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篇1

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已有几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还经历了百家争鸣、两汉独尊儒术、隋唐儒释道并立等,但儒家思想却一直经久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非但没有失掉往昔颜色,反而成为了一颗更耀眼的明星,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根基,之所以能够在我国的历史上独领两千多年,并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是因为儒家思想能够跟随社会的变迁和改革,不断的吸收其他文化的可取之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得到丰富与改善,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潮流。

春秋末年,儒家学说逐渐形成独立学派。在社会的内部矛盾众多且不可调和的时期,孔子提出“仁学”思想体系,以“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主张仁政,推崇“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顺应当时的历史形势,并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框架。汉武帝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为帝,关于民族发展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抉择,进行了思想和政治上的重大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上升到管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从此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儒家思想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来的风风雨雨中,儒家思想也经历了发展中的起起落落,包括极力推崇儒家思想的时期,也包括发展步履维艰,受到阻塞的时期。但儒家思想无论是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还是本民族其他思想的浸润,都没有改变其本身主要的内涵和思想。与此同时,在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紧随社会变迁、文化的发展,逐渐走向更高的层次。这也是它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独领的重要原因。

儒家思想能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领统治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它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系统的治国理念和思想体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孔子所提倡的“仁爱”思想能够顺应当时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但是封建时期维持国家安定的保障,直至现代社会也依然是人与人能否和谐相处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我们所提倡的“仁义”、“孝”、“诚信”等都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这些思想对我国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仁义礼孝都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这些传承深远、意味深长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人格塑造和情操培养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可以说,儒家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提倡德治,对当代政府官员的为官之道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在金钱上,儒家思想提倡“以其义而得之”,唯有遵纪守法,按照正规途径赚来的钱才能久远,这种思想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内容 “仁”也依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仁”既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也引导我们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孔孟都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从孔子提出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在强调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核心,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一颗仁义的心,互帮互助,多为别人着想,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将是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充满友爱而不是彼此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学习儒学仁义思想不仅对当代人自身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有帮助,对中国社会风尚的发展也有积极向上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对于当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新时期,儒家思想也将不断的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使传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发展,以新时代的思想对儒家经典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取其精华,将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继续传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学社会主义道路。(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 秦秀莲.儒家思想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逻辑性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一、工商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工商文化是工商部门在长期市场监管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价值观、职业道德、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和各种物质形式的总和,包含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等方面内容 。工商文化的形成历经几代工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集中体现了工商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是数百万工商人共有的宝贵财富,是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推进工商文化建设,是开展工商行政管理的重要举措,是一项人的工程、心灵的工程、素质的工程。近年来,各地工商部门积极探索工商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也为工商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化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但是,就系统地推进这项工作来看,工商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还存在诸多欠缺:对工商文化建设的内涵、价值与要求认识不统一,建设层次不高,影响力不够,参与度较低,系统性不强,规范性不足,缺乏长期规划,处于抓一阵松一阵的自发状态。体现在干部自身,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责任意识不牢,自身动力不足,工作作风不实,履职能力不强,教育管理不严,节俭风气不浓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对工商的正确认识,制约了工商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儒家思想与工商文化的必然联系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思想,是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高礼法以及最广泛的道德遵从 。其内涵包括:以“王道、仁政”化导天下的治国理念,“要在中央,事在四方”的政治制度,“大同”与“小康”的政治理想,“长幼有序,惟道是从”的人际伦理,“慎独、重教、修己安人”的修养观念,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关注现实、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等;涉及了从国家到个体、从自然到社会、从精神到物质、从理想到实践、从目标到方法;涵盖了政治、法律、哲学、伦理、道德、教育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整套的严谨周密的理论体系。

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正统,儒家思想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渗透在人民的点滴生活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决定性的作用。当代中国以儒家思想的“仁政”、“民本”“人与自然和谐”等观点为基础,结合时展需要,提出了“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理论;在逐步实现伟大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儒家思想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儒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影响深远,还传播渗透到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亚洲各国。尽管各国民族有异、语言不同,但通过利用儒家思想,他们同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表明:在当代,儒家思想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工商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不可能脱离传统思想和观念而凭空存在。可以说,如果没有对儒家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就没有当今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更不会产生几代工商人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完善的工商文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摒弃儒家思想等优秀文化积淀,工商文化建设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把儒家传统思想视为工商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和宝贵思想资源,充分传承利用,科学借鉴汲取。

三、儒家传统思想对于工商文化建设的借鉴

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摒弃儒家思想遗留的封建残余,其“以人为本”、“为政以德”、“齐家治国”、“格物致知”等思想理念,在今天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工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等工商文化的四个层次内涵有着具体的现实的指导作用。

四、结语

修德行做人,练本事干事。儒家的人本、法治、道德、改革及和谐等思想精髓,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在这些思想精华的指引下,工商机关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切实借鉴吸收,才能焕发活力、产生动力,进而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成为工商机关行之有效的精神引导,细致严密的制度规范,创新载体的文化凝聚、坚强有力的行为监督,才能真正发挥出工商文化的力量,从而进一步提升增强服务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树立工商服务的统一性和权威性,进一步推动工商事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忠继.儒家文化对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篇3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文明产生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其是在独特的文化逻辑与历史规律之中独立发展的,并从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明模式。

一、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辉煌的历史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先进的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法律文化体系的法典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根据现代以前的任何标准,中国的法典显然是杰作,自成一格”。到了唐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高峰,对周边东亚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在近代,在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中国被迫打开大门,在欧洲和美国面前,中国的法律制度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沦为“野蛮” 与“落后”的代称。从清末的“维新”发肇,我国法律改革的参考规则是西方法律文化,传统法律文化受到冷落,备受各界的批评和攻击。但恰如马克思所提出的,“不管是政治立法还是公众立法,它只显示和记录经济关系的要求。因此,在法律问题上没有真理,每一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传统习惯制定法律制度” [1]。意识到这一点,将使我们能够不妄自菲薄,从而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的有益成分奋勇前行。

传统法律文化本身包含了许多的优秀元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存在的“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成文法和判例法等并存的“混合法”;“无讼”的价值观和“刑无等级”的理念;遵纪守法、司法保护兼容隐藏“人的学说”;“慎刑狱司法人道主义”,“实质正义”、 “集体主义”的司法法律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人” “亲民”的政治道德观、简洁的法律语言,以及“为政在人”的人治观、古代司法官员的人文素养及行政立法、监管体系所构建廉洁政府和历史上的“变法”的经验等,这些都是符合现代法治的,经过改造,可以服务于当前的法治建设。

二、包含儒家色彩的传统法律文化特点

(一)传统的法律文化倾向于国家本位主义

在我国古代社会,家族式的父权制结构需要国家的认同和支持,由无数父权氏族社会组成的“人”形成的体系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家族制度的模拟与扩展。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处于权力中心的国家权力是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种理论和信念的支持同时以实际行动拥护此种典型的专制统治制度,不管是强调“仁”和“孝”的儒家德治思想还是治人“艺术”与“正确”的法家集权专制思想,都与统治者的利益一致,并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的,从而使这些理论和思想都受到国家暴力机器的保护。因此,上述理论成为国家标准,并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生存环境。在习惯上中华民族的美德片面地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并且要求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如果超越了界限,那么个人的人格权无从谈起。现代法治尊重人权,追求自由与人格,是与上述所谓美德格格不入的。

当今的法律传统的虽然在制度层面已经否认了国家本位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思想仍然为其控制,从而直接致使了目前我国公民权利意识不强,并且不尊重他人之权利。长期灌输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导致相当多的中国人奴性很强、逆来顺受,不信任并且蔑视法律,所以对政府所谓的监督很难以政府“供养人”的身份理所当然的进行,更何谈要求政府保护他们的权利,并平等与其谈判和对话。

(二)传统的法律文化工具主义特性明显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主要部分的社会法是刑罚的概念。法律于中国古代仅仅是君主奴役臣民之工具,并且传统和理论上很大程度“刑民不分,以刑为主”,一方面与专制的共同创建国民恐惧、无知、软弱、奴性之人格。另一方面是结合儒家思想,要求凡事有规则并且必须依照一定的仪式,追求片面的“和谐”,培养的是“息讼” “和为贵”的法律观念。此情境下造就国人对已定的法律倾向遵从,但是对法律本身的无视,个人权利的问责是比较少的,并且对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如权利和参与的概念,在审议和行政的国家事务漠不关心。

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之下,中国老百姓始终坚持“要原谅和宽恕”心理,除非彼此深恨,否则对方犯下罪行,一般是不诉诸法院。所有态度和立场都是温和的,避免偏于任何一方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免麻烦。

(三)传统法律文化注重等级秩序,忽视平等

在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中,即使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此种说法,不过在漫长的封建传统社会文化潜意识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八辟”、“八议”和“准五服以制礼”这些等级制度却被长期坚守并施行,同时对嫡庶、辈份、年龄、地位的区分很严格。如此自然的权利,在思想观念平等的当今人们无法成为共识,甚至日常生活中,在法律之上,秉持权柄者及其亲属也享有特权待遇。这对权力腐败的蔓延有了催化作用。

另外,由于血缘关系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态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人情比法律更大、亲情比法律更大”已成为桎梏,限制了法治建设的进展。

三、包含儒家色彩的传统法律的具体化

(一)法律公法化

从先秦至清末时期,尽管有着不同的民族侵略,或不同的文化传入中国,但是儒家思想在中国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并形成和延续了长久的文明进程,一切的变化影响不了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传统的民族和国家。到汉代,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已具雏形,汉武帝推出并强力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家政策,使得儒家思想在官方明确并建立了地位,法律公法化因此越来越明显。

从此以后,私法制度和理念在我国传统中得以成长并发展。所谓中国法律,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刑法,二是组织政府行政机构及治理机构之法,其构成内容大体为行政执法的规则和违反行为规则的处罚 [2]。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公法文化色彩极浓,基本上是儒家化的。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私法制度被划为公法制度,其地位是依附或从属的,可以认为,中国古代法律基本上可以直接视为是公法。

(二)法典的刑事化

在古代国人的潜意识里,刑法与法律基本上是同一个概念。用我们今天的思维去理解刑法得出来的结论是不一样。犯罪和处罚的法律规范之总和被现代法学者当作是刑法的主要精义,教育(犯罪预防)是其主要的功能,惩罚罪犯是它的第二个功能;但是古代刑法中的思维集中在惩戒(报复),轻教育(警告),原因在于古代的法律的功能是主要是惩罚,惩罚就是杀戮。而杀戮其目的无它,报复是它的终极意义。从而刑罚化即为中国传统法律之性质。

要理解我们古代的法律是一种特别的刑法,并体现明显的公法文化,可以从历史与传统的视角来看,我国的法律最初是在部落间的争斗中形成的,主要用来处理和惩罚野蛮人。在这个独特的历史渊源的既定思维的影响下,人们总是根据处罚的法律,并且习惯将酷刑和残忍同野蛮下等人和未受过教育的人、不遵礼教者以及品性败坏的人等皆可称为的人品不端(邪恶的)的人联系一起。不过由于时代、身份和知识的局限,学者在没有科学的辨别和评估下,仅仅在一些表象和主观臆测之下,得到对应的法律观和犯罪观[3]。中国的法律轨迹二千多年来受到这种非科学的理论影响巨大。

(三)民法具有刑法的特征

毋庸置疑,民法是一部重要的部门法,它是规范平等主体(法人和法人、法人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的财产关系及与财产有关的人身关系的规则。与中国古代法律相比,我国古代的民法没有真正专门的民法典。以此看来,中国封建王朝的财产与财产关系有关系的法律,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表面上看,他们是民事的,但实际上,他们具有刑法化的特性痕迹。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法律规定的民事活动,当时的契约主要是贷款和交易。它的契约合同如果利息不按时交付的,就当作是违反了契约的规定,用刑法对之进行制裁,就是所谓的:“凡民同货财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并且,单纯的买卖或租赁合同事件,最终被当作刑事案件。用刑法手段处理民事纠纷,从西周开始就成为一个传统,直到清末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传统中国,民法是刑法,另一方面,民法内容在国家法律制度中的地位不高,数量也不多。百姓的纠纷一般不惊动官方,而自行处理,并且根据宗族规定和风俗习惯的调解是其主要处理的方式,以宗族规定为主。不仅民法典在封建国法中没有体现,并且民间的风俗习惯和宗族法规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法。所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民法(法典)。

四、结束语

中国法律文化抛弃“儒家糟粕”汲取“儒家精华”,推进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是一个与经济、政治、理性文化及公民社会共生互动的过程,需要全体公民及政府的合力从而达成。只有实现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也将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篇4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位原因分析

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出现诸如学生学业成绩高但能力不足、专业技能强但思想觉悟差、智商高但情商低,因琐事纠纷而引发较大刑事案件等问题实际上是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失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归因:

2.1 不健康的校园文化

受多元文化冲击,又无系统的、实体的优秀积极文化的“保护”,加之网络时代,特别是自媒体的去中心化、核裂变化、交互性、草根性等特点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1]。

2.2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差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现实中出现“老师(把思想政治课程)当儿戏,学生当休息”的现象。

2.3 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失位

高校辅导员大多兼管理学生事务的工作,缺少必要时间关注思想教育工作,辅导员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产品的企业(学校)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而非教育工作者。

2.4 学生自身状况

“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独立,追求自由,在当前我国教育环境比较宽松开放的环境下,大学生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一部分学生总是觉得自己做得最好、最正确,进而我行我素,只会为自己着想,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唯我独尊[2]。

3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与实践

3.1 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

儒家优秀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来源,深入发掘并有效利用儒家文化中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要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首先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3]。

3.2 现在高校中学生自主活动不缺少创造力和激情,但缺少活动条件和思想导向。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应将工作重心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

本人所在学院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参与学生活动的实践经验。为了响应党的十关于文化建设的伟大方略,笔者所在学院借博雅之名,取其“博闻强识、温文尔雅”之意,打造“博雅系列文化工程”,包括“博雅网”、“博雅讲堂”、“博洋剧场”等子模块,三位一体,有机融合,辅以其他小型文化活动。本工程无意实现博雅教育追求之至高境界,但求能成为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文化涵养素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优良学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原则,使其具有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和丰富充实的健康人性。以“博雅文化系列工程”为例,前期,辅导员通过举办或提供主题活动,加强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后期,辅导员通过网络媒体工具,提升效果。辅导员在参与学生活动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工作:一是推动活动进行,对学生活动进行方向引导和操作指导,加入中华优秀文化精髓;二是主动举办教育活动,塑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加传播范围,提升活动效果。

3.3 建立与学生家长动态培养教育机制

篇5

1、儒家文化的传承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学流派。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千百年间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到今天,儒家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层观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的孔夫子所创,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思想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封建社会时期的发展,由于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所以给儒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先秦时期遭到墨家、法家、道家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更是经历了“焚书坑儒”,汉初遭到了统治者的排斥,在六朝先后受到玄学、佛学的挑战,在近代出现了五四反孔非儒,但是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使儒家文化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做出适应,最终成就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儒家思想经历了像孟子、董仲舒等孔子后学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中无不打下儒家思想的烙印。

2、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影响。“中和”美学思想就是指结构和谐,内部诸因素发展适应的一种美。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反映在审美和艺术上,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特殊风格的形成,如艺术形象的温柔、敦厚,意境上追求恬淡、宁静、隐秀,表现形式上讲究委婉与比喻,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崇尚含蓄美的特点。艺术思想在艺术审美上主要体现在审美的功能方面,既审美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儒家文化的艺术思想在艺术评价方面左右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礼乐”——艺术的功能;二是“成于乐,游于乐”——艺术的教育功能;三是“尽美矣,有尽善矣”——艺术的评价标准;四是“乐而不,哀而不伤”——艺术的尺度。中国艺术作为饱含着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形式,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儒家文化与国产动画剧本分析

1、儒家文化对国产动画剧本创作的影响

从1926年第一部国产动画《大闹画室》出现至今有近百年的时间,而国产动画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大地。动画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载体形式,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动画艺术是一种全方位的艺术载体形式,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首先需要一个出色的剧本,剧本是一部动画作品的灵魂。上个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国学派”被世界所熟知,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对民族文化以动画的艺术形式成功展现。从这些动画作品故事内容来看,它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等。在造型与表现形式选取了剪纸、年画和皮影等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成为了独树一帜的代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中国学派”动画。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1964年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发行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正是取自于《西游记》的一个篇章。由《大闹天宫》的故事内容所展现的哲学观、美学观和道德观可以看出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影响。上一章本文提到儒家文化的艺术思想左右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四个方面分别是艺术的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艺术的评价标准和艺术的尺度。国产动画《宝莲灯》和《哪咤闹海》正是体现了艺术的教育功能。“孝”作为百善之首在《礼记》中亦有记载,如“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和“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1979年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的《哪咤闹海》,其主要内容讲述的是陈塘关李靖之子哪吒与东海龙宫的恩怨情仇。1999年同样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的《宝莲灯》的剧本取自中国神话传说改编,讲的是沉香“拜师学艺、劈山救母”的故事。1960年令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小蝌蚪找妈妈》因灵动而又圆融的水墨语言表达了形式尽美,内容同一,符合儒家艺术思想的艺术评价标准,此后出品的《牧笛》和《山水情》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和物我两忘”的意境,这种节制的情感与儒家艺术思想的艺术表现尺度相吻合。正是这些经典的作品体现了儒家文化与国产动画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儒家文化与国产动画在新时代结合发展是二者的共同诉求和发展必然。

2、儒家文化对国产动画片剧本创作的启迪

剧本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动画人在接受中高等教育阶段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剧本作为动画作品根本的艺术基础形式对整个动画作品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上个世纪60—80年代“中国学派”的形成,代表作品有《大闹天宫》和《宝莲灯》等,它们剧本都取自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儒家文化从先秦时期一直流传至今,长时间占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流派,所以儒家思想的一些思想理念可以说是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思想理念有着一致性。国产动画经历过起步、发展、辉煌、曲折、消沉等不同时期,现如今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对于动画人来说是幸运的,动画人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发扬国产动画。国产动画汲取的营养来自于传统的民族文化,而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只有主动学习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才能使国产动画的创作选题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思路更加清晰。对于儒家文化而言,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精华的部分与当代科技动画相结合,创作出带有民族标签的国产动画作品,这样既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动画创作上一种学习和探索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晓鹏.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J].新疆社科论坛.2009(04)

[2]王洋.论建构儒家文化与中国动画互促发展的动态机制[J].艺术品鉴.2015(12)

篇6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它是由孔子创立,是为了维护周朝礼制的一种文化思想,随着时间的发展,后世代代文人、政客等的传袭,使得儒家文化逐渐固化成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在不同的时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发挥其重要的教化作用,而在当代儒家文化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复归有贡献的流派。而目前我们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之间又是一脉相承的,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

1. 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创立,创立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它是我们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时至今日,我们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影响之深涉及到我们的意识形态。“儒”最初是来自于周朝散落民间的一些贵族子弟的教师,他们教授经书、祭祀以及礼仪等,这些人被叫做“儒”。发展到现在的儒家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之一,自汉代以后几乎就已经将儒家思想奉为官方正统思想,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将儒家奉为正统。而后世世代代文明推进,儒家的地位日益坚固,融入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 儒家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深邃的经典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为基础,而儒家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粹文化,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理论的思想基础。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儒家流派,不同的朝代的认识层面不同,但是这并不影响儒家的传播与影响。到现在为止,整个中华民族无人不知儒,只是深浅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精神指导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古往今来的政治指导也是显而易见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可以算得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为儒家思想为大。

儒家文化在经历了世世代代的流变后,逐渐从政治层面和宗教剥离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新儒学。不管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几乎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儒家文化的伦理观点对中国人影响尤其深远。其所倡导的“仁”,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整个社会秩序的规律性的指导。这样一种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社会的和谐相处的观点,正是我们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3. 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影响

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能够看出对一个国家的希冀,是一种爱国的表现,这就与儒家文化里爱国的思想不谋而合。而“民主”、“文明”、“和谐”等字眼更是能够深层的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内蕴,儒家文化中强调“仁”,在政治层面上来说,“仁”是一种政治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人与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和谐”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契合,“和”可以算得上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天下唯有和才能形成统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伦理学上儒家注重 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 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爱国”就能够看出其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最初的思想观点,很多都是为了政治而提出,同时也有普通老百姓能够遵循的准则,总体上来说,还是能够看到“爱国”的思想存在。“友善”在儒家思想中主张人与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推己及人。

4. 结语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儒家文化绵延数千年,早已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儒家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因为儒家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打好思想基础,才有我们现在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儒家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探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01).

[2]绍汉明.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新,2001(02).

篇7

一、儒家道德思想的内在含义

儒家道德思想讲究仁德、中庸、守信。

仁德就是以“仁”作为思想核心,将做人的标准提出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这些都是对于人的道德规范,需要人在家庭和社会中与人交往都要严格遵守,否则就违背了社会道德。随着“仁”的思想由个体上升到社会乃至国家,其精神实质就扩展为博爱。正如孔子所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此谓之三无私。”即要求人不仅要在社会中平等相处,还要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度。儒教道德思想主张不仅要注重道德和谐,还要充满人文关怀,由此而将儒教道德思想中的人本精神呈现出来。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修养,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风尚。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庸”,主张通过适度把握而促进社会和谐。但是,中庸所主张的和谐不是没有原则地避让,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做事,即便存在着分歧,也要做到建立在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君子和而不同”。正如《礼记・中庸》中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者要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就要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做事。

“守信”是儒家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中,“仁”是基本要素,“信”则确立了道德地位,由个体的立身之本扩展到立国之本,无论是家庭中、社会中,“信”都是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守信”是维护社会环境稳定有序的关键。

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推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和发扬了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将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法制和道德内容纳入其中,以思想传递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完善且具有时效性。

(一)将儒家思想充实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

当代学生的各种极端行为在社会上是有存在的,所造成的后果严重地污染了社会环境,甚至一些学生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学生形象。将儒家中庸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少计较、多包容,就会促进社会和谐之美。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教育中,就已经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纳入其中,传承至今已经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思想。当代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新的问题出现, 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将儒家思想突出来。

儒家道德思想源于儒家对于社会实践的理解,并总结出规律。其内容更为生活化,且语言表达生动。学生通过理解儒家道德思想,逐渐延伸到与现代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有延续性和完整性,更容易使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认同感。

(二)儒家思想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社会道德以“信”作为衡量标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忽视了诚信。注重诚信教育是健全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并逐渐扩展到社会,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中国教育改革深入到校园中,诚信、仁德、宽容的人文环境成为打造校园文化的主题。从客观的角度而言,校园环境如果人文气息不够,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就会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影响。要净化校园风气,就要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基点塑造校园文化,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环境保障。校园网络的普及,为校园知识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基于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校也可以将网络平台充分地利用起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互动,针对传统文化进行讨论,并将话题逐渐转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仅满足了学生对文化的追求,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校园文化是社会的缩影,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利用网络实现网络空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将传播内容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道德思想的基础上更具有时代性,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时期。儒家思想源自于德育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对现代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篇9

在历史上,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引入哲学,司马迁把儒家思想引入史学,司马相如把儒家思想引入文学。大家都熟悉北宋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正是儒家思想 “忠君爱国”观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灵魂。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儒家思想解决不了救亡图存、反帝反封的问题,因此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日益削弱。

如同传统社会一样,当下的中国也要有一个核心价值体系、一个指导思想,目前这个指导思想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若要抓住这次世界发展的大机遇,就需有文化发展的新觉醒

人民论坛: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哪些区别?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张希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为指导的。被引入中国后,不断与中国国情融合。范文澜、郭沫若、、胡绳把引入史学。旧史学不讲人类社会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不讲阶级斗争、不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丁玲等人把引入文学,创造出一系列鲜活的革命者和劳动者的形象。

我国五千年文明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但其中的一些糟粕,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冲突。在传统文化中,皇帝当家做主的专制文化根深蒂固。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主张要由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核心是民主政治。

传统文化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文化,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所说的,我们创造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我们今天要建设的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是大众文化,是对中国过去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种颠覆。一方面,这种大众文化所有的典型都是工农兵大众。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宣传的红色文化就是源自于当年的工农兵文化。

除了与传统文化存在一些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也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传入中国只有不到100年时间,而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自启蒙时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17-19世纪,世界文化中心在欧洲,20世纪在美洲,21世纪要转向亚洲。这个世界文化中心,中国是主力,但不是全部,还包括日本、韩国和印度,组成了一个大的文化板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能有永远挺立在世界发展潮头的国家,一个国家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基本上也就是五六十年的周期。中国若要抓住这次世界发展的大机遇,就需有文化发展的新觉醒。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全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30年后,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全世界都开始调头向中国学习,而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却还在学习西方,没有调过头来。这是由于我们的文化发展模式还停留在过去的30年,没有发生新的文化觉醒,我们的不少知识分子仍然沉湎在学习西方的状态之中。

另外,我国农村的信教群众越来越多。这一方面与党群、干群关系的疏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新时期主流价值观的缺失有关,这就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群众。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等于空洞的说教

人民论坛:如何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张希贤:中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这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等于空洞的说教,要通过创造出更多精品力作,潜移默化地引导群众,用文化产品的文艺性、艺术性感染群众。

改革开放过去30年老百姓所表现出来的跌宕起伏的心理感受,从贫穷走向小康的奋斗历程,我们反映出来没有?我们是不是紧紧地依靠老百姓,把老百姓的奋斗写出来了?真正的文化作品是反映时代的文化作品。当年俄罗斯的大小托尔斯泰,就是描绘俄罗斯的实际社会变迁;美国海明威的一些作品,也是描绘美国的社会变迁;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雪莱、拜伦,也都是反映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

篇10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认识观以及行为规范和准则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建筑人居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儒家礼制在建筑人居中主要是一种君臣关系、尊卑有序以及嫡庶关系的表现。因此在讨论我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方面很多时候都是在讨论儒家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的风水文化,追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讲究等级秩序。对建筑的影响,突出体现在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上。

现代一般认为,风水文化是当代地理学、地质学、建筑学、人体工程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融的一门自然科学。建筑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舒适、怡人的居住、工作、活动环境。风水文化是儒家推崇的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八卦理论中,“风”代表的是元气和场能,“水”代表流动和变化。风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堪舆地势、地形、选址、朝向以及建筑风格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仁”,在建筑物中,正房即是“仁”。从另一个方面也是等级秩序在建筑中的体现。等级秩序首先体现在规划上的中轴对称上,每个城市的中轴就是最高权力当局的建筑物,体现了最高当局的核心作用和地位;其次体现在四合院的主房比其余的房子要高,体现了主人的地位最高。

2别墅建筑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现代别墅的设计很多源于古代庭院府第式建筑风格――四合院。厅是屋的中心,常见的“厅屋组合式”四合院有“四扇三间”,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做厅,暗间做室,厨房、厕所、储物、牲口舍等一般需要傍房搭建或另建。厅屋组合式民居基本组合单位是以“两堂”或“三堂两横”式房屋为基础,向前后左右不断扩建。小的是民居式四合院,大的可以为富商贵胄府邸,再大者则为紫禁城。不管是民居式四合院还是紫禁城都遵照着儒家思想而建。现代的别墅建筑中也大量的运用了儒家思想。

2.1 严格的宗法制度

我国有着悠久的帝王制度时期,在封建王朝时期,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族都遵循着严格的宗法制度。这种严格的宗法制度不但体现在礼仪和日常生活中,在建筑中也有体现。在我国早期的文物考古中曾经发现一座院落由周围的四座房屋围绕而建的格局,这种格局中的方位一般也是严格的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格局,中间的院落称之为“天井”。虽然漫长的时间侵袭了这些,但是遗留下来的痕迹仍然能够让我们精通其工艺水平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内涵。在一般的四合院建筑中,主要有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等。四合院的建造完全讲究坐南朝北,整个院落属于对称结构,甚至可以说是南北对称,东西亦对称。在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型别墅中,院落的南北中轴线是建设的起点,然后按照折条南北中轴线分别建造正房和左右对称的附房。然后再以左右对称的附房的中心为主建造南边的房屋。在更加大型的院落中,除了建筑有最中心的主院外,在住院的南北及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分布的跨院,是名符其实的“深宅大院”。

2.2 门第等级制度

“门”是我国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除了供人出入和防卫外还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国家还是家族,都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其中儒家封建礼制中“门第相当”“门当户对”的等级制度对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在我国古代的宅门建筑中,最多的是屋宇式大门和墙垣式大门两种。墙垣式大门更多的适用于低等小院,如北京较小的民居四合院。而屋宇式大门的更多的应用在皇亲国戚以及富商贵胄。屋宇式大门根据等级的不同更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等。“门第相当”“门当户对”这样的词用在这里,再也恰当不过了,可以这么说,四合院型别墅的大门就是宅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2.3 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制度

儒家极力推崇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用以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和行为的道德手段。在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群命名来说,北屋因为坐北朝南,冬暖夏凉为正房,为尊。在东西方向的房屋中,因为“左为上”的思想,东厢房的等级次之,其次为西厢房,南屋因为背对阳光、阴暗寒冷,等级最低。在格局上,所有的房屋(包括附房)皆围绕着北屋(正房)建造,而且在房屋的朝向、房间的大小、房间的高度、门窗的大小以及装饰程度及风格来说都低于正房。正房以基台柱石增加高度使其成为全院中高度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以便达到这个四合院型别墅建筑的重心突出,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2.4 内外有别的制度

儒家的社会根基是宗族家长制度,四合院又是合族而居的代表,为了维持正常的家庭秩序就要有一系列的伦理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言行。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称“凡为宫室(住宅)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厕。男治外事、女治内事”。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决定了其各房屋的作用。在比较大的四合院中,一般以垂花门分为外院和内院,垂花门以外的房屋建筑是家族接待宾客的场所,垂花门以内的正房、厢房、耳房等,是供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不允许外人进入。充分的把“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的表现了出来。

3结语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社会人居的影响。四合院型别墅从儒家思想来建筑,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四合院型别墅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仁”思想,揭示了儒家严格的宗法制度、门第等级制度、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制度和内外有别的制度,是现代人研究儒家文化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篇11

The Promoting of Confucianism to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ZHOU Yu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0)

AbstractConfucianism is profound, and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China, and ha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to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occupies a pivotal position, it contains positive elements, can be taken as a valuable resour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play a role pf promoting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e content of which there will be serious constraints of feuda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nly to enhance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Confucianism in the correct guidance, do keep the essence, remove the dross, to make Confucianism play an active role i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Confucianism;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1 儒家思想的主要精神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未曾止息的发展使它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沉淀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处事,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深层次精神支柱。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系统,其主要精神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孔子在继承殷周对天的敬畏的同时,把天的人格内涵变成具有必然性特质的命运,其中既包含宗教的色彩,又包含人的道德与天的规律性的合一。孟子则在此基础上更多的强调人界定天,而不再强调天的主宰性和宗教意义。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成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他将阴阳五行的学说引入了儒学,由此提出“人副天数”之说,鼓吹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人合一论。张载则把“天人合一”看成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协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儒家繁杂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理论,但是从其对民族文化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来看,其思想是在充分肯定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以及对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相互协调的关注。

第二,“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儒家不仅维护“礼治”,而且还提倡“德治”,非常重视“人治”。 儒家认为国家是否有序应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礼”是法的一种形式,它的核心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如果违反了“礼”所设的规范,就必须受到“刑”的惩罚。 其“德治”主义则是主张通过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不是通过外在的纲条而是通过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向善,知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种积极的方式可以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而这一点也正是法律制裁所不能从根本上办到的。 儒家的“人治”主义,是把人当作具有复杂变化性和有主动选择性以及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对人的特殊性、可能的道德发展及同情心的重视,“德治”强调道德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教化者本身的道德水平,所以这也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着巨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又发展为了“为政在人”等过于极端的“人治”主义。

第三,“忠恕”、“五伦”的处事原则。“忠恕之道”即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总的指导原则,所谓“忠”指忠诚待人。所谓“恕”,指宽厚待人,这是仁者爱人的两个不同方面。孟子将全部人际关系分为五大类,提出“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成为调整社会人际关系的准则。儒家思想中严重的等级观念及男尊女卑的观点是典型的封建残留,是与当代社会完全不符的,应当被摒弃,然而其中的仁爱思想等一部分却又是可取的,这些正确道德行为取向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

第四,“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主张义和利的结合,他们强调“富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义然后取”的原则,反对 “不义而富且贵 ”的行为。 儒家义利观强调的是重义轻利,重公义,轻私利,当利和义发生矛盾时,把义放在首位,舍生取义。

第五,中庸原则。历代儒家都把中庸看作是道统正传,它在儒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强调中和、和谐, 反对过犹不及,反对固执一端而失之偏激或片面,“叩其两端”来把握事物,这种中庸的思想不仅成为了儒学的主要思想方法,同时也成为了儒学的道德原则。当人的心性修养能达到“中和”境界也就能与天地万物相和谐。而儒家和谐观的重要内容也正是以中为度,中即是和。

2 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儒家思想作为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人生观、价值取向、行为标准的形成,我们若能将其积极因素发扬,必然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发扬儒家思想中的德治思想,使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推动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发展,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儒家很倡导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重视将这种忧患思想转化成为爱国爱民的积极行为,政治上的人治与德政。儒家清楚地提出来治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是修身、齐家,对于每个人而言,道德是立身、事业、理想这三者之本。儒家同时还非常注重执政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带头领导作用,要求执政者先正己后正人,要忠于职守和洁身为民。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就需要各级领导的带头作用,在法治的同时做到以德服人。

(2)积极倡导仁爱思想,追求克己为人,有利于建立安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思想认为可以通过一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来推断他对国家、社会、他人的态度,家庭伦理可以作为教化社会的工具用来推己及人,提倡在全社会形成仁爱之风。儒家主张平等待人,提倡宽容精神,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强调自责与自律,与人为善,不与人为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的这些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人际关系面临着更加多样复杂的考验,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这些进入社会的八零九零后大多数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身上缺少的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宽容精神,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不够成熟,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而儒家的仁爱、平等、宽容的精神正好可以给他们正确的指导,处理好各种人际问题,建立安定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其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倡导重义轻利,反对利己主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复杂多样,利己主义乘风而上,儒家思想中重义轻利,重公义,轻私利,当利、义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把义放在首位,舍生取义的精神早就被人们遗忘,在物质水平飞速提高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将儒家重义、重公利思想融进市场经济的个人意识中,可以抑制利己主义,更有利于引导人们在不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个人利益,使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建立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从长远方向取得生产经营的成功,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4)提倡中庸精神,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都有着贵和尚中的观念上,对实现和保持和谐局面的都有着共同的期盼,这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做事不采取极端方式,求大同而存小异,对于集体利益的着力维护,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普遍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各领域发展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人口的环境的矛盾问题等等,必须要建立起合理的发展观是能继续健康的发展,儒家中庸精神的适度思想,以中和的方式做事,以维护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的观念正好可以为当今构建社会起到一定的思想指导作用,使人们在发展中循序渐进而非采用极端方式,构建和谐持续的发展观,使人们在积极进步的同时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5) 加强诚信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儒家思想中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即崇尚信义,重视诚信。在当今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早已不仅仅是个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更是体现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整体的社会之间是否能融洽、协调的重要标准,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更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诚信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反而成为了社会健康发展的阻力,诚信问题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当前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强国人的诚信意识,大力弘扬儒家诚信思想,全方位各方面地开展以诚信为中心的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各级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各级公务员的诚信建设,对全民起到带头作用,同时要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从小培养正确的道德观,然后,对广大人民要做好诚信宣传工作,把几千年来中国儒家中的诚信教育推广开来,让人们在回归传统文化的时候理解到诚信的重要性,大力推动诚信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的主流意识,几千年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一直都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但是由于中国意识形态的多种原因,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对儒家存在着偏见,不少人仍然认为“儒家思想”是“四旧思想”而需要破除,不可否认儒家思想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取的封建思想,但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仍然有着很大一部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儒家思想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那一部分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保留发扬,创造出由中国特色、民族精神的精神文明,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思想与理论,得到更好的推动。

参考文献

篇12

传统儒家学说,是现代新儒家的传承根本,将西方文化和思想与儒学进行融合,逐渐形成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独特思路,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发扬,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己任,试图以儒家心性之水,浇灌传统文化之田,不但需内外兼修,更要天人合一。现代新儒家文化主张进行自身道义的分解和融合,在传统文化中需做自我反省,以达到道德层面约束的作用,而西方文化则严格遵循逻辑的推理和分析[1]。此观点形成中,较为著名的新儒家学者主要包括:牟宗三、徐复观等人,其主要理论观点为:国人的生命及智慧,是使生命确定形态和定向的基础,不仅要摒弃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入,更应将我国的儒家心性之水提取出来,以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天理留存于心性之内,做到万物的生命与宇宙相通且共融,达到天人合一。此外,儒家心性的观点提出,艺术源自艺术家的内心,只有艺术家将艺术在精神层面上勾勒出来,则说明其个人的情感与领悟,甚至生命,就会一并融入进创造的心性之中,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就是从文艺创作的精神中,提炼和感悟出美的观点及追求美的意识,此观点也从另一角度体现出,中国文艺之美,实质上真正来源与人的内心和精神,而内心的变化,则是心性最佳的体现,在进行文艺美学的审视与评判时,必须要有心性作为根本。而现代新儒家审美的最高境界,则是心性与外界皆可忘却,主观与客观浑然融合,此天人合一也。

(二)德美兼顾,美善相连

有些现代新儒家,将儒家思想进一步分解与细化,提出儒学中的道德观点,并将其引入传统文化之中;有些现代新儒家,则认为艺术之美应与道德并存,只有德美兼顾,将美善相连,才是真正的美,并且,此种形式之美,与文艺作品所涉及的表现形式无关,美只来自于内心,此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心性为上的特点;而有些现代新儒家,则将文艺作品中的思想性与人的内在品德与修养结合起来,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对等的,并在美学思想中指出,“西方谓之美,出自表象,而中国人论美,在德不在色”。也是从德行角度印证了现代新儒家对于文艺美学的理解观点[2]。

(三)生命相通,美学相融

现代新儒家将哲学中的生命问题,归结为与宇宙万物实为一体,无论是自然之美还是文艺之美,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宇宙整体,都是可以相互连接,相互融入的。在此基础上的文艺美学,被称之为具有互通性的“生命美学”此种生命美学是关乎生命的,通过万物的造化与开拓,形成原始生命的勃勃生机与汩汩活力。在对西方哲学和美学进行研究和讨论后,现代新儒家们提出“生命相通,美学相融”的“生命美学”体系,其将追寻的艺术之美、人的创作品德与生命之美做出贯通和融合,提炼出现代新儒家学说中人的艺术精神,并明确指出,此种艺术精神,对生命的构成及艺术之美的体现,均有深入的涉及。

(四)崇尚人文,家国情怀

对于现代新儒家学派来说,他们不仅有渊博的学识,且文化视野较为广阔,更具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便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其中涉及人生、人格及人伦等部分,不仅涵盖人生追求更体现了人格价值。从文艺美学角度分析,人文精神之美与家国情怀之美,是发自人内心的,并且是与品德相互关联和共存的[3]。更有现代新儒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人文精神的表现形式,在人文精神中不仅可以表现出人格,更能体现人的价值。也有一些现代新儒家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道德精神和艺术精神两个方面,两者中,道德精神支配艺术精神,且无论是精神层面之内或是现实生活之中,道德影响艺术,而艺术升华道德,两者互通互补,缺一不可。

二、新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存在的价值

篇13

2传统儒家思想在现代酒店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儒家思想在中国延续、发展、完善了几千年,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凝聚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思维定式和生活习惯的文化基石。要将儒家思想中民主、人本、进取、诚信等理念提取出来,这对于现代酒店经营管理,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2.1服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所提倡的处世之道,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佳方略。只有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现代酒店才能生存和发展。酒店经营管理者必须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提高对员工的服务水平。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管理者可以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优质服务的评价标准,引导员工更加深刻地理解何谓“宾至如归”、“顾客至上”,推己及人,使酒店服务质量真正地得到提升。

2.2人本:“民为邦本”的思想

员工是酒店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的经营理念、经营策略都要由员工具体实施。因此,酒店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信念,尊重员工的个性与发展、人格与尊严,真正做到“民为贵”,使企业成为员工真正的“家”。唯有如此,企业内部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同舟共济,酒店企业才能有所发展。

2.3进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目前,我国酒店企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生存与发展成为酒店企业经营者每天都要思考的课题。“狭路相逢勇者胜”,企业经营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酒店企业陷入挫折与困境,经营者应当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把挑战当做机遇,不断改善管理方式、调整经营策略,自立、自爱、自强,奋勇争先、不断进取,才能避免企业走向衰败,不断向前发展。

2.4诚信:“诚信为本”的企业信念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任何人都要讲信用,无信不立;企业经营之道也是如此,要维护、提高企业信誉这项无形资产。在酒店内部管理中,管理者要守信,“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做到言行一致,这样才能得到员工的信服和尊重,否则任何管理措施都很难实施;在企业经营方略中,酒店必须要坚持做到“诚信为本”,树立酒店品牌,维护酒店信誉,以争取众多客户的认可与肯定,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常青。

2.5义利:“和义取利”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