、原理等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初步理解和应用;再次,在知识内化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知识等进行进一步理解、掌握,然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分析,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形成一个知识框架,掌握学习内容,达到一定程度上内化知识的目的。下面以《气温和降水》一节为例进行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一)制作课前学习材料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第一,明确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一是通过课前学习,掌握气温和降水概念及测量方法;二是通过“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学会自我管理;三是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第二,创建课前学习文本材料。课前,为了让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有个初步认识,遵循初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观测方法、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在气温部分补充了有关等温线的进一步探究,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等温线知识,为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打好基础。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明显,掌握了学习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从练习当中发现自己对气温和降水知识掌握不到位或者相对困惑的方面,此时,学生要做好标记,将问题留到课堂上与学生或老师共同探讨。第三,确定视频要表现的内容,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录制视频。我运用录屏软件录制了四个微视频,分别是等温线的识别、世界气温分布规律、降水类型及等降水量线的识别和世界降水量分布规律。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而且要目标明确,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前,教师可以将“学习材料”和微视频发给学生,供学生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视频的观看,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安排、控制,且能够通过多次暂停、回放方便地做笔记,这样,学生可以高效地完成课前练习。

(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根本

环节一,疑难解答。本环节目的是对学生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针对“课前学习疑难问题统计”的结果,教师要根据问题之间的知识逻辑关系进行分类汇总,以便最终总结出疑难问题,如: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识别、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归纳气温分布规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归纳降水分布规律等。关于解答,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分组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来分析解答,最后教师再分析归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二,小试牛刀。本环节目的是检验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精选两道考查主干知识的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考查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认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三,成果展示。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小组的成果集锦。通过对知识的应用分析和探索过程,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成果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在个人、小组的不同成果中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使得地理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环节四,问题研究:体验我们生活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气候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三)开展综合评价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反馈评价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反馈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而后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翻转课堂”实践感悟

翻转式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时间,使学生能自我调节学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体验学习乐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初中地理“翻转课堂”还只是处在尝试阶段,它究竟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的帮助和效益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不断的实践与反思,相信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必会为初中地理课程的顺利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和前期工作,分组的科学性影响到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和效果。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太少、太多都不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分组建立在教师对班级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知识水平差异等几个因素上,教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利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又便于教师辅导。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所要承担的任务。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要有事可干,避免“闲人”出现,使小组探究学习流于形式,这就需要学生在明确合作目标后,根据组内同学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工,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

二、课前布置预习导纲

根据新课的主要内容提出初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进行预习,这是探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它的安排顺序与新内容的教学顺序一致。如讲授“海陆的变迁”一节,可提出以下初学思考题。(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4)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5)板块运动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6)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7)六大板块和六块大陆、四大洋的关系如何?(8)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关系如何?等等。

三、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

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中,经常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而初中学生知识面较窄,对一些知识的了解并不多,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老师应该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一些资源支持,这样才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撑,如:(1)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2)提供相关的实验场地和设备;(3)提供网络资源,等等。比如:上《人口与人种》这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分组,并设计了一些探究性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在电脑室上网进行查找,再小组讨论、分析、整合,最后评出优秀的小组,完成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四、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上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这是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关键。课堂上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此,我在进行探究性提问时从这几方面入手:(1)提问要层层递进,以助于突破重难点。教师的提问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尝试解开疑团。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阻塞、中断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如:在教《气候类型》时,我设计的思考题是:福建省属于什么气候?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随着一连串有逻辑联系的设问,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2)提问要有开放性,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开放性问题大多一题多解,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有利于开阔视野,掌握多种思维方法,训练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在教《交通运输业》时提出:一位同学暑假要从福州到青岛去旅游,该怎样设计旅游线路?学生既可依据时间要求选择航空、公路、铁路、海运等交通方式,又可根据费用多少选择交通工具设计线路,还可依据所经过的城市和沿途要参观的旅游景点的不同设计线路。不同的设计产生了多种结论,既训练了发散思维,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3)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维,在积极思维中解决问题。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一天中,地面温度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②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只要对这两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和大气温度几种关系及储热效应就迎刃而解,从而产生“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学生的实际水平等相结合,目的在于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点拨,就能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问题就会倾泻而出。如:在学习《南极地区》时,为引导学生探究“南极大陆煤炭资源的形成”,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以下相关材料:(1)南极气候的特点;(2)煤炭形成的主要条件――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等;(3)世界煤炭的分布;(4)南极景观图(主要突出被冰雪覆盖)。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所蕴含的信息各抒己见,提出以下问题:“南极大陆目前气候寒冷,没有茂密的森林,为什么会存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呢?”“难道南极大陆原来有茂密的森林或原来不在这个位置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我迅速将学生的提问引导到我所期望的问题上来;对于创造性比较强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讨论,以便“探究”活动的开展。

五、积极的评价制度

要让学生自始至终乐于探究,究有收获,教师对学生要有相应的积极的评价方法来保驾护航,这是探究性学习热度得以持续的根本保障。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1)对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回答、质疑都从保护学生积极性出发,重鼓励,重表扬,这样消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2)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设立一套评分方案,每个月汇总一次,成绩优异者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期末总评中探究性学习中的表现也作为其中的一项指标,这也成为培养学生养成探究学习习惯的一种外部驱动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地理探究式教学特别注重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体,真正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原则。地理教师一定要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身体力行,努力实施探究性教学,改变过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2、巧设问题情境,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迪思维,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问题情境设计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三是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感受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喜悦。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快对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有好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慢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有好处。有的学生还提出:在发生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时候,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会有好处等。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去思考本节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确的?通过对问题的引领,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巧用身体资源,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球运动和经纬线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极地地区的地理坐标的判定更是难中之难。教学中,我巧妙利用拳指法解决极地地区的地理坐标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方法是:握起右手成拳,大拇指在上为北方,四指所指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这样从北极看,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这种方法非常简便易懂,产生了很好的立体模仿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运用起来方便易行。又如,在教学“地图”这节课的“不同的山体形态”知识点时,我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成拳,假设它是一个山体模型,然后找出山体模型有哪些地形。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而4个手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手的小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即平时人们所说的悬崖。在进行形象演示的同时,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4、师生和谐互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问题式教学 高中地理 洋流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倡问题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要求“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1]。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重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地理课堂有效性。当前问题式教学法从医学领域拓展到诸多学科,但地理学科方面却有所缺失。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课程《大规模海水运动》为例,通过案例示范问题式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反思进行问题式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与中学地理教师共勉。

一、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问题式教学法来源于1969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巴罗斯提出的PBL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美国哈佛大学在1985年将其改进并推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在1986年引进了PBL教学法[2-4],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问题式教学法因其摒弃了传统以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快从医学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并从大学教育逐渐扩展到中学教育。近几年来,问题式教学法试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和克尔森认为: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课程,它需要学习者获取关键知识,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技能;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学习者需要使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5],所以,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解决问题,并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完成新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它把教学和学习置于生动的情境中,以问题为纽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的形式来解答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的应用实例

1.教学内容

《大规模海水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内容,从课标来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掌握洋流运动规律,并了解不同性质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洋流较多,纷繁复杂,较难识记,因此,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总结地理规律进而提高其地理分析能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2.教学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6]。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主要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构成。在《中庸》一书中,学习过程主要由“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阶段构成,即“学问思辨行”的学习程序。因此,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程序安排教学过程。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以设置问题为开端,解答问题为结束,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图1)。

图1 问题式教学操作流程图

上图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来确定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引导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达到了问题式教学的目的。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本节课的开始,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视频和电影剧照,设问:这段视频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泰坦尼克号电影中的片段。那么大家在感叹宏大的电影场景和男女主角凄美爱情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呢?因为这个电影比较经典,学生都比较熟悉,且与本节课关于洋流的学习有密切联系,因此,将该视频和设问作为课程问题导入,对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具有积极意义。

(2)引导学习,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理解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这一种重要概念,并讲解洋流的形成原因。给出全球洋流运动简图,要求学生对比课本全球洋流分布图和洋流运动简图,试着找出洋流运动的主要规律,并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在用红色笔在简图中标出暖流,蓝色笔标出寒流,进而尝试自己画出全球洋流运动简图。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将全班分为4~6个组,讨论每个成员得出的结论,提出解答问题过程中的疑惑,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比较他人与自己结论的差异,反思自己。也可以展开辩论,从而加强学生记忆,学会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每组派出代表在黑板上画出洋流简图,由教师和全班同学讨论并批改。教师也可以进行随机抽取和提问,小组抢答说出洋流名称,进行有趣的知识抢答竞赛。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点拨,综合评价

这个环节对于整节课来说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最后的精细讲解在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巨大作用。在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将学生得出的结论汇总,根据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提炼要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答课堂开头创设情境设置的问题。引导观察全球洋流分布图,找到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纽芬兰海域,帮助学生分析: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经常携带冰山,加之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多形成海雾,对于泰坦尼克号的行驶造成巨大的困难,还由于人为的疏忽,最终导致了这艘“不沉之船”在处女航中的沉没。

这样首尾呼应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步步紧逼,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一气呵成,使学生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课堂上,让他们真正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三、问题式教学的反思

新课改的实行,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行为都是不小的冲击。尽管问题式教学已被部分教师认可甚至开始尝试应用,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推敲与反思。

1.优化问题设置

在问题式教学中,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主线。知识围绕问题而产生,教学围绕问题而展开。因此,如何正确设置问题至关重要。教师在创设地理问题时,要注意问题针对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需要给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桥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提出具有挑战空间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学习成果,这也是维果茨基倡导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的意义所在。

2.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创设合适的课堂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问题式教学的优势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情绪饱满、心情舒畅的情境下,思维较为放松和活跃,记忆力达到最优状态。因此,在使用问题式教学法时,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与对话,在交流中,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惑与不解,记录并总结,提倡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去,这也是问题式教学的意义所在。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学必有思,以学促思,我国传统受中庸思想的影响,讲究,但是,在创新定胜负的今天,新的想法与思维至关重要。所以,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畅所欲言,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提倡辩论与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发出质疑的声音。要改革教师填鸭式教学,突出教与学并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问题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

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承担着评价课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角色。教师要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趋向于更关注于学习过程,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学生在自己努力后得到问题的答案,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所以教师切忌轻易否定学生的猜想,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充分发散思维。而在课后的教学评价中,考试内容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多涉及热点问题、发散思维的主观问题等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在考试问题上允许学生选择考试题目,一些选做题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学习盲点所在。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培养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开展提供可行性的空间[7]。

问题式教学是让学生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认知过程的教育模式,它弥补了传统的被动知识传授型教育方法的不足,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建构认知体系,并体会成功的喜悦。问题式教学既要增强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也要提高问题意识。因此,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应遵循“指向问题解决的教与学”的思路,走上一条问题式教学的道路[8],这需要教师长时间循序渐进地努力,以后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李泽生,洗利青.麦克马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 (3).

[3] 孙贺,路振富.日本“以问题为基础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最新进展及对我们的借鉴[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

[4] 马志华,张茹英.“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护理杂志,1996(8).

[5] Barrows,H S,Kelson,A.Problem-based learning:A Total Approach to Education[M].Illinoi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3.

[6] 覃裕荣.新课改下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