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德育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德育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德育方法

篇1

德育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在德育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以教师上课直接灌输课本知识为主的方法,例如,面对面谈话、上课直接讲授、分组讨论、组织辩论演讲竞赛等;以外在典型事物的特殊特征为主的方法,例如,典型事示范、电视节目、影视资料、表演等;以实际活动操作为主的方法,例如,社会实践、调查访问、参观考察、常规训练、大型活动等;以品德评价为主的方法,例如,表扬鼓励、评比三好学生,优良作业评价、奖惩制度的制定等。德育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而在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教师一般会选用直接灌输的方法,并没有考虑是否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标及其学生是否消化吸收甚至应用到生活中去。

篇2

二、 应用案例,触动心灵

德育工作是一项养育和净化心灵的工作,我们要应用一些真实感人的德育案例,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德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触动学生的灵魂,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我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能够适时地向学生呈现在5.12汶川地震中、在抗洪抢险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道德风尚的人和事,应用那些感人的事例,来感化学生曾经封闭和冷酷的心灵,让学生不断产生爱心。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也是触动学生心灵的一个有效方法,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向上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在课室张贴一些道德名言,在板报栏里展示一些特别的好人好事和德育图片等,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德育的熏陶。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正面舆论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当某一个德育故事和案例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时,这种德育教育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也就产生了德育效果了。

三、 加强实践,形成习惯

篇3

我国正处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也使传统的德育工作暴露出了存在的问题。

1.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在无形中引发了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使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影响。这种影响造成了:一是学生的政治意识淡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加大了学校德育的难度;二是学生价值观念变化较快,这个时期的中学生面临多种价值观的选择,反映在部分学生身上即集体意识不强、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很多学生不是把对社会的贡献作为人生的主要价值,而是比家长职务的高低、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差,认为有钱、有地位就有价值,金钱至上也成为一些中学生的人生信条。如此种种,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落后的甚至腐朽的价值观将会侵蚀中学生的心灵,影响中学德育的效果。

2.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l)德育内容陈旧或要求过高。长期以来,中学德育工作内容中存在着多年一贯制,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发展的现象,有的内容是沿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令学生信服;有的则要求过高,如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确实很新,也很重要,但如不贴近生活实际,要让学生从理论上理解接受是很难的。

(2)德育方法单一。在大学人学不能取消以分数为标准的条件下,学校为了照顾语、数、英等科目,德育课的时间有限,不能走向社会,而只能在课堂里完成,故方法单一、效果不佳。

(3)德育考核标准存在问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不能以数字化的标准来衡量的,相应的学校的德育也不能像其他文化课那样凭一张考卷来衡量学生的成绩,但目前中学重课堂考试分数轻完整的日常思想和行为的评价、重定性轻定量、重静态轻动态评定、重教师评定轻学生自我评定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强化的德育工作目标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年龄差距大,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差别也很大,因此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分阶段确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目标并为之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

1―2年级阶段:根据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的特点,确定德育目标为:以小学生一日常规教育为基础,逐步教给生活常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并帮助学生认识学校、班级、初步树立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

3―4年级阶段:以进行必要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为基础,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继续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帮助他们能自觉地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自己。

5―6年级阶段: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基础,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判断是非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7―9年级阶段: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为基础,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理想教育为核心,同时加强青春期教育和良好意志品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德育教育的创新方法

首先,要适应当代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不喜欢教师仍把他们当做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来对待。因此,在进行德育时,就必须考虑到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思想水平及生理发展的特点而选择不同的德育方法。

其次,要适应中学生个性心理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他们不盲目听信权威,厌恶别人(包括教师)对他们指手划脚,愿意自己思考和探求问题的答案。作为教育者,在德育中应该注意避免以“先知者”、“长者”的角色去命令他们,而应把学生放到主体的地位。

第三,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产生发展于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同时,又是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充分挖掘学生道德成长的内在潜力,通过一系列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锻炼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要注意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学生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和意起调节控制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动个体思想品德的不断发展。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但往往“知情脱离”、“知行不一”。因此,德育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弥补其薄弱环节,使知、情、意、行四者的整体功能得以发挥。

第五,强化隐性教育。隐性教育避免显性的灌输,避免空洞的说教,通过启发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受教育者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学校德育中应强化隐性教育这一途径。

总之,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从细节抓起,小处落实,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总结,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著德育成效,努力把我校办成学生、家长、社会心目中的高质量、高品位、信得过的品牌学校。

参考文献:

篇4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学生的道德现状却令人堪忧。种种现象表明,中学德育教育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中学德育教育收效甚微?本人现从三方面对中学德育教育进行了点滴探讨。

一、中学德育教育现实问题分析

1.“重智轻德”的社会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在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体系中,学校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社会和家庭,尤其是家庭则承担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然而,在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意识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导致家庭教育以过去的道德教育为核心变成了让孩子努力学习,日后考上名牌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最终出人头地。

2.家庭教育的缺乏。一方面,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致使他们没有能力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多为山区,很多孩子很小就离开父母,住校或寄宿亲戚家,甚至租房求学,生活完全自理。父母因忙于务农,路途又遥远,只能隔很长一段时间去探望一次。在这样的条件下,家庭教育几乎不存在。

3.灌输型的教育方式。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属于灌输型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把道德教育变成了学生心中条条框框的、戒律似的东西,并没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当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遇到一些与老师所讲的不同的道德现象与行为时,不能很好地运用学到的道德知识来进行判断。另一方面,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方式,脱离实际生活,教学形式枯燥,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必然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4.忽视道德实践体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些中学生在道德认识与实际行动上有很大的反差。他们有着对真善美的真诚向往,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期待建立和谐规范的班级秩序,却不愿接受班级规章制度的约束;他们认同诚信价值理念,却考试作弊、心口不一、弄虚作假;他们有成就学业的美好愿望,却缺乏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他们当着老师的面“尊敬师长、关心同学”,但在公交车上却行为粗鲁、争抢座位;在学校里是品德优良的学生,在家里却骄纵蛮横,俨然“小皇帝”、“小公主”。这种知行脱节使一部分学生成了“两面人”式的双重人格。

二、德育教育方法探索

1.走出“重智轻德”误区,确立“德智并重”的教育方针。首先,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讲,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让全社会都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改变社会舆论重视应试教育、轻德育教育的态度。其次,从学校的角度讲,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德育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最后,从家庭方面来讲,家庭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上,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从细微处着手,以小见大,培养孩子爱国主义情操和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责任感、义务感等优良品质。

2.实现互动式教学。思想品德课和主题班会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德育教育课堂也需要实现互动式教学。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其次,要把德育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并逐步走向无律的过程。不论是学习还是实践,德育教育都不应脱离生活实际,变成一种纯书本的、脱离生活的教育。实践课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这种课型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3.重视中学生的道德践行。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必须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教师应在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对于他们的言行及时给予表扬与纠正。其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群体来说,德育活动还需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具有实效。

篇5

一、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要采取多种多样、易于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用高尚的品格感化学生

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诠释。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者则不能教人。当今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模仿性强,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要比一般教师多,示范性也比一般教师大,所以,班主任应以高尚的品质给学生巨大的感化。在学生眼中,班主任应是进取精神的化身,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并完善其知识结构,同时要求班主任努力掌握教育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佳效果。班主任还应该充分发挥敬业精神的潜在影响作用,学生总善于观察分析、概括综合自己老师的形象、特征和人格,都爱模仿班主任的言行、习惯,正因为如此,班主任必须慎重地修养人格,严格要求自己。

三、真诚以待,不漠视学生的细微举动

庄子有言曰:“真者精诚所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要创造让自己感动的人,首先老师自身就不该是一个冷漠的人,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该拿出百分之百的诚心。懂得感动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情感因素,美好人生是由无数个感人的细节构成的。

作为老师,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表现,对学生的成长更有效的往往是感性的呵护,而不是理性的说教。

我觉得对于学生的小举动我们应该给予回应,粗心大意对稚嫩的心灵来说,其后果怕是导致他们对人世的冷漠。教师的爱就像火种,它能点燃学生的爱。学生得到了教师的爱,才会把这种爱“反射”给老师、同学,以至升华到对生活、学习、祖国的爱上去。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每学期都应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走进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走进蔬菜大棚,接受劳动教育;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祭扫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活动能拓展德育教育空间,深化德育教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五、班主任必须与科任老师进行密切的配合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课堂学习,学生大量的问题产生于学习过程中。为了做好工作,班主任必须与科任老师进行密切的交往,从他们那里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还要经常与之共同研究,介绍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协调教育学生,并防止造成互相推诿、埋怨等不利于工作顺利开展等情况。当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或教学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时,必须诚意、及时地向科任老师个别反映,同时也必须向其介绍学生群体及个体的基础与特点,帮助他们互相正确认识,改进教学或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又能形成学生、科任教师、班主任三位一体,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篇6

学生思想出了问题,按十年前老方法是单一的批评和要求其改正,很多学生就改好了。班主任工作比较好做,班主任津贴每月是一十二元。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特别是网络非常发达的现在,初中学生的思想与以前不同了。老师如果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教育变化了的学生是不行的。现在德育工作量很大,原来的班主任津贴再加上绩效班主任津贴这一块,都体现学生的德育工作量变大。有什么办法做好繁杂的德育工作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德育方法贵在灵活多样。

一、学生变了,德育观念要更新

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德育观念要更新。十年前,我做学生的德育工作比较容易做。十年后的今天,学生变了。有一次我在我班男生宿舍外听到几个人在宿舍里讲顺口溜:“请我吃碗粉,我为你摆平。请我喝口酒,我为你大打出手。”我深感学生变了。这之后我做德育工作观念更新了。我得先去了解学生跟谁学到这些话。经问,是村里社会青年讲的。我从源头上找出践行这种顺口溜的人的失败事件,用这些事件来教育我的学生,效果很好。

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切实做好初中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性工作。通过深入学生中,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脑海里新装进了什么。

二、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德育方法

学生一违纪,老师不能一言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德育中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建立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这一关系的确立,将为提高德育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老师应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做人的导演、演员,而老师则作为艺术指导、总监。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开展广泛的自评、互评、师评活动。我在一次班会上,我针对当时媒体刊登的某校一名学习好的学生由于参与重大盗窃而被收审,造成学习受影响的事情,让同学们就“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学习”为主题,让每人讲几句话,我在下面倾听。很多学生讲:“不会做人,他这几天不能来上课。”我觉得效果很好。

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增加德育方法

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老师就要用美好的事物影响他们,教育他们。在一次以“我的卫生我做主”为主题的班会上,学生提出某某老师随手丢烟头,等等。会后我想跟校长沟通。校长讲他在信箱里也有学生反映此事,该学生说本班的清洁区被扣分有此原因。由此可知学生对老师的榜样行为很在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我们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师德修养,以良好的仪表举止、高尚的人格情操、正确的处事方式来影响学生。

四、注重情感沟通,增添德育花样

有了情感的交流,就有了心灵的互动,有了心灵的互动,德育效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运用情感沟通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班集体的归属感,有助于学生排解情感上的孤独和烦闷,这也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一剂良药。为此,教师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以高尚的人格、诚挚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开展德育工作。

1.换种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我班的思想学困生有五位。有关莫某的事,其他科任老师都摇头,莫某的家长都讲我的这个孩子“流产”了。有一次莫某和其他几位男生在扫清洁区,我想我跟莫某沟通情感的机会来了。我特意走到莫某旁边跟他一起做卫生。我没有工具,我用手捡纸片。此时莫某拿扫把过来说:“老师,您弯腰慢,可能您腰痛。你不用做,你看我”。他既捡又扫,一下子把我面前几平方米弄得干干净净。我夸莫某真两下,他很高兴。我用行动换来莫某的心里表白。他的心灵告诉我:我其实是很懂事的。他是有点任性,却受到了家人的全盘否定。我认为莫某不是一只“丑小鸭”,他是一只受了伤的“小天鹅”。我们不要停留在关心他这个浅层面,而是要提升到呵护他的深层面。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人都有对情感的珍惜,当代学生也不例外。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如池塘里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德育工作中,注重情感渗透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内在需求,情感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2.沟通,消除隔膜;交流,敞开心扉;真诚,溶化壁垒。在一次以“我说你的优点”为主题的班会上,每个同学都对班上几名“德困生”进行表扬,说其优点。很多同学不开口。我说出莫某等几名“德困生”的优点后,大家有点不相信。我说,曾经有一对互相对面的房主A和B,房主A说:“房主B家的玻璃窗脏了一个月了”。后来经过第三者察看,是房主A的玻璃窗的污迹没有擦,导致视线受扰,觉得对方的玻璃总是脏。沟通、交流和真诚,让评价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六、家校合作,形成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篇7

对于教育来说,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老师,我每天都在与鲜活的灵魂对话,每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我坚信。那一刻,我的心为之一额,首先同情这个本应被父母的爱所包围的孩子,却陷入如此复杂的情感之中,同时,也庆幸老师的关爱在他心里深深扎根,弥补了家庭的空白点。孩子仍然被爱包围着,只不过家庭所缺少的,学校给予了;父母所缺少的,老师给予了。我坚信:神圣的师爱,伴随着母爱会陪伴着孩子健康幸福成长的。

三、优化班级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这些观念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班集体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在班集体管理中,我把学生从受教育者变成自我教育者,让学生在“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过程中成长,创建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班集体。为此,在每学期初,带领全班同学制订本学期班级发展计划。在计划目标指导下,制订了一系列班级管理条例:如班干部竞选制、值周班长工作制、班干部管理条例、小星星评比台、龙凤挑战榜等一系列班级活动,并且利用“喜报”及“通知”形式定期向家长汇报孩子情况,鼓励孩子进步,利用近距离小目标实现孩子的持续发展的大目标。为了最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学生性格及能力,我让每个学生担任不同的班级角色,如有班长、值日班长、组长、组长助理、图书管理员、公物维修员、值日督导员……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及管理能力。当孩子们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进取还是逃避,是创造还是束缚,这一切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素养、能力,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二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赏识教育的巨大魅力,它能使听话的孩子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它能使胆小的孩子变得勇敢,能面对困难;它能使一向优秀的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学会克服困难;它能使调皮、好动的孩子增强信心,扬长避短。因此,只有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让他们充满自信,成为心智发展健全的人。

四、赏识教育就是对学生要欣赏、认可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与表扬不同,与一般的师爱也不同,表扬是一种行为,是在一定场合对别人某一成绩的肯定。而对孩子的赏识则是一种心态,是师爱的升华,是内心深处对他们真正的理解和尊重。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尊重。所以,老师要维护孩子的尊严,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中,温和地走进每一个学生,与他们进行精神的交流,心灵的对话。记得有一次,在上课时,有位同学迟到了,他红着脸站在教室门口,显得十分难堪。这时,我微笑着对他说:“尽管你迟到了几分钟,但你却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脸上的汗珠充分证明你心里很着急,想把迟到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老师相信你在课堂上一定会有好的表现。”他原以为一定会挨批评,可是却意外地得到我的赏识.他不但消除了紧张、害怕的心理,而且很快成为课堂卜最踊跃的发言者。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在孩子做了错事而又知错的情况下,老师不妨对他的错误忽略不计,而对他表现出的积极一面加以肯定和赏识。这样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成长的过程,客观地看待他们的每一次成功或失败,让孩子在老师的赏识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孩子们在赏识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作者:梁丽华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篇8

一、转变班级管理理念,提高德育工作的专业性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导者,首先就要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提高德育工作专业性,让德育教学的质量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1]。很多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内容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批评学生”,配合各学科任课老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批评”并不是德育教育的手段,更不是德育工作目标,这是错误思想认知的表现,是对德育教育的误解。因此,想要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首先要改变班主任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错误认识,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意识,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和方向取决于班主任的认知,所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意识是首要工作。班主任要主动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沟通,吸取丰富的德育教育管理经验,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管理工作,同时,班主任也要对课程教学的理论进行改革、优化,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例如,学校要定期组织班级开展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班主任之间交流分享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经验,学生之间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习效率。班主任要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专业性,学习掌握德育相关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发挥教师榜样作用,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学生们模仿的榜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2]。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道德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此外,班主任要发挥领导者的作用,树立威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德育教育方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德育教育的水平。另外,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班主任不仅仅是教育管理者,还是学生的另一个“家长”,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班主任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从各方面做好学生的榜样。例如,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树立榜样形象,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比如,进教室前检查衣服穿戴是否整齐,讲台要保持整洁卫生,注意自己的卫生,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班主任要起带头作用,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

三、加大情感教育力度,有效推进德育开展

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帮助。过去,成绩往往被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学生逐渐开始认为教师是不关心自己的,从而开始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评价方式,给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更多的耐心和关心,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力。其次,班主任要主动和学生交流,进行情感的沟通,将自己放在和学生同样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人格,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班主任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管理工作的方式,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简化工作的内容,降低工作的难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班主任要时刻留意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发现异常后,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采取与学生谈心、微信联系、邮件通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例如,班里转来一位新生,平时不善言辞,性格比较内向,有一天,班上一名学生突然恶心呕吐,其他学生避之唯恐不及,纷纷捂鼻后退,只有这位学生主动给生病的学生递纸巾。从这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这位学生非常善良,是个热心肠,但是不爱与人交往。于是教师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这才了解到这名学生因为自己脸上有一小块胎记而害怕与人交往,总是畏惧别人会因此嘲笑他。得知这一原因后教师就利用班会时间给学生播放《阿甘正传》这部电影,让学生明白只要自信、努力、上进,永不放弃,即使天生有缺陷也能够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观影结束后,又组织了一场“独一无二的我”的主题班会,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性格,同时也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成长观。

四、制订完善班规班纪,规范学生行为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班集体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3]。为了给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要及时解决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认真落实班级的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约束性和灵活性。首先,班主任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订班规班纪,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管理原则,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责任感,将班级打造成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优秀班集体。比如,在上学、上课、做操、文明礼仪、值日卫生等几个方面制订制度,引导学生严格按照班规标准执行。其次,班主任要结合学生表现和班级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规章制度,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效力和作用。例如,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统一标准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而要结合学生基础水平和性格特点,比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如果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那就可以视为一种进步,该学生这节课的表现就是优秀。而有些学生性格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如果课堂上能严于律己,遵守课堂纪律,不打扰其他同学学习,那该同学的表现就可视为优秀,教师要进行表扬和赞赏。最后,班主任要设立奖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勇往直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约束学生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团结一致的群体意识,将学生个体思想和情感与班级利益联系在一起,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优化德育工作方案,提高德育灵活性

班主任要广泛收集德育辅导的优秀经验,通过交流学习提高德育辅导工作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德育辅导方法,注重课程管理内容、程序以及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在课程管理工作方面的效率,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水平。每个班级都会有部分学生存在错误的想法,对自己的有些问题、行为不愿意被其他同学知道,不知道和班主任沟通交流,一再隐藏自己,久而久之,学生身上的问题会被逐渐放大,加重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班主任要定期开展德育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德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学习德育知识内容,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积极改变,实现自我突破。另外,班主任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和工作实施方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细化德育辅导的具体工作,不断积累德育教育经验,探索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运用已掌握的经验解决深层次问题,实现高层次创新与实践,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德育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信息技术,改变和创新传统教育结构,使其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班主任应适应现代化教学。因为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不断地、广泛地接触前沿知识,所以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和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还不能完全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形成叛逆心理。为此,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监督工作,注重思想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中学生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已经初步形成,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当面说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导致叛逆心理形成,所以,班主任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教育,非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可以消除学生心理压力,保护学生自尊心,从而提高沟通的效果,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此外,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班主任可以借助网络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学生之间传播正能量,通过社会上发生的好人好事案例影响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判,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报道青少年安全问题的视频栏目,对学生进行自我安全保护培训,让学生在面对水灾、地震、火灾等灾害时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通过学习安全知识可以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帮助。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接触和了解许多信息,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增加见识,开阔眼界,提高认知水平。但是,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有一些不良信息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认识不良信息的危害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七、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品德教育

开展好学生德育工作,靠学校的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品德教育,比如带领学生走进烈士纪念馆,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和平发展是先辈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另外,可以抓住传统节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德育的环境,形成校内外的德育合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德行为。比如,五一劳动节时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扫街道、打扫校园卫生等等,在劳动的过程中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既学习了相关知识,又能强身健体。再如,在每年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来临之时,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践行雷锋精神。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的美术特长,将社区墙上的宣传标语重新进行了美化,有的学生争当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自己的思想,教育的意义非常大、效果非常好。当然,品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工程,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情、意、知、行,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品行。总之,中学班主任要坚持贯彻自主、民主、公平、公正的管理理念,积极引导学生,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晓伟.以德育为主线创新班主任工作[J].教书育人,2020(26):78.

篇9

一、德育工作的先导———合理规划

德育教育一直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调整德育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品德教育环境是所有初中学校的主要目标。传统的德育教育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难免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解决这些不足的关键点就是紧随时代的步伐,根据教育部门相关文件制定出适合初中学生的德育标准。所有德育教育者的素质、水平都要在制度标准合格范围内,德育教学的人员、时间以及场所都要有系统性的整理规定,确保所有德育课堂都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所有学生所接受的德育教育没有太大出入。

二、德育工作的关键———转变观念

正确的德育观念是实现初中德育教育圆满完成的重要前提。人们对于教育的观念以及教育目标必须有正确统一的认识与标准,在此标准下实行的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有益于学生,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的全面人才。实际教学中,为了追求分数与升学率,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导致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使学生成为读书的工具,缺乏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因此要想提高德育的工作水平,最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教师的观点,突出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应该有较强的前瞻能力,及时把握人才的市场变动,将德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出高素质高道德的全面人才。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将知识学习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和健全的三观。其次,作为教育的践行者,教师应该主动担当起“联络员”的身份,积极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联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多方位全面的的德育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综合能力。

三、德育工作的创新———网络教育

德育教育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及时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互联网网络技术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德育教育也应该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利用互联网实现德育教育工作。例如,通过建立校园内部网站,为学生提供网络德育教育的渠道,学校可以在校内网上设立专门的德育专栏,播放一些思想性好的视频音频,或者对校内存在的好人好事进行播报。这样学生在浏览网站时,就会更加关注德育教育一栏,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在看到校内新闻时,也会受到感染而争相效仿。

四、德育工作的提升———树立榜样

青少年群体,最擅长的是模仿与学习,在此期间为其树立正确的榜样创造良好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学生在校园学习中,更愿意向优秀者以及优秀的团队靠近,因此为学生创造一个道德培养氛围浓厚的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班内寻找出一名或者多名思想道德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让学生以道德水平高而感到骄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师要让班级形成一股以高道德为目标的风气,所有道德表现较好的学生都会受到表扬与夸赞,这样在荣誉感的驱动下,学生就会更加注重对于思想道德的修养,从而完成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人才。

五、德育工作的巩固———师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最好最明显的榜样,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师德师风的学习活动,对所有教师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帮助教师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教育风向,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全体职工教师的管理,推进人事改革,对职工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全面提高职工教师的整体水平,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自身言行的把控,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说话行动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德育教育。教师要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与学生做到平等交流,不以师者的身份压迫学生或者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打击。面对学生的错误,要有耐心的告知,不可以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造成学生心理阴影。教师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随时注意仪容仪态,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学生。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是国之根本。德育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做人最重要的准则。初中是孩子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一定要注意对其思想道德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有道德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赵凤霞.初中开展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2).

[2]晏发清.初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J].读书文摘,2015,(20).

篇10

一、初中学生德育方法艺术性发展的必要

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最为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教育方法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呈现,也关系到教育过程的效率问题。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开始不断的探究德育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发展,其发展的必要性主要有。

(一)开展德育方法艺术性的发展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所以艺术性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注重学生的情感感受,根据情感需求,有针对性的展开具体的人性化的教育。在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方面,教师开展艺术性方法教学就是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感受,是围绕着学生所开展的具体工作。以学生为发展中心,注重了学生的内心发展。这种德育工作更具有渗透性,更正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二)德育方法艺术性的发展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教学重点,德育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涉及到学生的个人成长。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德育教学水平。随着我们艺术性教学方法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这种要求会促使德育教师不断的进行能力培养,增强自身能力的同时更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课堂。

(三)德育方法艺术性发展让德育工作更加的丰富

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发展,就是通过使用多种方法更好的传输德育内容,通过有趣多变的过程,学生在良好的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丰富了德育工作。可以说,德育方法艺术性注重了教学的艺术性发展,其教学质量的有效性随之也就会产生。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认识德育工作重要性基础上更好的参与到德育的学习中。

二、初中学生德育方法艺术性展开的现状分析

当前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也开始注重了方法的艺术性,在探究艺术性发展的过程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更好的促进了德育工作的进行。除此之外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其现状来说主要表现为。

(一)德育教师与学生缺乏深入的交流与互动

在德育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其教学地位决定了教师在权威上、教学地位上的主导一方,其和学生有些一层天然的屏障。而教学方法艺术性的发展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以此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实际情况则是,教师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只是针对个别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教导,这种滞后性的引导仍无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就无法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

(二)学生德育学习兴趣仍有待提高

虽然现在的德育教学主张可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发展,但是部分学生仍然是对德育内容有一定的抵触,认为德育内容较枯燥和繁琐,不愿意学习德育。为此,无论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以艺术性的方式吸引学生,但仍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无法真正的融入到德育的学习中。

三、提高初中学生德育方法艺术性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学生德育方法的艺术性方法,让艺术性的德育教学过程更好的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一)教师加强自身与学生的沟通,建立亲密关系

从事德育教育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赢得学生的信任,逐渐的培养自身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只有更好的与学生互动,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价值观的内容,能够学生错误的思想或者困惑进行及时的纠正,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发展。

(二)利用现代的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当前现代的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技术、录音机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共同动员感官、听觉和想象力等。让学生不仅接触枯燥的课本,更能通过冬天的图片感受到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的真实性。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更積极的投入到德育内容的学习中,以此通过学习进行自我成长和自我约束。

(三)加强对德育教学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

在教师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也要加强对德育教师的教学考核,对其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实施全方位的考核,以此更好的激励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较好的反应出当前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学生的德育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发展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形成,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促进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针对当前德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从而让德育工作更好的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虎.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的德育教学[J].学周刊,2017,(29):176-177. 

[2]彭迪锋.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分析[J].学周刊,2017,(25):69-70. 

[3]张大勇.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才智,2017,(01):95. 

篇11

1、认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太快。“减负”工作,特别是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制度步子迈得大了些,急了些。由于取消了“必要”的淘汰机制,使得一些小学生没有达到真正合格的标准就升入了初中,而进入初中之后,面对陡然增大的学习压力——三年后的中考,中考科目任课教师、家长、社会及高一级学校对学生分数的明确要求,这些在小学阶段没有打下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他们脆弱的学习承受心理就会轰然倒塌,代之而来的就是强烈的叛逆心理;伴随而来的就是自暴自弃,厌学逃课,不服管教等等一系列让人头痛的不良表现。增大了初中班级管理的难度。

2、认为现在有不少民办学校,利用其灵活的办学、用人机制及针对性极强的市场运作模式,形成了较好的办学效益;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日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这些民办学校就必然会吸引走不少优秀的学生。在生源不理想的情况下,自己的教学成效本身就难以显现。

3、认为初中阶段的学校,自限不大,学校无力给班主任老师提供更大、更多的利益方面的扶持,再加上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正处于性格、心理的转型时期,被戏称为“叛逆危险期”,需要初中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与其他教育阶段(小学、高中)的班主任老师相比,利益方面明显不如而责任和付出却相对要大得多,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吸引力当然就不大了。

4、认为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虽然也关注德育教育工作,制定了一些政策和规定,但是,这些政策和规定务虚的成份较大,与老师常年累月的辛勤付出相比,倾斜力度不够;此外《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学生的权益关注得太多,而老师教育、管理学生的权益却受到限制。可是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特别是确保学生在校安全方面的职责,又十分具体地落到老师身上,这是一个很难处理好的矛盾。

二、解除当前教师工作困惑的前提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和真谛。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美誉固定在教师身上,不就是对广大优秀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默默付出、辛勤耕耘、甘为人梯等等高尚行为的充分肯定吗?如果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却没有做好要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思想准备,让人不禁会怀疑他是否能尽到一名教师的职责,更不用说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老师了。

所以,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

三、全面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1、以情育情,以情动人,知、情、行协调发展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有的教师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教师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还有的教师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篇12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方面,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底各不同”,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要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教”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光靠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而培养健全人格、个人能力是关键,,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光是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中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班(团)会、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耳闻目染,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洗一件衣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使德育教育“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课堂教学,主攻战场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会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作习习惯。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中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特别是初中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孩子们的交流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中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五、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中学生天真的性格使得他们天不怕,地不怕,最害怕的就是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单纯的心灵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这样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得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教师应当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启发诱导,说服教育。

篇13

现阶段,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对普通高中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课题和一些新的领域。学校德育工作产生较大影响的新媒体是一个集合概念,如网络媒体,一些基于网络的新兴媒体都包括在内,包括新闻网站、博客、网络杂志,网络电视,聊天工具等;手机媒体则可包括短信息、手机上网、手机聊天工具等。因此,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创新方法和手段,来不断的应对挑战。

1 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应该是双向的

现象:传统的学校的德育活动是大锅饭,所有学生都得参加,听的多,体验的少。一般采用灌输的方法,例如在日常德育教育中,让学生背诵道德规范,以德育课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或者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间教室”的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事实上,学科化道德教育淡化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学校德育完全是一种封闭或是半封闭的状态。

分析:传统德育是单向的、强制的、抽象的。教师是绝对的教育者,学生是绝对的被教育者。教育过程是“我说你服”的过程,多采用教师选取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教育。传统的中学德育存在着活动形式僵化、整齐划一的弊端,主要通过举行相同的仪式、听雷同的报告、学雷同的内容、参加相同的活动等粗放方式进行,不分层次、对象和特点,搞“一刀切”,学校就像工厂,学生就像整齐划一的产品,这种活动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必然使道德教育知性色彩浓厚,忽视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很显然不适应新媒体时代对德育的要求。

应对:新媒体环境下提倡双向引导教育模式。德育过程应变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互动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意味着道德教育思考问题的角度发生根本的变化,即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转换到从受教育者主体――学生的愿望出发。教育者只有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唯我独尊的态度,要放下架子,以虚心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提倡平等对话和交流,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要更具针对性。德育工作者必须注意分清高中学生的不同层次和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 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应该是时代的

现象:翻开学校近几年德育处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近几年的德育工作主题以及具体的工作计划安排基本没变,几乎是上一年的复制,体现不出时代性特征,也体现不出德育活动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性,也很少涉及到新媒体的相关内容,更有甚者,计划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平时根本不执行。显然这样的德育的计划需要完善、发展和创新。

分析:传统德育是防御式、救火式的。一般采用临时性、突击性的做法。有的学校往往在开学初就制定好了德育工作计划,然后在学期中按部就班的开展德育活动;有的学校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听说检查组要来,甚至连夜整理材料。还有些学校开展了许多德育活动,比如听专家讲座、开班会、文体活动、主题教育等,但是没有对德育效果进行评估了,不可否认,目前部分德育活动有流于形式之谦,表面上热热闹闹,对学生的帮助却甚微,变相的造成了浪费。往往重视了德育形式,却忽视了德育的效果。其实,我们既要重形式、更要重效果。我们只有剥开德育活动华美的外衣,才能触摸德育活动的灵魂。

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要灵活多样。及时的关键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和使用的快捷,只有做到把握时代特征,才能将工作做到前头,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变消极防御为积极预防。将科学的理论、鲜明的思想,通过运用各种载体,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室、宿舍、食堂、操场等课堂内外,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管理,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感染。同时从实际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拟定新内容,采取新方法,进行有效的中学德育工作评估,注重实效性。

3 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应该是开放的

现象:现在绝大数普通高中都明令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没有时间和机会接触网络,导致学生在校获得的信息十分有限,绝大多数学生接触新媒体的时间只有节假日,而到了节假日,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往往迷失在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里。当然、也有学生在老师和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携带手机进校园,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量信息,他们往往不知所措。

分析:传统德育是是封闭式的,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把教育与社会生活隔绝起来,面对形形的思想和社会思维,一味采取拒之门外的方法,尽量减少学生与校外的联系,努力把学生保鲜在“真空”中。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观念和五花八门的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似乎又不可避免,而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必要教育和正确引导,面对新媒体的影响,学生缺乏必要的应对策略。

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是开放式的,那种一味把学生与新媒体割裂的思想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不妨变“堵”为“疏”。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等沿着健康轨道发展,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增强他们抵御落后,腐朽信息的能力,并能增强利用媒体为自己服务的能力。

4 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应该是生活的

现象: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很多东西已经见怪不怪了,更为严重的是,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反德育事例,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比如说:一些励志班会,班主任搜集了国内外名校,名人的故事等,总感觉离学生太远,学生在读着事先写好的稿子表决心时,他们的内心真的被打动了吗?再比如,我们开展的一些德育活动如“模拟法庭”,学生只是把它们当成一场表演,感觉更注重的是如何演好这场戏,而观看(上接144页)

的学生更在意的是看热闹和笑点,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实在起不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