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学生自主探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生自主探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生自主探究

篇1

一、创设教学情境,选择可操作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没有问题,就不存在探究。探究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是指我们在设计探究问题是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学生的学力等因素,由教师或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出一个符合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问题必须针对要研究的内容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好是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既不能提空泛的问题,也不能提学生无法探究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法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景,激起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10的分与和的教学中,我拿出一个的小布袋,对学生们说:“同学们这是六个小矮人家的10个玻璃球”孩子们马上都微笑着瞪大眼睛看我,我随便地拿出了4个,说:“有一个小矮人拿走了4个玻璃球去换米,他们的袋子里还剩几个?谁来告诉我?”把数学置入孩子们熟悉的故事中,那是他们感兴趣的情景,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加强动手操作,挖掘具有开放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学生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当探究的问题提出后,他们就可以针对这个问题,顺着自己的思路,不受任何“先入为主”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是不同智力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途径,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好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而教师的主作用是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因此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6的乘法口诀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找1-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横看有什么规律?竖看有什么规律?前一句和后一句口诀有什么不同?

三、开放教学过程,寻找具有多样性的探究途径,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水果(苹果、梨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学生的学识毕竟有限,思考问题的方式非常简单,他们不可能离开教师而独立地开展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探究环节,让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充分挖掘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其次是合作探究,以二至四人为一组,将探究内容细化,每人承担其中一部分,以提高探究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最后让学生将自己思考和探究的结果在组内交流,可以进行争论,形成整个组的一致认识。

例如:在教学“9+4”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9加4到底等于多少?你打算怎么算?”然后在让学生“把你的算法告诉你们组的其他人,看一看你的算法和谁的算法是一样的?”这一课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以小见大,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积累探究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传授知识、技能,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进行深入细致思考、自我体验的自主探究学习,给学生明确的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选择合理、科学的途径来解决问题,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小学数学教学法探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篇2

二、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予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去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习《西湖》一文时,采用CAI出示西湖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为他们营造一种诗意般的境界,美的享受,再根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真正体会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五年级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描写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就能饱览大自然的奇妙风光,享受大自然慷慨赐予的思想。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四、让学生尽可能地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用“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地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复习课文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课的生字、词语,重要的语句、片段慢慢讲解、背诵、默写,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积累。这样学生在自己读、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这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同时,用课件演示其过程,体会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和杰出才能,有力地回击帝国主义者的要挟、嘲笑和攻击。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篇3

实践表明,启迪学生智慧的数学小故事,生动鲜活的生活实例,饶有兴味的动手操作等,都能成为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资源,促使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自主认知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一旦形成,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去开展学习,从而真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二、搭建自主探究平台,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借助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而数学教材作为一种纸质材料,给学生呈现的内容必然是静态的、概括的、抽象的。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挖掘教材,将隐含在教材内部的那些可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资源凸显出来,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氛围中自主发现。例如:对于“比的基本性质”,我采用了这样的设计:

1.我首先出示几个比:2∶6,4∶12,6∶18。

2.观察一下,这些比有何特点?(后项是前项的3倍或者前项是后项的三分之一。)

3.哪个比的比值最大?(这些比的比值都是■,因此它们一样大。)

4.你还能写出一些比值是■的比吗?看哪名同学写得又多又快。(很多学生都独立写出了很多比值是1∶3的比。)

5.怎样才能写得又多又快呢?(只要注意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三分之一或比的后项是前项的3倍就可以了。)

6.比值相等的比,只有这样的一组吗?(不是,还有很多比值相同的组!)

7.好!哪名同学来说一个比,其他同学写出和他比值相等的比,看谁写得多。(教师指名让某一同学说一个比,其他同学写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然后交流。)

8.大家写出了很多比值相同的比,从中我们能得出什么规律呢?(学生概括,教师补充,师生合作得出比的性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实现“再创造”,真正将“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提升学习的本领,从而有效实现知识的升华。

三、留给学生探究时空,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篇4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造成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心理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比如,上《瀑布》这一课时,要学生背对讲台,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听,然后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想想这声音像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哗哗的流水声,就像大海的惊涛骇浪。”有的说:“像洪水从山上直泻下来的声音。”这时,教师说:“瀑布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巨大的声音?瀑布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转身看录像。”这时,学生迫不急待地转身来看瀑布,当学生看得如痴如醉时,教师满怀激情地朗读诗歌第2、第3两节。“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不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在这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背着讲台听,激发联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瀑布壮观景象的欲望。当学生转身看到瀑布的景象时,如临其境,眼耳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欢乐的心态中探究知识。

二、 多角度思维,激发自主探究热情

当前,在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经常发生,教师主宰课堂情况并未根绝。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改变居高临下的教态,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一位教师教《麻雀》一课时说:“这篇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立即肯定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活跃,经过热烈讨论,师生达到共识:这篇课文赞颂的是亲子之情。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段,向我们展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与可能。

三、 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就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教学方法也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要变“先讲后练”为“先探究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中群鸟齐飞、众鸟齐鸣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组织的:“你们喜欢写鸟的哪些句子?为什么?”这时,有的学生回答说:“我喜欢‘我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它使我想象此时此境,鸟儿飞得很快,看不到鸟儿的具体形态和数目,只能听见它们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样写非常妙。”有的说:“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头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很多,我见都没见过。”另一个接下说:“我也喜欢这句,从叫、飞、扑这几个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我觉得鸟生活得很快乐。”还有的说:“我喜欢描写小画眉的那段话,那只小画眉样子真可爱,叫声非常悦耳。”

四、 引导质疑,激发自主想象空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质疑,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宋代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穷人》一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质疑,这时,一个学生提出:如果不写“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这一段,文章一开头就写桑娜发现邻居寡妇死去,把两个孩子抱回抚养如何?这时,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大胆想象,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 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篇5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篇6

在应试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追求高分,高量,大搞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教师从头讲到尾,包办到底,学习手段单一,难以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学习兴奋点。只有我讲你听,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学生只坐着等待教师一口一口的喂,没有过多的思考空间,这无形中制约了学习的智力开发与学习兴趣,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乏,其教学效果也难以真正的提高。

针对这种教学与学习情况,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事理的水平,精心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不断给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以及已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他们引导和帮助。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学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和强化自信心,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先让学生回忆并复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依据与过程,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推导依据与过程。然后向学生提问:“我们能不能也把圆面转化成原来学过的一种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呢?如果可以,应该怎么样做呢?用你们准备的小圆片自己动手试一下。”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进行画、剪、拼。这样就点燃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火花,激发了他们的求和欲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诱发思维,而且可以引发其求知的意念,产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

第二,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讲述”

课堂上讲课是教师的职责,但应就讲在新处,讲在精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讲。要充分相信你的学生,让他们走上讲台,试着当一当“小老师”。这种方式不但检查了学生自学探究的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能够将自己学会的知识比较明确的叙述出来,让其他学生听懂。一改过去只会做,却不会说的弊端。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例如,在计算圆面积时,常要算出半径的平方,当出现求152,252,352,452等的计算时,让学生计算成出152=225,252=625,352=1225,然后让学生归纳出个位上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计算的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出了这种特殊算式的求得数规律,并且很快说出土文物52,952的得数是7225,9025。当我让学生很快说出4.52,7.52的结果时,学生利用刚学到的求积规律和小数乘法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方法,很快报出得数是20.25,56.25,并一一六出口算求积的步骤过程。课堂上学生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情丰富而独特,充分表现了个性化的主观感受,这正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师适宜的引导,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类推、迁移、创新的灵感,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正确知识。

第三,变“教师提问”为“学生发问”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最平常的教学手段。但教师一味地问,表面上是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实质上却给学生的思维格式化,限制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空间,其思维能力并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将“老师提问”改为“学生发问”,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当学生总结出性质,需要进一步理解时,我设计了一个引导性的问题:“掌握了这个性质,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们解答吗?”这时学生们就积极思考,提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互相质疑解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了思维空间,进一步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第四,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试说”

篇7

其次,了解实验计划的形式。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部分对于制定计划的具体内容标准有两条描述:一是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二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由此可见,计划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书面计划,一种是口头计划。

在教学中,首先用的是口头计划,似乎很少用到书面计划,但是《科学》教材从四年级,就已经在给学生提供书面计划的范例,如四年级上册《溶解》这一单元中《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要求小组讨论,制定一个研究计划并且提供一个研究计划范例,其中有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准备、研究过程等。到了五年级上册,如《生物与环境》中《种子发芽实验》一课,在活动记录部分要求学生作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书面计划,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2、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可能须要水;3、需要改变的条件,保持不变的条件;4、实验方法5、记录表:包括改变的条件、实验的现象;5、我的结论。

二、教师主导制定计划为学生示范

教师给出实验计划由学生按照计划进行实验探究。教师给出实验计划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及研究问题的方法缺乏了解。二是要向学生渗透某种科学的方法,这里教师给出的实验计划起渗透、示范及迁移的作用。按照教师给出的时机不同,可分为全盘托出型和分步给出型。全盘托出,就是把实验的方法、步骤等,在学生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前,全部告诉学生,让学生依此计划进行实验。如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和空气》这一单元中《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课,教师在带学生复习前一课教学内容后,告诉学生本课的活动内容:比较洗洁精、食用油和水谁流得快些。此部分内容就是实验计划因为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不熟悉,因此,由教师全部给学生,让学生按计划进行实验。

再如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有一项拓展性活动:调查我们家乡的土壤。教材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先制定实验计划,然后再做实验。在这句话的下面有一个表格,分为两栏。第一栏为观察方法,有这样几个项目,用放大镜看、用手捻、在纸上涂抹、放进水里搅动等;第二栏是观察结果,这份表格也是调查前提供给学生的一个探究计划。因为三年级学生还不知道怎么去制定探究计划,因此,这里出示的计划应启到示范渗透和迁移的作用。

三、实验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不失时机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自己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探究问题,从而学习科学知识。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不要进行多余的干预,更不能让学生照图索骥。实事证明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是的确有成效的。如:教《磁铁游戏》一课,在探究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这一性质时,当教师要学生想办法用磁铁和桌上的大头针把纸吸起来,有的学生用纸把大头针包起来.有的学生把纸盖在大头针上把纸都吸起来了;当教师要求学生试一试磁铁隔着别的物体看能不能吸铁时,有的学生隔着玻璃,有的学生隔布或衣服,有的学生隔塑料板,还有的学生隔书,都将大头针或小铁钉吸起来了。学生运用常见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主动地探索出了磁铁的有关的性质。又如《轮轴》一课,围绕轮轴是否省力,让学生自由设计实验。有的小组设计新颖;在两个轴心同一条水平线上在轮的右边和轴的左边分别系上一根细线,垂下的长度相同,并各系上形状.大小相同的砝码,左边相当于重物,右边相当于拉力,同时松手看有什么情况发生,就能推断轮轴是否省力了。这个设计具有创造性,如果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上,是不会想到这些方法的。

学生对所要实验的对象及实验的方法比较熟悉,而且学生对如何制定计划已经有所了解,只需要教师稍加点拨,引导学生就能自己制定实验计划。如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一课,要比较三个不同大小的瓶子里水的多少,学生也作了猜想和假设,在制定计划阶段,教师说: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好吗?于是学生开始分组设计实验方案,于是形成了:倒入同样的瓶中、画刻度、称重量、比杯数四种方案,然后,教师按照研究问题的不同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按照小组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 (下转第117页)

(上接第104页)

四、实验操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能熟练掌握操纵并懂得自我确定实验目标的情况下,由学生确定研究的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自己制定实验计划。学生能够自主制定实验计划也是我们科学课的培养目标,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例如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这一单元,设计以开展“岩石(矿物)博览会”为主要形式的展示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岩石(矿物)百宝箱,并认真分析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或小组的探究共识。同时为他们提供机会表达制作过程的愉受、亲自动手成功后喜悦心情。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做“剪贴报”,让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以有关岩石文化、矿物用途、矿物资源保护等为主题设计制作一份剪贴报,并进行交流,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岩石、矿物的用途,认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认识到人类应该注意开发新能源,保护好岩石资源。

五、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百闻不如一见”。学生亲自实验比教师演示观察到的现象更清晰,更深刻。为此对一些操作简单,耗时短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不怕出错。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自然显露出来的错误,有时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第二,强调过程。不论实验的难易,不论结论正确与否,只要学生动手做了,这种参与的过程最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去,通过做实验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及原理,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与思考。如教学《传热比赛》这课时,我就是先让学生自由讨论,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也可以这样设计: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其余观看,再讨论应该改进的地方,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这一实验过程印象深刻。在教学时,我还把实验中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板书,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当然,我们更赞成学生能用别的实验来研究同一问题,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或实验就更好不过了。这些实验就可以延伸到课外跟学生一起做做,激发他们的兴趣。

六、开放科学实验器材室培养兴趣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39-01

探究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多种形式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难释疑,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谈点看法。

1.转变角色,让学生自探自悟

语文教材是用无声的文字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形象性、生动性是它的鲜明特征。为了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通过角色转换、激活主体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表述教材、活化教材,把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氛围。比如:引导学生理解《观潮》-文中的潮来时两次唱歌的意义时,既不是把答案直接塞给学生,也不是通过简单的讨论来实现,而是让学生变为作者的小伙伴,当同作者一道,乘上海轮在海港中目睹到繁荣、繁华的景象时,感受如何?于是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争相发言,有说骄傲的,有说高兴的,有说自豪的……事实证明,学生一旦进人角色,就如同给他们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人。

又如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时,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认为这四句诗描写的是一幅洋溢欢悦、欣喜和畅快的《春喜图》,他们仿佛看到了春花烂漫,缀满枝头,彩蝶飞舞的情景;仿佛听到了黄莺婉转的歌声……;有的说“寻”字正突出了诗人主动迎候春天的到来,春天的温馨和甜蜜在诗人笔下描摹得极为细腻真切。

2.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究

大家都知道,语文教育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因此,不搞一言堂、一刀切,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辩论的舞台,抓住疑问,让学生各抒己见,在问题争辩中明辨是非,追求真知灼见。如《捞铁牛》一文介绍了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八只笨重的铁牛。小结时,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有谁能想出比怀丙和尚更好的办法来捞铁牛呢?”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极了。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说:“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需十六船泥沙,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河道,污染环境。如果我来指挥只需两船泥沙,四只大船我先准备好两只同样大小的木船,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扣住铁牛,再让两只船分别靠在前面两只船的两旁,水手将泥沙铲到空船上,而不铲到黄河里,原先空船正好装满了泥沙,再用这两只船来搭架子扣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送到岸边后返回来,又靠在这两只船的两边,用同样的方法反复来回七次,就可以把八只铁牛捞上来,最后,再将这两船泥沙送回原处,而不是铲到黄河里去,这样既捞出铁牛,又保护了黄河。”这种教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火花在争辩中随时将会有所闪现。

又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后,笔者问:“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提请大家探究的?”沉默一会儿后,一生举手质疑:“听说诸葛亮的计谋高明?”这一问题看似浅湿,但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说明学生已进入深层次的探究。于是笔者适时引导,在筹划备箭时,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解难释疑尝试活动。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认识到:(1)诸葛亮之所以比周瑜高明,是因为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认为箭只能“造”出来;而诸葛亮则是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诸葛亮就是以“借”代“造”的方法比周瑜高明。(2)一个“借”字足以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也更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分析,知天文地理,知识非常渊博,难怪周瑜自叹:既生亮、何生瑜?……

3.营造空间,让学生创造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最大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了问翅,又经独立思考研究解决了问题。坚持为学生营造自由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发现,多探索,多实践,使课堂教学时时处处充满创造的氛围。

篇9

二、给每个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

课程标准倡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重视小组合作忽视学生的独立探究,小组内学生的水平不同,如果不给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的机会,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优生会把握话语权,控制小组的探究节奏,其他学生只能人云亦云,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小组交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

有些教师只重视交流的形式,忽视交流的本质。在小组交流时,学生只是将自己的想法跟组内学生说一说,学优生占主导地位,其他学生把自己的答案改成和学优生的一致就算统一了组内意见,把自学中的问题掩盖起来,展示时几乎都是正确答案,老师如果在学生自学、交流时没有发现问题,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小组交流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又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探究,有了各自的想法,在进行组内交流才会出现思维的碰撞。同时,为了使交流有效,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小组交流给予方法的指导。

四、抓住错误资源引领学生深入探究

为了避免掩盖错误现象发生,教师要在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交流时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抓住学生的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以四年级上册“沏茶问题”为例。“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教师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图片摆一摆,算一算。学生独立探究之后出现了两种答案。老师选了两个代表把摆图片的过程展示在黑板上。两种方法相比,摆的过程一样,计算方法却不同,哪一种正确?为什么?怎样摆才能一下就看出用的是11分钟呢?老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展示正确的摆法,而是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对比、质疑、讨论、发现。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篇10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的,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教学活动必须建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都有不同的阶段,而“最近发展期”是我们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求知欲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激发探究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生活资源,创设一种身临其境、触物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其通过观察、求知、实践激发学语文的欲望,进而开启创新之门。

例如:教学第一册《菜园里》一课,课前,可带学生参观学校附近菜地的蔬菜,要求家长带孩子走访市场,鼓励孩子收集有关蔬菜图片资料。课上,先让学生自学儿歌,后设疑:“同学们,通过自学儿歌和课前参观走访,你知道了什么?”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通过参观菜地、走访市场、收集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感知蔬菜的有关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汇报读书情况,进行课程资源调查情况交流,即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提高探究兴趣

著名的法国诗人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教师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呆板,像“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而有的问题又常常过于宽、泛,使学生不知如何应对。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我们要学会把儿童生活、生活中的自然、活动中的生活搬进课堂,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讲生活、议生活、演生活、写生活。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兴趣,使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活动化、儿童化,变生活中的素材为教学中的资源。

例如:教学《荷花》时,教师可以采取“依景设境、诱情拓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夏天,公园里荷花绽放,阵阵清香,教师应抓住这一生活资源,巧施迁移,带领学生到公园身临其境,尽情感受,放飞的“小鸟”在荷池边,欢呼雀跃、体验、感悟、观察、想象。回到课堂后,学生灵性大发,写作欲望强烈,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凭借《荷花》的写作特点,诱导习作。其结果:文路清晰,是仿写,却自然,是写景,却充满童真童趣,展示出各自的语言魅力。

三、实践操作,体验探究历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前提,思维在活动中发生,并伴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探究操作中,充分发挥学习潜能,体验探究历程,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大胆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感性素材,促使他们去分析、综合,从而体验自主探究的历程。

例如:语文活动课《水果拼盘》的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操作探究:(1)认识自备的各种水果。(2)说说你最爱吃的水果外形有什么特点。(3)动手操作,切一切,尝一尝,你最爱吃的水果是什么滋味。(4)小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5)分组介绍自制水果拼盘的构思和特点。这样学生在实践操作交流中,理清了思路,激活了思维,实现了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从而体验了自主探究的历程。

四、拓展空间,形成探究合力

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凸现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而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良好的探究心向,是调动语文学习积极性、增强内动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一蹴而就的事,教师除了在课堂上适时指导,在探究活动中适时点拨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递进。每个知识点的课堂探究活动结束后,除安排一些作业外,还应拓展自主探究的空间,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捕捉与课文知识有关的内容,引动激趣,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得到扩展,探究能力在拓展的活动中得到提高。

例如:教学第一册《比尾巴》时,课后可安排学生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第二课时举行一个别开生的“动物尾巴介绍会”,请小解说员准备好自己带来的动物尾巴的资料,上台介绍你喜欢的动物尾巴的特点。这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各个方面、各种媒体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即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认识世界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都得到培植。

总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探索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袁丹丹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回族小学

篇11

1.学习具有双边互动特点,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是“修身、明理、学知”,教与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学和谐统一,师生配合默契,才能产生最佳效果。

2.著名科学家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中国古代就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论术;爱因斯坦总结自己的研究生涯时说,成功是三个变量的综合效应,而方法是高效率达到成功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关键在于方法,教会学生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二、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与互助学习的关键

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需要,从根本上寻找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被动现象的办法,实现学生由被动向主动的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努力创建新的课堂模式,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1.了解学生的喜好和状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很多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师,上课风趣、幽默;可以让学生下位子讨论;给大家讲笑话;在讲重点、难点的时候语气强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像朋友,很平等。

同样很多学生反感这样的教师,没完没了地讲,学生听不听都不管,老板着脸,没有笑容,没有举手,却非得叫回答问题,不理解同学,总是自己说了算。

从以上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课堂方案时,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投其所好,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这是大势所趋。

2.注意教师的课堂角色,有效实施教学方案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合作性学习;指导学生开发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将学习与社会实际和自身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是主持人,学生是演员,教师要把舞台交给学生。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如沐春风,乐而忘返;找准教学的切入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营造民主氛围,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淡化教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去主动发现、探索知识,获得自悟、自得的快乐。

三、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是培养学生自主与互助学习的动力源泉

1.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感基础,教师要成为心理医生,把诊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化解心结,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自主与互助学习才有情感的支持。

(1)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首先他们需要爱,学生们非常需要他周围的人关心他们,在乎他们,爱护他们;其次需要接纳,当自己的行为符合标准时,周围人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当自己的行为与标准出偏差时,希望周围人也能接纳自己,尊重自己。当学生们的基本需求被满足后,他们就有健康的精神状态,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才有内因的强力支撑。

(2)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展示自我,敢于自主学习的重要软环境,因此教师要用爱心、信心和赞美的目光支持学生。

2,发掘学生自主学习欲望

教师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转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观念。

(1)培养良好的兴趣。注意发现学生的特殊爱好或某一方面的专长;鼓励学生保持恒心,不要半途而废;发掘对某学科的“兴奋点”,使学有所得,从而克服自卑心理,形成对学科的兴趣。

(2)教会学生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的源动力,帮助学生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项重要工作。

(3)用进步激励学生自主与互助学习的信心。进步是学习的催化剂,是人内心深处渴望的成就,是人精神的一种需要,每一点滴进步都使人得到心灵的快慰和精神上的满足。对学生来说,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产生较大的成就感,学有所得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提高上来,教师一定要学会用进步去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篇12

《新课程标准》指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知识的获得有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领略探究后的体验,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1.以学生为主体

1.1重视学生情感。在传统数学教学中从为学生的知识很少教师要把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而在新课标的视域下从为学生已经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肩自己的常识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常识引导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知识去面对未知赴学生自主学习。

1.2注重学生发展。新课标下的数学着先要注重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不能一味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多提出"为什么"在解决疑问时,学生要培养实践精神,能自己动手解决自己的疑问在学习中要有创新精神用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更深入地思考在研究过程中要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能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2.创设情境

数学课的情景创没,是数学问题挑起学生在教学内容、生活情景、求知心理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观察、实践、运算欲望兴趣,启动学习、探究的数学教学环节。本阶段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的魅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深化所学知识,进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探研创新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期望达到目标而积极进入探索,发现规律,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尝试解决。教师则充分利用问题线索,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倾听学生的猜测、看法。

3.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初中阶段,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自信心,他们总想成为研究者、发明者、探索者。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尽量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就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应留给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就放手让他们自学;凡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得出的某一规律,就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凡是学习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解决……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在自主探索中学会求知,从而调动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猜想假设,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投人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去"学",而不是"听".具体而言,教师在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后,随后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要多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情境提出猜想与假设.通过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还有利于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5.针对探究问题,采取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探究性问题采取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情境提出猜想与假设后,便要引导学生针对探究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性环节.针对探究性问题采取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还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探究性问题的同时了解到小组内其他成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能够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相对于教师讲解更有利于活跃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更有利于对学生思维的激发,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是一种高效的探究学习途径。

6.分层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灵活多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都有收获,都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成功者。

篇13

小学生对事物都有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教师精心准备、优化科学材料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作为着眼点,增强科学材料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无意间全身心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学生通过操作有趣的实验材料,就会主动思考,去发现其中问题,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例如在《热胀冷缩》一课中,教师用学生生活中难以想象的现象来展示实验,拿一个气球和一个玻璃杯,首先将杯子在热水中泡一会儿取出,再用杯子口罩在气球上,过一会儿松开气球,就神奇地看到气球被杯子牢牢地吸住了,学生们看到这里会惊叹不已,感到很神奇,平时杯子是怎样也吸不到气球的。这时候学生会讨论到底是什么力量把气球吸住的呢?学生们还会认为是在表演神奇魔术,教师抓住这一兴趣点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可以讲解杯中空气热胀冷缩的变化情况,同时可以让学生寻找其他的科学材料,发现材料的异同之处,例如,买来的水果罐头很难打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优化科学材料还要让科学课有乐趣性,例如在《简单电路》的课程时,教师可以用电池、导线和小灯珠,组成简单电路,电路的开关可以通过趣味性的设计,制作成连接线的形式卡片,连接线卡片的左边是可爱的动物(袋鼠、海豚、小鸟、熊猫等等),右边可以设计成动物的生活环境(草原、大海、森林、竹林等等)。让学生自己去连线,如果动物连接到相应的生活环境时,电路就会形成完整的回路,小电珠就会点亮。学生通过趣味性的活动不仅了解了动物的相关知识,又从中知道了电路的相关知识,达到了在乐趣中去认知,去自主探究的教学目的。

二、选择结构性材料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结构型材料是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教师选择结构性材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符合科学原理,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结构性,生活中一些典型有结构的材料,往往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探知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科学材料,结构上稍加改进,就可以应用到教学中,并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例如科学教学中关于热量的传递课程,可以将身边随处可见的材料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可以取一个透明的玻璃茶杯,放上茶叶,再倒入开水沏茶,等到茶水沏好后,可以展示给学生,这是一杯普通的茶水,茶叶会在杯子的底部,这时取一块冰放到茶水中,观察茶叶的变化。学生会好奇茶叶会有什么变化,当看到茶叶会因热力传递而发生在水中对流的变化时,引导学生探究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可以通过现象的发生,简单讲解热力传递的相关知识。再如在上《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加热烧瓶前在水中滴上一些墨水,并标出初始刻度,再加热烧瓶,这时当液面上升时学生会直观地看到液面的变化,学生会也会通过直观的科学现象,去观察和思考,进行自主探究。在教学《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

三、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科学材料强化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