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青铜器的价值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金石字画”,在诸多收藏品之中,排在首位的“金”指的便是青铜器,青铜器的价值源于其悠久的历史渊源。
“贵贱之分始于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先秦时代,青铜器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且被铸成礼器,教化万民。
先秦之后,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和铁器的广泛使用,青铜器逐渐被取代。而到了汉代之后,基本上所有的青铜器都因为历史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失去了存在意义。基于此,有研究者表示,自汉代以后,再也没有青铜器,之后的青铜器皿,都是仿品。
所以,收藏青铜器,不仅拥有一件千古传奇的物体,更是体会一段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群分类的起始。一个收藏家如果开始收藏青铜器,那其应该算是站到了收藏的顶端。
在今天,虽然因国家政策法规的限制,青铜器收藏处于低谷,但其价值依旧在一路攀高,甚至一些重器能够如房产等一样当成银行抵押物。
但是,青铜器市场也如同整个收藏市场一样,鱼龙混杂,仿制品、赝品充斥其中,许多商家开始打出回流文物的“幌子”,但事实上,回流的青铜器真假混淆,造假现象猖獗。
一些不法商人用旧铜部件拼凑成整器,或用旧薄铜片贴在器物上,这种类型的假货成交量可占到真货的70%上下,但是购买者花的却是真品价格。
此外,目前高仿品技术也大大提高,过去认为红锈斑不能造假,因红锈斑里由结晶体组成,而这一难题也已得到突破,令水锈斑、蓝锈可达到真假难辨的程度。
由于市场没有细分,文物出处不明,也助长了仿造青铜之风,出现了市场假货比真品多的现象,一般的古玩市场很难买到真正的青铜器。无可估量的空间
2006年,西周青铜器“周宜壶”在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会上以2640万元成交,创下内地青铜器拍卖纪录。2007年,纽约苏富比推出了纽约水牛城Albright-Knox艺术博物馆旧藏品专拍,其中商代晚期青铜带盖方幸810.4万美元的高价成交。也是在同一年,香港苏富比征得当年圆明园流散的十二生肖马首铜像,拍卖成交价高达6910万港币。
事实上,青铜器受国家文物部门保护,不准随意在市场交易和上拍,其市场并没有放开,每年少之又少的青铜器拍卖,是相关部门依据《文物法》操作的,上拍必须是1949年前出土的,并有明确的流传著录,再者,便是从国外回流的青铜器件。
篇2
1 加氢前反应器的工作原理
来自上游工序的反应气体(苯和氢的混合气体)由顶部进入加氢前反应器,经过装填催化剂的换热管内,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苯与氢气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反应式为:C6H6+3H2C6H12+Q,混合气体由底部排出,进入加氢后反应器继续加成反应,全部转换成环己烷。
反应产生的大量反应热,通过与壳程介质(导热油)进行热交换,被强制导出,以控制反应温度。
2 加氢前反应器的结构
加氢前反应器的型式为立式列管式反应器,设备直径为 φ2600mm,反应管为φ25×2×4500mm列管,共计4955根,换热面积为1634m2,换热管内装填催化剂,约7.64m3。为使整个换热管内温度均衡,保证加成反应的顺利进行,在壳程中间设置一个中间管板,将壳程分隔成上、下两个腔,每个腔各设置两个导热油进口和两个导热油出口。导热油进口处设置防冲挡板,用以防止导热油冲击换热管,导致换热管振动和磨损。折流板的形式为圆盘-圆环形,壳程上、下腔内各设置5块折流板,折流板间距为275mm。
加氢前反应器主要由管板、筒体、上下管箱及换热管束等部件组成,其结构见图1。上下封头采用椭圆封头,上封头反应混合气进口设置气体分布器,下管板下侧面装有丝网和格栅等组成的填料支撑。
3 加氢前反应器的设计
3.1 设计参数
主要设计参数如表1。
3.2 介质特性
(1)苯。苯为中度危害、易爆介质,当用于确定压力容器密封性、致密性要求时,苯应列为高度危害介质。
(2)氢气及氢腐蚀[1]。氢气为易爆介质。当压力容器的设计温度大于或等于200℃且与氢气氛相接触时为氢腐蚀环境。
处于临氢状态下操作的压力容器,氢会进入钢材,进入量随着操作温度和操作氢分压的提高而增加,钢中的渗碳体(Fe3C)和不稳定碳化物析出的碳与氢反应生成甲烷,导致钢材破裂,这种现象称为氢腐蚀。
3.3 材料选择
由于加氢前反应器管程的设计压力、温度都较高,且处于临氢状态,对于加氢前反应器的设计,材料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加氢前反应器能否正常运行。
碳素钢在425℃以上、C-0.5Mo钢在475℃以上长时间使用时,钢中的渗碳体会自行分解析出碳原子,这些碳原子先以微细的点状形式出现在金属内部,此后逐渐聚集长大成较粗的颗粒,产生石墨化,从而使钢材的强度下降,塑性和韧性降低,引起钢材的脆断。[1]
铬钼钢具有良好的抗氢腐蚀能力,其高温持久强度极限和蠕变极限也较高,因此在高温高压临氢环境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工程设计中,应根据容器的操作温度(另加20℃以上)和氢分压从纳尔逊曲线(美国API RP947《钢在氢环境中的操作极限》)中查取相应钢的类型。
本设备的材料选用情况见表2。
3.4 催化剂支撑
催化剂装填在换热管内,采用两层丝网及支撑格栅支撑。这种支撑方式结构简单、加工容易、装卸方便、阻力降小。
在下管板下侧铺设一层2目和一层5目的不锈钢丝网,丝网被环形密封条和支撑格栅压住(图2),紧贴在下管板上,环形密封条和支撑格栅与下管板之间采用螺柱联接。为了安装、拆卸方便,环形密封条均分成6块,支撑格栅分成12块。
环形密封条和支撑格栅与下管板的连接结构如图3所示。
3.5 管箱结构
根据加氢前反应器操作程序,在投入运行前需将丝网、支撑格栅等固定在下管板上,然后在每根换热管内装填催化剂,催化剂尚需定期更换,所以,从操作的角度来讲,管箱采用可拆式的比较合理。
虽然由于设备直径较大,采用法兰联接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大直径法兰加工时密封面的平面度要求很难保证,导致其密封性能很难保证,容易在操作时出现泄漏,且大直径法兰造价较高。
(2)大直径法兰的密封垫片制造困难。但在制造时严格控制质量,仍能够保证法兰平面度的要求。垫片采用缠绕式垫片,缠绕式垫片具有多道密封作用,且回弹性好,对密封面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要求不高,这有利于解决法兰密封性能的问题。
所以本设备仍采用凹凸面带颈对焊法兰联接的管箱结构。
3.6 换热管的布置
换热管的排列形式为三角形排列,管间距为32mm。
由于固定环形密封条和支撑格栅的螺柱需占据部分换热管的位置,布管时,在开螺柱孔的位置不能布管,所以设计时,应首先确定环形密封条和支撑格栅的结构,这样在布置换热管时才能正确预留出设置螺柱孔的位置。
3.7 上、下管板结构
如采用兼作法兰的管板结构,操作时管板的微量变形将影响管板法兰的密封性能,对于大直径的设备,其作用将较为明显。且法兰力矩对管板的影响也较大,经过计算,本设备如采用兼作法兰的管板,则管板厚度为260mm;采用不兼作法兰的管板,则管板厚度仅需100mm。
由此可见,为了提高设备工作过程中的密封性能,减少法兰力矩对管板的影响,降低制造成本,采用不兼作法兰的管板结构较为合理。
本设备上、下管板采用不兼作法兰的管板,管板为碗形锻件,其与管箱筒节(管箱法兰颈部)的连接采用全焊透双U形坡口的对接焊接型式。
3.8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
换热管与管板的焊接接头的强度和密封性是换热器设计的关键点之一。对于密封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承受振动或疲劳的场合、有间隙腐蚀的场合、采用复合管板的场合,一般采用强度胀加密封焊或强度焊加贴胀的连接型式。[2]
由于本设备设计温度、管程设计压力较高,且管板与换热管的拉脱强度和密封性要求亦较高,所以上、下管板与换热管采用强度焊加贴胀的连接型式(图4)。这样,既能满足设计压力、设计温度的要求,也能满足强度和密封性的要求,同时避免了设备在工作中出现振动、间隙腐蚀等影响换热管与管板焊接接头强度和密封性的情况。
中间管板的作用是将壳程分成上、下独立的两个腔,考虑制造工艺等因素,中间管板与换热管的连接采用强度胀的型式(图5)。
为了保证丝网能够紧贴在下管板下侧面上,要求换热管端部与管板面平齐,并在焊接后加工平整。换热管与管板的焊接接头高度一般不得小于换热管壁厚的1.4倍,根据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的要求,对于φ25×2的换热管,其值应为3.5mm。为使换热管与管板的焊接接头底部能够焊透,不出现未焊透和未熔合等缺陷,并使熔敷金属填充量最小,即坡口截面最小,将管板上的管头坡口定为半U形的型式。
此外,为了保证制造过程中的焊接质量和密封性能,对管头的焊接及胀接提出以下控制要求:(1)换热管与管板的焊接分为两层,在焊完第一层后进行磁粉检测,合格后再进行第二层的焊接。(2)胀管采用柔性胀。
3.9 强度计算
管箱封头、管程容器法兰、壳程筒体以及开孔补强等强度计算依据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和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进行,根据SW6-98《压力容器强度设计软件包》计算结果,确定各零部件的计算厚度和名义厚度。
由于固定环形密封条和支撑格栅用的螺柱占用了部分换热管布管位置,导致管板周边不布管区无量纲宽度k值大于1.0,管板计算不能按GB151-1999进行计算,按GB151-1999的要求,可按JB4732附录I给出的方法进行计算,根据SW6-98中管板计算方法按JB4732-95的方式进行计算,得出管板厚度。
3.10 设备制造检验的基本要求
设备制造检验的基本要求见表3。
4 结语
加氢前反应器自2008年投入运行后,运行情况一直良好。说明本设备的选材、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满足工艺生产的要求,可为同类设备的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3
大数据;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也在改变着商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运行模式。充分理解数据的价值,知道如何利用大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已逐渐成为大数据时代商业组织应具备的最基本思维。在这种数据驱动决策的思维模式下,不少情报学研究者从对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的模型、体系结构、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如2013年,中山大学黄晓斌教授率先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并分析了该模型的结构和作用[1]。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如IBM、亚马逊、谷歌、微软、沃尔玛等,开始重视大数据竞争情报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建设的尝试,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大数据的复杂性以及对大数据研究尚属于启动阶段,为确保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有必要建立一套面向大数据的竞争情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建设竞争情报系统,提高竞争情报服务质量。本文根据竞争情报系统的构成,围绕大数据带来的思维变化和当前竞争情报系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的评价框架,战略、技术和人3个方面相结合,构建体现大数据思维的竞争情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从功能覆盖、运行状态和用户体验等多角度出发,综合考察竞争情报系统,提升竞争情报系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竞争情报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竞争情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对于竞争情报系统及其带来的效益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从文献调查结果来看,国外对于竞争情报系统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信息系统质量评价,提出了不少评价模型。如McCall模型[2]、Boehm模型[3]、Perry模型[4]和Gillies模型[5],以及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一系列软件质量模型,如ISO/IEC9126、ISO/IEC25010模型等。而对于大数据系统的评价研究正在进行之中,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围绕CAP理论展开的研究。2000年和2012年,Brewer提出并完善了CAP理论,认为分布式系统应具备3个特性: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区容错性(PartitionTolerance),并且论述了这3个特性之间的关系和取舍[6]。此后围绕CAP理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Abadi提出在大数据时代,分布式系统除了有C.A.P特性之外,还应该考虑到系统的响应时间[7]。
国内对于竞争情报系统评价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1)绩效评价。张翠英,张静等根据竞争情报系统绩效的影响因素选择相应的技术指标体系,构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灰色模糊评价模型[8];邱均平等基于预期效用理论构建了竞争情报系统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9]。(2)软件系统评价。如侯丽从决策与情报系统的互动角度出发,探讨了情报系统三大子系统的评价方式,并构建了相应的竞争情报系统指标体系[10];胡桓构建了竞争情报系统软件可用性测评体系,并针对国内三大竞争情报系统软件进行了实际测评并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测评数据进行分析[11];(3)成果评价。如张志千,赵继伦在分析企业竞争情报成果的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从内容性、可用性、应用效果、用户满意度4个方面构建包含11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企业竞争情报成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12]。总的来说,国外研究成果比较多,但是这些评价模型总是想要以单个的模型广泛地应用于所有软件和信息系统的开发,显然难以直接应用于业务性很强的竞争情报系统评价中。国内的研究比较具有针对性,但是从文献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的评价研究欠缺。而大数据无疑会给竞争情报系统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针对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依然是一个开放的课题。
2大数据对竞争情报系统性能提出的新要求
维克托•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人们对待数据的思维方式发生了3个方面的变化:全数据而不是样本数据、接受混杂性而放弃精确性、关注相关性而放弃追究因果关系[13]。这些思维变化给竞争情报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性能大数据带来思维的第一个变化是全局思维:对全数据进行考察,发现趋势和主流,而不是深入样本数据进行局部探索。这对竞争情报系统性能提出了挑战: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容量来存储和处理全数据;另一方面,流程整合、信息挖掘和实时工作等新应用系统对竞争情报系统的带宽、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性能是竞争情报系统在大数据环境中生存的基础,既需要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升级硬件产品,在系统容量上实现提升,也需要采取更符合大数据处理应用的数据计算逻辑,增强系统的弹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容错性大数据带来思维的第二个变化是容错思维:忽略数据不一致带来的分析结果不精确性,快速获得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比精确度更重要。这要求竞争情报系统有足够的容错性来应对数据处理过程中因磁盘故障、网络故障、服务器故障等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容许一定程度的错误与混杂,用概率看问题,站在更高的层面来观察和分析数据,获得支持决策的知识和洞察力。
2.3智能性大数据带来思维的另一个重大变革相关思维:关注相关性而不是追究因果关系。这意味着更多的创新,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从关联事物中找到突破口,孕育新的事物。这使得竞争情报系统也要跳出线性思维的运作模式,提高系统的智能性,采用云计算、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智能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统计性的搜索、比较、分析、归纳,并对事物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主动、立体、逻辑地分析,帮助人们提前发现事物的规律,预测事物进展的趋势,早人一步提出创新性的决策。
2.4安全性大数据作为企业最宝贵的核心资产,它的安全需要强有力的保障,避免病毒、攻击、非授权的访问与泄密。目前对大数据安全的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如2013年澳大利亚政府明确提出了将个人隐私保护和安全性作为衡量大数据处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必须做到对企业敏感数据的安全监管,包括企业交易数据、合同信息等隐私或者敏感数据,有能力保护企业的敏感数据不被有意或无意的泄露出去。
3面向大数据的竞争情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竞争情报系统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系统,除了上述对大数据思维的考虑之外,还需要考虑竞争情报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情报保障能力以及使用者的感受考虑进去。下文先从竞争情报系统的构成出发,探讨竞争情报系统的评价思路,然后将大数据的特性考虑进去,在综合其他文献提出的指标的基础上,设计出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3.1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的评价思路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以信息网络为手段、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企业竞争战略决策支持与咨询系统[14]。由此可见,竞争情报系统由战略、技术和人3个方面组成:①竞争情报系统要服务于企业战略,要满足或者超越企业决策支持的期望和需求。②竞争情报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软件系统,要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才能胜任竞争情报任务,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③竞争情报系统的服务对象是人,包括开发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建设竞争情报系统的目的是以人为本,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构建功能强大的软件信息系统,为满足和超越企业战略需求提供足够的情报支持。因此,我们不能仅从系统的技术性能表现来判断系统好坏,而要从多个角度来综合衡量:(1)战略保障角度。主要考察竞争情报系统是否能够根据企业战略的具体要求,搭建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构架,提供足够的竞争情报能力,满足或者超越企业决策支持的期望和需求。(2)运行状态角度。主要考察竞争情报系统的技术性能状态。技术是竞争情报系统运行的基本保障,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必须要有足够的性能表现才能应对海量的复杂数据。在评价时,要深入到技术层面,考察各个功能模块的性能表现,从细节上衡量竞争情报系统的好坏。(3)用户体验角度。主要考察管理者和用户对竞争情报系统的使用感受。竞争情报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人的感受是决定其效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也是进行系统评价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根据上述描述,我们对竞争情报系统的评价思路进行了归结,如图1所示:从评价过程来看,采用由表及里、主观评判与客观测量的评价策略。先评价静态的东西,考察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构成,然后深入到每个功能模块,测量其性能表现,再从用户的角度,根据用户感受对系统进行补充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改善和提高竞争情报系统的质量,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有内反馈、外反馈和跨域反馈,如图中虚线所示。其中,内反馈是指前向的直接反馈,如功能评价后,发现问题,反馈到情报规划层,修改或补充系统功能;外反馈是指从评价结果到大数据情报系统的反馈;而跨域则是不同的领域之间的相互反馈,如根据用户评价的结果,调整系统的技术指标等。根据图1可知,该评价思路中有3个评价过程:(1)功能评价。评价纸面上的东西,即评价竞争情报系统所具备的功能、数据处理类型、提供的文档、制定的流程和安全管理的规范等。(2)性能评价。性能评价是对竞争情报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价,该过程需要统计系统日常运行的记录数据,包括网络流量、响应时间、故障恢复时间等。这些因素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质,是系统性能状态的数据表征,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系统的真实质量。相对来说,技术性能视角的评价更为科学、客观和颗粒度更细。(3)用户评价。用户评价主要是从情报系统的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视角来考查系统的质量问题,由管理者和使用者根据系统在竞争情报业务流程中发挥的功能效用的使用体验,对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的质量进行评价。
3.2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上节提出的评价视角和评价过程分析,我们将竞争情报系统的评价指标划分为3类:功能性指标、性能指标、用户指标。在这3类指标中,我们力图突出大数据的特性,提出符合大数据思维的竞争情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3评价指标的度量从上述对评价思路、评价视角的分析来看,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的评价与一般的软件系统评价有很大的区别:
3.3.1评价指标多层次多视角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的评价涉及到多个阶段,从总体到细节,由外至里,划分为3个不同的评价过程。每个评价过程涉及的因素众多,指标体系呈现多视角、多层次结构。
3.3.2主客观评价相结合除了技术性能中部分指标之外,其他指标为定性指标,有一部分指标需要依靠主观评价得出,如用户体验视角的评价指标。对于客观指标,主要的手段为专项测试,针对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的某个属性,采用专业技术进行单项测试,检验系统在某个功能上的性能表征。如系统的TB可以通过测量系统的平均等待时间内响应次数,然后除以测量次数,即可得到客观的数据值。表2是部分三级指标的度量方法。对于主观指标,主要手段有两种:专家打分和问卷调查。专家打分邀请竞争情报方面的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竞争情报工作者对系统的功能、设计进行评分,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灰色评价法或神经网络法进行综合评判;问卷调查则是将设计好的问卷发送给竞争情报从业人员,让其回答问题,根据回答问题的结果进行评分。专家打分表部分如表3所示。
4结束语
本文从战略保障、运行状态和用户体验3个角度出发,结合大数据思维对竞争情报系统的影响,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建立了大数据竞争情报软件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业务、技术和人对竞争情报系统的要求相结合,提取出不同的评价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系统质量的特点。由于大数据本身的复杂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大数据的特性体现得仍然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深入探究大数据的特性,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量化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统筹兼顾各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研究建立综合量化的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晓斌,钟辉新.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构建[J].情报杂志,2013,(3):37-43.
[2]JMcCall,PRichards,GWalters.FactorsinSoftwareQuality[R].TechnicalReportCDRLA003,USRomeAirDevelopmentCentre,1977,(1):1106-1113.
[3]BWBoehm,JBrown,HKaspar,etal.CharacteristicsofSoft-wareQuality[A].TRWSeriousofSoftwareTechnologyVol1[M].NewYork:North-Holland,1978.
[4]WEPerry.QualityAssuranceforInformationSystems:Methods,ToolsandTechniques[M].NewYork:JohnWiley&Sons,1991.
[5]AGillies.ModellingSoftwareQualityinTheCommercialEnvi-ronment[J].SoftwareQualityJournal,1992,(1):175-191.
[6]EricA.Brewer.Towardrobustdistributedsystems[C].Pro-ceedingsoftheAnnualACMSymposiumonPrinciplesofDistributedComputing,Portland,July,2000,(19):7-10.
[7]D.J.Abadi.ConsistencyTradeoffsinModernDistributedDatabaseSystemDesign:CAPisonlypartofthestory[J].Computer,2012,45(2):37-42.
[8]张翠英,张静.灰色模糊评价法在竞争情报系统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10,(1):81-85.
[9]邱均平,谢辉,李进华.竞争情报系统绩效综合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1,(4):481-486.
[10]侯丽.基于决策的情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05-108,104.
[11]胡桓.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竞争情报软件可用性评价[J].情报科学,2010,(3):434-437.
[12]张志千,赵继伦.企业竞争情报成果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4):53-58.
篇4
随着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检测技术的广泛开展,对妊娠早期的诊断准确率几乎达到99%~100%。然而当孕早期患者出现阴道流血和(或)腹痛等意外情况出现,提示有可能为异位妊娠或流产时,而超声检查又无法准确提示是否为宫腔内正常妊娠时,常需要连续监测血β-HCG,并至少要间隔48~72 h或以上时才能得出结论。1977年Milwidsky等[1]首次报道:EP患者的血清孕酮水平较正常宫内妊娠低,且孕早期血清水平稳定不需要连续监测。此后有研究表明孕酮的单次测定对诊断异位妊娠有很高的价值。因此,笔者设计了此次实验,为血清孕酮对异位妊娠及流产的诊断价值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09年6月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早期妊娠患者,采集对象标准:①尿妊娠试验阳性、停经40~50 d、伴或不伴腹痛及阴道流血患者、B型超声检查未能明确是否为宫内妊娠者;②停经40~50 d的早孕患者出现阴道流血,超声可以明确为宫内妊娠但不能明确胚胎发育情况者。以上两种情况需除外患者就诊时已出现生命体征不平稳、确定有腹腔内出血需急诊手术患者,并要求所选中对象能够按要求随访。对选中对象进行血β-HCG和血清孕酮检测,并跟踪妊娠结局。
1.2 方法
血β-HCG和血清孕酮使用放射免疫法由我院化验室负责检验报告。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68例患者分为三组:正常宫内妊娠19例,复诊后由超声提示为宫内妊娠并见胎心搏动,包括选择人工流产患者;异位妊娠28例,包括由手术证实及按异位妊娠进行保守性治疗患者;流产21例,包括难免流产和稽留流产。各组血清β-HCG及血清孕酮水平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三组间血清β-HCG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孕酮值在三组之间并不统一,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三组血清β-HCG、孕酮水平比较(x±s)
与宫内妊娠组比较,*P
3 讨论
相对于宫内妊娠,异位妊娠患者血清孕酮水平低早已被公认,但到目前为止,已确定较低的孕酮水平是原发于黄体功能不足及继发于异位滋养细胞产生的HCG或其他激素量不足所致。Daniel等[2]研究了输卵管生理与孕酮的关系,发现低孕酮者输卵管纤毛向子宫腔活动几率降低,电爆发发生率低,卵子停滞率高,从而导致胚胎异位植入,即黄体功能不全增加了异位妊娠的危险。β-HCG可提示滋养细胞的存在,血清孕酮则能够提供滋养细胞活力方面的信息。众多研究结果已证实,孕酮在妊娠8周前由滋养细胞及黄体分泌,12周胎盘完全形成后,孕酮水平迅速提高,但12周前血清孕酮水平在各孕周间无显著性差异,呈非孕龄依赖,可随机取样检测,并且当日获得检测结果,作为检测手段对预测妊娠的预后十分便利[3]。
较多疑为异位妊娠的患者因病史不典型、体征不明显,诊断困难,而且有些宫内妊娠的患者宫内孕囊出现较迟,即使在已停经6~7周时超声检查也可能不能明确宫内早孕,后穹隆穿刺也只有在出现了腹腔内出血时才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并且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均较高。异位妊娠诊断的“金指标”――腹腔镜检查,因为有创性及费用较高,并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次试验结果提示,在宫内孕囊未显像之前,血β-HCG值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但异位妊娠患者血清孕酮水平明显低于宫内正常早孕患者,有显著性差异。但异位妊娠患者与流产患者间的孕酮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考虑为大多数异位妊娠及流产患者绒毛滋养细胞活力差,胚胎多数发育差或已死亡的原因,使黄体功能下降,所以血清孕酮水平偏低。
对于血清孕酮水平诊断异位妊娠与宫内妊娠的分界值,目前说法不一。多数认为,血孕酮值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实验,笔者认为,应该提高对妊娠期血清孕酮水平诊断价值的重视。当血β-HCG水平升高提示妊娠时,低水平的孕酮则提示本次妊娠可能会出现不良结局(包括异位妊娠和流产),应引起足够重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条件者应住院观察,以提高异位妊娠破裂前的确诊率,也为其非手术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Milwidsky A, Adoni A, Segal S, et al. Chorionic gonadotropin and progesterone levels in ectopic pregnancy [J]. Obstet Gynecol,1977,50(2):145-147.
[2]Daniel F, Brennan MD, Sanjay Kwatra MD, et al. Chronic pregnancy-two cases of acute rupture despite negative β-HCG [J].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00,19(3):249-254.
[3]Pulkkinen MO, Jaakkola UM. Low serum progestenone levels and tubal dysfunction a possible cause of ectopic pregnancy [J]. Am J Obstet Gynecol,1989,161(4):934-937.
篇5
一、青铜器的文化价值
青铜器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是世界文明的标志。以艺术价值来看,中国青铜器精美的制作工艺世界闻名。青铜器又称“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红铜和锡制作的器具,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这其中属商代的青铜最为精美。在我国境内出土的大量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为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宝贵的证据。
青铜器的文化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历史性。多数出土的古青铜器都刻有铭文,表明该器物的名称、使用的场合或是主人的相关信息等,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如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毋鼎,因其鼎身刻有“司母毋”字样,所以命名为“司母戊鼎”。
高超的铸造工艺是青铜器的另一价值体现,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与技艺。如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据考古学者分析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再进行整体浇铸(百度百科)。如此鬼斧神工的铸造技艺也是对外传播中华文明的重点之一。
二、青铜器功用分类及英译策略
青铜器按其功用可分为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礼器等。作者实地考察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出的其中65个青铜器文物的名称英译,按其功用划分为食器礼器类、酒器水器类和武器乐器类,以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其英译的原则。
1.食器、礼器类名称英译
最常见的青铜器当属食器和礼器类的青铜器。上文中提到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属于礼器,即在古代用贵族在举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等礼仪活动中所使用的器皿指青铜器中的鼎、簋、觚、豆、钟等都属于食器或礼器类。
表1为中国博物馆食器礼器类青铜器名称及英译。不难发现,多数青铜器中文名称属难检字,这些汉字只在古语中使用,甚至是专门用来表示该青铜器名称的字。Backer(2000:21)就曾指出,源语文化文化专有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也许不存在于目的语中。况且在某些情况下,现代汉语中都没有对应的字,只能靠解释才能让今人明白其功用,在英语中更难找到对应的单词或短语。因此对这些青铜器名称的英译只能采取释意法或音译加意译法,如鼎既可以作wine-container(释意法)或Ding-vessel(音译加意译法)。但这两种策略都有其缺陷:前者虽指明了青铜器的功用,但不具有鼎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后者沿用了“Ding”的概念却不能让读者明了该青铜器的功用。若将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音译加意译再加注的策略则可以两全。如“簋”可译为:Gui-vessel(food container)。
2.酒器、水器类名称英译
作为青铜器的另一大类酒水盛器类,如爵、壶、尊等,这些名称虽用于古时,但对现代中国人来讲并不陌生。但具体到各个器具之间的差别,就不得而知了。针对旅游文本,方梦之、毛忠明(2003:274)认为,“旅游资料是一种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它的目的就是要让普通游客看懂并能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知识”。博物馆作为大众科普中心,有责任向包括外国游客在内的参观者介绍相关知识。但由于参观的时间限制,解释应当简洁明了,最好能在其名称中有所体现。如均是盛酒水的器具,爵、觯、觚等是饮酒器,一般译为cup,而像壶、尊、卣之类的盛酒器,一般译作vessel或wine Hu-vessel,Zhi-vessel等,并没有凸显其功用,甚至与上文提到的食器礼器类相似;有的音译因为译者没有仔细考究中文汉语拼音而造成误译,如“瓿”应音译为“bu”而非“bo”;而且对于饮酒器和盛酒器英译,并没有特别区别开来,翻译方法比较混乱。加注的方法同样适用于酒器类青铜器名称英译,也是较为安全的翻译方法,如Jue-vessel(wine cup),Hu-vessel(wine or water container),Jia-vessel(for wine warming)。另外,也可以用cup和container加以区别饮酒器和盛酒器。
3.兵器、乐器等名称英译
兵器、乐器及其它是青铜器的第三大类。各种武器乐器的差别较大,如表3,“戈”翻译成“Ge-dagger”,“铍”译成“Pi-sward”,“铙”译成“Nao-bell”。但“矛”在英语中有对应的“spear”,因此不必译为“Mao-spear”。青铜乐器“勾”因其是古代特有的一种乐器,直接用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即可。译为:“Goudiao(Musical instrument)”(原译音译错误)。
三、结语
中国出土的青铜器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在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良好载体。不同的青铜器有其独特的功用,因此博物馆青铜器名称英译应当根据其功用的特殊性遵循相应的英译原则,使用不同的英译策略。
参考文献:
篇6
1 青铜器陈列展示技术的重要性
博物馆加强青铜器展示技术,是其文物展示研究的核心内容。此项研究的重要性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提高文物保护质量。青铜器文物对于我国先秦历史文化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其文化与经济价值较高。但是青铜器展示经常对文物造成腐蚀性破坏,严重时甚至出现锈斑。所以做好青铜器展示技术改进,可以在展示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物保护质量,避免文物在展示中受到破坏。其次,有利于文物知识的传播。文物展示可以发挥历史文化的传播作用,为此,技术人员将更多文化元素投入青铜器展示领域,可以进一步提高青铜器展示的文化传播效果。最后,便于博物馆服务质量提升。文化服务理念的提出,能促进博物馆的整体发展,青铜器展示技术创新,可以很好地提高展区服务质量。
2 文物陈列展示主要技术措施
青铜器陈列展示不仅是其传统陈列技术的发展,也对新技术应用提出要求。
2.1 青铜器陈列展柜设计与安装技术要点
针对青铜器保护特点与展柜技术需求,其设计与安装技术要素包括展柜材料、密闭性、内部环境控制以及展示光照四项基本内容,其主要技术控制指标如下: (1)材料选择。展柜材料选择的主要原则,在于提高展柜耐腐蚀性与安全性。所以其主要材料应选择抗腐蚀性与金属强度较高的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材料,辅料应选择高强度橡胶或塑料,进行展柜设计与安装。(2)展柜密闭性。为避免空气中氯、硫等元素对青铜器产生腐蚀作用,展柜设计与安装必须柜体密闭性,防止有害气体进入展柜,或展柜内起保护作用的惰性气体流失。(3)内部温湿度控制。展柜内部温湿度控制,对文物保护起到重要作用。在常规状态下,展柜内部温度应控制在18~20℃,相对湿度控制在40%左右,才是青铜器最佳保存状态。(4)展柜内部光照控制。展柜内部光照可以很好地突出青铜器特点与艺术性,但是长期青铜器长期处于紫外线照射状态,会造成严重的老化现象。为此展柜内部应采用低紫外线冷关灯对文物进行照射,同时避免对相同部位的长期照射。
2.2 文物展示空间环境控制措施
文物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对青铜器,以及相关图片、资料进行展示的独立区域。展示空间设计环境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技术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环境舒适性三方面。首先技术环境设计措施。博物馆作为开放性文化单位,其整体环境受到参观人员、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为了避免因展示空间环境问题造成文物老化加速,技术人员在设计中采用一体化环境控制技术。其核心技术在于空间内温湿度与空气质量因素的监控、自动预报警以及自动运行调控设备过程。例如,当空气监控系统发现空间环境温度过高时,一方面立即报警通知技术人员检查空调设备;另一方面自动控制运行别用降温设备。其次,文化环境控制设计措施。青铜器文物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其精美的造型与金文文字书法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所以,如何让青铜器文化因素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得以体现,也是空间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青铜器展示空间文化元素设计理念,包括造型艺术与文字艺术两种表现形式。造型艺术即将展示空间的展柜、立柱以及其他设施采用青铜器造成,如四足铜鼎、青铜尊等造型形式,充分展示青铜器造型艺术美感。而文字艺术则需要在展示空间内,设置金文书法艺术展示内容,充分展现其书法艺术性。最后,环境舒适性设计措施。展示空间舒适性是博物馆服务性理念的主要体现,其设计要点在于展示休息区设置、符合人体力学台阶扶手以及合理的展柜高度设定等因素。
2.3 陈列展示空间历史环境再现设计措施
社会群体参观青铜器展示的目的,是通过对青铜器文物的参观了解先秦历史与文化特点,以及欣赏青铜器艺术。所以,在参观过程中,参观者除了参观青铜器文物外,还需要对其历史与文化环境,以及文物历史典故进行深入了解。所以,展示设计人员需要利用技术手段,对展示环境进行历史还原设计,充分展现文物的历史感。历史环境的再现对于技术人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设计命题,其主要技术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模型设计再现文物使用环境。部分青铜器在其历史年代有着特殊的用途与使用环境,如青铜酒器是先秦时期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器皿。所以,利用模式对酒器的使用环境进行再现,可以使参观者对于酒器的使用用途与方法有更加直接的认识。(2)多媒体环境再现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利用综合性元素对于文物使用环境进行再现,成为展示设计的主要技术措施。例如,青铜乐器展示设计中,技术人员可以使用多媒体音频技术,对乐器的音色、声音特点进行还原,同时循环播放仿制乐器演奏的音乐,使参观者对青铜乐器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青铜器展示还可以利用视频短片方式,对文物主人生平以及文物历史价值进行介绍,使参观者对文物本身及背后的故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是多媒体环境再现的主要方式。
2.4 新型文物展示技术应用要点
新型文物展示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青铜器展示质量。但是展示设计与安装新技术使用,需要注意的是:(1)实用性。新技术应用的目的是提高青铜器文物展示质量。所以,其技术应用必须注意实用性特点,即新技术使用必须以文物展示需求为核心,避免过度追求新技术造成的技术资源浪费。(2)安全性。无论是文物安全还是参观者的人身安全,都是展示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设计因素。所以,安全性设计理念必须在展示设立与安装过程内得到充分体现。(3)全体文化性设计。青铜器展示设计必须采用综合整体性的设计理念,减少因设计不当造成对整体风格的破坏,如对检测探头、电缆以及音箱等设备尽量采用隐蔽安装方式,或是对设备进行包装处理(如喷涂青铜色颜料),减少其对展示空间整体性的破坏。
3 结束语
青铜器在我国历史与文化传承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诠释了中华文明古国的传承意义。所以,我国博物馆文化展示将青铜器陈列展示作为其历史与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并改进了设计与安装工作措施,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展览方式,以便更好地发挥博物馆青铜器展示历史与文化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1. 前言
青铜器文物在出土前都已在地下埋藏数千年之久,一般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和损坏现象,青铜病一直是其中危害比较大的特殊腐蚀现象,染上了青铜病的青铜器,其腐蚀的蔓延与发展常常难以控制,不仅可能造成青铜器的表面铭文与图案发生损坏,甚至还会使器物发生溃烂或穿孔,造成器物解体。故而,研究青铜器的腐蚀原理是保护青铜器文物的重要环节。
2. 青铜器的腐蚀原因
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的成分是铜、锡、铅,同时含有极少量的铁、镍、锌、锰、硅、砷、磷等,中国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文物,其成分以锡青铜和铅青铜为主[1]。青铜器的组成成分使青铜器会向低能位化合物态矿石转变,青铜器发生腐蚀是自然状态下的必然现象。
当环境发生变化以后,尤其是当温度和湿度改变以后,青铜器就很容易出现青铜粉状锈,外界环境一般是青铜器发生腐蚀的主要因素。故而,当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从缺氧状态进入富氧状态时,腐蚀会很容易发生。
3. 青铜器腐蚀的机理
青铜器发生腐蚀的过程首先与外界环境相关,主要包括土壤酸碱度、水分、细菌、可溶性盐类的存在、以及大气中臭氧、氧气、一氧化碳的影响,甚至也包括近海盐雾、工业区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的影响。其次,青铜器发生腐蚀还与本身集体组成相关,大多数青铜器是铅、铜、锡的合金,金相组织内存在共熔体与共析体,以及游离的、分布不均匀的铅,这使得每一微区内的电位不同,从而形成了多组微电池,当环境潮湿或盐碱性、富含氯离子时,很容易发生较为强烈的腐蚀。故而,即使青铜器文物的时代相同,但由于地区差别、青铜器内所含成分差别等原因,青铜器的锈蚀程度与锈蚀物颜色都会出现差异,这也为青铜器腐蚀研究增加了难度。
一般来说,金属腐蚀过程是由于介质内的粒子吸附于金属表面并与金属原子发生化合造成的。如果反应的产物不稳定,发生了挥发分解,那么金属就会不断发生腐蚀,直至穿孔溃烂。从腐蚀形态进行观察可以发现,青铜器文物主要存在小孔腐蚀与全面腐蚀两种形态。
3.1青铜器文物的全面腐蚀
全面腐蚀指的是金属表面皆发生了腐蚀现象,腐蚀分布的均匀性不存在固定的规律,腐蚀类型基本属于微点池腐蚀。青铜器发生腐蚀后,首先出现的腐蚀产物是氧化亚铜――Cu2O,反映机理如下,阳极:Cue+Cu+,阴极:2H2O+O2+4e4OH-。
当阳极和阴极的区域比较接近,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氧化亚铜,覆盖在器物的表面。反应方程式如下:2OH-+2Cu+H2O+Cu2O。随着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扩散,氧化亚铜下方,铜离子和电子穿过氧化层向外部流去,氧化物的表面,铜离子直接形成CuO,或可间接变为碱式碳酸盐,反应机理如下:Cu2OCu+CuO,Cu2e+Cu2+,CO32-+2OH-Cu2+-2eCu(OH)2CO3。
3.2青铜器文物的小孔腐蚀
小孔腐蚀指的是从青铜器表面上的某一点发生腐蚀,并集中向器物深处发展。一般发生青铜病的器物表面都会出现腐蚀产物瘤,堆积着硬质的腐蚀产物堆,蚀孔表面常有暗红色氧化亚铜层覆盖其上,蚀孔的底部则会出现白色氧化亚铜。小孔腐蚀的作用原理如下:
在青铜器的表面层,当某一部位存在过量的氧气和水进入氯化亚铜层时,会和氯化亚铜发生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铜,反应方程式为4H20+O2+4CuCI2HCI +CuCl2・3Cu(OH)2。此外,当铜和环境中的氯离子间产生电化学反应时,也会直接生成白色的氯化亚铜腐蚀物和盐酸,盐酸又与氯化亚铜发生反应,产物为碱式氯化铜,与碱式碳酸铜发生反应,产物也为碱式氯化铜。故而,器物的表面会出现粉状的锈蚀,为水与氧气的进入提供了进一步的便利条件,导致锈蚀不断深入扩展,直至将器物毁坏。当青铜器物表面在铸件中存在裂纹、缩孔、表面不均及小孔洞等缺陷时,都有可能导致点状腐蚀的发生。且锈层或沉积物把阴阳两极间的电子通道封闭以后,这种腐蚀就可以在结痂层或锈蚀的掩盖下保持暂时稳定。
4. 馆藏青铜器文物的保护措施
采取预防性保护为主,对于青铜器文物的保护与现代器物的防腐蚀不同,重点在于腐蚀的阻止及有害腐蚀物的去除[2]。对馆藏青铜器文物表面锈蚀的处理要分情况进行,当表面的锈蚀有害时,可以采用除锈法等方式进行处理。主要包括物理除锈法和化学除锈法两类。
4.1采用物理方法除锈
物理方法除锈不能将器物深部有害锈祛除,且需要严格把握工艺,不伤害到器物本体。主要包括机械法、超声波法和激光法。机械法主要是指使用凿子、刻刀及锤子等工具,将青铜器表面粉状锈与下面灰白色的氯化亚铜剔挖出去,这种方法虽然不能对有害锈进行根除,但它是对腐蚀青铜器文物进行处理时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要求除锈过程不可在器物表面造成刮痕。超声波去锈法则是指利用超声波的单向力与空化作用,通过共振的原理产生的高压力去掉青铜器表面的锈蚀物。激光除锈法则是利用激光机在发射激光束的瞬间释放的能量是青铜器的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利用产生的光热效应除去器物表面的锈化物。
4.2采用化学方法除锈
化学方法除锈主要是指利用化学试剂配制出除锈液,通过器物和除锈液的接触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将有害锈蚀物除去。一般是将锈蚀的祸根――氯化亚铜中的氯离子除去,转化为稳定性较高的产物,如碱式碳酸铜或是氧化铜等。这种反应比较平和,故而费时较长,同时,采取化学方法容易伤及文物本体,影响文物的外观。目前,采用化学手段除锈主要包括三种方法:水洗法、药物法和电化学还原法。水洗法是指将腐蚀的器物放在蒸馏水内浸洗,能够成功清除器物表面污垢,溶解腐蚀层中可溶性无机盐,冷热蒸馏水交替清洗,直到清洗液中不含氯离子。清洗后,应立刻对器物进行干燥处理。药物法包括倍半碳酸钠法、过氧化氢法及氧化银局部封闭法。电化学还原法的作用对象则为局部的腐蚀物,采用电化学还原法进行处理后,腐蚀层可以被全部出去,但是往往也会造成青铜器历史价值受到损害。这三种方式都是采用不同的化学物质替换或封闭锈蚀中的氯离子,从而阻止青铜器文物进一步腐蚀。此外,还可以采取缓蚀防护技术等等。
5. 结语
博物馆工作人员对锈蚀的青铜器文物进行处理时往往需要极大的耐心、审慎的态度、准确的判断和熟练的操作经验。掌握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原理是做好青铜器文物收藏和保护的基础与前提。其次,博物馆库房环境因素是直接影响青铜器文物寿命的主要条件,故而,在对青铜器文物进行收藏时,应做到防潮湿、防干燥、防污染、防光辐射、防腐蚀等等技防工作。
青铜器具有千年辉煌历史的瑰宝,我们博物馆人应尽职责做好馆藏青铜器文物的收藏、防护、研究等工作。(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博物馆)
篇8
2. 组织多元的学习方式,发现艺术品独特的美感价值
教师引导的小组讨论形式。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组一张印有各种不同的青铜器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辨认图片中的青铜器哪些是用来装食物的,哪些是用来盛酒的。然后我引导学生赏析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感知青铜器的外形之美,在小组讨论中说说自己对青铜器的认识。教师通过自己的介入、讲解和姿态,传达给学生“一种意识,一种在艺术作品中寻找真正潜在价值的意识,一种寻找有意义的艺术形式的意识和培养一种真实品位的意识”。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想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主导的表演形式。两位学生以说唱的形式表演了《我们眼中的青铜器》,向全班同学展示两件古代的青铜器。学生在乐曲声中播放课件,展示不同时期的青铜器。流行音乐、熟悉的伙伴、模仿电视人物的表演,引起了其他学生听觉和视觉上的共鸣。通过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提问,全班不知不觉的进入青铜器美感价值的课堂辩论状态中。学生在自由的欣赏和聆听过程中,感受到青铜器的另一层社会、文化的含义: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但有精湛的工艺、精美的花纹和形状,更是根据当时社会的贵族阶层审美观念而铸造的,它体现了特定的精神目的和神权思想。
在活动中,我也不时引导学生加深对青铜器美感的认识。我问:“铜何尊是周朝时期的青铜器,你们认为它与商朝时期的尊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们利用之前小组讨论和表演中获得的知识,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周朝的尊是圆的,造型独特,看上去美观又别致。商朝的青铜器造型凝重、朴实,庄重典雅,而四羊方尊是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不同点是四羊方尊的羊脚部分像龙的形状的就是兽面纹,还有细雷纹,而且是遍布整个尊的。”“这不是羊的外形吗?”“四羊方尊的外形顾名思义是由四只卷角的羊头组成,并用手指轻触幻灯片中的羊头,它让我想起藏羚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其实,我想这件四羊方尊是因为制作者看到了四只羊十分兴奋活跃,才制作出这么生动的形象,把四只羊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但理解了古代青铜器的独特美感价值,还逐步融入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情。
3. 通过评述和模仿撰写评论,提高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层次
初步学会欣赏评价。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欣赏评论的初期,可以先教学生欣赏借鉴别人的评论。教师摘抄一些不同的艺术评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比如,为什么要写评论?他们觉得哪个评论比较好?为什么那个评论写得好?写得好的评论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那些不好的评论有什么不好,哪里可以改进等等。或者教师可以对同一个艺术作品列出几种不同解释,让学生分辨其中的优劣。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观赏艺术作品时更加接近作品的特殊本质,学会明白清楚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及其审美价值。
篇9
一、古莒的青铜文化历史
从目前莒县的考古发掘资料看,莒地青铜器属于龙山文化(古莒地胶州三里河)。虽然青铜器在夏代便已经开始存在,但是我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青铜时代仍要追溯至古莒地费县所出商代铸有“举又”铭文青铜器,因此可以说莒地是我国青铜时代的起源地。
S着对古莒国墓葬的发掘,发现了数量众多、造型精美的青铜器,其中很多属于传世佳作。这说明莒国青铜铸造水平非常高,青铜制造业非常发达。据《左传・昭公七年》所载:“晋侯有间,赐子产莒之二方鼎。”充分说明了在春秋时期,莒国的青铜铸造水平便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地步。其中莒国青铜裸人方鼎别具特色,被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在青铜器中绝无仅有”。南老龙腰、沂水刘家店子出土编钟等乐器上百件,这在同代的齐、鲁等国墓葬中是少见的。近年来,莒地出土青铜器的地点有十几处,多以莒城为中心,向四周的山前平原、丘陵地带、水库岸边埋葬,即环郭而葬,距城郭15~50公里。
二、莒县博物馆藏青铜鼎的艺术分析
莒县博物馆馆藏的青铜鼎大多采用“灌铸式”铸造手法,因此整体器形大气磅礴,形态端庄。而在花纹的设计上,多以重环纹、素面纹为特征,特别是人面首大刀、山字形器、龙凤绞绕纹铜车元,为其他地域所少见,是为数不多的西周典型器物。而在莒县的老龙腰、刘家店子、天井汪、于家沟、老营、源河等莒墓出土的青铜器中,无论是种类、造型、纹饰还是技艺上,都较之前的青铜鼎有明显的进步。蛇纹、蝉纹、鸟纹、窃曲纹等成为这一时期的时尚。青铜鼎上的铭文亦逐渐盛行起来,铸铭铜器日渐增多,以莒太史申鼎为例,铭文的内容多与祭祀相关。春秋青铜器莒太史申鼎有铭文“莒太史申作其造鼎十”等铭文。这些青铜鼎工艺更加精细,器形方面更加规整,厚薄也更加均匀。
春秋青铜器蟠虺纹铜鼎(见图1),1997年莒县龙山镇王家山村出土。整鼎的通高25厘米,口径19厘米。鼎三足,双耳,配有一个盖子。子母口,附耳,深腹,圜形底,蹄形足,这些皆为春秋时期炊器的典型特征。鼎耳崇尚简约实用的原则,以勾连纹为饰。勾连纹不仅能够装饰,而且可方便移动整鼎。鼎的腹中部分饰有凸弦纹一周,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阳”的体现,凹为阴,凸为阳。因为作为炊具,故而需要“阳”的热量,这是古人对于自然崇拜的一种体现。鼎的盖及口沿下饰蟠虺纹,腹下饰蟠虺纹、三角形兽面纹。这些都是传说中的瑞兽,充分说明了此鼎的来历不凡。在春秋时期,天子“九鼎八簋”以及相应的对于鼎的使用制度,都能反映在花纹和图案上。特别是这种瑞兽,充分体现了古人的信仰与崇拜。鼎边还饰有环射线纹、锯齿纹、云纹,窄平素边。总的来说,这件鼎不仅体现了高超的铸造工艺,也蕴含着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以及文化,对于今天研究过去的思想文化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春秋时期窃曲纹龙形柄青铜匝、盒形铜敦,器形独特、纹饰华丽;尤纹铜鼎,器形规整,造型优美,堪称典范,对研究春秋时期莒与周边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西周时期炊器(见图2),1996年4月莒县店子集镇西大庄出土。器口沿外折,双立耳,腹较深,圜形底,蹄形足。双耳各饰两道凹弦纹,口沿下饰重环纹一周,腹中部饰凸弦纹一周。通高23.8厘米,口径26.4厘米,腹深11.2厘米。
汉代炊器(见图3),2009年莒县浮来山镇马顾屯出土。鼎盖弧隆,上置三半环状钮,钮上各有一乳突。鼎身子母口,扁球腹,圜底,三蹄形足。口沿下有二对称的附耳,腹上饰一周凸棱。口沿下有“中宫长公子鼎容五升第十三”铭文。通高15.2厘米,口径11.8厘米。
三、莒县博物馆藏青铜器物的文物价值分析
莒县作为在古莒国旧址上的一个县城,具有无可比拟的地理位置优势。而莒县博物馆作为莒县重要的文化保护及研究部门,在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研究及建设方面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众所周知,青铜器是我国的“国之重器”。在生铁冶炼技术还未充分推广及使用的时代。上至礼器,下至日常生活用具,皆用的是青铜进行铸造,故而加强对青铜器的研究对我们研究古人的生产、生活具有极大的价值。莒县博物馆馆藏青铜鼎不仅仅是一件文物,其上更蕴含着极大的历史研究价值,是我们研究古代山东先民的一个重要凭证。加强对莒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物的研究,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家乡自豪感,而且有无可比拟的文物研究价值。研究者可以通过青铜器器形以及铸造方式对当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以及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进程进行了解;通过文字及图案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进行研究;还可以通过对其数量等其他方面的研究,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及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形态。
参考文献:
篇10
大量书籍记载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个时期: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为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青铜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它与历史、冶金、文字、造型美术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商、周青铜器历来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荣誉。
篇11
依托米酯(福尔利,恩华公司)作为一种麻醉诱导药,因为其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常配合用于心血管和危重病人的手术麻醉,由于依托米酯有轻度镇痛作用[1],故用于短小的手术,但因首次静脉注射时,有肌阵挛的发生,资料显示,肌阵挛的发生率可达80%~90%,限制其在短小手术的使用。为改善依托米酯在无痛人流术中肌阵挛的缺点,本研究设计几种麻醉方法评价对肌阵挛的改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80例女性患者,年龄17~43岁,麻醉前30分钟肌肉注射阿托品,麻醉前15分钟静脉注射托烷斯琼1~1.5mg,随后, 按不同方法分组麻醉,每组30例,再进行手术。A组:麻醉前150、90和50~60秒时生理盐水静脉注射(静脉注射以下简称静注),再开始异丙酚2~3 mg/kg静注;B组:麻醉前150和90秒时生理盐水静注,50~60秒时依托咪酯0.03~0.05 mg/kg静注,再开始依托咪酯0.3 mg/kg静注;C组麻醉前150秒时生理盐水静注,90秒前静注MgSO4 60~80mg,前50~60秒时依托咪酯0.03~0.05mg/kg静注,再开始依托咪酯0.3 mg/kg静注;D组:麻醉前150秒芬太尼0.5μg/kg静注,90秒前静注MgSO460mg,50~60秒前静注依托咪酯0.03~0.05mg/kg,最后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E组:麻醉前150秒芬太尼1.0μg/kg静注,90秒前静注MgSO460mg,50~60秒前静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最后静注依托咪酯0.3mg/kg;F组:麻醉前150秒芬太尼1.5μg/kg静注, 90秒前静注MgSO460mg,50~60秒前静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最后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若患者麻醉变浅,可静注依托咪酯0.1~0.2 mg/kg,若患者肌阵挛严重干扰手术,无法控制,可改用异丙酚麻醉,以便顺利完成手术。
肌阵挛的评定标准:①无肌阵挛;②轻微肌阵挛(末梢小关节抽动);③肌阵挛(包括肘关节等抽动);④严重肌阵挛(包括髋关节等抽动)[3]。恶心呕吐评定标准:①无恶心呕吐;②轻微恶心,无呕吐;③恶心呕吐;④严重恶心呕吐。
观察期间,患者呈头和上半身略高于水平面(10~15°)卧位,呼吸空气(血氧饱和度降至92%以下时,用手抬高患者下腭和吸氧,均可缓解缺氧),记录麻醉前、 150秒前、90秒前、50~60秒、再开始用异丙酚或依托咪酯全量用药时、手术中及苏醒时的肌阵挛、注药疼痛情况。术毕恶心呕吐情况、病人的苏醒情况和有无不良记忆。
统计学处理:SPSS13.0用于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依据资料特点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
转贴于
2 结果
各组皆顺利完成手术,肌阵挛发生情况见表1,F组预防肌阵挛最佳。注药疼痛情况:使用依托咪酯的各组注药疼痛发生率几乎为0,B组一例患者述有轻微疼痛,而异丙酚组(A组)有轻微疼痛14例,发生率为46.67%,疼痛8例,发生率为26.67%,与依托咪酯各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苏醒情况:E组有一例患者呈短时间内烦躁,持续1分钟左右,无苏醒延迟发生。所有患者均无不良记忆,A组2例有良好梦幻回忆。表1 各组肌阵挛发生情况(例)
3 讨论
尽管依托咪酯对呼吸循环干扰小,但麻醉剂量诱导时,可发生不自主的双上下肢的抖动(肌肉紧张阵挛),双上下肢明显阵挛,则干扰无痛人流术这一类小手术的进行,原因可能是依托咪酯麻醉剂量能兴奋皮层下中枢,发生类似入睡时腿抽动的现象,但这种抽动并不同于颠痫的抽搐[1]。针对这一缺点,目前有多种方法来克服,目前,大约有4种以上方法,可不同程度减少肌肉紧张阵挛发生,具体原因还不清楚。据文献报道,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的150秒前静注芬太尼100μg(约2μg/kg),可使肌阵挛发生率减低到8%,而当静注芬太尼400μg,则可使肌阵挛发生率减低到0%,但患者却出现明显的呼吸暂停[2];MgSO4 60mg在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之前90秒前静注,既可以降低肌阵挛发生率(降低至76%)又可以镇痛[3],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的50~60秒前静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也可降低肌阵挛发生率[1]。我们采取未用芬太尼和减低静注芬太尼量为0.5、1.0和1.5μg/kg(为文献报告量的一半左右),术前150秒静脉注射,并随后静注MgSO4 60mg,50~60秒前静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最后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观察有无改变减轻肌阵挛效果。对比六组得到的结论,可以看出,E、F组的减轻肌阵挛效果显著,且基本无副作用;C、D组减轻肌阵挛效果稍差,但与E、 F组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B组减轻肌阵挛效果最差,只是改变依托咪酯肌阵挛由3或4级变为2级或1级。为防止患者的苏醒延迟,没有采用静注氟哌利多或咪唑安定的方法[4]。依托咪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曾引起争论,但我院无痛人流术为短小手术,故没有考虑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综合以上得知: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前,依此静注芬太尼1.0~1.5μg/kg(150秒前)、MgSO460mg(90秒前)和预注小量依托咪酯0.03~0.05mg/kg(50~60秒前),无呼吸循环抑制,无注射痛,在用托烷斯琼1~1.5mg时,患者苏醒绝大部分平稳,只有少部分有轻度恶心呕吐,是无痛人流术的又一种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Doenicke AW, Roizen MF, Kugler J, et al. Reducing myoclonus after etomidate. Anesthesiology. 1999, 90:113~119.
篇12
关键词:冶金考古叶家山墓地西周铜器技术曾国铜器铅同位素比值青铜工业
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葬制独特,布局清晰,保存完整,随葬器物种类多、数量大,备受学界关注。其中铜器数量最多,达800余件套,并出土有铸铜原材料铜锭。部分器物带有铭文,在多座墓葬内见有“曾”、“曾侯”、“曾侯谏”和“曾侯犹”等曾国族属铭文铜器:还发现20多种其他方国或族属铭文铜器,包括“举”、“彭”、、“鱼”、“冉”、“南默”、“亚雕”、“束”、“庚丙册”等。叶家山青铜器不仅保存完好,而且组合与共存关系明确,是研究该地区商周特别是西周时期物质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准器物群。
夏鼐指出青铜器的铸造,涉及到矿石开采、冶炼、贸易活动、交通运输等方面,对其原料来源进行研究,能反映冶金技术的起源及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方国地理、经济贸易、交通运输以及生产组织、社会结构等多方面、深层次的问题②。曾国作为西周“南土”重要方国,其青铜器原料利用有着怎样的特征?与其他地区西周铜器在原料利用方面是否有联系?以其作为切入点,对叶家山不同合金类型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特征、青铜器群构成、青铜器原料来源以及商周青铜物料流通和区域青铜原料利用等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探讨商周时期青铜物料(青铜原料和器物)管理、使用和流通,方国青铜物料获取与利用特征,以及方国铜器生产等相关学术问题。鉴此,本文根据叶家山墓地出土铜器风格及铭文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了129件铜器样品,并选择西周时期其他遗址和墓地60件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比值测定,结合已发表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为相关问题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信息。
一、叶家山铜器铅同位素研究背景
叶家山青铜器类丰富、数量多、年代明确、保存完好、组合与共存关系清晰、族属铭文内容多样。成分分析表明,叶家山青铜器铅锡青铜和锡青铜器物占绝对地位,另有红铜和铅焊料,为探讨不同合金组分的铅同位素比值特征提供了良好素材。本文为方便讨论,将带“曾”、“曾侯”或“侯”等铭文铜器称为曾国铜器,将其他方国或族属铭文(包括日名)铜器统称为其他族属铜器:并以曾国铜器为“坐标点”,逐步深入讨论叶家山铜器群构成,不同地区铜器群原料利用特征,曾国青铜器原料来源,商周青铜物料流通机制,区域青铜原料利用与方国铜器生产等相关问题。
本文研究对象具有明确的考古学背景,年代序列明确,是探讨既定研究目标的理想材料。取样过程中,尽量对容器、兵器和车马器分别取样:容器类兼顾炊食器、酒器和水器,并注重铭文内容、纹饰风格相同,以及组合器物的取样,以增强样品代表性和针对性。重点对曾国和其他族属标准器进行取样。本文共对189件样品进行了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包括129件叶家山铜器样品:本体86件、锈蚀物26件、补铸材料8件、铅焊料4件、铜锭4件和孔雀石1件:以及湖北随州羊子山铜器样品12件、河南洛阳北窑墓地铜器样品17件、陕西周原周公庙、孔头沟和李家铸铜遗址等出土的铜器或铜块样品31件。本研究使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MC-ICP-MS)结合国际铅同位素标准溶液一SRM981测试了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使得铅同位素比值结果的测量精度大幅提高,结果详见注释⑤附录E⑤。
二、合金料与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
篇13
这里再强调一下,对青铜器与铭文进行真伪鉴别,其真正目的是明确的,正如已故郭沫若先生所讲过的,如果没有把器物时代弄清楚,“无益于历史科学的研讨”。我们对青铜器与铭文辨别真伪的目的,就是要用那些真实的、有价值的资料,用这一历史载体,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发展观,为研究古代历史、艺术、文字、科学等多方面内容服务。而伪器、伪铭,那就是另外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了。青铜器与铭文的辨伪研究和结论,对进一步保护、宣传和研究这些实物资料,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 论伪作与仿制之区别
中国古代青铜器与铭文,主要盛行在商周时代,通过近年考古发现和研究,又表明了秦汉时代仍存余韵,并有发展创新,与商周铜器与铭文形成了下延链接。从礼乐制度、制作技术、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等多方面看,这一传统文化,历朝历代都可谓受到重视,例如:宋代吕大临在《考古图》一书中云:“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矣。”反映了对夏商周三代礼乐之崇拜。两宋时代,青铜器与铭文不断被发现,受到了统治阶级和封建士大夫的重视。叶梦得在《石林避暑录话》中说到当时的情况:“宣和间内府尚古器……而好事者复年寻求,不计重贾,一器有值千缗者。”因古铜器经济价值高,一些不法之徒,为牟取经济利益,伪作、仿作古青铜器与铭文油然而起。从流传下来的实物资料和文献看,较多的伪作和仿作是从宋代开始的。今人常常在实际工作中对青铜器与铭文的伪作和仿制混为一谈,不明内里,有时虽在理论上弄明白了二者之区别,但遇到实物时又模糊了。
青铜器的仿制与伪作的主要区别是,两者虽都对先秦两汉青铜器与铭文的造型、花纹、文字等方面进行模仿,但仿制是因某些需要,如:宗庙祭祀、制礼作乐、日常生活品的需要,模仿古制而制作的,即是为实用目的而作。所模仿的青铜器物或文字等方面,不必完全与被模仿的物象一致,而是大体相似即可。有些仿制品无论是在器形上,还是纹饰、文字等方面有时还有一定的创新,常常反映了作仿制器物的时代风格特点。从文献记载来看,古铜器之仿造可能要上至唐朝,但从实物资料考察一般要到宋朝,而以北宋“宣和”时期最著,这与徽宗嗜古、好古密切相关。最负盛名的仿古铜制品,莫过于大晟编钟和宣和三年尊,前者为徽宗时铸,其造型是以当时发现的春秋时代的宋公成钟为模式,制作名为“大晟”的一套编钟。大晟钟对了解宋代乐制,了解仿古青铜乐钟和铸造技术都有着重要价值。宣和三年尊是徽宗宣和三年制作,铭文26字,其中有“宣和三年……皇帝考古作山尊,于方泽”句,可知该尊是置放在方泽祭祀神祗用的。由此可见仿制品只是模仿或借鉴某种古器的基本特点,并标出新器名、制作的时间,等等。客观反映了为实用而作器,本身无一丝作伪之嫌,为世所允许。宋代以后有的铜制品本身虽为铜质,但从器形、装饰、铭文等分析,其主体完全是制作时代自己的风格特点。在全国铜器与铭文鉴定中,江西萍乡市博物馆收藏一件铜,外底铭文有“至正甲申岁,傅氏梅隐置山谷书院用”等字,至正是元惠宗年号,甲申岁为公元1344年。该明确标明是元代至正时所铸,因而应为仿制品。所见这种情况亦很多。
伪作器则不同,它不是真正好古博雅,而是作假古董,欺骗世人,破坏古代传统文化,其目的是获取厚利,这是在任何时代都不应允许的。因为要造假铜器和铭文,制作者在其本身水平的基础上,心怀叵测地下功夫,以掩饰伪作不被识破。希望所作伪品伪铭与某种先秦两汉的真器真铭完全一致,以达到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程度。伪作实物告诉我们,再好的伪造“高手”。伪作的铜器与铭文,在铸造、造型、装饰、铭文、锈蚀等方面,总会露出破绽,正如古人云,伪作“气质自恶”。铜制品和铭文的赝品之作,文献记载已很早,《韩非子・说林》:“齐伐鲁,索缠鼎,鲁以其赝往。”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以后的一些文献,也有一些零散记载。前已论及较多的青铜器与铭文的伪作,是从两宋开始的。主要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提倡理学,以巩固封建统治,用金石文物来粉饰太平,这无疑使古铜器与铭文在经济价值上也会越来越高,在利益趋动下,不法古董商人开始大量作伪,充斥市场,欺骗世人。明清以至民国,伪作铜器和铭文连绵不绝,式皆法古,使真伪铜器与铭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乱。铜器与铭文的造伪,一直影响到近现代。
历史遗留下来的伪作青铜器与铭文较多,从对全国青铜器与铭文鉴定看,在一些博物馆和文物机构一般都有保存。从一定角度看,这是一笔很重要的文化财富,应很好保存研究。但从伪品制作性质、目的看,又玷污了传统文化的圣洁,这是应该予以认识的。笔者曾在一次有关文化艺术品市场的学术研讨会上谈到:“目前在文化艺术品市场上,伪造、伪作的古代艺术品较多,如果是成批生产的,这些产品在生产和进入市场之前,一定请厂家在物品上标出有关新生产的等字样,以免被商贩用来坑害顾客。”今天我们在国家文物政策的指导下,应努力净化文化艺术品市场,对那些伪劣产品加以限制。
三 青铜器与铭文伪作溯源和历代伪作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