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定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化学定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化学定律

篇1

初中化学;守恒定律;解题方法指导

守恒思想在解决化学试题中会经常用到,为解决化学题目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熟练运用守恒思想,可以简单快速地解决问题,减少不必要的计算过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应用该思想过程中,应注意重点把握化学变化的始态与终态,抓住其中的不变量,并建立一定的关系,从而简化思路,快速解题。无论是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比较广泛。除了质量守恒以外,常用的守恒法还有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等,文章从这几个方面探讨守恒思想在初中化学题目中的应用。

一、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也是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依据,往往也是中考的主要考点之一。因此,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考生需要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和准确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一)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求解

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即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那么,针对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改变,且看如下例题:

例1:x克白磷和y克氧气在恰好完全反应下能生成z克的五氧化二磷,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磷原子总数和氧原子总数不变

B.x+y=z

C.反应前后分子数总数不变

D.反应前后磷元素和氧元素种类不变

在这道题中,明确指出该化学反应恰好完全反应,可以得出x+y=z这一信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反应前后磷原子与氧原子的总数、质量、性质等不发生变化,但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会破裂,分子总数会有变化,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得知,选项C的含义是不正确的。

例2:将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化合物装入试管中,加热制氧气,待完全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物质质量为10.7g,已知反应前化合物的质量为15.5g,求制得的氧气的质量为多少。

关于这题很多学生非常想计算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与氯化钾分别为多少,其实不需要计算这些混合物。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剩余固体物质数据10.7就是二氧化锰与氯化钾混合物的质量,不能直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混合物中二氧化锰与氯化钾具体多少。因此,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知,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反应前后固体混合物的质量差就是生成氧气的质量。

(二)根据反应前后某元素的质量守恒求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同一种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知道某元素质量守恒准则,下面这类题目将会迎刃而解。

例3:将4.0g的某金属样品投入到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中,已知它们能完全反应,测得生成物硫酸盐中含硫、氧两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试求此金属的质量分数。

对于这道题目提供的信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同一种元素在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可知,可以求得硫酸根的质量,然后再根据硫酸盐中硫和氧元素的质量分数80%这一信息,可以计算出正盐的质量,最后进一步求得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则求得金属的质量分数为60%。这就是利用反应前后某元素的质量守恒寻找突破口,使得解题过程变得简单清晰。

(三)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和种类守恒求解

有时候在面对众多物质时,我们需要牢牢抓住反应前后元素的原子种类和个数守恒,能让学生解题时可以把握解题方向,从而可以得心应手解决这类题目:

例4:我们知道一氧化碳是常见的有毒大气污染气体,而五氧化二碘(化学式I2O5)可以检测大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I2O5+5CO=I2+5A,求该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质A的化学式。

对于这个题目提供的信息来看,可以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问题,从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某元素原子数目与种类守恒来分析,不难求得A的化学式为CO2。

从以上几道例题来看,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概括为总质量守恒、元素种类及质量守恒、各元素的原子总数守恒,不可将其混淆,认为是重量守恒、分子数守恒或体积守恒等。此外,关于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守恒,必然会涉及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的问题。对于化学反应后的生成物,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配比关系知道哪些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可将未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计算在内。

二、电荷守恒在初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电荷守恒应用往往在化学溶液类的题目中,在各类化学溶液中也许存在着阴阳离子,且阴阳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数目是相等的,然而阴阳离子的数目未必相等。电荷守恒不但可以适用在一种溶质溶液中,也同样适用于多种溶质溶液中。

例5:某溶液中含有Na+、CO32-、Cl-三种离子,且Na+与CO32-的个数比为5∶1,求溶液中CO32-、Cl-的个数比为________。

对于这道溶液类的题目完全可以用电荷守恒定理解题,阴阳离子中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零。设此溶液中Na+、CO32-、Cl-三种离子的个数分别为5A、A、x,得出5A×(+1)+A×(-2)+x×(-1)=0,解得x=3A,因此得出故CO32-与Cl-的个数比为A∶3A=1∶3。

三、化合价守恒在初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化合价守恒是指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相等,也就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九年级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认识化学式,学会正确书写化学式以及判断一些化学式的正误,是初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让学生能正确、快速地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或准确无误地判断物质化学式的对错,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化合价守恒。

例6: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________。这是根据物质的名称,运用化合价守恒写出化学式。此物质中铝元素为+3价,氧元素为-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采用十字交叉法,不难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

还有一类题型解答也是运用化合价守恒,那就是根据化学式求某元素的化合价。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是解答此类题的基础,再根据化学式及化学式中无变价元素的化合价求有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四、溶质质量守恒在初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在初中化学溶液实验中,溶质的质量不因溶液的加水稀释或无溶质晶体析出的浓缩而改变,也是遵循守恒定律。因此溶质质量守恒经常用于溶液的计算,请看下面例题:

例7:在20℃时,质量分数为10%的某溶液100g,要想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从10%上升为20%,则需要蒸发掉多少克的水分?(提示:在20℃时,某饱和溶液浓度为28.6%)对于这道题而言,分析可知在蒸发过程中无晶体析出,题目中隐含的关系就是溶质在蒸发前后没有发生变化,这是基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守恒来解题。一旦从隐含的题目信息中找到了等量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若是碰到有关加水稀释的计算,亦是如此。

五、结语

守恒思想在化学解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守恒思想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的思想,是化学题目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守恒观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利用守恒观解题时,应首先必须明确每一种守恒法的特点,分析并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某种等量关系,采取巧妙地解题方法给予正确解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理解守恒思想,引导学生运用该思想进行解题。

[参 考 文 献]

[1]杨俊峰.再谈质量守恒思想在初中化学计算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4(7).

[2]戴静雷.守恒法在初中化学计算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20).

篇2

质量守恒定律是重要的自然规律,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必具的基本观念。从宏观角度理解该定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角度理解则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因而质量守恒。

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使解决问题思路简单、快速、准确,从而有效减少繁琐的计算,也可以帮助正确理解概念,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从两方面谈谈它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

从宏观和微观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人教版课本初中化学上册等50页就以“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等反映了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种类和个数不变。这体现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第81页电解水实验则反映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这体现了化学反应前后的元素守恒。再如,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来制氢气,是利用“硫酸中含有氢,反应后才能产生氢气这一元素守恒规律。下面一道例题是考查化学反应中微观原子种类、个数守恒规律的应用。

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化学方程式

3XY+Z2Y3 2Z+3M中,物质M的化学式为( )

A.X2Y3 B.XY3 C.X3Y2 D.XY2

近几年各地中考中此类考题较多,根据反应前后原子守恒确定未知物化学式,即其原子的种类及其个数比,答案选D。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更多的还是质量方面的守恒,下面通过实例谈谈它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例1.在化学反应A+B =C+D中,agA和b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了mgC,则生成D的质量为(a + b-m)g。这一结论反映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是这一定律的直接应用。

例2.在化学反应A+B=C+2D中,有agA 和bg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gC,则生成D的质量为(a+b-m)g,而不是(a+b-m)/2g。

此题进一步阐述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而不是各物质之间的分子关系。随着所学内容的加深,应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而且所使用的一切数据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不纯量必须转化成纯量才可应用,而在实际中,多涉及不纯物或混合物的计算,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有很大的方便性,同时也把化学计算中的比例关系直接转化为加或减的关系,减少了计算的失误。

例3.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5.5g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10.7g固体物质,计算制得氧气多少?

分析题意: 题中的数据都是混合物的数据,都不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必须找出纯氯酸钾或氯化钾的质量才可以列比例式求氧气的质量。但由于二氧化锰只作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可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现以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解法一 : 设混合物中含二氧化锰质量为x ,生成氧气的质量为y.

2KClO3 2KCl + 3O2

245 149 96

15.5g-x 10.7g-x y

先求x: 245/149 =(15.5g-x)/(10.7g-x)

x=3.25g

再求O2质量y:

149:96=(10.7g-3.25g):y

y=4.8g

解法二 :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有: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比混合物质量减少了,减少的质量即为氧气的质量: 15.5g-10.7g=4.8g

以上两种解法殊途同归,显然第二种解法既简单又不易出计算性错误。

例4. 2.8g一氧化碳在高温下跟5.8g某种铁的氧化物完全反应,这种铁的氧化物是( )

A.FeO B.Fe2O3 C.Fe3O4

解法一:设此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则其化学方程式为:

FexOy + yCO = xFe+yCO2

56x +16y 28y

5.8g 2.8g

5.8g 2.8g

x : y = 3 : 4

所以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3O4。C 为正确答案。

解法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化学式而求得。设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原子的个数无增减。可得出(参照解法一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守恒得出y+y=2y, 即它的化学含义为 一氧化碳中的氧元素的质量等于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由此可先根据CO 的化学式求得氧元素的质量,再由铁的氧化物总质量减去氧元素的质量即为铁元素的质量,再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除以其原子量等于其原子个数,就求得了化学式为Fe3O4,答案为C。

篇3

再根据化学方程式,用逸出气体的质量去求其他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1 取2 g二氧化锰放入烧杯中加入100 g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反应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98 g,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质量=100 g+2 g-98 g=4 g

设该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为x

2H2O2 MnO2 2H2O +O2

6832

x 4 g

68 x= 32 4 gx=8.5 g

则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8.5 g 100 g×100%=8.5%.

二、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已知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及析出沉淀的质量,求反应后某生成物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题方法: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则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析出沉淀的质量

再根据化学方程式,用析出沉淀的质量去求其他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溶质质量,最后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关公式去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2 某同学取硝酸银溶液的质量为25 g,滴加某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溶液为36.5 g,恰好完全反应后,测得沉淀的质量为14.35 g.计算(1)该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2)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 :(1)设该稀盐酸中含溶质的质量为x,生成硝酸溶质的质量为y

HCl + AgNO3 =HNO3+ AgCl

36.5 63 143.5

xy 14.35 g

36.5 143.5=

x 14.35 g

63 143.5= y 14.35 g

x

=3.65 g,y=6.3 g.

则该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3.65 g 36.5 g×100%=10%.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NO3,生成的AgCl沉淀既不是溶质也不是溶液.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反应前各物质〖JP3〗的总质量-析出沉淀的质量=25 g+36.5 g-14.35 g=47.15 g .

因此,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6.3 g 47.15 g×100%=13.4%.

三、已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或求某未知物质的质量

解题方法:主要掌握以下三点.(1)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

(2)根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各反应物减少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增加的质量总和,求某未知物质的质量.

(3)如果结合方程式进行按比例式计算,各相对原子质量要求乘计量数.

例3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表1

物质 AB C D

反应前质量/g 9 2 22 1

反应后质量/gx 26 21

(1)这一反应类型是 x= g.

(2)由表1中数据分析可知,B可能没有参加

该化学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剂.

(3)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8∶〖KG-*2/3〗16,则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解析 :根据题意, C的质量减少,则C是反应物;D的质量增加,则D是生成物; B的质量不变,则B可能是催化剂;A的

质量反应后未知,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判断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

因为Δm(C)=22-6=16<Δm(D)=21-1=20

所以反应物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物增加的质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各反应物减少的质量总和应等于各生成物增加的质量总和,

所以A是反应物.

又因为Δm(A)+Δm(C)=Δm(D),则(9-x)g+16 g=20 g,x=5 g.

由于反应物为A和B,生成物为C,因此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3)设A、C、D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a、c、d;因为Δm(A)=4g,

Δm(C)=16 g

aA + cC= dD

8a 16c

4g 16g

8a 16 c=

4 g 16 g

篇4

一、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梳理基础理论知识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首先需要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对化学基本知识进行梳理和掌握。一方面,在初中化学授课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积极思考。对于生活中发现的化学问题要进行思考,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历史上的化学重大发现和进展多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的。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要在授课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基本知识进行梳理以便熟练地掌握,这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进行预习是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预先进行课本上化学知识的熟悉过程,有利于学生自己在学习时发现问题,做好上课的准备。教师讲解后要提醒学生做好复习工作,梳理知识脉络,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授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对基础知识和老师将要上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和准备,让学生整理好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上课解决问题。比如,学生预习后的疑问主要有: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为什么铜加热后质量会增加?化学反应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变化,条件和原因是什么等。然后通过上课解决自己的问题,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知识并进行梳理和掌握。

二、勇于探究,积极实验,实践验证基本原理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行实验,用实践来验证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化学学科的学习。一方面,进行实验前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实验设计,规划好实验步骤,准备好实验工具,为实验的进行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整个化学实验过程中,采取的实验设计步骤一般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化学的理论与实践。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严格按照教师的引导和书本上的步骤进行,做好实验安全工作。另一方面,实验要灵活变通,采用多种实验方法。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在进行实验前,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制定有利于加深学生印象。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遵守实验时的规章制度。实验时让学生整理好天平、烧杯、酒精灯、白磷和硫酸铜溶液等实验器材与物品,让同学们进行两组实验,即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质量变化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与课本结论进行对比看是否吻合,验证结论。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体系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还需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化学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和进行过的实验,联系实际,进行类推,充分拓展理论视野,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其他类似问题。另外,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习要灵活多变,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化学学习会更加轻松、有趣和实用。例如,在做完“质量守恒定律”的白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后,可以举一反三,做一下拓展探究实验,比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实验,进一步验证结论。另外,得出来的结论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问题中去,比如水和酒精混合,质量是否不变?高锰酸钾加热后质量变化如何……

综上所述,本文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从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梳理基础理论知识;勇于探究,积极实验,实践验证基本原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体系等几个层面,分析了如何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

参考文献:

篇5

一、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1.电教实验为初中化学课堂带来的便利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学的主体已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因为初中化学对于学生而言较为复杂困难,且课时不多,所以教师无法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这时就需要以电教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实验的规范步骤、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等内容。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质量守恒定律》中,采用电教实验可以让学生真实地观看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能够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将实验严重质量守恒的方式、器材、实验方案及步骤展现在多媒体设备上,在播放视频和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实验中锥形瓶和托盘天平正确的使用方式和用途,从而达到新课改规定的让学生对化学实验养成基本操作能力的要求。

在实验中,教师用托盘天平称量密闭与锥形瓶中白磷在燃烧前后的状态,将其进行称量,查看物质的总质量是否保持不变。在这个实验的过程当中,教师将录播镜头调整,让镜头的视野更全面,让天平完全呈现在多媒体上。在称量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时,教师先将装有白磷的锥形瓶放置与托盘天平左侧,将天平的指针调整到平衡的位置,引导学生以此观察锥形瓶中的白磷的颜色、状态和指针偏转的方向,这样既能让学生观察到教师实验操作的全过程,也能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实验仪器以及应用过程。然后教师将左侧上的白磷取下,在酒精灯的作用下让其燃烧,然后迅速将锥形瓶放置于天平左侧,这时学生会清晰地看到密闭锥形瓶中正在燃烧的白磷冒出浓白烟。当白磷燃烧殆尽后,天平上的指针仍然处于平衡位置,通过对这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学生会清晰地了解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让后学生用同样的方式验证其他物质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让学生快速了解新课内容,明确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

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初中学生对不同物质的原子结构、化学反应出来的机理性质,在概念的理解上比较困难。如果采用电教实验教学,那么学生可以从多媒体O备上观看到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现象、过程生动的展现,为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概念知识有巨大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掌握学习和实验的基本手段。比如在学习电解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将通电状态下的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后进行重新组合构建的过程展现出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脑中形成基本的原子分裂和重构状态和条件。

二、让学生对化学变化有直观的了解

1.帮助学生将不同时期的化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电教实验除了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和现象外,还能帮助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比如在学期复习阶段,电教实验能够将氧气、二氧化碳,氧化还原等化学变化统一归纳后进行比较,巩固学生旧知识,让学生的知识形态更系统化,培养其科学、逻辑的思维能力。

2.辅助学习

因为在章节复习或者学期复习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较多,内容繁杂且不利于记忆。所以在初中化学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进行板书和导视,将相对应的例题、联系制成一个活动的课件,丰富课堂教学资料,减少因板书造成的时间浪费,让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也可以将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元素以图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化学反应当中进行重构,课堂上,教师充分地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3.深化反馈检测

因为电学实验具有交互性好、数据存储量大、反馈速度快等优势,将其运用在学生的化学针对性训练和检测当中,可以快速地判断出学生对问题的解题过程、结果的正确性,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时进行反馈和补充。

结语

由此可知,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当中,电学实验能够快速地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基本技巧和实验技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勇.电教设备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36-37.

2.张万宝.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75-76.

篇6

化学素养是一个相对抽象和广泛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含义,但是不同的学者都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界定,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能够正确表示化学的基本概念。概念的学习是化学知识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作为学生要能够明确化学学习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什么,能够对化学产生总观性的影响;二是,具备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提出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教学不仅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且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灵活性;三是,了解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所包含的基本研究方法。化学知识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要学生了解基本的化学知识内涵,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运用,而是要开启学生更加广泛地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掌握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四是,汲取化学中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化学观。化学研究和探索中包含着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怀疑与批判等精神,教师在实验中要逐渐渗透,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化学观是人们对化学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

(一)引导学生总结学法,构建化学基本概念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化学知识的传递,关注教师传递的知识是否足够的丰富,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率。在化学学习中,学生的习惯、态度、认识、方法等的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在教学中需要逐渐改变关注学习结果,关注教师的教的单一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堂中记笔记是一种学习方法,教师的引导不是将注意力集中笔记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重现了黑板上的内容,而是关注学生通过记笔记是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否具有个性化,是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帮助。再如,在学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谈定律,谈结论和习题,还应该结合实验、实例,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生发现过程以及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逐渐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概念。概念的学习绝不是能够熟练地背诵就是掌握,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琢磨,在更多知识的学习中进行内化,最终提炼出一些核心概念,引领学生把握初中化学的精髓。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知识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化学教育资源,生活中也包含着问题出现的情境,生活也是学生进行知识运用的重要基地。但是,目前初中化学课堂大多数封闭的课堂,教师化学知识的讲解时按照教材的案例和分析,学生的学习依靠的是机械的记忆和模仿,学生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习题的练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探索。例如,在氧气助燃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知识的学习已经知识氧气更集中,可燃材料接触面越大,燃烧越旺,但是一个学生集合生活经验提出的一个问题使同伴陷入了思考,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很容易熄灭,学生经过思考找到了影响燃烧的另一个因素着火点。再如,在溶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结合人们常反应的全自动洗衣机冲洗不干净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少量清水多次漂洗的干净还是大量清水一次漂洗的干净,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想要用新学到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用新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知识探索和创新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进行新尝试的动力,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全自动洗衣机的工作原理,并了解不同时间和方式的洗衣存在哪些差异。促进知识的运用的灵活性。

(三)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形象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观察,感受化学魅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配有必要的化学实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要么是用演示实验代替操作实验,要么是用不进行实验观看教材的结果。例如,在燃烧的条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传递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而是安排了两组学生进行实验,一组是将白磷直接放在热水中,观看白磷是否燃烧,另一种是将白磷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金属铜片上,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引导学生发现白磷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对比,学生能够明确然后不仅需要氧气而且需要着火点。同时,化学实验也不只局限课堂和实验室中,而且要引导在生活中创作条件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例如,在CaCO3的各种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鸡蛋壳来进行实验,在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食用醋和小苏打来制备氧气并了解其中的性质。这样的学习更加直观,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象化,将知识学习的过程详细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发展能力,使知识的学习充满乐趣和趣味,也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综上所述,化学素养包括化学概念、化学知识、化学研究方法和化学科学精神等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学法,构建化学基本概念;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克现.初中化学学习中,科学素养的获得途径浅析———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视角[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9:166-168.

[2]杨秀杰.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4:204.

篇7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中的运用现状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将化学课程中的各种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结合,形成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有效应用。不过,在化学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误区,不利于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在化学课堂上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过于盲目

新时代,信息技术融合我们的学校教育,成为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的教学方式。但是,有很多课程知识的教学都需要教师亲自教授,学生也有必要亲身实践。在如今的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信息的运用过于盲目,在课堂上不仅不再使用黑板和粉笔,明明该让学生动手实践的,反而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还将各种化学知识和实验信息通过屏幕进行展示,忽视了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和教授作用,学生无法开展自主的学习和应用,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在化学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确可以带给教师极大的课堂便利,让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进行学习。但是,有些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如今的信息技术运用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课程中,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如果仅仅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模拟,根本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实施者,其对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就需要教师明确化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根据化学课程的要求,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搜集各种化学信息资料,丰富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中的运用,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在现代教学中,很多课程教育的资料和信息都能够在网络中找到。各种学科教材中没有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搜集,寻找各种化学资料,形成丰富的化学课堂内容,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书本知识,还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各种最新的化学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生自己,实现对学生的高效教学。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时,教师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对各种教学资料进行搜集,如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和区别、化学中的不同性质等,然后通过对这些教学内容的整理,形成丰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讲述,让学生能够保持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

(三)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8

一、分析事物本质。理解化学概念

对于一些概念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剖析、讲解,分析概念的本质,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词语及相关特性,因势利导,克服不利因素,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使化学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中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则要知道学生抓住“参加”(指已经发生了反应的部分,未反应的部分如过量的,不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在此例),“化学反应”(指质量守恒定律适用的对象,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物质,若物质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其质量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生成”(指化学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和“质量总和”,几个词语,深入剖析。同时抓住“两个不变”(1)元素(或原子)种类不变,反应前有几种,反应后仍有几种。(2)各原子的数目不变,反应前为多少个,反应后仍为多少个,就能使“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自如了。再比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二、加强直观教学,牢记化学概念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各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运用在教学资源中,使得课程变得多元化和现代化。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生动的展示出化学反应的过程,利用图片视频等等可以使得知识点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室播放很多已经生成的化学实验过程,一些大型的、需要化学材料特别多的化学实验都可以通过电教化的方式直观形象的传达到学生的大脑中。针对初中生思维活跃、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等等性格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牢牢记住化学概念,过目不忘。概念的理论性过强,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理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的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

篇9

一、造成学生化学概念学习困难的原因

1.学生个体之间经验的习得方式与认知能力存在着差异,九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关键发展阶段,个体之间的思维发展并不平衡,不少学生由于缺乏科学学习的具体经验积累,难以直接接受抽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思考和高级的认知建构。

2.化学概念繁多,又相互关联,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记忆的困难。

3.化学概念抽象,难理解。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比如分子、原子、元素这样一些概念非常抽象,往往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4.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往往使学生感觉到难以接受。

5.从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看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

此外还有教师的不合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如何解决上述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高效地进行化学概念教学?下面笔者谈谈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1.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2.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

概念教学,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概念分为以下层次进行理解:①“质量总和”是指反应物,且指完全反应的那部分物质;②生成物是指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③“质量守恒”的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再如,剖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分层理解:①定义的对象是固体物质。②定义的前提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为100克;溶液是饱和状态(注: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③定义中规定的单位是克。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

3.注重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比如说相对原子质量,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以氢原子质量为1作为原子量的标准,用比较方法测定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后来鉴于氢的化合物不如氧的化合物多,为了测定原子量的方便起见,改用氧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16作标准,来测定其他元素的原子量。后来发现自然界中的氧含有三种同位素,物理界改用氧16等于16作为标准,但化学界仍采用天然氧等于16作标准。物理学和化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子量标准不同很容易引起混乱。1959年国际化学联合会、物理联合会一致同意,以碳12质量的1/12作为原子量的标准。

4.抓变式,巧变形

有些概念若死记硬背,是很难理解和应用的,但若结合概念的内容改写成公式或其它形式来表示,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用下列形式表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通过如此的变式或变形,则比文字叙述更简明、清晰,给学生一种深刻的印象。

5.新旧知识连缀成有机的整体

化学概念中,有些概念之间虽有本质的不同,但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新概念时,可提出与已学过的有联系的概念作类比,寻求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避免概念混淆。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生成其它的物质;“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同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同元。列表比较也是一种比较好的类比方法。

6.学生要充分理解概念之内涵,明确概念之外延

例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内涵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变,原子个数没有增减,原子质量没有变。即参加反应各物质质量和等于生成各物质质量和。外延是一切化学变化都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讲解燃烧时,内涵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外延是一切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例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寻找其规律和技巧,概念教学的难点就一定会突破。

【参考文献】

[1]韦俊谋, 创新设计初中化学实验二则[J],民风(科学教育),2012(12).

篇10

例如,通过硫酸铜溶液中放置铁丝,通过验证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的燃烧等相关实验,学生反复验证,最后明白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在它们的质量上并没有发生改变的事实,从而就轻松验证了课本中重要的质量守恒定律理论.

另外,实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兴奋,喜悦等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初中的化学实验有着重要的教学功能,不容忽视.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开展创新教育

任何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必须让教师观念先行,理念先行.教师要摒弃之前的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步学习和理解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唯物论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同时根据自己教学课时的安排和教学实践需要,灵活地实行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争取在具体实践中将化学积极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教师,教师响应改革的关键在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继续谈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2.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前,教师都需要认真地备课,在开展化学实验的教学活动中,这一点更为重要.一方面,教师要保证此次实验有着充分的科学理论,有着特定的目的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提前认真对实验室中的教学器材,装置和化学药品进行检查,以免在实验中出现意外.在开展化学实验之前,教师应细致地向学生讲解实验顺序与实验内容,方法和规则要特别强调清楚.讲解完毕后,请参与者提问,有不清楚或不理解者对其进行耐心解答.初中的学生一般耐心程度较差,老师不仅要让每个参与者听明白,还要在每次实验前进行示范实验,让老师带领学生来学做实验成为我们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和常态.

3.多做协同实验、探究性实验

以往我们的很多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实验时到最后都成了唱独角戏,搞成了一言堂.教师要注意提前设计好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变学生的好奇为好学,变以往的演示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例如,在做“燃烧”实验时,很多学生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开始燃烧时,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却并没有燃烧,这个时候,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虽然杯中的温度已经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是水中还剩余有氧气吗?联系课本上已有的知识,我们就会很容易发现不能燃烧的真正原因.

另外,教师也可补充实验进行充分论证,让学生对这个实验理解更加深刻.在遇到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实验习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篇11

教师除了通过化学实验教授学生基本化学知识以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学习知识是为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生活技能和思维能力。然而,学生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别,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主要以学生做题为主,其教学过程,呆板、枯燥,基本在"学习基本知识-做题-讲题"中度过。因此,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应了解初中化学的题目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题目,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还应针对解题能力的培养,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1.初中化学题型分类

1.1计算题。计算题是初中化学题的教学重点,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文字理解与数字转换能力,在考试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而对学生来说,计算题也是初中化学中的难点。由于计算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其他题型相比,一般难度较高,因此,很多学生对计算题产生了畏惧和厌恶感。计算题的类型可以分化学公式计算题、化合价计算题、溶液有关的计算题、质量守恒定律等小类。

1.2选择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溶液的特征及计算、物质的结构和组成、酸碱盐的性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等基础概念和基本运算。总体来说,选择题的计算难度较低,主要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快速解题能力。

1.3实验题。初中化学实验题主要考查实验过程或有关实验数据的计算。主要依靠平时对物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平时化学实验的练习。

2.初中化学解题方法

由于初中化学选择题考查的内容较基础,难一点的选择题也可以归入到计算题中去,因此,对于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我们就不赘述了。下面我们着重讨论初中化学中计算题和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2.1计算题解题方法

2.1.1差量法。初中化学在解计算题的过程中,最长用到的解题方法就是差量法。所谓差量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量的差异来建立等量关系,列出公式并求得答案。具体的差量包括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体积差等等。差量法的应用条件是必须针对同种物质和单位。主要的题目包括:在具体的化学反应中,根据差量,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过后天平的平衡问题;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在做这类题目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正确探究差异出现的原因,分析按照化学反应式得出的理论差量,还要注意分清"差量"的增减情况,因为在复杂的化学反应中,有时差量的增减情况比较复杂。差量法这种解题方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提取能力。要求学生在文字材料中,发现具体的化学反应,并根据化学反应公式找出量的差异,可以提高逻辑思辨能力。

2.1.2守恒法。守恒法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较广,主要有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等一些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量,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元素守恒。这类解题方法的关键是抓住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变的量,尤其有关多步骤复杂的化学计算过程时,可以运用守恒法找到其中的等量关系。利用守恒法解题,一方面可以排除无关量的干扰,抓住题目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迅速找到守恒量,加深对化学实验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2.1.3平均值法。平均值法是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基本思想。在数学上我们经常做有关求平均数的题目,在初中化学的解题过程中,这种求平均值也可以看作一种解题方法来使用。这一解题方法可以使题目变得简单、容易。平均值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尤其是在题目中缺少某一数据不能直接求解的混合物题目时,应用平均值法会节省学生的事间,减少运算量。

2.1.4配平化学式法。为了计算的简便,常常需要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通常用到的配平方式有:最小公倍法、观察法、奇偶法、归一法等。教师应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难度,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配平方式。

2.2实验题解题方法

2.2.1立足实验,熟练掌握各种实验过程。很多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忽视化学实验,为了应对考试,只能采取考前突击的方式,背诵实验过程,死记硬背记忆结果和推论。这样的话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没有直观具体的感受,在做题过程中,出错率较高,经常犯一些常识性错误。

2.2.2加强实验中基本技能的练习。为了熟悉实验的基本过程,熟悉实验内容,在平时在实验时,应该熟悉主要的实验器材和基本的实验技能。首先,应分清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性能和操作要求,其次,明确实验的原理和原则以及注意事项。

2.2.3初中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化学的开放性、趣味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初中化学题目中有关实验探究的开放性题目所占的比重逐渐增高。学生在解答这一题目时,应该拓宽思维,从基础知识入手,运用基本实验技能,从多角度探究实验的具体过程。具体过程包括:作出假设,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最后验证实验的正确性。

篇12

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也研究其微观上的构成成和结构,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传统的化学教科书忽略了这一学科特征,没有将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学生难以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实践的抽象思维,导致一部分学生化学学习的困难和死记硬背。而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尽可能将宏观与微观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利用微观与宏观紧密联系能解决初中化学学习中的哪些问题呢?

一、解决物质构成的问题

初中化学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通过利用形象的图示描述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并涉及到了水分子的运动,让学生明确了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又不断介绍了一些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氢气、氧气、甲烷、氨气、乙炔、乙醇、硫酸、硝酸等。而后又讲到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铜、铁、金刚石、氦气等。而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镁、硫酸锌等。解决了物质构成的问题后,物质化学式的书写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如离子即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通过这样的微观描述学生不但容易理解离子、阴离子、阳离子的概念,而且对于离子与原子之间的转化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了。不仅如此,离子的概念还有利于学生理解物质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实质。再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教材设计了“活动天地”,用图示展示了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示意图后,列出了甲、乙、丙三幅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示意图,问哪幅图能准确反映这一反应事实?这是先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关系,引导学生做出假设后,再设计实验验证其假设。通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学生不但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而且便于对知识的应用。

三、便于学生理解初中化学涉及到的一些化学反应本质

像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即是离子之间交换后生成水或沉淀或气体的反应,理解了反应实质就不难判断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以及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了。其中酸与碱的反应又叫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即H+ 和OH- 结合生成水分子,而金属离子和酸根子都没有改变,它们组合成盐。金属与酸的反应实质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阳离子,酸溶液中的 H+得到电子变成氢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而酸根离子在反应前后是不变的,它与金属阳离子结合成盐,所以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与盐的反应实质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阳离子,盐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原子,而酸根离子在反应前后是不变的,反应后与金属离子结合成盐,所以金属与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金属和另一种盐。当然这两类反应也是有各自的反应条件的,反应条件都与金属活动顺序有关。

篇13

一、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学校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都配备有标准的实验室,甚至实验条件一流。然而,纵观当前许多农村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可以发现,实验教学被弱化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主要问题有:

(1)对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不适应。与传统教材相比,新课程教材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区分并不明显,而是将其分散在“观察活动”和“学生实验探究”栏目中。部分农村化学教师在处理这些实验时,往往无所适从,只能照搬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

(2)化学实验教学存在探究泛化的现象。探究性实验教学作为新课改下一种流行的教学方式,备受教师的青睐。然而,很多时候也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甚至有部分农村教师将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对立起来,不管实验本身是否适合探究,都按照探究性实验去教学。

(3)教学管理、课时安排不能满足实验的需求。探究性实验教学一般比较耗费课时。有些教师担心会影响教学进度,而压缩实验课时,或者只做些耗时短的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不足,分组实验做得少,缺乏对学生科学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二、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而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真实的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产生。例如,在设计“CO2溶于水”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来引入问题:“大家一定喝过可乐,同学们还记得喝可乐时有什么感觉吗?”学生们开始带着问题回想起来,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 CO2溶于水”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瓶可乐打开倒入玻璃杯中,学生通过透明的玻璃杯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气体CO2逸出。但怎样演示“ CO2溶于水”的实验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些学生开始设计起实验步骤来。有了这样的疑问,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探究兴趣得以激发。

(2)深化经典实验,拓宽探究空间。每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都有规律可循,因此做好典型实验,深化经典实验,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将知识技能内化,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的空间。例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教学后,教师可以深化实验,提出问题:“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能否用如木炭、硫、铁丝乃至石蜡等物质代替红磷来做这个实验呢?”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被激发起来,开始激烈地讨论。这时,教师可适当给予学生一些引导:要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则需要消耗掉空气中的氧气或氮气,同时又不能产生新的气体或者新产生的气体会被反应掉。很快,学生得到了答案,即不能用木炭、硫粉、铁丝、石蜡代替红磷来做该实验。经典实验的深化,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实验的原理、操作细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探究习惯,拓展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空间。

(3)改造演示实验,培养探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在教学相关演示实验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使其变为探究性实验。例如:在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验室制取H2能用HCl代替H2SO4,能用Mg、Fe等金属代替金属Zn,那么制取CO2是否可用H2SO4代替HCl?是否用其他含碳酸根的物质代替石灰石、大理石?接着,给出实验所需的相关药品和仪器,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拟订一个实验方案来制取二氧化碳。最后,师生一起讨论实验方案,并评价实验方案的优缺点。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花费的时间可能稍长,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研究,其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大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丁希明.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 数理化学习,2014(11).