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笔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共管理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共管理笔记

篇1

公共危机就是,因某一个事件的爆发对社会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对大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生命财产构成威胁,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的危险状态。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

二、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我国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国际政治的方面。“非典”危机让公共危机管理收到了更多重视,陆续有学者出版有关的研究著作,这些著作将公共管理研究的领域扩展到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一些新的研究课题、研究机构也不断涌现,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碍于研究时间,研究成果也并未涉及更深层面,这就需要与西方进行学术交流并不断培养本土人才。

三、案例分析――以临沂市治污危机为例

2015年上半年,山东开展全省环保大检查,共检查企业25551家。其中,查处违建项目和违法排污企业1430个、878家。对1299家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处罚,处罚金额达6089余万元。全省环保公安联合执法645次,向公安机关移送环境污染刑事案件99起。2015年1月,新环保法正式实施,2月25日环保部公开约谈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新环保法实施之后第一批被约谈的城市,代市长张术平表示绝不会有第二次约谈。重压之下临沂猛药治污,截至2015年7月,163家企业停产,近400家企业限期整改。2015年上半年,临沂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前列,其中,细颗粒物(PM2.5)同比改善24.8%,列全省第一;可吸入颗粒物(PM10)同比改善11.6%,列全省第二;二氧化硫(SO2)同比改善35.4%,列全省第一;二氧化氮(NO2)同比改善16.9%,列全省第三;“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同比增加了19天,列全省第六;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了19天,列全省第一;获得省级财政发放的生态补偿资金979万元,列全省第一。面对此次临沂铁腕治污,有人给出16字评价:“空气好了,经济差了,民众点赞,企业抱怨”,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各方利益焦灼在一起的局面。

四、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1.发展需要

十以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我国的发展劲头十足,目前已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但是,社会转型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加上近年来自然环境的变化、国际社会复杂的形式,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频发,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化转变为常态化,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建立一套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政府制度安排,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2.强化政府职能

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积极地职能转变,政府在危急时刻提供关键性援助至关重要,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可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使得政府与社会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

3.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

我国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相较于西方起步晚,研究程度薄弱,正处在吸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阶段,还没有针对我国国情形成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所以,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将会不断促进对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学术上的意义。

五、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的主要内容

1.制定长期反公共危机战略规划。

制定战略规划是为了有一个明确的公共危机管理目标,并确切落实有关公共危机管理部门中每个人员的责任和任务,防止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责任不清。而且,正确的战略可以保证组织资源和环境的良好匹配,提高可执行性。

2.因地制宜制定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机制。

健全的法律法规使政府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事件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它是政府进行管理行为的保障。因地制宜,是各地政府根据各地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来制定的既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又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法规。

3.建立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结构体系。

篇2

2.1立项决策阶段的作用

项目的立项决策阶段是十分重要的,该阶段旨在探究项目的可行性并探讨最佳投资方案。在BIM技术的帮助下,能够得到更加满意并且可靠的研究结论。项目决策过程中,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环境气候和与周围建筑的协调都对项目的最终结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传统模式下的场地分析方式存在诸如掌握信息量有限、处理相关数据困难等弊端,会给项目后期带来大量风险。很多建设单位通过BIM技术与Revit的结合来保证得到最为满意的解决方案,避免传统模式下的许多问题,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2.2编制勘察设计文件阶段的作用

2.2.1碰撞检测。设计工作是由不同专业人士独立完成,由于设计过程中各专业缺少协调与沟通,碰撞问题不可避免。我国长时间采用的CAD图纸设计由于不直观等缺点,设计中存在的隐患难以发现,以致增加了整个项目的风险。而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功能,通过三维模型的建立,给各设计方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轻松快捷地解决了传统二维模式下不可避免的碰撞问题,提前反映施工设计问题,有效地管控了设计风险。

2.2.2信息实时更新共享。在一个建设项目过程中,信息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要想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高效进行,就必须要提升对信息的管理力度。在传统的项目管理工作中,由于不同阶段的信息之间缺乏相互联系,因此很容易流失掉很多信息,这样的现状对生命周期管理工作起不到任何帮助。而用了BIM技术的建设项目能够快速高效地对信息进行管理与修改,最终达到较为满意的信息更新速度,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后续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在项目的编制勘察设计文件阶段,充分运用BIM技术可有效地避免空间碰撞问题,尽可能地将设计风险消除在设计阶段,避免后期返工。同时,BIM的协同设计能够在设计阶段发挥巨大作用,把相互专业设计工作的繁杂过程简化为各自专业水平上的可行性工作。

2.3建筑施工安装阶段的作用

2.3.1实现质量风险管控。传统的质量管控方式较为抽象,没有将问题具体细化,给后期的施工埋下了质量隐患。但是有了BIM技术之后,就能通过三维表达方式实现以往二维表达无法准确表达的内容,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细致地表达出来,最终起到降低工程质量风险的作用。

2.3.2严谨安排进度计划。建筑施工的进度管理一直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严谨的进度计划有利于工程总体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传统模式下用来描述项目进度的图很难清晰地演绎实际中的施工进度。我们通过将BIM与施工进度计划相结合,建立3D+时间进度要求的信息模型,模拟项目施工动态过程,并标记出施工进程与时间。在实际施工中严格按照模拟施工进度施工,及时调整误差,实现工程进度的精准控制,降低工期延期风险。

2.3.3严格控制工程成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建筑行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复杂的市场中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利润空间,就必须要提升内部成本控制的水平。结合BIM技术,可以自动生成所需材料订单,不会出现像以往那样材料费用难以管控的现象。BIM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施工方案选择,进而找到最适合企业、最为经济的施工方案。

2.4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阶段的作用

2.4.1科学人性化检测。在工程竣工之后,业主方在验收阶段会对整个工程建筑的绿化面积/建筑物的采光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进行测试检验。对于大多数承包方来说,在竣工验收阶段难以满足建筑项目的科学人性化建设,而被要求继续完成相应指标,达到标准后才会被业主方验收成功。在BIM软件的应用下,承包方能够对建筑结构的绿化、隔热、采光、保温的性能在工程项目验收前做好指标检测,避免在验收阶段被业主方做不合格处理而延误工期增加额外损失。

2.4.2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在工程验收完成之后,BIM集合的所有工程信息形成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给试用阶段的后期管理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后期的管理提供第一手建筑结构信息。

篇3

构建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混乱根源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政府部门职责不清、定位不明、机构设置不科学等缺陷,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性工程,难以一蹴而就。当前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循序渐进,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上逐渐扫除了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阻力,为包括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在内的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机遇,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构建及完善既要抓住机会,又要把握一定的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实事求是原则。高速公路的发展和管理都离不开我国具体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如当前鉴于我国国力有限,仍需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以保障高速公路的发展。因此,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建立必须综合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国情。专业性原则。高速公路管理不同于一般的公路管理,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及技术性,在进一步推进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建设过程中,要将高速公路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性贯彻其中,提高体制的适应性和科学性。另外,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构建及完善要与我国机构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改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建议

做好高速公路建设的规划和资金的管理计划工作。高速公路的前期规划工作对于高速公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上应该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高速公路运行整体的系统性和不可分割性决定着高速公路管理必须实行统一的领导,根据科学的管理要求管理体制对待定的行政管理活动的管理主体必须要统一确定。高速公路管理的政企分开。针对当前政企不分、不企不政的情况,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公路管理的组织模式,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政企分开,政府与企业各司其职。一是根据高速公路公益性和商品性二重属性的特点,和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多资本经营形式的现状,对高速公路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企业化经营,即成立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在严格遵守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所规定的经营范围、期限、标准等进行和从事高速公路经营活动,同时接受相应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在尽可能地减少对于高速公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直接干预的情况下,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采取适应的方法对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监督,以保障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健全的高速公路管理法规体系。要使高速公路的各项管理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必须要坚持一定的法律规范,依据国家高速公路发展的经验分析,法律可以更好的规范高速公路的管理体制。

篇4

1高速公路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在高速公路桥梁项目作业开展之前,施工队伍一定要严格地审核设计图纸,在第一时间找出设计图纸中的不足与缺陷,最大限度防止产生设计变更的问题。施工队伍应该切实联系施工工艺的相关标准,根据设计图合理地安设钢筋与预埋件,特别是钢筋密集位置,妥善布置施工缝与后浇带,进而为后续的作业做好准备工作。此外,施工队伍应该落实施工工艺交底,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使所有施工人员都能够掌握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标准与具体的作业流程,在相关技术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有效保障项目的整体质量与效率[1]。混凝土的组成原材料种类非常多,其中水泥是一种胶结材料,其性能与粘性是混凝土工程水平与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鉴于此,准备水泥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深入研究水泥的化学结构与作用,联系高速公路施工工艺指标与混凝土施工的特性与当地环境与项目的作业要求,严格控制的水泥采购。要想使混凝土的性能得到优化,并且有效减小水泥的用量,对混凝土强度等级进行有效调节,在拌制混凝土的过程中,就应该配套运用适当比例的掺和料,进而使混凝土内部架构得到极大的优化,进而有效避免出现混凝土被侵蚀的现象。此外,施工人员应该联系高速公路桥梁项目的特殊性,适当添加外加剂,并且有效把握好混凝土硬化与凝固所需时间。

2桥梁混凝土施工准备

施工团队应该根据项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施工工艺,运用先进且高效的施工方式,落实施工准备工作,有效强化桥梁项目的整体水平与质量。(1)技术准备,负责人要吃透桥梁结构设计图,根据不同的外形尺寸制作模板,编制施工方案,进行人员培训技术交底;(2)精确定位,桥梁结构必须精确放样,确保立置准确无误,钢筋安装也要准确;(3)原材料检验,根据进场材料提前适配好不同标号的混凝土配合比,拌制混凝土前还要对砂石料进行检验,确定其是否符合配合比的参数;(4)标准化设置拌合设施,确保混凝土经过原材料存放、拌制、运输到现场后能满足配合比规定;(5)混凝土养生,做好混凝土浇筑后养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在混凝土强度逐步提高的过程中,要保证合适的温度环境。

3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工艺

在桥梁混凝土项目实际作业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应该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情况,严格控制混凝土作业流程,有效强化施工工艺的管理,降低施工风险,有效提升项目的整体质量。

3.1接缝施工

在一些构件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将横向缩缝设计在横向板块之间,在固定构筑物的周围,要设置胀缝。并且在邻近胀缝的设置时,应该选择假缝加传力杆型,进而使面层板的传荷性能得到强化,提升其完整性及稳定性[2]。在新旧板块连接的位置,要运用膨胀螺丝与拉杆的方式进行施工缝的预留,有效强化荷载能力。鉴于此,要想强化混凝土性能,施工团队应该落实接缝作业管理,这就为后续作业做好了准备工作

3.2施工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

就混凝土作业来说,项目整体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施工材料,而施工团队应该联系项目的实际条件与环境,应该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并且选择最优的配合比方案。3.2.1水泥在项目设计的时候,施工材料的设计涵盖了下面几个层面:水泥选择硅酸盐水泥,而且强度等级应该控制在42.5级以上,这就能够使项目整体质量与水平得到保障。应该严格地检验水泥性能,对水泥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使水泥的强度与稳定性得到保障,有效提升水泥的质量与水平。在项目作业的过程中,水泥存储的时候应该按照等级、厂牌、类型、出厂时间进行。3.2.2混凝土其他组成材料在桥梁项目实际作业的时候,水泥混凝土的构成成分涵盖了原材料、掺合料与外加剂。(1)水泥运用硅酸盐水泥,有效保障水泥的高质量。(2)掺和料的构成成分有活性矿物掺合料与非活性矿物掺合料,并且应该预先借助试验设定实际的掺入量。(3)一定要控制外加剂的质量。想要提升混凝土作业的质量,施工团队就要处理好掺配试验,进而强化混凝土强度与性能。3.2.3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相关施工人员应该基于规范,运用合适的集料,并且设置最佳的混凝土集料构成比例,使项目的整体质量得到保障。在拌合物稠度测验的时候,应该有效掌控坍落度,防止出现混凝土浇灌振捣作业被影响的现象。

3.3加强对施工现场混凝土温度的控制

就混凝土温度、应力层面上而言,施工团队一定要运用切实有效的手段,有效调节温度,选择冷水降温的措施,使砰石的温度降低,进而满足项目实际所需温度,防止混凝土在凝固的时候,产生温度裂缝的问题。鉴于此,在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应该有效调节入模温度,使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水平与质量得到提升。

3.4控制好混凝土窝蜂情况

在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因为混凝土内部空间较大,这就会使混凝土表面容易产生严重的蜂窝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此外,在混凝土运用引气剂的时候,极易产生较大的气泡,又由于不当的振动,就会使混凝土内部气泡不能全部排净,使表面出现蜂窝麻面的现象。

3.5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工艺

如今桥梁领域高速发展,混凝土模板施工方式已经非常普及。在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因为模板在安装与拆除的两个过程中具备极大的便捷性,这就能够使模板支撑的质量与水平得到极大的保障,进而有效强化其稳定性与强度;此外,施工团队应该联系工程的特殊性与当地的实际条件,运用优质的模板,进而使模板具备良好的刚度与强度,避免出现模板扭曲变形的现象,有效强化其严密性,防止出现混凝土浆流失的显现。

4混凝土养护与管理

在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项目浇筑完成之后,应该根据混凝土凝固硬化的特点,定期进行混凝土的养护与修补,避免产生裂缝的现象,使项目具备较强的安全性与美观性。(1)对于暴露在空气中的桥梁混凝土,施工团队应该结合桥梁的实际形状,进行防护支架的搭设,落实养护工作。要想使混凝土项目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得到保障,就应该切实联系项目状况,在混凝土散热的时候,运用喷雾防护的手段。(2)操作人员应该基于项目当地的环境与气候,使混凝土养护工作满足相关的施工标准之后,才可以将混凝土构件模板拆掉,进而使项目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得到保障。(3)在实际养护工作进行的时候,应该严格调节温度,使混凝土表面温度和内部结构不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差。(4)在拆模操作完毕之后,应该基于实际状况,将浮浆与砂带清理干净,有效调节混凝土凝固阶段中温度和气温之间的改变。

5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项目实际作业的过程中,施工团队应该切实联系项目当地的条件,编制切实可行的作业方案,切实确定施工工艺的相关标准,落实施工工艺交底,深入研究混凝土的性能与物理特性,有效控制作业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落实养护计划,有效提升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项目的水平与质量。

篇5

1.概念。

财务共享是以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全球化、企业信息的透明化、管理会计的诞生等为前提,通过优化财务业务处理和组织架构,通过重新梳理财务流程从而达到规范和提升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为企业创造价值,为内外部的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财务服务。

2.意义。

财务共享可以实现共享范围内会计核算主体之间会计政策的统一管理,实现各个主体之间会计基础工作的高度集中管理。财务共享的实施将给财务带来系统化、信息化、流程化、标准化的作业过程,促使财务领域内核算方法、核算口径的统一,财务流程标准化,岗位职责范围、业务操作规范的统一和信息的高度透明,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本增效,实现企业价值再造。具体对于基金管理公司而言,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基金管理公司目前的财务管理困境,包括但不限于:规范和标准化日常会计核算、涉税业务、资金收支、财务报告等工作流程;提高财务服务职能,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实现管理与决策职能的分离。

二、A基金管理公司财务管理困境

A基金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2011年,资本金5000万元,为国有股权投资平台控股的二级公司,主要为平台旗下区域性股权投资基金和新兴产业基金的全面运营管理。A公司通过市场化手段发起、募集和管理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及天使基金,目前共计管理母基金32支,所管理基金资金认缴总规模为153.8亿元,实缴规模120.8亿元,对外股权投资项目共计327个。A公司以获取各个基金后端超额收益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以收取各个基金年度管理费为日常运营资金来源。随着A公司业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模式已无法匹配目前公司管理需要,各种弊端显露出来。

1.财务管理功效甚微。

A公司目前所管理基金的特点是数量多、地域广、投资重点和方向错综复杂。财务部负责的会计核算主体(含A公司自身在内)共计33个,遍布省内15个地州市,财务部在岗人员13人,平均每五只基金需配备两名财务人员(会计兼报税员、出纳兼备案员)才能完成常规性管理。各个基金的会计核算、涉税业务、资金收支等日常事务繁重且重复性非常高和技术含量较低,但占用财务部大量的人、财、物力,几乎难以开展基础工作之外的分析、决策、管理,导致财务效能极其低下。此外,对于集团提出的A公司及其所管基金的对标管理存在较大障碍,以A公司一己之力难以获取对标管理所需的行业平均数、行业先进数等数据。A公司所管基金的投资项目涉及的行业范围较广、投资周期不同步,若无外部客观、及时的对标数据,仅靠财务闭门造车,对标工作难以完成,不利于集团对A公司的管理和考核,也不利于A公司对所管基金业绩的判断,更不利于提升基金的价值管理。

2.财务信息质量差。

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上级母公司对管理质量的提升、基金出资人对投资价值信息的需求等都对A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客观性、规范性与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相匹配。从成立之初到现在A公司仍停留在简单事后核算阶段,难以提供动态财务信息,无法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无法满足募资团队宣传所需,无法满足投资团队决策所需,无法满足投后团队跟踪管理和退出时点、退出方式等决策所需。目前仅限于提供三大报表,财务报表附注以及财务关联信息难以获取,且三大报表的数据仅依据账面数字简单生成,没有与资本市场进行有效对接,无法真实客观反映各个基金在资本市场真实的估值,急需解决财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标准性。

3.财务管理效率低下。

A公司目前沿用的是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重记账轻管理。财务人员的执行力严重不到位,工作精力用于满足日常收支的记录,未能针对数据进行深挖,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和预测未来趋势。受限于财务管理成本和业务的繁杂,财务人员薪资偏低,直接导致财务人员素质偏低,难以承担管理职能。

三、A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共享的必要性

近年来财务共享在国内的兴起为A公司提升财务管理效能提供了路径,A公司有必要启动财务共享之路。

1.实现业财融合,提升运营效率。

全球信息化使得公司必须拥有大数据业财融合才能在激烈的资本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实现A公司业财融合的前提是财务共享。A公司可以财务为起点向业务端进行延伸,打通会计与业务、会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各个基金的出资人)的界限,实现信息的集成与实时控制;将股权投资业务流程中的募投管退四个核心环节中的不增值环节和节点、会计核算流程中的不增值部分逐一剥离和剔除;注重财务信息在价值链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沟通与宣导;注重从财务信息、账表资料为主转向业务经营过程中数据化,以多种形态的数据更准确、清晰、直接的表达或传递企业管理决策、业务经营内在的情况与状态;注重从粗放的、概括性强的信息转换到精细的数据,将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延伸到企业经营的每一个流程节点,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将原来不相关的信息经过分析整合重新解读,从而挖掘新的价值,摒弃原来的事后数据分析的模式,转型到实时动态分析管理。财务部门通过财务共享把会计工作前移到业务流程中,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把会计分析和会计判断放在业务流程中进行动态决策,让基金投资决策和基金募集完全匹配,做到统一筹划,从而为A公司创造新的价值。

2.规范内部管理,提升管理效果。

A公司财务实施财务共享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对募投管退四个核心业务流程进行再造,进而为公司提供标准化的财务管理,提升公司内部管理的有序性。其次最大限度降低了对财务人员数量的要求,不再需要财务人员面面俱到,转而要求财务人员专业化。目前需要13个财务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在财务共享之后仅需要2~3个财务人员即可胜任,节省了大量的人财物。再次财务共享可以通过使用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等标准化的财务管理技术,对A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规范和提升。最后A公司所管基金均采用标准化作业流程,减少了多余的步骤和流程,数据的共享和信息化使得各项业务和财务数据汇总、分析不再费时费力,更容易做到对标管理。

3.深化财务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篇6

我国的铁路隧道工程一直是建设项目中的重点工程我国的铁路隧道工程一直是建设项目中的重点工程,在我国交通运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交通运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铁路的隧道不同于普通公路的隧道路的隧道,是专供火车行驶的通道,一般修建在山岭地区,在修建之前要进行山地的具体考察修建之前要进行山地的具体考察,如开挖隧道是否对当地土壤造成影响从而引起山石的滑坡壤造成影响从而引起山石的滑坡,因此,在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难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难度。现阶段,我国最长的隧道有6000多米多米,坐落于成都和昆明的线路之中。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的发展,我国在铁路隧道的施工中加入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来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铁路隧道的质量。BIM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是其中的一种,现在已广泛应用到铁路隧道的施工过程中。

2什么是BIM技术

BIM技术是建设工程中的一种新型工具技术是建设工程中的一种新型工具,将建筑信息与三维模型联系到一起维模型联系到一起,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电脑辅助设计。BIM技术可以完成从建设工程的初始策划阶段到整个工程结束后的维护的全程信息化处理束后的维护的全程信息化处理,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使施工阶段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BIM技术中产生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的判断。它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对模型实现完全的复刻,使建筑在设计阶段可以实现实际化的操作筑在设计阶段可以实现实际化的操作,所以BIM技术具有严密性的特点密性的特点。

3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3.1技术方面的问题

因为隧道的特点,所以铁路隧道大多建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中,这就导致了施工过程中技术操作方面的困难。很容易因为疏忽导致工程的塌方,在开采洞口的过程中由于对当地环境的不了解,也会导致技术选择上的不准确,浪费人力物力。

3.2安全中的问题

由于铁路隧道大多都是半空作业由于铁路隧道大多都是半空作业,而且受当地地理条件和土壤情况的影响和土壤情况的影响,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导致施工作业中的安全不能被保证全不能被保证。另外,在隧道挖掘的过程中,也可能受土质或者不规范作业的影响导致洞穴塌方者不规范作业的影响导致洞穴塌方,对工作人员造成威胁。

3.3成本上的问题

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过多的意外因素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过多的意外因素,导致相关部门在对施工的成本估算上有着很大的偏差在对施工的成本估算上有着很大的偏差,实际操作中浪费太多的资金多的资金,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任何风险都可能导致返工或者工程无法再进行下去工程无法再进行下去,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加强成本方面的管理是有关工作人员应该抓紧研究思考的问题成本方面的管理是有关工作人员应该抓紧研究思考的问题。

4BIM技术在铁路隧道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4.133D扫描技术

①工程的前期设计方面工程的前期设计方面:在工程前期,利用BIM技术的三维模式化优点维模式化优点,通过3D扫描扫描,将施工现场的山体环境与比例关系完全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系完全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相关技术人员对计算机上的等比例三维图进行工程设计比例三维图进行工程设计,通过实际的操作来确定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出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优化工程设计,降低实际工程操作中可能带来的风险低实际工程操作中可能带来的风险,减少资金支出,提高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工作效率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工作效率。②隧道断面扫描隧道断面扫描:通过3D扫描扫描,可快速准确的记录隧道各断面情况可快速准确的记录隧道各断面情况,并形成数字化存档信息,大大提高测量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测量人员的工作效率。③点云分析点云分析:通过3D扫描技术术,记录点云数据后进行建模,并与设计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能够直观的反应隧道超欠挖情况或者成型质量能够直观的反应隧道超欠挖情况或者成型质量,协助及时发现现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现现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准确的得出隧道断面的混凝土方量凝土方量,为成本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4.2实时跟踪

由于BIM技术具有可视化的特点技术具有可视化的特点,所以可以将此种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用到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例如可以通过对现场实际工程数据的采集据的采集,将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BIM技术投放到三维模型中中,向工作人员全景式的展示具体操作情况,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先在电脑上进行虚拟操作可以先在电脑上进行虚拟操作,查看一下操作的结果,如果对工程存在着质量隐患工程存在着质量隐患,就要放弃这种解决办法,重新寻找措施施。这种应用可以有效的对工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处理,减少工程的返工率少工程的返工率,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3工程风险问题管理

BIM技术同时可以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和勘测技术同时可以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和勘测,通过对土质和山体的研究过对土质和山体的研究,来确定工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对这些风险进行实时报警和分类对这些风险进行实时报警和分类,通过技术手段将BIM技术与风险来源结合到一起与风险来源结合到一起,为隧道中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供有效的技术指导。

4.4优化工程技术

篇7

(一)专业教育与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平衡

自1999年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全国各高校亦纷纷开设该专业。目前专业办学规模、发展速度超越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和公共事业发展速度是毕业生遭遇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受社会欢迎甚至成为“抢手货”,而在我国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是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较为完善,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尚未充分发展。

1.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缓慢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社会结构由二元格局向三元格局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载体,起到承接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具体的执行性和事务性职能的作用,而且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凭借其独特的职能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并且在沟通政府与社会之间起到中介桥梁作用。[1]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步伐缓慢,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就业。首先,政府角色“越位”、“错位”。政府包办了本应交给社会管理、以市场模式运作的公共事业管理,制约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客观上造成专业人才无“用武之地”。其次,我国正处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处于机构精简阶段,甚至不少单位实行“只出不进”政策。即使有用人需求,单位也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高门槛的准入限制以及较少的需求量,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造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再次,从我国民间组织的情况来看,由于目前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关系定位尚未明确,我国的民间组织大都官方色彩浓厚,缺乏自身应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在人员构成方面,在绝大多数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中,基本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部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政府部门的离退休人员;在相当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中,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2]上述三种情形,是阻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迅速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年,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招院校是132所,2002年是180所院校,2003年是220所,2004年发展到300多所院校1,[3]它们广泛分布于农林、医学、科技、师范、财经、综合等各类院校。对于这一新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打算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教育部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因而出现各高校争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势头,并一发不可收拾。[4]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在教育“产品”的“销售”问题未能妥善解决的情况下过快过多地培养专业人才,无疑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未能出现预期的、繁荣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供给”大批专业人才与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人才“需求”不足的现实形成矛盾,而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过快发展则加剧了这一矛盾。

(二)专业教育就业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就业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人才专业显示度低、缺乏不可替代性,严重影响了专业社会认可度。在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其专业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公共事业涉及领域广泛,导致许多高校专业目标不明确,对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存在模糊认识。有些高校开设专业课程喜欢全面开花,尽可能涵盖所有专业领域课程;有些高校则比较注重专业平台课程,忽视方向性、特色课程的建设;而有些高校则反之。专业教育导向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培养,前者训练出来的学生似乎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仿佛任何地方都能就业,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才会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万金油”专业,因此,在现实就业中必然时常碰壁。专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影响了人才“供给”的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促使大量专业人员未能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无法顺利地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从就业市场对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的要求上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熟悉公共部门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能够对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普遍薄弱。

(三)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

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是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造成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运作;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狭窄,主要集中在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专业实验室落后,实习基地利用率不高;专业教师普遍没有参加过基层的专业实践锻炼,缺乏实践经验,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等。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且多采用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加上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严重抑制了师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需要的、由国外引入并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专业。尽管目前陷入了人才就业困境,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否定它的价值与存在的必要性,而应以发展促进矛盾的解决。

二、解决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路径分析

解决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困境,实现理论与实际需求的平衡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此外还要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以及加强实践促进就业等。

(一)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其良好的就业环境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

1.促进公民社会成熟,推动公共事业社会化强大的公民社会是非营利组织生存的土壤。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实现政府、社会与市场有效的分工合作,可以为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5]因此,应当大力推动我国公共事业社会化。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即所谓的“社会事业社会办”,也就是打破国家包办公共事业的单一体制,鼓励多方投资、融资,推动全社会兴办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事业多元化。在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事业机构,往往倾向于建立多元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这不仅能够实现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方式的多样化,进一步增强事业组织和公共服务组织自我补偿能力,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进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不仅能够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扭转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能够让其学以致用,不断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发展。

2.预测专业人才需求,规范指导专业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新办专业,在当前我国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办学规模过大、发展速度过快既不利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又可能会带来人才的浪费。为此,教育部有必要展开专业人才需求预测,进而确定专业培养规模和布点,并对现有专业布点进行调整,同时为各高校招生提供决策参考,有必要针对各高校的专业建设开展切实有效的规范与指导,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健康发展。

(二)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

篇8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县级水利工程在"加强工程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方针指引下,从改革人手,注重狠抓小型以上水库的工程管理工作,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注意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内在潜力,狠抓管理,着重实效,已成为县级水管工作的重点。目前县级小型以上水库基本上做到了"十有",即有管理机构、有专管人员、有管理住房、有简易公路、有照明和通迅线路、有财务管理制度、有综合经营计划、有民主管水制度、有鱼种培育池、花园式管理单位、有工程档案。在经营管理方面实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的方式,在水字上作文章,大力实施水面立体开发,逐步形成了以发展加工业,开拓旅游业的立体养殖模式,努力实现"一座水库一库鱼、一群鸡鸭、一栏猪、一片林"的构想。

二、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利工程中有不少标准偏低,工程质量差,不能满足防洪兴利需要。县级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六、七十年代,标准均偏低,施工质量差,加之工程已运行了40一5O年,随着运行期的增长,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和损坏,形成病险或隐患工程。如水库工程不同程度的出现渗漏、软基、涵管断裂、堵塞及白蚁害现象,这些病险水库有的需降低水位运行,严重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有的带病运行,这样势必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失事,将会造成惨重损失。一些防工程存在着堤顶高程偏低、堤身断面单薄、土质差、堤身堤基渗漏严重等问题,加之防汛备料不足,致使洪水期间不少堤段将产生管涌等渗透破坏,甚至有溃堤的危险。

(二)资金投人不足,重建轻管,工程效益降低。由于水利工程缺乏维修资金,致使很多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特别是不少病险工程没能得到及时除险加固,工程效益锐减。

(三)水利工程配套不全,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由于生产方式改变,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只重视枢纽工程的建设,而忽视了配套工程,致使受益范围窄小,影响了灌溉面积的正常发挥。如一些水库只重视枢纽工程,而忽视了对渠系配套的建设和管理,造成渠道淤,致使每到放水季节,上游淹死,下游旱死,渠水白自流失,影响了灌溉效益的发挥。

(四)机械设备流失,老化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管理,使原有的机械设备有的流失,有的已经老化,由于经费制约,还有些零部件已经损坏,无人修理,带病运行。如一些水利工程的排涝站、电灌站平时无人管理,导致变压器、输电线路等被盗,加之设备缺乏必要的维修,每到防汛抗旱季节,机器不能运转或带病运行,制约了工农业的发展。

(五)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一些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较低,造成了在执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一些小型水库管理人员广文化水平低,更换频繁,缺乏水库的管理经验,造成工程管理不善,财务管理混乱。更有一些水库无管理机构,无专管人员,造成水利工程毁损严重,乱扒、乱挖现象时有发生。

三、水利工程管理存在问题的弊端

自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村水利的管理有所放松,"重建轻管"使水利工程管理行业"不景气",管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制约了水利工程的发展。

(一)农民的经济意识观念增强,难以集中劳力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在五、六十年代,县级组织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每年都要抽调数万劳力从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而九十年代后,农民忙于经营或弃农从商,放松了水利建设,他们讲究经济效益。因此,难以抽调大批劳力兴建水利工程。

(二)管理不善,群众集体观念差,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

(三)自力更生精神不强,伸手向上要思想严重。有些地方无论是建水库、电站、渠道,还是堤防加固甚至管理都依靠上级拨款,无钱不干,等靠要思想严重。按照中央要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以群众自办为主,国家只能在器材方面给予适当支持。现在群众存在着一种偏向,国家不投资,水利没人搞,纯粹依赖国家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水利建设及管理。

(四)管理人员待遇低,无自,影响了工程的积极性。如县级小型水库管理人员的工资每月在200-300元左右,部分人员未参加养老保险,加之水库无财务自,水库一切开支都需由各所在乡镇政府统管,这样势必挫伤管理人员的工程管理积极性,阻碍了水库的发展。

四、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几点宏观措施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抓好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安全是保证工程正常运行,扩大再生产的关键。开展水利综合经营,搞好水费征收是实现以水养水,良性运行的重要途径。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理单位的生存命运。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先进的思想观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水利事业的强大推动力,谁先解放思想,不等不靠,勇于开拓创新,谁就能抓信住机遇,迅速发展。为此,我们务必加快转变六种观念:一是转变水利是单纯的公益事业、福利事业的观念,树立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观念。二是转变无偿供水的观念,树立不是商品,征收水费是实现以水养水,自我维持的观念。三是转变水利事业只姓"农"的观念,树立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服务、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观念。四是转变等靠要、吃皇粮的观念,树立试闯冒,依靠自己的观念。五是转变安于现状、守摊子的观念,树立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六是转变安于贫困、讲义不言利的观念,树立义利并重、脱贫致富的观念。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各水管单位要按照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广大水利职工的积极性的标准,解放思想,换活脑筋,大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借船出海、借智生财,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大力提高经济效益,使水利行业早脱贫,水利职工早致富。

篇9

从公关的发轫看,是从形象建设开始的。1903年“公关之父”艾维.李之所以要成立第一家公关专门机构正是为了解决当时“扒粪运动”给很多大企业带来的形象损失问题。这些企业的形象受损,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来做修复。用今天的术语,是危机公关让公关有机会得以产生。危机公关的核心就是为了修复受损的形象。即使追溯到19世纪处于萌芽状态的“便士报运动”和“报刊宣传运动”,其实也是围绕组织形象而展开的。

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目的是塑造组织形象”、“公共关系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形象”[1]组织的形象是组织行为在公众心目的再生和重现,在公众中塑造、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失去了公众的支持和理解,组织难以生存下去。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衡量组织形象的两个尺度。

公共关系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形象”而展开的。公共关系不是一种政治关系,也不是一种经济关系,评价尺度不是政治立场,也不是经济指标而是知名度、美誉度。所以组织形象是公关活动的轴心,所有的公关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轴心,离开了这个轴心,公关活动就偏离应有的轨道。

2.公共关系活动的本质是管理

国内外的学者都认可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不同的是:有人认为公关是一种管理哲学,有人认为公关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有人认为是关系管理,有人认为是传播管理、也有人认为是危机管理。

正是认识到公关活动的管理属性,所以很多人都从管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和认识它。最典型的是很多人都从“管理职能”角度去给公共关系下定义。如美国著名的公关学者斯科特.M .卡特利普(Scott.M.Cutlip)、和阿伦.H.森特(AllenH.Center),格伦.M.布鲁姆(GlenM.Broom)在其合著《有效的公共关系》(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第8版)一书中“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职能它建立和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的关系。”[2] 《有效的公共关系》这本书在西方国家久负盛名,在很多高校被当教科书使用,被“誉为公共关系的百科全书”,可见“管理职能论“在西方国家公关界是深入人心的。国际公关协会在给公关下的定义则是明确地肯定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公共关系是一项经营管理职能”至今未有任何人对这一定义提出异议,说明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是被全球范围的学者默认了的。

国内学者持此观点的也不是少数,汪秀英在《公共关系学原理与应用》中说“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管理职能和传播活动。” [3] 除此以外,还有香港中文大学的潘光迥、台湾的祝振华、李茂振, 大陆的学者王乐夫、廖为健、肖志成等。[4]

国内公关学界公认公关是“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经营管理艺术[5]。这种观点在各种教材和文章中屡见不鲜。

随着对公共关系认识的加深,近年来有不少的学者把研究视角转移到“公共关系管理”上了,代表性的书籍有:郭文臣的《公共关系管理》、徐美恒的《公共关系管理》、张宁的《公共关系管理(e时代公共关系丛书)》等一般理论。还有具体到行业部门的,结合行业特性来谈公共关系的如:王方华主编的《工商企业公共关系管理》、张东娇的《公众事务与形象:学校公共关系管理导论》、国外引进的则有由(美)斯托尔特(Stoldt,G.C.),(美)迪特默(Dittmore,S.W.),(美)布兰韦尔(Branvold,S.E.)编著的、而由易剑东、王晓禹谢敏等译《体育公共关系:组织传播管理》一书。不仅仅表现在专著上,近几年来直接论述“公共关系管理的”论文已有69篇。

在原有的“公共关系”后加上“管理”二字,表明公共关系的研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然而遗憾的是他们还没有触及公共关系的核心,因而没有产生“完美的结合”。

3.形象管理学是公共关系学发展的逻辑必然

前面我们论述了公关的核心问题是形象问题和公关活动的的本质是管理活动,顺利成章地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公共关系所要探讨的是形象管理的问题,是对组织形象的管理。所以把公关向前推进到形象管理学既是合符逻辑的,也是对公共关系认识深入之必然结果。下面再从实践层面论述形象管理学建设的必然性

3.1时代的需要。和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同,今天无形资产这种软实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无形资产主要指的是品牌、商誉、企业形象、创新能力等因素。硬件只要有钱可以购进,技术可以复制,唯有企业形象等软件难以模仿和复制,它是别人学不到、盗不走的又确实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资产。

3.2社会组织管理实践的需要。从现实中看,各种社会组织在管理活动中都是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建设的。从国家、城市、企业到各种社会团体,都在有意无意设计、传播、维护自己的形象、甚至弄虚作假也要给公众一个虚假的“好印象”。这是因为好的形象确实能给组织带来实惠。然而由于没有一套系统的、成熟的形象管理理论作为指导,致使有些人在实践过程中走了不少的弯路。社会上很多“形象工程”、“面子活”的广泛存在就是明证。一方面、形象建设、形象管理的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却是这方面理论的空白,这种矛盾必须得到解决,也应该得到解决。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6]

3.3公共关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公共关系进入到中国大陆已经快三十年了,这三十年除介绍和引进西方的公关理论以外,虽然也产生了不少立足于自己本土的理论,但是总的来讲,公关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相比还是滞后的。公关在高等教育中是“豆芽”课,学科层次偏低、学术阵地狭窄,国内至今没有一本真正的公共关系学术型刊物。公关必须开辟一片新的领域,这个领域应该具有广泛社会基础,在这个领域的学者内能明确自己的方向。笔者认为这个领域不是别的就是形象管理。

4.把公共关系学推进到形象管理学的重要意义

4.1更能明确该学科的学科定位。公共关系的到底属于哪一学科门类?恐怕连今天教公关的老师大多弄不不清楚,公关长期以来被边缘化,好像不能堂而皇之的摆上桌面,今天很多学校只是把公关当做一门选修课,开设这门课程大多是是在职业技术学院这一层次。到今天为止,发表有关的公关论文有4000多篇,但是全部分散在各种杂志上,都是在这些杂志上寻找那么一点点生存空间,是人家挤出来给你的一点点地盘。这说明做公关研究的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学术阵地,面对潜藏大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公关的生存空间却如此狭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当形象管理学建成之后,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和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教育管理、军事管理、工程管理一样,属于管理学的子学科,在管理类学科体系的位次明显提高。

4.2有利于公关理论的传播。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使用“公共关系”这一名称很容易遭到误解,误以为这门课程是教大家去“拉关系、走后门的”把戏,把公关理解成人情“攻关”。社会上大量的业广告都称为“女公关”,使公关蒙羞,如果使用形象管理学这一名称,则开宗明义,不会让人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开设管理专业的学校领导有动力、学生也有愿望学习“形象管理学”理论。打通了这一关节后,原公关的理论必然得到广泛的传播。

4.3有利于公共关系学学科群建设。有了形象管理学做为理论基础,再结合各行业的行业特性, 就可以产生一系列的行业形象管理学了,比如:高校形象管理学、政府形象管理学、企业形象管理学、军队形象管理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兴国.公共关系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5-30.

[2]转引自李道魁 现代公共关系学[M].北京.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3.

[3]汪秀英 公共关系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

篇10

2.1公共管理目标被改变

公共管理目标体制能够领导社会人员履行自己的责任,规范市场,维持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的稳步前进,对于社会公共管理的目标来说是实践的理论性基础但是,由于公共管理当中某些制度比较僵化,公共管理对于不良行为处置的方式比较单一,有关社会公共管理体制没有被合理运用,久而久之,公共管理目标就被简单化要求过高,单单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质量的体制反而会与公共管理目标相违背,在对社会公共场所进行管理时,忽视了公共管理目标的本质要求比如在管理市场经营活动时,由于商家没有对垃圾进行及时处理,市场管理人员除了让经营商罚款外,还取缔了他在该处进行商品贸易的权力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人员没有认清公共管理的目标性,反而将公共管理的目标性异化了,他认为罚款是解决这件事的主要方法,殊不知在这件事中,公共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市场经营人员的环保意识,仅靠惩罚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对市场的营业活动以及经营商家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所以需要灵活运用公共管理体制,促进公共管理目标完善化。

2.2公共管理目标出现偏差

公共管理目标出现偏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公共成员行为的偏差、计划执行时的偏差、经营活动的偏移由于社会成员思想上的偏差,会逐渐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他们是公共管理当中的主要参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会对公共管理造成影响,思想以及行为上的差距会对他们的职业道德、社会观念、社会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公共管理的目标计划是公共事业行使的战略性目标由于计划来源的不同,执行者的不同以及标准的不同,这些都会对公共管理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事务就是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所以企业的行为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目前由于企业在节制用水,环保等事务上没有处理好,企业的目标又和公共管理的目标具有一定的联系性,所以也会使公共管理的目标异化。

3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规避

3.1增强公共管理当中的监管力度,有效避免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现象

政府一定要采取多元化的监控手段,对公共管理当中违背目标的行为进行严格管制,必要时可以采取处罚措施还要扩大监控的渠道,尤其要扩大信息传播的途径,对公共管理当中的绩效需要进行有效的考核,对于监管当中突出性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映,解决还要强化公共管理当中的激励约束机制.让社会人员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公共管理目标而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这不仅能够加大使命感,还可以增加人们对于社会的归属感,只有团结,才能制胜。

3.2提升公共管理中目标的相容性,避免目标异化现象的出现

让每一个社会的参与者都成为社会的决策者,将自己的爱好以及目标和公共管理的目标对应起来,将社会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有效融入社会公共管理的事业当中对于自己的责任以及义务要合理刘待,不可以推卸社会责任,因为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主体是社会人员,所以需要扩大沟通以及信息化的途径,为了公共管理的目标而奋斗。

3.3提升社会人员对于理论化的理解程度

公共管理者背负着社会的责任,所以对于执行者来说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他们对于公共管理目标理论具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求具有一定的职业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以及公正意识当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违背时,要注意顾全大局,可以主动地为了公共社会管理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利益的相同性能够降低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程度。

3斗公共管理目标制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公共管理目标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标体制制定不完善造成的,所以应该要在符合公共社会对目标进行有效制定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高,同时还要注意目标是不是和市场以及企业违背,如果是,就要做出调整。

4规避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意义

篇11

一、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利益冲突

利益相关者主要指的是企业的经济利益的直接受益者,或者是企业利益的间接受益者以及相关受益群体,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市场经济利益目标,这个原因将他们捆绑在一起,当其在利益诉求过程中,他们为了考虑自身的利益,会出现意见不统一,发生分歧等现象,使得其作为维护相关利益的行动不同,如果发生上述现象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很容易产生相应的利益冲突,因此,当产生经济冲突和矛盾时,要站在不同相关利益者的角度进行利益问题的考虑和解决。因为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当中地位不同,使得收益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目前很多企业的相关利益者范围在不断扩大,有些企业是为了协调企业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主动性[1],实施让部分员工可以购买或持有一部分企业股份,使得企业员工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发展管理当中去,有效提升了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二、利益冲突中产生的舞弊行为的表现形式

当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冲突和矛盾时,不仅关系到某个单方面的利益,同样关联到企业各个发展环节和部门之间多方面的利益冲突,因此,利用冲突产生的舞弊行为的表现形式是涉及到企业发展多方面的表现形式。针对企业的发展运行环节来说,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相应的利益冲突,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运行合作环节可能会出现利益冲突,以及产品在配送和销售两个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利益冲突;针对舞弊行为的范畴来看,舞弊行为存在企业发展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当中,通常以偷账和漏账等舞弊行为达到自身的目的,或者通过自身的权利接受贿赂,以此帮助他人完成相互的利益需求,企业的股东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利进行舞弊行为,以此来侵占企业的资产,从而产生利益冲突。在舞弊者准备舞弊之前,一般都会制定相当严密的舞弊计划,利用较为隐秘的手段来达到自身所需的经济利益,进而达到舞弊的行为;与其他的非法行为相比较,舞弊行为是有目的性而采取相应的行为,不同的舞弊者利用的舞弊行为不同,促使其利益在表面上构成和谐关系,使其不容易被人察觉。

三、法务会计治理舞弊的功能分析

法务会计的服务氛围和对象很广,因而法务会计为了实现服务对象的目标,使得其治理舞弊手段的多样化,呈现出不同的治理特性,使得法务会计的功能多样化,以下几个方面是法务会计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的舞弊治理手段,首先,针对企业财务报表出现问题,可以对服务对象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其指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提出相关的现实证据;其次,法务会计向服务对象提供已经经过交易或者相关事宜,以及获取和损失的经济效益,并且告知其发生的时间等方面信息;最后,法务会计根据相关实际依据得出相应的调查报告,为服务对象争取相应的经济效益赔偿[2]。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法制社会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法务会计对舞弊行为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就目前企业的舞弊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为企业内部审计和会计事务发展的引领方向,根据不同相关利益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出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冲突,一方利用相关的舞弊行为对另一方进行侵占相关经济利益,法务会计通过专业角度进行分析舞弊行为,进行相应的舞弊调查和诉讼,为损失经济利益者寻找处理方式,维护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利益,以及协调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12

1.2螺杆启闭机的介绍

螺杆机一般是指在水工建筑物过水孔道上面起着控制水闸作用的中小类型的启闭水利设备,这是用提升的方法来实现开启和关闭水闸,最后实现对水位和调节流量控制的功能。螺杆机曾经广泛应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其主要的优点是:构造简单、体积小、封闭、牢固可靠、方便管理及养护。当然,它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是因为没有减速程序或者减速的程序比较少而使得启闭能力受到了限制,进而使得常用的吨位也比较小。另外,螺杆机容易发生螺杆被压弯的现象,这样就会极大地影响闸门的启闭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小型螺杆式的启闭机大多是用手摇的,而没有用电动,那么它的启闭速度也必然会受到限制。

1.3液压启闭机的介绍

水利水电闸门中的液压启闭机是使用液体的压力进行能量的传送,继而来控制闸门的打开与关上。一般来说,启闭机是水利工程中比较常用的一个设备,由于液压启闭机需要具备管理方便、运行可靠以及节约资金等优点,所以它将来必然会替代传统的卷扬式启闭机与螺杆式启闭机,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液压提升机运行的工作原理主要有:驱动液压泵通过电机组成工作压力,回水阀,然后通过液压介质的预设组液压缸的工作压力在栅极驱动器和活塞杆进行连接,最后形成电能、机械能、压力能、机械能的能量转换过程。

2水利水电闸门启闭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更新改造的工作比较滞后

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只要东西还管用就用,直到坏的不能用了再考虑更换新的设备,在闸门启闭机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更是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大约有1400多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存在着闸门以及启闭机超期服役的情况,这个数目占工程总数约80%,情况非常不容乐观。因为延长服务,闸门及启闭机老化现象非常严重,维修和操作过程不到位,我国水利水电闸门长期处在恶劣的运行状态,这直接地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工程效益。

2.2不能适应流域规划调整的需要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运行的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流域规划的布局也应该适时进行调整。我国现今少许的水利工程闸门启闭机不能达到运转的基本要求,需要进行更新改造。另外,伴随着水库规模的逐渐扩大,大多数原来小型的工程都扩建为中型的工程,但是闸门启闭机却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没有与工程规模进行科学合理的配套,这也是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的一大隐患。

2.3闸门和启闭机设计的标准比较低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我国的水利行业标准与规范也得到修订与完善。根据新的标准规范审核现在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发现有很多闸门启闭机的安全标准大幅度低于规范的标准,有少许的闸门启闭机仍然是处于报废的运行状态。此外,大中型水利工程在全国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机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启闭设施老化的速度。还有一些启闭设备产品,因为早已经被淘汰,不能进行正常的维护,因此只能处理日常的操作,更不要说提高安全运行的水平。有一些闸门启闭机由于条件的限制,项目建设期,在门的选择、材料和转速匹配以及封闭设施的标准要求相对较低。我国至今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混凝土闸门与木闸门,和这些混凝土闸门、木闸门相配套的启闭设施多数都是因陋就简,并且是手动启闭的,这严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适应不了现代水利工程运行的需要。

3水利水电闸门启闭机的管理与维护

3.1启闭机的检查工作

要想闸门启闭机发挥最大效用,检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所说的检查包括定期检查、经常检查以及特别检查。检查工作是专业的人员用眼看、耳听及手摸等方法来对工程设备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一般来说,定期检查是在每年的汛前或者汛后进行的;经常检查则是每月不少于1次;专项检查是当风暴、洪水、地震或其他事故发生时,及时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地区加强检查。在进行设备检查的时候主要检查以下内容:油路通畅与否,油量或者油质是否符合规定要求;闸门启闭机能否灵活运行且制动准确,有没有腐蚀现象或者反常的声响,零部件有没有裂纹、缺损以及磨损;线路正常与否,接头牢固与否,安全保护装置是不是动作准确并且可靠,还有指标仪表的指示是否正确;钢丝绳的两头连接之处是不是发生不牢靠、有结、扭转、腐蚀以及断丝的现象,各个滑轮之间有没有压边以及偏角过大的情况,另有松紧是不是适度等。最后,还需要检查,接地方式是否正确、可靠,绝缘电阻值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以及防雷设施是否安全可靠等。

3.2启闭机的维护工作

通过上面的阐述,发现在水利水电闸门启闭机的管理维护中主要存在着超期服役、更新滞后、老化严重、标准低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不能够适应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观上存在着重建设而轻管理的观念,水利水电运行维护的经费没有得到保障,制度不健全完善,责权不清楚,同时管理人员也缺乏现代的管理知识,管理工作不科学规范。另外,进行运行维护的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许多的操作人员没有经过岗前的技术培训考核就开始了操作,结果可想而知,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提升架和螺旋变形,以及开裂的现象不在少数。

篇13

1.1BIM简介

信息建筑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uildingInformationModel)是以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即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以信息为突破口,对其物理和功能属性进行数字化表达,打破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阶段之间的屏障,使设计、施工、运维中各种过程和结果信息始终整合于一个三维模型数据库中[1],帮助实现建筑信息的集成,减少各种项目问题,避免无端浪费及争议,实现工程建筑信息透明化和准确性,实现实时共享,便于各环节、各参与方之间信息地传递,并且不断在更新、丰富和充实。

1.2BIM的发展历程

1975年,乔治亚理工大学教授、“BIM之父”ChuckEastman提出未来可以对建筑体以计算机系统仿真,并命名为“BuildingDescriptionSystem”系统,BIM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2]。20世纪80年代后,芬兰学者提出“ProductInformationModel”系统,1986年,美国学者RobertAish提出“BuildingModeling”。2002年由Autodesk公司提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这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新的重大突破,但尚停留在学术研究领域,缺乏实践案例,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的高速发展,采用64位引擎GPU的专业绘图芯片同多核处理器协同作用,可执行类并行计算机运算,BIM研究和应用得到突破性进展,全球三大建筑软件开发商,都推出了自己的BIM软件,BIM逐渐成为产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力工具。2004年正式进入中国。此后很长时间内,BIM经历一个很缓慢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大型项目的增多、国内外合作更加密切,近十年迎来了我国BIM技术的较快发展,业内对BIM的认可度逐步提高,应用范围日渐扩展,同时也面临着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1.3BIM的技术特点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基本特点[3]。(1)可视化:“所见即所得”,建筑物得到更加直观的清晰表现,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呈现效果图,便于在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进行沟通、讨论、决策。(2)协调性:在项目施工前期,综合各个专业的设计图纸自动检查,进行碰撞检测,系统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4],并生成报告,将问题解决在设计阶段,避免在施工阶段发生冲突,协同施工进度计划、便于物业化管理。(3)模拟性:在方案和施工阶段可以进行各种模拟,除了三维模型外,还包括4D模拟(3D+发展时间)、5D模拟(4D+造价),如模拟组织施工,节能模拟、进度模拟、造价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消防人员疏散模拟、地震逃生模拟等[5]。(4)优化性: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较高时,现代建筑物的复杂性大多超过了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极限,参与人员的能力无法掌握所有的信息[6],必须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帮助,BIM技术即具备这样的优势。(5)可出图性:可快速需要的各种生成平、立、剖图纸,生成明细表,及体积、面积等数据,并且“一处更改,处处更新”,避免传统2D绘图由于疏忽带来的遗漏,造成实施中不必要的损失。

2我国水利工程运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传统管理手段存在局限性

我国中小型水利工程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多集中在较为偏僻的地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仍以传统的纸质资料和CAD图形作为信息载体,对工程资料进行保存、归档、调用,来保存信息进行设备管理,这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六七十年代所建的众多闸涵,很多是纸质手绘图纸,并且由于年代久、易丢失、材质脆、难储存、字迹辨识困难,其中很多工程只能找到部分图纸,这些资料很难完整表达工程的具体情况。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在逐步完善电子图表影像资料和推进数字档案工作,可是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还是以相对静态的、独立的传统粗犷形手段为主,信息独立,难以关联、整合,很难将工程管理工作系统化、动态化,影响了工程工程运行管理和维养作业的效率及质量,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2.2运维过程中存在技术障碍

一般水利工程建筑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可能只需要0.5~3年时间,但交付使用后,运行、维护、改善和更新的时间将长达20~100年。工程的维护运营阶段占有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绝大部分,工程运维涉及工程管理方、水利勘察设计院、工程施工建设单位等多个专业或团队,多方之间很难对工程做到及时有效地协同管理,工作内容烦琐、效率较差,如在传统的物业管理中采用指派联络员填写表格、参照工程现场照片示意、情况说明等自成体系的独立管理模式,信息相对孤立,各个专业之间沟通不顺畅,信息流动性差,存在一定的技术对接障碍。

3BIM技术在运维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维养更加智慧、高效。随着BIM应用的越来越多,水利工程的运维管理也在逐渐遇到机遇和挑战,工程运维管理与工程的设计、施工一脉相承,将BIM模式嵌套入工程运维管理之中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水利工程运维管理效率,在现行的物业化的维养方式的基础上,将BIM模型与之相结合,对于在设计、施工阶段已装配了BIM系统的水利工程,可以实现BIM技术地直接对接管理,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水利工程,可以尝试将BIM模式地工作思维渗透到其运维管理工作之中,根据具体条件,分阶段推进BIM化管理。

3.1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前

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前,利用BIM良好的可视化和协调性特点,能够更形象、准确、全面、快速地掌握和传递工程运维管理信息。现行的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模式,在每年维修养护项目开始前,根据工程情况上报维修养护方案,审批后进行公开招标、签订合同、施工单位组织施工、竣工验收。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工程情况,管理单位需要与设计院和施工方进行多次接洽,而BIM技术具有“所见即所得”得可视化效果,将岁修养护需求、方案等通过参数化赋予在三维模型的族构建中,工程得到更加直观的清晰表现,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呈现效果图,利于相关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在维修养护施工前,通过4D模型(三维模拟叠加项目的发展时间)和5D模型(4D模型叠加造价)模拟组织施工,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工序安排来指导施工。这样将技术设施、工艺做法、用料、工程量、资金预算等问题信息打包集成,便于管理方同设计院、施工方等各方精准、高有效对接,利于工程后期管控。

3.2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过程中

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过程中,统筹调度工程的进度、成本、质量与安全管理。在进度管理方面,通过不同颜色来细分标注施工状态,将计划施工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生成时间轴,及时调整施工进度并形成记录,提高速度的总体控制。利用BIM技术形成成本控制,通过添加施工日志、工程量月表、项目清单、明细表等信息,实现成本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施工人员、实施时间、新增或更换的配件信息等及时上传到BIM中,形成质量和安全工作的动态记录,提高质量与安全管理时效性、可溯性。基于BIM技术建立的协同工作的平台,有利于各方面人员或团队可协同合作,例如在出现现场变更问题时,一方在授权内做出的变更可同步到其他参与方,具有“一处更改,处处更新”特性,协同施工进度计划,BIM技术模型能够打破CAD时代各专业独自作业、工作流线交错复杂、设计难以更改的壁垒,有效避免了传统2D绘图由于疏忽带来的遗漏,造成实施中不必要的损失,便于物业管理,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

3.3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