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语文教学过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应用现状
1.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教育的应用有着积极的作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思维活跃。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主观经验及生活体会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有效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的语文认知程度得到有效加深。通过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促使主体感情世界丰富多样性的生成,使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得到良好保持。
2.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应用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来看,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工具性以及思想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中能产生道德情感及社会情感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还是争分夺秒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本来比较精彩的语文课堂氛围得不到有效呈现,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策略探究
1.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需要从多方面考虑,要实现情感教育,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育的效果上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呈现
例如,《背影》《我的母亲》这种类型的课文,就是比较好的道德欣赏教材,能够通过实际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细细体会父亲、母亲对子女的爱,促使学生能够进行情感思考。老师在具体讲述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程度,采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画面,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情感上的震撼,将课本中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
2.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自身情感来引导学生的情感,在老师的情感激发下学生也会产生共鸣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全身心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基础,让情感作为教学和学习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当中。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主要是通过情感来感染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加强情感的体验。例如,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通过问题设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作者将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在积极的争论过程中能够活跃其情感活动,从而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老师也可以讲述自己如何面对艰难,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3.语文阅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需要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这些文章都饱含深刻的情感以及哲理,在这些优秀的作品阅读过程中,老师要能对学生进行鼓励来激发学生情感流露。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和场景的不同等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应用多媒体技术也能对情感教学的效果进一步优化呈现,通过动态的场景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在《沁园春・雪》的课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情感,这样才能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有效体会,在朗读上阕时要有豪情万丈的情感,而在朗读下阕时要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尤其是在朗读最后三句时要保持气宇轩昂,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那种坚定的信心以及伟大的胸襟。通过情感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气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才能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才将情感教育的作用充分展现
篇2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
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二、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契诃夫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
四、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阐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
篇3
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 教学反思
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语文课堂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许多新颖的课例被提出来,充满了无限生机。但是有少数教师没有掌握课改的真谛,许多“创新”手段缺乏实际作用,犹如隔靴搔痒,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方法实现突破,顺应新课改的浪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学反思概述
教学反思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合理的反思是衡量教师水平的主要因素。合理的教学反思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新课改的要求落实到课堂上,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作用,认真开展教学反思。
完善的教学反思应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方面:①反思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对本学期教学计划、教材编写、课程安排等进行反思,争取做到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符合实际情况,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②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应反思教学中是否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因材施教;③反思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对教学手段、板书书写、课程重点设计、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成功与失败是并存的,教师应学会总结成功经验,找到失败原因,再接再厉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应从整体出发,通过彼此交流经验,共同讨论等方法进行反思,使反思具有实时性与连续性,发挥出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职责划分不明确、课堂教学不够精细、教师没有深入反思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①语文课是初中的主要课程,在多数学校中都是由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一职,而在一些教学条件不完善的学校中,许多教师甚至身兼多职,导致教师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语文教学上; ②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地知识传授,它不仅包括汉语知识,还应该让学生领悟汉语的魅力,加强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就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应利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进行教学。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教育还偏向于功利化,家长、教师、学生都只看中成绩,导致教学过于片面,不够精细,完全成了填鸭式教学;③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过于关注成绩,导致许多教师对教学效果过于重视,反思方向出现偏差,很难从根本提高教学效果。
2.解决措施
对于上述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等,对比上一学期的成绩找出不足之处,完善本学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师应对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与创新,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的教育,将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另外,教师要对以上手段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师教学反思的误区及解决措施
1.教学反思的误区
新课改要求教师影视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这种主体地位的关注,在教学中突出人文关怀、自主学习、合作创新、交流等特性,然而有的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住度,造成主次不分,忽视了语文课堂真正的重点,对教学反思形成误区。
2.解决措施
①语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联系紧密,听说读写样样不能放松,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认识到语文的人文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应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学生的朗读、书写的等能力;②教师认清自己定位,应作为一个引导者进行教学,不能直接灌输,例如“这道题选A”“这位同学表现很好”“这位同学表现不对”等直观的表达方式;也不能完全不参与教学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责任感,无法有目标的进行思考;③对母语的学习讲究独立思考,使每个学生都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学生间的合作,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④教师应时刻注意有没有偏离最初制定的教学计划与目标,使学生的交流合作具有目的性,不能单纯的为了相应新课改号召,为了交流而交流,而忽视了教学的目标,教师只有时刻围绕教学目标,对结果不断反思,抓住新课改的精髓,加强学生各方面的成绩。
四、师生关系的反思
教师与学生搞好关系不仅有利于课程的开展,更能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及课下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放下身段,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质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以佐证,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知识储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共同的话题,使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更密切。同时,教师还应学生的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不定期的走访、开家长会等方式,在对学生的教导上达成共识,使学生在学校中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家庭中又能感受到学校的学习气息,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对课改的推进有重大影响力,对于当下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改进,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方式,使初中语文课堂展现其独有的魅力,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全方位素养的提升,让素质教育更加普及,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篇4
一、指引学生重视生活经验的积累
生活是学生学习和积累最好的课堂,在生活中学生可以获取更多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任何人都是在不断地经历生活,才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 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 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 积聚得越多了解越真切。”这些充分说明了生活对于语言的重要性,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进行生活的积累,只有经常去品味生活、观察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点滴,才可以慢慢地培养属于自己的语感,也才能辨别和了解语言的魅力。比如学生在读到“落叶”这个词语的时候,不仅仅是可以想起落叶飘落的景象,还会想起一些秋天、思乡和无奈等等的意味,而这些景象的深化和感触无一不来自切实的生活。
二、注重诵读在语感培养方面的作用
实践证明,诵读是学生语感培养的主要途径,老师可以激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来增加阅读量。老师也可以给予学生诵读篇章的指导,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化的底蕴。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而诵读则是进行语感积累的一种最佳方式,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以及感性上更好地去认识文章,对文章内容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地从诵读中获取属于自己的东西。诵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需要一个长久的培养过程。这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督促学生去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并可以让学生能在诵读中获取灵感,体会到诵读的乐趣所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于诵读的兴趣,如在班级中定期可以组织一些朗诵会或者朗读比赛等等,这样更有利于做到寓学于乐。
三、通过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来增加语感
学生语感的培养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还需要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与辨别能力。从而加深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老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相声小品大赛等,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通过加强写作训练来增强学生的语感
写作的训练和运用是语文的重要着眼点之一。培养学生的语感很大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不断地将写作转化成语感。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比如通过日记以及抄写、仿写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优秀文章的抄写可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增强学生对于文章内涵的体会;仿写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改写则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路的拓展,日记则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形成对语感的积累。
五、课堂教学在学生语感的培养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堂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做好语文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带领学生去理解课文与领悟教材,对于课本中的文章要进行深入的挖掘。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这些词汇的使用都要深深地进行体会,理解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另外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启发,以辨别词语的感彩,进行课文内容的拓展,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六、小结
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学构成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方法进行了相关探讨,但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需要老师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语感培养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参考文献:
篇5
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关于什么是语文,有很多种定义,有的甚至相诋,但语文应包含“语言”“文字”“文学”“文化”似乎是没有争议的。但事实上,许多语文老师的实际理解仅“语言”“文字”,略含“文学”,不提“文化”,这是一种“窄化”现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七到九年级总目标是从5个方面要求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但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几分落实?“识字与写字”只有“识字”;“阅读”只落实了“课内阅读”;“写作”基本“靠天收”;“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干脆束之高阁。说语文“少慢差费”,说语文“枯燥无味”,说“学生语文能力怎么了”,说“读写听说”欠缺,都是因为将语文“窄化”了。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备课时确定教学目标,往往是教参教案列出这是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就将它作为课堂目标,努力地教给学生。如此一来,如果教学目标太难,势必远离学生实际,造成学生学不懂而使课堂气氛沉闷;如果教学目标太简单,通过教师简单提示就可以学懂,我们还津津有味地作为课堂目标突破,学生也会因为缺乏求知动力而课堂倦怠。无论是教学目标太难还是太简单,这样的课堂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
根据课标和学情确立教学目标之后,把课文文本作为一个载体,通过问题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来完成教学任务。明确了一节课的任务和目标,锻炼情节分析能力、语言分析能力、文意分析能力。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结合课文来完成目标,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锻炼学生的这样一种能力,使他们学会举一反三,通过学习可以对其他课文学会自学,这其实也是对能力的一个训练。
其次是怎么教的问题。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新课程实施以来,出现了较多新的教学形式与新的教学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语文教学新的空间,但要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务实高效,必须要注意一个“度”——也就是合适这个问题。
要想使课堂效率高就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备课过程当中不能单单只备书本上的东西,还要结合课文的思想和内容设想一些话题和内容,预想到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课堂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一切都要设计好。这样只会准备充分,才能上好课。课堂问题的预设首先要结合教材教参和学情,提问是为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追求课堂的表面互动热闹。教师在备课时,应努力对问题的提问、回答作一些指向性的设计,巧于相机点拨,重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有迹可循,而非满足于给出结论式的答案,从而培养其语文能力。
再次是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方法的问题。一直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就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所以说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是引导学生的有效途径,找到了适合学生的方法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高,成绩自然就会好。在讲课过程当中对待同样的一个班级,两个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风格,教学效果和课堂的积极性就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方法和风格。同样现在也要追求“流行”,所谓的“流行”就是指能够了解当前最热门、最受学生喜欢的歌曲、流行语、偶像明星等,这样便于和学生有共同话题,对于课堂气氛的调动也有一定的作用。
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开放的课堂首先是民主的课堂,而民主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同时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合作化阅读,允许学生探究,在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发现文本中有价值的问题,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在乐学中积极参与,带着自己的体验、带着自己的渴望去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感受”,真正体现了在合作交流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篇6
一、开展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教学活动也呈现出勃勃生机,许多优秀的教研成果得到了推广与运用,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学手段更加生动,教学模式更加自主,教学空间更加拓展。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着部分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领悟不够深刻的现象,教学活动始终抱着老一套,墨守陈规,影响了教学活动有效性提升,本课题主要就是针对这些状况开展研究与分析。当前,部分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不和谐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师生关系不够和谐。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师生关系关注度不够,认为师生之间单纯就是知识传授的关系,教师只要将教材中要求讲解的内容传授完毕就行了。其实,教师面对的初中生是处于青春期的特殊发展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对于师生关系融洽程度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这种淡漠的师生关系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素质化程度、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和提升教学成效,会产生消极影响。
2.教学手段陈旧落后。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大部分教师已经具备了现代教学手段的熟练掌握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教学手段掌方面对多媒体教学握与运用能力不强,一方面自身技能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一手段的作用认识不够全面,对于多媒体手段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不够深入了解,导致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够广泛。
3.教学模式枯燥单一。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学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教师,部分教师还是将单向灌输的模式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形式,教师充当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主动思维探究程度不高,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成效较低,在语文学习中没有能够实现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种枯燥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容易造成学生语文学习的“高分低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学空间过于狭隘。部分语文教师将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全部放在了课堂教学之中,对于课外活动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语文素养提升等方面整合资源力度不大。狭隘的教学空间,不利于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难以形成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合力。
二、实施课题研究的措施
在课题研究中,笔者主要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开展针对性改进,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探究教学过程以及拓展课外活动空间等方面入手,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断拓展语文教学空间,提升教育教学成效。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注重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发挥积极情感因素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用。首先,笔者坚持做到倾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活动之余,深入到学生中间开展交流活动,以温和的态度向学生了解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看法,以及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建议,将其中具有价值的内容融合到教育教学工作设计之中,提高教学动的科学性。其次,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多给予学生积极的教学评价,多表扬激励,不讽刺挖苦,即使面对成绩较为滞后的后进生,也充满爱心地对待学生,给予他们关怀的爱心,在学生心中产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更加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此外,笔者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并鼓励优秀生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在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发挥电教媒体作用,提升教学生动程度。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为了突破以往教学手段单一枯燥而造成的教学成效低下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首先,在教学信息补充完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信息采取影音展示的方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容量,有效提升了生动程度。例如,在教学一些相对枯燥的说明文内容时,笔者以纪录片、专题片等丰富的教学视频来增加学生的感知经验,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另外,在教学情境的营造方面,笔者也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采取音乐烘托、配乐朗诵等形式,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了教学活动素质化程度。
篇7
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灌”、“搬”、“乱”的现象还很严重,“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为扭转上述局面,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因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优异教学效果的基础。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斯普朗格语)“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二、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篇8
既然语文教育是一切教学的基础,那么在素质教育当中语文教学的份量就显得极其重要。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来谈谈语文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仓库。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那么,语文教育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呢?
(1)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验作品的美。审美对象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而是用形象思维,从对美的直接感受开始,进而把握美,领悟美。因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训练他们能够透过文字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因素的敏锐的感知力。以色彩为例,譬如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的《药》的景物描写,作者运用的一连串的冷色调,“花白的头发”,“几点青白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一般的乌鸦”,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这些色彩的感悟,体会作者运用这些色彩达到烘托悲剧氛围的创作意图。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阅读者必须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从教材佳作中,使我们领悟到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智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唐诗宋词“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语文教育如果注意到这种审美素质的培养,那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态度,使他们在今后的长期人生经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能更加持久,更加内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想像能力是现今学生必须具备重要素质。现在十四、五岁学生们的想像能力是最丰富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让他们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在知识的领域中遨游。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可以针对故事意犹未尽的结尾,充分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把握这则童话的主旨,以《皇帝回宫以后》为题,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如教《故乡》时,可以针对20年前后闰土、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出一个以《20年后的我》为题的作文,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注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如前段时期流行的新概念作文。所谓新概念,就是让学生挣脱传统作文模式的束缚,大胆开辟新路。我们最近的中考、高考题中也对创新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可起到一定作用。课堂教学可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善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弹琵琶”写一点与流行观点唱反调的文章,如让学生写“见异思迁赞”“沉默真的是金吗?”之类的题目,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作用。
四、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借助教学策略和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完善学生心理素质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1)运用否定之否定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信。所谓否定之否定,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故意设置错误的结论,让学生从这里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如课外读物《警察和赞美诗》,可以故意的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结尾警察和苏比的对话是多余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探究兴趣。
篇9
二、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的反思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阶段作为夯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更是要注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其一,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小组,不仅可以方便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和交流,而且也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适时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去支配,比如在《皇帝的新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课堂中将其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热情与兴趣,而且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拓展了他们对本课的理解;其二,语文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为了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展示他们在课堂中的小主人地位,教师可以尝试着将语文课堂“搬出去”,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带领学生进行踏春、参观景区以及环保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为其作文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的素材,也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好强而有力的铺垫。
三、师生关系的反思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活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经常性地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以平和的态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与教学相结合的情况下获得一箭双雕的成效。比如,在教学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的真谛,教师可以先讲述自己是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的,进而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的彷徨与迷茫,在类似谈心交流会的课堂环境中走近学生的内心,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在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学生的拥护。还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教师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通过海量的书籍阅读、网上资料、信息的查阅、与其他教师的交流等方式,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见解和看法,并且对于学生所感兴趣的生活内容要有所熟知,以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与此同时,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除了平日必要的家庭走访、与家长沟通等方式外,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实时的学习主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办诸如亲子活动、拓展训练营活动等,鼓励家长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将班级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学生在这个大家庭中培养心理上更多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在融洽的氛围中让学生、家长、教师的关系更加稳定。
四、结语
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阶段比较基础性的学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但时代和新课改的发展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进行更加合理的教学反思,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出初中语文的教学功能,让初中语文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素质教育普及等方面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苏丽.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J].教师,2012(16).
[2]杨正龙.浅谈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课改研究,2013(11).
篇10
1、传统文化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表现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教材占了一定的比重,但几百篇古诗文并不能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涵盖。经过分析在我国初中古诗文教材中,其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爱国主义方面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歌颂爱国主义的诗人以及文人不计其数,因此创下了很多爱国佳作。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歌颂爱国主义的古诗文,其主要目的是让中学生继承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表达了自己愿为祖国而牺牲的壮志豪情;再比如诗人杜甫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再例如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该古文体现了作者为官清廉的高尚品德。在初中古诗文的选入中不难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古诗文都是对爱国主义的歌颂和赞美,其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2、人间真情方面
最基本的人间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四个方面,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代表,人间真情在我国文学创作中可谓是不变的主题,在古诗文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歌颂人间真情的古诗文不计其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马致远的《秋思》,该古文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体现的非常完美,不禁令读者潸然泪下,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能感受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真诚,体会到作者对亲人的祝愿。在初中古诗文教材中像此类呼唤人间真情的古诗文还有很多,在此类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了真善美的存在,并让学生更好的去发现真善美。
1.3、伟大理想抱负方面
古代君王社会难免会出现阶级社会不公的现象,因而涌出大量抱有远大理想的诗人,通过对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从而将自身的追求抱负寄托于诗文上,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社会的追求及安居乐业的憧憬,这是传统文化的另一种表现。例如在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就明确写到社会的繁荣衰退,受苦的只是平民百姓,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的反思。
2、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对古诗文进行深入了解和感悟,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的渗透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进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2.1、全文理解,找准渗透点
古诗文与现代白话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文语言有较大差别,初中生对古诗文接触的还不多,因此对古诗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想要更好的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疏通整篇古诗文的主旨思想以及大致意思,让学生理解全文,然后再根据该篇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找准传统文化的渗透点,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意思,再找到传统文化的渗透点,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通过对这两句诗句的具体分析引出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让学生联想历史上为国牺牲的英雄人物,以此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从而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2、结合诗文,创设情境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靠单方面的说教便能完成,而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诗人当时感情过后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整堂课教师一直在说,而学生完全不能理会当时的场景,教师应适当创设一些古诗文中的场景,将学生带入该氛围中,让学生亲自体会,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在进行李白《渡荆门送别》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理解全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李白仗剑出川时的场景,感受诗人为了实现抱负而远离家乡的不舍之情,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想象自己多年以后为了生活常年在外四处奔波的样子,进而对学生进行人间真情的教育,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3、利用活动进行教育
语文源自生活,古诗文也是一样,为了更好的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入手,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在班上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化古迹,每个文化古迹都有相应的古诗文,教师在组织参观过程中引导学生背诵当地文化古迹的古诗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当代人们的生活,然后在此基础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我国的传统文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更好的将其渗透到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内涵,进而根据古诗文找到其渗透点,同时要通过一系列场景让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红侠.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
篇11
作文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综合性、个人性的特点。整个写作过程主要为收集写作素材、确定写作思路、文字清晰表达、文章的修改等步骤。好的作文具有情感真实、思想丰富、表达技巧多的特点。目前,语文教学不断的教学改革使得人们对作文教学的改革更加注重。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现状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反思。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与学生有关的原因
第一,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好的作文应该能够反映真实的生活、情感,能够反映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体验、思考和观察。而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大多内容空洞、肤浅,情感虚假或淡漠。另一种情况是,学生课外生活丰富、知识面广,但是缺乏深度的认识和思考,使得作文中生活情趣、智慧不足。
第二,阅读积累面窄、量少。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一个学生如果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就会导致其视野、思维受限,写出的作文缺少思想和灵气。文章阅读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其中的涵养、底蕴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积淀。另一种情况是学生不懂得活学活用,即使看了较多书,可是只是简单的理解,没有深入思考。
第三,对语文的不重视。学生和家长都普遍重理轻文,都认为理科类科目只要多做题,成绩就能快速提高,导致学生情愿去花大量时间做题,老师也偏向布置大量作业。而在语文上所花的学习时间却十分有限,作文的写作大多都是流水账或者简单拼凑。
(二)与教师有关的原因
作文教学日益模式化,使得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忽略了学生才是作文的写作主体,不断重点强调作文的素材要突出、典型、新颖,主题要积极、立意高等,而使学生在情感和生活上的写作中更加偏重于“编故事”,使得文中生活、情感都不再真实,可以想象这样的文章多没有感染力。尽管目前一再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分数关系到教师的奖励、学校的荣誉和升学率及学生的前途,因此当教师慢慢的总结出作文教学的模式后,便把如何得分放到了教学中的首位,使得教学模式化、机械化,严重违背了原本的作文教学意义和目的。作文写作模式化确实会让学生能短期提高写作成绩,但是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程度非常有限,甚至会使作文看起来华而不实、太花哨。
(三)与教材有关的原因
目前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中包含的写作和训练过程没有内在的联系,教材编排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科学的体系结构,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而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出,无序的、零散的知识会造成读者的思维混乱,使得难以吸收和理解。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写作指导和理论方面的作文书,但大多采取优秀范文、方法指导、专家评论等形式的理念为主,使得学生难以针对性的学习,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和对策
(一)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注重读写综合发展,读到写、写到读这些过程都需要系统的知识来支撑,使得所学到的知识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改进选题方法,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命题,传统的命题作文的办法,很容易引起写作神秘化、庸俗化、反感写作,使得学生的写作漫无目的。有些谈生命、谈人生、谈理想的命题作文不符合学生的写作水平及年龄特点,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
(二)合理选择教材
初中生在写作上应该能写清晰、通顺的文字,熟悉一般的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重在读写能力的提高,写和读是语文能力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应选择读和写齐头并进的教材,而不是厚此薄彼的。
(三)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推荐读物,并作阅读指导,在阅读课上给学生留足够多时间来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等。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依照学生水平进行分层次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如摘抄生活常识、自然知识、优美句子等,这样学生就有了大量的语言素材。读后感的撰写也能使作者锻炼表达方式、总结水平,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对今后语文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建立写作评价档案
为了应对这种不是简单的肯定就是完全否定的作文写作局面,可以采用建立写作评价档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保存每个学生的每次课堂写作的作文或者测验、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修改稿、教师的评价及学期总评信息。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一定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更综合的评价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让作文本流动互批
作文本流动互批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建议、批改的行列中来,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同学们参与度、参与面不够,还有一些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对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正确评价,有些同学没有对他人作文有效性、针对性的看法,所以暂时还难以全面互动。
(三)设置“作文成长记录册”
篇12
一、抓住机遇将情景转换为教学内容
一个班级中肯定会存在一些不仔细听课、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教师传统的做法是对这些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这种做法看似是在维护课堂秩序,保证课堂顺利开展,其实教师在批评学生的同时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还分散了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当再次回到教学内容中时,或多或少都会对学生和教师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应尝试着抓住机遇将这些情景与课堂内容进行结合,在给足犯错学生面子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比如在讲授“Verb-ing phrase”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讲课时发现班级中有位同学在座位上不好好听课,偷偷地低着头,双手在下面不知道在干什么。这种现象在英语课堂中经常见到,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教师的做法是直接给予制止,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将其转换为教学案例进行警示。教师:“Watching around,I find a student keeping his head down.Who can guess what he doing is?”教师没有直接批评学生,而是将正在学习的“time”环节与实际发生情境对接,学生一听说猜测学生干什么,纷纷进行猜测:“playing telephine,sleeping,eating snacks.”当这位同学发现大家都在说自己时,不好意思地抬起头来,教师没有批评他,而是给学生一个机会:“能用我讲的知识点将这句话改成同义句吗?”学生要想挽回面子,必须仔细听课,这样一个事故就处理好了。
二、换位体验将嘲笑转换为教学内容
教学课堂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嘲笑”,尽管这种嘲笑的出发点都不是恶劣的,但也会对整个课堂的开展带来极大的影响,这种嘲笑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在讲课时出现口误,另一种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由于自己不会或者口误导致错误,也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嘲笑。面对嘲笑,教师如果直接与其“主线”相对,就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为此,可以采用换位体验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亲自感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出现错误被嘲笑如此难堪”或者“没想到做这件事情竟然这么难”,这样就能有效解决因嘲笑引起的后果。
比如在讲授“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一单元时,当讲到“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rsonality”时,教师布置这样一个任务:“生活中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将这些现象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在黑板上,并造出一个句子。”于是学生纷纷在下面进行准备,并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随后教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生绘画,由于上台与下面的气氛完全不同,该同学画得不好,从而引起全班同学的嘲笑,教师原本的教学计划被打乱了。这时教师没有制止大家,而是请其中笑得最厉害的一位同学上台将自己的绘画表现在黑板上,这位同学上台后更胆怯,但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与第一位同学合作完成了整个画面,并进行了口语交流,这就是换位思考的价值。
三、故意悬挂将问题转移到课外时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喜欢较真的学生,他们会问一些很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么与课堂关系联系不大,要么非常难以回答,甚至解释完以后学生也很难理解。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如果对学生的提问无所不答,就会浪费更多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为此,教师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可以采用暂时避让或者设法引导的方式回应学生,做到适可而止,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教师可以在课下以单独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些课堂上的遗留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所学内容。
比如在讲授“The perfect copy”一文时,当教师将到克隆技术时,有一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克隆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啊,为什么会克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呢?”教师给学生的回答是:“主要是通过复制细胞完成的。”学生进一步询问:“怎么复制的?”这个问题难住了教师,教师如果继续回答,不仅会影响教学秩序,还会引来学生的“笑话”,于是教师话锋一转:“你的问题非常值得研究,但是我们可以先看看课文中有没有相关的答案,下课后我们好好探讨一下好吗?”学生:“OK.”教师利用这种方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一个棘手的问题悬挂起来,下课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查阅相关资料,并将其叫到办公室中进行讲解,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面对各种突发起来的教学意外,教师应采取各种措施转移这些意外的突发点,从另一个可以进行转换的点出发处理这些问题。首先,教师可以抓住机遇将一些随时发生的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一些教师即兴寻找的教学案例,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教师应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嘲笑别人时的后果,并尝试将其与学习内容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最后,教师应适当将问题悬置到课下,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正常顺利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处理这些课堂意外。
篇13
一、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的意义
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学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社会对中师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何谓中师语文教学过程?在中师语文教学中,于规定的单位时间内,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及手段所凭借的媒体五者相互作用的流程即过程。何谓优化?1+1大于2就是优化。取得当时条件下最优教学效果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就是教学过程的优化。
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充分激励学生主动、生动、互动的学习积极性;它能够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培育,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创新精神诱导;它能够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的形成;它能够有效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二、更新观念是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的核心
我们要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就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那么我们应该树立哪些教育观念呢?
第一,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传统观念是把人的一生分为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职前就是学习,职后就是工作。而终身教育一是在时间上,打破职前职后的界限,学习贯穿人的一生,使职前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相结合;二是在空间上,学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学校教育扩展到岗位教育、网络教育、社会教育、自修提高等。三是在目标上,打破了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手段,更强调综合素质、岗位技能等。
第二,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观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三,树立现代人才观。人才,首先要“做人”,然后是“成人”。“做人”要有正确的方向,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无私的奉献。“成才”要有坚实的基础文化,过硬的专业技术,爱岗敬业,作出突出贡献。“做人”与“成才”相统一,才是人才。
第四,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检验教育质量的最终方法是社会实践,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要求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要培养厚基础、宽专业、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
三、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的基础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使教育从内容、形式、该方法和组织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这个变革时期,教育信息化需要新型的教师。一个合格的新型教师,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在信息社会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再是相对稳定的知识经验,而是不断更新的信息知识。时代的发展需求教育信息化,因此,我们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必备的信息素养及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技能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最终目的的前提和中介。
四、培养创新精神,是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应着重抓好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对象是学生,因此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为主线的思想。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顾名思义是由教和学相互联动、有机配合而组成的。学生理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责任是设计教学的环境,组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牛顿讲过:“若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教师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校学习,一方面学到新知识,另一方面是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校不可能把一生中遇到的知识都学到,而要重在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第五,要注意发展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对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实施素质教育,既要关心帮助后进生,更要创造条件使学习好的学生脱颖而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